打印

大乘起信论讲义 慧律法师

庚三 证等心 三

辛一 明等心体 二 明等心相 三 明成满德

辛一 明等心体

【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

此标地位(地位就是十地位)。证发心者(证什么?证真如破无明,最简单嘛!证真如破无明,什么叫做证发心?)。入初地破无明。亲证真如。开发一心。是为正证。能发真如大用。前(面)三贤。虽云顺性。但是比观(比观就是比类真如而观叫做比观,只是类似真如,真如是无相,他还没有办法达到叫做比观,比类真如而观意思就是还是有)。二执分别未离(我执、法执还没有离开)。无明细惑未破。非为正证(这不是真正的正道)。净心地。即初地。究竟地。金刚后心也。

【证何境界。所谓真如。以依转识(“依”就是因为,因为依有这个转识,我们说业识、转识、现识)。(因为靠着转识而)说为境界(境界是有真如的境界,而不是妄想变现出来的境界,要注意这一点,这个境界不是转识化作出来的一种境界,是因为我们由这个业识、转识这个东西,才说有真如清净的境界,对立衬托真如的无相,因为有有相的转识,所以,我们说有真如无相的境界,是证到真如的境界,这点要注意,这个境界不是妄想所变化出来的境界)。而此证者。无有境界(而此证者没有境界,为什么?)。唯真如智。名为法身。】

此明行体。(修行的体)即根本智。证何境界句。是设问。所谓真如。此正证相也。然本智正证之时。以如智契如理。智理一如。实无能所。岂有境界耶。因依转识(因为有这个变化的转,转识它就会现出种种的境界,是不是?因为有这个无明的存在地转识存在)。假说正证(当)中。定有真如(定有一个真如的东西,意思就是说转识是一种无明,所以,才定出一个真如,所以,由无明的转识,衬托出真如的存在性,所以叫做假说正证中,定有真如)。为所证境。(那么现在所说的)境即现相(就是现相)。必依转相而起。(依转相而起)故曰依也。由此菩萨。业识未尽。转(相)现(相)犹存(都是存在的)。是以假说为境界。而实此正证真如者。离能所相(离能所,因为转识跟现识有能所,真如没有能所,那么由转识、现识来衬托出真如)。如智独存。无有境界。唯是真如。智相之身。名为法身也。

【是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余世界。供养诸佛。请转*轮。唯为开导。利益众生。不依文字(这个菩萨证得了法身以后,就有这种功夫,在一念顷就可以到遍十方无余的世界)。】

下明胜用。即后得智。以正证真如。法界平等。十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我们说十方其实是因为我们众生的心,没有扩展到真如,如果我们心扩展到真如,它根本就没有空间,哪里有什么十方?一方也没有,方向是定位出来的,方向既然是定位出来的,是因为我们迷了,才讲到十方的刹土,因此,我们凡夫讲到大的空间,意识上有点扩张的感觉,讲到缩小的针头,意识上有点浓缩的感觉,其实在我们脑部里面,就意识来说根本就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何况是真如,我们讲性识周遍法界,那是一种对凡夫来说的,无相本来就是空,没有所谓的立这个标准性,立这个定位的东西,当然就没有所谓的十方,十方是因为凡夫,我们觉得十方很大、很大,好大、好宽广,其实是因为你不悟,如果,你悟道的话,你的意识不会一直拼命扩张的感觉,因为讲到十方你内心里面就会十方很大、很大……,然后,慢慢地扩张、慢慢地扩张,那是因为你的我见不破,法执未断,所以,才有这种意识形态的一种扩大,其实没有,自他不隔毫端)。故能于一念顷。遍至无余(的)世界。以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供佛请法。如因陀罗网境界门。一珠趣多珠。多珠含一珠。唯为下显其请意。以见一切众生平等。故唯开导一心真如之理。利益众生。不依语言文字。

【或示超(诸)地(从初地一下子就超越了)。(到十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有时候速成正觉,有时候要经过很长,怕怯弱的众生失去信心,是不是?我修那么久才成佛,那么我示现一下,龙女八岁就成佛,所以,比较快,她八岁成佛,那我也可以,鼓励一下,有的人想说:唉呀!我要经过无量无数的众生方成佛道,因为,你太懈慢了,那么你这样子的话,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所以,能示如是,无数的方便,不可思议,一下子就很快,一下子说很慢,只是为了要让你成佛,其实成佛就没有时间、空间,亿万劫就是一念,一念就是亿万劫,本来就没有时间,时间是定位出来的。如果说我们这个世间,地球创造到今天是四十六亿年,在几亿年以前,还没有人类登陆这个陆地的时候,那我问你,这个地球谁来给它订时间,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问你,为什么订二十四个小时,我订四十八个可不可以,可以,怎么不可以,对不对?我以后每半个钟头就订一个钟头,你要看我家的钟,唉!你家的钟怎么四十八?对不对?你两点,我就是四点,你十二点,我就是二十四点,到晚上,现在是四十八点,可不可以?可以,怎么不可以,对不对?众生就是你一定要定位,这是意识的观念,这个时间从什么订的,滴几滴水,滴几滴水叫做一秒,咚、咚、咚……,他用滴水,滴水,滴几滴水,啪、啪!两滴水当作一秒钟,用这样来测定,两滴水当作一秒钟,以前是用滴水的,或者是用沙,这个沙,翻过来……,沙一点点,一点点沙漏,这个沙漏尽了就是多少时间,或者是看阳光射影圭臬,或者是看阳光射影圭臬,就是阳光射影、投影来测度这个时间,都是定位出来的,所有的时间、光线都是定位出来的,所以,本无时间可得,三大阿僧祇劫也是意识的幻想,根本就没有,所以,佛菩萨都归零,什么都归零,什么都千变万化,零就是一切变化地开始,所以,零就是真如,一切的变化,所有的数字都不能离开零,所有的数字离开零的话,变化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小数点也要在点以下,是不是?还是要点)。】

此明权行。或示超诸地位。不历阶级。速成正觉。如华严善财。一生事办(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打开《华严经》里面,谈到参,参,参妓女,参,参卖肉的,还专门杀人的,去参那个官方杀人的,怎么杀人,你看《华严经》里面,怎么杀人的,是不是?再怎么的用功的统统有,五十三参什么统统有,所以,一生事办)。法华龙女。八岁成佛。以为怯弱众生。怖畏佛道长远者。激发其希望之心。或说久远得道。如释迦三(大阿僧)祇(劫)行满(就是三大阿僧祇劫行满)。以为懈慢众生。中途忽生退缩者。策发其精进之念。能示下总结。如是者。以此例推。随根调伏。有种种不可思议之权行。

【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这些菩萨的种性、根性等等,发心所证的也是一样)。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在事相里面讲三大阿僧祇劫,但是在会合起来,只是一念而已)。】

此据实行。前虽权示诸行差别。而实菩萨。同是大乘种性。根机平等。由根等故。发心修行亦(是平)等。由行等故。所证真如亦等。由法性平等故。本无超过之法。以皆经三无数劫。延促同时。一际平等也。

【但随众生世界不同(众生是根)。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根就是众生的根,欲就是所需要的,众生的根机不一样,他所需要的也不一样,叫做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所以,示现所需要的,也有种种的差别,所以说,两大的修行人,再了不起的修行人,也有赞叹他的,也有护持他,也一定有远离他,包括释迦牟尼佛都是一样的,释迦牟尼佛在讲《法华经》,五百个比丘退席,马上退席,听不懂,我慢。释迦牟尼佛一直不讲,一直不讲、一直不讲、一直不讲,他一次不讲,两次不讲,三次不讲,你研究《法华经》就知道,四次,他也不讲,一直请法,请不讲,释迦牟尼佛都沉默,都不讲,那些增上慢的那些比丘,看了就不太高兴了,再讲,也听不懂,也听不懂,唉!退席,退席,那些阿罗汉、大菩萨要阻止他们,佛说:让他们去。为什么?因为他们这五百个,以前都修婆罗门,婆罗门就是骄傲,因为,前世都是婆罗门教的,骄傲。释迦牟尼佛:世尊说法不听,不能入道。所以,要远离这个世尊,不听《法华经》。世尊说:不要阻止他,让他们离开。你看,释迦牟尼佛这种大彻大悟,大觉悟的圣人,他的徒弟都会离开他。笑死人了,怎么不会离开我们,怎么可能呢?对不对?就以台湾省的法师来讲,再伟大的法师,还是有人会离开,还是有人赞叹,有人正面,一定有反面的,一定的。世间是互为消长,所以,人家说:师父!您好大!我说:你讲话不要讲那一个字的,要讲很伟大!知道吗?少一个伟字就很不好听。哇!师父!您好大!怎么会少那个字,要好伟大嘛!中国字好简,好简也不应该简到这么简单,对不对?要加一个字嘛!伟大,还是有人会离开,对不对?哇!那个法师很笨,他还是有徒弟,所以,这个是很正常的,因此,我们看透了世间,看透世间的冷透冰,就是这么一回事情,这是事实,所以,一个大修行人,他就无障、无碍、无牵、无挂,不管你来、去相都是幻相,我们只能呼吁现在要集合,建立一个僧团,比丘僧团不容易的,我们要好好地用功,人家看到我们这个僧团赞叹的发心,除了师父度众生,我们这些徒弟也帮师父度众生,看到大家的威仪、精进,有人就敬佩,师父是主导,我们是副导,就好好地护持,因缘生、因缘灭由此可见,所以,大家不需要难过,更何况世间的恩恩爱爱、男男女女,怎么会不分开呢?怎么会不结合呢?一定的道理,取舍是众生相,)。】

此约应机。菩萨实行不殊。但因众生。根机乐欲之性有异(差别)。故各随见闻。示有无量差别之行。一明发心体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辛二 明发心相

【又是菩萨。发心相者。有三种心。微细之相。云何为三。一者真心(真心就是真如)。无分别故。二者方便心(方便心就是加被众生,就是不思议业相,真心无分别故就是智净相,方便心就是不思议业相)。自然偏行利益众生故。三者业识心(就是未成佛以前,那么这些大菩萨们都是用业识心)。微细起灭故。】

菩萨虽证法身。以有三种微细心相。故不同佛耳。一真心(佛当然是用真心)。即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悟到毕竟空,我、法二执断,悟到毕竟空)。无有分别故。二方便心(从根本智起方便的后得智叫做方便心)。即后得智(后得智就是由根本心从空出假)。任运随机。偏益众生故(他要利益众生,你不利益众生做什么,我们这里四十几个比丘,男众的话我栽培你,师父栽培你,栽培你,你不利益众生,我栽培你做什么,变成哑羊僧,是不是?当然就是要利益众生嘛!所以说,沙弥虽小不可轻,将来是可以普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有三种人不可轻,三种情形不可轻,王子虽小不可轻,沙弥虽小不可轻,王子虽小,将来会当国王会杀掉人,王子虽小不可轻,是不是?沙弥虽小不可轻,沙弥虽小,但是他将来会做法王,这个龙虽小不可轻,龙,小龙虽小也不可轻,龙是兴云吐雨,兴云:是下雨的,制造我们这个水的,也不可以轻视)。三业识心。即阿梨耶。理实亦有转现(转现就是转相跟现相,业识心当然是有转相跟现相,业识是不分没有能所,它是微细的无明,转相跟现相就变成有能所,转动了嘛!)。今但略举根本(根本就是所谓的业识心,业识心就是转相、现相两相的根本,所以叫做略举根本,就是只要列举转相跟现相的根本,就是所谓的业识心就可以了)。此非发心之德(因为是业识心嘛!你要发,要发真如,非发心之德)。举显二智起时(二智就是根本智跟后得智,举显二智起的时候)。有微细生灭(如果是大菩萨,那么还没有达到究竟像佛一样)。不同佛地净德也(只有佛地是纯净德)。二明发心相竟。



辛三 明成满德 二 癸一 正显胜德 二 问答除疑

癸一 正显胜德

【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就是色界的最上面天,上面那一天:色究竟天,简单讲就是四禅天的最上面一层,色究竟天,是不是?)。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在那边成佛)。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有的是在人间成佛,有的是在色,四禅天的色究竟天成佛,那是专对那些菩萨讲的,境界够的,那个是报身了,色身很大,在人间是应化身)。】

此明究竟果德。以因圆果满。于色究竟天。示成正觉。色究竟处。乃色界顶天。佛佛成道。皆于此天(他们是示现这个报身)。坐莲华宫。现最高大身。成等正觉。(那个时候)乃报身佛也。

谓以下别明德满。一念相应慧者。一念始觉智。觉至心源。始(觉跟)本(觉)合一。故云相应。本末无明顿尽。显照诸法。名一切种智。此自利行满。亦即前智净相也。()

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者。称体起用。不假作意。能现三轮不思议化(就是身轮、口轮跟意轮,不思议度化众生)。普遍十方。利益众生。此利他用胜。亦即前不思议业相也(前面不思议业相用)。一正显胜德竟。



癸二 问答除疑 二 子一 问一切种智 二 问自然业用

子一 问一切种智

【问曰(现在要问答,问答)。虚空无边故。世间(也是)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也是)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可分齐(没有办法来说到底有多少,无法分齐,太多了)。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你断了无明,什么都没有了)。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这个是对如来不思议的境界,意识心断,他以为就什么都没有,他不晓得真如是不能断的,断是妄想断,不是真如断,智慧不能断的)。】

问。虚空世界无边。众生心行。种种差别。此情无情境。即有心想(就是有这个心想)。尚难知其分齐(还不晓得他的差别是什么)。若无明断灭。六种染心(三种是执相应染,三种是不相应染)俱尽。无有心想。云何能了无边之境(这些心想统统断了,怎么能够了无边之境)。名为一切种智耶。此问乃欲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不思议境界者也。

【答曰。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离于想念,本来就是一个心)。】

明离念境界。唯证相应。非识心思量。所能分别。境虽无边。不出一心。本来离一切虚妄想念故。若证(究竟)心源(究竟处就是心源,若证到究竟的心源)。自然相应(若证到究竟心源,证到究竟处心源,自然就相应就是与佛相应,与佛心相应)。如明镜当台。万象斯鉴(鉴就是反照,照得清清楚楚)。

【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分齐就是差别。所以,心就有种种的差别,因为你妄见种种的境界,所以,心就有种种的差别,所以,你念佛、拜佛看到什么,那也不需要执着,知道有佛菩萨的存在就可以了,不需要执着)。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所以,不能决了)。】

此举非。以众生妄见境界之相。则见量不周。心量有限。故有分齐。(底)下(解)释成。以妄起想念。内为六识所锢(锢就是禁止,把它包起来束缚住)。中为六根所局(局就是局限,限制在六根里面,内变成六种分别心,监禁或者是阻塞,中间被这六根所拘限,)。外为六尘所障。不得称真如法性。一一了知。如前云。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你只要心起一咱我执,那么就有你没有办法顾虑到圆满的地方,若心起见就是当你起一个我见,那么你所有的知见,就会落入一种回执的现象,就有不见,就没有办法达到圆融普遍的见)。

【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离于见就是离开我相,我执、我见就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我们的自体显照一切的妄法)。】

此显是。以诸佛离于业识(业识是最微细的无明)。则无见相。一心平等。能所双亡。无所不遍者。无妄见故。无所不见也。心真实者。佛心离妄。故曰真实。此指生灭门中本觉。即是诸法之实性。一切妄法。即上虚空(跟)世界。众生心念(那么这个,其实虚空世界众生的心念,)。并是本觉自体之相。佛心既离于妄。不难显照(所以说悟了,你现在就是佛,就是这个道理。你大彻大悟,你现在就是佛,一切因缘的碰撞,一切因缘的运作,一切因缘的来、去相,统统放下,用一颗智慧心、无相心、不生不灭心,他就是如如佛,他就是佛)。如前云。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

【有大智用。(有)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大智用。即始觉返染还净。复本心源。成究竟智用也。具有无量方便。随顺众生。心念差别。应以何法而得悟入。善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种智者。一切智之种也(简单讲哪一种情形可以代表一切智之种,空性的思想,毕竟空就是一切智之种,般若就是一切智之种,般若就是无形无相的空理,你悟到这个)。善知众生。微细心念。起灭头数(生、住、异、灭,这个头数很多)。乃至种种欲。种种忆想分别。无不了知。一问一切种智竟。

子二 问自然业用

【又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者。一切众生。若见其身。若睹神变。若闻其说。无不得利。云何世间。多不能见。】

问诸佛既有自然不思议业。大用普周。利益众生。中四句。略举利益之事。末句。发难(发难就是问难)云何不见(为什么不见?你既然说诸佛菩萨尽虚空界、遍法界,处处知利益众生,可是我们什么都看不到)。

【答曰。诸佛如来。法身平等。遍一切处。无有作意故(他没有作意。你像广播电台一直发射,不管你听不听,诸佛如来就像广播电台,不管你听不听,他就是一直放射这个电波,他一直放射这个电波,当我们想跟他感应的时候,我们打开我们的收音机,就感应了,你想开吗?比如说,电视剧也是一样,台视、中视、华视,频道一直放射,不管你开不开电视,诸佛成道就是他有无量的作用,但是,如果你想要见佛,要开,开要能够画面清楚,还不能有一点点的机械有问题,机械有问题,心不清净,你心不清净,你看到的画面还不是很清楚,看到是小相,如果,你想要见佛!很简单!你只要把那个电视影像弄清楚或者是买新的,一开,影像就清清楚楚,他也没有来到台北,他也没有来到台北高雄,你也没有去台北,你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台北在演什么,诸佛如来本来不去,不生不灭的东西,你只要心清净,他就来到你的心中,对不对?就像你电视机想要开,他像就跑出来,他根本就没有离开你,所以,无有作意嘛!现在的人用这个来比喻,很容易了解,古时候就没有电视,没有这个television,TV这种东西,没有,没有这种东西的话,你怎样子来说明这比较困难,因此,以前的人讲神通,可能就比较困难,我们现在讲神通,很厉害,是不是?我们现在神通也是有,你想要知道神通吗?你跑到山上去,带一个大哥大,打那个大哥大给我,唉!你看,天耳通,这就是天耳通,大哥大跑到山上去一打,你看,就知道了吧!神通就显现了,无处不在,所以,大哥大随身携带,是不是?现在,你这个神通具足,那就带一个大哥大,你什么事情我都知道,现在人用神通,用这个现在人来解释,都可以懂的,无有作意故)。而说自然。但依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垢跟净是跟佛的境没有办法相应的)。】

此中有法喻合。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故云平等。不假功用。自然饶益。但依众生心现者。心体本觉。即真如法身。众生迷时。法身埋于五道。若返迷还悟。始觉起厌求心。即于自心。显现佛身。报化之相。

喻可知。合中心合镜喻(合里面的心跟这个镜子来比喻)。垢指妄染。法身合色像。心有垢。而佛不现。非佛咎也。《华严经》云。譬如日光。普照大地。有目共睹(有眼睛大家都看得到太阳光)。独生盲者不见(独生就是只有,这是古时候的文言文,古时候的文章,独生就是现在讲的只有,只有眼睛瞎扯的人没有看到太阳)。亦复如是。意贵在机也(用意是贵在这个应机)。

前文分别发趣道相。乃约入正定聚者。依法修行。不断佛种。已明大乘之义。下文复说修行信心分者。特为未入正定聚众生。开示信心。令发正行。乃明起信之义。三解释分竟。

丙四 修行信心分 四

丁一 结前起后 二 就人标意 三 约法广辨 四 防退方便

丁一 结前起后

【已说解释分。次说修行信心分。结前起后可知(很容易了解叫做可知)。】

丁二 就人标意

【是中依未入正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

此依劣机(的众生)。发心不定。修信未满。恐堕二乘(恐怕落入这个二乘道)。故特说四信五行(信心还有佛、法、僧,五行等等)。令其修行。使信成满。入正定聚也。



丁三 约法广辨 二 戊一 先兴二问 二 信行逐答

戊一 先兴二问

【何等信心。云何修行。】

此征问信行。以前既说三心四行(三心四行前面讲过了,从直心发一种行,深心发两种行,大悲心发一种行)。具明进趣修证。今又说何等信心。云何修行耶。但问意不达机有胜劣(问意不达:不了解,这个问意就是他不了解这个根机,问意不达,达就是了解,它这个问意就是他并不了解,你为什么这样问?因为你不了解,不了解这个根机,有的是胜根,有的是劣根)。前者机胜。闻说三心四行。遂正信真如。无别歧路(歧路就是大路叉,叉出的小路,大路叉出的小路叫做歧路。正信真如,没有其他的路)。即便进修。此机劣障重。必假多种方便。以调摄之。故复说四信五行。使信成满也。一先兴二问竟。()()

戊二 信行逐答 二 己一 四种信心 二 五门修行

己一 四种信心

【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欢喜地念这个无相,乐念无相的真如法。所以,你碰到什么事情,也不必去思索,也不需要去执着外境,所以,不必去观照,也不必去舍掉,也不必刻意地去怎么做,慢慢、慢慢、你就随顺无相的真如,无相的真如没有能所,连观照的心都没有)。】

初二句标征。一信根本者。信真如为诸法之根。万行之本。既信已。则必乐念观察。此云乐念。较前直心正念。即胜劣之分也。

【二者。信佛有无量(的)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密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佛圆满万德。为一切智人。故常念亲近等。愿求者。即求成佛道也。大乘之法。乃度生死海之舟航。得到涅槃彼岸。故常念修行也。僧曰能(匡)正(我们的)修行(僧能匡正我们的修行,能够修正我们的修行,不但,自己能够正修行,也能够让众生正修行)。乃称真如正理而修。上求下化。即地上大菩萨僧(那就不容易了)。故常乐亲近。求学如实行也。上信真如。乃内因胜(信真如就是你的内在殊胜,用无相修行,用信真如无相地修行,你就能够入佛道,那么你这个内部力量就强,就是要成佛的机会就大)。此信三宝。即外缘胜(你知道善知识的重要,你的内在里面用无相真如去观照修行,外面用三宝佛、法、僧加被,那不得了了,就是外缘胜,所以,在座诸位!我们修行能够在有相里面打转吗?不可以,放下!那么就是随顺真如,那么再来就借重三宝的威德力)。内外交熏。因缘具足。信心速得成就。一四种信心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己二 五门修行 二 庚一 标列 二 别解

庚一 标列

【修行有五门。能成此信。云何为五。一者施门(布施门)。二者戒门(就是持戒)。三者忍门(就是忍辱)。四者进门(就是精进)。五者止观门(止观就是禅定跟般若,止就是禅定,观就是般若,简单讲,五门就是六度,一样的道理)。】

能成者。以有信无行。信力不充。遇缘便退。故须修五行。方能使信成满。五行即六波罗密行。禅慧双修。合为止观门(变成止观)。故唯五也(五个就是六度)。一标列竟。

庚二 别解 即为五

辛一 施门 二 戒门 三 忍门 四 进门 五 止观门

辛一 施门

【云何修行施门。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以自舍悭贪。令彼欢喜。若见厄难恐怖危逼(厄就是困穷zai 难)。随己堪任。施与无畏。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能解。方便为说。不应贪求。名利恭敬(只要我们能就说法、就加被众生)。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只想要自利,也想要利他)。】

此三檀等施。初财施(就是等等财施)。若见厄难四句。无畏施。若有众生下。法施。末二句。下化上求也(财施、法施、无畏施)。一施门竟。

辛二 戒门

【云何修行戒门。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谄曲。嗔恚邪见。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当)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头陀就是苦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一点突吉罗都不犯)。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的)禁戒。当护讥嫌(当护讥嫌就是不要受人家诽谤,以免断众生的慧命)。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所以说,我在这里断绝这些比丘与在家人来往,就是这个道理:第一个至少可以避开讥谦,我不跟你生活在一起,你要讲我什么,你什么都不能讲我,我人在讲堂,你能讲我什么?顶多大不了我没有修行,但是,你没有办法诽谤我,所以,我们文殊讲堂第一大戒规:远离在家,好好地在讲堂修行就好,他不会说:你要护止讥嫌)。】

此三聚净戒。初不犯三业。摄律仪戒。若出家者六句。摄善法戒。梵语头陀。此云枓擞(抖擞就是指摇落、抖掉,引申为提起精神)。即抖擞尘劳烦恼。乃至小罪心生怖畏下。饶益有情戒。小罪如一星之火。能燎须弥之山。惭愧者。未作之罪。即便能止。改悔者。已作之罪。不敢更作。不轻小制。令众讥嫌。而起过罪(所以说,我常常说法师有修没修,先暂时放下,你就要避开这些众生的讥嫌、诽谤)。则自护戒相。即摄众生。非特不令妄起过罪。亦严净毗尼。可以弘范三界。二戒门竟。

辛三 忍门

【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没有报复的心,不要常常说:我要永远要报复你,我抓到你的把柄以后,有一天我要让你死掉,我攻击你,那这样不好,这种心不对)。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此有二忍。前耐怨害忍(谁要害我们,我们忍)。亦当下安受忍(受)。(第一)得财曰利。(第二)损耗曰衰(损耗就是破坏人家,耗尽人家的财产,损害人家的财产,损耗叫做衰)。(第三)攻(人之)恶(别人有缺点,反正就是)为毁(毁,这个叫做毁,第三个攻恶,攻就是攻人之恶,人家有一点点缺点,哇!非让你死不行)。(第四)叹德为誉(赞叹人家的德,这个叫做赞叹为誉)。(第五)扬(人之)善曰称(称赞的意思)。(第六)刺(人之)过曰讥。(第七)逼(我们这个)身(逼迫于身)为苦。(第八)适意为乐。(这个总共有八个)四顺四逆(得财、叹德、适意,这是顺的,其他是逆的)。合为八风(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能击众生心海。起贪嗔烦恼波浪。忍之则八风不动矣。三忍门竟。

辛四 进门

【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只要是好的事情就不懈怠,我师父交代什么我就做,没有第二句话,只要能够利益众生的,师父说一句话,我马上就去做,这个叫做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当念过去。久远已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我们以前所受的苦,无量亿劫所受的苦,都没有得到利益,现在有机会做功德,你怎么还在畏缩呢?所以,常常讲:师父!您度众生很辛苦。错了,我所有的辛苦不会比六道轮回更苦,不会比下地狱更苦。同学们有时候在修行的时候,他会觉得很累,跑到老和尚面前,广化老和尚面前:师父!修行很累、很苦也很热、生病等等。老和尚常常开示,他这句话不晓得重复讲了几百遍了,再苦也不会比下地狱更苦,哇!对、对……,讲得有道理、讲得有道理,所以,不苦了。老和尚这样一讲,就觉得不苦了,为什么?再苦,拜佛再怎么苦,酸痛、胃痛,那还不会比下地狱更苦,对不对?师父讲得对,所以,什么事情要先让师父尝尝,有一个广告,你们看过一个小和尚,小和尚喝了这个果汁:好喝!师父!您也要尝尝。那个老和尚对小沙弥“嗯!好喝!师父您也要尝尝!这是孝顺的徒弟。不过,恐怕师父还没尝到,那瓶就喝完了)。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

先明进相。善心不懈。立志坚强。故离怯弱。当念(底)下观察策进。以行人多顾惜色身。不肯勇于为善。故当念无始至今。生死死生。不为修行。虚受无量身心大苦。舍生趣生。身苦也。刹那生灭。心苦也。悉皆枉受(冤枉,冤枉受的)。全无利益。今为修行。何以反惜此身(反而爱惜这个身)。应当勤修二利。速离众苦。

【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这个恶业障重故)。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障碍。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师父就说过,你就是要拜佛、念佛,就是要精进,不能站在理论里面执理废事,你一定要定早、晚二课,你看,这就讲得很清楚了,为什么定早晚二课,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次明治障。由过去业障为因。故现感魔鬼等之报障。对此机故。以示治障方便。勤礼诸佛。请求(诸佛)加护。乃治障总相。诚心(底)下别明。(第一)忏悔治恶业障。(第二)劝请治谤法障。(第三)随喜治嫉妒他障。(第四)回向治乐三有障(乐三有就是不离,不想离开三界六道轮回叫做乐三有,你回向,那当然就是回向佛道,当然就是摆脱这个三有,可是众生就是乐三有,认为世间有所快乐,他不脱离、不摆脱,你拿他没有办法)。如上四行。不出止作二持。常勤修习。不休不息。由初一止持。得免诸障。后三作持。增长善根。四进门竟。

辛五 止观门 二 壬一 寄问 二 释相

壬一 寄问

【云何修行止观门。】

寄问可知。

壬二 释相 二 癸一 略明 二 广说

癸一 略明

【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

此明止观相。即六度之定慧二门。今约因行。必须止观双修。故合为一门。一切境界相。即前尘所分别(的)境(界)。止者。以(智)慧(来观)照观察。无(实在的)外境界。(这是)遍计(这是错觉。遍计就是一种错觉,错误的执着,因为,错误的执着)本(来境界是)空。以此方便。得入奢摩他空观。又显即止之观。所谓境界体合真空。不外一心照了。即顺真如门。成根本无分别智也(所以,根本无分别智是修无相的空:真如)。

因缘生灭相。即染净诸法。观者。以慧照分别。万法唯识(天地的万法都是唯心所造)。依他(起)如幻。以此方便。得入毗婆舍那假观。又显即观之止(观就是慧,定排在后面,前面是止之观,现在是观之止,止之观就是定中里面的慧,观之止就是慧中里面的定,就是这个道理,虽修空不离慧,虽修慧不离定)。所谓分别诸法幻有。毕竟性常自空。即顺生灭门。成后得差别智也(从空出假)。

又梵语奢摩他。华言止(中国话叫做“止”)。毗婆舍那。华言观(中国话叫做“观”)。今华梵并存者。前约方便。故用华言。后约双现前。方为正止观(止观要平衡的意思,不能偏哪一方面)。故用梵语以别之(因此,我们再看这一段的论文:所言止者,就怎么样?止一切境界之相,随顺奢摩他观,虽然虽修定,但是,也是会破这个执着,也是有慧的存在,就是定中里面的慧,止里面有观,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当下就是空,虽然,随顺毗钵舍那,毗钵舍那本来是慧,但是,慧中有观,观本来就是有止,就是有定,虽然,观就是智慧,慧里面本身有定的意思,所以,虽然修止不离观,修观不离止,虽定不离慧,虽修慧不离定,平等才叫做止观)。

【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地)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什么叫做随顺以此二义?就是止定,就是止观,怎么样?渐渐地修行,定慧均等不相舍离,双现前:同时存在止观叫做双现前)】

此征释随顺义。即以止观方便。由浅及深。相资并运。不落沉掉(沉就是昏沉。掉就是掉举。沉就是内心里面懈怠、懒惰、昏沉。掉举就是心浮躁不安,也不落入这个懈怠、懒惰,也不心浮气躁)。故曰不相舍离。双现前者。寂照均等。

二边不住也。居空不舍万行。涉有不染一尘。中道一心。融会二谛。即趣大乘之要门。前四门但是助成方便。论意正在止观一门。故下备显修相。欲趣大乘者。于此宜究心焉。一略明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癸二 广说 三

子一 修止 二 修观 三 (止观)双运 初中五

丑一 修止方法 二 显止胜能 三 辨其魔事 四 简伪异真 五 示益劝修 初又三

寅一 托静息心 二 定成不退 三 障重不入

寅一 托静息心

【若修止者(我们怎么样能够修这个止观的止字呢?)。住于静处。端坐正意(就是提起正念,我们一般人只是在静处而已,比如说,你住茅蓬,你自己一个人,没有善知识,住在静处只是处境静而已,那么内心呢?内心的烦恼他不懂得降伏,他虽然研究过空、无住,可是,因为毕竟没有开悟,他没有开悟他会挣扎,每一种思想里面,他都含有一种怀疑,是不是这样子?所以,虽然外在他有静,


但是,他内心里面没有真正的般若的智慧,所以,不能算是静。在这里说:若修“止”者,住于静处:安住在安静的地方,我们端坐正意,小乘的很重视这个打坐,正意:捍正念,是不是?怎么是个下正意呢?)。

不依气息(气息就是不按照数息观不用数息观)。不依形色(也不修不净观,我们这个色身,观照这个色身不净观,不按照数息观,也不按照不净观,这是小乘的修法,数息法或者是不净观,这个都是小乘的修法)。不依于空(这个空是外道的修行,就是厌有趣空,有这个意识的分别,这个空就是五大里面所谓的虚空,那种空念,而不是说智慧的空,是属于厌有趣空的空,不是当体即空的空,也就是说他烦恼这些有的念头,他希望安住在什么都没有的念头,什么都没有的,大部分这个都是外道的修行法,厌有趣空的凡夫天,不是圣人,

所以,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不依四大)。乃至不依见闻觉知(注意!地水火风这就是境界:外境,见闻觉知就是能攀缘的六根,也就是说离一切能所的意思,离开能够攀缘的见闻觉知,也离开了所攀缘的外在的境界,离开了能所,为什么?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五蕴皆空哪里有什么见闻觉知,外境本空,唯心所造,哪里有什么外在的地水火风?这个都是指这些外道或者是小乘的修行,不能离开这些心意识的东西,或者离开外境的这个东西,把这个当作实体,所以,数息观不对,不净观也不对,不依厌有趣空的空,也不依地水火风的境,也不依六根的见闻觉知)。

一切诸想。随念皆除(注意!随念皆除,这个除底下还有字)。亦遣除想(你看这四个字:亦遣除想,连那个想字都要放下,也就是当你有见闻觉知,遣除这个外境的分别心的时候,就是当你要遣除那个分别心的时候,那个遣除的心都要放下,所以说,一切诸想随念皆除,随念皆除就是放下的意思,皆除就是放下,亦遣除想,连那个想要放下的那个心,统统要放下,也就是毕竟空寂不可得相的意思,毕竟这寂不可得相,如果你内心常常想说:我要放下,我要放下,那是第一步的工作,放下久了以后,那么一切的见闻觉知影现在前面的,连放下念头都没有,放下是警惕自己,这表示功夫不够,那么功夫够的时候,连这个放下的想都没有)。】

此广说修止(的)方法。首宜安住(首先应该安住)。阿练若(也就是阿兰若,翻译成中文叫做)寂静处(一般来讲就是一咱茅蓬,远离城市的一种或者是道场)。离诸喧杂(离喧哗吵杂)。及息缘务(离开这个缘务,外缘的忙碌叫做息缘务,外缘的一切事相)。调摄身心。端坐者。端身趺坐。不俯不仰。调(这个色)身也。正意者。单提一念。蓦直去(去掉这个妄想,蓦直去就是说没有弯曲,蓦直,这个蓦也是直,就从来不弯,蓦直去就是单提一念,万缘放下,一念提起)。不浮不散(心不浮躁也不散乱)。


亦不沉没(所谓沉没就是所谓的昏沉的意思,心不沉没:昏沉的意思,提不起精神,好像是在做梦一样,醉生梦死、迷迷糊糊的)。调心也。不依(底)下不复缘托(因为,所有的缘都是假相,缘都是幻的,

所以说,不依底下,所以不假借外在的缘,缘托就是借托这个缘来修行)。一切皆离。依气息。即数息观。依形色。即(修)不净观(也不修数息观,也不修不净观)。(因为,数息观、不净观)皆小乘行。不依(就是离开,不依)此二。

(就是)离身也。乃不堕小(乘之)行(小行就是小乘之行)。依空。即厌有趣空(我们有这个色心的存在,他讨厌这个色身,然后,厌有趣空,他不是当体即空的放下,而是以为另外有一种空性的存在,结果变成了对立的能所,还是凡夫,离不开凡夫。

厌有趣空)之凡夫天。依四大。即婆罗门等。求火光明。乐水清净(就是喜乐这个水的清净)。爱(就是贪爱这个)风周流(风的周遍流动。喜欢水或者是贪爱这个风)。

(然后,藉着这个尘去观照)观尘成就(这些都是离不开什么?不是策动我们的心,要不然就是生动我们的身,问题不能够完成无生,无生就是心、身都不动,身、心本寂,所有一切都是不动)。

勤心役身(以为有道可修,这就是外道的,以为有道可修,就拼命地追求、拼命地努力,他不晓得当体即空的无生法)。各各崇事皆外道行(崇事就是遵守、遵生,追求某一种目标和理想)。不依五大(五大就是地、水、火、风、空)。(不依五大就是)离境(界)也(离开这个境)。

亦不堕凡外行(也不堕落凡夫、或者是外道的修行)。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下(见闻觉知就是六根,六根的分别叫做见闻觉知)。离心也。亦不堕意识窠臼(这个臼就是陈旧的格调,所以,窠臼的意思就是不堕入以前的一种习性,也不堕意识的窠臼,意识是分别心,意识的形态就是分别跟执着,我们离身、离心,而且还不堕入这个意识的分别跟执着的以前,所遗留下来的分别、执着性)。

所谓内脱身心(这个脱不是离开,内脱就是说能够摆脱身心所引起的烦恼,而不是说我离开这个身心,不是这个意识,意思是说我现在见性了,那么这个见性以后,无论是身体的五阴,他什么都放得下,无论内心的烦恼,他什么都放得下,而本身没有离开这个色身,意思就是说随缘而不变的真如性已经显现出来,这个叫做内脱身心)。外遗世界(为什么叫做内脱身心、外遗世界?为的就是一心,恢复到真如,真如)。

根尘识三。所不为碍也(这个根尘识三,所不为碍,功夫就不得了,不为六根所障碍,你想,六根,那么六根的话,你看看,如果这个六根,这个眼、耳、鼻、舌、身所发出的这个能,它完全没有作用,有看跟没有看一样,完全不分别,那么就是六根起不了作用,那么尘呢?就是说外境所有显现在他前面的,他都可以保持如如不动,你跟他怎么样,你都伤害不了他,那么识呢?

也不分别,那么就没有障碍了,根、尘、识一个是能攀缘的六根、及所攀缘的境界,中间的分别的心,全部都不能障碍,这介是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身心世界当体即空,那么就对他完全不能作用,他只有拥有一颗真正的清净心)。

见闻觉知。依境而有。一切诸想。即依见闻觉知。所起分别之识心。随念皆除者(随这个念统统除掉)。念即识心(的)想念。有善有恶。有世间出世间。随之云者。非但恶念当除。即善念亦复不立(当体即空,哪有善恶对立)。又非但凡情当断。


即圣见亦复不存(圣见就是所谓的菩萨,菩萨他们在修行,认为说我有在修行,还有一个我字,因为法执未断,所以说,菩萨修行有一个能断,有一个所断,等到断了这个业识,佛纯一真法界,那么圣见也不复:也不立)。亦遣除想者。若有一能除想念之心在。

即粗垢虽落。细垢犹存(意思就更 细垢就是能所,微细的能所还是不断,如果,有一个能除想念这个心,我要除掉那个妄想,除掉妄想那个“除”字,还是落入微细的能所分别)。必须所除既无。能除亦遣。泯然寂静。方与无念真如相应。

故古德教人参禅云。善恶都莫思量(善恶,善也不思量,恶也不思量,意思就是保持一个很平衡的安祥的内在,放下,善恶全部放下,都莫思量就是全部放下,没有用这个放下来形容,你也不晓得要用什么来形容,你怎么能够形容这个善恶放下的念头,都莫思量,又不是死人,对不对?都莫思量就是说放下,这世间本来就是假的,你何必要这样斤斤计较)。


又云。离心意识参(离开这个意识形态的分别心参)。出凡圣路学(超越这个凡夫和圣人的路)。参禅之要。无越乎此(你要参禅就是不能有对立,一定不能落入能所,简单讲就是用一颗清净的智慧心,过着快快乐乐的生命,喜悦的生命,然后,对象是非,到我们这里统统没有,化为无念,化为一颗清净的一真法界)。

【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

此释上双遣义。以一切诸法。体即(无相)真如(体即无相真如,无相就是真如,真如就是无相,为什么要加两个字?就告诉你前面是修行,无相是修行必需的因,真如是果,因果同时存在,无相就是真如,真如就是无相,你想要达到真如,你在有相里面打转,你怎么样都不可能,所以,师父碰到这些凡夫俗子一直在讨论,他耿耿于怀,


我就告诉他:放下!你就是放下,没有什么再好讨论的东西,你不放下在那边讲了三个月,一年,也不能解决事情,因为,无明是无体可得,这些都是无明幻化出来的东西,生命已经很苦了,不要再制造痛苦,不要再制造这个压力,放下就没有什么事了,体就是真如)。

本来无有所想之境(因为,所想之境是错误的)。及与能想之心(能想之心也不存在)。能所性空。皆无自体。(能所皆)无体则不生。不生则不灭。是以遣无可遣也(同学们!这句是很有学问的,不生则不灭,这个问题是很大的,修行的根本就在这个地方。

比如说,你今天,你跟一个同学,他很对不起你,他一直想伤害你,你内心里面,你就内心里面想:一切法无生。你现在就空,那么如果说世间人他不是这样子,世间人他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他是拼命地要计较,而大家都是同公司,或者你是同学,或者我们有恩怨,然后,他在内心里面,一直生起不满,他这不满里面,不可能一直支持,支持会受不了、会发疯。第二天起来,他想要把它灭掉,生,它既然生出来,他就想办法要把它灭掉,那么就是变成多余的东西,

因为,所有发生的事情,这个都是虚妄的分别执着心,业感都是无明来的,那么无明,无体可得,如果他是有智慧的人,现在发生种种的事情,他只随缘,过这一秒钟,他马上放下,有功夫的人,有发生跟没有发生是一样,有功夫的人,他很快地就回光返照,现在放下,以免明天的后悔,再继续弥补,以免对昨天的冲动,或者是造成了错误弥补不起来,弥补不起来,有时候我们一下子太严重的错,那没有办法,那没有办法,弥补不起来,

所以,这个不生则不灭是一个很大的一个修行的启示,简单讲,如果你在任何的时间、究竟你就让它不生,那你明天就减少后悔。比如说,两个人快打起来了,快冲突起来了,男女朋友快打起来,冲突起来的时候,两个人退一步,赶快回光返照,不要让我们的冲突起来,你看,明天就不必为今天的冲动产生后悔跟弥补,因为不生当下就不灭的东西,不需要多此一举,这个很好用的,

所以,这个不生要体会“当下”这两个字,简单讲,当下不生,将来就不必去灭它,很好用的,是是非非你现在全盘(法师右手在胸前摆动)……,六根的能所全部不作用,不生就是不灭的道理,你就可以体会得出来,是以遣无可遣,为什么遣无可遣?本来就没有的东西,身心世界本来就是妄想)。

【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也不可以随着你的心,这颗妄想的心,去攀缘外在的境界,后来内心发现这个烦恼,着这个境)。后以心除心(后来就以内心的观照,再去除掉执着外境的那一颗心,我执着外境,这样不对,意思就是说不能用这种方法,用这种方法就能所永远断不了。再讲一遍:也不得随心,也不得随妄想这颗心,外面的这个世界,外面去分别,念就是分别跟执着,对外去分别、去执着这个境界,然后,发现不对劲的时候,又以这个内心的心去除掉执着外在的那颗心,叫做后发心除心,意思就是能所不断,为什么能所不断?犯了一个无穷的过患,无穷的过失,以心除心犯无穷过,无穷过就是不能当体即无生的话,那么你用心除心,你怎么除都是影子,如果你的这个腿,腿不干净,你擦这个地板,你擦过去,腿再盖过去的话,你怎么擦地板,你都擦不干净,要先把你的腿洗干净再擦地板,意思就是要先放下,用心来除心,你怎么除都除不掉,没有办法的。用智慧观照当体无生的东西,那就不必除,连除都不必)。心若驰散。即当摄来。


住于正念(正念就是无生,如果你的心妄想起来,只要你把它摄受回来,住于正念,正念就是无念,安住在空性的道理,它本来不可得相)。是正念者(这就是正念,这就是真正的在修行)。当知唯心。无外境界(没有外境。一切外境都是唯心所造。

意思就是说他告诉你这句话是很有管用的,为什么?那么既然是唯心,我就可以主宰它,你要放下吗?你是心,我要烦恼,那你就不要放下,你要过快乐的日子、喜悦的日子就无生,一念不生统统安详自在,要不要过这种日子,要,因为那是你的心可以主宰的,我不想过快乐的日子,那你就承认有外境,就拼命地贪、嗔、痴不断,

所以说,当知唯心,无外境界,意思简单讲就是都可以主宰在你的内心里面,你要怎么过日子,就看你这颗心,这句话太厉害了,唯心无境,统统操纵在你自己,所以,我现在看到人家在打架,看到人家吵架,在旁边鼓掌,为什么鼓掌?因为以前我就是这样子,现在不一样了,在一旁幸灾乐祸,鼓掌:还好!解脱了!没问题了!现在觉悟了,知道了,这是两个人在吵架,我们以前也是过这种日子,我叫他不打架,他也不可能,所以,你们打架我会很欢喜,为什么?无知就是这种写照,对不对?当知唯心,没有外境)。即复此心。

亦无自相(为什么没有自相?当体即空)。念念不可得(你要得什么?你不要说等到临命终你才放下,临命终的时候,你也是要双手……,你也执着不了什么东西,你现在你能执着什么,现在就可以慢慢体会当体即空的道理,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对不对?所以说,谁困扰着你?

谁烦恼着你?还不都是你自己,谁让你痛苦?谁让你流眼泪?哪里?都是你自己,你能让释迦牟尼佛掉眼泪吗?释迦牟尼佛掉眼泪那也是示现的,是不是?你能够动摇到大慈大悲的佛陀吗?不可能的事情,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一切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

此承上既遣无可遣。则心境一如。不得随妄所转。心外缘念境界。然后却以心除心。若有能除所除。即是以妄除妄。犹未离妄。不契无念真如之理。纵然初习。心多驰散。即当摄住正念(正念就是无念)。谓想念才生(你只要动到念头)。即便照破(照破这个能所)。


不待外缘。而后摄也(所以说假借外缘来修行是一种错误的修行,要怎么样回光返照无生,要回光返照,放下这个能所,这才是真的了不起的修行人,你能回光返照比释迦牟尼佛在你身旁更了不起,你就是佛,你能回光返照,你就是佛,你就可以发出无量无边的智慧,你不能回光返照,希望佛来保佑你,释迦牟尼佛就是在你的左右也没有用的,没有用的,法是从内心里面去悟的,不是从外面去强迫你去接受这个法,强迫外面去接受这个法,你并不能改变生命,你要好好地听善知识的话,把观照当作是第一要务,放下是第一工作)。

是正念者。此句牒名。以下解释。当知诸法唯心。实无外境。所取之境既无。能取之念亦寂(寂就是空)。故云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也(同学们!念念不可得就是无常,无常就是空,所以,无常等于空,人家说:师父!本性是常还是无常?本性是常也是无常,为什么?无常本身就是空,空就是无常,对不对?本性是常的话,不能起妙用,本性是无常的话,变成生灭,所以说,离一切因缘戏论法,离一切无因论法,所以,即是因缘也不对,离开因缘也不对,念念不可得)。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无相)观察(为什么是无相观察?它就是生死的根本,你要了脱生死,就是无相,随顺无相观察。现在你面前统统是假的东西,你执着什么,对不对?若从坐起,如果你起坐的时候,去来进止,去来:来来去去,这一些进退,是不是?有所施作,一切时常念方便,用方便地观照,随顺无相真如地观察,务必要使心不能起心,不能动念,不能分别、有能执着,这个现在就是佛,师父已经告诉诸位:你现在就是佛,就是你会不会用,你离心外,哪里有佛可得,你的心现在就是佛)。】

修止非直坐时(意思就是修止并不是一直坐着)。故从坐起(坐久了就起来)。动转施为(施为就是造作)。余威仪中(行、住、坐、卧当中)。一切时处。随缘修习。常念方便。随顺(真如)法性。正念(无念)观察(无相无念地观察)。心境无相。能所双泯(你看,它还是要讲到无相的东西,修行你只要抓到了根本,


我告诉你:你抓到无相这个法,什么都障碍不了你,你晚上睡觉你都会笑,无相,谁欺负你,没有,谁伤害你,没有,谁赞叹你,没有,你今天拥有一切的金钱,也没有,为什么?他们都是假的,你布施,我的布施很多,哪里有布施相,真如离施为相,哪里有什么施舍,施舍只是因缘法里面,哪里有布施,能施也空,所施也空,中间的布施也空,根本就没有,所以,你叫什么,你狂妄什么,你做总统,你晚上洗澡,你不要脱光衣服?你不要死?欧纳西斯石油大王,你有钱,你有钱你不要死?要死,要死就平等,

对不对?比如说,他是一个重度的残障,残障他也是一个人,他也是要死,他认真念佛,他比你早日成佛,重度残障这不关……,她是一个妓女,妓女也没有关系,对不对?从现在开始不要再做就好了,尽量改过嘛!对不对?她好好念佛,她也可以成佛,你凭什么瞧不起人家,所以,在我的心中没有一个不可原谅的众生,在我的心目中,大地所有的众生,包括一只蚂蚁统统平等,你妓女来,我也倒茶给你喝,你要什么,你杀手来,刘焕荣来,我也倒茶给你喝,

师父!您怎么这样子,他是杀手,杀手他负果报,我不需要替他痛苦,傻瓜!你做妓女,你的果报你自己去承受,我倒茶给你喝是我的礼貌,这个不关我的事情,这种思想才是最伟大的,我才不会瞧不起你或者怎么样子。把你一个总统看得高高的,把你一个欧纳西斯,你家好几亿,我不缺钱用,你家几亿有什么用,我就是缺钱用,我山上也有荔枝可以收成,随缘,对不对?

我有福报因缘多少,我就享受多少,这个不需要,你布施是你的福,你不需要同情我,对不对?所以说,一切你能够安住随缘,我告诉你:这世间哪里都是佛法,哪里都是解脱,为什么?因为无相,本来不可得相,我若看到众生卡死在哪里,冲不出来,我就在那里打头,怎么这么可怜,就这么简单,冲了老半天冲不出来,就像陀螺在那里团团转,转不出来,又不晓得怎么帮助他,这个又不能开刀,又找不到症结,对不对?

如果,可以开刀的话,外科医生就把它割掉,割又割不掉,找又找不到,心结里面要用心法去解决,心法,他又不肯放下这个能所,你怎么办呢?不晓得怎么办?无可奈何?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里面讲的,是谓可怜悯者。唉!我很同情你,底下四个字:爱莫能助,我已经教你解脱了,可是,你拼命不解脱,转不出来,我爱莫能助,我也没有办法)。勿得稍懈(勿得稍懈不要放松,就是好好地观照的意思)。一托静息心竟。

寅二 是定成不退

【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因为,你久了成熟,习就是观照,你这个观照久了,因为,你自在、放下,无相的真如,这功夫就显现出来了,你久了,修习这个真如,无相的观照,根本就没有能所,一切的烦恼,告诉你:都是多余的,天地万物的事情,都是你心的问题,你摆平了你的心,天地万物没有一件事情你看不顺眼的,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住就是无住的意思,其心得住于无相真如。以心住故,因为他的心就安住在这个无相的真如的自性三昧里面)。渐渐猛利(太厉害了!般若的智慧就显现出来。师父!我怎么这么没有智慧。你硬要卡死自己,怎么会有智慧,每天叫你放下,你就放不下。


师父!我偏不放下。不放下,你去死吧!那我也没有办法。师父!我放不下怎么办?那你说你怎么办?你放不下,放不下你怎么办?你说,你告诉我:你怎么办?师父!我没有办法。那我也没有办法,你说我有什么办法,打死你?)。

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慢慢地无相的功夫就拿出来了,你看一个人无相,你在家庭、在公司、在社会、在国家,你说在台北、在台中,你出国,你怎么会跟人家起冲突,这不可能的事情,你跟人家起冲突,人家讲你,你反而很高兴,啊!我错了,对不对?就是我要好好回光返照,人家骂你,对!我要好好回光返照,无相嘛!

什么东西都起不了作用,你也不会烦恼嘛!真如三昧)。深伏烦恼(烦恼就起不了作用了,所以说,修学勇气,修学佛法,师父已经告诉你了,除了般若智慧以外,还有一个大勇气,非常有勇气,就是要放下,修学佛法一定要两种力量,一个是般若智慧,再来,般若智慧后面要有一股很大的勇气力量,我就是放下,你无奈我何,我要搞得让你烦恼,对不起,我就不跟你烦恼,你对我一点办法都没有,你再来烦我,我就远离你,对不对?)。信心增长。速成不退。】

修习既久。功用淳熟。其心自然得住。住即止也。妄念不起。安住无为。因心止故。定力(就)渐渐猛利。随顺方便。得入(无相)真如。自性(的无相)三昧。烦恼深伏不起。信心日益增长。速得入住(速得入住十住位)。成不退位(成不退转。住:十住位)。

寅三 障重不入(哪一些人不入道?)

【唯除疑惑(没有信心,是不是?)。不信(第二种叫做不信心,第三、)诽谤。(第四、犯)重罪业障(的人。犯重罪:五逆四恶、四重罪)。(第五、)我慢懈怠(我慢:骄傲、狂妄的人,我慢的人。懈怠:懈怠的人,懈怠就是放逸,我就是佛,我也不必精进,我也不必用功,也不必拜佛、念佛,早、晚课不必参加了,统统不要了,他把那个佛当作是理想化,理想是懒惰的主人,我就是佛了不用修行,我就是佛了,他没有对治,他没有观照,他不晓得习气种子还存在,理念上,理论你是佛,可是一点都派不上用场,现在懒惰的人,讲会讲我是佛,可是境界现前的时候,发生不了作用,还是迷惑颠倒,就是懈怠的人)。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唯除者。反显离障(只要你离开这些一切障碍)。无不得入也(就没有一个不入道的)。(哪些障碍呢?)其中障有六。一疑惑者。于理犹豫(不能决定)。二不信者。是阐提人(不信就是不信因果,不信真如的自性叫做不信,是一阐提人,阐提就是断善根的众生,他就是断善根的众生,你打死他,他也不相信因果,打死他,他不相信真如自性,你以无相法就进入真如无相的自性里面,他也不相信,他只相信眼前的世间,


今朝有酒今朝酔,不相信因果的人,我现在有酒,我就现在酔,我有钱,我现在就享受,你管什么因果,现在都管不了了,还管到下辈子,死了什么也都看不到,一阐提就是断善根的众生,还伤害佛教)。

三诽谤者。(诽谤怎么能入道?是不是?诽谤佛教的人,他不信因果他怎么能够入道?)属外道辈。四重罪业障者。谓五逆四重。五我慢者。则自恃贡高(骄傲、狂妄、不相信人家)。六懈怠者。乃放逸不勤。如是六种障。随有一种之人。即不能入。一修止方便竟。

丑二 显止胜能

【复次依是三昧故(因为无相:真如三昧,那就统一了,一切都平等了,无相就一切都平等了)。则知法界(平等)一相(平等就是空,你要修行,你要进入真如法界就很简单,修平等法,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何以故?一切法皆空。什么有钱人,什么没有钱人,什么长得好看、不好看的,对不对?统统一样,一切万象都是一样,都是缘起没有自性的东西,则知法界平等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


与众生(的)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无相)真如是三昧根本(一直重复地告诉你,最重要的修行就是在无相,否则你念佛怎么能定呢!你从白天一直在有相里面打转,一天到晚贪、嗔、痴、计较,你能入道,那根本不可能的,白天一直拼命计较,你晚上念佛能定吗?是不是?当知无相真如是三昧的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

是三昧。即真如三昧。依此, 能知法界一相。法界者。十法界也。一相。即诸佛众生。等无差别。即名一行三昧。此二(这两种:一个是真如)三昧(一个是一行三昧,这两种三昧。此二三昧就是真如三昧跟一行三昧)。(这两种三昧)名异体同(真如也是无相三昧,一行的话就是法界平等,一行的三昧都是平等,都是要从无相下手)。



《文殊般若经》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平等)一相(就是一行三昧)。系缘法界(系缘法界就是整个心放在平等地观照,叫做系缘法界。内心里面观照一真平等的法界里面,叫做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乃至广说。以是义故。当知真如三昧。乃总持王三昧, (总持王:王就是超越三昧,一切的三昧)。总持百千三昧。故曰根本。乃至能生无量三昧也。

寅三 辨其魔事

(就是说你为什么要讲无相,因为所有的现象在你面前,你统统要摄念、观照,这是唯心所造,不是真实的,现什么佛相、菩萨相,现魔鬼相、男女相,统统不要管他,毕竟空寂,底下就是为了防止你修行起这个魔事、魔障,现在讲统统是无相法)【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



若于坐中(在打坐当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害”,要记住!那个是唯心所造,那境界不是真实的,境界就没有,摄念回来,观照没有能所,那么能看到的境界,也是唯心所造,既然唯心所造,那就知道境界完全是假相,终不为恼,见佛、见花、见光,六根、六尘所见到,统统不是真实的,就是闻香、见光,也不要执着,按捺一心念佛,在临命终,极乐世界现前那就是真的)。】

梵语魔罗。此云(中国话叫做)杀者。能杀害(修)行人(的)法身慧命(你只要无相,他就无奈你何)。初二句致魔之由。如其善根充足。一切魔事。不能发生。若善根力薄。则为魔外鬼神所惑。魔能坏定。


《楞严经》中。约五阴未破。广示五十种魔事。浅深不一(所以,《楞严经》一定要研究,《楞严经》要振兴佛教,怕众生着魔,那么五十种阴魔,这一定要讲,所以,《楞严经》是列为最重要的一部经典,五十种阴魔,浅深不一)。于三昧时。佥来恼乱(佥(qiān)就是都。都会来恼害你,你在修行他就也许在梦境里面给你看到,或者是念佛时,佛光现前,不,不要执着,不要执着)。

此中略出三相。一现可畏之身。怖之以失志(我现恐怖,不过,现恐怖相还好,现恐怖相的话,很多人都会念阿弥陀佛,在睡觉的时候见到鬼很难看;或者是车祸;或者是到山崖掉下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很多人都是念佛,哪一种情形不会念佛,梦到拣到钱的时候就忘记念佛,这很奇怪。

我这个人对金钱不会怎么贪心,可是,很奇怪!看到金钱还有一种喜悦的感觉,这很奇怪!这不晓得为什么这样子,看到金钱还有一种喜悦的感觉,哇!原来是行菩萨道需要用到钱,所以,一看到钱就想到众生有救了,把它化作功德,所以,我有喜悦的感觉,有喜悦的感觉)。

二现可爱之身。惑之以生染(你打坐的时候,现那天女下凡,或者是穿得很少,或者是在梦境里面跟你发生恩恩爱爱的境界,是不是?在睡梦当中控制得住,那才是功夫,才是功夫。一般人哪里在睡梦当中有办法控制男女的感情,很难,很难,他在白天,他不会起心动念,晚上睡觉就控制不住了,精力习气嘛!对不对?)。三现希有等事。诱之以入邪。则定心成就之与破乱。皆由心中主人(唯心所造嘛!)。

主人若迷(我们的心如果迷了,迷就是分别跟执着,你动到念头去分别、去执着你就迷了)。客得其便(那么处境就有你的办法)。主人不迷(我们的心不迷)。则彼(外在的)魔事。无奈汝何(所以,还是自己的问题)。故此通示对治(这个)方法。当起正念观察。一切唯心。心外无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是则魔境即灭。终不为恼。

如《楞严(经)》云。彼如坚冰(彼就是魔境,外在的魔境就像坚冰)。汝(就是无相修行的这个修行人,你)如沸汤(这个坚冰碰到沸汤,一下子就溶化了)。暖气渐邻(邻就是近。只要一靠近)。

不日消殒(不日就是刹那间,短时间叫做不日。不需要很长的时间,魔事就没有)。云何敢留。扰乱禅定(最主要的就是怕你着相而产生一种错觉的喜悦,那就完蛋了。着相的喜悦,见到一切好的境界就产生执着,就到处夸大其辞地讲给别人听,这样完蛋了。

师父!我有看到天人。我说:我没有看到。师父!您有没有看到佛?没有!有也当作假的,那也不太重要,有,我有看过佛光,我有见过,那个不重要,唯心自性本自有光明,对不对?梦见过佛,有!踏着莲花飞行,有啊!这个也是假的,是不是/也是唯心,所以,一切境界,我们到今天来念佛,我们到今天来念佛,我们也不会执着这个东西,有见跟没有见一样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或说陀罗尼(陀罗尼就是密教的咒)。或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法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把无因无果以为是毕竟空寂,是真涅槃。真涅槃:以断灭为涅槃,这个就是以断灭为涅槃,把无因无果以为是毕竟空寂,是真的涅槃,意思是以断灭为涅槃。这句话如果不加,会看不懂)。】

下广辨魔事。共有四对。此现身说法对。天像(乃是)凡夫(当中最殊)胜(的)报(天像乃是凡夫当中最殊胜的像)。(现)菩萨佛像。(乃是)出世圣身。陀罗尼者密教(陀罗尼是密教的咒语)。六度三解脱(空、无愿、无相,是三种解脱,三解脱,三门清净绝非虞,空门、无相门、无愿门,三解脱)等显教。此皆魔鬼伎俩(手段花招)。顺(修)行人愿求之心。种种示现。真伪难分。邪正莫辨。


(修)行人易受其惑。若心生取著。便堕邪网。此中惟无因无果三句。以断灭为涅槃。尚易知其魔说也(很多人都喜欢这样子,很多人,你前世是我的什么,你前世是我的什么,是不是?有一个徒弟来到这个地方,说有一个密宗,不晓得是真的还是假的,有一个密宗说我前世是他的徒弟,师父!你觉得怎么样?我说:你怎么不告诉他,我前世是你的祖父。

为什么说我前世是你的徒弟,那你怎么不讲说我前世是你的祖父,见到我不叫:阿公!这种东西,就是修学佛法肤浅的人,他就喜欢搞神通、稀奇古怪,算命,排八字等等这一些,就搞这些东西,搞这些东西。我们佛法一切随缘,如果能够解脱的话,无所不自在,讲什么,参考而已,不是说迷到极点,那不可能!

你也不能说否认这个地理没有,也不能说否认这处算命没有,但是,我们怎么样?参考,对不对?参考就是不执着、随缘。以前,有的人,因为,我那时候没有学佛,我中间本来有一颗痣(法师右手食指和拇指在其眉心前作捏的动作)。他说:林同学!你这颗痣,刚好是架在十字路口,十字路口有块石,有块石头,表示你的胃病,你的胃病,你去把它点掉就会好,哇!就赶快,就点了,到现在二十几年了,胃病有没有好?没有好,吹嘘!

晚上要乱吃冰,当然会胃痛,像我昨天喝了热的牛奶,晚上饿嘛!喝了一杯牛奶,然后,吃了冰箱里面的木瓜,冰好的木瓜,还是痛,吃下去,噢!昨天痛,痛了一个多钟头,大家都在睡觉了,也不晓得找哪个医生,很痛,就在那个地方,哇!很痛,在那里拼命地自我加持,自我加持,那个算命的告诉我:这颗痣点掉胃就好了,到现在二十几年了,都没有作用,对不对?表示我们晓得搞这些,都是虚妄的东西,不要,还是要用智慧,要用科学的,

后来,自己慢慢加持、慢慢加持,一直念咒求观世音菩萨,也没有药可以吃,痛啊!就跑到厕所里面,噢!噗……,好了,一个多钟头好了,痛了一个多钟头就好了,所以说,以后还是要用头脑去行事,不要完全相信算命、地理师或怎么样子,不可能!)。

【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所以说,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能令众生。贪著世间。名利之事(贪着名利是最糟糕的人,他贪着名利,他就要攻击人家,他就会攻击人家,世间人,你法师贪着名利也是一样,一讲起经典来就攻击别的法师,最好你们都到我这个讲堂来拜,我攻击别的法师,然后,你们其他的道场,最好你们统统来我这里供养,是不是?这个有什么用?


你一个人能吃多少?一碗饭、一块木板,何必攻击人家,所以,我的徒弟如果说别的道场适合他,我就说:那你就去吧!只要他对方能度你,你高兴就好,一切随缘,我这里是大门都开着,你愿意进来就进来,愿意出去就出去,对不对?随缘嘛!

本来不可得相,一切众生来去相都是不可得相,有什么关系呢!我对信徒从来不执着,我也不会在讲课去伤害哪一个法师,永远不会,为什么?记住!做佛教的法师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第一个没有个人主义,没有英雄主义,佛教它是整体性的,每一个法师都要负起振兴佛教、续佛慧命的责任,你攻击别的法师,你的人格就低落,人家的信徒会对佛教会失去信心,你们出家人都互相攻击了,那我们在家人算什么,对不对?

那会丧失我们整体性的法,佛教的慧命,不可以的,每一个法师都要注意,没有个人主义,没有英雄主义,只有佛教的生存,生命的共存,生命的共同体,我们每一个法师要把这一点融入整个佛教的大海里面,不能自私、不能贪名、不能图利、不能攻击任何一个法师,除非他是邪知邪见,误导众生的,误导众生,没有个人,与其人家赞叹你:某某法师!你很了不起。不如赞叹你们佛教现在很兴盛,你一个人,赞叹你一个,你一个人有什么用,你一个人代表佛教?你一个法师行,其他法师都不行,这像什么,对不对?

有的徒弟皈依某一个法师,他皈依美国的法师,他诽谤全台湾的法师,台湾的法师都不持戒律,我的师父来台湾,我说:你师父来台湾做什么?斩妖除魔。我说:为什么斩妖除魔?台湾的出家人都是魔,只有美国那个法师是圣人,笑死人了,哪有这样子的徒弟,他说他师父来台湾斩妖除魔,你说这样能令佛教兴盛吗?

那个师父教出来的统统是斗乱,他拜的,就是师父最伟大,他印的,他就印他师父的书,这就完蛋了,师父怎么教的,教出这样子,我们是修行人没有个人,完全是佛教整体的命运之共同体,只有你行、师父行,不伟大的,要整个佛教都行,这就是最伟大的,这才叫做重要嘛!所以,贪名图利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此发通具辩对(具足辩才对)。若行人贪求宿命知见。魔得其便。发彼神识。令知过未诸事。或得他心。能知他人。心行差别。或得四无碍辩(才。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这个大家都知道)。善说诸法。


此等皆当不作圣心(不作圣心就是不要提起那一念的自我满足,以为我们是了不起的人,动到这个念头,那你永远会着魔的,你迟早会着魔,不作圣心就是不着圣相,我很了不起,师父已经告诉你了,没有单独的伟大,只有整个佛教的成就,要记住师父的话,那么你永远没有圣心。

师父今天也是一样,我把我的生命、我的力量,我今生今世的缘起,整个融入佛教,我每天都在祈祷佛教要快快地兴盛,佛教能够伸展到时间跟空间的每一个角度上,那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可以听到佛法,我每天都是这样祈祷,我每天都这样祈祷,我没有个人主义,我今天,如果我要贪名、要图利,那还不简单,我去外面讲经,那钱就一大堆,做什么?对不对?

你没有什么用,要出名还不简单,我要读经说法,、电视打广告,那不出名得不得了,要名要利这个太容易了,可是要佛教兴盛,这个就不容易了,这个就要下苦工了,所以,如果我不行的话,我把希望寄托在我的徒弟里面,这三、四十个给他散播出去也不得了)。免入邪悟。勿贪著世间名利恭敬(这个没有用的,生死不是靠名利、靠恭敬来的,要靠真正的功夫)。

【又令使人。数嗔数喜(数嗔:就是一下子嗔。数喜:一下子喜悦)。性无常准(变来变去)。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或最后突然起精进。卒(卒:本意念zú;这里念cù,同“猝”)就是突然)。后便休废(后来就停止了)。生于不信(又开始不相信了)。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本来修行修得很好了,怎么样?)。更修杂业(修得混杂,所以,我们在讲堂里面不准修什么,不准混杂,就是一个净土法门:念佛,我们不是对天台、华严不懂,我们不是对其他经典不懂,但是,我们一定要导归极乐,更修杂业,不需要修杂业,一门深入)。若著世事。种种牵缠(如果着了世间这些麻烦的事情,世事就是这些生生灭灭的,世间的烦恼事情,种种的牵缠)。】

此起惑造业对。数者乍也(乍就是忽然)。准者定也。由性无定故。一切无定。嗔喜等出无定之相。虽有慈爱精进。亦非正行。以未具正见。依惑所起故。末四句造业。舍本修胜行。更修诸余杂业。取著世间。五欲之境。被境所缚。

【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都是外道的,佛道无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著(恋着在禅定的喜悦里面)。或亦令人。食无分齐(分齐就是差别。没有差别)。乍多乍少(随着自己的意思变现)。颜色变异(容貌颜色变异。变异就是易老还童。易老还童:改变这个貌相。这个都是在我们世间来看,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在佛法里面讲这个都是生灭法,都不值得一着)。】

此得定改容对(得定能够改这个容貌)。使人得定得食。颜色变异。正欲魔诱淫之术所使。所得之定。既无慧力。罔辨邪正。而食为人生大欲。能令自然而得(自然而得就显现出来了)。且复香美。食已悦身心。除饥渴。人必易生爱著(变成一种执着)。颜色变异者。即易老还童。血气充满。有益寿延年之状。亦爱著之一端。

【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地)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下面这十二个字,你要永远遵循着,那么,你永远不会着魔,就是什么?)不敢不著。则能远离。是诸业障(你只要不取不着,看到什么就等于没有什么,有什么感应也不必说、也不必着,如果为了鼓励人家念佛有信心,这个可以讲讲感应,但是,不要着)。】

此对治魔事。以是定中魔境。邪正难知之故。当依古德相传。略以三法验之。一以定研磨(研磨就是探讨。以定来探讨)。二依本修治(藉着根本,智慧的观照,依本来修治,什么是本,什么是末,我们一定要清楚,真如无相是本,生灭这些执着是不好的)。三智慧观察。如经云。欲知真金。三法试之。


谓烧打磨也(烧或者打或者磨)。(譬如)常应智慧观察者。即第三法(第三法就是智慧观察)。依随分所有觉慧。观定中所发境相。推究根源。无有实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就讲得很清楚了,佛法看久了恢复到最后就是几个字而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这么几个字)。

以此慧照光明。能破邪魔幽暗。境当自灭。犹如烧金。若是伪金。即当焦坏。倘不观察。被魔所惑。则堕邪网。故曰常应。曰勿令(意思就是“勿令”)。

当勤正念下。即前二法。以定研磨。依本修治也。正念者。谓止一切境界相(放下!)。随顺真如三昧研磨(这个止一切,止就是莫让一切境界困扰就是止,无相的意思,止一切境界相,一切境界对你都停止,没有作用的意思,完全没有作用,那么,为什么?因为,就是随顺真如,用真如三昧无相研磨)。了知唯心。


无外境相。即说法现通等心。亦不可得。但依本止门修治(止门就是本:真如三昧)。不取不著。即能远离诸障。亦如打磨金也。若非真金。便失柔软相。光赤色。倘不研磨修治。以伪乱真。无由离障。

故论主殷殷垂训(论主就是《大乘起信论》的论主就是马鸣菩萨)。曰当勤。曰则能(所以,论主就是马鸣菩萨,就一直劝告我们,应当当勤怎么样、怎么样修行,能够怎么样)。

又如《智度论》云。(大乘里面讲的)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包括二乘人,在诸法实相法印也是魔事,佛讲的这个魔,有究竟义跟不究竟义,究竟义就是诸法实相才不叫做魔,不究竟的话就是我们世间着魔,这个就是着魔,其实如果是讲法实相,连二乘人都是魔,不能成佛就是魔,注意!是佛的方便善巧讲话的意思,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


偈云。若分别忆想。即是魔罗网(你只要分别执着,就是一种魔罗网,就下陷了,所以,随缘不起心、不动念,一切法无念就进入真如)。不动不分别。是即为法印(这才是真的了义,不动心不起分别念,是即为法印,因为一切法不可得,不值得我们执着,不值得我们伤心)。此之谓也。三办其魔事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