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乘起信论讲义 慧律法师

大乘起信论讲义 慧律法师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今天是1993年2月27日,我们讲《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在佛教界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论典,它是融通空、有的思想的一部论典,尤其真谛三藏所翻译的,这个词句非常之美!很美!所以,《起信论》在佛教界里面所占的地位,一直都是屹立不摇,所有研究佛法的人,没有一个不研究《大乘起信论》,



所以,《大乘起信论》,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论,《大乘起信论》在佛教,只要是弘法的法师,或者是佛学院,或者是有心深入经藏的人,想对真如跟生灭了解的人,都一定会了解、一定会深入的,但是,《大乘起信论》的注解非常多,也对这部论典非常有兴趣,所以,如果你打开《大藏经》或者是过去祖师的注解,


太多,无所适从,我们选择圆瑛法师的这本讲义,说深不是很深,说浅也不是白话,深浅适中,很适合现代的人研究,所以,我们放轻松,慢慢、慢慢的……,一步一步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这部论典的重要跟词句优美的地方,可以增加我们很深厚的文学的底子。)

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上

四明接待讲寺佛教讲习所圆瑛弘悟述

(这样一段一段念,就让大家知道段落是在哪里分开来。“四明”就是四明山,比如说,我们现在的什么,菩提山什么寺,光明寺,什么山什么寺,都是这样子,所以,四明它是山,是个属于地方,因为,这里是浙江鄞县西南方,浙江的鄞县,这个鄞县西南方,它是天台山北方山麓这一带,统统称为四明山,四明山接近浙江的奉化县交界处的地方,老总统住的地方,我们讲浙江奉化县,这个地方有数百里都是山,总共有二百八十个高峰,其中芙蓉五峰的顶有四个穴,天气晴朗的时候,就像日光、月光的照射,所以,称为四明山,自古是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师父这里有一些资料,我们简单念一念,大家对四明山就比较容易:以杖锡之杖锡寺,雪窦山资圣寺,天童山之景德寺,阿育王山这阿育王寺。念一下,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这个四明山简单讲就是佛教胜地。“接待”:这个接待,老一辈的人会比较了解,布施给过路来往的人所需要的,比如说,奉茶,在门口写个:奉茶,或者是有的人,像印度有人喜欢修福,修福,他就供养来往的旅客住宿、吃的东西,像中国、日本都设有义井,以提供清水,或者是在路旁,或者是门前供应茶水、桌椅以便利行旅者,以便利行者就是旅行的人休憩饮用的地方,所以,这个接待在以前,这个名词并不是陌生,但是,在我们现代没有,现代都是旅社hotel,没有这种接待的地方,以前的人,大部分是比较淳朴、善良,如果说,我们现在设一个接待,明天去,锅、灶都空无一物,统统没有,


连煎匙(锅铲)也顺手拿去,现代人没有设接待的地方,所以,接待这个名词,在几十年前是大家都了解,不是很陌生的名词。“讲寺”,也就是在这个地方四明山接待,讲寺就是专门弘法用的,你像我们这里的讲堂一样。“佛教讲习所”,佛教讲习的地方。(下面一段摘自《佛光大辞典》)

圆瑛(1878~1953)(这个人总共活了七十六岁)我国近代僧(是近代有名的高僧。这个不困难记,因为我是1953年出生的,所以,圆瑛的死造成我的出生(法师笑),所以,你要记圆瑛法师就记师父的年龄,我要是几岁,圆瑛法师就死了几年,我今天四十一岁,对不对?四十一岁,Fory-one years old.


所以,圆瑛法师就是距离我们今天四十一年前,很不幸,我算是倒楣(谐音接续)来出世的,我一出世,他就死了,所以,1953是我诞(蛋)生,然后,他就走了。慈航法师也是1952走的,好像是那个时候,所以,我是来接续的,出世之后总接,所以,记圆瑛法师,很好记,你要记师父几岁,他就是离开这世间几年,圆瑛法师,我这里有一些《佛学大辞典》的资料,


我们念一念,让大家对他有一个印象,不是很长,短短的,用两、三分钟的时间,我们对这个人崇拜、推崇、赞叹。圆瑛1878到1953年,是我国近代的出家人)。福建古田人(师父的祖先也是福建,跟我一样是同样一个省籍,福建省。当然,我们是在台湾出生,福建古田人),俗姓吴(师妈也是姓吴)。法名宏悟(法名叫做弘悟,就是圆瑛跟弘悟是同一个人),号韬光(弘悟,号叫做韬光),以字行。生于清光绪四年(生在清光绪四年)。


幼失怙恃(从小他就没有双亲,没有双亲),十九岁至鼓山出家(十九岁的时候到鼓山出家,十九岁出家,我是二十七,他是十九),主修天台学。后至宁波天宁寺习禅(后来到宁波的天宁寺习禅,学习禅宗)。二十六岁参学于天童寺(二十六岁参学在天童寺)敬安和尚,并赴福建、浙江及南洋等地讲经,声誉极高(然后,又到福建、浙江、以及南洋等地讲经,声誉极高)。光绪三十二年(1906),与太虚大师缔交,订定(就是两个人订定几个原则:)“以心印心、白首如新(订定第一个是以心印心、白首如新,就是说跟太虚大师结交,用禅的心:印心,它才不是我们一般在唱的:你的一颗心,我的一颗心,差太多啦,那个是迷惑颠倒,


这个是以禅宗的大彻大悟的以心印心。白首如新,到百年我们的交情,就像新结交的一样,就是不会喜新厌旧,永远朋友,就是那么好)、以善劝勉(用善来互相劝勉)、疾病相扶(有疾病的话互相帮助,互相帮助,这个在出家人,这个地方可以看到,比亲兄弟更好,亲兄弟,你要叫他照顾,他可能有点微词,要是出家人生病,只要是真正在道上修行,都会尽心尽力地互相照顾)、安危与共(碰到困难我们用生命共同付出)、事必相商(碰到什么事情互相商量)、各自立志(各自立志就是每一个人要立志向,决定我们今天的订定)”等数条义规,共结兄弟之盟。时年二十九(那个时候圆瑛法师二十九岁),太虚十八(太虚大师十八岁而已,十八岁,近代的高僧:太虚大师)。



其后致力于组织中国佛教会(虚大师最伟大的地方,如果,民国以来没有太虚大师的话,我看佛教今天完蛋了,今天佛教没有虚大师的话,佛教没有办法,整个佛教的改革,受太虚大师的影响最大,他开佛学院,然后,订定出家人的制服、规矩、栽培僧才,这个观念都是太虚大师创立的,所以,虚大师对我们近代,就是最近这几十年来,佛教影响很大)与寺产保护运动(当时政府提倡庙产兴学运动,主张以寺院财产充作振兴教育之资)(那个时候他们发起寺产保护运动。当时候的政府提倡把寺庙的财产贡献出来,寺庙的财产全部充公,充作什么?兴办教育的资金,就是你这里所有的供养,动产、不动产全部要捐赠,出家人赶出去,然后,兴办教育、学校,就是不准有宗教,简单讲就是破坏,破坏宗教,然后,假借名义办学校,说起来也很悲哀。台湾目前来讲,宗教受到保护,所以,再怎么样始终台湾是很有福报的地方)。


民国二十年(1931)(就是1931年)四月于(在)上海举行中国佛教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时(的时候),由于议决事项之(的)意见相左(相左就是意见不合,也就是圆瑛法师跟虚大师的,两个大师的意见不合,大师级的意见也会不合,也没有办法,太虚大师他们比较进步派,他们希望改革,圆瑛法师比较希望保守,虚大师认为这样不行,这样佛教不会兴盛,虚大师认为如果按照古来的这种方式,没有统合整理整个佛教,佛教会因为没有办法配合现代而变成没落,一定要改革。


所以,虚大师站在进步派这个地方,圆瑛法师他们是站在保守方面,结果,意见不合),太虚等进步派乃脱离该会(所以,太虚大师就脱离了中国佛教会),另于南京组织中国佛学会(另外在南京组织中国佛学会。所以,两个人看法意见不一样,但是,两个都是高僧,虚大师火化出来几千颗舍利子,圆瑛大师也不是弱者,火化以后,你看!整盘都是舍利子,能烧出舍利子的人,看法还是不一样,所以,你不要:奇怪!唉!两个出家人,怎么看法不一样,看法不一样,有舍利子就好,有什么关系!

不是很有办法,对不对?两个都很了不起,是不是?见地不一样。所以,另外在南京组织中国佛学会)。师与王一亭等则继续主持中国佛教会(圆瑛法师跟王一亭等则继续主持中国佛教会)。抗战军兴,师赴南洋募集医药费用(圆瑛法师后来去南洋,筹募医药费用,那时候战乱,穷)。



翌年(第二年),主持槟榔屿极乐寺(就主持槟榔屿的极乐寺。槟榔屿一个岛)。二十八年返上海,主持福建鼓山(的)涌泉寺、宁波天童寺,并于上海玉佛寺(同时在上海的玉佛寺。现在上海玉佛寺还在)、圆明讲堂等处讲经布教。其中,尤以《楞严经》之(的)注释、宣讲,倾四十余年之愿力而广说之(换句话说,圆瑛法师做那本《楞严经讲义》是花四十年的时间,是花四十年的时间,我们现在印的到前面来,放在你的前面,你还不听,那有什么办法,人家高僧大德是用四十年,所有的青春生命,都发挥在那本讲义,而我们不去研究,没有福报也没有因缘,说起来很悲哀,他用四十年把《楞严经讲义》整理出来,而我们现在还好碰到某某人,跟他讲一讲,要不然,那么好的书,很可怜!

排起来也看不太懂,因为,里面都是言文言,都看不懂,此外,都是文言文,因为,我不讲这句话,人家以为我国文真的不懂,传到大陆去,唉!台湾的慧律法师怎么这样子,言文言,文言文都看不懂),机辩纵横,饶益教界。此外,特重僧伽教育(此外,圆瑛法师特别重视僧伽的教育)、社会(的)福利事业、各地(的)寺刹复兴、佛书(的)刊行、难民救济等。四十二年九月于北京入寂(圆瑛法师是一九五三年九月在北京入寂,九月,不晓得是不是农历,我是农历九月二十二日出生,如果是农历的话,哇!就是同样一个月生,同样一个月死,如果,他是国历的话,我国历是十一月五日),世寿七十六。遗有(留有)《圆瑛文集》、《圆瑛大师法汇》等行世(所以,我们对圆瑛法师是无上地推崇,无上的赞叹,也无上地感恩,没有他,我们今天没有这本讲义来讲,没有这些资料)。(《太虚大师年谱》、《中国佛教近代史下册(东初)》)【佛光大辞典】)(好!我们看《大乘起信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大乘起信论

今解此论 直分为六

甲一 略释论题(简单地解释论的题目) 二 造论菩萨(马鸣菩萨) 三 翻译人时(翻译的人是谁?真谛三藏,) 四 归敬述意(要作这本论典,要先归敬三宝叫做归敬述意。归敬三宝) 五 正立论题(开始讲到论体,就是最重要的正宗分) 六 总结回向(希望作这部论能够回向一切法界众生无量的功德)

今初(就是现在开始。今初就是要开始略释论题,) 略释论题

大者(《大乘起信论》的人,这个字)包含之义(这个大:包含,就是无所不包)。乘(:大乘)有运载之功(可以从生死的此岸运载到涅槃的彼岸)。起则对境发心(“境”就是因缘,碰到了因缘要发大心,发这个大心,境就是碰到了因缘发这个大心,所以,学佛他一定是八个字:“发菩提心,提起正念”。学佛的总纲领他一定是发菩提心,提起正念,正念要常常现前,对境发心)。信则忍可印定(“信”就是当你产生信心的时候,这个“忍”不是解释作忍耐,这个“忍可”是指他接受认同的时候,就是说当你有信心起信的时候,你就是认同、印可它,也就是印定,“印定”就是印证不变,不变产生了信心)。

论(《大乘起信论》的论)乃假立宾主(假就是假设。宾主:一个是问,一个是答,一个是主人,一个是贵宾,主人讲话,贵宾就回答,贵宾讲话,主人就回答,假立宾主:互相对答的意思)。问答发挥(怎么问就怎么回答)。(然后,发挥了什么?)决择正理(选择了正确的真理)。

(来)破除邪见。拣非经律(“拣非”就是显然不是经也不律,是论的意思,所以,这个“拣”,作好几种解释,就是分别于经跟论,因为,经跟律,因为,它是论,拣也可以说不同于经、律,因为,它是论,也可以解释显然不是经跟律,分别于、不同于、

显然于,都可以拣字来解释,拣非经律,显然不是经律也可以,这个拣真正的意思是分别,是分别,分别于是经、是律、是论,所以,分别于就是不同于,不同于经律,那当然就是论)。故以论名(所以,用这个论来立这个名)。

题中应分通(题跟)别(题。“通”就是大家都有的,比如说《大乘起信论》的论,这是通题,《唯识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所缘缘论》、《观所缘缘论》,或者是说什么论,这个很多,所以,这个通题,每一部论都有一个“论”字。别题呢?别题就是“大乘起信”这四个字,因为,只有这一部论,叫做大乘起信,而别部就不叫做大乘起信,所以,通就是经、律、论,论藏里面每一部都有一个“论”字,这叫做通题;别呢?就只有这一部,叫做大乘起信)。

上四字别题(“上四字”就是上面四个字,哪四个字?就是上面的“大乘起信”这四个字叫做别题,只有这个是别题)。别在当部(“当部”就是本部,只有这一本,“别”就是只,只在本部,因为这是别题,只有这一部叫做大乘起信)。下一字通题(就是“论”字)。通于论藏(经、律、论,论藏)。

题者头也。如人头目为五官之总(就是一个题目就像一个人的头)。观其头目。便知此人。为忠奸贤否(看看这个人的头、眉目,有没有清秀,就知道这个人是忠臣、是奸臣,是贤人与否,一看就知道)。论题亦尔。为一论之总。略释宗要(简单地了解它的宗旨、纲要)。便知此论权实顿渐(就可以知道论是权教、是实教,是顿教、是渐教。权实顿渐就一目了然)。

(现在谈到《大乘起信论》的)大(字它)有三义。曰体相用(体、相、用都要加一个“大”,体大,相大,用大,噢!都很大,这样子就更清楚,大有三义,哪三义?体大、相大、用大,统统大)。夫一心之理。为诸法所依。即体大(我们的本体大得没有边际就是一个心,一心:这个理体,是诸法所缘,一切法都依我们这一颗心来建立这是体大)。

(体大所影现出来的叫做)具足恒沙称性功德(“称”就是合于。具足的恒沙合于……(性)。“性”就是平等)。(由这一颗清净的平等心显现出来的功德)即相大(不高不下,平等叫做性,清净心叫做性)。善能出生一切因果。即用大(这颗心不但是体大、相大,还能够出生一切因果,这什么意思?意思就是一切的因果,都有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所以,这个大并没有一个范围,所以说,出生一切因果就是用大)。乘者以本觉为所乘(本觉理)。始觉(是用智。始觉是用智)为能乘(以本觉的理体是我们所乘,我们以此无生的理,起始觉智慧的观照,“为能乘”)。

(一直到)究竟觉为乘所至处(就是车子要到达目的地的地方,所以,我们起观照的心,恢复了我们的本能,本来的清净自性,究竟觉悟这是我们最终的目的,不管是出家、在家,学佛的目的始终就是要想成佛,得大自在、大解脱,所以,究竟觉为乘所至处,所最究竟去的地方,所以底下文章就会说)。故下文云。诸佛本所乘故(诸佛就是依着这个“大”字,达到究竟觉)。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还是必须用大乘的“大”字)。

(所以)大乘之理。即是一心。小乘不信此理。沉滞化城(这个“化城”是《法华经》七种比喻之一,这个化城是指变化的城喻,是比喻二乘人的涅槃,二乘人的涅槃,《法华经》卷三有一段叫做《化城譬喻品》,里面有写:有众人将要通过,五百由旬的险难恶道,以达到宝处,在疲惫的时候、很艰困的时候想要折返,因为达不到宝所,那个导师为了振奋众人,用方便力在三百由旬的地方做一个休息处,就像我们现在一下子要上高速公路,一下子开车到台北太累了,中间有休息处,开到台中我累了,我不去了,从台中又折返回来,

所以,在五百由旬,他在三百由旬,暂时做给你休息,表示不究竟,暂时休息,这样休息一下,终于能够向宝处前进,所以,是藉着化城来譬喻二乘人所得的涅槃,不是真实的,就是声闻跟缘觉所得到的涅槃,它不是真实性的,是佛为了使彼等,达到大乘,自己佛果的方便假说,所以,什么叫做“化城”?我们简单讲就是:停留不动的意思,停留在半途,方便暂时休息的一个地方,简单讲就是二乘人的涅槃是不究竟的)。外道不信此理。终无实果(外道不信大乘的理,所以,没有实果)。

凡夫不信此理。永受轮回。盖不信者,实非不具而不信也( “实非”:实在来说。并不是不具有佛性,而不去相信)。(而是)人人有心。本来等具(本来统统具足)。良由(“良因”就是因为)五阴所覆(因为被五阴所覆盖,被我们这个色身,色、受、想、行、识所覆盖)。(也因为错觉无明,产生了)二执所障(我、法二执所障碍,烦恼障、所知障)。

此理不得现前(大乘的理没有办法显现出来,所以,不相信)。迷而不信(这个“迷”就是迷于大乘之理,所以,他会不相信,我们今天能够庆幸地闻到大乘的究竟的理,我们是很幸运的一群)。(所以)故菩萨愍物沉迷(菩萨怜愍众生的沉迷)。宗百部(这个“宗”就是推崇、尊崇,尊崇,百部)大乘(这个“宗”也可以解释作集合,集合了一百部大乘,因为那么多一百部的大乘的道理麻烦,我让你研究一部,就具足百部的道理,干脆造一部论,这部论你看了,百部大乘的道理就统统在里面,所以说,宗百部大乘也就是集百部大乘之理)。特造此论(特别造这个《大乘起信论》,)。普令众生发起信心(让众生发起大乘的信心)。

问。何以独言发起信心(为什么只说发起这个信心?)。答。大乘之理。虽众生等具(众生都具足)。实众生同迷(跟迷没有什么两样,它虽然具足佛性,但是,大家都在迷)。迷则不信(迷了就不相信)。菩萨阐扬(“阐扬”就是弘扬。菩萨弘扬大乘)此理。能令从闻生解(闻法以后,他就了解了)。(他就可以)破迷起信(噢!原来我也是佛,依着大乘的理去修行,我一定成佛,那修行以前要怎样?要深信)。(所以)信此理已。一切道法。

任运而生(你不信大乘的理,你当然不了解道在哪里,不相信此理,你怎么会想修道呢?所以,信此理,一切道法能够任运而生)。《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为行之本。行无信不立(信心是实行之本,修行的开始,行无信不立,你要修行,你一点信心都没有,那当然没有办法站立,立什么?)。是起信者。急先务焉(这个信心是很重要的,很重要的。你不相信吗?我现在举一个例子:如果说,大家都在拜佛,突然有一天,人家寄一张佛像给你,满庄严的。唉呀!你不晓得谁寄的,打开,一张观世音,哇!满庄严的,唉呀!拜!一刚开始很赞叹:观世音菩萨那么庄严。后来,查,查……,发现这个人是有精神病的一个女孩子画的,麻烦大了,也就:我拜一拜会不会像她?

我看收起来算了,收起来,对不对?这个是没有信心,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这个题字也很重要,是不是?如果,她简单地画两撇很大的胡子,上面签字:忏云,哇!这是忏公画的,假设画得不怎么样,总是看到那两个字,哇!这很有信心,这持戒第一,一代的清净的高僧,供养起来,拜久了会像师父这样,如果,那个精神病画得很漂亮,挂起来,她没有标号,一看,后来查,发现她是精神病,他每天拜、每天拜,这会不会邪灵附身,拜一拜像她这样子,阿达、阿达的,我看收起来好了,就差签那两个字,就差很多,人的信心,一个人对你有信心,你讲什么他就信,一个人对你失去信心,你怎么救他不起来,没有办法的,所以,我们的语言要注意,你想要做功德吗?

很容易,你要赞叹三宝,你看过《阿弥陀经》: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无量的恒沙的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东方有什么佛赞叹,南、西、北方,为什么?诸佛菩萨因为赞叹,而我们得闻会对他有信心,这个赞叹会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就是这样子,所以说,我们晓得这个信心是非常之重要,我们人的心思千变万化,

所以说,唯心无境,就是这个道理。一个电影:有一个男孩子,他追求一个女孩子,两个人也非常相爱,爱得死去活来,非常的喜欢,结果,这个男孩子,又有女孩子追他,有一天,他很忙,他没有时间去买花,刚好对他很好的女孩子有一束花,他就拿了这束花,这两个爱得死去活来,她不晓得这束花是……,一样是花哦!

你看!接过来的时候,嗯!谢谢,然后就……,你对我最好,买了这束漂亮的花,就是对我……,太感恩了,你对我最好了,花拿去供奉起来。男朋友走了,等一下,有人告诉她:那花不是你男朋友买的,那花是到我家,某某女孩子那边拿的。怎么拿别的女孩子的花送给我,拿起来……,然后踩在地上,呜……哭了。同样是花,她已经插好了,她还是把它拿下来弄坏、弄坏……,这样是不是万法都唯心,这样的比喻如果还不清楚的话,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这个法都是心的问题,

比如说,你看到一只鸭子,野鸭……飞,离水面不是很高……,飞,如果,画家看到这只野鸭,他马上……,唉!我现在把它……画这只野鸭起来,这个布景有多漂亮,对不对?如果,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我的心就像野鸭这么样地自在,野鸭,你真是自在啊!因为,我的心跟你一样,是不是?

如果一个刚好离婚的夫妻:唉!野鸭,野鸭,我就像你劳燕分飞,就是像你单独一只,如果,碰到一个老饕,他喜欢吃鸭肉,他说:飞过去,一枪打下来,哇!这个肉一定很好吃。一只鸭子这样飞过去,竟然有千万种心的情绪,你说哪里有真的境,根本没有真的境,只有心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把众生都当作是佛菩萨,就是这个道理。

要升华自己,因为,只有在升华自己,才能见到我们真正清净的本性,就是这样子。所以,我常常跟徒弟开开玩笑,说:与其你把你你师父当作凡夫,不如把你师父当作是圣人,这样你比较轻松,你才会比较轻松,听得懂吗?对不对?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样可以升华你的境界,所以,师父举这个例子,你们不妨可以冷静地想想看!

这个信有多重要,换句话说,破坏人家对三宝的信心,罪有多重,也是这个道理,不能破坏人家的信心,你宁可去喝酒、去吃肉,你宁可去杀生,当然,这是开开玩笑讲的,你宁可去偷窃,杀、盗、淫,你宁可去干坏事情,就是不能断众生的慧命,不能断众生的信心,比如说,他今天杀生、喝酒、吃肉,有一天,他对三宝没有失去信心,对不对?

他就有机会成佛,他今天对三宝没有没有信心,一下子就完蛋了。有一个在家居士,对佛教也不是很认识的,他有一次,拿了水果去寺庙里面供奉,因为,他买了很多,因为,师父慈悲,太多了,供养了很多,师父就很慈悲,要把它化作金钱来……,就是要变卖这些水果,因为吃不完,变卖这些水果来护持常住,功德算他的,结果,他不懂师父的心,这个师父就把这些水果拿到菜市场去卖了,结果,他去看到师父,唉!这是我送去的水果,您怎么又拿到这里卖掉,从此以后,每天都在诽谤那个尼姑,因为,那是比丘尼,以后叫他信佛,唉!出家人!我送她水果,她怎么会拿去卖钱,他不晓得师父的用心,你现在跟他讲什么法,他都听不进去,甚至于来到这里,我再劝他,他也不听我的话,这个法师实在是无心的,不是刻意的,实在说是误会,因为,就这样误会了,他就对三宝失去信心,你怎么劝他,他就是不相信,后来,也不护持三宝。

你看!就看到三宝这样一点点,所以,我一直劝告我的徒弟,你要对这些在家居士要远离,因为你不是圣人,你一定有缺点,如果,你不远离他,有一天,他会看到你的缺点,他会失去信心,我们不要给他这个机会,我们今天收摄回来,这个就是做功德,你要跟他结缘,可以,结法缘。以前有一个比丘,他这个人想法怎样我不晓得,他每次都拜托信徒买什么,买录音机、买录音带,他需要什么就拜托信徒买,结果这个信徒就帮他买,他每次去找他、找他……,这个信徒,

后来,找他找得恐惧,因为,他是师父,如果,不跟他拿钱,那我每次都要付费,要跟他拿钱,他又是三宝,又不好意思,所以,怎么样,每次,这个法师去,到他家,他就避开来,法师!您坐一下,我去买菜,结果,从八点多去买菜,买到下午二、三点都没回来,她不敢跟他见面,因为她见面,他就开口要买什么录音机,买什么录音带,买什么,买这个、买那个,人家看到出家人就怕了,所以,我一直教导我的徒弟,你要永远地记住,你有修、没有修不管,但是,你的行为不能让众生诽谤,唯一的办法就是远离,小乘比较困难,因为小乘要出去托钵,小乘没有厨房,你去泰国看,寺庙里面没有厨房,

所以,小乘他要很大的威仪,常常要现威仪相,跟众生结缘,大乘不必,你家的灶也不比我的大,我把大门关起来,我根本不要跟你结什么缘,对不对?要就自己来,对不对?我把大门关起来,我里面有八个灶,怎么煮也煮不完,对不对?八个灶,对不对?我吃饭坐歪一点,你也不会讲我第二句话,对不对?所以,把僧团整个集中起来,断绝一切居士的来源,他要诽谤的机会就等于没有,他就会造成信心,就是这个道理,少接触在家,他就会有信心,接触在家,到最后都麻烦很大,所以,这个信是很重要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若约七种立题。大乘是所信之理。信为能信之心(我们能够相信的心)。能信乃即理之心(如果,你再加个字就更清楚:理的上面加一个明,明理的这一颗心就是信,就是能信)。所信亦即心之理(再加一个心中之理。能信就是明理之心,所信就是心中之理,简单讲就是说我们能够明理的这颗心,就是我们能相信的这颗心,我们所信的是我们心中的理,都离不开这个心,)。(那么,就是)能所不二。


惟一心法。则单法立题(七种立题里面,它是单法立题,就是这个法,我们人、法、喻,三种立题,它是单法立题,所以,站在这人角度,它是单法立题,)。若乘字(拿来当作车子来比喻的话,若乘字)就喻为称(就比喻来说的话)。亦可法喻立题(也可以说是法跟比喻来立题,这是《大乘起信论》,第二个是法喻立题,《大乘起信论》,第一个是单法立题,《大乘起信论》,也可以说是法喻立题)。(《大乘起信论》,又可以讲什么立题?)

又按起字。既有所起之信。必有能起之人(能起信之人,中间加一个信字就更清楚,必有能起信之人)。义则兼人(义理则兼有人,有一个人出现,人字来立题,所以说义就是,这个义理来讲则兼有一个人:人字出现)。亦可文义双收(亦可就是这样也可以,文章跟道理很美的都具足,“双收”就是两边都顾到,就是说人、法、喻统统有,有人又有比喻又有法,大乘是法,起信就是人,又有比喻,所以说,所起之信就是能起之人,加一个人)。

(所以说)具足立题(这一段就是说《大乘起信论》,如果站在唯是一心,那么,就是单法立题,如果站在这个乘字,加一个乘字,也可以当作比喻,也可以说,法跟比喻的立题。如果说加上一个人,那么就是人、法、喻立题,具足立题就是人也有,法也有,比喻也有人)。(人、法、喻立题就是具足)一(释立题,就像《大方广佛华严经》)略释论题竟。

甲二 造论菩萨

(造论菩萨叫做)【马鸣菩萨造】(这个名字很奇特,马会叫)

菩萨名曰马鸣者(菩萨的名字为什么叫做马鸣呢?)。按诸传记。当有三释。一菩萨初生时。感群马悲鸣不息(菩萨出生的时候,马就悲鸣不息)。二菩萨善能抚琴(“抚”就是拨弄琴弦,也就是弹琴,菩萨他一弹起琴来)。以宣法音。群马闻已。咸悉悲鸣(“咸”就是皆。“悉”就是全部。皆全部悲鸣,被感动得叫)。三菩萨善能说法。能令马闻(这个跟我不一样,我是菩萨善能说法,能令狗鸣,如果,我当时在世的话,会叫做狗鸣菩萨,就差一点点,他是马比较大只一点,我是狗比较小只一点)。悲鸣垂泪。七日不食。故立此名。

菩萨。具云菩提萨埵。此翻(中文叫做)觉有情(觉悟的有情)。菩提乃大觉(大觉就是佛,大觉悟的人)。即所求也(我们所求的就是希望能够大彻大悟)。萨埵乃有情。即所化也。实智悲并运(“实”:实在是,智跟悲同时下手,有缘的众生我们要用智慧,无缘的众生我们要用慈悲,上根利智以及恶劣的众生,两种人要智、悲并运。

你对有缘的众生,你就不需要用慈悲,因为有缘的众生,他们就会入佛门,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智慧,对无缘的众生:智慧,你跟他说法是没有用的,你就要用慈悲去感化他,道理讲不能的时候,没有办法,你就要有悲心,上根利智的人以及恶劣的人,上根利智的人他要进修佛道,你要下发大悲心提携他,然后用大智慧去度他,因为,他是上根利智。还有一种是很卑劣顽强的人,那没有办法,我们要观一切,用智慧去观照,一切法不可得相;缘起性空,然后,用悲怜悯他,他与佛无缘,所以,那是上根利智,劣根智的人,都要用两个字,智跟悲同时)。上求下化之人。此双约二利说(自利跟利他叫做二利。自利还有利他)。若单约自利(自己利益来讲)。

虽已分证佛觉(“分证”:已经觉悟部分,像佛,分证就是部分,有一部分像佛的觉悟)。(但是)尚有情识未尽故(那就是微细的法执没有断)。若单约利他。广行善巧方便。觉悟一切有情故(你看!这个写得多么圆融,善巧方便,你看这四个字,这很不容易做到,善巧方便就是说你只要让对方能够入道,你用什么方法都可以,要善巧、要方便,有的人他不会度众生,他就觉得佛法很好,拼命地硬塞,硬叫对方接受,结果,对方抗拒,他又不高兴,然后说:你比我没有学佛的人更糟糕,

因为,我不信佛,你就这样生气,所以,师父已经讲过了,我们要用耐性对缘份很浅薄的人,要用悲心,就是等待,要等待因缘,这个不能一下子就入道,需要时间的,你不要急,急也没有用,他不入道,你急也没有用,有许多的太太,她看她先生不学佛,她就会跑来师父这里一讲,一边讲就一边掉眼泪,女人的专利品就是掉眼泪,不信佛,师父!我怎么样救我的先生,叫他来信佛,我一定跟她回答一句话,一定,答案都是千篇一律,我一定跟她讲:你先救救你自己吧!

先不要哭可以吗?你先救救你自己嘛!对不对?你自己的情执都没有办法断,执着那么深,你又没有办法感化对方,一直哭有什么用,你有心,可是,你没有那个能力,慢慢来嘛!对不对?也不急嘛!你很急也不一不定能够达到你的目标,佛法讲一个字就是“缘”,不可思议的“缘”,如果有一天你先生回光返照,在哪一天,你在听录音带的时候,突然,让他偷听到两句,告诉你,他比你更精进,我不骗你,比你更精进,不要急嘛!

所以,我们度众生就是要随缘,像师父就是很随缘,他来,信徒来到这个地方,菩萨!你那里坐!啊!我要来参访慧律法师!师父在休息没有空。这样啊!不过,您很像,您很像。菩萨!你那里坐!我也不会跟他讲我很行,或者什么有的没有的,在哪里……,不会这样子,他来到这里,他不问法,我一定不会跟他讲,法是用求的,它不是你一直要讲给他听,不是这样子的,度众生也是这样子,这样保持一个我们的原则性,

但是,亲朋好友有机会的话,有这个机会,我们从侧面慢慢说,慢慢说,也许这样可以,第一次见面来,有的人不是,有的法师,他第一次见面来,碰到你,(法师把抚尺一拍,“啪!”)业障相,就骂信徒说业障相,信徒吓一跳,我拜梁皇,我有交一万,怎么业障相,讲什么,他听不懂。奇怪!这是什么法师嘛!奇怪!动不动就骂人家业障相,这就是不懂得度众生,不懂得度众生,不要这样子,我就不会这样子,师父现在做到悟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展现出来的,对众生我都是平等,你从哪里来,不管他长得很丑、很漂亮,你从哪里来?来,我带你到厨房吃饭,来、来……,过来,过来,师父!不好意思!来这里让师父请,没有关系!你有供养,你看你有包一个红包,没关系!来,吃饭,来,师父!

那没有包?没有包也可以吃。很喜欢跟我说笑,很好,一直讲,多可爱啊!我带到那边去的时候,问厨房的,我要来见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在哪里?刚才带来的那个就是,啊!那个就是哦!跑出来,啊!快点!快点!慧律法师,这就是、这就是,噢!跑出来好像在叫小鸡般,叫一大堆来,真糟糕!好像很惊讶!很糟糕!现在来就看一看,唉呀!法师!您比录影带还年轻、还庄严,您看起来好像以前比较胖。我说:不是,以前是因为水肿。

噢!水肿!每一个人他看到师父,都很欢喜,我一定不会给他烦恼,一定给他很满意地回去,很满意地回去。结果,昨天,蔡老师来,他说:有一个桃园的信徒打电话来,桃园信徒对我有微词,打电话给蔡老师他太太,他说:慧律法师很大牌,每次打电话去,就被挡住,不请师父听,他们楼下不知在做啥?做在法师了,现在都很大牌,都叫他的徒弟随便应付一下,这样子。蔡老师跟他说:一个法师面对好几百万的众生,每通电话都接稳死,真的,我一支电话,挂这样就好:嗨!我就是师父(日语)(法师作打电话的动作)。每天讲电话就好,一天的电话,若叫师父要接,一天的电话,你马上昏倒,我骗你,看你多行,你都有用睡午觉,所以说,他不谅解师父的立场,这就没有办法,对不对?

我不能满众生的愿,所以说,我已经尽心尽力要使每一个众生欢喜,还是没有办法圆满。今天,我在阿华那里,一个女信徒,走过去:
“师父!我要供养佛像,你看是木头的比较好,还是那个铜的比较好?”我说:“木头的比较好”。她就推我一下:“你看!你看!人家慧律法师也说木头的比较好(法师不停地在做推的动作)”。当作兄弟般在推。奇怪!怎么这样。“你看、你看!法师也这样说” (法师不停地在做推的动作)。当作兄弟般在推,真糟糕!我是一直对她合掌,她是一直推我这里(前面肩部),又是女众才……,没办法!你又不能说:法师不能推。

你跟她讲这样,她会生气,待会儿回去就惨了,我们又怕她诽谤,所以,她推我两次,推第三次,我躲这样(法师侧身躲过),没推到。她不知道这不是兄弟,所以,要觉悟一切有情,这不是很简单的事,你要千变万化、要冷静,又不能生气,还要有笑容,真的,怎么会这样?推一推说:我是看您英俊才推您。真糟!算她都是推英俊的法师,不是正信的)。

造者制作。宗百部大乘广义(“宗”,刚刚已经讲过。集百部大乘的广义,大乘义很广,所以说,研究了《大乘起信论》,等于研究了一百部的论典,就是宗百部大乘的广义,集合了大乘的思想,那么广大的道理)。(所以)制作斯论(因此,制作《大乘起信论》)。以约该博(“约”就是简要。“该”就是包,包含了。“博”就是广。用最简要的来包含了广大的论典,百部的论典,这个博是指百部大乘的论典。博就是百部大乘的广义,约就是指《大乘起信论》。

就是用这部《大乘起信论》简要的道理,就包含了百部的大乘广义,这个道理,这个意思就是这样子,因为,众生的根器太差,多的话,范围太多的话,劣根器的人很难入道,他一听那么多,如果释迦牟尼佛说: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一定要把三藏十二部经典全部看完。保证大家都不要修行,我也不用看,反正我也看不懂,也不可能看完,这样哪有希望,放弃,保证没有人要往生,对不对?一定是这样,众生的根器陋劣,三藏十二部经典看完才能往生,台湾省有几个?

是不是这样?不可能的事,对不对?所以,众生闻多则烦,因此,我们研究一部论典就包括了很多义理的话,这样的话,可以适应很多众生的根器)。应机施化也。考造论之时(就是时代,考察,就是它的典故,考造论的时代)。依《摩诃摩耶经》(这个《摩诃摩耶经》,又称《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这两部经是一样的,意思是这部经是讲佛在临涅槃的时候,母子相见,又称《摩耶经》,在《大正藏》第十二册。那么,这部《摩诃摩耶经》的前半部是记述佛陀升忉利天,为他的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令她证初果,后半部是叙述佛陀游化诸国,后来在拘尸揭罗娑罗双树间入涅槃,这个摩耶夫人由天上降下,悲号恸绝,那时候佛陀开金棺,跟他的母亲诀别,经的最后是叙述佛陀授记法住以及法灭,佛法要住世多久,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有一万年,法就会灭,众生就没有福报,

那时候地上刀兵都是……,那个时候地上长出来的草木都可以杀人,到我们人寿三十岁的时候,我们所走过去的没有芳香的草,在路旁所长出来的都是刺,都是刺的植物,你随便在路上跟人家冲突,拔起来就可以杀人,那个草就可以杀人,众生已经完全没有福报的时候,《摩诃摩耶经》就是讲这些末法的时候)云。如来灭后六百岁已。九十六种外道等。邪见竞兴。毁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他还没有出生,六百年前,佛就已经预言,佛是无量劫以后的事情都知道)。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此菩萨乃如来预记之人(这是佛所授记的)。实内秘外现之士(内秘菩萨行,外现一般的身体)。造论乃在如来灭后。六百余年。二造论菩萨竟(造论菩萨,是马鸣菩萨)。

甲三 翻译人时

【真谛三藏译】

(真谛三藏:499到569,这个人活71岁,摄论宗祖师。好,我这里有一些资料,师父简单念一念,真谛三藏的来源:真谛三藏是499到569,换句话说是五、六世纪间著名的译经出家人,译经僧:出家人,他是西北印度优禅尼国,这里的人,婆罗门种姓,就是他的出生是婆罗门。真谛三藏聪敏强记,就是记忆力非常的强。要做一个三藏的法师,没有相当的条件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要讲三藏,一藏都没有办法,一藏都看不完了,经藏你都看不完了,你还看什么侓跟论呢?对不对?

辩才不竭,他当然是辩才不竭,通达三藏的人当然是辩才不竭,这还用说吗?对不对,辩才无碍,年纪轻的时候,这个真谛三藏游诸国,然后,服侍了诸师,就是服侍了很多的师父,参学了很多的师父,精研四韦六论,贯练三藏五部,简单讲就是他彻底地明了大乘的妙理,四韦六论是世俗谛,三藏五部是出世间,这个人是世间、出世间统统通达,真谛三藏这个人不得了,大乘的妙理他非常地清楚。南朝梁代中大同元年,西元546年,携带经典来到中国的南海,在太清二年就是西元548年,入建业,建业就是今天的南京,谒武帝,谒就是参访,武帝就是梁武帝,时值侯景之乱,那个时候碰到侯景之乱,

乱:反叛、叛逆。(侯景之乱也要讲一讲:侯景这是一个人,我们这本后面也会讲到,侯景,南北朝朔方人,就是今天的陕西清涧县,侯景字万景,善骑射,侯景这个人很会骑马,射箭,初从,初就是刚开始,从乐朱荣,做定州的刺史,后归高欢,专制河南,就是治理河南,大统十三年就是西元547年,降伏了梁朝,为河南王,次年举兵反叛,攻破建康,太清三年就是西元549年,攻陷台城。梁武帝(梁武帝大家应该知道了,梁武帝跟达摩祖师碰面的时候说:朕造了这么多的寺庙,度了这么多的出家僧,有何功德?达摩祖师跟他讲:没有功德。然后,梁武帝就:送客!电影是这样演的。


因为梁武帝他希望人家称赞他,因为,这个不是自性的功德。送客!就把达摩祖师赶走,所以,达摩祖师看一言不合,面壁九年)被逼饿死,也就是梁武帝死得很惨,是饿死的,被侯景危逼,逼得梁武帝没有饭吃,死在台城上面。台城,台高,皇帝巡视的地方,高处,全部被围起来,断粮,没有东西吃,活活地饿死。所以,梁武帝也是死得很惨。立简文帝,分兵破吴郡、会稽等地,烧杀掠夺,南朝文物尽遭破坏,后自立建国称汉帝,侯景自立为帝,自称为汉帝,后为陈霸先、王僧辩等讨平(事见《梁书》五十六,《南史》八十,侯景之乱)。我们中国人对这个多少研究一下。)

所以,遂潜行南归,算了、算了,反正刚好碰到战乱,就逃、逃……,往南边一直走,辗转游历,经过今天的江苏、浙江,赣是指江西,闽就是福建、广州等地,就是真谛三藏也是游了不少,游了不少地方,而所到的地方就一直翻译不停,除了翻译以外,然后,撰疏就是写疏,就是注解,写注解来解释经论,自己翻译,翻译以后写注解,然后,解释这个经论,陈太建元年示寂,世寿七十一岁。从梁武帝末到陈太建元年,共翻译经论,这个传记64部278卷,现在仅存的30部,大都是佛教研究重要的典籍。四大翻译家,你们一定要了解:第一个鸠摩罗什,第二个玄奘大师,这两个你们都知道,第三个义净大师,第四个就是真谛三藏。

学佛的人应该认识这四个,所有的经典,几乎都是他们四个翻译的,当然也有很多人,是其他人翻译的,但是,占的数量是有限,他翻译的方法跟学识,为我国佛教传译史上的泰斗,主要译作除了《转识论》、《大乘唯识论》等唯识论典外,另外有《金光明经》、《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律二十二明了论》、《中边分别论》、《十七地论》(《十七地论》是《瑜伽师地论》的别出本)、《俱舍论释》、《大乘起信论》等,其中以《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影响最大,此二论乃是南朝摄论学派,主要的理论根据,真谛三藏也因此被尊为摄论宗的祖师。)

梵语波罗末陀(波罗末陀,他当然是印度人)。华言(中国话叫做)真谛。(这个三藏法师)契悟真如谛理(悟到真如的本性,是大彻大悟)。阐扬大乘奥义(奥就是深。弘扬大乘的深入道理)。西印度优禅尼国人(优禅尼国人就是中印度,在中印度,优禅尼国在摩揭陀国西南的古国的名字,也是以都城来命名,是古代印度优禅尼国的首都,就是中印度的地方。优禅尼国稍微介绍一下:《大唐西域记》卷十一:该国有六千余里,当然这是以前的计算,跟我们现在不太一样,不可能那么大,六千余里不得了,以前,可能里数是比较小一点,它的城围有三十余里,国家是六千余里;城围:城墙围起来,三十余里。

居民殷盛就是很热忱,家室富饶,每一家都很富有,有寺庙数十所,就是僧伽蓝数十所,出家众三百余人。在优禅尼国,小乘、小乘都有,兼习大、小二乘,像我们台湾全部都是大乘,泰国全部都是小乘,佛的大弟子迦旃延,以及《楞严经》里面讲的,莲花色比丘尼,以及译经的三藏真谛,还有月婆首那,月婆首那是优禅尼国的太子,太子也出家,后面会讲到,都是优禅尼国的人。这个地方就是阿育王时代的卑提写村,阿育王还没有登五位的时候,曾经在这个地方当官,负责这个地方的行政,娶一个长者的女儿,阿育王生了两个儿子,“二子”就是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后来一个比丘,一个比丘尼,两个都出家,儿子女儿统统出家,也就是阿育王的两个子,就是一个儿子,一个女儿统统出家,这个二子出家,为锡兰佛教的开创,他的儿子叫做摩哂陀,他的女儿叫做伽密多,大家念一下,这是一个观念,优禅尼国这个地方稍微认识一下,西印度,因为算是接近中印度,

所以,人家讲西印度的话,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讲,西印度优禅尼国人,也就是接近摩竭陀国的西南边,摩竭陀国是在中印度,所以,它偏于西部)。性天高朗(“高朗”就是明亮的意思。天性就是很明亮)。气宇澄明(气宇就是他的气概,有男子气概,有度量的人,眼睛很大,我们以前看过眼睛很小的人,大部分器量都很小,所以,这个器量很大,大概眼睛也很大,也许。气宇澄明,澄是清澄,明就是明亮,很清澄、很明亮)。风神(风神就是所谓他的格调,我们讲的风度。风度怎么样?)超拔(超就是超俗,拔叫做拔群。超俗拔群就是超出众人之上,而无可相比:超拔,风神超拔,简单讲就是他的态度、格调,就像我们现在讲的风度翩翩,而且他的神韵,风格、神韵超俗拔群)。博览群藏。而于大乘。


偏洞深远(“洞”就是透彻,特别,偏就是特别。特别的透彻,特别的深远)。游历诸国。(真谛三藏)随机利见(“机”就是众生。“利见”就是利益众生之见,随一切众生的根器,然后,强化他的正知正见。利见就是能够知见,自己本身有智慧,而且又可以利益众生的见地)。于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入华(公元548年来到中国)。(来到中国)与瞿昙及多(就是跟一个侍者。瞿昙及多)侍从(就是真谛三藏是师父,瞿昙及多侍从是他的徒弟,就是跟随在旁边一个侍从)。并(“并”就是一起)送苏合(“苏合”:即苏合香。苏合香是一种供佛的香,苏合就是供佛的香。以及)佛像来朝(来到中国。“朝”我们是讲朝贡,来供养我们中国)。至未经旬(“至”就是到达。“未”就是尚未。

“经旬”就是十天。到达、来到中国还不到十天)。便值侯景侵扰(碰到侯景之乱,没有福报的人,每次都遇到战乱,没有福报的人,战乱是很痛苦的,在大陆或者是……,以前经过战乱,越战的人,南韩、北韩都知道战争是很残酷的,是很残酷的)。迨(等到)承圣三年(“承圣三年”是梁元帝,公元554年)九月十日。与慧显智恺昙振慧旻等。并黄钺大将军太保萧公勃(“萧公勃”就是萧勃。太保是古代的官名,是三公之一,位置仅次于太傅,太保很大了。跟这些黄鉞大将军以及太保萧勃,那个太保不是我们现在的小太保,不是这个意思)。于衡州(衡州就是今天的广东省的英德县西边75里的地方)建兴寺所译(一起翻译的)。沙门智恺笔受(智恺:518到568,这个人活了51岁,这个智恺要稍微简单讲一下:智恺:518到568,这个人活了51岁,南朝陈代,陈代僧就是陈代出家人,俗姓曹,籍贯不详,陈天嘉四年,就是公元563年,在广州的制旨寺,礼请真谛三藏翻译《摄大乘论以及翻论,以及《释论》,这个智恺自任笔受之职,就是他翻译,拿笔记起来,他讲,然后记起来,

未久:没有经过多久,又帮助翻译《俱舍论》,智恺法师又作两论的疏,《摄大乘论》的疏,就是注解,以及《俱舍论》的注解,尔后颇受真谛的器视,器视就是很器重他,当真谛翻译《大乘起信论》,以及《侓二十二明了论》的时候,斯,就是智恺,皆任笔受的职务,光大二年在智慧寺讲说《俱舍论》,《俱舍论》还没讲完就死了,世寿51岁,生命很短,51岁就走了,讲《俱舍论》还没讲完就走了,我这《楞严经》也不晓得讲得完讲不完。所以,法师什么时候要走都不知道,世事无常,51岁。著有《摄大乘论疏》八卷,《俱舍论疏》五十三卷。好!再看沙门智恺笔受)。

月婆首那(优禅尼国王子,王子出家,月婆首那就是刚刚讲的优禅尼国,刚刚我们讲的西印度的优禅尼国人,月婆首那就是那个国家的太子,所以,那个出家都是很了不起,太子,不是没有饭吃才出家,)等译语。并翻论旨玄文(就是这个论的宗旨以及玄文就是深奥的地方)二十卷(翻这个论的宗旨,而且深奥的地方,总共翻了二十卷)。马鸣冲旨。更曜于时(“冲”就是说把马鸣的精神,冲就是向上,把这个宗旨更向上一层,冲满了水,冲:往上,使马鸣菩萨所讲的道理,“更曜于时”,“曜”就是光明照耀)。邪见之流。伏从正化。

本论前后二译(第一个是真谛三藏翻译的,本论就是《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有两种翻译本,一个是真谛三藏所翻译的)。(另外)一(个是)于阗国沙门(“于阗国”在新疆的西部,这是西域的古国名,位于新疆西部,也就是今天的和阗国。沙门)实叉难陀。此云喜学(实叉难陀中国话叫做喜学,很欢喜地学习,这个实叉难陀,我们这里有一点资料,念一念让大家更加了解:实叉难陀,652到710,这个人活了59岁,实叉难陀翻译成中文叫做学喜,学习喜欢或者是喜欢学习,

实叉难陀是唐代译经三藏,就是通达三藏,于阗是新疆和阗人,实叉难陀通达大、小乘人,通达大、小二乘的一个法师,旁通异学:就是还有其他的,他都有学到,证圣元年就是公元695年,持梵本《华严经》到洛阳,奉武则天的命令跟菩提流支、义净三藏法师,在东都的大内大遍空寺共同翻译成汉文,也就是新翻译的《华严经八十卷》,我们现在所研究的《八十华严》,就是实叉难陀这个人翻译的,此外,另译 《大乘入楞伽经》,《楞伽经》深,佛陀在楞伽山讲的,对大慧菩萨所讲的,

《文殊授记经》共19部107卷,长安四年也就是公元705年归国,后经再三地迎请,在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再度来到中国,皇帝亲自迎请在郊外,就是走出去几步就把他迎请过来,未几罹疾就是患病,没有经过多久得了病,景云元年,十月示寂,十月就往生,世寿59岁,荼毘后,荼毘就是火化以后,其舌不坏,实叉难陀跟鸠摩罗什,两个人火化以后舌根不坏,这个不得了,可见做一个高僧大德,通过三藏要真的有功夫,像我们这个哪能舌根不坏,开玩笑,一烧下去,一无所有,不可能!

一无所有,门人悲智等,就是悲智比丘,把他的灵骨以及舌根,送回到他原来的地方,于阗国就是新疆省的地方,起塔供养,所以,我们现在去的话,可能还可以看到实叉难陀的塔,后人并在荼毘的地方,建立七重塔,称为华严三藏塔,华严三藏是指实叉难陀,实叉难陀这个人也是不得了,怎么会那么伟大呢!听起来好像我们没什么用,怎么大家都这么行,舌根不坏,喜学,诸位看!)。大周圣历三年(公元692年)十月八日。

于东都(“东都”:河南的洛阳)佛授记寺(唐代武则天的时候,白马寺的主人、住持叫做怀义法师所建,来华的三藏法师就是从印度来到中国的三藏法师,大部分的人都住在这个地方翻译经典,所以,佛授记寺是翻译的场所,翻译的地方,那个时候都是用国库,所以,这个佛授记寺,你不能不了解,不得不了解一下,你不了解的话,不行,佛授记寺:专门有印度的法师来到这个地方住下来,住下来的时候开始翻译,统统在这个地方,大部份的印度人,通达三藏的法师都在这个地方)译。

沙门复礼笔受(也要了解一下复礼大师:复礼大师,唐代的出家人,京兆人就是陕西人,俗姓皇甫,生年不详,复礼大师年少就出家,住在大兴善寺,曾随地婆诃罗、实叉难陀等译出经典,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年,有一个太子文学,太子文学是官名,唐代管理经典的官吏叫做权无二,这个名字也是很奇怪,这个人对佛教提出二十条质疑、疑问,复礼大师就这个写了《十门辩惑论》来答覆他,这个权无二遂折服,所以,做一个法师,你要折服人家很不容易,不要人家一问你就静默,睁大眼睛一直看,你怎么这样问,他说:你怎么无法回答。所以,复礼大师也是辩才无碍,纵横无碍,对不对?后来,这个权无二作为复礼大师的弟子。

另著有《真妄颂》,论真心跟妄心的关系,并征求当时候,这些大法师的回答。复礼笔受,就是复礼大师笔受)。今行前译(“行”就更遵照。现在遵照前(前译就是真谛三藏所翻译的,不是遵照后译,后译是实叉难陀翻译的)真谛三藏翻译的来研究这本译本,不按照实叉难陀所翻译的译本就是今行前译)。三翻译人时竟。(上面是半介绍性的,对历史渊源、译论的人了解一下,不错。有的人说不喜欢研究这一段,不行,不研究这一段,你不晓得历史的渊源是什么,虽然,师父有念得稍微快一点,但是,大家至少有一个观念,了解人家的伟大是什么,给大家一个警惕、一个鼓励作用)

甲四 归敬述意(归敬就是先尊敬三宝,然后为什么要造论,归敬就是“归敬三宝”,述意就是说我为什么“后述造论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再来是)子二 依义广释(依照这个义理,我们扩大来解释) 三

丑一 释上心生灭义(解释上面的心生灭的道理)

二 复次生灭因缘者下 释上生灭因缘

三 复次生灭相者下 释上生灭之相 初中二

寅一 辨德列名

二 按名别释

寅一 辨德列名

【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为什么叫做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这个识有两种义理,能摄一切法,也可以生一切法,要二个义,两种义才摄一切法,才生一切法,不是像真如门,心生灭门那两门,那两个门各摄一切法,现在这是两个义,共摄一切法,哪两个?觉义、不觉义,觉义跟不觉义的范围比较小,真如门跟生灭沉着生灭门的范围比较大)】

此依真妄和合(真心跟妄心的和合来说)。释此识有二种义。以显迷悟因依也(你依照悟去修行就悟,因迷就迷,所以,迷跟悟都有它的因)。(第二呢?)二义。即觉不觉二义。(觉义跟不觉义,)同在生灭门中(所讲的,生灭门中有对立的事相可谈叫做生灭门,真如门没有办法谈)。然真如亦有二义。一不变义。

二(真如可以)随缘(叫做随缘)义(一个可以不变,第二个可以随缘)。无明亦有二义。一无体(没有体性,没有体性就是说都是虚妄显现的)即空义(无明所显现出来的,无体就是空义)。二有用成事义(如果有作用的话,就变成事相来讨论)。各由初义故。成上真如门(“初义”:哪个初呢?比如说真如门里面的不变义跟随缘义,初是不变义,无明也有二义,无体即空就是空义,还有有用成事义,那么,由第一个初义就是空,空义,是这个意思,成上面的真如门)。各由后义故。成此生灭门(生灭是什么?就是不变义跟随缘义,取随缘是生灭门,空义跟有用成事义,那就是有用成事义,所以,各由后义变成了生灭门,前义、初义、后义是这个意思,两个义里面的前面叫做初义,两个义里面的后面叫做后义)。谓此识。本如来藏。

不生灭心。随缘所成。而为众生本有之佛性。故云觉义。由无明风动(无明风动:无明如风在动叫做无明风动,所以,无明如风唯有虚空掌握得了它,无明如风,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掌握风,只有虚空,何以故?虚空不动故,风怎么吹,我也是没差,所以,无明如风,唯虚空掌握得住,也是一样的,无明所显现的事情,唯真心如如不动,可以掌握住它,无明就是生灭法,生灭就是缘起法,一切缘起的变化的现象界,你只要保持一个如如不动的喜悦的心,你就掌握了一切天地万物的真实,因为,无明没有真实,放下无明就是真实)。妄成生灭。障蔽本有之佛性。故云不觉义(所以,在《悲华经》里面讲,释迦牟尼佛说: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这个世界这么坏,人心这么坏,那时候看一看,感触不很大,感触不是很大,会吗?

我觉得还有人不错,噢!年纪慢慢愈来愈长大,噢!佛很行,真的,众生真的,这个十方世界,可能真的没有办法找到像我们这么坏的,佛陀在《悲华经》里面说,其他的世间,五谷自然丰收,水果自然成,五谷自然就丰收,丰收,不必洒什么农药,不必什么杀生,就可以过得非常的快乐,地都是迸出黄金、金银财宝,何以故?因为众生的福德无量,依报随正报而转,心肠大家都很好,都行善福报就跟着来,娑婆世界,像我们这个地方就不是了,要吃三餐拼得流鼻血,没有办法。再来,所到之处斗争、不净。再来,男女朋友一离开,反目成仇,怒目相视。我跟你借钱,你不借我,我跟你借钱,我又不还你,你杀我的父亲,我就杀你的母亲,是不是?我做生意我就能偷的就偷,能偷的我就偷;水果,上面摆的都是好的,一翻起来,都是烂的,唉!信徒买来的水蜜桃,据说某某法师喜欢吃水蜜桃,我没有指谁,是不是?就买了水蜜桃,水蜜桃上面看很漂亮,一翻起来,底下都烂的,

我说:做生意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每一次看到这种不幸的事情,那种好像是说众生阴险的事情,就会想到佛陀在经典里面讲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你像跟航警局的报说:飞机上面有放炸弹,头脑有问题就是这样子,一天到晚没事做,说:飞机上面有放炸弹,害那个飞机班班误点,对不对?警察抓到:喂!你要把我写下去,写什么?写精神分裂,你要帮我写下去,写精神分裂,他知道写精神分裂,可以免责权,免这个责任,你想想看!用这个精神分裂来挡箭自己,每一班班机都是误点,为什么?他就说:飞机上面装炸弹。你看,众生做这种事情,多无聊的事情,无缘无故,这个就是无聊,对不对?我们今天没有听到佛法也是这样子,众生就是这样子,所以,禅宗里面:任他欺、任他骗,我们自保是一个本性如如不动,就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欺、骗,天骗、万骗,不如因果一变,因果不变,你就倒了,天骗,天怎么骗你,人怎么骗你,因果一变,你就倒了,你就要随因果的报应,所以,其实说你是欺骗众生、伤害众生,其实就是伤害自己,没有一点好处的。

所以,我们看到一切的经典我们体悟很深,所以,我求生极乐世界的心非常非常非常的强,没有第二句话,没有二心,我到现在求生极乐世界连动一个念头:说我来世要在娑婆世界大富大贵、大弘扬佛法,吓都吓死,我还敢再来,不敢,不敢再来,绝对不敢,真的,但是,师父!您为什么来?不小心,没有办法!也不晓得前世为什么忽然掉下来,又掉到这个陷阱来,不过,最可喜的就是能够跟诸位法师、诸位在家菩萨,共聚一堂研究佛法,这是我比较幸运的,觉得比较幸运的,还好你们都是好人,多少赞叹些,比较没有后遗症,我现在发现一个密秘,好朋友不要讲太多话,好朋友,你若跟他讲太多话,以后,他用这种来攻击你,因为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心都很坏,为什么?

你以前跟他一见面的时候,两个人太好了,什么东西都搬给他知道,什么东西都讲给他知道,后来,一离开以后,你自己讲的,你无言以对,你自己讲的嘛!所以,我们如果是好朋友的话,还是要留三分,娑婆世界的众生一翻脸,哇!就不好看。如果你有固定的职业,自己经济能力够,最好,听课听完以后,下班完,就在家里好好用功好了,比较没是,没非,牵扯不清,到最后你就牵肠挂肚,断不掉,所以,攀缘是好还是不好,这很难论断。)。

问。此一识有二义。与上一心有二门何别(有二义:觉义跟不觉义,对不对?就是我们有觉义跟不觉义,阿赖耶识有觉义跟不觉义的角度,跟上面的一心二门有什么差别)。答。上一心具二门。约不变自性绝相义(不变的真如自性,绝相就是灭,灭掉一切相,不立一切相叫做绝相,不讨论相的意思,单单在空性里面发挥,叫做自性绝相义)。成真如门。约不守自性随缘义。成生灭门(不守自性,因为一念妄动,到处攀缘、分别、执着,若离妄想、分别、执着,即如如佛,那么就是本来的面目,成生灭门,我们不守自性随缘,缘就是变成生灭,那就是成生灭法)。今此但就随缘义边(来讨论)。

染净理事(无论是染、无论是净或者是理、是事)。无二之相(染净是一体的,理事是一体的,无二之相)。明此识也。是则前一心义宽(一心开二门范围比较大,一心就是分真如门跟心生灭门,心真如门跟心生灭门,叫做一心义宽,义,道理比较厚,谈的范围比较大一点)。该收于二门(就是真如门跟生灭门)。此一识(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义狭(它的道理比较狭小)。局在于一门。

问。此中本觉(这里所谈的本觉)。与上真如何别(跟上面的真如有什么差别呢?)。答。真如约体绝相说(真如是就体绝相来说的)。本觉约性功德说(真如:不讲一切相;本觉:是讲本性具足有功德。约性,它少四个字:约性具足一切功德,它没有写这四个字,所以,看起来就比较艰涩一点,本性是约性功德,约性具足一切功德来说的,叫做本觉)。此为翻染(翻染就是心变)所显(翻染就是翻染污的心变成清净的心,所显示出来的,才讨论到这个本觉)。下文云。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本觉这个道理,它是对始觉来说的,就像老师,当然是对学生讲的,对立的)。乃至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因为有不觉,而才有始觉,是本觉对始觉来说的,不觉又是对始觉来说的)。故在生灭门中摄(因为生灭门就是有相、用可以讨论,什么叫做生灭门?讨论相、用叫做生灭,相、用就无量无边的理事,无量无边的染净,所以,在生灭门中有很多的语言要讨论,很多的角度要讨论)。

而真如门中。无翻染等义(无翻染就是它不必翻染为净,它不必讨论这个,生灭门是翻染为净才讨论,真如门它没有翻染为净,翻就是去掉,不必去除染心为净心等义)。故与此不同。是故体相二大。俱名本觉(所以,体、相两个大,都在本觉里面讨论)。并在生灭门中(统统摄在生灭门中)。故前立义分中。真如门即示体大(因为真如门是谈论到空性的,所以,只对体来讨论)。生灭门能具示三大也(体、相、用三大,生灭门要讨论体、相、用三大,为什么?生灭门要讨论染净,要讨论理事,你要讨论染净,要讨论理事,你不用讲体、相、用,你怎么讨论呢?)。

言能摄一切法者。谓圣凡依正。染净因果(圣人、凡夫、依报、正报、染心、净心、因果)。皆依此识。而得建立。含摄无遗(这个“识”就是阿赖耶识,含摄无遗。所以,我们对阿赖耶识的认识是非常重要)。故云摄一切法。即万法唯识也。然上二门云。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不云各者(这里不云各)。以二义狭于二门故(二门就是觉义跟不觉义,因为觉义跟不觉义是比真如跟生灭二门范围比较小)。但明一识。由含二义(但明阿赖耶识,由含生灭、不生灭,以及觉、不觉义)。故摄一切(摄一切就是共摄一切,两个共同加起来才摄一切)。不言二义(不言觉义、不觉义)。各摄一切。又上但云摄不云生者(为什么讲摄不云生?)。

以真如门。无能生义故(他不会衍一切的无明三细六粗出来,能生是指三细六粗,他不会生出三细六粗,他没有一念不觉,他不讨论生灭的东西,所以,没有一念不觉,他根本就不衍生三细六粗的事相出来,本体界、现象界都不必讨论)。此言生一切法者。由此识以不觉熏本觉故(以不觉就是以无明,熏这个本觉)。生诸染法。流转生死。以本觉起始觉故。生诸净法。趣证涅槃。依此二义(按照这两种道理)。遍生一切染净诸法。故云能生。此文即起下四种熏习之文。非但染净相熏。能生诸法。亦乃诸法生已。不离此心(诸法生还是不离这颗心)。为此心所摄也。

云何为二。寄问之词。下列名。一辨德列名竟。

寅二 按名别释 三

卯一 辨觉义 乃约净法明心生灭(辨觉义是就净法明心生灭)

二 辨不觉义 乃约染法明心生灭(不觉义是就染法来说明心生灭)

三 辨同异(染净同异) 初中二

辰一 略辨始本二觉(始觉跟本觉的不同)

二 广显二觉之相

辰一 略辨始本二觉

【所言觉义者(什么是觉义?)。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什么是离念相?离念相很简单,摆脱主观的意识形态就是离念相,当我一切法不加上自我的色彩,自我就是第七意识的执着,那就戴一个墨镜在看世界,整个都偏掉了,整个都黑掉了,黑黑的,我们以前教授常讲的:黑色的,黑暗的世界。他的国语不是很标准,他说他很标准,他是大陆的,他说他很标准,可是我们听不懂。

离念相,什么叫做离念?简单讲,离开分别跟执着这个念头,摆脱主观的意识形态,那么就像什么?你如果能够摆脱这个,你的心就像虚空际那么大,师父一直说:修行在做两个字的功夫,就是放下,放得下,虚空都是你的,全体都是你的,你现在就是最有钱的人,不要计较,不要认为人家对不起我们,要常常讲:我对不起人家,永远站在一个低处,让众生,你比我好,你站高,没有关系,你要表现,那你就表现,你一起毁谤、伤害我,没有关系!你就对,你对嘛!对不对?我确实不对!

这样的话,烦恼就会少很多,少很多,我们人一生一世花在自我解释的生命里花得很长,同学一直误会我,我一直想向你解释,他对我们又有成见,然后,又摆不平,然后,内心里面就讲:我一直跟你解释了,你又不相信我,或是说我一直解释,你为什么要用你的观点来看我,就是一种冲突点,我告诉过邱医师,生命不需要用来解释,生命用来享受,享受这分宁静,享受这分觉悟,我不需要耗费我的时间跟你解释什么,你的因果你负,我的因果我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我们在做什么。

今天碰到两个师姐,来插花帮忙,她说:师父!我最近是非很多。两位是母女。我说:师姐!你要想要没有是非只有一个办法。她赶快把耳朵……。有什么办法,慧律法师!除非你消失在这个娑婆世界,否则没有办法,没有办法没有是非,释迦牟尼佛有没有是非,你讲啊!当然有!外道要让他死,怎么没有是非,那就不必谈。她说:哇!师父这样讲。

她讲:哇!开悟了!开悟了!她欢喜了,本来就很烦恼。我说:今天要问你,你发什么心,很简单,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了解你自己在做什么,众生都是从你的外表上去看、去扭曲你,所以,戒律里面讲,见闻疑,他看到你什么就怀疑,听到什么就怀疑你,见闻疑三根搞不清楚是“是”还是“非”,见闻疑就是这样子。我说:没有关系!她说:师父!您做得很好。当然很好。师父!您很超越。当然超越。Of course对不对?没有什么话讲,我们不需要动一个念头,我在忍耐你。

不对,你不需要忍耐他,你为什么要忍耐他,你忍耐他干什么,对不对?你所做的事情,你自己很清楚,别人不了解,别人不了解误会,那也没有什么关系。我说:师姐!你相不相信,我现在讲这句话你相不相信,当别人对你有成见的时候,你解释到死,他都要误会你,你相不相信。她说:对!师父!我需不需要解释?我说:根本就不需要解释,你解释什么?你的发心是什么,只有你最清楚,你发心是恶的,你因果逃不掉,对不对?别人即使是错觉,赞叹你,你的因果还是存在的,如果说,你的发心是正确的,你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因果,祖师大德就是这样,你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因果,那么这一切的事情,就是这样过,你的日子就快乐。我说:我告诉你,我慧律法师,我一生一世所做的工作,我觉得不需要跟你解释什么,那是你家的事情。

她说:哇!听了很舒坦。当然舒坦了,当然很快活嘛,对不对?要不然,你怎么样?拜托你相信我,你要向他解释,还要拜托他相信你,我为什么要拜托你,你为什么?你不相信我,我也不会下地狱,因为,我没有昧良心做事情,为什么叫我下地狱,你相信我,我也不会升天,对不对?你相信我,如果我做错事情,你相信我,我也要背负因果,傻瓜!我们人就喜欢在名字相、外表上打转,总是喜欢拉几个朋友,以为他们跟我共识,然后,人愈多就表示说我的正义愈强烈,人类幼稚、无知,修行人为什么要对众生,做这虚妄的工作,修行人他本身就是对因果负责,你对因果负责嘛!你为什么要拉很多人,当我今天,他对不起我的时候,我第二天去,我马上讲那个人的坏话,然后,喂!你同不同意我的看法,同意!

同不同意我的看法,然后拉、拉……,很多,十个、二十个,你看,大家都在说那个人不对,你看,结果,大家就是那个人在讲,大家,很多人都讲那个人怎样,就是那个而已,整个市场在讲,他说整个市场,当然变成整个市场在讲,他一个,在市场一直讲。同学们!学佛一定要有那个定力,不要管他,随他去,不管他,道就在你的前面,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慢慢地体会看看,我才说:你多会解释,师姐!你多会解释,你讲,你多会解释。我说:今天你插花,人家会不会误会你,因为插花,而利用插花来牟利、来赚钱,会,一定会的,像我慧律法师弘法,贪名图利,一定会的。以前,落成的那一天,来了一个记者,他照了几张相片。

喂!慧律法师!我今天跟您照相。我说:我没有叫你照相,我根本没有叫你照相,对不对?来向我要钱,要多少钱,要几万块。我说:这照相才几张,为什么要几万块。复敏师说:师父!拿两、三千块给他。我说:这也不值几百块,为什么要拿几千块给他。他说:我要你好看。结果,就写一篇,很大的一篇,说我跟人家骗,骗了三亿。我这些钱都是跟人家骗来的,我说:你们这些在座都是傻瓜,都被师父骗钱,都没有法律,所以,你想想看,如果,你很容易相信那些报章杂志音声,那你完蛋了,你完蛋了!你完全被蒙在骨子里面,都不晓得。以前,有一个人要来出家,要来这里出家,怎么样?被他爸、妈抓回去骂,为什么?

你怎么可以跟慧律法师出家,那个人有多坏、多坏……,他妈妈也没有跟我住过,当然,不是同居,你妈妈也不了解,根本跟我完全不认识,她就在外面听人家讲、讲……,她就不允许她的儿子来这里出家,你看,这个流言有多可怕的东西,所以,你想想看!《阿弥陀经》就是我们的模范,你看看:东方有什么世界在赞叹阿弥陀佛,西方有什么世界在赞叹阿弥陀佛,南方有什么世界在赞叹阿弥陀佛,北方有什么世界在赞叹阿弥陀佛,下方、上方都在赞叹阿弥陀佛,为什么极乐世界为无量无边众生所知道,就是赞叹来的,你懂吗?就是赞叹来的,称赞不可思议功德,十方世界都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要不然,你今天没有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你能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声吗?这不是赞叹,是什么?

难道释迦牟尼佛诽毁阿弥陀佛,你不要去求生极乐世界,是不是?那是骗人的或怎样,那完蛋了!同学们!赞叹随喜有无量的功德,但是,也得赞叹得适当,适当就好,所以说,我们要了解,当你放得下,同学们!佛法里面,一定要在你的生命里面发挥,否则你的学佛实在是浪费生命,你的生命就是行、住、坐、卧,你的生命就运用在你的一切时空的交会点,否则,学佛一点意义都没有,佛法不能运用在你的生命,你学佛干什么?所以说,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法界一相就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按照这个法身,来说我们有本觉)。】

此明本觉体(再来说明本觉的体)。即众生本有不迷之佛性(也就是众生本来有不迷的佛性)。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实(在是)诸佛之法身(就是人人具足)。今在迷位(我们现在是迷的众生)。名为本觉。亦称如来藏。经云。如来藏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故曰众生本来是佛。此之心体。虽迷不失。以众生从来。不曾离念故。不得显现(没有办法显现出来)。

若能离念。则无不觉之暗(如果可以离开这个念头,则没有不觉悟之暗)。非唯无闇(不但是没有昏暗)。乃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本体廓周(廓就是广大、空寂)。湛然常住。如太虚空。无所不偏。一切妄念。差别诸法。融成一味。唯法界一相。更无对待。即此是如来平等法身。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众生本有。理非新成(众生本来就具足,这个道理不是新成的)。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按照这个法身说名本觉)。

【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我们这个始觉跟本觉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你怎么修也不能恢复到本觉,对不对?)】

此释本觉义。何以故征诘之词(“征诘”就是求问。“诘”就是问的意思)。有二意。一上文直云觉义(一、上面直接就说觉义)。今何故乃名本觉(现在何故,为什么会讲本觉?)。二此中既称本觉。上何故直云觉耶。此乃进退征诘(下面直接说觉,现在又为什么说本觉?这里既然本觉,上面为什么又直接说觉?这个一个是下面问,一个是反过来问,此乃进退征诘)。别显从迷返悟。要依始觉之智为张本也(“张本”就是开始,要从始觉的智慧来讨论开始)。然约觉性不迷。但直名觉。今约在迷。一向不觉。特由本觉内熏之力。发起始觉(比如说,这个镜子,镜子本来就有清净的面,这个镜子为灰尘所染污,我们拿这个布,擦一点点,开始在亮了,再擦二点,开始在亮了。

始觉:开始在亮了,擦、擦……,擦到最后,恢复到镜的原来,始觉、本觉不是一样吗?如果,始觉不同于本觉,你一擦,或者擦到木板,玻璃肮脏了,你擦到木板,你木板擦完了,那个玻璃也不会亮,对不对?所以,那个镜虽然有灰尘,但是,你要擦的灰尘,你不能离开这个镜面,对不对?所以,始觉不能离开本觉,是不是?听懂了吧!很容易的,easy、easy,容易的,是不是?不会像听《楞严经》,两眼无神,底下,由内薰之力发起始觉)。复由始觉有功。方显本觉。本觉者。是众生本有之佛性。此性今日方觉(今天才开始,就算这个镜面本来有那个力量,有这个照射的功能,碰到明人,知道这个是镜子,擦一擦,这个就完好如初的镜子)。

而非新生。故云本觉义者。对始觉说。对始故说为本(因为有始觉,所以,我们才说本觉)。此答初意也(初意就是刚刚所讲的,一上文直云觉义,今何故乃名本觉,对不对?你看到了,对不对?此答初意,初意就是那一段“此释本觉义,何以故征诘之词,有二意,一上文直云觉,今何故乃名本觉”。“此答初意”,就是答复这一段)。又以始觉依本觉起。返流还净。先觉灭相(觉灭相:注意听!这里不是千元觉,然后灭掉,不是这个意思,先觉悟到生、住、异、灭的觉,生、住、异、灭的灭相,这个灭相是最粗之相,我们说生相是最细的,住相:细中的粗;异相是粗中的细;灭相是粗中的粗相。

我这个是方便讲。最微细是生相,灭相是最粗的相)。渐渐觉至生相(渐渐地觉到这个生相无明)。生相既破。复归一心。始本不二。故云始觉者。即同本觉。由同一觉故(因为,同一个觉性)。上文得直称为觉(上面可以直接称为觉)。此答后意也(这个是回答后面的意思,后意就是两个,第二个,此中既称本觉,是不是?既称本觉,怎么样?上何故直云觉,上文得直称为觉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始觉即同本觉,因为是同一个觉故,由同一觉故,这个由就是因为。因为,这同一个觉悟,如果,不同觉悟的话,那你怎么修,你也没有办法,众生的心跟佛的心不一样,你怎么修呢?

我的心跟佛不一样,不是钻石,你打到最后还不是钻石,我没有佛性,你怎么修,修到最后还不是佛性,永远不能成佛,要我具足佛性,我才开始修,对不对?所以,始觉、本觉要一样的东西)。(底下这个比喻很好,)譬如醒人而有睡梦(譬如说醒过来的人,他晚上睡觉会做梦)。从梦觉者。即本醒人(本来就醒的人)。非别有他人(非别有他人:不是别有他人)。本始二觉。而无异体。亦复如是。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问。若始觉异本(如果这个始觉不同于本觉)。则不成始(那个本是简称,本觉则不成始觉)。若始同本(若这个始觉同本觉)。则无始觉之异(没有始觉的不同)。答。今在生灭门中。约随染义(在生灭门中随这个因缘。随染就是随缘的意思。随这个因缘的染法)。

形本不觉(注意听!这个“形”不是形容的意思,这个形是体,本体的意思,体本不觉,随染的话,它的体性本来是不觉悟的,这个“形”,我为了这个字还特别去查辞汇,这个字当形容就不对,这一定不是形容词的形容,这一定有它的意思,我去翻,噢!原来是体,体性本来是不觉)。(才)说于始觉(噢!那这个意思就通了)。

若觉至心源。染缘既尽。本始合一。平等绝言。即真如门摄。是故本觉之名。在生灭门中也。又本觉得名所以。详在《海东疏》。二卷十六页(这个《海东疏》是元晓大师所作的,元晓大师,上次讲过了,公主爱了他,拼命地缠着他,公主又跟他生了一个孩子)。

【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此明始觉义。首句牒名。下释得名所以。谓此觉性。随无明缘。动作妄念(动念,动了就产生妄念)。妄不离真。故云依本觉故。而有不觉(因为有本觉,所以讲到本觉)。复由本觉内熏之力。破迷发悟(厌离生死。我们大家都有佛性,大家都有觉悟,碰到这个因缘,我们就要赶快修行)。(所以)厌生死苦。乐求涅槃。故云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如从梦觉(梦中觉悟)。觉不离梦(觉悟不离梦)。下文本觉随染(随这个染污)。生智净相者(智净相就是分别染污跟清净的相)。

即此始觉也(下方本觉随染,生智净相,清净的相,因为有染污,所以,我们产生清净的相,到最后连清净相都没有,这个才能讲始觉,所以,本觉而有不觉,依不觉所以有始觉,你不觉,你一向不觉悟,我现在要开始觉悟,对不对?道理很容易)。

此中大意。本觉成不觉(有了本觉,才成立了一个不觉。本觉成不觉,这个看经典、看论文,不看解释看不懂,他会误会的。本觉成不觉,有了本觉,才成立一个不觉这个名词)。(有了这个)不觉(的名词,才)成(立一个)始觉(的名词,那么,这样看就了解)。始觉同本觉故。则无不觉(则无所谓的不觉)。无不觉故。则无始觉(如果没有这个不觉的名词,就没有所谓始觉这个名词)。无始觉故(没有始觉这个名词)。则无本觉(就不能成立这个本觉这个名词。你不要讲则无不觉。

那么,无所不觉,不对的。如果,没有一个不觉这个名词,就没有始觉,成立始觉这个名词,如果,没有这个始觉的名词,就不能成立一个本觉的名词)。无本觉故(没有本觉这个名词)。(就)平等平等。离言绝思(还可思、还可议)。惟是一心。略辨始太二觉竟。(所以,同学们!简单讲,就是你攻击别人,你本身也是不觉悟,哪怕是你对,你懂这个道理吗?因为,对,它是存在绝对的东西,他不对,我们要发一个慈悲心,那你就对,但是,如果他不对,你伤害他、攻击他,那你本身也不对。

你懂这个意思吗?也就是由生灭法,由这个生灭法里面去衬托出来,它永远是生灭法,由不觉悟,又变成始觉,始觉又变成本觉,这是对立的东西,所以,我们要了解。法的东西是心的东西,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切法都是论心的东西,所以说,知见如果正,一切染净皆净,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就是这样子,你有正知正见,你的发心都是慈悲的,你不可能会迷,因果、良心都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会很清楚的辩认一件事情的存在性,

所以,我一直跟徒弟说,我们要为各人的生死负责,不要烦恼别人的生死,你每天要的,就是你这颗清净心,我们有什么事情,我们僧团讨论,大原则掌握好,没事,大家每天观照你的清净自性,初一、十五诵戒,站起来就忏悔,讲自己的过失,不要攻击别人,攻击别人会产生僧团的分裂,你起来忏悔、诵戒,起来就是要念自己的过失,你不要说起来忏悔:他一直不对,那起来忏悔是在忏什么,忏悔是讲自己的不对,那这个僧团就会和合,多讲自己的不是,不要去攻击、伤害别人,纵然,对方有不对,行为很偏差,我们僧团会开会、会讨论的,师父会去主导,这个就是修行,拿我们这个例子来告诉诸位,如果,你们那个公司行号,是、非、好、坏,你要全部放下,看都不要看,听都不要听,要记住!永远不要把别人讲给你听的话去传给第二个人,

要不然会伤害,一定会伤害你自己,要记住我这个哲学,最高超的哲学,为什么?因为,传来传去没有一件好事的,一定的道理,那我们怎么样修行,不是自私,照顾自己的念头,要永远心地安祥,要永远保持一个水准平稳,哪怕是天地万物怎么变化,你内心里面不起变化。禅宗里面说:不要在因缘法里面执着,这个就是入道之人,因为,因缘法里面没有道可修,但是,离因缘法又无道可修,何以故?因为,因缘法是生灭法,执着生灭法的东西,是累积的意识形态,不是道,是累积的意识形态,你怎么样才能够入道,因缘法全部放下,包括金钱、名利、男女一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你就有消息,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无念、无住、无相,是诸佛之本,没有用这个修行,你看你怎么下手,你永远不可能下手,你每天烦恼这些世间人,你光是烦恼就烦恼死,我不骗你。

师父!看您都没事。没事!一点事情都没有。我要告诉徒弟:你不要烦恼我的生死,你要烦恼你的生死,你不要烦恼师父的是跟非,你要烦恼你自己的是跟非,这个是最重要的,当然,我不能讲:我很有把握,我是怎么样,这样又落入骄傲了,对不对?我又不能跟你讲:我的生死已了,这样子又会落入一个妄语的大戒里面,人家要怎么讲都可以,我想我是一个凡夫,但是,用不着你们徒弟来替我操心,用不着你们来替我操心。

你是我的好听众,我也不需要操心你的生死,你不听,我也没有办法,就是这么简单,道理就这么简单,名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就这样子,你跟我结个善缘,你死后,我跟你超度,对不对?因为我每天都有念咒、念佛,写个牌子下去,你不要跟我结恶缘,我连一个牌位都不想跟你写,那不是很糟糕吗?跟我结这个恶缘,我连牌位都不想跟你写,那不好,要跟我结善缘才对,对不对?我替你写个牌位也不错)

辰二 广显二觉之相(二觉就是一始觉,二本觉) 二

巳一 始觉

二 本觉 初中三(初就是始觉,始觉这段分三个段落)

午一 总标满分二义(满就是圆满,分就是分证,圆满的时候情形是什么?分证的时候是怎么样?)

二 别辨差别四相(辨生、住、异、灭这四相。四相就是生、住、异、灭)

三 结明不异本觉(就是结明:始觉最后不异本觉,跟本觉是同一个觉性,没有两个觉)

午一 总标满分二义

【又以觉心源故(就像水源一样,心源,源,水源的话,一个开头,当我们觉悟了水源)。名究竟觉(觉悟到心的源的开始,名叫做究竟觉)。不觉心源故(如果不能觉悟到心的根本,一个开始,一个初相)。(那么)非究竟觉。】

觉即始觉之智(始觉之智:开始觉悟的智慧)。心源者。一心本源也。又生相无明。为染心之源(生相无明,简单讲就是动念:一念无明,无论是一念无明、无始无明、生相无明,或者是业相,所讲的都是同样一个微细的第八意识,或者是《楞严经》所讲的见精,见精就是讲生相无明,虽然是无明,但是已经接近我们的真如自性)。最初一念不觉。三细六粗。五意六染(上个礼拜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把三细六粗、五意六染那个表格把它讲得很清楚)。从迷积迷。以历尘劫。今返流还净。

必假始觉有功(我们从无始劫来,一直迷惑、一直迷惑……,经过尘点劫还是一样,现在我们要返流还净,恢复到本来的清净,那么就要假借始觉有功,始觉:当你开始观照、开始觉悟的时候)。觉(悟到最后)破生相(破了生相无明,也就是最微细的无明)。复归一心(恢复到我们这一颗的真心)。始本不二(始本不二就是始觉跟本觉合一叫做不二)。法身全显(法身就全部显现出来)。名究竟觉(所以,禅宗非常的厉害,禅宗没有所谓的始觉,也没有所谓的本觉,没有所谓的能观,也没有所谓的所观,禅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一相、无相就是法身,所以,个性大而化之的人喜欢修禅宗,不喜欢吹毛求疵那种个性的人,就像我这个人,我不喜欢修那个,啰哩啰嗦的很麻烦,这个也很浪费时间,修禅的就无相、就单刀直入、就见性成佛,这个适合懒惰的人修行,如果比较精进的人,一天要订功课,三万、订五万、订十万,对不对?

这个很精进,但是,像我的个性比较不适合,我希望无相修行,就像广钦老和尚讲的,行、住、坐、卧不离一句佛号,也不管他念多少,也不管他念得怎么样子,也不需要觉得我在做什么,也没有感觉我在修行,就是很自然地从心中一直念出来,一直显露实相的念佛,求来的不一定真,那么,就从自性显露出来的一种佛号,所以,法身全显,其实也不需要经过很久的时间,有名师的指导,有善知识的指导,很快,你只要用无相修行,在刹那之间就见法身,名究竟觉)。

此在佛地。若金刚(金刚地就是等觉)以还(以还就是以下。如果在等觉菩萨以下)。未至心源(还没有觉悟到生相无明,心源就是心的起心动念的开始,没有突破这个生相无明)。始未同本(始觉还不同于本觉叫做始未同本。“始”就是始觉;“未同”就是不同于;“本”就是本觉。始觉还不同于本觉的这个时候)。皆非究竟也(都不能讲究竟)。总标满(就是究竟觉)分(就是分证觉悟。满就是究竟觉悟,分证就是不究竟觉悟)二义竟。

午二 别辨差别四相(就是生、住、异、灭这四相) 二 未一正寄四相显位(生、住、异、灭来显出各阶层的修行位次的不同,) 二 引释心源无念(也就是说你只要修无念才可以进入真正的清净,我们真正的心是无念,也就是说所谓无念,就是说你一定要在无相里面下手,可是,无相本身并不是说离开一切现象,禅宗里面它有一句话,当你发生烦恼的时候,你当处就要消灭它,这是真正一个修禅的人,这是真正见性的人,比如说,我掉了五万块,我很烦恼,当处你有这个烦恼,当处现在不能隔一分一秒,你现在就要除掉它,除要怎么除,那就要看你个人了,如果,你回光返照说:放在我这里,我用,放在别人那边,他用,那还不见性,因为透过观照,能观、所观的东西放下,那还不是一个见性的人,

如果说:好!我这五万块,我就观想布施出去,你虽然说,话说是一个解脱的人,但是,还是一个有念的人,这是说在不得已的状况之下,一个大彻悟的人,他掉了五万块,他还是喜悦,喜悦。为什么喜悦?因为,本来毕竟空相,那么他也很忏悔,为什么?他不注意,但是,他很忏悔的本身,其实,他是悟道,所以,发自清净心里面的妙用,无论他忏悔也好,无论他检讨也好,无论透过语言也好,因为,他都是平等的东西,不管他任何的心态,都是在无念里面。我现在举一例子:凡夫,比如我们演电影,电影的每一分、每一秒,它在晃动的影像,一般众生来讲,他就是看到这个东西,他看到的影像是一直在变化,

所以,众生情绪随着高亢、低潮,是因为这个情形,悟道的人,他速度快,他快到他知道这个影像是每一秒钟有几个胶卷跑过去,所以,让我们的眼睛产生一种幻觉,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它本来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所谓静止不是不动,意思就是说因为我们意识形态的连锁反应,等于我们的胶卷一直放映出来所以我们控制不住,那么,悟道的人,他虽然也是这样看这个动态,可是,他可以在每一秒……,任何一个秒里面静止,因为,他知道那个本来不可得相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凡夫,他是一直就像演电影一直影像起来,所以,电影里面演悲剧他就哭,演喜剧,他就乐,对不对?这是凡夫,圣者不一样,在每一个动态的定点里面,时空的交会点里面,它都是静止的,因为,它本来就没有,说时空的将会点是不得已的形容,是不得已的假设,

本来无一物的东西,所以说,在动态里面能够悟到真如的东西,他以无所住,也没有所谓来,也没有所谓的去,生死跟涅槃都是同样的东西,我们今天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你一定要正确的观念,我在分析,你就要注意听,这是解脱生死的一个关卡,我们不要把六道轮回,把它画一个圆圈,然后,画六个方向,那是天、那是人、那是阿修罗、那是地狱、这是饿鬼、这是畜生,这个观念是不对的,这是方便用有形象的一个圆圈,来告诉你六道轮回的假相,就是这样,这个是不对的,因为你要有具体的观念,

所以在《十四讲表》里面它要画一个圆圈,六道轮回里面,它并不是说我在某一种时间、空间,然后,我画一个圆圈,让你在这里面跳来跳去,它不是这个道理,所谓六道轮回里面,简单讲,缩回来就是在念头里面,它就是在念头里面,直截了当讲,执着、放不下就是六道轮回,你这一念放不下,你现在就是六道轮回,因为你的意识形态必需继续在转变,一定要推动,后面这一秒钟,推动前面这一秒钟,因为,你的执着放不下,你的执着就落入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它一定要推动你,你不得不去投胎,你不得不去投胎,这个叫做六道轮回,如果,当你现在把天地万物最难放下的东西,你全部把它放下,那没有所谓的六道轮回,你的六道轮回里面不是一个格子里面的形态,简单讲就是收归回来就是你的意识形态的东西,

注意听!就是我们的意识形态,那么意识形态就是不离现前这一念,那你现前这一念,你现在没有把握,你临命终就没有把握。为什么?你这一念会一直推动你临命终,临命终也是意识形态,你不要把六道轮回画成一个格子,那是讲解方便的东西,讲解方便才这样子,所以,要不然,为什么毕竟的道理,中观第一谛的道理里面讲,无生死,也无所谓的涅槃,没有所谓的六道轮回,也无佛道可成,也无众生可度,实无一切相执不得、取不得,就是见性成佛道。为什么它这样讲?就是这样讲。所以说,我们把影像当作真实,那就是要你的命的六道轮回的观念,我们把呈现在我们生命里面影像的东西当作是真实,你就落入一种观念,

这种观念就是意识形态,就产生了分别,就产生了执着,执着就是六道轮回。所以,禅宗里面告诉我们:恨是轮回相,嫉妒是轮回相,执着是轮回相,分别是轮回相,刹那生灭,取舍是分别相,取舍是轮回相,所以,他们解释的轮回跟我们观念的轮回不是这样子。我们一直说:我会不会轮回,你不必问别人,你问你现在,你现在有没有那种念头,你有没有强烈地取舍心,有!那你就是轮回相,那就不用讲,不要等到临命终,你问别人说:我会不会六道轮回?你根本不必问他,你先问你自己,我放得下吗?放不下,放不下就六道轮回嘛!比如说,我现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对不对?常问人家:我临命终有没有把握?

你为什么不问你自己,你现在有没有把握,很简单的道理,你现在没有把握,你生死就没有把握,很容易,为什么?因为意识形态它一直存在,那么无量亿劫来,我们就是意识形态的转变,它构成我们生命的生死流,同学们!修行你说很难,是很难,但是,你把时间拉长,百年后你根本不存在这个世间你执着什么,我就搞不清楚,你为什么要执着什么,你为什么要在这个是非里面放不下,我一直弄不懂你为什么这样,你哪一样看不透彻。我们为什么轮回相?很简单!像电视报导的,有一个中医师,他看人家的病,他中药里面夹杂着西药,类固醇吃下去以后,结果肾脏坏掉了,就被人家告,我如果不起这个贪念,中药就中药嘛!

加这些干什么?就没有这个事情。所以,我们今天所有的众生,因为有我相,因为有我执,所以,在境界里面一起分着高低、善恶、美丑,在事相里面一直没有办法摆脱这个影现出来错误的阴影,因此,一直认为它是真实性,那么真实性的东西就在相里面摆脱不了,摆脱不了,我们的生命就继续延续下去,所以说,从迷一直到迷,到今天,我们一直没有办法。

释心源无念,如果你要修行,你就要用无念,无念简单讲就是无相,见一切相,即相离相叫做无念,注意!无念是没有妄念,不是没有正念,你要搞清楚,不是连那个清净的体性也没有,如果,你连那个清净的体性也没有那完蛋了,所谓无念是没有凡夫的分别念,没有凡夫执着的念,不是没有圣人清净心的念,因为,赶忙是有体性的东西,妄心是无体性的东西,你不要把无念讲成什么都没有,那是断灭的思想)

未一正寄四相显位

先述大意。后释论文。

此四相。但约真心随熏(随这个熏习)。粗细差别。寄说为四。非约一刹那心(最短的时间就是一刹那,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真心随着熏习,由微细的烦恼变成粗糙的烦恼,所以,这个粗细差别,粗就是六粗。细就是三细,寄说为四,也就是说把这九相分为生、住、异、灭去讨论,不是就一刹那的生、住、异、灭,生、住、异、灭去讨论)。明四相也。今就始觉返流还净。始终生住异灭四相。以明从凡至圣。始觉渐次之分齐(意思就是说开始觉悟,慢慢、慢慢一直进步,分齐就是一种界限,你觉悟到什么地方,觉悟到什么层次,然后,破除什么粗的烦恼,然后,破除细的烦恼)。若总论心性(如果,你要讲到清净心来讲)。

本来离念。(为什么离念?本来就)无生无灭(的东西)。由无明力。迷自心体(迷惑自己的心体)。违寂静性(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把动性当作享受,也就是刺激,我们误认为刺激,我们一直不能让心停下来,比如,电影看完了,那么,跑去麦当劳吃一吃,你要是叫他在家里待下来,他等不下来的,他一定要想尽办法去打打高尔夫球,打乒乓球、排球,打得很累,回来就吃东西,我们人就是这样子,然后,一直在学习经验,学习经验,求生嘛!谋生的技能,从早到晚一直在动态里面去打转,回来,静,那么这个不是真正的静,真正的静,是清净心的静,它所谓的静,是解脱的静,是自在的静,而我们平常凡夫的静是只是说没有吵闹,可是,我们那一份微细的执着我们依然放不下,所以,有时候我们自己单独一个人相处的时候,想一想,我们就会掉眼泪,我们想一想,我们就会愈恨,愈恨,然后,就讨厌这个命运的遭遇,对不对?这就是众生相,

所以说,众生在动态里面迷惑,就是在静态里面也不会觉悟,他根本就没有所谓真正的静态,静是对动讲的,动是对静讲的,一样是无明)。鼓动起念。从细至粗。乃有生住异灭四相。微著不同(微就是细;著就是粗。也就是说生、住、异、灭由细相一直到显著之相,有所不同。微就是所谓的生相;著就是所谓的灭相)。前后际异(前际不同于后际。

意思就是说生相不同于住相,不同于异相、不同于灭相,住不同于生、异、灭,灭不同于生、住、异,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是前后际异)。前际最微(就是最前面的生相无明,生、住、异、灭的生最微细)。名为生相。后际最著(著就是最粗显、最显著)。名为灭相。故《佛性论》云。一切有为法。约前际与生相相应(就前面来说跟生相无明相应)。约后际与灭相相应(就后面来说跟灭相相应)。约中际与住异相相应(就中际来讲,生、住、异、灭的住异这个相来相应)。此乃总说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若别说四相。复有差别。生相唯一。住相有四。异相有二。灭相还一(再看《起信论法数配当图》

看“四相”,你看四相的生相后面的无明业相,所以,生相唯一就是无明业相;住相有四,能见相、境界相、智相、相续相,住相有四。然后,异相有二个,也就是执取相、计名字相。灭相还一,灭相还一就是起业相。为什么只有讨论到起业相,因为一起业必遭果报,所以,不必讨论业系苦相。所以说,生相唯一,住相有四,异相有二,灭相还一)。生相一者。名为业相。由无明力(由无量的力量)。转彼净心。不觉心动(没有觉悟心动)。而有其念(我们一直没有觉悟,而有其念)。

但相见未分(相分跟见分还没有分开来,也就是说精神跟物质还摄归到一念不觉的生相无明里面,就像一只蜗牛,头角:头上的两只角,还没有伸出来,那还是它的身体)。最极微细。谓之生相。唯佛能知。即下文三细中初一(对着看上表中三细中的初一)。六染中后一(你看!三细中的初一就是无明业相,六染中的后一,六染就是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现色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第六就是根本业不相应染,所以叫做六染中后一,后一就是最微细)。五意中第一(五意就是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五意中的第一就是业识,所以,对着这个表格来看,就更清楚)。皆此生相摄(都是生相无明来包括)。

住相四者(住相有四,哪四个?上面表格里面讲,能见相就是转相,境界相就是现相,智相、相续相。好!住相四者,)。一名转相(转相的旁边写三个字:能见相。简单讲就是八识的见分。)。由无明力。不觉前之动相。即无动故。转本有智光。而成能见之妄见(妄见就是八只的见分)。二名现相(现相就是境界相,在旁边写:境界相,你有能见,当然就现出境界来)。由无明。依前能见。不了(一切法,为可得之)无相。于晦昧空中(晦就是昏暗;昧就是不明,在昏暗不明的虚空当中)。

结暗为色(结虚空中的暗为色。所以,我们这个色身就是结宇宙清净的四大,然后,变作无明,无明变作暗,暗又变成我们的色,所以,我们的色法还是赶忙所显现的东西,然后,结暗为色)。色杂妄相(这个色身就混合妄想。就是我们的分别、执着,然后)。想相为身(为什么?每一分、每一秒都认为这是我自己)。遂令身境妄现(身体跟境界是妄现出来的)。此二及初谓之三细(此二就是此转相跟现相,以及初,初就是无明业相。此二,此转相跟现相,以及无明的业相,谓之三细)。

并在赖耶位(并在阿赖耶位)。属不相应心(不相应就是不与心王、心所相应,行相微细不与心王、心所相应,也就是无量亿劫来,你无法感受到的,一种微细的烦恼,微细的境界)。三名智相。由无明迷前自心所现之境(因为有业相转变成见、相二分,见分叫做能见相,相分叫做境界相,转变出来以后,这个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都是因为生相无明所产生的微细的境界。再来,有了境界的现前,开始有这个智相,这个智相是由无明迷前面的自心所现的境界)。妄起分别染净之相(这个净也可以说直接讲就是法执,因为修行人总是认为自己是清净的,那么,这个法执未断,认为自己清净心在修行,这个还是法执未断,

所以,妄起分别的染净之相)。故云智也(这个智不是佛陀的智慧之相,而是修行人当中的过程当中,有除掉一点染污,对染讲净的一个净相,所以,认为自己有一点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智也,在凡夫来讲,可以说是世智辩聪,在二乘人来讲,或者方便菩萨来讲,叫做法执,但是,这个智相是需要相当功夫的人,要相当的功夫,要到七地菩萨才有办法断掉,这不容易的,就是法执要断掉,要到七地菩萨)。四名相续相。由无明不了前所分别。空无所有。更复起念。相应不断(一直执着)。

此二同在分别事识(此二就是此智相跟相续相这两个同在分别事识,什么叫做分别事识?就对事相的分别心来讲,在事相上的分别心来讲叫做分别事识,也就是说面临境界的一种分别造作)。细分之位。属相应心(什么叫做细分?就是粗中细,我们说三细有细中细,就是无明业相,细中粗是能见相跟境界相,那么,六粗呢?有粗中粗,有粗中细,粗中细呢?就是智相跟相续相,所以,叫做细分之位,分别事识,细分之位,属于相应心,与心王、心所相应,行相比较粗糙)。无明与前(面的)生相和合。

转彼(它的)净心。乃至此位。(就是乃至相续不断,叫做)行相犹细。法执坚住(法的执着还是很坚固,也就是修行人对法,执就是爱,对法的爱还是存在的,没有办法达到,连那个法的爱也放下。简单讲就是菩萨还有着菩萨相)。

名为住相。下文三细中后二。及六粗中前二(三细中的后二就是能见相跟境界相;六粗中的前二个相,就是智相跟相续相,这加起来就是四个,就是住相)。五意中后四(五意来讲,除了业识以外,其他的转识、现识、智识、相续相也是住相)。六染中中四(六染中的中间四个是能见心不相应染、现色不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不断相应染,这是六染中的中国)。皆此住相摄。

异相二者(异相就是行相稍粗叫做异相,它的行相,前面住相叫做法执坚住,名为住相,异相就是行相稍粗叫做异相。再来,对境界就会产生什么?)。一执取相(执着而取这个境界)。二计名字相(看看那个名词,计名字相)。由无明迷前违顺染净之法(由无明迷前面的违顺染净之法)。更起贪嗔人我见爱。执相计名。取著转深(尤其这个贪字,今天电视报导的,日立的董事长被绑票,绑票了72小时,要求多少你知道吗?要求一亿,

后来,讨价还价以后,好,以二千二百万交人,这个歹徒竟然是他的客户,这个老板喜欢艺术、古董,常常去找古董店的老板,找他、找他……,这个古董店的老板知道他有钱,日立HITACHI,HITACHI,日立的老板,董事长有钱,很了解他,这个人每天都要跑三点半,银行的利息,绞尽了脑汁又缴不起,没有办法,就跟三个人联手,把他绑票,他去给人家请客的时候,那个老板,日立董事长去请客以后,下来,坐计程车,计程车准备到他家的时候,要进去他家,三个人一窝蜂地围上来,就把他绑票,绑票过去,装在哪里?装在一个小小的纸箱里面,用抬的,他就是被捆绑在里面,然后,72小时都关在一个小房间里面,连上厕所都不可以,后来,讲了二千二百万以后,要交人,结果动用四百个警察,四百个警察,

因为,他是企业界的龙头老大,结果,埋伏起来,然后,本来是在台北市哪里交钱,然后又跑到基隆,又说不要在那边交钱,那个歹徒很狡猾,基隆不交钱,然后,就跑到金山,金山以后又跑到什么哪里,一直转变,地点一直转变。后来,警政署派直升机去追,全部布下天罗地网,你一拿钱就抓到,一下子,今天就破案,72个小时,三个人,贪,我一直劝告你们这些小姐们,或者这些先生们,一下课完,没事就赶快回去,除了买东西买完以后,就赶快回去,不要在那边逗留,现在你看到报童杂志,你会吓死。像屏东有两个小姐,女生宿舍可能很多人,那个女孩子要跑回去拿东西,只有她一个人,碰到坏人,那个可能有精神分裂或怎样,要强暴她,她就抗拒,一起来就用那个雨伞把她戳进去,进去16公分,当场就死掉。你现在看那个报章杂志,或者是电视新闻报导,现在的人很奇怪,很不可思议,这么残忍的事情做得出来。

所以,我一直告诉这些女众们,下课没事就赶快回到家里,真的,要不然就结伴而行,晚上11点以后,尽量不要出去,真的是很可怕,还有你们这些男众,如果事业做得很大,很有钱也要特别小心,你记住!当你吃亏的时候,当下放下,吃的亏就是最少,所以,赌博,有一种人他会赢,你什么时候停止赌博,什么时候赢,你今天,你赢了五百万,那不算赢,你继续赌,不能算赢,你今天你输了一百万,你现在马上停,你算输了一百万,都是赢,不要再赌了,为什么?赢了一个经验,他不会再继续输,就是这个道理,你一定要懂,所以贪、嗔、人我的见爱,执相计名。同学们!还要注意哦!

这个执相计名,执着外相,执着这个名字,今天我看了一个报导,很好笑!哭诉喔!电视报导:在哭,哭什么?她说她的雀斑很多,满脸都是。结果,她去一家医院治疗,她用针灸的,然后,用什么药去抹,结果,怎么样,你知道吗?她用镭射的,镭射的治疗,结果,整个脸都皱起来,电视一出来的时候,哇!我一看,哇!整个哭得……,我不但不漂亮,而且更丑,我怎么见得了人,在那里一直哭,记者问她:你花了多少钱?我花了十几万,这是骗人的。然后,第二个又哭诉,第二个雀斑又皱,哇!那个更严重,愈糟糕,整脸都是,她本来是很皱是很猫、猫王(很皱台语的谐音为猫),她以前供奉猫王,结果愈治疗愈凄惨,

哇!结果整个脸好惨、寻惨,我看:哇!这很惨!讲得都一直哭,所以,女人长得不漂亮,我真是替你很难过,好可怜!真的很难过又没办法,唉!美的东西,大家都喜欢欣赏,女人若长得丑是很凄惨,说真的很悲哀,男得长得丑没关系,他有才干就好,我告诉你,男孩子他不一定:我高,我长到185,人家才欣赏,不一定,我158人家就欣赏得嗄嗄叫,不需要很高的,我告诉你是实话,真的,只要男孩子,你只要有才干,他就会有人欣赏,女孩子不一样,很简单,我现在问你,我们男同学都会讨论,读大学的时候都在讨论,我就讲:假设一个长得很丑的读研究所的硕士,不漂亮的,跟一个国中的,念国中就好,长得很好看的,你要娶谁?我当然要娶国中的就好,男人都差不多。你读研究所,长得不漂亮没有人要看你,你长得丑,很吓人,晚上电灯关掉,影像都扫不掉的,嘴要靠过来都会惊吓,没有办法!众生的执取相就是这么一回事情,

所以,你若女的长得很丑,你得很忍耐,要忍耐活到老,这个没有办法的事情,众生执取计名字相,取着转深,这个没有办法,先天性就是这样子,所以,女众长得很漂亮的,她这个就是一种福报)。此在事识粗分之位(粗分之位就是执取相,计名字相)。无明与前住相和合(无明跟前面的住相和合,)。转彼净心。至此行相稍粗(到这个地方:行相稍粗,大家都是众生,都是执着的,众生都是执着)。名为异相(名为异相。要不然,你看!佛陀三十二相,你看!阿难三十相,

噢!你看!佛陀三十二相,释迦牟尼佛要度众生,他一到哪个地方,一看,一面倒,为什么?太庄严了,人家看到佛陀的相,就是没有话讲,没有话讲,所以,度众生也不能长得很丑,所以,每天要洗脸)。下文六粗中二(六粗里面中间二个,中间二个就是计执取相、计名字相)。及六染中一(六染中的一个就是执相应染)。并五意后之意识。皆此异相摄。

灭相一者。名起业相。由无明不了善恶二业(因为不了解善跟恶二个业)。定招苦乐二报。循名(循就是依,依着名)造种种业(依名:循这个名,造种种的业)。依业受报。轮转诸趣(继续轮回六道)。以无明力。转彼净心。至此最后际(到这个地方:最后际,那就是灭相)。行相最粗。

周尽之终(周就是生、住、异、灭名为一周。周尽:尽端,这个灭就是生、住、异、灭一周的尽端,叫做周尽之终。一周的尽端,那么,就是灭相)。名为灭相(告一个段落;一个阶段)。下文六粗中第五是也(那就是起业相,第五就是起业相)。以果报非可断。故不论第六相。

当知始终四相。唯一(个)梦心(我们应当知道开始跟终结四相都是在做梦)。皆因根本无明。不觉之力。起生相等种种梦念。动彼净心。转至灭相。长眠三界(为什么会长眠三界?同学们!很简单!执着就是轮回相,这句话你一定要记住,放不下就是轮回相,人家说:师父!我看您很快乐!我说:我不只快乐,充满了喜悦。

您为什么那么喜悦?因为,找到了我自己,我往佛教来,才能找到我自己,我不会因为暗淡的月光而自我伤心,因为,知道没有一个我,我不会为任何人流泪,不会这样子,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太大的觉悟也不太好,为什么太大的觉悟也不太好?因为,天地万物都不能让他起心动念,对不对?没什么,没有什么好享受的,也没有什么叫做快乐。你说谈恋爱,怎么谈得起来,怎么恋爱?

因为,他知道这个都是假的,要谈,来嘛!就谈,就这样谈恋爱,你怎么谈也都知道,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知道就知道,没有发生,就算有所发生的事情,也是生灭法,所以,在一个圣者,透视者的心态里面,他就没有这些相存在,他也不会一头雾水,也乱不起来。众生相长眠三界)。往还诸趣。今由本觉不思议熏习力。起厌求心(求佛道。厌就是厌离这个生灭,本觉就是你没有具足智慧,然后,这个熏习力起厌求心。求是求法的心,求道的心。厌就是厌离,)。及真如所流闻熏教法(真如就是无为法,熏习)。

熏于本觉。益性解力(益就是增加,性就是本性,解是解悟的力量。增强本性的解悟力,会怎么样?)。损(损就是灭掉。灭)无明能(灭,就是除去。就可以除掉无明的能力,他有这个损无明能,损就是破除,可以破除无明的能力)。渐向心源(渐渐地恢复到清净的本源,就是找到水的水源,噢!原来就是一个平等、平等,不取不舍的清净心)。始息灭相(然后开始灭掉这个,始息掉这个灭相,始息就是开始灭,灭就是灭掉生、住、异、灭的灭相,叫做开始灭掉灭相,也就是生、住、异、灭的灭)。

终破生相(最后破除掉微细的生相无明)。(就是)朗然大悟(无明破除了叫做朗然大悟)。觉了心源。(就知道一切法)本来平等。究其始终。竟无前后。唯是一心。故说四相俱时而有(四相:生、住、异、灭其实是同时,师父已讲过了生、住、异、灭,打开来是三细六粗,其实摄归回来,怎么样?同一念存在,简单讲,执着把生、住、异、灭分开,因为分别心、因为执着心,所以,你把生、住、异、灭分开来,当你放下,等同虚空,进入平等的空性状态:毕竟空性,你真正的生命觉性就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等虚空界都是你的家,你就没有所谓事相可得,来也无所谓的来,去也无所谓的去)。

皆无自立也(也就是不能单独存在,为什么不能单独存在?你讲生相,是因为对住、异、灭讲的,你讲住相,是因为对生、异、灭讲的,你讲异相,是因为对生、住、灭讲的,你讲灭相,是因为对生、住、异讲的)。然未穷源者。随行浅深。姑显四位(但是,还没有达到最究竟的心源,随着修行的浅深,暂时显出这四位,显出生、住、异、灭四位)。四位各有四义。一能观人(能观照的人)。二所观(的)相。三观(照以后所得到的)利益。四观分齐(分齐就是程度,你观照的程度到哪里,你就得到什么果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