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节录 梦参老和尚

贤首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五、贤首品第十二》节录

  《华严经》上说,设有菩萨经过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法,具足了六种神通,由于未闻此《大方广佛华严经》故,又名假名菩萨,不是真实菩萨。虽然能够闻到但不信不入,此是《贤首品》所要辨别的。在《贤首品》中“一切世界诸群生,少有欲求声闻乘,求独觉乘转复少,趣大乘者甚难遇。趣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倍更难。”上来所说这个法,能够信入,不用说你解、行、证,就已经入佛种性了。又曰:”有以手擎十佛刹,尽于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为难,能信此法乃为难。”能信《华严经》这种教义的法,非常的难。说他的神通妙用,手擎十佛刹,在空中往上一劫,这个不为难,能信华严者最为难。在《华严经》中普贤菩萨这样说,但闻如来名号及所说的法门,闻而不信,将来亦能成金刚之种。光闻到了不信,现在不信,将来一定能信。就像人吃了金刚,能消化得了吗?闻了《华严经》亦复如是。永远不会退堕、永远不会消化。因很远,但是能不退。这是说因是种下了,现在不信,将来经过一劫,他一定能够信入的。此即是《贤首品》的大意。
 
 此品让我们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达到普贤的性德,普贤的行德。普贤的性德自在妙用的庄严,而能安立,建立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都能圆融无碍:天台智者大师就依着这一品,建立的圆顿止观:发大心的修行者。他的信心是圆信,圆满的信心而起的修行,这叫圆行。圆行就圆满通达的、圆融无障碍的圆行。行圆行者一定住于圆位,以圆满的功德庄严自己的法身,那么,以圆满的智能力量,来建立一切众生。所以称华严宗是圆满的教义。它是圆法,从开始就是圆。起圆信、行圆行、住圆位、得圆德、起圆用,都用圆融来贯穿。闻到法是什么法呢?生死即涅槃,生死的色身就是法身。烦恼即菩提,烦恼就是般若,烦恼就是智能,智能是依着烦恼而产生的智能。现在我们这具缚的凡夫,受惑业所束缚,在《华严经》中讲,说你的业果就是解脱,这个道义是很深的。

般若解脱就是达到究竟的佛果,般若的清净就是解脱自在。你听到一切法,一切都是圆法。那么怎么样起圆信呢?信一切法即空。相信在体性上一切法不能建立是空的。依着空而建立一切有,这个有是假有,不是真实的。如何达到空有之中,空和有就是中道义,空假中三观,没有三观而立三观,就是没有空假中,而立空假中。所立的不是真实的是妙有的,妙有非有就是真空。一而三非三,一而三即三,这样才能进入中道,达到究竟清净自在。能够闻到这种甚深的法不疑惑,不用说你进入了、信了不怀疑,理解到空性就是如是,闻着甚深的法、广大的法,没感觉有什么奇异,一切法原本就如是,这叫真正的勇猛精进,这样的信才叫圆信。信一切法就是如是,这样就叫圆信。那什么叫行呢?圆教所立的修行,直至无上菩提,不求其余诸法。专求无上菩提。不为人天果报,声闻、缘觉、权乘的诸佛菩萨。唯依最上乘发无上菩提心,究竟达到无上的佛果,这叫圆行。 圆信跟一般的信佛、信法、信戒、信定、信慧,跟这个不一样的,这叫圆信。圆行是专求无上菩提不趣向三谛各别的修行。 在这种修行所起的德和用上,就是性德所起的体用,这就叫圆行。 闻到《大方广佛华严经》而不起疑惑,信一切法就如是,这是不可思议的。
  
《贤首品》是文殊师利菩萨发起的。文殊师利菩萨问,贤首菩萨答。说出了这品经。《贤首品》讲的是实行。就是修行,修行就是观行。行是依着观力而来的。行必须得有德。因为信就具足了德,没有信心修华严行是不可能的。那个信的德,就是你行道有得于心的信,德就发生作用信圆满了,就到了住位,所以《贤首品》所教授我们的方式,就是教给我们怎样去做。信解如来的因果。行了依着如来的因果所行,普贤菩萨的五位行法,以此来调和身心,这就叫起身心正念。集一切如来的善根,所有的思念,就是利益众生,这就是贤。从凡夫开始就能够彰显、顿入法界,知道一切诸佛的因果理智,一时顿现,这叫首。又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果行,证果而后起因行,成信之初。就叫贤首。相信自己的性体,随顺性体,具足了性体。这个就叫贤。因行贤吉祥。咱们经常说吉祥如意,妙吉祥,吉祥就显圣德、圣德就是首,贤首菩萨就是达到自性具足性德,这位菩萨所演说的法,就是这一类的法,故叫作“贤首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升须弥山顶品》在什么处所说的呢?在忉利天。会主是法慧菩萨,这个会叫十住会。须弥山是印度的原话,梵语苏迷卢。华言妙高峰。佛以智慧自在之力,不动觉树,没有离开菩提场,所以叫升须弥山。须弥山顶这个处所不是在人间,而是在天上。天表示清净、自然的意思, 所以称它为妙高。妙高是说到了这个山峰的顶点。须弥山在人间说是最高的地方,但是在六欲天来说它是低的。四王天、忉利天都是依于须弥山而住。佛升须弥山顶,到忉利天宫说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讲到,在妙高山顶见到德云比丘,也是如是显示的,这个是圆教的发心品。那是形容什么呢?形容忉利天这个宫殿,十佛皆在此善法堂说过法,极为殊胜。
  
须弥山的体是宝所成就的。在这个山外头有七重金山,还有七重香水海。其量广大。大家都看到顶上有一只鸟,那鸟叫大鹏金翅鸟。它把两个翅膀这么一鼓一扇动起飞,就有万万九千里。它经过七日七夜才能飞到这个山顶上。所以称为妙。妙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是表法而说的。所表的是七支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这叫七支。佛上升到这个天,做什么去了呢?佛的法身。有的说法体,有的就说是佛的肉体不动,不动就没离开菩提场,而上升须弥顶到忉利天宫说法,这是形容佛的业用不可思议。佛到那儿去要有作业,作业就是说法,应十方而说法。佛到忉利天的目的,就是为了说这个十住品。
  
十住品所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讲的闻思修。信了就要去做。怎么做呢?就是闻到这个十住法门,要去思惟修行。要理解它的体,而不是相。因为这个住是无住。十住、是住即无住。因此这个法门比十信又深入多了。十信讲体,那个体只让你信。因为能信才能做,做了才能证得。十住法门,所学的解说的道理都是微妙的。因为一到住位,见了法性,就是生到如来智慧之家。这个时候,一切的无明顿尽,这才叫真正的开悟。大彻大悟。但是习气、烦恼,还须渐渐的以法自除。三十位菩萨一位一位的断这个烦恼,断习气。像《十住品》中所说,菩萨住处广大,跟虚空法界等。因此说他住在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所住处。在十住位的菩萨发菩提心,那叫《发心功德品》。这个功德不是平常所讲的功德,是《华严经》的发心功德。他一发心就跟诸佛平等平等。《华严经》上说,初发心时成等正觉。一发心就跟究竟心平等了。如是二心初心难。这说的是入了住位的发心,不是现在咱们的发心,也不是十信位的发心,这个绝不能跟三乘方便教来相等,这是华严独特的。三乘法,小中大都叫方便教,方便教不是真实的,因为这个十住菩萨就是地前菩萨,三贤位的菩萨,他能够折服现行的无明使它不起。能够渐渐的登入十地。因为这个是一切诸佛根本不动智,依这个根本不动智发心的缘故。成就什么乘呢?成就如来的一切智乘。为什么能够百劫做佛呢?因为入了住位就不同三乘。他所用的是三种观行,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以华严三观来圆满此位。
  
佛佛道同都是从本心地信、住起行。住到如来家,以此来形容住到须弥山顶,这讲的是世间相。因为这是讲佛要升到善法堂,须弥山顶上的时候,讲这个处所的历史。到善法堂说法,说什么法呢?说十住法门。在善法堂说修行十住法,故叫妙高峰善法堂。谁请佛去说的呢?是佛自升到忉利天,帝释请佛,有请才说。有根再假外缘,叫缘促成,这就是说法的趋向。十住位说法,不止这一处,不单说这一品经,此处所说的只是须弥山顶品而已。说十住法门共有六品经。如《须弥山顶品》、《须弥山顶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发心功德品》、《明法品》,这六品经所说的都是十住法门。《须弥山顶品》和《须弥山顶偈赞品》这两品说的是方便发起,后四品就是正说了。现在说的是开始,用这个须弥山顶处,来表示这个法,随着经文再解释它的意义。因为在这品以前,是在普光明殿人间说的,成就十信心。十信满了入了住位,所以在须弥山顶说十住法门,一位一位的升进。这六品经把十住法门说圆满了。由此可以看出此品是以这个处所来表明这个法的。
  
而时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于树下。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靡不自谓恒对于佛。
  
为什么叫齐现呢?这个世界是无穷无尽的世界,也有无穷无尽的忉利天。每个四天下的忉利天,阎浮提同看见如来坐在树下,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华严经》一举十,十完了再举,十成千,千成万,完了重重无尽,这是放开的。收摄呢,回归于一尘、一毛、一念、放时无量,回收的一毛一尘一滴,都可以。而时,什么时候呢?在佛菩提场的时候,普光明殿的时候。说法的主,说法的伴,与会的那些大菩萨,全来集合到一起了,全来闻法。这讲重重无尽的十处,前会并没散,后会又再说,这是《华严经》特殊的意义。必须这个会结了,才说那个会,不,这个会并没散,就是去开那个会,这叫重重无尽。菩提树为本,其它的都为伴,一共有九会,《华严经》一共讲了九会,始终没离开本,其它都叫伴。
  
这第一会是体,其它的会都叫用,同时顿遍。体即是用,用即是体,无前无后,不坏前后,同时俱演。这意思就说佛升到忉利天说法,菩提场还在说法,普光明殿还在说法,并没散。并不是这个会完了到那个会去,同时顿演。不离觉会,而升四天,没离开菩提场升到忉利天,而且十方一切四天下。所有这个都看见佛还坐在菩提树下呢。十方讲佛与十方诸大菩萨,同到菩提场,而演说法。都感觉着自己对着佛,佛给他们说的,这种境界相啊,咱们经常说不能用意念所想象得到的。现在可以用这个比喻但是不能现身,能现影,咱们用宽带在这儿讲,妙吉祥寺也能看到,我们这讲他们也能听到,那是影子。佛这个不是影子,十方都看见佛在说法,在这个会看见佛对着他说,都是对面说法,他们并没感觉差异,都如是啊。“靡不自谓恒对于佛”,没有一个不说我这对着佛呢,佛对我说,所有菩萨乘佛的神力都在说法,尘说、刹说、正报说、依报说、微尘刹土都在说法。这就是华严的特点,只有《华严经》这样说。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梵本的《华严经》里有《明法品》又叫《法光明品》。一个是法慧的智慧,一个是明菩萨入住之后要行十行。
  
法、也就是我们的心。一般讲,法者是规则义。法:轨生物解,给众生有所行,有个轨道;它有照了义,明法有照了义;又明是智慧,智慧的用。法就是理,就是理行,是果。修行的方法要依体修,要明体。一般我们说法有四种:教、理、行、果。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理行果是四法,而你要寻这个教义,在教义上要明到理。学教悟理,悟得教的道理了,接着就要修观,观理而起行,修行就成果了。行了才能得果。这品的大义就是说已经住在如来家了。要精进修行啊!
  
怎样修行呢?佛子,菩萨摩诃萨,初发心的时候是求一切智慧。
  
这一品请问的人是谁呢?是精进慧菩萨。这六品经都是以法慧菩萨为主的。前头已经说了五品:《须弥顶品》、《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发心功德品》。说你发了菩提心,一定得到广大的功德,那广大的功德使你心明了,心明了就是智慧增长了。那你所行的法就根据你所明的,所明白的法义去进修。这品就是精进慧菩萨问,法慧菩萨答的。
  
了知如来。无功用道。乘普门慧。入于一切智智之门。永得休息。是则能净般若波罗蜜。示现一切世间作业。教化众生。而不厌倦。随其心乐。而为现身。一切所行。皆无染着。或现凡夫。或现圣人。所行之行。或现生死。或现涅槃。善能观察一切所作。示现一切诸庄严事。而不贪着。
  
这个含义很深的了,无功用道并不是不去做了,做也没个得,做要有所得啊,无得,这叫入三昧,没有其它的一切的偏见,那邪见更没有了,善观一切诸法的实相,这叫普门智慧,这才能入于一切智智之门,入佛的境界,佛的智慧,永得无休息。经常这样观,初观还很生疏,观久了就不生疏了。观就是思维修,思维修在一切法上得到自在,这才入于一切智智之门,成就了,永得休息,这叫真正清净的般若波罗蜜。这是根本智,还得达到方便智。说《华严经》跟其它的经不同,这个智慧底下开了方便、愿、力、智,成为十度。在世间所有一切作业到这种境界,他利益众生时就不会疲倦。一个成就者,他利益众生时也不会疲倦了,他思想里头也没有什么叫利益众生,也没有什么叫不利益众生的念头了。要有一个利益众生想,这还没有成就。众生有所求他就现,但是他所行的一切没有染浊,心里没有染浊的思维,他也现凡夫身跟凡夫一样的生活起居。但他若现圣人身那跟圣人是一样的。圆满之行,他所做的都是圆满的。他有时候现生死。释迦牟尼佛也现生死,他的生死不是生死。也能示现生死。观察一切所做,示现一迥切庄严事而不贪着,就是他方便善巧,这叫方便智。智慧度还能分别理和事。
 
 根本智。指的是般若波罗蜜那个智,那个智是直接照根本的,这个智是作用,能分别的,这是属于实行,乃至向别人学习的时候能起分辨的作用。在教化众生的方便当中也得有智慧。要知道众生的根器如何。要知道众生过去什么习气最重。对机教化,一说法他就开悟了。如果不知道,摸索的时候呢,那就不容易了。所以这个智能知道他的贪欲、嗔恚,愚痴,知道他的等分,知道他的行地,乃至一念中能知无边众生的行。所有这些问题啊,都得靠智慧的分别力用,智慧有力量,在用上也就有力量。知道这个修行者贪欲非常重,你应说对治贪欲的法。嗔恚特别重,你给他说不要发脾气,不要嗔恚法,嗔恚能把你一切的善根都烧毁掉。而愚痴重的就像那傻子,学习修行时,你得分辨他过去的根机,学什么法能相应。知道众生所作、所想,口里所说的,这是菩萨智慧当中善于分别众生的根,知众生的心。这样就能以相应法使他得度。知法的真实,善求的话,知道如来的力。知道如来的法门,知道净智波罗蜜。菩萨利益众生时如医生一样,了解众生的病根——贪欲、嗔恚,、愚痴,哪个偏重。大菩萨于一念中就知道亿万众生的心念。所以相应说法,顺着理体,顺着自性给他说法。或者给他讲四摄法,或者给他讲慈悲喜舍,对病下药。佛所说的法有主有兼,你嗔恚心很重,主的是什么呢?忍辱。那其它的呢?你除了忍辱外,你得学般若啊,没有智慧你能忍得到吗?有了智慧,从利害关系想,从自己的需要想,从现在自己当前所处的,什么环境,先得认识你的环境,从环境想。所以,这样才能知病、顺理、知根、受法,这就叫以智慧度众生。
  
什么是理法和果法?理就是心。果就是你做任何事所得到的效果。不一定往大的因果上讲。好比你读这部经,你心里生欢喜,这就对了。这部经对你来说你能得度。不知道各位道友有这个感觉没有?当你刚发心,或者读《华严经》也好,读《法华经》也好,读《金刚经》也好,你没发现没读经的时候,事情很少,一读经的时候事情非常多,没有时间读。这就叫业障了,要认得业障就这样来认识的。你不入佛门,好象无所谓。比喻说你离开家到外头打工,或者到美国,或者到其它别的国家,他从来没想到爸爸妈妈。

等到出了家,过了一两年,得了,妄想来了,每天都想回家,想念爸爸妈妈了这叫业障,你知道吗?有了智慧,你用什么方便都是解脱的,自在的。没有智慧,没了那个德,那你就不自在了。因此必须得学,学完了,深入了能知道众生的心。这个是讲的十住菩萨在修道的时候,在度众生的时候,这些法都得具足。觉悟诸法,明白它的理,明白它的事,应该用什么法得度者就给他说什么法,这样才能达到清净的智慧波罗蜜。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等为十。
  一者精进不退。
  精进不退,这个大家都懂,懂是懂,但是常退,不是不退。精进修习的不够,指我们的心,不是指行为。因为心是主者,在华严经里讲的多数是心,一成一切成,你的心成了,一切法都成了,万法唯心生,万法也唯心灭,所以说要精进不退。
  
二者不惜身命。
  一般来讲,我们人生当中最尊贵的就是生命,我们学佛的弟子们换了,换什么呢?佛所说的法最尊贵,比生命尊贵得多。为了法,为了让一切众生觉悟,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轻。
  
三者于诸利养,无有希求。
  凡是有利益的事,我们不去求它。为什么?有利必有害。莫说你求的时候用种种手段,想种种办法,求到了,是祸害。在家的弟子求福报,供养你,供三宝,你把他转出去就是了,给他增长福报,越转越大,不必贪求利养。
  跟我们好多道友说,求是求不到的,化缘,没有缘你化什么,有缘,有缘不用你化,他会送来的。咱们普寿寺大米白面,吃不愁,穿不愁,咱们化缘去了?人家送来的呀。但是你要晓得:常住一粒米,重于须弥山,也不要说那么重啦,吃起来怪害怕的,哪有那么重的,就是你的心,于心受之无愧。起码人家供养的,让人家得福。那我们自己没力量啊,你是没得力量,谁有力量啊?佛菩萨有力量。你不是每天念经嘛,把你念经的福德,求三宝加持的福德,转供养给他们。他们供养你的是衣食,那我们供养他们的是什么呢?福报。让他身心健康,所做事业顺利。但是我们自身--发菩提心的人,于利养无所希求,无所希求,那求什么?求法。有法就足够了,就满足了。
  
四者知一切法,皆如虚空。
  我们所求的法,不是在相上执着。一切法皆如虚空,佛教授我们的法,如虚空,不是虚空,你观想象虚空,而我们这个是真空,真空不空。
  
五者善能观察,普入法界。
  每一法都是法界,这是从理上观,要从我们的心里观,我们的心是遍的。
  
六者知诸法印,心无倚着。
  法印,翻过来,印证诸法。佛教授我们法,怎么样印证呢?法印很多,有一法印,二法印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用法来印证我们的心,用我们的心来印证法,让我们的心,跟法相结合。为什么讲印证呢?用佛所说的法来印证我们的心对不对,我们不知道对不对啊,拿佛所教授的法印一印证就对了。例如说吧,我们怎么样观想?说一切法无常,怎么样无常的?要是这件事,合符佛所说的印证,那就是真实的,要违背这个,就是不真实的。一切法空,没有真实的,如梦幻泡影。一切法苦,你要一执着,一贪求,苦就来了。一切诸法无我,你观想,哪一法是我。一切法寂静,法本身是寂静的,是你的妄念心使它不寂静,这就是法印,印证你的心,以法印心。你有贪爱没有?说没有,我能观无常了,就没贪爱了,有什么可贪爱的,都是无常的嘛,这样用法来印证的。
  
七者常发大愿。
  常时发大愿,愿成佛,愿度众生,愿庄严佛国土。众生度尽,方证菩提,都是大愿。这样能成就你的清净忍。
  
八者成就清净忍智光明。
         咱们说忍,没有智慧是忍不了的。你看不破,没有智慧。看不空,没有智慧。不能观照无我,没有智慧。你怎么能发起大愿来,怎么能够有清净忍?忍,有多种解释。对甚深的法义认可,也叫忍,佛说的无常法,我认可了,确实是无常。咱们有一法能够进入、深入的话,就成道了。知道无常,你还贪爱吗?什么也不贪爱了。知道无常的都放得下了,看得破了。看得破才放得下,但这个得靠忍力。这里讲清净忍,对于佛所教授的法,我们确确实实认知它,是智慧的,是光明的。
  
九者观自善法,心无增减。
  同时观我们所做的好事、善法,所做的一切善业,观自己所做的善法。对我们心体上说,我们的清净心,就是我们讲《华严经》的法界心,大方广的大,我们的本体那个心。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发菩提心成就佛道,成就到最后,我们的本体那个心,没增加一点,还是原来本具的。我们堕落到地狱,堕落到众生,经过无量劫无量劫,也没减少,还是你的心,无增无减的。
  
十者依无作门,修诸净行。佛子,是为菩萨,住  十种法,能令一切如来欢喜。
  修了一切善法,修了三大阿僧祗劫,修了无量清净道业,无作--做了没有做,这才叫清净梵行,这才能令诸佛欢喜。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这会要讲十行了。十行,你要行的时候呀,知易行难。知道的时候学的时候感觉还容易,做起来可就艰难了。在我们中国古来的大德,两句话,一个说知道很难,行起来做起来就容易了,这是一种观点,一种看法。一种说不是这样子的,知道很难,知道了我再去做就容易了,一个知难行易,知道的困难做起来容易。这两句话在文学界里,知识界里,辩论好多年了。在我们说知道的不容易,做起来更难了,知也难做也难哪。没有个善因缘,用我们佛法说,你能闻到吗?你没有过去生的那些因缘,没知道的缘,行的缘更没有了,行之为艰。我们前头讲的法慧菩萨,引发我们的智慧,以我们的智慧指导我们身口意的行动。这以下就是行。
  
先赞行的功德,显我们自己本具的体性,乃至求佛加持。感应道交难思议,咱们的感,诸佛菩萨的应,感和应,在菩提道上交流汇通,就是感应道交。
 
 以前在须弥山顶,现在到了夜摩天宫,夜摩天宫品。夜摩,是梵语,印度话,咱们翻时分。这天叫时分天,时分天脱离山顶了,脱离须弥山顶了,没有地居,在空中了。从此以后诸天在空中,这叫空居天。行要做什么去呢,要化度众生。主要是化度众生,还有自己修行。第一个你要是化度众生你得要知道时候呀,该说的不该说呀,所以叫时分。到这个天来说,要知道时间,时分,是你度众生时候。识其时,大家读任何佛经,“如是我闻一时”中的那一时,什么时候啊?就是一时啊,前时后时中时啊,没有,就是一时。因缘契合,说法的因缘契合了,有机可度就是这一时。契合时机,听者也欢喜,说者也喜悦。
  
但是夜摩天不是完全离开有法,因为他跟那个忉利天须弥顶还很接近,摄有入空,不是完全离开有。依着空,言的事摄其有。又要行道,要发心,发菩提心,行菩提道啊。讲的是事,事入到玄妙里头去了,玄了,说的人间没有的,听不懂的,这个人讲的很玄了,讲故事说玄妙的,说摄事入玄。再一种说呢,脱事,就是事依托事来显道理。这是夜摩的意思,就说是你得善知道时分,这个时候是末法,你想到很多成道者没有了。佛是智者,佛的预言,说在这个时候修道成道的,好多证菩萨果的好多证阿罗汉果的没有了,善知时分。夜摩天在六欲天里头是第三天,其实是翻的不同有加个须字,须夜摩天,须厌天,离诤天,这个天从来不诤的。有这么几种名词,在阿毗达磨论,还有正法念处经,还有佛地经论,还有慧远音译,讲夜摩天,说这个天哪,光明赫煜没有黑暗之分,没有黑夜白天,没有日月光,日月光照不到了。日光月光是围着须弥照的,照须弥,夜摩天高到空中去了,依他天界自然的光明,没有昼夜之分的。这个天没有一个时间停止歌舞音乐的,歌乐不停的。没有战斗,三十三天,忉利天还跟阿修罗战斗,夜摩天没有了,远离斗争了,斗争都没有了。所以这个天又叫离诤天,离开了争辩,离开争论。
  
生这个天的众生得具足几种,不杀生的因,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感生这个天,自己能持戒又能教他持戒,修持自他的利益。再以上都叫空居天,夜摩天是开始。距离阎浮提有好远呢?十六万由旬。印度都说由旬,十六万由旬啊,距离忉利天八万由旬之上虚空中。夜摩天的方广边缘,一共八万由旬,他这里头有上行地,林的光明地,成处地,游行池,三十二地。他们的身量是好大呢?五由旬,身量是五由旬。夜摩天还有一个摩修楼陀,宫殿高达一万由旬,空中有山,清净山,无垢山,大清净山,一切都是自然的庄严。还有种种河池园林周匝。夜摩天一昼夜相当我们人间的二百年,寿命二千岁,是夜摩天的寿。既然叫六欲天,就有男女,跟人间,跟忉利天相似的,但是男女关系不象人间。夜摩相抱,男女相爱了互相抱一抱就合了,生下的小孩,抱一抱就能受孕生子。孩子出生时候就象人间的小孩三四岁,生下来三四岁很快就长大了,他们生是由膝盖上生,从膝盖骨生。夜摩天的故事很长。
  
先讲讲法吧。我们在须弥山讲的是十住法门,是从我们有信心生到了十住了,凡夫地到了十住位了。那么从十住位渐渐的就入了十行位了,夜摩天依空而住,是十行法门,依着法空之理而行。他要再进就进到兜率陀天,兜率陀天是讲的十回向法门。佛到兜率陀天说十回向法门,这个时候没有贪求,于诸境界相没贪求,这是以大悲为主,利化众生。大悲为主,慈悲,弥勒菩萨住兜率天,称慈氏菩萨,饶益众生。于一切境界无所贪求,说十回向法门。在夜摩天说十行,兜率天说十回向,再生他化,他化自在天就说十地了,十地法门。这是佛所说的法如是配的,大概的次第是这样子。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住品》咱们讲的是住。什么是住呢?慧住。慧住于理位不退,故名住。这个住是入了空理之后,证得性空了,是无住的住。住的含义有多种,以《华严经》圆教讲,任何事物都说十。说十住:十的解释是无尽,十十无尽。先明白这个住的含义,菩萨的信心圆满后,重新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住了,就住在菩提心上。菩提心是什么呢?道。无相。无住而住。无住而住,就是住在无相、无愿、空上面。懂得这个住的含义,你就知道他现在到了什么位置,以什么为他的宗旨,以及他的趣向。住就是修行,修行的法门目的是达到得果,证得佛果,这是他的趣向。
  
他修的是什么呢?断惑的次第。但是《华严经》上讲,从初住开始,直至佛位。因为他生起了智慧,以智慧为住,住在佛的大智慧当中,再不退到凡夫,不退到三界,不退到二乘,也不退到权教诸位菩萨,因此叫住。说他的位永远不会再退了。如果按照《华严经》的意思,大家都听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一位一位地参。先说他最初从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这三住是修出世间的心。心出世间,不执着世间,破世间的一切烦恼障,烦恼的束缚。一时顿成根本的智慧。
  
略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时候,初参的三位都是比丘。第一发心住。对治一切世间的烦恼障,成就佛的智慧光明,得到了诸佛的智慧光明门。
  
善财童子最初参妙峰山。妙峰山是处所,山上住的是德云比丘。第二治地住。善财童子离开德云比丘的处所,到海门国参见海云比丘。对治心上缘念迷掉真理那个境界,通过修十二因缘观法,令他无有障碍。第三修行住。对治心境上那个不明、不净的障碍除掉了,证得了佛菩萨无碍的解脱法门。善财童子参到海岸国善住比丘所,这时候能够看见一切众生的根机如何?是不是法器,业行如何?死此生彼,流转不停悉能明第四生贵住。对治一切世间法得到自在。善财童子在街市上,参见了弥伽长者。此长者是位在家人,给他说的是轮字经法门,表示在生死当中,最热闹的地方,能够寂静常寂。第五方便住。善财童子参的是解脱长者。解脱长者对于真俗二谛,身边二见,得到了智慧大智境界。善财童子参解脱长者时入了三昧,普摄一切佛刹无边陀罗尼,十方各现十佛刹微尘数佛国清净庄严,十佛刹微尘数清净佛国土在自身中,这叫方便。第六正心住。对治的是寂和用。用就是动,智慧得到自在了。此时善财童子参的是海幢比丘。

海幢比丘在经行地即大家行动当中,跏趺而坐,离出入息。无思无觉。在一切众生身中,能现他的化身。寂用、定慧无碍,都得到了解脱。第七不退住。不退住对治大慈大悲,摄一切众生,不自在不圆满的,令他得到自在圆满。这时善财童子在普庄严园,见休舍优婆夷。休舍优婆夷对善财说,我有八万四千那由他同行眷属,都住在这个园子里。那由他:一般翻为不可知数。表示什么的呢?表大悲、大行救度众生的一切方便善巧,八万四千不可说的一切众生,烦恼都断了,大家共同来教化一切众生,皆得不退转位。形容悲智双运。第八住童真住。对于世间的缠缚、余习都令他清净。善财童子所参的也有毗目瞿沙仙人。此仙人也是在家的。表什么呢?表大智清洁,无所染故。同时还有一个优婆夷,跟这个毗目瞿沙仙人同住。叫海潮处者。女的表悲。毗目瞿沙仙人表智,悲智双运,断绝了一切习气染境。

随智慧行持,没有染习。第九法王子住。对治说法不自在障。说法不能自在,随众生的因缘,令一切众生得自在,当然自己应先自在,才能令众生自在。善财童子参的是胜热婆罗门。怎么样才算自在呢?登刀山,入火聚,行的是这样的苦行。善财童子走到那刀山上,很怀疑,他思想就起个念头:这是佛法门吗?天上的护法神就告诉他,善男子啊,逆即是顺,现逆行。善财童子就在那行苦行,也从刀山走过去。凡是天龙八部护法的,登刀山的,没有不得利益的,故叫法王子住。第十灌顶住。对治悲智不自在的,清净的障碍,都令他得清净。善财童子在此所见的善知识是师子幢王女,慈行童女两位女人。女的都是表大悲的,王女表慈行的,没有染习。智悲,智满了从大悲处利益世间。这是说的十种对治。
  
十住就是现前的一念心,初发心时,从初发心住到十灌顶住,都在一念心。这一念心对治前头的十障碍法,一法、一心、一智慧。尽管说好多障碍,心上的一心,行一行。一行之中具足十,十又具足十,这叫十十无尽。在《华严经》初住位的菩萨,就能得到这种境界。《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初发菩提心,就成就菩提道。初发心时成正觉,如是二心初心难。这个心发不起来。为什么这样解释呢?自心不动智佛这是体,一发心就是自心的不动智佛。你的心跟不动智佛,心佛同一体故。所以一切说十,十者说法门无尽,十门即是一门,一门即是无量门。用十种对治修行,一切都能够得自在。
  
怎么样才发起心呢?怎么样才能入到住位呢?会缘,缘有三种。一、苦、苦缘,遇苦发了菩提心,在苦难当中、劫难当中发了心。二、乐缘,他生到天城。久了,没有再堕三涂,只是在人天道。久在人天道,他这慧根永远不迷,内心有明慧,希乐出世间的果。三、发心求佛智慧。他悟得到生死无常,想求真理。因此能见着佛及一乘的菩萨。他不求了生死,而发心成佛度一切众生。有这三种的外缘,再加他自觉的佛智。无明本是佛智,在染的时候说无明,在成就的时候就是佛智。他明白了无明本来是佛智,无明本来是明,迷了就是不明。因为本具的本智,就本来自己的智慧,而生起的信心,这个信心满了,约本智而悟入,悟了不离开本智,这是发心成住。住了又发菩提心,十信满心,入了初住,初住再发菩提心,这一发心便成正觉。
  
虽然要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一位一位的修,但是他的心不退了。这个修任运的、中间没有障碍。这个心是什么呢?就是大智慧。无边的一切法,一心都具足了。因为这个智跟佛平等,因为这个智跟众生心平等,因为这个智跟诸法平等。这智慧所表现的,没有什么长短染净迷悟之分了,这个智慧与虚空齐量,超过虚空。大家经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切虚空犹可量,诸佛说法不可量,说他义无边故。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