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天台传法心印记注释要

○二述人

虎溪沙门怀则述

【注】述者记其所闻。述天台授受之道。谦而不敢称作也。师得法于云梦允师。为南屏八代之的裔。四明九世之玄孙。尝撰净土境观及此记。最为精确。并入大藏。其氏族等未详。更俟检讨。

○三正文(三)甲一明传佛心印之本(二)乙一明谛观性体(二)丙一直标性具以明理本(二)丁一略援祖诰以立心印之体

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

【注】此之六句共二十四字。语本出四明尊者观音玄义记中。玄义乃天台大师释法华经普门品题。未入经文。先立五重玄义。以释品题。用十义以通其意。十义者。一人法。二慈悲。三福慧。四真应。五药珠。六冥显。七权实。八本述。九缘了。十智断。至第九简缘了中。大师设问云。缘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自答云具。此一具字。乃吾大师掀翻如来藏海。涌出摩尼宝珠。得之者。不惟喜雨宝穰穰。亦以见体圆莹彻。故法智大师一见乎此。即称扬赞美。对众宣弘。而曰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而我虎溪大师深悟此宗。传佩心印。欲以此道转以悟人。笔述此记以弘顿教。是以开宗明义。即拈出此章。以为心印之体。而曰只一具字弥显今宗等。可谓善乎记述者也。言今宗者。天台圆宗也。有二。一对古言今。二对他言今。古者。天台之先。光宅等诸家也。他者。天台已后。贤首慈恩等诸家也。自佛法东流震旦。诸家判教立宗。或是西来圣贤。或是此方英哲。孰不谓被犀坚之铠。握龙泉之剑。而独振寰中。若求其有教以为之说。离暗证之讥。有观以为之行。无循文之失。舍天台则难能。故以圆宗而自许。非自誉也。深有所以也。所以者何。所谓只一具字。若不论具。则全无所以。乌足以称圆。又与夫藏通别之有教观者何以异乎。是故今家称圆。功在性具。教得此故圆顿。观得此故无作。故曰弥显。是以宗其教而为之说者。说而无说。依其观而为之行者。行而无行。无说而说。是为真说。行而无行。是为妙行。自行化化。能事毕矣。得不谓天台之道大有功于如来灭度之后者乎。

【释要】此明解说性具之功。方为圆顿之教。而起无作妙观。弥显台宗法要。夫性具者。是如来之心印。受此心印者。方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云何性具。性者、不变坏之义。具者、一法不缺之义。若以众生之认识。考察世界一切所有。不过成住坏空。岂有不坏不缺者乎。于是以为性具。非是另有一法。特与世间不同。或以修至如何地位。方成不坏不缺之点。此通是真实义愚(认为世外有真)。异熟果愚(认为变异方成)。然其所以为性具者。而成住坏空。不失为成住坏空者是也。何则。成住坏空。乃性具之本有。若失其坏者可谓之空。失其空者可谓之坏。而坏空本未尝失其坏空。又坏不失者谓之成。空不失者谓之住。如是法法皆能成住。而成住不失为成住。无成而成。无住而住。坏即不坏。空即不空。此之谓性具之本有也。如是教人破尽一切情执。岂有欠余次第。故曰圆顿。情执一破。随处皆是观境。故曰无作。如是言教。一无所说之法。故曰说而无说是真说。依教修观。自无取舍分别。故曰行而无行为妙行。以此性具善恶诸法自行化他。较其他宗只知具善教观非圆。而谓今宗大有功于如来灭度之后者。不亦宜乎。

【注】或曰。若天台以性具称圆者。如他宗谁不云圆家以性具为宗耶。若然。又何独贵于天台。故释之云。诚如所言。他师果亦云圆家以性具为宗也。然不知他家云性具者。只知性具善也。特天台之少分耳。盖天台之言具者。有性善焉。性恶焉。于善恶中各有正与缘了。故法华云诸法实相。诸法即十法界也。佛界十如。是性善缘了。九界十如。是性恶缘了。实相是性善性恶正因。如此十界善恶。不论凡圣。现前一念之心。法尔具足。他宗诸师何尝道及。故云莫测。以不测故。故闻之者以谓恶骇天下。狂而不信。此齐东野人也。乌足以语道哉。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丁二略释性具以显圆顿之教(六)戊一通显圆顿

是知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恶。若无性恶。必须破九界修恶。显佛界性善。是为缘理断九。非今所论。

【注】他宗既莫测具恶缘了。故虽知具善。不得称圆。反显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恶。故得云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也。夫何故。以若无性恶。必须破九界修恶。显佛界性善。不足以称圆矣。是以今家所明性具三因。善恶正因是一性。善恶缘了属二修。二虽修成。元是本具。一虽性具。全体起修。故九法界起修恶时。是全性恶起。修既性起。则全修在性。性恶融通。任运摄得佛界。而此修恶即是妙事。正属所显。岂属所破。故不须缘理以断九也。

【释要】佛法之本旨。非是一技一艺之行为。亦非一隅一区之境界。乃发明全世界之原理。全世界之事实。俾人心与环境有正当之认识。及正当之作为。同出无谓之苦。共得研究之乐。而苦乐之果。岂是无因。以因招果。势所必然。欲希将来之何果。必察现在属何因。夫因者何。即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是也。以一念介尔能造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何以故。以一念性本具故。祇在当人识得。三千不失为三千。百界不失为百界。此之谓性具也。惜吾人一念颠倒。对境错觉。错识、错想。认一己之见解。执一隅之境界。施于有为。放弃无为之功。不知性具。专逞事造。毕招无谓之苦。竟不知苦自何来。为可怜愍者也。故我世尊遗教。圣祖相传。性具三因。善恶正因是一性。善恶缘了属二修。义谓祇一正因佛性。具足十法界善恶因果。善了因是佛性。恶了因亦是佛性。善缘因是佛性。恶缘因亦是佛性。了因者、谓以了知为因也。了无别了。唯了十法界善恶因果。即是正因佛性。缘因者、谓以缘助为因也。缘无别缘。唯缘十法界善恶因果。

熏作正因佛性。若非了知。无从缘助。若非缘助。徒然了知。缘了本是正因所具。正因唯凭缘了所显。一性二修。互融互具。善因恶因。岂作两橛。夫善恶者。由分别自成向背。了性具者。息诸缘泯立同时。今宗独揭性恶法门。非是俾人造恶执法成病之事。旨在所观之境。以融分别之心耳。故九法界起修恶时者。指三圣六凡之所作。若非全性具此九法界之恶。

而此恶当从何起。可知修作即是性具而起。则全修当然在此全性。又若非九法界全修恶时。而此性具当从何显。故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无碍。九界融通。咸成佛界。故曰任运摄得佛界也。而此修恶。既知性具。自然分别心歇。歇即菩提。岂不即妙事乎。盖修恶即是性具。何则。若九界无恶。又何须修。若非性具。恶从何起。既属性具。修亦不断。既不能断。又何用修。若知性修不二。言语道断。教即无教。心行处灭。无修即修。而修恶既妙。可谓修德有功。全修即是所显之性德。岂可破哉。故不须专缘性具之理。以断九法界之修恶也。

【注】若不论乎性恶者。则九界修恶。非从性起。非性之恶。定须破断。离边之中。必须别缘。正是他家历别之义。故曰非今所论。

戊二正引教部

故止观所明十乘妙观。观于阴等十境。三障四魔。一一皆成圆妙三谛。此乃发心立行之体格。岂有圆顿更过于此。

【注】此引今家性具成功教部而证成也。止观者。摩诃止观也。十乘妙观者。一观不思议境。二真正发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观。乃至第十离法爱。此能观之观也。阴等十境者。阴入、烦恼、病患、业相、魔事、禅定、诸见、上慢、二乘、菩萨。此所观之境也。三障四魔者。三障即阴入病患二境属报障。烦恼诸见上慢三境属烦恼障。业相魔事禅定二乘菩萨五境属业障。四魔即阴入业相禅定二乘菩萨五境属阴魔。烦恼诸见上慢三境属烦恼魔。病患境属死魔。魔事境属天魔也。此十境三障四魔。即九界修恶。何者。阴等八境。即六凡法界。二乘一境。即声闻辟支二法界。菩萨一境。即菩萨法界。言一一皆成圆妙三谛者。正由今家有性恶之功。故不破九界修恶。直以十乘能观妙观。体达所观十境三障四魔九界修恶。当体即是性恶。性恶融通。无法不趣。任运摄得佛界性善。故阴等十境一一皆成圆妙三谛。

【释要】九界之所以为九界者。以九界之众生。非执则拒。不取则舍。由执拒取舍。多少之差别。故成九界之阶级。佛界之所以为佛界者。以佛界之佛。不执不拒。不取不舍。由无为大化之究竟。故成佛界圆妙之平等。盖九界修恶外。再无佛界性具之可指。佛界性具外。再无九界修恶之可分。然可指者。乃俯就众生之知见。可分者。全依众生之情执。若脱离情执之知见。不但九界无可名。即佛界亦不可说。强以实义名之。曰圆妙三谛也。何者。以世界之所有。本来如是。随举一法。立时即泯。泯时即立。

泯立同时。立者俗谛也。泯者真谛也。泯立同时者中谛也。且举世界一法作例推之。即可信此三谛实义之不诬也。世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之时间也。界者。东边界。西边界。南边界。北边界之空间也。此即随世界风俗成立假名符号。可知世界是假。故名俗谛立一切法。若明此实义。应修假观。若厌假求世界之真者。求至极成。成归了不可得。何者。以过去世已去。则不可得。现在世不住。则不可得。未来世未到。则不可得。又东边之东边。而反观东边则成西边。而东边则不可得。南边之南边。而反观南边则成北边。而南边则不可得。余皆类此。可知世界、当体即空。故名真谛泯一切法。若明此实义。应修空观。泯时、泯不自泯。

因立而泯。立时、立不自立。因泯而立。泯立同时。故名中谛统一切法。若明此实义。应修中观。虽中而不离两边。亦不即两边。不即不离。故谓之圆妙三谛。此性具圆妙三谛。皆是九界修恶所成。何者。以离此九界之外。再无所观之境。所言一一皆成圆妙三谛者。正由今家有性恶之功也。天台揭此性恶之功。有二义。一者以九界之修恶。故成十境等。而为所观之境。一者以各界之性具。体达无执善恶。以起十乘能观妙观。观其十境等。始得性恶融通。法法皆趣。是趣不过性具。佛界性善。岂不任运摄在其中乎。故曰一一皆成圆妙三谛。而他宗欲破九界之恶。而独显佛界之善。何得谓之圆妙乎。噫、佛说一大藏教。无非破执之具。若执善破恶。善即成恶。于恶境不起情执。恶境即是善境。若明性具。岂有情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注】盖性善恶正因、即中道第一义谛。性善恶了因、即真谛。性善恶缘因、即俗谛。些三因三谛。举一即三故圆。言三即一故妙。圆家行人。凡发心立行。莫不以此为大体。莫不以此为纲格。故曰此乃发心立行之体格。夫以此而为体格。则三障四魔。无有遣法。圆妙三谛。当体圆成。故曰岂有圆顿更过于此。呜呼。天台妙教成功之若是圆且顿也。而云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信不诬矣。

戊三的观心要 二 己一总无明心

初心修观。必先内心。故于三科拣却界入。复以五阴又除前四。的取识阴为所观境。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是为总无明心。

【注】此以易观而释或者之妨也。前明十乘妙观观于阴等十境。须知一是现前所观之境。九是未得入位未来所发宿习之境。故今但以三科而释。或曰。止观明所观之境。既有阴入界三。何得只以现前一念识心为所观耶。故释之云必先内心也。盖阴入界三。多是生法。生法太广。初心为难。三无差别。观心则易。故以三科唯取阴境。阴境有五。仍复为宽。复以五阴又除前四。的取识阴为所观境。喻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以此识阴近而复要。最为易观。即众生日用根尘相对一念心也。言是为总无明心者。六七八识。皆属无明。粗细虽殊。不出一念。故此一念得称为总。故此八识观前前者、必具后后。观后后者、不具前前。如人观波必观于水。若观静水必不观波也。

已二就观明别

若就总明别。即第六识。如伐树得根。灸病得穴。千枝百病。自然消殒。

【注】言就总明别即第六识者。以七八两识虽在其中。据现前粗浅易见。则第六者偏当其称。苟行人用微妙观。以此而为所观。则不久任运转八识以成四智。故云如伐树得根灸病得穴千枝百病自然消殒。何以故。盖此一念是为总无明心。虽观一识。未尝不以三识为观。未尝不以三识为境。故不惟祇破见思。而尘沙无明。随其功着。任运皆破。此言的取识阴为所观境成功之妙如此。

戊四例余一心

若不入者。然后历余一心。例余阴入。乃至九境待发方观。不发不观。莫不咸尔。

【注】若于此六识境不得入者。当知此法非是便宜。应须改辙以从善道。故曰然后历余一心例余阴入。余一心者。受想行三阴也。例余阴入者。色阴及十二入也。乃至九境待发方观不发不观者。前一境其犹礼乐。后九境其犹征伐。礼乐施之于太平。故阴入境不待发而先观。征伐行之于离乱。故后九境必待起不得已而后观也。须知此十境者。非唯识阴是总无明心。而余一心乃至九境悉可称总。若能随其所行所发。用微妙观而观之。一一皆如伐树得根灸病得穴千枝百病自然消殒。故曰莫不咸尔。

戊五结成功能

方显九界修恶当体即是性恶法门。性恶融通。无法不趣。任运摄得佛界性善。修恶既即性恶。修恶无所破。性恶无所显。是为全恶是恶。即义方成。

【注】九界三道修恶。即止观所明阴等十境三障四魔也。性恶即止观所成圆妙三谛也。言修恶是性恶法门者。此九界三道修恶。元是全性恶三德而起。修从性起。则全修在性。修既在性。苟外此而求。是犹拨波取水。乌可得乎。是故止观直以十乘妙观观于阴等诸境。皆成圆妙三谛。而此三谛既由观阴而成。岂非修恶当体即是性恶之法门乎。或曰。天台明性。既曰有二。今修恶虽即性恶。奈性善乎。故答云性恶融通无法不趣等也。言融通者。性善性恶。其犹水乳。乳故本来成。水亦非今有。是故行者惟当务即修恶而成性恶。弗患性善之不成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戊六即异诸师

是则今家明即。永异诸师。以非二物相合。亦非背面相翻。直须当体全是。方名为即。何须断除烦恼生死、方显佛界菩提涅槃耶。

【注】他之名义。有曰修可破而性可显者。盖昧夫修即性而性即修。定有能覆之恶故也。今修恶既即性恶。故无破显。以无破显故。是为全恶是恶。而即义方成也。惟以是为即。是故今家永异诸师明即。如二物相合。背面相翻矣。言二物相合者。如尔雅训即云。即者合也。诸师虽有即名。既不知修性相即。正如尔雅所训。借非二物相合。亦难逃乎背面相翻矣。以是义故。生死非涅槃。烦恼非菩提。所有烦恼生死定须破除。菩提涅槃方得证显。是为破边立中。非今所尚。

丙二略引契经以会差别 二 丁一双标

又应须了此性善恶。在诸大乘。立名不同。广略有异。

【注】今家之言性善恶。一禀契经。非师心自立。但诸经立名不同。广略有异。

丁二各释 二 戊一立名不同 四 己一华严 二 庚一牒指经文

初立名不同者。华严云。能随染净缘。遂分十法界。

庚二结成三因

迷则十界俱染。悟则十界俱净。十法界离合读之。三因具足。三字合呼。九界为恶正因。佛界为善正因。十字独呼。法界合呼。即了因。十法合呼。界字独呼。即缘因。

【注】华严云云者。能随。即真如不变随缘也。能随真如、即善恶正因。所随染净缘、即善恶缘了。随染缘则成九界缘了。随净缘则成佛界缘了。须知染净初无定体。升沈悉由迷悟。方其真如之迷而染也。不惟本具九界成迷。佛界亦随之俱迷。方其真如之悟而净也。不惟本具佛界成悟。九界亦随之俱悟。良由染净虽以异缘。十界本乎一性。缘有隐显。性无即离。故迷则俱染。悟则俱净。或问善恶何因十界而分、三因又依何义而立。答曰十法界离合读之三因具足。离合之言。本乎妙玄。彼云皆称法界。其意有三。十数皆依法界。法界外更无复法。能所合称。故言十法界。此十字独呼。法界合呼。即了因之意也。

【释要】或问下。假设问端。以明十界三因。善恶立义起原。答曰下。答此问义。十法界离合读之。三因具足者。因谓真如随染净缘。成立三因。遂分成十法界之善恶也。善恶之缘起于染净。染净之缘起于分别。以有是义。故立是名。就此十法界三字合离读之。以表有分别无分别之染净而成善恶三因。此离合之言。根据妙法莲华经玄义。彼云下、指妙玄言。法界者、乃全世界之总称。包括无余。故云皆称法界也。其意有三者。谓此十法界三字。含有三种意义。一者能依也。二者所依也。三者能所互依也。以十数为能依。以法界为所依。其法界仅有其十。其外更无复有法。以能所合称。故言十法界。若此十字独呼。法界合呼。则法界不落个数。即不起分别。法界清净。明了无疑。名法界性。即了因之意义也。

【注】二、此十种法分齐不同。因果隔别。凡圣有异。故加之以界。此十法合呼、界字独呼。即缘因之意也。

【释要】此明以十数加于法相合呼。成立个数边际。自然加之于界。则分齐因果凡圣。各有境界不同。遂成分别。法界纷繁。知缘有在。名法界相。即缘因之意义也。此缘了二因。解义各有不同。往往以缘因属善性。了因属慧性。再随胜言之。了因属心。缘因属境。极而言之。缘了二因。皆具善恶。

【注】三、此十皆即法界摄一切法。一切法趣地狱。是趣不过当体即理。更无所依。故名法界。乃至佛法界亦复如是。此三字合呼。即正因之意也。

【释要】此十、虽举其一。皆即全法界摄一切法。若一切法中。地狱因缘起。而一切法。皆趣地狱。是趣者非有形迹。不过当体即是理具。更无能趣。来趣所依。于是故名法界。譬如一人牙齿痛。则一人之四肢百骸。皆趣牙痛。是趣者非有形迹。不过当体即是理具。如是乃至佛法界。亦复如是。或一念或一事之因缘起。而全法界一切法。皆趣佛界。是趣不过。当体皆是理具。更无能趣。来趣所依。唯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于是故名法界。此三字合呼。即正因之意义也。此正合一念介尔妄想心。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儒云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皆是一辙。而观念之际。可不慎诸。噫、儒者多不知克己为何物。释子多不知观念是何心。若一人克己。则一人之天下归仁。若多人克己。则多人之天下归仁。则可知一人营私悖理。天下归祸焉。如是推之。吾人之祸福。天下治乱。可以预知矣。今人皆知神经通于周身最微。而不知全世界之神经更密。唯贤圣知而行之。幸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若非贤圣之仁慈观念。以均众生之不良思想。则世界早已沈沦久矣。或曰凡多圣少。如何均之。答曰。岂止凡圣同居土。余三土亦在其中。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注】又曰。若十数依法界者。能依从所依。即入空界也。十界界隔者。即假界也。十数皆依法界。即中界也。欲令易解。如此分别。得意为言。空即假中。无一二三。而一二三。而如前云云。

己二法华 二 庚一牒指经文

法华云。诸法实相。不出权实。

庚二结成三因

诸法是同体权中善恶缘了。实相是同体实中善恶开正因。九界十如即缘因。佛界十如即善缘因。三转读之。了正不缺。

【注】法华诸法实相。不出权实。权实不出十界。有横竖二论。一往竖论。则佛界为实。九界为权。互具言之。九界中互具佛界为实。佛界中互具九界为权。大师云。细论各具权实。此之谓也。横论者。十界各具三因。正因属实。缘了属权。全正因以为缘了。即实而权。全缘了而为正因。即权而实。盖十界同居一性。权实岂分燕越。

【释要】此明第二引证法华云。诸法实相。不出权实。结成三因。以十法界横竖各具三因。显权实互具。皆是本具不可思议之妙法。即是今家传佛心印也。一往竖论九界诸法。是同体权中善缘因。恶缘因。善了因。恶了因。了佛界实相。是同体实中善正因。恶正因。已竟。横论下。谓十法界各具正缘了三因。若按一往竖论。正因本属佛界之实。缘因与了因本属九界之权。再以此横论。岂不佛界之全正因。以为九界之缘因了因乎。可见即实而权。又全缘因了因而为佛界正因。亦可知即权而实。

盖十界同居不失十界之一性。而权实岂分乎北燕南越耶。此横论竖论。非是特别造作。乃天然本具之实义。因义立名。俾人因名思义。以入圆理耳。据佛说诸法实相。不出权实者。谓非以权实二法立教。不足以发明诸法实相。有说者、是权教而明权法。无说者、是实教本自实法。权极则实。故为实而施权。权施方便。说至极成而无说。则全权皆实。是名开权而显实。乃显诸法皆实相也。又此三因于十法界有天然论横竖之实义者。了因谓能分别之心是。缘因谓所分别之境是。正因谓能所一如是。此横论十界三因也。又究竟明了心境一如者。谓之佛界正因。不能究竟明了心境一如。执心境为两端者。谓之九界缘因了因。此竖论十界三因也。是乃以性德望修德言之。若以修得望性德言之。则十界各具正缘了三因。谓之横论也。如是论之。为显权中有实。实中有权。权实互摄互入。不可说权。不可说实。不可说亦权亦实。不可说非权非实。而一切妙法尽于是矣。故法华经云。止止不可说。我法妙难思。云云。

【注】诸法是同体权中善恶缘了等。此约诸法属权。实相属实而言之。然离诸法别无实相。何权非实。离实相别无诸法。何实非权。权实相即。其妙尽于是矣。言九界十如即恶缘因至三转读之了正不缺者。此玄义释众生法之文也。先引经云。所谓诸法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天台师云。依义读文。凡有三转。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报如。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报。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若皆称如是。

如名不异。即空义也。若作如是相如是性者。点空性相。名字施设。逦迤不同。即假义也。若作相如是性如是者。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义也。分别令易解故。明空假中。得意为言。空即假中。约如明空。一空一切空。点如明假。一假一切假。就是论中。一中一切中。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纵不横。名为实相。惟佛与佛。究竟此法。是十法摄一切法。若依义便。作三意分别。若依读便。当依偈文云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云云。然十界离合三转读文。此南岳天台师资相承。文外巧思。是皆游心实相。非关义学。

【释要】所谓实相者。乃一一法。无非实相。合亦实相。离亦实相。亦合亦离亦实相。非合非离亦实相。法界合呼。为如名空。十法合呼。为相名假。十法界同呼。相如是中。合必以离。空必依假。互依互具。皆在其中。强名实相。三转读文细者。如不自如。以相等十法成十如。故曰是相如。以了是为因。名之了因。相不自相。以如而成相。故曰如是相。以缘此为因。名之缘因。相如不自相如。以相如而是相如。故曰相如是。以正是此因。名之正因。三因无因。因于诸法不虚。故曰实相。是心所历不可言思。故曰游心实相。与依文解义之学。毫不相关。此皆俾行者随文入观。岂非文外思义之巧乎。

譬如庖丁解牛。进乎技矣。目中无全牛者也。

己三涅槃 二 庚一略指经义

涅槃经中。阐提善人。二人俱有性善性恶。名为善恶缘因。

【注】此所引文。言义俱略。若具足者。应引涅槃经三十二云。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复有佛性二人俱有。复有佛性二人俱无。初、二句。言修染了因佛性、修恶缘因佛性也。盖佛断修染修恶尽。修净修善满足。故此修染修恶佛性、佛善根人无也。次、二句。言修净了因。修善缘因佛性也。盖阐提人断修净修善尽。修染修恶满足。故此佛性、阐提人无也。三、二两句。言性善性恶正因佛性也。盖佛虽断修染修恶尽。而性染性恶不断。阐提虽断修净修善尽。而性净性善不断。

【释要】佛虽断了因之修染。缘因之修恶尽。当然不受九界之烦恼生死。以不修则不受故。而性具之了因污染。缘因恶作。纤毫不断。以九界皆佛之清净法身故。何以故。以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故。所谓但破情执。不破五蕴实法者是也。若执法成病者。则当破之。云何为执法成病。即一般不明性修二德。理具事造之义者。闻理具不断染恶之说。即妄执理具之染恶。误会为事造之染恶。故以吃肉饮酒行淫等事。误作为佛法。谬谓大乘。此之谓执法成病。以造恶因。必结恶果。是谁造谁受故。夫性具之染恶不断者。乃作所观之境。无非真俗中。悟性具之染恶不断者。为能观之智。无非空假中。不断之断。乃断九界之染恶尽。于此果地。方可于恶自在。广用性恶法门度化众生。非如但观佛界修善。以破九界性恶。而破不胜破。难尽异熟果愚。不能证圆顿妙觉果海者也。阐提虽断了因之修净。

缘因之修善尽。当然不证佛界之菩提涅槃。以不修则不证故。而性具之了因清净。缘因善行。纤毫未断。以佛法界。遍满一切处故。何以故。以离菩提无烦恼。离涅槃无生死故。所谓名言习气终不能挫诸法实相之纤亳者是也。若执别废圆者。则当辨之。云何为执别废圆。即一般不明权实二教方便入理之义。妄执方便之权巧。作为入理之实相。故专分别名相。自恃所学一隅之论。毁谤其余一切未读之诸经。自为究竟。此之谓执别废圆。以造妄因必结妄果。亦谁造谁受故。夫阐提性具净善不断者。有事实可证。阐提虽断修净修善尽。乃指现前说之。而将来终有修净善时。何以见之。乃以现前事实见之。其例甚多。如初谤佛法甚烈。可谓阐提矣。而后信佛法更坚。可知阐提有佛性矣。若指定阐提永久终不信佛者。则不应有先不信而后信者。又应以何时何劫何法为标准耶。然阐提无佛性之说。不攻自破矣。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注】惟佛不断性染性恶。故至果地。于恶自在。广用性恶法门。化度众生。阐提不断性净性善。后时还起修净修善。对治修染修恶。故涅槃后分言阐提成佛。盖本乎此也。四、二两句。言复有佛性二人俱无。此言不退性也。

庚二结成三因 二 辛一正结

三因既妙。言缘必具了正。言了必具正缘。言正必具缘了。一必具三。三即是一。毋得守语害圆。诬罔圣意。

辛二融通

若尔九界三因。性染了因。性恶绿因。染恶不二是恶正因。岂惟局修佛界三因。性善缘因。性净了因。善净不二即善正因。

【注】今人独知观真常净识、修佛果正因。谓之偏观清净真如者。正由不知具九界三因也。今家既揭诸大乘明文而示之。则十界三因俱可修。第随其境之现前观之修之还之复之。不必弃波而求水。舍空以求空。故又以若尔岂惟字论之斥之。使其归于圆宗也。而言局修佛界三因者。亦与之之辞。若复夺之。今人第知修佛界了因。以其惟宗于一空而已。岂惟不修中道正因。即俗谛缘因亦不知修。以其多弃事而尚理故也。

己四从指 二 庚一泛指诸经

此性善恶。亦名性净性秽。或名理明理暗。或名常无常双寂之体。

庚二引请观音

如请观音。或单名毒害。毒害即性恶。皆一体之异名也。

【注】请观音或单名毒害等者。此所引文。言义俱略。若具引天台大师解释请观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云。此经从人法以标名。人是至慈之大号。法是至圣之神咒。人有二义。一通二别。别是观音之胜名。通是菩萨之嘉号。别又二义。一能二所。请字是标能感之群机。观世音三字是标能应之圣主。法有二义。一用二体。消伏毒害明其力用。陀罗尼明其正体。体有二义。此间名为能遮能持。持于三义。遮于二边。用即为三。一事二行三理。事者。虎狼刀剑等也。行者。五住烦恼也。理者。法界无阂。无染而染。即理性之毒也。故言从人法以标名焉。孤山法师阐义钞云法界无阂者。三谛一心。名为法界。生佛互融。一一咸遍。故云无阂。无染而染者。净名疏云。中道自性清净心。不为烦恼所染。本非缚脱。不染而染。难可了知。即是众生迷真性解脱。起六十二见。考彼言义。允合今文。若消今文。应云法性之与无明。遍造诸法。即无染而染。全理性成毒。名理性毒。由理毒故。即有行毒事毒也。今观诸法惟心。染体悉净。即神咒治理性之毒。即下经文皆入如实之际也。然孤山之释。虽阐犹隐。终于毒害即性恶之义不彰。不如引大师释后文正释消伏毒害陀罗尼云。消名消除。伏名调伏。故经言消除三障无诸恶。五眼具足成菩提。但除其病。不除其法。譬如蛇虺有毒。但消除其螫虿。令不侵入。不可殒命也。伏者。调善令堪乘驭。伏三障之毒。为入道之门。随应得度而度脱之。故不须断之。亦下文不断而断断而不断之明证也。

戊二广略有异 四 已一指广略之数

随机利钝。广略有异者。略则十界。广则三千。

【注】略则十界。文出华严、能随染净缘遂分十法界。广则三千。则义归法华诸法实相。或问。华严半偈。反谓之略。法华四言。反谓之广。何也。答曰。华严虽半偈。而但名十界。法华虽四言。而义摄十如。天台大师则合广略而充扩之。以为百界千如三千性相之旨。则华严法界之旨。法华实相之宗。其义方尽。即如来果证众生理体、因果修性之体。亦斯尽也。充扩之义。具在下文。

已二明广略之体

故知善恶不出十界。十界性融互具成百界。界十如则成千如。假名一千。五阴一千。国土一千。

【注】善恶不出十界之旨。下文自明。今且明二经合辙之义。以明性具三千文。先约华严。融十界为百界。故曰十界性融互具成百法界。次约法华。融十如为千如。故曰界十如则成千如。又次约仁王三法。融百界千如为三千。故曰假名一千五阴一千国土一千。又大智度论释百八三昧中。至释能照一切世间三昧。云得是三昧故能照三种世间。谓众生世间住处世间五阴世间。四明大师云。故一家用义。彼论之三世。演法华十如。妙谈三千。固非常情之所企及。

已三结一心之要

如此三千。现前一念修恶之心。本来具足。

【注】一念修恶具足三千者。但约根尘相对一念心起。必属一界。界互具成百界三千。若论法体。实不啻于此也。或者难曰。今智者准秦译之本。具足十如。故可论乎三千。若西晋所译名正法华经。但列乎六如。则三千之义安在。答曰。今论性具。但明理体。数之多少。不必计之。即准六如而谓之性具一千八百。有何不可。况如义虽译者而有增减。而华严界义终无所亏。且晋译之本。义有未尽。随译人情。安可准信。世弘秦译。表表若人。晋译微晦不传。岂无故哉云云。

已四彰微妙融通

非造作而成。非相生而然。非相合而然。一念不在前。三千不在后。一念不少。三千不多。

【注】是无作妙境。故非造作。法法本具。故非相生。相相宛然。故非相合。三千即一念。故一念不在前。一念即三千。故三千不在后。一念具三千。故一念不少。三千在一念。故三千不多。

乙二明谛观相貌 六 丙一明立谛正观所以 十二 丁一明破情不破法

须知情可破。法不可破。执法成病亦须破。

【注】此是释疑之辞。亦是显妙之谈。或疑曰。若修恶即性恶者。何须立三观以破三惑。答曰。观破惑者。破情而不破法也。情即迷情。迷即三惑。此之迷情。其来久矣。始自根本无明。终至等觉后心。盖理体本妙。情执为粗。故破惑者但破三千之情。不破三千之法。今家不顺迷情。但显本具。法法皆妙。相相皆实。故题称妙法。而经曰实相。良有以也。释疑显妙。其在是矣。然有执药成病者。三观修之不得其方。反翻成三惑。更须用乎善巧方便而破之。非此中意。今云执法成病者。执修恶即性恶。而广行修恶。止观所谓无禁捉蛇是也。如是修恶。正须破之。

丁二明理体不可断

是则善恶净秽。是法门理体。体本明净。不断纤毫。

【注】承上文言情可破而法不可破。岂非善恶净秽是法门理体。其体本来明净。成佛之时。不断纤毫。

丁三约染净明迷悟

是则断证迷悟。但约染净而论。

【注】或疑体既明净不断纤毫、云何经中又有断证迷悟之说。是故释云是则断证迷悟但约染净而论。华严所谓能随净染缘遂分十法界是也。随染缘为染缘所染。即为九界。随净缘为净缘所净。即为佛法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