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佛頂首楞嚴經》浅释勘误版--净慧法师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恒。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于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虽然天魔不得方便干扰禅行,而内心却生起穷尽各类众生生死循环根本的念头,用阶段性和局限性的观察,对处于扰动无序状态下的精真灵识,妄加执著于自己的知见,开始怀疑佛法中自己未知的知见,不能接受善知识的知见;咬住死理不松口,别劲九头老牛拉不回。这样的人对佛知佛见,用自己的寡闻管见妄加计数度量,要坠入观心变化、观心无证、观心有证、观心有无俱颠倒中去;再坚持自己虚谈空论的颠倒知见,至死不改;如乌龟咬手指,死后都不松口,一咬到底。用自己的偏知邪见强词夺理,妄想矫正惑乱正知正见。四种颠倒是:


一是观变化元;这样的人在静坐禅行定空中,观察自己精真灵识,随善业因缘流动的方面认为是变化,前因后缘相接,连续不断的方面认为是恒常,觉知存在的方面认为是有生,觉知不到存在的方面认为有灭,生灭知见相互连续的方面认为有增,生死之间相互脱离的方面认为有减,觉知存在的各个方面认为诸有,觉知不到存在的方方面面认为诸无。不能全面、系统、了义、究竟地观察精真灵识的内含实质,只以片面的空虚之理并带着有色眼镜遍观法性再主观加以辨别,形成矫乱的偏知邪见。如有人前来求法,不论求法人求问什么题目,都用一套理论作答;即我观是生,也是灭,也是有,也是无,也是增,也是减。任凭千言万语来,我只一语去。让所有的求法人,丈二金刚摸不到头脑;对所求解的佛经章节语句统统忘掉销失,被轻谈虚说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而这样的人,还洋洋得意,认为自己证悟的理论高深莫测。


现今时代,这样的人大有人在;闭了几年关,读了几部佛经,形成了自己的知见,便天下第一;能把前去请法的明白人说糊涂;还说最快七天,一般一年,最慢三年,保证让人立地成佛。我只讲现象不对任何人,只是千万不要自误再误人。佛住世时有快速成就、立地成佛的人;但那是个例,而且是乘愿再来的大因缘者;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


二是谛观无证;这样的人,在静坐禅行定空中,对觉知存在的精真灵识方方面面都无所证得,似空似无;似空无所有,似无就是虚。认为静坐禅行的最高境界就是虚无,一切无所有。如有人前来求法,不论求法人求问什么题目,都围绕着一个无字作答,说尽虚空遍法界最终归于虚无,修行人最后结果一切无所有,连身口意都无所有。对其它的法义,无所言说。


三是谛观有证;这样的人,在静坐禅行定空中,对觉知存在的精真灵识各个方面都是诸有,一切修行人于世间有修有证,有证有得。如有人前来求法,不论求法人求问什么题目,都围绕一个有字作答;说尽虚空遍法界都围绕诸有而存在,修行人最后结果也归结为诸有。对其它的法义,无所言说。


四是谛观有无;这样的人,在静坐禅行定空中,对觉知存在的精真灵识,既观到有证的一面,又观到无证的一面。这时的境界,如一颗大树,只见其枝叶繁茂,不见主干挺拔。只见自心存在的两重性,不见自心存在的实质性,还是在心外的相想之间打转,不知舍弃想与相,向内继续求,出世间才见真性我,三界之内是假性我。这种不顾正知正见的法执,用自己所观察知见强加于人的理念,坠落偏知邪见的外道,迷失出世间的方向,惑乱不觉自有的佛性,创立了第五种外道的遍计虚论。


当今时代有的人,无修无证,见谁静坐禅行,就说是外道。对佛法中由禅定引发的极少数人的外道现象,不能正解,就一刀切,妄下结论,就一句四字洪名成就,其余都是外道。这样的人很可怕,不读三藏十二部经,只读一本经;再以偏概全,只见一斑,不见全貌。这里不是哪位法师讲法有什么过失,而是一些人无有智慧,断章取义,理解片面所致。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無盡流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或自固身雲色是我。或見我圓含遍國土。雲我有色。或彼前緣隨我回復雲色屬我。或複我依行中相續雲我在色。皆計度言死後有相。如是迴圈有十六相。從此惑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兩性並驅各不相觸。由此計度死後有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


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虽然天魔不得方便干扰禅行,而内心却生起穷尽各类众生生死循环根本的念头。用阶段性和局限性的观察,对处于扰动无序状态下的精真灵识,内有因力,外有缘力,无有静止,如水一样流动现象,妄加计数度量。认为精真灵识必须依附体而存在,才能使其静止;否则,流动不止。不知出世间诸佛菩萨可以化身成就,完全可以达到离体而存在。由此坠入身死后有相的知见中,以知见颠倒产生行颠倒。在世间开始修炼身体,千方百计保持健康,达到长生不老;还说有色身才能有性我的存在,无色身,性我无法存在。或住于禅定精真灵识圆融遍含三界国土的境界中;还说是因为有色身的禅定,才有定的境界;离开色身的禅定,将无有定的境界。或认为色身即性我,性我即色身;还说性我在色中,色在性我中;色身随性我,性我随色身,二元往复,无法分离。相互依存,相续不断,保持色身与性我二元结构的生命体,永恒存在于宇宙中享乐。以这种知见计数度量色身死后性我与更生的色身循环,色受想行中各有四个循环,四个循环重复往来,于二十五有中可产生死后十六种色相。以此计数度量,精真灵识中也有相对存在;即具足一切烦恼,又具足一切菩提;二种性质同时存在于一体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既不能完全彻底的证得清净佛性,又不能完全彻底的断除浊恶烦恼。由此产生宇宙中无佛道可证,佛只存在于心中;只有永恒的天堂,天人享乐无尽的天福。这种死后有相的知见,迷失出世间的方向,惑乱不觉自有的佛性,创立了第六种外道的五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有人问,您讲《楞严经》为什么不讲楞严大定?得楞严大定还有五十种五蕴魔吗?楞严大定全称应为首楞严三昧,首楞严应为一切毕竟而坚固;楞严定为见知佛性。得楞严定的人,才能具足彻底降伏魔王的威力。得楞严定的人,只有十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证得;因为,只有十地菩萨才能知见佛性,但还不能了见佛性。楞严定的境界为心如虚空,一切无碍,了知一切众生心三世无碍,知一切禅定解脱门,具足无量神通和无碍智慧。十地以上诸菩萨,依此楞严定的威神之力,可入地狱、饿鬼、畜生乃至诸魔、诸修罗道中去,随缘现镜台,为其说法,化度众生。现在诸位明了此经,不等同于楞严定;所以,没有讲。五十种五蕴魔未尽的人,未得楞严定,还相差阿僧祇劫那么长的时间呢!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顛倒。見其色滅形無所因。觀其想滅心無所系。知其受滅無後連綴。陰性銷散。縱有生理而無受想與草木同。此質現前猶不可得。死後雲何更有諸相。因之勘校死後相無。如是迴圈有八無相。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由此計度死後無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虽然天魔不得方便干扰禅行,而内心却生起穷尽各类众生生死循环根本的念头。用阶段性和局限性的观察,对处于扰动无序状态下的精真灵识和已灭除的色受想,妄加计数度量;这样的人坠入身死后无相的知见中;以知见颠倒产生行颠倒。在世间,自知色蕴已灭,身心于六尘无有执著,因无所立;又自知想蕴已灭,意识于财色名食睡无有执著,心无所束;又自知受蕴已灭,与色蕴和想蕴不能形成连续的组合,欲望需求的内动力销失,把身体的能量转化分散于各器官中去,形成身空、意空的禅定境界。虽然身体有生理现象,但在世间觉得再无生存的意义,把身体当作行尸走肉,与草木相同。不知是静坐禅行中身体状况进入转型期,五蕴不尽,禅悦未起;如再精进前行,待五蕴尽时,身体自然生起法喜;这时才知老天和父母恩赐的身体宝贵,静坐既可禅行喜乐,又可行菩萨道。而不知老实静坐禅行,妄起禅机的人,这时认为,人生有身体时,都无所得;更何况死后再有的身体又能怎么样呢!根据静坐禅行境界的当下实际状况,反复比较,生前死后所得诸身,都空无所得,心如死灰。在色受想行四蕴中,各有生与死二种空无所得相;并以此推论,佛法中的常乐我净与因果等一切,都是人一说而已,实际是空无所有,只是有名无实的理论。当劫来临时,人与万事万物都归断灭,不复存在。由此产生的生前死后都空无所得的断灭知见,迷失出世间的方向,惑乱不觉自有的佛性,创立了第七种外道的五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行存中兼受想滅。雙計有無自體相破。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顛倒論。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行遷流內觀無不無。如是迴圈窮盡陰界。八俱非相隨得一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虛實失措。由此計度死後俱非。後際昏瞢無可道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虽然天魔不得方便干扰禅行,而内心却生起穷尽各类众生生死循环根本的念头,用阶段性和局限性的观察,对处于扰动无序状态下的精真灵识,知行蕴未尽;在行蕴存在中,用已灭的色受想的无,来破自己静坐禅行中行蕴的有。这种心外妄自计数度量有无知见的人,认为身死后精真灵识处于似有似无状态,坠入知见颠倒产生的颠倒理论的外道中去。在色受想三蕴未破前,在静坐禅行中只有色有受有想;由于三蕴已灭,在静坐禅行中观精真灵识被行蕴所遮蔽,显现似有似无,动而不止,似无还有的状态。由此知见,对色受想行四蕴范围内,由前观后,由后观前,反复观察,观察到极点;得出了似有色受想行,似无色受想行,八种似有似无蕴相的结论。对色受想行四蕴,随便用一蕴来解释身死后的精真灵识处于什么状态时,都说有还不能清楚无的知见,都说无还能清楚有的知见确实存在。又以此知见推理处在行蕴中的精真灵识,流动变化,扰动无序;佛法认为这里有真我自性的存在,是谬误的以讹传讹。并以此为根据,心中生起通达宇宙万法的理悟,认为一切法则、众生、万物,都是有而无常,无常而暂有;最后归结于似无还有,似有还无,虚虚实实,根本没有把握的措施和方法。由此产生的似有似无的颠倒知见,昏茫而不着边际,走入无道可寻,没有出路的绝望境地。迷失了出世间的方向,惑乱不觉自有的佛性,创立了第八种外道的五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理论。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後後無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七斷滅論。或計身滅。或欲盡滅或苦盡滅。或極樂滅或極舍滅。如是迴圈窮盡七際。現前銷滅滅已無複。由此計度死後斷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虽然天魔不得方便干扰禅行,而内心生起穷尽各类众生生死循环根本的念头。用阶段性和局限性的观察,对处于扰动无序状态下的精真灵识,最后的归宿是什么,妄加计数度量。这样的人,坠入七种断灭论中去;即七种断灭论为人身、欲界天人身、色界一禅欲尽天人身、二禅苦尽天人身、三禅极乐灭天人身、四禅极舍灭天人身、无色界四空天识灭处七种生命结束后,精真灵识的最后归宿,在宇宙中也随之销失,不真存在。认为精真灵识只能是依附于有色体无色识才有,体无识灭时,哪里还有精真灵识的存在。特别是根据禅定境界的变化,观察欲界、色界人与天人,生命结束后的精真灵识一少部分进入无色界,大部分精真灵识不知去处,认为断无灭失;同时,观察无色界因定力销失识灭后也不知精真灵识的去处,也认为断无灭失,这样的人,只观察人天的精真灵识,观察不到地狱里的精真灵识存在与轮回的状况;同时,又很难观察饿鬼与动物精真灵识存在的状况。这样的人,只观察三界内的部分精真灵识的存在状况,观察不到三界外十方佛刹众生的精真灵识的存在状况与诸佛菩萨自性存在的状况。由此有限计数度量产生的于后后无知见,迷失出世间的方向,惑乱不觉自有的佛性,创立了第九种外道立五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五涅槃論。或以欲界為正轉依。觀見圓明生愛慕故。或以初禪性無憂故。或以二禪心無苦故。或以三禪極悅隨故。或以四禪苦樂二亡。不受輪回生滅性故。迷有漏天作無為解。五處安隱為勝淨依。如是迴圈五處究竟。由此計度五現涅槃。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虽然天魔不得方便干扰禅行,而内心生起穷尽各类众生生死循环根本的念头。用阶段性和局限性的观察,对处于扰动无序状态下的精真灵识,认为最后的归宿为身死心不死,心念相续不断。对此妄加计数度量的人,坠入外道的五种不来不往知见中去;即五种涅槃为,一是以欲界六欲天天人的天福正报,光明清净,心生爱慕,为究竟涅槃的境界;二是以一禅天的离生喜乐,苦恼不逼,天福享乐无尽,为究竟涅槃的境界;三是以二禅天的定生喜乐,忧愁不逼,天福享乐无尽,为究竟涅槃的境界;四是以三禅天的离喜妙乐,极大喜悦,得大随顺,天福享乐无尽,为究竟涅槃的境界;五是以四禅天的舍念清净,苦乐双亡,三灾不及,不受轮回,不见生灭,天福享乐无尽,为究竟涅槃的境界。这是由于众生长期迷妄颠倒,初见清净喜乐,愿力不远,念力不足,误把有漏天的安稳殊胜妙乐,为生死烦恼解脱所依的净土。在这样境界的误区来回打转,不能突破,还妄为自己证得无上佛道的究竟果位。由此有限计数度量产生的于后后有知见,迷失了出世间的方向,惑乱不觉自有的佛性,创立了第十种外道立五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互故現斯悟。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以迷為解自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必須將如來心。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心魔自起深[薛/女]。保持覆護消息邪見。教其身心開覺真義。於無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祈得少為足。作大覺王清淨標指。】


佛接着说,以上十种静坐禅行正心正定的人,都是在行蕴区宇里,将行蕴中出现的境界与贪求心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下出现的理悟知见。由于众生顽固迷劣,自不量德,遇此境界现前,不能心转因缘,还自受迷惑而不觉知,自言证圣,大妄语罪过成立,待天福享尽时,必堕无间地狱。法会中的众弟子,要遵佛教诲,在佛入涅槃后,特别是末法时代,要弘传此经,开示众生明白此经法义,正心修行,不让自心内魔自起,造作无量深重罪孽,堕落无间地狱。要保护依法修行的戒体,销除因境界传出的消息而产生的偏知邪见。教其正行,身行正道,心行正见,开示佛法觉海中真实义理。在精进于无上佛道中途的静坐禅行人,不遭受走向枝梢和误入歧路带来的苦报。要教化众生有广大心,发菩提心;不要心有祈求,目光短浅,得少为足;以成就大觉法王为终极目标和出离世间的指南。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墮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複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沈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佛接着说,阿难你应知,静坐禅行正定的人,行蕴区宇已破,行蕴已尽。这时,在静坐禅行境界上,所观察到的诸世间法性幽深清净,和诸世间众生生灭共同所依及呈现生机的根本,即处于扰动状态下的精真灵识,于忽然之间毁坏,被完全的破坏掉;如失去总纲的网,沉入水底不见踪迹;又如圆大的物体失去纽柄,用手无法把握。与无量众生的宿业因缘,如深细很难摸到的脉搏,感应似悬浮搏轻,又感应似脉绝无搏。这时,于静坐禅行正定中,新的境界现前,进入识蕴区宇。出现于心安稳,如如不动,似不来不往的境界;自性中显现出的智慧,如漫漫长夜中迎来了东方黎明的曙光,并很快听闻雄鸡报晓的啼鸣。此时,内心的智慧,在身上的表现为,六根形同虚设,静如止水,不再奔驰放逸。内心的智慧与清净的身体相互吻合在一起,虽有六根对应的六尘,但根尘不偶,根转尘境,尘不入根。再用深远通达的智慧,观察各类众生得生受命的根本因缘。在观察中发现,如各类众生不受根本因缘的业习召感,于三界诸天同样可以持戒修行,获得身心清净,不入轮回;观察清幽的法界,妙秘的法性。这样的境界,就是识蕴区宇。这样的人,六结已解,一巾尚存;于众多因缘的召感中,已经不著两边,获得中道;六根在禅定力的作用下,销减魔力,磨合功用,达到眼耳鼻舌互为相邻又互相通,功用互换又自主功用的清净状态。这样的人观三界内清净的十方世界与自己清净的身心一样,如无瑕疵的晶莹琉璃,内根清净,外境明澈。静坐禅行正定的人达到这样的境界,可以破识蕴区宇,识蕴已尽;超越命浊。这时,如回过头来,反观识蕴区宇境界的根本因缘,仍然是处于似有似无,虚幻不实,以颠倒为本的妄想之中。


命浊为无量劫来,受无量生积累的习气,在有同有异、异同一体状态下作用于识,识随命转;既表现为一人一习性,万人各不同;又表现为受业习牵引而召感的不同形态的六道众生。


【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於識還元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淴-心+日]能入圓元。若于所歸立真常因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娑毗迦羅所歸冥諦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歸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佛接着说,阿难你应知,静坐禅行正定的人,已经穷尽诸行蕴区宇里静坐禅行的定空境界,进入识蕴区宇。在识蕴区宇里,还有精进静坐禅行,求得回归本源。因为,虽然识蕴里的业习已经灭失,寂灭的境界现前;而与出世间寂灭为乐的境界相比,真精妙明的功德,尚未圆满。这样的人,身心清净,六根功能互用,能觉知世间诸众生之间虽然形体不同,而有相通的晶莹发光的识体;这个识体既圆融无碍,又是生机灭存的根本。在这样的境界里,如认为这个识体不能独立存在,必须有所依附,归位于有体,才是常住之因。对这样境界作殊胜理解的人,还没有证知出世间的常住无因,把三界的常住之因当作识体与色体的和合因缘,而有所执著。这样就与执著冥谛的外道成为伴侣;外道的冥谛为长生不老才是人的究竟所归处。这样会迷失无上佛道的菩提路,失去已经证得的正知正见。禅行正定的人,一旦在识蕴区宇里落入邪见,唯有值佛住世才能救度;否则,一言难入其闻,无人能度。这是识蕴区宇里生出的第一种邪见,妄立色身常住,而心有所得,成为自己追求并要达到的果位,违背并远离本自圆通的佛法,与出世间常住的不生不灭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本来可成为佛子,却因妄执成为外道种子。


【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覽為自體。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圓種。】


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已经穷尽诸行蕴区宇里静坐禅行的定空境界,已经灭除诸习气,寂灭的境界现前;而与出世间寂灭为乐的境界相比,真精妙圆的功德,尚未圆满。这样的人,如以为证得这样的境界,就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果位,观三界如阅览自己的身体;又观诸世间一切众生,都是从自己识体中一一类出,轮回流动不止。对这样境界作殊胜理解的人,会坠入邪见能现这样的色身,也能现那样的色身,并执著于现身大自在的、大我慢的,又可现无边众生的外道为伴侣。这样会迷失无上佛道的菩提路,失去已经证得的正知正见。这是识蕴区宇里生出的第二种邪见,妄立有能力作为心,以虚妄能力成就虚妄的事相,妄为证得圣果,违背并远离了本自圆通的佛法,与出世间的不生不灭相背离,生到色界外道所居的大慢天,成为我能遍圆的外道种子。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有所歸依。自疑身心從彼流出。十方虛空鹹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無生滅解。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安住沉迷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計自在天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在行蕴已尽的境界里,如认为证得这样的境界,就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果位,并且有相应的国土为归宿和依止处;还怀疑自己的身心是从这个国土的识蕴中随愿力化现所产生,十方虚空也是从这个国土的识蕴中生起安立。既然世间一切都从这个国土识蕴中生起,所彰显无际为虚空,所流地为世界,就以三界作为自己所证真实存在的常住身,并把这个境界理解为不生不灭。而实际所证的境界是,识蕴未破,还在生灭法中,只是提前妄计为常住;自我狂惑为不生不灭,也妄迷于不生不灭;安稳的执著于已经沉迷的虚妄不实的境界。对这样境界作殊胜理解的人,会坠入邪见以识蕴为常并执著色身常住的自在天魔王波旬的伴侣。这样会迷失无上佛道的菩提路,失去已经证得的正知正见。这是识蕴区宇里生出的第三种邪见,妄立识蕴为常,妄依大自在国土色身为常,妄为证得圣果,违背并远离了本自圆融的佛法,与出世间常住的不生不灭相背离,生于欲界大自在天,成为颠倒知见的外道种子。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知知遍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遍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在行蕴已尽的境界里,如认为境界里的所知所见,是自己的识蕴,尽虚空遍法界,圆融无碍;并依此知见妄立因缘,妄自推理邪解,认为一切草木也是自己识蕴中的产物,虽然不会说话,也有它们的交流方式,与人一样怀有情感,还认为人与世间的动植物同出自然法性,生命的根本都是识蕴。所以,人与草树没有什么两样。还认为草树枯死后,识蕴不灭,可以转化为人;人死后识蕴不灭,也可以转化为草树。虽然对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有知;如草树也有雄性和雌性,也有花粉的异性传播配合,才能产生新的种子,由种子再去繁殖。这里只把人与草木异性繁殖方式简单化,认为人与草树一样有情;混淆了人是由业识因缘召感而生;草树是罪识被神力震碎为渐后,由主草主树等不同的神,赋予器世间一切物质的能力属性。在识蕴的遮蔽下,不能了见、彻见宇宙间奥秘根源;只能凭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无根据的推理选择,就妄断为遍法界普遍存在的真理;并以此确立自己的知见。对这样境界作殊胜理解的人,会坠入邪见似知而实无知,还执著无知,以被称为避去、有军的两种外道为伴侣。用自己虚妄执著的假明白、真糊涂的世间一切有情的知、见、觉,把自己引向识蕴中的死胡同;迷失无上佛道的菩提路,失去已经证得的正知正见。这是识蕴区宇里生出的第四种邪见,一切草树有情的虚妄知见,还把境界中出现谬误知见妄为证得圣果,违背并远离了本自圆通的佛法,与出世间常住的不生不灭相背离,成为颠倒知见外道的种子。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根互用中已得隨順。便於圓化一切發生。求火光明樂水清淨。愛風周流觀塵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塵。發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則墮生無生執。諸迦葉波並婆羅門。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五計著崇事。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顛化種。】


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在行蕴已尽的境界里,把识蕴未尽的境界误认为是圆融无碍的自性,并把六根圆融的功能互用,和自己证得的大随顺融会贯通为一体,便圆融的化现出世间一切现象。以此圆融造化之理,对祈求得到光明的人,便可示现出大火炬,照亮十方;对喜乐得到清净的人,便可示现出一潭清水静而无声;对欣爱得到游动的人,便可示现出习习凉风,爽而不吹;对心愿观尘凝思的人,便化现晴空静室,空旷神怡。总之,可以化现出满足不同的人喜欢得到或崇尚的事物。把这些识蕴圆融化现出的六尘影事,误当作自性圆融的因缘,妄作常住殊胜理解。这样的人,会坠入邪见,以大龟氏和婆罗门的外道为伴侣,用这种化现出万事万物的识蕴圆融,对事物本身是无生,可随时随地随因缘而灭;而把化生执著为能量的自然生。由此迷失无上佛道和菩提路,失去已经证得的正知正见。这是识蕴区宇第五种邪见,执著受人崇拜,心迷恋于物理造化,以妄求妄,骑马找马,还妄图冀求得到圣果;违背并远离了本自圆通的佛法,与出世间常住的不生不灭相背离,成为执著颠倒化现的外道种子。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于圓明計明中虛。非滅群化以永滅依。為所歸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歸無歸執。無相天中諸舜若多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六圓虛無心。成空亡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在行蕴已尽的境界里,把识蕴未尽的境界认为是圆融无碍的自性,妄自计度推理,认为光明充满的虚空,才是常住而不生不灭处,又是宇宙中万事万物生成、变化、存在处。以形色身体的永远灭失,仅以识蕴常住为归宿和所依止处。对这样境界作殊胜理解的人,会坠入邪见,误把无依无归的以识蕴存在的无色界四空天当作有依有归的清净国土,以非想非非想天的虚空之神为伴侣。从而迷失无上佛道的菩提路,失去已经证得的正知正见。这是识蕴区宇第六种邪见,执著四空天虚空为圆融心识常住的国土,成就了依空而住的心愿,却亡失了本可证得出离世间的圣果。违背并远离了本自圆通的佛法,与出世间常住的不生不灭相背离,成为执著于断灭的外道种子。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于圓常固身常住。同於精圓長不傾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貪非貪執。諸阿斯陀求長命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七執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長勞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在行蕴已尽的境界里,把识蕴未尽的境界,认为是圆融无碍的自性已证常住,便加强对色身的修炼,再留住固有色身的常住;把识蕴与色身结合为长生不老的有识之体,与宇宙同存,永不逝去。对这样境界作殊胜理解的人,会坠入贪求色有长存而又不能长存的偏执邪见中去,以无比长寿仙人为伴侣。从而迷失无上佛道的菩提路,失去已经证得的正知正见。这是识蕴区宇第七种邪见,执著识蕴为立命的根本,贪求色身长生的固形长寿为圣果报;因而成就了与长寿仙人一样的有劳有酬天乐果报。违背并远离了本自圆通的佛法,与出世间常住的不生不灭相背离,成为于执著寿命虚妄延长的外道种子。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觀命互通卻留塵勞恐其銷盡。便於此際坐蓮華宮。廣化七珍多增寶媛。縱恣其心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真無真執。吒抧迦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在行蕴已尽的境界里,观察识蕴是一切众生生命的根本,可以相互轮回通用。就是认为一切众生都有识性,喜生惧死;又都内有欲望,外有满足贪求的条件。在这样的境界里,见法界有缝隙可以利用,抓住机遇便可留住身形识体,得到客尘环境条件的享乐与满足。如人没有生命,再好的环境条件也与己无关;还不如生命存在一天,就享乐一天。由此心里产生恐其身体销损,惧其命灭,对尘世享乐尽失;便于此时,利用证得的识蕴圆融神力,于虚空中变现出莲花宫殿,广化奇珍异宝,多增妖艳美女,恣情纵欲,放逸其心。对这样境界作殊胜理解的人,会坠入妄以识蕴真常而实相不是真实的偏知邪见中去,以结缚和我所作之类的天魔为伴侣。从而迷失无上佛道的菩提路,失去证得的正知正见。这是识蕴区宇第八种邪见,执著邪思,贪纵欲心,妄以识蕴的尘劳享乐为证得圣果。违背并远离了本自圆通的佛法,与出世间的常乐我净相背离,成为执著颠倒欲乐的天魔种子。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於命明中分別精粗。疏決真偽因果相酬。唯求感應背清淨道。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在行蕴已尽的境界里,对于一切众生生命轮回的根本因缘,已经观察明白,是由贪求造作的颠倒妄习所自我召感。在这样境界的观察中,可以辨识怎么修行是圣道,怎么造作是凡夫;在取舍的疏密中抉择,去伪存真;知因与果之间相互酬劳,因作果,果又为因,循环不止,报应不爽。这时,唯依精进,真修实干,以求证得圣果,于三界中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由于只知自己修行证果,而没有发起清净的菩提心,上求出世间的唯一佛乘,下生愿心救度众生。只见世间诸苦相逼,为了断集中而来的生死烦恼,而又集中全部精力修行,以求达到灭掉诸苦,于生死烦恼中解脱出来,而证得道果。一旦达到了所求证的目标,就不再精进,开始休息,享乐天福,得少为足,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更不求继续修行,上报佛恩,下报众生恩。对这样境界作殊胜理解的人,就坠入定性声闻,即钝根阿罗汉;如是不能听闻佛法,开启智慧,就停留在五净居天享受极其殊胜的妙乐,与无闻比丘或增上慢的天人为伴侣。迷失无上佛道的菩提路,失去证得的正知正见。这是识蕴区宇第九种执著离苦得乐的知见,虽不是外道;但最终定力销失,天福享尽时,与无色界的外道仙人果报一样。违背并远离了本自圆通的佛法,与出世间的常乐我净相背离,成为被空束缚的种子。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于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辟支。諸緣獨倫不回心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十圓覺[淴-心+目]心。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在行蕴已尽的境界里,如三界内证得身心圆融,生死往来无碍,对清净诸法性觉悟明了;在寂灭的法界空性中,不去继续精进静坐禅行,求得出离三界;而是继续探求深空妙理。如不能将法界的深空妙理探求明白,就以此执著为常乐我净的国土;而不发清净无为的菩提心,上报佛恩,下报众生恩。


讲到这里,奉劝诸位要读诵此经前几卷,要明了此法界是佛为度脱众生安立的道场,不是任何人享乐的终点,只是暂时停泊的港湾。必须发菩提心,成就自性佛的国土,才是了义究竟。


佛接着说,对证得这样境界作殊胜理解的人,如值佛住世就坠入为缘觉,如不值佛住世就沦为独觉。以色究竟天的辟支佛为伴侣,享乐天福,探究法理;如发菩提心而出离三界,了见佛性后,法理自明;否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而迷失无上佛道的菩提路,失去已证得的正知正见。这是识蕴区宇第十种执著探求自心和法界的妙理,成就清净光明的世间极圣果位。虽不是外道,但天福享尽,定力销失时,还要坠入轮回之中。所以,违背并远离了本自圆通的佛法,与出世间的常乐我净相背离,成为三界内接受不到法化的圆满天福的种子。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因依。或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沈[廿/(阿-可+辛)/女]。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恒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幹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陰魔銷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魎無複出生。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於大涅槃心不迷悶。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佛接着说,以上十种静坐禅行正定的人,都是修行至中途,因出现善境界不知弃舍空掉法理,而是妄自贪求执著,脱离正修,产生偏知邪见,并受其迷惑,得少为足,小富则安。究其根源,都是由于识蕴区宇虽然习气灭失,而习气之根未除;一旦机会成熟时,贪求习气又现,与识蕴相互作用,才产生各种不同天人的位次。众生习气顽固,心昧愚迷,又自不量德,遇到善境界现前,各有所爱,各取所爱,各执所爱,贪求的习气迷惑心智,在各自喜乐的不同天体上休息享乐;还妄自认为证得了究竟,回归到清净的国土;自言功德圆满,已证无上佛道,大妄语罪过成立。一切外道邪魔天福享尽时,受业习召感,堕无间地狱。声闻缘觉如停留在天福享乐上,不再继续增加功德,不再精进修行,当天福享尽失去定力时,又入轮回。法会中的众弟子,要存救世的慈悲心,秉承佛度众生的愿力,将此楞严修行方法和解脱之门,在佛入涅槃后,特别是末法时代,要广泛流传此经,开示众生,觉知佛法义理,不让天魔毁坏静坐禅行的正定,也不让内魔自毁菩提。保护、安抚、哀告、救度诸修行人,让诸修行人及时自觉消息,销除邪见因缘,保持身心清净,入佛知见,依法持戒修行,从开始启步就发心有远大目标,不贪小利小善境界,避免于中途迷失方向,走向歧路。


有人问,人生为什么会有很多失败?从有为法上讲,成功的同时,相伴生的就是失败。道家讲,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就是不人为的求得巨大成功,也就避免了人为的巨大失败。从无为法在世间上讲,一切无为蕴于有为之中,把有为的重心空掉,产生圆融的无为;根本就没有成功,哪里来的失败!如不倒翁,没有重心,又都是重心。


有人问,您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我没有成功,自然也就没有失败;如为随顺世间,我做人是失败者,认识自我是成功者。在无量的失败中,唯一的成功是,坐在家里,认识自我。如谁再问我,怎样才能成功?我只会讲,成功在于当下,在于找到回家的路。


佛接着说,破除上述五十种五蕴魔的修行法门,是过去无量劫中的无量诸佛,深心修行,开悟智慧,证得无上菩提道的修行法门。如修行人,破除识蕴区宇境界,自性的功能作用则会显现,在禅定三昧中,不受诸根的限制,自性出离三界,入菩萨乘,一路精进修行下去,直至证得等觉菩萨的金刚乾慧。在修行菩萨道的过程中,自性中圆明的智慧,精心的福德发挥作用;如透明清澈的琉璃宝器内含有的宝月,明了如故。就这样按照次第品位逐步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菩萨,达到等觉菩萨品位,成就佛的无上妙宝庄严。


佛有无上妙庄严三德,即报身智慧德,法身福报德,化身无碍解脱德。自此功德圆满,本觉合一,超然于宇宙中,常乐我净。


佛接着说,破除五十种五蕴魔事的修行方法,是过去无量诸佛在因地修行止观时,妙觉观照,清析辨别的微细魔事。

用世俗的话讲,是无数过来人于无量长时间内总结出来的颠覆不破的真理。告知后来人,一旦有魔境现前时,能够熟悉的认识觉知到;再将贪求执著的心垢清洗除掉,恢复清净的身心,胜境不作圣解,就自然远离魔事,内魔不起;从而不能落入邪见。


佛接着说,如身心中的五蕴魔事销失灭净,天魔自然被自性清净光摧毁身形,震碎宫殿;大力鬼神都魂飞魄散,失去神力;魑魅魍魉诸小鬼销声匿迹,不敢复出。在成就无上佛道的修行路上,再无得少为足、乏力休息、下劣贪求、执著善境、心迷身闷等事;而是勇猛精进,直奔大涅槃城。


佛接着说,如在末法时代,由于众生业力转重,愚痴无智,根基钝劣,不修静坐禅行,当然不知也不能辨别禅定中的各种魔事。再有,不读诵佛经,不听闻法师讲法,更无法知道佛于法会中所说破除邪见与魔事的法门。虽然有部分人,喜乐修行禅定,求得解脱,难免遭遇邪见与魔事的干扰。还有,对末法时代的诸修行人,一定要诵持楞严咒;对不能诵持的,要写于禅堂或戴在身上。只有这样作,金刚藏王菩萨及其眷属,才能日夜护佑道场,保证不给一切诸魔干扰破坏的机会。法会中众弟子,要恭敬此经如十方诸佛一样,依法修行,用身体禅行正修,作好最后的垂教示范,让正法久住于世。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阿難即從坐起聞佛示誨。頂禮欽奉憶持無失。于大眾中重複白佛。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又此五陰為並銷除為次第盡。如是五重詣何為界。惟願如來發宣大慈。為此大眾清明心目。以為末世一切眾生作將來眼。】


这时,阿难听闻佛开示后,顶礼赞叹!同时向佛请法说,一是五蕴相中有五种妄想,为根本想心;为什么众生都以此妄想心为根本?二是要灭除此妄想心,是一次灭除,还是逐渐灭除?三是五蕴有无边际?请佛慈悲,既开示法会大众增长智慧,又为未来世众生作修行成就的法眼。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于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


佛说,众生自性,本自具足福慧,不受生死和尘世诸苦,乃至三界虚空也无法留住。可是,无始劫来,都是因一念无明妄动,造作诸业,受业习召感,才召感有情世间与诸器世间,不同因果,不同报应。众生于诸世间,忘失本性,流转生死,迷头认影,无法出离。于妄想颠倒中,不知、不见、不觉自性的存在,而去执著虚无实义的因缘;讲虚无实义的因缘,是针对因缘无常而言。在心里充满欲望和贪婪的状态下,为得到物质和精神二方面的满足而奔忙造作,费尽心机,巧弄手段;在世间相对的法则中埋下了因缘的种子,成为迷因恋缘的人;这时,还不承认因是自己创立的,缘是对因的回应,缘又是因的开始;还自认为因缘是自然随机产生的。就如众生所处的时间与空间,表面上无法选择,完全是自然因缘产生,而实际也是由众生造作的业习幻化而生,以妄心与颠倒知见算计度量所幻生。


时空如何幻化;时间是人为算计设定的,有不同的计算单位。众生自己占有的时间是相对的;而静坐禅行入定真空的瞬间,不觉时日或无时间的概念;简言之,此世界时间是相对存在的,佛国土的时间是人为强加的;既是强加的,也是无限的、单一的、无为的。根据众生业习的不同,空间的存在也不同。此世界所处的空间也是相对的,是星球之间磁引力不同作用下的空间;在距离星球以远的外太空中,空间处在另外一种状态;在银河系内的太空中,都是处在什么状态,佛对不同天体上的众生和所处空间的法则性质说的很详细。那么,银河系以外的太空中,存在的外星系与空间又是处在什么状态,宇宙中又有无量的星系与空间,又都处在什么状态,以人类的智慧永远也无法回答;只有佛可了见、明见。可以讲的是,宇宙的星系不同,空间的法则与作用力也不同,生命现象的状态也不同。人类只有依佛法持戒修行,了见自性,才可以不受此世界虚空限制,自由超越并往来于相对虚空和无限虚空,以另外一种生命体而存在。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醋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醋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由因受生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即想心寐為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髮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阿難此若非汝雲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隱第四妄想。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恒常者。於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於昔年睹一奇物。經歷年歲憶忘俱無。於後忽然覆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想元甯受想習。非汝六根。互用合開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細微精想。】


佛接着说,无始劫来,无法测知众生的妄想是从什么时间生起的,从产生根源上,只能说是妄想为因,颠倒为缘。如是根本不存在妄想颠倒的因缘,如何理解众生的存在?在无法知晓众生因何存在的状况下,怎么能推理为自然产生的呢!所以,佛今日在法会上,对众弟子说,众生轮回是因缘生,五蕴根本是妄想生。如人的身体,先由父母有欲望所想和欲望满足,因缘和合而生;如人的中阴身无有求生的欲望和欲望的满足,父母无有因缘,就不会有人的身体;或父母有因缘生人的身体,生命中投胎的中阴身也有区别,分出你我他等。如佛在前文说过,人心想美味,口水流涎;心想登高,腿脚打颤;如没有美味,也没有悬崖,心中无想,怎么会有身体的反应变化呢!由此,要知道人的色身,是第一坚固妄想;也由此产生色蕴。还以此悬崖与登高作比喻,心中有想而身体有反应变化,是因为身体感受不同作用于记忆,由记忆而联想,才产生身体的反应变化。这种身体的反应是,顺益违损;如饿了想食,饱后感受很好;饿了想食,而食不到,身体感受就不舒服;再如有人恭敬礼拜,心生欢喜;有人诽谤,心生怨恨等。人的身体为乐受与苦受所驱使而奔波劳碌。这种乐受与苦受却是暂时现象,人的身体是假躯壳;所以,感受也是虚假智慧的反映。这是第二坚固妄想;也由此产生受蕴。由于人的意识有分析思考能力,从而产生主意支配身体活动;但身体是有形有色,而主观意识与无形无色,不是同一范畴。那人有形的身体为什么受无形的念头控制驱使呢?是人体六根对外部事物的色想与色受而产生反应,形成印像,对有形有色的物品选择,是与人感受的念头相适应。在人心里的色欲和物欲印像,使人醒时思考对比,连睡觉在梦里也会有联想的妄情妄贪。这样的色受印像已经刻骨铭心,融化到血液里。这是第三种坚固妄想;也由此产生想蕴。人的身体变化,谁的主观意识也不能使其停止下来,指甲要长,头发要长,年少血气随年龄增长要日益销减,使容颜出现皱纹,日夜不停的变化,而这些生理变化还发生在人无觉知的情况下。如说身体是真我,为什么日夜的生理变化发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如说思维心是真我,为什么念生念落想停都停不住。这是第四种坚固妄想;也由此产生行蕴。如人的身心是真我,就会充满智慧,清净无染,不受外面的事物所动摇,这才是永恒常住之体。这样的真我之体,于身不会出现见闻觉知这些生理现象,于心不能容下诸多贪婪的妄习。所以,这个身心不是真我,才有见闻觉知和妄习存在。如人于过去的时间里,见到一件新奇物品;经过多少年之后,记忆中已经忘记;可是突然某一天,又重新见到此物,立刻就回忆起当初的情景,每个细节都历历在目。这说明,人的念念入脑,大脑受念念的影响,又去筹划算计。这些大脑中清楚的记忆,不是真我。这种现象,如远望江水,清静恬息;近见有流,而水下更急。人的意识也是这样,表面似平静和缓,而内心并非安宁,妄想纷飞,汹涌澎湃。这些现象不光是人体的六根,功能相互作用产生的,而是对见闻觉知存储于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加工筛选,抽象综合,有机串联起来的反应。有些事内心记忆了然,外属客尘虚妄不实。这是第五种存储于心识里颠倒的妄想;也由此产生识蕴。


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都是六根接受六尘有入产生;所以,也称五受蕴。产生五受蕴的根本,是由上面五种妄想生成。如想知道五蕴产生原因的界限与程度,还是离不开五蕴。色蕴是事物占有空间而产生,受蕴是有形体之触与无形之触感入而生,想蕴是对信息的记忆和忘失而产生,行蕴是一切生与灭而产生,识蕴是清静与混杂入而累积产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