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湛山倓虚大师述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鼻息现前一出一入,这是个直道,现前没有相交的气息,支离得不能涉入,怎么能得着圆通呢?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舌若没有滋味入进去,他不能无故的知道苦、辣、酸、甜,因味才有知觉,若没有味,就显不出知觉来了,这哪能获圆通呢?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这个身与前边的触,这两样都不是圆觉观,没有边涯、没有量际,不能冥会在一块,怎么能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说这个知的根杂和乱想,人的心里参杂乱思乱想,「湛了终无见」,终没有个清净的时候,人的心都是如此,不是想这、就是想那,你这个思想的杂念脱不开,怎么能得圆通的道理?这是眼五根应简去耳根留在最后应选的,给观世音菩萨留着。以下简六识。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鼻想本权机。祇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徧一切。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同通。

这个识他自己不能成立,能见的是眼根、所见的是形色,见着了就认识,是长短方圆的形色、青黄赤白的显色,能见、所见和在一块,但是识没有本体,「识见杂三和」,这三样和在一块才叫识,「诘本称非相」,若要问这根本,这不是相,分不出正位来,他是参杂的,这个识他没有本位,「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识的体没有一定,哪能得圆通呢?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说这个闻识洞彻十方,大因大果并用才能修成,「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初发心修这一法,不容易入门,怎么能得圆通的道理?

「鼻想本权机,祇令摄心住」,这是说修行观想这个鼻子,让这个心不动,把心摄住,住成了,不是识住,是心住,「住成心所住」,不是识的事情,「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说法这是播弄音文,开悟有先成就的,有不能开悟的,若不开悟,光知道这个文字没有用处,「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这个名句是有漏之法,哪能获圆通呢?

「持犯但束身」,持戒犯戒单单的约束身,「非身无所束」,要离开身就没有约束了,「元非徧一切,云何获圆通?」说其元根不能普徧一切,哪能以获圆通呢?

再说目犍连尊者,是意识修成的,他有神通,「神通本宿因」,然而他不是一世,而是多生多世修成,你初学的人用不上,多世的宿因才有神通,「何关法分别」,就是意识与这个法尘毫无关系也不能成就,「念缘非离物」,你现前的一念,最后的知识,念所缘的境未离开物像,你所缘的,你得有个物可想,「云何获圆通?」是以也不能获圆通。以下是简七大。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第一说地大,「若以地性观」,坚凝在一块成一个地球,「坚碍非通达」,他不能通达一切,「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他是有形相的东西,无有作为、无有圣人之性,云何获圆通?

水性是流通不常,行流就止、行止就流,不定流到哪里去,「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当时就拣出去了,你观他不能成就,不是真实的,「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你想如如不动,你想观这个水,就不能行,不能得圆通。

「若以火性观」,若以火性起观想的功夫,火是厌有的,有什么烧什么,他这种性不是真离开,若是「厌有非真离」,这个道理深微不好解,「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非是初发心人的方便,怎能得着圆通的道理?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动静是有对待的,「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有对待就不是无上的知觉,怎么还能得着圆通呢?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虚空是无有知觉的顽空,「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无有知觉与菩提觉道不相合,怎么成圆通?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观此不是彼、彼不是此,「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都没有一定的存心所以虚妄不实,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世间上诸行是无常的,「念性元生灭」,观念之性也随着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因果有同的、有不同的,怎么能得着圆通呢?以下是显明此土入道所宜。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这是文殊菩萨对佛说明此国土修道,最相宜的法门,就是从耳根入手最为圆通,「清净在音闻」,佛的清净大法,就在音声上观自己的闻性,欲想取正定正受的好处,实实在在的用耳根的闻性,可以入佛法大海。以下明离苦得乐。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
无畏施众生。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这说想离苦得乐,就要选择个好法子,最良最善的,就是观世音菩萨这个法门,他观世间的音声悟的道,所以有求必应,无论多少人,称念观世音菩萨,皆能离苦得乐。就说我在民国三十六年从长春奔沈阳路上,天就要快黑了,东北天气冷,一到九月里就要穿薄棉衣裳,下起雨来,把衣服湿了,没有衣服换,坐一个厂车,那时坐的火车也没有了,顾车也顾不来,自己套一个车,一共六个人:一个赶车的、一个使用人,这是两个在家人,我一个、我的徒弟一个、还有一个徒孙、还有一个戒弟子,这不是说闲话,表示观世音菩萨的灵验,大雨又来了,一个雨点就有铜钱这么大,这也没有办法,道路又长、天气又冷,没有办法,就得念观世音菩萨,那时人心都诚,怕冻死,一齐念观世音菩萨,一边走一边念观世音菩萨,念了几十声,那雨点越下越紧,忽然把空中的云散开了,那时候日头平西了,太阳露出来了,把云彩批开了,两边下雨,当中这个道上不下雨,你说这个显验不显验呢?

这是我们离开危险的一次,我说这个不算闲话,为的让大家听见,有这个灵验,不要空过,有危险事情,称念观世音菩萨准能得脱,那是实实在在的,我自己经过的,不用说很多,旁人也有经过的,我也有看到的,立竿见影,所以文殊菩萨遵佛吩咐,选择二十四位都不适合此方根性,要论道德是一样的道德,说此方的教体从耳根入手,容易了脱生死之苦,得究竟之乐,说「良哉观世音」,就是很赞扬观世音菩萨,他因修这个法门得的名字,「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这位菩萨不是光在我们这个世界,于恒河沙的这么多个劫,久远久远了,入微尘的佛国,佛国是一位佛掌教着一个世界,此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掌教,这个世界有百千亿日月,有四大部洲,北俱卢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我们这是住在南瞻部洲,金钱世界循环来往,别的世界风俗不一样,能入微尘的国土,不光我们娑婆国土,

「得大自在力」,这位菩萨修行得了大自在力,以「无畏施众生」,把大无畏的精神施与众生身上,让人人都离苦得乐,都没有畏怕恐惧的事情,这是观世音菩萨的力,这个慈悲是怎么修行的呢?就是「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妙音是不可思议的音声,观世间上的音声,所以才寻声救苦,世间上的人无论哪个地方,你一念观世音菩萨就得救,这是文殊菩萨由二十五位大士都得了圆通,然而与娑婆世界相合的,就属于观世音菩萨,梵音就是清净的音声,应时而发,那个地方念菩萨圣号,就像海潮音,不能错时,你求时必应,「救世悉安宁」,救世间的人悉得安宁,有为难的事情,救他们都得安乐,普通的人也不管你信佛不信佛,念观世音菩萨就得救,

「出世获常住」,你知道世间苦,要想出离世间,若能怎么样,也能叫你得到常住,常住就是永远不转变的好处,我们人在世间上都不能常住,活几十年,活百岁就不多,你要求出世法,菩萨准让你得着常住安乐,没有危险,领导你在佛法里成道,这是文殊菩萨对释迦佛说的话。以下说明观音所修的法门。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
此则圆真实。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音声性动静。
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这段文是文殊菩萨对佛说观音所说的事情让大家听,先说个比喻,「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此四句话是文殊听见观世音菩萨说的修行法,拿这个闻听作修行的标准,比如一个人静坐,十方一时敲鼓,声音不落先后,都在一个时间听见,表示这个理真实不虚,道理就在闻上,闻是圆满真实的,闻性可以闻音声,拣择用耳根修行,那五样怎么就不好呢?不是不好,祇是用不上去,「目非观障外」,说眼不能观遮障以外的东西,这一样拣出来不要,「口鼻亦复然」,口里舌头和鼻子也是这样,「身以合方知」,身体非有冷热合在上头才知道,「心念纷无绪」,普通人的心里头纷纷乱乱的没有头绪,所以修行依这五样,不容易入手,拣出这五根就显出耳根管用,「隔垣听音响」,这耳根隔着墙都能听见十方敲鼓,「遐迩俱可闻」,远近都知道,

「五根所不齐」,所以修行以耳根最超近,「是则通真实」,又说「音声性动静」,声音有动静,「闻中为有无」,闻中为有为无,动就有声、不动就无声,「无声号无闻」,没有声你就说没有闻,这就错了,「非实闻无性」,没有声你不应该说没有闻,这道理是人人容易忽略的地方,不是闻性没有,你可以说无声,这是表示这个真理,「声无既无灭」,声音没有,闻性也没灭,「声有亦非生」,声音有,闻性也不是现生出来的,闻性是普徧十方,这是说闻性常在,「生灭二圆离」,没有生灭这二样,闻性是圆满的,离开了生灭一点不留,

「是则常真实」,这才是常远的真实不虚,文殊菩萨对佛说,观世音菩萨修行的道理,「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纵使你在梦中思想,也不做为醒了就没有,在梦中当然是不同醒着的思惟,这是说闻性,永远不泯灭的,「觉观出思惟」,你若修行得从修性上入手,「觉观出思惟」,这是说普通人修行,都是修觉观的功夫观照,这观照出于思惟,观照未离开身心,「身心不能及」,未离开身心就达不到。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说的圆、通、常这三样:圆是表般若德、通是表解脱德、常是表法身德,这是表三德。以下诲敕当机谛听学行,初示其合机。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令此娑婆世界,一定有音声,耳朵认为好听,「众生迷本闻」,这个声音不是究竟的理,把自己的本闻就迷了,「循声故流转」,随着音声就堕落了,「阿难纵强记」,这说到阿难身上,他是听法当机众,佛说什么他记什么,也没有用处,「不免落邪思」,你想的那些邪念,都不是正理,「岂非随所沦」,岂不是随着声音沦溺,得怎么办呢?得「旋流获无妄」,你施转不随你的声音流动,你把那个闻性旋转过来,闻性别随声音转,你这才得着不虚妄,你学的那些都是虚而不实的,用不上。以下是劝其善修。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
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蓄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
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
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这段文是文殊菩萨奉佛的命,告诉阿难尊者修行的方法,「阿难汝谛听」,阿难!你审实听着,「我承佛威力」,我是承佛成德慈悲的力量,「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这三句话是佛法中的真言,略了两个字,原本是「金刚王宝觉」,他因字句的限制,把宝觉二个字简略去了,我承佛的威德慈力,宣说佛门中的真言,金刚王宝觉这是般若德、如幻是解脱德、不思议是法身德;这三德是佛法中之秘密真言,全刚王是般若德,学佛的人必须要知道;如幻是解脱德,世间上一切都是如幻如化,都不让地缠住,都让他解脱了;不思议是清净法身德,三德秘藏称为佛母真三昧,三德为诸佛之母,都以三德成佛,这是真正的正定、正受,三昧是梵语,翻正定、正受,有正当的定力,得正当的享受,把佛法的要义说完了,又对阿难说,

「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蓄闻成过误」,佛的三德秘藏,你得研究,你得要深深的知道,你多学多闻,学得很多、闻得很多,没有实在的修行,你虽闻微尘佛那么多的教义,你都研究过,一切秘而不可见、密而不可分,不可思议的这个法门,你都研究过,你没真实修行,虽然多见多闻,你用不上,是怎么回事呢?你有欲漏未除,漏就如同器皿盛着水,都渗漏了,保存不住!欲是欲望,六根欲六尘,你心里还贪六尘,被尘劳所染,你就漏落了、就堕落了;眼欲见色、耳朵欲闻声、鼻子欲闻香、舌头欲尝味、身欲感受、心里头欲分别,这就是漏相,你不把这个先除去,你怎么能学佛法?

「蓄闻成过误」,蓄者存也,你存一些多见多闻,你能学不能用,这是修行极大的过处,你把自己的修行就耽误了,「将闻持佛佛」,你得实行实作,将你所闻的、所受持的佛所说的佛法,这两个字叫持佛佛,你持佛所说的佛法,你记住佛法的言语,你不会用,「何不自闻闻」,你既然知道受持佛法,怎么不照着行?你「何不自闻闻」,返闻闻自性,你自己闻你自己的闻性,这才是修行;你拿这个闻,竟听人说的话,随着话转了,这就成了过误了;你闻你自己的闻性,佛法讲明心见性,你见不着性,盲修瞎炼,借着耳闻这个闻性,闻是个名相,闻是一句话,「闻非自然生」,你别着在名相上,你闻这个闻性,这个闻不是自然有的,他是假借有的,「因声有名字」,因外头有声音,你拿耳朵闻着了,这个名字就是这么起的,闻不是自然有的,是借外边的声音而有,「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这是告诉他修行的法子,说耳闻是因外边有声音,这是对待法,佛法是超伦绝待的,没有伦次、没有对待,你在对待里该怎么办呢?「旋闻与声脱」,你把这个闻得旋转过来,别跟着声音跑,你这个闻跟着声音跑,越跑越远,你就永远是世间法,不会修行,旋转过闻,还得与声音脱离,这个地方借着闻性就可以开悟了,「能脱欲谁名?」你问能脱的是谁?

旋转过闻来,虽然与声音脱了,你还有个闻,要没有声也就没有闻,因声有闻、因闻有声,这是个对待法,一面去了两面就脱了,是闻与声音脱了,闻与声不相干了,修行就在这个地方注意,「能脱欲谁名?」能脱的这个你想给他立个什么名字?这个名字就没有了,就显出你的不可思议、无名无相的本性了,道理就在这里,这是不说之说,显这个意思,「一根既返源」,闻性与声音脱了,你一个性根返源,就不挂着外边的声音了,借着闻显这个性,能脱的名字也没有,「见闻如幻翳」,人的眼见不认能见之性,光认所见之相,这个见闻如同眼中有了云翳,「三界若空华」,欲界、色界、无色界这叫三界,空中没有花,因他眼上有云翳,就见着有花,你别拿着相当真,「闻复翳根除」,若能闻复元性,见这些相都是云翳的根,闻要复元,翳根也就除了,

「尘销觉圆净」,六根一销了,这个时候这个本觉就圆融无碍、清净无染了,到这里就算到了极点了,就照着净说,「净极光通达」,净到了极点,还是表示性,性光通达一切,「寂照含虚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包含着虚空,这说性的功能,虚空还在寂照的性里头,「却来观世间」,若是这么一说,观察世间的事情,「犹如梦中事」,完全是做梦的事,「摩登伽在梦」是梦中的事情,「谁能留汝形」,这是对着阿难说,阿难之前让摩登伽女缠了一气,佛叫文殊把他救回来了,摩登伽是在梦中,你要是醒着,他能留你形吗?你就是在梦中,才叫他把你留下,「如世巧幻师」,如同世间上变戏法的幻化师,就比如无明,「幻作诸男女」,就由无明里头生出世间上的人类来,这是从无明里幻化出来的,这也代表世间上一切的动物,世间人拿这个就当真的,男女是相,就性上说统统都能成佛,「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这是说幻化师,他幻化出男女之相,

「虽见诸根动」,你看这六根都是活动的,这都是无明的这一个机关抽的能力,「息机归寂然」,你把一线抽的这个机息了,归了寂然,没有了,「诸幻成无性」,不但无相,性也没有了,「六根亦如是」,六根也就是这么个意思,「元依一精明」,元来是一个精明之性,由明变成无明了,「分成六和合」,由精明一变化,分成世界上有相的,就是人的六根,「一处成休复」,一处要成了休息,复元了,「六用皆不成」,就在一个无明的根不动,这六用皆都不能成用,「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要能了了诸尘,心里头要是一念清净,这些尘垢都销化了,这是成了自己本有的自性,成就这个圆融无碍、光明清净的不可思议,「余尘尚诸学」,余者还有余尘,尚且还得修学,「明极即如来」,到了明极才够上如来藏妙真如性。以下结其真实。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这一段文是结其真实,文殊菩萨说到这里,结成经的真实道理,对大众及阿难说,「旋汝倒闻机」,旋是转过来、汝是指着阿难及诸大众、倒是颠倒、闻是闻听、机是机关,你们都颠倒了,拿闻性去闻声音,声音是一个生灭法,闻性随着就成了生灭法,就脱不了生灭,若想脱离生死的道理,得把这个习惯性去了,「反闻闻自性」,你反过你那个闻,闻性别随着声音跑,你自己闻自己那个闻性,这才是不生不灭的道理,人炼什么有什么,你天天炼生死,当然是有生死;转过来你炼不生死,当然就没有生死,这是一定的道理,这有证据啊!说自己的这个自性不容易见,怎么个理呢?他无形无相,你若是说有着,又是着相;没着,你又不知道,所以难就难在这个地方,明心见性的道理就在这里,因什么这个性是要紧?  「性成无上道」,你要想成无上的佛道,非见性不能成无上的佛道,以上说的圆通的法门,你就照着圆通的法门论,「圆通实如是」,圆融无碍、通达十方,没有不到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人的性,性徧满一切世界乾坤,一性一切性,诸佛众生、草木金石统统都有性,没有性从哪来的?怎么生的?人要反闻闻自性,能超近!

旁的就不容易,经说到这个地方,这是最要紧的地方,不怕多说,不怕多研究,「反闻闻自性」,打根本上把他细细的研究,人的这个闻性是从声音立的名字,外边有声、我的耳根有闻,因闻闻声、因声取闻,这是个对待法,没有声音也就没有闻了,所以没有闻,谁知道有声音?这个道理得要深深的要研究,大家坐这儿听经,要不研究出真实的道理,那不是把自己就冤枉了吗?所以这个闻借着声音起的、声音籍着闻起的,没有闻就没有声、没有声就没有闻,互相假籍,是个对待法,佛法总得认得这个超伦绝待,这么一说是个对待法,闻要怎么着实?怎么着义呢?你还非借着他不能明白,你还不能用他,耳朵闻的力量借着声音起的、声音借着闻起的,这是个对待法,对待法是不长久的,佛法是超伦绝待,得怎么办呢?

总得还要借着这个闻,籍着声音显出闻、籍着闻才显出有闻性,把闻去了,完全就是个性,这个地方这就是点眼的地方,我刚才说的这个,大家把这个记住了,各人回到自己家里,或是早晨、或是晚上,不用老大的工夫,几分钟的工夫,顶少五分钟,比量比量,倒是怎么回事情?这个经才没有白听,你听完了就过去了,那是白耽误工夫,那是为什么呢?所以讲经也得讲给人听、告诉人,你糊里糊涂的,讲完了就算完了,你得让人明白才行啊,明白了,还得想办法让人用得上才对呀,没有用讲了干什么呢?

所以啊,借着声音起闻性、借着闻性见自己本有的性,所以,返过闻来闻自己的闻性,因什么这么要紧呢?「性成无上道」,要紧就在这几个字,要不怎么叫明心见性呢?性是不可思议的,你思议就不是,你把这个心用来用去,用的有定力了,自然就没有思议了,你自己也得常常的比量,常常的炼一炼,他不会白听经、也不会白用功,性能成无上道,无上道就是佛道,「圆通实如是」,前边说的二十五圆通,没有旁的,实在就是这么个理。底下是赞美法性以喻劝修。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此是微尘佛」,此是指的反闻闻自性,微尘数的这么多的佛,「一路涅槃门」,是无量无边的佛都是走这一条路,涅是不生、盘是不灭,这是不生不死的一个门径,大家不要看轻了,慢慢的比量,几分钟的功夫还没有吗?自己比量比量,比量常了就行了,借着声音显出闻、借着闻显出性,你得借着一样,不借着一样,你找不着,就是这一条路,没有二条路,「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过去诸如来他由这个法门成就,现在还有没成就的,当下虽然没究竟,已经入了圆明之理,未来修学的人也应当依这个法修,「我亦从中证」,文殊菩萨说,我成了菩萨位,也是从反闻闻自性而成的,「非唯观世音」,不光是观世音菩萨这么成的道。以下述成佛意,结示简选。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
浅深同说法。

「诚如佛世尊」,诚是实实在在,如我佛世尊,「询我诸方便」,询问我对大众说一切的方便法门,「以救诸末劫」,以救诸般末劫的世界,我们这是末法时代,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一万年就不容易悟了,拉开这个功夫,为的是救人,让人这一万年不开悟,来世开悟,来世不悟,回过来再悟,这是佛的慈悲,「求出世间人」,为的求出世的众生,「成就涅槃心」,成就这个涅槃的心,「观世音为最」,观世音菩萨这一法门为最巧妙、最接近、最容易,

「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其他法门很多,不是平常人随便用的,那都是佛的威神之力,能见出人的根性成熟不成熟,才可以用哪种法门,上边说的观世音菩萨这个法门,上根人、中根人、下根人,三根普被、九界齐收,其余的法门不能三根普被,这是文殊菩萨告诉这个理,让人注意,「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佛的威神就是在事实上就能让人舍了尘劳,还得看机缘成熟才可以,机缘不成熟不行,得上根利智的才行,「非是长修学」,不是一般人常常所修的法,「浅深同说法」,浅是下根人、深是上根人,普同一块说的这个法,不是这个,佛看机缘成熟才对众生说,唯有观世音菩萨修的耳根圆通的这一个法,才能三根普被、九界齐收。以下是顶礼请加以明真实。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文殊菩萨说到这里,「顶礼如来藏」,给佛顶礼,还有如来藏的大法,「无漏不思议」,漏是六根漏在六尘上,见、闻、齅、尝、觉、知,六胜义根借着眼、耳、鼻、舌、身、意六浮尘根漏在六尘上,这就叫漏,漏是随地转;我们要自己作的主,不漏在六尘上,时时观照自己,这是真修行,修行还有什么巧法子?把这个理明白了就行了,这是说「无漏不思议」,

上边讲的是有漏,学佛如来藏的法,怎么学无漏呢?告诉的很明白,无漏的法不是思想的、不是议论的,你思想的、议论的都不对,不思想、不议论能定住心,自性就现前,人的天性就现出来了,「愿加被未来」,这是文殊菩萨愿佛将如来藏的大法加被未来的众生,「于此门无惑」,对于这一个法门没有迷惑,「方便易成就」,反闻闻自性这个法门又方便又容易成就,容易入手不为难,「堪以教阿难」,因为阿难是当机众,可以代表当时及未来的人,这个法可以让阿难就这么修行,「及末劫沉沦」,我们沉沦在苦海的众生,「但以此根修」,也就是依这个耳根的闻性修行,「圆通超余者」,圆通法门超过一切的法门,「真实心如是」,修真实的心,完全的就如是。以下是大众获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发心度生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一段文是当时大众都得着佛法的利益,所以心里头非常的欢喜,「于是阿难,及诸大众」,就在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及法会的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了然了自己的身心这两分子,得佛极大的开示,大众得着什么大利益而生欢喜?人在世界上,成立这个人、成立这个世界,一共是两大分子成的:一个见分、一个相分,相分是有形有相的一分子,见分是有知见的一分子,这二分子成立这个人身、成立这个世界,因什么欢喜呢?他彻底了,所以彻底的欢喜,欢喜的是什么?人在世界上苦、乐、悲、欢,都是无常的事情,苦悲的时候多、欢乐的时候少,根本上就是人自己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情。见相二分成的人,人都执着在相分上,相分的六浮尘根都有生死、六胜义根没有生死,人以为眼能见,不知眼有见性,光是眼不能见,所以人迷惑才有痛苦,佛才告诉你没有生死的道理,让你转过来,认识六胜义根,才能明心见性,学佛的人差不多都知道明心见性这四个字,什么叫明心见性?明白了自己的心、见着了自己的性,认得自己了!

佛让文殊菩萨选圆通,由上边一层一层的,说到这里都给他说明白了,大家一明白了,心里当然就欢喜,根本上没有生死,自己承认生死,这个冤不冤枉?见、闻、觉、知没有生死还可有表示,性是没有表示的,性是人的天性、也可说是人的性理,往往有人说,那个人是天性很解脱的,拿嘴这么说,不知道什么东西叫天性?这是人吃亏的地方,佛出世千方百计说的让你明白了,明白了,认得自己就对了!佛又常说圆满大光明镜子照的影子,不学佛法的人,光认识影子是自己;二乘人光认识镜子,不要影子,这是片面的理,说有形相的不好,说镜子光是自己,这比认识影子还强;若明白究竟的理,镜子里的影子,也是镜子的光成的,没有镜光,哪有镜子的形相?镜光好比人的天性,你要知道影子也罢、镜子也罢,当体你别去分别,当体就是一个真的,你知道所现的形相,这是一种物,大光明镜子是个体,有体就有用、有用就有体,体也不离用、用也不离体,要知道这个理就对了;

我们凡夫都着在相上,二乘人着在镜子的光上,其不知相与光都是大光, 明镜子,应当用光就用光、应当用相就用相,本来就没有生死,就是一个变化相,人要知道这个意思,苦恼就少了,要常常起观念,就知道自己没有生死,所以法会大众欢喜,他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了,「观佛菩提,及大涅槃」,观察佛的菩提及大涅槃,菩提是智德,有智慧的功德,明白理这就叫菩提;涅槃是断德,断除毛病,你拿定主意,反闻闻自性,不随着形相转,不随世界上的声、色、货、利而生苦、乐、悲、欢,真能把世上的声、色、货、利放下,这就叫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这是说明自己知道归家的道路,

「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听听这个意思有多光明,这得发信心才相信,没发信心一听就犯疑惑,我把这个理慢慢的说开了,就明白其家所归的道路,这时普会大众都是如此,这里还有天龙八部也都来听法,天是天人,有龙神,还有八部,是空中飞的夜叉也叫鬼神,干达婆是乐神,阿修罗好争斗,男丑女俊常好打仗,迦楼罗是保护佛的金翅鸟,紧那罗是有角的疑神,摩睺罗伽是大腹蟒神,都来听法,余者还有小乘的阿罗汉、中乘的缘觉圣人、大乘的菩萨,还有新发菩萨心行菩萨道的,能可以度化众生,有十恒河沙这么多位,若没有信心的人就不相信,我们人是少见多怪,佛法是无量无边,佛少说点让人信,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有十恒河沙数,虽然这么多,拿我们心中一想还都装下了,拿世法就无法比量,这个道理得慢慢沉下心去听,「皆得本心」,这些都认得自己的本心了,不是认得肚子里血肉的心、妄想的心,都「远离尘垢」,就是远了尘劳、离了垢染,没有污染了,大家都知道修这个清净心,「获法眼净」,菩萨获法眼,

「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性比丘尼在前边经文说过,他迷惑阿难尊者,佛派文殊菩萨持咒救出来以后,他改邪归正出家了,叫性比丘尼,他先闻佛法就证了三果,「成阿罗汉」,不久又闻佛法证到四果阿罗汉,在分段生死了脱了,变易生死还没销灭,人有两种生死:分段生死是指身体、变易是心里的妄想,他证了四果,「无量众生」,还有无量的众生,这都是凡夫,「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发无等等成佛的心,都闻听佛法才发成佛的心。底下叙说,为末世示道场方法,先陈请。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阿难在大众中整理好衣服,恭恭敬敬的向佛合掌顶礼,「心迹圆明」,为的是他自己闻着这种事迹,心里完全明白了,「悲欣交集」,悲是悲往日之迷、欣是欣今日之悟,「欲益未来,诸众生故」,还欲利益未来的人,自己悟了也得让后学佛法的人得益处,这时候,「稽首白佛」,向佛叩头,称「大悲世尊」,佛是大慈大悲,悲悯世界上的一切人,称佛为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说他自己承认现今悟了成佛的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就在这个法门中的修行,没有一点疑惑的地方,就可以一直向前修了,发心修行一定成佛,「常闻如来说如是言」,我常常听佛这样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己闻着佛法,虽然还未得解脱,先发心度人,让一切众生都明白佛法,这才算是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自己觉性圆满了,还能觉悟他人,这种行为就是如来应世,「我虽未度」,阿难尊者对佛说,我自己虽然没自度,

「愿度末劫一切众生」,我发愿先度末劫一切的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到了末世,佛法就不兴盛了,邪道振兴了,后来的众生慢慢的与佛道就远离了,因什么远了?就是出了一分「邪师说法」,邪魔外道也传法,太多了,「如恒河沙」,如恒河沙之多,不光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和恒河沙那么多,除了佛这么说,旁人谁敢这么说?邪师出世说法,人心都离佛法远了,欲想着那个时候度化众生,「欲摄其心」,有什么好法子「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道场一立,人人都知道邪正了,与魔的事情远离开了,「于菩提心得无退屈」,在这里发菩提心,也就不会退转了。以下是佛赞许。

三无漏学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这段文是佛赞扬阿难问的对话,所以佛说,「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佛说你问的道理善之又善,「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你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你这是一份慈悲心,你要立「楞严道场」给世间人销灾免难,救护末劫沉溺在苦海的众生,你既然替众生问,当然我给你说,「汝今谛听」,你审定实了,用心听着,「当为汝说」,当然我给你说一说,佛说到这里,「阿难大众,唯然奉教」,阿难与大众唯然奉教。以下宣说根本成法,先总说。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告诉阿难,立道场以戒为根本,「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你往常听我说过,不是现在才听到,毗奈耶就是律藏,学佛的人应当学佛的戒律,毗奈耶中宣说修行的法,有三样决定的真实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这是佛对他说立道场入手修行的这种道理,这个毗奈耶就是律部里头,宣说这个修行有三种决定义,丝毫也不许错的,「所谓摄心为戒」,头一样就是持戒,心里不要胡思乱想,把心收摄住了,这就叫戒,你要胡思乱想就是犯戒,怎么个理呢?非戒不能修行,「因戒生定」,有一定的戒律,有许多不可以做的,你注意,记在心里,时时的保守,把心摄住了,有什么好处呢?「因戒生定」,修禅定的功夫,是以持戒为根本,不受戒没有定力,你有戒行心不乱想,自然就有定力,因有定力,

「因定发慧」,自然的发出真正的智慧来,戒、定、慧叫三学,学戒、学定、学慧这是三次第学,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也不管是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必得这么入手,「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这个名字叫三无漏学,详细说就是身、口、意三样,身不守规矩、口随便乱说、意随便乱想,这都是漏落的地方,身所戒的三样是杀、盗、淫,口所戒的是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恶口是不逊之言、绮诘是不相干的话、妄言是指空为有、两舌是斗构两头,打官事闹饥荒,意有三:是贪心、瞋心、痴心,一共是十大恶,要把十大恶去了,就是十大善,下作恶这叫止恶,你要再行善事那更好了,十恶转成十善,这就是修行的真法,这叫三无漏学。以下别示四重以障无漏,先牒征,后详示,初详示淫戒。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四种律仪

一断淫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祇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这先标起来,底下详细释之,「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怎么叫戒?以下先详示淫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设若是世界上六道的众生,「其心不淫」,没有淫欲心,「则不随其生死相续」,若没有这个心就脱出生死了,就不随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你要修正定正受,根本上是为出尘劳之苦,「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淫心不能除尽,你出不了尘,「纵有多智,禅定现前」,纵令你有顶大的智慧,有很深的禅定现前,「如不断淫」,要不戒淫也不行,如果你不断淫,「必落魔道」,将来你就落于魔道,魔也有品级,「上品魔王」,上品魔王做完了就得下地狱,不是成了魔王就好了,「中品魔民」,中品给魔王作老百姓,「下品魔女」,迷世间的人,「彼等诸魔亦有徒众」,佛说像这些魔王也有许多徒弟,「各各自谓成无上道」,各各都说他们这个道理能成无上道,没有比这个理再高的,佛告诉说,「我灭度后」,我要入灭以后,

「末法之中,多此魔民」,以后末法之中魔民就多了,「炽盛世间」,在世间上就像火炽的那么厉害,「广行贪淫」,这些魔广行淫欲,「为善知识」,他的徒众都叫他为善知识,把世间人迷惑住了,这是佛嘱咐别上他的当,「令诸众生落爱见坑」,这爱见就是成淫欲的根本,这还有好吗?「失菩提路」,佛对阿难说,我入灭后,你宣传佛法,你要知道世间上是很危险的,入了爱见坑就失去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你要教化世间上的人修正定正受,「先断心淫」,先断淫欲心,不断不能修,「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佛说的这些话,这是不许更改的,清清净净、明明白白的教诲,别含糊了!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佛对阿难说的最要紧的修行话,若想修行禅定,还不断淫,  「如蒸沙石,欲其成饭」,说一个比喻就如同蒸沙子石头,想煮成饭,「经百千劫,祇名热沙」,你经百千劫也不能煮成饭,「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根本沙子不是饭的根本,你要修行,根本这就不是修行的事情,拿这个做个比喻,「汝以淫身,求佛妙果」,佛对阿难说,你要想不断淫欲,拿淫欲的身求佛不可思议的佛果是错的,「纵得妙悟」,就算你有智慧开悟了,那也不行,

「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这里佛说的比喻很沉重了,什么叫三涂?刀涂、血涂、火涂,猪羊鸡鸭、鱼鳖虾蟹这都有三种苦,以淫为根本,三涂之苦必定不能脱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你想修不生不灭的佛果,哪一条路能修证到?「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必定使令淫机身心俱都断了,把这个断性也断没有了,「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在佛的菩提果上才能希求冀望可以成就,「如我此说,名为佛说」,照我这样说才叫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不照此说就是波旬魔王之说。以下第二杀戒。

二断杀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剎。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剎。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

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上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此段说明戒杀,佛对阿难说,「又诸世界六道众生」,世界六道的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要想修行先戒杀生,其心中不杀,自然就不随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你修三昧本应当出尘劳之苦,「杀心不除」,杀心要不除,「尘不可出」,尘劳之苦出不去,「纵有多智,禅定现前」,纵令你有多大的智慧,乃至禅定功夫现前,「如不断杀」,如果不断杀业,「必落神道」,必定落于鬼神之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上品为大力鬼神,「中品则为飞行夜叉」,中品为空中飞的夜叉,「诸鬼帅等」,诸鬼里头还有大帅领导他们,「下品当为地行罗剎」,下品在地上行的叫罗剎,「彼诸鬼神,亦有徒众」,鬼神是个总名,他也收不少徒弟,「各各自谓成无上道」,各各都说将来成无上佛道,「我灭度后」,佛说我灭度以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这类的鬼神极多,「炽盛世间」,就像炽盛的火,盛行于世,「自言食肉得菩提路」,他说吃肉能可以得证佛的菩提果位,佛对阿难说,

「我令比丘食五净肉」,印度那个地方是盐碱不毛之地,佛慈悲愿力,变化的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没有生命,「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因那里不出五谷,草菜不生,假名为肉,「汝得其味」,那都是我化现的,「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我灭度后,没人变化五净肉,再食众生肉,名为释子,那就不可以了,「汝等当知」,你们应当知道,「是食肉人」,是食肉的人,「纵得心开」,纵算他是悟了道理,「似三摩地」,就与三摩地相似,「皆大罗剎」,皆还是大罗剎鬼,「报终必沉生死苦海」,等果报临终,必得沉沦在生死苦海,「非佛弟子」,那不算佛的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的事情不断,

「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怎么说世界上吃肉的人得出三界?这是做不到的,「汝教世人修三摩地」,佛对阿难说,你教世人修行三摩地,头一样断淫,「次断杀生」,第二样就要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晦」,这是本如来佛决定的清净明晦,这不能不信,不能随自己的便,任意吃众生肉,「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出家人别说害生命,就是在小道上走,尚且不脚蹋生草,「况以手拔?」何况拿手去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云何大悲心的人,忍心取众生肉,以充口福?太不对了,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比丘不但不吃,连穿衣服都不许穿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是东方的以及此土的靴履裘毳都不许穿,乃至不吃乳酪醍醐,像这样才真是与世真脱、出三界的真因,「何以故?」是什么缘故?「服其身份,皆为彼缘」,你和他结上缘,你就不容易脱出去,

「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人吃地上出的东西,你和地结缘,就离不开地,这个人原来都是天上的人,从色界天下来,看见地球好玩耍,由这里来往常了,地上出的地肥,天人本不吃这重浊的东西,他想吃吃尝尝,吃完了这身体慢慢就重了,往天上飞不动了,他吃这地肥好吃就恋住了,就在这地球住下,这说白色界天来的人,因恋吃地肥就不能离地飞行,这是和地结下缘,要根本解决,必得使这众生,「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

这是干干净净,这个人不与众生结缘,所以佛的戒律上让人不杀生、不穿皮衣服,这是为的不和他们结缘,佛拿吃东西来做比喻,你吃地生的东西,你就离不开地皮,「身心二涂不服不食」,不但身不与众生结缘,这个心也不要想他,也不穿皮类的衣服、也不吃他的血肉,「我说是人真解脱者」,佛说是人真解脱者,永在佛地上得法自在,到了佛果永不还债,你欠下什么债,还什么债,「如我此说,名为佛说」,如果照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不如此说,即魔王说。以下说盗戒。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三断盗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

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末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损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佛对阿难说,「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六道众生其心要是不偷,在世界上就没有生死相续了,「汝修三昧」,你既然想修正定正受,「本出尘劳」,本来是要脱离尘劳之苦,「偷心不除」,偷盗的心不除去,「尘不可出」,你偷什么,将来还要还什么,一点也不会错的,「纵有多智」,纵使你智慧多,「禅定现前」,禅定功夫也修成了,「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你要不断偷,也就等于白修,结果落于邪道里去,不能归正道,邪道里头也分上、中、下,「上品精灵」,是天上的妖魔鬼怪,「中品妖魅」,是胎、卵、湿、化这些鬼头,叫魑魅魍魉,「下品邪人」,他竟说邪法子,胡说乱道,「诸魅所著」,一切妖魔鬼怪都着在他身上,「彼等群邪」,像这些邪术邪人,「亦有徒众」,他们也有多少徒弟,「各各自谓」,各各都说,「成无上道」,他的道理能成无上道,佛对阿难说,「我灭度后」,我灭度之后,「末法之中」,佛法将末的时候,「多此妖邪」,有这些妖魔鬼怪,「炽盛世间」,就像火炽在世间上,热热腾腾传他的道,

「潜匿奸欺」,潜藏着、隐匿着奸、盗、邪、淫,欺负人的这些事情,「称善知识」,大家都称他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外道的老师各自说他已经得着最高的上人之法,「詃惑无识」,他自己迷惑没有知识的人,「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他拿邪法子迷惑没有知识的人,又恐怕他将来没有信心,所过之处,让人的家里都耗散了,就是这种厉害法子,「我教比丘」,佛说,我教化比丘跟我出家,修行的人翻乞士,上乞佛法以滋慧命、下乞饮食以度生命,「循方乞食」,顺着一定的方法乞食,不能随便乱乞,「令其舍贪」,令其舍去贪心,「成菩提道」,能成佛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我让比丘乞食,不自己煮饭吃,为什么呢?他一生一往一还,永不再来,永住佛地了,「寄于残生」,在这个世界上还算有这么一点残生,这个生命不多久了,就叫残生,

「旅泊三界」,旅是行旅在陆地上,和住店似的,一会儿就过去了,泊是行船,在港口住完了就走,不能久住,三界就好比是旅店一样,「示一往还」,往来世间再还回佛国,「去已无返」,从此去了再不来人间受苦,「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这是佛指穿佛法的衣服,不修佛法的事情,这就为贼人,也装为和尚、也装为比丘、也装修行人,他不做佛事,这就是贼人,假借我的衣服,贩卖如来的大法,造种种业,像这些人,「皆言佛法」,他还说他做的都是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却不是出了家受具足戒的比丘,「为小乘道」,外道说自己是大乘法,说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由这种假佛法,让众生疑惑,耽误了世界上无量的众生,「堕无间狱」,把人引堕了无间的地狱,

「若我灭后」,佛说若我灭度以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这是佛弟子发心决定修这个正定正受,「能于如来形像之前」,发恭敬心,「身然一灯」,在身上燃一个灯,中国的出家人受戒的时候有燃灯、燃香的供佛,「烧一指节」,还有另外烧一指节供佛的,「及于身上爇一香炷」,还有在身上燃一枝香,随自己的便,多少在自己发心,不是逼迫人的事情,在燃灯燃香的发心供佛的这个人,「我说是人,无始宿债」,无始劫来你欠的命债、钱债,乃至所有的一切债,「一时酬毕」,把欠的一切债都还清了,由此「长揖世间」,长长的作一个揖再不来世间,永住佛地了,「永脱诸漏」,诸漏是六根不漏在六尘上了,「虽未即明无上觉路」,你受了戒,虽然当时不明白无上的觉道,虽然没开佛的知见,

「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这个人对于佛法已经有了决定心了,不能够再堕落了,「若不为此舍身微因」,你若不是为燃香舍身这么点疼痛的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你就算是修成了无为大法,你必得还来人叩山受生死,「酬其宿债」,酬还宿债,你能供佛燃一香或一灯,你就把债永远还清了,「如我马麦」,这是佛自己说,我在多生多世以前,我还造过业,我看见比丘不像,我说这些比丘将来都吃马麦,我今世还这个账,吃了三个月的马麦,马麦就是大麦,不好吃,可以喂马,所以叫马麦,我们吃的是小麦面,「正等无异」,佛说,和我一样,就是成了佛也要还债,一汝教世人修三摩地」,佛对阿难说,你教世间人修正定正受以后,

「后断偷盗」,必须要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这才是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的清清净净、明明白白的教诲,听到这话,一定要照着行,「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以是之故,你若想修行而不断偷,「譬如有人,水灌漏卮」,好比漏卮,上边是大口、下边是小口,往瓶子里倒水的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经多长的时间也灌不满漏卮,「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蓄」,这是专为比丘说的,除去日食一餐外,分寸也不许蓄藏,比丘不蓄隔夜食,受了菩萨戒可以方便教化众生,「乞食余分,施饿众生」,比丘乞食下的施给饿的众生,不许保存着留下顿吃,「于大集会,合掌礼众」,说到大众集会时,僧人多,自己先除去自高自大的心,用谦恭和气的心合掌礼众,给大众行礼,知道这个修行的法子,

「有人捶詈」,有人骂我、挖苦我、打我,「同于称赞」,同于称呼我、赞扬我,你得发这个心,「必使身心」,连身舍了,心也不许注意,「二俱捐舍」,这两样都要舍了,「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这是说能可以把自己的身肉和一切众生共,我不将如来不了义的说法「回为己解」,反过来当做我自己的解说,「以误初学」,你不知人根性深浅,你就乱说法,这就是耽误初学的人,你不知道应当浅的浅说、应当深的说深法,「佛印是人得真三昧」,你要把这些毛病去了,佛印可这个人修行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以下大妄语戒。

四断妄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末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己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称。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

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则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这是第四段大妄语戒,学佛人最要紧的是守根本上的戒律,四大科是淫、杀、盗、妄,这四科包括一切的戒律,在家人守五戒、沙弥守十戒、比丘受二百五十条戒、受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戒,这里有这么多的分别,有深有浅、有轻有重,戒有可以开绿的、有不可以开缘的,有轻重微细之分,这里佛说大妄语,人要修行丝毫不许犯,这是根本戒,怎么叫大妄语?人平常说话,说旁的瞎话罪还轻,若说到大妄语,这个罪超过一切罪,比什么罪都重,什么叫大妄语呢?我先说个根,没得着真正的佛法,说得着了,未证到果位,说证到了,以着这个骗人,受人的供养,这叫大妄语,这是很大的罪,这话佛为什么对阿难尊者说?阿难尊者他发大心,他自己不先修成,就先发心要度一切人,同得佛法的利益,一块成就佛道,他发这个心当然是大菩萨心,「阿难,如是世界」,佛说现在这个世界,

「六道众生」,有六道众生分三善道、三恶道,「虽则身心无杀盗淫」,虽然修到不杀、不盗、不淫,很可以了,「三行已圆」,这三种修行已经修圆满了,「若大妄语」,最后这个大妄语更要紧,设若他不明白佛法,他说已经明白佛法了、明心见性了,若是说这个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他三行虽然修好了也不能清净,「成爱见魔」,因大妄语成爱见魔,有这种邪知邪见,他没修到,他说达到了,为欺骗人,他这样就「失如来种」,有如来种子,将来能成佛,因大妄语,就失了成佛的种子,「所谓未得谓得」,未得到说得了,「未证言证」,未证到果位说证到了,「或求世间,尊胜第一」,或求世间最胜无比、第一尊贵,「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他自己对着现前这些人说,我今已得初果,「斯陀含果」,二果,「阿那含果」,三果,「阿罗汉道」,四果,他未证到,因大妄语就成了爱见魔了,完全都不能成就了,这大妄语最厉害,「辟支佛称」,还说辟支佛果,由十二因缘还灭门修成的中乘圣人,他不肯度化人,独善其身,

「十地地前诸位菩萨」,十地的位子他不容易证到,他说十地以前的位子已经证到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地前诸菩萨位,我已证到了,「求被礼忏」,人人有罪,我替你忏悔,「贪其供养」,这种人虽然有点修行,大妄语一成,未得言得、未证言证,他贪世间人之供养,「是一颠迦」,这是断善根,由这里不能成佛了,「销灭佛种」,把成佛的种子销灭了,「如人以刀断多罗木」,说一个比喻,就如同一个人,拿刀把多罗树砍断了,永远不活,「佛记是人」,佛从此记住这个人,「永殒善根」,是永远断了善根,损害自己,不能成佛,「无得知见」,再也不能回复佛知佛见,「沉三苦海」,由这里就沉沦了三种苦海,三苦海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升沉不定最苦,就因大妄语,「不成三昧」,不能成就三昧,佛又恳切的嘱咐阿难以及大众,「我灭度后」,佛说我灭度以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敕令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应身各各生于娑婆世界之中,在末法之中也要度化人,「作种种形」,作种种形相,

「度诸轮转」,度这世界上轮转不息的这些苦恼众生,「或作沙门」,沙门翻勤息,是出家人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就叫沙门,「白衣,居士」,白衣为普通的老百姓,居士为四民之首,士、农、工、商,头一个字称士,「人王,宰官」,也有作大官、宰相,或为「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寡妇」,**就是指摩登伽女,他已经证圣果,寡妇指的摩登伽女的母亲,虽没说到证什么果,可是都信佛了,

「奸偷屠贩」,不管他是奸盗邪淫、屠杀贩卖肉类,就是这些事情,「与其同事」,我敕今菩萨与其同事,下贱人也有佛性,也得度化,「称赞佛乘」,对他们也得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都要度他成佛,佛法是平等的,无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皆令其得到佛法的利益,「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虽然这样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要是说出,「泄佛密因」,这是泄了佛的密因,「轻言末学」,不许轻言末法之中学佛的人,「唯除命终,阴有遗付」,还有一种可以嘱咐的地方,释迦佛临命终时,嘱咐弟子们修四念处,唯除命终可以许说,我有重大的事情咐嘱后人好保守佛法、好度化众生,那时可以说「阴有遗付」,还是暗含着嘱咐行持佛法,这才说实话,「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怎么有的人不是菩萨、阿罗汉来的,自己胡说乱说,假充是圣人,惑乱众生的罪,「成大妄语」,其大无极,「汝教世人修三摩地」,这是佛嘱咐阿难尊者,你教化世人的时候,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最后的是断除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晦」,这是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不能错的,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以是之故,阿难应当知道若不断大妄语,尽是自己夸自己好,那就错了,底下说一个比喻「如刻人粪为栴檀形」,人粪是臭的、栴檀是香的,你拿人粪做什么形相,还能有栴檀的香气吗?这是比如大妄语,还能修成佛道吗?「欲求香气,无有是处」,人粪变成栴檀香是不可能,「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修行一定要直心,不要有弯曲的地方,才能成就道业,「于四威仪」,四威仪是行、住、坐、卧都有一定的威仪, 「一切行中,尚无虚假」,所有一切的修行法中,没有虚假的,「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这话哪能说出?你要说这个话,给你说个比喻,自己要自己的命,「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一个穷人什么也没有,你自己说我做了皇帝、做了帝王,你这不是自找死吗?「自取诛灭」,自找挨杀,「沉复法王?」这又比方一下子,你假充帝王就犯死罪,「况复法王?」佛为无上法王,比帝王高的多少万倍,你还能假充吗?

「如何妄窃?」你妄语窃谓明白佛法了,「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因地不真,果地哪能真?骗人就是骗自己,「求佛菩提」,这样还能求无上佛菩提吗?再说个比喻,「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这比方一种野兽叫獐子,它的肚脐里头有麝香,它也知道自己的肚脐是宝贵的,它被打猎的打伤了,它想把这个肚脐子吃了,不让他得去,因肚脐丧的命,到了这个时候,这个人和獐子似子,也无济于事,拿这个比喻谁还来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心不弯曲,一切事情都真真实实的,这才能「入三摩地」得正定正受,「永无魔事」,照这样修行,永远不会招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这个人佛给他印证,不打妄语、能直心直事,能够这个样子,他这才能成就菩萨无上的知觉,最高上的知觉就是成佛果,「如我所说,名为佛说」,照我这样说,就是佛说的话,「不如此说,即波旬说。」以下是明诵咒治习,此结明欲摄其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唐清河房融笔受
持戒发愿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这一段文是结成前边,佛叫阿难,「汝问摄心」,你前面所问的收摄心里、不起妄想,「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这是一个修学的妙门,人要修学佛道,这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门径,从这个妙门里能入手,「求菩萨道」,菩萨道是大乘法度化众生,阿罗汉是小乘法,独善其身,不能度化众生,求菩萨道这就是修行的一个妙门,「要先持此四种律仪」,应该先受持这四种律仪,上文说过,淫、杀、盗、妄这四个字最要紧,所以这叫四种律仪,律就是戒律、修行的法律,仪就是仪式、威仪、仪轨,「皎如冰霜」,这四种律仪你得受持的清清净净的,皎白如冰之亮、如霜之白,一点污染也没有才能行,要能持到这个样子,

「自不能生一切枝叶」,自然不能生出一切枝叶,连习气、小毛病都不能生,何况大毛病呢?这毛病就是「心三口四,生必无因」,心三就是贪、瞋、痴三心,口四是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绮语是尽说败风俗的话,恶口是开口就伤人,两舌是斗构两头,心里的三种毛病也就没有了、嘴里的四种毛病也就没有,就因这四种戒律守的真,所以心三口四这七种毛病生不出来,「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这是说四种根本戒守好了,一切戒都圆满了,「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你的心就不会去缘外边的六尘,以色、香、味、触四尘最要紧,「一切魔事,云何发生?」一切魔障的事情都不会发生了。以下正明诵咒治习,先略示应持。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词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挥。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设若有多生多世的坏习气,他不能销灭这些毛病,他的习气深,不能灭除淫、杀、盗、妄,佛有无量的慈悲,想方法对阿难说,你想度化人行菩萨道的事情,「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你教业障深重的人,诵持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你得一心无二,「斯是如来无见顶相」,这个咒是如来的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佛顶是什么样?因为佛的头顶会放光,内心无作无为的心佛,由头顶上发现出来,坐着宝莲华,所说的佛的心咒,宿习要是不断就得诵持此咒。以下显益。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彼尚**。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这是佛比较这个神咒的能力,让阿难知道「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说你与摩登伽女是多生多劫的恩爱因缘,不是一生一世的习气毛病,「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佛说我一宣说这个神咒,你们两个人的爱心永远脱离了,不但如此,你们还都成了阿罗汉了,了脱分段生死,你看神咒的力量多大,这是现在的显验,再向深一步说,「彼尚**」,摩登伽女他尚且还是**,「无心修行」,他也没有修行的心,他就是这么大的业障,

「神力冥资」,一听见神咒,在冥冥之中不可见的地方,借神咒的力量资助他,「速证无学」,把爱欲除净了,当时就证到四果阿罗汉,佛说这个话让阿难不要看轻了佛说的神咒,不知修行的**尚藉咒力速证四果,再一比况,你这知道修行的人,要受持此咒,那灵验更大了,「云何汝等在会声闻」,你们都是声闻,因闻佛声悟道,「求最上乘」,求无上的佛乘,「决定成佛」,决定能成佛,这是赞扬神咒,「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比如以尘土扬于顺风,不但没有害,而且很顺利,「有何艰险?」还有什么艰险?你要受持这个咒都妥当了。以下略示道场方法的方便。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戒成已后着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徧。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末世要设立道场,得先持比丘清净的戒律,要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出家人称沙门,沙门翻勤息,也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贫瞋痴的意思,天天的修戒、修定、修慧就能销灭贪、瞋、痴,有修行的憎人才够得上称沙门,最少受戒十年才够格称为第一沙门,「以为其师」,也才可以为人之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设若没遇着清净的第一沙门,「汝戒律仪,必不成就」,你受戒也不能成就,「戒成已后」,你若受清净僧的戒律以后,「着新净衣」,就得穿干净的衣服,「然香闲居」,受戒时先要燃香供佛,或在头上、或在臂上燃完了香,在一个静室居住,「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徧」,诵此心佛所说的神咒一百零八遍。以下示正修。

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灭贪淫。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然后结界」,然后结坛场的边界,「建立道场」,在这儿就可以建立道场了,「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求十方现住的这些诸佛,「放大悲光,来灌其顶」,放大悲的光明来灌修行人的头顶,「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白衣指的是在家居士、檀越是布施的人,因布施而超越贫穷,故曰檀越,「心灭贪淫」,所有的出家众在家众灭除贪心、淫心,「持佛净戒」,心若不净就不能持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你出入往返还总得沐浴,

「六时行道」,六时就是午前三时、午后三时,当下出家人修行都是定于六时行道,「如是不寐」,不寐是不睡觉,「经三七日」,经二十一天,这才能行,正式发大心的出家人,打般舟三昧,九十天不睡觉,我们的当家师父(宝灯法师)打过般舟三昧,九十天真不睡觉,也就过来了,二十一天这还算轻,佛说有发这样心修行的人,「我自现身」,有他的诚心所感,我自然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摩顶授记,安慰他,「令其开悟」,让他开悟佛法。以下阿难问示道场轨则。

建立道场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阿难白佛言」,阿难对佛表白说,「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我承蒙如来无上的慈悲教诲,「心已开悟」,人的心里已经都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自己已经知道因地修、果地证,无学的道理,无学的这个法门,这个地方很难明白,若无学还成什么学?还成什么道?无学还能成道,要紧就在这个地方,佛法的究竟是一个无学的法门,学的全不是,因为人的佛性本来就是佛,你自己不承认自己,就迷惑了,因什么不承认?就认得自己有形有相的这个身体,这是大错的地方,身体口是无常的,人总不谅解。到了究竟就是一个无学,究竟是个现成的,学就错了,「无学道成」,不用学,学就不能成,大家在这里注意,学的就不是,他是个现成的,不用学,自己不认识,认识自己,这个道是个现成的,这句话是最要紧,人哪天不对面?

「终朝常对面,相亲不相识」,很亲近的就是不认识,他就是自己,这个道理得着实的注意,把心沉下来,你认识了就不用学了,若是现学成的、现练出来的都不是,就是自己不认识自己,认识了怎么还学,你得去习气毛病,你自己放不下,谁替你放下?就在这一句话上要注意,「终朝常对面,相亲不相识」,阿难尊者自己醒悟了,所以请问佛,「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末世修行建立有规模的道场,怎么结界才合乎世尊的清净规则?以下是佛答立坛的方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