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湛山倓虚大师述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

底下拿这个做比喻,佛说不要说不修行的人,就拿修行人说,「诸修行人」都修错了,他「不能得成,无上菩提」,菩提就是觉道,知觉的一条道路,人人皆有知觉,但是把这条道走错啦,所以就没有道了,往往说人要修道,这是为这个知觉通达了,说不能成无上菩提,他颠倒了,颠倒这个恶叉聚,这是比喻什么呢?这恶叉聚就比喻人,天然的惑、业、苦三样,这个人迷惑不知道,自己不认得自己,造业就造恶业,造善业也不算究竟,就照着恶业说,因什么造业?是迷惑,

迷惑就造业,造了业就受苦,这三样越迷惑越造业,越造业越受苦,越受苦越迷惑,这就没有完,佛就拿这个比喻,「如恶叉聚」,你别说不修行的人,你照修行人说,这修行人就是要找个出路,世界上看着没有意思,争名夺利的转眼成空,这说修行人要不明白佛法就容易走错了路,他心倒是好心,然而这条路走错啦,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他一修说修错了,「无上菩提」是没有比他再高上的,这是一种知觉的道路,菩提叫觉道,说我觉悟、我明白,我不迷糊啦,这么一条的大路,照这条路走,这个名字就叫菩提,要不能成无上菩提,照修行人说,不修行的人就不谈了,在这后半部上说那不修行的人。

乃至别成声闻缘觉。

别成特别的他也修成了,他没成佛,得少为足,声闻是小乘圣人,怎么叫小乘声闻呢?佛说法的声音他拿耳朵闻见,他记住这个话,他记住这个理,他也给人讲一讲,他说也叫佛法,然而不彻底、不究竟。佛说的法,拿言语,言外思义,教外明宗,在言语以外让你想这个意思,在这教理以外明白这个个宗旨,这才是佛的意思,他叫声闻,佛说的声音我闻听的名字也记住了,拿这个就当佛法,这就叫声闻。小乘的人他比不修行的人强点,然而人有两层生死,他就了一层分段生死,这两层生死:一层分段生死、一层变易生死。我们这个人的生死,像我这个身体活到八十多岁,还不知道哪一天就死,这叫一段落一分,这个身体叫一分子,寿命活到七十、八十,三十、五十不定多大岁数,告一段落,一分子一段落,算一层生死,你活这些年不吸气了就算死,这个名字叫分段生死,分段生死有个根,从哪来的?

从这个变易生死,变易生死是什么?就是我们心里头,这个妄想心,思前想后,一回想完了善、一回又想恶、一回又想不善不恶,万别千差,心里没有休息的时候,这就是变易生死,你要是学佛,这两种生死都离开,也没有分段生死的苦,也没有变易生死的苦。你要说小乘和中乘,他只了一层分段生,他心里妄想根还没去掉,所以他这个名字叫声闻缘觉,这是小乘和中乘。

声闻是闻佛说的声音,他记住了这个理,他没彻底证到四果何罗汉,了一层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他还未了;缘觉也如此,比声闻高一点叫中乘圣人,他由十二因缘觉悟,此处不暇宜多说。因为佛经不是为说声闻缘觉的道理,声闻缘觉的道理也有修行的法,但我们说的是大乘,不暇宜说中乘,这都不究竟,但可以慢慢的由小乘至中乘以至大乘,要慢慢来,他直接明白佛法,修法他却做不到,已经很不错了,他已有声闻缘觉特别的成就了,声闻是小乘的圣人、缘觉是中乘圣人,这底下还有不如声闻缘觉的。

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

这外道讲修长生不死,说出个道来,可以腾云驾雾,这「楞严经」后边有十种仙道能成仙,所以长生不死活几万年,这是在人间,这里暂且不说,总之十种仙都叫外道。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底下还不如这外道的是诸天,诸天是在世间上做德行做好事,这二十八天也有修行法,他的修行法也讲禅定的工夫,这世间禅,这地方要分清楚;出世禅,有出世上上禅;天上有天上的禅,天上有四禅八定,也有禅定的功夫,一共有多少层天,二十八天,这都叫凡夫。在这时候,佛说他们都修错啦,「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外道比诸天还高,诸天有天王,不如天王的魔王天上也有,世间也有叫魔王,混世的魔王,搞乱世界,「及魔眷属」,还有魔王的眷属,这因什么呢?他们也要修行,修错了,怎么修错的呢?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

这是佛告诉,「皆由不知」,这个因由有「二种根本」,一个生死的根本、一个不生死的根本,这是二种的根本,是错乱修习,他不知道怎么叫个生死的根本?怎么叫个不生死的根本?他心里头不明白,是「错乱修习」,他修也修错了,怎么修?怎么习学?「错乱修习」,错修乱学,这像什么?佛说一个比喻。

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以上说的天上的人,还有外道,还有魔王,还有魔王的眷属,还有十种仙,都在里头,像这比方什么呢?他像煮饭,他把白沙子收来,就像饭米粒子似的,拿这白沙子做成白饭,拿沙做饭,这是个比喻,那东西还煮得熟吗?能吃吗?「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弄了一堆白沙子放在锅里头,他要煮白饭,你想那怎么可能?白沙也像米粒子似的,也差不多,差的大远,你要再怎么修行,佛说的那不能成,拿沙子还能煮出饭来吗?你修行没得个正路,你还能够入了正果吗?你没有个好结果,说「犹如煮沙」,就像煮沙子,要把他煮熟了白米饭,这事情哪能做的到呢?「纵经尘劫」,纵让你一个劲的煮,煮的那个时间就像尘劫那么久,你也不能煮出饭来,这是比方修错了,拿沙当米要煮成饭「终不能得」。

一、生死根本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这「云何二种?」是承着上文,说是「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是承着这里说的,说「云何二种?」那是二种错乱修习的,佛叫阿难,说「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这是头一种,是生死的根本,佛叫阿难这二种的生死根本,说头一种说是从无始劫以来,生了死、死了生,由这里就叫生死的根本,说「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说从这个无始劫来,生死的根本,怎么叫生死的根本呢?底下就解释这生死的根本,说「则汝今者」,是指着阿难说,就是你现今的这个是什么呢,「与诸众生」,不但是你一个人,一切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错就在这里,怎么叫「用攀缘心」呢?攀缘两个字可以互相而用,这个举就是用手办这个事情,有能攀、有所攀,这个缘也是可以做能攀、所攀,在这个地方若是解释,这个攀字就得做能攀,这个缘字就做所缘,这好明白。这攀缘两个字,包括的很宽,一个能攀的心、一个所缘的心,他是这么一句话,这个心承着上边两个字,一个举、一个缘,攀就是人能攀能知觉的这个心、缘就是所缘所知觉的心,攀也是用心、缘也是用心,这分出一个能缘、所缘来;能攀、所攀,这个攀缘的心就是一个能知觉、一个所知觉,这本是一个妄想、一个缘影,这是人的心,

所以这妄想上又迷惑,又加上一个缘影,这个人都是多用,用常了,拿着攀缘的心,就是一个所缘的境界,这就叫六尘缘影。你假使拿眼睛一看,什么颜色、什么形象,这是一个外缘或者听着什么声音,这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修行法讲的是一尘不染,才能万法皆空,我们普通人的心,都拿着这个心攀尘,攀尘就算是一个妄想,说哪个色好看,我就拿眼多看;哪个音声好听,拿耳朵就愿意多听,这就叫攀缘。这地方你愿意听的这个时候,这是个妄动,这是个妄想心,你不应当随着这个声色转,自己就没有本位,随声色就转啦,这个地方这是个妄心,妄想心有说是缘影的心,怎么叫缘影呢?你那心里头听的声音或看见什么形相,你心里头有这么个影子,已经看过、已经听过,看完了、听完了,心里头还有个影子,你不但不认得这个真心,你连妄心都忽略了,妄说是虚妄,不应当做的,这就叫妄做;这地方你心里头光有影子,你把妄想心都迷啦,你别说是真心,这心里有个影子,就拿着当了心。阿难尊者七处征心,前边征求这个心在哪里?把他征实了,因什么他就拿着缘影的心就当了真心?何况妄心?他连这个妄心都没得着,何况真心呢?不是更错了吗?

所以佛才不许可给他解释,你前头七处征求这个心都不对,「则汝今者,与诸众生」,不但你一个人,差不多都如此,「用攀缘心」,能攀的这个心,去攀这个所缘的相,这就叫攀缘心,这个攀缘的心,这里妄心又成了缘影的心,拿这个当什么呢?当了自性,你看这错不错呢?这一错到底,人的性是天然的,不光是人类,就是一切的动物、矿物、植物都有,他是天生的、天然的,人人本有的,他要不人人都能成佛,佛也是以这个成的,即使我们是用错了,但一点也不缺少的,全部具足,我们本来具足的是什么东西?三种因:正因理性、缘因善性、了因慧性,这是人人本具,生下来就有。正因的理性,人都是秉天理所生,要没有天理人从何处来,研究起来就叫理,究竟他就是个性,这个性也是假定的名词,是不可名不可相的,是天然的,人人都如此,这是个正因,这个正因养成了,才成清净法身。佛有三身: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应化身,还有四智成就佛身,人人都具足,他因什么他有这个种子?这个因好比五谷各有种子,再加上境养它就生芽,由因说能结果,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这三因,就能成佛的三德秘藏,怎么叫秘藏?秘者不可见、藏者收藏起来,人人自己不知道,自己不认得三德秘藏,正因成法身德、缘因善性成解脱德,怎么叫解脱?你把世间上的尘劳妄想都放下,把它解脱开,不让它拴住,这叫解脱德,因甚么你能解脱?因你有智慧,这个智慧就是般若德,般若是梵音,中国话就是彻底的智慧,有这个智慧看破了尘劳,你才能放下这些尘缘,正因的理性就清净了,就成清净法身,清净法身是什么养成的?因有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智慧有什么用?他能用缘因的善性,他能攀缘一切的善法,你假比诸位要研究佛经、看经、听经、读经这都叫缘,这叫善缘,把这工夫要熟了,你就生出智慧来;有了智慧,你就能够把这所缘的世间上一切尘劳,完完全全的放下,若放下不受这尘劳所染,就成清净法身,智慧到了究竟就成般若德;缘因善性,善事做圆满,不相干的恶事都放下就成解脱德,这叫三德秘藏,成佛就从这上头成,用攀缘为自性,所以这个攀缘心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从了因的慧性变成的,用错了这个缘心,就是缘因的善性化现的一个了因,一个缘因就做了这个攀缘的心,拿这个就做为自性,当为正因的理性,这三样都错了,这就是错的地方,这是一者。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菩提涅槃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第二是从无始劫来,在果位上说就叫菩提、涅槃,菩提是智德,智慧成立;涅槃是断德,善因成立的。菩提是了因慧性、涅槃是缘因善性,都是因地的变化,菩提是智慧、涅槃是断德,断是断除世间一切迷惑。这菩提与涅槃「元清净体」,正因的理性在三德上别论,就是三德秘藏,这是人人不能明白的、不知道的,所以都用错了,「菩提涅槃,元, 清净体」,清净体就是法身德、菩提就是般若德、涅槃就是解脱德,把他说清了好明白,底下说「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到底是什么?还怕不懂?底下简单的说一说。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不是旁的,由深处向浅处说,「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就给他指出来了,说你阿难就是你现今这个「识精元明」,蕅益大师解释为八个心王,每个人有心王、有心所,其他经上解释为阿赖耶识,不是说阿赖耶识有八个,蕅益大师说八个心王都在这阿赖耶识里头含着,八个心王都是自证分,他都有能所,又分开两分,一个自证分,分两分:一个能、一个所,这是「识精元明」,就是这八个识元当根本,根本上就是明明了了,这地方就叫自证分,又分开两分,所以显这个自证分根本上就是明明了了的,他明了可是明了,是愈降愈下,你要说菩提涅槃,这是向上边说,这是个证自证分,在这个识精上是自证分,底下才分出见相二分。这个「识精元明」底下说「能生诸缘」,是愈降愈下,「菩提涅槃」是证自证分,「识精元明」是自证分,能缘、所缘又分为两分,这个缘,名词就很多,很难说。

能缘有四缘,所缘的这个相分有二缘,能缘的是见分,有四缘,四缘有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这是在见分里头,从自证分里头开出来,这个地方有点啰嗦。底下这个「能生诸缘」这个相分里头,他就一个亲因缘相,这个增上缘,就是这两缘,他这是个相分,这个见分的啰嗦多,这是能生诸缘,从这个「识精元明」自证分生出来两分子,能缘、所缘上边证自证分,就是「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这都在证自证分里头,一层比一层高,向下说一层比一层低,这底下就说「能生诸缘」,见相二分生出诸缘,由这个缘就遗失了,「缘所遗者」,这个缘,由这个诸缘上,随着这个缘就转啦,愈转愈低,所遗的是什么?就是遗失这个「识精元明」,虽然是能生诸缘,由这个诸缘上就遗失了,在这个根本上,元清净体就失了,这证自证分谈不到了,这个「识精元明」也谈不到。这底下是证自证分、自证分都迷啦,他由这个能生诸缘,所起一个能缘、一个所缘,就把上边这些个三德秘藏的这个缘因,都就迷了,这底下就说-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这个本明就指着「识精元明」,「由诸众生」遗失了这个根本上自己的、明明了了的慧性,他所以遗失了,就照着这个明白糊涂说,本明就是人的智慧,就迷啦,这一迷不要紧,「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每天像我们这个人,行、住、坐、卧,这四成仪之中也是离不开的,「虽终日行」,人的四威仪,行、住、坐、卧做什么事都有,虽终日所行起来的「而不自觉」,自己不能觉悟自己这个元明,也可以说是本明,本就当这个元字讲,「遗此本明」,把这个本明一遗失,虽终日做事,身、口、意三业就随着这个迷惑转,「虽终日行,而不自觉」,终日行都是这根本上的「识精元明」,明里头有了遮障、有了污染,「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做事而不自觉,这个修行的法,你明白开这个理,要时时觉照,就叫修行人;要不明白这个道理,随着环境转,就叫迷惑,更没有特别的说法,「虽终日行,而不自觉」,这个理要不觉悟,底下就冤枉了,自己把自己冤枉了。

诸趣,也可以说七趣,简单说六道轮回说七趣,加上一个仙道,修炼仙人成仙能活几千年、几万年,到时候还得死,他不彻底、不究竟,佛把这些迷惑都说透啦。六道轮回,有三善道、三恶道,三善道,头一种善道是天上的人啦,天上就有二十八层,也修禅定的工夫,修世间禅连出世间禅都够不上,何况世出世间禅,更谈不上。这里的细相很多,要不这个参禅里说,十禅九错路,光知道参禅不知道教理,你走在错路上去,你自己还不知道;你要把教理明白了,把眼晴睁开,你睁着眼晴不能走错路;有的睁开眼睛明白了,不好好修行,就好像眼睛看的明明白白的是个瘫子吧,那两条腿他不能行路;又比方有的人,不明白这个教理,就如同瞎子,他天天修行,瞎子走当然是走错路,十人九错路。所以说眼睛就是一个智德,再能实行才证断德,如果光知不修或光修不知教理,所以说「虽终日行,而不自觉」,他行错路就堕三恶道去,造杀、盗、淫、妄的恶业是堕落三恶道之因,要不造三恶业因就生人道,不但不造三恶业因,而且还做十善业,这就是天道,这统统在生死轮回里头,有苦乐的分析,「枉入诸趣」,冤不冤枉?

佛的家当,人人皆有成佛的根性,人人都能成佛,不是分外事,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这段文是佛正当的指示二种根本,头一层已经解释,第二层经文读下来,上次未曾解释,这是第二,两种的关系,二者就是「无始菩提涅槃」,菩提是智德、涅槃是断德,智德有四智,断德断三种迷惑,这菩提四智是从前五识上说,是成所作智,第六识是妙观察智,第七识是平等性智,第八识是大圆镜智,这叫四智菩提证菩提果,这为智德,从智慧这方面证的,涅槃是断德。简单说,断这三种迷惑,断贪、瞋、痴净尽称谓断德,断惑证果,这四智菩提与这个涅槃的断德,是「元清净体」,这是一体二用,清净体是人人本有的,这个元字说当根本上起,原来就是一个清净法身,「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就是三德秘藏,怎么叫三德秘藏呢?人人本具,人人都不明白,藏者藏也,自己就藏起来了,藏在哪里呢?都藏在四相里头,人人都迷惑四相,把这个究竟的性理都迷昧啦,这是佛特意提出来,说二者「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根本上就是个清净的,也不是现修出来的、也不是现炼出来的,就是人自己没有智慧,所以迷惑啦,迷惑还不要紧,还有一切污染,就不干净了,就堕落啦,所以佛说是无始劫来,「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不是炼出来的,个个人本有的,你看经一说就说无始,没有说打哪里起头的,什么道理呢?

这个理是个圆的,你说这个地球也是个圆的,你看天然生的都是圆的,造做出来的有方的;人的身体都是圆的,脸面也是圆,连头发稍都是圆的,胳膊也是圆时,手指头也是圆的,有长圆、有扁圆,这个圆不一样,这是个天然的,所以这三德秘藏,秘是见不着、藏是藏起来,打哪里成的呢?就是由戒、定、慧所成,要不这个学佛的人,也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有相当的戒律,你要不受戒、不持戒,你就不明白佛法,也得不着佛法的好处。他怎么样,你还有污染吗?有沾污是你自己染的,你原来是个清净体,你染了就不清净啦,不清净再怎么办呢?你把他再刷洗净了,菩提佛果也不是造出来的、也不是修出来的,本来就有,人自己把自己都污染了,好比一个清净的身体沾了一身的臭泥,就不象样了,这是个比喻。佛说头一样用攀缘心为自性者,就是人正因的理性,上来已经说过啦,二者把这段文念过还没解释,就到了钟点了。二者无始,方才说的那个圆,他没有起头,他那个圆是滚圆,也不是长圆、也不是扁圆,这是叙说前边没解释的这个意思,再补充一下说这个,「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这本来就是三德秘藏,人人具足,不是炼出来的、也不是修出来的,那么在我们人身上是什么呢?他在哪个地方才是呢?这底下就指出来。

「则汝今者」,这就是你阿难,佛对阿难说,现今这个,现今的是什么呢?说「识精元明」,这个识精若在旁的注解上,他还光说第八阿赖耶识、根本识,按天台教研究这个理,这是八个识都在里头,前五识也常说,有没听过的,也得知道知道,不然马马虎虎的讲过去,也不知讲的什么。这个前五识,就是打这个前五根上: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说前五识,不说意根。这个识都叫心王,一共八个识、八个心王,余者心所就多了。说这个心王,这个地方表出来说识精,这八个王的这个精纯不杂、不染的这个地方,没有污染的这个时候,精是纯而不杂,就是人的主宰呀!人的这个知识,这根本的知识,这个识精是从哪里来的?说识精是元明,这个元,无始劫来本来就具的,不能说打哪里说起头,要说打哪个地方起头,这个理说不通,你要说打哪里生的,生的那个地方从哪里生的?

你说八万名相也没有头,找不着头,他这个理就是个圆理,你看这个圆球,哪面都叫头、哪面也不是头,他是这么一种道理。这人人本具的天性,都是这个样,这个天性要说起来人还不容易信,尽虚空、遍法界,连诸佛菩萨带六道众生,统统都是这一个,大家要知道,你才分开,你一个、我一个,因什么分开呢?一个人一个身体,这个身体是我,他就忘了这个心性,身体是个物,自己不认得自己的性,不认得自己,拿这个物就当自己,身体不是自己是什么?可以说是我的,我也常说,这是谁的身体,这是我的身体,你还有个我呢,那个我就是人的天性,那是主人公,成佛也是他,六道轮回的众生也是他,就在你明白不明白,做的事情污染不污染,就是这么个意思。佛指出来对阿难说,上头这三德秘藏,这个菩提是般若德,是智慧;涅槃是解脱德,世间上一切不受他捆绑、不受他缠缚;元清净体是法身德,清净法身这是人人本具的,不是释迦佛他一个人有,因我们都迷惑了,自己不承认,这个地方是错处。佛是可怜我们这些人们,与他同依一个本体,都是同体的,他所以才出世,劝化人们,人类很不容易劝,因为迷得太深了、太久了,所以这底下就解释,佛对着阿难说,不是旁的,「则汝今者」,就是你现今的这个,现今的什么呢?

「识精元明」,这个精纯的一个识,不污不染的这个识,这个地方就叫自证分,到了这个「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这是证自证分,这就成就了这个根本,你要把这八个心王成就了,要按台教说,这是完完全全的,就是个自证分,所以由这个自证分本来是元明的,无始无终、明明了了,就是一个明白,那怎么办呢?「能生诸缘」,这个识他不守本位,他能生诸缘,这个缘当连络讲,当参集在一块堆,连络在一块就叫缘,这个识精,根本上就是一个光明正大的、明明了了的,就因他这个光明,就发生了知见,就成了见分啦,「缘所遗者」,缘就是所缘、能缘,就是一个知见的一分子,你看我们人的眼睛能见、耳朵能听,你知道这个能听、能见的就是心王,正式的大主宰,人自己都轻慢过去了。他是个大主宰,能生出诸缘来,诸缘所以有一个见分、有一个相分,见分是知见的一分子,见、闻、齅、尝、觉、知,这六样都叫见分,知见里头所缘的地方,就是六尘,要不修行人讲究一尘不染,

这六样尘是个总名,色、声、香、味、触、法,眼见色尘、耳闻声尘、鼻齅香尘、舌尝味尘、身觉触尘、心分别法尘,这是六根染六尘,就化成心所,他就降下去啦,不能向上升,这是一定的理,他「能生诸缘」,见分能生四种缘,四种缘是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连络这四样亲因缘,他亲自打这元明里发生出来的,这叫因缘。亲因缘就现出有见来了,有知见一分子,就有了名字,知见一分子,所以底下就是等无间缘,等者就是多,这个阶级没有间断,一缘一切缘。今天,你看我们眼睛爱看什么、耳朵爱听什么,明天还是这么听,没有闲着的时候,就堕于声色,人都在声音里分别,说的什么话,好听不好听;形色里分别,好看不好看;鼻子分别是香是臭;舌头分别好吃不好吃;身上感觉舒服不舒服;心里分别善恶好丑、是非邪正,说是这么一套,就这样忙活,越忙活越迷惑,越迷惑越堕落,这就是人吃亏糊涂的地方,受苦的地方就在这里。四缘在见分上、相分上就是二缘,什么是相分?我上边说的色、声、香、味、触、法,这是有形相没有知觉,就叫尘,修行讲一尘不染,谁染尘?就是这个无明,他能生出诸缘来,这个因缘就转啦、就迷惑啦,「能生诸缘」,这个相分只有二缘,一个亲因缘,指着这个相说这是一个桌子,这是一个相,亲因缘打这里生起,这个桌子不错,你就和他连合上啦,心里头就有这么个相就叫亲因缘;你今天看这个桌子,明天又看见木头又好,又缘上啦,等无间缘,没有间歇着的时候,这是亲因缘、等无间缘;这底下就是所缘缘,这又深啦,就着到所缘上。

我们人的心都在所缘上,要不这人在世间吃苦呢?所缘头一样执着这个身体是我,这个身体不能独立,得帮忙的,衣、食、住,吃的、穿的、住的,你没有这三样,这身体不能存在,所以为这身体的存在,错认啦,就拿着这个身体就当做我,就为衣、食、住一天奔忙。这时代活一百岁的不多,也就是活七、八十岁还觉着不错,这个寿命还算很可以,还有活不到这个岁数就死了,他根本就是假借的嘛,怎么假借的呢?地、水、火、风这四大,皮肉筋骨这是地大成的,有形质的东西,血脉精液是水大成的,温热燥暖是火大成的,气力动转是风大成的,地、水、火、风结在一块,堆成这一个人,是谁拿这个结在一块呢?就是这个知觉,就是这个心王知识,他打这里一迷惑而生诸缘,就让这个缘,把你迷啦,「缘所遗者」,你这个见分是能缘,你说眼睛能看见桌子,这就是能缘,桌子是所缘,所缘的他打这里生起也叫亲因缘,你看见桌子,桌子是所看见的、眼睛是能看见的,这两样搁在一块堆,就叫所缘缘,所缘缘能缘、所缘,

「能生诸缘」,这是个能缘,能缘底下「缘所遗者」,你就有了所缘,能缘是我们的知觉心,随着所缘就转了,随着所缘一转,「缘所遗者」,你这个能缘、所缘不要紧,把你本有的这个元明,「识精元明」就迷惑了,就不认得了,自己就不认得自己啦。你说这个身体,这是我,要分别开说是我的身体,这桌子是我的、这房子是我的,他当然有个主人,主人自己不认得主人,这叫反客为主;身体是客,不能常住,到了时候就得死,你活几万岁也得死,这是一定的道理,佛是说真理的,不是这么一说就算了,我嘴大,我说的就对,这种道理没有人相信,所以你得说出个道理来,这个地方说「缘所遗者」,你这「能生诸缘」,由能缘成了所缘,能缘就遗失了,把你自己的天然的「识精元明」就忘啦、就迷啦,要不怎么叫迷呢?说「缘所遗者」,说到这里,「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这个本明就是元明,原来自己这个明明白白的就弄错啦,都着在所有的这个相上。

世间上所有声音也是相、形色也是相、闻的香味也是相、嘴里吃的滋味也是相、身的这个体完全也是相,心里头还有前五尘的影子,一起头的时候就叫法尘,这个法当什么讲呢?给你说不出什么样子来,这外边这五种眼见色、耳闻声、鼻齅香、舌尝味、身觉触,搁在心里头这么一分别,这个相的名字就叫法尘,也叫六尘,外边五尘里边一尘,「缘所遗者」,你这一生攀缘的心,你就把自已的天性,自己的「元清净体」根本就失掉了,就遗掉啦,这叫「背觉合尘」,你把自己本有的知觉违背啦,与世间上有声有色的事情合,把自己说忘了,就上尘世合在一块,「缘所遗者」,这个遗者就是自己遗失的,「由诸众生,遗此本明」,众生是六道的众生,天道比我们人高,福报寿命比我们长,他也是六道之一,我们人在中等,在人道以下还有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比我们人道苦得多,我们人在中等,所以佛出世还好教化,「由诸众生,遗此本明」,你把根本的元明虽然失了,可不是没有,还有,你自己不认得自己,「虽终日行,而不自觉」,像我给诸位讲经,你们诸位听,这是我们终日行的事情,行的什么事情?就是行的这个事,可说忘了自己啦,就都在这个声色货利里头,

「虽终日行」,虽然终日没有歇着的时候,「而不自觉」,迷啦!然而每一个人也不觉悟,自己不认得自己是谁,就拿这个有形有相的身体当自己,其实他一天一变,我们这个身体,你假比要是十年不见面,就不认得了,因他的身体都变了,他变大了劲,就变在地里头去,就埋上啦,是不是?现在也有火化的,这就完了,这是个客嘛,他不是主人,这个主人是个常在的,客好比过路店,随住随走,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这不是一步一步的挨着吗?「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你这根本上就有,不是打哪生的,本来就有,明明白白的,我这心里明明白白,我们心里明白,明白里头有个物,大家想想我也在内,你说我们这个明白,我说这句话,讲经的义理,你们听了心里说明白了,这不都在你心里头吗?这就染啦,染啦!你给我们讲这个干什么?我说这话就是让你们诸位不染,就是这么一句话,不要拿我说的话就当了道、就当了法,那就错啦!

「义在言外」,说的这个义理在言语之外,让你转过来回光返照,你认识自己就对啦,这就叫佛法,「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说人生在世间上,这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因「遗此本明」,根本上说是个明明白白的一个知觉心,「由诸众生」这个地方就是六道众生了,「遗此本明」,遗失了自己根本上这个明明白白的心,就是这个知识,指着这个精明说,「虽终日行」,虽然是终日行、住、坐、卧,这是本身能行、所行的事呢?世间上的人类都是国家的政民,士、农、工、商终日行的事情,「虽终日行,而不自觉」,然而你终日行,拿什么行?就是你这个「识精元明」,根本上这个明白,哪天你都用他,你不在他本身上用,而不自觉他自己这个本明,他自己不知道是本明,然而他可不能自觉,该怎么样呢?受苦吧!

「枉入诸趣」,这十类众生,也说十二类众生,他怎么去了两类:有这个无情的和无相的两样,虚空他就是无相,没有形相,这也算一类众生,和我们统统是并行的,他也是一样,由这个本明所生的,虚空和土木金石,没有知觉、没有形相的两类众生,都是由本明自己迷惑得深啦,「由诸众生,遗此本明」,把自己这本有的明明白白的知觉,「虽终日行,而不自觉」,转过来一说,然而自己不觉悟自己,不知道自己就是一个本明,不知道该怎么样呢?「枉入诸趣」,枉就是冤枉,谁冤枉你?你自己把你自己就冤枉了,这个人人都是如此,冤枉怎么入诸趣呢?「枉入诸趣」,冤冤枉枉的,大材小用,拿着安乐的事情不安乐,就受了一切痛苦,「枉入诸趣」,六道也叫六趣,有说七趣,六道加上仙人名叫七趣;趣是趣向,我要奔向这个地方去,趣向这种事情。

我们现今这个世界上,不是讲究修道的、炼神仙的,佛经上都有说,在「楞严经」最后有十种仙人,有十样的修行,到后边再详细说,又说修成了能升天,这天上不一样,有二十八层天:从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共二十八层天,修成仙位只在欲界第二层天,还不能作天王,他给人效力成了仙。中国人都常说、都承认的玉皇大帝,那叫忉利天,就在须弥山顶,现在的探险家看不着,到不了跟前,那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此外还有铁围山,这离的太远,到不了那个地方叫地居天,还在地皮上取住,在须弥山顶十种仙,有飞行仙、地取仙,都是修行错啦,把本明失了,拿身体学修仙,最高修到第二层欲界天,还仍然未脱生死轮回,这叫「枉入诸趣」,冤冤枉枉的自己把自己冤枉的入了七趣里头,六道再加仙道叫七趣;仙人有十种方法修炼,有人说炼长生不死,活几万年死后能可以升天,这都弄错了。人人都有成佛的资格,那二十八层天,大家要知道,要在佛经上判别高低,那都是凡夫,连贤人都够不上,何况圣人?佛在圣人以上,平常修行人修到好处,也只能升到四天王天或忉利天,升到色界天都有禅定的工夫,那禅定是世间禅,不是出世间禅,成佛的出世上上禅,那更谈不到了,差得太远。这是佛给阿难指点出来,说是「虽终日行,而不自觉」,他自己有一个真正的知觉,他自己迷惑了,不认得自己啦,「枉入诸趣」,冤冤枉枉的到了这个七趣里头受苦。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辨析心目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

此一节文是重斥妄计非心,怎么叫重斥妄计非心呢?上面佛把阿难已经审斥一回,他是妄想计度,就拿着当自己的心,阿难听佛一说,还仍然是妄计,所以佛又重新喝斥他,佛说你妄想执着,怎么合计也不对,永远也不能是你的心。这个佛法,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若是认识本心,说立地成佛,大家要知道,因什么他不能成佛?说是因为不认识自己的本心,就是这么个意思。上面七处征心,他征求了七个地方全不是,他也是妄自计度了。上来他又请示,佛又告诉他说,这不是你的本心,他仍然还是妄想计度,到底也没说出他的真心是什么样,在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所以因他总没有回答佛,说出真心到底在什么地方,所以佛在这时候叫一声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这是佛问他,因为以前你请示佛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是怎么成的?

是依着这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成的道,请佛给我解释这个道理,从哪里开始?佛就向他一问一答,把七处征心的地方都说到了,他也没说对,在这时,佛又把他所问的话对他说:「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他怕生死轮回,他所以求佛说这个道理,脱离生死之苦,佛把这件事提起来啦,奢摩他路是个简单的名词,上来是阿难问的,说十方如来成佛以这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他问的是三样,三样是什么?修行的法,总不出这三样:三止、三观、三谛,这地方我也得略说一说,大家记住,记不住的也得让他知道知道。他问的妙奢摩他就是三止,三摩钵提就是三观,禅那就是一境三谛,这三谛是什么?真谛、俗谛、中谛,怎么叫真谛?真是真假的真,把道理求实了就叫谛,所以一境说是三种三谛之理,一境是指什么?就指世间上所有的一切环境,这一切的环境是什么?眼见的形色、耳闻的声音、鼻闻的香臭、舌尝的滋味、身上感觉的冷热、心里分别的是非,你随举一样,这里头都有个三谛之理,都有究竟的真实义理,这真理有三样:真谛、俗谛、中谛,真、俗、中三谛之理,你说时六尘的境界,我们都迷在这六尘上,不是迷在形色上就是迷在声音上、或者香味上,身上贪求舒服、心里迷在是非邪正上,在这六尘境上你要把道理明白开了,随举一境就有三谛之理,你看这物件不是尘吗?一尘不染,你知道这个尘就是佛法,离开这个尘,你上哪里去找佛法?

你得认得,你把这个理得研究真了是这么个道,你要不认得三谛之理,就成了六尘,所以说你举出一境就是三谛,不论是哪种环境,你就是声音形色、青黄赤白、长短方圆,这里头都有三谛之理,真谛就在这个境界上,就是真实的道理,你上哪里找真理去?俗谛,跟着世俗人这个心理,给他解释这个真谛理,世俗的心就是真谛,世俗人认识世俗上的环境-声色货利,这就是真谛,也随着世俗上说;到了究竟,真谛、俗谛都归中道,这就是中谛,究竟归在这个中谛上,是一种环境有三谛之理,这个中谛理呢?真俗这是两边,由浅入深到究竟呢?归这个中道,中道是真?是俗?所以这个地方的中道不是真不是俗,还不离开真俗二谛,说到这个地方怎么讲呢?也不可分别在这个分别相上,把你引到这个不可思议、不可分别的境界,到了不可分别的这个心,大家要知道,这个真心就现出来了。也不管是什么境界,你要分别,说他世俗也不是世俗、说他真谛理也不是真谛理,你拿这两边比,世间上这一切的声色货利都搁在这里,都是不可思议,你挂一漏万,你把这一样挂上了,旁的都又漏下去啦,那么这个不可思议是怎么一回事情呢?这叫一境三谛,这一种境界就是真、俗、中,也可以说真也可以说俗,也可以说中谛,真谛、俗谛、中谛,这个真谛、俗谛,哪个算是对呢?

这三样合在一块就归到不可思议,你要着在真上也不对、着在俗上也不对、着在中上也不对,这三样就是一样,一而三、三而一,这一、三你要不可分别、不作思议的这个境界,就是你这一个心,就是三谛之理,所以这个名相不能不说一说,说我也知道,大家突然间一听,很生涩的,到后边,佛也知道法会上当时,一时也是解不开,他用人好明白的,所以一境就是三谛,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以不思议的行修这不思议的止,一行就是三止。上边一心就是三观,一心三观是空观、假观、中观;一行就是三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这个名目,我这么一说,还归到不思议上,你要把分别心归在不思议心上,这也得很多的工夫,后边佛可以显出来,这经文上就得这么说说。一心三观就是空、假、中;一心三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一境三谛:真谛理、俗谛理、中谛理,在这个地方必得这么说一说,你要明白这个理,在下文都是说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这简单的文,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起「一行三止」、「一心三观」、「一境三谛」这就是不思议的心。

简单说,观这不思议的境,心是个知觉、境就是眼前看见的环境,眼见、耳闻,就拿这两样比这世间上一切环境,说到这里,佛先说了这么一个名词,你阿难不是愿出离生死苦海吗?「今复问汝」,这就拿这个事实比量这个道理,佛也知道当时法会上的人也是不好明白,拿这个好明白的,明白这个理是一样,佛说「今复问汝」,我今又得问问你,连问了好几回了,「今复问汝」,再问问你,说完这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佛的身体是金色放光,所以佛伸出这个胳膊、这个手,都是放光的金色,佛举出金色臂,臂说是胳膊,就是膀子和这一个手都举出来了,「屈五轮指」,一只手有五个手指头,佛的手指头都是圆满的,所以称五轮指,「屈五轮指」,俗语说就是个拳头,把这只手攒一个拳头,这是好懂的地方,「语阿难言,汝今见不?」就问阿难:「你看见吗?」

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阿难回答说我看见啦!佛说你看见什么?阿难又说:「我看见佛,举臂屈指为光明拳,佛通身都是放光,举出来的光明拳,照耀我的心目」,这是阿难回答的话,要紧就在这里,佛特意这么问,阿难明明白白的说出来这耀我心目的话,佛言:「你怎么看见我这个拳头放光照耀你的眼?」你和谁看见,底下阿难又回答:「不但我看见,法会大众都看见啦!」「同将眼见」,都是拿眼睛看见的,还用问吗?这还不懂吗?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佛告诉阿难,刚才你答我说,如来屈指作光明拳,你拿眼晴看见举的拳头放光,你的眼晴可以看见,你拿眼睛看见我的拳,当我的拳耀时,你拿甚么为心呢?阿难说,如来现今又征求这个心,倒是在甚么地方?上边问的七处,我回答都不对,现今问我以何为心?心在何处?我推求穷究这个理,寻找这个理,逐是一样一样向里推求,这「推穷寻逐」四个字,「即能推者」,我拿这个就当我的心,他说的就像很对,他说到这里,佛就要他这句话。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佛是诃斥他,说咄,这又错啦,你说「推穷寻逐」是你的心,这不是你的心,阿难一听,矍然就一害怕,避座就站起来了,这才站起来,合上掌是恭敬,对着佛表白说:「要以我推穷寻逐的这个不算心,佛陀说『当名何等?』应当给他起个甚么名字,这不叫心叫甚么?」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佛告诉阿难说,「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要紧就在这句话上注意,佛把真心告诉他就看他怎样接受法,佛说「虚妄相想」就是前尘,前边你所听见的这个话,我问的、你回答的话,这名字都叫前尘,这里有个道理,你不是说,追求的这个心,你拿他当心,这就叫前尘,在前边你知道这是一种尘相,尘相当然是虚妄,虚而不实、妄而不真,是一种形相,这个虚伪的这个形相,在虚妄的相上,起了个思想,就当是你的心了,说「惑汝真性」,他把你自己那个真正的心性迷惑住了,这地方要多说几句话,可以多研究研究。所以佛表示每个人皆有心,有心就能成佛,就是自己不容易承认,怎么不能承认呢?阿难说的统统的都是前尘虚妄的相想,像我们这个世界,不是佛给说开,不但阿难,人人都如此迷惑,拿阿难做样子,佛问阿难,就等于问大家一样,设身处地,就在这个时候,你听来的话、我问你的话、你回答的话,这都叫前尘,这都在前边,因前边的尘,你心里才有想这个前尘,你知道是虚妄的,就别拿着当真的,这是虚妄相,你起了个思想就迷惑了你,不但你迷惑,世间上的人都这么迷惑的,他迷惑你那个真实的心性,法会那时的听众,不但阿难不明白,法会大众也不明白,就是现在,我这是学佛说这句话,我想大众也不明白,这地方不是随便瞎白、随便乱说、随便乱想的事,这要处处求真。

说「虚妄相想」,大家要是研究这部经,佛说了多少经,就是一种事,不管你是横说、竖说、尘说、剎说,都是一种事,早先我说过诸位有听过的,说是释迦佛夜睹明星悟道,我给大家说过这个道理,拿这个大圆镜子,我们这个人一举一动,统统都是影子,镜子里的影子。全世界的人,常说心性是个甚么样,人都迷惑这个心性,也有说是在肚皮里的肉团,是我的心,这样就迷惑啦,如果不对,甚么是个心呢?这道理,我给大家说个证据,光我说的不可相信,依释迦佛夜亲明星悟道,腊月初八里看见一颗明星,就明白了,这就认得本心了,他一见到明星,说奇哉!人人都有心,人人都有知觉,这奇不奇?这心里一触动还没起分别,这地方就对了,一分别说不对,要知道我的心有多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这个心,你认为心在肚皮里头,有的说在脑筋里头,这也不能说不对,是对了一点,我告诉你吧,人的迷惑劲很大,这种事要不是释迦佛出世,给你说明白了,都得糊涂死。夜睹明星悟道,他是见着自己的心啦,要不佛说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他怎么见着心啦,这个心就是这么大,你看见,心就明白啦,明白是谁明白?不是心明白吗?你们诸位想一想,旁人还能明白吗?那不就是你的心明白,你看书上说那个明星,一照多少万里,你那个知觉心,就是多少万里大,这个地方还不承认,还不接受,上哪里接受佛法去?这个地方,要不给说明,人总是糊里糊涂的,怎么回事啦?

见了明星怎么悟道呢?我们也看见明星,怎么不悟道?是不是?这个地方没人给点开,马马虎虎不去找真,这事情非求真不可,一步也不许让过,若是马马虎虎就过去啦,这是自己把自己骗啦,要知道,这个「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就好比大圆镜子里的影子,阿难尊者所听的那些话,他说的那些话,连佛所说的那些话,这都是镜子里的影子,这镜子是甚么?说「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真性好比是个大光明镜子,大家在这里要注意,大光明镜有多大-无量无边,说是这么大,普遍的都是,所以你要知道这个意思就好办啦,这镜子里的光,是尽虚空、遍法界,比喻就是人的真性,就是这么个样子。再说阿难他听的话、佛说的话、记得旁人的话、回答的话,这统统都是镜子里头影子,要不佛告诉他说是不对,这个要义就在这里,向这里体会能对啦。

「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佛又说你从无始劫来,顶到现在,你活在世上,是怎么回事?认贼为子,你拿着镜子里的影子,就当了自己的心,这是认错啦,「失汝元常」,把你本来的真常,永远不变的那个真心,你就丢失了,「故受轮转」,你才受六道轮回生死,没有了期,轮过来、转过去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唯垂大悲。开示未悟。

这段经文倒好明白,这是阿难尊者诉说这个原因,让人疑惑,他以上说的本是真事,哪个地方不是用我这个心,佛宠幸的我,我敬爱佛故,才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这恒沙国土,承事这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心,行诸一切难行的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我不学佛,毁坏佛法,也因此心,说到这里,再转过来说,「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每人都以这个为心,我不是成了无心的人了吗?没有心的人不是同诸土木吗?若「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这是阿难尊者自己说的,他的意思不但是自己心里迷惑,代表当时法会大众,当初也应这样问,现在大家听到这段经文,阿难尊者,也就替现在大家这么问,这个说话的,让人太不平啦,是不是?所以要紧就在这个地方,大家沉下心去,要明白这个真心,

就在这段文上,我先说到一个比喻,大家就容易领会了,前文也不用讲不用说,说离此知觉,更无所有,不是知觉就是心吗?怎么说不是心啦?这地方就要研究,知觉二字代表六样:见、闻、齅、尝、觉、知,知觉二字代表六种胜义根,要向好处说就是六种胜义根,胜过一切浮尘根,胜义是真实之义,一点虚假也没有,要研究出这个心来,知觉二字,说一个字也可代表六个字。这见、闻、齅、尝、觉、知要明白了,就是入道的十个门径,真心带偏真的心、妄心、缘影心,这是四层,在这里不怕费事,要多说几句话,大家沉下心去听,慢慢的也能了解。六根就拿一个,眼见的见字代表,他这里头有本见,本知见、本知觉,就照着知觉说,有本知觉、能知觉、所知觉,还有个缘影的知觉,这四层,不但阿难尊者如此,我们都是凡夫,阿难代表当时的人,代表现在研究佛经的,都是这么个心理。

我们凡夫,不要说真心,你就是偏真的也不明白,妄想心也不知道,都是缘影心,说这事情,拿甚么分别,你得表示出来,说出个目标,好让人研究。假定说,我们先拿看见的见字也分三样,他说见着了,就好比眼前,你看着佛像了,这见着了,你这一见的时刻,所看见的是个物,你的眼一见这是能见,能所先要分开,见着了,你说明白了;这个了,正式代表知觉,了就是明了,见也不要着能见、也不要着所见,所见的是物、能见的是偏真,你不着物,这是一个偏偏在一块是真的,我不着在所见的相上,这地方关乎目见,那个地方还有影子,这是一个本见、一个能见、一个执所见,这三样就清楚了。甚么是影子?就是你知见的见,好似个镜子似的,明明亮亮的、明明了了的,外面有甚么相,里头就有甚么影子,这个名字,就叫缘影,缘是向一块连络,这叫缘;你见到佛相,这是连络上,在连络一块的时刻,你要不作分别,在能见的这边,这是偏真,我见着佛相,不着在相上,相就是所见,能见、所见先分开,本来就有个明明了了,你要没有个明了,你拿甚么当能见?拿甚么当所见?这能见所见都在后边的了字上,这三样:真心、偏心、妄心,就是真知觉、遍知觉、妄知觉。这个明了的心,不认得明了的心,自己不认识自己这个明明了了的心,认得甚么啦?

他把这个所见的相,他执着住了,说见着了,见着了,他不能说回光返照,我还有个能见的见,他就着在这个相上,他一着在这个相上,当时有相,有实在物那不算是影子,他把这个物见完了,他心里头还有这么个影子,大家这个地方明白了吗?见、能见、所见,完了还有个影子,这四层分开了,这是要紧的地方。说真心,就是个了,明了就完啦,你要是所明了、能明了,就错啦!你要着在所上,就是妄心,你看见了,虽然是个所见的妄心,你还有个相在那里对着你,但当你转过脸来,你心里头还有个影子,这是缘影心。你们诸位来此听法,我们这是研究,大家在这个地方,分开这四层,把这四层分开了,说这个修行,怎么叫修行?你明白这个本知觉,就是这个了字,说明了,就在这个本知觉上,你要能观这个明了,就与见性的地方摸着边了,明心见性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明者。在此这是阿难说,要依着佛陀这么一说,我这成了没有心的人,「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是不是?我疑惑这个知觉心,佛陀说这不是心,我心里实在是恐怖,不但我一个人,「兼此大众,无不疑惑。」

请求佛大慈大悲,开导指示未醒悟的人,这是阿难尊者,心里不了解,代表大众求佛详细的解释,刚才说过能见、所见、本见、缘影都是这个。阿难尊者对佛说的这个话,「离此觉知,更无所有」,这就是错认名词,他不知道名词里有深浅,他就拿着缘影,当了本知本觉,这不差的太远么,他当然是这么说,「离此觉知,更无所有」,阿难尊者拿着缘影,当是本知觉,其实连能知觉都够不上,他说是「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佛怎么说这不是心?「我实惊怖」,不但我一个人,兼着法会大众,哪个人不疑惑?说到这里,这才请求佛,详细的开示,唯垂大悲开示未悟,还得求佛,发大慈悲心,开导指示我们未醒悟的人,这是阿难代表大众请佛说所以然处。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尔时」就是在阿难请求佛说法的时候,「开示阿难,及诸大众」,佛开示是个甚么宗旨,当然是心里有个宗旨,「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佛的心理,都是希望说这个话,使令他们法会上的人们,入无生法忍,这五个字也是最要紧,这五个字分三层解释;这个入字,本代表修证,怎么修怎么证果,先从修入,可以入到究竟果位,入字是修行的因果,无生法就是指人的性理,不但人,连世间上万物,统统是一样,受天然的性理,一点不偏,因为人不知道,佛要让阿难及诸大众,欲希望使令他们入无生法忍;忍字作一个地位讲,在修道的地位上,佛经上都用这个忍字,入是修证的意思,修是入手,证要入理,这是修证的关系,无生法是性理,这个性理是不生不灭的,根本上就没有生灭,人要都明白了究竟的性理,立地成佛,怎么叫立地成佛?这指着上根利智的,根本就清净,如果染污的深、迷惑深的,那就不容易,得慢来,要不怎么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啦?

这无生法是人人秉承的天然的理性,人、佛、万物,统统是一个理性,大家要知道,不论是诸佛,无量的众生、昆虫草木都是一个性,就在你用得对不对、认识得真不真,要紧的就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名字,就叫无生法,法字当个样子讲,就是不生不灭的这个样子,这没法起名字,他无形无相不好表示,表示出来,都不是你这个心悟这个理,悟到了就行。你心里有着个甚么样就错了,你一着这个样就是影子,这地方得要慢慢的,后边经文上都有解释无生法忍,这是说佛的希望,就是这么个样子。

佛的座位叫师子座,世间上帝治时代,皇帝叫龙位,大将军大元帅叫虎位,佛坐的法座,称师子座,在座上摩阿难的头顶,这是佛安慰他,因他心里迷惑,「而告之言」,这个地方接着就向他说话,说你们素常不留心,不详细的考查本如来常说,不是现今才对你们说。

这一句话,这就开总诸法都有啦,所有的世间上,尽其所有的宇宙、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是总说,底下才分开,你怎么说没有心呢?阿难一听,他认为无心,其实佛不是不承认他这个心,佛完全知道他错认他心里头的缘影为心,所以佛才驳他,他拿缘影就当了能知、所知、本知觉啦!其实连妄想心都够不上,不但阿难,连我们世间人,统统都是这样。假比你讲经,我们一听说话,大家记住了,这都是影子,我说的话你往理上会,这就能接受,你把这话记住,你们说的我学会了,学会了还是个影子,你再传给他还是个影子,要紧的地方说在这里,很难明白。

习惯性我们人都用常了,人人都用缘影心,他拿这一个心代表三个心:本知觉、能知觉、所知觉,就凭一个缘影心,代表三种知觉,这一错永错,佛先说,阿难一听没有心,说这不是心,这不是没有心了吗?佛说的哪能说没有心呢?这是给他总起来,又分别开说一切因果,这是分别开说世界,大则世界,由因克果,小则微尘,这把世界上分别开说完了,「因心成体」,要没有心,怎么成具体?管你是甚么物、怎么成的,他就因无形相不好表示,人就不承认,人都着在相上,人的迷惑就迷惑在这里,自己的本知本觉就迷昧了,这是根本上的错,在这里说是「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这些东西,是「因心成体」,都是这个心成的体。

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

以下又详细说,就如同这个世界上,诸般样形形色色一切所有,「其中乃至」,乃至是超略之辞,说世界所有的这个名字色相太多啦!乃至最微末的东西是甚么呢?「草叶缕结」,一个草一个叶,那也有性,没有性拿甚么成的?那个布缕裁衣裳,绞下来的布条,那不是废物吗?你知道没有用的也都有性,就怕你不追求,你要判问其元,哪个物都有体、哪个物都有性,说是一点布条、一点草叶,都有体性。大家还要知道,这地方一听,恐怕就迷惑啦!草叶的性,同诸佛菩萨那个性一般大,这地方要不注意,在这里要不发疑,佛法就没法明白,这是可疑的地方,常常的疑,就能了然,「诘其根元」,说你盘其他的根元来,「咸有体性」,统统的有体有性,只要有个体,就有个性,体是有所表、性是无所表,他这个无所表,才生出这个有所表的相来,底下又说。

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就是虚空也有个名字、也有个相貌,眼前虽看不见虚空,他也有性,「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说到这里是说有体,你怎么说没有心?这地方就怕不到根本上追求,你追求也追求不到。先说纵令虚空也有名、也有相貌,底下又一比况,「何况清净,妙净明心?」要紧就在这里,这个「妙净明心」是指着三因的理性,这是形相,由法身般若解脱,那是三德的秘相,所以这个地方,这三层事情:人与万物、飞禽动植,统统是一样,何况是比喻清净二字?都是清净的,清净的妙、清净的净、清净的明,是这么个简单的名字,就是个心性。这个性是个体、心是个用,这体用是不离的,你那个性一变化发动就是心,心的具体就是性,这心性不二,这一体大用,分开来这说是甚么?是妙、净、明,是这三个字,这妙、净、明从哪里来的?是由人人本具,一切万物统统具足,就是妙、净、明,指着修行说妙、净、明,指着人人本具的,根本上人人皆有,正因理性、缘因善性、了因慧性,正、缘、了三因,这个人人都有,正因理性、缘因善性、了因慧性,这三性不但人人皆有,一切万物都有,一点也不缺。清净两个字,贯着妙、净、明三样,这个妙要在三法里头就证法身、缘因善性就是这个净、这个明亮就是了因慧性,这是「三德秘藏」,修行来证果,要没有妙、净、明,怎么能成三德佛果?

这妙净明、正缘了,人人本具来的,就是这么个意思。其实就是这样,不是从小往大处长,本来就是这么大,就因人迷惑的有深浅的关系,说「妙净明心」,拿这个心算个本位,发起这个作用,有了名词,是「妙净明心」,这里是「三德秘藏」的一个修法。三因是成佛的因、妙净明是成佛的法、法身般若解脱是成佛的果,这地方都要紧,所以佛这么一比况,「何况清净,妙净明心?」妙、净、明这个心,这是个知觉,连体一齐说,「性一切心」,「妙净明心」和这个性,他是连着心性不二,所以性是一切心、心就是一切性,这句话,这是说有体,这是佛说的明明白白的有体,你自己糊涂不悟,你就说没有体,拿缘影就当了本来的知觉和能知觉,其实你连所知觉都够不上。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此一科文,这是微细发明,分别无性的道理,说明人所用的这个心,你要是用这个分别心,他没有完全的性体,这个题目就是这么个意思。正文上说,「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这是佛陀承着上文,阿难请问佛法,他完全是以分别心为主,他听闻佛法也是用分别心,以着这个为佛法,所以佛说,你是执着,「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这十六个字,这是一段文,这四句话,佛问阿难,说设若你执着住,吝是不舍,不舍你这个执着的分别性,你分别所觉、所观,你所知觉的、你所观照的、所观察的,这都是用这个所知觉、所观察的心,「所了知性」,你这个「分别觉观」,这就是「所了知性」,怎么叫「所了知性」?人心中的这个明了,明明了了知道啦!这里是个了知,我了然啦,这道理有三种分析:有所了知、能了知、本了知,

简单的说,所了知、所知道的这个事情,我明了、知道啦,是这么句说话。你所了知、所明白的这是世间上有这种事物你才明白,所有的物,就是你所知道的,了然知道,说这个性,这是无着世间上的形形色色,这一切的形相,起的分别心,这不是究竟的真心,佛说「若汝执吝」不舍,你这个「分别觉观」,这都是「所了知性」,所了知道的不是本知觉、也不是能知觉,你先知道所有的东西,不知道能知觉是个甚么样,再进一步,那本来的知觉是甚么也不知道,这是佛对阿难说,世间上的人心都是所了知。大家要知道,这是我所说的话,你们诸位也都知道,所知道的是甚么?我所说的话,这就算是声音,这个声音上的分别成一句话,所以这是形相上,有分别的也是一样,你要再说,身上感觉是冷是热,也是分别,你没离开这六尘,眼见的形色、耳闻的声音、鼻子闻的香、舌尝的味、身上感觉的冷热、心里分别的是非,这都是所了知,你要学佛把所了知放下,要明了本知觉才行,能了知还没到家,这是三种分别。

佛者觉义,全在个知觉上,知觉分所知、能知、本知、了知,你见的尘相,借着六尘相,你就起了知觉,你要没有六尘之相,你还有知觉没有?就不知道了,这就是普通人,都是这么样,所以说,「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分别的知觉、所分别的观察,都是所了知性,所明了的知道的性,拿这个不是你的本心,人都以这个为心,说「必为心者」,你拿这个一定当心,你永远是凡夫,你不能知道佛的心,成佛也是心,我们在世间上,都把声色货利当是心。你问世间上的心,这就多了,有善有恶,这个善恶里头,就分多少层,善有多少善、恶有多少恶,这还是在人道里说,分善分恶,所以人道里头有苦有乐,作善的人就乐、作恶的人就受苦,跑也跑不掉,佛对阿难说。

阿难是代表法会大众,他就这么问,佛就对他说,法会大众就跟着听,这地方是第一句,说阿难你这个心,若是执吝不舍,「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佛说你要一定执着不舍,你拿着了知性说当你的心,这里头有条件,此心即应离诸一切所了知的心,即应当离诸一切,离开世间上的,诸般一切的甚么呢?是色、香、味、触,这是人所执着的,无非就是这六种事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这都是人所执着的六种尘相,拿甚么执着呢?

就拿见、闻、齅、尝、觉、知,眼见、耳闻、鼻齅、舌尝、身触、心知,对着甚么?他这个知觉,对着色、声、香、味、触五尘,心里分别是非,佛说你要拿这个所了知的心,必定认为是心,就是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你先要离开色相、滋味、触觉,把这种所知觉都去了,这都是诸尘事业,谓诸尘、色有多少种色?香、味、触有多少样?这叫诸尘事业,每天在这些事情里头造这种业,你要把这个色、香、味、触,诸尘事业你都放下,你得「别有全性」,你特别的得有一个全性,这就可以算是你的心,你六尘放下,你就没有抓手啦!你就疑惑你没有心啦?这就是你的错处,你离开诸尘事业,没有抓手,没有明白的地方,你要是离开诸尘事业,特别的还有完全独立的性,那就对啦!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

拿这个做比例,就如同阿难,你现今承听我说法,拿耳朵听,我说的明心见性的法,你要知道,你听,拿甚么听?我说的法,那是甚么法?你当知此是因声而有分别,就因我说法的声音,你心里就起了分别,心起分别,就是所了知、所分别的,因我说的声音而分别,有所了别就不对,要意在言外,佛说法的这种义理在言语以外,佛说法不直接着说,要直接着说就错,他得曲引,绕着弯的把你引到明心见性为止。佛说来说去,说到这里,不容易听懂,我在文外,说上几句话,他那个究竟的理,就是让人认得真心,有一句成话: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哪个人皆有心,心是知觉性,知觉是心简略的名词,广说见、闻、齅、尝、觉、知这六样,再简单说就是个觉,你觉悟不觉悟,这个佛字怎么讲?中国话就是觉字,这个知觉就是人的本心,印度话叫佛陀,我们中国就叫佛,佛是甚么意思?就是个觉字,大家这地方得要知道,知觉的觉,有所知觉、有能知觉、有本知觉,这个真心是本有的知觉。

圣人的心,他是了然能知觉,我们凡人的心都是所知觉,完全都是所知觉,世间所有的,我以着这个知觉,所以因此这个所知觉的心,他有三种作用:本知觉、能知觉、所知觉,这三种作用,我们就用一种,就知道所知觉,我所说的话,你们诸位都听见,说我明白了,这是我所说的话,我说话的宗旨在哪里?不知道为甚么说这些话呢?佛也是尘说、剎说、横说、竖说,说了多少的话,为什么?就是让人认得自己这个知觉,认得这个本知觉,这人都有知觉,完全用的所知觉,世间所有的物都知道,我所说的话,你们诸位都知道,那么佛说的话你拿着当所知觉,由所知觉他把你引导那个本知觉去,就是这么个道理。其实没有旁的事情,还就是一个知觉,你从你的所知觉认得自己的本知觉就对啦!哪个人没有知觉?自己的知觉不认得自己的知觉,认得什么呢?认得你所说话的声音,眼睛看见色,青、黄、赤、白;声音,工商交际于大声小声;香有多少种香?味有苦、辣、酸、甜,好吃不好吃;身上辨出冷、热、涩、滑;心里分别是、非、邪、正,这点所知觉,佛为的用这所知觉,把你引到本知觉上,本知觉才是真心,要不怎么说即心即佛?他说真心就是佛,佛就是人的真心,你要能认得自己的真心,你就可以成佛,就因这个真心不好认,所以这个佛就不好成,就是这么个意思。

佛说的这许多的话,就是让你从这个所知觉的心,认识你的本知觉的心,就是这么个道理。我这是文外头,添上这么几句话,省得大家头一次听经,因为他不常听,心里头闷的不知道这话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说的?就是因为本知觉难明白,人都用这个所知觉用惯啦,怎么叫所知觉呢?世间上所有的声音、形色,我都知道,这都是叫所知觉,所见所闻,一共这是六样,三六一十八,见、闻、齅、尝、觉、知,见什么知什么,色、声、香、味、触、法,十二样发生了六种认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一共是十八界,我们这个人,就在这里头作活计,每天不知道所以然处,是怎么回事情,佛为的把这种事情说开了、说明白了。「明心见性」,明白自己的心、见着自己的性,你就可以成佛,是怎么个意思?这地方他本真不是容易明白的事情,这个佛,他是千变万化给人说,非让人明白不可,这要有一分真心,上里头一定的钻研,谁都能明白,佛是为的让人明白。你要想着,一听就明白了,那个东西再说一句话吧,你也就不值钱了,唱歌的一听就懂,说诗词的、说书的一听就明白,这个话要是你不常听,也转不过弯来。

佛说这个道理也是先说比喻,说我今天给你说法,你今天听见我说的话,我说的话是从嘴里放出声音,因这声音你就起了分别心,说出话来你就知道是吗?是个分别心,佛说法,为让你由这分别心上,认识你自己的无分别心,那个真心是无分别心;我们这个妄想心,是个分别心,是这么个意思。你要不把所知所见放下,你不能知道能知能见,你要没有能知能见、所知所见,你不能显出本知本见,这个真心就是本知本见,本来我就知道,就因拿着世间上的环境就迷惑啦,都成了所知觉啦,本知觉就付诸度外了,其实那条路上还都是本知觉,在本知觉发生出作用来,这个人都是这么习惯了,这根本知觉就不知道啦。这里佛说今天我给你们说法,因我说法的声音,你们就起分别,起分别就是所知觉,拿这一样比例,你说话我听见了、你那形相我看见了;你说的话,我心里也有个觉悟,这都叫所觉所悟,底下佛说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纵让你把眼睛见、耳朵闻、身上感觉、心里头知道,你说这个不对,这都是所知所觉,我都把他灭了,「内守幽闲」,我外边也不听声、也不尝味、也不感觉,我心里「内守幽闲」,幽静闲括一念不起,清清闲闲,你知道,你心思这个就对了,这也是不对,「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你是在外头看见、听见、你心里感觉出来,这都是影子,你知道、你听见佛说法、你记住不忘,这不对,佛是意在言外,意思是在言语之外,他就不容易明白了,说你「内守幽闲」,你心理幽静闲括一念不起,你认为对,这还是影子,你就是听过人家说心里一念不起,我这个见、闻、觉、知,把他销灭了,也不对,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你灭完了,你心里还有影子,外边不见不闻、不觉不知,你心里不是还有个影子吗?那一念不起的影子就是法尘,怎么叫法尘?外边见闻色、声、香、味、触,心里头还有个影子,这就叫法尘,法尘不灭的时候真心是显不出来的,就叫影子,也叫法尘的影子,见着什么一分别就是法尘,法尘现出相来在心里,好比见着月是个圆的,心里有个月亮的影子,这地方这不是真心。说到这里,佛想给他夺过来,还怕他不明白,不要说我们不容易明白,佛在法会上善巧说法,法会大众跟佛多少年,还不明白,何况我们这时候听不懂呢?因为这种道理是难明白的事情,慢慢的一点一点的就认进去了,这点,佛把头说完了,底下又纵着他说。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

佛说你这个见、闻、觉、知,本是所见所闻、所觉所知,这不是一个本知本觉,这事情你不信,不容易明白、不容易接受,「我非敕汝,执为非心」,我不是要你执为非心,就照着你那个心说,这就是纵着他说,「但汝于心,微细揣摩」,你别听我说的话「执为非心」,我说的话你不懂,但是你在心里头你微微细细的,你自己揣摩揣摩。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怎么叫前尘呢?你前头听见的话,我说话这是声尘,你眼睛见的色相,这是色尘,拿眼见、耳闻两种比喻六尘,但汝于心微知的揣摩,「若离前尘」,若离所听所见的事情,你把见的色、闻的声都离开了,离开前尘「有分别性」,把前尘离了,你不用声音色相,你心里还起了个分别性,「即真汝心」,那才是你的真心,你离开声音和形相,你就不会分别,没有分别心,你还变化不出来吗?你心里头还明白不明白呢?就在这句话上,「但汝于心,微细揣摩」,单单的在你自己心里,微微细细的揣摩揣摩,若离前边的尘相,你还有分别性,若离开前尘,我还有分别性,还有分别没有?没有,哪有分别性呢?那就算你的真心,你离开那个就算有分别性,你离开我说的话、你离开形相,你这个心就没有分别啦。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这就显出来啦,若是你的能分别性、所分别性,离开所有的色、声、香、味、触这些尘,若离开前尘,就无有体,就没有你心的本体,什么也没有,你离开世界上的六尘,「斯则前尘分别影事」,你就知道你早先心里的明白知道,看见那还都是分别的影子,那也不是你的本心,因什么?这分别影子的事情就不好呢?是不是?说这个尘。

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

你要知道,你不时要常住真心吗?永远不生不灭,根本是想脱离生死,你身上有个不生不死,本来就有,你自己不承认,你承认有生有死的,人的身体到时候就死,随业再投胎,又是生,人人都如此,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离不开生死,这生死怎么不好呢?痛苦很多,小孩生下来就哭,人到临死又哭,这个哭不是好受的事情,这不是苦恼事吗?你要想离开这个,你得把这个理明白开了,你那个前尘,那都是分别影子,这个尘不能常住,是个无常,这个人都怕无常,

「若变灭时」,那个尘相,我们这个身体,这是六尘成的,所以这个身体都是四大成的:皮肉筋骨是地大成的、血脉精液是水大成的、气力动转是风大成的、温热燥暖是火大成的,还有全身的毛孔都是空大成的。地、水、火、风、空,这五样成的人身,离开一样就得死,你这个知觉用不着的这五样,自己不承认,就是着相着惯了,天天眼睛看见是相、耳朵听的是声音,你离开声和相,你就不承认,你这个无形无相的知觉,不知道无形无相的就是你的本心,你知道在这个地方转个弯,就容易了,若变灭时,有形有色的东西不能长远,「此心则同龟毛兔角」,你拿那个当你的心,那是所知觉的心,所知觉世界上有形相的,都是无常的,到时就坏、到时就变,你看这个人,像我这么大岁数,那还能活多少年,顶多再活三年二年了不得啦,这不是在这里摆着吗?

是不是?自己也承认了,你知道这个地方他就变了,幼而壮、壮而老,这就是变,老则死,这就销灭啦,变来变去就销灭,人人都如此。你有不生不死的、不销灭的,你自己不承认,你要是拿着这个有生有灭的这个心,你着在这个有形相的身体上,你脱不了生死,怎么能了脱生死呢?「此心则同龟毛兔角」,那个龟从来没有毛,兔从来没有角,你光说,他是一句空话,你光说我有个心,你心是个所知觉的心,所知觉的东西没有啦,你的心还有没有呢?你心思心思,不也就跟着没有了吗?也就灭啦,那就是个妄想心,佛说的这些话,就是为的这个。

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这修行讲证法身,人都是个血肉身体,法身是什么呢?就是人的心,你把这个心不认真了,你哪里还有法身?不认识法身就同于断灭,「其谁修证与生法忍?」你要一断灭,谁还来修证修行证果?这个无生法,就是不生不灭的真心,忍字就当地位讲,就是到了这个地位。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此一段文,是第四小科,结斥误执,这是佛呵斥阿难从来就是错误执着。上边经文说,你要起分别心,这个性就没有具足的体了,不是完全断灭,就是没有具足的性体。上边佛就是令阿难及法会大众不用这个分别心,世人都用分别心,因为他有所对的物你才起分别,分别总不出六尘,修行最要紧是一尘不染,这就是自己的清净心,我们人的心,是沾染惯了,他有一定的凭据。大家都知道的六尘,色尘是有形有色的,声尘-说话这也算是声尘,香尘-鼻子所闻的,味尘-嘴里吃的东西好吃不好吃,触尘-身上感觉冷热,这五种是外尘,外尘合在一块,归在这个心意之中。

内里头分别这叫法尘,这个法字代表世间上一切名、一切相都叫法,就是方法,你得有个什么方法,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人都迷惑在六尘上,六根对六尘,眼、耳、鼻、舌、身、意这叫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发生六种认识,这六种识,眼晴认识形色,长短方圆、青黄赤白,耳朵认识声音高、低,鼻子认识香、臭,舌头认识苦、辣、酸、甜,身的认识是痛、痒、酸、麻,心里分别是非邪正,这六根、六尘、六识,这名字叫十八界,这各有各的界限,他每天在一块,天天作用,都在这里作活计,这是人迷惑的地方,所以上文已经说过啦。

我念的这一段文接着上边说,这好明白了,上边说是分别性,「离尘无体」,才刚说的,人在心里起分别心,分别就是妄想,他分别出哪个形相来,就叫缘影,心里头起了影子,我们人都拿着心里的影子,当了自己的心,这是人错的地方,这是人自己吃亏的地方。佛出世说法,并没有巧法,还是人身上所具足的,人用错了,所以不能成佛。你能六根不染六尘,六根有胜义根、有浮尘根,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意指的肉团心,这叫浮尘根,这地方你不能说他不是、也不能说他全是,说什么才是?这里头都关乎人的知觉,因有六尘,眼晴迷惑了,都说是眼睛能见、耳能闻,谁知眼睛也不能见、耳朵也不能闻,若这样我怎么闻见?怎么看见呢?

要知道,眼里有个见性、耳里有个闻性、鼻有齅性、舌有尝性、身上有觉性、心里有知性。见、闻、齅、尝、觉、知,这是六种胜义根,人天天用,天天也不承认,人迷在六尘上,所以见、闻、齅、尝、觉、知,这六种胜义根,胜过一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样叫浮尘根,这都是尘劳,地、水、火、风成的,这东西怎么就不对呢?他这东西不能常在,到时候就变坏,人都承认有形有相的,说错在这里,不认得无形无相的真心,这能力都在无形无相上,无形无相是什么东西?是见、闻、齅、尝、觉、知六胜义根,把他记清楚了,就好办了,不然听不明白,这是说这个总题,这地方不大好明白。

佛是慈悲,为救世间上的人离苦得乐,在后边分了十番的辩见,见、闻、齅、尝、觉、知就是这个见性,分开十样,一条一条的给你解说,要总说你不明白,后边还有二十五个圆通,一共三十五条,这是为解这个总题,不好懂,佛也知道。别说我们现在的人不能了解,在世时,那些诸大弟子,有证到四果圣人的,还都不容易接受,还不容易明白,何况我们抖然间一听佛法就明白啦,这得长远性,知道根底,慢慢的、自然而然的,就了然啦,就明白佛所说的法,是让人离开分别性,我们这个人就认准了这个分别性,这是根本上的错误。

上文说了两层,是一纵一夺,纵着他说完了,再夺过来,所以这个佛法,夺处即是与处,你心里的执着性,佛拿这个言语,给你夺过来,夺过来怎么办呢?还给个什么?什么也不给!夺处说是与处!你执着的影相,给你夺过来了,这就给你了,不是夺过这个来,还给你那个,不是这个事情,你本来是个具足的,因他无形无相无所表示,自己就不承认,你说眼能见,他怎么就能见?那个人死了,两个眼珠子瞪着,他什么也不能见啦?不是还有眼睛吗?有眼睛也不能见啦!死了这个身体就没有感觉啦,还是那个身体,他的知觉离开了,这是要紧的,要不讲明心见性呢?你明白了自己的心,你见到自己的性,这就是佛法,就为的这个,旁的不为,这个难明白。佛横说竖说、尘说剎说,说了四十九年,度化人可也不少,然而要向世间人一比起来,那就难了,那就尊贵极了,那就是凤毛麟角了,麒麟的角上哪去找?凤凰的羽毛上哪去找?就没有啦。

佛当时还就像度化了多少的人,你要拿全世界一比,那个不知道的太多啦,所以佛耐着烦的说,对着阿难尊者一个人说,他替大众代表,是因什么呢?这个事情就难明白呢?说是这个分别性,上文说是离尘无体,说是我会分别就说有形有色的这个尘,尘就是尘土,什么东西也不能照啦,就是这么个意思。我们人的心,无形无相,他好比一个大光明镜子,你弄些尘土,照在这个镜子里头去,你认明白了,其实错认啦。你好比这个镜子吧,有红色、有白色,就这两样,不用多说,都照在镜子里头去,就在镜面上,他自己觉着这个能力还不少,你要把那尘土都去净了,你心思心思,这能照多少,他把世界都照在里头去啦,这意思就这么个比例。佛说人的分别性,从哪里来的?

各人有各人的性情,有分别,因什么分别呢?是因为有形相你才有分别,你好比这个人是好是坏、物有大小,这都是对待法,你看见大对着小,这个人一举一动,心里头就是对待,这都是影子,影子不会分别,你那个知觉的心,他能分别或寄托在眼上就能见,青黄赤白、长短方圆,他拿着这个形色,心里头习惯性那个影子,拿着影子就当了自己的心,这都是人的错处,世上的尘,它不能长在,青、黄、赤、白,他一会儿就变啦,长、短、方、圆一会儿就坏了,那不能久存的事。

这个见、闻、齅、尝、觉、知,他永远也不坏、永远也不死,人每天用他每天都不承认,承认什么?我眼能见长、短、方、圆,能看见青、黄、赤、白,他只知道这个,他就认错啦!上来这是佛说的,这个分别性,人心里一分别长短方圆、青黄赤白,拿这个做个比例,这分别性离开尘就没有体,如果说这是青、黄、赤、白,你就知道有个青、黄、赤、白的影子,你就分别开了,这是红的、那是白的,你的分别心照着色相,青、黄、赤、白不能长在,你那个能分别青、黄、赤、白的,这是真的,这道理就在这里,所以说有分别性,「离尘无体」,离开青、黄、赤、白他没有独立的本体,你自己就不认得。人心里有分别就是影子,「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前者你看见的那个青、黄、赤、白,你分别的那个影子,你拿影子当了自己的心,是这么一宗事情,这影子怎么不好呢?

影尘不能常住,一会儿就变,我们这个身体要比较起来,也就是光明镜子里头一个影子,这身体到时候就坏,那个见、闻、觉、知性永远是不坏。身体坏了他又找一个投胎,人人都如此,要投胎,从小到大,长大到老,到了时候又死,你自己身上有一个不死的,永远不承认,这是人吃亏的地方。佛告诉人知道这个理,说身体是我就错啦,身体是我的,我是我、我的是我的,好比房子是谁的?我的,你有个我的、还有个我,这个人把我忘了,只是拿着我的就当了我,这个身体是谁的?是我的身体,你知道是我的身体,那个我是谁?

我、我的是两样,这个人都糊里糊涂的,就拿着我的当了我啦,说这些话,好接着往下说,这个话上来说过一次,怕大家有没听的、有记不住的,这地方把他重叙一下。底下佛就说,从来说是妄想执着,所以自己把自己错认了,所以这个地方佛告阿难说,「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这地方就分别开啦,阿难是个当机众,佛对阿难说「世间一切诸修学人」,是各样的修行人,有修旁门的,这些都是修行人,他也是为好,但自己弄错啦,说「世间一切诸修学人」,诸般修行学道的人,是怎么错的?

「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你就听听这话,这就是说修行人都错啦,九次第定这个法子可以升天,总比人间强,到时候也是坏,无非年限多点,佛对阿难说「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是指着法会那些人,都是修行人去听佛说法,虽然修成了九次第定,什么是九次第定呢?就是色界四层、无色界四层、还有灭受想定,这叫九次第定,再说色界分四禅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色界共十八天,四种次第,上边有四空天:空与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又四层次第,六欲天上有男婚女配,寿命也长,色界天,光有男子没有女人,你修行到九次第定就觉着不错,佛说那都误认啦,都不究竟,怎么个理呢?生到天上寿命长、福报大,然而到时候还是死,没脱了生死。佛说修行人,虽然有九次定,不得漏尽还都有堕落,人在世间,做好善乐施有点修行,也能升天,一层一层的高,有九种次第,你虽然修成了九次第,福享尽了,还得堕下来,这叫漏落。

九次第定色界四层、无色界四层,是出世间禅定,平常修行人,修行不到灭受想,他把世间上人所享受的,灭是销灭啦、不要啦;想,不但不要,连思想也没有。色、受、想、行、识,这是五蕴,色尘早就灭了,灭受想定,虽然比世间禅高,也不究竟,所以佛说不明白佛法,一修行就容易错,若明白佛法,还有错路的,所以佛这份慈悲心,详详细细的给他说这种道理,这种道理其实人人都应当学,人人都应当知道,以免向下坠落。九次第定,色界四层,欲界不算,无色界四层,说到怎么修行的方法,那得另做研究,没有工夫说那些。

最后灭受想定,每个人有身体,就得有享受,衣、食、住、色、受,你有这个享受就得有思想,我把这个形体也空啦,这个色相也没有啦,到了四空天上啦,到了这个地方,仍然还是堕落,堕落就是不得漏尽,不能够得着漏尽成阿罗汉,证到了阿罗汉才离开二十八层天,分这个九次第定,才超出去不堕落三界,阿罗汉是一句印度话,翻华官不生,不在三界内受生,他还没到不灭上,他是光入了寂灭定,这地方说起来很深奥,慢慢再研究。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这段文是领旨哀请,阿难尊者,他是个当机众,他领会了佛给他说的这个道理,宗旨是领会啦,他还不知道这个道理的所以然,他所以加上一分哀请,他请求佛把这个道理,实实在在的说明白了,再者上次前段,最后两句话,因未讲完,今天要把他补上。

就是「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就是这两句话,前边说了一大堆,就是为这两句话未讲完就下座了,这地方因为上边说这个心实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他这是说分别性「离尘无体」,我们这个人心里起分别心,哪个人都有分别心,你不分别怎么做事,这地方最要紧,这是佛明明白白的告诉,前边说的话,所以这个若有分别性,又怎么不让人起分别呢?因为你分别没有旁的,一定是在六尘上起分别,这是凡夫天天所作的活计,你要修行就是这两条路,你要知道你分别都是尘,六根对六尘,要想修行佛法,你得先知道有句常话,是「一尘不染,万法皆空」,说的六尘同是世界上尘劳的事情,尘劳的事怎么就不好呢?你把他着上就是生死的根,怎么是生死的根?就是世界上有漏的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有形相,不能常在,你拿它当真的,你就随着受生死,你不是修行怕生死吗?

你知生死苦,你修行得要知道生死在哪个地方?就在这六尘上,你执着起分别,拿六尘当自己,这是根本上错误的地方,这地方得怎么办呢?佛说这六尘怎么不好呢?他是无常的,你在这上头一天到晚总关心,你在这上头作活计,你怎么了生死?天天你干这个事情,这个道理得打根本上解决,不是马马虎虎的,说完了就了,这也不是那个事情,你不是要求真吗?诸位善士花多少钱,租这间大楼,各位听众冒着风雨都来,讲经的把喉咙也说哑啦,为什么呢?就是为的明白这种道理,在道上解决,不要把这好时光马马虎虎的混过去,我说这个话是为的什么?可以讲不完,多讲几分钟,你别省的后首再补上,未讲完下座,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讲的人觉着我这话还未说完,今天说就为的讲的文要是快、要是短,早下座也不要紧,你假比这段文长多讲几分钟,大家连听的带讲的、带侍候的,把这个宗旨得着了就好了,要不然,弄的前后不相合,所以我把这话说明白了,从漏的这两句话。最后佛说,你不要分别这个影尘的事情,因为这个尘你要是离开了,你就没有本体了,就断灭啦,这个尘不能常住,这道理就在这里,修行讲一尘不染,你执着在这个六尘上头,就随着生死转了。

我们人怕生死,才研究佛法,人的身上有个不生不死的,自己不认得、也不承认,所以这个地方,要紧就在后边这一句话上,这是集经人说,这也不是佛说的,这也不是尊者说的,「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要紧就在这句「默然自失」,说到这里,佛就为的这四个字,前边说了这些话,六尘是所分别的事情,我们这个人,哪天不是分别心?你分别的事情可有百宗,你离开他,你不是不知道世界上生死痛苦吗?你得离开这个无常的,哪个地方不是无常?这道理就在这里,底下就给点出来,「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就在「默然自失」这句,佛说了半天,大家听了佛说的道理,可都对,但是心里不了解,这要点落在什么地方呢?所以这集经的人都是名人,都是大菩萨集这个经,所以「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因听佛说的话,他心里没有路走了,也不能心思、也不能分别,心里就停住了,停住的这个地方,就是你自己不承认,你总让这个心乱跑还行吗?

默然,你也没有可问的、没有可想的、没有可说的,这叫默;底下然,就是了,在没有说、没有想的地方就是。心里头起妄想、起分别,都是从这个不分别的地方出来的,你心里什么事情也没有,待一会儿,耳朵一听、眼睛一见,这个事情来了,你那分别心就生了,这地方你知道不要紧,分别不要紧,你认得他,你知道这是谁,你不随他转,不随他转就对啦,道理就在这里。说默然,这就是了,佛说的话,你也没有问的、也没有想的,这就是了;自失,你这地方不承认,这「默然自失」,说是自己失误,不能捡起来,自己失掉了,佛说法就为的这些话,这地方怎么我还不明白?不明白不怕,佛在后边说了三十五段,就为的这种难明白的事情,这是人的习惯性,已经久啦,一时半时改不过来,所以你就是明白了,你自己还不信,你自己信了,你还做不到,这宗事情咱们这是为研究会,佛学研究会不是说完了、听完了就算了,咱不是研究吗?所以今天我才敢说这话,要不是叫佛学研究会,这个话就不必说了,多说少说马马虎虎过去就完了,这地方就是为的大家一时不明白,就是「默然自失」,自己把自己的常住真心不承认,把自己就丢失了,这四个字就这么讲,这是一段文。

还有一段未曾讲完,是从「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这是要紧的地方,说你不能证圣果,不能超凡入圣,因什么呢?皆因执,执是抓住不松手,执此什么呢?「生死妄想」,生了死、死了生,生死也当生灭讲,这都是妄想,这地方要注意,六尘这是个有生有灭的,这是所有生,在所上论,这个能分别的,这是说能的方面,佛法种讲能、讲所,究竟处讲能所双亡,把能所都销灭了,怎么叫能所呢?我们的眼睛能见,这叫能,能见种种形色、耳朵能闻声音,你们诸位听到说话的声音,这叫所闻,我们要到所见、所闻都没有的地方;就照着这两样说,一个能、一个所,六尘是所分别的,我们所执着的,六识是能分别的,一个能、一个所,这两种东西,你要不把他销灭了,对于佛法的道理,就没有明白的时候。前边说的「皆由执此生死妄想」,前边说的六尘,那是所迷惑的,我们执着是实有的,其实不是常在的,你生了灭、灭了生;生了死、死了生,就是这个,你这个能明白的,就是妄想,因什么妄想呢?

你不应想的去想,这就虚妄了,妄作妄为,不应当想的去想,不是白想吗?这就虚妄不实了,皆因为这个因由,你执此生死妄想,执着住永远不放松,人人都如此,抓住什么呢?生死的妄想。前边那六尘,是所分别的妄想,他有所分别的地方,能分别的就是这个见、闻、齅、尝、觉、知,这是六种根性,人自己迷啦,不会用、不会保守,随着形相走啦,耳朵的闻性,这是一个宝贝,你了生死就在这个地方,你自己不认得闻性,只认声音,随着声音跑,说我记住多少东西、念了多少文章、读了多少经,这都是妄作妄为,那个经文让你明白,你不明白,你念那个干什么?

这好比人家是个财主,家里有的是银子钱,他今天赚了五十万又挣了六十万,与你有什么相干?你心思心思,这个心你分别就是妄想,执着就是人的心,人的心是什么?见、闻、齅、尝、觉、知,这是六样,是能分别的,色、声、香、味、触、法,是所分别的。你要研究佛经,大家知道,这个名相,不怕多说,听了得把他弄熟了,然后你再拿这个东西,显这个不可思议的真理,道理就在这里,讲经的不给人讲清了,人家听不懂白费工夫,这是最要紧的。佛说「皆由执此」,你执着生死妄想不放松,生死是六尘,都是生灭不常的,你跟着这个跑,这个还能好吗?你知道生死是错,你知道错的地方是什么?佛明明白白点出来,这段文未讲完,所以重说底下还有两句,佛说,「阿难,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这是佛对他说,你阿难虽然听了不少、记了不少,你听完了还是凡夫,你没起观念,你没在见、闻、齅、尝、觉、知上观念,你竟在色、声、香、味、触、法上起分别,错就在这个地方,不把他点清了,不知是怎么回事情,今天补上面的这段文说。

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

阿难听完了,还不知这个要点落在哪里?「重复悲泪」,他自己惭愧的掉下眼泪,这时候「五体投地」,跪在地上,两个胳膊、两个膝盖再加上头顶着地,这是最重的礼,磕完了头,还不起来,「长跪合掌」,在那里长长的跪着,用两手合着掌,这是请教佛,「而白佛言」,对着佛表白说啦,「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从我发心跟着佛出了家,我心里有仗势,仗恃佛有威德有神通,自己常常这么思惟,用不着我修行,我哥哥成佛啦,还不沾点光吗?不必劳苦我自己去修了。

将谓如来。惠我三昧。

这三昧是修行的好处,翻为正定、正受、等持,得了想当然的定力,这个心不随着六尘转,这叫正定;你得到想当然的正定,身心就有享受得大自在,这叫正受;看世间一切法,相分、见分都是平等的任持,这叫等持;三昧是印度话,中国叫正定正受等持,抓住不松手,这是三昧。阿难对佛说,「将谓如来,惠我三味」,这个东西不用我修,这个正定正受实由修行而得,不起观念不行,阿难心思,不用我修,如来有恩惠,送给我这个正定正受等持。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

我从来不知道,各人有各人的身、各有各的心,谁也替不了谁,「本不相代」,让佛一说我才明白,我自己把见、闻、觉、知这个本心丢啦,拿着这个本心随着六尘就转啦,这是我错误的地方。虽然是我身体出家,俗语说当和尚,和尚这两个字,大家要知道,最贵重的尊称,释迦佛在世时都称大和尚,后来的出家人配不起称和尚两个字,称法师可以,要不是称个僧人,和尚两字是最尊称,到了中国,和尚二字弄的顶没有价钱,一说那事是和尚做的,把糟糕的事加在和尚身上;和尚二字翻中国话叫力生,他能有力量在世间上救度众生,谁配的起叫这两个字?平常人担不起,成了佛才称和尚,这是不明白佛法的人,也跟着叫和尚,出家人也承认,我是和尚,这两个字担不起。所以阿难说,「失我本心」,我把本心丢失啦,怎么丢失的?跟着六尘转啦,「虽身出家」,我虽然出了家,像个出家人的形相,「心不入道」,我这个心不知道修行,分不清哪个是能?哪个是所?有能迷惑的、有所迷惑的,所迷惑的是六尘、能迷惑的是六识,就认识这六样,眼睛就认得色、耳朵认得声、鼻子认得香、舌头认得味、身上认得触、心里头随便乱想,你想想这不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吗?这是错的地方。

譬如穷子。舍父逃逝。

佛说这个比喻「譬如穷子」,自己甘心受苦,把他有钱的爹舍了,逃到旁处去,这是说人自己不认得天性,天性就是自己的父亲,是个大父母、成佛的父母、一切众生的父母,就是人的天理,也叫天性、也叫性理,光有这个名,人都知道,不知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怎么用?「譬如穷子」,这是个穷儿子,他有有钱的爹不承认了、离开了,「舍父逃逝」,舍了他爹,他自己逃在远处去,自己甘心受苦,人要不明白佛法,就是这么个比喻,自己有福不会享。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