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湛山倓虚大师述

二种妄见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阿难对佛表白说,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还有诸和合相与不和合相,就是这种道理,「心犹未开」,我心里还不究竟开悟,还不十分彻底明白,「而今更闻见见非见」,现今又闻佛说「见见非见」,见着的这个见非见,佛说本见见着能见的时候,这个见,「见见之时」,本见见着这个能见的时候,非是这个能见、所见,「见见非见」,本见见着能见时,也可以说非是所见,这个「见见非见」,这个本见能可以见着能见,所以就非是所见、也非是能见,这底下这个见,也可以说是能见,也可以说是所见(见见底下那个见字若与相分遇合,本身便是个能见,但又是本见的所见对象,所以又是所见)。

佛一说这个「见见非见」,就「重增迷闷」了,重新又增加我的迷惑,心里头太愁闷了、不明白了,「伏愿弘慈」,佛得大发慈心,「施大慧目」,用大慧眼开导指示我等,是阿难祈求的话,「开示我等觉心明净」,究竟就是一个知觉心,明白了,明白什么呢?就是一个干干净净,清净得一尘不染,这就对了,知觉心明白了,就是一个净,就是一个清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有泪无声为之悲泪、有泪有声为之哭,这个地方说悲泪,就是流眼泪没有声音,「承受圣旨」,还愿意亲承接受佛的究竟的宗旨。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

说到这里是到了第九番辩见,这一段文,这是经家叙义,这是集经人叙说佛的意思,因上来佛说的「见见非见」,这种道理很深,阿难仍然不明白这种道理,悲泪顶礼请佛详细开示,这时世尊怜愍阿难及法会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佛将开演大陀罗尼,陀罗尼是梵音,这句话小乘里头就没有,因什么呢?这个地方我也跟你们说一说,大家要研究佛法,不好不知道,中国翻的经,翻的是印度的梵文-梵天的文,他说的话都是梵天的人下来教化,都是梵音,就好比我们这边读的诗书、易礼、春秋这些个文章,所以,梵文非中国文不能翻,因什么呢?中国出过圣人,虽然名词不一样,义理一样,所以,南洋群岛信佛的很多,统统都是小乘,因什么统统都是小乘呢?都是巴利文,巴利文就是普通的文字,不是梵文,巴利文就是普通人常用的语体文,不是汉朝那些个文章义理,所以,他这个文就不能翻梵文,梵文的名词巴利文没有。

所以,南洋群岛信佛的人,他一听大乘,他不知道这个名词,他还毁谤,这个话也得要说,大家也得要知道,要不这个事情就不对啦!说没有这个事情。就拿陀罗尼、奢摩他,巴利文就不好翻、不能翻,光翻小乘的,要研究佛法,这个地方要清楚,要不他就毁谤,你就心思是学错了呢!明白大乘的就是中国、日本、朝鲜-高丽国,因什么呢?他通这个文字,和中国的文字相通,巴利文光是人间普通士、农、工、商的这种名词,道德的名词他没有,没有这个名词怎么翻?所以,他不知道就毁谤,还有一种最祥瑞的好现象,在哪个地方呢?出在印度,香港正在启建水陆道场,我去演说,在这个时候,有印度来的领事官在香港住,我忘了他的名字了,他带了他的太太、小姐、少爷,中国的冯公夏居士,大家很知道这个人对于佛法很热心,他介绍领着的这位印度领事官到了法会的道场,见了我谈谈话,客气地说要领教领教;领事官一见到我,他自己就说(他心里也明白),我是印度人,根本上我就是婆罗门,在印度,婆罗门是个大道门,释迦佛在度众,连释迦佛都是婆罗门,他是在婆罗门里头革命啊,释迦佛特别的说出这一种道理,婆罗门也驳不倒,可也不随顺佛法,就是这么个劲头,因什么呢?

佛说的道理很特别,推不倒,人民信婆罗门的很多,以外还有九十六种外道,婆罗门是个顶体面的大道门,但是不知道佛法、也不信,佛的俗家祖先都是婆罗门。如果释迦佛这个佛法末了、没有了,将来再有佛出世还得生到婆罗门家,这个道门对杀、盗、淫、妄这四种根本戒守的很好,比我们出家人守的都严,婆罗门有这点好处。佛要降生出世,必定投在婆罗门家,他的门庭很清净的,这位领事官向佛说:「我是婆罗门,我们婆罗门当下可以研究大乘佛法」,早先是不研究这个的,这不是个祥瑞吗?

印度要不研究佛法,佛法就少弘扬出去多少啊!我们立了一个大乘佛法研究会,他问我大乘佛法里的四种涅槃,小乘佛法是两种涅槃:一个有余涅槃、一个无余涅槃,大乘也有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他就不知道了,所以,他先问涅槃在经里头有几种?我向他说有四种:小乘里头有两种、大乘里有两种,他一听,就对他的心思了,他又说:「我有一种事情,总很为难。」我说:「有什么事为难?」他说:「人的这个痛苦用什么方法能离开呢?」我说:「要认得自己就没有痛苦。」他说:「谢谢法师!」他就走了。这就是说啊,印度要研究佛法,将来大乘佛法才能兴,佛出在印度,光是佛弘扬佛法,婆罗门反对,九十六种外道也反对,除非佛法这种道理真站得住,那要多少的辩论啊!

「大陀罗尼」,陀罗尼翻中国文就翻两个字,翻总持,大字是中国话,陀罗尼是梵音,是印度梵音,陀罗尼要翻汉文就翻总持,能是一个总抓手,再说一句俗话,就是有把握,抓住了!这是学佛法的一个总把握,总持这两个字,总是总一切法,持是抓住了、拿手任持,俗语说有了抓手了、有了把握了,这叫「大陀罗尼」,总一切法、持一切义。

「诸三摩提,妙修行路」,一个大总持,里头含着就多了,含着种种的禅定的功夫,小乘里头就没有禅,「诸三摩提」就是一切禅定的功夫,禅定的功夫翻的很多了,「楞严经」后面二十五种圆通,都从禅定里头修成的,二十五种以外还有许多又出去的,那就多了,所以叫「诸三摩提」,就是诸般入手的禅定的功夫,「妙修行路」,这妙字当不可思、不可议讲,心里头思想不到、嘴里头议论不出,不可思议!不是你可思想到的、可议论到的,议论到就不是、思想到就不是,这怎么办呢?我们人的习气都要说了才会明白,你得有个思想我才好懂,思想不得、说不得,是怎么回事情呢?这个道理在哪?这道理得慢慢的比量出来,你愈说愈错,就不说了?就不响了?

人人都有个不说的时候、有个不响的时候,大家自己不留意,假比人睡足了,也没做梦、也没打闲叉,你起早起来了,一睁眼,心里头什么事情也没有,你把这个心沉一沉,你静一静,你看看还有什么?这个地方也不可思、也不可议,思想不到,还有什么说的呢?更没有说的了,这个地方这就是!在这个地方得站住脚跟,这个地方哪里可思可议呢?你不能说没有,有这个不可思议的,人却忽略了,我们这一天不是思就是议、不是议就是思,除非睡着了还要做梦,就是没有闲着的时候,自己就不认得自己了,这个地方这是修行的一个法,这「三摩提」也说三摩地、也说三昧,统统都是翻正定、正受,也翻等持,正当的定力、正当的享受、平等的任持,他含这三种意思,「妙修行路」,是不可思想、不可议论的,这么一条修行的道路。

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佛告诫阿难说,「汝虽强记,但益多开,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阿难是代表法会大众,佛对阿难说等于同大众说,佛说阿难你虽然能强记,有记诵的功夫,强记这个学问没有旁的好处,单单的能利益多闻,无非是增长见闻,这在世间法上有这么个多见多闻的人,「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奢摩他是一心三止,现前一念心就有三种止的义理,怎么叫三种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你悟这个理,一切法当体就有个性,有性就是真的,没有性世界上一切万事万物都不能成立,各有各性,所以就是一堆土、一堆泥,他也有性,人更不用说了,统统都有天性。这个道理当体就是真的,你不用向旁处找,然而真可是真,这个地方可就是一个不起分别心才能行,你要一起分别,圣也成凡,你要不分别,凡也就成圣,就是这么个意思。

这是佛对着阿难说,于这个奢摩他,修止观的法门,奢摩他就翻止-一心三止,简单的说就是一个止住的止字,儒书上也说知止而后有定,你这个心有所止之处,你这个心就安定了,就不能转变了,不随环境转,就是这么个道理,梵音叫奢摩他。体真止当体就是真的,不是提另还有个定力的地方,止就是定,所以说修止就是修禅定,这是一样,要得着这个止,怎么个止法呢?要「微密观照」,微就是不可分别、密就是不可思议,起这种不可分别、不可思议的观照;观是观想、照是觉照,心里头别糊涂,你要用功的时候,你这个心得明明亮亮的,觉照也说观照,观就是观念,你别忘了,照啊,你总得醒着,你观着观着睡着了,这功夫怎么用呢?这是说用功的话,你观照,向哪里观照?你得要奢摩他,得有个所止之处,你心里止不住了,止不住怎么办呢?

你就得观照,要不你的心就跑了,要不就昏沉了、睡着了,这就不能用功了!你总得要起观想、觉照,把精神提起来,心还不要乱跑,这才叫用功。佛对阿难说,你这个功夫没有,「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你心里连知道也不知道,既然不知道,「汝今谛听」,你审实了好好听着,「吾当为汝分别开示」,我应当给你分别开了解释,让你好明白,「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佛说法不是为当时一个人,也不专为法会大众,今古之人都可以学,「亦令将来」,是后来的学佛的人,「诸有漏者」,怎么叫「诸有漏者」?凡夫都叫有漏,漏是堕落的因,好比碗盛了水,它有缝子,将来它就漏水啊,漏水就是落下去了,这好比我们这个人心里有妄想,有什么妄想,你就向哪个妄想里漏;你常常的想名,你那个心就漏在名里头;常常时想利,心就漏在利里头,这是一定的理,「诸有漏者」就多了,不是光世间的人,还包括二十八层天的天人都是有漏的凡夫,何况我们人呢?天上的人一层比一层高,头上六层是欲界天,欲界是有男婚女配,这都在天上,四天王天、忉利天,忉利天就翻三十三天-东八天、西八天、南八天、北八天、玉皇大帝中方一天,这是第二层凡夫啊,大家要知道!第三层天叫云居天,离开地皮了,头二层天还在须弥山上,须弥山顶叫忉利天,这叫寄居天,这可也叫天啊,然而还在地皮上,按佛法说,还够不上圣人,这还是在凡夫,凡者广也,大梵天就是普通的人;第三层夜摩天就是云居天,离开须弥山了,这层天上自己就有光,不用日月的光,须弥山的光明就是用日月的光明;

第四层叫兜率天,兜率天宫的福很大,弥勒佛当下还在那儿候补佛位,修禅定功夫的人都求生兜率天,兜率天是个圣地,普通人见不着弥勒菩萨的内院,外院都是凡夫,随着他的大菩萨都是圣人,这是第四层天;第五层天是化乐天,自己都可以随意变化;第六层天是他化自在天,不但自己变化,对于万事万物都能随缘变化,有这样神通,这都是凡夫,这就说欲界天六层凡夫。接下来讲色界天,色界天没有男婚女配,修行到好了,有四禅四定的功夫: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有九天,一共十八层天,寿命都多少万岁,然而,还是凡夫。还有四空天:空无边处天、识与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想入非非啊!这还是凡夫!

活八万四千大劫,一劫有几百万年,到时候还得死,还是凡夫,这就是六层欲界天、十八层色界天、四层空天,一共是二十八层天,这都是有漏的凡夫,因什么有漏呢?他还没脱生死,还在六道轮回里头,天福享完了还得托生为人,要是又做点下地狱的事,打天上下来,就是下地狱,一点客气也没有,就这么个样子,你别看在天上享福,我们这个人间也是这么着,你如果做了大善事,是个大富贵人,做完了善事又做了极恶的事,把福享完了,回头就下地狱,跑不了的!所以,危险啊!不管老少男女、富贵贫贱,有点善根都得要念佛,你一念佛就能升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这种愿力,世间人只要诚心念「阿弥陀佛」四个字,梵音念「南无阿弥陀佛」,「皈依阿弥陀佛」的意思,就这六个字超生了死!你看才刚说的这么些危险的事,你要念一句「阿弥陀佛」,什么也不怕!

将来科学愈发明,佛法愈兴旺,佛法将来会有大兴旺,怎么个理呢?科学追实,世间上的事情求真,就怕他不求真吶,佛法近来要开展还多赖科学,科学将来有一定的考验,世界上三界二十八层天统统都是有漏的凡夫,这个地方,这么一说,将来佛法经过科学的考验,佛法当然是要昌明的,刚才提的须弥山,有多高呢?八万四千由旬,一由旬四十里地,日、月在须弥山的半截腰上,相当于四万二千由旬这么高,这都考验得出来的,将来火箭能够射到月宫里去,果然射到月宫里去!佛法要不真,什么东西真呢?佛在世的时候说,有多少人毁谤他,他说一个人身上有八万四千种虫,一类还有多少万,当时的人都毁谤佛,当下我怎么知道科学愈开展佛法愈兴旺呢?当下研究出来了,人就是这一滴血啊!里头的动物无数,岂止八万四千?就这一滴血啊!

科学家从生理学里头研究出来的,这就证明了释迦佛所说的,释迦佛当初说的时候,人身上统统都是虫子,成这么一个人,都是微细的动物,那时候有人就毁谤,这时候科学证明出来了,证实了!一个人身上统统都是动物,这个地方我多说了这么几句话,大家也得要知道,「亦令将来诸有漏者」,三界二十八层天都是有漏的凡夫,何况我们人呢?可有一宗,要是学佛,不论你在什么阶级上,能可以直超顿入,「获菩提果」,就是这些个凡夫,不论在天上人间,也不论富贵贫贱、男女老幼,就在你学佛学的精不精,能可以获得菩提果,获者得也,菩提翻为觉道,觉道就是佛道,证这个佛道的这个结果,这就是成佛的地位,叫菩提果。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这是总标人在世间上的迷惑,佛叫一声阿难,说「一切众生」,是包括凡夫都叫众生,要说众生,佛还在众生之内,都叫众生,要分开说呢,是十类众生,佛为无上的众生,菩萨为大道心的众生,缘觉、辟支佛为孤调众生,阿罗汉为希果众生,这是四种圣人,六种凡夫呢?天上的人为快乐的众生,因为天人尽是享福,我们世间上人叫苦乐的众生,我们世间人有苦有乐;还有一种阿修罗叫瞋斗众生,他一天总瞋恨、生气,好争斗、好打仗,这是三善道;三恶道呢?地狱是苦苦众生、畜类是愚痴众生、饿鬼是悭贪的众生,这是三恶道,四圣六凡叫十类众生,「一切众生,轮回世间」,正式的说是说九法界的众生轮回世间,连佛说上这是十类众生,佛已经是出了轮回,虽然出了轮回,也可说在以内,佛为度众生也来世间,也在轮回里,也可以说十类;说一切众生轮回于世间,这就不用讲了,世间这两个字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间就是彼此间断开了是为间,是空间,虚空间断开了,「由二颠倒」,就是世间上这个凡夫,这是照着九类众生说了,颠倒有轻有重,这二种颠倒,「分别见妄」,这二种颠倒有别业的颠倒、有同分的颠倒,要简单说,这二种颠倒就是一个能见、一个所见,能看见的是一个别业的、所看见的是一个同分的妄见,「由二颠倒」,就是一个同分的、别业的两种颠倒,同是大家都颠倒、别是特别他一个人颠倒,「分别见妄」,这二种颠倒分别出来,在知见上起的这个虚妄不实的,就是一个能见、一个所见,在见上起的妄,能见和所见,这里头含的很多,这儿就不暇宜细说了,这叫分别见相起的这个妄,妄作分别,这是「分别见妄」,因什么呢?

「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你自己一起这个分别心,能分别、所分别,这当处一发生,你分别什么你就随着什么转了,你当处就在这个地方发生的,你发生这个心里一发动,这就叫造业,大家要知道,「当处发生」,不应当分别的分别,这叫分别的见妄,从分别上起了这个知见的妄想,这种妄想你当时当处发生,就在这个地方发生,就在这个地方随着业就轮转,怎么个理呢?你这个心里头就照着世间人的声色货利,有声望的、有名气的,为货物的、为利的,心里一发动,合乎理的还好,不合理的都是造恶业,善恶两样是个对待的,「当处发生」就在这个地处一发生,一起这个心,当时你这个心里这个业力就随着他转了,这是说的起头的地方都是这么个样子,都是「当处发生,当业轮转」,底下解释「云何二见?」「由二颠倒,分别见妄」,二颠倒就是发二种颠倒的虚妄的这个见,「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这别业和同业是说上边说的这个「分别见妄」,就是这二见,底下得要解释,先解释「别业妄见」,后解释「同分妄见」,怎么叫别业的妄见呢?

一、别业妄见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迭。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底下佛说把他标起来,叫一声阿难!「如世间人」,假定做这么一个比例,怎么叫妄见?比如世间人,这个好明白,「目有赤眚」,眼目上发生眼病,俗语叫赤眚,眼红肿了,眚就是病,眼上有了红翳子了,看东西看不真,「夜见灯光」,拿他做个比例,说黑夜之间点上灯,他眼上有赤眚,他看见灯光,「别有圆影」,特别的有个圆影子,这个圆影子「五色重迭」,闹病眼的人,这种事常有,他看见灯光上是一个灯火,但他眼上有病,就看见有重重迭迭的五色,这是一圈一圈的,说这个「于意云何?」这是怎么回事?这个圆影从哪里来的?「于意云何?」是个问辞,在你的心意之中怎么解说?解释这个灯光五色的重迭从哪来的?这一个灯上就是一个灯火,怎么有五色呢?他眼上有病,眼红肿,这个五色圆影是从哪里来的?是从眼上来的?是从灯上来的呢?

是这么一句话,「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这是两个问题,说此夜间这个灯的光明所现的这个圆光,现出的五色的圆影是从哪里来的?「为是灯色?」是从灯上起的这个五色圆影,「为当见色?」为是从眼上的见起的这个五色的圆影呢?这是两个问题,底下得一个一个的解释,「阿难,此若灯色」,若说这五色的圆影要是从灯上起的,「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这句话说对了,若是灯上出的五色圆影,眼上没有病的人何不同见?灯上有圆影,眼上没有病的都应该见着,是不是?他怎么看不见?

「而此圆影唯眚之观」,灯上起的这个圆影,唯独能是眼上有病的人才看见有圆影,没有眼病的人看不见,这一定不是灯上出的圆影,这话就在这里,问的是灯上起的圆影?还是赤眚眼上起的圆影呢?这先说不是灯上的,「而此圆影唯眚之观」,他若是灯上,不能说是唯独病眼的人观见,证明这不是灯上起的圆影,这一段算是说清楚,若这么一说,不是灯上起的圆影,从哪起的呢?「若是见色」,若是看见的这个见起的这五色光芒,「见已成色」了,看见的这个见已经成了五色圆影了,「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则彼眼上有病的那个人,所看见的圆影又是甚么?你怎么说见上起的五色圆影,若是眼上的能见而成的五色圆影,「见已成色」,看见的见已经成了形色,就不算圆影了,要是成了五色的圆影,他是成了所看见的,就没有能看见的了,「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他这个见已经成了所看见的形色,有眼病的人,见已经成了形色,就不能够再成这个能见,不能成能见,成了所看见的,「则彼眚人,见圆影者」,这眼上有病的人,他还见着圆影,他这算是灯色?算是见色?这个理不是说不通吗?这一说,也不是灯上起的圆影、也不是单单的从见上起的圆影,那怎么办呢?当然是得离开这个灯、离开见有圆影了,「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佛又对阿难说,要是这个圆影离开灯特别的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这合字当该字讲,就应该往旁处观察了,离开灯的地方就多了,「屏帐几筵」,屏是屋里头围屏、帐就是幔帐、几是茶几、筵是吃饭的大桌子,这都是屋里的摆设,应该有个圆影出现,是不是?这都是离开灯的别有,那个屏帐几筵能有圆影出吗?不是离开灯的事情,若这么说得,「离见别有」,离开这个看见的见特别有,离开见更说不通了,「应非眼瞩」,就不能拿眼看见了,不拿眼见,拿什么见?这更说不通了!前边说也不是灯、也不是见,这里说也不是离开灯、也不是离开见,也不是、也不即、也不离,这是怎么回事情呢?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说这个五色圆影实实在在的在灯上,「见病为影」,说看见的见,见病就是眚眼了,他做为看见的这个影子,灯有五色的圆影,「影见俱眚」,连这个影子和看见的这个见,这统统的都是一个病,眚就是眼上成的病,统统就是一个病。

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

「见眚非病」,这句话最要紧,这话要知道从哪里来的?前边说过「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这是阿难对佛说,佛说的因缘和合自然,我心里头还没开悟、还没明白,今更闻听「见见非见」,这又重增迷闷了,这个地方说这个话是让阿难听到,解释这个「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佛说这个比喻就是「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这个道理怎么讲呢?这里的来脉,很有几种差头,说「色实在灯,见病为影」,连影子带见,那俱是眚,俱是一个病眼成的,就在「影见俱眚」这一句话,这个影是所看见的、见是能看见的,大家把这个地方弄清楚了就好明白了,一个能见、一个所见,「影见俱眚」,连所见的影子带能看见的眚眼,这都是一个眚病,底下这一句「见眚非病」,见着眚眼的这个非病,要紧就在这个地方,要审察审察,怎么叫「见眚非病」?见这个眚眼的人,眚眼就是病眼的人,假比我眼上有了病,你们诸位眼上没有病,你们就看见我的眚眼了,说这话是怎么回事情呢?就是表示这个能见所见,这个文还都在十番辨见里头,辨别这个见就让人认得这个本见,「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你见着能见、见着所见,这个本有的见,也不是能见、也不是所见,要紧的地方在这里!

因阿难不明白佛说的「见见非见」,佛这个地方给他说,一个病眼的人能见这个圆影,圆影是所见的,能见、所见好明白了,你要再有个好眼的人见着这个能见、所见,这是「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大家这地方不是明白了嘛,要不这么讲一讲就不好明白,所以说「影见俱眚,见眚非病」,这就是解释「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眚眼的这个见没有病,所以见着眚眼见的那个影子,见着能见、见着所见,见着能见的病眼、又见着病眼所见的影子,这两样都是没有病眼的本见见的,本见见着能见、见着所见,人这个见,我不是给大家说过嘛,见、闻、齅、尝、觉、知六样,拿这个见字,你这一个明白了,六样都明白了,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说「见眚非病」,你有能见、所见这都是病,你要说是现出本见来,这个文在后头还有,这个地方这才是最要紧的地方。我先说上这么一句,下这么一个底,我们人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宇宙、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大家要知道啦,让佛说起来,比较佛的眼睛,这都是病眼,佛眼见着病眼,这地方是「见见非见」,你见着那个病眼的,他不是你这个能见、所见,我们这是能见、所见的宇宙、山河大地,这两样你能见着,见着这是病眼,这个文后边有,我这是先告诉,说这么一句。

「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这段文还是解释别业妄见,上来说别业的妄见、同业的妄见。这个业,就是人在世间上造业,往往有这么一句话,说创这个事业,这个业就是造作之义,说人在世间上因什么就造业呢?是因迷惑,他这个迷惑从哪来的呢?所以就是因这个不明白究竟的道理,所以由迷惑引起来惑业苦,人迷惑了就造业,造业就要受苦,越受苦越迷惑、越迷惑越造业、越造业越受苦,这就没有完了。

所以这个佛出世,就是让人离苦得乐,这个离苦得乐得有个方法,有什么方法能离苦得乐呢?得先要去迷惑,要把这个迷惑去了,人就不造业了,要不造业就不受苦了,这是一定的道理。这惑、业、苦三样叫轮回,轮过来、回过去,越迷惑越造业、越造业越受苦,没有完!要想不受苦就别迷惑,要想着不迷惑就必得要研究佛法,佛法就是破人在世间上的迷惑,上头说这个迷惑,上来已经说过了,一层层地。这个地方再说到这个造业上,造业有别业、有同业,怎么叫别业、同业呢?特别地这一个人造的业与旁人不同,这叫别业;同业呢?是大伙都这么造业,造一样的业,叫同业。造业里头有别、有同,当文中是研究到这个别业,研究别业,上来已经说过了,就如同人的眼睛有病,有赤眚眼睛发红肿,看见灯前有五色重重迭迭的圆影子,所以旁人看不见,只是病眼人看见,这叫别业,这个别业是从哪儿来的呢?

说到究竟,也不是打灯上来的、也不是打见上来的,眼睛看见灯,也不是离开这个灯、也不是离开这个见,怎么说都不相合,所以研究到这个地方,说圆影是从哪儿来的呢?灯前有五色的圆影子,是哪个地方造出来的呢?最后说这个「色实在灯,见病为影」,说灯上有五色的圆影,这统统是灯能显相,光灯也不行,所以说「见病为影」,他眼上有病,还得对着这个灯,说是「见病为影」,这色实在是灯,见能发生这个影子,「影见俱眚」,连这个影子带看见的这个见,这俱都是病,这个地方说这个有什么用处呢?底下多说几句话,前边说这么一个意思,大家都可以了解。我们就说看见的见吧!

我常说见、闻、齅、尝、觉、知这六样,这地方不能挨着说,要一语三反,说眼睛看见的这个见,这人人都承认,这也好明白,这个见分三层:有本见、有能见、有所见,这六样就举这一样说,这六样都是一个道理。所以,人在世间上受苦,就是都着在所看见的事情上,连那个能见每天都用他,然而也不理会了,也差一点,这是两种见:所见、能见。根本上这个本见都付于度外,也不理、也不论了、也不研究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情,直接着就算是迷惑了,自个儿也不理会了,也不知道有这回事。这个人所迷惑的苦在哪儿呢?就是单单重在所见上,所上!所见的色、所闻的声、所齅的香、所尝的味、所感觉的痛痒、所分别的邪正,见、闻、齅、尝、觉、知,这是作用都用在所上了;所见说是世界上所有的都在所明白的事上起分别,世间上所有的、所见的都是生灭法,有生有灭都是无常的,我们人都着在这上头了,这个身体这也是所有的,到时候非死不可,不管是什么人,就是天上人他活几百万岁,到时候也是一样要死。我们人的寿命非常短,万物还有比人的寿命还有短的太多了,那些虫子早晨生晚上就死,朝生暮死的蜉蝣虫,它就算活一辈子,它也不知道这个命是短不短,那就不说这些个了。说到这里,哪个人不愿意活着呢?哪个人不怕死呢?人人都免不了死,因什么呢?你自己就迷惑在死上、着在死上,这个死就是无常的,到时候就坏了,也叫坏了、也叫死了、也叫销灭了,名词就不一样啰,人人都如此啊!

所以佛出世就为说这个事情,说这个事情怎么个解决法呢?你得知道,所见的事情是无常的,这个能见的,这是一个迷惑的地方,佛告诉人,让人打根本上解决,要明白这个本见-本知本见,见、闻、觉、知,本见、本闻、本觉、本知是本有的。明白这个理,时时的观念、时时的觉照,觉照得成了,就像人拿世间法都熟惯了,这个地方就叫成佛,在这边就熟了。我们人把这个地方撂生了,生涩得很了,也不闻不问、也不知道,都在这个所知、所觉、所见的事情上,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人吃亏的地方,佛出世不为旁的,就让你把这个所知所见的撂下,不但所知所见,能知能见也得撂下,你得顾着你这个本知本见,本知本见要成了就叫成佛。见、闻、觉、知都是一样的用,也可以说见、说闻、说觉、说知,这个佛怎么讲呢?

是印度话,说我们中国话,这个佛字啊,就是一个知觉的觉字,这个人成了佛就是成就自己的知觉,不是特别又做了官了、又成了神了,不是这个事情,所以就是成就自己本有的知觉,我们把自己本有的知觉放弃了、不要了,我们也有知觉,有知觉是所知觉,你把本知觉放弃了,连能知觉都不顾了,何况本知觉呢?都着在所知觉上,大家都如此,连我也在内,统统都是这么着,所以我们都叫凡夫,到时候就得死,还有一句话,「黄泉路上无老少!」还不见得老了就死,半道上,小孩生下来就有死的,这就不一样了,因什么呢?他不论是长命、短命,终究是有个死是脱不过的。

他说谁要想离苦得乐,必须要打根本上解决,佛就给人打根本上说,这根本上这个苦、这个乐,在哪个地方呢?就是人执着在所上,所见的、所闻的都在所上,不但是这个所要不得,就是能知、能见、能闻也要不得,能知、能见、能闻就好比眼上长的病,所知、所见、所闻好比是你看不真的影子,这都靠不住,这个本知、本见是什么?你能认的,认的就是见着了,你见着了、你认得,这些个东西这都是病,那个不是病的是什么呢?是人根本上本有的知见,本有的见,也不是能见、也不是所见,能见也不对、所见更不对。所以这个地方,说别业的妄见,拿这个灯做了比喻;眼睛上有病,眼睛是个能见的,所见的是灯上起了五色圆影,这是所见的,这比喻世界上的五蕴、世界上的造化,世界是打五蕴来的,色、受、想、行、识这叫五蕴,打这里头发生出来的,佛让人打根本做起、打根本上要认识,这段文就打这儿来的,说是「见眚非病」,这底下才说,

「终不应官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说是你见着这个灯上起的圆影子,这是病眼见的,因有病眼,看见灯上才有五色的影子,说连五色的影子和这个病眼,这统统的这都是无常的,这都是苦事情,苦根吶!你要明白这个理,得找到自己的本知本见,本有的知见。底下最后这一句说「见眚非病」,这是上来讲完了,最后这一句话最要紧,说你见灯的影子,见五色重迭能看见的,这都靠不住、这都是病,说「见眚非病」,眚就是病的名字,见着病的这个,他非有病,就是这么一句话,你见着这个能见、所见的这个,这才是自己的一个本有的一个本见。

这个地方所以说「见眚非病」,要知道是见眚不是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终究你要知道这个见眚的这个,他不是能见、也不是所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这更不可说,是灯是见都要不得,何况非灯非见呢?底下又说了一个比喻,这都是无用的东西,这都是别业的妄见,都要不得,「如第二月」,月本是一个月,这一个月就好比就是人的本见,有第二个月就是错了,说「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也不是这个本体,也不是那个影像,「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月本是一个,哪还有两个呢?两个是捏造的,人要是用手把眼睛一捏,把这眼睛再看月亮,就成了两个月亮,其实月亮就是一个,这个病都在造作上,这个「捏所成故」,这个捏完全这就是这个病,就是比喻这个病眼。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

「诸有智者」,有智慧的人不能信这个,不能随着这个转,自己得有主意,「不应说言此捏根元」,这是拿这个做个比喻,捏的根元就是病的根元,有了「是形非形」,有形相的,要不是无形相,要不是「离见非见」,要说把形相去了,这有能见的,又说是非能见的,这都统统不对,一概推倒了,要不得!「此亦如是」,这个道理就是这么的,这又转过来,又合这个比喻。

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目眚所成」,说眼睛那个眚就是病,都是眼目里长的病所成的,这是说你能见的也是病、所见的也是病,不是你那个本见,「今欲名谁是灯是见」,现今你又给他起的名字,一定是灯上起的五色圆影,又是见上有病眼的,完全都不是,「是灯是见」都不对,这底下说,「何况分别,非灯非见」,你再说不是灯、不是见,更不是了,所以这是说别业的妄见,说到这个地方,这段文告一段落。

二、同分妄见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祇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这别业的妄见,特别的专指着这一个人,他就是特别的业啰,其实多人就是同,一个人就是特别,说到归一就是一样,都是妄见,说「云何名为同分妄见?」同分的就得多说,普通的都是这些个妄见,这是个问辞,说到这儿,叫一声阿难!得让他听着,这底下说同分的就多说了,「此阎浮提,除大海水」,这个阎浮提,就是我南瞻部洲,说外国话叫南阎浮提,说中国话叫南瞻部洲,瞻就当金银讲的意思,我们这个地方是金钱世界,是讲金银川换,旁的地方就不行,说是此阎浮提,除了大海水之外,「中间平陆有三千洲」,中间平陆上有三千洲,所谓洲,大海里头出了陆地就叫洲,有三千个洲,我们住的南瞻部洲算一个洲,当中这个大洲说「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这一个大陆地上,就有二千三百个国,这是说大国就有二千三百,

「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余的小洲也是在诸海之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在海里头出的陆地,还有小的洲,也是在大海之中,其间的小洲就比三千大洲小了,「其间或有三两百国」这一个洲有三百国、两百国是这么个意思呢,「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或者一个洲里一个国、两个国,乃至三十个国,四十、五十个国,佛对阿难说,「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单单的有一个小洲,拿他说好容易让人明白,说这个小洲只有两个国,这两个国是两样,

「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在一个小洲,一个小国的人心里头都存着恶心做恶事,所以唯一国人同感这个恶缘,这一国的人就多了,这说是同分的妄见,统统的都感上这个恶因恶缘,他们的心是恶因,外边就是恶缘连累上了,「则彼小洲当土众生」,就是当地的人,众生就是当地的众人,这本土的众人,「睹诸一切不祥境界」,唯有这一国人,他们所见的一切都是不祥的境界,因为他们心不善,所感的境界就不祥,有什么境界呢?就不一样了,「或见二日,或见两月」,无故见天上有两个日头,或见有两个月亮,这都是不祥,「其中乃至晕适佩玦」,晕就是一股不正之气、一股不祥之气,适就是日蚀月蚀一类,佩玦就是那一股子恶气,就像在那日月的边上佩着,就像有点手饰玷环这么个意思,佩环的意思就叫佩玦,这底下这是说的日头月亮一边有这些毛病,这都是不祥之兆,怪事情!

「彗孛飞流」,这彗星天子,他有多少的星星,就像扫帚似的,俗语叫扫帚星,在前清将没的时侯,我年轻的时候常看见天上一个星,这底下一片星星,就像扫帚一样的,尾巴上头宽大,有多少的游影星,看出像扫帚;孛星,就是孛乱星,四周围都是这个特别的星星围着;飞星,怎么叫飞星呢?好比打东边飞到西边去,这叫飞星,很快的,我都看见过这个星星,前清将没了,就现这种不好的象;流星,怎么叫流星呢?也就像飞星一样,他这一路上拉一道光线,这种事情我也常见;

「负耳虹霓」,负耳,这是照着日月说,负就是像有一股子暗气在这日头一边飞着,耳就像日月,又挂上个耳朵似的,这都是不正之气;虹霓,虹这个字有念杠的,念红的多,虹霓是什么呢?就是天上出一条虹,天上要下过大雨去,一出这个虹,像一道弓一样的,五色呀,黄的、蓝的、红的、白的,就像一个锅底一样的,在空中在天上扣着,这个我倒常见,早晨出的叫虹、晚上出的叫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种种的恶相就是他这一个小国见着,「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彼国众生不但看不见,连听也听不见,一个小洲一共有两个国,各有各的业力,所以他这一国人又看见又听见,旁的国离这儿很近,也看不见也听不见,他没有那个业。

二事合明

一、别业合明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佛说完别业妄见,这又说同分妄见,先举出一个小国人同分的妄见,合别业的妄见,佛对阿难说,「吾今为汝,以此二事」,我今天给你,以这二事,一个就是别业的妄见、一个是同分的妄见,这两种事情,「进退合明」,进这个别业比这个同业、退这个同业比这个别业,这二事进退合在一块发明是一个价钱,都是虚妄不真的,佛对阿难说,「如彼众生」,这是先进别例同,进上特别的这个别业,拿他比例这同分的妄见的同业,「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这是前边已经说过了,一个病眼的人看见灯光有五色的圆影,瞩灯光中所现的五色的圆影,「虽现似境」,虽然是现这个环境、这个境界、这个样子,这是什么毛病呢?

「终彼见者目眚所成」,他虽然见的五色重迭之光不同,这是什么成的?是眼睛上有病,「目眚所成」,眼目里有这种眚病,就成了这个五色的圆光,「眚即见劳」,眚病是哪来的呢?就是眼上起的这种劳病,「非色所造」,这五色的圆影,不是特别的有什么形色把他造成的,「然见眚者,终无见咎」,然是转过来说,「然见眚者」,能可以见着这个病眼的人,自个儿要明白,我原来没有病,因为不小心受了火、受了风,所以就把眼肿了,这个病眼是从好眼上来的,这地方就把这个理就说开了,你看这些个圆影,「虽现似境」,现出来就像环境一样的,「终彼见者目眚所成」,就是眼睛有病的人,他那眚目所成,拿这个地方把他记住做个比喻,「眚即见劳」,这个病是眼睛上受了劳碌,那是「非色所造」,不是有形有色的造出这个五色的圆影来的,他是有病的眼睛才见着,

「然见眚者」,这转过来又说,这就像前边那个文一样-「见眚非病」,「然见眚者」,然而能见着是眼睛自己见出来的,不是自个儿看不见自个儿的见,所以是见看出来的,或者是借着旁人的眼睛,没有病的眼睛也看见他这个病眼,「然见眚者」,看见这个有病眼的人,没有病眼的人看见病眼的人,「终无见咎」,他这个见没有过咎,拿这个做个比例,说「今日以目观见」,这是佛把这个比例说完了,这又说世间上应当的事实了,「例汝今日」,佛对阿难说,拿他做个比例,比例你今天「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各国都有众人,「皆是无始见病所成」,佛说这句话,你要知道你看见这些宇宙、山河大地、森罗万象,这些个众生、这些个人民,皆是无始劫来的那个见病成的,拿那个比例这个同分妄见进别例同,这个别业比例这个同业,「皆是无始见病所成」,无始劫来你那个见上的病成的。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

这能见与所见,能看见的与所看见的,似乎现出来前面有个境界,你看我们这个人看见宇宙、山河、大地,都是病眼所看的,我们不是以本知本见的那个见性看的,能看见时这个能知、能见,能见着的、能知道的,是怎么成的?「元我觉明,见所缘眚」,原来是我这性觉妙明,这个性里的知觉,不可思议的这个明白,不是分别的明白,起这个能见、所缘之境,起能见、所见,所见就是所缘,这种病起了能见、所见的病,其实根本上就是一个本见就对了,「觉见即眚」,能觉、所见,有能知觉的、有就是病,因什么是病呢?

将来都得坏,世界、山河、大地、人的生命都有生灭轮回,永远也没有个歇止,就是受苦,「觉见即眚」,觉见的这个,连能觉、所见这都是病,「本觉明心」,本觉妙明的这个心,「觉缘非缘非眚」,觉其能缘、所缘的这个,非眚,不是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到这里就完了,能觉、所觉者乃是病,本觉不是病,是「觉非眚中」,本觉不能堕在这个病里头,「此实见见」,这是归「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说缘上这个题了,前文说「见见非见,重增迷闷」,这里佛都给他说开了,你看见这个世间上的事情,此本见,而见能所之见,见出能见、所见的这个见。

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你能见出有病的这个见,没有病,他没有所知所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你还管他叫所觉、所闻、所知、所见吗?「是故汝今,见我及汝」,是所以故,现今佛对阿难说,你眼睛看见我了,佛就说自己的身体,你见着我了,及汝,你也看见你自己了,这是在近处看,「并诸世间」,向外边远处看,

「十类众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想生、无想生、有色生、无色生、非有想生、非无想生、若非有色生、若非无色生,这是十二类,去了若非有色、若非无色,就是说世间上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这统统都是所看见的病,你说你看见我了,这都是病,佛对阿难说,这都是所见之眚,「非见眚者」,是说你没有看见那个病,你自己就是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说你见那个真精,精纯不杂的那可以说是性,不说是能见、也不说是所见,那就说是见性,「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这名字叫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同分合明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这一段文叫退同例别,上边那一科文是进别例同,怎么叫进别例同呢?佛举出一个特别的比例,比例这个同分的,所以叫进别例同,举进这个别业,比例同分的妄见;当文中这一科文,是退同例别,又是退下这个同业,比例这个别业,这科的题目是怎么个意思呢?世界上的事情,一切都是由人造业所成,有什么业现什么相,就说人吧!你做什么事业,业就是造作,你造作哪一行业,士、农、工、商各造一行,是这么个意思,他举这个别业以例这个同业,别是特别的,拿这一个特别的人,比例世界上一切的人。上来这段文大家常听,心里有个底,佛说的一个比喻,人的眼睛有病,俗语说就叫发炎,眼睛红了,看见灯光有五色的圆影,这是眼上的病,拿这个做一个比例,拿这个别业比例这个同分的妄见,比例我们世界上人类,宇宙、山河大地、万事万物都搁在一块论,拿他这一个眼光,比这一切动物的眼光,这叫进别例同,举出这个特别的造的这个业。

这个人有病,都是因为业力所成,或是受了热、或是吃东西不相应、劳碌太过,眼睛红了肿了,他看见灯火就不一样了,他这个是特别的,他自个儿造的业,这个业就是人不歇着,总造作,这就叫业。造业!造业嘛!有善业、有恶业、有不动业,世间上的业有三种,善业就是做善事,他总想做善事;做恶业的就和善事相反了,那就不必说了,这是善业恶业,大伙懂的;还有个不动业,是因这个不明白佛法的,所有的这个旁门外道,也讲打坐、也讲参禅,以后升天去,天上有二十八层,有六层欲界、十八层色界天、还有四层无色界天,一共是二十八层天,这二十八层天都承认世界上的事情是实实在在所有的,不但我们这个人间,我们这个人间为下界,二十八层天为上界,人间天上各有各的边界。拿这一个人眼上有病,看见灯光有五色的圆影,没有病的人看不见,拿一个病眼的人比例我们世间上一切的人,大家要知道,不但世间普通的凡夫,天上的人也是凡夫,天上也有圣人教化天人,圣人分小乘、大乘。

证到小乘圣人四果阿罗汉,不在世间上受分段生死;中乘圣人就是缘觉,还有变易生死未了;菩萨是大乘圣人,还有微细的变易生死;到了最高的圣人就是佛,就没有生死了,一切的生死都了了,若不明白这种道理,谈何容易呢?这个人容易入外道,他不知佛法的道理,他哪能不入外道呢?这个道理就是说进别例同,别业就是指一个人,比例世间上宇宙山河大地无量无边的众生,一个眼光,都以为世间上的事情统统的都是实有,就是这个地方不容易转过来,要能转过来,转成佛的眼睛,统统都看明白了。佛的眼睛看见一切统统都是佛性,我们人的眼睛看见,万别千差,各有各样,这种事情不容易明白,所以能说了这么一个比喻,好比人眼上有病,一个人眼睛有病,举出来比例世间上一切人进别例同,以这个同业的妄见,一样都是病眼,因什么是病眼?看见世间上宇宙山河大地、万事万物,统统的都是病眼看见的,不是根本的清净眼看见的,所以这叫进这个别业,这一个人比例世间上一切的动物,不光是人类,天上二十八层天的天人,统统都是一样。

退下同分的这个妄见,比例别业的妄见,这是退同例别,退下同分的妄见,来比一个人的妄见。佛对阿难说:「如彼众生」,这个彼字就是指着阿难说,像你们这些众生,「同分妄见」,你们都是一样的妄见,都是病眼,谁也不要笑谁。有这么一个比喻,一国人都没有眼睛,都是瞎子,去了一个有眼睛的人到他们国里说,你说我的眼睛看见什么,他不相信吶,从来他那一国人都是瞎子,你去一个睁眼的人,说世间上宇宙、山河大地、人我,千差万别不同的相,不信吶,瞎眼的就看见一片黑,什么也看不见,因那一国人都是瞎子,谁也不笑谁,他们也不觉闷得慌,从来他们也没睁开眼,拿这个意思也是一样,我们觉着睁着眼,其实我们还是合着眼,没睁开佛眼。对着佛眼以下还有四层眼,我们这是凡夫的眼,二十八层天和我们一样都是凡夫,都是凡夫眼;再上去还有四果阿罗汉,四果阿罗汉就不受生死了;再高一层的叫缘觉,也没有分段生死;

还有菩萨、大乘的圣人,分段的生死没有了,变易生死还没有完全。一切的生死有二层:有分段生死、有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好懂啊!什么叫分段生死?一个人一个身体,就按现在说,一个人有五尺上下高,这是一分子,一人一分子,这叫分段,有段落,活几十年,活七十、八十,三十、五十,这算一段落,叫分段生死,一分子、一段落,一人一分子,这个份子在世界上不能久住,有一段落,一生一死、一生一死,这是分段生死。一般凡夫,连二十八层天,只要是动物都在内,都有分段生死,这个变易生死呢?他是分段生死的根,你要把变易生死的根断了,连分段生死二根都出了,我们人要修成小乘的圣人,就是四果阿罗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大家有念「金刚经」都知道,须陀含、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四果是小乘的圣人,了一层分段生死,这是才刚说的一分子、一段落、一个生死,几十年一个生死叫一段落;一个人五尺上下高叫一分子,天上的人,个头大、寿命长,他也是一分子、一段落,各有长短大小不同。

说这些话是告诉人,都是凡夫,都是普通的凡人,都不叫圣人,大家要知道,有些外道说人可以升天,可以没有病,那统统还是凡人,升到天上去也就是到天上当个神,不用说二十八层天,统统都在生死里头。佛说法不但去分段生死,连变易生死都让你了,在各人的根性了。现在我念的这段文是解释退同例别,前边是进别例同,举证这个特别的业,一个人眼睛有病,比例这世间人都是有病的眼睛,这是退同例别,就退下同业的妄见,都是病眼,比例这一个人,也就如同一个人的知识。阿难啊!「如彼众生同分妄见」,就是指的我们眼所看的,妄就不真,这个病眼看的都不是真实的,「例彼妄见别业一人」,拿这个比例妄见别业一人,我们大伙的眼睛都是一样的病眼,大众就比例一个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一个病眼的人,比例一国的都是病眼的人,说「彼见圆影,眚妄所生」,说这些人所见五色的圆影,是比方一个人的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五样都是影子,不是你那个眼睛看见那个真正的灯火的光,光上起的影子,我们的天性好比是灯光,灯光起了五色的圆影,好比病人眼上见的虚妄环境,不是真的,

「彼见圆影」,佛对大众及阿难说,你们见着这个圆影是哪来的?是「眚妄所生」,是眼上有病生出来的,「此众同分,所现不祥」,这是前边也讲过,说如同人心不好,众业所成,看着天上日蚀、月蚀,或者是种种不祥之气,这都是见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不祥」,大众都是同样的,各有一分子,都见日月星辰特别不祥之兆,「同见业中,瘴恶所起」,统统都是见业,眼睛的动作之中是「瘴思所起」,瘴恶是病中的障碍,恶就是恶因、恶缘、恶果、恶报所集的,由这上头起来的,「俱是无始见妄所生」,这不祥之兆从哪里来的呢?好比人的眼光不同,都是凡夫,都是肉眼凡胎,俗语说「俱是无始」,你说这东西从哪里来的?佛法说无始,没有头,怎么个理呢?

他说这个理是个圆理,哪面要说头都是头,好比一个圆球,你说哪边算头,说头都是头,你找不出头来,佛说法说这个理也是个圆的,他不是扯长的,哪个是头?你找不出头来,这个地方叫无始,从没有头的那个地方算,见上起的虚妄所生,所以佛说人在世间受种种的烦恼痛苦,是从哪里来的?哪个人没有烦恼呢?哪个人没有痛苦呢?「俱是无始见妄所生」,是知见上不真,这个知见仍然还在,成了虚妄不实了,见妄,见上妄知妄见,这个见、闻、觉、知搁在一块用,这个见闻不实在了,自个儿没看明白,打这里头生出苦恼,这苦不是无故的谁还给你苦受,拿这个一比例-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

拿这个比例阎浮提,阎浮提就是翻南瞻部洲,这是一个部洲的一个名字,叫南阎浮提,「例阎浮提」,阎浮这两个字翻堪忍,人人都有痛苦,都还能可以忍耐,可以堪忍的意思,「例阎浮提三千洲中」,这阎浮提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头大洲有三千,一个洲里头有多少国,我们这里也算一个洲,这个世界比这个还有无量无边的境界,「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娑婆这两个字正式的翻,也翻堪忍,我们这个阎浮提的人能可以受世间上的这些苦,大家都承认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人一生下来就哭,这就叫苦,老了腿脚不随也是苦,病苦,谁敢说没有病?死,更苦,哪个人不怕死?但四样谁免得了呢?另外,还生出来四样,爱别离苦,亲爱的父母、儿女、夫妻死一个,你看苦不苦?谁保得住呢?怨憎会苦,你和他不对心思,还离不开,弟兄不和,你说东、他说西,也得受着、忍着,这也是苦,这叫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你求士、农、工、商,求哪一样?没得到,没成就,也是苦;最后,五蕴炽盛苦,这五蕴是人人离不开的,一天非用不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身体是有形有相的,他不能独立,这叫色蕴,蕴是自个儿积累的,生生世世积成的,需要衣、食、住帮忙,没有吃的、穿的、住的就不能活着,哪个人不为这三样奔忙?衣、食、住!色、受!想!你一天要衣、食、住从哪里来的呢?

你得想主意,色,受、想,光想也不行,这东西不能来啊!吃的穿的哪来的?你得实行实做,你得去行,人家行,你不行吗?将来拿着锄头不知道怎么整地,这能行吗?不能行!你得怎么办呢?识!得学一种知识,所以小孩生下来就得入学堂,这还不错,还有个学堂学,学什么呢?为了衣、食、住,吃的、穿的、住的,这东西没有不能生活啊!这还有闲的时候吗?你没有好时候啦!这都是痛苦,所以就有八苦交煎,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五蕴炽盛就像火烧的那么难过,人都成了习惯性了,你上哪比呢?不说向旁处比,你向天上人比,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到时候也穿衣服也吃饭,到时候就来,这还是天上人,你若到了佛国,哪样都是现成的,你不用思想都是现成的。所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是堪忍,人人都是受够了苦,我今年都八十五岁了,我还怕死,谁愿意死呢?岂不知活着还不算受罪,他还觉得还是怕死,走路要人搀,吃饭吃不多,哪一样都不如人了,这苦就快到了,这是说八苦交煎。

我们这里叫娑婆,娑婆世界,我们人从小生下来,眼睛就这么看、这么学的,也不以为苦了,岂不知都在苦里头,哪个人没有苦?你亲爱的亲戚、朋友,和亲爱的儿女、亲爱夫妻、亲爱的弟兄,到死了以后,就有痛苦,你上哪儿去诉这个冤呢?你心思心思!哪个人轮到身上不得受?到了身上你就得受!你要到了天堂,那时间就长了,还得有离别之苦,天界的寿命都多少万年,我们人的寿命活到七、八十岁就了不起了,到时候,走不动了,这不是苦是什么呢?你心思心思!所以,这叫娑婆世界,佛看见人苦,可怜人苦,佛就告诉人别受这个迷惑了。

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

还有十方诸有漏的世界,有漏就是堕落,越堕落越苦,人做了不善业,转生畜生道或是地狱、饿鬼道,一层比一层苦,这是说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不但我们这个世界,「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凡有生命的都叫众生,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同是觉明无漏妙心。

根本上「同是觉明」,哪个人没有知觉?哪个人不明白?见、闻、齅、尝、觉、知,明明白白的,人人都具足,人人都不能保守,怎么个理呢?都随着环境转了,天天这个心不能闲着,他闲着不行,衣、食、住哪来的呢?就为衣、食、住压迫着,这东西厉害啊!忧得忧失,你说我这会儿发大财了,发了大财也有苦恼,你就不能保存,你保存住了,你儿孙也不能给你保存,你心思这种苦恼有多大?危险有多大呢?所以忧得忧失,「并洎十方诸有漏国」,这都叫有漏国,要是成了圣人那叫无漏的国,到了圣人的果位是永远常在,「及诸众生」,这些众生同是「觉明无漏」,根本上都有佛性-性觉妙明、本觉本明,本有的知觉、本有的明白,这是无漏的妙心,不能漏落、不能堕落,怎么还有堕落呢?

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人的妄见、妄闻、妄觉、妄知,怎么叫妄?有三种分别:本见、本闻、本觉、本知,能见、能闻、能觉、能知,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简单说,本、能、所,你照一样说代表六样,就说这个觉吧,「同是觉明无漏妙心」,什么是觉明无漏的妙心?这个地方最要紧,得多说几句话,统统都是,都是什么?知觉、明白,哪个人没有知觉?哪个人不明白?都是觉明无漏的妙心,你得没有欲漏,你心里一起了妄想,一起了欲望的心了,这是想漏,你上哪想就向哪儿漏;说无漏,人根本上就没有欲漏,他怎么有了漏呢?他都被环境迷惑,眼见功名富贵,自己困苦不堪,你不是心里头有这个思想吗?人人都如此,所以,就随着环境漏了下去,根本上同是觉明,不是一个人,只要是有知觉的,不但是人类富贵、贫贱的分别,就是物类,都有知觉,都用错了!

越错越错,一错到底!除非佛出世度化,「同是觉明无漏妙心」,没有堕落下去,是个妙心,我们人人都有妙心,都不能用,怎么叫妙心不能用?你假比这个人,你前事不思后事不想,这就是一个妙,心就是人的知觉,你看我们这个人,哪个时候没有所知所觉?统统都考虑这些事情,这还是正悟,还有不正悟的事情,他也是虑,这就把这个觉明无漏的妙心就失了,「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发出见、闻、觉、知虚妄的病缘,就是所见、所闻、所觉、所知,他出了虚妄的这个病缘,病就是不好受的事情,这叫病。

「和合妄生,和合妄死」,所以人在世间上有生有灭、有得有失,和合,上边这个和字是参和在一块,第二个合字是凑合在一块,有参和的、有凑合的,所以「和合妄生」,本没有生,以着为生;「和合妄死」,本没有死,以着为死,这是自己都错认了,这怎么办呢?佛告诉远离的法子。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你能离开这个和合缘及不和合,和是参和在一块,合是凑合在一块、合并在一块,这都是「和合妄生」,死,说是一切的死因,「和合妄死」,不应当死的死、不应当生的生,这都叫虚妄,随着事情就转了,怎么办呢?「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你能远离开诸和合的缘,不和合的这个缘也离开了,「则复灭除诸生死因」,这就灭除了生了死、死了生的这个因,有因就有缘、有缘就有果、有果就有报,因缘果报是不能离的,这是这么一个道理,「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怎么得不生不灭呢?

能离苦得乐呢?没有一些个痛苦呢?说「圆满菩提」,你得证到菩提-佛的果位,圆满了佛的果位,到了不生不灭的性,回复了自己不生不灭的性,「清净本心」,这是人清清净净本有的这个心,也不是炼出来的、也不是修出来的,自己别迷惑自己就对了,「本觉常住」,人有根本的一个知觉,人的知觉有本知觉、有所知觉、有能知觉,人都随着所知觉转了,就在世界上妄生妄死,有无量无边的痛苦,你要离开所知所觉,你守着自己的本知本觉,就能离苦得乐,佛说这个道理,后边还有详细的解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种破解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这个地方是第十番破和合及不和合,显这个见性,法尔现证、离过绝非,佛先责阿难的迷惑,说「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你虽然先前参悟这个本觉妙明,本觉-本有的知觉,「性非因缘,非自然性」,不思议、不分别的明白的这个性,非是因缘、也非是自然,你是先研究的这种道理,然而你还有没明白的,「而犹未明如是觉元」,你还没明白人的知觉的根本,觉元说是人知觉的根本,人人本有的知觉,「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非是一切的因缘和合生出来的,完全都不是,要不是和合就是不和合,也不是和合的、也不是不和合的,底下破他前边的疑惑。

一、破斥和合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佛对阿难说,「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我再用你前边执着的那些六尘之相问你,「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你现今犹以世间一切妄想和合,「诸因缘性」,种种的因由、因缘果报的性,「而自疑惑」,你自己还要疑惑,疑惑什么呢?「证菩提心」,你拿这个还要证菩提心,「和合起者」,疑惑这菩提心是和合生起来的,这个地方不是大错吗?

这一段文还是十番辨见,佛破除这个和合及不和合,说佛法本是独立的、本有的,不是像世间上的法,是参和的、凑合成的。佛法里头没有和合、也没有不和合,因世间人的知见,都认为世间法都是因缘和合所成的,无一不是,佛恐怕人存着这种知见,拿着世间法来会和佛法,佛法不但不是和合的、也不是不和合,所以说和合也不对、不和合也不对,亦和合亦不和合也不对、非和合非不和合也不对。离四句之过、绝百非之谤,说这四句都有过,说和合佛法也不是、说不和合佛法也不是,说亦和合亦不和合更不是、说非和合非不和合尤其不是。他也没有和合不和合、也没有非和合非不和合,这叫离四句,你说有也不对、说无也不对,说亦有亦无也不对、说非有非无更不对,你把这四句做成一百个非,仍然还是不对,

所谓开口便错,举念即乖,你别说开口,你一举念就违背了,那怎么才叫佛法?等你分别出来怎么叫佛法,那就不是佛法了。所以这个佛法人难明白的是什么呢?就是习惯性,世间人一开口不是有就是无,是亦有亦无、是非有非无,人人都是这么的,这是个习惯性。所以说离开这四句就是佛法,你要有这四句就成了世间法,所以这叫离四句之过、绝百非之谛,你把这四句归纳成一百个,也是毁谤佛法,佛法绝没有这套说法,怎么个理呢?怎么叫佛法?人人本来就是佛法,你要弄这么一套就不是佛法,这是一定的道理。这四句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这四句人人都会说,那么你不说的时候还有什么,说我还有旁的,你把旁的都去净了,还有什么?说都拿去了,什么也没有了,你知道什么也没有的这个,这就叫佛法,大家要知道,佛者觉也,你没有知觉吗?你怎么说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呢?因为你所说的都是所知所觉,你违背了自己的本知本觉,哪个人没有本知本觉?我们人都着在所知所觉上,这就是人的错处,统统都着在所知所觉上,怎么说呢?

你说这个事我知道,你知道就是所知道的事情,你说的由来道去的、有头有尾的,统统都是所知觉,你连能知觉都达不到,何况本知觉呢?离的更远了,你离开能知觉、离开所知觉,剩下的这个知觉就叫本知觉,你自个儿想想,大家都能,哪个人没有知觉?说我学的这个经,就是我说的这个,大家知道这都是所知觉,因什么有所知觉?你所说的我就知道,你当然有个能知觉,能知觉打哪显出来的呢?打所知觉里显出有能知觉来,有能知觉就有所知觉,这是个对待法,有能就有所、有所就有能,这能所是从哪里来的呢?不知道!当然就不知道了,你要知道这就是佛法。知觉,知就是觉、觉就是知,说这个佛法就是知觉的方法,说你把能所都拿出去,下剩的就是一个本知觉,本知觉你要坐住本位,你今天观照本知觉、明天观照本知觉,你就有所知觉的事情、有能知觉的事情,尽管你一天办事,随便办一下,你也失不了你自己的本知觉,天天有这个观念,你做了能知觉、所知觉的事情,我还知道有个本知觉,这个话我还会说,我还有做不到的地方,你们大家要知道这个话,你自己就有能做得到的,怎么个理呢?各人的根性!

你别看我学了几十年,坐不住本位,还模不着本知觉,你们有善根的人一听,本知觉就做得主了,能知觉、所知觉打本知觉发生出来的,能所是用、本知觉是体,你要知道有体有用,不能以用乱体,不能喧宾夺主,所知觉、能知觉是宾,本知觉就是主,要知道这个道理,时时观念,这就叫修行,你还向哪里去找修行?佛法的道理就在这里。其实最简单的事情,也不用金钱去买、也不用泡制,是现成的,你自己还没有知觉吗?就是人自己不知道,知道也用不上来,也不肯用,你要用,他就是,有为者亦若是!谁为谁是!这种事情一点也没有偏僻的地方。

这段文是第十番辨见,辨这个知见,见就是见着了、我知道了,知就是知道,你要明白了见,余者闻、齅、尝、觉、知都明白了,你不必一个挨一个说,这个地方就是破;本知本觉,也不是凑合的、也不是参和的,他本来就是这么个样子,这些余下的疑惑,佛就把听经的人,那个时候就是阿难尊者及大众,都把他破除了,显这个见性就是离过绝非,离四句之过、绝百非之谤,那怎么就是佛法呢?法尔现证!说现在你把这些个不对的都去净了,这才叫法,你的本知觉也都叫法,所以,现前你就证了,证者得也,就证实了,这是说大体的意思。阿难对于这种道理不明白,佛在上边已经给他说了,「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说人, 的知觉上本来没有生死,有生死是这个身体有生死,说「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本是清净本心,你的心里头一清净,就是自己的本心,本觉就常住了,自己的本觉要常住,就见着佛的本位了,那就在自己,道在人为,

所以佛责备阿难的迷惑,说「汝虽先悟本觉妙明」,说你虽然是先醒悟一点,这个「本觉妙明」,前边我给你说过了,你自己的本觉是一个不思议不分别的、一个明明白白的这么一个性,这个性也不是因缘的、也不是自然的,这个地方你可以稍微明白一点,底下还有没明白的,「而犹未明如是觉元」,你那个见、闻、觉、知,你还没明白,没明白的是什么呢?「如是觉元」,如是就是现前你这个心,觉的根本,元字就当根本讲,你不是有个知觉吗?你还有个根本!你要自个儿知道知觉的根本就好办了,这知觉的根本「非和合生」,不是参和、凑合成的,这是本有的,佛法是绝对待的,超伦绝待、离过绝非,「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现在我以现前的所见所闻、所觉知的前尘(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问你,

「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这是佛把阿难的毛病都说透了,你拿世间上的法用你的妄想,不是参和的就是凑合的,这都是因缘性,说这些话,都是因由助缘所成的一个性,不是本有的那个自性,「而自疑惑」,说到这儿,你自己还疑惑,你疑惑证菩提心是和合起的,这就错了。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这就破他这个和合,你的心理还疑惑着,和合证菩提心,底下分成四种意思,说是「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佛说,你疑惑拿和合证菩提果,这道理说不通,这是四个问题,你说菩提心是和合的,是与外边的光明和?是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通就是虚空,没有障碍,塞是不通的地方,明、暗、通、塞,这是四种环境,你本具的本有的妙净见精;这说见精不说见性,见性是开了佛的知见。佛说见精就是还没达到见性,是见的那个精纯不杂,单单的就是一个见,这个道理就是这么个意思;妙净是陪衬着,妙是不起分别,净是干净的、不染的,佛说见精不说见性,就是他没到明心见性的地步。

说你这个知见纯粹就是你这个见,这个见纯粹不杂就叫个精,说这个东西精纯不杂,不能叫见性,说这个妙净见精,你既说是和合成的,阿难疑惑佛说的这些不对,说这个妙净的见精「为与明和」,这四种的环境,这是世界上人人所承认的,一个明、一个暗,一个通、一个塞,你这个妙净见精是与哪个和?是与明和?是与暗和?还是与通和?与塞和?你说哪样都说不通,佛挨着往下说。底下这四种境界,佛一样一样的给他说,这四样说一样就行了,说这一样,那三样就是一样的道理,

「若明和者」,说若是这个见精拿明相和,这就不对了,这是纵着他说,你这个见精要是拿明相和合的,「且汝观明」,你观察观察,光明的这个相,「当明现前」,正当这个明相现在你前边,「何处杂见?」哪个地方参杂你看见的这个见呢?佛问他,这底下又说-

「见相可辨」,你看见的这个见精,不说见性,相就是明相,可以辨别出来,这是我的看见的见,这是前边一个光明的相,可辨的这个,心里可辨别出来,可以能分别开了,这个地方还行,底下你说是杂和的,「杂何形像?」这个见精与这个明相,要参杂在一块,应当有个什么形像呢?你说一说,「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所以这个地方,这都是佛驳阿难的意思,你说这个妙净见精,他岂是和合的与不和合的,佛法的究竟若因若果,他统统的都是一个本然的,决不是因缘和合的、也不是不和合的,这地方要说,见相还可以辨,说见与相参杂一块,这该是个什么形相呢?这底下就猜着说了,「若非见合」,若不是见合的,就没有见了,「云何见明?」「若即见者」,若就是见,「云何见见?」见就见着见了,这也不合,

说「必见圆满」,若这么说,统统都是见,都圆满,你又说参和、杂和也说不下去,你看见的这个见都圆满了,「何处和明?」哪个地方还参和明相呢?「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若明已经圆满了,就没有地方和了,「不合见和」,不应该拿见和了,「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若说这个见就是见精,不是见性,这个见与这光明之相若是不同,你再往一块堆和,更挨不上了,这个见与明不同,你再参杂,「杂则失彼性明名字」,他们两个见与明要参杂一堆,见也不见了、明也不明了,参杂一块则失去了彼所指的性与明,这个见性和这个名字都丢失了,「杂失明性」,一参杂就失去了明相和见性的本位,「和明非义」,你要说与明和合成的这个佛法,义理也不合,「彼暗与通,及诸群塞」,拿这个见与这个明、暗、通、塞同样,说一个明相其余的三样也就不必一样一样说了,「亦复如是」,也是这么一个理。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这个理是破人一口的合,合并的合,上来是破杂和,「复次阿难」,复次是前边已经说了参杂的和,又说人一口并合的合,佛对阿难说,「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你现今的不可分别、清净、纯粹的见,你说他是与什么合呢?「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也是四个问题,也是先说这个明,余者三样就三反了,「若明合者」,设若是与明相合的这个见精,能可以成佛,这个妙净见精还没到成佛的时候,这是合了就能成佛,若是向这个妙净见精一合,这是该成佛了,是这么个意思,这说不相合,不能成佛的意思,错说了。说若这个见精拿光明之相一合就能成佛,这个事情说不通,「至于时时」,你与明合在一块,到了黑暗的时候呢?「明相已灭」,到了黑暗的时候就没有明相,没有明相,这个见将怎么样呢?「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与明合当然就不与暗合了,这不是一定的理吗?你说见与明一合,这就能成佛,「此见即不与诸暗合」,这个见,见明就不能见暗了,明与暗是个相反的,说至于暗时明相就灭了,

说「此见即不与诸暗合」,这个见不向暗合了,这还有差头,「云何见暗?」当然是啰!见不与暗合,要与明合就能成佛,明相当下灭了,那怎么办呢?这是说不通的事情,说不与暗合也说不通,「云何见暗?」这是怎么回事?忽么又见着暗呢?若见明时能成佛,见暗成不成佛,就是这么一句话,这都是截短的话,「若见暗时,不与暗合」,尽管见!见是见、合是合,若这样强辞夺理的说,若见暗时就不与暗合,见只管见,不与他相合,一样还要成佛,这也说不通,「与明合者,应非见明」这是反过来,来回一般远,说「若见暗时,不与暗合」,若与明合也应不见明了,这不是一定的理吗?「既不见明,云何明合?」若是不能见明,你就不能说明合,「云何明合?」你为什么说与明合呢?你「了明非暗」,你明明白白的,了然明不是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也是这么一个理呀。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破非和合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阿难某者拿凡夫的知见,用世间上所有的这些法,以换来佛法中的名相问佛,这都是不了义的意思,所以这个地方他又一转念,他一听佛说和合的也不对、参和的也不对、凑合的也不对,当然是非和合了,把话转过来,对佛说「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也就是说不可思议的知觉的根本,他这个地方说的比前边稍微深一点,这个道理他也觉的深了,佛说的这个不是世间法和合成的,说「此妙觉元」,这个不思议的知觉的根本,元当个根本讲,「与诸缘尘,及心念虑」,与世间上的、诸般的、连络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尘相以及心里的念虑,大概「非和合耶」,统统都不是和合的吧。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这是十番辨见最后这一段文,辨明见性独立不参杂一切,以这个才能够修行,才能够离苦得乐,方能够了脱生死,说人的见性是独立的,不是参杂的,也不是炼出来、也不是修出来的,是天然的、本有的,世间人不知道,拿着见性当了世间上的一切所有的名相,所以这就错认了。人要离苦得乐、了生脱死,全凭着明白这个究竟的见、闻、觉、知,佛出世就是为这种事情,说了四十九年,并没说旁的,就因人不明白,横说竖说、尘说剎说、多说少说,想尽方法让人明白,你要明白你就认得自己了,认得自己就离苦得乐了,把一切的烦恼、一切的痛苦都脱离了,说这种事是人人应为的、人人应知道、人人应学的,佛说法的目的就是让人明白自己的见、闻、齅、尝、觉、知,这六个字一个字明白了,这六样全都明白了,世间人不知道,都忽略了,拿世界上的声色货利、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对六尘,由这些把人的见、闻、觉、知就迷惑了。修行法叫不染六尘,一尘不染才能万法皆空,恐怕人误会了,上来说见性,不是像世间上因缘和合之法,阿难说不是和合的、就是非和合,也不是和合有的、也不是非和合有的,根本上就是独立的,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这个地方才说,

「此妙见精,非和合者」,要不是参和凑合成的,他是个独立的,要说非和,怎么样非和法呢?「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说这个见性不和世间上的环境,也就是明、暗、通、塞四种光景,外边所见的这些东西,说见性是和的,这是四个问题,你拿明和的见性?是拿暗和的见性?是拿通塞和的见性呢?是什么和的?是什么不和的?这是四个问题,你说非和的,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呢?底下就举出来,照这一样说吧!余者三样就明白了,说「若非明和」,说这个见性不是与明相和合的,这个理也说不通,「则见与明,必有边畔」,见与明是两件东西,必定有个边界,不和是两下隔着了,你把这个理研究研究,怎么叫不和?

「汝且谛观」,佛问阿难,你审实了观察观察,「何处是明?何处是见?」你看两下不和,哪个地方是明相?哪个地方是见相?见在一边、明在一边,你要说是不和,「在见在明,自何为畔?」在这个见在这个明从哪个地方作边界呢?「若明际中,必无见者」,设若明际之中必定没有个见,「则不相及」,这个明与这个见两下不相及了,到不了一块了,「自不知其明相所在」,自己不知道明相在哪个地方,「畔云何成?」边界你从哪里分别?你从哪里成立?「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你要不是明和,暗、通、塞就不必说了,就都可以明白了。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

上段是破杂和,这段是破人一口的合,另一种说法,「又妙见精」,又者,这个妙不是你可以思想到的,也不是你议论到的,这是人人具足的叫见精,这个人看见的这个见精纯不杂,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我们有这个见,怎么就不成佛呢?我们这个见参杂了,见青黄赤白、长短方圆,就分别这些个相,有对心思的、有不对心思的,对心思的就生爱心、不对心思的就生憎恶心,你这不是参杂吗?自己哪能独立呢?所以这个见,得要精,精怎么讲呢?纯粹的不参杂,什么也不参杂,这个地方就是成佛的种子,大家要知道,修行怎么个修行啊?这个理不抓住了,你怎么修行也是旁门外道!这个道理是佛说的,这有真正的证,有真正的实理可以说的出,说是「又妙见精」,

又者,是并合的合,妙是不可思议的,你要一思想、一议论,就参杂了,你这个知见,见代表见、闻、觉、知,眼见、耳闻、鼻子齅、舌头尝、身上感觉、心里头知道,用一个字就能代表六样,修行的法就打这六样来,你要抓住一样就会修行了,你得把他认真了,「又妙见精」,不须参杂,见是精纯不杂的见,你哪能说和合呢?

「非和合者」,他决不是参和的、也不是凑合的,你要说他非和合也不对,他这个道理是离四句之过、绝百非之谤;你说他和合也不对、说他不和合也不对,说他亦和合亦不和合也不对、说他非和合非不和合还不对;你一说就错,一说就参杂了,他根本是个独立的;你看我们这个人,眼睛这一见,你一参杂就是凡夫,你要一尘不染,管他外边有什么尘相,看还尽管看,不随他转,这就是修行的真法,谁能保守的住呢?这是佛说的这个真道理,「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他要是非和合的,这个理也说不通,你说他非和合的,「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总离不开这四样,你与哪个合呢?

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若非明合」,设若你说不与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一面是见性、一面是光明,我这个见与这个明不相合,一个性一个相,乖角是支开的,是不能合的,「如耳与明了不相触」,如同耳朵只可以闻声,他不能见光明,你要说看是明是暗,耳朵就不可以,拿这个做比喻,要说不合,就像耳朵与光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你这个见尚且还不知道光明的相在哪个地方,根本就不合,还说非和合,那不是废话吗?「云何甄明合非合理?」这句话就说到家了,你还说什么?甄别开了,甄别明白了什么叫合?什么叫不合?这不都是废话,根本上就没有合,还说个非合干什么?「合非合理」,说到这里,「彼暗与通,及诸群塞」,明、暗、通、塞四样,这一样知道就行了,那三样就不必费事再说了,「亦复如是。」

阴入处界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上来十番辨见已经研究过了,当文中遍历阴入处界会理,普遍的历历发明五阴十八界,成立这个世界就是由五阴成的,分开说有十八种界限,「汝犹未明」,你还有没明白的,没明白什么呢?「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你没明白的就是世界上「一切浮尘,诸幻化相」,什么叫浮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这都是尘劳,就好比尘土是虚浮的,不是真实的,这东西是哪里来的呢?「诸幻化相」,是幻化而成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他不是有个来相,他从当地就生出来,还从当地销灭,你说哪一种东西有来向?就是人生在世间,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个幻化相,你就在当处的地球出生,你还在地球销灭,不是说从哪里来的,将来还得向哪里去,在这个地方生就在这个地方灭,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一个「幻妄称相」,幻化的!

由这个幻化虚妄,就有一个名称、就有一个形相,这就成了假名假相,你说这些究竟从哪里来的呢?究竟就是一个性,「其性真为妙觉明体」,性就指着见性、闻性、齅性、尝性、觉性、知性,就这六种性,前边已经说过十番的见性,这还说这个性,所以说这个人是从哪里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什么就出生?因什么就灭了呢?究竟的根呢?是「幻妄称相」,「幻妄称相」是从哪来的?有妄才有个真,这得随着世情说,说他就是一个性,见性、闻性、齅性、尝性、觉性、知性这六样,举一样就代表六样,说就是这个性,「幻妄称相」,幻化出来的都是虚妄的,有名称、有形相,他有一种性,前十番辨见,辨别见性让人认识,说「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这个性这才算是个真的,这个真怎么个真法呢?这个妙还是一个不思议、不可分别,觉就是一个知觉,这个知觉,也不是能知觉、也不是所知觉,我们人都有知觉,顶多用两样,这两样还用不到,专用一样所知觉,所有的事情我知道,这叫所知觉,你要再研究研究,我这世界上我都知道,钟表是怎么回事呢?桌子是怎么做的?房子是怎么盖的?这都是所知觉,所有的东西你知道,再进一步研究是能知觉,这所觉是谁知道的?有一个能知觉的,这能知觉人都不清楚,每天我们用的都在所知觉上,谁都如此!

你要是不研究不讲修行的,谈不到!也不问这个,每天用就是所知觉,能知觉都谈不到,何况本知觉呢?这个地方说的知觉就是一个本知觉,就是十番辨见的见性,见、闻、齅、尝、觉、知这六样,一样就能代表六样,前面有说见性,见性又说觉性,在旁处还说知性,他变着样的说叫人明白,其性是个真的,真的还去哪里找另外还有性,前逢十番辨见就是让你认识这个性是真的,我们因什么不真呢?我们有分别心、有污染的心,一分别就起憎爱,憎心、爱心;见着不对心的就烦了、对心思就贪爱;憎恶的就舍离、贪爱的就求取,憎、爱、取、舍!人人都如此,我是这么讲,我也没去掉,也有憎爱取舍,你要能去掉就是会修行,你就把自己的妙觉明体保住了,因什么保不住呢?我们人说像混水鱼,随着浪头流来流去,自己作不了主,就拿这个环境就把自己就迷惑了、就转了,「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就这个性,就是见性,不是另外还有个性,这个性没有二样,我们世界上的人无量无边、多少万万说不完的多,是一个性!

飞禽动物、矿物、植物、山河大地都搁在一块就是一个性,就这一个性,就化生了这些东西,远处啊!我拿这个嘴也说不到,连佛也没说到,说了四十九年也没说完,就是说这个性,「其性真为妙觉明体」,他就是一个不起分别,妙觉,就是本有的知觉,也不用能知觉、也不用所知觉,我本有的知觉把他养清净了,这就叫成佛,这个性怎么能保存住呢?怎么办法才可以一尘不染?有这么句俗语「修身养性」,谁都知道修行要有涵养,怎么涵养?妙觉明是个具体,妙是不起分别,没有能分别、没有所分别,本有的知觉,就是明明白白的,就是一个明;你一早起来,也没做梦、也没烦恼、也没害怕,你坐下来一心思,昨天的事情办完了,今天的事情还没办,就在这个时候,你心里头什么事也没有,这个地方就是自己本有的知觉,你一想事情,就随着事情就转了,人人都如此,不思想的时候占多少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我说这个话是什么呢?现在大家还记忆犹新,要不上哪找本觉?就是这个知觉的觉!

也不想前、也不想后,这个明明白白就是妙觉明体,妙就是不起分别、没有思议,是一个本觉,所以叫妙觉,他这个妙觉就是个明白,没有所明白的地方、也没有能明白的地方,这就是个具体,「妙觉明体」这就是发明这个性。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

这一段文是会合这一切法都归于真如性,真如性就是才刚说的见性,拿见字代表,说真如性也是他,说「如是」,如是是打哪来的呢?由妙觉明体,这不能用,用错了就化成了这些名相,说「乃至五阴」,五阴是什么呢?他能可以成立这个世界,他是为成凡夫世界上的一个根本,色、受、想、行、识五阴,色是有形有色、受是享受、想是思想、行是心内的行动作为、识是认识,这五样就是成立世界的根本,成立五浊恶世也是他、成佛世界也是他,怎么叫五阴呢?阴是遮覆之意,遮盖住了,把什么遮盖住了?就把人的才则说的十番的见性啊,也可说是妙觉明体啊,拿他就遮住了,这五样:色、受、想、行、识,哪个地方有这五样呢?说我们人人本身都是,就这整个的人吶,一个人有个身体,有形有色叫色阴,色身不能独立,须要衣、食、住帮忙,没有衣、食、住,这个身体不能存在,大家想想,因为有这个身体,就把人的见性遮住了,你就不能知道这个性了,有身体要享受衣、食、住,吃的、穿的、住的从哪里来呢?因色受就得发生思想,这东西你没有思想他不能来,光想也不行,你比如说我想吃大米饭,大米饭就来了吗?不能来呀!

你得行这事去,人家行你不行,怎么办?第五个就是识,就是认识,就得有知识,你没有知识,你就会行了吗?你没有知识,你不是瞎想吗?你也想不到!也行不到!也没这个知识!受用打哪来?你没有受用,这色壳子就活不了,这是一定的道理。就是这五样把人搞迷惑了,这五阴就遮住自己本有的真性,这五阴要会用,会用就成了四德,常、乐、我、净,成佛也是他;不会用这五阴就转成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个时候就叫五浊恶世,释迦佛出世时能叫五浊恶世,何况现在呢?比那时候更厉害了,怎么叫五阴成五浊恶世?劫浊,时劫到这个时候,你不浊也不行,这劫浊是色阴成的;受阴成见浊,你见着什么接受什么;想阴成烦恼浊,心里都尽是烦恼,想阴就成烦恼浊;行阴就成众生浊,从人寿八万四千岁过百年减一岁,到现在活七十、八十算长寿,这叫众生浊,人的个头也小了,寿命也短了;命浊,命浊就活不长了,寿命短活个五十、六十,这还不错,还没打仗呢?二次大战死了多少万人,各国都不知道这个厉害,谁也不愿意打仗,逼到头来,不打也不行,这个地方就叫命浊,都不能活了。

所以,色、受、想、行、识就成了五浊,这叫五浊恶世,这是分开说,由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怎么叫六入?就是人的六根,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他怎么叫入呢?这六样:眼入色、耳朵入声、鼻子入香、舌头入味、身上入触、心里头入法,五阴是个总法,这底下分开说,眼、耳、鼻、舌、身、意,这叫浮尘六根,再加上六尘,六尘是什么呢?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根对六尘,眼见色、耳闻声、鼻子齅香、舌头尝味、身上感觉、心里头分别,这叫十二处,由这六根对六尘,发生了六种的认识,眼对色知道这是什么色、耳朵对声知道什么声、鼻子齅香、舌头尝味、身上感觉、心里头分别,这就发生了六种的认识,六根、六尘、六识,这叫十八界。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

这一段文是幻妄称相,幻妄不真、虚妄不实,幻化境界哪有真的?虚妄的境界当然是不实在,因这个不真不实,立下这些假名假相,在虚妄上立名称,名称依相貌上起的。这段文是从根本上起来的,从头至尾,由五阴所发现,上来这段文因着这个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上面已经研究过了。这里说「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个地方结成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佛法里头所说无非是这四个名题,各有各的界限,此不是彼、彼不是此,「虚妄有生」,因缘和合生的,也是不真实的,到因缘别离的时候,也是虚妄的,名字叫灭,有生有灭,这生灭从哪里来的?人在世间上差不多都是苦多乐少,天上人乐多一点苦少一点,总离不开苦乐,没有苦没有乐才是真安乐,一有乐就显出有苦、一有苦就显出有乐。佛把这个道理给人破说开了,不让人自己把自己迷惑了,要认识自己,说自己是个什么样,要说大,无量为边,尽虚空、遍法界,宇宙、山河大地统统都是自己这个知觉,不是知识,知识是打知觉里发生出来的,识就是认识,有分别心。

人的本性,他是一个混和的天理,没有痛苦,也没有什么分别,根本上没有烦恼,烦恼痛苦都是从因缘和合、因缘别离上来的,佛打根本上解决,给人破除这个道理,让人明白这个道理,要紧的就都在这里,说的这么多这都是虚假的、不真实的,「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这是向人的根本上说,人多数不知道,不能说完全都不知道,不知道的太多,都是不能知道,不能知道生灭去来,「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东西是从哪来的?底下给指开了。

上边说不知道生灭去来是虚妄的,这生灭去来是从哪儿而来?向哪儿去?是来无来向、去无去处,底下佛就告诉人说,你既说不对,你得说个对,哪个对呢?所以说「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

「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就因这个虚妄有生、虚妄有灭,就因这个生灭来去就把自己迷惑了,迷惑自己是什么呢?底下说「本如来藏」,这是以名相解名相,到究竟处,研究到无名无相上,到这个地方要再一转过身来,这才能够认识自己,人要能认识自己,就闻了佛的知见,要放下一切就立地成佛,这是一定的道理,佛字怎么讲呢?就是一个知觉的觉字,哪个人没有知觉?把知觉的觉变成了认识,所以,一切的万物都是秉这个天性所生,虽然秉天性所生,都不知道根本,人都忘了本了,所以在世间上受苦了,这生灭去来是从哪来的呢?又说「本如来藏」,根本就叫如来藏,什么叫如来藏?藏(宝藏的藏)者藏(收藏的藏)也,都在里头含藏(收藏的藏)着。天性分开说就是一体一用,如就是不变之体、来就是随缘之用,在随缘的时候就不变、在不变的时候就随缘,所以说不变里头藏着随缘、随缘里头藏着不变,这个名字搁在一块就叫如来藏,这是人人天性的一个名词,所以这是人的根本。这地方本来无生无灭、也无来无去,是「常住妙明」;

常是正正当当的常在的,永远也不变灭叫住,常住!常住是个什么呢?就是一个明!明白!你看我们这个明白,哪个人都明白错了,都是分别世间上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你要把形色撂下、把声音撂下、把气味撂下、把滋味也放下、把身上的感觉也撂下、把心里的分别也扫净了,这个地方还有什么呢?这就是如来的一个体,如者是不变的体、来者是随缘的用,所以成了佛名字就叫如来,把这个藏字就去了,就叫如来佛。佛有十种通号,佛字在第九个名字,世尊在第十个名字,如来是第一个名字,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这是佛的自行因果,自己修行从因克果,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佛的化他能所,佛是能化者、九法界众生是所化者,故名如来,人不知道本来面目,都随着幻化境界转了,根本这如来藏,就不知道了。如来藏是「常住妙明」,是不改变的,因什么他常住?他是个整个的,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这一个体,森罗万象发生都打这里化生出来的,要认得这个体,自己坐在本位,就开佛的知见,在这个地方得到享受,就叫成佛,就叫「常住妙明!」常常的住着不改变,叫妙明,不可思议的叫妙,思想一分别就不妙,这是人的识心,认识这个、认识那个,你把认识再展开,就是见、闻、齅、尝、觉、知,这是人的胜义根。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