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严大义 [达照法师] 

楞严大义 [达照法师] 

第一章 见道

诸位大德,诸位善知识:

今天因缘殊胜,我们来学习这个《楞严经》。

《楞严经》在佛法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古人讲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楞严》的主要内容是讲述我们如何开悟;悟后如何起修直至成佛。讲这么大的一部经典,我们在其他地方讲三年还讲不完,所以现在要三天时间,浓缩起来给大家讲,内容相当丰富。《楞严经》的主要思想脉络,贯穿于见道、修道、证道三个部分。我们今天先给大家讲如何见道,明天讲修道,后天讲证道,分开三个部分讲。

第一节 经题

那么见道部分,内容是讲《楞严经》讲法的缘起,乃至如何见道。我们先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楞严经》的经题,经题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这全称实际上是包含了三藏十二部经典一切佛法的精要。因为佛法它告诉我们的是如何成佛的方法。如何成佛,先要认识到佛是什么。从我们凡夫的心、烦恼的心出发,一直到成佛,这过程当中需要经历如何的修证。所以诸菩萨万行,就是从凡夫到成佛的这个过程。首楞严,翻译成汉字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究竟坚固,我们大家看,现实的人生世界中,有哪件事情是坚固的?遍观眼耳鼻舌身意,乃至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根尘相对,产生的一切意识分别,没有一件事情是坚固的。但是佛陀告诉我们,在这一切事的背后,蕴含着最为广大、圆满、究竟的真理,这个真理就是我们的心性,它是永远没有生灭,不会破坏的。《楞严经》就是围绕我们的性净明体——常住真心而展开。所以题目就直接点示了我们的常住真心,所以叫一切事究竟坚固。

这个事究竟坚固有什么作用?这个楞严,又翻译成大白伞盖,大佛顶首楞严也叫大白伞盖。这个大白伞盖,我们知道太阳出来很骄热的时候,我们拿着伞盖可以遮阴;下雨要淋湿我们的时候,伞盖可以给我们避雨,它是护佑我们一切身心不受伤害,这样一个表法。那么《楞严经》,就是能够成为九法界众生,任何一种心态,任何一种身份和地位,都得到保护的这么一个妙法。我们大家在几十年的人生当中,都能感受到很多的不如意,不自在。如果你放开眼看,六道四生无一乐处,特别是三恶道生起的贪欲、嗔恨、愚痴,都是让我们卷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只有我们的真心随时都在保护着我们,都在掩盖着我们,哪怕我们是堕入在地狱当中,都不会得到真正的伤害。我们在轮回当中感受到的痛苦烦恼,实际上是忘失自己的真心。可是我们的真心,永远没有离开我们,你上天堂,它在天堂护佑着我们;你下地狱,它在地狱里护佑着我们,始终不离我们。但是我们平常却忘记了这个真心,所以佛陀才要给我们讲《楞严经》。

特别是在现实的烦恼当中,我们都是被贪欲、嗔恨两大魔头,把我们的心纠集在一起,集中起来,集中所有的烦恼,构成了五蕴,就蕴含了一切烦恼作为动力,然后再来生活。所以整个轮回,它的本质就是痛苦的。那么我们现在如果回光返照,看到我们身心的两大魔头,这个嗔心所构成的叫强魔,就是很强硬,很刚强,难以调伏;贪心所构成的叫软魔,我们说软磨硬泡,软魔就是贪欲所构成的。所以贪欲心生起来,比如说你想吃东西了,会流口水,这是贪欲,它是种软的表现;而这个嗔心呢,它是一种强硬的表现。那么这两大魔头,就构成了轮回一切业的动力。这个业的背后,贪嗔的背后,却是强大的我执。这个后面我们从见道的方面说的话,就要破除我们强大的我执。

第二节 缘起

那么《楞严经》的缘起是什么?就是从贪欲表现出来的。我们大家读过《楞严经》前面的缘起,是阿难因为不入僧众,独自去行乞、化缘,结果遭到摩登伽女的先梵天咒,就是邪咒所摄,邪咒所摄,将赴淫席。这个时候,世尊知道阿难可能要遭殃了,所以就用楞严咒,敕文殊菩萨去救阿难。文殊菩萨把楞严咒持过去,把阿难和摩登伽女一起提到佛前,领到佛前来。

佛陀就在这个时候,开启了楞严大法之缘,所以《楞严经》的缘起啊,比较独特。也就是说我们在正式修道之前,其实需要认识到修行的基础。如果修行的基础不牢固,那么,哪怕你学了很多的教理,懂了很多的道理,在现实的身心当中,并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阿难一向多闻,他在佛弟子当中算是多闻第一,凡是佛讲过的一切法他都能够记住。阿难是在佛成道十二年以后才出的家,在这十二年当中,他没有出家之前讲的法,佛还要单独重复为阿难讲一次,所以佛是特别把教法的内容传给阿难。阿难传持教法,记忆力非常好,称为一遍记,他听过一遍就能记住,跟我们的录音机差不多。有这样的一个基础,可是遇到了逆缘却不能自拔。阿难说,因为自己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所以为这个淫心所动,被这个邪咒所加持。我们大家回顾自己,在座的诸位都是很用功修行的,整个佛法的修道次第是有个规律的,如果你没有修行的基础,那我们需要培养这个基础。基础不牢的人,往往急于求成。重视听闻、重视打坐、重视实修,基础不牢的人打坐境界越高,越容易出问题,因为你基础不牢,德行不牢啊!没有德行、品行不够、动力不强、目标不明确,这都容易导致半途而废,得少为足。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3-14 23:40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三节修行基础的五要素

1、如量地皈依三宝

《楞严经》的这个缘起,就告诉我们三个道理。阿难尊者他为什么遇到邪咒,自己学的教法却起不了作用,因为他对三宝,生起的信心和信念不够具足。大家就奇怪了,他都是佛的常随侍者,怎么对三宝信心还不足?我们大家以为自己是三宝弟子,我已经皈依过了,你们皈依过了没有?都皈依过了。皈依过了,你是否具足皈依的量?这个不一定的。皈依三宝是什么意思呢?皈是返黑为白,依是依靠、依赖,皈是归宿,就是我们整个生命都归宿在三宝当中。你凡是在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的一切烦恼、一切困难、一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首先想到由三宝来解决,把身心融入在三宝当中,有没有?不要说遇到大的打击和困难,就是你哪怕一个小小的的情感,或者一个人对你好一点,对你差一点,这种分别心生起来,都会把三宝抛到脑后去,都无法把心安住于三宝当中。所以,皈依并不是一次仪式就解决问题,而是要在每时每刻当中达到这个量,你举行一次仪式,确定自己是三宝弟子,这只是如法。如法是还不够的,还要如量,就像煮饭一样,把水放下去,米放下去,下面这个火烧起来,这叫如法,但是你量不到,这个饭是没法吃的。

我们皈依三宝也是如此。所以你看你心中,是否把三宝作为你生命的归宿和依靠,可以反省一下。我们待人接物,起心动念,有没有把三宝作为我人生的依靠?佛是觉者,我们有没有觉而不迷?法是正者,有没有正而不邪?僧是净者,净而不染,有没有把清静的心,不污染的心,作为我们整个生命和生活的依靠?如果达到了这个量,我们皈依三宝已经做到了。这实际上不是想一次两次就能做到的,因为有无量劫以来的习气串流,像洪水一样冲过来。我们必须时时看到,三宝始终是我真正的皈依,就如苦海当中的灯塔一般。有这么一个心生起来了,哪怕你打坐腿痛得很不舒服,痛起来的时候,我们心里想这个痛很难受,就更精进地来持这个咒,因为这是法,我就依靠这个法,而不去感受这个痛,痛死了我也不去管它,这个痛就对你没有任何障碍,不管是你的心情也好,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也好,你只有这个心生起来,你的量就具足了。

所以阿难遇到了这个邪咒,他马上不能自持,晕乎乎就跟她走了。实际上是他心中,在那个时候,他忘记了忆念三宝。大家记住,如果你遇到了情感上的问题,只要你起心动念,觉得心快跟着这个情感跑了,你马上把三宝提起来,安住于三宝,一切zai 难完全消失。就是那种带来烦恼的情感、情绪,马上得到控制,得到转化,得到升华,你不会厌恶它,也不会跟着它跑,不会做出错误的事情,所以这个是最关重要的。阿难对三宝皈依的量还是不够,我们大家就可想而知了。这是第一点。

2、出离心和菩提心

第二点呢,是发心。发心就是发勇猛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大家看一看,我们有没有生起决定要了生死,决定要成就菩提的这个心?决定了生死,就意味着我们在心中,要舍弃现实的这一切生死烦恼。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无常,你看到现实的这一切,都是无常、败坏、不安之相,当生起出离心的时候,我们心中,是不会被世间的任何一尘所污染。当然,这个也不是你想一次,就能大事已办的,而要经过长期的模拟,长期的训练。大家可以不停地去感受,把我这颗心,我现在能感受到的,对这个世界贪着的这颗心彻底放下——我所贪着是世间的哪一种法?是物质的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还是我们内心的思想境界?外在的山河大地,物质世界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全部都是生死的五蕴之法,都是生灭法,那我们想了生死,你就要下定决心,命令自己必须舍弃这一切生灭法。

大家是不是很苦啊?生活在轮回当中,确实有很多的苦恼。就像一个小孩子,他看到这个火炭烧得很红、很漂亮,于是就去抓。抓起来的时候手很烫,手被烫了。我们大人告诉他,你把火赶紧扔掉,可是他觉得很漂亮:我舍不得扔,我还是要抓住。抓住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被它烫,没有第二个结果。我们对于世间的一切五欲六尘,你想把它抓住,你抓住它只有痛苦,没有快乐。所谓的快乐,就是你觉得它好,然后觉得很快乐,只是自己一厢情愿感觉到快乐。那个感觉就像小孩子,他认为这个火很漂亮,我抓住它就快乐。实际上有没有快乐呢?一点快乐都没有!那我们大家看一看,如果我们现实的修行的这个心,这个基础建立起来了,把现在对于世间的这一切,万法的贪着啊,全部舍弃,强行地命令自己:这一切既然是生灭法,我不能在心中留住,哪怕是一个灰尘,一个妄想都不能留住。因为你留住它,这一个妄想,这就是你生死的根,最终继续让你轮回的,就是这一颗灰尘。你贪着色相,就是这个色相会让你留住继续轮回;你贪着一种情绪,就被这个情绪束缚住继续轮回,永远轮回下去,就是这颗妄想的心。

所以我们要学会生起出离心,不是嘴巴说一说,想到一下说,哦,我要了生死的,这个苦海很苦。说完了,脑子里面根本就没有觉得苦海有多苦,这样我们怎么能了生死呢?所以要生起强烈的出离心,认识到世间一切。特别是不为自己去求世间的这一切,这要成为一种感受,而不是理论,也不是语言,更不是文字,是我们心里面要生起这种感觉,就觉得我不要这个世界,也不要所谓的一切思想。你们不要说,那个经书我是要的;经书讲的那个法很好我是要的。你所体会的经书和经书里面的这个语言、这个文字、这个思想,全部都是生灭凡夫的理解。经书真正的意思,是没有生灭的,是必须舍弃凡夫的受想行识,一切分别都如此。那我们现在,如果观照一下自己的心,把自己的这颗心和外物全部舍弃,这是跟出离心相应。

如果有这么一种心,你平常不停地去训练自己,锻炼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受世间束缚的人。这种感觉生起来,无论你遇到任何的zai 难,任何的困难,你同样可以在千斤重担之下脱离,虎口脱身。因为你舍弃了这一切,老虎张着嘴巴要咬住你了,而这个老虎咬下来是空的,而不是你。我们大家,如果你正在痛苦当中,你现在就可以观想一下:这个痛苦就像老虎一样咬住你了,可是你心里面已经舍弃了这个世界,舍弃了你所追求的一切,五欲和六尘全部放下。这个时候,你回光返照,看一下自己的心。事实上,在这个时候,世间没有哪个人,没有哪件事能够咬得住你,无论多大的压力,压下来只是自然,而不是你。这就是我们生起出离心的量。如果生起这个出离心的量,你就不会被情感纠缠而感到痛苦;更不会被为其他的欲望而感到痛苦;也不会被为学习佛法、学习世间的其它知识而感到痛苦,因为你的心已经恢复到不受压力的健康状态。这出离心是我们强大的动力,如果你没有想出离的这种认识,如果你没有想出离的这种心,我们会对世间很多习惯产生执着。实际上,世间的五欲只是一种习惯,我们习惯这样好,那样好。像有些人他习惯吃辣椒,他觉得没有辣椒,饭吃不下去;有些人就讨厌吃辣椒,他没有辣椒才能吃得下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习惯。所以,世间所谓的快乐只是习惯不同,而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3-14 23:20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这是出离心,所以我们要观察自己。那么阿难尊者,如果他的出离心非常明确,不是在记忆当中,而就在你感受的当下,我们现在在这里,把所有的世间一切法全部舍弃,无论出现什么情景,都不会有动摇的这个心,大家的心都是寂静安然,随时随处都可以是这样。但是你如果把学来的知识跟现实的心行,这种感受脱节了,你的感受就会顺其自然地随着习惯。所以,当阿难遇到了摩登伽女(因为摩登伽女跟阿难,是过去五百世都是做恩爱夫妻,都是恩爱夫妻,没有矛盾的),当见到她的时候,就被过去的这种习惯吸引了。那个咒啊,只是迷糊一下,实际上是他过去世无量劫的串习,到今天他抵挡不住。假如他出离心非常明确,舍弃了世间这一切,那么,恩爱、情感这一切,在他心行当中构不成障碍,他可以看到她很顺眼,很舒服,但是不会被她所纠缠,这是根本的区别。那我们大家如果发起了慈悲心,你对一切众生看上去都不会不顺眼,但是你不会被一切众生所干扰。

第二个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我们真正的修行的动力。菩提心就是:我要看到了现实轮回的痛苦,我要舍弃这些生灭轮回;当我想舍弃的时候,我也同时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舍弃这个痛苦,把自己这个出离心扩散到九法界众生的身上。你看,我们感受到,我自己不需要五欲六尘,把五欲六尘舍弃了。观想一下,感受一下自己的心,就是此时此刻,当下你观照一下自己,没有任何想追求世间的这个心,全部舍弃,然后把这种舍弃一切轮回的感受,扩散到一切众生身上。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就是现场的大众,我们希望现场的大众跟我此刻的心情也是一样,都舍弃一切五欲六尘的生死轮回烦恼。当你这个感受生起来,你就知道,所有的众生都需要解脱生死痛苦,这叫同体大悲。你内心感受到了空灵,希望一切众生都同样应该感受到空灵,这个觉受力量非常强大,哪怕他是仇人,在你面前,你生不起半点的嗔恨;哪怕他是你的爱人,在你面前,你也生不起半点的贪欲,因为都需要解脱,都需要证菩提,而这种情感,在你观察菩提心生起来的时候,完全成为大慈悲心。所以慈悲心的前提就是平等心,只有我与众生都舍弃我执,这个平等心生起来了,我们的菩提心才算真正的发起。

所以,大家要安住在这种菩提心当中,不停地感受,不停地模仿,让自己这种出离心和菩提心,成为一种串习。串习就是排队,我们买票的时候队排得很长,一个一个接上去,我们现在就是让自己的心念,念头,也像排队一样,这个排的队,就是排的菩提心的队。从出离心发起来要成就菩提,每一个念头都不忘记菩提心和出离心,那我们就随时随处都会在菩提道上,一天打坐的时间可能只有两个小时,可是一天干活的时间、走路的时间、谈话的时间、睡觉的时间、远远都超过我们打坐的时间。如果每天你如法安住的只有两个小时,而另外二十二个小时却不如法安住,你这个队排得一点力量都没有。人家二十二个人在那里排队,你两个人排一下,再二十二个人以后又两个人排一下队,这两个人有多少力量?所以我们要学会让我们的这种动力——发菩提心,要成佛的,要利益一切众生,要舍弃一切轮回生死的法的这种出离心和菩提心,这种发心要成为我每件事情的动力。

大家感受一下,每件事情都成为我要成就众生,我要解脱生死这样的动力,现在听课,我们是这个动力;我们要明心见性,要见到真心,要成就菩提,也是这个动力;我们吃饭的时候也同样为了解脱,所以必须吃饭,也是这个动力;我们跟一个人讲话的时候,为了他的解脱和我的解脱,为了帮助他,也是以成就众生为动力;包括义工,包括我们盖庙,包括所有的一切的行为,跟别人打招呼,也是为了跟他结这么一种缘,让他以后有机会来接触佛法。所以菩提心可以作为我们整个生命的动力,这样,我们就不会退转。

在座的修心密也很久了,也有很多修禅宗的,我们看看,很多人在两三个月、半年以内是很精进的,一年以后就是老牛拖破车了,拖两步退两步,拖三步退四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的动力没有了。拖拉机的动力是很小的,宝马的动力是比较大,为什么宝马开得快,好开呢?动力好。那我们修行路上,你动力在哪里?你修行的动力要是没有了,怎么可能进步呢?所以,把这种出离心和菩提心,作为真正成佛路上的动力。一个人有出离心,却没有菩提心,他在现实当中修行非常精进,赶紧要了生死,但一旦他体会到了无我涅槃,从此潇洒人生,再也没有动力了,因为他没有想到要利益广大的众生,而当你的菩提心生起来的时候,即便你是一个解脱的人,“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他一定是,哪怕是一个蚂蚁还没有成佛,我都要生生世世为它去努力,这种动力就永远不会停歇,不会停止。

所以,真正的这个修道路上,障碍多的、进步不了的,修行打坐,坐着坐着不想坐的,学习佛法,学着又不想学的,看得没劲的,都是因为自己的动力出问题了。有些人开始出家修行想解脱,想成佛,学了几年以后呢,他反而去学社会大学、社会知识、学外语、学语文,如果他的动力不是菩提心,不是想学了这个以后更好地利益众生,而是在佛法里面学得没劲了,那他这个机器就会出问题。就像这个加的油,本来加着油,油加不上去了,你给它加水了,水加上去,机器破坏了,永远开不动。所以,如果没有对三宝,没有时时刻刻归宿、皈依的心,我们修道路上就会迷失方向,会慌张起来,会茫然,不知道我以后该怎么办。

有些人修了三年以后也问师父,我以后该怎么办?未来不知道怎么样?其实,你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你的心是否已经违背了三宝?违背了觉、正、净?你的事情还很多呀,你随时都要把心调节在对三宝的信心上,这是我们的灯塔方向。看到灯塔,你的心就安了,不论你做得好,做得不好;进步是快,还是慢,目标永远在那里。自心即是佛,我们要明心见性,要成佛,这个成佛的灯塔永远不会放弃,只要这个不放弃,我们修道无论遇到了什么的zai 难,什么的障碍,你内心一定不会茫然,一定会想尽办法让自己回归到修行路上来。然后,我们不停地增加自己内在的出离心和菩提心。这随时要去感受,你不去感受是没有用的。

我们看,佛学院学习了很多的教理,听懂了很多的法,在座的也看了很多佛教的书,但是,你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不是落实在你的心行当中?一旦你落实了,你有感受了,才算你学到家了,就是你闻思算到位了。你听来的是否落实在心行里面?或者还是沉湎在原来那种野生的树上面一样(野生的树,那个枝枝杈杈很多,长得弯来扭去的,扭曲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自己的动力非常明确,看到轮回的苦,看到烦恼生起来的根源在于我执,在于对世间的执着太重,所以要模仿地训练让自己放下。有些人说,放下谈何容易呀!那我们就要回光返照,要看自己,你当前这颗心,一天总有那么几分钟时间是没有事的,哪怕你上班之前坐在办公室,坐在那里两分钟时间让自己感受一下你要出离,你要解脱,你要利益一切众生。

这个菩提心跟出离心,你就用心行去感受一下。在修法之前,我们都有仪规——南无咕噜呗,南无布达雅,南无达尔玛雅,南无僧伽雅,你看就是皈依三宝,对三宝生起信心,你不是光嘴巴念完就算了,你念的时候一定要感受一下,这是我的皈依;接下来,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金刚护法、神祇,为什么?你要念南无十方三世的时候,心里要想,我皈依是十方三世,十方在哪里?

东南西北、上下四维,你的心就要那么大,所有的方向都成为我皈依的对象、我的依赖,这就是菩提心哪。所以,随时要能够感受得到菩提心的存在。修法结束后,从座上下来的时候,要去利益众生,所以,回向文里面又是让我们回向:愿我此生速开智慧成佛,救度众生,不求余果。所以,我们要知道,菩提心和对三宝的这种信心对我们修行的重要性。

前面的目标和后面的动力,什么时候都不能离开,上座的时候不能离开,下座的时候,在工作的时候也不能离开,这是真正的一个修行的人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基础。而阿难出现了这种情况,他其实当时就忘记了出离心和菩提心,如果他有出离心,他绝对就能当下舍弃;如果他有菩提心,他就会把摩登伽乃至这个咒,都看成是对他出离很重要的众生,也不会产生任何烦恼。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3、持戒

第三点修行的基础,就是持戒。

持戒是保护我们的保护栏,目标在前面,动力在后面,保护栏在左右两面。我们修行就像是悬崖鸟道,悬崖没有保护栏,我们很容易就摔下去。持戒不是让我们痛苦的,不是让我们束缚的,持戒是保护我们更安全地到达目的地,所以,戒律叫做解脱。你在悬崖上走,有一个保护栏保护着你,你不会摔下去,摔下去可能就没有了,那么,摔下去的痛苦因此解脱,所以戒律叫做解脱。阿难之所以因为摩登伽女的咒而差点遭殃,是因为他持戒的心不严肃,在心念上容易被情所困。特别是我们这个道场,四众弟子都住在这里,如果你没有一颗持戒的心,特别都是年青人,可能在座的,你看都是六十岁以下的多,年青人多,年青人精力旺盛,妄想纷飞,所求的心非常强烈。从二十岁开始到五十岁,这三十年是人生的索取阶段。我们大家都在索取,你不索取善法,就索取恶法;不索取佛法,就索取五欲六尘。他必须去索取,如果没有这个保护栏,我们总要索取很多东西,索取情感,索取爱欲,索取名利地位,甚至索取别人对你的尊重,总是要去索取。这样一颗心,如果没有戒律作为保护,那是随时都会存在出问题的可能。

凡夫的心,就像刺猬一样,他全身都长满了刺,随时都会刺伤别人。你的言行举止,嗔恨心刺伤别人是直接的,你的爱欲心刺伤别人是柔软的,是杀人不见血的,是软剑。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持戒对我们来说,那是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持戒,你的目标虽然明确,你的动力虽然很快,但是越快,你越容易摔下去;没有持戒的人,他发菩提心发得很大,他要利益众生,他一天到晚去给别人说法,两说三说就说回去了,日渐相亲,就是开始很清净,日渐相亲以后,然后渐相亲厚,越来越亲密,终必堕落;没有持戒的心,他的菩提心生起来是不长远的,他不能长远地保持菩提心的状态,凡夫的串习会串过来。

阿难的这段缘起,很多人以为仅仅只是开启大法的缘起,实际上,《楞严经》的见道,修道,直契人心,开悟的《楞严》,前面的这段因缘是给我们做榜样,告诉我们,你必须具足对三宝的信心,随时生起来;必须具足出离心和菩提心;必须具足严谨的持戒的心,这样子我们才有机会来谈如何见道。因为见道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解悟,第二个阶段叫见悟。真正的见道,见悟才是见道,解悟也叫见,是相似的见,它不是真见,相似见也是见。

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有没有对自己的这三个基础进行确定?我们发自内心地看一下,时时刻刻乃至生生世世,我们不离三宝,以三宝作为真正的生命归宿;时时刻刻不忘失我们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时时刻刻以正常、遵守规则的态度来生活,不伤害任何众生,也不伤害自己。不持戒是会伤害众生,伤害自己的。持戒,简单地说就是: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有这样的心,那我们接下来再学习《楞严经》就有基础了,如果没有的话,那我们要加强这种训练。

实际上,佛法大概而言,不管是南传、藏传、汉传,还是我们的八大宗派,任何一种法门、任何一个教派,都不能离开这五种要素。这五要素,前面三个就是对三宝要有信心。

你走到哪里,成为佛弟子,第一个标准,就是你有没有皈依,不是拿一个本子噢,拿一个本子登记一下不算,你的心有没有向往三宝?有了这样了一个心,才成为三宝弟子,这是第一个要素,这是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的。

第二个要素就是发心,就是刚才讲发出离心和菩提心,如果哪一个法门告诉你不要了生死的,它一定不是佛法,仅仅只是世间法,或者是佛法当中的前方便,就是人天乘的善法。乘就是渡达彼岸的“乘”,乘船的“乘”。人天乘之所以称为“乘”,是你有出离心,这才称为“乘”;你今天做好事,修布施也好,持戒也好,行善法也好,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作为动力,这就叫做世间法,而不叫“乘”。你想解脱,想利益一切众生成佛,但是众生现前就遇到生活的困难,我去帮助他,帮助他的目的是使他能够解脱成佛,这才称为“乘”,才称为人天乘,要不然你叫人天善法,说得浅白点就是,你只是一个好人,一个世俗的好人。所以,发心是所有的法门都必须具足的。

持戒也是每个法门都具足的。特别是根本戒,四根本戒之外,居士有居士的戒,五戒;出家有出家的戒,就是每一条戒律,都作为我们佛弟子的行为准则。无论你跑到哪一个地方,都是这样,假如哪一个什么教派,不需要持戒了,那就不是佛法。我们大乘佛法,正统的修行的佛法,走觉悟人生修行道路的,纯正的佛法,是不承认日本那种所谓的居士佛教,不持戒的,那个我们是不承认的。而他们自己也不承认自己是个修行人,有一次在中国佛学院,我们就问日本的牧田谛亮,他是净土宗的学者,我问他有没有修行解脱的人,他说:“我们那边没有。”在中国,就是现在,我们都有很多师父,很多大德、居士修行坐脱立亡。而他们根本做不到这点,因为他们不主张持戒,甚至也生不起出离心。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你学习佛法学到位,就是这三个是要素,千变万化的八万四千法门,但是这个要素不会改变。

4、正知见

第四个要素就是见地,就是正知见,一定要有正知见。所以,《楞严经》里面告诉我们,见道呀,就是让我们树立正知见,正确的知见是什么?各个教派,它对正确的知见,出离的方法,描述的形式不一样,但是落到实处一模一样——必须是见到空性,认识无我。

哪怕净土宗,让我们求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以后,我们一定要产生这种知见。同时呢,它的这种出离心,就是让我们出离对世间的一切,我执的舍弃,跟空、无我相应的这种方法,净土宗,它出离我执的方法,跟其他宗派大不一样。其他的宗派就是直接契入心性,让我们体会到五蕴皆空。

所以空性见,这是正知见的重要一步,这也是共同的要素。无论学习哪个宗,哪个派,汉传也好、南传也好、藏传也好,都必须要有空性见。如果有人告诉你,没有空性见,或者你不用契入空性见,你还是以凡夫的我执印证你,让你这个我执继续蔓延,那就不是正法。没有正知见就不是正法,这是所有佛法共通的一点,所以称为第四要素。

5、正修行

第五要素就是正修行,就是修道。修八万四千法门,法门各不一样,契入点不同。你念佛还是持咒,不一样。但是所有的法门都不离开两点:第一点,是停止你的妄想;第二点,你一定要生起智慧的觉照。你看看净土宗,让你一心念佛,一心就没有妄想。念佛就是观照,就是了了分明;我们这个法门也一样,持咒,让你不去有任何的想法,也是一念不生,咒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参禅,专注一个话题,一个话头停在那里,专注,停止,然后这个话头还要提起觉照,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天台要修止观,止,就是停止一切妄想,观,就是如法观察缘起乃至性空;唯识、中观、华严无不如此,都有止观。

我们要认识到这五要素。你把握了,如果对佛法还有不理解的,那么,我们就去看,你五要素把握的准确的度够不够?比如说,你对三宝皈依的度不够,加强这种度;你发心这个度不够,量度不够,加强发心;持戒量度不够,你的行为出现毛病;见地这个度不够,那就是你相似的明白,而不是真正的明白,明白也是明白其中的一小部分,没有全部相通的明白;修道你的量度也不够,你不能安住于一念不生,不能安住于了了分明,那你修道的度不够。所以,很多人在修行一千座以后,还觉得自己力量不够,甚至也没打开,实际上,如果你每次打坐都能够按这五要素去做,前面的这个出离心和菩提心,从座上回向的时候开始,一直到下一次上座之前,这段时间里面,完全以菩提心作为你的动力,一千座不打开都很难的。你如果能这么如法,一千座三年啊!当然,愚痴的人,就是善根很浅,没有智慧,很难打开。为什么呢?没有智慧的人哪,你给他讲发心,给他讲这个皈依三宝,他没有感觉,生不起感觉,说明善根太浅了,真的很浅。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你当下去感受一下,你现在感受到了,你就不停地去模仿自己这种感觉,不停的去感受,它自然就能够很到位。那么,从座上到座下,座下再到座上,一直都贯穿着止和观这两个道理,这五要素啊,它实际上就具足了。所以,整个佛法,其他的方便各不相同,服装也有不一样的,藏传南传,早晚功课也有不一样的,打坐的时间多少也不一样的,唯独这五要素是一模一样。

我们掌握了这样一个佛法的框架,把《楞严经》前面的缘起认识了,那么,这就是我们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具足了整体把握的这个基础。接下来呢,我们就开始把前面的皈依三宝,发心和持戒的这个基础,我们就放一下,从缘起上我们反省自己,调整一下,让自己的心纳入于如法的状态。然后接下来,我们就正式地从见道上去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楞严大义》见道之四

第四节 七处征心

1、用诸妄想、此想不真

《楞严经》的整部经典总共十卷:前面四卷就是讲见道,就是如何明白我们的真心,看到我们的真心;五六两卷,包括第七卷的一部分,是讲修道,就是你见道以后要开始修;七八两卷,是讲证道的,就是你修了以后就会有结果,这个结果到底是有什么区别,你小小的修行就有小小的结果,大的修行有大的结果,因果是同时的;然后九卷和十卷,又重新特别强调我们这个七趣,就六道轮回,加神仙这一道,七趣详细情况;再讲我们修道过程中,出现的五十种阴魔;第十卷的最后,是佛陀再三,劝我们要发起强烈的菩提心。菩提心是动力,只有具足了动力,我们这条路上才能走下去。所以,整个《楞严经》围绕的,就是从凡夫到成佛的这样一条道路。那是因为见地是最重要的,所以它前面四卷都是按照见地来展开。

那么,讲见地,阿难他听了那么多的法,道理上应该是懂得不少,为什么遇到这个咒语,自己就不行了呢?阿难跟摩登伽跑到佛前面的时候,这个阿难尊者,他是涕泪悲泣,非常的惭愧,自己一向多闻,未全道力,遇境生心,被境所困,请求世尊,一定要为我开示。佛就问他:“你当初为什么出家?”他说:“我是看到了佛陀相好庄严,清净殊胜,不是世间五欲凡夫这种情感能够表现出来的,所以我非常的向往。”那么佛就问他:“你看见佛这种相清净庄严,你拿什么去看?”他说:“我用眼睛去看。”“那你拿什么去想?”他说:“我用心去想,用心去分别。我看到你那么庄严,我心里面就想,你那么清净一定是不一般的,那么不是一般到底是哪一般?我要跟你学习,我要学这么庄严,看到的这个相。”

那么,佛就以此为契机,就问阿难:“你说你用你的心来想,你这个心到底在哪里?”佛跟阿难说:“一切凡夫众生在轮回当中,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这是开门见山,也是佛放大光明以后讲的一句话。因为阿难一讲这个心,用我的心去看,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想,想你这是什么样的。我们大家通常感觉到有一颗心在这里,我是发心的,我这个心在自己的什么地方,认为自己有一颗心在那里。佛就放光动地,六种震动,这六种震动的境界,就是佛把自性生起的这一切妙用,展现给大家看,不但佛展现给大家看,其实我们的山河大地,一切现象都在展现我们的真心。现在就在这里展现,我们每个人面门当中,就在放无量的光明,而我们不知道。所以,佛在感叹,告诉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相续,我们大家生生灭灭轮回在六道当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都是因为你不知道常住的真心在哪里。

常住真心就是性净明体。自性清净,光明无量,本体如如不动,这就直接契入了。它把真心的这个状态,最直接地描述出来。大家如果想去感受,去见到常住真心,你的眼光,你的思想,一定要舍弃一个无常的诸法。他讲的常住真心,住:是不动的意思;常:是不断,不会断灭,不会生灭,不会动摇。常住真心,如果大家心行比较细,你就可以看到,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六根对六尘,是我们所有的这个现实的状态——根尘相对产生六识。这是十八界的状态,这十八界当中没有一法不是无常的。阿含佛教就告诉我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就一切有变化的,有动态的,这个状态,全部都是无常。哪怕我们眼前的这个虚空,也是动态的,我们不要说虚空是静态的。人不坐在这里的时候,虚空不是这样,人一进来,那虚空、空间变成这样了,人一出去,空间又不是这样。

世间一切万法全部都是无常。我们就是停留在无常的法当中,不知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我们不知道这个真心,那我们用什么呢?如果你不知道真心,你也不用什么,其实就是法身妙用了。无所用,你现在感受一下无所用,一切法无造作,看到了也没有造作,听到了也没有造作,没有那一颗造作的心,没有那个想法,这个时候,就是明明了了,清净无染。没有动态就是清净,这是本来就具足这种功能。我们在这里具足这种功能;在地狱里也具足这种功能;在什么地方,在梦里也同样具足这种功能,功能不失,睡着了没有做梦,也还是具足这种功能。什么功能?就是现实你没有作用,没有任何想法、用法,没有造作,你马上就感受到了,这是我们的性净明体啊!

但是,我们不懂得性净明体,反过来用诸妄想,问题来了,我们要用就用妄想,你看看,这是什么东西呀!我就开始想,这是你的,那是我的,这是他的。我、你、他、事非、一切想法出来了,这个想法就叫做妄想,所以凡夫是用诸妄想。佛告诉我们,此想不真。明白没有?你用诸妄想啊,此想不真。用妄想的时候有能所,有你我,有想,有被想的东西,有动态,有动态出来了,你的心灵有动的感觉了,心动了,就用诸妄想。但如果你现在不用妄想,我也不用,你们也不要用,不用的时候,你看,我要拿起来这个,同样还是不用,你没有任何想法,放在这里,拍桌子,一样,可以没有想法。

不用是什么?你一旦用诸妄想,那个想,是不真的。你不用妄想了,即是如如。所以用妄想,你想到这个,想到那个,想来想去,离不开根本的我执。今天为他,明天为我,后天为他,再后天又为我,轮回就是这么造成的。轮回的根,就是妄想,就是执着。

佛在菩提树下成道的第一句话: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不能证得。你看,都是因为妄想而不能证得。那么,佛讲了这么直接的法,这是演究竟法,把最究竟的法,以最简短的语言,两句话,就告诉阿难了。阿难还在那里想,那常住真心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看,这个念头提起来就是妄想,就是认为有一个心,有一个东西在那里的。事实上你不用妄想的当下,你的心是不存在的,就是我们这个烦恼妄想的心是不存在的。但是,凡夫往往认为这个心是存在的,你只是感觉存在,事实根本不存在,也不要觉得我业障那么重,怎么可能呢?业障在哪里?一切业都是无自性的,觉后空空无大千,你直契心源,直接契入心的本源,就是当下能够承担。在我们这个现前的当下,起现量作用的,完全是我们的真心。而我们在这个真心上面,给他横加一个妄想的执着。

我们一定要用意识去想一个东西,于是呢,抓住这个妄想不放,却忘记了真正的真心。真心所起的妙用,它可以支持我们的想法,不是妄想而是智慧。你不打妄想,坐在这里很清楚,我讲话你为什么会听得那么清楚啊?我拿这个,为什么我们知道它叫矿泉水呀?这就是真心在用。它也可以想,但那个“想”的背后,我们已经没有一个东西,要抓住它的那个东西没有了。我们认为是我,那是“我在想”的那个“我”也没有了。因为你前提是建立在不想的基础上,不妄想的基础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