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严大义 [达照法师] 

《楞严大义》见道之五

可是阿难尊者因为没有这种道力啊,没有见道。实际上呢,说阿难没见道是不对的,他其实是初果罗汉。他见是见道了,只是功力不深,修道定力不够,所以他又再次启问。同时阿难啊,他扮演的永远是两种角色:一种是佛的弟子;一种是众生的导师。他是替众生问的,替有有我执的人问佛的。那么,佛讲:这个想不真,所以有轮转。阿难心里就想了:那我这个心是怎么回事啊?我怎么让这个心进入真正的三摩地,进入修行呢?我要像佛一样有定力。佛就问他:你这颗心到底在哪里?因为他回答的时候,是用妄想的心去回答,我们如果用妄想的心去想任何事情,去回答,那一定都是世间的生灭法。师父要考查你的功夫,并不是考察你的妄想,而是考察你是不是还以妄想心去回答问题。如果你学习了教理以后,在那里分析:心性是不生不灭的。想好了,师父问你:你看看,你谈谈心性的状态是什么?那是不生不灭的,没有状态的,没有样子的。我们一听啊,就知道是你用妄想在回答。因为你听过了这些话,如果你从来没有听过,或者是一个小孩子,或者是一个刚刚到佛门里的,不懂佛教的人,你问他,他说心性是没有生灭的,那是了不起,那是他真正讲到了。可是,你听来的那些道理,你再去回答,完全是想法而已。只有你不以任何的妄想,“此想不真”,不想了,师父问答你的时候,你处在不想的状态去回答,一定是百分之百准确的,没有差错,这就是一个功夫问题。

2、妄想心的两种状态

可是阿难呢,他一听到佛这么问他:你以眼见,用心去见这个眼,他又要想自己证得三昧,用心去证得三昧,那你心在哪里?所以,第一卷就开始有七处征心,七个地方,征求你的心。你的心到底有没有在这七处?交光大师说:这不叫七处征心,因为,如果是征求这个心,那说明佛也把这个心当成是真的,有个心想问你。所以,他认为是七番破处,七番破处,就是心在什么处所,将这个处所也破除掉了,心不在那个地方,不能认为有一个心在那里。那么,七处征心呢,实际上,是破除我们凡夫妄想执着的这颗心。我们修心密的都知道,这个修行的下手处啊,一定要在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在这个地方去契入。

但是我们这颗妄想心,它表现的状态有两种:第一种是妄想动的状态,妄想动起来了,就是我现在想这个,等下想那个,想得很清楚,看得很清楚的;还有一种状态,是它不动的状态。这个就要命了,妄想动了,我们能看得到,妄想不动了,我们看不到了。用唯识的话说,妄想动的状态就是第六意识,就是意根追逐外界的法尘,就是我们自己想到了外界的一个概念,把这个概念抓过来,在脑子里面出现一个情景,这个情景就叫做妄想。它是一个动态的,所有的妄想都是动态的,这一点我们大家能理解。

但是,当你想什么了,我们的意根不去追这个法尘,脑子里面不让它有概念,不去追求概念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意根的本身,也就是第七识,叫做末那识。末那识就是我执的根本。,没有妄想,但是,它具有一种恒审思量的这个功能。恒审,感觉好像是永恒的;审就是审查。我们很多修心密的同修,在打坐的时候都有这感觉,坐在那里持咒持久了,大概两三百座以后,可能经常会觉得打妄想,又有一个老看着自己打妄想的那个人,是不是?背后老有一个看着自己打妄想的,妄想就像小狗一样,东跑跑西跑跑,然后你背后总有一个,看上去没有动的,是一种静态的,能够看住这个妄想的,这个东西它一直在那里。来来去去,来来去去,来来去去的是妄想;不来不去的,在背后的,这就是意根,这是第七识。所以感觉是恒审,审就是审查。你这个人过来,像我们那个机场安检的机器一样,你人过去了安检机器在这里盯着,你身上有什么东西它就叫,没有它就不叫。它永远都是那样,它在那里不动,我们的意识啊,背后的这个意根也是这样。

所以,我们能感受到没有妄想,明明白白了,但是,我执还是没有破,它没有办法桶底脱落。实际上这就是桶底,只是这个桶底没有脱落,我们再把这个桶底加重,加份量,给它加水,加加加,加到一定程度,桶底散开了,这就是见地打开了。所以,一般的人,都会把第六意识的妄想,这个想法当成是我,当成是我的心,我心痛了,我心很舒服,我现在的心,有些人说,我心就在这里,心痛,实际上他可能心脏不舒服,觉得我心痛了。有人说那个人生病了,他是我的亲人,我心很痛。所以呢,对这个心就很难把握。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楞严大义》见道之六

3、七番破处

通常的人,他感觉到心是在胸口当中的,是不是?我们通常的人就认为心在胸口当中。实际上,唯识告诉我们,这个心叫做肉团心。我们这个身体啊,它是一个机器,这个机器的核心部分,指挥身体运转的,就是心脏这个部位,它是最中心的。心脏停止了,那身体可能也就没有办法动了。心脏是一个总枢纽,身体的总枢纽,这个身体长期利用这个心。我们从小生下来就利用这个心,用这个身体,对这个身体的感觉很敏感,认为这个身体就是我,把身体当成我,叫身见。通常的人是把身体当成我的,我到哪里了,我怎么样,误以为心脏就是这颗心。

佛就问阿难,你心在何处?在问之前,佛还讲了一个要求,就是要直心道场。一切诸佛,以直心故,能够圆满成佛,不能直心,即不能成佛。阿难当然就用最直接的感受去回答,他不是想把话说得很好听,就是凭直觉,凭他的感觉,凭他的境界来回答佛陀的提问。七处征心第一个,就是佛问阿难心在哪里?阿难说,心在身内,就是执着这个肉团心。佛就用一个比喻告诉他,如果心在身内,身体就像这个讲堂,有窗户,他说,我是通过这个窗户,看见外面的园林,但是看这个园林的人却在这教室里面。阿难他通过眼睛,看到佛的三十二相,然后,他心里想佛的庄严,所以觉得是通过眼睛看到你,那我的心肯定在眼睛的里面,就是在我的身体里面了。佛就反过来问阿难,如果你心在身内,就像我们身在这个讲堂内,看到讲堂外面的园林树木,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讲堂里面的人和事,看得很清楚,那么,你的心既然能看到佛,看到外面的相,你心在身里面,那你的心也应该看到你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你为什么看不到?阿难一想,也对哦,我们的心既然能够看到外面,为什么心不能看到自己的五脏六腑呢?所以佛说,你既然看不到,那你心在身内是不成立的。

阿难就马上回答说,佛陀,身体里面的东西我都看不到,身体外面的我都清清楚楚了。这么一想呢,我的心应该在身外,在身外面。如果你心在身外面,就像我们如果跑到了这个房子外面去,把房子外面的都看得很清楚,这个玻璃也能够看得清楚,我们这个脸也能看得很清楚。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看不见我们的脸。你们能不能看见自己的脸?别人能看见你的脸,你看不见自己的脸。而且我们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你的这个心还是不在外面,在外面也不成立。

阿难就说了,我这个心即不能在里面,也不能在外面,那应该潜伏在根(就是眼根)里面,粘着在根上面,粘着在眼睛上面。根到底在哪里呢?我们的六根,眼根、净色根、浮尘根,都在这个根上。如果我的心就是眼睛,那这说不通的。心和眼睛是分开的。那心潜伏在根里面,到底怎么个潜伏法?他用一个比喻,就像戴眼镜的人,通过这个眼镜能够看到外面了,看见外面这个世界,同时他也能看见这个眼镜,是不是?你们戴眼镜的人能不能看到眼镜,肯定能看到的。但平常不注意的时候好像没看到,就看见外面了。事实上呢,你看到外面的同时,也是可以看到眼镜。但是你的心,能不能看到你的眼睛、眼根呢,还是看不到。心也看不到自己的眼睛,也听不到自己的耳朵。我们的心是听不到的,所以潜伏在根里也不对。

于是,阿难就说了,这个心可能是又在身内又在身外,内外两在,里面也有,外面也有。他心里想,这就对了,看不见里面,是因为它在外面;看不见外面这个脸,是因为它在里面,是两面都在。实际上,这个话反过来问很简单,既然你两面都在,在外面,那你就应该可以看到你的脸;在里面,你应该可以看到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是因为它在里面。可是还是看不见,所以内外两在,也是没有道理的。

第五个呢,他说随合随有,他说,这个心啊,你只要想看到什么,就在那个地方,随合随有,合到哪里就哪个地方有。这个很奇怪了,随合随有。那么,佛就问阿难,我们看到外面六根对六尘,只有根尘这两种事实,我眼睛看到了这个色法,看到这个东西,当看到的时候,那我眼根合到了色尘上面,你说随合随有,到底它是在眼根上,合着这眼根有?还是合着这色尘有?我们看到这柱子了,你说到底是你的心在柱子上,知道有柱子?还是因为在眼睛上,知道有柱子?如果说在柱子上,知道有柱子,那柱子它自己是色法,它就应该知道,柱子自己会知道是柱子吗?它不知道。那眼睛它知道是柱子吗?如果合在眼根上有,我眼睛不看柱子,我也应该知道柱子有,可是我不看柱子,我就不知道,所以合在眼根上是眼根自己的功能,也不是你心的功能。合在柱子上也不在柱子,所以随合随有,也不对。

那么第六个呢,他就想,既然合在柱子上也不对,合在眼睛上也不对,那应该在两个中间。有没有?这个其实我以前曾经有这种感受,有一次在念楞严咒的时候,,因为人很多,佛学院有一百来号人,念起来声音气势非常庞大,念着念着然后在那里听,此起彼伏,波澜壮阔,我突然感觉,这些声音,从他们那里发出来,到我耳朵里面,我如果心不执着我的耳朵,也不执着它发过来的那个地方,就在中间这个部位,感觉很舒服。我们现在,你看你眼睛看到这个柱子,你的眼睛,你的注意力,既不在柱子上,也不在眼睛上,这中间到底有没有东西呀?你说中间没有东西,我们把板一隔,我们就看不到柱子了;你说有东西,确实什么都没有。你中间有东西就把你隔住了,你看着这个柱子,所以这中间,它非常的奇妙。实际上这中间呢,有,也是没有;没有,也是有。一切法的妙用,真心在这里显现。

但是阿难回答的时候,他认为这中间有一个东西,只是妄想而已。所以它说在中间,是指隔离了两端。而我们的心性呢,是遍一切处的,既在两端,又在中间,即根尘识三个都不住,只有这样,你才能契入到真心。但是当他还没有契入的时候,他说可能是这两者中间吧,就像一条线一样。我的心就是一条线,把你的眼根抓过来粘在这色尘上面,于是你就分析到了。那么,这个时候,佛就问阿难了,在两者中间不成立,为什么不成立呢?如果心在中间,既不在眼根,也不在这个色尘上。你的心不能在眼根上,那么眼根看不看色跟你没关系。如果不在色尘上,你看的是不是色尘,跟你也没关系。那眼根跟色尘两个离开了,你的心还能够分析说,佛有三十二相,我看着很喜欢,你能生这个心吗?生不起来了。所以,在两者之前,也不对。不是一个东西,它不是夹在中间的这么一个东西。

最后呢,他想来想去,内也不是、外也不是、中间也不是、在根里也不是、两头在也不是、随合随有也不是,到底在哪里?他说一切不执着,这就是了。我们不是经常听很多人,打坐有一点功夫的人,一问他修行怎么样?他说一切不执着。其实不执着,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执着,佛就问了,不执着,到底是有一个不执着?还是没有一个不执着?如果有一个不执着,那你还是有。有,那这个有,到底是十八界当中的哪一界?既然是有,或者是有精神的,或者是有物质的,或者是有分别的,或者是有样子的,是有样子的?还是没有样子的?如果没有样子的,也没有精神,也没有分别,那就是没有。十八界当中没有这个东西,那就是没有了,无就是无。如果是有,你说有一个不执着的,那是有,有的话你得把有拿出来,如果是有,到底这个有在哪里?有一个不执着,这有一个不执着在哪里?

所以,最后阿难他发现,讲一切不执着也不对呀,因为平常把妄想当成自己的人啊,他说一切不执着了,其实他说一切不执着的时候,就意味着我这个心,我这个妄想,我现在不执着了。而你的妄想是什么呢?你那妄想,就是我现在想到矿泉水的时候,矿泉水的这个相显现了,我现在不执着它,其实,他的意思是,我的心,我的这个我执,通过眼根,我抓住了这个色尘,所以一旦问你的不执着,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如果你说我的不执着,是因为看到矿泉水不执着,那么说明你还是在执着,认为有个矿泉水,是不是?

我们在分析一切法的时候,你总是认为有个东西,有个概念在那里,抓住它,我不执着了。那这个概念是什么?是法尘?还是我们的六尘?你怎么算不执着呢?就像有些人说,我不贪名,你讲你不贪名,那你怎么会知道有名呢?你知道有名,其实就执着这个名了,你尽管是不贪名,那么反过来就是,你贪着不贪名的这个名。有些人说我不贪的,我不贪是什么?我不贪就是,你去贪着那个不贪的感觉,一样的,他说一切皆不执着。所以七处征心,在这个内外中间,这一切法当中,你找不到你的心!有一首古诗说得很好,“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长恨歌》里面的。上到天堂,下到地狱,中间一切人事当中,你去看,追求,你的心到底在哪里?两处茫茫都不见!我们平常的妄想,一切想法的生起啊,事实上,只是这些物质身心这种状态,十八界的这种状态,在展现出它缘起的现象而已。除了展现缘起的现象以外,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心在那里想着。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楞严大义》见道之七

4、妄想与真心

我们大家平常误以为有一个心,这就好比是水中的月亮,水中月亮有没有?“没有,”我们说,大家心里想:“不对,有。”更不对。你说它没有,我明明看到水中月影啊,月亮照到水里有的,我看得很清楚。你们有没有看清楚啊?只要你眼睛不瞎,都能看清楚。但你说有的更不对,为什么?它根本就没有月亮,水中怎么会有月亮呢?你在水里面找,你就是把所有的水掏干了也找不到月亮。你在三道六界根尘识当中,找你这颗心,永远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因为根本就没有。我们所执着的这颗心,认为它有的,这颗心是没有的。但水中有没有月亮呢?有,看得很清楚。就是有,它生起月亮的作用,有的。

我们现在去观察自己这个心。其实在于专心致志,如实地观察自己这颗心。平常我们总觉得,开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实质上佛陀告诉我们啊,在佛经教法当中,可以看到,这个开悟跟修行是没有关系的,跟功夫做得深做得浅是没有关系。它在于一种契机,就是你能够契入,你就能开悟,你就能见道,你就能见到你真心的本来面目。有很多在家居士,在佛陀的讲法之下,得法眼净,看到真心了,就是你通过教法,通过分析,通过思维,你就能契入真心的状态,就能看到。看到以后,然后你才能真正的起修。

《楞严经》为什么叫开悟的《楞严》?就这部教法,直接就让你去追究你真心的本来面目,看心的状态,看到了然后起修,然后证道。所以整个你看,刚才讲了,就是见道,修道,证道,这三个过程。那么见道呢,我们要做好见道的准备,就是必须把我们对于心的这种认识先舍弃掉。认为心在内、在外、在中间、在哪里,我们感觉有一颗心,平常感觉有一颗心,这个观念一定要先打破。我们不能认为,有一颗心在那里等我去看,明白没有?你如果认为说,我要开悟,我要明心见性,那个心在哪里呢?好像是在旁边厨房里的一碗饭,我走下去就可以端来吃了,你如果这样认为,你永远看不到,这叫常见。我们如果认为成佛,证菩提是一个水果,我去拿了这个水果就可以吃了,这叫常见外道。你首先把认识妄想的这种错觉带来要认识真心,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从真心当中体会真心的状态。必须把妄心先舍弃掉。七处征心,就是让我们把这颗认为心在内,在外,在什么地方的,有所在的这个观念先舍弃。你一旦舍弃了这个真心的状态,这个妄想的状态,认为有颗心的状态,舍弃了以后,不以任何的观念、知识作为我们领悟真心的基础。

通常知识分子把这个世界看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把我们的生命看成是一个,或者是永恒的一个状态,或者死了以后什么也没有的一个状态,这两种都称为是邪见。你把心看成是永恒的,这是常见外道;把心看成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是一个断见外道。那怎么办呢?就是把常见和断见两种看法先舍弃,舍弃掉这些过去对我们身心世界乃至对佛法的所有陈见,舍弃我们的看法。只有你舍弃了你的看法,你再回过头来认识,就像水中的月亮一样。

通常的人对水中的月亮,它产生两种错误的判断。第一种认为水里有月亮。刚才有人回答说有,认为水里有月亮的人,就是认为有一个我,认为有一个我的心,第一种是错的,认为“有”是错误的。第二种,那认为有了以后,风吹水动,月亮变形了,支离破碎了,那我们想什么办法呢?我们想尽办法把这个月亮救起来,要让月亮保持平静的状态,完整的状态,不让它破碎。

过去小学时候读过有一篇文章,叫《猕猴救水月》。有一个猴王,它看到水里的月亮很漂亮,月亮掉到水里了,它突然一想,月亮掉到水里,那以后这个世界就没有月亮了,那会很痛苦,这猴王认为自己是很有智慧的。所以,就带着很多的猴子,一个接一个往水里钻,钻下去要把水里的月亮捞起来。这个故事是佛讲的。佛说很多的外道,包括很多世间的哲学家,他们认为你的心要保持清净,要保持善良,保持什么样什么样,要把这颗妄想的心保管得好好的,然后去追求外面的物质。你的心里难受啦,没有车,给你一个车;没有房子,给你一个房子,总要满足你这个心,这就是猴王。他认为自己很有智慧,去救水里的月亮,一定要把月亮保持好,实际上它没有看到,这实际上是你的妄想而已。我们平常,在几十年的生活当中,为了维护我的尊严,为了维护这“我”,你说,做了多少的努力!为了“我的”,满足五欲的快乐,所做的一切努力,原来都是救水中的那个月亮。

刚才提到的,我们认识到了两种错误:一种是认为有我;第二个是因为有我而展开的一系列救月亮的方便。

那么反过来呢,我们要先认识到,水中没有真月。所以这个月亮不需要你救,不需要你救了,你的心马上就解脱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大家每一个人,都是水中的一个月亮。现在你我的存在,就是水中的月亮。水中的月亮实际上不受伤害。风吹来的时候,我们看天上的月亮没有受伤害,水里的月亮反而支离破碎了。实际上水里的月亮不会受伤害。你今天痛苦也只是痛苦而已,没有痛苦可言;快乐也只是快乐而已,也没有快乐可言,所以水中的月亮是不存在的。

认识到水中没有月亮了,另外一些人就说了,水中没有月亮,所以就看不到,连水中月影也看不到了。就跟别人说了,水中就没有月亮。实际上别人都把月影当月亮的时候,他们的概念就是,水中有一个像月亮的东西,他的直觉就是月亮,然后说水里有一个月亮。你说水里没有月亮了,对他来说,就等于告诉他水中没有月影,你说水中没有月影,这是更错了。所以一个见道的人,应该见到水里没有月亮,但是水中没有月影,这话是不能说的。你对见道的人可以说,从究竟法上来说,心是没有的;想法,都是没有的;生灭轮回是没有的。对见道的人可以这样说,但对于凡夫如果这么说,你就落入断见。你不能说月影是没有的,因为我们都是生活在月影的这个世界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所以,七处征心以后,我们大家再去认识一下这个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既然认识不到天上的月亮,我们通过水中的月亮,想象得到天上的月亮跟水中的月亮是没有区别的,水中的月亮是天上月亮显现出来的样子。那我们这颗心呢,既不在内,也不在外,没有地方可以找到这颗心。心的生灭,心的这种想法,我们的这个执着,事实上是没有根的。

那么现实的状态是什么呢?比如说,我现在开始想这个矿泉水,大家脑子里面都想一个这个矿泉水,想了没有?想到了,矿泉水在你脑子里面,冒出来这个瓶子的样子,闭上眼睛再想一下,矿泉水就出现了。然后,睁开眼睛,我们不去想的时候,它又没有了,这个我们就叫妄想,平常叫妄想。诸位看一下,你闭上眼睛想到这个矿泉水,除了矿泉水以外,还有没有别的什么东西呢?没有了,就是矿泉水的样子出现了,那现在矿泉水是现前吗?

你现在一想到自己的家,家的样子出现了。哪怕你是一家人,你现在想到家,两个人想到的家是不一样的,对家的摄受的概念不一样。想到家,家的情景在脑子里面出现了,出现了没有?出现了。不想,哪里去了?好像又没有了。再想,又出现了,它到底在哪里呢?脑子里面出现的那个形象在哪里?它没有在哪里。它占空间没有?没有。占地方没有?没有。占你的时间没有?也没有。它出来进去,呈现的时候就呈现了,不呈现的时候也不知道哪里去了。在呈现的时候,并没有我去那里,现在并没有你的心跑到你家里去,这中间没有过程,没有一个东西,从我这里呜一下跑到那里去了,也没有那个房子呜一下,从它那里跑到我这里来了,是不是?

你所想的任何一件事物,都是没有来,也没有去的,你只要想到它,它就出现了;你不想它,它就没有出现。出现不出现,只是事物的相状,跟你的心是没有关系的。心是没有来去的,想到了也没有来,不想,也没有去。你想一个事物的时候,这个事物出现,想第二个事物的时候,第二个事物马上就出现。第二个事物出现了,第一个事物就退位了,就让位。我们的想法,像一串一串排队一样,每个念头,都是排队的那个东西,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你不排它,它只是队伍没有出现。

没有想法,我们也有一个状态,就是没有想法的状态,是不是?所以没有想法的状态,是我执的状态。而想的时候,正在想的时候,这个在座的都认识字啊,我们看这个“想” 字,很有意思,“想 ”就是上面一个相,下面一个心,是不是?事实上,我们想到了任何一个东西,你想到矿泉水,这是一个相,这个相是用下面这颗心给它托起来的。但是,我们平常所注意到的只有这个相,你注意到了,心你却没有注意到。所以说我想什么东西了,我想房子了,你看,房子的相出现,这个房子下面的心你看到没有?那个心,你没有看到。实际上这个心你是可以看到,这个心是没有动摇的。所有的上面的相可以换,但是下面那个心不会换。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你现在想到那根柱子,那根柱子的相出现了,你就看着它,出现了,你就想那根柱子。但你转过来想这根柱子的时候,这根柱子的相出现了。而事实上,这根柱子的相的出现,除了相出现以外,你的心并没有从那里再跑过来到这里。出现只是出现了,不出现只是不出现,到这里想到这个的时候,也是这里出现和不出现。

所以,我们平常以为有一个想,“我在想”,以为“我在想”的这颗心,事实,是我们的真心。你所有的想法,都是在真心呈现出来的。而真心呢,没有来也没有去;没有在任何地方,也无所不在;它没有生灭,也没有样子。我们如果停留在前一个念头,停下来,后一个念头没有生起来,脑子里面没有出现相,实际上没有出现相的意思,是出现了一个空空的,没有样子的这个相,这还是一个相——意根我执,是有个我相在那里的。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停下来,感觉一下,噢,这个我,感觉很清楚。我现在坐在这里,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的相,都不执着的这个相,就成为你想法当中的一个相,你执着于这个,其实还是妄想。

所以,必须把上面的相,全部都忽略。出现任何想法的时候,这个想法出现,你的注意力不在想法的那个相上。你看看,我现在想一下这个佛像,佛像出现的同时,有没有一个跟它同时存在的?实际就是一个明明了了的,跟它同时。这个明明了了的,并不是我,因为我想到佛像,想到柱子,想到其它的山河大地,所有的一切想法,出现了,它是这样;不出现了,它还是一样。想法,由于没有,就只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的相,所支持的就是我们的真心。所以真心在随处都是,真心是没有生灭的。

七处征心的目的啊,是让我们把那个“想”,妄想的“想” 伴随的这个“相”,把这个相,着在这个相上,给你去除掉,要破除我们这个凡夫的着相。所以,佛告诉我们:“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因为这个想起来的这个东西,只有这个相是可以执着的,叫着相凡夫,而如果你不注意在这个相上面,你是没办法执着的。看到没有?你所有的念头生起来了,不管是快乐的、痛苦的、修行的、开悟的、还是迷失的,任何一种想法生起来,你只要不停留在那个相上,你一定是自在的。妄想,就变得没那么可怕了。你所有的想法,都没有关系,因为所有的想法都伴随着真心,没有离开真心,所以这叫常住真心。

后面佛还讲了,客尘烦恼,常住真心。你现在想一下,抓住一个相——妄想,以为执着,认为这个相,我可以抓住了,过一会呢,又想那个了,这叫客尘。客人到你家来,住两天他还要走的。主人在你家是不会走的,所以常住的叫主人,常住真心。你想佛菩萨,想三恶道,这一切相出现了,但是会想的,会使这些相出现的这个东西不会改变。诸位可以看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在这种状态当中,它的背后出现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像我们的背景,有想也是这样,没有想也是这样。有想,想下面那个心就是真心;没有想,没有想也是一个相,下面也是真心。所以必须打破这一切有想无想的执着。如果只是停留在无想上,那无想还是一个相,还是个我执。

所以,七处征心是指一切处,你舍弃一切处的相,这个时候就是我们的心。能不能舍弃?舍弃了以后,就不妨有任何相,相出现了,看到相,同时也看到心,那这个相就是智慧了,所以妙观察的智慧,是这么一个转过来。

七处征心完了以后,有两种根本,佛告诉我们,生死根本和我们的常住真心的状态。然后,当妄想破除了,我们的真心实际上是在一切处显现的,就是十番显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楞严大义》见道之八

第五节 两种根本

我们上午跟大家一起讨论了七处征心,七处征心是因为阿难执着自己这颗妄想的心为自己,所以佛就问他,你这颗心到底在哪里?问到最后呢,他发现在一切处所执着的这颗妄想心都不对。这个时候,佛就阐明,为什么我们凡夫会执着自己这颗心?执着了自己这颗妄想心以后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就告诉我们这个宇宙万物、人生世界有两种根本:第一种根本是无始生死根本;第二种根本是菩提涅槃。这是我们真正的一切万法之本。

1、生死根本

“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阿难以及我们大众都同样把这颗,东想西想的这样一个妄想的心,作为我们的自性,认为这就是我的心。平常生活当中,大家都会觉得我心很难过,我心很开心,所谓难过,所谓开心的,都是攀缘心,你不攀缘了,就超越苦乐,超越世间的轮回。所有凡夫众生都会把这个攀缘的心,作为自己。

攀缘心,它表现的状态为三种。第一种状态,就是第六意识攀缘以后所产生的结果。比如说我现在要想一个东西了,我现在想到这个佛像,我这个心就缘到这个佛像上面,感觉是我想到佛像了,那脑子里面就出现了佛像的这么一个现象。这个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你想它,它才出现的,你攀了这个缘了,这个相才出现,你如果不想它,你脑子里永远不会出现任何的景象。我们攀缘它以后产生的结果,这就是意识心,第六意识。所有的妄想都是我们的根缘尘产生的这个识,这一层呢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就是平常打妄想的这个相,打到的那个相,就是意识。

第二种是我能够想它的这个心。这个就是真正的攀缘心。比如说,我们想佛像的时候,有一个“想”要想了,但是还没有想出来,你想要想的时候,总觉得是“我”在想要想,这个心还没有出来,但是我们有一个会想它的这个功能,会有想它的这个本事,这个就是“能所”的“能”,而不是简单的指功能,而是指能想它,所想的是所,我能看的是我,所看的是你们。

那么,第六意识它生起的攀缘心,就是意根缘着法尘,跟法尘接触了,意根就有能缘的本事。意根,早上讲过就是第七识,就是我们的我执。这个第七识,它缘什么呢?它是缘第八识的相分为自我,没学过唯识的人听起来就比较糊涂了,实际上,第八识的相分是什么?就是我们脑子里面(我们就权且讲大脑),我们的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这个田中啊,蕴含了很多的习气种子,这些习气种子都是有相的,有形相的,只要你有形相在习气种子当中,在阿赖耶识当中,那么我们就会抓住这些相、这些种子,认为这个是我,那个种子是我。所以,缘第八识的这个相分为自我,具体是指什么呢?我们脑子里面就是有一个概念,第六意识——法尘概念,第六意识产生分别了,比如说今天,我是我,你是你,比如说,我见到某某法师了,那么,见到某某法师了这个情景,就蕴藏在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了。

你所对的山河大地,任何一切万物,你只要遇到这个缘,你就把这个缘,照相机一样的拍进来,存在自己的大脑当中。现在,我告诉你想象一下你的家,家马上就冒出来,就知道那是我想的家,那是我的家。为什么呢?因为一直以来,就是把这个家的图像不停地重复地存在你的阿赖耶识当中。我们现在让你想家的时候,马上就会从脑子里冒出一个家的形相,所冒出来的,当然是一个法尘,是你存进去的东西,那么,能让自己冒出来的,就是我们的第七识,就是我们的意根。

意根是攀缘自己过去已经存进去的那些图像,把这些图像显现出来,如果你不去想,它显现不出来的。你不去想家,不去想车,不去想任何事,任何事都显现不出来;那你只要想到那个事情,那事情就显现出来了。我们平常想到痛苦的事情了,那件痛苦的事情就显现出来,然后我们不能活在当下,直接地面对自己所想到的这个图像。我们缘到过去的时候,我们会进入自己过去的那个感觉、那个状态,那个状态实际上是错误的。就像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其实是没有痛苦的,现前的当下你没有任何痛苦。人的一生,真正痛苦的时间也不多的,大部分的时间是没有痛苦的,但是我们由于对过去妄想的执着啊,你把过去痛苦的那件事情,反复地在脑子里面出现,出现的时候,让自己的心反复地去模仿那种痛苦的感觉,你会模仿的,昨天被人打了很痛苦,今天想起来还觉得很痛苦。其实那个想起来,本身是不痛苦的,但是你反复地在那里模仿,把自己进入昨天的那个状态,那个状态完全是虚幻的。

我们现实的人生当中,大部分的人都生活在虚幻当中。阿赖耶识种子生起现前了,这个种子会让你成为一种模仿它的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又加深你的下一次的这个种子。所以,一个恶的人他不停地行恶,不停地行恶,这是恶习成性;行善的人呢,他不停地做好事,他就善习成性。一个善良的人,当善良成为习性之后,你很难让他去干坏事,他放不开的,他会被那个善法捆住;那一个恶人,让他转过来做善事,也是很难的。恶习成性,善习成性,成为习性了,它就有强大的动力,不停地推你。所以我们的整个人生都是业感缘起,你的习惯成为业习,业成为习惯,习惯也成为不停地推动你的这种行为的动力,然后我们就不停地在这里轮回。

这个能够攀缘外面法尘的,我们能够使自己脑子里面想出这些图像的,这个就是攀缘的心。它平时不想的时候不是不在,而是没有去攀缘,但是能攀缘的这个心,其实是我执。当我们认识到这里,表面上看呢,它本身并没有痛苦,因为我们所想到的是痛苦的情景,才会痛苦,你如果没有想到痛苦的情景,绝对不会痛苦。所以意根缘法尘的时候,法尘如果是快乐的,你一定能够感觉到快乐;法尘是痛苦的,你就感觉到痛苦。比如说我们坐在这里,我们就感受一下,现在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是坐在这个七宝莲花当中,或者就在清净庄严的佛陀的脚下,你就生不起痛苦,因为你的意根所缘的法尘,是个快乐的尘。那么另外一个呢,我们现在如果感受到天堂的快乐,你感受到我现在是处在天堂,我们来到天堂了,那你就感受到天堂的快乐。天堂是什么快乐呢?就是没有贪嗔痴的这种表现,他所贪的是禅定,除禅定以外,对于一切欲望,特别是色界天以上,对欲望都没有的。那么这种感觉生起来,是我们意根缘的这种安定的禅定的法尘产生的快乐。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