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定解宝灯论》达真堪布

今天继续给大家简单讲解《定解宝灯论》。
   
    丙三、真实缘起
   
    流浪者向老仙人提出了七大难题。老仙人主要以文殊菩萨的圆满智慧,用文殊菩萨心咒中的“阿ra巴匝纳德”六个字来回答这七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见解无遮或非遮?”,老仙人以“阿字无生之法门”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是“声缘证二无我耶?”老仙人以“ra字远离诸垢门”来回答;第三个问题是“入定有无执著相?”老仙人以“巴字显现胜义门”来回答;第四个问题是“观察修或安置修?”老仙人以“匝字无生无死门”来回答;第五个问题是“二谛何者为主要?”老仙人主要以“纳字远离名称门”来回答;第六个难题是“异境何为共所见?”六道众生有没有一个共同所见?第七个难题是“中观有无承认否?”中观在这里主要指应成派,是问将万法抉择为空性的时候,应成派究竟有承许还是没有承许?老仙人以“德字甚深智慧门”回答了这两道难题。一共七道难题,为什么以文殊心咒中的六个字来回答呢?作者在这里给大家说明一个道理,如果要真正答复这七大难题,必定要靠文殊菩萨的圆满智慧。
   
    这七大难题含摄了基、道、果三个内容,第一个问题含摄了“基”的内容;第二至第五个问题,涵盖了“道”的内容;第六和第七个问题,涵盖了“果”的内容。基道果含摄了一切法。如果我们精通了这七大难题的内容,实际就精通了一切法的实相。
   
    昨天讲到,提出大空性方面的七个难题后,流浪者对老仙人的回答还进一步提出要求:第一、不能违背教证,第二、不能违背理证。
   
    流浪者接着说:
   
    寻思辩论之词句,百般破立亦不解,
    大德难证此难题,快如闪电而答复。
   
    这是寻思者以百般辩论破立也无法解答的七大难题。印藏的大德高僧都难以证量、难以解答、难以辨别这些问题,现在要求你犹如闪电般迅速地予以答复。
   
    “寻思辩论之词句,百般破立亦不解”:什么是寻思者?主要是不去了知或是不去领会佛法的甚深精华、义理,只从字面上理解。非常注重词句,非常喜欢用严格的逻辑来辩论。这样的人非常傲慢,认为自己是最有智慧的,自己的观点完全正确,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一个有智慧、明白的人。无论在任何场合,都会通过一些逻辑跟别人展开辩论,自认为是在建立自宗,破除他宗,非常耽著戏论。这样的人就是寻思者。他也明白一些,但只是字面上的理解;他也能讲一些道理,但都是词句上的。这种人非常善辩,言辞听起来非常动听,像似非常有道理。但实际上他还是没有真正明白佛法的真理,即使百般破立,再来讲述、辩论,他的辩论也犹如“荆棘矛”。“荆棘矛”再尖锐,也只能穿透一些薄软的物质,对稍微厚一点、硬一点的物质就不起作用了。同样,他再百般辩论破立,也只能解答一些字面上的道理,无法能够正确地解答上述的七大难题。
   
    流浪者问老仙人:你是位寻思者还是位真正的智者?若是寻思者,也许你广学博闻,也擅长辩论,但是你不可能正确地答复我提出的七大难题。倘若是这样,你就不要回答了。若你是个有修有证、真正有智慧的人,那就以自己修证的智慧来回答。著者在这里依然强调了真实定解的重要性。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生起真实的定解,杜绝相似的定解。
   
    “大德难证此难题,快如闪电而答复”:曾经那些印藏的大德高僧都难以证量、难以辨别的这些道理,你迅速犹如闪电般地给我答复。你不要仅靠一些字面上的理解或者动听的词句来回答,你应以修证的智慧正确地回答。你要甚深考虑,我向你问的这些难题是很多印度、藏地的大德也难以正量、难以解答的。看起来仅仅七个问题,很简单,但是它含摄的义理却非常深奥,所以你要深思熟虑。若你有修证的智慧,那就犹如闪电般迅速地作答。若是解答不了,就不要一拖再拖,我没有太多的时间,我还要四处流浪。这也是在观察、考验老仙人。
   
    如是智慧所出语,风微动然仙人心,
    如末劫风摇山王,片刻默言不出语。
   
    流浪者也不是一般人,很有智慧,他所提的问题虽然只有七个,但是很难,令老仙人的心动了,不知所措。犹如末劫风能摧毁须弥山一般,老仙人半天没有说话,默默地坐了一会儿。
   
    “如是智慧所出语”:流浪者也不是一般的流浪者,也挺有智慧的,你看他给老仙人提的难题,很难。
   
    “风微动然仙人心”:“风微”形容流浪者所出的难题只有七道,题目不多。但是仙人的心摇动得非常厉害,当时不知所措,心就开始飘浮不定。刚才在寂静处,老仙人的这颗心还在安住,挺有修证,挺有境界似的,当流浪者突然向他问了七个难题的时候,老仙人的心安不住了、动了。
   
    “如末劫风摇山王”:外器世界将要毁灭的时候,要经历七火一水一风,最后的风称为“末劫风”。它的力量非常强,能摧毁须弥山王。“山王”指须弥山。末劫风动摇了须弥山王,这是很正常的。老仙人刚开始还在寂静处安住,挺有修证,挺有境界,当流浪者仅仅问了七个问题后,老仙人的心就开始飘浮不定、手足无措了,这是不正常的。
   
    “片刻默言不出语”:老仙人的心已经动了,若当时立即要回答这七个问题,的确有些困难,他虽无可奈何,但是表面上在流浪者面前还是安住了一会,沉默片刻,没有说话。
   
    呜呼百般经苦行,连续炽然妙慧火,
    彼等智者尚于此,未能立为无垢宗,
    俱生辩才智力微,亦未长久受苦行,
    智慧浅薄如我者,怎能无误予答复?
   
    老仙人心里感叹道,那些大德高僧们长期依止寂静处苦修,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好多年,连续不断地思索、观察这些道理、义理,不断地炽燃善妙的智慧之火,也没能正确地解释这七道难题,没有建立非常正确、没有争论、没有错误的自宗。我与生俱来的辩才、智慧都非常微弱,也没有长久在深山处接受苦修。如我这样智慧浅薄的人,怎么能正确无误地做出答复呢?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呜呼”是感叹词。为什么感叹呢?就是下面的内容。
   
    “百般经苦行”:曾经那些大德高僧依止寂静处苦修,不是一年二年,而是好多年。
   
    “连续炽燃妙慧火”:指连续不断地炽燃善妙的智慧之火。
   
    “彼等智者尚于此”:他们长期在深山处苦修,连续不断地思索、观察这些道理、义理,但是最后也没有正量,也没有正确地给予解释。
   
    “未能成立无垢宗”:这些大德高僧们经历百般苦修,长期地进行观察、抉择,最终建立了自宗,但是都不是无垢的,都不是没有错误、没有争论的。
   
    “俱生辩才智力微”:我俱生的智慧非常弱,即前世带来的智慧也非常弱。这是作者麦彭仁波切的谦虚之词。他怎么能没有俱生的智慧呢?他是文殊菩萨再来。他只是谦虚,谦虚是智者特有的一种功德。
   
    “亦未长久受苦行”:我今生也没有长久在深山处接受苦修。那肯定是,那时候作者才七岁。
   
    “智慧浅薄如我者”:我既没有俱生带来的智慧,也没有今生的精进苦行,如我这样一个智慧浅薄的人。
   
    “怎能无误予答复”:怎么能够正确无误地给予答复呢?
   
    作者就是为此事而感叹,为此景而感叹的。
   
    现在你看我们都是轻轻松松,舒舒服服的,印藏的前辈大德们没有这样成就的。他们都是居于深山处,在百般的苦修当中,最后才证得圆满的。
   
    前辈大德们居于深山,依止寂静处,也不是保持无思无念的状态而安住。他们连续不断地炽燃善妙的智慧之火,反复思维,反复观察,反复领会,反复研究,但最终也没有立下无垢的自宗。这七大难题都是前辈大德也难以了知、难以解释的,都是最敏感、最有争论的。以前印藏的很多大德不断地展开过辩论,但是最后也没有真正作出正确的解释和答复。
   
    作者麦彭仁波切说,第一我没有俱生智慧,第二我也没有长期在深山苦修,我这样一个智慧浅薄的人怎么能准确无误地给予答复呢?这是作者在谦虚,他是文殊菩萨再来,怎么会有这些问题?他刚才为什么没有直接回答,反而说自己心不定,当下难以正确地答复。这是在给我们这些后学者表法,为了让我们能够重视这七道问题。麦彭仁波切这样的菩萨再来,具有圆满智慧的人也不能立即答复,何况是我们一般的凡夫呢?此处提醒我们不要认为这七个问题很容易。
   
    这七个问题,你越观察,观察得越仔细,其内容越深奥。前辈大德高僧们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宗规。他们所立的宗规都是有依据的,不是随意、轻易立下的。他们都经历了长期的修行和观察,无论是学因明还是学中观时都是非常地细致,非常地深入。如宗喀巴大士研究中观就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最后才立下了自己的宗规。不像我们现在这样随便听一听、看一看,就轻易地辨别,轻易地判断,轻易地立下自宗。尽管如此,他们所立的宗规也不是没有争论的,也不都是非常究竟了义的。何况我们一般的凡夫人呢?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七个问题没有什么难的,很容易,其实我们根本没有明白。当你真正明白的时候,才知道这七个问题的难度;当你真正明白的时候,才知道这七个问题的珍贵。犹如有两块石头,一块是如意宝,另一块是一般的石头。对一个无知的、不懂如意宝的人来说,如意宝和一般的石头有什么区别?当他真正研究或者明白了如意宝特有的功德和价值时,他才会珍惜,才知道二者不一样。石头和如意宝能一样吗!但是之前他不知道,这时一般石头和如意宝没有区别。当他知道了以后,一般的石头和如意宝真是天壤之别,差距非常大。现在我们不明白的时候,觉得这些问题没有什么,和一般的义理、道理一样。但是当你真正明白了以后,才会知道它们的深奥之处、难疑之处。这就是麦彭仁波切当时没有立即回答的原因。
   
    老仙人当时心急如焚,默然安住了一会儿。这也是说明:不要小看这七个难题,其义理非常深奥。这七道难题含摄了显密一切经典的精髓、精华,若是精通了这七个难题,实际上等于精通了一切法。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不是轻易就能够了知的,不是轻易就能正量的,所以大家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这里也有其他解释的方法。《定解宝灯论》有好几个版本的注疏,如根华堪布、楚西降央多吉堪布的注疏,里面的解释都有所不同。根华堪布是麦彭仁波切的亲传弟子,楚西降央多吉是石渠的一位大德。今天我们讲的主要依据的是楚西降央多吉注疏里的解释方法,根华堪布还有另外的解释方法。
   
    诚恳祈祷文殊尊,尔时思彼加持力,
    心中现如黎明时,稍得辩才之机缘,
    即刻依据善说义,以理分析而宣说。
   
    刚才老仙人默默地坐了一会,思维了上述的一些事情。这个时候他开始诚恳猛厉地祈祷文殊菩萨,也许是文殊菩萨的加持力令他内心豁然开朗,如同黑暗过后的黎明,他明白了很多道理,具有了智慧辩才这样的机缘和福报,于是他立即开始依据教证和理证,如是正确地作答。
   
    “黎明”这里是比喻的说法。晚上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但天一亮,外境都一目了然。这里以此比喻刚才心里还是一片黑暗,不知所措,无法答复,但通过文殊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内心豁然开朗,一切义理都明明了了。
   
    麦彭仁波切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根本不需要祈祷,这也是给我们的一种示现、表法。我们要祈祷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三世诸佛智慧的化现,当我们实在不明白,实在没有正量,实在生不起定解,尤其是不明佛理、不知所措时,不要心慌意乱,要把心定下来,诚心、猛厉地祈祷文殊菩萨,就能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我们就会豁然开朗,通达无碍。其实文殊菩萨的智慧也是我们本具的智慧,我们祈祷文殊菩萨就是让我们本具的智慧显现。
   
    这里也提醒我们,这七道问题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它非常深奥。要了知和正量这七道难题,必须要依靠文殊菩萨的智慧与加持。仅仅依靠我们自己的思维或分别念,是无法领悟的。我们要祈祷文殊菩萨,获得文殊菩萨的加持。通过文殊菩萨的加持,才能获得文殊菩萨的智慧,令我们本具的智慧得以显现,才能够真正了达这些义理。
   
    初善首义的内容至此全部讲完了,明天开始讲中善论义。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今天继续给大家简单地讲解《定解宝灯论》。
   
    全论分三:甲一、初善首义;甲二、中善论义;甲三、后善末义。
   
    甲二(中善论义)分三:一、依教理广说;二、依殊胜窍诀略说;三、宣说造论方式。
   
    乙一(依教理广说)分七:一、见解无遮或非遮;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三、入定有无执著相;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五、二谛何者为主要;六、异境何为共所见;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丙一(见解无遮或非遮)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分二:一、宣说他宗观点;二、建立自宗无垢正见。
   
    戊一、宣说他宗观点:
   
    见解有邪见和正见。正见有世俗的正见,比如说因果正见;还有出世间的正见,如无我和空性正见。也可以分为有漏的正见和无漏的正见,还可以分为暂时的正见和究竟的正见。此时要抉择的是究竟的正见,即万法抉择为大空性的时候,最终的见解是无遮还是非遮?“无遮”是指破万法的同时,没有间接引出他法。“非遮”是指破万法的同时,间接引出他法。
   
    嘎单见解说无遮,
   
    在将万法抉择为空性的时候,嘎单派承许的是无遮的观点。
   
    “嘎单” 是指嘎单派,也就是格鲁派。开创祖师宗喀巴大师刚开始时跟萨迦派任达瓦上师学修,学的也是萨迦派的传承。后研究中观四十多年,建立了嘎单派。
   
    宗喀巴大师和莲花生大士也是一体的,他有一本特别殊胜的论著《甘露妙药》,里面讲的观点和莲花生大士的见解非常一致。他有很多论著,这些论著根据内容分为前期论典和后期论典。前期论典如《现观庄严论释•金鬘论》、《三主要道论》等,以及在写给仁达瓦上师的书信中,都将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和我们宁玛派的最终见解是一致的。后来为了利益一些有缘众生,根据众生的根基和意乐,他建立了自宗。后期的论著如《入中论释•善解密意疏》、《中论释•理证海》、《辨了不了义》等,注重抉择的则是单空。单空不是远离一切有边、无边等的大空性,仅是远离了有边的这样一个空,是和“有”相对的一个“无”,这样的一个空叫单空。它不是双运的,它是单单一个单空。他将万法抉择为这样一个单空的时候,也是通过各种教证、理证建立的。
   
    在他的后学弟子中,如章嘉国师、贡唐丹贝卓美等很多大德高僧均认为他前期论著的内容是他了义、究竟的见解。但是也有很多追随者把他后期论著中抉择的“单空”视为其了义的见解。他们认为,宗喀巴大师前期讲过的那些大空性不是他自己的见解,因为那时候他继承的是萨迦派的传承,是受萨迦派教义影响而做出的抉择。后期《入中论释•善解密意疏》、《辨了不了义》这两部论典是宗喀巴大师最有代表性的论典,他主要靠这两部论典建立了自宗,这里所抉择的才是他了义的见解和说法。
   
    宗喀巴大师前期中观方面的论著内容是大空性,这与我们前译宁玛派的见解是无有差别、无有高低的。但是他后期中观的论著内容是单空,对此,宁玛派的大德高僧都一致认为,这是他不了义的一种见解和说法,是为了利益部分有缘众生,暂时将万法抉择为单空,他究竟了义的见解其实不是这个。
   
    现在辩论的前提是什么?是最终将万法抉择为空的时候。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大空性的时候,不能以一个单空为究竟的见解,这样会有非常大过错的。空性有暂时的胜义谛、暂时的空性,也有究竟的胜义谛、究竟的空性。这个时候讲的是究竟的空性,所以不能以一个“单空”作为究竟的见。为了一些刚入门的人,也有先将万法抉择为单空,然后再进一步地把万法抉择为远离四边或八边的大空性的情况。但是,现在不是讲暂时的空性,而是讲究竟的空性。究竟的空性一定是要远离有边、无边等一切边的大空性。
   
    在这里我们不是要破除宗喀巴大师的见解,而是要破除部分后学者把宗喀巴大师不了义的说法视为了义,把他暂时的见解视为究竟的见解。这些后学者的观点是有过错的,为什么呢?流浪者所提出的七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大空性而展开的,最终的见必须是究竟的、了义的。比如说中观,也是应成派的见为究竟。抉择应成派所承认的空性的时候,必须要抉择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否则,若是抉择单空,是有过失的。这一点是此处要破除的,大家要明白。
   
    嘎单派认为,将万法抉择为空的时候,无论是属于轮回的法还是涅槃的法都是空的。在破除万法的时候,没有间接地引出他法,这就是“无遮”。在宗喀巴大师的观点中,有暂时的无遮和究竟的无遮。暂时的无遮是单空,究竟的无遮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是我们宁玛派也要承许的。但是此处偈颂中的“无遮”指的是单空。
   
    其余诸宗谓非遮。
   
    在将万法抉择为空性的时候,除嘎单派以外的其他一些宗派,如觉囊派、噶举派等承许的是非遮的观点。
   
    “其余诸宗”指其他的宗派,比如觉囊派、噶举派、萨迦派等,包括宁玛派也有,这里主要指觉囊派。他们认为,一切世间法都不是实有的,都是空的,但是出世间的如来藏光明是不空的,是实有的。在将万法抉择为空的时候,间接引出了如来藏,万法空但是如来藏不空。万法指什么?万法指这些世间的法。能取所取的这些法都是空的,但是远离能取所取的如来藏是不空的。将万法抉择为空的时候,破除万法的时候,间接引出了如来藏,所以他们最终的见解是非遮。
   
    格鲁派等是承许自空的,觉囊派是承许他空。自空就是一切法自身是空。他空就是在如来藏上面,其他法空。他空也有了义、不了义,也有究竟、不究竟的。萨迦派、噶举派诸大德及宁玛派的一些大德如龙钦巴大师、明朗罗钦等也承许他空,不空的也是如来藏,如来藏不空,如来藏上面他法空。他法指世间法。即如来藏不空,其上世间法空。
   
    佛在经中也讲过“如来藏是不空的”,但是这不是在意识、对境上而言的。不是不空,而是远离意识,远离能取所取的这样一种存在,这是“不空”的含义。在入定的智慧面前,在最终的见解、境界里,如来藏不空。但是在名言上,比如属于意识的、对境的范畴时,如来藏绝对是空的。佛第二转无相fa 轮的时候,将万法抉择为空。这个时候佛讲过,涅槃也是空的,比涅槃还高的境界也是空的。所以无论是属于世间的还是属于出世间的,无论是属于轮回的还是属于涅槃的,一切法都是空的。但是“不空”是什么意思?万法抉择为空的时候,都是空的。空也不是单空,空的同时可以有如来藏的光明,它是现空双运的大空性。从显现的角度来讲,站在清净圆满的境界里讲,如来藏是实有、存在的。从空性的角度来讲,万法都是空的,没有不空的,没有一个实有的。
   
    觉囊派的开创祖师遍知达RA那他最终承许他空,但是他所承许的他空和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的有些大德所承许的他空没有差别。但是他的一些后学者、追随者却错会了大师的密义。他们认为,将万法抉择为空性的时候,如来藏是不空的。这是错误的。在将万法抉择为空的时候,能破、所破都是空的,即心和心的对境都是空的。所破是指见闻觉知的对境,这些是世间的法,心的一个对境,也是空的。这个时候若是还存在一个不空的如来藏,是错误的。在此处要破除的就是这个暂时的、不了义的他空。对于究竟了义的他空,宁玛派也是承许的。
   
    戊二(建立自宗无垢正见)分二:一、入定阶段之抉择;二、出定阶段之抉择
   
    对于流浪者的第一道难题,有些学者、大德认为最终的见解是无遮,有的认为最终的见解是非遮。下面是建立自宗。
   
    己一、入定阶段之抉择
   
    前译自宗何观点,无二双运大智前,
    遣诸所破之无遮,引他非遮皆不许。
    此二仅是心假立,实际二者均不许,
    远离遮破与建立,离意本来之法性。
   
    宁玛派自宗在将万法抉择为大空性时,所持有的最终见解是无遮还是非遮,是自空还是他空?首先,在大菩萨入根本慧定前,既不是无遮也不是非遮,这两个都不承许。无论是无遮还是非遮,都是由心来假立的。在入根本慧定的状态里,安住于诸法的本性、法性中,已经远离了心识,远离了意识。无遮和非遮都是心境,此时都不存在。所以无遮和非遮都是不成立的,都是不承许的。
   
    “前译自宗何观点”:你们宁玛派自宗的观点是什么?观点是无遮还是非遮?是他空还是自空?“前译”指宁玛派。藏传里的密续分前译和后译。从囤弥桑布扎译师到荣索班智达期间翻译出的密续称为前译。以这个时期译出的续部内容为主要修行内容的就是前译派,即宁玛派。从罗钦仁钦桑波译师一直到现在,此期间翻译成藏文的密续是后译。以这个时期所翻译的续部内容为主要修行内容的都是后译派。除了宁玛派,其他的派都是后译派,比如格鲁派、萨迦派、噶举派、觉囊派等。
   
    “无二双运大智前”:“大智”是根本定慧,就是大乘菩萨,尤其是住于见道、修道的这些大菩萨入定的时候所具有的智慧。这个时候是无二双运的,远离有边、无边等各边的现空双运的境界。不是“有”也不是“无”,不是“是”也不是“非”,远离四边;不是“生”也不是“灭”,不是“常”也不是“断”,不是“来”也不是“去”,不是“一”也不是“异”,远离八边。此处指既不是无遮也不是非遮的意思。
   
    “遣诸所破之无遮,引他非遮皆不许”:既不是一个破除有边的这样的一个无,也不是破除万法的同时间接引来他法的这样一个非遮,二者都是自宗所不承许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此二仅是心假立,实际二者均不许”:无论是无遮还是非遮,都是由心来假立的,属于心境的范畴。菩萨入定时,不是意识,而是一种智慧。在大菩萨入定的状态中,已经远离心识,远离意识,所以站在这个状态里回答的话,二者都是不成立的,都是不承许的。
   
    “远离遮破与建立,离意本来之法性”:是指大菩萨入定的时候,已经远离了意识。在诸法的本性、法性中,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是远离有无二边的。所以这时候无遮和非遮都是不能承许的。
   
    总之,在入根本慧定的大智前,无遮和非遮都是无法能够建立的,都不承许。
   
    己二、出定阶段之抉择
   
    我们前译宁玛派自宗的观点是从两个方面来抉择的:一是菩萨入定时,二是菩萨出定后。菩萨入定的时候,远离了一切意识、境界,远离有无二边,一切分别念都消失了、没有了,这个时候既不能说是无遮也不能说是非遮,二者都是无法能够建立的。菩萨出定后,有分别念,此时我们可以以分别念破除他宗、建立自宗,可以将万法抉择为无遮或非遮、自空或他空。
   
    若问仅思空性言,则当承认无遮见。
   
    菩萨出定后,通过思维、观察建立自宗。将万法抉择为大空性的时候,我们前译宁玛派自宗所承许的最终见解是无遮。
   
    “若问仅思空性言”:“思”是指我们的意识、思维。在菩萨出定阶段,就有分别念了,这个时候可以将万法抉择为空,可以建立见解。
   
    “则当承认无遮见”:站在入定的状态里,都不承许;站在出定的状态里,我们最终的见解承许为无遮。为什么不承许非遮,为什么承许无遮呢?现在是以万法抉择为大空性为前提的,这一点我们要明白。这个时候要将万法都抉择为空,都是空的,所以我们承许最终的见解是无遮。这也是建立自宗。
   
    下面讲的是自宗观点在教证和理证方面的依据。
   
    印度具德月称师,藏地荣索秋桑尊,
    异口同声一密意,建立本净大空性。
   
    出定的时候,通过思维、观察,然后建立自宗。万法抉择为空性的时候,自宗承许最终的见解是无遮。因为什么呢?教证方面,印度的月称菩萨讲中观究竟义的时候也将万法抉择为空了,藏地宁玛派的祖师荣索班智达,主要讲密宗的“本来清净”和大圆满的“自生智慧”,也将万法抉择为大空性了。
   
    印度月称论师通过教证、理证,将一切诸法都抉择为空了,没有不空的,都是无实有的。他通过胜义观察量,采用抉择胜义谛实相的很多破立的逻辑和理论,破除了“万法实有”,将万法都抉择为空。他在《入中论》中将佛经中所讲的空总集为十六种空,将无论属于世间的还是出世间的,无论是属于轮回的还是属于涅槃的一切法都抉择为空了,最后连空也抉择为空了,所以可以大胆、郑重地宣说万法皆空,都是空的,最终的见解是无遮。
   
    藏地宁玛派的祖师荣索班智达,主要讲密宗的“本来清净”和大圆满的“自生智慧”,也将万法抉择为大空性了。“本净”的“净”指大空性。可以说这也是承许无遮的。
   
    此法本来即清净,或本无有自性故,
    二谛之中皆无生,于说无遮有何疑?
   
    在理证方面,诸法本来清净,本来就无有实质性的自性,本来就不是实有。世俗谛和胜义谛二谛所摄的一切法都是无自性、无实有的,都是不生、不灭、不住的大空性。所以,将万法抉择为大空性时,在菩萨出定阶段,自宗宁玛派所抉择的最终见解是无遮,这还有什么可怀疑、可犹豫的?
   
    “此法本来即清净”:根据荣索班智达的观点,诸法本来就是清净圆满的。这个清净圆满也不离大空性,也是大空性。诸法因为是大空性,所以都是清净圆满的。若不是大空性,那就不能是大圆满。所以本来清净,也本来就是大空性。大空性是远离一切八边戏论的大空性。万法是本来清净、本来圆满的,不是非清净的观为清净,不是非圆满的观为圆满,这里的清净圆满也就是大空性的意思。
   
    比如密宗里讲,一切色法都是佛身,一切音声都是佛的真言、咒语,一切意念、分别念都是佛的圆满智慧。这些都不是将非清净的观为清净,将非圆满观为圆满。这个清净圆满都是佛的身口意,但是这也是不离大空性的。
   
    “或本无有自性故”:诸法本来就无有实质性的自性,本来就不是实有。
   
    “二谛之中皆无生”:这是月称论师特有的见解。月称论师认为,无论是在世俗谛还是在胜义谛,万法都是无自性的、无实有的,都是空性的。通过中观金刚屑因的逻辑破除了“有生”, 诸法既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既不是自他生也不是非自非他生(无因生),结论就是“无生”。不生就不灭、不住,也即将万法抉择为大空性。
   
    关于“是否将二谛分开来抉择”的观点,月称论师和清辨论师之间也有辩论。月称论师主要弘扬的是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清辨论师所建立的是自续派。自续派认为,将万法抉择为空的时候,应该将二谛分开抉择。万法在世俗谛上是实有的、真有的,但在胜义谛上是无实有、无真有的。
   
    其实,平时将二谛分开进行抉择并没有错,比如在抉择因果时,胜义谛上是不存在的,但是世俗谛上是存在的,不虚的。但是当将万法抉择为大空性的时候,二谛不能分开抉择。若是二谛分开,世俗谛上“有”,胜义谛上“没有”,这样,这个空仅仅是“无实有”,是破除“有边”的单空,最终还是没有将万法抉择为大空性。因此,最终将万法抉择为大空性的时候,二谛不能分开,二谛所摄的一切法都是无实有的,都是空的。那么,是否因果也被破掉了,也不存在了?不是!此时所抉择的不是和有相对的“无”,而是和“有”无二的一种“无”,I因此不是有,也不是无,是远离一切有边、无边、无有边、非无非有边这四边的大空性。
   
    “于说无遮有何疑?”:月称论师通过教证理证,将万法抉择为大空性了。荣索班智达通过教证、理证,也将万法抉择为大空性了。就可以说最终的见解是无遮的,这有什么可怀疑的?无遮不是单空,是远离八边的大空性。无遮有暂时的无遮,有究竟的无遮,有了义的和不了义的,这里讲的是究竟的、了义的无遮,即远离八边的这样的大空性。
   
    无遮(自空)派和非遮(他空)派都有了义的说法和不了义的说法,在这里我们要破除的是不了义的说法,了义的说法都不能破,那是我们自宗也要承许的。根华堪布在《定解宝灯论浅释》里讲,凡堕入边者均是不合理的,未堕入任何边者皆为合理。远离了有边、无边、有无边、非无边,远离边者均是合理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在这里破除他空派的观点?是不是在破除自空派的观点?是不是在这里破除觉囊派的观点?是不是在这里破除格鲁派的观点?是不是觉囊派或者格鲁派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是不是自空或他空的观点都是不究竟的?都不是。这些宗规都有了义的说法、不了义的说法,各派祖师们的密义是非常深奥的。但是很多后学者都没有真正地去了悟这些密义,却自以为是地进行抉择,这样的情况有很多。在这里要破除的是一些不了义的说法。
   
    我们为什么要破除他宗一些不了义的观点,建立自宗呢?我们为什么要辩论这个对那个错?这是不是在赞自谤他?不是!第一,这些宗规都有了义的说法和不了义的说法,若是不破除他宗的一些不了义的说法,怎么能建立正确的自宗呢?第二,我们通过辩论的方式建立自宗,通过辩论的方式去理解真理,能更深入地了知真理,这才是真正地理解,否则是不会明白的。这是在相续中生起定解的一种方法,通过这样观察、辩论,最后生起的定解才是真正的定解。若是没有去观察,没有去辩论,不破除他宗,怎么能建立自宗呢?第三,这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不是在自赞谤他。比如,我今天为了摄受一个众生,要讲一些不了义的道理,而且也是必须要通过一些教证、理证去仔细地、非常坚定地去承许这些观点。否则,他不会相信,不会重视,不会生起信解的。大家应该明白,这样做是为了摄受弟子。每个众生的根基、意乐不同,所以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也要有所不同。
   
    所以大家必须要好好地学修,若要在我们的相续中产生真正的定解,就必须要这样。首先了解他宗,然后破除他宗的一些不究竟或者不了义的说法,再去建立自宗。 这样才能够产生真正的定解,否则是不会产生定解的。你没有去了解他宗,没有去破除他宗那些和自宗不一致的观点,那你怎么能对自宗观点产生定解呢?这是产生定解的一种善巧、方法。
   
    我们相续中真正生起定解的时候,才是真正地明白了,之前没有真正明白。“怎么没有明白呢?我也说了万法皆空,我也知道”,是!你说的是“万法皆空”,但是你没有明白。比如,假设这个房间里有两个人,一个人从来没有出过门,另一个人是天天出门。若是外面有人,他们都说“外面有人”。但是他们内心的那种定解不一样,前者不是真正知道的。他没有出过门,可能是猜的或是听别人说的,没有别的依据。若是有人再进一步问他:哪里有人或你是怎么知道的,他心里就产生了疑惑,这不是真正的定解。而后者天天出门,他知道有没有人,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这都是他亲眼所见的。不论他人怎样询问质疑,他都不会动摇,这种断定性的定解才是真正的定解。定解就是对“外面有人”这种坚定、决定的信解,前者不是真正的,后者是真正的。所以说,对于同样的一个道理、一句结论,明白和明白不一样,说和说不一样。我们想要真正明白佛讲的这些道理,就必须要这样,全面地去理解,最后才能生起真正的定解。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今天在这里继续给大家讲解《定解宝灯论》。
   
    流浪者问,将万法抉择为大空性时,自宗宁玛派最终的见解是无遮还是非遮?对此,自宗观点是分开安立的。
   
    第一,在大菩萨的根本定慧前,也就是入定的状态中,既不承许无遮,也不承许非遮。这个时候是远离言思,二谛双运的。入定也有相似入定和真实入定,此处指真实入定,即见道和修道时的入定。不管是无遮还是非遮,都属于思察的范围,都是由心来假立的,在那个状态当中都是不存在的。
   
    第二,大菩萨出定的阶段,这时候自宗所承许的最终的见解是无遮。出定的智慧主要是通过观察而生起的,这也是个分别念,以这个智慧可以破除他宗、建立自宗。因为将万法抉择为大空性的时候,无论是属于轮回的还是涅槃的,一切法都是本来清净,本来即是大空性,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是无遮的。
   
    对此有教证和理证上的依据。从理证方面分析,以胜义的观察量,即观察胜义谛的智慧来分析,在这个逻辑面前,万法没有一个实有的,本来就是空的,所以可以说是无遮。从教证方面分析,印度的月称菩萨和藏地的荣索秋桑班智达在论著中都有所论证。月称菩萨主要从显宗中观角度,在论著《入中论》和《入中论自释》里面,将万法抉择为大空性,本体即空。荣索班智达则在《入大乘论》以及《黑蛇比喻论》等论著里,主要讲的是密宗的本净,即本来清净。也是以各种的逻辑将万法抉择为本净,也就是大空性。所以无论是印度月称论师的教证,还是藏地荣索班智达的教理,都能说明最终的见解是无遮。
   
    接下来,在广说部分,首先对他宗观点及其不合理处进行抉择和分析。
   
    丁二(广说)分二:一、说明他宗观点不合理;二、宣说自宗观点无二双运。
   
    戊一(说明他宗观点不合理)分二:一、总破;二、别破。
   
    己一、总破:
   
    柱子本来即清净,所剩不空毫无有,
    若未遮破柱子无,说柱非实有何用?
   
    柱子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空性的。以胜义量观察,将柱子抉择为大空性的时候,柱子本体即是空,没有丝毫不空的法。如果认为柱子本体不空,那柱子就是实有的,为什么又说“柱子未实有”呢?
   
    以前无论是印度还是藏地的大德高德,经常用“柱子”和“宝瓶”来做比喻。万法抉择为空性的时候,也是经常用“柱子”和“宝瓶”来做比喻。此处“柱子”代表一切现法。
   
    根据格鲁派的观点,柱子不以柱子空,而以其上实成空。柱子上面有实成来空,不是柱子本体空。之所以这样抉择,是因为他们认为中观应成派最终将万法抉择为空性的时候,名言谛必须要留下来。若是在名言谛上将“柱子”等这些现法直接抉择为空性,那就是对名言的一种最大的诽谤;而且这样所抉择的空性最后就是一个断灭的边——无边,这是不正确的。所以,任何时候属于名言谛的“柱子”等这些现法必须要留下来,在名言谛上他们是实有的。因为通过名言谛的观察量来衡量,在取舍的对境面前,都是存在的,都是不虚的,所以都是实有的。但这不是在胜义谛上实有,而是在世俗谛上实有。这是格鲁派的观点。
   
    一般认为,中观自续派和应成派的最大差别在于:在将万法抉择为空性的时候,是否将二谛分开。自续派将二谛分开,世俗谛留下了,在胜义谛上将万法抉择为空。应成派则是将属于名言谛的“柱子”等这些现法都直接抉择为大空性。无论是在世俗谛上还是胜义谛上都是空的,这样抉择最后才能抉择为大空性。否则,若不这样抉择,最后得到的结果不是大空性,而是一个单空。
   
    但是格鲁派不承许这个观点,他们认为,自续派和应成派在将万法抉择为空性的时候,世俗谛和胜义谛都是分开的,世俗谛的“柱子”等这些现法是要保留下来的。两者在二谛分开这方面是没有差别的。在破除这些万法的时候,首先要认识所破之法。自续派在世俗谛上“实有”的标准是什么?是臆造的,而且在对境上也是存在的。应成派在世俗谛上“实有”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仅仅是臆造的,由分别念来建立的,才是在世俗谛上实有的标准。若是在对境上有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实成,那就是应成派所认定的所破相,是要破除的。二者在所破相方面有很大的差别,这是自续派和应成派的不共之处。
   
    基于这样的见解,他们认为应成派在最终万法抉择为大空性的时候,名言谛上的“柱子”等万法是要保留下来的,都是实有的,都是存在的。他们就说“柱子不以柱子空”, 柱子不空,在柱子上面有实成来空。这是他们特有的一种观点和教理。这个观点的过患特别大,现在我们要破除的就是格鲁派的这个观点。
   
    “柱子本来即清净”:柱子它本体本来就是清净的,此处“清净”和空性是一体的,是一个意思。柱子本来即是空性的,本来即是清净的。
   
    “所剩不空毫无有”: 以胜观量将柱子抉择为空的时候,它自己本体即是空,没有丝毫剩下来不空的法。
   
    “若未遮破柱子无,说柱非实有何用?”所以,将柱子抉择为空的时候,若柱子本体不空,那柱子就是实有的了。那么为什么又说柱子未实有呢?佛在经中讲,柱子是非实有的,不是实有的。龙树菩萨、月称菩萨等这些大德也异口同声地说,柱子是未实有。这就违背了教理,违背了佛的教言,违背了这些大德高僧的教言,这是不合理的。
   
    破除柱子之空性,与余显现此二者,
    空与不空非双运,如黑白绳搓一起。
   
    将柱子抉择为空性的时候,柱子不空,柱子上面的实成空。 “空” 的是柱子上的实成,“显现”的是柱子。这二者不是一体,而是多体。犹如白色的绳子和黑色的绳子搓在一起,这样的双运不是现空无二的双运。
   
    “空”指本体空,“不空”指显现,显现和本体二者是双运的。
   
    “破除柱子之空性,与余显现此二者”:格鲁派认为,柱子不空,柱子上面的实成空。破除柱子的时候,将柱子抉择为空性的时候,柱子不空,柱子上面的实成空。“余显现”是什么?就是柱子。“此二者”指柱子上面的实成的空和剩下来的柱子这个显现。
   
    “空与不空非双运”:实成空,就是无;柱子不空,这是有。这两个法是所空者和所不空者,二者不是一体,而是多体,因此他们不能成为双运。双运是一体的,现即是空,空即是现。比如柱子,它本体是空,但是从空中而显现这些缘起法,二者是一体的。佛在经中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柱子不异空,空不异柱子,柱子即是空,空即是柱子。这样的现和空是无二的,是双运的。
   
    “如黑白绳搓一起”:不空的柱子和所空的实有,这两个是多体的,所以二者不能成为现空双运。空是实有空,现就是柱子,若以此做双运,那就不是真正的双运。白色的绳子和黑色的绳子缠在一起,犹如这样的双运,这不是中观里讲的双运,也不是诸法究竟的、了义的实相。柱子是用来做比喻的,一切法都是一样的。
   
    诸法的实相是什么?就是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现空无二。双运就是这样的,柱子即是空,空即是柱子。空不是什么也没有。柱子本体空,但是它可以有显现,不是没有显现。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若是按你们的这个观点的话,那就没有双运了。柱子有,是实有;实成空,是与有对立的“无”,是一个断灭法。这样的“实有”和一个断灭的“无有”,二者不能双运。
   
    己二(别破)分二:一、遮破他宗所许自空;二、遮破他宗所许他空。
   
    庚一(遮破他宗所许自空)分二:一、所许自空亦成他空;二、广说彼理
   
    辛一、所许自空亦成他空:
   
    说柱不以柱子空,法性反以柱子空,
    空基保留以他空,句与义之二他空。
   
    格鲁派是自空派,他不承许他空。但是现在他们“柱不以柱子空”的说法,使其最终的见解变成了非遮,成为了他空,这对格鲁派来说是过患。
   
    格鲁派的一些大德们认为,柱子不空,而以其上实成空。觉囊派的一些大德高僧说法性如来藏不空,其上的柱子等世俗法空。两者空基都保留下来了,一个保留了不空的柱子,一个保留了不空的如来藏。两者承许的都是他空,前者是词句上的他空,后者是意义上的他空。对于自宗承许自空的格鲁派而言,“柱子不以柱子空,而以其上实成空”已经违背了自宗的观点。
   
    “说柱不以柱子空,法性反以柱子空”:格鲁派的一些大德高僧说柱子不空,柱子上面有实成来空,然后觉囊派的一些大德高僧就说法性如来藏不空,有这个柱子等属于世俗的这些现法来空。
   
    “空基保留以他空”:空基是应该空的,但是却都保留下来了。对于格鲁派而言,空基指的是柱子。对于觉囊派而言,空基是指如来藏、法性。 格鲁派最终观点是自空派,柱子应该是空的,但是他们没把它抉择为空,把它留下来了。法性即如来藏,应该也是空的,但是觉囊派等这些他空派把它留下来了。
   
    “句与义之二他空”:柱子留下来了,柱子上面有这个实成来空,这是格鲁派。觉囊派的一些大德高僧就说法性如来藏不空,有这个柱子等属于世俗的这些现法来空。二者都是成为了他空。这对格鲁派来说是最大的一个过患。他们认为自己最终的见解是非遮,他们始终承许的是自空派的观点。若以现在“柱子不以柱子空,以其上实成空”的说法,则其最终的见解就成为了非遮,成为了他空。如此就违背了自己的宗规,违背了自己的观点。
   
    格鲁派意义上不承认他空,但是他们说“柱子不以柱子空,以其上实成空”,这种说法在词句上就成为了他空。觉囊派在意义上就是承认他空,他们是承许他空的,所以这是意义上的他空。前者是词句上的他空,后者是意义上的他空,二者都是他空,没有区别。格鲁派是不承许他空的,但是他们的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这样一说,使自己最终的见解承许了他空,连自空的这种观点都没有抉择到,所以这是非常大的一个过患。
   
    什么叫非遮?是指破除万法的时候,间接引出了他法。格鲁派在将万法抉择为空的时候,柱子不空,其上实成空。也就是抉择实成为空的时候,间接引出了柱子不空,所以变成了非遮。变成了非遮也就变成了他空。为什么?格鲁派认为,柱子不空,其上实成空。柱子和实成是多体的,不是柱子自身本性空,而是柱子上的实成空,即他法空,这就是他空。
   
    觉囊派在将万法抉择为空的时候,提出“如来藏不空,而其上的世俗法空”。世俗这些法都是空的,但是胜义谛的如来藏是不空的。他们在破除这些世俗法的时候,间接引出了胜义谛的如来藏,所以他们最终的见解是非遮。如来藏是胜义谛的,柱子等这些世俗谛的法是他法,二者不是一体,是多体。他们的观点也是如来藏自身不空,而以其上他法来空,所以就变成了他空。
   
    如此看来,格鲁派的最终见解与觉囊派没有丝毫的差别。格鲁派现在的说法,使其最终的见解成为了非遮,成为了他空。这就违背了自己的宗规和教言,这是非常大的过失。
   
    辛二(广说彼理)分三:一、总说相违;二、别说与理证相违;三、自许相违
   
    壬一、总说相违:
   
    呜呼彼不以彼空,空基不空已留剩,
    与色以色空教义,以及理证皆相违。
   
    格鲁派“柱子不以柱子空”的说法,将柱子的本体保留下来,以其上的实成为空,这既违背了“色以色空”、诸法本体皆空的教义,也违背了理证。
   
    “呜呼”就是叹息,这里也是悲叹。这些观点违背了教证和理证,却还认为自宗的观点是正确的,自认为自己的宗规是究竟的,作者因此而叹息。
   
    “彼不以彼空”是指格鲁派“柱子不以柱子空”的观点。
   
    “空基不空已留剩”:空基是指柱子。破除柱子实有的时候,抉择柱子无实有的时候,柱子的本体剩下来、留下来了,抉择为无实有的就是一个实有、实成。
   
    “与色以色空教义”:格鲁派的说法违背了佛和大德高僧们的教言。佛在《般若经》中讲:“眼以眼空,色以色空”。一切法本体皆空。而依据你们的观点,不是“眼以眼空”、“色以色空”,不是“柱子以柱子空”,而是“柱子不以柱子空”,也即“眼根不以眼根空”、“色蕴不以色蕴空”,所以已经违背了佛的教言。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以十六种空性将万法都抉择为空。在这十六种空性里,无论是空的法还是不空的法都抉择为空了。你们的说法不仅违背了佛的教言,还违背了大德高僧们的教言。
   
    “以及理证皆相违”:从理证的角度分析,通过胜义量的观察,比如说通过中观的四大逻辑(金刚屑因、有无生因、离一多因、缘起因),将无论是世俗谛的法还是胜义谛的法,二谛所含摄的一切法的本体都能抉择为无实有、大空性。胜义量就是指观察胜义谛的智慧,观察胜义谛的逻辑。没有经得起胜义观察量的法,即在胜义观察量面前,没有任何实有法存在。可以说,万法是本体空、自性空,而不是其上的其他法来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