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定解宝灯论》达真堪布

今天接着讲《定解宝灯论》。
   
    戊二(正行)分二:一、说彼殊胜境界;二、执着无我。
   
    己二(执着无我)分二:一、总说初学者次第修行之理;二、别说闻思见派修行之理。
   
    庚一、总说初学者次第修行之理:
   
    昨天讲到,众生就是因为对实有的执着,无法从轮回苦海中解脱。因此要有无我空性的智慧。尤其刚开始时,要以强烈的对“无”的执着去破除“有”的执着。
   
    是故分析而了达,不应停留观察上,
    无始实执久串习,务必再三修无我。
   
    “是故分析而了达,不应停留观察上”:刚开始应该通过观察量详细地分析,直到真正生起定解,然后就要实修了,不能总是停留在观察上。若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观察,这个观点不是很合理。先观察,明白了以后就不要再观察了,就可以如实地修持了。
   
    “无始实执久串习,务必再三修无我”:众生经无始劫以来到现在的串习,对有边的执着,尤其是对人我的执着非常深厚,非常严重。所以首先应该反复地修持远离“有边”的空性,才能断除实执。一般的凡夫因无始以来的串习,有边的执着极难断掉。似乎从字面上理解了,从道理上明白了,但是真正要断除这样的执着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先修持无边,以此来对治有边的执着。
   
    若要修远离有边的无我、空性,应该先抉择有边无实有、空性,然后再去修持,这样刻意地去对治有边的执着。有边的执着不好断,因为众生无始劫来形成的习气,长久地串习,没有这么容易就能断掉。不管是观察还是实修,先破有边,先修远离有边的空性,虽然这不是究竟的胜义谛,但这样的修持也是非常必要的。  ,
   
    照见本义诸大德,极其郑重而宣说,
    必须通过修无我,方可根除我执见。
   
    “照见本义诸大德,极其郑重而宣说”:通过观察、通过修行,已经如实照见诸法的本性或心之本性的诸位大德高僧们,都极其郑重给大家宣说。
   
    “必须通过修无我,方可根除我执见”:“无我”此处指远离有边的单空。“我执见”就是我执这样的邪见。比如印度的清辨论师、静命论师及他的弟子莲花戒等大德,他们抉择的都是暂时的胜义谛,也就是相似的胜义谛,给大家宣讲单空,让大家修持单空,然后去对治对有边的执著,这是非常善妙的一种说法。藏地的宗喀巴大士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也讲过,先对远离有边的无我有强烈的执着,这样去对治对有边的执着。印藏的其他很多大德高僧也都如是地按次第抉择,按次第修行,都这样积极宣说。对绝大多数众生来说,按次第抉择、修持是非常符合根基的,非常有利于解脱。
   
    此乃一切初学者,无有错谬之入门,
    口说最初即断此,乃是散布魔密语。
   
     “此乃一切初学者,无有错谬之入门”: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刚开始就抉择远离八边的大空性,危险性特别大,很多人都会落入无边或有边上。所以要先破有边,抉择远离有边的一个“无”、单空。对此道理生起定解的时候,再进一步地破除第二边——无边,以断除对无边的执着。对这个道理生起定解的时候,再去破除有无边。对此道理生起定解以后,再去破除非有非无边。按这个次第一步步抉择、修持,最后才能证得大空性。这是能够证悟、成就的一种非常善巧的方法与窍诀。这样修持不会步入歧途,没有任何危险,是非常正确,非常安全的。
   
    “口说最初即断此,乃是散布魔密语”:“此”是指单空,无边。若说刚开始的时候就要立即断除单空,这是在散布魔王的密语,是误导众生、伤害众生。
   
    刚开始不能断除对无边的执著,否则很难铲除和对治人我执等有边的执著。也有一些利根者能顿时破除四边,直接证悟远离四边的大空性,但这是极少数人,是针对相续成熟、福报大的人而言的。此处强调的是大部分人都应该按次第抉择,按次第修行。这是最安全、最有利益的一个善说、一个方法。
   
    麦彭仁波切在对《中观庄严论》的解释中,也非常承许论典的著者菩提萨埵(静命论师,自续派的一位大德)的教理,即先抉择相似的胜义谛,最后再抉择究竟的胜义谛;先讲单空,最后再讲大空性。麦彭仁波切认为这是非常方便的一种修持方法。在此处,作者也在强调这一点。刚开始讲单空,以对单空的强烈的执着去对治有边。
   
    这个所谓的远离有边的单空,是不是一个究竟的实相呢?它不是一个究竟的实相,但是暂时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修法。若刚开始就抉择大空性,一般的凡夫都无法接受,都无法修持,对众生只有害没有利。格鲁派的一些大德也有如是担心,若是刚开始就说什么都不执着,这样引导众生,容易让众生堕入无思无念的无想禅的状态。这样无法断除轮回的根,连解脱都成问题,这是非常大的障碍。麦彭仁波切在此处也强调,若是最初就这样宣讲、引导,就是散布魔王的密语。仅仅是在表面上宣讲、抉择了一个大空性,实际上根本无法能够抉择到,根本无法能够真实地利益众生。
   
    无我执相所引发,实空胜解已生起,
    尔时无有执着相,非为究竟实相故,
    修离三十二增益,远离戏论大空性。
   
    “无我执相所引发,实空胜解已生起”:“无我”此处指人无我等远离有边的一个单空。首先抉择远离有边的一个单空,然后深入地去修持,最终就能从内心里对有边的空、单空生起断定性的定解,这就是胜解信。
   
    “尔时无有执着相,非为究竟实相故”:对有边执著和对无边执著都不是究竟的实相,所以先对有边的执著也要放下,然后破除无边,对无边的执著也要放下,也要断掉。
   
    若是对有边无实有没有生起定解的话,他就很难破除无边。因为什么呢?他的心里对有无的分别没有消失,对有边的分别和执着也没有断除。若有边存在了,无边也存在了,这样有无边也存在了。若破除了有边,断掉了对有边的执著,对有边的分别消失了,这时无边也就容易能够破除,对无边的这种执著和分别也是很容易能够断掉、消失的。
   
    具体修持时,首先要通过修持单空来破除有边。对有边的执着分别断掉了,无边也就容易破除了。因为有边和无边是对立的,没有有边就没有无边。只要经过再进一步地观察、破立,就能破除无边,放下对无边的执着了。没有“有”,也没有“无”,因此“有无边”也就不存在了。“有无边”不存在了,与其相对立存在的“非有非无边”也就不存在了。这样逐渐抉择,最终能证悟远离四边戏论的大空性。
   
    “修离三十二增益,远离戏论大空性”:远离四边的大空性是远离三十二增益的,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什么是“三十二增益”?小乘修法里经常讲四谛十六行相,这十六行相各以有、无二边进行执着,就是三十二增益。四谛是指苦集灭道四谛。四谛各有四种行相,共十六行相。苦谛的四行相是苦、空、无常、无我;集谛的四行相是因、集、生、缘;灭谛的四行相是灭、静、妙、离;道谛的四行相是道、如、行、出。三十二增益都属于边和戏论,远离三十二增益就是远离一切戏论。
   
    自续派暂时抉择了相似的胜义谛,它最后抉择究竟的胜义谛的时候,他们也承许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也是远离三十二增益的大空性。
   
    彻底了悟实空后,空性显现缘起性,
    现空何者皆不执,如同火中炼纯金
    于此必能起诚信,
   
    “彻底了悟实空后”:“彻底了悟”指不是在字面上,也不是在表面上,而是在心里头真正地了知、证悟。“实空”在这里指远离有边的一个单空。
   
    “空性显现缘起性”:当你彻底了悟实空并生起定解以后,单空是不究竟的,无边不是一个无有,而是从空性中生起缘起法。诸法本体上是性空,显现上是缘起,二者是一体的,不是多体。
   
    “现空何者皆不执”:也不执著于现,也不执著于空。即“空”不是一个仅远离有边的“无”,“现”也不是一个仅远离无边的“有”。 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空即是现,现即是空;这二者是一体的。“不执”是指远离了二边,无不是一个单独的无,有也是不是一个单独的有。有和无无别,无和有无别,因此都不执着。
   
    “如同火中炼纯金”:这是以比喻来说明。什么是纯金?在火中历经十六次提炼,最后得到的金子才是真正的纯金,里面不会有任何杂物。同样,次第抉择大空性,最后证悟大空性,那才是真正的诸法的实相,才是真正的究竟圆满。
   
    “于此必能起诚信”:这个时候才能够生起真正的诚信,能够生起真正的胜解信。
   
    否则极为甚深要,印藏诸大成就者,
    长久精勤所证义,奇哉愚者于瞬间,
    说是证悟起怀疑。
   
    “否则极为甚深要”:为什么说是“极为甚深要”?缘起性空的道理非常深奥,是远离言思、不可思议的一个义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印藏诸大成就者,长久精勤所证义”:印藏很多大成就者都是通过长期精进勤奋地学修,最后才能证得。印度的大成就者如清辨论师、月称论师、那诺巴、帝洛巴等,藏地的大成就者如马尔巴、密勒日巴、荣索班智达、无垢光尊者等等,他们为了能够证得诸法的实相,为了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就,都经历了千辛万苦,诸多磨难,长期非常精进、勤奋的学修,最后才证得。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示现上也是经过了三大阿僧祇劫,最后才能够了悟、了知,最后才能够证得。
   
    “奇哉愚者于瞬间,说是证悟起怀疑”:然而有一些人竟然宣称自己几分钟、几个小时就证悟了,这实在令人怀疑。
   
    现在藏地有些上师的口气也非常大,说大圆满或大手印谁学谁成,白天学白天成就,晚上学晚上成就,什么时候学就什么时候成就。有些弟子也觉得自己很有福报,很有善根,仅仅听了上师跟他悄悄说的几句话,就觉得自己已经见到了心之自性,觉得自己开悟证悟了。这种盲修瞎练的情况在汉地更严重,很多人既没有传承,也没有上师,仅仅看了一两遍《金刚经》、《心经》,就说自己已经开悟证悟了,然后自己在那边盲修瞎炼。最终还是和水里的石头一样,没有任何变化,只是自欺欺人罢了。这个问题在藏地尤其是修大圆满、大手印的人里普遍存在,在汉地自认为修禅宗的人里也普遍存在,大家一定要小心、要注意。开悟证悟没这么容易,我们不能这样。
   
    随便看了一些书或听了一些开示,就说自己明白了、开悟了,这是非常地不可以相信的,非常令人怀疑的。所以大家不要以盲引盲,不要自欺欺人。若是真心想解脱、想成就,就要按次第如法修行。诸法抉择大空性是按次第来,真正要成就也是必须按次第来。我们现在所学修的大圆满法是九乘之巅,是即身成佛最殊胜的方法。但是也要按次第,先修加行,再修正行,才能真正获得成就。在抉择大空性时也要按次第,先抉择有边空,然后再依次抉择无边、无有边、非有非无边为空,最后才能真正地抉择大空性、证悟大空性。所以都应该按次第修持,这是最如法的。
   
    正行现有诸轮涅,超离有无之本义,
    有无何者皆不成,偏袒执着有戏论。
    是故以理分析时,未见成立何生执?
   
    “正行现有诸轮涅,超离有无之本义”:“现”指显现,“有”指三有。“诸轮涅”是指轮回、涅槃这些法。“超离有无”就是指已经超越、远离有边、无边、有无边、非有非无边四边。无论是属于涅槃的法还是属于轮回的法,都是远离四边的。
   
    “有无何者皆不成”:诸法是有边也不成立、无边也不成立、有无边也不成立、非有非无边也不成立。
   
    “偏袒执著有戏论”:偏袒执著有边或无边,都属于戏论。轮涅一切法都是远离四边的,远离一切戏论的,是这样的一个实相、真理。
   
    “是故以理分析时,未见成立何生执?”依靠理证仔细分析时,四边都不成立,远离了有边、无边等一切边,这时对有边、无边一切边的执着都会自然消失。
   
    然离四边戏之理,观察而引定解生,
    自然光明之智慧,胜观之现如明灯。
   
    “然离四边戏之理,观察而引定解生”,指通过观察而能够对一切法远离四边戏论的道理生起定解。
   
    “自然光明之智慧,胜观之现如明灯”,虽然一切法远离四边戏论,但不是一个单空,它没有远离自性光明。自性光明能够从空性中自然显现,这是胜观。若是没有这样的分明,或者没有这样的一个自性光明的智慧,那就是一个寂止。
   
    当我们去证悟远离四边的大空性的时候,不仅仅是一个寂止,还有胜观。什么是胜观?就是自性光明,即本具的智慧。当我们证悟远离四边的大空性的时候,本具的智慧就会自然显现,如明灯般地遣除我们相续中的无明黑暗,心灵上的疑惑立即就会消失。
   
    “正行现有诸轮涅”到“未见成立何生执?”这几句偈颂抉择的是诸法实相的本来清净分,“然离四边戏之理”到“胜观之现如明灯”这几句偈颂抉择的是自性光明分,二者是不二的,也是一体的。以前讲过,只要是落入边的都是不合理的,远离有无一切边的就是合理的、正确的。希望大家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今天接着讲《定解宝灯论》。
   
    庚一、总说初学者次第修行之理:
   
    虽然一切法远离四边戏论,但不是一个单空,它能自然显现自性光明。自性光明之智慧也不离空性,是从空性中自然显现。诸法实相上,本来清净和自性光明是不二双运的,也是一体的。
   
    根除与彼相违背,四边愚痴之黑暗,
    即是此一对治故,何时修当生定解。
   
    诸法的实相是远离四边的大空性。和远离四边的大空性相违背的是什么?就是四边戏论。要从根本上铲除对四边戏论的执着,唯一的就是对诸法的实相生起真实的定解。
   
     “根除与彼相违背,四边愚痴之黑暗”:“彼”是指远离四边的大空性。诸法的实相是远离四边的大空性。和远离四边的大空性相违背的是什么?就是四边戏论。证悟远离四边的空性最大的障碍,就是执著四边的愚痴黑暗,所以要根除这种愚痴黑暗。
   
    “即是此一对治故,何时修当生定解”:要从根本上铲除对四边戏论的执着,唯一的就是对诸法的实相生起真实的定解。唯一能够对治的就是远离四边的大空性,然后去修,直到生起定解。铲除了对四边的执著,才能够显现远离四边的这种大空性,这就是诸法的事实真相、真理。
   
    戊二(正行)分二:一、说彼殊胜境界;二、执着无我。
   
    己二(执着无我)分二:一、总说初学者次第修行之理;二、别说闻思见派修行之理。
   
    庚二、别说闻思见派修行之理:
   
    同时破除四边戏,即是离意本法界,
    然而薄地凡夫者,顿时现见困难故,
   
    同时破除四边戏论,当下就是远离意境的本来法界。但是对于薄地凡夫而言,同时瞬间破除四边,不去执着有边、无边、有无边、非有非无边,这是非常困难的。
   
    “同时破除四边戏,即是离意本法界”:“同时”就是当下。同时破除四边戏论,那就是远离意境、意识的本来法界。同时或一下子破除了四边戏论,就能真正显现本来的法界,即诸法的本性、法性。它就是当下消除一切戏论,远离一切四边。若是有戏论,若是有这样一些分别,那就不是法界本性,也不是究竟的胜义谛。究竟的胜义谛是当下远离一切戏论,远离一切四边的。
   
    “然而薄地凡夫者,顿时现见困难故”:“薄地”是指凡夫的境界。“顿时”就是当下,“现见”就是远离四边的空性。因为凡夫的境界是有分别的。凡夫的境界就是言思的,若是属于言思范畴的,那就是有分别的。用言思去取境的时候,是以分别去取境的。他去执着“有”的同时不会去想“无”的,他执着“无”的同时不会去想“有”的。所以凡夫就是这样,若是有边、无边、有无边、非有非无边立即都要消失,都不去想、不去执著,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无法能够同时破除四边。远离四边的空性是超越言思的,它是无分别的。然而凡夫的境界是属于言思的,是有分别的,所以他无法能够直接地去了知、去证悟,非常困难。
   
    轮番破除四边戏,即是闻思之见派。
   
     “闻思”此处指言思。“闻思之见派”是什么意思呢?这是闻思的一个境界,生起的也是一些闻定解和思定解,即通过观察、思维而得到的见解、生起的定解。
   
    在闻思阶段,应以观察量或窍诀轮番交替地去破除四边。通过执着无边来破除有边,再通过对有边的执着破除无边,接着通过执着非有非无边破除有无边,最后再通过对有无边的执着破除非有非无边。
   
    言思的境界就是这样的,就需要这样轮番交替地推FAN这些边,逐渐去证悟远离四边的大空性。先去执著无,然后又执著有,这是他分别念的过错,是没有办法的。但是他最终也能对远离四边的大空性生起相似的定解。他无法生起真实的定解,但是能生起相似的定解。因为真实的定解是远离四边、远离分别念的。他还没有远离分别念,没有远离执着,所以只能生起相似的定解,不能生起真实的定解。但是若能在相似的定解的基础上,继续这样串习,最后通过修行就能证得真实的定解,这时他的分别念消失,是超越世间、远离一切戏论的。就要这样轮番交替抉择大空性,这样去修行,去了知、领悟大空性。
   
    于此愈来愈修习,定解愈来愈明显,
    灭尽颠倒之增益,智慧增如上弦月。
   
    “颠倒”指对真相的颠倒。“增益”即昨天讲的三十二相增益。“智慧”指对无我的智慧,对空性的智慧,也可以说本具的智慧。
   
    虽然他还没有真正亲见本具的法性,也没有真正证悟大空性,但是他暂时证悟了相似的胜义谛,生起了相似的定解。随着越来越精进地修习,定解会越来越明显,会越来越接近真实的定解、真实的胜义谛。本具的无我、空性的智慧会越来越显现,如同初一到十五的月亮,越来越圆满,越来越明亮。最终他能够真正现量见到法界本性,能够现量见到大空性,这时一切颠倒、分别、执着都会消失。
   
    虽然在凡夫地不能现量见到,也不能真正地证悟大空性。我们通过这些观察量去观察的时候,需要用轮番交替的方法破除四边、八戏,不能一下子同时破除、消灭。但是我们可以逐渐地去了知、去证悟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然后再去修,反复地串习。越修越串习,它就越明显,最终就能现量见到。这个时候一切戏论同时消灭,有边、无边等四边也被同时破除,这些分别执着也就消失了,智慧也越来越增上,最后能够断证圆满。
   
    不执一切恶见者,不成任何之实法,
    定解岂能生起耶?是故无法断障碍。
   
    刚开始的时候就不执着一切,放下一切,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保持一种无想的状态,这是恶见、邪见,是堕落的因。他没有以观察量观察,也没有以窍诀修行,怎么能对诸法无实有、大空性的道理生起定解呢?因此也就无法对治烦恼、对治习气。
   
     “不执一切恶见者”:刚开始的时候就说“不执着一切”,“放下一切”,在这个引导下,他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去做,保持一种无想的状态,总是这样安住,这就是“不执一切”,这是恶见,这是邪见。为什么是恶见?它是堕落的因。为什么是邪见?它不是正确的见。
   
    “不成任何之实法,定解岂能生起耶?”他没有以观察量观察,也没有以窍诀修行,怎么能对诸法无实有、大空性的道理生起定解呢?
   
    佛在经中讲过,哪里有吉祥,哪里也肯定有不吉祥。为什么这样讲?哪里有佛,哪里也肯定有魔;哪里有正法,哪里也肯定有邪法。大圆满法非常殊胜,但是修大圆满法的人也有误导众生的,也有走进偏道的。一些人认为,修大圆满法不用修加行,直接修正行就可以了;不用闻思,直接安住就行了。这是误导众生。除了极少数的利根者,大部分人都不可能通过这样的修行而成就。内地也是,禅宗的法确实殊胜、方便,但是很多人学偏了,认为修禅就是善念、恶念都不用去想,好事、坏事都不用去做。事实上对凡夫来说,最终没去做的都是好事,坏事不让他做他也一定会做;不去想的都是善念,恶念不让他想他也会想,拦也拦不住。就像前面讲过的,众生本来就是这样的凡夫,这你就不用劝了。现在很多人自诩“我是修大圆满的”、“我是修禅宗的”,自己也不受持戒律,也不取舍善恶;内心没有信心,也没有悲心,杀盗淫妄酒样样都做。哪有这样的修行人?哪有这样的成就者?不用多说,一看就明白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是故无法断障碍”:“障碍”此处就是指烦恼、习气。整天这样打坐,烦恼依旧,习气依旧,为什么呢?他内心里没有生起定解。若是不生起定解,就无法对治烦恼,对治习气。
   
    有没有对诸法的实相生起定解,就看你的烦恼、习气有没有减少或断掉。若是没有,就说明你相续中没有生起定解。你所了解的、明白的只是字面上的东西,是相似的定解,根本不是真正明白,根本不是真正生起定解。
   
    我们现在修大圆满是先修加行,然后再修正行;先观察,然后再安住;先执着,然后再不执着。先打基础,再去修加行,再去修正行。先观察、抉择、去执著,再去不执著,才能达到不执著的境界。若是没有加行,比如没有出离心的基础,没有菩提心的基础,你再观察,再抉择无我、空性,也没有用,都是空中楼阁。在有出离心、有菩提心的基础上,再去观察、抉择。这时也不可能立即达到无分别、无执着的状态,也是要先分别,先执着,按次第破除四边或八种戏论,然后再去修。即还需要有消业积福这样的助缘,再去观察。观察也不是随便思维一下、破除一下就可以了,必须要以上师的窍诀,以传承的窍诀,再去破除,再去观察、抉择,才能正确抉择,才能真正证得,之前是不可能的。
   
    哪有那么容易啊?在前面讲的,这些佛陀经历了多少劫的苦修,最后才能够证得的。比如,释迦牟尼佛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最后才证得。印藏那些大德高僧也是经历了千辛万苦,经过不断地修持,不断地去领悟,最后才证得。哪有这么随随便便地在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或是自己随便看了一两遍《金刚经》,就明白、就证得的?不可能的。上师麦彭仁波切讲过,这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一些修大圆满、修禅宗的人就是这样的情况。他到哪里都要口诀,“上师”一下子就能抓到他的弱点,“行,我给你口传。”然后在他耳边悄悄、装模作样、随便地念了几遍,说了几句,“我已经把口诀传给你了,你已经差不多快证悟了。”其实弟子什么也没听懂,就随声附和:“是!”“感觉怎么样?”“好啊!”“是不是证悟了?”“是,我证悟了。”内地还有一些人根本没有依止上师。当年六祖只是听《金刚经》就开悟了,于是自己也学六祖慧能,才看一两遍《金刚经》,就觉得自己开悟了,什么都明白了。“万法皆空,四大皆空嘛!”然后去劝说别人“不用学别的了,读《金刚经》就行”。真正有修有证的人是不会相信这些的,哪有这么容易啊?
   
    丁二(建立自宗)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辨别正修与盲修。
   
    戊三、辨别正修与盲修:
   
    正修盲修之差别,断证增进而了知,
    犹如由从烟子相,可以推出存在火,
   
    是正修还是盲修,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以断证的功德来判断!犹如我们虽然没有看到山后有火,但是看到山顶上冒出的烟,就可以推测山后有火的存在。同样,若你的相续中烦恼和习气减少了,智慧增长了,这就说明是正修,是正确的。否则就是盲修,是错误的。
   
     “正修盲修之差别,断证增进而了知”:是正修还是盲修,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以什么来判断?以断证的功德来判断!“断”是断惑,断烦恼;“证”是证得无我、空性的智慧。若你的相续中烦恼和习气减少了,智慧增长了,这就说明是正修,是正确的。若是烦恼增长了,智慧减少了,那就是盲修,肯定是邪见,肯定是错误的。
   
    是正修还是盲修,看看你的断证功德是增长了,还是减少了,还是和原来一样?这是最好、最正确的标准,我们以这个来衡量。现在很多人仅凭内心的一些觉受和感受去评价、去衡量,这都是不可靠的。感觉、觉受都是不可靠的。正见是正见,觉受是觉受,这是两回事。有没有正见,就看断证的功德有没有增长。增长了就是正确的,没有增长那就不正确,不是正修。
   
    “犹如由从烟子相,可以推出存在火”:我们虽然没有看到山后有火,但是看到山顶上冒出的烟,就可以推测山后有火的存在。同样,自己内心的这种见解是正见还是邪见,是了义还是不了义,就看你的断证功德有没有增长。断证的功德增长了,那是正确的。
   
    此处是用山后面的火和山顶上冒出来的烟来比喻入定和出定,你入定的见解和智慧是否正确,是否了义,就看你出定的时候断证的功德是否增长。出定的时候,你可以观察自己的断证功德。若是烦恼减少了,智慧增长了,你就可以判断自己入定状态中的见、智慧是正确的;若是烦恼没有减少,智慧没有增长,你就可以判断自己入定状态中的见不是正见,是错误的。
   
    因为盲修与瞎炼,非为断证功德因,
    反是生起功德障,故如汉茶过滤器,
    灭尽教证增烦恼,尤其不信业因果,
   
    没有正见的盲修瞎炼,不是断证功德的因,反而变成相续中生起断证功德的障碍。就像汉茶过滤器,茶叶里的精华都流走了,剩下的都是茶叶渣子。既不相信教理,也不相信理证;行为既不符合教证,也不符合理证。烦恼越来越多,内心的无明越来越严重,尤其不相信因果,不断恶行善。原有的信心、悲心等一些功德都逐渐流失了,剩下的都是一些邪见、恶业。
   
    “因为盲修与瞎炼,非为断证功德因,反是生起功德障”:没有正见的盲修瞎炼,不是断证功德的因,反而变成相续中生起断证功德的障碍。烦恼越来越多了,智慧越来越少了,分别越来越重了,内心的无明越来越严重了,就是“生起功德障”
   
    “故如汉茶过滤器”:就像茶经过过滤器,茶叶里的精华都流走了,剩下的都是茶叶渣子。有些人原来没有修大圆满法、禅宗的时候,还有一点点信心和悲心,还有一点精进;修法后连原先稍微具有的悲心和信心都没有了。对上师三宝没有丝毫的信心,对众生没有丝毫的悲心,相续越来越恶劣,越来越没有出离心,对轮回、因果的恐惧心也没有了,越来越懈怠,这都是盲修瞎炼的征相。原有的一些功德都逐渐流失了,剩下的都是一些邪见、恶业。
   
    “灭尽教证增烦恼,尤其不信业因果”:既不相信教理,也不相信理证;行为既不符合教证,也不符合理证。烦恼越来越多,内心的无明越来越严重,尤其不相信因果,不断恶行善。
   
    灭尽教证理证,肯定没有正见、没有智慧,烦恼、习气会越来越重,分别执着心会越来越强。这种人什么也不信,什么也不学,什么也不修,尤其不相信因果,不断恶行善,认为自己见解高,已经超越了因果,杀生吃肉,什么坏事都做,什么恶业都造。超越因果是这样的吗?这哪是超越因果,这是毁灭因果!现在不信因果的情况特别普遍,大家要注意!注意!
   
    我再三强调基础,劝大家学加行,但还有很多人在制造障碍:“怎么还修加行?为什么不修一个捷径的法,为什么不修一个殊胜的法呢?”什么叫殊胜的法?什么叫捷径的法?这都是必经之路!哪还有比大圆满法更殊胜的法?
   
    修大圆满法必须先修加行,然后再修正行。大圆满法的正行分为正行的加行和正行的正行,而正行的加行就是按次第破除四边八戏之言说,将外境抉择为心,心抉择为空,空抉择为自性光明。正行的加行又分身加行、语加行、意加行。意加行就是破心房、“拆毁心房”,即破除心,将心抉择为大空性。若是没有加行的基础,怎么能认识心之自性?怎么能证悟心之自性?怎么能见到本来面目?怎么能回归当初呢?无始劫以来到现在,你都没有认识心之自性,没有证悟心之自性,没有见到本来面目,今天你这样随随便便地说了一遍,就能见到本来面目,就能认识心之自性了?若是这么容易,无始劫以来到现在,你为什么不明心、不见性呢?为什么没有解脱、没有成佛呢?没有这么容易!
   
    实际上说容易也容易,说不容易也非常不容易。对一个凡夫来说,虽然是手心手背,但是非常难。轮回和涅槃如同手心和手背,轮回即是涅槃,涅槃即是轮回;现即是空,空即是现。但是你能明白吗?你不明白,所以你在轮回;若你明白,最终的障碍就是无明。无明就是没有认识或认识不到。若是你认识了,就好了,你当下即在涅槃里,即是到达了彼岸,但这个非常难的,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认识的。
   
    若具正见之明目,前所未有证相增,
    现见空性功德力,于业因果缘起法,
    无欺惑性生诚信,一切烦恼渐微薄。
   
    若具有正见的明目,前所未有的智慧就会增长。现量见到了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以这个功德力,对业、因果等缘起法才能真正生起定解,贪嗔等一切烦恼会日渐减少。
   
    “若具正见之明目,前所未有证相增”:“证相”就是证悟的这个相、智慧。若具有正见的明目,前所未有的智慧就会增长。
   
    “现见空性功德力,于业因果缘起法,无欺惑性生诚信”:现量见到了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以这个功德力,对业、因果等缘起法才能真正生起定解。空性见不是断灭因果的,你证悟空性的层次越高,对因果无欺性的信心会越坚定。莲花生大士讲过:“是故见解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意思是见解越高,对因果的取舍越严谨、越仔细。因为空性的见解越增长、越稳定的时候,对缘起法尤其对因果不虚、无欺的道理越能生起定解。“生诚信”是指能够生起定解、胜解信,即无有怀疑的、无有退转的、无有动摇的信心。
   
    “一切烦恼渐微薄”:真正证悟空性以后,行善断恶一点都不难。这个时候烦恼少了,习气少了,取舍因果、受持戒律,这些都是自然而然、轻而易举的。
   
    在对缘起性空的道理没有生起真正的定解之前,取舍因果难,受戒也难。我经常跟那些年轻的出家人讲,若是去控制、压制,确实是困难的。通过好好修行,最后自然而然就做到了,没有什么难处了。什么叫戒?戒就是净。心里清净了,烦恼生不起来了,这个时候才是戒圆满。但是你现在就得要控制了,不能再继续造业了。虽然心里的贪心、嗔恨心、嫉妒心、傲慢心等烦恼还没有彻底消失,但是你在言行上没有去做这些恶业、坏事,也行啊。就要这样一步一步地做。你们也一样,都在修行,甚至都要出家了,既然有这个发心,有这个机缘,就要好好地去修行,早日让自己的戒行圆满。
   
    丙三(入定有无执著相)分二:一、遮除不合理之观点;二、建立自宗;三、以承上启下而结尾。
   
    丁三、以承上启下而结尾:
   
    观察引生定解中,一缘安住之等持,
    未见殊胜见之义,见义不堕于一方,
    虽无任何执着相,然如哑巴品糖味。
   
    通过观察量正确地观察,通过窍诀去修行,一定会在相续中对诸法的实相生起真实无伪的定解。在现空双运的实相境界当中自然安住,这才是究竟的禅定。这时找不到丝毫的实有的法,远离四边。虽然无可执着,远离言思,但是如同哑巴吃糖一般,内心深处的觉受却明明了了。
   
    “观察引生定解中”:通过观察量正确地观察,就会引生定解,一定会生起真实的定解;通过窍诀去修行,才能够在相续中生起真实无伪的定解。
   
    “一缘安住之等持”:真正生起了定解的时候,就在现空双运的实相境界当中自然安住,这才是究竟的禅定。“一缘”就是现空双运的这种境界,也就是法界本性、诸法的究竟实义。
   
    “未见殊胜见之义”:“未见”是什么意思?通过观察,通过窍诀,没有找到丝毫的一个实成的法,所以就是无见。最殊胜的见义就是无见,无见就是大空性。
   
    “见义不堕于一方”:这个见义不堕有边、无边、无有边、非有非无边的任何一边。除了四边就没有边了。“不堕于一方”就是远离四边,远离一切边的意思。
   
    “虽无任何执著相”:虽然无有任何执著的相,那这个时候会有感受、觉受吗?有!
   
    “然如哑巴品糖味”:如哑巴吃糖,他心里很明白糖的味道,但是无法能够表达出来。同样,这个时候虽然是远离言思的,无法能够去思维,无法能够去表达,但是内心深处是非常明了的,非常有觉受的。
   
    恒修瑜伽士境界,并非唯由观察生。
   
    这就是真正的瑜伽士的境界,不是通过观察或者思维而生的。这种觉受,内心的那种明了,不是通过观察而生的,不是通过思维而生的。这个时候是没有思维而生的,没有观察而生的,一切戏论都消失了。
   
    什么样的人是瑜伽士?真正见性、真正能够证悟空性的人,即他的心已经融入了法界本性当中,这是瑜伽士。你们作为一个佛弟子,作为一个智者,以后就要以此标准去判断、衡量。现在什么样的人都有,很多人都找借口说自己是瑜伽士,然后什么都随便了,随便吃肉,随便喝酒,什么坏事都做。哪有这样的瑜伽士?留着长头发,戴个白耳环就是瑜伽士了?“我去顶礼瑜伽士、依止瑜伽士,这有什么?不是要把一切观为清净圆满吗?”若是你的清净观这么殊胜,那你就去顶礼牦牛,顶礼蚊子,顶礼苍蝇好了,它们都有佛性,都是未来佛。现在我们是凡夫,在凡夫的境界里就有分别,你不分别也不行。所以你要有正确的判断能力,不能跟那些没有智慧的人一样。
   
    还有的人说自己是活佛,大家不要轻易相信这些人。是不是活佛,就看他有没有弘法利生的事业。“他怎么没有弘法利生的事业呢?你看他建的庙那么大,塑的佛像那么多。”这不叫弘法利生!有弘法才有利生,没有弘法就没有利生。什么是弘法?弘法就是弘扬教法、证法。教法是经藏、律藏、论藏三藏;证法是戒、定、慧三学。在众生的相续中建立戒定慧三学的功德,这叫弘扬佛法。建庙不是弘法,塑佛像不是弘法,到处化缘也不是弘法。不是弘法就不是利生。先有弘法再有利生,弘法本身就是利生。如果你们想利益众生,就去弘扬佛法,弘扬教法、证法。若是有弘法利生的事业,他就是转世活佛。是不是瑜伽士,是不是空行母,要看他们有没有明心见性,若是明心见性了,肯定有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就要用“是否有弘法利生的事业”这个标准来衡量、判断,否则自己会造业的。
   
    我们作为佛弟子,一定要做一个智者,不能成为愚者。无论在任何境界当中,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智慧去观察、去取舍,这是非常重要的。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今天接着讲《定解宝灯论》。今天讲第四个问题:观察修还是安置修。
   
    修正行时,尤其是修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等正行的时候,是观察修还是安置修?对这个问题,无论在汉地还是在藏地,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这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对此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说法,辩论也特别多。所以流浪者向老仙人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呢?因为流浪者四处流浪,非常了解外面的情况。各宗各派都存在这样的疑惑,而且非常普遍,但是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流浪者看到在深山处,有一位看似非常有修行的老仙人,他很想观察一下这位老仙人内心的智慧和境界到底有多高,这是其一;其二,他知道这些难题都是不好解答的,不容易了知的,所以向老仙人提出了这个问题。
   
    全论分三:甲一、初善首义;甲二、中善论义;甲三、后善末义。
   
    甲二(中善论义)分三:一、依教理广说;二、依殊胜窍诀略说;三、宣说造论方式。
   
    乙一(依教理广说)分七:一、见解无遮或非遮;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三、入定有无执著相;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五、二谛何者为主要;六、异境何为共所见;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分三:一、宣说他宗;二、建立自宗;三、总摄要义。
   
    丁一、宣说他宗:
   
    修行大乘见解时,观察安住何应理?
   
    “大乘”此处指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等。在修习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等无上大乘的殊胜见解时,尤其是在入定修行的时候,是以观察修还是以直接安住修?哪一种是合理的、正确的?
   
    有的人认为是观察修,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观察;有的人认为是安住修,直接安住就可以了。这两种说法哪种是合理的?你自己承许哪种观点,对此有什么样的抉择?
   
    下面是老仙人的回答。
   
    有说不察安住修,观察遮障本性义,
    是故不经何观察,笼统直接而安住。
   
    有一种观点认为,不用观察直接自然安住,就能显现本具的智慧与光明。观察就是分别、执着。若去分别,再去执著,就会遮障诸法的本性实义。因此不以观察或其他所依,直接自然安住,这时才会显现本具的智慧、本具的光明。犹如水池里的月影,当不去搅动水池里的水时,平静的水面上就能清晰地显现月影。若这时去搅动水,混浊的水面上根本无法显现月影。所以不要观察,放下一切分别念,直接安住就可以了。
   
    一些修大中观、大圆满的人持这种观点的较多。比如说修大圆满法的一些人认为,以上师的窍诀自然安住就可以了。大圆满窍诀是令你直接证悟心之本性,让你直接认识本具的觉性的窍诀。若你真正得到大圆满的窍诀,你就证悟了。你证悟了,然后在那种觉悟和见解当中自然安住,这是对的。但是一般人都很难获得上师的窍诀,尤其是令你证悟本性,令你认识心之本来面目的殊胜的窍诀,是不容易得到的,相续非常成熟的人才能获得这样的窍诀。若是你自己的相续没有成熟,上师再给你窍诀也没有用,你不可能获得,不可能证悟。对一个刚入门的初学者来说,不一定有这么大的根基,相续不一定完全成熟,因此不可能获得上师的大圆满的诀窍。在这种情况下,让他自然安住就是错误的。《大圆满愿文》里虽有“戏论观察妄加分别心,寻觅修行自己徒劳因”的偈颂,但这是指在真正证悟了以后这样修,没有证悟之前不是这样修的。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修大圆满法时不修加行直接修正行,不经过观察修而直接笼统安住,对于大部分众生的根基而言,这都是不正确的。
   
    汉地禅宗里也有这样的观点,直接说“放下一切分别执著,在那种无思的状态中安住”。他们所承许的就是安住修,即任何时候都不要观察。若是以这些观察量去观察,那就是增加分别念、增加妄念,是“着相”,所以不能着相,直接安住。
   
    有说唯一需观察,远离观察之修行,
    如同入眠无利故,任何时皆需观察。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修行的时候,尤其是修正行的时候,任何阶段都要观察。若是不观察,直接安住修,也许能进入一些状态,但是就如同迷乱状态中的睡眠一样,对断除我执、断除烦恼不会有丝毫的利益。因此无论是出定还是入定,任何时候都要观察。
   
    他们认为任何时候都要观察。出定的时候可以观察,入定的时候也需要观察。若不去观察,离开了观察,那就和睡眠一样,对断烦恼、断我执没有丝毫的利益。为什么说如同睡眠一样?因为此时没有见解。睡觉的状态是迷乱的状态,它不可能对治我执,也不可能对治烦恼。入眠的时间再长,对于对治我执,断除烦恼不会有任何利益。同样,若是不去以观察量观察,没有定解,没有见解,对断烦恼、断我执不会有丝毫的利益,对解脱成佛也不会有丝毫的利益。
   
    这主要是格鲁派一些大德所持的观点,他们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观察。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讲过:雪域前中观派的一些大德认为“不要观察,应远离一切执着而入定修行”,这是不太正确的。若是不观察,不具有这样一个力量,断我执、断烦恼就非常困难。所以他说任何时候都要观察,尤其是刚开始要修单空,以执着无边来对治有边的执著。
   
    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分三:一、宣说他宗;二、建立自宗;三、总摄要义。
   
    丁二(建立自宗)分二:一、总说;二、分说。
   
    戊一、总说:
   
    前面两段偈颂讲的是他宗的观点:一个是任何时候都不许观察,自然安住修;另一个是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观察。那么自宗是怎样抉择的呢?
   
    修行不应偏执着,观察安住之一边。
   
    老仙人回答说:修行的时候,无论是修大宗观、大手印,还是修大圆满,都不应偏执任何一边,即执着任何时候都不观察只自然安住的修法,或执着任何时候都不离观察的修法。
   
    他宗的两个观点,一个是任何时候都要观察;一个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观察,要自然安住。这两种观点都是偏堕一边的,都是错误的。
   
    戊二(分说)分三:一、以大中观方式而说;二、以大圆满方式而说;三、真实宣说修行次第。
   
    己一、以大中观方式而说:

    不察安住而修行,虽有成就寂止者,
    然修未生定解故,舍弃解脱之正道,
    唯一明目之定解,无法遣除诸障碍。
   
    此处驳斥的是不察安住修的观点。
   
    若任何时候都不观察而直接安住修行,虽然也许会修出一些世间的禅——欲界的禅、色界的禅、无色界的禅,也能获得一些世间的成就,比如神通、神变等。但这只是寂止,没有胜观,对无我、空性的智慧不会生起定解。无我、空性的定解犹如解脱道上修行者的唯一明目,若不具足就无法断除我执等烦恼,无法超出三界、到达解脱的彼岸。
   
    “不察安住而修行,虽有成就寂止者”:若任何时候都不观察而修,尤其是刚开始就去控制这些分别念,以安住的方式去修,通过精进的修行也许最后也能入定,能进入状态,能够成就寂止。“寂止”此处就是定。入定能修出一些世间的禅定,包括属于欲界的禅、色界的禅和无色界的禅。但是这只有寂止,没有胜观。胜观是什么?胜观就是无我或空性的智慧。
   
    “然修未生定解故”:若对无我、对空性没有生起定解,那它只有寂止,没有胜观。真正对治我执、对治烦恼的是胜观,不是寂止。寂止能修出一些世间的禅定,也许能获得一些世间的成就,比如神通、神变等。但是它没有胜观,没有无我、空性的智慧,所以不能断除我执,不能断除烦恼。入定也许能够生起一些觉受,也能够成就一些世间的功德,但是不能超出三界。出定的时候,他始终还是个凡夫,烦恼依旧、习气依旧,不可能超出三界。
   
    “舍弃解脱之正道”:“解脱之正道”是什么?就是对无我,对空性生起定解,有胜观的功德,那才是真正的、正确的解脱正道,那才是通达彼岸的解脱之道。这样修就会失去解脱之正道,这对一个渴望解脱的人来说,是非常大的一种伤害、一种错误。他修行就是为了解脱,但若最终没能够解脱,他会大失所望,所以不能这样修行。
   
    现在很多修行人,尤其是修大圆满、修禅宗的,存在这样的情况。他们有的特别精进,可以入定,甚至也有了一些觉受,修出了一些世间的禅,也修出了一些世间的神通、功德,但这些都和解脱没有关系。即使你入定的时间再长,功夫再强,也无法断除我执、断除烦恼痛苦。即使你修出来的、所获得的觉受再强烈,无论是乐觉受、明觉受,还是无分别觉受,都不能断除轮回的根,不能获得解脱。即使你修出了再大的神通,也不能逃脱三界。所以不能这样修行。这是指在断恶行善的基础上直接安住修,比较有成就的情况。若是没有断恶行善的基础,虽也能修出一些无想的禅定,但是将来只能投生到畜生道、饿鬼道等感受果报,连人天的福报都得不到,更不可能解脱成就。所以这样修是没有意义的。
   
    “唯一明目之定解”:要遣除解脱、成佛的障碍,即烦恼障、所知障等,唯一的方法就是对无我、空性生起定解。“明目”喻指见解、定解。
   
    “无法遣除诸障碍”:若没有生起定解,就无法遣除解脱的障碍——烦恼障,无法遣除成佛的障碍——所知障,这样你也不能解脱,不能成佛。定解非常重要,胜观非常重要。
   
    若未了知法自性,又能修行何法也?
    庸俗妄念修何用?如同盲人入道中。
   
    若是没有了知诸法无我、空性之道理,那修什么法呢?在对诸法之自性生起定解后,就保持在这个状态中修。若是没有见解,怎么修?修什么啊?普通的妄念就是分别心,这是轮回的因。若没有定解,保持这样庸俗的妄念,修这样普通的妄念有什么用?如同盲人入险道一样。盲人因为没有眼睛,无法到达目的地,甚至会因此身陷绝境而失去生命。同理,你这样修行,不但无法到达彼岸,甚至会失去自己的解脱慧命。
   
    “若未了知法自性,又能修行何法也?”若是没有了知、证悟诸法的自性,即无我、空性,那修什么法呢?若没有见解,没有定解,怎么修?尤其修正行的时候,尤其安住的时候,是要以见解而修。就要有这些定解、见解,然后保持这个状态。若没有见解,就没有修行。
   
    “庸俗妄念修何用?”“庸俗妄念”指普通的一个妄念。若你对无我、空性没有生起定解,没有任何的了知,就保持一个凡夫的分别心,修一个普通的妄念,有什么用?这样的一个分别心肯定是轮回的因。你不是要解脱嘛?你修这样一个轮回的因,有什么意义啊?
   
    “如同盲人入道中”:你以这样一个修法想解脱,如同失去双目的一个盲人进入险道一样。盲人没有双目,不但不能到达目的地,甚至会陷入绝路,失去生命;如果你这样去修行,不但无法到达彼岸,甚至会失去自己的解脱之命。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无始迷乱之习气,颠倒执着自性者,
    未百般以方便理,精勤观察难证悟。
   
    众生无始劫以来一直处于迷乱的串习中,所执着的都是与诸法的自性相颠倒的。若没有以各种方便的理证和各种观察量,对诸法实相进行百般观察,则难以证悟。
   
    “无始迷乱之习气,颠倒执着自性者”: 众生无始以来一直串习的迷乱,它与诸法的自性颠倒。属于轮回的都是不净的,但是我们却把这些视为清净;属于轮回的都是痛苦的,但是我们却把这些视为了快乐;无论是属于涅槃的还是轮回的法,诸法的自性都是无我的,但是我们却把它视为有我了;缘法都是无常的,但是我们却把这些视为恒常了。这些都是颠倒。“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寂静涅槃。”这些都是诸法的自性,但我们把它们都视为了恒常,视为了清净、快乐,视为了有我,视为了成实。
   
    “未百般以方便理,精勤观察难证悟”:众生无始劫以来一直都是如此迷乱、如此串习的,所以现在要破除甚至要断掉这些是非常困难的。就要通过观察力百般观察,通过各种方便百般修行,最后才能够证悟。否则非常难证悟,更不好断除。所以刚开始要通过各种渠道、方法、观察力去观察,最后才能证得。
   
    因为耽着迷乱相,与见真义相违故,
    串习世间黑暗中,难获真如之光明。
   
    众生无始以来一直执着在这些迷乱的显现中,这些与诸法的真相真理相违背。在久经串习的世间层层黑暗中,极难现见离戏真如空性的智慧光明。
   
    众生无始劫以来恶劣的串习非常深重,这些串习都是和诸法的真相真理相违背的,若要断掉这些恶习,就如同在黑暗中欲获得真如之光明一样非常难。
   
    己二、以大圆满方式而说:
  
    虽有往昔之宿缘,成熟上师加持力,
    观心生住与来去,通达实空意义者,
    然而如此极罕见,人人不能如是证。
   
    若弟子往昔已经修行过,现在相续已经成熟,具足信心。特别有加持力的上师以殊胜的窍诀,让弟子直接观心的生住与来去,通过这种方式,就能令其直接通达、证悟诸法无实有、大空性的真理。但是这是非常罕见的,不是人人都能如此证悟的。
   
    “虽有往昔之宿缘,成熟上师加持力”:“往昔之宿缘”就是有这个机缘的,即往昔已经修行过,现在相续已经成熟的非常具有信心的弟子。宿缘成熟的具有信心的弟子和具有加持的上师,他们两个碰到了一起。
   
    “观心生住与来去,通达实空意义者”:上师让他直接找这个心的来源、住处、去处,通过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窍诀,而直接通达、证悟了诸法无实有、大空性的真理。修大圆满法和禅宗的人里有这样证悟的。这都是宿缘成熟的具足信心的人,经过上师特别强烈的加持或窍诀,直接去观察这颗心,没有找到心的来源、住处、去处,这样直接通达证悟的。
   
    “然而如此极罕见,人人不能如是证”:无论是在藏地还是在汉地,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有这样的人,但这是非常稀有难得的,非常罕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证悟没有这么快,没有这么容易。
   
    探求本来清净义,必须究竟应成见,
    仅从离戏分而言,二者无有差别也。
   
    要证悟、通达密宗里所讲的诸法本来清净之义,必须要有中观应成派的究竟见解和抉择方法。从离戏空性的角度讲,密宗讲的本来清净和显宗中观讲的远离四边戏论的大空性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探求本来清净义,必须究竟应成见”:要通达、证悟本来清净这样的一个义理,也是得有应成派的抉择方法,有应成派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的见。“本来清净”主要是密宗里讲的。应成派是直接把万法抉择为大空性。若是没有应成派的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的见解,就无法能够证悟密宗里讲的本来清净之意。
   
    “仅从离戏分而言,二者无有差别也”:从空性的角度来讲,密宗里讲的本来清净和显宗中观里讲的远离四边戏论的大空性这二者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为遣空性之耽著,密宗宣说大乐智,
    离境有境亲体验,空乐无二之法界。
    现明觉性此三者,即是大乐之异名。
   
    为遣除显宗对空性的执着,密宗主要强调大乐智慧。远离能取所取,远离意识,这样才能亲身体验到乐空无二的一真法界之自性。现、明、觉三者和乐都是一个意思,都是大乐的异名,实际上都是大乐。
   
    “为遣空性之耽著,密宗宣说大乐智”:是不是显宗和密宗从见解上没有区别?不是!二者对空性的见解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密宗里另外强调了大乐智慧。大乐智慧是为了遣除显宗对大空性的执着而宣说。显宗里仅讲大空性,特别郑重地抉择大空性、宣讲大空性,这个时候对大空性会有一些耽著。为了遣除这样的耽著,密宗里特别着重地宣讲了大乐智慧。“大乐”也是不离空性,显宗里主要着重讲的是空性,密宗里主要着重讲的是大乐(或者光明,或者觉性)。
   
    从诸法本体的角度来讲,都是大空性,显密没有区别。但是从显现的角度来讲,二者是有区别的。显宗也讲现空无二,但是不强调“现”,不强调大光明、大觉性、大乐智慧。它着重抉择和宣说的是体、诸法的本性,即大空性。显现有清净的和不清净的,密宗里主要强调显现,尤其是清净的显现,如大光明、大觉性、大乐智慧。
   
    宣说大乐智是密宗的特点,是为了遣除显宗对空性的耽著而讲的。为什么说“大乐”呢?它是远离言思的,远离能取所取的,无有迁变的智慧。大乐也是不离空性的,乐空不二。乐和乐不一样。比如一些禅定觉受里的乐受,这个乐也是内心无法形容的乐。它是不是大乐?不是!因为它也是言思的范畴,也没有超离言思,没有超离三界轮回,还是轮回法。有时我们的内心也有一些乐受,如心情好了、有点舒服了等。这是不是大乐?这也不是大乐。密宗讲的真正的大乐根本不属于意识的范畴。
   
    “离境有境亲体验,空乐无二之法界”:诸法都是一个性,就是乐空无二。这个乐和空无二,乐空无二之法界才是一真法界、诸法的本性。诸法乐空无二之自性,要“离境有境亲体验”。“境”是对境,所取境;“有境”是能取心。比如想柱子或宝瓶的时候,“境”就是宝瓶、柱子,“有境”就是取宝瓶、取柱子的心。要远离能取所取,远离意识,才能亲身体验到乐空无二的境界。
   
    “现明觉性此三者,即是大乐之异名”: 这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现、明、觉这三者即是大乐之异名,也就是大乐智慧。显现有清净的不清净的,这里是清净的显现。有时候讲现,有时候讲明,有时候讲觉。有时候是现空无二,有时候是明空无二,有时候是觉空无二,但是这都是乐空无二。比如玛哈瑜伽里是现空无二,阿努瑜伽里是明空无二,阿底瑜伽里是觉空无二,其实也都是乐空无二的意思。都有不同的说法,这是不同词,但是是同一义。
   
    以此现分之色身,乃至世间依利乐,
    救护一切诸有情,究竟大悲之自性。
   
    以大悲之自性,显现佛之色身,在世间利益众生,以暂时的利益与究竟的安乐恒时从轮回中救护三有众生。
   
    “以此现分之色身”:佛的法身是空性分,佛的色身是显现分。诸法本来是空性的,所以最终获得法身;但是不离显现,所以最终法身中会显现色身。
   
    “乃至世间依利乐,救护一切诸有情”:以色身在世间利益众生,从恶道中救护这些有情众生。色身分化身和报身,是依众生的福德力而显现。在业力清净的众生前显现的是报身,在业力没有清净的众生前显现的是化身,此二者都是显现分。在世间要利益众生就要靠色身,但是色身是从法身中显现的。诸法的本性是现空不二,因为是空性,所以能证得法身果位;又因为有显现,所以能证得色身果位,最后所获得的境界也是二身无二,即法身和色身不二。
   
    “究竟大悲之自性”:色身主要是以大悲心从轮回中救护三有众生,因此空性也不离大悲心,也就是空悲无二。“大悲之自性”也是空悲无二,智悲双运。诸法的本性从基上是现空无二的,所以最终获得的也是二身无二或者智悲双运的果位。诸法的本性(即“基”)若不是现空双运,那果也不会是二身双运、智悲双运,所以都不离双运。后面还要讲基、道、果任何时候都是不离双运的,若是离开了双运就不是正确的,不是正道。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