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海仁老法师著述

庚三结过劝示分二。辛初结十魔过恶

  佛在世时,魔王每欲破坏佛法,但摄于佛威,不逞所欲。佛将涅槃,召众魔嘱咐,拥护佛法。其中有魔誓曰:我待佛灭后,依教出家,著汝袈裟,坏汝佛法,其可能否。佛即垂泪曰:无奈汝何。故今佛告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希图破坏佛法。或附人体,指前九境;或自现形,是第十境。正遍知觉,是佛果,彼等十魔,皆自言已得无上涅槃。行者当知,凡现身说法,自称已成佛者,必魔无疑。魔王不但赞叹淫欲,亦赞淫怒痴,以破坏佛所制戒,以及三无漏学。先恶魔师,即前十种为魔飞精所附之人,与其座下,受魔所惑之弟子,以淫传淫,谓之淫淫相传。近则九生多逾百世,谓佛灭度后,九百年至一万年之间。末法时代,去圣遥远,必多如是邪精,于佛法中出家,破坏佛之正教。往往用其魔术魅人心腑,令真正修行之人,迷惑不知,堕其魔网。使佛弟子,成魔眷属,命终之后,沦为魔民,失却昔日,所修正遍知觉,而堕无间狱,求出无期,宁不可悲?是以末法众生,根薄障厚,以其修定著魔,毋宁老实念佛,故百丈大师云:‘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其意在此。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以上正结十魔过恶。以下是,佛嘱弟子,留愿护法。佛劝阿难勿取涅槃,纵然证得无学之道,仍须留在人间,入彼末法,救度众生。正心,谓发无上菩提正觉之心,深信,谓信众生本具佛性。佛意谓末法时代,不少能发勤求无上菩提正觉之心者,彼等虽信心坚固,志在成佛,其奈末法,魔强法弱,邪说丛生,偶一不慎,即被魔惑,失于正念,沦为魔眷。故劝阿难,应发大慈悲心,于末法时代,与众生正见之乐,拔众生邪见之苦。令不著魔,而得正知正见。佛云:‘我今度汝阿难,已出生死。’阿难已断三界六品烦恼,自此修证,必成无学,当出生死。若能遵守佛语,勿取涅槃,留住世间,将佛语传示末法,救度众生,是则名为报答佛恩。古德云:‘假使顶戴恒沙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是则不名报恩者。’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辛二结想阴所招

  如是以前十种禅那中所现魔境,皆是想阴所覆,观智与妄想,交锋作战,互为胜负;因妄想胜,故现如斯魔事。众生顽固愚迷,不自忖德量能,逢此魔境因缘;不但惑魔为圣,且自言已得无上涅槃,大妄语成,殃堕无间。汝阿难及诸回小向大,大阿罗汉等,必须将佛今日所说之言语;于佛灭度后,传示末法,遍令一切众生,开悟斯义,勿堕魔网,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以保护行者正心,覆护所修正定,使其渐次增进,深入圆通,直至成无上菩提之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九终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己四明行阴境分三。庚初总示阴相分四。辛初结前想阴尽相

  谓彼有志出尘之士,依经作观,依教修定,于三摩提中,始终不起贪求妄念,即使魔来,亦能觉知,不坏本修,如是精进不怠,想阴既尽,行阴现前。是人平常意识未灭,寤则想心,寐则诸梦。今浮想既销,动念亦尽,寤时无想,寐时无梦,唯一清净明朗,宁静轻安之境。本觉明心,虚通寂静,犹如晴朗虚空,迥无所有,无复一切粗重前尘影事。五识缘尘落谢影子存于心中,为意识所缘,名为法尘;今想阴尽,意识灭,五根对尘,洞然照了,不起分别,故观诸山河大地,犹如明镜照物,物来照物,而不黏于心;物去不随,而不留痕迹。如主人待客,不过虚受照应而已。识中了无陈旧习气,唯一精明真心,此乃想阴尽,八识显,纯净无妄之境。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辛二正示行阴区宇

  先无后有曰生,有归于无曰灭。有情世界,有生住异灭;无情世界,亦有成住坏空,总名一切生灭。其根元在于第八识;八识所含第七识种子,为行阴之根本,一切生灭法,无不皆由此流出。前为想阴所覆不见,今想阴既尽,行阴生灭之根元,从此披露,得见十方十二类众生之生灭,毕竟克尽其类。虽然行阴未破,未能通达,其为十二类生,各命由绪之第八识,但为有情无情同分根基,犹如野马之第七识已显。野马,即田间游气,草地露网,其状似水,为朝阳所照,其光闪闪,谓之熠熠清扰。熠熠喻行阴细相,忽起忽灭。行阴之体,异于想阴之重浊曰清,异于识阴之澄湛曰扰。十二类生,六种色根,曰浮尘根,是正报;前五尘境,曰浮尘,是依报。门之轴曰枢,门之臼曰穴,门由枢穴而得开关,喻由行阴,根尘得以生灭,故行阴为浮根尘依正二报之究竟枢穴,此阴未尽,生死难脱,是则名为,行阴区宇。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辛三悬示行阴尽相

  清谓行阴之体,扰是行阴之相。熠熠指行阴忽生忽灭,如光之闪动。元性,指行阴为一切生灭之根性。今由定力,灭此生灭熠熠之性,而归于元澄湛寂之第八识。八识湛寂澄清,如海常住,如楞伽经云:‘藏识海常住。’但能含藏一切习气种子,为一切生灭之根本,故曰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合上‘性入元澄’,化为澄水,合‘一澄元习。’虽曰澄水,实则似湛非真,故上云:‘陀罗微细识,习气如暴流。’下云:‘如急流水。’以其相微细,非凡夫二乘,或浅位菩萨,之所能见,唯诸佛大菩萨,方尽其生灭部份,而证本觉体,湛如止水。今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则寂灭之识阴,得以现前。虽然,仍为识阴所覆,精妙未圆,未得成佛,但已能超越众生浊。行阴为生死因,众生是生死果,以其因尽果灭,故能超越。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幽隐,谓幽深隐微,行阴以幽深隐微之习气为其根本。故佛眼观之,唯是幽隐妄想,除妄想外,更无真实可言。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庚二别明发相分十。辛初计二无因

  此下别明行阴十计,而不言境。因修定者,想阴破,行阴现,自缘定中所见,而起种种妄计执著,非外境魔来扰乱。今初计二无因,而成常见外道。阿难当知,是佛呼阿难,而警告之,是得正知,是三摩钵提假观,奢摩他,译止是空观,即止观不二,定慧均等,谓之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谓众多修习止观之人,凝是定,明是慧,即定慧均等,止观不二;得以圆定发明,名为正心。前于想阴定中,定慧均等,不起贪求,而恒持正心之人,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是以想阴破,行阴显。方得精研穷究,为十二类生,生灭根本之行阴。于十二类生之根本观察中,生灭之根元,从此显露。行阴之体幽而隐,谓之幽清。行阴生灭之相,遍于十二类生,谓之圆扰。行阴为群动之元首,谓之动元,行者若以能观之智,观彼行阴幽隐之体,及其圆扰动元之相,知其为一切生灭,同分生基之总相,而不起妄执,分别计度,自可破行阴,超众生浊。奈今行者,竟于此圆扰动元之中,而起邪见妄计,忘本修因,遂坠二无因论。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此是二无因论中之第一种。此人于行阴圆元之中,妄起计度,执此圆元为胜性;不知行阴之后,还有识阴,识阴相尽,方是本觉。故今即以此生灭之元之行阴,是本来无因而起,故曰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以下是释。是人既得生机,即前云:‘生灭根元,从此披露。’浮根四尘已灭,胜义清净根显,故凭定力,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内,所有众生,业流湾环。以有漏天眼,极尽其量,只能见八万劫内之事,八万劫外,则无所知。故今行者,只见八万劫内,所有众生,作业流转,死此生彼,如水流之湾转回环,随业流转,轮回其处。限于智力,众生八万劫外,所作业因,则不能知。今但见其果,不知其因,便作是邪解,谓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殊不知己智未圆,见量有量,由此短小眼光,邪计筹度,亡失正遍知觉,执一切八万劫来,无因自有。遂堕无因外道,迷惑扰乱,菩提正觉之性。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萨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其次是修三摩提者,于圆元中,起妄想计执,八万劫外,既冥无所知,见本无因,便以此例知未来,八万劫后,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诸众生,既不能见八万劫前,遂执本无其因,无因而有,则十二类生之本,该属自然。由此转计,便成自然外道。以其所知,人还生是人,以其所悟,鸟还自然生鸟,乌从来自然是黑,鹄本来自然是白。人天非扶之而后竖,畜生非按之而后横,白既非洗成,黑亦非染造。从八万劫来,莫不如此,毫无改变。然则,我今为人,将来亦必是人,作善亦不生天,作恶亦不堕落。虽修苦行,亦不能成佛。谓之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从八万劫来,不见众生,菩提性起;则八万劫后,云何更有,成菩提事?不知人由持戒方生,菩提由修方显;妄执今日一切众生皆本无因,由是邪计,亡失正见,不但堕落常见外道,且迷惑丧失,菩提真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是总结行阴中,第一种外道。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辛二计四遍常

  初四句是结前想阴尽相。次三句是明行阴境。解释如前。于圆常中,起计度者。谓行者于行阴常扰动元之中,以观智观于行阴生灭,遍一切时处,既圆且常。不知此乃行阴,迁流不息之相,遂起邪见,计度圆遍常住,而堕外道,四种遍常之邪论。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此四遍常邪论中之第一种,计生类常。是人,谓想阴已破,而于行阴境中修行之人。欲穷究行阴心境二性之本元,即追究行阴心境生灭,起自何处?但因修习能力所限,只知二万劫内,所有十方众生,心境生生灭灭,俱皆循环不已,相续无间;二万劫内,人死还复做人,畜死仍投畜趣,不曾散失其类,因计生类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此四遍常妄计中,第二种计生体常。是破想阴,于行阴中修行之人,欲穷究地水火风四大根元,地性坚,水性湿,火性暖,风性动,坚湿暖动四性,为四大之本元。从不更改,故曰四性常住。因其修习能力所限,仅能知四万劫内事,四万劫外冥无所知。见量虽较前倍增,然犹未能究诸法本元,达万法之体性。不知四大本空,唯识变现。因见四大种,自四万劫来,不曾更改,遂计此四大种,是周遍恒常,十方众生,所有生灭,既皆揽此四大种为体,则众生之体,当然恒常,因计生体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此四遍常妄计中之第三种,计生心常。是于三摩地中修行,想阴尽,行阴现之人,由于欲穷尽六根中,所具之六识,及恒审思量之末那识,执受根身器界种子之阿赖耶识。遂于八识心王,七识意根,以及前六识中,发现诸法,生起根本元由之处,其性恒常。因其修习,所得知见能力,仅限于八万劫内之事,八万劫外,则冥然不知。今以其有限之知见,观一切众生,于八万劫中,此死彼生,辗转循环,不曾散失,即据此循环,不失之性,妄计心意识三,本来周遍常住。实则此皆妄想颠倒,非真常住,故此计执,谓之外道邪见。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此四遍计中之第四种计行阴常。是人既尽想阴,则八识中,所含种子之动相已灭。行阴生灭之根元,随之而显。则此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之生理,便更无流止运转。此人限于智力,不知行阴为一切生灭之根元,误以为粗显生灭之想心,今既已灭,则今所显行阴之生理,自然成为不生灭性。由于妄心执著,计度恒量,而执行阴为常。

  由此计常以下,是结成常见外道。由于此人,不知生死无常,四大皆空,心意识三皆妄,行阴生灭迁流不息,遂计偏计常,因而亡失正知正见,堕落常见外道,迷惑丧失菩提真性。是则名为,第二种外道,立四遍常论者。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辛三计一分常

  前二科皆云凝明,今云坚凝,正显定力愈深越坚,不易为境所动。于想阴十境,始终不起贪爱之心,故曰正心。魔王飞精附人,亦不得其便,故破想阴,行阴得以显现。此人于行阴中,欲研究众生十二种类生死之根本,故用观智,观破行阴,幽隐轻清之体,及其常扰动元之相,遂于自他依正二报,起诸计度,致坠入四种颠倒邪见。即于我计常,他计无常;于国土计一半常,一半无常;于心计常;身计无常,于色受想阴计无常,于行阴计常;谓之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此是四颠倒中之第一种,计我常他无常论。妙明心指真妄和合之行识二阴。因观妙明心湛然不动,以为是最胜究竟之神我。从此则计神我,遍十方界,广大周圆,凝明不动。十方众生,皆于神我心中,自生自死;神我之心性,则无生灭,名之为常。彼有生灭之众生,真是无常。此即外道二十五谛中,最后一谛,四种我见之中,属广大我。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此四显倒中第二种,计国土一半常,一半无常。此人不观自心,反观外境。前观正报,今观依报;前于正报中,执心为常,众生无常。今遍观十方,依报国土;国土有成住坏空四劫,坏劫时三灾并起,坏后复空,遂于坏不坏国土中,计一半常,一半无常。处于坏劫空劫之国土,名无常,正处于成住劫之国土,名究竟常。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生死,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此四种显倒中第三种,计心常身无常。是人于行阴中,别观自心,动相微细,谓之精细。行相幽隐,谓之微密。犹如尘微,能于刹那间,流转十方,而此心性,无迁移改变。此即外道所计,四种我中之微细我。此我性虽不改,但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因而计其不改不坏之心性是常,其即生即死从细我流出之身是无常。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无常性。

  此四颠倒中第四种,妄计行阴常,色受想阴无常。是人于想阴尽时,见行阴相,迁流不息,便于此常流之性,妄计为常。而色受想等三阴,今既已灭尽,当知名为无常,实则迁流不息正是无常,今于无常,反计为常,故佛目之名为颠倒。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由于是人,于自他依正二报,及于色受想行四阴中,计一分常,一分无常。成四种颠倒妄执,而堕落外道,自此迷惑菩提种性,断成佛之种子,是则名为,第三种外道,立一分常,一分无常论者。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辛四计四有边

  初四句结想阴尽相,次三句是起行阴相。如前释。今是人于分位中,生计度者。分位有四:谓三世、见闻、自他、生灭等。是人于四种分位,妄计有边无边,故坠于四有边论。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是四有边论中第一种,于三世分位,妄计有边无边。生元即行阴,因行阴为十二类生之根元故,行阴生灭迁流不息,若计过去,过去已不可得,若计未来,未来未至,亦不可见,故名之为有边。若计现在,行阴生灭,相续不断,目前可见,无穷无尽,名为无边。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此四有边论中之第二种,于见闻分位,妄计有边无边。是人为智力所限,但知八万劫内事,八万劫以前之事,则无见闻。今于无见闻处,名为无边,于八万劫内,见有众生之处,名为有边。此中有无二边,与前第一种不同。前以无限际为无边,以有限际为有边,今是以有见闻故为有之一边,以无见闻故,为无之一边。仅凭个人能见闻否,以定众生之有无。故佛名为颠倒论者。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此四有边论中之第三种,于自他分位,妄计有边无边。是人既想阴尽行阴现,得天眼通,于八万劫内,横能见小千世界,竖能见过现未三世,名为遍知。既能遍知八万劫中,小千界内,三世迁流,遂计我能遍知。于诸法中,得无边之性。而彼一切众生,皆现于我之知见中。海公谓‘我曾不知彼之知性’是倒置,应云:‘彼不曾知,我之知性’意谓我能遍知彼等众生,而彼众生,不能遍知于我,因彼等众生,未得无边心,所见有限,但名有边之性。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此四有边论中之第四,于行阴生灭分位,妄计有边无边。是人欲穷行阴空,即行阴生住异灭四相中之灭相。是人于定中,见行阴灭相,及出定后,又见行阴生住二相。因此以其在定非定中所见,便用妄想,心路筹度,谓一切众生,一身之中,咸有一半生、一半灭;正报如此,依报亦然。故世界中,一切所有,皆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此是总结,于行阴立四种有边无边论,堕落两句,解释如前。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辛五计矫乱论

  初四句结前想阴尽,次三句明行阴相;解释如前。于知见中,生计度者,谓是人于三摩地中,观于行阴,常扰动元之相,所知所见,不能决定明了,而妄生周遍计度,成为以下四种不死,矫乱虚论。外道妄计生天,即得涅槃,谓之不死。外道对于问者,报答无定,谓之矫乱。外道于行阴生住灭四相,一一计度,是名遍计,彼所计执,但有其名,都无实义,谓之不死矫乱虚论。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此是四矫论中之第一种,于行阴生灭相,分别而成八种邪见。行阴为一切变化之根元;故观变化元,即观行阴,此人观行阴迁流不住之异相时,名之为变;见行阴生生灭灭,相续不断,便妄计为恒;见八万劫内,有能见之众生,及所见之世界,便执为生;于八万劫外,不见有能见之众生,及所见之世界,即名为灭。相续之因,谓前行阴已灭,后行阴未起,中间必有相续之因,此即第八阿赖耶识,去后来先作主翁,舍生趣生之间,另有中阴身。行者不知,但见其性不断之处,名之为增;行阴正在生灭相续中,中间所离之处,名之为减;又于行阴生住二相中,见诸众生,各各生处妄计为有;行相生住异灭,各各灭时,妄计为无。以上变恒,生灭、增减、有无之计执,虽以行阴之生住异灭而观,但行者用心不正,致有前后差别之见。设或有来求法之人,问其有关修证之义,皆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亦变亦恒。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来,问法之人,遗失章句,以其所答模陵两可之间,无以受持,故曰遗失章句义理。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此四种矫论中之二,于行阴生住二相,妄计一切都无。互互无处,即行阴生住二相灭时,是人谛观第七识心,生住已灭,一切都无。既无所见,亦无所证。遂以为悟得一切法皆无之理,妄计为无。有人问法,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此四种矫论之三,于行阴生灭相,而妄计一切有。因是人谛观其第七末那识心,于行阴四相中之生相有所见,因有所见,亦有所证得,以为悟一切皆有。故有人来问,唯答一字,唯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此中答是,而非答有,其意以为自己所见,既遍一切法,一切法无不皆有。则前人有所答莫不皆是,故作是答。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此四种矫论之四,于行阴生灭相而妄计亦有亦无。有无俱见:有谓生相,无是灭相,谓其既见行阴之生相,亦见行阴之灭相,以其所观之境,既已开枝,能观之心,亦复昏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以其见生相必归于灭故。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以其灭相不一定更生故。执拗违理,言无一定,一切时处,言皆两可,故曰一切矫乱。若有人诘询其详,则谓彼境界,高深莫测,非人所能知,无容再问。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此结成外道矫论。四种计执;皆违真理,谓之颠倒,余释准前可知。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继,云我在色。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辛六计十六有相

  前七句结前起后,想尽行现。是人便于行阴四相,相继无尽,迁流不息之中,妄生计度,遂堕入死后有相;即计三世有相,违背正理,名发生颠倒之心。或自固身,谓是人于定中,固守身形,妄执四大之色,皆是我身而执即色是我。或见我圆三句,是计我大色小,色在我中;因其见行阴圆明,含遍十方,以为一切色法,皆我所有故。或彼前缘三句,是计离色是我;前缘指根所对之境,意谓一切色法,但随于我,回旋往复,为我所运用,故色属我,为我所有,离色之外,我为能有,故曰离色是我。或复我依三句,是计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意谓我于行阴,生灭异灭中,得以相续,是则我在色中。

  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前四种妄计:即色是我;我大色小,色在我中;离色是我;色大我小,我在色中;皆同是计度,死后有相。谓因过去流转,故有现在,由现在流转,而有未来。色身虽死,我犹存在。如是三世循环,于色受想行四阴中,各各计有四种我,遂共成十六我相。从此或计,谓邪见增胜,又转深一层计度,楞严文句云:‘意谓由造作,故有烦恼,由造作故有菩提,造作即是行阴,行阴不可尽,则烦恼菩提,亦不可尽。故两性皆悉驱入尽未来际,亦复不相陵蔑。依此见解,则修行将永不能断烦恼,证菩提矣。故文句斥云‘此则错解,性具圆实,无作妙旨,差之毫厘,谬逾天壤者也。’

  由此计度以下,结成常见外道。佛言烦恼本空,因妄念有;菩提本寂,妄灭即证。众生起心动念,作业流转,菩提便成烦恼;妄念顿歇,歇即菩提。故烦恼菩提,仅系于当人之一念,何来实法,互相对立。此实迷惑菩提真性之颠倒妄计。故佛云: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正结成外道。文中虽曰五阴,但唯依前四阴,虽依前四阴,其义惟在行阴,因见行阴,迁流不息,而计死后有我,是依颠倒之心,所立颠倒之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辛七计八无相

  即于色受想行四阴中,妄计现在断灭,未来断灭,谓之八无相。此即断灭外道。又三摩中等七句,如前释。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因是人于定中,先曾破除前色、受、想三阴。今行阴现前,遂生妄计,前三阴先有后无,以此例知,行阴现有,将来亦归于无,因计死后,终归断灭。是人堕入,死后无相,成为断灭外道。此皆因其发生颠倒之心所致。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以下,是释其妄计之由。因其人于定中,见色阴已灭,身形无所依托。想是意识,心是意根,心因想系,今观其意识之想已灭,则心无所系,犹如澄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故知其受亦灭,无复连缀。受阴向居于色想二阴之中,故色心因受而连缀,今色受想三种阴性,既已消灭散坏,纵有生灭之行阴,而无受想,则身同草木。此质,谓现前之身心,因于定境,见现在身中四阴皆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物?因此勘验已灭之四阴,现在无我,故比较将来,阴相一定是无。如是往复循环,推检四阴中,一一阴皆生前死后俱无。故共成八种无相论。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由于妄见,四阴已灭,现行质相已无,则无修因,死后断灭,则无证果。因而从此,妄计转深,以为涅槃因果,世出世法,一切皆空,徒有名字而已,实则,究竟断灭,化为乌有。由此,妄执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以下准前释。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辛八计八俱非

  即于四阴,妄计非有非无,是人以前三阴先时是有,由修止观力而被之,名为后无。是则前三阴似有非有;前三阴未破,行阴无可见,名为先无;前三阴尽,行阴方显,名为后有。臬则行阴,似无非无。于行存中,兼受想灭两句谓前三阴已尽,行阴未破之中,遂于此四阴中于存计有于灭计无,谓之双计有无。以行阴之有,破前三阴之无。以前三阴之无,破行阴之有,谓之自体相破。以有破无,则成非无;以无破有,则成非有;故曰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倒颠论。

  初二句谓前三阴原先是有,后因止观力破之,便成非有。次二句谓后之行阴,因前三阴未破,不能观见,谓之观无,及前三阴尽,行阴显现,其相迁流不息,名为不无。如是循环,由后观于前,由前观于后,穷尽色受想行四阴之界限,遂成为非有色受想行,非无色受想行,等八俱非相。于是四阴中,随举一阴,为所缘时,皆言死后,非有相,非无相。又是人因观行阴,其性迁变,生灭不实,遂心发邪解,由此行阴,例通万法之性,以为有无俱非。即一切法,说有非有,说无非无,有无虚实,失却标准。由此计度生前非有非无,以例死后俱非,由于于行阴未尽,识阴未现,说有说无俱不可,故曰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以下解释如前。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辛九计七断灭

  七谓人间,欲界,四禅,及无色等七处,前七句义如前释。于后后无,生计度者,初后字指行阴,在前三阴之后,次后字,指行阴灭相;因见行阴,念念灭处,遂妄计生人天七处,后皆断灭,故坠于七断灭论外道。或计身灭,指人间天上,五趣杂居地;即欲界人间天上二处或欲尽灭,谓初禅离生喜乐地;或苦灭尽,是二禅定生喜乐地;或极乐灭,是三禅离喜妙乐地;或极舍灭,是四禅舍念清净地。此文应有或四空天灭。即无色界灭,否则只成六处,与穷尽七际之文不符。如是循环,推穷人间天上,极尽七际,皆现断灭,则知死后,更无复生之事。由此计度以下,是结成外道,义准上释。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辛十计五现涅槃

  初七句准前可知。于后后有,生计度者,即于行阴中,妄生计执,因见行阴住相,念念迁流不息,遂妄计有,是人即堕五涅槃论;即于下五处,计为涅槃。或以欲界,为正转依;此执欲界,为真正转苦为乐,转生死成涅槃之处。因此人想尽行现,圆定发明,初得天眼,观见圆明,其身光明,超乎日月,且离于人间秽浊,是以心生爱慕,而计执此境,为现在涅槃。或以初禅性无忧故,忧字,应作苦字,谓初禅已离欲界苦恼,处于离生喜乐地,故性无苦;即以此境,计为涅槃。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此中苦字,应改为忧。以初禅虽无欲界苦,然仍有忧虑,患得息失之心。今二禅定生喜乐,功用纯熟,不患遗失,忧愁不逼,遂计此为涅槃。或以三禅极悦随故,三禅离喜妙乐,既无忧苦,且得随顺,遂计此妙乐之境,便是涅槃。或以四禅,苦乐二亡,四禅修定,舍念清净,双舍苦乐,三灾不及,故不受轮回生灭,遂计为现在涅槃。五处皆属有漏,今执五处,即是涅槃。是迷有漏天,作无为涅槃之误解。遂以为以上五处,最为安隐快乐,为最胜清净之所依。如是循环,妄计欲界及四禅天,为佛所证之究竟涅槃。故堕为外道。由是计度以下,是总结外道,以凡滥圣,成见取外道。义准前释。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庚三结过劝示

  如是十种,谓于行阴定中修行,发生如上十种断常,空有等邪见狂解。皆是欲破行阴,用定慧力,真妄交攻,互为胜负之际,心魔自起,故现如斯狂解邪悟。可惜众生顽迷成性,不自思忖量德度能,逢此行阴境界现前,即以迷惑为悟解,未证言证。自许已登圣位,是大妄语成,必堕无间,此结其过。汝等以下是劝示,汝阿难及在会大众,回小向大者,必须将如来今日,在楞严会上,所说之正语,传示于佛灭度后,末法世中,遍令末法众生,觉察明了,斯十种狂解,同是邪见。妄言证圣,作地狱因,感无间果,谓之深孳。若然明了狂解属邪,不为所惑,心魔不起作孽,自可保持真修,覆护正定,以销息邪知邪见,此劝摧邪;未起邪见者,令不起,已起邪见者,令销灭。教其身心以下,是劝显正。教末法众生,未生正智者令生,已生正智者,令深入不失。故曰教其观察身心,如幻如化,虚妄不实,于所有境,不生住著,念念与止观相应,自然于无上菩提之道,不再遭受分枝之邪,歧途之迷。前计空计有,计断计常,皆滞于行阴,不知进取,得少为足所致。今教其明辨邪正,再不误入歧途,自可依此正定,直趣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而达宝所,作大觉王,标榜人天,大作佛事,成为五浊恶世,清净指南。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己五明识阴境分。庚初总示阴相分三。辛初结前行阴尽相

  彼修三摩地之善男子,若于定中,始终不起狂解,便可破行阴,令行尽识现。世间通指二种世间一切生灭,性谓行阴,行阴幽隐轻清之体,及其扰动微细生灭之动相,为有情无情二种世间之同分生机;如网之大纲,衣之纽扣。今行阴既破,则此深沉微细,为世间生机纲纽之动相,忽然隳坏破裂。补特迦罗译数取趣,以其数数作业,数数趣果之故,是众生别名。业指三界有漏恶业,行阴作业,牵引识阴,投生,感受果报。故行阴为识阴酬赏宿业之脉络;如人身中诸脉,隐于身中,今行阴尽,如人脉断命殒,故曰: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显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辛二正明识阴区宇

  涅槃天,即众生不生不灭之真如佛性。向为五阴所覆,处于生死长夜,备婴万苦。今行阴尽,识阴显,如鸡后鸣,长夜将晓,犹东方之即白,涅槃天已露曙光,谓之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初破色阴,如鸡初鸣,正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次破受阴,六根虚明;再破想阴,六根寂静。今复破行阴,六根无复驰骋奔逸于根尘之间,内既无能入之根,外无所入之尘,根尘脱节,内外湛明,故能深达十方世界,十二类生,各自受命之根本元由。至此唯一识精元明,无复行阴生灭业因,不再牵引识阴,感召十二类生之业果。故曰诸类不召。于此执持十方世界,十二类生之识体,已见有真精妙色,真妄和合之幽秘识阴,不再沉隐而得显现。此即‘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所谓:‘虽得六销,犹未亡一。’仍为识阴所蔽,精妙未圆,是则名为,识阴区宇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辛三悬示识阴尽相

  群召,即前诸类不召。已获同中,即前已获其同。意谓于行破识现之际,业因已销,业果不召之时;若能再加功,止观并进,运用金刚智力,销熔六根之门;令合于唯一圆融,清净宝觉,开则一根能为诸根用,谓之合开成就。众生六根彼此互隔,虽性中相知,但用中相背,今识阴破,结已解,隔亦除,则见闻觉知,六根互通于邻根。眼不特见色,且能闻声;耳何止听声,且能见色;眼耳如此,余根皆然。一根能为诸根用,曰互用。微细烦恼,障翳悉除,曰清净。十方世界,是器世间;及与身心,是有情世间。二皆为五阴所覆,执我执法,非隔成隔;今阴尽障除,内根外界,全属空藏,唯一大圆镜智,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众生由于识阴,于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同异失准,相织妄成,名为命浊。今识阴尽,破妄纯真,开合成就,一六俱亡,无复相织,故能超越,九界命浊,此即‘寂照含虚空’,亦即十方圆明之境。

  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似有非有名之罔,似无非无名之象,幻妄不实谓之虚无。以佛眼观察识阴之来由,无非由于众生迷真逐妄,一念不觉,致使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此识阴。一念不觉,是妄想,迷真逐妄,是颠倒,由于颠倒妄想,而为其本之识阴,所现一切诸法。似有非有,似无非无,故曰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究诸万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吻,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用,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庚二别明发相分十。辛初因所因执

  初句是佛警告阿难,当提高警觉,明白了知是修圆通之善男子,于三摩地中,以止观力,研穷行阴,至行尽识现,于第八识中用功,将要归还一真法界,本元觉地之际,已灭前四阴一切粗细生灭,而于识阴寂灭现前中,因识阴微细生灭未破,故其识精妙明,尚未发光,未能圆照法界之时。既能令己身六根,隔碍全销,成就开合;亦能与十方十二类生,通一觉性,彼此觉知之性,已得通同吻合,从此加功,自然证入,圆妙觉元之本觉妙理。

  若于所归,是指识阴,观行为能归,识阴为所归。谓此行者,若于此四阴尽识阴显,灭妄所归之处,执此识阴,为真如觉性,而立为真常因,生殊胜之解,是人则堕,因所因执。意谓识阴本非真因,而执为真因。娑毗迦罗,译名黄发,为立冥谛外道之始祖。今修定者,于识阴中用功,限于智力,不能突破识阴,反立识阴为真因,则与外道所执冥谛无异,将必迷失佛菩提,妙觉果海,亡失因地正觉知见。是名第一以下,是结成外道。识阴十相之首故名第一。行者因能令己身,根隔合用,遂妄立此为其所得之心;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吻,遂执此为所归之果。因为所得,果为所归。违背圆通,清净真心,远离真如,本觉妙性,背叛涅槃下不生不灭之理。本是佛子,前四阴已破,于涅槃天,将大明悟;今因心外取法,妄立能所,非因计因,遂迷失佛种,生外道家,宁不可惜,而修行之人,又岂可不慎?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辛二能非能执

  又修圆通之善男子,以止观力,穷究行阴,已灭行阴生灭细相,而于识阴,寂灭现前之际,由于识阴,真妄和合,微细生灭未除,故精真妙觉未圆,体用未能全显。若能加功,百尺竿头重进步,自可证入圆妙真元,本具觉性。否则,若于此行破识现之时,以为所归,而览此识阴为自体,错认八识为妙觉明性,竖穷横遍,含吐十虚,故认为尽虚空遍法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于我一身中,一类流出;则识阴为能流出,世界众生为所流出,我能生众生,众生不能生我,发生如是以我为胜之邪解,是人则堕能非能执。即妄执识体为能生,世界众生依正二报为非能生。摩醯首罗,译大自在,或大我慢,是色界顶天。因其妄谓已得大自在,为能生世界众生之始祖,众生世界由彼所生;而凡禀佛教诸天,皆知一切法,莫不从因缘生,故名彼为大我慢天。此天报得自在,身长一万六千由旬,寿命一万六千大劫。

且有神通,能现无边众生身,佛未出世,自称为世界主。今行阴尽识阴显之修行人,妄计我为能生,十二类生为所生,彼此邪见相同,遂为伴侣。迷佛所谓菩提,误入魔道,亡失正知正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是结成其名。因见识阴,同为十二类生,受命元由,遂立识阴,为能生因心,十方众生为所生,成就彼所计执为能生之事果。遂失去因地修心,违远圆通,背涅槃城,趣生大自在天,同彼遍计自身周遍,圆含一切,能生众生之种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