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妙法莲华经讲演录

壬二 显今获得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忽闻此三乘唯是一乘之希有法,所获实堪深幸,如不求而得无量珍宝也。

  辛二 喻领

  壬一 总谈法喻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

  此下说譬喻以生领解也。

  壬二 正陈喻辞

  癸一 喻昔不悕

  子一 最初发心喻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

  此下喻昔不悕,复分为六,此最初发心喻也。有人、喻发大乘心,幼稚、喻发大心不久。

  子二 退流生死喻

  “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

  父、喻佛,舍父、喻违佛乘之教义。逃逝久住他国,喻退转以流浪于生死之三界,而不安住于大乘心之本国也。十、喻天道,二十、喻人道,五十、喻五趣也。

  子三 中还见佛喻

  “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年长大、喻原有之大乘心发动。穷困求衣食,喻为生死烦恼所逼迫,知求解脱。渐渐游行,喻熏习既久。遇者、不期而有之谓。遇向本国,喻忽又回向佛道也。其父求子中止一城,喻佛本教子以大乘,故于大乘中求之;求之不得,乃示现应化于三界也。其家财富无量等,喻佛功德教化之盛。金、银等财宝,喻法财也。仓库,喻有为、无为功德之藏。僮仆、喻八万四千功德。臣佐、喻佛之方便法以佐正智。象马、喻神通教化。车乘、喻三乘。牛羊、喻万行庄严。出入息利遍于他国,喻成就自利、利他功德,遍于九法界之国也。商贾、喻宣扬佛法之三乘圣众。穷子游行经历遂至父城,喻熏习既久,重复值佛应身于三界也。

  子四 不肯修大喻

  “父每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没,财物散失,无所委付,是以殷勤每忆其子。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此明父恒念子也。父曾教子发大心,今已退转,故曰离别。未向人说者,未向菩萨说也。老朽多财物等,喻佛自身功德成熟。子息者,佛以一切众生具出世大乘心者为子息,今已发大乘心者既已退转,故如无子息,以小乘人不能担荷佛法也。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刹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以真珠、璎珞、价直千万庄严其身,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垂诸华旛,香水洒地,散众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此明子见惊走也。佣赁、佣工取赁,喻乐小法。门侧、喻大乘教门之侧。遥见其父者,喻佛之大化身与他受用身,为十地之菩萨所可见,而声闻众不能见之,故曰遥见。佛以一切法空为床,以万行为足,婆罗门、刹利、居士,喻大乘、独觉、声闻三乘之圣众。吏民、僮仆等,如前已释。散众名华,喻施教化。罗列宝物、出内取与,亦喻自利、利他之功德。见父力势怖悔走去者,喻此退失大乘心之人,现在苦中虽求法食,而因已自忘其原有之大乘心,遂反怯怖大乘,以为与己不类,非我所堪,转不如小法之与己方便也。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即遣傍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躄地。

  此明父令急捉及子遂忧惶也。见子便识,喻佛唯一乘而以大乘为心,故见曾发大心者,即能识为佛子。傍人、喻佛之大乘教义。以佛自证于大乘之理,故理即大乘之主,而教即为大乘之傍人也。我不相犯,喻我本不求大乘,即须菩提前所谓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是也。惶怖闷绝躄地,喻大乘教义强为教化,不但不能使之信受以引起其原有之大乘心,乃并其原有之善根亦遭伤断,而将永沦于生死海矣。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子五 化以二乘喻

  “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此明启发权心。豪贵、喻大乘。不语他人云是我子者,喻佛本知其曾发大心,今因时机未熟,教之不利,爰随顺其意,听用小法修行,是即方便权说,而佛初不预言其曾发大心、原为佛子也。往至贫里求食,即用小法修行之谓。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直。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具陈上事。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

  此明随顺诱引。二人、喻二乘之教义。理通一乘,此未明言,故云密遣。憔悴无威德,喻小乘功德缺乏庄严之相。除粪、喻修断见、思等惑。二乘教义本通大乘,二乘所作亦趋一乘,而教法之力亦能助断烦恼,故曰我等二人亦共汝作。先取价后除粪者,喻先得闻思之慧,后起修慧也。

  “其父见子,愍而怪之。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著粗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诸有所须盆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嗔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自今已后如所生子’。

  此明引入二乘。羸瘦污秽等,喻虽修三慧,仍不免烦恼不净之相。脱庄严之具、著粗弊之衣、执除粪之器、近与子言等,喻佛审观众生根器,随顺诱引之相。常作加价,喻令恒常修习,惑业可断,则果位自增。盆器、米盐等,喻三昧功德之法。老弊使人,喻四神足解脱所修之法,言此诸功德皆可获得也。无有欺怠等,喻已能折伏三业之恶,复已堪为佛子也。

  “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此明便登果位。名为儿者、喻预圣流,已断初果见惑也。再二十年常令除粪,喻已断思惑,证二果、三果也。心相体信,喻识达生空,得证解脱,成四果阿罗汉也。入出无难,喻自他俱利。仍止本处,喻虽已证涅槃,而心仍著小未能向大也。

  子六 示大不悕喻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有疾、喻佛念根性已熟之四人尚未度脱,惧其不得度而示现忧疾也。已证罗汉者,已不疑于大乘法,且知小乘所证之空性与大乘功德之第一义空,本自无二无别,故此云我有金银珍宝等汝悉知之也。体此意,喻当体此领受各功德之意。今我与汝便为不异者,喻小乘、大乘终唯一乘。盖小乘专取生空之门,大乘则等取生空、法空之门,然小乘所证之真如法性,则与大乘所证之第一义空及所免之分段生死,初无所异,此不异之义也。故所有自利利他之功德,当勿漏失。领知、即领取一切佛功德,且知为佛宣说此功德以教化菩萨,然自不希求,仍止于小乘之地。犹穷子虽已被长者认为己子,而仍心甘下劣,常自安止于佣工之本处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癸二 喻今获得

  子一 父付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竮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少时、喻说大法之因缘已熟。子意通泰等,喻小乘人之意,渐通入于大乘,而心已泰然向大也。临欲终时,就法华会言之,喻应说之大法已说,应度之众生已度,应化将毕也。以下各句,喻佛复于菩萨大众中说:彼本佛子,我于昔曾教以菩萨法,彼忽退转失大乘心,堕于生死,流浪五趣。我久教化,今复成就,一切大乘法财自利利他功德,彼悉有之,与佛无异也。

  子二 子获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喻本不知好乐大乘,而不料大乘之法即由小乘权法获之。今一开示,立知真为佛子,从佛口生也。

  辛三 合领

  壬一 合昔不悕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著小法。

  合领,谓回合前喻以生领解也。

  此下为合昔不悕。此三小段,合最初发心、退流生死、及不肯修大。三苦、指苦苦、坏苦、行苦,如前已释。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

  此合化以二乘。思惟、即思心所,善恶之行皆其所起。此指正思惟,故由是修习,以断身、边、邪、见、戒、五见等法之戏论,遂断见、思等惑,取证阿罗汉,然只证小乘涅槃,仅免分段生死,故云一日之价。粪、仍喻烦恼,诸戏论法皆是烦恼也。

  “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此合示大不悕。文有数义:一、世尊知我著于贪欲,以小法为乐,即不分别说明我等亦有大乘之分。二、佛说方便权教,即是密说如来智慧,因我著于已得涅槃之价,遂不志求大乘。三、以佛说如来智慧专为菩萨,自遂无有志愿。其实佛为随顺我等之种姓权说小乘,而我等固真为佛子也。

  壬二 合今获得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此亦有三义:一、我昔疑佛不教我以大乘为吝,今知佛早为我密说,原无所吝。若我等早知乐大,佛更早为显说矣。二、佛虽于菩萨前毁訾声闻,如维摩诘经所言小乘为焦芽败种,为贫所乐法,如莲不出于高原之类,然佛实以大乘隐为教化。观佛于此经唯说一乘,其意可知。三、言我等昔不知求,今已实获,真为佛子。

  庚二 偈颂

  辛一 颂法说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等今日闻佛音教,欢喜踊跃,得未曾有。佛说声闻当得作佛,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此颂、共八十六颂半,约分为二:初七十三颂半,颂法领、喻领、合领;后十三颂,属本品经文第三条、陈四人之荷恩。摩诃迦叶,在四人中年最长老,故以领首。

  辛二 颂喻说

  壬一 颂昔不悕喻

  癸一 颂发心退失喻

  “譬如童子幼稚无识,舍父逃逝,远到他土,周流诸国五十余年。

  此初半颂颂最初发心喻,次一颂颂退流生死喻。解均见上。

  癸二 颂中还见佛喻

  “其父忧念,四方推求,求之既疲,顿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娱。其家巨富,多诸金、银、砗磲、码瑙、真珠、琉璃,象、马、牛、羊、辇舆、车乘、田业、僮仆、人民众多,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人无处不有。千万亿众围绕恭敬,常为王者之所爱念,群臣豪族皆共宗重。以诸缘故往来者众,豪富如是,有大力势。

  一城、即大乘之化城。五欲、即净法界等五法之乐。田业、喻智断二德。人民、喻佛为九法界之法王,九法界众生皆其人民。利息遍于他国,喻佛化遍行于凡圣同居土。商贾、喻传布佛化之三乘圣众,亦喻应现人天六道之三类化身。为王者爱念,喻为佛法性身、受用身之所护念。群臣、豪族,喻法身诸菩萨众。豪富有势,喻佛万德庄严以自住于大乘也。

  癸三 颂不肯修大喻

  “而年朽迈,益忧念子,夙夜惟念死时将至,痴子舍我五十余年,库藏诸物当如之何!

  此二颂、颂父恒念子。

  “尔时、穷子求索衣食,从邑至邑,从国至国。或有所得,或无所得,饥饿羸瘦,体生疮癣。渐次经历,到父住城,佣赁展转,遂至父舍。

  此三颂、颂遇到父舍也。求索衣食,喻求离苦之人天善法。饥饿羸瘦,喻无大法食以充养此大乘种子。疮癣、喻恶见及不持坚戒之过失。渐次经历,喻求人天则有向上心,求解脱则有出世心,渐次求法,遂趋向于中道之大乘也。

  “尔时、长者于其门内,施大宝帐,处师子座,眷属围绕,诸人侍卫。或有计算金银宝物,出内财产,注记券疏。穷子见父豪贵尊严,谓是国土、若国王等,惊怖自怪:何故至此?覆自念言:我若久住,或见逼迫,强驱使作。思惟是已,驰走而去,惜问贫里,欲往佣作。

  此六颂、颂所见父相及见已惊走也。佛自住于大乘,故以大乘为宅。门、喻大乘之教。未信解大教者,均在大乘之教门外;佛因教通理,因行证果,故在门内。国王喻佛,国王等喻法身菩萨。余解见前。

  “长者是时在师子座,遥见其子,默而识之。即敕使者:‘追捉将来’!穷子惊唤,迷闷礔地,是人执我,必当见杀,何用衣食?使我至此!

  此三颂、颂父捉子惊也。默而识之者,喻佛以妙智观察,于众生界中识知此为已发大心之人也。见杀,喻本未希求,逼修大行,与死不殊。何用衣食,言但求小法,何为至此被大乘见逼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癸四 颂化以二乘喻

  “长者知子愚痴狭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即以方便,更遣余人──眇目、矬陋、无威德者。汝可语之:‘云当相雇,除诸粪秽,倍与汝价’。穷子闻之,欢喜随来,为除粪秽,净诸房舍。

  此四颂、颂父命子依也。佛以方便导以小乘,令除烦恼粪,净五蕴舍。发小心者,遂闻之欢喜矣。遣余人,喻不说大而说小。眇目、喻小乘只证生空,异于大乘圆证二空。又断见、思惑者,即是断贪欲,贪欲既断,慈悲乃显,则此心即大慈大悲之净舍;若贪欲不断,则此舍即不净矣。

  “长者于牖常见其子,念子愚劣,乐为鄙事。于是长者著弊垢衣,执除粪器,往到子所,方便附近,语令勤作。既益汝价,并涂足油,饮食充足,荐席厚暖。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又以软语:‘若如我子’。长者有智,渐令入出,经二十年,执作家事。

  此五颂半、颂劝登果位也。涂足油、谓涂以防足风湿之油,为印度土人之常需,此喻修戒。饮食充足、喻修慧。荐席厚暖,喻修定。若如我子,喻许为相似佛子以诱之。入出、喻自行、教人。经二十年执作家事,喻居二乘之位,知说大乘之法也。

  癸五 颂示大不悕喻

  “示其金、银、真珠、玻璃,诸物出入,皆使令知。犹处门外,止宿草庵,自念贫事,我无此物。

  犹处门外以下,喻虽知大乘教门之义,而自卑谓无我分,故仍止于大乘之门外也。

  壬二 颂今获得喻

  “父知子心渐已旷大,欲与财物,即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于此大众,说:‘是我子,舍我他行,经五十岁;自见子来,已二十年。昔于某城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来至此。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子念昔贫,志意下劣,今于父所大获珍宝,并及舍宅、一切财物,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辛三 颂合说

  壬一 颂合昔不悕

  “佛亦如是,知我乐小,未曾说言汝等作佛,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成就小乘,声闻弟子。

  此二颂、颂佛初不说我堪作佛故不悕。

  “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此者当得成佛。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以诸因缘、种种譬喻、若干言辞,说无上道。诸佛子等,从我闻法,日夜思惟、精勤修习。是时诸佛即授其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如彼穷子、得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希取。我等虽说佛法宝藏,自无志愿,亦复如是。

  此八颂、颂佛说大乘,专教菩萨,非正敕我故不悕。

  “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余事。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我等长夜,于佛智慧无贪无著,无复志愿,而自于法谓是究竟。我等长夜修习空法,得脱三界苦恼之患,住最后身有余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虚,则为已得报佛之恩。我等虽为诸佛子等说菩萨法以求佛道,而于是法求无愿乐。导师见舍,观我心故,初不劝进说有实利。

  此十颂半,颂自得涅槃,谓已满足故不悕。内灭、已灭见、思惑,已灭分段生死也。一切诸法皆悉空寂,谓我已证空,菩萨亦空,即金刚经所谓实无有法名为菩萨也。无漏、无为,即无相观。已报佛恩,谓我等如实修行成道,自度度他,即为已报佛恩。下复结言:佛观我心不乐大乘,故于我等舍而不劝。此总释其不悕之旨也。

  壬二 颂合今获得

  “如富长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后乃付一切财物。佛亦如是,现希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调伏其心,乃教大智。

  此三颂法喻对明,初教方便,后说真实。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穷子得无量宝。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于无漏法得清净眼。我等长夜持佛净戒,始于今日得其果报;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诸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

  此七颂、明我今获得也。无漏法、指无上功德。清净眼、指无上智慧。言今者真知得道得果,真是声闻,真阿罗汉,而决定自当作佛矣。

  己三 陈四人之荷恩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怜愍教化,利益我等,无量亿劫谁能报者!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一切供养皆不能报。若以顶戴两肩荷负,于恒沙劫尽心恭敬;又以美膳、无量宝衣,及诸卧具、种种汤药;牛头旃檀及诸珍宝以起塔庙,宝衣布地:如斯等事以用供养,于恒沙劫亦不能报。

  此六颂半、总明佛恩难报。

  “诸佛希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大神通力,无漏无为诸法之王,能为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夫,随宜为说。诸佛于法得最自在,知诸众生种种欲乐、及其志力,随所堪任,以无量喻而为说法。随诸众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种种筹量分别知已,于一乘道随宜说三”。

  此六颂半、别明佛恩难报。诸佛于法得最自在,即下文知诸众生欲乐、随顺宿根、方便喻说等事。佛具无量无边功德智慧,乃不居净土示现秽方,随逐凡夫,因机化度。此恩最为难报,故真能如法修行者,斯真能报佛恩也已!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太虚大师讲述

  第二周说法中,第一节如来喻化、及第二节中根领悟已释竟,兹释第三节佛重述成。即佛重述前所未尽之义,再伸引证,俾共了解也。成此义者,为药草喻品。

  方便品为上根正说法相,而鹙子当下即能领悟斯法,故曰如来法说、鹙子法领。譬喻、信解二品,为中根显说譬喻,而四人当下亦即解此譬喻,故曰如来喻说、四人喻领。今佛仍欲以喻重显法义,故有此品。

  前说佛唯一乘方便说三,则知三乘原为一乘。而于应行权说之处,仍不能不随宜说法,或说人天,或说二乘,或直说唯一佛乘。若必执著唯一佛乘无别余乘,如是之说虽能契于佛之本怀,而于佛方便说法之智,即是未能了解。盖众生种姓,各类心性恒沙差别,若专执一乘之教,是即成法华论所说之第三增上慢,必有若干种姓众生不能曲受佛乘之利益矣。为对治此种增上慢,故有此品。

  方便品曾说佛之智慧及其智慧门二均甚深,嗣于譬喻品中开权显实,方便说三,佛乘唯一,已共领悟佛之智慧甚深矣。今须说明众生之机虽各不同,而如来说法则皆平等:或闻四谛、因缘,或闻教菩萨法,三根各润,一雨均沾,以明佛之智慧门甚深,故说此品。

  法华论十种无上云:第一为显种子无上,故说雨譬喻。盖此雨普润三草,而大草取喻佛种,与中小二草虽同被一雨,独有大根、大茎、大枝、大叶之殊异,以此大草之种子为无上故也。为显此种子无上故,故说此品。

  药草、总喻五乘种姓之众生,众生依佛教化以修行证果,犹草依土地雨水以滋养生长也。药不必皆草,如金石等药是。草不必皆药,如非药之草等是。以药草为喻,取其友善种无漏种,皆能对治恶烦恼疾病之功用也。

  戊三 佛种述成

  己一 赞印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此赞许大迦叶之说,而加以印可也。告诸大弟子,则所示者不仅大迦叶等四人,已寓普利中、下根之意。佛意谓:唯一佛乘方便说三,此如来不可思议之随顺众生功德,而汝大迦叶乃能说之,故堪赞善。然如来尚有无尽藏功德,为汝等穷劫所不能尽说。此重申实法之义以广众心,兼以明无上之自利利他佛功德,非仅借语言所能尽显也。阿僧祇、义言无数。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己二 陈述

  庚一 长行

  辛一 法述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

  法述、谓正述法相。约分为四,此释佛兴于世。佛为众生说法,无论说虚、说实、说有、说无,均各随宜显示,无不自在,能转法錀,不为法缚,故曰法王。又所说诸法,均能契于正法之理,契于众生之机,令各随分获实在之利益,故曰不虚。又不虚之义,非语言有一定轨式之谓;若以一定轨式为不虚,如佛先说小乘涅槃为究竟,后复说大乘涅槃方为究竟,则前说岂非虚语。盖前语契机,后语契理,皆于众生各有实益,是谓不虚。试反证之,彼世间种种施为造作,然不久即归破灭,以用有漏法收有漏果故,以所说非无漏、非究竟、非第一义故。更换言之,惟佛一一所说,皆无漏、皆究竟、皆第一义,故皆不虚。然非佛之智慧,亦何由能了一切种,察众生机,说此无漏、究竟、第一义之法,使众生证知其不虚乎?故又知惟佛之说,始皆不虚也。

  “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此释法利群生。一切智地即佛之究竟地。一切法之实相,非真智不能证,非语文所可示,即欲说之亦不过以此不能及之语文,曲显其假相而已。譬有人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试问此所言之冷暖,岂复彼饮水人所自证知之冷暖乎?盖彼心自证知之冷暖,为法之自相,非语文所能及;而此设言之冷暖,只为语文上所述任何物之冷暖通相耳。然佛以方便之智,悉能随顺众生以演说一切法;而其所说之法,亦尽契合于佛之究竟智地,使众生莫不先后了然于佛所自证之实际理地也。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

  此释受道有殊。佛既以方便,用五乘之法随顺示教,则众生闻此教理以起行证果者,自各异其归趣。又众生之心,其显者本非难知,然由无始劫来善恶等根所发动以起于行之深心,则不易观照而晓了,而惟佛悉能观而知之,通达无碍。此为佛之正智,以无碍故。由是观何众生、说何法义,即得令曲折以赴于一切智地也。

  “又于诸法究竟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此释不能自达。谓佛于诸法能知究竟,故能随顺众生根性,初与三乘,后示一乘,令诸众生终入佛之智慧。因是益显众生非得佛为开示,则末由知种种差别法,悉终会归于一切种智,故曰不能自达。

  以上法述四种,又可别释如下:以佛为法王所说不虚一段,为总标。以佛所说法悉到一切智地一段,为开佛知见;以观知诸法所归趣,即系显示真如,为示佛知见;以能知众生深心所行,即能使众生开悟,为悟佛知见;以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即系导引众生入于佛智,为入佛知见。于前释之义,亦能互相显明。

  辛二 喻述

  壬一 总喻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芔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

  三千大千世界,指生佛所依之凡圣同居土。四圣、六凡—十法界之平等根本依,本为一相无相之真如。就佛之清净本心言,为庵摩罗识;就众生之覆障心言,遂为阿赖耶识。由是从共相业种而起于现行,因有此三千大千世界,亦为十法界所同居之依报。山川溪谷,均属土地:高起为山,流水为川,两山之间为谷,水之所注为溪。卉、草也,卉木丛林,延卉与木皆有丛林。复言诸药草者,明药草异于他草,即以喻具世出世善法种子之五乘众生也。五乘种子体类各别,如药草之种类甚多;五乘之相用攸殊,如药草之名色各异也。

  壬二 别喻

  癸一 法王出世说教普滋喻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云、喻佛之应化身,化佛非一,随类应现于九法界,故以密云遍布喻之。化佛同时示现,随处说法,一音圆演,异类等解,如密云之遍覆大千世界也。

  癸二 禀润各异喻

  “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姓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及时行雨曰澍。因雨平等而澍,故其泽普遍周洽于草木,而能治疾病之药草亦等同受其滋润也。草干曰茎。大、中、小三草之根、茎、枝、叶,次第生长,喻人天乘、声闻独觉乘、菩萨乘,各各依教证理,依理起行,依行得果也。又根、茎、枝、叶,亦分释为种姓、发心、修行、得果四者。因根有大小,其所生之茎、枝、叶、亦有大小,喻大乘种姓及小乘种姓既各不同,斯其所发之心、所起之行、所得之果,亦遂各有大小之不同也。诸树之中,但分大小树二类。小树、喻七地以前菩萨,大树、喻八地已上,以具四不退故也。观本品重颂之义,经但于二木分上中下三品,兹释之如下:初二三四五地以前之菩萨为小,六七八地为中,九十——二地为上也。又别释:大树、小树各有上中下三品:以十住、十行、十回向比小树之三品。以相同世间人天乘之初二三地,比大树之下;以四五六地相同出世二乘,比大树之中;以超过世间二乘道之七八九十地,比大树之上,其义亦有所显。生长华果敷实各称种姓者,明禀润之各殊也。生、喻初心,长、喻后习,华敷、喻闻教修行,果实、喻证理得果。言同受等澍之雨,而所生之饶益各有差别也。

  癸三 不自觉知喻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一地、即此大千世界之土地。雨无差别,受有差别,喻教施无差别而机益有差别,均为各各众生所不自知也。

  辛三 合述

  壬一 合法王出世说教普滋

  “迦叶当知! 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

  壬二 合禀润各异

  “于大众中而唱是言:‘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尔时无数千万亿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

  此释自标召集及他闻普至也。佛以所成就佛果之功德,标示于众,此即出大音声普遍世界之意。盖佛所成就之自性功德,非佛自唱,则众生无由知之也。度、即脱离苦恼。解、即断恶修善。安、即修安乐行。得涅槃、即得佛涅槃。此亦知苦、断集、修道、证灭之四弘愿。今世后世如实了知,即佛之三明智,解已见前。一切知、即佛之如理、如量之二智。一切见、即如来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五眼。道、即佛之中道第一义谛,惟佛之真智能自证知;众生烦恼能为道肢障蔽,惟佛能开发;法性理同,众生机异,惟佛能方便演说。故佛以此标示天人等众,而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悉至佛所而听法也。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另欢喜,快得善利。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此释佛应导利及生闻获益也。根钝者、为说人天法,根利者、为说二乘法,精进者、为说菩萨修行法,懈怠者、为说简便易行之十念生西等法,此皆如来随众生之所堪而为说法也。众生根性之中,利之中尤有利,钝之中仍有钝,根性之差别无量,即说法之方便无量,故曰种种无量;而要皆能使众生各各获益。获益之别有二:一、为世间果,如善根未种者种,未成熟者成熟,均名现世安隐。现世既能如是,故其后生亦在善道之中。以正因果之道,受正因果之乐,是为以道受乐。二、为出世间果,久闻佛法,渐离烦恼及所知之二障以入于道。或无种姓令得前果,或有种姓令得后果。若为二乘,则离见、思障碍,若为菩萨,则离无明障碍。均由是以入于无上菩提之道。如彼大云一时等澍,而草木已各随其种性,蒙润生长矣。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