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供修学参考)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王日休曰】佛又呼须菩提而言凡夫者。谓非有真实凡夫。但虚名为凡夫而已。此所谓随举随扫也。上言凡夫。是之谓举。下必言无真实凡夫。是之谓扫。与其扫之。曷若不举。盖不举则无以明其理譬如过渡而不用筏者也。不扫则恐人泥其说。譬如到岸而不登。乃住于筏上者也。此所以必举之而又必扫之。

  【僧若讷曰】因上如来说我释非凡夫。却见佛与凡夫有隔。于是亡泯。则圣凡平等。故云即非凡夫。

  【颜丙曰】当人自性自度。迷来悟度。邪来正度。从言诸佛言句。但为指出路头。须是自行自履。岂由他人。所以道。实无众生如来度者。若有可度。是如来有四相。如来乃见性人也。所以无我。凡夫未见性人也。所以我相未忘。佛又恐人落分别界。故曰即非凡夫。所以见如来凡夫本同一性。不容分别。

  【智者禅师颂曰】众生修因果。果熟自然圆。法船自然度。何必要人牵。恰似捕鱼者。得鱼忘却筌。若道如来度。从来度几舡。(经上文曰。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何生可度。)

  【李文会曰】即非凡夫者。一念清净。非凡非佛。故云即非凡夫。凡夫亦空。迷者妄执。但无执著。即一切清净耳。

  【川禅师云】前念众生后念佛。佛与众生是何物。颂曰。不见三头六臂。却能拈匙放筋。有时醉酒骂人。忽尔烧香作礼。手把破沙盆。身披罗锦绮。做模打样百千般。蓦鼻牵来只是你。□。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王日休曰】如来。谓真佛也。第五分已言此意矣。于此再言者。为续来听者说。故兼及转轮圣王之说也。

  【李文会曰】空生疑谓众生是有。可他成圣。法身不无。可以妙相而见妙也。

  【川禅师云】错。颂曰。泥塑木雕缣彩画。堆青抹绿更装金。若言此是如来相。笑杀南无观世音。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六祖曰】世尊大慈。恐须菩提执相之病未除。故作此问。须菩提未知佛意。乃言如是如是之言。早是迷心。更言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又是一重迷心。离真转远。故如来为说。除彼迷心。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转轮圣王虽有三十二相。岂得同如来。世尊引此言者。以遣须菩提执相之病。令其所悟深澈。须菩提被问。迷心顿释。故云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须菩提是大阿罗汉。所悟甚深。得方便门。不生迷路。以冀世尊除遣细惑。令后世众生所见不谬也。

  【王日休曰】佛又呼须菩提而言。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且转轮圣王是为四天王。乃管四天下。正五九月照南阎浮提。二六十月照西瞿耶尼。三七十一月照北郁单越。四八十二月照东弗婆提。常如轮之转。以照四天下。察人间善恶。故名转轮圣王。以其福业之多。故色身亦具足三十二相一如佛。佛故谓若以三十二相为佛。则转轮圣王亦当为佛。是不可以三十二相见佛。故继云。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也。

  【李文会曰】转轮圣王即是如来者。佛以近事质之。令其自解。又云。未达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是心有生灭。生灭即是转轮义。王者。心也。虽修三十二净行。生灭心即转多。终不契清净本来心。故云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也。

  【川禅师云】错。颂曰。有相身中无相身。金香炉下铁昆仑。头头尽是吾家物。何必灵山问世尊。如王秉。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刘虬云】音声色相。本自心生。分别之心。皆落邪道。若能见无所见。闻无所闻。知无所知。证无所证。体兹妙理。方见如来。虚皇天尊经章四十四妙行曰。妄为妙相七十二。顶负九色光。诸大仙人。以是睹天尊也。天尊曰。我以非色。汝妄为色。我以非相。汝妄为相。若以九色七十二相观我。即是离无著有。不可与闻。无上之义。

  【疏钞云】佛言善现。汝不可以眼见我之法身。何故。法身无相。云何见得。众生妙性。亦复如是。不可以见之。又言以音声求我者。佛之法身。还可耳音而闻。若以耳闻者。亦非法身。如众生自性。还可以耳闻。若以耳闻者。即非佛性。所以佛言。若以见闻我法身者。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法身者。非色非声。无形无状。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识识。在凡不少。至圣不增。看时不见。悟则全彰。

  【王日休曰】我谓真我。乃性佛也。此如来亦谓真性之佛。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者。谓真性佛。无形无相。故不可以形色见。亦不可以音声求。若以形色见。以音声求。是人所行者乃邪道也。真性乃正。故非邪也。形色音声则为邪耳。故以形色音声求佛。则是所行者邪道。岂可以见正觉常住之真性佛哉。故曰不能见如来。如来。即所谓真我。即所谓性佛也。

  【僧若讷曰】言我者。此是法身真常净我。随流布而说。若以色见声求。心游理外。皆名邪见。不能见法耳。

  【肇法师曰】所谓诸相焕目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声。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法体清净。犹若虚空。无有染碍。不落一切尘境。今且略举声色。

  【陈雄曰】我者。我之性也。法身如来。即我性是。视之不见。以色相取不可也。听之不闻。以音声求不可也。华严经云。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又云。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惟内观返照。即性而修。则如来得之于方寸之间矣。

  【颜丙曰】转轮圣王。外貌端严。具足三十二相。然不明佛性。但享顽福。有时而尽。佛言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后闻佛语。方始称如我解佛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所以世尊为说偈语。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我者。有我相也。不得大自在。欲以形色言音而求见我相者。是人乃行邪道。即非正见。不能见如来者。不能得见此如如之性也。

  【傅大士颂曰】涅槃含四德。唯我契真常。(楞严四卷。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注云。非所证法。涅槃四德是也。涅槃是总。四德是别。)齐名入自在。独我最灵长。(忏法云。身常觉诸佛涅槃。入自在触。)非色非声相。心识岂能量。看时不可见。悟理即形彰。

  【川禅师曰】真饶不作声求色见。亦未见如来在。且道如何得见。不审不审。颂曰。见色闻声世本常。一重雪上一重霜。君今要见黄头老。(黄头老。乃释迦佛也。)走入摩耶(摩耶夫人。乃释迦佛母。)腹内藏。噫。此语三十年后。掷地金声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此一分经。总是四章。原佛之意。初则反其辞而语须菩提曰。汝若作是念。如来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次则正其辞而谓之曰。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下文亦然。初则反其辞而语须菩提曰。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次则正其辞而谓之曰。莫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世本第一章多误作如来不以具足相故。新州印六祖注本。南浦陈氏施本。第一章并无不字。于理为当。王虚中注本。武夷张公绰施本。并作如来可以具足相故。其理亦通。(寿州石本皆有不字。经义尤明。)

  【王日休曰】诸法断灭者。谓一切法皆断之灭之而不用也。相。谓凡夫之相也。佛经所谓相者。凡有者皆谓之相。故昼明则谓之明相。夜暗则谓之暗相。经所说之法。则谓之法相。非佛经所说之法。则谓之非法相。所以于此言不用法而断灭之者。则谓之断灭相也。且法者。固不可以泥。然亦岂可以断灭之哉。譬如渡水。既渡之后。固不须舟楫。未渡之前。岂可无舟楫耶。是故既悟之后。不须佛法。未悟之前。不可以无佛法。所以发求无上正等正觉真性之心者。必须依佛法修行。不可遂断灭佛法。而谓不用法。故云汝若作是念。发求无上正等正觉真性心者。说诸法断灭相。不可作是念也。何故不可作是念乎。以发求真性心者。必依佛法以修行。故于法不可断灭也。

  【颜丙曰】此一卷经。虽然只说无之一字。佛又恐人执著此无。一向沉空滞寂。弃有著无。反成断灭相。何异证道歌云。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故此一分。专戒人不可断灭。今人或已悟。或未悟。便以无为极则。误汝去在。昔张拙秀才参西堂藏禅师。问山河大地。三世诸佛。是有是无。藏答云有。拙。云错。藏云。先辈曾参见什么人来。拙云。参见径山来。某甲问径山。皆言无。藏云。待先辈得似径山时。一切皆无即得。大凡未见性人。如何便说一切皆无。所以佛告须菩提。汝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若果作是念发心。即是说诸法断灭相。何故。凡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不可说断灭相。

  【智者禅师颂曰】相相非有相。具足相无凭。法法生妙法。空空体不同。断灭不断灭。知觉悟深宗。若无人我念。方知是至公。

  【李文会曰】如来不以具足相故者。佛恐须菩提落断灭见。是故令离两边。然性含万法。不自具足。应用遍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来自由。无所挂碍。此法上至诸佛。下至含识。本无欠少。是名具足相也。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者。诸法性空。空即是常。是故不断不灭。若作念云。无相而有道心者。是断一切行。灭一切法。此乖中道也。又云。若作有相观。即是一边见。若作无相观。亦是一边见。若不作有无观。即见断灭法。故知真如法性。不是有。不是无。湛然不动。观与不观。皆是生灭。故云莫作是念也。于法不说断灭相者。见性之人。自当穷究此理。若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以为究竟。即著空相。断灭诸法。

  【晁太傅云】诸佛说空法。为治于有故。若复著于空。诸佛所不化。故云大士体空而进德。凡夫说空而退善。当知有为是无为之体。无为是有为之用也。

  【川禅师云】翦不齐兮理还乱。拽起头来割不断。颂曰。不如谁解巧安排。捏聚依前又放开。莫谓如来成断灭。一声还续一声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六祖曰】通达一切法。无能所心。是名为忍。此人所得福德。胜前七宝之福。

  【李文会曰】知一切法无我者。一切万法。本来不生。本来无我相。所得功德。即非七宝布施等福所能比也。得成于忍者。既知人法无我。则二执不生。成无生忍。此乃胜前七宝布施菩萨。夫万法本来无性。皆因自己之所显发。且如眼对色谓之见。耳对声谓之闻。见闻是根。色声是尘。色声未对之时。我性常见常闻。未曾暂灭。色声相对之时。我性未曾暂生。此是菩萨了悟真性。活泼泼地。洞然同于太虚。所以不曾生灭。凡夫即被妄心所覆。随六尘转。即有生灭。故尘起即心起。尘灭即心灭。不知所起灭心皆是妄念也。若见六尘起灭不生。即是菩提。

  【川禅师云】耳听如聋。口说如著。颂曰。马上人因马上君。有高有下有疏亲。一朝马死人归去。亲者如同陌路人。只是旧时人。改却旧时行履处。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王日休曰】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者。谓菩萨济度众生。无非得福。然菩萨不享世间富贵。但积福于虚空而已。故曰不受福德。积于虚空愈久而不已。直至于成佛。故成佛得其福德如天地广大。所以佛称两足尊者。谓福与慧两者皆足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王日休曰】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者。谓菩萨本不为作福德而度众生。其福德自然随之。如人行日中。本不为日影。而日影自然随之。若为作福德而度众生。则是贪著其福德而欲享受也。为其非贪著而享受。是故说不受福德。其言是故者。盖为不贪之故。所以言不受也。

  【李文会曰】不贪世间福德果报。谓之不受。又云。菩萨所作福德不为自己。止欲利益一切众生。此是无所住心。即无所贪著。故云不受福德。

  【智者禅师颂曰】布施有为相。三生却被吞。(证道歌曰。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注云。古德云。人天福报为三生冤。人罕知之。良因世人因其福力。不明其本。就上增添以此世福恣情娱乐。临命终时。福尽业在。反堕恶道。受种种苦。故云招得来生不如意也。此颂言布施有为相。三生却被吞者。其说亦同。(三生者。今生后生再后生是也。)七宝多行慧。那知舍六根。但离诸有欲。旋弃爱情恩。(六根。乃眼耳鼻舌身意。但能离诸有欲。旋即弃舍爱情之恩。旋。疾也。旋句缘切。)若得无贪相。应到法王门。

  【川禅师曰】裙无腰。裤无口。颂曰。似水如云一梦身。不知此外更何亲。个中不许容他物。今付黄梅路上人。(蕲州黄梅县东。五祖弘忍大师。传法与六祖慧能。)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疏钞云】佛言。若有人言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即不解佛意也。何故。只如众生妙性。还有来去坐卧否。众生亦如是。如来亦如是。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常住寂灭。若有动者。即云不解所说义。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疏钞云】如来者。来而无来。去而不去。住而不住。非动非静。上合诸佛。下等群生一性平等。故号如来。

  【王日休曰】此分三言如来。皆谓真性佛也。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者。真佛无相。故不可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形容之。若可以形容者。则是有相。故此人不晓解我所说义也。何以故者。佛又自问何故不解我所说义乎。乃自答云。我所谓如来者。谓真佛也。真佛既无形相。又遍虚空世界。岂有去来哉。故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其言故名如来者。谓真性自如而无所不可。凡其所现。乃随众生业缘而来现。其实则遍虚空世界而未尝有去来。此所以名之曰如来而已。而其言如来者。亦强为之名耳。真性不可以形容故也。详见第二分与此后分。

  【陈雄曰】如来现千百亿化身。演真空无相法。如镜中像。无生灭义。故人不知其何所从来。亦不知其何所从去。华严经云。上觉无来处。去亦无所从。清净妙色身。神力故显现。三昧经云。亦无来相。及以去相。不可思议。六祖云。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无住云。身心常灭。是如来卧处。然则来去坐卧。又孰得而轻议哉。今有人焉。辄言如来具四威仪。所见谬甚。夫何了得如来所说真空义趣。圆觉经著真空之说曰。云驶(音史疾也。)月运。舟行岸移。盖谓月未尝运。岸未尝移。真如性体。未尝作止任灭。皆人谬见耳。

  【颜丙曰】行住坐卧。谓之四威仪。见性能行持人。所谓行住坐卧。常若虚空。若人言如来尚属来去坐卧。是人不解会所说义理。何故。如来者。如如本性也。本无动静。所以无去无来。故假名如来。昔哲宗皇帝诏国一禅师入内道场。师见帝起身。帝曰。禅师何必见寡人起身。曰。檀越何得以四威仪中见贫道。如此步步行持。谓之寂静。

  【智者禅师颂曰】如来何所来。修因几劫功。断除人我见。方用达真宗。见相不求相。身空法亦空。往来无所著。来去尽皆通。

  【李文会曰】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来去皆如。其谁来去。又云。无所从来者。不生。亦无所去者。不灭。不生者。谓烦恼不生。不灭者。谓觉悟不灭也。又云。知色声起时。即知从何而来。知色声灭时。即知从何而去。故色声香味触法自有起灭。我心湛然。岂有来去生灭相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无不清净也。

  【川禅师云】山门头合掌。佛殿里烧香。颂曰。衲卷秋云去复来。几回南岳与天台。寒山拾得相逢笑。且道笑个什么。笑道同行步不抬。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王日休曰】微尘众。盖谓微尘如此之多也。须菩提既答佛言甚多。又呼世尊而自问云。何以故者。谓彼微尘众。何故甚多乎。又自答云。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盖谓真性为实有。则不可说。而此微尘众非实有。故佛说之。是其可说。皆为虚妄。唯真性为真实。故不可说。所以佛尝言不可说不可取者。盖谓此也。所以者何。乃须菩提自问云。所以微尘众。若为实有。佛即不说是微尘众。何也。又自答云。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者。谓佛所说为微尘众。即非有真实微尘众。乃虚名为微尘众而已。须菩提又呼世尊而言。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者。谓世界亦非真实。但虚名为世界而已。详见十三分解。以佛尝言之。故此称如来说也。

  【李文会曰】微尘者。妄念也。世界者。身之别名也。微尘是因。世界是果。微尘世界者。谓因果也。然自己真性。非因非果。能与六道众生为因果也。谓自性是因。六道是果。故起微尘起于世界。轮回由于一念。虽见小善不可执著。虽逢小恶必须除去。且众生于妄念中起贪嗔痴业。妄受三界梦幻之果。如彼微尘积成世界。不知因果。元是妄心。自作自受。一念悟来。即无微尘。世界何有。故云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若欲建立世界。一任微尘炽然。若欲除灭世界。觉悟人法俱空。了无一法可得。湛然清净。不被诸境所转。皆由于自己也。

  【僧了性曰】此分。佛恐末劫人重重执著因果。不相离舍。故重嘱须菩提。人人身中。有微细善恶杂念。犹如大千世界微尘之多。此念无非影响虚妄建立。故云非微尘众。亦因转却无明烦恼之心。变作慈悲无碍之智。方入空寂智解。得大安乐。是名微尘众。

  【傅大士云】欲证无生忍。要假离贪嗔。人法知无我。逍遥出六尘。

  【川禅师云】若不入水。争见长人。颂曰。一尘才起翳摩空。碎抹三千数莫穷。野老不能收拾得。任教随雨又随风。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

  【王日休曰】何以故者。须菩提自问。何故世界非真实乎。乃自答云。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谓真性也。真性遍虚空世界。又无形相。故一而不可分之以为二。合而不可析之以为离。非有相也。强名曰相耳。若以世界为实有。则是真性耳。盖真性方为实有。何则。自无始以来。常存而无变坏。自然而非假合。一切虚幻者。皆非真性之本。岂非实有乎。而世界乌可以比之哉。以世界亦是假合。劫数尽时。亦有变坏。此所以为虚幻。而不可以为实有。故不可以比真性也。

  【李文会曰】微尘谓因。世界谓果。若执因果为实有者。即被相之所缚。故云即是一合相。

  【金海光如来曰】世界者。如来自说卢舍那佛住持三千大千世界。身上化生菩提之树。号莲花藏世界。不说窒碍世界也。一合相者。一切众生身中佛性。与卢舍那法身是一合相也。颂曰。如来有说莲花藏。负荷(下可切。)三千擐(胡贯切。实也。)大千。菩萨了空归一合。凡夫贪著被魔缠。

  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王日休曰】如来说一合相者。须菩提谓佛尝说真性为一合相也。即非一合相者。谓真性如虚空。然非实有物。如一之而不可二。合之而不可离者也。是名一合相者。谓但强名为一合相而已。凡言即非。皆谓实无也。凡言是名。皆谓虚名也。

  【李文会曰】但莫执为实有。亦莫执为实无。于相离相。故云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也。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

  【王日休曰】佛唯曾说真性为一合相。故须菩提于此以为实有。佛乃又呼须菩提而言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以真性不可言说。但强名为一合相耳。

  【李文会曰】即是不可说者。须是学人自省自悟。于理事上各无挂碍。今凡夫一向贪著事相。不达于理。所以说因果著因果。说世界著世界也。

  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王日休曰】佛谓凡夫之人。不知明悟真性。乃贪著真性中所现之事耳。谓色身六根也。凡夫者泥此色身与六根为我。故沉沦六道。无由脱离。此所以为凡夫也。

  【华严经云】离诸和合相。是名无上觉。佛以觉言。外觉离一切有相。内觉离一切空相。于相而离相。于空而离空。得夫真空无相之妙。所以名其为佛。

  【六祖曰】一合相者。眼见色爱色。即与色合。耳闻声爱声。即与声合。至于六尘若散。即是真世界。合即是凡夫。散即非凡夫。凡夫之人。于一切法皆合相。若菩萨于一切法皆不合而散。何以故。合即系缚起生灭。散即解脱。亦不生。亦不灭。若有系缚生灭者。即是凡夫。所以经云。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颜丙曰】微尘虽多。未足为多。世界幻成。终无实义。若说实有微尘。实有世界。即是彼此著相。彼既是相。我又著相。两相两合。谓一合相。所谓一合相。即是不可说但凡夫未悟。妄生贪著。

  【圜悟禅师云】你但上不见有诸佛。下不见有众生。外不见有山河大地。内不见有见闻觉知。好恶长短。打成一片。一一拈出。更无异见。

  【傅大士云】界尘何一异。报应亦同然。非因亦非果。谁后复谁先。事中通一合。理则两俱捐。欲达无生路。应当识本源。

  【逍遥翁云】学道之人。但只了悟灵明之心。是谓本源所有。念念妄想。皆为尘垢。勿令染著。久当证知清净法身也。

  【川禅师云】捏聚放开。兵随印转。颂曰。浑图成两片。擘破却团圆。细嚼莫咬碎。方知滋味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通王如来解曰】佛言此四句等之相。只见其性。不见其相。叠前三遍再说者。是佛分别弃身见性之义也。颂曰。佛说我见众生见。为观其性不观身。破相取空归寂灭。脱除枷锁出迷津。

  【王日休曰】我见者。谓其见识以为实有我也。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者。谓其见识以为实有人有众生有寿者也。此言无此四者之见识。谓真性中皆无此也。以此四见。非为真实。故云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但为虚名而已。故云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谓此见非真性中所有。亦为虚妄故也。

  【李文会曰】佛说般若金刚之法。始即令诸学人先除□重四相。如大乘正宗分中说也。次即令见自性之后。复除微细四相。如究竟无我分中说也。此二分中。即皆显出理中清净四相。若于自心无求无得。湛然常住。是清净我见。

  【黄檗禅师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道人是无事人。实无许多般。心无事亦无。又云。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便是佛也。若见自性本自具足。是清净人见。于自心中本无烦恼可断。是清净众生见。自性无变无异。无生无灭。是清净寿者见。故云即非我人众生寿者见。是名我人众生寿者见也。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颜丙曰】如是二字。可谓亲切。若发无上正等正觉心者。于一切法。应当如此知。如此见。如此信解。不必外求法相。然初入道时。不假法相。故无入头处。既见性了。亦当远离。不必执著。灭谓得鱼忘却筌。到岸不须舡之说。所以末后为汝划却云。即非法相。假名法相。

  【智者禅师颂曰】非到真如理。弃我入无为。众生及寿者。悟见总皆非。若悟菩提道。彼岸更求离。法相与非相。了应如是知。

  【李文会曰】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应见一切众生。无漏智慧。本自具足。应信一切众生。灵源真性。无生无灭。若能了悟此意。即是一切智慧。不作有能所心。不存智解相。口说无相法。心悟无相理。常行无相行。故云不生法相。是名法相也。

  【川禅师云】饭来开口。睡来合眼。颂曰。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法常满如来解曰】缘此经根本。以破相为宗。了空为义。迷性布施。皆不证真。能识四句涅槃之门。演说法身如如不动。观有为法。同于梦幻。若作此见教化众生。胜彼所用七宝布施之福也。颂曰。此经彼相依空寂。劝持四句最为尊。佛断有为六种错。齐心归信涅槃门。

  【王日休曰】无量。在西土亦为数名。梵语阿僧祇。此云无央数。亦为数名。此二者之为数。但积数至多。然后至此。此言无量无央数者。谓无量之无央数。盖自一无央数。至十无央数。以至百千万亿无央数。然后积而至于无量无央数也。由是言之。则所谓无量阿僧祇世界者。不止如恒河沙数世界而已。发菩提心者。谓发广大济度众生之心也。是以前言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此则言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是尚以彼为少。而此则极言其多者也。以是布施。尚不及受持演说此经得福为多者。以彼则世间福。终有时而尽。况因受福而又作恶乎。此则出世间之福。故其福则有时而尽。第有增长。终无受福作恶之理。此所以胜于彼无量无数也。

  【李文会曰】发菩提心者。谓大乘最上乘种性人也。

  【老子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此小乘之力。若见可欲。而心亦不乱。此大乘之力也。

  【疏山如禅师云】一波才动万波随。汨没尘寰几个知。突兀须弥横宇宙。纵横妙用更谁由。持于此经四句偈等受持读诵者。七宝有竭。四句无穷。悟达本心。了无所得。持于此经。其福胜前七宝布施之功德也。

  云何为人演说。

  【李文会曰】云何为人演说者。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是你面前孤明历历。通彻十方底。解说解听。莫要记他语言。纵饶说得天花乱坠。其心不曾增。便总不说。其心不曾减。求著转远。学者转疏。惟在默契悟者自知也。

  【川禅师云】要说有甚难。只今便请谛听谛听。颂曰。行处坐卧。是非人我。勿喜勿嗔。不离这个。只这个。劈面唾。平生肝胆一时倾。四句妙门都说破。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王日休曰】佛自问云。如何为人演说。乃自答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者。盖谓真性。不取于形相。谓无形相也。惟如如不动耳。如如不动者。如者自如之谓。如如则自如之甚也。真性中欲现而为天人。则为天人。欲现而为异类。则为异类。譬如镜中现影。无所不可。是自如之甚也。而遍虚空世界常住而未尝动。故曰不动。佛鉴和尚示众。举僧问法眼。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何不取于相。见于不动去。法眼云。日出东方夜落西。其僧有省。若也于此见得。方知道旋风偃岳。本来常静。江河竞注。元自不流。如或未然。不免更为饶舌。天左旋。地右转。古往今来经几遍。金乌飞。玉兔走。才方出海门。又落青山后。江河波渺渺。淮济浪悠悠。直入沧溟昼夜流。遂高声云。诸禅德。还见如如不动么。

  【李文会曰】此谓悟达无心无相可取之人。若是有心不取于相。却是取相。心本是空。相亦是空。人法俱空。有何可取也。

  【真净文禅师云】但无一切心。自然合天道。应用在临时。莫言妙不妙。如如不动者。学人若谓我知也。学得也。契悟也。解脱也。似此见解。皆是有动心。即是有生灭。若无此心。即一切法皆摄不动。不动即内外皆如。故云如如不动也。

  【川禅师云】末后一句。始到牢关。直得三世诸佛。两目相观。六代祖师。退身有分。可谓是江河彻冻。水泄不通。极目荆榛。难为措足。到这里添一丝毫。如眼中著刺。减一丝毫。似肉上剜疮。非为生断要津。盖为识法者恐。虽然恁么。佛法只如此。便见陆地平沉。岂有灯灯续焰。川上座今日不免向猛虎口中夺食。□龙颔下争珠。豁开先圣妙门。后学进身有路。放开一线。又且何妨。语则全彰法体。默则独露真常。动则只鹤片云。静则安山列岳。举一步如象王回顾。退一步若狮子一呻。法王法令当行。便能于法自在。只如末后一句。又作么生道。还委悉么。云在岭头闲不彻。水流涧下太忙生。颂曰。得优游处且优游。云自高飞水自流。只见黑风翻大浪。未闻沉却钓鱼舟。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王日休曰】何以故者。佛自问何故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佛乃自答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者。谓有为法。则有相而动。故如此六者。真性则无相而不动。故异于六者也。所谓法者。谓凡有所为者皆是也。上自天地造化。下至人之所为。皆有为法也。然此称六如以设教化。则止谓人事耳。佛以无形相而无所为者为真性。故以有形相而一切有为者为伪妄。其言如梦者。谓当时认以为有觉则悟其为无也。如幻者谓有为法非真实。如幻人以草木化作车马仓库之类也。如泡者。谓外像虽有。其中实无。如影者。谓光射则有。光灭则无也。如露者。谓不牢也。如电者。谓不久也。此有为法。应如是以观看。则悟其为空。乃知真性方为真实。不可以不明悟也。经多言四句偈者。以前四句则言真佛之无形相。此则言有为法之不为真实。此不问其是偈非偈。若于二者之中一有所悟。则非浅浅矣。佛所以言四句偈者。谓不必专于偈。凡可以演说者皆是。况此为言之要者乎。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僧若讷曰】言一切有为法者。谓众生界内。迁流造作。皆是虚妄。终有败坏。如梦幻等。毕竟不实当作如是观。岂为生死流动耶。

  【陈雄曰】佛所谓一切法者。真空无相法也。故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曰有为法。则梦幻泡影露电之如。不其妄乎。惟了真空无相者。能作是观。以悟六如之妄。则必离六如以证如如不动之理。优波离尊者语阿难曰。诸有为法。并是无常。想夫观六如而得是句。

  【颜丙曰】四句偈者。乃此经之眼目。虽经八百手注解。未闻有示指下落处。人多不悟自己分上四句。却区区向纸上寻觅。纵饶寻得。亦只是死句。非活句也。活句者。直下便是虽然如此。也须亲见始得。佛眼云。千说万说。不如亲见一面。纵不说亦自分明。要须返己自参。切不可骑牛觅牛也。若人将七宝无量布施。不如发菩提心。受持自己四句。为人开演解说使一切众生。皆得见性成佛。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著于相。如如不动。湛若太虚。何以故。盖世间一切有为之法。如梦寐之非真。如灯幻之眩惑。如水泡之暂时。如人影之易灭。如朝露之易消。如闪电之倏忽。应作如是观者。应立如此见性之法。

  【僧微师曰】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令行人了万法如夜梦睡时似有觉了全无。万法迷无似有。悟得全无。故观如梦。净名云。是身如梦。为虚妄见。幻者。幻术也。结巾成兔。结草为马。本无实体。万法缘生妄有。本无自体故如幻。净名云。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泡者。风击水成泡岂有久住。观万法似浮沤不实。净名云。是身如泡。不得久立。影者。水中月影。光射物影。全体虚假亦然。故如影。净名云。是身如影。从业缘现。露者。晨朝湿露也。暂有即无。观万法亦然。电者。闪电也。忽有忽无。念念无常。观万法亦如电光。刹那生灭故如电。净名云。是身如电。念念不住。(维摩诘经注云。维摩诘。秦言净名。)

  【李文会曰】一切有为法者。生老病死。贫富贵贱。士农工商。赤白青黄。馨香臭秽。有无虚实。深浅高低。皆是妄心起灭有为之法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者。一切有为之法即是。世间万事皆如梦幻泡影。不得久长。梦者。妄想也。幻者。幻化也。泡者。如水上之泡。易生易灭也。影者。如身之影。无所捉撮也。露者。雾露之露。不得久停也。电者。雷电之电。顷刻之光也。

  【傅大士颂曰】如星翳灯幻。皆为喻无常。(王曰。如星者。谓暗时则现。明时则无。喻众生则暗。故有此有为法。若明悟则无也。如翳者。谓众生自有光明于内。乃为自为法所蔽。如†翳障目之光明也。如灯者。谓暗时则用。明时则不用。喻众生明暗。故用有为法。明悟则不用也。幻注在前。)漏识修因果。谁言得久长。危脆同泡露如云影电光。(王曰。如云影者。谓聚散不常也电注在前)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楞严经云。有十种仙。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十万岁。妄想流转。一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学者观此十仙之始末。则传颂所谓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者。亦可默喻矣。)应作如是观者。有为无为皆由自己。心常空寂。湛然清净。无纤毫停留挂碍。自然无心。如如不动应作如是观也。

  【僧问云门大师云】如何是佛。门云。干屎撅。太平古禅师为作颂曰。我佛如来干屎撅。随机平等遍尘寰。迷头认影区区者。目对慈颜似等闲。

  【蟾首座问洞山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作么生是应底道理。洞云。如驴觑井。蟾云。恁么则正是迷头认影。洞云。首座又作么生。蟾云。何不道似井觑驴也。还会么。若教有意千般境。才觉无心万事休。

  【川禅师云】行船尽在把梢人。颂曰。水中捉月。镜里寻头。刻舟求剑。骑牛觅牛。空华阳焰。梦幻浮沤。一笔勾断。要休便休。巴歌社酒村田乐。不风流处也风流。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颜丙曰】僧谓之比丘。师姑谓之比丘尼。居士谓之优婆塞。道姑谓之优婆夷。一切世间之人。及天上之人。阿修罗神。乃六道中之三道也。闻佛所说此经。皆生大欢喜心。信而承受。尊奉行持佛教。

  【李文会曰】夫至理无言。真空无相。谓都寂默也。但不著言说。不著知解。即是无言无相。金刚经之旨趣。本谓此也。是以旋立旋破。止要诸人乃至无有少法可得。即不被一切诸境所惑。若得心地休歇。即谓之清净心。亦谓之本来心。亦谓之到彼岸。亦谓之涅槃。亦谓之解脱。其实一也。

  【四祖问三祖云】如何是古佛心。祖云。汝今是什么心。四祖云。我今无心。三祖云。汝既无心。诸佛岂有耶。即于言下省悟。此是学人标致。

  【法华经云】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张无尽云】傅大士。庞居士。岂无妻子哉。若也身处尘劳。心常清净。便能转识为智。犹如握土成金。一切烦恼。皆是菩提。一切世法。皆是佛法。若能如是。即为在家菩萨。了事凡夫。岂不韪欤。上根之人。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又何假如许开示耶。论语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法华经云】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

  【逍遥翁曰】人天路上。以福为先。生死海中。修道为急。若欲快乐人天而不植福。出离生死而不明道。是犹鸟无翼而欲飞。木无根而欲茂。奚可得哉。又云。夫英雄之士。图王不成。犹得为霸。驰骋之人。逐鹿不成。尚能得兔。学大乘者。设使未成。犹胜人天之福。

  【古德颂曰】历劫相随心作身。几回出没几因循。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身。幸冀勉旃。莫教当面蹉过。

  【川禅师云】三十年后。莫教忘却老僧。不知谁是知恩者。呵呵。将谓无人。颂曰。饥得食。渴得浆。病得差。热得凉。贫人遇宝。婴子见娘。飘舟到岸。孤客还乡。旱逢甘雨。国有忠良。四夷拱手。八表来降。头头总是。物物全彰。古今凡圣。地狱天堂。东西南北。不用思量。刹尘沙界诸群品。尽入金刚大道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自如是我闻起。至信受奉行止。除界分计五千一百七十六字。界分计二百七十三字。集注计七万一千九百一十八字。签目一千八百三十七字。原序四百八十一字。新序三百六十一字。总共计八万零零四十六字。

  释迦文佛说大般若经六百卷。外有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小品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其金刚般若经。前后凡六译。后秦鸠摩罗什所译即此本。以其盛行于世也。后魏流支译。陈真帝译。隋笈多译。唐元奘所译。在大般若经内。第五百七十七卷。其次净义译。所译之经。具在藏经内。教传震旦。三藏法师以华言翻译西竺梵书。阐明法教。经始流传。此经我佛第九会说般若。时周穆王九年戊子。阿难尊者所记。古藏真经。不分界分。三十二分。梁昭明太子所分。敬查羽字八号藏本金刚经内。计少二十七字。(第三分。若非无想。少若字。第九分。是故名阿那含。少故字。世尊我不作是念。少世尊二字。第十三分。少是名般若波罗蜜七字。第十四分。此人无我相。下三句。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少三无字。少是名忍辱波罗蜜七字。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少故字。第十六分。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少若字。第二十五分。少是名凡夫四字。此本用黑尖点标明。西竺真传崇藏典也。今乃依此诵本贵流通也。皆所以尊经也。因附志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