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

是有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什曰:‘昔有人得罪于王,王欲密杀,箧盛四毒蛇,使其守护,有五怨贼拔刀守之,善知识语之令走,其人即去,入空聚落,便于中止,知识复言:此处是恶贼所止,若住此者,须臾贼至,丧汝身命,失汝财宝,宜速舍离,可得安隐,其人从教,即便舍去,复见大水,缚筏而渡,渡已安隐,无复众患。王喻魔也,箧喻身也,四蛇,四大也,五怨贼,五阴也,空聚落,六入也,恶贼,六尘也,河,生死也。善知识教令走者,谓佛菩萨教众生离恶魔、弃四大、舍五阴,众生从教,虽舍远三患,而未出诸入聚落,未免怨贼,复教令乘八正筏,渡生死流,度生死流已,坦然无为,无复众患也。’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
  
肉身既如此可患可厌,则当如何?曰:‘修行明心见性,证无生忍,与诸佛同一法身,法身常乐我净,究竟圆满。’以上说肉身之可患,以下说法身之从来。
  
    从无量功德智慧生。
  修般若三昧,然后能明心见性,得法身。
  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
  修戒定慧之学,得解脱知见,戒定慧平等,则得法身。
  从慈悲喜舍生。
  四无量心,皆法身妙用。
  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
  修六波罗蜜,明心见性,然后得法身。
  从方便生。
  从各种大乘法门生。
  从六通生。
  明心见性六通具足,皆法身妙用。
  得漏尽通六通具足。
  
一般人修行能解六通,认为得天眼通者,乃眼睛能见室外或异地之物,天耳通者,乃耳朵能闻百千里外之声音,他心通者,乃能知旁人心中思念之事,神足通者,乃能腾空飞行无碍,宿命通者,乃能知前生之事,漏尽通者,一念不起,思想灭尽,入于涅槃,凡此解释,皆外道魔见,非佛见也。维摩诘经得漏尽通,六通具足,漏尽通者,明心见性是也,明心见性之后,一切皆为佛性,无挂碍,不受后有,名为漏尽通,此之时是也。明心见性之后:眼根所见,无非真如佛性,故释迦拈花,而迦叶微笑,天眼通是也,耳根所闻,无非佛性,风声鸟语,皆是真如,香岩闻击竹而悟道,孚上座闻鼓角而明心,百丈被马祖一喝,三日耳聋,天耳通是也,三世诸佛,同一真心,悟道祖师,一唱一酬,一问一答,和盘托出,心心相印,旁人闻之,如聋如哑,惟证与证,其心相通,此他心通是也,佛性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明心见性之后,得意生身,自在无碍,神足通是也,又见性之后,高高山顶坐,深深海底行,过去现在未来,同一真心,不二不异,超出时间空间,不受后有,宿命通是也,华严经所谓‘一根既还源,六根尽解脱’,得漏尽通,则此六通皆具足也,一切不离佛性体用矣,古来祖师,得六通者甚多,幸毋以神话怪说诬之。
  
    从三明生。
  三明,即诸佛明、菩萨明、无明明,三明皆法身妙用。
  从三十七道品生。
  三十七道品,皆法身妙用。
  
  从止观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修三净观,明心见性而得法身。

  三种净观法门,破无始无明,就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奢摩他中国音叫做寂静,就是六根齐用破无始幻无明,三摩钵提中国音叫做摄念,就是一根统领五根破无始幻无明,禅那中国音叫做静虑,就是修大乘的六度第五度静虑,六根随便用一根破无始幻无明,破无始幻无明用功,用六根的随便那一根,我们南瞻部洲(即是这个地球)的人,以眼耳意三根为敏利,如用眼根,眼睛就不向外看,而向内看,其余五根也不攀缘外境,清清净净的看,向脑筋里面来看,看来看去,看到山穷水尽的时间,达到黑黑暗暗一无所有的无明境界,这时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的一声,无明就会破的,无明一破,豁然贯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彻天彻地的看见佛性了,或者六根齐用,清清静静的将一切外缘放下,眼根反观观自性,耳根反听听自性,鼻根反闻闻自性,舌根反尝尝自性,身根反觉觉自性,意根反念念自性,这样用功得多,机缘成熟,□的一声,就会破无明见佛性的,又或者随用一根统摄五根,好比用一主帅,统领兵将来进攻敌人一样,譬如用意根来做主将,其余五根向无明窠臼来进攻,眼耳鼻舌身都到意根上去,放下万缘,清清静静的起一个纯净的思想,来向心里去研究,研来研去,研究得多,功夫纯熟,□的一声,无明就会破的,又或者我们没有时间静坐用功,就无庸收摄六根,眼由他看,耳由他听,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执持一个念头来照顾佛性,不论何时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宝珠,必要将他寻获一样,如此观照,机缘一到,□的一声,也可以见佛性。

  圆觉经里边说:‘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考查古今禅宗明心见性的人,历史事迹,通通照此三个法门修的。

  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

  皆佛性妙用。十力,佛有十种之能力,即知是处非处智、知三世业报智、知诸禅解脱三昧智、知诸根胜劣智、知种种解智、知种种界智、知一切至处道智、知天眼无碍智、知宿命无漏智、知永断习气智之十力也。

  四无所畏,又名四无畏,化他之心不却,名无畏。四无所畏有佛与菩萨之二种,佛四无畏者:(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菩萨四无畏者:(一)总持不忘说法无畏,(二)尽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所畏,(三)善能问答说法无畏,(四)能断物疑说法无畏。四无碍智,自在说法之四种智辩也,如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也。

  十八不共法,佛有十八种之功德,不与二乘共同,故云不共法,又二乘菩萨所不具,故又云不具也,一诸佛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心,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十七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十八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

  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

  舍小乘,修大乘,明心见性而得法身。

  从真实生。

  真实者,真如佛性也。即最究竟之本体法身从此而生。

  从不放逸生。

  法身绝对,故不放逸。

  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

  明心见性后得法身,法身平等清净,故一切法皆平等清净。

  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

  既得法身,则视肉身如大海一沤,可有可无,一切肉身病患,亦无关重要矣。

  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疾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疏曰:‘方便品先述维摩法身之德,大乘人明心见性之后,得法身妙用,游戏三昧,居浊世如净土,出入酒肆淫舍,无非方便度生,疾病为人生之苦患,故现身有疾,借此以为众生说法,肉身有生老病死,而法身无生老病死,故欲免生老病死诸苦,惟有修大乘法明心见性,方能获究竟之解脱也。’此品仍以法身为旨归。

  弟子品第三

  维摩是明心见性之法身大士,故佛遣弟子亲近之,使获进益,并显维摩法身功德。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曰:‘声闻法中,诸罗汉无漏智慧,胜菩萨世俗智慧。大乘法中,菩萨二事俱胜,今用声闻法明大小,故先命弟子。舍利弗于弟子中智慧第一,故先命之。知其不堪而命之者,欲令其显维摩诘才辩殊胜,发起众会也。复命余人者,欲令各称其美明兼应辩慧无方也。’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

  声闻人宴坐修行,断六根,入灭尽定,然六根不能永断,乃暂时停止作用耳。出定之后,故我依然,不能超出三界轮回之外,故非究竟。

  法身大士宴坐,动静一如,无时不在定中,超越于三界轮回之外。

  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

  明心见性之人,不断六根,不入断灭,行住坐卧,无非佛性。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

  明心见性之人,不必背喧就静,虽居闹市如山林,操凡事如佛事,凡圣情尽,一切无碍。

  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

  明心见性之人,起心动念不离佛性,佛性绝对,无有内外,不住二边,无所不在。

  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

  于法无所取舍,真妄不二,邪正不二,故诸妄见与三十七道品不二,不取不舍。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

  烦恼与菩提不二,明心见性之后,烦恼即是佛性。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能如此宴坐,必是明心见性之旨,故佛必加以印证。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声闻人境界及用功方法,与大乘菩萨不同,于此可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曰:‘目连,婆罗门姓也,名拘律陀。拘律陀,树神名也。以求神得故,因以为名。生便有大智慧,故名大目犍连,神足第一者也。’

  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

  佛性中无众生相,不能住众生相而说法,如说法者,应如真实说法,即发挥法身妙理是也。法身无垢,生佛平等,如此发挥,方是如法。目连所说,不外施戒七事,以及因果罪福等报,使听者起众生想,妄生众相,故非如实说法,如实说法者,应先破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法无有我。离我垢故。

  佛性中无我相,故不能住我相而说法。

  法无寿命。离生死故。

  佛性中无寿命生死,故不应住寿命相而说法。

  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

  佛性中无人相,故不应住人相而说法。

  法常寂然。灭诸相故。

  佛性如如不动,无有诸相,诸相者,乃见闻觉知作用也,非佛性也。

  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圆觉经云:‘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

  法离于相。无所缘故。

  佛性无缘起。

  法无名字。言语断故。

  佛性绝对,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名字有二种:(一)语言名。(二)思惟名。

  法无有说。离觉观故。

  佛性离见闻觉知,故不可说。

  法无形相。如虚空故。

  佛性无形相可见,可见者,皆见闻觉知。

  法无戏论。毕竟空故。

  佛性真实不虚,故无戏论。

  法无我所。离我所故。

  佛性中无我及我所。

  法无分别。离诸识故。

  明心见性之后,八识变为四智,一切皆是佛性,故无分别,分别亦是佛性。

  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佛性绝对,绝对中不容相对之存在。

  法不属因。不在缘故。

  佛性中无因无缘,因缘皆变为佛性,因缘即是佛性。

  法同法性。入诸法故。

  佛性绝对不二,故诸法皆变为佛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法随于如。无所随故。

  佛性绝对,能转万物,不随物转,‘如’者,如来也。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

  佛性乃最究极之真实,永不变易,如如不动,超越三界诸边,三界者,时间也,诸边者,空间也,佛性绝对,无空间时间之存在,若存在于空间时间中者,则是相对矣。

  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

  根尘识界皆变为佛性平等不动。

  圆觉经云:‘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故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

  法无去来。常不住故。

  佛性超过三际,故无去来。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

  佛性绝对,故空有皆变为佛性,有相无相皆变为佛性,如如不动而动用无穷,故曰‘应无作’。

  法离好丑。

  佛性绝对,故好丑不二,若有好丑,则是相对。

  法无增损。

  佛性绝对,故增损不二,若有增损,则是相对。

  法无生灭。

  佛性绝对,故无生灭,若有生灭,则是相对。

  法无所归。

  佛性绝对,故无所归,若有所归,则是相对。

  法过眼耳鼻舌身心。

  佛性绝对,一味一相,故超过诸根作用。

  法无高下。

  佛性绝对,故无高下,若有高下,则是相对。

  法常住不动。

  佛性绝对,故常住不动,若有动摇,则是相对。

  法离一切观行。

  佛性绝对,故不假修持,若有修持,则是相对,未入绝对。

  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

  佛性绝对,非言说所能及,若言说能及,则是相对,非佛性也。

  夫说法者。无说无示。

  佛性绝对,故如实说法者,说同无说,示同无示。

  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闻实法而能悟入,则闻同无闻,得即无得。

  譬如幻土为幻人说法。

  以幻除幻,使入绝对。

  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挂碍。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

  什曰:‘先佛出家,第一头陀者也。昔一时从山中出,形体垢腻,著粗弊衣,来诣佛所,诸比丘见之,起轻贱意,佛欲除诸比丘轻慢心故,赞言:善来迦叶,即分床坐。迦叶辞白:佛为大师,我为弟子,云何共坐?佛言:我禅定解脱,智慧三昧,大慈大悲,教化众生,汝亦如是,有何差别?诸比丘闻已,发希有心,咸兴恭敬,迦叶闻是已,常学佛行慈悲救苦贫人,有是慈悲,而舍富从贫,意将何在耶?将以贫人昔不植福,故致斯报,今不度者,来世益甚,亦以造富有名利之嫌故,又不观来世现受乐故,亦以富人慢恣,难开化故,亦以贫人觉苦,厌此心易得故,从舍之生,必由异见,故讥其不普,诲以平等也。’

  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

  佛性平等不二,故无贫富。

  为不食故。应行乞食。

  佛性虽不限不食,然应以平等心而行乞食,以度众生。

  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

  什曰:‘和合相,即抟食。食有四种,一曰抟食,二曰愿食,如见沙囊命不绝,是愿食也,三曰业食,如地狱不食而活,由其罪业应久受苦痛也,四曰识食,无色众生识想相续也。坏和合相,即是实相,令其以是心行乞也。’

  为不受故。应受彼食。

  佛性不受,然为利益众生,故应受彼食,受同无受。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

  佛性空聚,故入聚落如空聚。

  所见色。与盲等。

  一切形相皆是佛性,故见同无见也。

  所闻声。与响等。

  一切声音皆是佛性,故闻同无闻。

  所嗅香。与风等。

  一切香味皆是佛性,故嗅同无嗅。

  所食味。不分别。

  佛性绝对,唯有一味,故不必分别,无可分别。

  受诸触。如智证。

  诸触皆是佛性,故触同无触,即时消归佛性本体。

  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

  诸法如幻,明心见性之后,皆消归佛性本体,无生无灭。

  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

  八识得八解脱。

  以邪相入正法。

  佛性绝对,故邪正不二,无所取舍。

  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

  以一味之法食,供养自性佛、自性众生。

  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

  烦恼即是佛性。

  非入定意。非起定意。

  佛性大定,无有出入,有出入者,则是相对。

  非住世间。非住涅槃。

  佛性绝对,世间与出世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

  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

  佛性绝对,故罪福平等,若有罪福大小,则是相对。

  不为益。不为损。

  佛性绝对,故损益不二,若有损益,则是相对。

  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

  能如此,方是明心见性人,行履与小乘人不同。

  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

  能如是方能度人。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曰:‘秦言善业,解空第一,善业所以造居士及致失者,有以而往,亦有由而失,请以喻明之,譬善射之人,发无遗物,虽轻翼迅逝,不能翔其舍,犹维摩诘辩慧深入,言不失会,故五百应真莫敢闯其门,善业自谓智能深入,辩足应时,故直造不疑,此往之意也。然当其入观,则心顺法相,及其出定,则情随事转,致失招屈,良由此也。维摩以善业自谓深入,而乖于平等,故此章言切而旨深者也。诸声闻体非兼备,则各有偏能,谓之第一,故五百弟子皆称第一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

  佛性平等,故平常日用穿衣食饭,无不平等,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皆是绝对平等者。

  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黄檗禅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挑著一根纱,终日行路,未曾踏著一寸地。’乃指绝对法身也,与维摩同旨。

  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

  佛性绝对,不为淫怒痴所转,而能转淫怒痴为佛性。

  不坏于身而随一相。

  佛性只有一味一相,故肉身与法身合一。

  不灭痴爱。起于解脱。(藏本作‘明’脱)

  佛性绝对,故痴爱变为佛性,不假断除,自然解脱。

  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

  佛性绝对,故五逆相亦变为佛性。无解者,亦无缚者(黄檗传心法要)。

  不见四谛。非不见谛。

  佛性绝对,四谛皆消归一味一相,故不见有四谛,见同无见也。

  非得果。非不得果。

  佛性绝对,本来现成,故无佛果可得,得同无得也。

  非凡夫。非离凡夫法。

  佛性绝对,故凡圣不二,住于圣位而不离凡夫法,度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

  非圣人。非不圣人。

  凡圣情尽,体露真常。

  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

  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

  凡法皆相对也,与绝对本体无关,绝对本体中,并无所谓正法、邪法,若尚存邪正之见,则未明心见性,维摩以此勘验须菩提。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

  意谓汝与众生,同为具足凡夫,倘你自以为得无诤三昧,则众生亦皆已得此三昧矣。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

  因汝未见性,故施汝者,无福田之可言。

  供养汝者。堕三恶道。

  供养汝不但无益,反且招损。

  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

  因为汝与众魔无异之故。

  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

  怨心未除,谤佛毁法,故不能入于四众之数,终不能成道。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时我。世尊。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

  未明心见性之人,凡圣之情未尽,故闻说正法则喜,邪法则惧,须菩提亦然,故维摩复止而告之曰:倘遇无情之化人,以此等语诘之,还如汝之恐惧否?

  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

  诸法幻化而佛性如如不动,倘能见性则不应有所惧矣。

  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

  一切言说皆是相对者,不离幻化相,倘闻之而惧,是为所转,未见佛性。

  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

  佛性中无文字相,故见性智者闻人说善说恶,皆无所惧,不著文字,离于文字故也。

  无有文字。是则解脱。

  明心见性,离于文字,佛名解脱。

  解脱相者。则诸法也。”

  解脱之后,文字变为佛性,故诸法亦皆变为佛性。

  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曰:‘富楼那,秦言满也,弥多罗尼,秦言善知识,即其母名也,其人于法师中,第一善说阿毗昙也。’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

  什曰:‘近毗耶离城有园林,林中有水,水名猕猴池,园林中有僧房,是毗耶离三精舍之一也,富楼那于中为新学说法。’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

  明心见性之人,无时不在大定之中,能知众生种种根性,富楼那未见性,无法分别,故维摩劝其先自明心见性后,方可为人说法。

  无以秽食置于宝器。

  为大乘根说小乘二乘法,如以秽食置于宝器中。

  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

  佛性本体清净,无有疮疣,若行小乘有为之法,则反足伤之。

  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中忘此意。

  无小乘之意念。

  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久植大乘根德者,得善知识指点,触著机缘,便可悟道,看见本来佛性。

  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时维摩诘因为说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曰:‘南天竺婆罗门姓也,善解契经者也。’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

  皆小乘法,不能超出生灭轮回之范围。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

  圆觉经云:‘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常与无常其性不二,明心见性者,说常说无常皆对,佛性不二也,未明心见性者,见无常便计常,见常便计无常,皆是脑筋妄想作用,故佛性不生不灭,才是无常之义。

  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

  未明心见性者,认五阴为实有、为苦因,已明心见性者,则见五阴皆变为佛性,苦亦是佛性。

  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未明心见性者,但见空而不见不空,明心见性者,见诸法皆是佛性,佛性不属有无,乃真空义。

  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

  未明心见性者,见有我无我皆不对,已明心见性者,则我与无我皆是佛性,佛性中有无不二,乃真无我义。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

  然者,如火之能生起也,佛性本来无生,故无灭,是真寂灭义。

  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阿那律:‘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肇曰:‘阿那律,秦言如意,刹利种也,弟子中,天眼第一。’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一处经行。时有梵王。名曰严净。与万梵俱。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几何阿那律天眼所见?”

  肇曰:‘梵王闻阿那律天眼第一,故问所见远近。’

  冰曰:‘梵王代表宇宙万象。’

  我即答言:“仁者。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肇曰:‘庵摩勒果,形似槟榔,食之除风冷,时手执此果,故即以为喻也。’

  冰曰:‘乃见闻觉知作用,非真天眼。’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

  佛性无相,故无见,有见则非佛性也。经云:‘见无所见即真见。’

  世尊。我时默然。彼诸梵闻其言。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孰有真天眼者?”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

  见一切皆是佛性,惟有一相,是真天眼。

  于是严净梵王及其眷属、五百梵天。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礼维摩诘足已。忽然不见。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楞严经云:‘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曰:‘长存誓愿,世世常作持律,故于今持律第一也。’

  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佛性绝对,无有罪福,无有持戒及犯戒者,若能明心见性,则无量劫罪障,当下消陨,如汤沃雪,觅罪障了不可得,故曰‘当直除灭’,勿以罪福扰其心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

  未入绝对,故有罪福,已入绝对,则无罪福。

  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

  三处征心不得,罪垢亦然。

  诸法亦然。不出于如。

  一切皆是佛性,无能外者。‘如’者,佛性如如,本然是也。

  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

  心既解脱,罪垢何存?

  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

  因有无明妄想,故有净垢。净垢是相对者,佛性绝对,故无净垢。

  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

  颠倒是相对者,佛性绝对,故无颠倒。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取舍是相对者,佛性绝对,故无取舍。

  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

  一切法皆是相对者,故有生有灭,变幻如电。

  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诸法起于一念无明,一念无明变幻莫测,故诸法亦变幻莫测,虚妄不实。

  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

  无明本无体性,故诸法亦无体性,皆由无明妄想而生。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能明白自性本来清净,方是真能奉律持戒之人,能知诸法相对,虚妄不实,皆由无始无明而生,无始无明一经打破,皆归消灭,罪福亦尔,方名善解,善解者,善解佛之真义也。

  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

  优波离虽名持律第一,尚未明心见性,故不能说此了义之法也。

  我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证道歌云:‘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

  佛告罗侯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曰:‘阿修罗食月时,名罗侯罗,罗侯罗,秦言覆障,谓障月明也。罗侯罗六年处母胎,母胎所障故,因以为名,声闻法中,密行第一。菩萨出家之日,诸相师言:若今夜不出家,明日七宝自至,为转轮圣王,王四天下。王即于其夜更增伎乐,以悦其心,于时,菩萨欲心内发,罗侯罗即时处胎。耶输陀罗其夜有身,于是净居诸天相与悲而言:菩萨为欲所缠,迷于女色,众生可愍,谁当度者?即时变诸妓女皆如死人,甚可怖畏,令菩萨心厌,即劝出家,车匿牵马,四天王接足,踰城而去。到菩提树下思惟,苦行六年已,夜成佛时,罗侯罗乃生。生已,佛乳母问言:悉达出家,于是六年,汝今何从有身?若六年怀妊,世所未闻,诸释闻之,相与议言:此是不祥,毁辱释门,必是私窃,欲依法杀之,耶输曰:愿见大王,尔乃就死,王于是隔幔与语,具与事诘问其所由,耶输如实自陈:我非私窃,是太子之胤耳,自太子出家,我尝愁毒,寝卧冷地,故此儿不时成就耳,语王言:自看此儿颜貌色相,为是孙子不?王即抱而观之,见其色相与太子相似,王乃流泪而言曰:真是吾孙子也。佛欲证明,化作梵志,来入王宫,见儿问言:汝名何等?答言:我名罗侯罗,梵志赞言:善哉,汝以业因缘故,处胎六年,所覆障故,应名此也,王问:何业因缘?答言:我知业因缘,不知何业。佛后还国,罗侯罗见佛身相庄严,敬心内发,愿欲出家,其母语言:此人出家,得成圣道,道非汝分,何用出家?罗侯罗言:若令一人得道,我要当得,使人剃发,发已垂尽,唯有顶上少许,复言:若发都尽,则与死人无异,决定汝心,无从后悔?答言:国位有珍宝无量妙乐,我能弃之,况惜少发耶?道心坚固,遂弃国出家,以舍利弗为和尚,罗侯罗因缘及出家事,以声闻法略说也。弟子中,密行第一。’

  罗侯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毗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侯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有功德福利,皆小乘有为法也。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侯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

  佛性绝对,故无利无功德,利害功德,皆是相对者。

  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有为是相对,无为是绝对,出家求见佛性,乃无为非有为。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