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

行坚固慈。心无毁故。

  佛性坚固如金刚,能毁他物而不为物毁,真实慈亦如是。

  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

  梵网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六祖坛经云:‘何其自性本自清净。’皆指绝对佛性也,真实慈亦如是。

  行无边慈。如虚空故。

  佛性无所不在,故真实慈无所不遍,普现一切众生前,如同虚空。

  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

  阿罗汉,华语杀结使贼,此乃自度之慈,六祖坛经所谓‘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是也。

  行菩萨慈。安众生故。

  六祖坛经所谓‘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也。

  行如来慈。得如相故。

  佛性如如不动,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本来圆满现成是也,真实慈亦然。

  行佛之慈。觉众生故。

  引导众生入于佛之知见,此无限之慈悲也,其余世俗所行慈善事业,皆有限之慈悲。

  行自然慈。无因得故。

  自然者,佛性本然也。无有生因,亦无所得,以此度一切沉迷于有因有得之相对众生,使入绝对国土。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绝对菩提心,惟有一味一相,真实慈亦然。

  行无等慈。断诸爱故。

  佛性平等,无有爱见,真实慈亦然。

  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

  修大乘者,方能明心见性,不受后有,故名‘大悲’。

  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

  小乘未断我执,故有疲厌,我执已破,则无疲厌。

  行法施慈。无遗惜故。

  大乘六度第一,以法布施,使众生藉法执以破我执。

  行持戒慈。化毁禁故。

  能保护正法者,名为持戒,见涅槃经,不但自己持戒,且化导众生持戒。

  行忍辱慈。护彼我故。

  能忍辱以德报怨,则不但自护,且能化彼。

  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

  不但自己精进,且能荷负众生,一同精进,是真实慈。

  行禅定慈。不受味故。

  小乘贪著禅味,大乘不贪著禅味,行住坐卧,皆在定中。

  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

  不知时者,未得谓得是也,小乘错认断六根为见佛性,中乘错认断一念无明为见佛性,皆不知时也。

  什曰:‘行未满而求果,名不知时也。’

  大乘破无始无明空执,然后明心见性,故无以上错误。

  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

  能以方便善巧譬喻,使众生明白不知时之错误,悟入绝对,名方便慈。

  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

  沩山灵祐禅师上堂云:‘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祗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泞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又黄山谷参晦堂禅师问:‘我无隐乎汝’意旨,晦堂曰:‘闻木樨香否?’山谷曰:‘闻。’晦堂曰:‘吾无隐乎汝。’山谷有省。佛性绝对,清净无隐,慈亦如是。

  行深心慈。无杂行故。

  心经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也,乃以智慧打破无始无明之禅法,至若小乘断六根,中乘断妄想,不能见性,皆杂行也。

  行无诳慈。不虚假故。

  般若波罗蜜多,乃真实不虚之法门,金刚经所谓‘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是也。

  六祖云:‘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乃谓绝对佛性本来具足,非修习而得也。

  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

  明心见性,自在无碍,远离颠倒梦想,故名‘安乐慈’。

  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绝对真如本体,不能分割,众生与诸佛相同,诸佛法身,即众生未来之法身,所谓共体大悲是也。

  ‘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绝对之喜,法身本具,故无所悔,众生得之,乃其应得本得,非吾所与,无吝无悔。

  ‘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祐。无所希望。’

  绝对佛性,本来圆成,舍同无舍,得亦无得,福同无福,是为真福,无得故无失,无希望,故能达于绝对。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生死乃众生所同畏,菩萨依何道理而不畏生死?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如来绝对本体中,无生无死,悟入圆觉时,返观父母所生之身,如大海一沤,圆觉经云:‘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照以上描绘之证后情况观之,生死果何所畏?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发大乘心修大乘法,明心见性,自度度他,故名大乘心。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烦恼即一切相对者,有相对故有矛盾冲突,有矛盾冲突故有烦恼,故除烦恼者,即否定相对,破无明是也。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答曰:‘当行正念。’

  正念者,打破无始无明之禅法也。无始无明为相对之根源,故应破之,方能达于绝对不生不灭本体。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即佛性也。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此乃复从末以溯源也,善与不善,是相对者,以善法否定不善法,达于白净识,然后否定白净识,则入于不生不灭。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

  身谓五蕴也。

  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

  欲贪为受生之本。

  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一切相对,如生死、善恶、好丑等,皆由分别比较而生,分别已生之后,才有贪欲,譬如倘不分别生死,则无有贪生怕死者。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

  即一念无明是也,此为相对之根源。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

  无住,即无始无明是也,乃一念无明所自出者,无始无明表面虽无相对,而有极微细之相对种子隐伏其中,一受薰染刺激,即生出一念无明,此乃相对之最后根源。

  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

  无始无明本无实体,如梦空华,一经打破,便归消灭,一切相对亦随之消灭,故曰‘无本’。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虚妄不实之世界人生,以无始无明为体,生出一念无明,圆成整个相对宇宙,此与老子‘由无生有,由有归无’之体系相同。从‘无住本’能生一切法,有生便有灭,则非绝对佛性可知也。绝对佛性乃本来不生,故不灭,空、无相、无作,故无所建立者,有所建立者,即是生灭法耳。罗什误认无住本为佛性,与本无同,僧肇辈承其说,故将老子之‘无’当做和佛性同样,是指最后绝对本体,实为大错,天台宗继承罗什僧肇之义,所以天台宗结果是变为生灭法,华严宗亦是受此影响而陷于同一错误,把真如绝对本体,看成有缘起受薰染的,误尽天下苍生,不可不辩也。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天女、天花代表一念无明,此喻明心见性后,一念无明变为佛性,故天女同于法身大士之化身。

  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

  菩萨已明相对之虚妄,知一念无明之不可破、不必破,故不为一念无明所转,诸大弟子尚未能转也,故有滞碍。

  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大弟子欲破一念无明,而一念无明乃不可破者。

  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譬谓一念无明能生相对烦恼,故欲除之。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

  一念无明其实不消破,明心见性之后,一念无明变为佛性,无所分别。

  仁者自生分别想耳。

  认一念无明为实,故落于法执。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

  有所分别,乃一念无明见闻觉知作用也。

  无所分别,则绝对佛性作用,入于绝对之后,一切皆还元为绝对,皆是清净本体、自己原因,此时无分别是佛性,分别亦是佛性,皆自己原因也。

  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

  一念无明还元为佛性,则念同无念,不是将念头停止。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

  什曰:‘如一罗刹,变形为马,有一士夫,乘之不疑,中道马问士夫:马为好不?士夫拔刀示之,问言:此刀好不?知其心正无畏,竟不敢加害,若不如是,非人得其便也。’佛性绝对无畏,故一切相对皆不得入。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

  绝对佛性中,一切相对者皆不能立足,故无生死可畏,若畏生死,则未入绝对,色声香味触所生之相对法,皆得其便而支配之,使不能自主,则浮沉苦海矣。

  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

  已入绝对,则相对之五欲不奈汝何,一切色相等法,皆无法侵入,一入去便为绝对所熔化,变为绝对,古人以洪炉比绝对,以一点雪比相对,一点雪入洪炉中,无有不被熔化者。

  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

  结习未尽者,无始无明未破也,则未入绝对,故为相对所转,而不能转相对为绝对,若无始无明已破,则无始虚妄习气已尽,进入绝对,故能转相对而不为相对所转也。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物者,一切相对也,如来者,绝对佛性是也。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明心见性后,一念无明变为绝对佛性,为绝对本体之妙用,故曰‘如耆年解脱’。此时法身(佛性)是体,应身(六根)报身(见闻觉知)是用,体用一如,无别无二,故名一体三身。

  室者,比喻法身。天女,比喻报身(即一念无明)。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

  耆年解脱,即明心见性,已超过时间,则无所谓久暂也。

  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

  小乘以默然无言为解脱之体,是未入绝对,以无始无明为体也。若真解脱者已入绝对,体用具足,则默然无言是体、是解脱相,而言说文字则是用,亦是解脱相,动静一如矣。

  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

  明心见性之后,言说文字皆还元为绝对,是绝对本体自己原因,超过空间,故不在内外两间,若离文字说解脱,便是有内有外,有‘解脱与不解脱’之别,则仍在相对范围之内,未入绝对,非真解脱也。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一切相对皆还元为绝对,无二无别,故相对即绝对,色即是空之谓也。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佛为未明心见性者说离淫怒痴,若已明心见性,则淫怒痴还元为佛性,亦是解脱相也。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辩乃如是。’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

  小乘果有得有证,所谓非时证也。而大乘明心见性,乃无得无证,万德本来圆成,故辩才无碍。

  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

  有得则有失,有证则有不证,仍在相对范围中,未证而谓己为已证,则是增上慢矣。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

  天所发挥,皆绝对道理,已超过三乘范围,而舍利弗乃小乘人,故未领其旨,尚问其以三乘为何志求。

  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

  已明心见性进入绝对,则无三乘之别,然为度生故,仍随其根性大小而化之。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余香。

  绝对国土,唯有一味,故如入瞻卜林不嗅余香,若有二味,则是相对矣。

  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

  此室比喻绝对佛性,一切相对皆不能立足,声闻辟支佛皆相对者,故非此室所容。

  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

  凡闻大乘绝对之理者,皆愿回小向大,此劝舍利弗改修大乘也。十有二年,譬喻十二因缘,大乘人修禅法,乃用一念无明统六根,以打破无始无明而见佛性,见性后,一念无明变为佛性。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何等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昼夜无异。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

  室喻法身,绝对法身,光明遍照一切。

  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

  法身绝对,离诸相对,无垢无净,无菩提亦无烦恼。

  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他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

  梵天菩萨明心见性后,同证此法身,续佛慧命,永无断绝,故曰来会不绝。

  此室常说六波罗蜜不退转法。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

  唯修大乘者,可得法身。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量法化之声。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

  发挥绝对妙理,为第一义之乐。

  此室有四大藏。众宝积满。周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

  四大藏者,常乐我净是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故名绝对。

  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皆为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

  华严经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证道歌云:‘非但我今独达了,河沙诸佛体皆同。’‘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法身净土,无所不包也。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谁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

  绝对妙法,不可思议,闻而契悟,则不复乐于二乘之法矣。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

  一念无明本是相对,见性之后变为绝对,绝对中无男女相,故不必转也。

  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

  一念无明变幻无定,诸法出于一念无明,故无定相、善恶好丑,男女平等,未始有准,故不必转。

  即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身?’

  舍利弗为一念无明所转而不自知。

  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

  能转一念无明为佛性,则得法身矣。舍利弗未见性,故不能转,一切女人喻未见性者之为一念无明所支配也。

  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

  男身女身,因一念无明而现,变幻无实,一切法亦然。

  即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

  女身色相因一念无明而现,亦因一念无明而灭,故无在又无不在。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一切诸法,出自一念无明,皆相对者,生灭无常,无在又无不在,乃佛所说也,故佛欲人破此法执,勿为法所缚。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

  此乃追诘一念无明生处。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一念无明已变为佛性妙用,故佛性所在,一念无明亦在。

  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

  佛性本来现成,非没而后生。

  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

  众生佛性,亦本来现成,无生无灭,非没而复生者。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有得有失,乃相对者,如圣者可以变为凡夫,凡夫可以变为圣者是也。至若绝对佛性,无得无失,本来现成,若言有得,则未入绝对可知也,故金刚经云:‘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

  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沙河。皆谓何乎?’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绝对佛性本体中,无所谓佛,无所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亦无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释迦为引导众生,故以世俗文字数而说有三世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倘明心见性,则知此等名字数皆归消灭,一切皆是绝对。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曰:‘无所得故而得。’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

  舍利弗至此,始明无得之旨,天女所启发也。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诸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

  明心见性得法身,一念无明为法身妙用,能游戏神通,以教化众生也。

  疏曰:‘观众生品者,明心见性后,度生处世之态度也。悟后之人,佛性作主,一切皆由佛性发挥,就佛性立场以观众生,则众生如同幻化,然众生虽虚幻不实,而众生之佛性,则不增不减,故菩萨以其同体大悲而发救度之宏愿,菩萨之大慈大悲,乃自佛性上发挥,是绝对者,与世俗做慈善事业及耶稣之博爱、儒家之仁义不相同,博爱仁义,皆是相对者,出自爱见,行于时空,无有标准,所谓‘人天小果’是也。至若菩萨之慈悲喜舍四无量行,皆是绝对者,不住于相而行,故能平等,故无疲怠,导归于无余涅槃,则生死是两头话,何足畏耶?菩萨依如来慈悲之力,由住度脱一切众生,而归于无住,乃由烦恼、生灭、善不善、欲贪等相对法,追而究之,则此种种相对者,皆以颠倒想一念无明为根本,一念无明则以无住之无始无明为根本,至此无始无明境界,则一切相对已消灭,然尚有极微细之相对种子隐伏,故非真正之绝对也。于是复借天女之口,以伸明绝对之义。天女者,本为一念无明,见性之后,则变为佛性矣。佛性离于相对,故无分别,其分别亦佛性也,故无得而得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佛道品第八

  佛性能转万物,使一切相对皆变为绝对也。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

  通达佛道者,明心见性之后,无有挂碍,行于非道而不受薰染变易,所谓能转万物而不为物转是也。

  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什曰:‘非道有三种:一者恶趣果报。二者恶趣行业。三者世俗善业及善业果报也。凡夫非其本实而处之,皆名非道。处非而不失其本,故能因非道以弘道,因非道以弘道,则斯通达矣。譬如良医,触物为药,故医术斯行,遇病斯治。’

  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

  无间者,犯五逆罪入地狱,受无间断之苦也。明心见性者,虽行五无间而心无恼恚,不为所转也。黄檗传心法要云:‘能转五逆为佛性,则罪福二不矣。’

  至于地狱。无诸罪垢。

  明心见性者,处地狱如天宫,佛性不受污染也,能转地狱为天宫,则地狱天宫不二矣。

  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

  虽于畜生道而无无明等过,不受轮回,能转畜生无明等为佛性,则生佛不二矣。

  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

  虽行于饿鬼道而佛性依然不变,功德圆满,不增不减。

  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

  就是行于色无色界,小乘人所认为最高境界者,明心见性之人,视之与地狱等,不以为胜,因其仍属相对,而非绝对也。

  示行贪欲。离诸染著。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

  虽行于三毒,而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能转则烦恼菩提不二矣。

  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

  虽示悭贪,而能舍一切相对者。身命亦相对者,故能舍之,能转悭贪为布施也。

  又如南泉杀猫、归宗斩蛇,虽示毁禁而安住净戒,能转毁禁为净戒,则持犯不二矣。

  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

  肇曰:‘示行六蔽,而不乖六度也。’

  冰曰:‘能转六蔽为佛性也,则世间与出世间不二矣。’

  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

  用善巧譬喻,以发挥大乘经义,虽迹近谄伪,而不离佛性,转谄伪为佛性。

  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

  虽示憍慢,然为增加众生忍辱之行,使得渡过彼岸,故如桥梁。

  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

  昔汾阳善昭禅师,虽以呵骂为佛事,而心常清净,用以接引后学也。

  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

  譬如我们现在用西洋哲学来发挥佛理,目的在引一般研究西洋哲学者到佛法园地中来,故所言乃顺佛智慧,不随他教。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

  虽有时若行小乘法,而实欲使众生闻大乘法也。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

  虽有时若行中乘法,而实欲使众生成就大乘法也。

  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

  宝手功德无尽者,明心见性之后,利机应物,功德无尽也。荷泽证道歌云:‘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示入形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

  外形虽残,而佛性则相好庄严,圆满无缺。

  示入下贱。而生佛种性中。具诸功德。

  虽示生于下贱阶级,而佛性则平等,无有增减尊卑,佛之提倡阶级平等,乃自佛性平等之立场上发挥出来者。

  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

  那罗延,天力士名也,志力勇猛。明心见性菩萨貌若羸劣,而志力之勇猛有如那罗延力士。

  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

  肉体虽有老病,而法身不老不病,故不畏生死。

  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

  虽有资生之具,而实无所贪恋。

  示有妻妾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

  法身大士不为色欲所转。

  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

  貌似讷钝,而所言不离佛性。

  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

  有时混迹外道,而以正法度众生。

  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

  遍入异道中,以断因缘邪执而救度之。

  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

  虽现涅槃,而入生死中以度众生。

  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以上所举皆为非道,而菩萨行之无碍,故名通达佛道,未明心见性者不能也。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

  什曰:‘自相遇以来,维摩独说,似是辩慧之功,偏有所归,今令彼说,欲显其德音也。亦云推美以为供养。’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

  谓明心见性之后,身见变为佛性,此肉身即具足法、报、应一体三身也。

  肇曰:‘有身,身见也。夫心无定所,随物而变,在邪而邪,在正而正,邪正虽殊,其种不异也。何则?变邪而正、改恶而善,岂别有异邪之正、异恶之善,超然无因,忽尔自得乎?然则正由邪起,善因恶生,故曰:众结烦恼为如来种也。’如此解释,则是将邪念改为正念,恶事改为善事,便可明心见性,便是如来种,其实邪正善恶皆是相对者,有善则有恶,有正则有邪,改来改去,无有了期,故正念即是邪念,善事等于恶事,非佛性也。佛性体中,无邪无正无善无恶,一切不二,邪固应破,正亦应破,皆出一念无明作用,一念无明不必断,只消把无始无明打破,则佛性现前,善恶不二,才是究竟方法,僧肇之见,误人不浅,天台华严,皆被贻误,成为不澈底之有为法。

  无明有爱为种。

  明心见性之后,无明有爱皆还元为绝对,皆是绝对本体之自己原因。

  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

  明心见性之后,三毒、四颠倒、五盖皆变为佛性。

  六入为种。

  六入变为佛性。

  七识处为种。

  七识处亦变为佛性。

  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

  八邪法、九恼处、十不善道皆变为佛性。

  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变为佛性,以上所举各种邪法,皆相对者,出自一念无明,一念无明不可破,明心见性后,变为佛性,故一切邪法亦变为佛性。

  曰:‘何谓也?’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见无为入正位者,即小乘断六根,证罗汉果,中乘断一念无明,证辟支佛果是也。虽入正位,其实是堕于无所有空执,变为定性声闻缘觉,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泾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二乘堕空执,如高原不生莲华,一念无明虽为邪法根源,然可利用,以打破空执(破无始无明)而见佛性,如淤泥能生莲花,故菩萨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故断烦恼者,则住于清净空执境界,不能前进,只是相对之涅槃,而非绝对之涅槃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楞伽经云:‘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乃指二乘入无为正位,不能发大乘心之害也,故佛斥为焦芽败种,禅宗祖师斥为‘死水中作活计’‘堕入黑山鬼窟’‘无明窠臼’,皆指此也。

  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二乘断六根及一念无明,安住正位,耽无为禅味之乐,故不能前进,大乘利用此烦恼之一念无明,打破根源无始无明,而见佛性,如入烦恼海中,以获一切智宝也。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俦为如来种。

  一切相对者,皆可还元为绝对。

  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

  迦叶为激发小乘中乘人,使回小向大,故重伸文殊之语。

  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凡夫非定性,故于佛法有反复,能往前升进,而声闻断六根,其性已定,则无反复,不能起大乘心,断绝三宝。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

  世俗眷属,皆虚妄非真,惟法身眷属,乃真实不虚者。

  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

  大乘菩萨,以智慧为母而自度,以方便为父而度他。

  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一切导师皆以自度度他为目的。

  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

  此皆法身妙用,明心见性,此之眷属也。

  毕竟空寂舍。

  以佛性为屋舍。

  弟子众尘劳。

  八万四千尘劳皆我弟子,听我驱遣。

  随意之所转。

  佛性能转万物而无碍。

  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

  以三十七助道品为善知识而亲近之。

  诸度法等侣。

  六度诸法以为伴侣。

  四摄众妓女。

  以四摄众以为妓女而自娱。

  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

  以诵经为音乐。

  总持之园苑。

  什曰:‘总持广纳,为众妙之林,奇玩娱心,犹如园苑也。’

  无漏法林树。

  以无漏为树林,则普荫群生矣。

  觉意净妙华。

  以觉意为华,则净妙美好,永无凋谢矣。

  解脱智慧果。

  以解脱智慧为果,则永无失堕矣。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

  以八解脱为池,以正定为水。

  布以七净华。

  什曰:‘一戒净,始终净也。身口所作,无有微恶,意不起垢,亦不取相,亦不愿受生,施人无畏,不限众生。二心净,三乘制烦恼心、断结心,乃至三乘漏尽心,名为心净。三见净,见法真性,不起妄想,是名见净。四度疑净,若见未深,当时虽了,后或生疑,若见深疑断,名度疑净。五分别道净,若能见是道宜行、非道宜舍,是名分别道净。六行断知见净,行谓苦难、苦易、乐难、乐易四行也,断谓断诸结也,学地中尽未能自知所行所断,既得无学尽智、无生智,悉自知见所行所断,通达分明,是名行断知见净。七涅槃净也。’

  浴此无垢人。

  明心见性,乃无垢之人。

  象马五通驰。

  以五通为象马,而游戏于圆觉海。

  大乘以为车。

  以大乘车而运载一切众生,同登法身净土。

  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

  以绝对真心为御。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之上服。

  绝对佛性,本无惭愧之可言,然为去众生我慢,故常以惭愧示之。

  深心为华鬘。

  深心者,能深入无明窠臼而捣毁之,乃用功之主要方法,犹鬘之在首也。

  富有七财宝。

  以信、戒、闻、舍、慧、惭、愧七种财宝布施众生。

  什曰:‘信戒闻舍慧惭愧也,处家则能舍财,出家则能舍五欲及烦恼也,由信善故持戒,持戒则止恶,止恶已,则应进行众善,进行众善,要由多闻,闻法故能舍,能舍则慧生,故五事次第说也,五事为宝,惭愧为守人,守人于财主亦是财,故七事通名财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教授以滋息。

  以教授众生,宏扬正法,为生养滋息。

  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

  使众生如法修行,回向大乘为利益。

  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

  以四禅为床座,以法身为生命。

  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

  什曰:‘向说床则致其安寝,安寝则觉之有法,故次说乐,外国贵人眠时,要先敕乐人,明相出时,微奏乐音,然后乃觉,今以多闻法音,觉其禅寝也。’

  甘露法之食。

  法身以涅槃甘露为食。

  解脱味为浆。

  法身以解脱味为浆。

  净心以澡浴。

  以自性本来清净为澡浴。

  戒品为涂香。

  以净戒为香。

  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踰。

  法身绝对,故一切相对者遇之即被摧灭。

  降伏四种魔。胜旛建道场。

  什曰:‘外国破敌得胜,则竖胜旛,道场降魔,亦表其胜相也。’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

  法身虽无起灭,而妙用无穷,故普现一切众生之前,如日之无不见也。

  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

  佛性遍满十方,三世诸佛,同一法身,无异无别。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

  虽知佛及众生,皆是假名,而常以法身净土不易之理教化众生。

  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

  无畏力菩萨代表法身绝对之力,宇宙间众生形声及威仪,皆绝对力之表现也。

  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

  示入魔事中,以教化众生,魔事即一切相对矛盾之事,菩萨利用相对以否定相对,圆觉经所云‘以幻修幻’是也。

  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

  为度生故,以方便智慧,随意发挥妙理,以开示悟入。

  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

  以生老病死之人生观示众生,使知生之如幻。

  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众生有常想。照令知无常。

  以成住坏空之世界观示众生,使知无常之理。

  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

  众生皆具佛性,故一经教导,无数众生,皆受感化而行佛事。

  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

  外道亦具佛性,故一经感化,即出家皈依佛教。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

  天王亦具佛性,皈依佛法。

  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

  四大皆具佛性。

  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

  以法药除众生病。

  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先救彼饥渴。却以法语人。

  以法语资粮,救众生爱欲饥渴。

  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悲。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

  以无诤三昧,潜消刀兵之苦,佛性绝对,故无矛盾冲突诤论。

  若有大战阵。立之以等力。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

  大战阵者,两阵对立,即大矛盾、大冲突也。则以佛平等之力,转使消归于平等,而得安和自在。

  一切国土中。诸有地狱处。辄往到于彼。勉济其苦恼。

  众生为烦恼所焦迫,如处地狱之中,倘得平等自在之法治之,则烦恼变为清凉、地狱变为净土矣。

  一切国土中。畜生相食啖。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

  行于众生道以度众生。

  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

  在欲界中而示行禅法,则其定力更强,使魔屈伏,无可奈何。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在欲行禅,乃不断六根、不断一念无明,而利用六根一念无明,以破其根源无始无明,而见佛性,如火中生莲华。

  或现作**。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示淫欲之害,以度众生。

  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国师及大臣。以祐利众生。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我心憍慢者。为现大力士。消伏诸贡高。令住无上道。

  人之憍慢贡高者,皆生性薄弱之表现,能自制其憍慢贡高者,乃有大力之人也,可以进于道矣。

  其有恐惧众。居前而慰安。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

  以四无畏精神,消灭众生恐惧之心。

  或现离淫欲。为五通仙人。开导诸群生。令住戒忍慈。

  离欲界而入于色界中,化小乘众生,使发大乘戒忍慈悲之心。

  见须供事者。现为作僮仆。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

  由佛性上发挥方便之力,妙用无穷。

  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

  用之则其道无量,收之则无相无作,故度脱无数众生,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佛性不增不减故也。

  假令一切佛。于无数亿劫。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

  所谓不可称、不可名是也。

  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

  闻此而不发菩提心者,则冥顽不灵可知矣。

  疏曰:‘明心见性之后,处世度生之态度也,悟后之人,一切皆由佛性做主,能转万物而不为物转,故行于非道而无障碍,使非道变为佛道,则无往而不通达矣。故一切相对者,皆是绝对如来之种子,六根及一念无明等,即是成佛之种子,小乘中乘人断六根及一念无明,以为‘见无为法入正位’矣,其实是堕在无始无明窠臼中,变为定性声闻,无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焦芽败种,断佛慧命,反不若具足凡夫矣,可不悲哉。明心见性菩萨,以智度为母,方便为父,故能广度众生。其于己也,则超越有限而入于无限,一切世俗妻子财产眷属,本属有限者、变幻无定者,而明心见性菩萨,以法喜为妻、慈悲为女,以至园林屋舍,无一非绝对佛性之圆满功德,现成具足,自由平等,较之世俗为何如耶?其于众生也,则能以方便力,随类化导,因佛性妙用无穷,故所行无有涯际,度脱一切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自性本来圆满故也,则佛道岂可以言说赞叹哉!’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