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观此品,而相对与绝对明矣。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自始会以来,唯二大士相对答,此欲勘验诸菩萨功力浅深,故令各述心得,凡有缘起者,皆是二法,二法就是相对法,由二法推而广之,则万事万物皆是相对立者、矛盾者、冲突者,若归纳为一,则一与零为相对,亦是二法代表一法,而不二法,则代表绝对本体也。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有生有灭,便是相对,相对便是妄想,皆出自脑筋作用也。脑筋作用就是‘一念无明’,一念无明是活动的、变幻无定的,故名‘生’。把一念无明停止,则入于‘无始无明’,无始无明是无知无觉的、不动的,故名‘灭’。所以‘生’是一念无明‘生’、‘灭’是一念无明‘灭’,老子之‘有生于无’,就是一念无明生于无始无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复归于无极’,就是无生有,有又归于无,是生灭轮回跑不完的圈子,所以名为‘生灭法’。老子是误认‘无始无明’为真实本体的,其实‘无始无明’未破,则不能见到真实绝对的佛性本体,因为无始无明外表虽若空无所有,而实际上是有极微细之无始虚妄种子隐伏著,这就是相对之种子,待受到了刺激,此种子即发生出来,便是‘一念无明’,所以‘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便是相对之根源,‘二’之根源,须打破相对的种子,则生灭之根已除,便入于绝对不生不灭之域,即佛性法身是也。佛性离于相对,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非一非二,故名‘不二法门’,法自在菩萨乃认无始无明为佛性。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

  此指断六根,我、我所空,为佛性也。我及我所,皆一念无明范围,无我则入于无始无明范围,非佛性也。表面似平等,而实非真平等也。

  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受是一念无明,不受是无始无明,无始无明空无所有,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非佛性。佛性非语言所及。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垢净是一念无明,无垢净是无始无明,乃错认无始无明以为佛性。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动与念是一念无明,不动与无念是无始无明,无始无明表面似无所分别,然非佛性也。

  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一相无相是一念无明分别作用,入于平等是入于无始无明,乃错认无始无明为佛性。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有菩萨心声闻心,是一念无明,无菩萨心声闻心,是无始无明,乃错认无始无明为佛性。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什曰:‘二十八宿中,鬼星名也。生时所值宿,因以为名也。’

  善不善是一念无明,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是入于无始无明,乃错认无始无明为佛性。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罪福是一念无明分别作用,若罪福平等,则是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什曰:‘师子度水,要截流直度,曲则不度,此大士以实智慧,深入诸法,直过彼岸,故借以为名也。’

  有漏无漏是一念无明分别作用,‘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无相’,是入于无始无明无分别境界,非佛性也。佛性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有为无为是一念无明,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入于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世间出世间是一念无明,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然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生死涅槃是一念无明分别作用,无生死缚解是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尽不尽为一念无明,无尽相即是空,乃入于无始无明空执境界,非佛性也。

  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我、无我为一念无明,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入于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权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明、无明是一念无明分别作用,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入于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色空是一念无明分别作用,色性自空是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四大与空大为一念无明分别作用,四大皆空是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根与尘为一念无明分别作用,根性不受尘境,寂灭安住,是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六波罗蜜与回向一切智性等法相,皆一念无明,入于一相,是入于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空、无相、无作是一念无明,三解脱是一解脱,乃入于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佛法僧是一念无明分别作用,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是入于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身是五阴身,灭是涅槃,皆一念无明作用,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是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三业是一念无明作用,三业无作相是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福行、罪行、不动行是一念无明作用,三行空而不起,是入于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从我起二,是由我而起一念无明作用,一念无明起,则一切皆对立矛盾,若将一念停止,则无有能识及所识者,以为便是佛性,其实乃入于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有所得是一念无明,无所得是无始无明,非佛性也。

  月上菩萨曰:‘闇与明为二。无闇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闇与明为相对,即是一念无明分别作用,入灭受想定,是入于无始无明境界,表面平等,而实尚有极微细相对种子隐伏,非佛性也。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乐涅槃、厌世间是一念无明作用,无乐无厌是入于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正邪是相对,即是一念无明分别作用,无邪无正,是入于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实不实为相对,是一念无明分别作用,无见无不见,是入于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前诸菩萨虽已明一念无明之为相对者、不实者,而误入无始无明境界,为绝对佛性,故所说皆不离二也,其实见性之后,相对即是绝对,一念无明即是佛性,文殊则谓绝对本体,乃无言无说无示无识者,此遮诸菩萨言说之非也。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遮言说之非,而维摩则连言说亦不肯出口,则是‘无缝塔’矣,入无余涅槃矣,能入无余涅槃者,则虽说也同于无说,度尽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故释迦曰:‘我四十九年说法,未曾说著一字。’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疏曰:‘诸菩萨虽知相对之非实,已破法执,然误认无始无明为佛性,尚未破空执也。文殊表言说之非,而维摩则默然不语,仅示其体耳,得体则用备矣,勿谓维摩未曾说也。’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卷中 终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卷下

  香积佛品第十

  以香喻佛性也。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

  什曰:‘舍利弗独发念者,其旨有三:一者结业之体,未能无资。二绝意大方,乐法不深。三推己有待,谓众亦然,处弟子之上,宜为众致供也。’

  生曰:‘不念弟子者,以其自有乞食法。’

  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

  肇曰:‘佛说八解脱,乃是无欲之嘉肴,养法身之上鳝,仁者亲受,谓无多求,然方杂食想而欲听法,岂是元举来求之情乎?’

  冰曰:‘明心见性,得八解脱,生死已了,杂欲已变为绝对佛性,故无食想,然非谓见性之后,便不饥不食也,如黄檗传心法要云: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颗米,则此白米饭,即是香积饭矣。’

  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

  即佛性绝对之食也。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

  入绝对本体。

  以神通力。

  发挥佛性妙用。

  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超过十信、十行、十地、十回向、等觉、妙觉,便是法身净土。

  有国名众香。

  绝对香也。

  佛号香积。

  绝对法身佛也。

  今现在。

  无时不在。

  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

  最后之真实。

  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

  无二乘脑筋分别作用。

  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

  惟说法身妙理。

  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

  行住坐卧,皆是佛性。

  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

  一切皆变为佛性,无所不在。

  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

  皆修大乘明心见性者。

  此诸大众。莫不目见。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上品维摩默然,此则文殊默然,互相呈示绝对之体,余诸菩萨尚未见性,然得文殊之力,亦皆默然。

  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

  虽未见性,然非无佛性也。

  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

  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词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以绝对之食,施于相对众生,使回相对为绝对。

  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

  绝对界中无相对者,故以为问。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

  欲以绝对化相对。

  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

  绝对佛性,普遍十方。

  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著心。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

  恐相对界中人,闻绝对法而生疑惑,未能证入绝对,故以为嘱。

  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

  绝对之香,无所不遍。

  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

  外道亦喜探求绝对本体之理。

  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

  外道虽企图明白绝对本体,然未能悟入,仅能在本体之外,作观察而已。

  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

  诸天神灵,皆为绝对所吸引,无能离于绝对本体者。

  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

  佛性绝对之味也。

  大悲所薰。

  乃绝对心所熏而成就者。

  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绝对者,无限也。若以相对有限之意而视绝对,则绝对变为相对,无限变为有限了。圆觉经云:‘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

  有异声闻念:‘是饮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

  声闻未证绝对,仍以多少数量之心测度绝对。

  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

  勿以相对心测度绝对也。

  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搏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

  四海及须弥虽大,然是相对者,终有穷尽,可称量,是有限者,若绝对甘露味饭,则是无限,不可测量。

  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

  明心见性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皆是佛性妙用,应用无尽。

  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儩。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证绝对之后,其所发挥一语一默,皆不离绝对,即毛孔亦发出绝对妙香。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

  但以绝对之香,使人悟入,即直示佛性也。

  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触著机缘便悟绝对,证悟之后,一切不离绝对,功德圆满具足。

  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

  众生刚强难化,故说小乘二乘因果报应之事,以警戒之,说浊边过患以调伏之,其实自性清净,本无如许多过患也,凡此种种说法,皆相对者也,先以相对否定相对,然后悟相对之非。

  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嗔恼、是嗔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吝、是悭吝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嗔恚、是嗔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意乱、是意乱报、是愚痴、是愚痴报、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儱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

  什曰:‘马有五种:第一见鞭影即时调伏。第二得鞭乃伏。第三以利锥刺皮乃伏。第四穿肌乃伏。第五彻骨乃伏。众生利钝,亦有五品:第一但见他无常,其心便悟。第二见知识无常,其心乃悟。第三见兄弟亲戚无常,其心乃悟。第四见父母无常,其心乃悟。第五自身无常,极受苦恼,复加以苦言,然后乃悟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

  世尊隐其绝对无量之法门,而先以相对有限法门,调伏众生,皆绝对界中所无也,贫所乐法,即有限、贫乏之法,即智慧贫乏之人所乐之法也。

  什曰:‘晦迹潜明,自同贫乞,自同贫乞则与相接,接则易邻,故为贫所信乐也。’未尽合。

  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

  惟相对界中,才有矛盾不善之事,菩萨居此,其道大行,饶益周广,故有十事善法以度众生,若绝对净土中,则无矛盾及善不善,则无众生可度,无善法可立矣。

  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嗔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

  六度皆相对界中法也,若绝对界中,则本无贫穷,故不用布施,本无毁禁,故不用净戒,本无嗔恚,故不用忍辱,本无懈怠,故不用精进,本无乱意,故不用禅定,本无愚痴,故不用智慧。

  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

  绝对界中,无八难,故不用除难法,无乐小乘者,故不用大乘法,无无德者,故不用善根,众生本来成就,故不用四摄法。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什曰:‘深行菩萨,非所疑也。今浅行者处不净国,恐其行浅功微,未能自拔,譬如少汤,投之大水,亦如少力之人,入水救溺,未能兼济,则与彼俱沦,故问以何为法得生净国也。’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

  什曰:‘如一比丘,林中坐禅,时至须食,持钵出林,路逢恶贼,恶贼引弓射之,比丘怒己自责,不生恶心,又指腹语贼:汝应射此,我为彼出林,故致斯恼,此腹之罪耳。省己恕物,类如此也。不讼彼短,不如彼钝根维那,就地舐秽,求人短也。省己过,乃至求诸功德,通为一事。’

  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专一心志,以求明心见性。

  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疏曰:‘未明心见性者,为杂欲所支配,明心见性者,离于杂欲食,惟以甘露饭为食,故黄檗禅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此品以香代表绝对佛性,香积佛国,即绝对净土也。其土超越于十信、十行、十地、十回向、等觉、妙觉之上,一切皆是绝对,故其大士不知相对为何物,有如娑婆世界小乘二乘之人不知绝对为何物也。释迦牟尼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世,在娑婆世界为众生说法,使由相对而进入绝对,维摩居士亦欲以绝对饶益众生,故借彼绝对之香,以薰此会中大众,使咸舍有限之欲乐,证入绝对,享无限之快乐也,后世祖师擎拳、竖拂、打鼓、吹毛,皆与此同旨。’

  菩萨行品第十一

  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

  入三昧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绕。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

  明心见性之人,心心相应。

  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时。’

  会中大众已受绝对香之薰,则可见佛矣。

  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到已著地。

  佛性无所不遍,无所不在。

  稽首佛足。右绕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绕七匝。于一面立。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于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坐。即皆受教。众坐已定。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

  明心见性之无碍。

  ‘唯然。已见。’‘汝意云何?’‘世尊。我睹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

  真如佛性,非脑筋所能测度。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阿难言:‘此所从来?’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维摩诘言:‘至此饭消。’曰:‘此饭久如当消?’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

  七日者,前七识也,一念无明范围。

  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

  声闻入正位,六根已断,则香消矣。

  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

  心解脱者,断一念无明,落于空执,则香消矣。

  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

  各随众生根性而获益也。

  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

  香可作佛事,则万事万物皆可作佛事,所谓随拈一法,皆是佛法。

  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

  佛性绝对,如太阳,太阳光明一照,一切皆变为佛性。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

  有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曰:‘庭前柏树子。’

  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

  鸟窠吹布毛、古德展坐具、古德打禅床,皆是。

  有以饭食而作佛事。

  赵州吃茶去、婆子问点那个心,皆是。

  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

  扬眉舜目、举手垂足,皆是。

  有以佛身而作佛事。

  呵佛骂祖、丹霞烧佛,皆是。

  有以虚空而作佛事。

  禅师问:‘你解捏虚空否?’

  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

  此皆直接表示佛性,禅宗祖师以喝棒怒骂接引后学,皆直接方法也。

  有以梦、幻、影向、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此以譬喻寓言,引导众生,此乃间接方法也。

  楞严经云:‘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有以声音、语言、文字而作佛事。

  十二部经、三藏文字,皆是。

  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

  示以佛性本体也。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随拈一法,皆是佛法,一切不离佛性。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

  什曰:‘烦恼根本有四,三毒及等分也,二万一千尘垢属一病,四病,故八万四千也,总说则八万四千,别相则无量,今言八万四千,则摄无量,故为门也。佛事有三种,一以善作佛事,光明神力说法等是也。二无记,虚空是也。三以不善,八万四千烦恼是也。譬如药师,或以良药,或以毒药,治人病也。佛亦如是以烦恼,如佛以爱度难佗也,嗔恚化恶龙比也。’

  肇曰:‘众生皆以烦恼为病,而诸佛即以之为药,如**以欲为患,更极其情欲,然后悟道,毒龙以嗔为患,更增其忿恚,然后受化,此以欲除欲,以嗔除嗔,犹良医以毒除毒,斯佛事之无方也。’

  冰曰:‘三毒、五阴、六根、一念无明,皆不消断,反可利用以破无始无明,明心见性后,皆变为佛性。’

  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

  证入绝对,明心见性。

  菩萨入此门者。

  证入绝对之门。

  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

  法身净土,平等不二,故净不足喜,不净不足忧,佛性本来平等,为教化众生,而有净不净耳。

  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

  若干者,相对也,佛土虽有若干,而佛性无若干,色身虽现若干,而法身绝对之慧无若干也。

  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向等。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

  什曰:‘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今言三藐三佛陀,言正遍觉也。见法无差,故言正,智无不周,故言遍也,出生死梦,故言觉也。’

  冰曰:‘法虽多种,明心见性,只有一种。’

  名为多陀阿伽度。

  肇曰:‘秦言如来,亦云如去,如法而来,如法而去,古今不改,千圣同辙,故名如来,亦名如去。’

  什曰:‘多陀阿伽度,秦言如来,亦言如去,如法知、如法说,故名如也。诸佛以安隐道来,此佛亦如是来,彼佛安隐去,此佛亦如是去也。’

  名为佛陀。

  什曰:‘佛陀,秦言觉也,凡得道名为觉,觉有二种:一于四谛中觉,二于一切法中觉,觉而不尽,则非真觉,故无觉名也,如佛问舍利弗,三问不答,天女问,默然无言,此未免于睡也。言遍、言如、言觉,此三名则是体极之称,足以明诸佛同等,异于二乘也。’

  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

  三句表示绝对无限,劫寿乃相对者、有限者,故相对不能容纳绝对,有限不能测量无限也。

  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阿难白佛言:‘我从今已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

  相对者,无论如何,不能测量绝对也。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日悔责。舍离是心。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

  众香世界菩萨得体未得用。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有尽无尽,即是相对,超越有尽与无尽,则入绝对。

  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有为无为是相对,是两头话,菩萨不断有为,亦不住无为,无取无舍,体用一如。

  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不悲。

  明心见性之后,以大慈大悲度众生,仍属有为。

  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

  虽入大定,而能起用以度众生,不忽不忘。

  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

  使众生植善根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吝。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

  以绝对心,行相对法,出生入死,以度众生。

  于诸荣辱。心无忧喜。

  八风不能动。

  不轻未学。敬学如佛。堕烦恼者。令发正念。于远离乐。不以为贵。

  二乘禅定远离妄想,得清净乐,耽著净境,不能度生,故不以为贵也。

  不著己乐。庆于彼乐。

  不贪著禅味己乐,而以他人能见性为乐。

  在诸禅定。如地狱想。

  什曰:‘禅定有三种:一大乘,二小乘,三凡夫。凡夫禅,生高慢我心,小乘禅,独善求证,能烧众善,坏无上道根,于菩萨则为恶趣,故视之如地狱也。’

  冰曰:‘小乘二乘禅定,落于法执空执,祖师所谓黑漆桶底、黮黮黑暗深坑,实可怖畏。’

  楞伽经曰:‘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即此意也。

  于生死中。如园观想。

  出生入死,如游园林。

  见来求者。为善师想。

  什曰:‘本无施意,因彼来求,发我施心,则于我为师,故起师想。如月氏王出行游观,有数千乞人在路侧,举手唱声,各请所须,王问大臣:此是何人?何所陈说?答言:乞人也。王智慧利根,即解其意。语大臣曰:彼等我大师,非乞人也,汝不解其言耳,彼所须者,为我说法,非为乞也。彼言:我等前世亦作国王,不修布施,故受斯报,王今不施,后亦当耳,以此故,当知是我大师也。’

  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

  舍一切相对者,而成就绝对智。

  见毁戒人。起救护想。

  不憎恶而起救护之想。

  诸波罗蜜。为父母想。

  什曰:‘取其能生法身也,亦云:子有所须,则咨之父母。菩萨所须,则求之六度。取其饶益,比之父母也。’

  道品之法。为眷属想。

  生曰:‘助成我者,三十七道品,犹人有眷属,相助成者也。’

  发行善根。无有齐限。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

  善根虽无齐限,必达绝对而后止。

  行无限施。具足相好。

  无限施者,绝对之施也。即不住相布施,故具足相好。

  除一切恶。净身口意。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

  为度众生,流转生死而不退,故是大勇。

  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剑破烦恼贼。

  以一念无明打破无始无明也。

  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

  无始无明打破,明心见性,阴界入皆变为佛性,则利用以度众生。

  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

  由绝对佛性本体所起之念,不离绝对,故名‘无念’。释迦牟尼佛依一实相发挥四乘法门,便是从佛性中流露出者,六祖坛经及荷泽一派,皆以无念为宗,即本此。

  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不坏威仪而能随俗。

  已明心见性,不为物转,故能随俗无碍。

  神起通慧。引导众生。得念总持。所闻不忘。善别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辩。演法无碍。净十善道。受人天福。修四无量。开梵天道。

  不尽有为也。

  劝请说法。随善赞善。得佛音声。

  说法不离绝对。

  身口意善。得佛威仪。

  身口意业还源为绝对,一切威仪,皆在绝对中。

  深修善法。所行转胜。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失众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

  二乘落于空执,错认无始无明为佛性,乃以空为证也。菩萨知空执是病,无始无明非佛性,故不以空为证。

  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

  说无相无作者,为否定有相有作耳,若以无相无作为佛性,则落于无始无明境界,因为无始无明境界,表面亦是无相无作也,至若绝对佛性,无此等名称,相同无相,作同无作,有体有用,本来如此,故不假证明。

  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

  若以无起为证,则落于无始无明境界,佛性绝对,起亦是绝对,故说无起,其实起同无起,起是佛性自己原因,无可为证也。

  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

  知常与无常,其性不二,则不入断灭,不入断灭则常行大乘而不厌退。

  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寂灭。

  苦乐生死,相对也,佛性中本无苦乐生死也。我、无我、寂灭、不寂灭,亦是相对者,佛性中无所谓我与无我等等也。然为度生故,故说苦、无我、寂灭等法耳,是为不住无为,不尽有为。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