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乘起信论讲话 慈航法师著述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讲话:

  怎样去发心呢?(1)要有‘直心’,要能一心正念真如法性。(2)要有‘深心’,要欢喜修集一切的善行。(3)要有‘大悲心’,要想拔除一切众生的苦恼。前二心是自利,后一心是利他。行门虽有无量,三心摄尽。这里有个问答很好啊!问曰:前面不是说过‘法界同是一相,佛体本来无二’?那末,为甚么不单念真如就够呢?还要假借求学种种善行做甚么?答曰:你这个问题,我可说个譬喻来明白这道理:譬如有一个大摩尼宝,它的本性虽然是明净,然而因为藏在地下很久,而有垢秽,设若有一个人,虽然是念宝的清净本性,不去用种种方便去磨光刮垢,究竟不得清净。我们众生的真心,虽然是本有光明,然而因无始已来无量烦恼的垢秽,障蔽了它的本来清净,若人虽念真如,不用种种方便去熏修善法,也就不能够清净。因为众生烦恼的垢秽无量,普遍到一切法上去了,所以要修一切善行,才能够对治。设若一个人能够修行一切善行,自自然然就会归顺到真如法上去。

  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讲话:

  要把信心发起来,也要有种种方便:首是‘行根本方便’。要用般若的正智,去观察一切法,自性本来是无生,离开了种种妄见,所以不住生死。再观察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所作的善恶业果,那是丝毫都不会漏失。这样,就能够发起大悲心,多修无量无边的福德,去摄受教化一切众生,不同二乘人一样,沉空滞寂的,而住在涅槃窠里面,这就是因为能够‘随顺法性’的原故。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讲话:

  第二种方便,就是‘能止方便’。因为这种人,对自己有惭,对人家有愧,自己知道有过失,赶快的去悔除,所以对于一切恶法,能够止息,不会使令它增长起来,因为能够‘随顺法性’,所以可以离了一切过失。正所谓:‘诸恶莫作’。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讲话:

  佛教里面所讲的道理虽然是很多,然而总括起来不出两种:一、在‘恶’的方面要努力去止;二、在‘善’的方面要努力去作。在作善的方面又有两种:一、没有作过的善,固然要发心去作;二、就是已经作过了的善,还要常常增加才对。但是作善以甚么为标准呢?如供养、可以离‘悭贪障’,礼拜、可以离‘我慢障’,赞叹、可以离‘毁谤障’,随喜、和劝请、可以离‘嫉妒障’。所以说:第三种最要紧的,是要把自己的善根发起来,还要一天一天的增长起来,用这种种的方便:(1)要精进供养三宝,(2)要礼拜三宝,(3)要赞叹三宝,(4)要随喜人家所作功德,(5)要劝请诸佛及高僧大德讲经说法,常住在世间上度生,不要入灭。能够这样去做,因为爱敬三宝的缘故,心中非常的淳和厚道,信心才可以增长,他们的志愿,是求无上的佛果,这是得生智慧的利益。同时又因为仗佛、法、僧、三宝威力的所护,所以业障一天一天的消除,善根一天一天的增长,乃至永远的不退。这都是‘随顺法性’的缘故,所以能够得灭障的利益。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讲话:

  发心的人要具足三个条件:(1)要有长时心,(2)要有广大心,(3)要有第一心。因此,所以说第四种:是发心的人,要有大愿平等的方便。先要发大愿,要到未来无穷无尽的时间,去化度一切的苦恼众生,要通同都要度完了,不可以留下来一个,令他们一个一个都要证到无住涅槃。因为是‘随顺法性’的缘故,所以令它永远不会断绝。同时,法性也是普遍广大,是遍于一切众生分上,都是无二无别,那里有甚么彼此不同的地方呢?都是究竟寂灭的啊!

  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家,成道,转法錀,入于涅槃。

  讲话:

  发心修行的菩萨,如果发了上面‘长时心,广大心,第一心’这三种心的话,到了初住的时候,虽然没有到深位,能够多分而见法身,但是少分法身也就能见,这见不是用肉眼见,而是用般若的慧眼。这身不是肉身,而是一切法的空性,以及功德法为身。因为他能够亲见到法性,所以随各人的愿力,能够示现应化身八相成道,而利益众生。八相例如释尊:(1)下兜率天,(2)降王宫,(3)住摩耶胎,(4)出胎降生,(5)出家,(6)成道,(7)转法錀,(8)入于涅槃。大乘不说‘降魔’,加‘住胎’,因为大乘了达‘魔佛一如’故。

  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随其所生与微苦相应,亦非业系,以有大愿自在力故。

  讲话:

  这一段文,是说这一种三贤的菩萨,困为他尚没有登到初地,所以还没有亲证法身;这是甚么原因呢?因为他在过去无量劫以来,所作的一切有漏业种,还没有完全断除,不但变易生死的微苦还是存在,就是分段生死还是要随他受生,所以有生死的微苦相应。然而和凡夫确大大的不同,因为凡夫完全是随业受生,而菩萨不是随业,而是‘乘愿度生’,因为他有大愿自在力的原故。

  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

  讲话:

  这里有一个问难:照你前面说的,这种菩萨,不同凡夫一样,因为他不是随业来受生的。那末,璎珞本业经上为甚么又说:七住菩萨还要退堕呢?好像舍利弗一样,遇到了恶知识,还是有堕缘。所以说:经上虽然有说退堕的话,其实是方便说的,不是真会退堕,不过是为了初发心的菩萨,他们还没有入正定聚,怕他们生起了懈怠心,因此,说有退堕的话,是为了恐怖他们,令一班初发心的菩萨,勇猛精进罢了。

  又是菩萨一发心后,远离怯弱,毕竟不畏堕二乘地。若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勤苦难行证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槃故。

  讲话:

  上面所说的这一种菩萨,是信成就发心的菩萨,这一种菩萨工夫也就很好,他们一发了心之后,就远离了胆怯和懦弱的心念,无论怎样,他们只有往前进,决定不会再退堕到二乘的地位,何况退堕人天以及四恶道呢?他们纵然听到佛经上说的:行菩萨道不容易,要经过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种种苦行,才能够证到佛的涅槃,他们也不会胆子小怕起来,为甚么呢?因为他们已经相信,知道了一切法的法性,从本已来它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啊!

  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已来,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

  讲话:

  ‘解’、能解法空,‘行’、顺行十度。十行圆满,位在十回向,比前面十信满心,入初住时,功行转胜。因为这种菩萨,从最初正信已来,发心修行,至十回向的时候,已经有了第一个无央数的长时,现今到了‘向’位,要进入‘十地’位,所以叫做将满。

  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密。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尸波罗密。以知法性无苦,离嗔恼故,随顺修行羼提波罗密。以知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毗黎耶波罗密。以知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密。以知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密。

  讲话:

  真者不伪,如者不变,法即法性。异前位,故曰深;异后位,故曰解。六度,通于人天二乘所修,皆未离相,故云事六度,不名波罗密。今修六度,一一皆能离相,所谓:‘三轮体空’。如布施,不见有能布施之我相,亦不见有受者之人相,更不见有中间所施物之法相。故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若能如是布施,则名菩萨。布施离相,五度亦然。波罗密,即到彼岸,究竟圆满之义。檀那即布施,尸罗即持戒,羼提即忍辱,毗黎耶即精进,禅那即静虑,般若即智慧,六度若能离相,故皆名到究竟圆满佛果之地位,否则,不过人天福报而已。因真如法性本来无贪,无染,无嗔,无懈,无乱,无痴,故修六度方能离相。所谓:修而无修,无修而修,如幻而修,非空非有,不断不常,菩萨之中道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中流,幻修幻证之悲智双运,大方便善巧之菩萨也。深解真如,即了因解胜;所修离相,即缘因行胜。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所谓真如。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此证者,无有境界。唯真如智,名为法身。

  讲话:

  ‘证’,亲证真如。‘净心地’,即初地菩萨。‘究竟地’,即金刚后心菩萨,也就是等觉菩萨。由初地二地,以至等觉,他们所证的境界,就是‘真如法性’。真如理体,既然没有能、所,为甚么又说有境界?这是因为在菩萨位时,业识尚未全空啊!既有业相,当然有能见相;既有能见相,一定有境界相,这是因识说有境界。至于如如智契如如理时,那是能所双泯,因为理智不二,更无智外的如,亦无如外的智,如宝石之光,照宝石之体,故曰‘无有境界’。智相之身,名为‘法身’。

  是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余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錀,唯为开导,利益众生,不依文字。

  讲话:

  上面是明他的体,是根本智亲证真如的体;现在是明他的用,是后得智起化他的用。所以说,这一类菩萨,他证到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性,所以在一念的时间,就能够到十方所有的世界里面,去供养十方所有的一切诸佛。并且请十方诸佛,常转法錀。这种菩萨的工作,他们的言行,只是开导一切众生本有的真如佛性,来利益众生,连文字的形迹,也不要落著,所谓离文字相。

  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

  讲话:

  这种菩萨,既然证到了根本智和后得智之后,那他们方便善巧的方法,也就很多很多啊!有时候,不依位次,不假阶级,可以从初地一直超至佛果,这是为一班胆子小的人,说到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他倒怕起来了。然而有时候又相反的说:成佛是要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三个大无数劫,这又是为了一班懈怠和轻慢的人说的,他们以为成佛若是这样容易,那倒不希奇了。他们能够开示这样许许多多的方便,无论是说迟说速,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

  讲话:

  印度话叫做阿僧祇,翻成中国语的意义,叫做无央数。三阿僧祇,即是三个无央数。照释迦佛自己说:他供养七万七千佛圆满了,才叫做第一个阿僧祇。又供养七万六千佛圆满了,是第二个阿僧祇。再供养七万五千佛圆满了,才算是第三个阿僧祇劫。印度话叫做劫波,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做长时。(1)增减劫:从人寿十岁起,过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名一增。又由八万四千岁,过百年减一岁,一直减至十岁,名一减。这样的一增一减,名一小劫。经过二十次增减,名一中劫。四个中劫才叫做一大劫。(2)芥子劫。四方上下百由旬(一由旬八十里)城廓,满中芥子,有长寿人,过百年取一粒出,将芥子已取尽,名一大劫。(3)方石劫。四方上下百由旬有一石,取天衣袖(六铢重)过百年在石上拂一次,将此石已扫尽,名一大劫。由此,可知三大阿僧祇劫时间之长远也。前据方便,或速或迟;此据实行,无论种性,都是大乘根机。发心行菩萨道,每一个人都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所证的真如,也是一样。决定没有甚么超过的方法。我们把这一段文看过了之后,应当如何策励自己,才可以圆满佛果。

  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

  讲话:

  上据实行,此约应机,因为众生的根机,好乐,秉性各各不同,所以所见的和所闻的,也就不一样。菩萨要随顺众生,所以示现的行门,也就有种种的差别。

  又是菩萨发心相者,有三种心微细之相。云何为三?一者、真心,无分别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众生故。三者、业识心,微细起灭故。

  讲话:

  登地菩萨,虽然是证到了法身,因为有三种心,微细起灭之相,所以不能同佛德一样。那三种心呢?第一种是‘真心’,那是根本智所证的理体。第二种是‘方便心’,那是后得智,能观机逗教,利益众生。第三种是‘业识心’,就是阿赖耶识,其实还是有能见的转相,和所见的现相,有微细的生灭,所以不同佛地的净德。

  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

  讲话:

  前面是明菩萨的‘因德’,现在是明佛地的‘果德’。所以说:菩萨的功行既然圆满了,就在色界顶上色究竟天,成报身佛,示现最高大之身。‘一念相应慧’,就是始觉智,已经觉至心源,始觉的智和本觉的理体合一,所以叫做‘相应’。无论是根本无明,以及枝末无明,通同破尽了,能够照了诸法,所以叫做‘一切种智’。这是自利行圆满,也就是前面说的智净相。自然而有无漏不思议的业,这是从体起用,自然而有。就是工夫纯熟,用不著作意,能现三轮:身能现通,口能说法,意能鉴机,能普遍到十方世界,去利益众生,这是利他的用胜,也就是前面说的不思议业相。因为佛果的功德,是不可以用凡夫的心量去思惟,也不可以用凡夫的语言去议论,所以叫做‘不可思议’。

  问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可分齐,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

  讲话:

  这一段问答:就是因为虚空有这样大,世界又有这样多,众生的心量,又各各不同,可说是无量无边的境界,有心去思量,尚且难解难知,何况把‘无明’一断,心想都没有了,怎样能明了一切法,而叫做‘一切种智’呢?这是把‘无明’当做‘心想’的错误啊!

  答曰: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

  讲话:

  答覆这个问题,就是先要知道:一切所有的境界,都不是实有,本来是一个真心,就要离开了虚妄的想念。因为众生妄见境界,所以不能同法性相称,因此,就不能决断明了一切诸法。

  诸佛如来,离于见想,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讲话:

  我们平日都是以有分别为有知,以无分别为无知,这是大大的错误啊!要知道有分别是妄知,无分别才是真知。这无分别,不是同土木金石的无知,乃是去冤亲憎爱的妄知,而得到法性平等清净的真知。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无漏真净涅槃。’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诸佛如来,既然破了业识,当然没有能见的见分,和所见的相分,既无能所,心境一如,无自无他,无彼无此,当然是无所不遍。既无妄念,所以叫做真实。‘真实心’,就是一切诸法的实性,这实性的自体,能够照了一切妄法(即前面所说的虚空,世界,众生,种种诸法)。诸佛既然证了真心之体,则从体起大智用,有种种方便,随顺一切众生,根性,好乐,智慧,有大小深浅利钝的不同,诸佛都能够观察他们所应得解的,来开导指示他们种种法义,所以叫做‘一切种智’。

  又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者,一切众生,若见其身,若睹神变,若闻其说,无不得利,云何世间多不能见?

  讲话:

  前面所问的一切种智,现在所问的是自然业用。意思就是说:若是照前面说的,一切诸佛都有自然的业用,出现一切处,都能够利益众生的话,那末,一切众生,无论是看见了佛的身体,或是见了佛的神通变化,或者听了佛说法,没有不得到利益,为甚么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看不见诸佛呢?

  答曰:诸佛如来,法身平等,遍一切处,无有作意故,而说自然,但依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

  讲话:

  答覆这个问题,非常的明显。就是说:诸佛的法身,本来是平等,普遍一切的处所,因为他所作一切利益众生的事业,都是任运自然的。丝毫都用不著作意,所以叫做自然。这好像一月在天,普照大地一样,但是要依托众生的心才能够显现。因为众生的心,好像镜子一样,设若镜子有了垢秽,那色像就不能显现了!明白了这个道理,那末,众生的心垢设若没有消除,那诸佛的法身,也不会萌现。所以佛经上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就是这个意思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已说解释分,次说修行信心分。是中依未入正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何等信心?云何修行?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

  讲话:

  解释分,前面已经通同说过了。现在再来说说‘修行信心分’。前面是对已入正定聚的人说的,现在是对未入正定聚的人,故说‘修行信心’这一分。这是依下劣的根机,发心没有坚定的人,信心还没有圆满,恐怕他们会堕落在二乘里面,所以特别说这‘四种信’,‘五种行’,使信心圆满以后,能够入正定聚。再问:信心要怎样才算是真心?信了之后,又怎样去修行?所以下面答覆信心略说有四个条件:那四种呢?

  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讲话:

  信心虽多,不出两种:一者‘内因’,二者‘外缘’。内因,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能够好乐忆念,这叫做‘信根本’。外缘,就是‘佛、法、僧、三宝’:佛如良医,法如药方,僧如看护者。因信‘佛’有无量的功德,所以能够发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要同诸佛一样,愿求一切种智。因信‘法’有大利益,所以常念要修习六种波罗密。因信‘僧’能够称真如之理而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地上菩萨,所以常乐亲近他们,都是为的求学和如实修行。

  修行有五门,能成此信。云何为五?一者、施门,二者、戒门,三者、忍门,四者、进门,五者、止观门。

  讲话:

  前面是说信,现在是说行,有信无行,信力不充,遇缘便退。门、是通义,由此五门,能通至佛果。‘五门’即是‘六度’,止、即是‘定’,观、即是‘慧’,‘止观’就是定、慧、合说故。

  云何修行施门?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以自舍悭贪,令彼欢喜。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任,施与无畏。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能解,方便为说;不应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讲话:

  六波罗密,是大乘佛教的行门,也是老生常谈的法门,现在来先说布施,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怎样呢?就是看见一切众生来求索的人,此菩萨都能够将自己所有的财物,随自己的力量去布施,因为一方面能够令自己舍弃悭贪心,另一方面,又能够令众生生大欢喜,这叫做‘财施’。第二种是怎样呢?就是看见有灾厄苦难的人,在惊慌恐怖危害逼迫的时候,若尽己力堪能任持做得到的事情,菩萨都无所畏以去做,这叫做‘无畏施’。第三种是怎样呢?就是众生有来求佛法的人,菩萨随自己能够了解的佛法就方便同他说说:不应当贪著求名利恭敬的心,来裨贩如来,唯有念自他成佛度生的希望,将所有的功德,来通同回向觉道,这叫做‘法施’。

  云何修行戒门?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谄曲、嗔恚、邪见。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

  讲话:

  戒有三种:一、‘摄律仪戒’:不伤害众生的生命,不侵占别人的财物,不损害他人的名誉,不搬是非,不骂人,不骗人,不说秽污的话,没有贪心,没有嫉妒,不欺人,不奸诈,不谄媚,不歪曲,没有嗔恚心,邪见更没有,这都是律仪戒所摄。二、‘摄善法戒’:例如:已经出了家的人,因为要折伏自己的烦恼,所以要远离愦乱热闹的地方,欢喜常住在寂静的处所,并且修习少欲知足的苦行,在十二种头陀苦行之中,随择几种来抖搜尘劳,振起精神破除烦恼,这叫做摄善法戒。乃至无意中做了一点小小的罪,自己心里面就生起了大的恐怖,自惭自愧的要想时时刻刻的改悔,以后再不犯了。所以对于如来所制定的禁戒,一丝一毫都不敢随便的违犯,并且有讥嫌的事情,都常常卫护,本来是没有这件事,然而因为要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所以不得不时刻留心,这就是三、‘饶益有情戒’。

  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讲话:

  第三是修忍辱:能忍受别人家种种诽骂捶打污辱,而心中不怀想去加报于他,这叫做‘生忍’。如果能够对于利益、衰败、毁谤、赞誉、称扬、讥讽、苦痛、快乐、这八件事,临到我的身上时,都好像若无其事,那就叫做‘法忍’,所谓:‘八风吹不动’,就是这个境界。

  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当念过去久远已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

  讲话:

  第四是修行精进:‘精’是不杂染污心,‘进’是为善不退心。其实就是四正勤:已生恶令断、如除毒蛇。未生恶令不生、如防流水。已生善令增长,如灌甘果。未生善令生、如种嘉苗。也就是努力为善,和努力断恶是也。‘精进’的定义,对于善事方面,第一要有不懈怠,及不退堕的心;第二所立的志愿,要有很坚固强硬的心;第三还要远离怯畏劣弱的心。同时,还要有一种方法,应当常常想起:你看我们过去从无始已来,至于今生应当勤修无量无数的功德,不但是自利,并且能利人,令自己和他人,大家都通同出离众苦。

  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障碍。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

  讲话:

  我们再来说说:设若有一个人,他虽然修行信心,然而因为从过去已来,有很多的重罪恶业障蔽住了,所以被邪魔诸鬼种种来恼乱。还有一种人又被世间种种俗事牵缠住著。还有被病苦所恼害的也有。有了上面这许许多多的种种障碍,这时候只好用勇猛精勤的方法:(1)礼拜诸佛,是求佛加被。(2)诚心忏悔,是对治恶业障。(3)劝请说法,是对治谤法障。(4)随喜功德,是对治嫉妒障。(5)回向佛果,是对治贪欲障。能够对于以上几种善法,常不休息去做的话,那就可以诸障消灭,善根增长啊!

  云何修行止观门?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

  讲话:

  第五是‘止观’,把定慧合为一谈。今约因位修行,必须止观双运,定慧均等。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怎样修‘止’?就是见到一切六尘的境界,用智慧去观察,丝毫都没有外境,知道若我若法,都是‘遍计所执’,本来是空无,这是用‘根本智’的‘真空观’,所以叫做奢摩他的止。梵语毗钵舍那,华言观。怎样修‘观’?就是观察一切境界,只要是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如幻如化,依他起性,无论是心法色法,都是假有,这是用‘后得智’的‘假观’,所以叫做毗钵舍那的观。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

  讲话:

  虽然修行有‘五门’,然而前四门,但是助成方便,唯第五止观一门,最为紧要!因为修行要‘寂’‘照’均等,不住‘空’‘有’二边,修行最大之病,不是昏沉,就是妄想,‘寂’能破妄想,‘照’能破昏沉,有两句话可以做成我们学佛的格言,所谓‘居空不舍万行,涉有不染一尘’,好极了啊!怎样来随顺呢?用上面止观二义,慢慢去修习,一步一步的增长,这‘定’‘慧’二法,如车二轮,如鸟两翼,相辅为用,不可相离,两法并行才对。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

  讲话:

  这一段文,修大乘定者,应当留心!依气息,是数息观。依形色,是不净观。以上二种,是小乘人所修的。依空,是四空天之凡夫所修的。依四大,是婆罗门外道所修的。见闻觉知,是依六尘而有,是六识分别。故修大乘定的人,最初下手工夫:(1)要住在寂静的地方,(2)要端身结跏趺坐,(3)要一心正念,不可昏沉,不可妄想,调摄身心。不但是凡夫,外道,小乘的方法不能用,连止恶行善的念头都要除,再进一步,连除这一个念头都要除,为甚么要这样用功,试看下面说的理由。

  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

  讲话:

  为甚么连心境都要俱遣呢?因为一切法的本身,就无有相,既然无相,那里还有心生和心灭呢?用功的时候,固然不得随心去想念外境,其实连以心去除妄,也还是妄念。不过正用功的时候,设若有奔驰散乱的当儿,当然要赶快的收摄回头,安住在正念真如法上,这就是观照的工夫,所谓正念者:无他,就是知道一切法总不出唯心,心外,决定没有实在的境界。其实,不但是没有心外的境界,连心也是没有自相,念念是不可得的,这是约第六意识思惟攀缘心说的。

  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讲话:

  修行不单是‘坐’,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都可以用功。所以设若从坐而起之后,无论是去、来、进、止,只要凡是有所作为的时候,在一切时,都是常念方便去随顺观察法性,心境无相,能、所双泯,一刻都不要松懈。久久的修习淳熟了后,那用功的心,才能够安住不动。因为心住的原故,所以渐渐的猛利起来,能够随顺得入‘真如三昧’。定力现前,当然就会深伏烦恼,信心也会一天一天增长起来,很快的可以成就不退。不过有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这六种人,实在没有办法得入。因为疑惑的人,对于真理怀了犹豫。不信的人,就是断善根的阐提。诽谤的人,当然是邪见外道。重罪业障的人,那是五逆(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四重(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我慢的人,是自恃贡高。懈怠的人,是放逸不勤。如果修行的人只要有了一种,那就不能入道。

  复次,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

  讲话:

  再来说说:能够依托这个真如三昧,那末,也就能够知道十法界(佛、菩萨、辟支、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同是一样的真如相。就是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有的法性身,都是平等无二的,所以叫做‘一行三昧’。要知道:这‘一行三昧’,就是‘真如三昧’。这真如三昧,就是三昧的根本。设若能够修行这三昧的根本,渐渐就能够生起无量无数的三昧。

  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

  讲话:

  以下是在定中所现之境界,或有众生,因为没有善根的力量,所以被诸魔,外道,鬼神来惑乱,或者在坐禅的时候,现种种恶相来恐怖他,不然的话,又现出美丽的男女形相,来引诱他,总而言之,无非想破坏他的禅定,行人如果能够知道一切境界,都是自心所现,不久,所现的境界就会灭了,到底害不著你。

  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或说陀罗尼;或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

  讲话:

  上面的境界,或者容易识破。至于现天像、菩萨像、佛像,以及说法,设若没有智慧去观察,那一定会被魔鬼恼乱啊!‘陀罗尼’,译为‘总持’即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空、无相、无愿、叫做三解脱门。至于说无因无果,把断灭当涅槃,那完全是魔说。

  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能令众生贪著世间名利之事。

  讲话:

  前面不过是现身说法,现在还能够使人得神通。‘宿命’,是宿命通、‘他心智’,是他心通,包括在‘五通’内。并且还有辩才说法,能令众生,贪著名利,所以知道他是魔事。

  又令使人数嗔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著世事种种牵缠。

  讲话:

  这一来,越弄越坏了!好好的人,发发脾气又笑一笑,态度变常,又好像有慈悲心爱护人一样,同时又欢喜睡,又多病,本来很懈怠,忽然间又精进起来,不久又歇下去了。尤其是对于三宝以及因果,怀疑不信,种种颠倒思虑,本来从前有受持一种法门,现在又丢了不修,去做种种的杂事,耽著世间上的俗事,被它们缠绕。

  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著。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著,则能远离是诸业障。

  讲话:

  这种魔境现前,方法很多,也能够使人得种种禅定,还有少分相似,这都是外道所得,并不是真实的三昧。或者,又能够令人一日二日三日甚至于七日,住在定中,得到一种自然香美的饮食,身心非常的适悦,能令人也不饥,也不渴,使人贪爱著。有的时候,饮食也没有限定,乍多乍少,然而颜色倒也变得很好看。因有前面种种的原故,修行的人,应当常常用智慧去观察,不要令用功的心,堕落在邪网里面去,应当精勤正念。最要紧的,就是所现的一切境界,不论他是好的坏的,都要‘不取不著’,这四个字,是远离一切业障的秘诀,阅者至此,切记切记!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著世间名利恭敬故。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渐渐微薄。

  讲话:

  佛教和外道的三昧,究竟有甚么地方不同呢?应当知道外道的三昧,都不离邪见,贪爱,我慢之心,贪著世间上的名利和恭敬。如果是真如三昧的话:第一没有能见之心,第二没有所见之境,第三没有甚么入定出定,因此,所有的烦恼,渐渐就会微薄起来。

  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以修世间诸禅三昧,多起昧著,依于我见,系属三界,与外道共。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

  讲话:

  若诸凡夫,不去修习这个真如三昧,要想得入佛的种性,决定没有这个道理。因为如果去修习世间的各种禅定,一定会生起许多耽著,他们所依托的都是有我见的,所以系缚在三界里面,同外道修行是一样的结果。设若离开了善知识护持的话,那一定会生起外道的邪见。

  复次,精勤专心修学此三昧者,现世当得十种利益。云何为十?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二者、不为诸魔恶鬼所能恐怖。三者、不为九十五种外道鬼神之所惑乱。四者、远离诽谤甚深之法,重罪业障渐渐微薄。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为他人所恼。九者、虽未得定,于一切时一切境界处,则能减损烦恼,不乐世间。十者、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

  讲话:

  再来说说:如果能够精勤专心,去修习这一种真如三昧的话,不但是来世,就是在现世也可以得到十种利益:那十种呢?第一种:常常的能够得到十方诸佛菩萨护念你。第二种:不会被诸魔同恶鬼来恐怖你。第三种:又不会被许多外道同鬼神惑乱。第四种:对于甚深的妙法,不会诽谤,纵然有重罪障,也就渐渐的减少。第五种:心中有疑,以及一切不正当的思想,通同会灭除。第六种:对于诸佛如来的境界,能够信得增长起来。第七种:对于生命中的忧悔,通同能够远离,勇猛精进,而不会怯畏。第八种:行者之心非常的柔和,一点骄慢心也没有,所以不会被别人恼害。第九种:虽然是没有得定,但是,无论在甚么时候,对于一切境界处,都能减损烦恼,不会贪著世间之法。第十种:设若得到真如三昧的话,就不会被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

  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

  讲话:

  现在再来说说:用功的行人:如果但修于止,‘止’就是静,静久必落昏沉,一定会起懈怠心,对于利益一切众生的善法,就不欢喜去做,远离了慈悲心,所以要兼修观。‘观’,要怎样修法呢?应当观察一切三界世间,无论是正报依报,色法心法,只要是由因缘所成的有为之法,例如:世界有成住坏空,根身有生老病死,心念有生住异灭,都是在刹那刹那不停的,不得久住,须臾之间,即刻变坏。这是‘无常观’。同时,一切所有的心行,念念都是生灭,因此,知道他是‘苦’。

  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忽尔而起。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

  讲话:

  过去法如‘梦’,现在法如‘电’,未来法如‘云’,这是属于‘无我观’。欲界一切众生所有之身,都是不净,这是属于‘不净观’。以上四种观法,是对治凡夫四倒:(1)众生以无常计常,(2)以苦为乐,(3)以无我计我,(4)以不净计净。故以‘四观’来对治‘四病’。

  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

  讲话:

  这一段是‘大悲观’,是对治众生懈怠病的。这方法就是要常常观察一切众生都是从无始以来,通同给愚痴的无明所盖覆住了,所以令心生灭。过去固然是受了许多大苦,不但是现在要受苦恼的逼迫,若不了生脱死,未来的大苦,还不晓得要受到那一天为止呢?这种生死的大苦,真是难舍难离,而一切众生,自己还不能觉知,诸佛菩萨,真是可怜他们啊!

  作此思维,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

  讲话:

  把上面对于一切众生的苦恼,观察了之后,就应当勇猛精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开了人我彼此的分别,众生即己,所谓‘同体大悲’,所以能够普遍到十方世界,去修一切诸善功德。不但是现在一生,尽其未来,用无量无数的方便,去救拔一切苦恼的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的快乐,这是‘大愿观’。因为生起这样的大愿,所以在一切时,一切处,所有的众善,只要自己能够做得到,都是不肯舍离去修学,心中没有一点懈怠,这是‘精进观’。

  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讲话:

  四威仪中,唯在坐时,多修于止;至于行时,卧时,住时,余一切作务之时,多修观察,虽行住坐卧,要止观双运,然有时候,可以偏重。前面所说的离念的诸法,老实说:就是法性无生。然而因缘和合。自己所作的善恶之业,以及苦乐等报,那又是不失不坏,丝毫不爽。不过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念性又实不可得。

  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著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以此义故,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讲话:

  为甚么要修‘止’呢?因为一者,能对治凡夫耽著世间上的五欲。二者,又能够舍离二乘人怯弱的偏见。为甚么又要修‘观’呢?因为一者,能对治二乘人不起大悲心狭劣的过咎。二者又能够远离凡夫不修善根的过咎。因为这一种道理,所以‘止’、‘观’二门,是要互相助成,不相舍离的。设若‘止’、‘观’都没有的话,那就不能够证入佛果之道。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讲话:

  还有一件事;就是有一类众生,初发心修学这一种法门,想希望得到正信,然而心中又非常的胆怯,因为住在这个堪忍世界,自己很怕的不能够常常遇到诸佛,来亲近承事,供养,他恐怕信心不容易成就,心中很有一点退堕;这应当知道:如来有一种最殊胜便利的方法,来摄受你,保护你的信心,就是用专心想念佛的因缘,随从自己的愿力,可以生到他方国土里面去,常常能够见到佛,岂不是永远离开了四恶道吗?好像佛经里面说:设若有人能够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的一切善根,通同回向发愿生到极乐世界中去,就可以往生,因为能够常常看见佛的原故,所以永远不会退堕!设若再能够观想到彼阿弥陀佛的真如法身,常常去精勤修习,毕竟可以得生安住在正定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已说修行信心分,次说劝修利益分。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量修习,究竟能至无上之道。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此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

  讲话:

  正宗三分,前面通同已经讲过了,现在来讲讲流通的功德,因为这种大乘论,是阐扬诸佛的秘密宝藏,所以我现在已经把它总说了。设若有一类众生,想要对于如来甚深的境界,能够生起正信,远离诽谤,证入大乘之道,应当受持此论,去思量,去修习,最后,究竟可以得到无上佛果的大道。设若还有一种人,听过了这种大乘法门之后,心中不会生起怯弱的心,你应当知道:这种人一定能够绍隆佛种,也必定为十方诸佛同他授记成佛。

  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复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何以故?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功德,亦复如是无有边际。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所获罪报,经无量劫受大苦恼。是故众生但应仰信,不应诽谤,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断绝一切三宝之种。以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萨因之修行入佛智故。

  讲话:

  假使有一个人,能够教化三千大千这一个世界里面的众生,通同都能够广行十善,这功德固然是很大,然而,另外有一个人,在食一餐饭的时间,能够真正思惟这真如称性的法门,就超过前面行十善的功德,那是不可以譬喻来显得出的。

  如果还有一种人,能够受持这大乘的论藏,然后去观察思惟,照这论里面所说的道理去修行,不要说时间要很长久,就是能够一天一夜修行所得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不可以用言语说得了。就是假令十方一切所有的诸佛,每一位佛,各各都在无量无边无央数的大劫长时间,来赞叹这受持此论人的功德,也是不能穷尽。甚么原因呢?就是说:这法性的功德,本来没有穷尽,所以受持此论人的功德,也是这样,没有边际的。

  反过来说:如果有人,对于这部大乘起信论,生起一种诽谤心,不能生起仰信是成佛作祖之言论,那这所获得的罪报,要经过无量无边大劫,在那儿受大苦啊!所以我奉劝一切众生,但应当仰信,不应当诽谤。如若诽谤,不但深深害了自己,同时又害了别人,把继续三宝的种子通同断绝了!因为一切诸佛,都是依此大乘妙法,得证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就是一切菩萨,也就是因为这样修行,才能够证入到佛的智慧啊!

  当知过去菩萨,已依此法得成净信;现在菩萨,今依此法得成净信;未来菩萨,当依此法得成净信;是故众生应勤修学。

  诸佛甚深广大义,我今随顺总持说,回此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众生界。

  讲话:

  我们应当知道,过去的菩萨,他们是已经依照此大乘的妙法,得到了一种清净的信仰。而现在的菩萨,也就是依照此大乘的妙法,得成立这净信。那怕就是将来的菩萨,也是应当依照此大乘的妙法,得成立这净信。所以一切众生,都应当精勤的修学啊!

  上面长行已经解释过了,现在最后还有这一首结尾的回向偈:意思就是说:诸佛如来所证所说的一切经典,里面的义理,当然非常的甚深广大,然而我马鸣比丘随顺佛说的道理,来总持一下这部短短的论文,如果有一点功德的话,我都是回向同法性真如这样大,这功德不是为我个人求人天二乘的福慧,为的是普遍利益一切众生通同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生生为法师

  说法度众生  同成无上果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