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子二 如来即事验常以释疑 分四  丑初 许以除疑  二 击钟验常  三 引梦验常 四 申迷教守  今初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阿难疑根性为断灭,此佛许以即事验常,以除其疑。汝学多闻者:学乃笃志专求,偏于多闻,不勤定力,所以但断见惑,而思惑全在,故曰;‘未尽诸漏。’心中徒知:徒者但也,但知颠倒所因,因于迷真执妄,号为颠倒,而真倒现前,实未能识。迷真执妄,固为颠倒,而疑常为断,乃真颠倒,以其执真同妄,颠倒更甚。汝实未识,亦如真药现前,不能分别也。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首二句,佛意以为我若直说,根性真常,不假方便,恐汝虽似信伏,未必出于诚真也心信伏。吾今试将尘俗之事,当除汝疑;击钟引梦,皆俗事也。以尘俗易晓之事,以验闻性不灭,当可断除汝疑。
  

丑二 击钟验常 分四  寅初 两番问答  二 责其矫乱  三 破申正义  四 责迷戒谬  今初
  

即时如来,敕罗侯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此第一番问闻之有无,阿难即以闻之有无为答。文分三次致审,佛有深意存焉。若无第二次审,不足以见阿难之错谬;若无第三次审,不足以验闻性之真常;此审有闻,二闻字上,该加有字方显。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今下仍应加有字,不闻即无闻。钟歇但是无声,不是无闻,俱答无闻,错谬在此,若实无闻,谁知无声?乃是声于闻中,有生有灭,实非闻性,或有或无。此第二次审,已得其谬耳。
  

时罗侯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前佛敕罗侯击钟,此第三次审,佛并未敕罗侯更击,此一声至关重要,足见罗侯与佛,合拍成令,有此一声,方验闻性,本不生灭。若闻性已灭,此声又何能闻?既又能闻,足显闻性真常。末句应是:俱言有闻。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此佛与确定,有无属谁,要阿难大众,亲口说出,或有或无,但惟是声,音即声也。响者音之余也。闻性真常,不随缘起,岂彼声无,遂谓闻无也。
  

如来又敕罗侯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正脉》云:汝今二字,不如今有二字为妙。此第二番问,亦分三次致审,此第一次审答声之有无。汝今声不,问以汝今有声不?欲令悟知有闻,方知有声,俱言有声者,但知有声,未悟有闻也。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少选即少顷,时之不久也。钟声已销,佛又问言:尔汝也今有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无声。此第二次审,但知无声,未悟有闻。
  

有顷罗侯,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有顷亦少时也。此第三次审,以验声有生灭,闻性真常,于声无之时,闻性非灭,今声有之时,闻性非生。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第二句,问以汝云何有声?此段亦是佛与确定,此声何以或有或无,令知从缘所生,闻性不属缘生,故不随声为有无也。
  

寅二 责其矫乱
  

佛语去声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惟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佛语阿难:以上告下谓之语;并及大众,汝现今云何自语矫乱?分明是声之有无,汝混答闻之有无,闻性本无生灭,岂属有无;汝混淆而答,讵非矫乱耶?大众阿难,心未信伏,俱时问佛:今我据实而答,声有则闻,声无无闻;又钟击有声,不击无声;并无乱答,云何名为矫乱?佛言:钟声一击,我问汝有闻不?汝答有闻;钟歇无声,我问汝有闻不?汝说无闻?钟声再击,我问汝有声不?

汝答有声;少选声销,汝说无声;声闻虽复双审,有无只归一边。究竟还是有闻无闻?还是有声无声?报答无有一定,如是答话,云何不名矫乱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4 19:39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寅三 破申正义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此破谬误之惑,以申正义。声尘生灭,闻性真常,乃为正义。此段取更击,以验闻性常存。声销无响:即上击久,音响双绝,此但无声,汝说无闻。若实在无闻,闻性已灭,即应同于枯木。无有知觉,钟声更击之时,应当不闻。汝云何更击之时,仍复有闻,而知有声耶?既更击仍闻,可以验知闻性常存。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此取知无以验不灭。此段共有五个无字,一、二、五皆约声说,三、四约闻说。上三句明生灭惟声,不关闻性,知有声知无声,自是声尘在闻性之中,或时有或时无即上钟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则名无声。。岂彼闻性,为汝声之生灭,而成有闻无闻耶?闻性若无声之时,实在随声以俱无,是谁又知其无声乎?既知无声,则非无闻性者,明矣。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上破谬误,此申正义,断定尘有生灭,根无生灭。是故,是知无声,非无闻性之故,声尘在闻性之中,自现生灭之相,与闻性无干。非为汝之闻性,因声生声灭,能令汝之闻性,为或有或无也。闻性常存,一切时有,岂随声尘生灭,为有无哉?
  

寅四 责迷戒谬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上四句责迷,下四句戒谬。尘性断灭,根性常住,断常纵使难辨,根尘自属易分。颠倒者,执常为断是颠倒,将尘作根亦是颠倒,故曰:汝尚且颠倒,惑此声尘之有无,以为即是闻性之有无。故前无声,问汝有闻否?汝答无闻。此即是根尘不分之颠倒,根尘尚且不能分别,何怪昏迷,断常莫辨,以常住之闻性,认为断灭。前言,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即汝断常莫辨之颠倒。 

终不应言:戒止之词;动、静指声尘,有声曰动,无声曰静;闭塞、开通,指浮尘根肉耳,耳聋曰闭塞,耳聪曰开通。意谓闻性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不但声之有无,不关闻性之事,即耳之聋聪,亦不关闻性之事。汝终不应当作如是言:离却动、静之声尘,离却闭塞、开通之耳根,说无闻性。闻性是常住,圆满周遍,岂属断灭耶?二击钟验常竟。
  

丑三 引梦验常 分二  寅初 验梦不昧  二 决定性常  今初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
  

此科与上科,同验闻性常住,意有差别,不可不知。上科有声验之于动,闻性不生;无声验之于静,闻性不灭,不生不灭,闻性常住。此科引梦为验,是动静双离,根尘并舍,较前更深。如重睡人,非轻睡者,眠熟即重睡,身依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眠熟时;捣练槌布也,舂米碓米也。其重睡人,闻舂米杵声,闻捣练砧声,梦中别作他物之声,或为击鼓声,或为撞钟声,此中能闻砧杵声,是闻性功能;别作他物,是梦中独头,分别梦外之境,误作钟鼓之声;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此亦梦中独头,展转计度,怪钟声为木响,杵也;怪鼓声为石响,砧也;分别错误,均属意识,不关闻性之事。
  

于时忽寤,遄知舂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忽寤:忽然梦醒。遄者速也,一醒即知是舂捣音。自告家人,我正在梦时,惑此舂捣声,将为钟鼓响。上梦中怪钟,醒时说鼓,语乃互影,故须双举。上验梦中,闻性不昧,下乃决定,根性常住。
  

寅二 决定性常
  

阿难,是梦中人,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是梦中重睡之人,在睡之时,岂忆想尘之动静耶?摇即动也。以睡梦之人,举身皆忘,又岂忆想肉耳之根,开闭通塞耶?是则根尘并舍,闻性常存,其形虽寐,闻性不昏,堪为明验,云何汝自疑闻性断灭,反谓我非实语耶?我前所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者,乃谓离却动静二尘,本无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听闻体质。但云无此聚闻于耳之听质,并非无有廓周法界之闻性,汝多闻之人,何乃循名昧义于此!
  

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此明岂独生前,梦中不昧,乃至死后,纵使汝形骸已经销灭,命光即是命根也迁谢,迁变代谢,其命已尽也。此之闻性,亦不为汝之形销命谢,便随之俱销俱谢也。云何二字,反显身灭,闻性不灭之义。 

《正脉》问云:‘既此根性,动静无关,生死不碍,如来何言,离动离静,元无听质耶?’答云:‘我言离尘无听质者,为无聚闻于耳,结滞为根之听质。此质若亡,则遍周法界之闻性,方以全彰,岂令翻成断灭乎?此方明出元无听质之故,显其自是阿难谬解,非佛自语相违也。不然则佛前言,离尘无质,后言离尘有体,终无以解自语相违之难矣!’吴兴曰:‘前阿难通疑六根无体,如来所以别显闻性为常,诚欲发耳圆通之机也。故后偈云:“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乃至“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皆取于此也。’
  

丑四 申迷教守 分二  寅初 普申迷常故堕无常  二 教令守常必成正觉  今初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
  

上四句明逐妄,下二句明迷真。以因也,因诸众生,从无始无明妄动以来,根尘对偶,随顺诸尘境界,举色声以摄余四,逐念分别,起憎爱惑。流转者,循尘出流,为物所转。流转勿作生死解,以此段但属于惑,下段流转,方是苦果。曾不开悟,性净妙常:性即六根之性,诸尘不染曰净,浮根不缚曰妙,生死不碍曰常,即上所验,根尘双脱,生死无干。因既逐妄,所以迷真,若能合觉,自可返妄归真也。
  

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此明迷真逐妄之失。不随顺所具,净妙常之根性,反随逐诸生灭识心,此指舍根用识,背觉合尘,内摇外奔,依惑造业,为生死因。由是妄因既成,妄果难脱,生生世世,在于六道,杂染法中,迁流转变,俄而天上人间,俄而地狱鬼畜。不言修罗者,以修罗四类受生,摄在天人鬼畜之内也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4 19:37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寅二 教令守常必成正觉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首句是舍识,识心生灭无常,是妄本,非菩提因,应当舍弃;二句是用根,根性真实常住,是真本,为楞严体,应当守之。守字即下手工夫,守住一根之门,不许出流缘尘,但令入流照性,即前文所谓,脱黏内伏,亦即观音圆通,入流亡所也。常光现前:即常住真心,本有大智慧光明发现。

如临济祖师所云:‘有一无位真人,在汝诸人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是也。亦即前文所谓,伏归元真,发本明耀。 根、尘、识心,应时销落者:谓常光既巳现前,遍融诸法,唯一真心,故根、尘、识心,三六十八界,应时销落,悉不可得。前文所谓,耀性发明,一切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不言识者,以识无自体故。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此处尘垢,乃指微细法执无明。以根、尘、识心,既已销落,则粗尘粗垢已除,此想相,即所想湛一之境,更是一种最细难除之尘,识情即能想湛一之心,仍属心境对待。即此能想之心,不舍湛一之境,即是法爱情念,更是一种难刮之细垢。若能如此二俱远离,则垢尽明生,则汝法眼,应时可以清明,当得六根清净。因六结已解,五浊已除,如观音圆通,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十方圆明,故曰法眼清明。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登圆教初住,入圣种性,从此进修,带果行因,中中流入,萨婆若海,云何不成,无上知觉?癸初验释根性断灭疑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文卷第四终
  

癸二 证释别有结元疑 分二  子初 阿难别索结元  二 如来证无他物 子初分三 丑初 就喻索元  二 引人合喻  三 哀求指示  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
 

 阿难仰白佛言:世尊!如来前虽说第二决定义门,要我等从根解结,不知根中,何者是结?从何名解?今观世间解结之人,必定要知其所结之根元,方能得解;设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虽欲解而究竟不能解。阿难意中妄拟,离此六根,别有结之本元也。
  

丑二,引人合喻
  

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
  

此举有学,述其迷情。无学深位,不敢谓其不知,故曰我及在会之中,一类有学声闻,三果以下,皆称有学;亦复如解结之人,不知结元,终不能解也。从无始际即时也,与诸助语辞无明,即独头生相无明。《起信论》云:不觉心动时也,本经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时也。不生不灭之真心,与生灭妄心和合,真堕妄中,成阿赖耶识,此识具有能见见分,即六根中见、闻、嗅、尝、觉、知,谓之一精明之体,与生俱生与众生日用最亲切者。下文十方诸佛,异口同音,告知阿难,俱生无明即此也。 

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者;以阿难虽得历劫多闻,熏习之善根,今生依然多闻,但未及从闻、思、修,尚滞小果,不过名字出家而已!未得无学,未出三界之家,何况五住究尽,所出烦恼之家耶?喻如隔日疟,以得果时,暂似解脱,而入生死时,依然被缚。初果之人,天上人间,尚须七返受生,方断欲界九品思惑,故喻隔日疟。《正脉》云:理实不止有学,虽彼无学罗汉,不涉生死则已,涉则成缚,正由不达结处也。
  

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
  

此求佛示以结元,令其知解。惟愿大圣真慈,哀怜愍念,我等沦溺。真心堕在无明之中,谓之沦溺,非佛安能拔济?前佛教我从根解结,不知今日现前身心即六根,何者是结?又是结所起,必有起结之元,不知结元,在于何处;要从何处下手,方得名解? 

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四句,意谓若得如来明示,不惟现前有学,得免沦溺,亦将传示末法,能令未来苦难众生,既知结元,并识解结方法,不受缠缚,得免生死轮回,不落三有即三界六道矣!
  

丑三 哀求指示
  

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作如是请法语已,普及在会三乘大众,五体投地,表其殷勤恳切;雨泪翘诚,见其悲感诚敬。此从根解结,修证了义之法,不特有学二乘当求,即大乘菩萨亦所乐闻也。故伫待如来,无上开示。此即‘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故称无上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4 19:37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子二 如来证无他物 分三  丑初 长行  二 偈颂  三 叙悟  丑初分二  寅初诸佛同证  二 如来详释 寅初分三  卯初 愍众摩顶感佛  二诸佛放光灌顶  三 闻佛同音告示  今初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
  
上阿难为有学,及末世众生,请示结元,及解结方法。佛以六根既是结缚之元,复为解脱之本,此法甚深难了,虽与显示,恐难确信,故垂怜愍念,阿难与会中有学,及末世众生,为示出世,修证一乘之因心,不至错乱修习,以作将来,修行大乘之眼目,自可有所遵循。此眼即见道之眼,得见华屋之门,则修证有凭,不至错入歧路矣!故摩顶动界,感现诸佛同以证信。
  
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先则摩顶安慰,表授无上顶法。即时十方诸佛世界,由佛威神所感,同时六种震动。形则动、涌、起,声则震、吼、击,以表六结将解。
  
卯二 诸佛放光灌顶
  
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
  
宝表圆湛不生灭心之体性,光表称体所起之妙用,即诸根圆拔,内莹发光,光从顶出,表最胜最妙之法。
  
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只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上三句,诸佛顶光,同在一时,于彼十方世界,来此只陀林中,灌释迦如来之顶。表此顶法,诸佛共证,所谓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是诸大众,于所表之法,虽复未明,于所现之瑞,亦复罕见,故曰得未曾有!
  
卯三 闻佛同音告示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
  
阿难大众,于大光明藏中,俱闻十方,微尘数如来,异口同音,即众口一词也,齐宣妙教,足可深信。
  
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
  
诸佛欲示难信难解之法,先赞善哉者,以阿难既开圆解,继请圆修,饶益今后,堪为诸佛共赞。谓言汝欲识知,俱生无明,即是根结之元,前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无始与俱,故曰俱生。由无明力,转本有之智光,为能见之见分,托根缘尘,顺流而出,引起六识,为烦恼根本,使汝轮转生死,而生死结之根元,唯是汝六根,更无他物,此证前所问,云何是结义也。
  
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上言结唯六根,此言解唯六根。又曰汝复欲知,无上菩提;梵语菩提,此译为觉,即根中所具不生不灭,本觉真心,无有何法,能在其上,称为无上,不要作所证之果解说。此心为真因地心,依之澄浊解结,一门深入,自可令汝速证涅槃四德,安乐即乐德,解脱即我德我以自在为义,解脱方能自在。,寂静即净德寂然宴静,清净无染。,妙常即常德。亦汝六根,更无他物;若离六根,亦别无真元矣!此根是真妄和合之故,约妄边说,是生死结根;约真边说,是涅槃四德。下云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结解唯根,岂有他物哉?此证前所问,从何名解义也。
  
寅二 如来详释 分二  卯初 阿难未悟述问  二 如来详释除疑  今初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如是法音:指上诸佛所说,闻虽亲闻,心未明了。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涅槃,同是六根,而尘、识不预焉?
  
卯二 如来详释除疑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此文详释伏疑,何以诸佛同言,结解惟在六根。佛告阿难:汝疑诸佛所说,结解惟指六根,不指尘、识,又六根既为结缚之元,何以复为解脱之本?汝今当知:根、尘二者,本是同源,而无异体。若以执相而观,似有内外之分,根为内之根身,而属有情;尘为外之尘境,而属无情;若在明理而谈,祗是见相之别,根为八识见分,属心法;尘乃八识相分,属色法。相宗云:相、见皆依自证起故。喻如蜗牛两角,出则成双,收则唯一,唯是一头,并无两角,根尘同一本源,举根即摄于尘,故不言尘。 

缚、脱无二者:缚脱即是结解,六根若缚,六结重叠生起,则为凡夫,而受沦溺之苦,此六根即是结缚之元。故诸佛云: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六根若脱,六结次第解除,则成圣人,而得寂灭之乐,此六根即是解脱之本。故诸佛云: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故曰:缚脱无二。 

识性虚妄,犹如空华:此佛复释诸佛惟指六根,为结解之要,而不言六识之故。识性是前尘虚妄相上,所起之妄想,全无实体,故曰:‘虚妄’。犹如眚眼,所见空华,眚观似有,究竟全无,诸佛乃以六尘既无别体,六识又极虚无,是以不言尘、识,同言结解,惟是六根也。诸佛之言,如来上释,其义已尽,下更重释颂者,以其理隐微,标文简略,恐未彻了,故重释所标之文,欲令义理增明而已。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此重释根、尘同源。根为能缘,尘为所缘,能所不相舍离。由有六尘,方发六根之知,是根要托尘立;因有六根,方显六尘之相,是尘要托根有。 相、见无性,同于交芦者:相即六尘之相,见即六根之见,首句说知,此句说见,乃互影言耳。六尘之相,离根固无独立之自性,六根之见,离尘亦无独立之自性。同于交芦,此芦异于常芦,生必二茎交并而立,二根盘结而连,单则扑地,不能自立,外实中虚。此喻有三义存焉:一喻相依,各无自立之性;二喻同源,本是一体不分;三喻根、尘、空、有,二者俱非。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此重释缚脱无二。是故者:是根、尘一体之故,汝等今者,知见立知见;立字即是缚;知见指根性,即性本二觉,本具妙明明妙,真知真见也。不必更立知见,若一立知见,其犹性觉本明之上,再加明而明之,则妄为能明之无明,所明之妄觉,故曰即无明本。若了本具真知真见,无容更立知见,斯即清净本心,本觉常住,故曰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涅槃,此云不生不灭,一念不生曰无漏,一尘不染曰真净,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是也。无字即是脱,是知缚脱,皆不离六根,云何于是结解之中,更容他物哉?
  
《正脉》云:是故二字,虽显承上言。根、尘既无两体,是以缚、脱但惟在根,然亦暗承空有俱非而来。更有意味:知见,则该六根之性,立知者,立空有二知也。凡夫迷六根之性为有,二乘晦六根之性为空,俱不达空有俱非之旨也。即无明本者;凡夫即具足五住,而长沦分段,皆迷有以为之本也。二乘尚余第五,而未出变易,皆晦空以为之本也。无见者:无空有二见也,凡夫于根性,除执有之见;二乘于根性,除执空之见也。涅槃:即翻上二种生死,无漏真净,即离上五住无明。斯即者:盖凡夫除前四住,先得有余涅槃,无漏真净;二乘除第五住,究竟无余涅槃,无漏真净也。
  
云何是中更容他物:此即结归诸佛语也。是中,即结中与解中也,言结中惟是根结,更无他物,能为结元;解中惟是根解,更无他物,以为解元。此诸佛所以同言,更无他物也。丑初长行竟。

楞严经讲义第十二卷终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4 19:36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丑二 偈颂 分二  寅初 标颂  二 正颂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尔时,如来详释长行已竟之时,世尊更欲重宣,此结解惟在六根之义,中有三意存焉:一长行义未尽故;二别为乐略机故;三乃为后来众故。而说偈颂,令其得益也。
  
寅二 正颂 分二  卯初 祇夜颂前  二 伽陀开后  今初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此超颂识性虚妄,犹如空华。《唯识》五位百法,前九十四种,是有为法,后六种是无为法。此无为法,是对有为法而立,故今颂首标真性二字,是一切法所依之体,有为、无为,皆依真性。此二字不可连有为解释,有说有为真性空,其义未当。细察如来说法,本经每大段,皆从所依之真说起,此颂亦复如是。真性者:真如自性也,其体绝待,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不属有为,不属无为。能为有为、无为所依,如前喻太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有为空下,经意别指第六意识,有为、无为,即六识有漏、无漏,不独有为空,即无为亦复不实,此与《掌珍论》偈意全同。彼云:‘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因喻颠倒,此经不倒。下半偈:‘无为、无有实,不起如空华。’彼偈不倒,此经宗因颠倒,此有二量,按立量格式,先标举有法,次立宗,再以因解释宗义,后设喻以显宗、因,谓之宗、因、喻,三支比量,无论何法,皆可以比量智释明,如三支犯过,则成非量,三支无过,为真比量。
  
立量云:有为是有法,空为宗,因云:缘生故,同喻如幻,异喻如虚空。有为之法,有生有灭,不但灭后空,实在当体即空,故空为宗。因即解释空之所以,云因缘所生之法故,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既曰虚妄,则空无自体,所以同喻如幻,异喻如虚空。《正脉》云:‘幻法从缘生,幻法空无性;有为从缘生,有为空无性。’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立量云:无为是有法,不实宗,因云:无起灭故,同喻如空华,异喻如真如。无为之法,亦复不实为宗,因对有为法有起生也灭,立无为法无起灭故,若无有有为法,何得有无为法耶?所以同喻如空华,良以空华无有起,空华本不实,无为无起灭,无为亦不实。《正脉》云:末当结云,识之有为,与识之无为,二皆非实。我故曰识性虚妄,犹如空华也。问:‘佛破识,何以知其并无为亦破?’答:‘经初佛破识心,破至深处,则曰: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皆由执此妄想,误为真实。’谁谓但破有为,不破无为乎?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此追颂根、尘同源。上半偈答难,难云:权教小乘,率以有为为妄,无为为真。今何以并无为,亦斥其不实耶?答云:言有为是妄,以显无为是真,分明对妄立真,真外有妄可对,真固非真,故曰合妄与真,同为二妄矣!

《中论》云:‘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足证此义。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此半偈况显,上一非字,双贯真与非真,非真即一妄字,真指无为,妄指有为,真性绝待,双非真、妄,故曰犹非真与非真,云何是能见与所见耶?能见即根,举眼根以摄余五;所见即尘,举色尘以摄余五;又见即见分,所见即相分,见、相同依自证,况显根、尘见相,岂有异源乎?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此结定。根、尘中间,无有各自独立,真实之性,是不能独立之故,势必互相依倚,有若交芦,虽有二相,实无二体。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此追颂缚、脱无二,结解惟在六根。六根结缚,则为凡;六根解脱,而成圣。同所因,因即依也。若结若解,同依六根更无他物。无二路者,六根结则为凡,趣生死路;六结解则成圣,趣涅槃路;生死、涅槃惟在六根,结解更无别路,故圣凡亦惟在六根,向背无二路也。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此重释根、尘同源。谓汝且观察交芦中性,为有耶?为空耶?若言其空,芦相宛然;若言其有,中无实体,故曰空有二俱非;即非空非有也。根、尘,见、相二分之性,亦复如是。若言其空,能所对待宛然;若言其有,实无自性可得。故曰空有二俱非。又当知根结,则非真空之涅槃;根解,则非有为之生死,若空若有,二者俱非矣!。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此重释缚脱无二。迷晦即无明,迷即迷之为有,晦即晦之为空,此句乃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若立空有二种知见,即为迷晦,为结缚,为凡夫,为生死。发明便解脱,发明非有非空之理,此句乃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若不立空有二种知见,即是发明,是解脱,是圣人,是涅槃。因是之故,所以诸佛同言,生死结根,涅槃安乐,惟汝六根,更无他物。初祗夜颂前竟。
  
卯二 伽陀开后 分二  辰初 正以开后  二 别彰胜义  今初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前祇夜,是重颂前文,长行之义;此伽陀,是孤起颂,突然而起,以开后文之义。上二句,开后绾巾以示伦次科,下二句,开后冥授以选本根科,前来已示结元,说结解同所因,结之与解,同因六根,今欲解结,必因次第而解,以是结本次第结成,从真起妄,妄有六结。六结即是五阴,从微至著,识阴先起,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识;次成行阴即第七识,次成想阴即第六识,次成受阴即前五识,次成色阴即内之根身外之世界。前四阴,每阴为一结,色阴有二结,喻如穿衣,从内向外,若欲解结,必须从粗向细,次第而解,六结解尽,五阴破除,五浊澄清矣!喻脱衣,从外向内,脱了第一件,方见第二件,故云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者:对结相之六,而说结元之一,六结既解,则六结之相不有,一巾之名,亦不复立,此正开后文,六解一亡之义。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者:解结当于六根之中,选择圆通本根,如前所云: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故须选择,但依一根下手,做入流工夫,不许出流,出流是背觉合尘,此根即结缚之本;入流是回光照性,此根即解脱之元;如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乃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证入圆通,自可速成正觉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辰二 别彰胜义内具名体宗用教五重胜义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此彰显体胜。前示从根解结,根性即是识性,识性亲依如来藏,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此云含藏识,含藏根身器界种子;亦名阿陀那识,此云执持,以能执持一切染净种子,以及根身器界,令不散失。此识即如来藏,受无明熏,转如来藏,而成识藏,即第一卷,佛判二根本中之真本,为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其体渊深莫测,微细难知,二乘不能究其源,等觉未能窥其际,故曰微细。 

习气成暴流者:《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成暴流。’习气即无明种子,展转熏变,妄上加妄,渐起诸结,而成生死暴流,以习气种子熏变,能引生诸趣,生死流转,故如暴流。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者:因此识是真妄和合,其体全真,不过参杂无明习气之妄,如经初十番显见,极显其真,二见重剖,乃破其妄。若说是真,恐其迷妄为真,而起增上慢心,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若说是妄,恐其迷真为妄,反致向外驰求,骑牛枉自去寻牛,终日行之不自觉。故我于权小教中,不轻为人开示演说者此也。《深密经》云:‘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二经偈语,虽有五字七字之别,其义全同。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此彰显宗胜。宗具因果,即下手起修,由因至果,最简要,最巧妙,根性法门,但从一门深入,其修巧,其效速也。 

自心取自心者:良由一切众生,不悟见、相二分,惟一自心,妄以能见之见分,妄取所见之相分,名曰自心取自心。

取字,即结缚之源,遂于本来无幻法中,妄成一切幻法;幻者虚幻不实,如现前身心世界,人相法相,纷然杂陈,凡所有相,皆是虚幻,无有真实,苟能达此,则返妄归真,亦复无难,但要不取便是。不取二字,即是下手工夫,亦即解脱之本,不起能取之心,不取外尘之境,旋转六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非幻之法,尚且不生,一切幻法,云何而得安立耶?此中取字,即结缚之元,不取即解脱之本。
  
不取二字,即是最简要,最巧妙之下手工夫。亦即前文,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不随二字,圆顿修法;又即知见无见,无字工夫;又即欲逆生死欲流、逆流之功;又即下文观世音入流照性方法。此不取工夫,即从根解结工夫。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非幻之境,尚且不生,而人相法相之幻法,岂能立乎?是则以不取为宗,以了幻为趣,简要巧妙,无复以加矣!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
  
此彰显名胜。是字指根性法门,名为妙法门。妙者不可思议之谓也。此圆顿法,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以此根性,为因地心,根性即本觉佛性,本来是佛,此即因该果海;无奈佛性,埋没在五阴妄法之中,今则旋根脱尘,返妄归真,证得妙觉极果,亦不过成此本来之佛,此即果彻因源。因果该彻,不可思议,喻如莲华,方华即果,因果不相舍离,又莲华出污泥而不染,根性随缘不变如之,此喻根性法身德。
  
金刚者,金中之刚也,最坚利,能坏一切,一切不能坏他。喻此根性,无动无坏,灵光独露,以如如智,照如如理,根境结惑,触之则销;无始无明,击之则破;断尽诸惑,圆成果地修证,此喻根性般若德。 王者自在之义,处染不染,不落于有为;在净非净,不泥于无为;染净一如,空有不滞,此喻根性解脱德。宝觉,即真心之异名,前云宝觉圆明,真净妙心,此心即圆湛不生灭之根性,犹如摩尼宝珠,圆满湛然,寂照具足,乃自性天然之本定。
  
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
  此彰显用胜。即修证之力用。三摩提此云等持,定慧平等任持,入流照性,全凭慧力,澄浊还清,乃由定力,又知真心本具,幻惑本空,此亦慧力;于本无修证,而起无修之幻修,无证之幻证,此亦定力;由此定慧等持,次第解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正所谓诸幻灭尽,觉心不动,证入圆通,得住首楞严三昧。 

弹指超无学者:即明修巧而效速也。亦即前文所云: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故能于弹指顷,超过无学之位,但解三结,已齐无学,何况寂灭现前,乃至得成无上知觉乎?
  
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此彰显教胜。此字指根性法门,阿毗达磨:此云无比法,谓此从根解结之教法,是最胜顶法,非其他教法所可比。十方薄伽梵:即十方诸佛,薄伽梵,有云婆伽梵,是佛之别称,具足六义:谓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乃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一路者,三世诸佛,共由之妙修行路,涅槃独取,万德毕备,二死永亡,无余大般涅槃。此门字,但指修门。前第四卷,大开圆解,是悟门;此所示圆修,是修门;第八卷得成圆证,是证门;文殊拣选圆通偈云: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即指此一路之修门,彼则明指耳门,此则密示耳门,即一门深入之门也。二偈颂竟。
  
丑三 叙性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此亦经家叙悟。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指十方诸佛,同言结解唯根,更无他物。如来指本师释迦,重为详释。皆是无上大慈心中,流出了义教诲。祗夜此云重颂,又云应颂,应长行而颂也。伽陀此云孤起颂,又云讽颂,讽美而颂也。入流成正觉,及彰显五胜之义,皆讽美意。 杂糅精莹,妙理清彻:上句指能诠之偈,下句谓所诠之理。杂者和杂,糅者糅合,即应讽和合,前后照应,文回织锦,义走盘珠,精谓文华精彩,莹谓句法莹明。

妙理者,圆湛不生灭之理性也。空有双非,真妄不立,缚脱无二,因果该彻,故谓之妙。其理清净,纤尘不染,如莲华;其用明彻,五阴顿破,如金刚。谛聆之下,心目开明,即心眼洞开,彻见根性,即如来藏性,依此根性修证,即是了义,已不复疑。以后但请示伦次,选择一门,以便起修,更无疑贰也。二验证以释二疑竟。
  
壬三 绾巾以示伦次 分二  癸初 叙前请后  二 如来巧示  今初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
  
此叙阿难谢前。合掌顶礼,仰白于佛:我今闻佛,以平等无遮大悲心;无遮有二:一、人无遮,不弃下机,同施上法;二、法无遮,不吝秘密,和盘托出。性净妙常者:性即根性,根性为众生本觉真性,此性不属于有为,不属于无为,离相清净,曰净;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其用微妙,曰妙;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法身常住,曰常。此约所诠言之,真实法句,乃指能诠,长行偈颂,皆是如来真语实语,所说妙法章句,此句与第四卷阿难谬疑根性断灭,反怪如来违越诚言,终成戏论,后经击钟引梦,以验其常,复经诸佛如来,宣释其义,始悉如来,一向皆真实语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