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此承上,虽闻如来真实法句,心中犹未能通达,如何是六解一亡之义?如何是舒解也结伦次之义?伦者伦类,次者次第。以此二义,犹未彻底明了,惟愿如来,垂大慈悲,再愍现前斯会,及与将来众生,施以甘露法音,洗涤根中积生虚习,以及无明,深沉细垢。
  
癸二 如来巧示 分二  子初 巧立喻本  二 分答二问 子初分二  丑初 元依一巾二 绾成六结  今初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
  
阿难求示六解一亡,舒结伦次二义。佛先答后义,举事辩答,言相并彰,善巧说法,令人易了。即时即阿难求示之时,如来在师子座,整理涅槃僧,此云里衣。敛者收也,僧伽梨,此云大衣。揽七宝几:此几有七宝所嵌,引手于几,取劫婆天此云时分天,即夜摩天;所奉华巾,乃宝叠华,织成之巾。
  
丑二 绾成六结
  
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詶佛,此名为结。
  
叠华,西域贵重之物,织以成巾,价值无量。又为天人所奉,更足宝贵,佛以叠华,喻如来藏性,巾喻藏性随缘,成阿赖耶识,从真起妄,辗转相依,妄成六结,喻一巾绾成六结。一一结成,皆问阿难,要自审自答,自明结之伦次,虽同是结,不无次第,即伦类次序也。如前太虚空,由器形异,名之异空,此六结既是次第绾成,自是竖论六结,不是横喻六根。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识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祗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上段历问,以显次第;此段故问,以示结同。佛告阿难下,应将此叠华巾,先实一条,此二句提前,我初绾时,汝名为结,二句放后,再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文意相贯,谅系抄写之误。

此段之文,似淡无味;《正脉》云:细详实有关要,按后圆通,所解六重结相,一动、二静、三闻、四觉、五空、六灭,由前而后,则疏亲有异;由后而前,则细粗不同。若不与之显示结同,初心者,或忽于疏,而始无入门,中途者,或住于细,而终无究竟,启示一六结同,正欲始终解尽矣?诚哉须信佛语深也!然不直说,而乃故意反问,以激阿难自说者,将使因喻以详法矣。
  
子二 分答二问 分二  丑初 答六解一亡  二 答舒结伦次 丑初分二  寅初 喻从至同遂成至异  二 喻除至异还成至同  今初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只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
  
此宝华巾,未结之先,一之名尚不可得,岂得有六?是谓至同;既结之后,六之相已定,不复见一,是谓至异。佛令谛审观察,既知由同成异,自可除异还同。
  
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
  
前五句示有次第,后三句故意难问,令辨可否。谓吾今欲将第六名,首尾相换,成第一得否?佛意以性中相知,故诘其能互换否?
  
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六结未解,次第分明,故第六终非第一。佛欲将六作一,问我定其可否?纵使我历生多闻,尽其聪明慧辩,如何能令有次第者,而成无次第,一六乱名也?阿难以用中相背,故答不能互换也。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
  
此佛印证。六结次序不同,循者顺也,顺顾结之本因,元因一巾所成,欲令次序杂乱,终不得成,而一相岂能复见哉?
  
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此法合。则汝六根,亦复如巾结者是也。根性本体,未结之先,一相尚不可得,何处有六?此毕竟同也。及其从真起妄,既结之后,六相分明,不可少乱,此毕竟异也。
  
寅二 喻除至异还成至同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无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此复审明六解一亡,欲令当机自悟解结之法。故告之曰:我绾巾已成六结,汝必嫌此六结各异,不欲其成,愿乐一巾元同,依旧成一,复云何得?此句明明必须解结,故意设问,令其自悟。

阿难言:此六结设若存在,彼此各有定位,一六亦有定名,若以六作一,则是非锋起,如刀兵相斗也。于中自然生起,此结非彼结,彼结非此结,彼此二字,即一六也。如来今日,若将六结,从六至一,总为解除,结全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者:尚不名一巾,何以故?一巾原对六结立名,六结既解,一亦不立。一既不立,六云何成?此即六解一亡义也。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
  
此法合。佛言我先说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亦复如此巾结无异。根中六结,若总解除,真体自显,一亡二字,非真体亦亡,真体本来,非一非六,所亡者,乃对六说一之一,此一六俱妄,乃属对待法故可亡,真体绝待,故不可亡也。
  
丑二 答舒结伦次 分二  寅初 示结之伦次  二 示舒之伦次 寅初分三  卯初 顺次成结  二 更以喻明  三 逆次合喻  今初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
  
此先示从真起妄,妄成六结,从细向粗。由汝自从无始,心性狂乱:心即清净本心,性即妙真如性;狂指无明,一念妄动,犹演若达多,狂怖妄出;乱指三细,扰乱于真净心中,此第一结成。知见妄发者:即黏妄所发之知见,属智相,见境界相,不了心现,妄执心外实有,能所二俱成妄,妄上加妄,念念相续不断,故曰发妄不息,属相续相。

此二属法执,第二、第三两结成。劳见发尘者:劳虑转深,执取相、计名字相,此二属我执,妄见我及我所,发现尘劳,有世间相,此即身、心、世界,属后三结成。六结伦次如此,历历可辨,次第相生也。
  
卯二 更以喻明
  
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
  
劳目睛。譬如有人,以目直视虚空,瞪之既久,眼目发劳,为劳见,则有狂华为劳相,于澄湛空中,精明见中,无因乱起,能见所见,二俱成妄。能见指心法,所见指色法,劳目睛喻从真起妄,净眼喻妙心,发劳喻无明,狂华喻十界,生死、涅槃、染、净境界,以涅槃生死等空华。

湛精明喻真理真智,一念未动以前,唯真智照真理,本来无一物。一念既动,如六入文云:兼目与劳,同是菩提心中,瞪发劳相。六结斯起,五阴具足。
  
卯三 逆次合喻
  
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前则顺次成结,从细至粗,法喻皆然;此则逆次合喻,由粗至细。前欲令明生起次第,此欲令识还元次第。一切世间,山河大地:即尘中六、五两结。生死,有身根方有生死,此当第四根结。以上均属界内,人执范围。涅槃属界外,法执范围,此当第三、第二两结。

皆即狂劳:狂劳指无明业相,属第一结。此世出世间,皆是从真起妄,一念颠倒所起之华相。六结生起,乃从一至六,此约解除,乃从六至一,故科为逆次合喻。此虽逆于生起之伦次,而实顺于解结之伦次。
  
寅二 示舒之伦次 分二  卯初 先授舒之方法  二 后示舒之伦  次卯初分四  辰初 阿难求解劳结  二 如来就喻巧示  三 示说不谬取信  四 选根解结必证  今初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
  
此劳,即指狂劳,颠倒所起之华相,由一至六,同名为结、自当解除。同结二字,寓有伦类序次义,但未知云何是解除方法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4 23:24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辰二 如来就喻巧示  

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牵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此引悟二边不解,如来将所结巾,左右各牵,俱问阿难,如是解不?阿难俱答佛言:不也,世尊。左右喻空有二边,凡夫著有,长沦生死,固不能解除诸结;二乘滞空,永晦涅槃,又安能得证圆通?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
  
此引悟中道方解。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且设想方便,云何可令解除成功?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之中心,一解即便分散。结心喻中道,须依中道了义之修法,六结可除也。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解除,当于结心。
  
此印证必用中道。《正脉》云:结心虽譬中道,然非兼彼空有,合成中道,亦非离彼空有,别立中道,乃是悟此根性,体自在而无系,本不属有,不迷为有而已,更不劳于观空破有也;达此根性,用遍现而互融,本不属空,不晦为空而已,更不劳于观有破空也。如后耳根圆通,既不执有,亦不观空,惟一反闻,亡尘顿入,由是三空渐证,妙体现而有自破也;俱空不生,大用起,而空自离也。是则反闻自性,即是结心,双超空有之中道也。

前人不达,强以别安三观,其说支离,真蛇足也。又二边不解,合前知见立空有二知,即无明本;中道方解,合前知见无空有二见,斯即涅槃;以此双非空有之中道,故即无见之谓也。问:‘双非而不双即,恐非极中?’答:‘佛既但言空、有俱非,故当惟奉佛语,且体既非有,何尝不即空?用既非空,何尝不即有乎?’
  
辰三 示说不谬取信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
  
以上我说,选拔圆根,一门深入,从根解结,直至成佛之法,此亦从因缘而生。惟是此种因缘,是微细因缘,但不循外境,返照内心,即以圆湛不生灭性为因,次第解结修证为缘,复本心源,究竟清净,非取世间,四大和合,发明诸变化相之粗因缘也。 

如来发明下,显佛语可信。世出世法,法字双用,世间六凡染法,出世间四圣净法,皆不出因缘。世间法以业识中,本具有漏种子为因,宿世所造善、恶、不动,业行为缘;出世法,以自性本具,无漏种子为因,今生所修谛、缘、度等为缘。如来一一知其本有之因,各随所遇之缘。出生染、净十界诸法,此即随心应量,循业发现也。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此文承上,不惟能知十界总相,如是乃至,情与无情,微细别相,即恒沙界外,甚远之处,天上所下,一滴一滴之雨,亦知若干头数即多少滴数;现前种种植物,松何以直?棘何以曲?举二该余,以及动物,鹄何以生来是白?鸟何以生来是玄黑也?一一皆了元由,即知其各命由绪。
  
辰四 选根解结必证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是佛智圆照法界,无法不知之故,则所说解结之法,决不差谬;所许取证之事,决不赚误;随汝心中详察,选择六根,最圆之根,依之解结,以初心下手,心无二用,力当专一,故前敕选一根,但能于此一根中,六结若能尽除,则粗之尘相,自然先灭,即细之诸妄,亦自销亡。妄净真纯,惟一绝待真心,到此则彻法底源,一真一切真,无妄可对;不真即是妄,故曰不真何待?初先授舒之方法竟。
  
卯二 后示舒之伦次 分二  辰初 故问引悟  二 乘悟合明  今初
  
阿难!我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此如来故问阿难,引悟次第,以免后人迷误。佛问阿难:此巾六结现前存在,同时解萦,萦即结也,能得同时解除不?阿难言:不也,世尊。六结虽然同是一巾之体,结时乃有先后次第,不是同时,则此结欲解之时,亦须次第而解,云何可以同时而除?佛意原要阿难,悟明次第,所以故问,今者所答不谬。
  
辰二 乘悟合明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
  
此正显示根结俱解,当下即是自性真定,此定即大佛顶首楞严王,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者。今见阿难于喻,已知次第不可踰越,佛即印证之曰:喻既如是,次第解结可以还巾,六根解结之法,亦复如是。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者:此按逆流解结次第,于此根中,先解三结,尘亡根尽,根结已解,一根解除,其余五根,三结皆除,所谓一解一切解。解二结离尘,破我执分别,得与初果齐;解三结尽根,破我执俱生,与四果齐,得证我空之理,人空即我空也。三空之中,此空居前,故曰先得人空。即解前劳见发尘,根尘三结,而出分段生死。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者:此中含二结,以前虽得人空,尚未得法空,空性未臻圆明,法执未得解脱,若能先舍智爱,破法执分别,解一结;再舍理爱,破法执俱生,又解一结,则空性而得圆明,便成法解脱,反观涅槃,亦复如幻。

此解前知见妄发,发妄不息,不住出世涅槃。解脱法己,俱空不生者:上句即已破法执,不为法缚,此法即所修证人、法二空,涅槃之法。若住此法,名为顶堕细障,无量不思议妙境,不得现前,今既不住,名法解脱。解脱法已,依旧回光照性,俱空之境,亦复不生,解除最初生起之第一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此即解前心性狂乱,而尽狂劳,颠倒华相。
  
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此出所证之名。以上所说,从根解结修证,六结解尽,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即偈云:‘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者,是也。得无生忍,登圆教初住,即得此忍,于三界内外,不见有少法生灭之相,迷者见法实有,修证至此,根结尽解,三摩已入,妙心已悟,道眼已开,故见诸法无生,如显见不分科中所云:‘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不特生死染法,犹如空华,即涅槃净法,亦复如是。空华即喻无生之义,翳眼观之似有,好眼观之实无,空华本不生,一切诸法无生,亦复如是。如此之理,忍可印定于心,名得无生忍。三绾巾以示伦次竟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4 23:25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壬四 冥授以选本根 分四  癸初 阿难述悟礼谢  二 请示圆通本根  三 佛敕诸圣各说  四 更敕文殊选择  今初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
  
阿难及在会大众,承蒙我佛,开导指示,选根逆流,六解一亡,舒结伦次,已得慧觉圆通。慧觉、即照根性之妙智;圆通、即证法忍之妙理;虽未真修亲证,今已决定明了,得无疑惑。
  
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
  
皎然,即心目开明,照了无疑。前佛说破妄显真周,叙悟则曰:身心荡然;说无生无碍周,叙悟则曰:身意轻安;今教从根解结,则曰:身心皎然,快得无碍,快者畅快,明白通达,故得无碍。
  
癸二 请示圆通本根 分三  子初 未达本根  二 庆遇如来  三 冀佛冥授  今初
  
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
  
前阿难答佛,解结之文,有云:若总解除,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是已悟知,一六亡义。虽复二字,意以此义虽复悟知,然犹未能了达圆通本根,无从起修,虽知无益。
  
本根有二义:一、对方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则耳根为此方本根;二、对人说:阿难多闻,惯用耳根,文殊偈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是耳根又为阿难本根。如来前云: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阿难初果浅智,故不能了达何根是圆通本根。
  
子二 庆遇如来
  
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此庆幸遭遇如来。我辈:是阿难指一类有学之机。飘流生死,零落诸趣。积劫孤露:谓过去历劫之久,舍父逃逝,犹如孤儿,无倚无靠,飘流生死,不得涅槃,何异露宿,无托无归。今得人身,未堕恶趣,已属可幸!

何心何虑,预佛天伦者:何敢心思,何敢念虑,与佛为兄弟,今则参预佛之天伦,实出望外,父、子、兄、弟,以天合者,曰天伦;君、臣、朋、友,以义合者,曰人伦。阿难为佛堂弟,得预佛之天伦,此更可庆幸也! 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者:久在飘零,未沾法乳,以失乳之儿,命若悬丝,今已从佛出家,常随不离,饱尝法乳,则慧命可续,如遇慈母。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
  
此文翻译润文时,文字太略,意义不显。上二句之意,意谓:若复因此,奇逢幸遇,师资际会,果能依教修习,菩提道果克成,可谓无忝所生,不负所遇耳,所得密言:即常不开演之法,佛为演说,今亦得闻,果能从闻、思、修,由根解结,则三摩可入,法忍可证;倘若还同昔日,本以文字会悟,徒守知解,不加行证,则徒闻无功,与未闻者,无有差别也。
  
子三 冀佛冥授
  
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惟愿如来,垂大悲心,惠施我等,秘密严净之法,此即求示圆通本根。秘严:密指耳根,如来不肯明言,是秘密。耳根逆流断惑,了义修证,非著相之染修,故严净。佛前但要阿难,心中详择,阿难无慧详择,求佛开示,佛肯分明指示,则成如来最后开示。最后者,即究竟开示之全功也。前示选根解结,六解一亡,舒结伦次,修证名目,虽皆备悉,若不知圆通本根,华屋之门,何自得入?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者:退即退归本位,藏者藏诸心,而不形于口,心中默祷,是谓密机,望佛冥授,亦不必显说,此属意请;而佛大智鉴机,应其密请,故不自说,遂敕二十五圣,各说法门。交师所云;大权施设之宜,师资簧鼓之意,于兹备见之矣!
  
癸三 佛敕诸圣各说 分三  子初 佛问诸圣  二 众说本因  三 佛现瑞应  今初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尔时,即阿难意请之时,世尊知其但求冥授,故不显说。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已回心大阿罗汉,非定性声闻之众。佛语之曰: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佛法之中,是谓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在我佛法之中,得成无学之位,此无学,非独指罗汉,菩萨亦称无学。《正脉》云:‘正以地上,既通罗汉之名,菩萨岂避无学之号,菩萨知真本有,达妄本空,修即无修。’永嘉云:‘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此即菩萨无学之明证也。 

吾今问汝,最初发心者:佛不问各人所证,但问最初发心者,以因地心,为起修之根本故。悟十八界,谁为圆通?而不言七大者,以地、水、火、风、空五大,合六尘中,见大合六根中,识大合六识中,则问十八界,二十五门,皆在其中。问谁为圆通,此是一意;又问从何法,为最初下手,起修之方便,然后得入三摩地,此又是一意。
  
初问:二十五门,谁为圆通?意以二十五门,遍该诸法,头头是道,法法皆通,故诸圣依之而修,皆证圆通。二问:从何方便?意以归元无二,方便多门。必要诸圣各说,因地依修之法,亲证实到,并非空谈无验也。足显圣性无不通,非唯通一门也。我先要阿难,详择一根者,因对机故作是说耳。初佛问诸圣竟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4 23:26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子二 众说本因 分二  丑初 诸圣略说  二 观音广陈 丑初分四  寅初 六尘圆通 二 五根圆通  三 六识圆通  四 七大圆通 寅初分六  卯初 陈那声尘  二 优波色尘  三 香严香尘  四 药王味尘  五 跋陀触尘  六 迦叶法尘  今初  

时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
  
陈那五比丘与鹿苑,解见第一卷,显见不动科中。鸡园智论云:昔因野火烧林,林中有雉鸡,以羽渍水,以救其焚,因是命名。其地钟灵,依此而修,道业易成。或五比丘,有在此修道,效与鹿苑并举之。 

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之后,说法度生,为我等三转四谛法錀,我于佛音声之中,悟明四谛之理,即悟苦是生死苦果,有迫逼性;集是烦恼苦因,是招感性;灭是涅槃乐果,为可证性;道是出世乐因,为可修性。佛借音声以作佛事,我于音声而得开解。六尘应以色尘为首,今以声尘居先,后以耳根殿后者,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故也。又别对阿难之机。
  
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
  
此述悟圆得证。佛问比丘解不?我初称解。如来印证我,最初解,即命名为阿若多,此云最初解。我所解非他,即佛微妙法音。音之所以称妙者,悟声尘乃是缘生之法,其相虽妄,其性恒真,为妙觉明体。其体秘密,无形无相;其用周圆,遍照法界。我于音声,为本修因,悟明真理,得阿罗汉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此结答圆通,从声尘得证,即以音声为上。
  
卯二 优波色尘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
  
优波尼沙陀,此云色性空。我亦观佛最初成道:以遇佛之早故。观不净相:乃四念处之一,观身不净也。优波虽属利根,烦恼障重,性多贪欲,故佛教修不净观,以对治之,遂于此身,生大厌离。 悟诸色性者:以其根利,修观之后,非但离障,且能悟性。

以从不净:指此色身,以从种子不净,乃至死后,作九想观:一、胖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涂想,五、脓烂想,六、虫啖想,七、分散想,八、白骨想,九、烧想。此中但云白骨微尘者:微尘即是烧想,烧骨成灰,化为微尘,微尘遇风,一吹即散,终归于空,即色不可得,无色不能显空,非但色无,并空亦无,故曰空、色二无,因此得成无学之道。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如来印证我名色性空。尘色既尽:即上空、色二无,妄相既尽,真性斯显。妙色:即是性色,全性成色,全色皆性,不必析色归空,色色皆如来藏。此理秘密曰密;周遍法界大用圆满曰圆;我从色相,为本修因,得成阿罗汉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证圆通,以观色尘为因地心,即此色尘为上。
  

卯三 香严香尘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
  
香严童子,观香尘而得道,以自性真香,庄严法身。童子者:童真入道,并非年龄幼稚也。起座礼佛,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谛观者:以智照观察,世间一切,有相有为之法,即因缘所生法也。如《金刚经》所云:‘凡所有相’也。此所有相,皆是虚妄,非真实常住法。
  
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
  
我当时闻教辞佛,退而自修。宴晦者:宴然安处,晦迹韬光。清斋者:清净斋室,即斋心洁己,清修观行之室。今人宴居之室,亦多名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此香乃斫香树,著地经久,外朽心坚,置水则沉,故以名焉。《华严》云:阿耨达池边,出沉水香,名莲华藏,若烧一丸,普熏阎浮,据此则鼻不蒙烟可知。 

香气寂然者:无形无声。来入鼻中:我则即境修观,以香气为所观境,观此香气,非从木来,以徒木不烧,香气安能远达;亦非从空出,以空性常恒,香气不常有故;亦非从烟有,以寂然来入,其鼻并不蒙烟;亦非从火生,以世间诸火,本不出生香气。不闻之时,香气去无所著,正闻之时,香气来无所从,当体空寂,由是香既不缘,鼻无所偶,根尘双泯,意识亦销,根尘识空,发明无漏。
  
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
  
如来印证我,得香严号。尘气即香尘之气,倏然时之短也消灭。妙香者,自性真香,体不可见曰密,用乃遍现曰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证,以香尘为本修因,证入圆通,乃以香尘为上。
  
卯四 药王味尘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碱、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
  
药王、药上俱称法王子者,以能绍隆佛种,堪承法王家业故。若究远因,过去有佛,号琉璃光,比丘日藏,宣布正法。时有长者,名星宿光,闻说法故,将阿梨勒诸药,奉日藏大众,愿我来世能治众生身、心两病,举世欢喜,立名药王;其弟名电光明,以醍醐上味之药,供养佛僧,立名药上,此得名之深因也。五百梵天,是其同行眷属。
  
我无始劫下,自陈夙因。为世良医:善识病源,善能治病,药到病除,方称良医。遍尝诸药,口中尝此娑婆世界,显尝药济众,即在此土。

种种之药虽多,不出草、木、金、石四类,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尽也知,何者为苦,何者为酢,乃至何者为辛等,并知孰为和合性,以多药共治一病;孰为俱生性,如甘草生来是甜,黄连生来便苦,一药可治一病;孰为变异,如修炼炮炙,方有功效;谁是冷性,能治热病;谁是热性,能治寒症,孰为有毒、无毒,可用不可用,悉能遍知。如是则世无难医之病,人无不活之命,此善治身病也。至于善治心病,则宏宣佛法,化导人心,改恶迁善,返迷归悟也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4 23:27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  承

事如来,即本师释迦,二法王子,久于此界,修大乘因,如来成佛以来,久经无量劫数,来此娑婆世界,已八千返,师资夙缘所在,故得承事。因宿习不忘之故,故仍以味尘为观,而能了知味性,非空有即离也。舌与药触,炽然味现,故非空;虽然味现,实无体性,故非有,此初起觉心,了其无体也。身、心,即指舌根与舌识,诸药不来,舌之与识,不自现苦等诸味。故非即身心;舌与舌识不尝,诸药不能自知苦等诸味,故非离身心,此后观察,知其无从也。 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者:由是分别味尘之因,既无定体,又无从来,惟是幻妄名相,其相虽妄,其性恒真,从是开悟,味尘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
  
观行已成,圆解又开,得蒙如来,印证我昆季兄弟也,药王、药上二菩萨名。此乃如来鉴机,因其愿行,立其嘉号。菩萨是自、他两利之人,解行相应之称,上指过去蒙佛,下指现在得果,今于如来法会之中,为法王真子,权乘是庶子,二乘乃外子。因味觉明者:因观味尘,从浅至深,圆悟本觉妙明之真性,蹑解起行,由行而证,位登菩萨,此是真修实证也。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此结答圆通。据我所修所证,以味尘为本修因,即此为上。
  
卯五 跋陀触尘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跋陀婆罗,此云贤守,以贤德自守,此自利也;又云贤护,以贤德普护众生,此利他也;又名贤首,位居等觉,是众贤之首。并其同行道伴,十六开士,开士即菩萨异称,谓自能开悟,复能开悟众生之大士。同时起座,礼佛自陈圆通。
  
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
  
我等等其同伴。先于过去,威音王佛之时。佛称威音王者,《法华》云:神智无量,将导一切。要解云:以大音声,普遍世界,为大法王,说法无畏也。准《法华经》,有二万亿威音王佛,相继出世,跋陀当在初佛像法之中,以与常不轻菩萨同时也。跋陀等初为慢众,常轻慢诽骂常不轻菩萨,后见不轻神力,自悔前非,又复信从,故得闻佛遗传教法,发心出世俗家也。文中直言,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此从略也。《法华》云:尔时常不轻菩萨者,则我身是;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今此会中,跋陀婆罗菩萨等是。
  
于浴僧时,随例入室者:佛制七众净浴律仪,半月僧众用浴一次,随例入于浴室,正浴之时,以水触身,觉有冷暖涩滑之触,由是穷究此水,还是因洗尘,而现触耶?还是因洗体,而现触耶?若谓洗尘而现,尘本无知,何能成触;若谓洗体而现,四大假合之体,本属无情,何能觉触?故忽悟水因,水为导悟之因,既不洗尘,又不洗体,根尘悉泯,能所双亡,中间安然,得无所有,欲觅触尘之相,了不可得,相尽性显,观行成就。
  
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
  
宿习:即指过去观行熏习成种,在八识中,历劫无忘。按跋陀先于威音王佛,像法出家,因嗔恚意,轻贱不轻,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犹能宿习无忘,守护善根,乃至今时,从佛出家。此佛是本师,昔缘复遇,承教断惑,出三界之家,令得无学之道,此非小乘无学,乃是证于深位。彼佛命我之名,名曰跋陀婆罗。 

妙触宣明者:妙触对妄触而言,妄触有能触之根,与所触之尘,发生知觉,是名为触;今既不洗尘,亦不洗体,妄触既尽,妙触宣明,微妙触尘,非有非空,惟一藏性,随心应量,循业发现而已,宣明即发现也。成佛子住者:即证菩萨位,位居等觉,是佛真子,堪绍佛位也。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此结答圆通。佛问我圆通,如我所证,乃以触尘为导悟之因,昔以触尘观行薰习,后得妙触宣明,故以触因为上。
  
卯六 迦叶法尘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摩诃迦叶,此云大龟氏,姓也,拣异余迦叶。又云大饮光,以尊者身光,映蔽余光故。本名毕钵罗乃是树名,父母祷此树而生,故以名焉。紫金光比丘尼,即其妇也,同时发心出家。
  
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金光,涂佛形像,自尔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
  
此自述往因。我在往昔,于此娑婆世界之中,当时有佛,应机出现于世,名日月灯明佛。此佛以三智立名:日能照昼,令人作务,喻俗智照事;月能照夜,令人清凉,喻真智照理;灯能昼、夜并照,真、俗无碍,喻中智双照理事。佛三智圆具,故号日月灯明。我得亲近,为佛常随众,闻法修学,佛灭度后,感佛深恩,供养舍利。梵语舍利,此云灵骨,由佛大悲愿功,碎金刚不坏之身,而为舍利,流布天上人间,为世福田,令恭敬礼拜供养者,皆获福故。

然灯续明者:然灯供养,以续日光之明,并以紫金光,涂佛形像。灌顶《疏》引《付法藏》云:毗婆尸佛灭后,塔像金坏,时有贫女,对像感伤,有欲修治,愧无资财,后丐得金钱,倩匠为薄,同成功德。金师欢喜,治莹佛毕,誓为夫妇,九十一劫,人中天上,身恒金色,心恒爱乐,据此则紫金涂像,另一因缘,或翻译脱漏毗婆尸世之文。
  
自尔以来:即自尔时,涂像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依因感果,不违所愿。此紫金光比丘尼,亦随愿感报,与迦叶为夫妇,故曰即我眷属。同时发心,有二意:一指过去同时发心,修治佛像;一指今生同时发心,从佛出家。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
  
迦叶正观法尘。而言观六尘者,以法尘是前五尘落卸影子,故并言之。变坏者:法尘托意识而现,念念迁变坏灭,刹那刹那,不得停住。唯以空寂者:既变坏无常,当体空寂。修灭尽定:此定能灭六识,不起分别,能空法尘,故曰灭;能尽七识,半分染末那,亦复不起,故曰尽;唯留七识半分净末那,以持定故,入此定者,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一弹指顷。迦叶现在鸡足山中,待弥勒下生传衣,即入此定。
  
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
  
我以空观,销灭法尘,即上我观六尘变坏,唯以空寂,此但结言而已,非另有别法也。法尘既销,根识亦尽,结使随断,故得成阿罗汉道。世尊说我,头陀为最。梵语头陀,此云抖擞,以能抖擞法尘故。由我生灭法尘既灭,微妙法性现前,故能开悟法性,了明藏心,销灭诸漏;约罗汉之迹,祗破我执,约证圆通,法执亦亡。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修所证无他,惟以法尘为本修因,最为其上。初六尘圆通竟。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4 23:23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寅二 五根圆通 分五  卯初 那律眼根  二 槃陀鼻根  三 憍梵舌根  四 毕陵身根  五 空生意根  今初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
  
阿那律陀亦云阿?楼陀,或云阿泥楼豆,此云无贫,又译如意。过去劫以稗饭,供养辟支佛,感九十一劫,不受贫穷果报,得如意乐,是佛堂弟。起座礼佛,陈白本因,言我初出家时,每于听法之时,常乐睡眠,如来诃责我为畜生类。偈曰:‘咄咄何为睡,螺狮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业障深重,七日七夜,不许睡眠,遂双目失明;目以睡为食,七日不眠,所以失明。
  
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
  
佛见阿那律陀,闻诃自责,精进失目,喜为可教之机,示以明不循根之修法,曰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乐字去声,好也,见有见性见尘之别,若见尘,是出流循尘,故有流转,若见性,是入流旋根,获得无妄。故佛教以好乐见性之法,旋本有之心光,照能见之见性,照之又照,照到本明自性,无动无坏,突开金刚正眼,名得金刚三昧。阿那律陀,依教勤修,遂发半头天眼,故曰我不因由也浮、胜二种眼根,而能观见十方世界,此即灵光独耀,脱离内根也。
  
精真洞然,如观掌果者:此明半头天眼之功能,精即乐见之见精,旋妄复真,洞达无碍,故喻观大千,如观掌中之果。阿那律陀,于净名会下告螺髻梵王曰:我得天眼,观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则天人报得天眼,岂能与尊者,较左右耶?如来印证,我成阿罗汉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修所证,即是旋彼出流之见精,远离尘累,此背尘也;循彼元明之真见,脱黏内伏,此合觉也。此中佛所授之三昧,因阿那律陀,正忧根坏,不能见尘,世尊教以旋见亡尘,不必见尘,循元脱根,不必用根,正对机设教,因病与药也。
  
卯二 槃特鼻根
  
周利槃特伽,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周利,此云道生,槃特伽此云继道,其母两度随夫出国,西域国风,女人若要生产,当回母家,第一次欲产,回家时促,行至半路,于大路边生子,遂名道生。第二次要分娩,应当早归,又是仓卒不及,于小路边生子,名曰继道,相继乃兄,于道路而生,故名继道。从座而起,顶礼白佛。
  

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
  
我阙少讽诵忆持,无有广学多闻之性。《譬喻经》云:槃特于迦叶佛时,为三藏沙门,有五百弟子,三藏吝惜经义,不肯训导,因此故感愚钝之报。以宿善故,与佛同生一世,最初值佛,闻法出家。佛制出家,先学伽陀四句:‘身语意业不作恶,莫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此偈之意,出家须要修持三业,莫恼众生,看破五欲,勿学外道,空修无益之苦行。槃特忆持如来,一句伽陀,即第一句,于一百日之久,记得前四字,遗忘后三字,记得后三字,遗忘前四字,五百罗汉,同教一偈,不能成诵。其兄先出家入道,见其弟如是愚钝,出家亦复无用,遣令还俗。槃特闻已,遂持绳至后园树下,欲寻自尽。

佛化树神,而斥之曰,迦叶佛时,卿作三藏,弟子五百,吝法不诲,故获斯报,但当自责,何为自残?仍现佛身,而语之曰勿怖,成无上觉,不由汝兄,佛乃以手,牵至静室,指扫帚云:此是甚么?答曰:‘扫帚’。又问曰:‘扫帚二字能忘记不?’答言;‘不也’。佛即教日夜诵扫帚,既久佛将扫帚二字,更名除垢。槃特思念,灰土扫除,其地清净,日夜将这一把无相扫帚,扫来扫去,将心地尘垢,扫除尽净。
  
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
  
此奉教调息。佛愍我愚钝,教我安居静处,调息摄心,愚钝虽由吝法远因,阙诵亦属散乱所致,故佛授以调息之定,调鼻中出息与入息也。鼻中气息,有四种相:有声曰风,结滞曰气,出入不尽曰喘,不声不滞出入俱尽曰息。按天台止观,调息当离风、气、喘三相,而幽绵自在,此似六妙门,前三门数随止也。 

我时观息,微细穷尽四句,我于尔时,秉教观息,工夫纯熟,心渐微细,先唯调其出入,后便穷其生灭,定深更能穷尽,生、住、异、灭四相,初起曰生,不断曰住;渐微曰异,已断曰灭。诸行,即四相迁流不住;刹那,时之最短也。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穷息至此,可谓极微细矣!此似《六妙门》,后三门观还净也。
  
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
  
此开悟得果。其心豁然者:即穷尽鼻息处,诸行惟在刹那,刹那无体,惟在一念,念性本空,豁然开悟,贯通诸法,得大无碍,乃至界内欲有无明三漏先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蒙佛印证,成无学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证,即奉教调出入息。反息:即鼻根不缘外尘,反观息相;循空:即穷诸行空,循顺空理,此背尘合觉也。所谓出息不涉众缘,入息不住阴、界,前则阙诵,后竟得果,斯鼻根为本修因,最为第一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4 23:22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