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首楞严义疏注经

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从此第三渐次。随起何行。随行附义以立位名。不离前来密圆净妙境智行也 二明地位差别。夫论地位者。皆是诸佛菩萨亲证境界。约断伏次第发真妙用功力浅深。以立位次。起信论云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以分地前地上及究竟位。华严经智度论。约入大海。辨功用浅深。但迟速有异。分根性利钝。如涉长途非无里数。诸大乘经。若说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则无地位可立。如华严经云。众生妄分别。有佛有世界。若了真法性。无佛无世界。

楞伽云。无有佛涅槃。亦无涅槃佛。远离觉所觉。又云。寂灭真如有何渐次。上文云。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此等令观一真法界本来平等无修无证亦无迷悟。故无地位可立。此显心真如门也。若依心生灭门。有迷有悟。识然修证差别不同。且圆顿大乘。无过华严涅槃仁王璎珞大品法华等经。虽明法界平等无说无示。而菩萨行位终日炳然。故华严云。不为钝根下劣众生说于地位。仁王云。若言越此地位得成佛者。是魔所说。

此则异诸外道天魔各自谓得无上觉道不说地位。今显佛法有不思议功德。旷劫修行。因圆果满。方称究竟。又诸经论建立地位多少不同。仁王五十一位。璎珞五十二位。华严四十一位。大品四十二位。此经五十七位。下文复云六十圣位。圣说不同。或开或合。各是一意。若约天台圆教位次对今经者。有同有异。同故地前俱是证位。异故此干慧心便是第三渐次无生忍中。随义建立。不同天台入初住时方证无生忍也 文九 一干慧地。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 持戒清净。远离贪淫。故名初干。即断烦恼障也。干义有二。一欲尽故曰干。二但慧故曰干。今即初义根境不偶 由三昧力。返流全一。破所知也。

  现前残质不复续生 报障尽也。亡欲爱故无润惑。根不偶故无业性。纵有业苦种子。无润不生。尽此报身更不相续。即生实报土也。此即惑业苦亡。无润生理。即干义也。

  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莹十方界 戒定既圆。从此发慧。即转前三障纯成智慧。慧光发明莹十方界。即慧义也。

  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结名也。此即但有其慧。故前云纯也。既云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故约欲枯返流纯成智慧未沾果海法流之水。故受此名。此约无生忍中义说故尔。真谓圆融不碍行布。下皆仿此 二十信位二。一蹑前总示。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蹑前干慧义也。创干欲爱。果法未沾。即用此心为信方便。标如来者显是果法。此下总示。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 此标也。即用此干慧中智。合中道理。理智俱中。故名中中。又离一切二边相故。双照二谛无不真实。又此中智。念念相继而进上位。故云中中流入。言流入者。显无功用任运而进也。以证中道。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此则更增一番智断功能。故云圆妙开敷。此即于干慧心。增明观智以为方便。得入十信。

  从真妙圆。重发真妙 释也。上句释此心流入。下句释圆妙开敷 二正开十心十。一信心。

  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钝真。名信心住 以中道智。证法界一体三宝。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冥合常住清净妙心。名为妙信。此信即理。亦名常住。一切妄想灭无余者。即断所知。无明住地一断遍断。始因迷觉成不觉。今既圆妙智发。翻不觉成觉。故云一切灭尽无余。中道纯真者。妙智决定。不偏不邪。是佛正因。不杂伪妄。故云纯真。以不住法即住其中。故名为住。经中多说地住二位是发真处。今于干慧信位立之。表是证真非是似解耳 二念心。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 蹑前信心也。妙信常住。不偏不邪。纯一真如。故云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者。了三科法无不是如也。无明妄想既亡。阴界自然解脱。故云不能为碍。

  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妄想若存。阴界为碍。忘失烦恼随此而生。今既妄灭阴消。过未如一。无远无近所经未经一念现前。此即过去宿命未来天眼明记不失。故名为念 三精进心。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圆妙净智。无二边之杂。无妄想之伪。故云纯真。现用自在。故云发化。乃能融通习气。唯一精真。以真精智进真净行。故名精进 四慧心。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真精之心明了显现。此现前心纯是圆智。用名慧心。智之与慧左右言耳 五定心。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智照凝明无动无乱。照而常寂。湛然不动。故曰定心 六不退心。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寂定慧光互相明发。于理于行唯深唯进。故云不退 七护法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寂照增进不动不退。故云安然。保任护持。令此与佛冥然通合。故云交接。由保持故名为护法 八回向心。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由前寂照互相显发保持无退。妙用强胜能感果德。因心中现。故云回佛慈光。此寂照因决能感果无有乖失。故云向佛安住。果中现因相。因中现果相。因果不二互现互人。故云妙影重重相人名回向心 九戒心。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即寂之照。故曰心光。即照之寂。名佛常凝。此圆定慧。离二边染断性亦无。故云无上妙净。二边不动即无为作。故云安住无为也。得无遗失。戒圆明也。此则定道圆融离妄想染。故云戒心 十愿心。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戒根圆净。过累不拘。故云自在。以此为足游履十界。妙用现前随欲利益。故名愿心 三十住十。一发心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方便空也。十心假也。一心中也。圆融妙慧名真方便。由此妙慧发前十信。以此十心本是一性所具功德。由妙慧发。令一一心皆具十心。十用无碍。一多相即。唯是一心。心即秘藏。今于此藏开发显现。以不住法即住其中。名发心住 二治地住。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琉璃空也。精金中也。现即假也。净宝精金互相映现。无碍融通不一不异。以此妙心而为所依。然后出生无量德用。故名治地 三修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法界心地即前一心。妙行能涉。妙智能知。理智行三自在圆融。不以二边之所住着。名无留碍。此真修行。名修行住 四生贵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智行微妙。冥通果德。故云行与佛同。自然合佛慈种。名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者。以佛权实二智为父母。故维摩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既分入果智密合果德。故云冥通入如来种 五方便具足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以自行化他一切种智具足成就。名人相不缺也 六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一切种智自利利他相用显现。名为容貌。无缘慈悲。名之为心。故观经云。佛心者大慈悲是。此菩萨分得其用。名之为同 七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一切种智。慈悲相用。和合成就。任运增长无有退屈。名为不退 八童真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十身灵相。十身卢舍那也。谓声闻。及缘觉。菩萨。如来身.法.智.空.业报.众生.及国土。又如来身自具十种。谓菩提.愿.化.力.庄严。威势.意生.福.法.智。此十妙应。如随色珠显现自在。即不思议种智之妙用。智体本具。随障尽处而得显现。既以权实二智大悲熏修。功用顿显。虽未全如于佛。分得此用。即一身现无量身也。华严云虽未具足一切智已获如来自在力 九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身具足。故曰形成。出因显果。故云出胎。堪任继嗣绍隆佛法。名法王子 十灌顶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行愿内充。慈悲外发。德相渐成。化物功着。故云表以成人。于十方界。次补佛处。堪任付嘱。传法利生。故如国王委政太子陈列灌顶也。问准华严经。初住菩萨即能成佛教化众生。何故至第十住方名陈列灌顶表成佛耶。答圆融之教。二经颇同。以行布不碍圆融故。华严初住便能成佛。圆融不碍行布故。今十住方列灌顶。故彼经云。菩萨住处广大与虚空等。又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相。所有闻法不由他悟。具修十种智力。究竟离虚妄。无染如虚空。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亦同大品云。从初发心时。即坐道场。转法 lun。度众生。当知此菩萨为如佛。今经云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又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此上皆明一位具诸位。即行布不碍圆融也。又华严明第十地菩萨。方论受职。此经第十住明陈列灌顶。即圆融不碍行布也。圆融即横论。行布即竖说。二无障碍。二经颇同。故无疑也。言陈列灌顶者。



华严经云。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缦。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受大智职菩萨。彼明第十地方是受职。今此十住既名灌顶。故说受职。彼约究竟。此约分得。又无生忍中。一位具诸位。故得互说 四十行位十。一欢喜行。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初二句结前。具足下正明。此有三义故欢喜。一具足无量佛德故。如观音云。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既云不思议。即是无量佛德也。此之妙德。先未曾获。今自具足。故云欢喜。二众生受化故欢喜。十方者。现十界身利众生也。随顺有二。一众生趣类不等。根行有异。菩萨随顺以形以说。此明能化随顺也。二菩萨现种种化。众生随顺一一受化咸皆得益。此明所化随顺也。能所既皆随顺。机应俱生欢喜。故以名焉 二饶益行。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18 16:07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如上随顺众生。即是善能利益。始能欢喜生善。终能破恶入理。故名饶益 三无嗔恨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自觉故。无明不能拒智。觉他故。有情不能违化。障不能拒。物不能违。二利既兼。故无嗔恨 四无尽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随机随感现种类身。尽未来际化复作化。三世下释所以也。以知三世空寂故。得穷未来际。以达十方无碍故。能现种类身。若时若处现化不绝。故云无尽也 五离痴乱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现种类身。即普现色身三昧。说无量法。不离四种辩才。若身若说。皆是智用咸归于理。华严云。此菩萨于一念顷得无数三昧。了知此之三昧同一体性。乃至得一切法真实智慧。是故能合种种法门得无差误。由无差误故离痴乱 六善现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一中现无量。故云于同现异。无量中现一。故云异相见同。身说皆然也。以知一切法同一法性。能作种种异说。而不失一性一相之旨。维摩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故名善现 七无著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着谓住着。即留碍也。一尘现十方。是现界。不坏一尘相。是现尘。世界微尘各不相妨。此即大小自在。由此菩萨住不思议解脱。故得此用 八尊重行。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现尘现界现身现说不相留碍。故云种种现前。皆从圆融三德般若之所发现。故云第一。此之妙行超过一切诸法门。故名为尊重 九善法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如上所现。无碍妙用。故云圆融。一一皆能合佛如来利生轨则。故名善法 十真实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依真起用。用不离体。体即真如无漏清净一真法界。此法界体本具如是无方妙用。故云本然。以即体故。名为真实。此之十行。皆是证真菩萨自利利他无碍自在圆融妙行。一一皆破微细无明。显佛智德。渐渐圆满。有此十番智断功用。念念与萨婆若相应。华严云。此菩萨行与法界虚空等。以用诸佛不思议妙行故。故此十行圆融无碍。即一论十。十不离一。故此最后即云一一皆是清净真如性本然故 第五十回向位十。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 结前十行也。依体起用。故云满足神通。自利利他妙行无碍。故云成佛事已。佛以度生利他为事业故。纯洁精真显智德也。远离留患显断德也。此十番智断。皆是非证而证。不断而断。智本真故。惑本亡故。

  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此正明也。约用就体。能所俱亡。众生相空本涅槃故。能化缘生本无性故。故云灭除度相。般若经中亦同此说。亡缘之智名无为心。无作妙理名涅槃路。摄用归体名为回向。涅槃果也。路即理也。履以成地到究竟故。名涅槃路。结名可知。问十行位中岂有度相耶。答前即依体起用。且论神通化物。未言灭除度相。今此摄用归体。顺寂灭义。故除度相。约义虽异。为行颇同。若不然者。岂有证真大士犹怀度生之相耶 二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故云坏其可坏。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故云远离诸离。得无所离。即合涅槃。故云不坏回向 三等一切佛回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本性觉体未尝起灭。故云湛然。此湛觉体。三世诸佛无二圆满。故云觉齐佛觉。此则得平等觉与诸佛同。故云等一切佛 四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发明智显也。地如佛地理现也。智冥理体无二无别。智遍理遍名至一切处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此菩萨得如来身及国土身互相涉入无碍自在。此是如来藏中诸功德法受用无尽也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同佛地如来藏也。即前地如佛地。本来具足无漏性德。此德能为万行所依。故云清净因。依于此因能起趣果之行。故云依因发挥取涅槃道。道即因也。此则万德为万行因。万行为涅槃因。合理之行行从理起。故云随顺平等。能生妙果名曰善根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初句蹑前也。十方下正显一切众生皆我心性。心性无外摄无不周。我之本性既圆满成就。众生皆尔。故云不失。此得同体大悲。是故然也 八真如相回向。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18 16:06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如故即一切法。真故离一切相。此真如体亦不可得。故云二无所著亦即三谛。对文可见。此菩萨了一切法即真法界无相可离。名为如相 九无缚解脱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初句摄前。十方无碍者。既能即法离相。则不为心境诸法所系。故云无缚。以无缚故自在无碍。故云解脱。此解脱相本性亦离。故皆无也 十法界无量回向。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圣法因义。故云法界。然有四种。谓事。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今皆浑为一真法界。故云量灭。此唯性德圆成。于一真界无量可量。故云法界无量。又证性德一一圆满成就不可算数边涯故也。然此十位所有回向不离三种。谓菩提实际众生也。今此且约向实际说。余二含摄。此则依真起用。皆为趣向大涅槃界。随顺法界。体用相称。圆融自在。故华严云。此菩萨所修愿行。等法界。如虚空量。尽回与一切众生。同向一究竟菩提。故名回向。前后诸位非无此义。以约增胜立此名耳。然此诸位。皆于一无生忍中。随所发行。义立别名。皆能圆证圣性。不别而别。故分诸位。异而不异。唯是一心。故涅槃云。发心毕竟二不别也。地前既尔。后位可知。前文云。此人即证无生法忍。从此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既言圣位。岂非证耶 次加行位。大小二乘经论。明言五位。谓资粮。加行。通达。修习。究竟位也。然有开有合。不定明现。诸小乘论及大乘法相。即显说四位。名四善根。是顺决择分。若缨络仁王华严等经。即合而不论。摄在第十回向。唯此经文具显四位。盖以圆融之教一多无碍。只于一忍圆开诸位。不开则已。开则具明。故于十回向后。备论四种妙圆加行。又此经文。前则圆融。后则历别。以圆融中不碍行布也。即一位一切位。一切位一位。一多无碍。华严亦同 文二。一结前生后。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余处所说。加行属内凡。未证圣性故。今经从干慧地来便名圣位。何但加行。故此特云妙圆加行 二正辨加行四。一暖位。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佛觉果智也。如前文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精真发明地如佛地。此即用佛果智为己因心也。然犹未能离因显果。故云若出未出近于登地将发此智。故云若出。犹拘因相尚未能离。故云未出。喻如钻火热相先现火出不久。火喻佛觉。钻喻加行。木喻因相。火出则木尽。觉现则因亡。亡因在即。故喻如暖。此约发智以显也 二顶位。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前以佛觉用为己心。即果辨因也。今以己心成佛所履。即因合果也。虽因果相合。未亡二相。故云若依。如在山顶足有所履。将显法界无所分别。故云非依。如身处虚空也。下有微碍喻若依也。存二相故。二相即是障入初地无明也。此约离障以显 三忍位。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初则未亡因相。次则未亡果相。今因果二相融为一体。故云心佛二同。因果既亡。二边不立。故云善得中道。此中道体将证不久。故云非怀。然犹未亡中道之相。故云非出。此约显理以明也 四世第一位。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迷觉是二。即因果也。中道是一。所证理也。此名数量。中边不存。故云二无所目。无所目故名为销灭。数量正属世间。今虽销灭。若望初地证真。犹名为似。以有所得故。初地见道名出世间。今是世间最后边际。故名第一。此上四位唯识中说。前之二位。依明得明增二定。发寻伺观。观名等四法能所俱空。后之二位。依印顺无间二定。发四如实观。即前二空等。然皆有所得。未证法身。故唯识云。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此皆历别之谈也。今经圆融不碍行布。故得以圆拟别而说。由是此地名为世间。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八(之一)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18 16:06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八(之二)

    长水沙门子璇集

  七明十地分十。

  一欢喜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菩提佛觉也。前则若出未出。如火前相。名之为暖。今如火出木尽灰飞烟灭。故云善得通达。故此初地名通达位。尽佛境界理显也。以得无分别智善达法界一真平等离能所相。故唯识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又云。善达法界得一真平等。乃至得遍行真如。离异生性障。修檀波罗蜜增上。言遍行者。以此真如遍在一切诸行法中。而今证得。自利利他得自在故。名欢喜地。华严仁王广明其相。今不具录。下皆仿此 二离垢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前地于大菩提善得通达。离世间相。得正性离生。破异生性障。证一真法界。故云异性入同。此地对异之同亦不可得。故云同性亦灭。以若见于同即名为垢。既离对待。故名离垢。又此地证得最胜真如离邪行障。持戒波罗蜜增胜。性戒所显名为最胜。以四无量心。行广大十善。得性戒成就。于性重讥嫌平等无异。亦名异性入同。断性亦无。方离微细破戒之垢。名同性亦灭。称离垢地 三发光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成就胜定。大法总持。破戒烦恼毕竟不生。故名净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故云明生。此地证得胜流真如。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中最为胜故。断暗钝障。行忍辱波罗蜜增胜 四焰慧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由定发慧。慧光明泰。故云明极。能破微细烦恼障尽。故名觉满。觉焰既增。故名焰慧。此地证得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由第六识二身见等于此永断。不为我执所摄取故。能断微细烦恼现行障。修习精进波罗蜜增胜 五难胜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真智唯一。故曰同。俗智差别。故曰异。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非同非异。故云所不能至。极为殊胜。更无胜者。故云难胜。此地证得类无差别真如。谓此真如。非如眼等是有别类故。断下乘涅槃障。修习禅波罗蜜增胜 六现前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谓住因缘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得现前。智现理现。故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此地证得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断粗相现行障。修习般若波罗蜜增胜 七远行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以第八地得一真如心。名无相无功用。故此第七地。从初发心。二无数劫加功用行今至有相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至此真如无相边际。故云尽真如际。多劫修行。故云远行。证得法无差别真如。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断细相现行障。修习方便善巧行增胜 八不动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非染非净。故名为一。离诸虚妄。故名为真常住不变。故名为如。约此义边名为不动。又此地中。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名不动地。此地证得不增减真如。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染净有增减故。断无相中作加行障。修愿波罗蜜增胜 九善慧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依真如理体。起无碍智用。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名善慧地。此地证得智自在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四无碍解得自在故。谓法义词乐说也。谓此四种以智为体。名智自在。断利他门中不欲行障。修习力波罗蜜增上 十法云地二。一标指。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此指二地已来至第十地。云诸菩萨。以是五位之中第四位故。或可总指从前至此五十五位。此第十地即是修习最后边际。亦名此地名修习位 二正显。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菩提心体不离二种。谓悲智也。从初修习。至此毕功。融为果海。名为法身。慈即悲也。能阴众生。故曰慈阴。妙云智也。涅槃理也。法身无相。唯此三种亦云大定智悲。即涅槃三德。名秘密藏。今此位中。犹处修习之极。犹有佛地障在。未能始觉合本。二相尚存。故云覆涅槃海。此地证得业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得四自在。一三业。二五通。三总持。四禅定。断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修智波罗蜜增胜 八等觉位二。一正明。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从真起应。返入生死。从果入因之始。故云如来逆流。果法圣智即法流也。从因入果。从生死入涅槃。故名顺行而至。至极也。起应之始。行因之极。顺逆交际只一刹那。故云觉际入交。此即解脱道前无间道也。只于此处立为等觉。华严不说。含在第十地中。故彼地中便明受职。是等觉也。唯识但破十一种障。亦此意也。今此别出。意在圆融之中备显行布耳 二结显。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 虽从初心至此等觉皆用金刚三昧观察诸法皆如幻等。然至此位。能破最后微细无明。是此三昧最极边际。力用满足。别得名为金刚心也。此即妙觉入心之初。属无间道。便名等觉。故云始获金刚心也。即唯识说。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断佛地障。即入妙觉也 九妙觉位。

  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始从干慧。终至妙觉。单复相兼。总有十二。单则有七。谓干慧暖顶忍世第一等觉妙觉。复即有五。谓信住行向地。以一一位中自具于十。故名为复。第十二位即是妙觉。名无上士。无上士者无所断故。无上士者更无过者。如十五日月圆满无缺。故云方尽妙觉成无上道。体即大般涅槃。三德具足名秘密藏 三结依行成位三。一结用行。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指前五十七位。故云种种。于一一地。皆用金刚如幻三昧。观察诸法若行若智一切断证。皆如幻炎水月虚空响城梦影像化等事。故云十种深喻。斯则始从渐次终至佛果。皆由首楞严王即观之止即止之观。破无明惑。起行修证。故云金刚观察也毗婆舍那止观双运也。故荆溪云。如梦勤加空名惑绝。幻因既满镜像果圆。清凉云。修习空华万行。安坐水月道场。降伏镜像天魔。证得梦中佛果。皆此意也 二结位次。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增进即渐次也。故前文云。从此渐次安立圣位。五十五位者。信住行向地为五十。干慧暖顶忍世第一为五。菩提是果。即等妙二觉也。五十五心名之曰路。由此能到菩提果故。即菩提之路也 三结邪正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18 15:18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行人若能依此修证。不断而断。无到而到。此则名为真修行者。故云正观。若言都无地位。但尚理是。斯同邪见拨无因果。故名邪观。仁王经中亦此料拣。说地位竟即云。若言越此而成佛者。是魔所说。大文第五。出圣教名殊者。上来诸文。依解起行修行渐次。由因克果。一期周毕。此之法门。当流后代。须建经名。若无其名。何以召体而流布耶。故此文来 文二。一文殊问。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文殊智德。此会率先。阿难遭难登伽。佛令持咒往救。大众茫然失守。亦为旁问见元。诸圣各说圆通。如来敕其慎选。洎今解行圆毕因果克周。故问经名以流后代。一会能事。归此人也 二如来答。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此下五。名今是一也。以佛于无见顶放光化佛说神咒故。此表一心具体相用。大体也。佛相也。顶光化佛即是用也。细释配法。即开题中。悉怛多等云白伞盖。藏心无染曰白。遍覆一切曰伞盖。实相智慧是尊重法。楷定正邪。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名无上宝印。三世诸佛。以此明照诸法实相。竖穷横遍具无漏德。名清净海眼。此上总约理智立名也。

  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二也。救护亲因总标也。度脱下别显也。得菩提心发大乘意也。入遍知海证圆常理也。此上约功用以立名也。

  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三也。三世果人入秘密藏以此为因。密之因也。又此大定具一切行。而非凡小之所能知。故名为密。密即因也。三世如来以此法门为究竟说。故名了义。此即约人法以立名也。

  亦名大方广妙莲花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四也。旷兼无际故大。正法自持故方。称体而周故广。即三大义也。妙名不可思议。莲华喻开佛知见。出烦恼碍智碍。见佛性故。如出水开敷也。又能于法自在。诸三昧首。故名为王。生诸佛故名母。持善遮恶总摄功德。名陀罗尼。咒即诅也。此约显益以立名也。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五也。法王委政之明教。故名灌顶章句。诸菩萨等已如上释。此约教行以立名也。已上五名答初问也。汝当奉持者答次问也。但依前五名。如说而行。流至后代令众开悟。即奉持也。上来明解辨行。由因致果。显位差别。问名请奉。一期周毕。斯则一会以终。合云大众闻佛所说作礼而去已。庆喜再有请益。时虽隔越。问且连环。故集经者。约问从义。合成一部。由是未结作礼而去 大文第六。辨趣生因异者。从此已下。即第二会再说经也。以阿难问所见现事时别异故。已如教迹前后中说文分为二。初阿难问二。一叙得果二。一闻法增道。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获真三昧。故云顿悟禅那。得斯陀含。故云修进圣位。深证灭谛。故云增上妙理。渐明智照。故云心虑虚凝。俱生难除。故云微细。言六品者。依大乘说。俱生烦恼三界九地虽各分九品。若智增者。入地永伏。至佛方断。若悲增者。故意令生。若依小乘。亦于九地各分九品。然约四果。地地别断。故初果身中。断欲界一地九品中前六品惑证第二果。二果身中。断下三品证第三果。三果身中。断上二界七十二品即得罗汉。今证二果。故断六品也 二叹佛述益。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修道所断行相难了。故曰微细。无始俱生。故曰沈惑。疑网消除。故云快然。增进圣位。故云饶益 二述所疑二。一正陈疑问二。一总问诸趣。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此疑。由前佛语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汝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消冰。应念化为无上知觉。斯则一人成佛。器界有情一时成佛。如来今日成佛已久。不合更有器界趣类。故云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等道。此道若是本来自有。云何前言清净本然。本来无有世界众生。亦不可言一人成佛依正融觉。若言众生妄习生起。妄习如何得生起耶。生起之相其义云何。若据如来答意。即是众生虚妄造业虚妄受生。菩提心中。犹如空华妄见生灭。故下文云。汝妄自造。非菩提咎。问此与满慈所疑何别。答前疑理本清净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则约依报为首。以难清净本然。故佛释疑。盖由强觉妄分能所。遂成三种相续。从妄见生。因此虚妄终而复始。此疑佛今成果一切合融归觉云何更有七趣差别。则约正报为首。以难果佛唯真真合无此七种差异。又征。此道为本有耶。为妄起耶。意欲如来广明因果。虽皆虚妄。善恶业缘受报好丑终不差忒。令诸众生明信因果不入邪见。前文但云从妄见生一体虚妄。诸钝根者便谓都亡因果。今此辨析。因果昭然。则知前难意显真谛。今疑意明俗谛。前后相济。方成圆了。即前圆解之义残也 二别问地狱。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 宝莲香事未检所出。意谓杀盗有对。邪行无对。故云无报。善星事出涅槃。琉璃缘如本经。为有定处下问意有六。文见于三。六者。谓有定处。无定处。自然。因缘。私受。同受。下文结云。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 二请说申益。

  唯垂大慈。发开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幼小曰童。情昧曰蒙。阿难自鄙无有大智。愿垂开发也。诸持戒者。若闻因果虚妄犹如空华。则持戒何益。苟示决定义门。必令谨洁无犯 二如来答二。一赞请许宣。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即俗而真唯一妙觉。即真而俗因果不亡。此义双融。方为圆了。阿难所问颇称佛心。故叹快哉。自除邪见 二正为分别三。一约情想以总明三。一总开二分文二。一标列。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诸法本真未尝生起。由念分别见诸法生。苟能离念。即见众生山河国土本来成佛。故云实本真净。返本者虽尔。其未返者各依见妄造业受报。故下文云。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返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故云因彼妄见有妄习生等 二正明二。初内分约情二。一释相。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 爱染之情。正是众生生死根本。名为内分。分亦因义。情爱沉下。能润业受生。故如水也。外由内感。故有水轮遍十方界。

  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此引事验也。忆即是念。明记为性。念有憎爱。故分怜恨。由爱起憎。不离情染。内有情染外现其事。故皆流水也 二结成。

  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所爱之境虽别。能爱之心是一。故云流结是同。流谓沉下。结谓缚着。因既不升。果亦沦坠 二外分约想二。初释相。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 众生生死本分由情。情着染境因是从坠。今以净境为所欲处。但由其想。不属于情。乃是众生分外之事。故云外分。气谓气色也。

  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盻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 引事验也。身轻清。顾雄毅。梦飞举。圣境现。轻身命。此五皆是殊胜气色。由想故有也。毅果敢也 二结成。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18 15:18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忻外胜境。不由情染。想既轻清自然飞动。报当超越也。已上总而略明。未细分别善恶 二别辨趣生二。一总明业缘逆顺。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顺逆有二。一约情。一切众生好生恶死。生即顺情。死即逆情。故云生从顺习死从变流。变犹逆也。又受胎时。三处皆顺。故得生也。死则无此。二约业。业能感果。生即顺感。由因致果也。故云顺习。死即反此。无生长义。故云变流。生死交际风火未散。平生行业善恶因缘此时俱现。强者先牵。即随生处 二别明情想升沉五。一明纯想。

  钝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此有二类。若唯有想不兼福慧。即但持戒而厌此身。必生天上。若于持戒兼修福慧。发见佛愿。深厌三界。必生净土。见十方佛即获法忍。故云心开。如观经说 二情少想多。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 想多故飞行自在。情少故受仙鬼形。此之等类。多因邪想不正修行。即是不修戒慧但修邪定。不持戒故堕鬼神道。以修定故有大神通。差别之因。一如上说。仍是想多情少。此中仙鬼等四。可以九八七六想配之。若情多者。必无戒定。堕三涂耳。

  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此想多中仍兼善愿也。虽不持戒。且有定愿。护持戒咒及禅定者。斯则由宿习故毁禁。知过故发愿。亦是乘急戒缓者。故能于八部身而见佛耳 三情想均等。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不升为天仙。不坠落三涂。仍于均等之中。想或稍强。根必聪慧。情或稍重。根必暗钝。虽同人类。亦由情想有此差异。即别报也 四情多想少。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 若望下文。此当六情四想也。横生旁生也。然有轻重。若情稍重。报为走兽。故曰毛群。若想稍强。身为飞禽。故云羽族。细论差别。如类生中及下文说。

  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火际者饿鬼所居处也。水轮向下至火轮际。近地狱也。受气猛火者。由业力故。受猛火气以为身也。故常被烧节节火起。水能害己者。苦于无水也。苟遇成火而烧其身。故云害己。

  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二交过地者。风火二轮交际之处。即正是七热地狱处也。于九情中。稍减者名轻。即八情者堕有间。稍增者名重。入无间正九情也。此言无间。约受苦说。然此无间。对前有间得名。以是第七热地狱故。下即第八五无间狱。别名阿鼻最极重也 五纯情。

  纯情即沈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阿鼻此云无间。即第八狱也。此具五种。谓受罪。苦具。身量。劫数。寿命也。若依俱舍。业报无间。以造此罪必堕地狱更无余业余生能间隔故。谤大乘下诸罪最重。由是更生十方阿鼻。法华云。若谤此经。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展转至无数劫。俱舍论说。阿鼻地狱寿命中劫。二十增减为一中劫。既言无数。此世界坏。即往十方阿鼻也。以谤法罪断佛种故。令无量人堕邪见故 三结由自业。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随顺造恶。故受苦报。恶业不同受报亦别。故云自招。众同分中有元地者。众名不一。同是一义。众有相似。同立分名。造业同者共中共变。俱舍论说。有差别同分无差别同分。同业共感众多苦具同受此苦。名无差别同分。若随轻重受报不同。名差别同分。今云元地即差别也 二就业报以别辨七。初地狱三。一结前生后。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由乎情想妄集诸业。随业善恶或升或坠。故云自业所感。十习因者别指恶业。即由十使烦恼。于六根门发识造业。洎受其报。从六根出。报与业交。故云交报。同受地狱即引业招。六根别受即满业致。俱是众生妄情习造耳 二征起别辨二。一十习因十。一淫习。

  云何十因 总征也。发业有二。一正发。即无明。二助发。即余惑俱分别也。今此十因。除淫习是所发之业。余九皆是能发之惑。惑有根随。下文自指。此下十段文皆有三。

  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 一由因致果。此即正是所发业也。具足贪痴。生死轮回斯为其本。内根外境互相偶构。故云交接。内外相发遂成欲火。喻显可知。

  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 二正感果相。根境两具。故云二习。能触所触。皆是我心互相熏习结成淫业。以于欲境起颠倒心生自他乐想。因此业种。后感其报。从其能触现地狱身。从其所触现诸苦具。皆是自业所熏。分其二习自相刑害耳。他皆仿此。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三结示过名。火能变坏一切世间。欲能破灭出世善法。是故行者应当远离 二贪习。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览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 由因致果也。贪即是爱根本之数。正能润生。于有有具染着为性。由爱着故种种计校。求取前境。故云交计相吸也。贪取不止。如水结冰坚住不散遂成冻例。此释贪久成业以致果也。喻文可见。

  二习相凌。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 正显果相也。由因感果。由内感外。吒波罗等忍寒声也。即八寒地狱。俱舍云。頞部陀者此云疱。尼剌部陀此云疱裂。此二从相。阿哳吒唬唬婆嚯嚯婆。此三从声。郁钵罗等三如青白红莲。此三从色。以寒之弥甚身色如之。相凌侵凌也。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结示过名。贪能滋润。滋长恶法。如今之有泉饮之则贪也。复能损害法身慧命。如有瘴之海 三慢习。

  三者慢习交凌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三段如前。恃己凌他高举为性。故名为慢。今云交凌相恃驰骋流逸。慢之相也。血河等事皆所感报。由内致外因果相称耳。饮之迷倒。故名痴水。西国有之。巨溺可知 四嗔习。

  四者嗔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枪锯。如人衔冤杀气飞动。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刺捶击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嗔恚。名利刀剑。菩萨见嗔如避诛戮 于诸苦具。增恚身心。热恼居怀。性不安隐。已上皆根本惑摄。互相冲忤结成热恼。热恼不息。气忿成坚。故感金石等事。橛系罪人杙也。宫割秦五刑之二也。斩斫剉皆新之死刑。刺即古刑之墨也。今流罪有之捶击皆新刑之笞杖类也。如劫末时。人起猛利嗔心。所执草木皆成刀剑。非内心之所感乎 五诈习。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挝棒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诈谓谄曲。罔冒于他。矫设异仪。险曲为性。或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师友正教诲故。此随数也。今云发于相调引起不住。正是此也。奸诈多端。或乱良善。矫设方便递相诱引。故云交诱。绳木绞校。所感苦具也。长恶滋蔓。如水浸田。豺狗足群行。舌有逆刺。狠锐首白颊。大尾长胡。似犬也。奸伪败正犹如谗贼 六诳习。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各无所见。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此亦随数。诳谓矫诳。心怀异谋。多现不实。矫现有德。诡诈为性。邪命为业。今云交欺。欺即诳也。诬罔即是现邪命事以诱利誉也。尘土屎尿皆苦具也。刀兵劫时人互杀害。故云劫杀。虺蝮虺也。博三寸。首如擘 七怨习。

  七者怨习交嫌发于衔恨。如是故有飞石投礰匣贮车槛瓮盛囊幞。如阴毒人怀抱畜恶。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挽撮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冤家。名违害鬼。菩萨见冤如饮鸩酒 怨即恨也。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冤为性。不能含忍。常热恼故。囊幞等。已上皆拘系罪人之具。有作扑字之误也。挽撮皆牵系罪人也。有作抛亦字误也。如违害鬼常伺取人。鸩酒鸩鸟名也。翼毛划酒。酒则杀人 八见习。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于违拒。出生相返。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藉。如行路人来往相见。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鞫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遍执如入毒壑 见谓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此见行相差别有五。一身见。执我我所。二边见。执断执常。三邪见。谤无因果。四见取。谓于诸见及所依蕴。执无最胜能得清净。一切斗诤所依为业。五戒禁取。谓于随顺诸见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无利勤苦所依为业。此之见习。各执己解互相是非。故感王使主吏等事。权诈者设方便以取情也。照明引他事以照证也 九抂习。

  九者抂习交加发于诬谤。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如谗贼人遇抂良善。二习相排。故有押捺捶按蹙捷衡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抂如遭霹雳 抂则逼压良善损恼于他。心无悲愍。害所摄也。既以抂押良善抑捺无辜令称有罪。故感合山等事。蹙谓逼迫。捷谓振动。衡权衡也。度丈尺也。谗能害善。虎能食人 十讼习。

  十者讼习交谊发于藏覆。如是故有鉴见照烛。如于日中不能藏影。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此是覆习。而言讼者。由覆发讼故。所言覆者。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悔恼为业。谓覆罪者后必悔恼不安隐故。己既有罪。不能自发。遂招他讼。此讼即是恼之一法。忿恨为先。追触暴热恨戾为性。蛆螫为业。谓追往恶。触现违缘。心便恨戾。多发嚣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乃名为讼。此覆彼讼。二习相发。故感恶友业镜等事。覆藏过恶。自知而已。如于阴贼不惧当苦。必堕恶道。如戴山履海也。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八(中)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18 15:18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