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严要解》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这时,阿难和诸大众的妄心都起不来了。大家好象失掉了自我,讲不出话,无法申辩,这就是默然自失。至此释迦佛把大众的妄心都破光了,能与释迦佛辩论的还有什么心呢?穷遍思维再也找不出来了。大家默然自失,开不得口,动不得念,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当下妄想空净,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刹那间省悟了。哦!以前执虚为实、认假作真,原来以前都错了。

  雪窦禅师说:“二十年来曾苦辛,为君几下苍龙窟。屈!堪述!明眼衲僧莫轻忽。”这里的“君”,是指佛性。为了寻找佛性,为了见性,雪窦禅师二十年来吃了多少辛苦啊!就象几下苍龙窟一样,九死一生。屈──原来以前都错了!堪述──是为了启发后学:明眼的衲僧千万不可轻视这个、千万不可忽略这个啊!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次第就是顺序。九次第定就是九种禅定:四禅、四无色、灭受想。从低到高,按顺序从一种定进入另一种定。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无色: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灭受想定又称灭尽定,把“色受想行识”五蕴里的“受”和“想”灭掉。一接触外境,这是什么呀?就领受了。蕴是蕴藏、蕴积的意思,领受得多了蕴藏起来,就是受蕴。

领受以后就想:哪个对我有利,哪个对我有害,有利的怎样得到它,有害的怎样消灭它……这许许多多的想法蕴积起来,就是想蕴。打坐做功夫,先粗住,再细住,然后是欲界定、未到定,未到定就是还没有到初禅。继续打坐做功夫,生起八触十功德,就到了初禅。然后从初禅经过二禅、三禅、四禅,进入四无色定。经过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到了非想非非想定,还有一丝想蕴未灭。最后把受蕴和想蕴全都灭尽,就是灭受想定了。

  漏就是烦恼,烦恼就是贪、嗔、痴、慢、疑、恶见。恶见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等,这些见解称为“见惑”,贪、嗔、痴、慢、疑等心态称为“思惑”,这是粗分--粗粗地分类。若是细分那就名相太多了:俱舍宗分见惑为八十八品,唯识宗分见惑为一百二十品;思惑呢?思惑可分为九地八十一品。这些名相很繁杂,对于先断哪个、后断哪个在教界还有争论,在这里我们就不细讲了。总之,见惑和思惑都属有漏,把见惑和思惑这二惑都断尽了就是漏尽。不得漏尽就是没有断尽二惑,那就不能证成阿罗汉果。

为什么不能成阿罗汉呢?因为在修法的时候不是用真心来修的。真心就是“大佛顶如来密因”,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性啊!它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动不摇的。不用真心修法,而用对境生起的妄心来修,就比如煮沙成饭,无有是处。虽然能修成功九次第定,但还是不得漏尽成阿罗汉。

  生死妄想,就是有生有灭的妄想。

  佛告诉阿难:现在世间一切修法、学法的人,纵然能修成九次第定,也不能断除见思二惑、证阿罗汉果。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执著有生有灭的妄心,误认为妄心就是真心。所以你如今虽然号称多闻第一,但你不用真心修行,还是不得漏尽成阿罗汉,还是没有证成圣果。

  石霜庆诸禅师圆寂后,大众欲请首座继续主持法席。石霜禅师的侍者(九峰道虔禅师)对大众说:“须明得先师意,始可。”首座不服,反问:“先师有什么意?”九峰说:“先师道:‘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其余则不问,如何是‘一条白练去’?”首座答:“这个只是明一色边事。”

九峰不肯他:“原来未会先师意在!”首座一听,恼了:“你不肯我那?但装香来!香烟断处,若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侍者马上点上香,香还没有燃完,首座就已经坐脱了。九峰抚摸着首座的背说:“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诸位在这个地方注意了,如果修成九次第定,能入灭尽定,就可以坐脱立亡了,但那是真成道么?不一定啊!要明见真心才算数。禅宗有言:舍利十斛,不如转语一句。若不明见真心,任你坐脱立亡、舍利无数,也只是一色边事。

  有人提出问题来了:九次第定修到最后,灭受想定也修成了。修成灭受想定,不受一切受,思想也没有了。这就是说,思惑已经断尽了。思惑已断的人,分段生死就应该了了。为啥经文上说,九次第定修成以后,也不得漏尽阿罗汉果呢?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现在从两方面答一下:

  第一、注释《楞严经》的人很多。有些人讲,修九次第定,到成就的时候,三界九地的思惑都已经断尽了。

  我们上次讲过,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九地就是欲界里的五趣杂居地,色界里的四禅: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无色界里的四空: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这九地里,每一地都有上中下三类思惑,每一类又可细分为上中下三品。如此,每一地都有九品思惑。

  他说的修成灭受想定能断尽思惑,就是指这九地八十一品思惑都断尽了。那么见惑呢?他说是没破。因为见惑没破,知见不正,就会认假当真,遇境还会沉沦。见惑不破,就不得无生智。见惑破了之后,才能得无生智。见惑、思惑都破了,才能证得阿罗汉果。见惑还没破,无生智不得,所以不能够证到漏尽阿罗汉果。

  第二、如果修行人不晓得不生不灭的真心,在那里执着生死妄想,象阿难一样,误以妄心为真实,就会认假迷真,这就是见惑,是知见不正。见惑如果不破,前尘是不会丢完的。我们面前讲的色、声、香、味、触,这种种的尘境,他挥不开、丢不完。前尘既在,思惑哪能说破尽呢?他沉空守寂,不对境,好象没事。一旦对境的时候,他就生心了。

心生的时候,种种欲望就来了。这样看来,思惑并不是破尽了。见惑是迷于理,就是道理上不明白;而思惑是迷于事,事情当前的时候,心就发昏了。理既不明,思想怎能全清爽呢?道理都没弄明白,遇到事情,心能不动吗?所以说,虽然能够修成九次第定,也不得漏尽阿罗汉果。

  相宗里有的人说,修行应该先破见惑,后破思惑。因为见惑是分别所生,分别所知障叫见惑。而俱生所知障与烦恼障是思惑。俱生,就是于无始以来就有的。一定先破分别的,后破俱生的。一定是先破见惑,后破思惑。不可以说先破思惑,后破见惑。由此可见,修成九次第定,而不证阿罗汉果,讲得不对,连《楞严经》经都是伪造的了。

其实他的解释是没有道理的。细细思量,假如九次第定修成功了,灭受想定是否真能破思惑?我想并没有破。为什么呢?他是伏的,把思惑伏到里面了。因为他在修定的时候,不是用真心修,是用妄心修的。克制妄心,压念头不起。如同把石头压在草上,叫草不要生起来,这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草压在石头下,等拿掉石头,草又生出来了。灭受想定修成之后,所得的定是有劫数的,劫数过了之后,他出定了,反而要来个大翻动,妄动的习气比从前更厉害十倍。

  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的时候,就看到一位法师在山里等释迦佛降生说法。这法师在释迦佛降生之前,就住在山上啦。玄奘法师是修道人,在路过这座山时,看出这个山上有紫气,知道山里有修道人,于是让大家去寻找。因年代太久,洞口已没了,碎石、树木倒塌,封住了洞口。好不容易挖开洞口,见里面有一个人坐着。玄奘法师的弟子说:哎呀!死了吧。玄奘法师说:不是的,他是修灭尽定。便拿磬在他耳边敲,使其出定。出定之后,他看见玄奘法师身穿袈裟,以为是释迦佛来给他传法了。玄奘法师告诉他,释迦佛已经圆寂了。他听后痛哭流涕,觉得错过了机会,空等了一场。玄奘法师告诉他:“你不要哭,震旦正在兴起大乘佛教,你可到那边去投生。

你这个身体这么多年下来,皮肤骨骼都不行了,不能用了,再去投生,换个新的吧。你要到高楼大厦、琉璃瓦、黄墙头的地方去投生。”那位法师就圆寂了。投生后,就是后来的三车和尚。为啥叫三车和尚呢?这个人投生在尉迟恭家里。投生后,习气大的不得了,原来修灭受想定压下去了杀、盗、淫,现在呢?是大杀、大盗、大淫。这样,他就闯了大祸,被打入太庙,要杀头了。按照唐朝法律,犯了死罪,出家做和尚可以免死。尉迟恭没办法,只好让宝贝儿子出家做和尚,不然要杀头的。

三车和尚说:“爸爸,我出家要带女人走。”父亲问带多少?三车和尚说要装三车(三车和尚的雅号就是这样来的)。你看看,这还得了!所以说修灭受想定,思惑是断不了的。一旦泛起来,更是大得不得了。只好说“相似断”,好象断了,实际是包在里面。见惑迷理,迷于道理,知见不正。思惑迷事,遇到事情就泛起来了,思惑顶难破。因此我们说,有人修九次第定,定是有,但却是克制的,因其没有真正的无生智,所以不究竟。不究竟就不能得漏尽阿罗汉果。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这个理答复完了,如果还有疑问,等到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讨论。


  (一)明暗无亏,显见非眼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这段经文很容易懂,这里只讲讲“三昧”。简单地说,置心一处、一心不乱,就是三昧。铺开来说,那就太多了。《大日经疏》里就讲了五种三昧:入“阿”字门、一念法界,是毗卢遮那三昧;於莲花印一心不乱,是观自在三昧;於金刚慧印一心不乱,是秘密主三昧;於释梵诸尊之法门一心不乱,是净天眼三昧;於大悲藏云海中一心不乱,是普眼三昧,又称普现身三昧。要想得到三昧,就必须自己修行。若不实修,知道的理论再多,也得不到三昧。

  阿难听了以后,再次悲心发动、潸然泪下,后悔自己以前不对。急忙向佛五体投地,虔诚顶礼。然后长跪合掌,向佛诉说:自从我发心跟佛出家以来,总想依靠佛的威神之力。我常常这样想:“不用我辛辛苦苦地去修行。”总以为如来会给我恩惠,将来会把三昧赏赐给我。不知道我的身心和佛的身心本是不能互相代替的。从而失掉了我的本心。

我的身体虽然已经出家,象是个修道的样子,然而,心还没有出家,心与道还不相应。就象富家的儿子,逃离了父亲,结果一身贫苦。今天我才知道,我虽然听佛讲经听得多,但如果不修行,就等于没有听过。这就象:只是听别人说说食物,自己不去吃,那终究是不能饱的。

  现在有些修净土的人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不用我念佛修行,只要我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就行了。这哪儿成啊!阿弥陀佛不会拉我们去的。这不跟阿难一样吗?自己不肯用功修行,只等着佛的恩惠。“欲净其土,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心好比一杯水,佛好比天上之月。心水不清净、很浑浊,就映现不出天上之月。

临命终时,非但见不到佛,生不到西方,而且业障现前,那就不由自主地跟它跑,随它六道轮回去了。永明延寿大师教导我们要好好念佛,每日要念十万八千,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念佛得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十分得力,就把我们心水里的污秽消灭掉了,心水清净就映出明月,实相就现前了,亦即亲证“念佛三昧”。三昧不能靠恩惠,不能靠赏赐,必须自己努力修行才行。这还是显教的说法。

  若照密宗的说法:佛是无缘大慈,对一切众生统统无分别地放光普照,无论是谁,你们都到我这里来呀!无奈众生害怕佛的光明,照得眼睛睁不开呀,快逃快逃,远离逃逝了,这是不相应啊。假如你修行得好,心水清净了,你的心也就光明了,你的光明与佛的光明两光相照,相得益彰,自然就合上去了。这么一相应,就生到净土了。其实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说食不饱,靠恩惠赏赐是不行的。其实,给你说食就已经是恩惠了。

  有的人讲,《普门品》上不是说了么: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财得财、求福报得福报……那不是恩赐么?唉!众生执着得厉害,佛菩萨慈悲心切,一开始无法使你信入,就先给你点甜头尝尝,你要福报就给你点福报,那是“先以欲钩牵”哪!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 开我道眼。”

  二障,是指烦恼障和所知障。详说这个道理,很深奥、很复杂,我们现在浅显地简单地 讲讲。

比如我们现在用的这个录音机,它是自性所显现的。并不是天生就有个录音机,是大脑-- 第六意识根据客观环境的规律、根据电子学的原理研究发明出来的。那么,第六意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第六识、第七识都是从第八识生出来的,五、六、七 识的根子是八识。前五识起照境的作用,第六识分别思量,第七识搬运执取。

第七识执著第八识为“我”,把前面的善恶造作搬到第八识,形成业力种子,这便是以后受报的因。一旦种子成熟,就会受到善恶之报,这就是果。人都知道前五识和第六识,而不知第七识,更不 知第八识,在那里争论唯物、唯心。物是“所见”,心是“能见”。其实,世间的一切都是第八识的显现,“能见”是第八识的“见分”,“所见”是第八识的“相分”。心、物都没有离开第八识啊!

  “相分”是境。“见分”对境产生“所知”,这时候还没有成“障”。由于不了解真心 ,起了法见,认为实有这个东西,这就成障了。譬如见到了录音机之后,不晓得这是真心的 作用,着了录音机之相,哦!有这样一个东西,名字叫录音机,作用是录音,这是真实的。

这就是所知障。烦恼障是从所知障生起的,认为实有录音机这个东西,就想得到它,如果得 不到就烦恼。得到之后还是烦恼,这可是宝贝呀,不敢碰不敢摸,弄坏了可了不得。这就是烦恼障。世间人都是这样,在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二障里滚来滚去。

  我们修行人起心动念要修法、要证道,其实这是所知障。哦!我明白了:原来法法平等 ……。这还是所知障,因为你还有个法执、有个见地在。所以禅宗说:“‘佛’之一字,我不喜闻!”

念一句“南无佛”,便挑水打扫禅堂,要扫掉这一句佛号的污染。这就是要去掉所知障啊!要去掉所知障,必先去掉烦恼障。烦恼障来是后来,去是先去,所知障是先来后 去。

  寂是不生,常是不灭。寂常心性就是不生不灭的心性,也就是妙明真心。

  穷是穷尽、彻底,露是发露、揭示。穷露就是彻底地揭示出来。

  道眼是见道之眼。了知妙明真心不生不灭,就是开了道眼。一旦开了道眼,就去掉了烦 恼、所知二障,所知是智慧,烦恼即菩提。

  所以阿难说:世尊啊!我们现在被烦恼、所知二障所牵缠,如同游子不能归家,是因为 我们没有悟道,不能了知寂常心性妙明真心。恳求您老人家怜悯我们、护念我们,把妙明真心给我们彻底地揭示出来,打开我们的见道之眼。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如来不负众望,开示道眼,显现报身说法: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佛胸口有个卍字,这个卍字是梵文,表示万德庄严、清净无染、吉祥如意。卍字涌出宝 光是表法的,因为阿难求佛开示道眼,卍字就表示清净道眼,宝光表示清净道眼所生的功德。这功德是多生多劫积累的,万德庄严、吉祥如意,所以放出光来。晃昱形容明亮,耀眼生 辉。有百千色是表法的,表示真心的妙用千变万化,妙用无穷,能生万法。

  “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徧”。十方就是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我们常说:四面八方, 八方加上上下两方,就是十方。微尘就是微细的尘埃,十方有多少佛世界啊?就象微尘那样 多。一时周徧,那么多的佛世界刹那间都普遍的照到了。这是表示见性了,因为佛性本来就是满虚空遍法界的。《阿弥陀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佛光既是 如此,我们众生的光也是如此,只是被妄想执著封闭,不能显发、不能朗照。我们用功修法 ,就是要去掉这个妄想执著,定中的种种境界都不要睬它,不要住境着相。

到了开悟的时候,就会刹那打破妄想执著,见到一线光明。为什么只能见一线光明呢?因为我们多生多劫妄 想执著惯了,很难一下子全改过来,妄想执著只打破了一线,所以只能见到一线光明。这就是见性了,妙用也就跟着来了,由于只有一线光明,所以妙用的力量也很微弱。将来随着妄 想执著的减少,光明增加,妙用的力量也增加。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也是表法的,莲花开表示心花开。花开见佛悟无生,表示开悟了,悟到了本来不生不灭。

  “徧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旋是旋即,立即、马上之意。前 面刚说过,十方有那么多佛世界、那么多宝刹,每个宝刹都有一尊佛。释迦佛从胸口卍字涌 出的宝光,普遍地灌注到那么多佛的头顶上,此后,立即就灌注到阿难和与会诸位大众的头上。这也是表法的,表示灌顶、表示加持、表示心心相印。报身放光也是说法,但不是开口 说法,紧接着如来就开口说法了:


  “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

  大法幢比喻正知正见。建大法幢就是建立正知正见。要建立正知正见,就必须摧灭邪知 邪见。一个一个邪见就象一幢一幢房子,要把这一切妄心都去掉,才能树立起正见。这就叫建大法幢。

  妙微就是微妙。自性能生万法,世界上一切东西都是自性所生的,这多么微妙啊!而自 性无相,它虽实有,你却看不见它,无法出示与人,秘密得很,这就叫密。虽有而不可得,虽不可得却能生万法。如何获得这个“妙微密”啊?至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能意会, 不能言传,全靠以心印心了。一旦心领神会,原是本地风光,毫无秘密可言。

禅宗有言:不 会则“世尊有密语”,会则“迦叶不复藏”。不复藏,就毫无秘密可言了。不密而密、密而不密,那到底是个什么呀?那就是“性净明心”,也就是佛性,它本体清净毫不污染,能朗 照十方起无量无边的妙用。这样的心(佛性)就是性净明心。亲证这个性净明心,就见道了 。用什么见,用清净眼啊。所以见道就是得清净眼。得了清净眼就不会再着相了。

  佛告诉阿难:我现在为你建立大法幢,使你扫除邪见、树立正见。也使十方世界的一切 众生获得微妙秘密的“性净明心”,亲证本来,得到能见道的清净眼,使他们道眼通明。

  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想想办法,也就是世尊度化的方便,没有办法怎么能行啊 !正如禅宗的宗师,要想使弟子开悟,就要有办法。若无办法,没有一点方便,只是叫弟子去死参“念佛是谁”,那怎么开悟啊!佛的方便法门很多,佛是有办法的。请看下文: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

  佛叫阿难,你要先答复我。你看见我的光明拳的时候,这拳的光明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次问“云何成拳?”又怎能成为拳头的呢?第三“汝将谁见?”这个最重要。是什么在参念佛是谁呢?这个见是谁呢?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阿难只执著前尘,而不晓得真心。阿难讲:“由佛全体,阎浮檀金”,因佛身清净光明,就象阎浮檀金一样。阎浮檀,梵语,译为胜金。须弥山南有洲,多此檀树,其果汁入水, 沙石成金,叫阎浮檀金。以此金一粒置一般金子中,悉皆失色。以此金一寸置于暗室,其光耀如白昼。以喻佛身金光如檀金,佛的身体像阎浮檀金颜色一样。

“赩如宝山”,赩是说颜 色红润,象宝山一样光明。佛问这光明从何而来,阿难说是清净所生,故有光明。佛问你用 什么看到的,阿难说我是用眼看到的。“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手伸出来是掌、屈起来是拳,手握紧了就是拳头。

  佛在这里是做个比方,先问阿难,光明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拳头是怎样形成的?用啥东 西看到的?先问定之后再来讲道理。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不用譬喻不大容易懂。譬喻就是比方。用知道的事比喻不知道的事,容易理解。如来讲 :我告诉你呀!一切有智慧的人,还要用譬喻开悟,若没智慧更要用譬喻。“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 ,譬如拳头,假如没有手怎会成拳呢?譬如眼根,若没有眼根怎会看见东西呢?用你眼根比 方我拳头,其义均不?是说这个比方合适不合适?拳头是从手来的,若没手不成拳,那么没有眼就不能成见。用你眼根比方我的拳头,这样比方是不是合适呢?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阿难说,世尊你讲的对啊!假如无眼,我怎能看见呢?用我的眼比方如来的拳头是同类 相比,是很相似的,没有差别。

  其实这个理不相类似。因为拳无实体,拳是手生成的,伸出为手掌,屈起为拳。而见是 有体的。刚才讲世间之物尚有体性,何况妙明真心呢?一定有体。而拳是假相。一伸为掌,不伸为拳。两者不相类似。阿难说是类似,这是错误的。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 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佛告诉阿难,用我的拳头比方你的眼根,你说是相类似的,其义不然,不是这样啊。“ 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譬如无手人怎会有拳呢?有手才能形成拳呀!“彼无眼者 ,非见全无。”没眼的人并不是没有见。比如瞎子他只见暗,黑洞洞的。只见黑暗还是有见 啊。见到录音机、见到台灯、见到杯子是见,他见到黑暗怎么不是见呢?“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嘱。以是 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试问路上的瞎子,你们看见什么了?他一定告诉你,我眼前只有黑暗,其他什么也看不到。其实“前尘自暗”,我们眼前这些色尘本来都是暗的。能见 到它们是因为光啊!灯光,太阳光等。假如没有光,怎么会看见呢?如果我们被关到黑房子 里,没有光明,眼前也是一片黑暗,什么东西都分辩不出来,与盲人不是一样吗?世上的人错就错在,见到东西是见,见到黑暗不算作是见。眼前是黑暗还是见,你见的是黑暗,不能 说不见。“前尘自暗,见何亏损?”见黑也是见,“见”哪里会损坏和欠缺呢?见是不坏的、不欠缺的。不看《楞严经》不晓得,众生原来都不晓得,哪里知道见暗、见黑也是见啊!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阿难跟我们一样的境界,盲人只看见黑暗,哪能看见东西,云何成见呢?我们说的是‘ 见’,不是看见东西呀!‘见’是能见之性,不是看见东西,这点很要紧。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佛进一步问阿难,你说看见黑暗不能成见。我再问你,瞎子可以看见黑暗,有眼人在暗 室见暗,这有眼人与瞎子都见暗,这是一样还是两样?是同、还是别呢?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阿难说,有眼人在黑房间见的黑暗,与瞎子所见的黑暗,是一样的,没有差别。这样看 来,见黑与见东西不关于眼的事。为什么?刚才讲了,眼见东西要有增上缘。眼睛对色境的时候,没有增上缘是不成功的。增上缘就是空、明。假如没有增上缘,眼睛对色境的时候, 还是看不见东西,这不关眼的事。见暗不关眼,见明又何尝关眼呢?假如不是增上缘显现光明,假如没有空间,你也不能见呀!所以说这与眼无关。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 。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佛又问阿难,假如是无眼的人,见到的全部是黑,忽然有了眼,比如有一个瞎子被医好 ,忽得眼光,还是前面这些色尘,又都可以看见了。“见种种色,名眼见者”,种种差别、形形色色的东西都可以看见。这种见,假如叫做“眼见”。如来下面要说明这不是眼见,这 个眼睛是照,“见”是我们的心见。  假如说瞎子“忽得眼光”是眼见,那么黑暗中的人在完全见黑暗时,忽然灯光一照,也能见种种色,这是因灯而见,就应该是“灯见”了。前 面已说明瞎子医好能看见东西,是眼见。那么黑暗中人一遇灯光,见种种色,这就是灯见啦 !“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假设说灯能够见到东西,那就不叫做灯,应该叫做眼了。“又 则灯观,何关汝事”,假如灯能看见,那是灯看见的,和你不相关啊!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是故当知”,因是之故,我的比方你应当晓得了。“灯能显色”,灯是增上缘,把一切色境显现出来了。“如是见者,是眼非灯”。显现出来的东西我们能看见,却不是灯看见,灯只是使之显现而已。是眼睛看,而不是灯看。“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眼能显色,眼譬如灯,眼根是‘见’性的增上缘。眼根不坏,增上缘就有了。

眼根坏了,就等于在黑暗房间中灯没了。增上缘没了,就不能见。增上缘有了,事情才能成功。实际上能见东西的不是眼睛,眼根只是‘见’性的增上缘。缘具足了,就能见东西。眼根坏了,缘不具足,就不能见到前尘了。“如是见性,是心非眼。”见性,就是见到东西的本性。这个能见的本性是心,不是眼睛。


  (二)动乃客尘,显见不动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诲。”

  上面我们讲了十番显见的第一番显见:明暗无亏,显见非眼。我们‘见’性,不是有了眼根才有的,我们的‘见’性是本来就存在的。眼根只是增上缘,可以使‘见’性起作用,帮助起作用而已,就象灯光帮助我们的眼睛起作用一样。黑暗里有灯光,我们就能看见各种景色。佛就是讲这个比方给阿难听。因阿难认妄心,不认真心。妄心是依据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生起来的虚妄相想。假如没有前尘,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心就生不起来。

所以佛就把手握成拳头打比方:我有手,可以握紧拳头,假如我没有手,拳头就握不成,这是启发阿难。因为阿难说:我有眼能看,没眼我就不能看了。佛问阿难,我这比方对不对呀?和你讲的一致不一致呀?我的比方恰当吗?阿难讲:蛮恰当。有眼能见,没有眼睛就不能见;有手就能握成拳,没有手就握不成拳。

实际上,这掌、这拳头都是假相,可以变来变去,而‘见’性是不动的,见性不是因眼根存在才有的。眼根没有就是瞎子,瞎子眼根坏了,不能看东西了,但它能见暗,见暗也是见。尽管明、尽管暗,见性并没有亏损,这就是第一番显见--明暗无亏,显见非眼。十番显见都是充分表示,真心是存在的,不是因境界才有。

  接着讲第二番显见--动摇名尘,显见不动。

  阿难和与会的大众,听佛讲了见是心见、并非眼见的道理,知道佛讲得对,已无话可说。但还是没有彻底明白,还希望佛能大发慈悲,继续宣讲。大家合掌净心,等待着佛的慈悲教诲。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佛当然知道大家心里想的什么,于是就伸开那软如舒兜罗绵、靓如网相光的手掌。象圆圆的车轮一样,张开五个指头。从自己刚成道时,在鹿野苑度五比丘讲起。

  “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阿若多,即憍陈那,阿若多是名字,憍陈那是姓。佛刚出家的时候,他的父王就派五个人跟着他。这五个人是谁呢?一个即是阿若多;一个是摩诃那摩,即拘利;一个是跋波;一个是阿舍婆阇,即跋提;一个是跋陀罗阇。这五个人陪释迦佛一道到深山修行,后来这五个人离开佛到鹿野苑去了。鹿野苑是波罗奈国养鹿的地方,他们到鹿野苑修学外道去了。释迦佛雪山成道以后,先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相继为他们说四圣谛法。四圣谛法即苦、集、灭、道,于是这五个人得道,成阿罗汉果。所以佛叫他们来说法,用他们的亲身体会讲。

  “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见性不动,不动是主人,动摇就是客人。客尘是打比方,妄心就是客尘。客是客人,尘是尘境。客尘迷住了我们的真心,那我们就修不成菩提道,也证不成阿罗汉了。遇事的时候,对境生心,烦恼就来了,这都是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你们几个人,当时是怎么样开悟的?怎么样修成功的?佛是让他们用自己证成圣果的经过,来解阿难及四众之迷。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憍陈那年岁比较高,年高德重,所以称为长老。憍陈那讲,我于大众之中独得解名。什么叫独得解名呢?因佛说法时,他第一个先悟道,悟到佛说的真理,因此得解,晓得道理了,因此说他在大众中“独得解名”。

  “因悟客尘二字成果。”憍陈那是在客尘二字上悟出了道理成正果的。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的身体生灭不停,像客人一样,客人就不能常住,头出头没,来来去去;也象灰尘一样,灰尘飘动不息,摇摆不停。是比喻我们的肉身和客人、尘土一样,来来去去不能常住。有客就有主,有尘就有空。我们今天在座的大家都是客人,待一会儿都要走了,而老魏同志是主人(这是打比方,因在老魏家讲经,故说老魏是主人,来参加法会的都是客人。),他不走。主人常住,客人不能常住。肉身就是客人哪。我们不看色身,要看见里面的主人。主人是什么?主人就是我们的‘见’性。

第一番显见,‘见’性不是眼睛,‘见’性就是我们的主人。而我们错就错在只认客人、不认主人。这色身是幻身、是客人,它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细胞的新陈代谢,一秒钟也没有停止过。大概一个月吧,全身的血液就都换了一遍,不是原来的了。但是我们只认这变迁不息的尘境,不认佛性空寂体。客对主、尘对空,憍陈那就在这两个字上悟道了。

‘见’性是不生不灭的。要识得‘见’性,不要光看到法尘的浮动。大家都执著这个家庭,为妻子、儿子、金银财宝烦劳一生,捞,捞,捞!到最后一样东西也带不走,赤裸裸来,赤裸裸去。去的时候还不是完全赤裸裸,还要带一样东西,什么东西?“业”!业要带去,造的业还要跟你一道走。憍陈那他就聪明,佛对他讲过之后,他悟到了这个主人。他见到“见”性是恒常的。他见到本体是真空,不是昏糟糟的尘境相。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其实憍陈那的悟,只是悟了个小乘的涅盘。为什么是小乘的涅盘呢?他晓得了‘见’性是常境,像虚空一样。六尘呢?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像客人一样。舍客尘而得主空,自己本性得到了,已经得到了这么个小乘果。再进一步,这变动不息、来去不停、分段生死的客尘,当体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来藏不生不灭。不生,不是死死的不生,生生不息就是不生。因其不生,故也不灭。认得这个,即无生法忍。心不住境、尽起妙用,这就了了变异生死。大乘、小乘就差这么一点点。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

  世尊,比如行路的客人,匆匆忙忙的“投寄旅亭”,到旅馆里投寄住宿;“或宿或食”,或者住下来,或者只吃吃饭。住吃之后呢,“俶装前途”,还是要打起行李去赶路。“不遑安住,”不能够长住下来不再走。“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假如他是主人的话,他就常住,不会走了。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你来了之后不住就是客人,常住不动就是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不能常住,来来去去就是客。我们这个幻身,在这个世界的旅馆里就象客人一样。古人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天地就是我们住的旅馆,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也等于客人一样的,烧烧吃吃,事情完结就走了。事情怎么完结?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做了一番事业,造了一番“业”,到最后老死。死了嘛,“俶装前途”要走。到啥地方去呢?新业成就。宿业完结了,就是我们过去世所造的业,这一世已经都享完了,换个新的皮囊去享受新造的业。我们大家,各人的环境不同,是因为过去所造的业不同。“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来世果,今世做者是。”我们今生所作所为,就是来世的果。带着今生所做的业走了。“不遑安住”,我们不能永远住下去,还要在六道轮回中转。“若实主人,自无攸往”,我们的‘见’性,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真心有什么来去相呀!所以我们说生净土,很多年后转了个身,说“生者生己,去者未然”,这是说主人翁没有来去相,没有生灭相。刚才说了,我们要了变异生死,不生当中不妨现生,不来不去当中不妨来来去去。所以说,如来者,不来而来,来而不来。为啥说不来呀?是晓得了主人翁啊。尽管来去,他是不动的。我们不能执著前尘、外境,前尘、外境是客人。修道就是要认得主人翁,认得真心。把前尘、外境这些东西一放,就成就了。

  祖师说,不要去念佛、参禅,多此一举,这是披枷戴锁汉!为啥这样说?因他逍遥自在了。随缘放旷,任运逍遥。识得本来的如来藏心,认得主人翁。凡夫只识得客人,不识得主人翁。差这一点点,就不得了。憍陈那说,常住是主,不住是客,所以我就把这个幻身放下了。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佛言:如是。”

  再作个比方,刚才的比方是客,现在的比方是尘,这就说完了客、尘两个字。尘是灰尘,比方雨过初晴,清新的阳光升起来了。“光入隙中”,就是光从缝隙中穿过。一片光的时候看不见灰尘,假设光从缝隙中射出来,就能看见阳光中都是灰尘。我们有这样的经验,看到一线阳光里全是灰尘,多的不得了。“尘质摇动,虚空寂然。”灰尘摇动不停,但虚空是不动的。“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他就这样想了,澄然而寂静的便是虚空,摇动不停的便是灰尘。这是比方我们用功修行,初除烦恼时的情况。而对大根器的人,直说“无修无得无证”,大根器人要放一切放,这种人是有的,不是没有,但少。大多数人都需要一步一步地慢慢升进。初除烦恼的时候,等于是雨过初晴,空气清新。这是比方我们开始觉悟了,看到我们烦恼习气重得不得了,如在光线之中看到灰尘在飞。这世界上的东西森罗万相,都是幻起幻灭、生灭不停,但是虚空却是寂然不动的。这寂然不动的虚空表示我们的真心,因为真心之体是寂常的。虚空中的灰尘是动摇的,动摇的灰尘表示我们的妄想。这样比喻很恰当,所以佛说:“如是。”对的,对的。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这时候,佛要证明憍陈那讲的话是正确的。就把五个手指屈起来,握成拳头.屈起来又伸开,伸开又屈起来。这是啥道理呢?这是比方客人来去不停。问阿难:“汝今何见?”你现在看见什么了?

  阿难说,看见如来的百宝轮掌(佛的手有百宝千波轮相,佛的脚也有轮相。)在大众中展了再合起来,合起来再展开。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

  “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佛又问阿难:你见我的手在大众中开合。是我的手在开合,还是你的‘见’有开合呢?

  阿难回答:是您的手在开合,我的见是没有开合的。


  “佛言:谁动谁静?

  “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佛言:如是。”

  佛进一步问:什么东西在动,什么东西是静的?

  阿难说:是佛的手在不住地动。而我的见性,连静也没有,哪能无住呢?无住就是不住,不住就是动。连静也没有,哪能有动呢?

  佛说:对的,对的。

  这也是比方,手在开合,见没开合。这下子阿难的见解已经比较正确了,晓得见是不动的,没开没合。但是,见不动也有差别,什么差别呀?是真正识得不动的见性了呢,还是暂住不动呢?比如客人和老人家是亲戚,见到了老人家,唠了一阵子,说暂住一个月。这毕竟是暂住,不是真正主人,老人家才是真正主人。要是把这个暂住的客人当成主人就错了。佛正是恐怕阿难还不是真见性,所以问他“谁动谁静?”叫你真正见清爽,什么东西动?什么东西静?阿难说,佛的手在不住地动,我的见性静也没有,哪能有动呢?这下阿难就真开悟了。动与见是相对而有的,假如没有动,见根本不存在。我的见静也没有,哪来动呢?所以不存在动。这个蛮要紧的。假设说“见”是静的,那就是暂住的客人,不是真见。动静两边都脱开,都没有,才是真静。阿难在这个地方已经明白了,见性也没有啊,哪能有住呢?佛认为他答的很对,所以说“如是”。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上面讲的是主客关系,下面讲尘空关系。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

  “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佛再用尘空之意试试阿难。从百宝轮掌中发一道宝光在阿难右边,阿难就向右边看。再发一道宝光在阿难左边,阿难又转向左边看。佛问阿难:今天你的头为啥摇动啊?

  阿难说:如来发的宝光在我的左边、右边,我左右观光,所以头就摇动。


  “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

  “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佛言:如是。”

  佛又问阿难:你看宝光,左右动头的时候,是你的头在动,还是见在动呢?和上面一样的,还要进一步问:是你的头动,还是你的见动?

  阿难说:是我的头动。我的见性并不存在止(止是停止,和摇动相对而言),哪里有动呢?尘在飞舞,慢慢落下来,停止不动了,就是止。有止就有动,这是相对而言的。我们的本性是不动不静的,所以说“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不在相对上取则。

  佛证明阿难说得对:如是,如是。

  一切尘相,色、声、香、味、触、法这些东西,它也有静的时候,但它的静是由动而静的。既是由动而静,就会由静而动。总是动静两边跑,不得常住。而见性本来如此,并不是由静而动、由动而静。所以阿难说,我的见性连止也没有,哪能摇动呢?这话讲得彻底。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假设大众“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就识得了客尘两个字,客尘是烦恼。这些客、这些尘,它时刻在动,时刻在变化。无常故苦,于是烦恼就来了。你们看阿难 头在摇动,而“见”没动;再看我的手有开有合,而“见”没有伸舒,没有卷起。为什么你们现在“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为什么把这个幻身当身体,把尘境当境界?

  “从始洎终”,从无始以来,直到最后。到哪个最后呢?一直到我们成道,修成佛果为 止。假设我们不修道,不成佛果,就没有终。因为六道轮回没有停止的时候,不会息灭的。我们这个世界即使坏了,我们这些众生也不是就完结了。这个世界灭啦,业缘就把我们牵到 别的世界里去了。在别的世界里还是六道轮回!等那个世界坏了,这个世界又成了,就又转回来了。成、住、坏、空,没有停息的时候,没有终止的时间,没有最后。我们要是用心修 行,证得佛果之后,那就叫终。

  “念念生灭,遗失真性,”我们都认妄身、认妄境,把虚幻身当成我们自己的身体,把 虚幻境当成我们宝贵的境界,恋恋不舍。心在动摇,生灭不停。“把我们不生不灭的真性遗忘了。在是在,就是不晓得有,在那里“颠倒行事”。众生对自己寂常不灭的本性不晓得了 ,认生灭不停的妄心,搞颠倒了。行什么事啊?那就是造业受报。

刚才讲了,见惑思惑就是 邪知邪见。认假的前尘当成真的,才会起贪心造业,造业之后受报,受报就是受苦。故称“ 惑、业、苦”。这不是颠倒吗?蛮好的一尊佛,变成六道众生,这就是颠倒。

  “性心失真”,什么叫性心呢?就是一切法界的法性,种种东西、种种法相,都是由法 性生起来的。比如前面所说的草叶缕结,叶子是草生出的,草是叶子的体性;结是由缕结成功的,缕就是结的体性。这个缕、这个草,比喻我们的真心,谓之性心。众生把真心遗失了 ,不晓得真心了,认妄为己,把一切有相的东西看成自己了。

因为妄执有我,我要这样,我要那样,追逐外境。众生认妄为己,佛是真心所显现。佛的所说所做,都是真心的妙用。差 别就这么一点点。简单地说,众生著相,佛是一点不著相。佛见诸相非相,见一切相都是没有相。

  众生“认物为己”,执著个东西,于是有了色身。有了色身以后,有“我”就有“我所 ”。我要一切东西,私心杂念,重重无尽。欲望无尽,烦恼无尽,六道轮回就来了,于是“ 轮回是中,自取流转。”什么是“是中”呢?就是客尘当中、烦恼当中、妄想当中、六道当中。因为妄心追逐外境,就轮回在这些当中。“自取流转”,就这样流转不停了。怎么叫自 取呢?自己遗失真性,自己认物为己。因而流转不停,所以叫自取。

  因为造的业不同,各个众生的受报也是不同的。有些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是怨天就是尤人。哎呀,老天爷怎么没眼睛,我的良心这么好,怎么叫我受这个报应。那个人那么坏,为啥还那么有福!还有人讲:我信佛了,吃素了,命怎么还是这么不好;有的人不信佛,不吃素,却家境好得很。这是啥道理?他不晓得因果通三世,因果不是一世的,你这世做好事,把你前世的罪业减轻了,并不是没减轻。

本来等着你的是大苦,这世做事做得好,就可以把前世的恶业减轻一些。人家享福,那是他过去世种的福报,过去世善事做得多。如果这世做坏事,来世也要受苦的。只要做坏事,即使现在不受苦,也会减轻来世的福报,冥冥之中自有减轻。所以不要怨天尤人,都是由于颠倒行事之故。颠倒行事,就会在这当中轮回不已。

  我们要知道,着相是这样的愚痴。我们从今以后放下万尘,随其环境,晓得这些都是客 尘烦恼。我们认得真主人是不生不灭的。着相的习气生起也不怕,惟一的办法是保任,要与习气斗争。

修行实际上是闹革命,不是革他人的命,是革自己的命。我们要先革凡夫的命,凡夫是执著有的,先革掉;再革二乘的命,因落空、偏空也是不对的,空也得革掉;再革菩萨的命,因菩萨还有法见。法见是什么呀?如:度众生有功德了,我能离开生死轮回了,我能成道了……等等,这些都是法见。功夫就是这样做的,勇猛前进,直取上乘,久久行去,就成道了。

  刚才讲的是第二番显见--动摇名尘,显见不动。主人是不动的,客人来去不停;虚空 是不动的,灰尘一直在动。显示见性不动。下面讲第三番显见--童耄观河,显见不灭。这见性从来没有生灭过,永远不会生灭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