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严经圆通疏

 ○(六轻重罪灭)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纵经饮酒食啖五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设著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解】温陵曰未受时者未持咒时也。孤山曰比丘四弃即杀盗淫妄四根本重罪。梵语波罗夷此云弃。谓犯此者永弃佛法边外犹如死尸大海不受也。比丘尼复加四弃曰触八覆随。即第五不得染心男身相触。第六不得染心男捉手捉衣入屏处屏处共立共语共行身相倚相期等八事。第七不得覆他重罪。第八不得随举大僧供给衣食即为僧所举未与作共住法者不得随彼也。通上故名八弃。僧所举者即举讦之义也。

  【疏】天台曰楞严神咒功力殊胜如来极口称扬者皆以智力如量宣说所以敦行人之信力也。大率末世行人于三力中多堕一偏。有偏信自力者但知向己躬下求。佛力咒力都所忽略。不知末世行人根器浅劣。非仗他力致障难而退失者有之。有偏信他力惟务事相不识本心。功德虽多而弗能开悟者有之。应知众生本有功德之力犹如种子植于良田。

虽仗自己耘溉之功亦须藉乎晴雨适时之力方得增长嘉禾秋收有获。以喻合法则自力他力本有功德之力缺一不可。前云非三摩地心忆口持此惟恃他力也。又云何况决定菩提心而受持此二力兼有也。精心阴速发彼神识周遍了知得无疑惑此三力而并有之。圆满菩提岂不胜乎。

  ○(七宿业消除)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消雪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八所求如愿)复次阿难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忆念斯咒或能身上带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长命者即得长命欲求果报速圆满者速得圆满身命色力亦复如是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国土必定不生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九安其国家)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斗诤兼余一切厄难之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阇上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灾厄悉皆消灭。

  【解】温陵曰杂形谓鬼畜等类。支提云可供养处即净刹之通称也。脱阇云幢。

  ○(十年丰障消)阿难在在处处国土众生随有此咒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殷兆庶安乐亦复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怪灾障不起人无横夭杻械枷锁不著其身昼夜安眠常无恶梦。

  ○(十一恶星不入)阿难是娑婆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星而为上首复有八大恶星以为其主作种种形出现世时能生众生种种灾异有此咒地悉皆消灭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解】温陵曰天反时物逆理皆所以为灾。而反之逆之职由乎人。天与物应之而已。所谓灾变恶星则应人之灾恶者也。八万四千应众生烦恼业也。二十八则四方之纪。八则五行之经及罗计孛也。顺则福应逆则灾应。所谓惠迪吉从逆凶也。能生灾异者亦应其逆而已。如彗孛飞流为应同分非星之为也。今以咒力叶乎百顺故恶变悉灭于天灾祥不入其境。祥吉凶之先兆也。

  【疏】天台曰原夫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本非形器之所局何有灾变之可兴。一自妄为明觉七大之相渐立五行之性渐生而八万四千烦恼尘劳著矣。是则上应乎天文烦恼之所著也。下应乎地理尘劳之所召也。人行一善则八万四千灾变息。人行一恶则八万四千灾变生。而反之逆之职由乎人岂他法哉。然则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一五行也。二十八大恶星乃首于五行者也。八大恶星又主于五行及余奴也。八则为经二十八则为纪八万四千则为纬组织以成乾象。

故天无形星象为之形。是则占天者占其星象而已矣。天像无形何可以为占。然而二十八宿之说本出于佛经。唐一行禅师已先未之阐亦未之闻也。二十八宿又以十二宫神为之主。故辰宫角亢二星亢金龙为之主。卯宫氐房心三星房日兔为之主。寅宫尾箕二星尾火虎为之主。五宫斗牛二星牛金牛为之主。子宫女虚危三星虚日鼠为之主。亥宫室壁二星室火猪为之主。戌宫奎娄二星娄金狗为之主。酉宫胃昴毕三星昴日鸡为之主。申宫觜参二星觜火猴为之主。未宫井鬼柳三星鬼金羊为之主。午宫星张二星星日马为之主。巳宫翼轸二星翼火蛇为之主。而日月二政乃并居于子午卯酉四正之位。是则二十八宿以十二宫辰为之主。十二宫辰又以日月而为之主焉。此十二宫神居于东海之中。白银为山黄金为阙。十二大菩萨应身于中为龙为兔等以为其主。慈悲教化使同类不为其恶。则若蛟若貉等皆以其肖而摄之也。

经云有此咒地种种灾异悉皆消灭者。正禀菩萨之敕命神咒之威权也。盖自觉明空昧相待成摇以来。七大之性全五行之体备。故曰天地一五行也。人身小天地亦一五行也。顺之则吉逆之则凶。无论古之圣贤即如来与文殊菩萨等莫不亦阐明之。如摩登伽消灾文殊择日等经。或说九良星或说二十八宿或说十二生肖或说十二宫神。无非欲令未出五行者趋吉以避凶也。

今之学佛者若酷信则拳拳而拘忌。道力置之而不言。咒力拂之而弗问。此所谓忘其本而逐其末者也。若拨无则一概不信。至有犯九良而尊者为之神昏。污七杀而高僧为之迁座。此所谓重其本而忽其末者也。要知五行之理未出阴阳之事不诬。与其犯而致崇未若顺而弗拘。加崇之以道业诵之以神咒。远彼恶孽资我圆修岂不愈乎。

  ○(二总述佛意结劝二初述宣咒本意)是故如来宣示此咒于未来世保护初学诸修行者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隐。

  ○(二举利益劝修)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来冤横宿殃旧业陈债来相恼害汝及众中诸有学人及未来世诸修行者依我坛场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净僧持此咒心不生疑悔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解】吴兴曰心通者据前所说不出三义。一者证果即端坐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也。二者发解谓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三者宿命谓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三述愿加护六初金刚众)说是语已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

  ○(二天王众)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天大王亦于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如是修学善人我当尽心至诚保护令其一生所作如愿。

  ○(三八部众)复有无量药叉大将诸罗刹王富单那王鸠槃茶王毗舍遮王频那夜迦诸大鬼王及诸鬼帅亦于佛前合掌顶礼我亦誓愿护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圆满。

  ○(四天神众)复有无量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并电伯等年岁巡官诸星眷属亦于会中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安立道场得无所畏。

  ○(五灵只众)复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陆空行万物精祇并风神王无色界天于如来前同时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解】温陵曰风师行风风王主风。此与无色天继地祇举者。前举梵释方及三天。后举地水未尽风火。故终举风神以该四大举无色以该三界也。

  ○(六藏王众二初述化意)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辈所修功业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三摩地正修行者。

  ○(二叙护持)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场及余经行乃至散心游戏聚落我等徒众常当随从侍卫此人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发心乐修禅者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欲来侵扰是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解】孤山曰以上群灵皆获本妙心住首楞严能建大义示现菩萨诸天鬼神等像护持行人耳。而言以宝杵碎首者。夫大圣之训物也或用摄受或行折伏。群邪之屏迹也或感其惠或畏其威。惟此二途咸令得度。

今行折伏俾畏其威。若涅槃杀一阐提法华破诸恼乱仙豫之诛净行满足之僇众生皆由住无缘慈得一子地乃能如是耳。温陵曰从第四卷中请入华屋以来齐此通名修道分。下文别起名证果分。阿难于证果分初独问修证地位。世尊答文首叙十二类生而后明五十七位者。意使一切众生依此法门从凡入圣重重研极至尽妙觉成无上道而后已。

  【疏】天台曰大科前第二依常住真心以修圆行凡分为二。初为当机阿难明最初方便二为末世行者明安立道场。初则但论显修次则显密兼修说之竟。今乃第三大科依显密两行以分圆位。是则前依常心显圆理备明奢摩他所观三如来藏三谛之境。次依常心显圆行正论修乎三法。而交光正脉疏乃裂三法为三段。此下去谓之说禅那令住圆定历位修证答阿难妙禅那之请也。余于前茅及今疏中屡斥其非。读正脉者无蹈袭其讹使楞严大义反雍塞其正脉而不流通也。

  ○(三依显密两行以分圆位四初述请二初叙过述益)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

  ○(二因行请位)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地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解】孤山曰阿难所请斯有二意。一者既受行门必有位次如得门入宅须知堂室浅深是故请之。二者经初佛语阿难心言直是故如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前解行圆融则心言直矣。地位无曲未知其相因此请之。言四十四心者谓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也。而下佛答之文有五十四心者。于初住中横开十信合之秪是初住。不同余经似位十信。则今干慧已是合余经十信立其总名也。长水曰信住行向及四加行名四十四心也。也吴兴曰说璇师为正。次云诣何方所名入地中方是十地耳。所指初住横开十信是义不然。

  【疏】天台曰前文殊菩萨拣选圆通毕而经家叙当机获益云观佛菩提及大涅槃明了其家所归道路。但归家之路必有程数。是故于显密二行之后而请问云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云云)。若约喻为言应准法华宝所之路有五百由旬。三百由旬为破见思之位当前之七心即七信位。第四百由旬为破界内尘沙界外尘沙之位当后三信心。第五百由旬为破后四十二品无明之位当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等觉。于等觉金刚后心入重玄门破最后一品微细无明父母。如此次第三惑尽净无余方过五百由旬到于菩提涅槃宝所之家也。然地位有无之说古今诤计纷然。

天台融之二说从客。已如玄义中说。今更约以当经融之。下文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尚何地位之有。又云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又不妨乎安立地位也。以第一义言之理本真故惑本空故。以第二义言之惑去有厚薄故证理有浅深故。仍了即理而事即事而理有不碍无无不妨有。吴兴师所谓譬如沧溟太虚讵有涯量。由操舟举翮者之不同而里数生焉斯言得之矣。

  ○(二赞许)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地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三秪领)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四宣说二初总明二初明理绝名相)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

  ○(二明对迷立悟二初迷真起妄)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

  ○(二灭妄名真)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解】温陵曰生灭真妄菩提涅槃皆所谓诸名相也。妙性之中本来圆离。由迷妄相因故有修有证。于是转不觉而依菩提转生死而依涅槃名二转依号。

  【疏】天台曰刳音枯。增韵云剖也虚其中也。易云刳木为舟。今云刳心者。凡弟子受法于师若引瓶之受水。必虚其心而然后有所得也。正说中为二。初总明二别示。初复为二。妙性圆明去初明理绝名相。因妄有生去二明对迷立悟。此又为二。初迷真起妄二灭妄名真。以此而言则一理之中本无地位。今说地位因灭妄故不得已而强立名相也。二转依号者。

众生则转菩提而依烦恼转涅槃而依生死。此从理绝名相中而妄生名相也。诸佛则转烦恼而依菩提转生死而依涅槃。此从妄生名相中而复乎理绝名相也。又复应知非谓直至妙觉方证理无名相。要须圆家名字位中了知即名相而本无名相。能如是知则修即无修。虽说地位本无地位之可得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二别示二初明迷真起妄成十二颠倒类生三初叙意)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解】长水曰前明三种相续今明二种颠倒。以众生颠倒即摄业果故也。吴兴曰前世界相续惟在依报谓四大因起等。今世界颠倒盖指正报即十二类生也。所以然者由前答富楼那问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故。今答阿难修三摩地所入地位故。何则位由悟入悟必由迷。迷之为凡悟之为圣。皆正报之事非器界之相故异前说也。

  【疏】天台曰二别示中为二。初明迷真起妄成十二颠倒类生为二。初叙意。意言果上二转依号既因灭妄以名真。则虚妄颠倒之因是不可以不知。盖虚妄颠倒固是生死之因矣。而虚妄颠倒又有其因也。苟知其因则妄可灭。妄可灭则颠倒不生。

不生即无生故曰斯则如来真三摩地。所谓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是也。然七处所征是此妄心之处。今明妄心之体。又与首卷三处所破妄体同而不同。彼但一往指斥其妄。今则直指其为六乱妄想也。正言众生六根虚妄想相如猕猴窥于六窗不恒其一故名六乱。

  ○(二正明三初总明)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解】温陵曰性明心指真如体也性明圆言不守自性也。由其不守自性故因妄明而发妄性因妄性而生妄见。于是从无相真成有相妄故曰从毕竟无成究竟有。然此能有所有能住所住悉皆非因所因悉皆了无根本文互见也。本此无住建立世界众生。则知二者无因无本全即倒妄而已。吴兴曰本此无住者住即依也推本至末了无所依也。此文总示二倒。向下别明方分两相。今单标双结者以约众生说世界故。

  【疏】天台曰二正明二。初总明中性明心者即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性明圆故者圆即圆具圆遍。天台所谓性具十界即今文七大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也。因明发性即华严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今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是也。明即上文妄为明觉之明为染缘之始。发性者明为能发性为所发。如谷具生性故水土阳和因缘而能发之。

若随缘义则性为能随明为所随。如君子不器善恶皆能。性妄见生即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即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也。此有所有去明妄体本空此且泛示。谓此从毕竟无成究竟有之有果有乎不有乎。因释之曰非因所因能住众生所住世界了无根本也。此须引前文释成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无因则无住无住则本空。众生世界悉如虚空之华尚何相之有哉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此之谓也。

  ○(二别明三初众生颠倒二初正明妄感)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

  ○(二熏乐牵果)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解】吴兴曰将欲复真等此举顺修况显逆修以明颠倒之相。谓若圆观真性欲求旋复斯则已非真真如性。何者以除真如外凡有修入皆属于权。故圆觉云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顺修尚尔况逆修乎。故云非真求复等。应知渐教三乘乃至外道等辈悉是背性成迷皆名非真求复也。总显颠倒故云宛成非相。次列四非秪是别示其相耳。有身故生有受故住。心法可解。

生住心法于诸有中展转发生。斯则前文业果相续也。生力至成业者。生即是果力即是业。熏即动业之惑以贪欲为本。如现在生身由过去业力之所发明。复由现在起惑熏成未来善恶之业也。同业至相生者。七趣众生随其妄惑各有同业相感。因于杀盗淫三所感之业则有相生相灭之事。长水曰淫欲故相生杀盗故相灭。

  【疏】天台曰迷本圆明四句的示妄体本空为圆修妙止之本。盖圆人体达昔本无迷似有迷觉。以妄性无体非有所依故也。盖妄性无体如虚空华。目本无翳空亦无华。惟一晴虚迥无所有。如是悟得尚何有妄之。可去真之可复乎。次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三句。明偏教人知有真之可得妄之可去。虽异乎非真求复若比圆教犹去之远。以不达妄性无体非有所依故也。次非真求复三句。明声闻缘觉天魔外道凡有修习悉名非真求复。以不知有中道佛性所谓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是也。吴兴乃谓若圆观真性欲求旋复斯则已非真真如性。果如所说则今经修门皆属于权。此与温陵释题同一主意。彼明无修无证但属真理故曰无修无证无了不了。此真首楞严究竟坚固者也。又曰众生如来隐于藏心非密因不显。众生菩萨沦于七趣非万行不修。岂非凡有修证皆属权乎。不知此经圆顿即修无修无证而证。如经所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岂有妄之可去乎。又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尚何真之可复乎。又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又云如来因中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吴兴何不引此文以证解门中圆义。而犹引金刚藏修门以证此经成不了义乎。

故知解经要具宗眼。不然于大醇小疵之间妨害圆修其失非小。天台指吴兴为山外。以此而言非过斥也。即非生非住非心非法以身受心法释之亦非。盖此四非近从非相二字上发来。言惑而未言业与众生。盖谓非真求复乃妄上加妄故曰宛成非相。生住言其相略去异灭。心法言其体略去身受。盖正指众生起惑之本本于心法。起惑之相相在生住。当其心法起惑之时正在生而住。若夫异灭无所言其惑矣。四非皆言其妄非遣非之非。此从非真求复上生来。非真根本既妄凡所有心又妄上加妄故曰宛成非相。展转发生者。亦非谓生住心法次第之义。即同下文六乱妄想故谓之展转发生。生力发明者。

此六乱妄想有大力用能为众业作因故曰熏以成业。此言因惑而有业也。同业相感者。此但举胎卵二生不言湿化者亦以造业力大者言之也。因有业感相灭相生者。相灭举业果中杀盗二贪。相生举业果中欲贪。因业而有苦果故曰由是故有众生颠倒。则知此文明三道相生之义甚明。若以身受心法以释上文则三道失其常位此乌乎可。

  ○(二世界颠倒)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

  ○(三相涉类生二初总示二初总标)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解】孤山曰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故有东西南北之分段。指此分段名之为界。然其所有本无其因故云非因所因。此惟妄住故云无住。所住既非真性常住则有过现未来迁流不住三世成矣。以世涉方以方涉世俱成十二。所以众生正报因果和合亦成十二也。吴兴曰第四卷方世相涉加流变三叠。彼对依报显于正报六根功德各千二百也。此中相涉以依从正明世界颠倒立十二类生也。既前云功德此云颠倒。古师用此释前三叠者其可顺乎。

  【疏】天台曰吴兴之前云功德此云颠倒。不可用此以释三叠理固然也。然而离六根无功德亦无颠倒。是则常无常性居于六根之中。如二鸟之共游双轮之并驾。盖此六根有识精元明能生诸缘者在。自识精元明言之则谓之功德。自能生诸缘者言之则谓之颠倒。前云生死烦恼菩提涅槃同是六根更无他物义在乎此。

  ○(二示二初成十二因)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

  【解】吴兴曰此就声尘当体为因。从因声有色至因味知法则展转相因以显六乱之相也。最后知法者知即意根法即法尘。以后例前则有闻声见色等义。况云六乱妄想。是知见闻觉知皆归妄想。温陵曰由此六境发起六情名六乱妄想。正为惑业之本故名业性。十二类生因此轮转也。世间声香味触牒上六乱妄想之类也。

  【疏】天台曰前叙意中云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此与前文不知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意同而义别。盖前但明颠倒今正明颠倒之因。是以经文先明二种颠倒然后于此相涉以明类生。秪由众生正报与世界依报互相涉入生乎六乱妄想以为颠倒之因。故曰是故世界因动有声(云云)至穷十二变为一旋复。言六乱妄想者以其紊而无绪故也。如曰因动有声为声上缘心矣。俄而因声有色又变为色上缘心以至因色有香因味知法。此以声尘为之主生六乱妄想也。或因动而有色至因法而有声此为二变。乃至以知法者为之主至因触有味谓之穷六变为六旋。言旋者从眼耳鼻舌身意历色声香味触法而顺生六乱妄想也。若因法知味因味有触以至因色有声谓之为复。如是亦穷六变谓之六复。言复者自法为主而逆生六乱妄想也。故后结云是故世界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最初动字总贯下五。末后知字亦通上五。

盖六乱妄想莫不本诸动。知则如吴兴谓例前则有闻声见色等义。言成业性故者。业即欲等十二颠倒以为本因而造杀等十恶妄业。性即六乱妄想。言十二区分由此轮转者。以六乱妄想为之因以生十二颠倒。复以十二颠倒为之缘以造十恶等业。逐其升沉十二区分由此轮转。呜呼众生妄想六乱如此。非如来与之发明而众生日用终日用此而无觉知。亦可谓迷之甚也。今既觉知颠倒之因矣可不务使其颠倒不生以入如来真三摩地哉。然颠倒根本因无明而后有世界。因世界而后有众生。故曰妄为明觉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而世界之始必本诸动。

故曰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盖动则属风风必有声。是故六尘先因声有故曰因动有声因声有色。所以十二类生亦先之以动颠倒意在乎此。从真起妄既以动为之本。则返妄归真要以不动为之本。是故当机因循声流转堕于邪思而殷勤启请楞严大定。如来则示之以常住真心示之以寂灭道场真阿练若。诚对病之良药寂动之要门孤山。以三止消文雅合其宜也。

  ○(二感十二果)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解】天如补注曰此总标也。由十二区分穷变旋复。故轮转颠倒各具十二而变化众生成十二类也。

  【疏】天台曰有轮转颠倒之性即六乱妄想穷十二变为一旋复是也。有轮转颠倒之相即虚妄动颠倒以至怨害杀颠倒是也。因此性相轮转颠倒故有三界六道十二类生。性相为业因十二类生为业果。妄相既倏焉缘色又倏焉缘声矣。则因之而生十二颠倒亦忽尔为动而又忽尔为欲。至于召其果报卵焉胎焉更相变易亦六乱而无定趣也。若并前经旨汇而明之。则因世界颠倒六尘之中而一一互具五尘以牵生众生颠倒六根之中以成乎六乱妄想。而六乱妄想取著于六尘时。或缘之以为虚妄轮回动颠倒以至或缘之以为怨害轮回杀颠倒。或为淫为杀为盗为妄以至为两舌为恶口。造弥天之业作无穷之过鲜不由斯。故曰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十二类生。

此与四卷三种相续义同但详略互各有异。必须递相准望然后能尽类生之旨趣也。然十二类生不出六道。下文所谓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于天道中但言欲天。盖六乱妄想止于欲界而已。若色界初天已得禅定何六乱之有。是故留碍轮回障颠倒和合著成休咎精明。但在欲界初天与四天王齐。若然者则销散轮回感颠倒暗成空散销沉亦且一往约欲界言之。固不可与般若经十类生同准而论也。

  ○(二别显二初示十二初动类)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解】温陵曰卵惟想生虚妄即想也。想体轻举名动颠倒。卵以气交名和合气成。想多升沉名飞沉乱想。故感鱼鸟飞沉之类也。十二类各八万四千者各由八万四千烦恼感变也。羯逻蓝云凝滑。入胎初位胎卵未分之相也。

  【疏】天台曰虚妄轮回动颠倒因也。和合气成缘也。鱼鸟龟蛇所生法也。然而单因不立独缘难成。因缘和合方能生法。此与前文众生相续中见明色发明见想成义同。明见即虚妄动倒。气即色发。既曰和合气成则八万四千飞沉乱想。乃类生果上之乱想非因中虚妄动等六乱妄想。此所谓以乱因招乱果。众生界中惟一六乱妄想而已。是则以果望因而六乱妄想亦乃具足八万四千六乱妄想有飞有沉。下文明情多想少。重为毛群轻为羽族。准今则飞为羽族沉为鱼龟蚖蛇。逐妄以别其飞沉随业而分其轻重也。

  ○(二欲类)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解】温陵曰胎因情有杂染即情也。情生于爱名欲颠倒。胎以精交名和合滋成。情有偏正名横竖乱想。故感人畜横竖之类。遏蒲昙云疱。即胎卵渐分之相也。虚妄杂染执著留碍等有情皆具。但随偏重者感类耳。吴兴曰依[穀-禾+卵]而起曰卵生。含藏而出曰胎生。假润而兴曰湿生。无而忽有曰化生。如是四生由内心思业为因外[穀-禾+卵]胎藏湿润为缘。藉缘多少而成次第。卵生具四所以先说。胎生具三。湿生具二。化生惟一谓思业也。此依瑜伽所解。

  【疏】天台曰六乱妄想起杂染欲颠倒时有邪有正。其情正则为人道仙道而竖生。其情不正则为畜类而横生。若邪正相半则为龙类。以其形质或横或竖故也。曷为正。于儒则三纲五常于佛则三皈五戒。更兼十善则为天道。加以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首楞大定此乃正之又正。则为声闻缘觉为菩萨道佛道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三趣类)由因世界执著轮回趣颠倒故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解】温陵曰湿以合感执著即合也。合由爱滞触境趋附名趣颠倒。湿以阳生名和合暖成。所趣无定名翻覆乱想。故感蠢蠕翻覆之类也。蔽尸云软肉。湿生初相也。既不入胎故无前二位矣。十生皆本于淫欲起于情想。以迷情愈妄故化理愈乖。以至荡为空散顽为木石。妄末虽殊妄本一也。

  【疏】天台曰六乱妄想起执著趣颠倒时违心背信。翻覆任情。遂感含蠢蠕动其形或翻或覆其行或飞或走而无定趣也。言执著者非兢竞业业之谓也。乃于六尘境上则执吝而不释。于六乱妄想则翻覆而任情也。

  ○(四假类)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解】温陵曰化以离应变易即离也。离此托彼名假颠倒。触类而变名和合触成。转故趣新名新故乱想。故感报亦尔。蜕脱故趣新也。如虫为蝶则转行为飞。如雀为蛤则蜕飞为潜。凡以不同形而相禅皆转蜕也。羯南云硬肉。蜕即成体无软相也。自下皆称羯南者诸类通称止此。若第五钵罗奢佉曰成形则各随状貌非通称也。

孤山曰化相者非无而忽有之化。如蛴螬虫脱换故皮欣取新质。意欲飞腾故云转蜕飞行也。吴兴曰转蜕飞行未必惟举蛴螬之类。盖是化生取譬之象。如列子云天地委蜕。下文纯想则飞皆取譬也。是则转蜕譬故形之易脱。飞行喻新质之轻举。无而忽有理合在兹。天如补注曰环圆二师所解化生固合经义。若论天狱鬼等皆有化相则岳师无而忽有之说亦有理焉。宜备取之。

  【疏】天台曰或问余闻三界六道不出四生。今于四生之外更说八种类生。岂四生收所不尽而别有异种为生乎。答曰后之八种亦不外乎四生。但经意以此八种异乎寻常。而因果之事心粗浮者所不能推。故于四生之外详而明之。使知众生颠倒妄想无所而不尽有以观之破之以成奢摩他路尔。虽然要知此后八种化生居多。

盖化有无而忽有之化如天狱等是也。有当体变化之化如当门转蜕飞行是也。如下休咎精明不系无而忽有推与何生。神鬼精灵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咒诅厌生皆无而忽有之化也。若蒲卢之抱虫为儿土枭之附块为子皆当体变转为化。惟水母之属理而推之则合湿化而有生。岂非化生之义广摄生之理该。是则必合四师之说化生之道斯显。若以当文为言则六乱妄想变易假颠倒时情念乖违新故更变。故受生时或转行为飞蜕飞为潜假借相禅触类而成为化相羯南也。

  ○(五障类)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和合著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解】资中曰事日月水火和合光明坚执不舍障隔不通名为留碍。精明显著因此受生故名色相。星辰日月吉者为休凶者为咎。至于嚼火蚌珠皆是此类。温陵曰一切精明神物皆精耀也。其想已结成精耀故但有色而已。涅槃云八十神皆因留碍想元成此精耀。此虽至精至神亦未离乎乘彼轮转颠倒相也。

  【疏】天台曰六乱妄想起留碍障颠倒时。于世界颠倒中妄生执著而为精耀乱想。故受生时因果相符竟为休咎精明也。

  ○(六惑类)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沈其类充塞。

  【解】温陵曰厌有著空灭身归无名销散轮回。迷漏无闻名惑颠倒。厌有归无则依晦昧空。故和合暗成而名阴隐乱想。即无色界外道类也。此有想无色而不成业体故亦称羯南。又有惑业昏重形色销磨体合空昧识附阴隐。亦空散销沉类也。

  【疏】天台曰六乱妄想起销散惑颠倒时以形为有待而身为患本。思专想寂销之散之。不知其为阴隐乱想报为空散销沉。依晦昧空亦其理也。然此皆且论其欲界。如舜若多神之类不必以无色界外道言之。

  ○(七影类)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解】资中曰蹈迹附影之类皆从忆想所生。论因或如外道凡夫祠祷神明托附形像终身奉事志慕灵通。因果相酬故生其类。温陵曰虚妄失真邪著影像。无所托阴从忆想生于罔象中潜结貌状。其神不明而幽为鬼。精不全而散为灵。无有实色但有想相。

  【疏】天台曰六乱妄想起罔象影颠倒时忆想神鬼之影象。所谓鬼神之道吾亦难明感应之理不可不信。故称罔象轮回。忆以成之故为潜结乱想。世人昧而不知妄生欣慕而志图[月*(夸-大+八)]蚃。其如因果不诬竟堕其类也。

  ○(八痴类)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解】资中曰外道计无情有命金石坚牢或习定灰凝思专枯槁心随境变遇物成形。如华表生精黄头化石之类是也。温陵曰不了谛理固守愚痴。痴钝之极则顽冥无知而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也。

  【疏】天台曰六乱妄想起愚钝轮回痴颠倒时。以心固可同乎死灰。形固可同乎金石者。为长生□视之计。由此心同乎境境随乎心。和合顽成乎枯耦乱想而精神竟化为无情坚牢之物。不知金石虽坚而终归于尽。精神虽在而终堕乎愚。陈那一喝而销亡。张华一鉴而败露。不独形之不可长保。而神亦与之俱丧。愚钝轮回信愚钝也。

  ○(九伪类)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鰕为目其类充塞。

  【解】资中曰和合巧伪改故作新。或假托因依递为形势。资身养命业果相循。不从自类受身故名非有色相等。有情身内八万户虫并是此类。温陵曰水母之类以水沫为体以鰕为目。本非有色待物成色。不能自用待物有用。迷失天真绵著浮伪。彼此异质染缘相合故曰因依。

  【疏】天台曰六乱妄想起相待轮回伪颠倒时而递相因依互为形势。苟且之行则靡所而不至。由此和合染成因依乱想竟成水母之类。然世之君臣父子兄弟之间孰有不因依以行其道亦求其正而已矣。苟曰不正鲜有不堕兹类也。水母俗谓之虾蛇一名蟦形如羊胃。

  ○(十性类)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解】资中曰有一类生因声呼召引发性成。如虾蟆等以声附卵。论因或是乐为淫声习以生著。从自性类不假他成名非无色相。藉声诞质故云无色。温陵曰邪业相引使性情颠倒而乘咒托识。不由生理妄随呼召。即世间邪术咒诅精魅厌物因而有生者也。

  【疏】天台曰六乱妄想起相引性颠倒时。以淫声彼此而相调念念不忘习以成性。亡者神识颠倒愗乱。或闻虾蟆之声而惑为琴心。或闻咒诅之音而惑为艳曲。故为和合咒成呼召乱想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十一罔类)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解】资中曰诬罔取他纳为己有名罔颠倒。背亲向义寄死托孤忘本蒸尝认彼宗嗣是其因也。温陵曰二妄相合性情罔昧异质相成生理回互。如彼蒲卢本为桑虫非有蜂想而成蜂想。吴兴曰以异质故非有想相。以相成故成想羯南。

  【疏】天台曰六乱妄想起合妄轮回罔颠倒时。不独背亲向义寄死托孤之为然。凡是诬罔取他纳为己有皆其事也。故因果昭然竟和合异成回互乱想为蒲卢等之类也。

  ○(十二杀类)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解】温陵曰怨害相酬伤杀相反生理怪诞叶绝伦义故感土枭之类。因土块毒果成形。非无鸟想而本无想也。资中曰父母有爱名非无想相。怨无有爱故云无想。问既是怨对无感生缘何得用附而生怨中有爱。答如畜猪羊贪杀故养。岂非怨中亦有爱乎。孤山曰土枭破镜者按史记孝武本纪云祠黄帝用一枭破镜。孟康曰枭鸟名也食母。破镜食父。黄帝欲绝其类使百物祠皆用之。破镜如貙而虎眼。今云鸟者恐译人误。或鸟字合是等字。后人妄改耳。

  ○(二结)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解】温陵曰此皆不了妙觉明心迷陷情欲积妄发生妄随轮转。非正修行莫能免脱。故下文示以除妄修证之法焉。

  【疏】天台曰六乱妄想起怨害轮回杀颠倒时。绝理败伦逆行怪事。如下之弑上非怪而何。故感食父母想如土枭等。然又不独此也。凡一切上之畜下。始则亲之终则疏之。始则养之终则杀之。亲养固其恩矣疏而杀之恩反成怨。土枭之伦始则居然一父子也非亲养之报乎。终必食之非固有心而食之也。形影相随果报不忒不期然而使之然也。昔者黄帝欲绝其伦使百物祠皆用之。然鸟之为枭形枭也。固可绝之。人之为枭心枭也安能绝之。

故善革枭者无如革人。革人又无如革心。呜呼安得率天下之人俱革其心以为忠臣孝子哉。吴兴曰金刚般若卵胎湿化乃至非想皆通三界。今十二类义必无殊。观乎现文唯无色羯南似通上界。其十一种悉是欲界之相耳。此盖如来随宜所说且就现前幽显可验者略而示之。幽如鬼神精灵等显如鱼鸟龟蛇等。若以有顶外道解无色者未必然。将恐欲界亦有斯类。如舜若多岂在四空乎。应知下文广谈七趣秪由此中说相未周前后相成方见经旨。

此中生数虽多趣相则略。若以七趣一期观此十二类生犹缺地狱修罗二趣。然余五趣亦未委明。大概且言迷真起妄故有类生破妄显真故有诸位。迷悟相翻意在于悟。从悟说位用酬前文阿难之请。天台曰吴兴此说其理至当。惟无色羯南似通上界之言则非。大率此文说十二颠倒之因本于六乱妄想。但约欲界言之趣秪齐于初天。若忉利已上虽有妄想未必如下地众生之六乱。此须约四句以明妄想之轻重。一是妄想是六乱下地众生是也。二是妄想非六乱上二界及欲界有定天人是也。三非妄想非六乱出三界圣人是也。惟缺第四是六乱非妄想句尔。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八

师子林沙门 惟则 会解

天台山沙门 传灯圆通疏

  ○(二明反妄归真立浅深次位三初总明渐次为入位之法二初结前生后二初结颠倒因)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解】温陵曰十二颠倒即动颠倒欲颠倒至杀颠倒也。孤山曰各具即互具也。以一一类心妄种皆具。一则现起名事造。余则冥伏名理具。以妄本无体元是真心。是故妄具元是真具。具无具相一切皆空。如是了知始可议道。

  【疏】天台曰上犹如捏目乱华发生喻妄而不喻真。下妙圆真净明心明真而不明妄盖。经文言简意周。以喻影互乎法以法影互乎喻。若取法以足喻则妙圆真净明心犹如睛空。应取色阴中譬如有人以清明眼见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即名为妙空圆空真空净空明空无所而不可。及乎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见狂华无端乱起。则先之睛空粗而非妙偏而非圆妄而非真染而非净暗而非明矣。若以喻足法则众生亦然。妄为明觉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等。则彼宝觉真空不得其妙圆真净明矣。故曰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二生渐次法)汝今修证佛三摩地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二标列正明二初标列)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解】吴兴曰除去毒蜜喻除其助因及刳其正性也。汤水如正行灰香如助行甘露譬所证之理。孤山曰言渐次者事渐理圆不同偏教之渐也。问此三渐次于天台六即中属何位邪。答名字中修能成观行及发真似也。长水曰前问至何渐次得修行目。今此第二正名修行故云真修。

  【疏】天台曰或问三渐次浅深之相何如。答曰若一往观其三节工夫。修习位但在名字。真修位在干慧观行纯熟。增进位在初信已去。再往观后总结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是则三种浅深皆具。盖位位之中皆有伏道解脱道。无论前位至如等觉后心金刚干慧为妙觉伏道。准璎珞经云等觉性中有一人名金刚幢慧以大愿力住寿百劫倒修凡夫之行。岂不工夫亦有微著浅深修习真修增进三种之差别乎。若论三种所断。初除助因先断五辛。此名字初心即能永断。若余之助因恐亦多种。

如下文云以火净食无啖生气则凡助三毒之因悉宜敕断。若第二刳其正性。夫身淫易制而正性难刳必须淫机俱断断性亦无。然观下文父母肉身不须天眼之言亦位在内外从可知也。第三违其现业。若观现文则始于干慧终于初住。以此而知业岂易违哉。至于菩萨有广求佛法之贪誓断无明之嗔不了佛性之痴。声闻闻大树琴音而不安迦叶见法性五尘而起舞。以初谅末岂能无之。则刳正性违现业亦直齐乎等觉也。于是本因元所乱想者明所观之境也。立三渐次者明能观之观也。论今经所观之境同天台止观所明有妄有真。妄则阴入界境真则三谛三如来藏。盖此经以破妄显真而为力用。虽曰破妄意在即真。前经所明莫非其事。今但云元所乱想立三渐次者顺文势约所破而言之也。元所乱想不外六种识心。

此又与天台初观六识是同。岂非元所乱想立三渐次之语该括一经备详始末乎。然若玄会同归固不必于重明。苟执筌为鱼恐未究乎本指。是故释兹二句不避繁冗博搜全经用天台十乘观法通之。庶令增进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者有以凭焉。言十乘者观不思议境。若去丈就尺去尺就寸言之则以耳根为事境以圆通常为理境。事理相即不可思议。作如此观于耳识元所乱想得以灭除。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是为第一观不思议境颠倒不生入三摩地也。若观此境想不得灭理不得入。应当悲己悲人上求下化。何者行人观此境时知由六乱妄想故必沉恶道有苦可悲。即圆通常故当成佛道有乐可仰。悲己故发一誓愿销我亿劫颠倒想希更审除微细惑。悲人故发一誓愿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慈己故发一誓愿愿今得果成宝王。慈人故发一誓愿还度如是恒沙众。由发此四弘誓愿故六乱妄想得以灭除。

华严所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是为第二真正发菩提心颠倒不生入三摩地也。第三善巧安心定慧者。若真正发心于三摩地犹不能入。当一一观察今于六乱妄想何想为多。然六想虽多不出昏动。若动念多应用三止而止息之。若昏沉多应以三观而照了之。夫昏动病也止观药也。服药身安医则奏效。苟不得所而药反为病。寂寂多则易生昏睡。惺惺多则易生乱想。宜调停适候。故曰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如是安心得所则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是为第三善巧安心止观颠倒不生入三摩地也。第四破法遍者。前乘止观向上向下。向上应入三摩。向下应颠倒不生。若不入不破何物为妨盖破法有所不遍。又须研破六乱妄想三谛之境。本不即十法那忽即十法是故须破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十界俱非以破法遍本不离十法那忽离十法是故须即。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十界俱即要须即即而离即离而即。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十界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以破法遍。不即不离菩提道成是为第四破法遍颠倒不生入三摩地也。

第五识通塞者。三止既破六乱此心应与理会那犹不会。当更细检一切诸法中皆有安乐性那忽并彼。故曰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一切诸法中皆是魔罗网那忽并取。故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又曰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即通而塞也。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即塞而通也。是为第五识通塞颠倒不生入三摩地也。第六善修道品者。行者既识通塞云何于坦途中而修道品。首楞严定有正有助。正即密因奢摩他等是也。助即万行圆顿四念处等是也。经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因善修故六乱妄想得灭。是为第六善修道品颠倒不生入三摩地也。第七对治助开者。既能善修道品必能流入三解脱门。若未入而难起方救他而难起云何对治。

若悭弊难起当观悭即菩提受不受亦受亦不受乃至五不受。不受即檀。檀义含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余弊亦如是。又若淫弊宿习难防佛令专诵神咒。是为第七对治助开颠倒不生入三摩地也。第八善知次位者。行人若不知位次则有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增上慢之失。当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理即也。能如此解名字即也。所观契理观行即也。六根清净相似即也。常心分显分真即也。圆满菩提究竟即也。是为第八知位次颠倒不生入三摩地也。第九安忍成就者。行人行道时熟未熟多动障难每须安忍。如来无问自说明五十重阴境即示以安忍之法。故曰成就破乱由汝阴心。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咎。则彼魔事无奈汝何。是为第九能安忍颠倒不生入三摩地也。

第十离法爱者。能修诸乘安于强软。必于常心有所相应若生法爱住而不前是为将登而崩将过而坠。故曰众生狂迷不自忖量。各以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声闻缘觉不成增进。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末传示末法令其身心入佛知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是为离顺道法爱颠倒不生入三摩地也。又元所乱想即首卷第一生死根本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修习真修增进即第二根本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是则今文元所乱想乃广上生死根本所生诸缘缘色缘声等六乱而无绪也。至于真修之方正指六根圆通返闻闻乎自性复此元明而已矣。

  ○(二正明三初修习除其助因三初征)云何助因。

  ○(二释二初总明四食)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二别断五辛二初述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

  ○(二正断二初劝断显助开)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二约人明过患二初说法人过患)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

  ○(二坐禅人过患)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三结)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解】温陵曰四食者人间段食谓所餐必有分段。鬼神触食但歆触而饱。禅天思食食至或但思之而饱。识天识食既无形色但以识想。此直明众生皆依食住。而因食戒断五辛不必他引也。五辛内发淫恚外引邪魅故名助因也。吴兴曰食甘等举段食之损益欲除五辛之助因也。以五辛能发淫恚犹毒死之食焉。孤山曰五辛者楞伽经云葱蒜韭薤兴渠也。应法师云兴渠梵音讹也正云兴宜。慈愍三藏云根如萝卜出土辛臭。慈愍冬至彼土不见其苗则此方无故不翻也。

  【疏】云间补遗云成唯识论一者段食变坏为相。二者触食触境为相。三者思食希望为相。四者识食执持为相。段食香味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事。以变坏时色无用故。触食谓有漏触。裁取境时能为食事。思食谓有漏思。希可爱境能为食事。识食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携李云四食皆取资益为义。段谓形段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古翻经律多云抟食其义则局。如浆饮等不可抟故。触谓触对取六识中相应触对前境时生喜乐故。思谓意思取第六识相应思于可意境生希望故。相应触及相应思皆心所遍行中法。思想饮食令人不死亦名思食。冷暖等触亦名触食。此乃分通非正食义。识即第八执持之相。由前三食势分所资。

令此识增长胜能执持诸根大种故。若约三界辨之段食惟在欲界。以色无色界无香味二尘。余之三食遍通三界。长水之释义亦大同。天台曰四食之说本因佛破外道不知食有几种故为说此四食。而惟识论又发明之。携李等又解释之业有定论。若如温陵师说其义甚局故不可依。食甘故生食毒故死者。吴兴所谓凡一切食有资益故皆名为甘。不正消变能坏身心皆名为毒。辛菜甚多但云五种者。然有辛而非荤者如姜椒之属。

今云辛而又荤惟此五种。食五辛人有二种大过。一者内招灭善生恶过。盖此五辛其性大热。熟食热毒攻之于内故发淫。生啖热毒发宣于外故增恚。二者外招灭善生恶过。盖此五辛极大臭秽。若说法者食之天仙嫌臭远离饿鬼舐吻亲近。若修禅者食之善神嫌秽不护魔王乘便说法。凡有如此过患是故如来殷勤敕断。嗟夫世间人为不急事罹大罪愆莫甚于食五种辛菜。清净好洁之士尚宜戒之。况三昧真修之士可食之耶。

  ○(二真修刳其正性三初征)云何正性。

  ○(二释二初以戒刳性二初持小乘戒二初正唱令断)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

  ○(二反显劝持)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二持大乘戒)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

  【解】温陵曰欲刳淫杀正性必持戒律。不饮酒防乱之至也。不啖生防杀之至也。律中五果皆须火净示不啖生气也。淫如毒蛇怨贼者能害法身杀慧命故也。执身使无犯也。执心使无思犯也。

  【疏】天台曰正性者欲界众生以淫欲而正性命也。故前文明业果相续以欲贪而为之始。次继之以食众生肉之盗贪。又进之以戕害生灵之杀贪。此又食啖相酬杀伤相报牵生欲界之业因皆足以资生死之正性。故真修之士要先严持清净戒律。于戒律中最所当断者又莫先于永断淫心次之以不餐酒肉。盖酒虽不系于四重而能为乱性之本犯重之原。而又云以火净食无啖生气者。以杜致淫之渐伤慈之微耳。故律制比丘凡五果皆须火净而然后食之意在乎此。

律中更有爪净揉净。今举一途且言火尔。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者。正言害法身杀慧命之贼有强软之不同。强者易防而软者难制。清净比丘应先观破。如涅槃经说菩萨观爱有九种过患。此即当第三种如妙华茎有毒蛇。又当准立云如巧言令色人为怨贼。能如此观破自当畏罪远离也。先持小戒执身后持大戒执心。以示比丘之戒进不躐等也。故十轮经云若不先受小乘即学大乘无有是处。乃至云无力饮河池讵能吞大海。犹此方儒宗先小学而后大学亦必然之理也。

  ○(二戒净获益二初观行成就)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解】吴兴曰不淫故无相生。乃至不妄故不还宿债。以大妄语贪其供养故。约位言之此应在外凡观行之中。

  【疏】天台曰相生即欲贪相杀即杀贪偷劫即盗贪包得妄语。三者不行复何负累之有。而云禁戒成就者。始虽执身莫犯未得名为成就。必至于执心不起斯名成就禁戒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二因发似解)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

  ○(三结)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解】资中曰此如法华现身所得六根清净即相似位也。

  【疏】天台曰五根为身根之所具。四眼又为肉眼之所具。肉眼碍非通天眼通非碍。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者。由其持戒清净即碍能通也。盖破戒能为神通障。今戒根清净故即身能获神通。观见十方即天眼通。睹佛闻法即天耳通。游十方界即身如意通。宿命清净即宿命通。惟无他心与无漏通以其未破惑故也。

  ○(三增进违其现业三初征)云何现业。

  ○(二释二初正违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

  【解】温陵曰流逸奔尘起现前业。由戒禁制得不流逸斯能违远。

  【疏】天台曰三业运用由根与尘偶起六乱妄想。今此行者由心无贪淫返照自性旋元自归根无所偶故能违其现业。

  ○(二因违入证二初明由违证似)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

  【解】吴兴曰因不流逸由断客尘烦恼也。旋元自归渐入如来藏理也。尘既不缘下此又进破根本无明也。前属似位但云不多流逸。今取真证乃是根尘泯亡逆无明流纯一真性微细生灭六用不行。

  【疏】天台曰偶者对偶。世间之相皆有对偶。如阳以阴偶天以地偶君以臣偶父以子偶夫以妻偶。此人情之所共知者也。独根以尘偶为庸人之所略。生死法中若父失其母夫失其妻人必以丧偶为苦。惟涅槃之法则以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为乐。此世出世间所以异也。

  ○(二明由似证真三初明德)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解】吴兴曰先显依报净有法有喻。次显正报净有自有他。自则三德圆证他则诸佛同体。天如补注曰密理也圆智也净妙行也。即法身等三德。

  【疏】天台曰上文虽云无偶犹有乎根。未足以臻乎涅槃安隐之至乐。必至于亡前尘尽内根空观智灭谛理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斯证乎三德之涅槃乐。故曰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琉璃譬国土。明月譬正报。安隐即大涅槃。言平等者众生未证涅槃时依报则事理净秽彼此俱不平等。正报则真妄生佛身心俱不平等。今证涅槃故此一切俱得妙圆平等而获大安隐。惟其如此故一切如来密圆净妙三德秘藏皆现其中。前不云乎。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正此谓也。一切之言该于自他。如来二字正言本觉。

  ○(二明位)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三显功)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解】温陵曰华严十忍第三曰无生法忍。谓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离诸情垢无作无愿安住是道名之曰忍。吴兴曰此中别指初住以上名为圣位。若下文云以三增进故能成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则通取十信也。

  【疏】吴兴熏闻记云忍谓忍可印持决定无缪即能证智也。无生法从所断惑得名。若约所证亦名寂灭忍。云间补遗云法华玄义明圆位断伏中云就事为无生就理为寂灭。又方证为寂灭让果为无生。记云惑是事法故约惑灭得无生名名为就事。此惑若灭必证实理故约所证名为寂灭。当知始从初住终至妙觉一一无非惑灭证理。维摩疏因经初叹菩萨逮无所得不起法忍。释云不起法忍即是大无生忍亦名寂灭忍。问下叹净名但言无生。当知不起法忍秪是无生。何用寂灭释不起法忍。答在因让果说名无生。若通论无生秪是寂灭之异名也。

  ○(三结)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解】吴兴曰上三渐次且约粗细前后分别。若圆修者岂不以违其现业为创心发观之本欤。故第一渐次即云修菩提者永断五辛也。当知菩提无渐次渐次取菩提。譬如沧溟太霄讵有涯量。由操舟举翮之异而里数生焉。此下干慧地等即后二渐次之所阶也。孤山以璎珞五十二位对今辨之有一合三开之相。一合者合十信为干慧地也。三开者开初住为十信心开十向为四加行开等觉出金刚干慧也。今详此说惟四加行开相则显余不应然。至下销文当见其义。

  【疏】天台曰三渐次文有正傍。正在除助因刳正性违现业。傍则约能解脱世间三障能深入地位而赞美之。意在举力用以寓劝修。然三种工夫极要者在违现业。极致意者在四种律仪。于四种中又极致意者在淫戒。谓果能如此除助因刳正性违现业可谓世间极清净人。由清净故即于此身获神通而无障隔。于进道而无阻碍。于入位而无雍滞。故于初渐次彰其过则云天仙善神不来守护魔王鬼神而得其便。二渐次显其德云是清净人即肉身而具足神通。三渐次显其德云因不流逸旋元自归等。皆言如是具德可以即生深入圆位。刳正性入位功用犹浅但可阶信而已。惟违业功用甚深一生可阶初住。此皆总说不必拘拘配释是何等位也。

孤山开初住为十信心吴兴非之。交光复是之云干慧一位分明朿前渐次中所含十信总成一位而孤山说合十信为干慧理在不疑。旧疏非之者秪因彼见通教干慧名同务欲同之。不知此名若同通教余名当同别教。今余位既皆借别名圆此位亦应借通名圆。何得名实皆同于通教乎。当知通教干慧在于信前但对五品。此圆干慧乃在信后圆收十信。岂惟于文为顺而实于理大通也。交光此说凡堕三种过。一不知总别略广过。盖三种渐次是总说入位功能。地位是别明所历阶级。而交光乃联翩解说。故其有曰分明束前十信成今一位一不可也。二不知名实不同过。

盖此经地位借三教名名圆教位。如初信前借通教干慧名名五品位。十向后借藏教四加行名名初地伏道位。等觉后心借金刚干慧名名妙觉伏道位。名虽借之而义无不圆。而乃反诬吴兴名实皆同于通教二不可也。三不知名同义异过。盖此经信信之下皆约住名而结。其实名同义异。如吴兴所引无著立一十八住判金刚经地位何必初住方受住名以破孤山此说甚当。交光乃左袒孤山仍同其判三不可也。

  ○(二别明诸位显菩提之渐八初干慧地二初正明地体二初明所灭之恶)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

  【解】吴兴曰是善男子指圆教外凡之人也。不可蹑上安立圣位而为次第。以渐次是通明修行从微至著。地位是别示凡圣自下升高。人未审之便将此地作无生法忍释之者误矣。欲爱干枯者且从粗惑言之。若通说者即圆修三观顿伏五住乃观行成相也。根境不偶者。此与上文尘既不缘等名义虽同粗细诚异。现前下谓由欲爱干枯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故此身若谢来报不生。准天台以五浊轻重分同居净秽。今五浊既轻即当舍秽而趣净矣。

  ○(二明所生之善)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解】吴兴曰人法二执了无实性故曰执心虚明。即惑成智体具寂照故曰蓥十方界。大品十地初名干慧。天台于圆教十信前立五品位。且曰义推如大品干慧地也。噫智者隋时此经未至。而所立名位悬契佛心。非圣人孰能是哉。沇师亦谓此经干慧是天台五品位但不合兼通六根清净耳。问既云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岂非须指初住分真为法流邪。答信之与住俱预法流。请以喻观自明两相。故前文云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斯则显以通别二惑为浊流真中二理为清水。验今干慧未入信心。

  ○(二依此进功)即以此心中中流入。

  ○(二十信十初信心)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解】吴兴曰以观行心缘中道理。相续无间流入初信。圆师云此下十信虽与诸经名同而于名下皆结住名。故知即是初住分开也。况云中道纯真岂是相似位邪。此说不然。夫如来设教被机不同。此经以前权实未融地位多别。如璎珞所说先空次假后中之相也。

今既开权显实岂以昔经而为校量乎。所以原始要终莫不皆用中道妙观观常住妙理。苟不如是将何以显此经纯圆邪。但依一家六即之义销诸圆妙之文无相滥矣。言圆妙开敷者即见惑先落三谛似显也。从真妙圆等释成上句。谓从干慧真妙圆心重发此位真妙信心。心与理冥故曰妙信常住。涅槃明须陀洹所断见惑如四十里水。其余在者如一毛渧。今约此义云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也。名信心住者。信为能住理为所住。如无著立一十八住判金刚般若始终地位。亦何必初住方受住名。

  【疏】天台曰即以此心者。依耳根圆通用三止大定圆伏五住烦恼三如来藏观行现前之心也。此心以常住中道而为之体。虽未接初住中道理水已与相似真理相接。亦可名为预于法流。从此法流溯源以归故曰即以此心中中流入。犹言从中道之中而流入。亦可云以中观观中道而流入也。与前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义同而位别。

彼兼名字此专观行故也。因此流入破去见惑而常住圆妙之理如莲华之开敷。此乃从观行真妙圆理重发相似真妙名见道位。相似见乎常住真心决然可信故云妙信常住。八十八使悉皆净尽故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者正结成惑灭理显受初信名也。余如旧说。

  ○(二念心)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解】吴兴曰舍身受身即分段生死也。一切习气即思惑正使也。故下文明五不还天所断欲惑亦名习气。又应通指二死为舍身。总名五住为习气。以上文云过去未来无数劫中故。若尔则习气之义不可取大论垢衣香器为喻。

  【疏】天台曰真信者指上初信心也。明了者此位进断思惑故所有信心更加明了。惟其明了则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秪释成一切明了之相耳。舍身受身习气即思惑法执也。此既现前故能忆念无遗。名念心住也。

  ○(三精进心)妙圆钝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惟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解】吴兴曰化变也。变诸妄习纯成真明言其精也。惟以下示其进也。

  【疏】天台曰妙圆指初信心也。纯真指二信心也。盖言向之妙圆纯真至此而真精发化也。惟其所证之理发化故无始习气现前者通一精明。言全惑成智惟以精明之智而进趣后之真净妙理。以是名为精进心焉。

  ○(四慧心)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解】温陵曰妄习既尽故心精现前而进趣云为纯智无无习矣。

  【疏】天台曰既以精明而进趣乎真净则心精者得现于前。则向之全惑成智者无惑惟智。无惑惟智则纯以智慧名为慧心住焉。

  ○(五定心)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解】温陵曰慧既纯明须定以持之。吴兴曰周遍寂湛谓定之用。寂妙常凝谓定之体。

  【疏】天台曰向之纯以智慧者。始获此智慧多而定少。今则执持此之智明使其周遍寂湛久之则寂妙者常凝深契首楞大定名为定心住焉。

  ○(六不退心)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

  【解】温陵曰以定持慧至于寂湛。故性光发明而深入于道。

  【疏】天台曰前之五心名为五根而以慧定为之主。一经所说虽称大定而定即是慧。修此定慧非信莫入故首之以信心。非念不成故次之以念心。非精进不获故次之以精进心。三者既备而定慧可阶故次之以慧心定心。五根生成五力排五障。入三解脱门永无退转。故曰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此后位次一以定慧为之本。但有先后之不同。如曰等觉照寂妙觉寂照。即前五心先慧后定亦是此意。能知乎此斯会经意焉。

  ○(七护法心)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解】吴兴曰按圆位至此断三界思尽即六根清净之正位也。配璎珞属七住。对大品当佛地。约婆沙齐三十四心。智者云三藏佛位望六根清净位有齐有劣。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即劣。既是发真断惑之大节故特示云十方如来气分交接。

  【疏】天台曰菩萨为心志存护法。虽有其心无法可护不足称为真护法也。惟定慧现前惟进无退而此心进者又安然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相接方得名为真护法焉。前观行位中圆伏五住干有其慧故未与如来法流水接。今阶七信见思俱尽见相似中道之理故与如来气分相接也。

  ○(八回向心)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解】吴兴曰觉明保持即护法心也。上气分交接则自他心佛相应相冥。今回佛慈光向于佛境则与智明相对相照故曰犹如双镜等。又约十方如来对照亦然故曰其中妙影等。

  【疏】天台曰上言十方如来气分相接者。此位已破见思进破尘沙深伏无明与初住本觉相去无几故得气分相接。今言能以妙力回佛慈光等者。前则气分来接今则回而归之。特言慈光者以是出假利他位有与乐义故。犹如双镜等者镜喻体影喻用。妙用无尽功德藏现前故喻妙影重重相入。然此特回向而已犹未真得其体也。至下戒心住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斯真得其体矣。

又觉明即七信所护之法也。保持即能护之心也。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者。即向来全本觉以起始觉之修者今则回始觉之修以向本觉之性而安住之。言慈光者盖八信菩萨修出假之智期拔苦与乐也。犹如双镜光明相对者。即始本二觉一合俱忘故使修性所具之理重重相入而无尽焉。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九戒心)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解】吴兴曰回向既成同佛常寂。常寂之体即是无上妙净明心。安住此心正防无明微细之患故得戒名。

  【疏】天台曰因上始觉心光密回而获本觉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此无为之觉得无遗失。以是名为戒心住焉。

  ○(十愿心)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解】吴兴曰准天台圆教未断无明生同居者名为愿生正符此文也。又说十信出假利益众生。今游十方。亦合其义。

  【疏】天台曰住戒成就而中道本觉虽未分显。然而假理既已现前。得乘此假而导利群生。则僧那始心稍得以赴故名愿心住焉。

  ○(三十住十初发心住)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解】吴兴曰璎珞初住增修十心彼乃别教之相也。智者以璎珞十心对十乘观法约圆初住具明十德。章安云应是转似为真一住具十也。今云真方便者谓真家之方便。又真即方便皆以中道心修故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岂非智者章安之意乎。横开之说因无此理。

  【疏】天台曰是善男子。指十种信心成就之人也。以真方便者即最初方便。依耳根入流亡所乃通别兼修正助并行。皆全性以起修全修而在性。所谓真即方便皆以中道心修故。发此十心者。此虽在信位亦可称之为发。发此十心已更进破一品无明则向之十心而心精发辉。辉即光也。十用涉入者。


因发辉故一一互相涉入如帝网珠重重相入。即向之十信心每一心各各具足十心。转似为真圆成初住之一心名发心住。可见登住已去别无他法莫不以十信心而为根本。十信心又以定慧而为之根本。智者于法华玄义中释初住位功德大略有二。一明入住之因二明发心之相。入住之因即以从相似十信能入十住真中之智。此同今文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发心之相初发心时有三种心发。一缘因善心发即是住不思议解脱首楞严定。二了因慧心发即是住摩诃般若毕竟之空。三正因理心发即是住实相法身中道第一义。

正因心发即一经所明常住真心实相理体。缘了二因即一经所明定慧。至于初住三皆现前故名发心住也。又云举要言之即是住三德一切佛法。又住清净圆满菩提心无缘慈悲无作誓愿普覆法界。又住一念中成就一切万行诸波罗蜜。又住一切种智圆断法界见思无明。又住得佛眼。圆见十法界三谛之法。又住圆入一切法门所谓二十五有王三昧冥益众生。又住菩萨圆满业能显一切神通谓三轮不思议化弥满法界显益众生。又能成就开权显实入一乘道。又能严净一切佛土能起三业供养一切十方佛得圆满陀罗尼受持一切佛法如云持雨。又住能从一地具足诸地功德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荆溪云证不思议名住一切佛法。乃至证无法爱名住诸地功德。即是圆证十乘观法也。然此初住文犹总略。

若一一显示其相当如观音所叙。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即是住三德一切佛法。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上合诸佛同一慈力下合众生同一悲仰即是住清净菩提心无缘慈悲无作誓愿普覆法界。亦是住得佛眼圆见十法界三谛之法。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即是住一切种智圆断法界见思无明。与佛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国土身即是住菩萨圆满业能显一切神通三轮不思议化弥满法界显益众生。与诸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无畏功德即是住圆入一切法门二十五王三昧冥益众生。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又云六根圆明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即是住能严净一切佛土能起三业供养如来得圆满陀罗尼受持一切佛法如云持雨。

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即是能成就开权显实入一乘道。总前功德即是能从一地具足诸地功德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亦是住一念中成就一切万行诸波罗蜜。但观音所证不局初住。然亦不妨以初住解释。初住既尔下去大定现前无功用心断法界无量品无明。所有功德不可称计。大分略为十品智断明十住位也。

  ○(二治地住)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解】吴兴曰能证心如琉璃所显理如精金。履治也。依前心地以观治之。

  ○(三修行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解】吴兴曰上治地由境得名。此修行从智受称。境发于智故云心地涉知等。以智遍修故云游履十方等。

  【疏】天台曰窃原从凡入圣地位虽浅深不同。要而归之不出始觉契乎本觉。而此始本二觉有一合俱忘之义。盖始不合本不称圆修。合而不忘犹存两相又不足以契菩提。教门有函盖相应水乳相冥之喻意在乎此。今登住已来所辨之相不过将前干慧与夫十信所有相似始本境智转为分真始本境智。故自登初发心住所发本觉以为所观。以起分真始觉而为能观。故二地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三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心岂非初住所发始觉之智乎。地岂非二住所发本觉之境乎。


心地涉知岂非始觉境智一合俱忘乎。以此充扩竖穷横亘游履十方得无留碍方得名为修行住。方得与佛同受佛气分入如来种生诸法家。故自此已还无复他法。惟以此始本二觉长之养之为方便具足为正心为不退为童真为法王子为灌顶住。譬如国王世子。既正号储贰。嗣后一惟以明德新民之功立十妙行修十回向更修四种妙圆加行以登十地然后可称亚圣名为等觉。然犹未可以正大号也。以其还有微细无明缘影在。更须从始至终以始本二觉破之断之。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也。先知乎此庶不堕算砂之诮。即种种玄妙千径万岐皆不失其本也。

  ○(四生贵住)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解】温陵曰妙行密契则妙理冥感将生佛家为法王子故名生贵。中阴喻冥感之理也。现阴已谢后阴未生之中名曰中阴。孤山曰分真智与究竟智等名行与佛同。分证理与究竟理等名受佛气分。如中阴下以喻显之。究竟权智如父实智如母。任运相合名自求父母。密齐果德如阴信冥通。斯即禀佛遗体初托圣胎也。

  ○(五具足方便住)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解】孤山曰此喻虽在真因而自行利他之相同佛不缺也。温陵曰同妙行之气分冥妙理之中阴是游道胎奉觉胤也。道胎既成故妙相不缺而修行方便具矣。

  ○(六正心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解】孤山曰容貌喻应用。心相喻理智。温陵曰容貌外同心相内异非正心也。

  ○(七不退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解】孤山曰色心互融不相妨碍故曰合成。温陵曰同佛之德有进无退。

  ○(八童真住)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解】温陵曰具体而微故以童称。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身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也。资中曰十身灵相即卢舍那也。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国土身业报身众生身虚空身。此十种身如随色珠显现自在。菩萨虽未如佛分得此相。吴兴曰准华严八地方现十身。今八住具足者正显今圆已齐彼别也。天如补注曰温陵所解菩提身等。即是资中所解如来身中之所开出者也。

  ○(九法王子住)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解】孤山曰出胎者喻破第九住无明。又从理起用亦如出胎。绍隆佛种故云亲为佛子。温陵曰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终故喻出胎王子。

  ○(十灌顶住)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解】孤山曰表以成人堪行佛事也。太子世子异其文耳。春秋曰会太子于首止。礼云文王世子。皆天子之子也。陈列灌顶者。华严云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缦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菩萨受职亦复如是。


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受大智职菩萨。彼第十法云地名灌顶菩萨。今此十住亦分得也。然圆教分真以来悉有应用。论其智力不无优劣。故初住百佛世界现十界像利祐众生。位位竖入倍倍增胜。经中所明各就一义。若论一位具诸位功德则十义俱遍。十住既尔下去皆然。

  【疏】天台曰初住已先名为缘修以未见佛性故。登住已来名为真修以真见佛性故。初住名发心此由第十愿心住破一品无明之功以发三德佛性之心。此住但言其佛性现前而已犹未加真修功行也。至第二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方以分真始觉照乎分真本觉。修之治之名治地住。至第三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则始本一合始本俱忘方得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此之二住方是真修上次第功夫。


犹如世人先世行业既备然后入父母胎。入胎之后不过长之养之充扩前功而已矣。故四住名生贵五住名具足六住名正心七住名不退八住名童真九住名法王子皆言增长之功。不复更言进修之事。即使有之亦不外乎二住三住始本境智而已。既出圣胎表以成人。分委化道名灌顶住。譬如世人承先世行业得感为人。表表丈夫堪付家业。至十行去方明法王子所作之事也。

  ○(四十行十初欢喜行)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二饶益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解】温陵曰具佛妙德故能十方随顺无适不可。自他利备机应俱喜故名欢喜。善推妙德益以利人故名饶益。

  【疏】天台曰前十住位明法王子自觉已圆。十行去明导利群生也。或问曰据天台所明三观。从名字来修从假入空观。至七信位破见思惑为自利行。从八信去修从空出假观破尘沙惑为利他行。从十信去修中道观破无明惑登初住去名自利利人觉行圆满行。今楞严所明地位至十行位方饶益众生为出假行何也。答曰三观破惑以分自觉觉他乃一往之说。况是次第之义非究竟之谈。何者盖圆顿行人三观一心中修三惑一心中破三觉一心中显。何有如此次第。


如五品初心随喜读诵虽是自利。中心说法后心兼行正行两种六度岂非利他觉人乎。虽然而圆顿教中不无次第。如曰理虽顿悟乘悟并消则圆修圆破之道彰。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则渐修渐破之义显。非渐无以阶顿。非顿无以融渐。二者兼尽而圆顿之道始备。然而有观行之次序焉五品是也。

相似之次序焉七信已还破见思惑以证空理。八九信破尘沙惑以证俗理。十信破无明惑入初住位证中理是也。分真之次第焉。十住位破十品无明住真谛理。十行位破二十品无明出俗谛理。十回向破三十品无明更修四种妙圆加行登十地位证中道理是也。究竟之次第焉。等觉菩萨证真理已更住千劫倒修凡夫之行破断微细尘沙缘影。一切法门无所不尽。

更破一品根本微细无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方为究竟。今是分真中不次中之次序论。初住菩萨便能百界作佛导利群生岂至十行方利益众生耶。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结上灌顶住之功德也。十方随顺正明欢喜行之相也。如国之储君己德既备。率天之下莫不仰德餐风随之顺之。非惟人喜己亦欢之。故如是之行名欢喜行。即以是德用新其民。一切众生咸受利益。名饶益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