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严经圆通疏

 ○(二答释三初示分量明无差而差义)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解】孤山曰那律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果。此云阎浮且从近示耳。吴兴曰庵摩罗云难分别。其果似桃非桃似柰非柰故。温陵曰此泛叙见用而有五。一声闻。二罗汉。三菩萨。四如来。五众生。意明四圣六凡见量虽异见性不殊。皆可即诸物象而决择之也。长水曰不过分寸者隔纸膜不见外物。隔皮肤不见五脏也。

  【疏】天台曰环师明见用云一声闻二罗汉。不知声闻即罗汉也应云一须陀洹二罗汉方无所失。

  ○(二示广大明差而无差义二初明物境差别二初聊指前尘)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二历尘简见二初总敕)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二历简)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解】温陵曰极汝见源令穷力谛观也。上极日月下极轮围中极万物令一一详择也。

  ○(三显见性无殊)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解】吴兴曰阿难所疑虽识见性而未知真性。如来所答岂不显真。但由见性似在于内。真性必周于外。佛欲示之。故指一切物象皆是见精所瞩。瞩既斯遍性何攸局。此寄见性之遍以显真性之遍也。然则肉眼所见物象森罗。佛眼所观真空冥寂。犹恐阿难认此见性既周外物仍谓外物同我能见。故下文破之。

  【疏】天台曰前无差而差约圣凡见量说。今差而无差约万物不齐辩。圣凡虽异真性无异。物类虽殊见性不殊。皆可即量而观依物而悟。古德云万境虽殊妙心理等此之谓也。

  ○(六示见性主空遗物独立义三初约机应对辩二初随情以己同人许见即物三初标情)若见是物。

  ○(二许同)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三示同)若同见者名为见吾。

  ○(二示正法以人同己夺见非物三初指遗物独立处)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解】真际曰若汝认见为物。吾见亦同是物汝应可见。温陵曰同见者依物之迹也。不见者离物之体也。若谓吾汝同见一物是见吾之见。特迹而已。吾当离物不见之时其体何在。既无处可见定非是物矣。

  【疏】天台曰。此释当机之伏疑也。恐阿难见性不精以主作客。故先标情云。若见是物。汝主是客。则吾主亦同是客。故曰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依物之迹主客相对而同见。可曰见吾。设吾不见时。乃离物之体无宾之主。不依物。不依根。堂堂独立。汝于何地而见吾哉。故曰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此段则以物为客。以见为尘。拣去客尘。则主空之理显。

  ○(二破非吾不见相)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解】温陵曰纵使妄意谓能见吾不见者。终自非是彼不见相。补注曰彼不见之相本自无相。岂汝所能见哉。

  ○(三示同吾不见地)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解】长水曰此之文意展转结归应有五重。经文存三而隐二意。若具论者合云。若不见吾不见之地亦不见吾见处。既不见吾见处吾见自然非物。吾见若非是物汝见亦非是物。汝见既非是物云何非汝真见。

  【疏】柏庭云。至哉吾不见处。正是如来遗物忘我独立之地。使阿难知之亦则到此独立境界。安有真性而不悟哉。故曰自然非物。不必更加二重。加则赘矣。天台曰。如来有三语。一随自意语。说自证境界。吾不见时是也。二随他意语。说众生境界。前文所示见精是也。三随自他意语。说自他共有境界。何不见吾不见之处是也。吾不见时。已直指真见。何不见吾不见之处。此又如来亲手提携阿难同入如来藏也。

  ○(二约物我结过)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解】温陵曰又约物我杂乱辨见非物也。若见是物则物应有见。而有情无情体性错乱不可分辨。故曰不成安立。则见非是物又可明也。诸世间谓众生及器通指有情无情也。

  ○(三结当机真性)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解】真际曰见性虽同各自受用。一室千灯光岂有别。而彼此自照各不相离。温陵曰牒上以显真性也。见性周遍即汝真性。何疑不真而求质于我耶。此结答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之问也。孤山曰性汝不真等。谓真性在汝而自不能知其真。翻取我言以求其实迷之甚也责之深也。

  ○(七示见性主空无舒卷义二初疑问)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惟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疏】天台曰。此科以器界方圆大小为客。以有舒有缩为尘。以无大无小无舒无缩为主空。

  【解】孤山曰既观初天则惟见一四天下。言娑婆者举其通名耳非指大千也。补注曰。前文泛叙见用。意显真性本来周遍特圣凡见量之不齐耳。今阿难以所视广狭而疑见体舒缩故有斯问。

  ○(二答释二初正破二初总破)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二别破二初譬显)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不应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解】温陵曰一切世间则根身器界之类。大小内外则一界一室之类。诸所事业则舒缩夹绝之类。此总举万法皆属前尘。与吾灵觉自不相涉。是故前尘大小见无舒缩。譬如下器喻前尘。空喻见体也。孤山曰方圆因器不在虚空。大小由尘何关见性。是故责言云何为在。空性无动宁有出入。因器去留强云出入。故云若复欲令入无方圆等。空体无方喻见性无二也。以虚空无方圆可除况见性无大小可还。惟言方者义摄于圆佛语之略耳。温陵曰离尘观性自得本真不劳功用。

  ○(二反难二初以挽难缩)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

  ○(二以续难断)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解】温陵曰既非可挽定非可缩。既非可续定非可断义既不然无用情计。

  ○(二会通二初迷有前尘)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二悟惟自性)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解】补注曰。前云认物为己。今云迷己为物。前乃就妄择真且言物与己异。故斥自身皆谓之物。今将以真融妄应知万物皆己。万物皆己而迷以为物。故失本心为物所转而见内外之殊大小之异也。吴兴曰为物所转则物为能转心为所转以心逐境迁故。若能下心为能转物为所转以境随智亡故。楞伽云未达境惟心起种种分别。达境惟心已分别即不生。上二句为物所转也。下二句若能转物也。则同如来者。

肇师云会万物以成己者其惟圣人乎。毛含国土者此明无量为一。盖摄事成理非从体起用也。大品云一切法趣一法斯之谓也。若下文理事双显体用备陈。方有一为无量之言尘中转法之义。彼详此略。意不徒然。近古诸师并作用解。惟真际云既灭前尘形量不立。一切即一性乃圆成。斯亦节公之知言矣。

  【疏】天台曰上文委曲敷[改-己+易]故假譬喻方便。今则打破迷关直捷开示故云迷己为物。盖曰吾所开示见性者己也。非物也。汝所难问世间大小事业者物也。非己也。迷时全己为物。悟时全物为己。方其迷己为物失于本心则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观大作大会观小作小会。非为物所转而何哉。即汝阿难所问者是也。若能悟物为己得于本心。是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盖物虽有大小吾不以为大小。观诸己而已矣。能观诸己则大小事物皆己。即己之小小非小。小等乎法界。即己之大大非大。大等乎尘毛。于一毛端现宝王刹非转物同佛之验乎。禅宗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且约语言文字说也。今经云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则尽大地是一部楞严经。山河国土草芥人畜莫非无相文字。心悟转楞严是能真转法 lun者也。

  ○(八示见性主空绝是非义二初疑问)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疏】天台曰此科以见性非色空为客。即色空为尘。离即离非为主空。

  【解】孤山曰向云迷己为物失于本心故为物转。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是则所见山河皆我妙性。故云今此妙性现在我前。此领旨也。见必我真下阿难尚存能所。谓所见既是真性则我能见复是何物。若谓身无见性而今分别非虚。若言现前是见则彼之外物别无心智反辨我身。若彼外物实是我心现今能见。则成外物是我内身非我。温陵曰物能见我谓见在物而不在身。是物能见我矣。

  ○(二答释二初斫破二途三初如来破执二初牒疑总非)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

  ○(二立理别破二初约离绝是见二初推前境反问二初总叙)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二别推二初指前境)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

  ○(二令推寻三初令指见精)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二历境逐破)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成见,何者为物。

  ○(三敕令答示)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二迷无是仰答二初仰答二初明前境惟物)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二明不能出见)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二印成)佛言如是如是。

  【解】温陵曰物无是见。故虽大圣不能即物剖辨。意须离物矣。长水曰如是如是者印其不能分出见性也。

  ○(二约即绝非见二初牒前答反问二初牒答)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二反问)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二述无非仰答二初仰答)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二印成)佛言如是如是。

  【解】温陵曰若树非见何能见树。若即是见树当名见云何名树。然前断为无是见者既不中理故复思惟无非见者。二义无定佛皆许者以色空等象如虚空华本无所有不可定指也。故下文云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二大众茫然)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疏】天台曰经家特言非无学者。无学之人已证遍真则色空已尽岂于是而执乎是非。所不及者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尔。大乘小乘渐顿遍圆于是乎分。

  ○(三世尊安慰)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义汝谛思惟无霟哀慕。

  【解】真际曰向执心境各别见相历然。今蒙一异推之是非不决。心无所措于是茫然。吴兴曰终始者终则见性非物。始则见性是物。又始则妙性现在我前。终则究竟指归何所。温陵曰魂虑变慑即惶悚失守也。真语等者谓上答二义乃称真之语非矫论也。末伽外道四种矫乱见于第十卷。霟辱也。资中曰如来有五语。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无伪曰真。称理曰实。不变曰如。心境相应曰不诳。悬见未然曰不异。补注曰如所如说者。上如称义下如即真如谓称所证真如以说也。

  ○(二会通一理二初腾二疑哀请二初述意叙仪)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二腾疑请说)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解】温陵曰佛意为显见与见缘如虚空华于中本无是非是义。然此非有学小智所及故大众茫然失守而必须文殊请明也。二种者精明见元及前缘色空是非二义也。若此前缘下牒前罔措之意请明也。

  【疏】天台曰无上菩提须为深种善根者说。如其不然鲜有不堕颠倒错乱生疑毁谤。若阿难之惶悚失守又则不然。盖为如来所示其意甚深。尚非无学遍空境界。况阿难初果有学能出此是非乎。文殊为通其情冀如来有以决之故其辞也如此。

  ○(二明一理会通二初示妙体绝待二初正明绝待)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解】温陵曰自住三摩地即自性首楞正定也。圣人住是定中。了见万法惟一圆融清净宝觉曾无非是。此正答所问也。见根也。见缘境也。所想相识也。根境识三摄尽万法。夫能了诸缘元一宝觉无是非是。则从前真妄虚实倒心缘影疑异分别之情豁然而荡矣。

  【疏】天台曰此示阿难忘缘绝待妙观之体也。以凡夫境界言之有内身外境正报依报情与无情一切境界能所历然。无怪乎阿难云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等种种能所之疑难云。如来开示先且就凡情上令阿难约见与物辨其是非。初谓物即是见既不可也。次谓物非是见又不可也。惟是非两者之间如来皆印答之而初无定谓。直待初学大众惶悚失守文殊请决然后告之以自性首楞严定中所见境界。自真空言之则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自妙有言之则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又何有是非容于其间哉。故曰云何于中有是非是。下文所谓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学者果能依是而住于一切事法直以空华而等视之。则菩提妙净明体卓然独立能所双忘。与佛菩萨相去岂河汉哉。前云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功夫毕竟至此而后已。圆觉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又曰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此之谓也。盖幻之与觉势不并立。方其迷觉为幻也不知是幻则惟幻无觉。及其知幻也何幻之有故惟觉无幻。自然而然不加勉强而后成菩提也。昔一老宿问僧如何是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僧曰万象之中独露身。老宿又问曰拨万象不拨万象。僧曰不拨。宿曰依然两个。此正所谓见精是色空虽出乎非犹未免乎是。直须同如来自住首楞严定中境界然后是非两脱可以悟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之旨也。

  ○(二引例释成二初指人引例二初指人问)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解】吴兴曰问意有三。如汝文殊一也。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二也。为无文殊三也。

  ○(二领意答)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解】吴兴曰我真文殊。答第一义例立菩提妙净明体也。无是文殊。答第二义例破色空是见也。何以故下释我上义。然我今日非无文殊。答第三义例破色空非见也。于中实无是非二相总结破意。夫真无是非。是非由妄。若谓色空是真见者。斯乃从妄辨真。对于无妄之真则成二义。故曰若有是者则二文殊。又若谓色空非真见者。其如妄境全体是真。故曰然我今日非无文殊。实而言之。真性本来无是非是。

  ○(二说法释成二初释成前例)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二更以喻显)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解】吴兴曰前第二月别喻见精明元。今通喻色空及与闻见者由佛为阿难已约诸法遍示真性故。大众惶悚正迷诸法是非是义故。文殊对扬既无二相。复举月喻以遣忘情。且第二月。适言是月捏目所成故。适言非月影不离真故。皆言谁者责问之辞捏影若亡是非何在。

  ○(二明迷悟得失)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解】温陵曰见与尘指妄根妄境也。观见尘而发明终沉妄想不出是非。由真精而发明可出是非得无分别。出指非指言是非双泯也。吴兴曰物为所指。见非可指。真性俱离故云出指非指。

  【疏】天台曰文殊前章为众请问云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故今结答云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又云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故今结答云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九示见性主空离即离非义四初明见性离自然二初疑请二初明滥外违昔二初滥外计)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疏】天台曰此科以计自然为客。计因缘为尘。此约理内理外而分之也。若约粗细言之则以计因缘者为客。计自然者为尘。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者为主空。

  【解】吴兴曰觉谓菩提。缘即色空闻见等。如前文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温陵曰觉缘即觉性遍缘无乎不在者也。然黄发之流亦说真我遍界。及所立冥谛谓真性冥冥体非生灭则与佛说何异。盖外道不见性真但依赖耶妄计混滥真说。故此问难冀佛甄别也。外道通称梵志。投灰苦行外道也。

  【疏】天台曰觉缘领菩提妙净明体。遍十方界领显见性广大。湛然常住性非生灭领显见性不动不迁。阿难犹未忘缘故称觉缘。惟其未忘是以还挟外计为疑。

  ○(二违昔经)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

  ○(二请开示显真)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解】真际曰楞伽山名。此云不可往。惟得通者能到。温陵曰先引佛说起疑也。楞伽会上为大慧菩萨说因缘义。以破外道自然之执。非彼境界者非同外道所见也。楞伽虽说因缘破彼妄执。今观觉性有真自然体远离倒妄则似非因缘矣。吴兴曰向云我今观此觉性自然。今云与彼自然云何开示。盖言今之自然似非昔之因缘。则与外道自然云何分别邪。

  ○(二开示二初斥疑总示)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

  ○(二历境别破二初定)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

  ○(二破)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解】温陵曰释非自然也。自然谓自体本然也。自体本然则不随境变今皆随变非自然矣。

  ○(二明见性离因缘二初翻前转计)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解】孤山曰始疑妙性同外自然。既闻逐破。则谓如佛昔说正因缘义但未知妙性云何符合耳。

  ○(二历境破执二初破因二初定)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

  ○(二破)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二破缘二初定)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

  ○(二破)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解】温陵曰释非因缘也。假物为因。循物为缘。既无定趣非因缘矣。真际曰因亲缘疏故分二门。

  ○(三双示离即离非)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解】温陵曰叠佛遍计直示精觉也。因缘自然是非等相皆是妄情遍计分别。精觉妙明本无是事故曰离一切相。遍计既离则圆成实体触处现前故曰即一切法。祖师所谓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又云是非已去了是非里荐取。此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之意也。吴兴曰非因缘下不言非不因缘者。以此中正破因缘故且置之。无非不非无是非是者此显觉性本无非与不非。亦无是与非是。上句谓因缘。下句谓自然。离则显真非俗。即乃触境惟心。亡然存然不可得而名焉。

  【疏】天台曰夫法性之与万法犹形声之有影响。世间凡夫与外道见道不谛。悉于影响以事卜度。以伪滥真言满天下梗塞大道甚矣。若菩提妙净明体者实含生本有天然之性德也。其于影响赖耶滥之。阿难深鉴此失故挟如来昔日所说为问冀为破之以归正辙。然亦难言之也。何则谓之自然恐滥外道。谓非自然有妨正理。故即破即立双轮并驱曰亦非自然非不自然。亦非自然破也。非不自然立也。此中正破自然傍破因缘。故于自然而致意言之以例因缘。亦应云非因非缘非不因缘。果真能见道则是非俱遣。故又曰无非不非无是非是。古德云情可破而法不可破。情可破故离一切相。法不可破故即一切法。所谓存然亡然不可得而名焉斯见乎道。

  ○(四结责滞著名相)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解】温陵曰结上文而责滞情也。精觉不可措心如虚空不可措手。

  ○(十示见性主空见见非见义四初引昔致疑)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二对理微破二初申昔)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疏】天台曰此科以明暗塞空为客。见精为尘。清净实相为主空。辩析至此主无不圆而空无不极即客尘之惑亦既尽矣。或问曰若此中主空客尘已尽则下三摩禅那所辩复是何物。对曰此前则惟约见性一根而辩。若三摩则广约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以辩。虽约三科正意惟在根识。而六尘如来藏其义犹疏。至下禅那则广约七大以辩。如前五大则备显六尘本如来藏。后二大则备显根识本如来藏。若一一细论皆有主空客尘之义。盖客尘本喻见思。而此见思有界内界外之殊。是则三惑皆喻客尘。界内见思为真谛上客尘。尘沙为俗谛上客尘。无明为中谛上客尘。皆为奢摩他三摩禅那所观所破。但此中三谛是不次而次。如云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其可以空理而断之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其可以幻有拟之乎。秪如见精为陀那微细识即是根本无明。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则已脱出无明。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不其是乎。

  【解】温陵曰缘生之法因空而有。因明而显。因心而知。因眼而见。是乃世间名相。于第一义皆为戏论。

  【疏】天台曰惟识宗明眼识具九缘。一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六分别七染净八根本九种子。今明见性所依净色根故但言四缘。盖于外合境为空明。但言因空因明因根。于内合五缘为因心。于五缘中仍须除去作意分别并种子。但取七识染净八识根本。以未起眼识故不言种子。及作意分别也。

  ○(二正破四初双微)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二分答)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三对破二初正难)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

  ○(二例并)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

  ○(四结责)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解】吴兴曰若必见暗等。与初卷盲人睹暗见性是同所破有异。前显见性是心且破眼根能见。今显见性非明广破因缘能见。破缘既广显性实深。由是下文谈见见非见。

  ○(三正示见见二初显体非前尘)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

  【解】补注曰此明离缘之见即见精也。向于八还文中且指见精为不还者今于下文则遣之矣。

  ○(二示三德圆彰)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四诃劝远结)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解】温陵曰四义成就等。结上起下也。吴兴曰准前文云见明之时见非是明等。皆以能见见于所见能非是所也。例今见见之时义亦如是。即以前之能见复为今之所见。盖言真见见于见精之时。真既无妄故曰见非是见也。问见精属妄。何以真见复见于妄乎。答夫见精者映色之性也。见虽属妄其性元真。当知见见之时无别所见只是见于见中之性耳。然则若未见性性在见中同名见精。若能见性性脱于见方名见见。补注曰今图简便易晓且借见精作一眚字配成四句云。见眚之时见非是眚。见犹离眚眚不能及。上二句与后经觉所觉眚觉非眚中同义。下二句义连云何复说等文。盖谓真见尚离于见精。故见精有所不能及。何况因缘自然和合等说而能及之哉。汝等下责而勉之之辞也。清净实相即真见也。又即前之精觉妙明也。前举精觉妙明既已尽拂因缘自然之计。且以戏论分别如手摩空等语责之矣。而阿难滞情未解。再引世尊常说因缘以为问难。由是重拂因缘发明真见。乃复责而勉之可谓详且明矣。然阿难终于慧目未开觉心未净。故又起后章之问也。

  【疏】天台曰此中文意幽远理致精微关涉一经大旨。今先约远意示。次约近意释。然后正明当文兼指后意。先远意者。如来于首卷示以二种根本。一者生死根本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是二法混居于六根之中。惟见性洞然使阿难易为领略。故始于是心非眼至于见见非见一就见性而辨。故自其性无动摇童耄无迁等言之示以菩提妙净明体即清净实相也。自其吾不见时见见之时言之示以奢摩他路亦名妙菩提路也。故见见之时一节工夫有修性之分。盖约其所见言之清净实相也。约其能见言之妙菩提路也。何但此中至于同别二种妄见三科七大或明假或明中或由之为寂为照为寂照双忘。莫不辨二种根本所在。一经枢机莫要乎此。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要门也。次近意者。上文先示真空则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次示妙有则略去想相但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盖见与见缘元无过咎其为过者在乎想相。是以经自初卷来。破能破所重简缘心一为想相。而拂想相既无真体可显。故知想相正如翳眼。翳眼苟无狂华自息。则见精元归净眼华处元是晴空。故曰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但此非易悟。悟亦难精。故阿难复假因缘为辞冀如来精切开示。如来则先就其浅者为辨。然后次第方便示以甚深境界。初以见精为能脱明暗塞空为所脱。次以见性为能脱见精为所脱。如是重重脱去而菩提妙净明体清净实相堂堂独露矣。正明当文兼指后意者。见见二字古今诸师议论不一。古师如吴兴云真见见于见精之时真既无妄故曰见非是见。今师如交光云上一见字即见精中本体真见。下一见字即见精中所带一分无明妄见云云。余谓两说皆卤莽。知解文而已。若曰直诣恐不其然。须知下一见字元是见精。虽是无明全妄是真。下文所谓同是觉明无漏妙心和合妄生和合妄死是也。佛示阿难见见者。亦下文所谓若能远离诸和合缘也。盖若不能见见则为和合无明只名见精。若能见见则远离无明和合则为真见。要将昔日之见精翻为今日之真见。则下见字的是真见。但取其性不取其精。所谓清净实相也。上见字正是工夫。所谓妙菩提路也。是则上见字属修下见字属性。此正如来酬奢摩他真谛理境观双融绝待忘缘所在。而正脉悬解谓此中但明性定不涉乎修不亦莽乎。又此一节影互三德而说。一法身即清净实相。下一见字是也。二般若即妙菩提路。上一见字是也。三解脱即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是也。可谓般若之照深法身之体极而解脱之源尽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二约俗谛明破妄显真以酬三摩二初牒前说疑请)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二约二义酬答二初约二种见妄明真妄和合成生死因以释见见令远离和合及不和合二初约二见开示二初呵诫许宣)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解】孤山曰陀罗尼此云总持。即慧性也。三摩提此云正受。即定性也。定慧均平故云妙修行。是趣果之要故喻以道路。奢摩他三止也。微密观照三观也。经家所叙则先慧而后定。如来所告则先定而后慧。用显圆融止观体无二也。吴兴曰阿难所迷心境转细。如来所示观照愈深。故曰微密。

  【疏】天台曰。古师分经如资中科自征心以来。齐下文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广破人执。自阴入处界等文去广破法执。孤山科前段别破心见。此下总破诸法。其余诸师莫不大同。余不其然。自首卷齐无得疲怠妙菩提路答奢摩他寂静义。自此以去答三摩观照义。与诸师异者有两说焉。一以此经自首卷至九卷章章之内莫不因阿难富那等随扣而发。惟明五十重阴境是如来无问自说。若依诸师分经。则汝犹未明去是无问自说一不可也。一以首章凡请三法如来所说虽不彰言孰奢摩他孰三摩禅那。若依圆觉经三义分文历然有序。如此文初阿难请佛重开慧目。而经家叙云如来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告阿难言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既曰三摩观照。非答次义何哉。况下明七大文初而阿难请云惟愿如来为说中道了义无戏论法。非请禅那中道何哉。若依诸师分经联翩混滥三法无序二不可也。第经文绮互兼带前义而说。故有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之问。而如来有此实见见之答。其实二种分别妄见进退合明。例阎浮提等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虚妄病缘和合妄死。与下阴入处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等。同一气分。如来著一汝犹未明之言。钩锁连环说去正由乎此。但陀罗尼总持之法与圆觉经有大陀罗尼同而复异。盖彼以圆觉为奢摩他三法之总持。此以方便随缘止遍历万法为总持。故曰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而下文如来诲责阿难乃云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者。盖欲示以即定之慧。犹缨络所谓从空出假也。所以前文奢摩他惟约一根而辨。非以舍博从约者为奢摩乎。次明二种根本以渐推广历三科而辨。非以约该博为三摩乎。次明七大各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非以博约双融为禅那乎。然陀罗尼虽曰与圆觉。异彼以总为总。此以别为总。弥显三法皆称总持。盖总能该别则圆觉三义愈彰别能该总则圆通三法弥显。

  ○(二推因正说二初示因由别名)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解】温陵曰二倒见妄即同别二见也。由此见妄循造妄业故云当处发生。随业受报人天诸趣故云当业轮转。补注曰别业者一人妄见也。同分者多人妄见也。故后文先引别业且喻阿难一人眼根之妄。次连同分广喻十方众生根本器界同一妄耳。

  【疏】天台曰。二种分别见妄惑也。当处发生即惑而发业也。当业轮转即业而招苦果也。此言业惑苦三如影随形略无差忒。

  ○(二约二见广解二初正明二初别业三初指人)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

  【解】孤山曰目喻本具真智。灯喻本具真理。赤眚喻妄心圆影喻妄境。境谓五阴故云五色重叠。

  ○(二正破二初破即)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惟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解】补注曰五色圆影既非灯色。又非见色。惟彼见者目眚所成。喻五阴妄境皆是众生妄心所成也。惟眚之观谓独有眚者见之也。名为何等谓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不得名为见矣色即影也。

  ○(二破离)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解】温陵曰上即灯见既无实体。此离灯见又无定处足知其妄矣。

  ○(三结显三初结示)是故当知色实存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二例显)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三贴合)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解】补注曰前分两节难破圆影。一即灯见。二离灯见。至此牒结以显其妄也。第二月等。又复以喻明喻重叠结显使知妄本无体不应穷诘也。孤山曰色实在灯理体本真也。见病为影妄心成境也。影见俱眚心境皆妄也。见眚非病谓有智眚人知因目眚终不执言圆影实有。故虽有眚不为见病也。譬圆初心无明虽在而达无明本自不有。则无妄境可得也。吴兴曰详夫目眚见灯之喻。诸师并用法相配之。未必然也。今一往且顺圆师所解。应知如来举此推破性执者正欲引例阿难目观山河等皆是妄见。义在下文其昭昭矣。是形非形离见非见。上句双是形与非形。下句双离见与非见。文略而互显也。是灯是见。谓圆影由灯见而有即因缘义也。非灯非见。谓圆影离灯见而有即自然义也。前文已破此重责之。故曰今欲名谁等。

  【疏】天台曰色实在灯喻真理本具法性五阴即前见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也。见病为影喻生死五阴由妄想建立。影见俱眚喻众生见有内身外境一皆无始妄病所成。即前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也。见眚非病喻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如有智眚人终无见病。即前此见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也。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即前云何于中有是非是也。故知三处经文互相照映。解一千从无容迷闷矣。

  ○(二同分)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秪有两国惟有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解】温陵曰不祥气现惟灾地见之。乃同业妄感。彼无灾地不闻不见。晕适佩玦日月之灾象也。彗孛飞流星辰之灾象也。负耳虹霓阴阳之灾象也。恶气环日曰晕。日食曰适。所谓适见于日月之灾也。佩玦谓妖气近日如环佩之状。星芒遍指曰彗如彗帚也。芒气四出曰孛孛孛然也。绝迹而去曰飞。光迹相连曰流。阴阳之气或背日如负。旁日如耳。或明而为虹。暗而为霓。

  【疏】天台曰寂音引春秋传云鲁哀公六年楚有云如赤鸟夹日以飞三日。楚子使问诸周太史。周太史曰其当王身乎。杜预注曰日为人君妖气守之故以为王身。云在楚上惟楚见之故祸不及他国。又鲁昭公二十六年冬十一月齐有彗星。齐候使禳之。晏子曰无益也。只取诬焉。天道不陷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且天道之有彗也以除秽也。君无秽也又何禳焉。若德之秽禳之何损。杜预注曰出齐之分野也。不出鲁故鲁不见。以是验有一小洲秪有两国惟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明矣。

  ○(二例合二初总标)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疏】天台曰经文先明别业妄见。次明同分妄见。然后许以二事进退合明。合明中有二。先单以别业妄见例阿难一人妄见。次方进退合明统例一切众生妄见。乃以别例别以同例同也。先单例中发明见见非是道理以酬前问。次统例中结成自明见性来之所以欲其远离识精元明真妄和合之相灭分别见妄以成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也。故下文云二种同是无始见病所生。初别业妄见虽曰如世间人目有赤眚乃比如非譬如也。直以赤眚人见圆影者为别业妄见。若作譬喻解说何故世尊自称为别业妄见耶。

  ○(二别示二初以别业合阿难二初指别二初示妄)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

  ○(二显真)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解】温陵曰圆影无实则似境而已。乃见劳目眚所成非灯色所造也。

  ○(二例合二初正例合二初单合二初示惟妄无真)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二显全真起妄)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

  ○(二双简)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解】吴兴曰无始见病如目眚也。以法言之则阿赖耶识能见相分。以惑言之正属无明。补注曰以眼根及山河等境俱例圆影。然则所指见病即无明也。无明即觉明也。上举圆影无实乃目眚所成。例今根境无实乃无始无明所成。见与见缘下牒显而详释也。见即根。见缘即境。此根与境虽似现前实有而元非实有。元我觉明见所缘眚之所成耳。见所缘三字释成觉明也。此一见字即能见分。谓此觉明能见其所缘者即眚也。觉见即眚等谓有觉有见即为眚病。惟吾本觉明心能觉诸缘者非眚也盖本觉如好眼。觉明如眚病。根境如灯影耳。

  ○(二总结酬二初结斤)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

  ○(二显酬)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解】补注曰觉所觉下牒上觉缘非眚之意释前见见非见之疑也。所觉即觉明等也。今吾觉其所觉是眚。而吾真觉非堕眚中。此实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也。真见如是。云何复以觉闻知见眚中之事而名之哉。是故下重明眚事。彼见一重结见非是见也。吴兴曰云何复名觉闻知见者显其离妄亦责其未悟也。然佛所说二种颠倒分别见妄者。由前阿难云世尊为我宣说因缘及与自然心犹未开。是故广示别业同分所见之相皆是虚妄。此即重破因缘自然二种之执也。又阿难云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故今再示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也。阅此文者。当晓大途。

  【疏】天台曰如来上文所示阿难见性虽托能见见精而辨其实的指见精之性。恐阿难未了。故于前文进深一步复有见见之示。然则向所示见性是心非眼。性无摇动性无童耄若周遍若吾不见时等。一就见见而辩。以例闻闻嗅嗅莫不皆然。阿难于此犹未能了。故一闻此说重增迷闷。以谓方今正与决者若无迁若广大若清净者真见也。此领旨矣。且复如来更益之以见见非见此吾所未晓也。故愿佛弘慈施大慧目有以见见庶几开示觉心明净。如来则示之以二种分别见妄然后以二事进退合明。先退别例同云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以此相例其义既明。然后正释同分妄见云见与见缘似现前境。此指众生能见乎所见者虽无似有故曰似现前境。次证出病之根元云元我觉明见所缘眚。盖言同分妄见之所有元我无明生乎能见见其所见。悉如别业妄见因目眚而有五色重叠也。然则有觉有见无非即眚。此指上文见精即所见之见也。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者此指上能见之见即是全本觉明心起乎始觉全性起修。始本一合能见乎所见。故曰觉缘。如有智眚人不堕于眚中。故曰非眚。是则以能觉觉其所觉是眚而吾能觉之觉不堕眚中。故曰觉所觉眚觉非眚中。见见之义其实如此一味纯真都非众生觉闻知见境界。故曰云何复名觉闻知见。若然者凡有眚病者可名见等。故曰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无眚病者岂可以觉闻知见名之。故曰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所释见见非见既已明白。然后进退合明以一人例一国以一国例大千如经云云。盖知别业之为妄而同分之妄可以例知。知同分之为妄而见精之为妄可以例知。知见精之为妄而见见者不妄可以例知。

  ○(二以同分合一切二初以别业例同各显二初例一人别业)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

  ○(二例多人妄见)彼见圆彰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解】温陵曰引别业例同分。引眚妄例瘴恶。以明妄业虽异妄本不殊故曰俱是无始见妄所生。吴兴曰上文云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义见于此。如彼众生等进同例别也。一病目人等退别例同也。问何故作此例邪。答由别业中引目眚为喻显妄则易。以因眚见影人皆知虚故。同分中引瘴恶为喻显妄则难。以因瘴睹相事皆如实故。佛意欲彰同分之妄悉如别业之妄。故有进退合明之说。然目眚瘴恶所喻之法要显阿难一人及阎浮提乃至十方众生妄见咸尔。又同业中瘴恶之妄犹易可知。诸有漏国及诸众生虚妄病缘其实难信。是故经文从狭至广以易例难。展转相济也如此。

  ○(二以起妄归真合显二初以起妄正合)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解】温陵曰上以一人例一国。此以一国例大千。合显器界根身无非见病和合妄起也。觉明无漏妙心即依真起妄者。吴兴曰真妄和合故有生死。偏言妄者真如在迷故。

  ○(二以归真显示)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解】吴兴曰不和合者有似自然。下文所破其义硕异。

  【疏】天台曰学者看经要得其纲领取其精微。如云长公提刀入百万军中直取上将头。若裨将散卒虽日杀百千万亿徒使刀钝何益其事。即如此文。例阎浮提等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一节。而解者曰觉明无漏妙心即依真起妄者。又曰真妄和合故有生死。偏言妄者真如在迷故。如此解说岂不依文稳贴。至下文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等。便尔轻轻放过。都不究其大纲血脉从何处发来。又何益乎己躬下事。须知此结成上文见见非见极吃紧处。盖前示二种根本。第二识精元明能生诸缘者即今文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也。觉明即识精。无漏妙心即元明。此二法遍寄于见闻觉知之中。谓之虚妄病缘。虽曰虚妄莫不依真而有从妄而成故曰和合妄生和合妄死。此皆直就众生日用见闻处指出生死涅槃二种根本。言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等者。盖若凭此六根见明见暗见空见塞以起缘尘分别即谓之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即此六根见见非见闻闻非闻是为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生死之因既灭则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者直下圆满矣。下文云使汝轮转生死菩提涅槃同是六根更非他物非此之谓乎。

  ○(二约余疑责破二初责迷)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解】补注曰阿难前云因缘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如来乃就同别二见文中。重破因缘自然二种之执。意谓阿难之心必已悟矣。但和合等义疑犹未明。故此下因辩觉元而重与明之。先悟者已悟也。

  ○(二征破二初破和合疑二初牒疑)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二正破二初破和二初正破明和二初定)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

  【解】吴兴曰菩提心者觉性也。上文云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等。古人以佛果菩提解者谬矣。温陵曰则汝下意谓设有所和即涉妄尘而不名妙净矣。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二破四初相杂何缘)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辩杂何形像。

  ○(二即离俱过)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

  ○(三名遍非和)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

  ○(四和失自性)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

  ○(二例破余境)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解】资中曰明属前相。见属内心。齐何处所而论其杂。见之与相目击可分。明见相杂作何形像。温陵曰若非下谓明若非见不能见明。此疑若相杂也。明若即见谁为能见。又非杂矣。此章皆明浮尘幻相一无实体不容穷诘。必见下谓惟见与明体必圆满不合相和。盖和则间杂不圆满矣。见必异明下。牒上结成非和也。孤山曰性谓见性。见被明杂岂得名见。明被见杂岂得名明。和杂既失明性两名。则知谓见和明不成义理故云和明非义。彼暗与通下知非与明和则余皆非也。

  ○(二破合二初定)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

  ○(二破二初正破明合二初正破)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

  ○(二转破)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

  ○(二例破余境)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解】资中曰上明和义如水和土。今明合义如盖合函。温陵曰和则杂而不辩。合则附而不离。合则不离。故明相灭时见亦随灭不复合暗。若不合暗而能见暗则与明合时应非见明。然既不见明云何言与明合云何了明非暗邪。合义不成则菩提心非和合起矣。

  ○(二破非和合疑二初陈辞)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解】真际曰若和合不成即非和合。形对必然故也。此计真妄二法了不相触。吴兴曰中论破计不出四性。谓自他共无因也。初破自然即无因也。次破因缘即自他共也。如以明暗空塞推于因缘正约他性。又阿难所执空明心眼四种因缘。空明即他。心眼即自。又佛说同别二种见境。见亦自也。境亦他也。既有自他必含共性。但由共性难破。是故更作和合而说。然则非和合义亦从自他开出。为防末习委曲搜扬耳。问此与前七处推心四性何别。答七处四性都未涉真。但破第六识心分别较计。今自然等。皆依觉性破妄显真。微密观照于兹见矣。

  ○(二破执二初牒执)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

  ○(二正破二初破非和二初定)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

  ○(二破二初正破非明二初有畔指问)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二显不和非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

  ○(二例破余境)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解】温陵曰若非下谓和则同而无畔。非和则异故必有畔。且求畔不得非非和矣。阿难下谓相及乃有畔畔义不成非非和矣。

  ○(二破非合二初定)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

  ○(二破二初正破非明)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二例破余境)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解】吴兴曰非和约体不相入。故以际畔推之。非合约性自差别。故以乖角破之。温陵曰以为非合则根境乖背。既不知明亦不显见。二体既无从何甄别合与非合之理邪。资中曰自征心辩见以来。齐此广破人执。此下阴入处界等文破法执也。

  【疏】天台曰自然者外道之邪计也。因缘者如来用破自然之法药也。和合者分别世相之随他意语也。此三种皆世相中有。悟出世间者虽小乘人亦无之矣。况前文已示世相悉如空华。直指当人妙净明体。宜其自然因缘和合一齐刬却。今复重拈和合非和合为破者不过防转计以净扫凡情耳。至下三科七大中一一皆云非因缘自然者盖云以世相言之实因缘和合而有生因缘别离而有灭。殊不知即因缘非因缘。故一一约四性推破因缘之相。复虑因缘既破又计自然故兼及言之。盖依世间正理而有生实非自然。约世间之性推又非因缘故三科中皆云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二约三科诸法明真妄体虚即涅槃果以答三摩令远离自然及与因缘二初总示本真二初略示)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二广示)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解】温陵曰明暗通塞合非合理皆所谓浮尘幻相。和合妄起和合妄灭故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本无有生亦无和合则幻妄称相而已。幻无自性依真而立。如华起空全体即空如泡生水全体即水故曰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莫不皆然故曰如是乃至等也。如来藏者当人法身妙性也。依果而称曰如来。含摄众德曰藏。未尝去来曰常住。暗不能昏曰妙明。不随生灭曰不动。无不遍足曰周圆。妙万物而至神性一切而不异曰妙真如性。能见是性则迷悟生死了不可得矣。问真常之性人人本具。既无去来生死柰何今之实有邪。答不真常则有。真常则不有。譬之空水。目病则华风击前泡岂其真常哉。若晴明澄湛乃谓真常。于明湛中静求华泡夫何所得。能审乎此前不疑圣言。惟务了幻妄而复真常也。孤山曰五阴等诸经皆列三科谓阴处界。以对愚根乐各有三故。而今有四。更加六入只是破十二处中内六处耳。随机增减何必定三。此并色心开合之殊。广上浮尘诸幻化相也。

  【疏】天台曰浮尘即阳焰。庄子所谓野马尘埃是也。阳焰幻化此举十种深喻之二。以例诸法悉如镜像水月空华如梦干城有而不自有不可见而见。以明如幻三摩提观照之旨。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者此明阴入处界生灭之法敌体相破即生灭而无生灭。楞伽所谓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是也。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者盖性相二法如水火不同器众生妄相当情真性则隐诸佛一证性真妄相随灭。此约别教言之也。今经圆顿理又不然。相自无相体若空华。惟一性真更无他法。既幻妄以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诚矣。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者。上总明性相。此下确实指陈。以总例别莫不因缘和合虚妄而有生因缘别离虚妄而名灭。因缘有二。一如上文和合妄生和合妄死此约真妄为因缘也。一明诸法皆从十二缘起故有生十二缘息故有灭此单约妄法为因缘也。众生徒知因缘生灭之相殊不能知即生灭无生灭即去来无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而已。观相元妄尚无可指陈。况观性元真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岂可得乎。下文明阴入处界令阿难以因缘等四性一一求之。是皆于性真常中求不可得也。圆觉则曰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以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起幻除幻此以幻观破幻法也。变化诸幻以开幻众此明菩萨观假自化及人也。然二种根本为一经之枢机。例阴入处界莫非识精元明之所在。能生诸缘则为生死为烦恼。变化诸幻而开幻众则为菩提为涅槃。以至七大莫不皆尔。此又不可不知也。

  ○(二别破诸幻四初破五阴幻二初总征)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解】长水曰梵语塞犍陀此云蕴。古翻为阴。蕴谓积聚。阴谓盖覆。积聚有为盖覆真性。

  【疏】天台曰法性五阴体本真常。不真常者。生灭去来生死为之蔽。因缘自然为之误也。如来欲为开迷而即悟。先且破有以归空。空华之相既无瞪目之劳自息。悟尚无得何因立迷。是所谓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故曰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二别示五初色阴二初立喻显法)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解】孤山曰净目况本具真智。晴空况本具真理。惟一晴虚即理智一如也。迥无所有绝九界妄色也。其人喻众生也。背真合妄故曰无故。不动目睛妄心取著也。瞪以发劳妄惑润业也。于妙性中现九界色故曰于空见狂华等。温陵曰狂华喻色阴。狂相喻色境。皆妄感也。

  【疏】天台曰前文言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来至今文其义方显。以别业妄见目有赤眚。夜见灯明五色重叠。既曰有眚虽虚而实。今云以清明目观晴明空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精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是华。则目本无翳空亦无华。不过一时劳目妄有所见。而诸佛菩萨正如以清明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方曰如虚空华本无所有者特不过随他意语以示真空尔。而学佛道者直当于一切法以空华而等视之庶不为物所转也。言以清明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即下文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孤山所谓理智一如绝九界妄色也。其人无故者。即下文山河大地无状忽生演若达多无状狂走也。不动目睛瞪以发劳者。妄为明觉也。则于虚空别见狂华者。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等也。言别见者。华因劳目而见清明眼则无之矣以喻众生则有诸佛即无。

  ○(二寄喻破执二初喻阴相无生二初正示)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

  ○(二反破)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

  【解】温陵曰若有出入则有实体故非虚空。非空则实故如阿难体更无所容。此辩狂华不因空生也。若华从目出则得目之性故因有见。今旋时既不见眼又不翳眼非目出矣。又若华从目出则华在空时目应无翳。云何见华目尚有翳。必见晴空无华方号清明眼邪。此辩狂华不因目出也。

  【疏】天台曰次破非从目出中先约二义定其所宗。初二句定有出入。后二句定华性有见。次破中二节。初约华性出入有见破。故曰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次约华性出入无见破有二。初约无见旋时翳眼破。故曰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二约无见正出无翳破。故曰又见华时目应无翳。言云何晴空号清明眼者承此而随破也。盖无翳之眼清明眼也。清明之眼合见晴明之空。今以见有华者反为清明眼。且云何寻常必见晴空者方号清明眼耶。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二结虚妄离计)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解】温陵曰既了幻华无因。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自然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余四例此。资中曰若知华相即空。则显色阴本如来藏。

  【疏】天台曰非因缘自然者不出四性。文以目出为自生空出为他生二法合生即其生。三性同是因缘生不属因缘。即计自然。是故文中只作二推已摄得四二。天台法华三昧约四句推心。为因心故心即推法性属自生。为不因心故心即推无明属他生。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即推法性无明属自他共生。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即推离法性无明自他属无因而有生。今文清明目即喻法性。晴明空即喻无明。晴空虽无狂华。对目已成能所。所谓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忘。瞪目之事狂华之因不由之而生乎。

  ○(二受阴二初立喻显法)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解】温陵曰触情于境纳境于心曰受。宴安调适性无违顺喻藏性本无诸受也。二手空摩妄生涩滑喻妄触引起诸受也。忘生如圆觉所谓忽忘我身。言调适之至也。

  ○(二寄喻破执二初喻阴相无生二初正示)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二反破)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

  ○(二结虚妄离计)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解】温陵曰空体常遍不应有择。掌当自出不应有待。又若从掌出出必有入。然合而出时掌虽有知。离而入时臂且不觉。既无定实全一虚妄耳。

  【疏】天台曰如来藏性本无诸受。今有之者乃无故发生。如触之为法必托境生。徒有一身自不成触。今以二手于空相磨于一体中而妄生涩滑。岂有故哉。喻如来藏性遍周法界。情境皆如。待对斯绝。众生自无始来强觉忽生妄生人我根境斯分。于藏性中幻受损益。如来欲明不受而受受而不受以归正受。故今即喻而推离情以检。不从空来不属他生明矣。不从掌出不属自生明矣。离推既非合推不可。既非因缘亦非自然。三摩观照于焉得显。

  ○(三想阴二初立喻显法)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解】温陵曰想无实相由心成相。说梅思崖无实相也口水足酸由心成相也。凡想如之。

  ○(二寄喻破执二初喻阴相无生二初正示)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三反破)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踏悬崖与说相类。

  ○(二结虚妄离计)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解】温陵曰人谈梅而口水梅不能谈则计梅出者妄也。耳闻梅而心想口不能闻则计口入者妄也。耳闻梅而耳无水则计说计闻皆妄也。补注曰谈梅口水者因闻他人说梅而吾口水出。思崖足酸者吾自思耳。真际曰与说相类者。应云如是思踏非悬崖来非足心入。若从崖来崖合自想何待人思。若从足入足合自思何待心想。若独心思何故足心觉有酸涩。

  【疏】天台曰夫五根六尘皆名色阴。根尘相触而有受生。落谢余尘斯生乎想。此所从来故矣。今谈说酢梅想其酸而水出。思踏悬崖想其危而足酸。想而后受岂其故哉。惟无故而为其想故其想此空。今以口入为自为因梅生为他为缘。展转推穷了不可得因缘尚无自然安在。双非二边真常独露。

  ○(四行阴二初立喻显法)阿难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解】温陵曰妙湛妄动随境转徙。念念迁谢新新不停。故名行阴而譬瀑流也。以念念生灭后不至前故曰不相逾越。

  ○(二寄喻破执二初喻阴相无生二初正示)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二反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则此瀑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二结虚妄离计)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解】温陵曰牒释。流性不因空水非即非离以明行阴无实体也。有所有相谓流应离水别有体相也。空非有外水流其间。水外无流流终依水。则非离空水矣。资中曰若因水有下谓若因其水别有流性。因果性别则瀑流性不应是水。能有是水。所有是流。二相若殊俱应现在。

  【疏】天台曰前之三阴皆即身而取象。其喻也亲。今行阴则取象乎空水。其喻似疏。曰非疏也。展转以广当机之怀尔。盖五根六尘其该甚博。尚周法界岂外空水。故后四阴皆遍乎色。如爪生发长筋转脉摇密密推移而曾无觉悟。果成华落树老藤枯运运迁谢而无可见知。即如瀑流亦无非行阴迁流之相。今以水及水性为自为因。以空为他为缘。二法合为共为缘生。以离空水为无因为自然。展转推穷以显藏性。且以波喻妄而以湿喻真。波水依空随空周遍而不住空。此其中固有即迁流而不迁流者在乎。

  ○(五识阴二初立喻显法)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解】槜李曰频伽好声鸟也。瓶形象之。孤山曰瓶喻妄业。空喻妄识。业牵识走如瓶擎空行。舍身受身喻以远行现阴如此国中阴生阴悉如他国。

  ○(二寄喻破执二初喻阴相无生二初正示)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二反破)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

  ○(二结虚妄离计)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解】孤山曰虚空非从彼方来入此方。若瓶盛空从彼入此。何故彼方不见空少。此方不见空出。温陵曰性空真觉周遍法界。一迷为识故如瓶中之空耳。内外一空喻性识一体。其塞两孔喻妄分同异也。空无来往不可擎饷喻性无生灭亦无舍受。今言擎饷者比迷性为识妄随流转之状也。身心万法即如来藏妙真如性。道嫌拣择。理忘情谓。凡有言说皆为戏论。拟心动念尽涉迷倒。大觉将与觉之。故此卷之初权且明正倒辩缘影择见精示真量。一就其迷倒情计为之拂心眼之尘翳洗肺肠之垢浊。使心境洒落真妄两忘然后融会入如来藏。遂知根尘处界法法无非妙真如性。此第二及第三卷大旨也。

  【疏】天台曰十方虚空喻圆成实性。频伽瓶塞其两孔喻依他起性。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喻遍计执性。夫性识真空性空真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自晦昧以为顽空。复结暗以为依色。妄想抟色聚以为身。性中相知。用中相背。何异取频伽瓶塞其两孔乎。而人者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何异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乎。瓶有去来而空无出入喻身有舍受而识无生灭。可以了依他妄有遍计本空。惟是一识圆成实性。昔贤以麻喻圆成绳喻依他蛇喻遍计。此喻虽亲又不若空喻贴体。若约因明论明宗因喻者。则以识阴为前陈有法。以如来藏性为宗。以非因缘自然为因。以瓶空无往来出入为喻  四阴例有此义。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三

师子林沙门 惟则 会解

天台山沙门 传灯圆通疏

  ○(二破六入幻二初总征)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解】长水曰梵语钵罗吠奢此云入。亦云处。境入之处也。亦是识生处故。然根境二法俱识生处。今分六根别破故惟以根为入也。

  ○(二别示六初眼入二初立二初喻依真起妄)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解】吴兴曰前色阴中譬如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等相。盖以目喻真以劳喻妄以华喻色。今指前喻故云即彼目睛等。兼目与劳下斯取前文能喻之根便为此中所喻之法。以彼劳目正是眼入虚妄之相故。当知眼入乃至意入皆如空华。故六入文并云同是菩提瞪发劳相。问何不直就根尘推破见性而须指前劳目之事乎。答夫根尘遍迷悟必从要。故指凡夫易解之妄事。用开阿难未了之执情。向下塞耳闻声畜鼻觉触例亦如是。

  【疏】吴兴又云应知前文空华遍喻九界五根之色。此中空华但喻九界眼入之相。前宽此狭不可混同。天台曰前明色阴约喻而辩。故以净目况本具真智狂华喻九界妄色。今明眼根则舍喻从法。复欲借喻为法故云即彼目睛等。又恐人执前净目为真故即破云同是瞪发劳相。而言菩提等者。是亦照映前第二根本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而说。第此瞪相。有本有末。本言无始。末言方今。故知若能同前见见则终日不异菩提。其若不然一惟劳相而已。以例六根无非如此。若下处界即无此言。非以逐末者深乎。故下文亦但云令汝寂静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二明离尘无体)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二破二初明入相无生二初正示)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二反破)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二结了妄即真)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解】温陵曰因尘发见因根吸尘故名眼入。然离尘无体足知虚妄。乃至云非明暗来非根出等。既无所从则非因缘自然。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矣。天如补注曰按环师科经此有三科。即彼目睛下依真起妄。因于明暗下辩妄无实。是故当知下了妄即真。盖谓妄无自性全体即真也。余五例此。

  【疏】天台曰言吸此尘象名为见性者。此吸字与磁石吸针义同。磁石本为铁母故称慈母石。直以气分相同天性不异故磁独吸针不吸余物。今文六根亦复如是。直是气分相同故眼独吸色结色为根而不能吸乎声等。若六根互用则根尘一体而照用寂然又何所言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者下文所谓由尘发知也。吸此尘象名为见性者因根有相也。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者相见无性同于交芦也。但下文兼于破尘今独破根为异耳。破不于空生中应云若于空出应当见根。今云前瞩尘象归当见根。要知破外破空还成破内破根。故下结云又空自观何关汝入。夫虚者实之对而妄者真之偶。盖言真则实而妄则虚。亦可得云实则真而虚则妄也。眼入虚妄犹若翳眼狂华计因缘自然而有生者非矣。藏性真实犹如晴空净目不动周圆妙真如性彰马。一真一实狂华岂能为碍。一虚一妄晴空本自廓如。

中论约四性推无生故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今六入结文虽但约因缘自然俱非。显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其实四性圆具。如曰非明暗来即非他生非于根出即非自生。若根尘合生不可即非共生。不于空生即非无因生。若以自他共为因缘无因生为自然。是则虽曰结二已成结四。岂非经论推检义同乎。或问中论推四性秪成空观。

今既科为三摩合是出假云何亦推无生。答三止三观有初心后心二修不同。后心菩萨修假观者。诚宜从空出假知病识药应病与药令得服行。今论初心所修三止。体真止秪是会异归同。方便止秪是以同历异。所以称为方便随缘止者。正以善巧方便随阴入处界一一推检令心止于所止。所谓动止心常一则能见般若是也。若以圆觉三摩释此宛若符契。

  ○(二耳入二初立二初喻依真起妄)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解】吴兴曰譬如者此以假设其事晓训令悟故云譬如。非取比况之义也。下文亦尔。

  【疏】天台曰眼入有譬可借故借譬以明。余五无譬可借故设譬以显。莫不以近喻远藉妄显真。如耳本无声乃以两手指急塞其耳令劳而作声。譬真本无妄因妄为明觉因明立所而成妄。要知今日事。须信本来人。知妄无因不真何待。言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者。诸不特头中作声为劳。即因之有闻亦劳相也。若能声闻二者俱捐。便是菩提妙净明体。

  ○(二明离尘无体)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二破二初明入相无生二初正示)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二反破)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二结了妄即真)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解】孤山曰耳闻动静犹目见明暗也。诸经所说对声有闻。缘明有见。今文了义静亦名闻。暗亦名见。鼻闻通塞意知生灭例亦如是。

  ○(三鼻入二初立二初喻依真起妄)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二明离尘无体)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二破二初明入相无生二初正示)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二反破)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二结了妄即真)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解】温陵曰畜缩气也。冷因畜有不畜本无。鼻入之妄皆如是也。吴兴曰机者弩牙也。根有发闻之义故取譬之。

  【疏】天台曰。鼻以闻香为用以通塞虚实为门。通而虚则闻塞而实则不闻。闻与不闻自是鼻根有通有塞。非汝闻性于中暂无。然鼻之为用全假乎息。故出则取香而入则嗅香。而息之出入又必假浮尘肉鼻以为之依。是以经文欲明取嗅之用故先云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等。盖畜者缩也吸也。呼则热而吸则冷此医经之常谈。今藉之以显胜义嗅用之先依。而交光乃云冷触本是身入所对之尘。此因畜鼻之劳。无别香臭但有冷触。姑借之以例诸香臭气同一妄耳。此又法相不明也。

  ○(四舌入二初立二初喻依真起妄)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二明离尘无体)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二破二初明入相无生二初正示)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二反破)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二结了妄即真)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疏】补遗曰虚空自味至何关汝舌此四句似乎相滥。应知上二句明味尘。下二句明舌入。

  天台曰六入文虽曰破根实约尘破。盖离彼六尘毕竟无体。如眼因明暗耳因动静鼻因通塞舌因甜淡身因离合意因生灭是也。但六浮尘用有不同。如眼有开闭舌有动静意有开合余三则无之。今舌入云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即其事也。而云因甜苦淡二尘者。正言舌根动静时。所对之尘也。若动则遍尝乎五味又何独于甜苦。此约假设事以明病则苦而否则甜对其不动。故言之如此。若例推余尘色何啻乎万殊。声何啻乎千差。以至生之法又不止于恒河沙数之多。经云二者盖指其大都尔。

  ○(五身入二初立二初喻依真起妄)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二明离尘无体)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二破二初明入相无生二初正示)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二反破)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二结了妄即真)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解】温陵曰身入主触。然触无自性。犹如二手冷热相涉两无定势。足知其妄也。手不自触因合觉触故曰合觉之触。合不自合因离知合故曰显于离知。涉势若成等者。谓以热涉冷使冷成热。亦则劳触而已。

  【疏】孤山曰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者。明离合俱觉犹动静俱闻明暗俱见也。

  吴兴曰非离合来。此破共生以离亦对尘故。非违顺有破他生。不于根出破自生。又非空生即破无因生也。

  ○(六意入二初立二初明依真起妄)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解】吴兴曰寤则览尘斯忆。睡则失忆为忘。又睡中有梦寤中有忘皆是览尘失忆之相。忆之则生忘之则灭故下文云因于生灭二种妄尘也。以妄对真即是颠倒。此二妄尘复为生住异灭四种细相。吸习此相中归意根。四相刹那前后不杂故曰不相逾越。

  【疏】释要云意根是第七识。梵语讫利瑟吒耶末那此云染污意。恒审思量名之为意。相宗所说但能缘内计第八见分为内我。若小乘但说一切诸法皆从六识建立不说七八二识。然心亦多种。相宗说七识为心根。是不可见法。非同色法可见胜义也。若肉团心即形如莲华上有七叶即浮尘根也。然今经不论色与不色。尽是菩提性中无明劳相。皆同空华。无体可得。即是藏性故也。

  天台曰六入所破虽正在胜义而胜义所依。又在浮尘。如不动目睛瞪以发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急畜其鼻畜久成劳。以舌舐吻熟舐成劳。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劳倦则眠睡熟便寤。皆其事也。故六浮尘根皆属身根。如下云寤寐二相随身开合是也。故知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者意根所依浮尘之体也。揽尘斯忆失忆为忘者意根之用也。受寤受寐览之失之正意根之正体也。忆之则生失之则灭又寤之为生寐之为灭两间名住前后名异是为颠倒生住异灭。意根之相惟是而已。而言颠倒者。与二卷以首作尾以尾作首颠倒义同。盖生等四相因忆忘而立。忆忘又随寤寐而生。寤寐二相自是随身开合。与意何关。则意之为体安在哉。意本无意。而迷亦无迷。而人者认悟中迷是颠倒所在也。能如下文一一推检。因缘自然了不可得。所谓迷中悟所谓迷悟两忘之道得矣。

  ○(二明离尘无体)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解】孤山曰前举四相此惟二者。以生摄住以灭收异。而且以忆者为生忘者为灭。内尘法尘也。见闻逆流者。以忆故则能逆缘落谢五尘即览尘斯忆也。流不及地者。以忘故则成缘于思不及处即失忆为忘也。又解眼等五根但缘现境。惟意知根能缘过去。乃是流入五根不及之地。虽通两释。前义为正。

  【疏】熏闻曰落谢五尘阿毗昙名无表色。亦云不可见无对色。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