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开示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开示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开示


讲述于美国三藩市佛教讲堂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西国语,就是印度语。“唐言到彼岸”:在中国的话,就叫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解义,到彼岸的意思,要是解释明白,就是离生灭;离开生,离开灭,没有生灭了。什么叫彼岸呢?彼岸是对此岸而说。此岸是什么呢?此岸就是生死;彼岸是什么呢?彼岸就是涅槃。在生死和涅槃中间,经过一些什么呢?经过烦恼的大海,烦恼就像海似的。因为有烦恼,所以就有生死、有涅槃。你若烦恼没有了,生死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生死;生死、涅槃,这二种都是名字而已。有生有死,这叫生死;没有生死,这叫涅槃。你若是没有烦恼,有生死,也会没有生死了。

所以我们为什么在这儿受生死?就因为有烦恼!这句话很重要的。我们各位记着:我们为什么有生死啊?就因为有烦恼;为什么有烦恼?就因为有无明。什么是无明?你不明白事情,那就是无明。什么事情你不明白?你说什么事情你明白?你明白什么事情?你知道你不明白什么事情,那就是无明;你若知道你明白什么事情,那就是般若,就是差这么一点点。

“着境生灭起”:你着到境上,就有了生灭。“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现在各位应该明白了,什么叫彼岸?什么叫涅槃?涅槃就像水,本来没有波浪,你生出来风,就有了波浪。风是什么呢?风就是无明,波浪就是烦恼。你若不着在境上,就像水没有波浪似的,心如止水;没有波浪,就没有生死。这个道理说得很清楚的,我们在这个地方应该用用功。怎么我的心里,就有这么多的杂念呢?这么多杂念,就是波浪。你若没有波浪,生灭就了了;生灭没有了,生死也就了了。你有生灭,这就叫此岸。

“离境无生灭”:你离开境界,就没有生灭。“如水常通流”:就像水常常运行不息一样的。通流,是水常常运行不息,就是智慧光明遍照的意思。“即名为彼岸”:这就叫彼岸。“故号波罗蜜”:所以这叫波罗蜜。

这一段经文很有用的,你若是能用一点功研究明白了,那你一生的受用,都无穷无尽的。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六祖大师说完前边这个般若波罗蜜的道理后,又叫一声,各位善知识!“迷人口念”:迷人只知道用口来念。“当念之时”:当着他口念的时候,“有妄有非”:他有妄念,还有不正当的念。“念念若行”:依照般若行,就是不做愚痴的事;他念念若依照般若去行,“是名真性”:这就是依照自己的真性去修行。“悟此法者”:明白了这种法的,“是般若法”:这就是般若法。般若,就是不愚痴,你不做糊涂事,就是不愚痴。

什么叫糊涂事?这糊涂事很多很多,你所做的事情,本来不应该做的,你去做了,这都是愚痴的行为。最要紧的,就是淫欲心!有这种淫欲心,本来不应该做的,但是你到那糊涂来了,什么都忘了,把般若也忘了,波罗蜜也忘了;那时候,也忘了念,连念都不念了,就任性去做这一些糊涂事,这就是最愚痴的。但是最愚痴的事情,人欢喜去做,就是欢喜去愚痴,不愿意修般若法。

“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你不行愚痴事,就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你不修般若行,就是凡夫。“一念修行”:你若修行般若行;就是断欲去爱,没有淫欲心。“自身等佛”:自身就是等于佛一样的。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凡夫即佛”:凡夫就是佛。佛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从凡夫这儿开的始。以前佛也是凡夫来着,因为他修般若法,所以成了佛。我们为什么做凡夫?就因为我们不修般若法,不修般若行,专门地性流为情;把性变成情,情又变成欲。性流为情,情流为欲,这就是凡夫。你若是能把欲归回来到性上,不摇不动,不被无明所转,这就是佛。

“烦恼即菩提”:这个烦恼,也就是菩提;你若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菩提了。说:“那我这烦恼不要去了,就留着。”留着?留着还是烦恼,烦恼就是烦恼。要怎么样呢?要把烦恼用科学的方法锻炼一下。怎么锻炼呢?就把烦恼改一改。怎么改呢?这个改也不是改,就是返本还原。你看见手心和手背,这手背,就比方是烦恼,这手心,就是菩提,你只翻过来,就可以了;也没有多,也没有少,你只要翻过来就是。你不翻过来,就差这么一点点,就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你若一翻过来,就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也就是我常常讲的,去柏克莱也讲:“烦恼菩提冰是水,生死涅槃法即空”。那个冰,就是水。你若明白,那法也空了!你没明白,才有法;你明白了,人空法空了。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你前念愚痴,就是凡夫,后念有智慧,开悟了,就是佛。你“前念着境即烦恼”:你前边的念着住到境:“噢!这地方是三藩市,三藩市和纽约不一样。”三藩市和纽约,本来是一样的,都是大城市,不过在你的分别心上,你就分别:“噢!三藩市这么样子,纽约是那么样子;三藩市没有下雪,纽约常常下雪。”那是你的分别心,根本都是一样的。你若不着到境上,那就没有那么多分别心,就没有烦恼!所以说前念着境,即是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你前面着到境界上,分别三藩市和纽约different(不同的),不同就有烦恼。后念离境,“噢,这都是空的!三藩市、纽约,都是这样子,分别干什么?”离开即菩提,不分别即菩提。

但是讲是容易,你真能不分别,那不是很容易的事。这种境界,你要是懂了,也没有家,也没有国;家败了,国也亡了,什么都没有了。这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叫应无所住而生其身;这身体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的。你看这妙不妙?这个地方,就是菩提。

你何必叹气呢?能这样子,就这样子;不能这样子,慢慢也可以这样子。

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

你自己性若定了,没有那么多妄想,朝朝都是快乐的。你妄念若不起,在哪一个地方,都是安乐的。为什么你觉得不安乐?就因为你有妄念;没有妄念,到处都是极乐世界。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六祖大师,又叫一声:“各位善知识,你们自性里,都有无量的智慧。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法,就是你自性本具的,不需要向外驰求。这种法,是最尊贵的,也是最高尚的,最第一的;没有比这个法,再尊贵、再高尚、再第一的了。“无住无往亦无来”:自性的般若智慧,是没有着住的,没有往,也没有来。“三世诸佛从中出”:过去的诸佛,是从摩诃般若波罗蜜生出来的;现在诸佛,也是从摩诃般若波罗蜜生出来的;未来的诸佛,也是从摩诃般若波罗蜜这一种最高、最上、最第一的法,生出来的。

“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你应该用你的大智慧,不要用小智慧。大智慧才能打破五蕴的烦恼尘劳,小智慧就打不破五蕴。色、受、想、行、识你都看不空,五蕴打不破,烦恼就会有,尘劳也不能断;所以你想要有真正般若,必须要先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上不是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你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还要多时呢!少的时候,他就照不破五蕴皆空。所以我们现在也应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才可以的。把这一切的烦恼打破,尘劳也打破。你没有烦恼,没有尘劳,这就是本性的般若现前。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你若这样修行,决定可以成佛道的,没有一点疑问。“变三毒为戒定慧”:你把你的贪瞋痴,变成戒定慧。这只要你一反过来,那就是了!贪瞋痴,你若不变,就是贪瞋痴;你一变,就是戒定慧。所以就看你变不变,你一变,就属于般若;你不变,就属于愚痴。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我此法门”:六祖大师又说,各位善知识,我这个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从这一种的般若,而生无量的般若;从一种的般若,生出八万四千的智慧。八万四千的智慧,也就是八万四千的般若。“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为什么说有八万四千的智慧呢?因为世界人都有八万四千尘劳。你把尘劳一变过来,就是般若。“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你若把尘劳变了,智慧就都现前;可是“不离自性”:般若智慧,是不离自性的。

“悟此法者”:你明白这种法的,“即是无念”:就是无所念。“无忆”:也没有所回忆。“无着”:也不着住。这时候,你无念、无着、无忆,“不起诳妄”:你一切诳妄的念头也不起。“用自真如性”:用你自己的真如自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你用你的智慧,来观照一切法;不要用你那个分别的识心,要用智慧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各位“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你想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得到法的滋润,“及般若三昧者”:和般若智慧的这种妙定,“须修般若行”:你就应该修行般若的行门。什么是般若的行门呢?“持诵金刚般若经”:你应该念《金刚经》。六祖大师就是从《金刚经》上开悟的,所以他主张一切人也都念《金刚经》。持,就是执持;诵,就是诵念。执持而诵念,不要间断,不要忘了,要念《金刚经》,“即得见性”:就可以见性。

念经必须要不打妄想,不要念念经,就打起妄想来,或者生种种的杂念。以前有一个人,天天念《金刚经》,有一天,他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鬼,请他念经来超度他,好像我们现在七月十五,来超度过去的父母。这鬼说:“请你帮我念一点经,超度我。”他答应了,说:“你要念多少经呢?”说:“念一卷经就可以了。”这个人第二天就帮他念经,正念到一半的时候,他的工人给他送了一杯茶来,他就这么一摆手,心里说:“不要!”他还继续念经。这天晚间,这鬼又来了,说:“你答应给我念经,你念了一半;还有一半没有念呢!”他说:“怎么样子?我给你念一卷经了!”这鬼说:“你念是念一卷经,但是你念到中间,有‘不要’两个字,所以后边经的功德,就都不要了,都没有了。”这个人一想:“是啊!我中间有‘不要’两个字,是我不要茶,不是不要经。”但是在经上加上“不要”两个字,鬼神以为他不要功德了,所以大约经的功德,鬼神给抢去了。他一想,说:“那好了!我再给你念一卷经。”于是乎,又给他念一卷经,中间没有掺杂上“不要”两个字。这一天晚间,这鬼很欢喜就来向他叩头顶礼,多谢他给自己念经的好处。

所以你们念《金刚经》,切记不要掺上“不要”两个字。你在那儿念:“须菩提,须菩提”,不要说:“须菩提,不要,不要须菩提,不要须菩提。”那须菩提就跑了。所以念《金刚经》,是非常有感应的。

“当知此经”:你们应该知道这部经,“功德无量无边”:这功德太大了,没有数量,也没有边际。“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经中赞叹《金刚经》,那是很清楚的,我现在不要完全说;可是“此法门是最上乘”:《金刚经》这个法门,是最上乘的法门,“为大智人说”:是为大智慧人说的,“为上根人说”:《金刚经》,是为有最上根的这种人说的。

“小根小智人闻”:小根,就是善根浅薄的人、小智的人,他若听见这个经,就“心生不信”:他就说:“没有这个道理!念经?念经有什么好处?你不吃饭,看你可不可以活着?你天天念经,我看看你不吃饭可不可以?”所以小根小智的人,听见这个经,他心生不信。

“何以故”:什么原因他不信呢?“譬如天龙下雨”:好像天上龙下雨似的,“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所有的城市、聚落,“悉皆漂流”:都被水所漂流,“如漂枣叶”:就像漂一片枣树叶子那样子。“若雨大海”:这个雨要是落到大海里头,“不增不减”:大海,就表示大根大器的人。他一闻法,知道这个法,是自性本具的,所以他就生出信心。小根小智的人,就像那小草似的,一下了雨,就把它冲得反而死了,他不相信大乘法。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大乘人、最上乘的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心就开悟,也明白了。“故知本性”:他就知道自己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般若本来是自性所具的。“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有智慧的人,他自己用自己的智慧,常常观照自己般若的智慧,不一定要认识很多字,才明白般若的智慧。

现在也说个比喻,“譬如雨水,不从天有”:雨不是从天上有的,“元是龙能兴致”:本来是龙可以下雨的。“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一切的树木、一切众生,无论你有情无情,都得到这个雨的滋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一切其他小的川流,都流入大海,“合为一体”:到大海里,成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众生般若之智,也就像天雨下到大海里一样。这个海,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本性的智慧,就无论是下多少雨,都流入大海里去,海也不增不减。所以才说:“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你也唯智可入。你有智慧,才能到这大海里去;没有智慧,也不容易到的。般若的智慧,就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各位“善知识”,“小根之人”:没有善根、善根浅薄的人,“闻此顿教”:听见以心印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顿教的法门。“犹如草木”:就比方草木一样,“根性小者”:这根性小的草,和小的树木,“若被大雨”:若遇到大雨,“悉皆自倒”:自己就都倒了,把根都露出了,“不能增长”:本来雨水是帮助草木增长的,可惜它的根太浅,所以反而被水冲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善根薄弱的人,“亦复如是”:也就像这一样的。

“元有般若之智”:本来所有的般若的智慧,“与大智人更无差别”:愚痴人和有智慧的人,般若自性本来没有分别的,就因为一个会用,一个不会用。“因何闻法不自开悟”:为什么小根小智的人,听见佛法,不开悟呢?“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就因为他邪见太重,邪见障着,令他不生信心。烦恼的根深了,他的无明也重,生出的烦恼也就多了!“犹如大云”:就好像一块大云彩,“覆盖于日”:把太阳遮住。太阳光,就是自性的般若;这一块大云,就是你所有的邪见和烦恼,在遮障着太阳。“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若没有风来吹,大云就不会走到一边去;不会走到一边,太阳光就不现出来。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般若的智慧,没有大,也没有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因为众生有的习气深,造的业深,他就迷了;习气没有那么深,造的业也没有那么重,他就会悟,所以众生的迷悟不同。“迷心外见”:这迷人哪,心外求法¾¾向外驰求,“修行觅佛”:他不知道自性般若,本具自性的佛,他到外边去找佛,所以愈找愈远。“未悟自性,即是小根”:没有明白自己的本性,这就是小根。

“若开悟顿教”:若能闻这个顿教,即刻就开悟,“不执外修”:不执着,不去向外驰求。你要自性自悟,自己明白自性的般若。“但于自心常起正见”:你在你自己的心里,常常生起正知正见,不要生起邪知邪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你要是有真正智慧,就不会生烦恼;不会生烦恼,自然也就没有尘劳,所以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这就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内外不住”:各位善知识,你修般若行,应该不住内,不住外;内无身心,外无世界。但也不是顽空,不是说:“哦!我身心也没有,这世界也没有了。”这变成顽空了,也不是。就是不着住──内不着身心,外不着世界。你能内外不着,就能“去来自由”:来,到什么地方来?去,到什么地方去?来,可以说是回来,回来到什么地方呢?到你身心那儿了!去,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到法界去了!可是虽然有来有去,你还不要着住来去,这叫自由;你若着住到来去呢?就不自由了。来不自由,去也不自由,就有所挂碍。你内外无着,就来去自由。

来去自由,可以说是你的心来去自由,也可以说你的性来去自由;也就是说生死自由了。生,我愿意活着我就活,这是自由;我愿意死我才死,这是自由。如果我不愿意活着,我就不活着。说:“那是自杀。”不是的!你坐在那儿,如入禅定,自己怎么样死法,自己知道。也不必说是:“服一点毒,我知道这一定就会死的。”这不需要服毒,你坐在那儿就走了。你说这不自由吗?要是不自由,你就走不了。因为自由,所以我愿意走,我就走;我愿意活着,我就活着;我愿意死,我随时都可以死。

三祖为什么手抓着树,就可以圆寂了?就可以得大涅槃呢?就因为他生死自由,来去自由。我愿意活着,是永远都不会死的;我愿意死,即刻就可以死去,这样子叫来去自由。来去谈笑中,和你讲讲着话,就可以往生了,像道生法师,才好玩呢!一般人都反对他,说他讲经讲得不对,为什么你说阐提也有佛性?在《涅槃经》前边说,阐提无佛性。道生法师当时就讲:“我说阐提有佛性。”人家都反对他,说:“这个法师,简直发疯了,神经病!怎么讲经讲得这么样?经上都没有这么讲!”就骂他。谁都不和他讲话,赶快就走,就是默摈他。他就发愿说:“我讲的经要是合佛法、合佛心,将来我在法座上说着法,我就往生了。如果我讲得不合佛心,我这愿力不会满的。”以后他给烂石头讲经,烂石头就乱点头,接受他讲经的道理。以后他又讲经,正在讲得非常奥妙的时候,哦!这个法师往生了!就在法座上往生了。你说好不好玩?所以这叫来去自由。本来这个来去自由,讲起来太多了,我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讲个大大概概给你们听就得了!

“能除执心”:能把你执着心除去,说:“法师,你这句话讲得正合吾意,正是对我的思想。我就是不愿意执着,我就是不想守规矩,你这有规矩,这就是执着。”这个你又错了!你除你的执着,能除执着心,就是不执着了。不执着,是教你不执着不对的事情;对的事情,你不能不执着。譬如说,守规矩才能成佛。说:“我不执着,我就不需要守规矩。”那你就不能成佛的。所以“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合乎道的,你要不执着;合乎道的事情,你要拳拳服膺,你要持诵。为什么叫持诵呢?持诵也就是个执着;但是你是持诵《金刚经》,是修行。不是说:“我执着,我有一点小毛病,总也不想去掉,我也不想教人知道我这个小毛病。”那更是执着!说:“教人知道,我也不管他;他就说我不对,我也不理。我是无执着了!”你这是邪知邪见!你这种邪知邪见,可以说是愈修离佛法愈远。

“通达无碍”:你能离执着,就能通达无碍。通达无碍,就没有所障碍。“能修此行”:你若能修行这种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与《金刚经》,就一点分别都没有。你若不能修这个行门,那就是不合乎般若的妙理;你若能修行这个行门,就是般若的智慧现前。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