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寅二 释馀三空

〖由本性尔故,色由色性空,声香味及触,并诸法亦尔,色等无自性,是名为外空。〗

相续不摄之色等六境,由自性空之无自性,名为外空。外色由色自性空,即彼色之本性故。声香味触法,性空之理,当知亦尔。此空及馀空,经说:‘非常非坏’。如前内空时所说,应当了知。又颂曰:

〖二分无自性,是名内外空。〗

内识相续所摄之根依处,由是识相续所摄,诸根不摄,故是内外法,此法之无自性,名内外空。馀义如上。又颂曰:

〖诸法无自性,智者说名空,复说此空性,由空自性空,空性之空性,即说名空空,为除执法者,执空故宣说。〗

内外诸法,如前所说是无自性。善巧真理之智者,说名空性本性。内外诸法之本性空性,复说由空性之自性或实有而空。如是所依空性上之空性,即说名空空。说空性由实有而空者。是为遣除执实法者,执空性法性为实有之妄执。

故般若经宣说空空。出世赞亦云:‘为除诸分别,故说甘露空,若复执著空,佛说极可呵’。有说唯遣除实法,名胜义谛,然执彼为实有。有说非唯遣除所破,要如青黄各自成就,乃是法性,复是实有。此文即说彼二种执,俱是佛所呵责也。

丑二 释大空等四空

“由能遍一切,情器世间故。无量喻无边,故方名为大。”

离东西等方,别无情器世间。由方能遍一切情器世间故。又修慈等四无量时,缘十方所遍一切有情而修。由所缘门立为无量故。喻如十万无有限量。如是修行亦无边际。无有限量。故十方名大。又颂曰:

“如是十方处,由十方性空,是名为大空,为除大执说。”

如是东西等十方,即由十方自性空,此名大空。是为遣除执诸方大为有自性之大执而说。邪执诸方者,如胜论外道,执方为常住实法。又颂曰:

〖由是胜所为,涅槃名胜义,彼由彼性空,是名胜义空,为除执法者,执涅槃实有,故知胜义者,宣说胜义空。〗

胜义之义字,有于所为说名义者,如云:‘此中有义’。有于所知说名义者,如云:‘五义’。

此中是说涅槃法身。涅槃是此胜所为故。即此法身,由自性空,名胜义空。是为遣除执实法者,妄执涅槃法身为实有之妄执。故了知胜义之佛陀,说胜义空。又颂曰:

〖三界从缘生,故说名有为,彼由彼性空,说名有为空。〗

由从缘生,故说三界名为有为。即彼三界由彼自性空,说名有为空。又颂曰:

“若无生住灭,是法名无为。彼由彼性空,说名无为空。”

若法无有生,住,异,灭,是名无为。即彼无为由彼自性空,说名无为空。

丑三 释毕竟空等四空

〖若法无究竟,说名为毕竟,彼由彼性空,是为毕竟空。〗

若执常断一边,即堕险处,说名究竟。非执无为法常,与阿罗汉断绝业力生死相续,亦为究竟。故当分别,所治品险处之常断,与常断之差别也。若于何法,堕边执见之常断二边,都不可得。即说名毕竟。即彼毕竟由毕竟自性空,是为毕竟空。

如三摩地王经云:‘断除有无与净不净二边,亦不住中间’。断除二边执中间实有。为除彼执故说此空。如唯识师远离自宗所说常断二边,许彼中道以为实有。又颂曰:

〖由无初后际,故说此生死,名无初后际,三有无去来,如梦自性离,故大论说彼,名为无初际,及无后际空。〗

如云:此前非有,自此乃有。是为初际。如云:此后便无。是为后际。由生死无彼二际,故说生死名曰无际。即彼三有无自性往来,犹如梦事,由彼三有自性远离。故般若大论,说彼名为无初后际空。又颂曰:

〖散谓有可放,及有可弃舍,无散谓无放,都无可弃舍。即彼无散法,由无散性空,由本性尔故,说名无散空。〗

散谓有放自弃,无散谓无可舍者。以彼自体,任于何时都无可弃。即不可弃舍之大乘,彼无散法,由无散自性空之空性,说名无散空。以彼空性,即无散法之本性故。又颂曰:

〖有为等法性,都非诸声闻,独觉与菩萨,如来之所作。故有为等性,说名为本性,彼由彼性空,是为本性空。 〗

有为等之法性,说名本性。以彼有为等之法性,都非声闻独觉菩萨如来所作。本来如是安住故。即彼本性由本性自性空,是为本性空。

问:于空空时岂非亦说此义。曰:前所说者,是为破执内外诸法空性,由是理智所成,计为实有。此中说者,是为破执都非由他所作之本性,而为实有。故无重复之失。若能了知,于法性上虽有此二疑难,然能破实有,都不相违。则计胜义谛,都非任何智慧所能通达之邪分别,皆可息灭也。

丑四 释一切法空等四空分三,寅一一切法空,寅二 自相空,寅三 不可得空与无性自性空。今初

〖十八界六触,彼所生六受,若有色无色,有为无为法。如是一切法,由彼性离空。 〗
一切法,谓眼等所依六根界,眼识等能依六识界,色等所缘六境界。眼触乃至意触等六触,六触为缘所生六受,及有色无色,有为无为等诸法。如是一切法,即由彼自性远离而空。是为一切法空。

寅二 自相空分三,卯一 略标,卯二 广释,卯三 总结。今初:

〖变碍等无性,是为自相空。 〗

色蕴自相谓有变碍。等字等取乃至一切种智。一切染净诸法各各自相。此等无自性,是为自相空。
 

卯二广释分三,辰一 因法自相,辰二 道法自性,辰三 果法自相。今初

色相谓变碍,受是领纳性,想谓能取像,行即能造作,各别了知境,是为识自相。蕴自相谓苦,界性如毒蛇。佛说十二处,是众苦生门。所有缘起法,以和合为相”。

何为色等之自相?谓变碍是色自相。如经云:‘诸比丘,由有变碍,名色取蕴’。此诸自相,是举能表各各本性者,非说各别定义。受是苦乐舍三种领纳性。想则能取青黄等外像,与苦乐等内像。像为形状分齐。行即造作,谓除四蕴诸馀有为,各别了知色声等境,是识自相。五蕴之自相谓苦。诸界之自相体性,谓能令有情摄取生死,如同毒蛇捉待于他而作损害。佛说十二处能生众苦,是苦生门。此三约生死中之蕴界处而说。缘起之自相,谓因缘和合。

辰二 道法自相

〖施度谓能舍,戒相无热恼,忍相谓不恚,精进性无罪,静虑相能摄,般若相无着,六波罗蜜多,经说相如是。四静虑无量,及馀无色定,正觉说彼等,自相为无嗔。三十七觉分,自相能出离,空由无所得,远离为自相,无相为寂灭,第三相谓苦,无痴八解脱,相谓能解脱。 〗
布施波罗蜜多自相,谓身,财,善根,皆能放舍之心。


尸罗自相,谓无烦恼之热恼,获得清凉,忍辱自相,谓不嗔恚。即能忍耐心。精进自相,谓摄持无罪善法勇悍为性。静虑自相,谓为摄一切善法故,于善所缘心一境性。般若自相,为不贪著。为趣涅槃,于任何法都不贪著,破实执故。上来所述六波罗蜜多之自相,是经中作如是说也。初静虑等四种静虑,慈无量等四种无量,及馀空无边处等四无色定。正觉佛陀,说彼等之自相,为无嗔恚。由离嗔恚乃能得故。三十七菩提分法之自相,谓能获得出离解脱。

空解脱门之自相,谓实执所得诸分别垢不能染故,以远离为自相。无相解脱门,由相不可得故。寂灭为相。第三无愿解脱门之自相,谓于行苦性正观为苦,更不希愿三有盛事。及以真实慧,观察诸行本性。於出世果位,亦不执为实有,而生希愿。

故以苦及无痴为相。八解脱之自相,谓能解脱诸等至障。八解脱,谓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此二是变化障对治。释论本多将第二,作内有色想,文有误失。净解脱第四静虑相是为第三。此是乐变净色,不乐变不净色杂染心之对治。现法乐住之道有二,一住顺解脱道,谓四无色等至解脱。二住寂灭道,谓想受灭等至解脱。

辰三 果法自相

〖经说善决择,是十力本性。大师四无畏,本性为坚定,四无碍解相,谓辩等无竭。与众生利益,是名为大慈。救护诸苦恼,则是大悲心。喜相谓极喜。舍相名无杂。许佛不共法,共有十八种,由彼不可夺,不夺为自相。一切种智智,现见为自相。馀智唯少分,不许名现见。 〗
下文所说之十力,当知以善决择为自相。由善决择诸境,于诸境上无碍而转,故名为力。自称于一切所知成正等觉。自称我已永尽诸漏并诸习气。自称我说贪等是障解脱法。自称我说勤修地道能尽众苦。不见有一人,能依法立难,谓非如是。佛此四无所畏,以极坚定性为自相。任何敌者不能动故。


法义词辩诸无碍解,以辩等无竭无尽为相。与诸众生利益安乐,是大慈相。救护一切苦恼有情。是大悲相,大喜以极欢喜为相。大舍谓于此不贪,于彼不嗔,远离贪嗔无杂为相。许佛不共法有十八种,以不被他夺为自相。由佛无有不共法之所治品误失等事。无隙可乘,不能映夺,不能屈伏故。十八不共法,有三六聚。身常无误失,语无粗暴音,意无忘失念,无不定心,

生死涅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是初六聚。志欲,精进,意念,等持,般若,解脱,皆无退失。是第二六聚。一切事业,语业,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于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无着无碍正智见转。是第三六聚。不共之训诂。

谓彼诸法,唯佛身乃有,馀身非有,故身不共。此等广释,如释论中引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应当了知。一切种智智,以现见一切所知为自相。一切馀智,唯于少分境转,故不许为现见一切所知也。如是所说,从色乃至一切种智所有诸相。唯是能表彼诸法之自体。与所破之自相。有大差别。

卯三 总结。

〖若有为自相,及无为自相,彼由彼性空,是为自相空”。

若有为法之自相,及无为法之自相。彼等自相即由彼自性空,是为自相空。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7-4 02:13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寅三 不可得空与无性自性空

“现在此不住,去来皆非有,彼中都无得,说名不可得。即彼不可得,由彼自性离,非常亦非坏,是不可得空。〗

此现在法,自生以后不能安住。过去已生,其生已灭。未来当生,现尚未生。故三世中皆非是有。已生,当生,及现在法,如其次第于已灭时,未生时,及自生以后,都无可得。故说名不可得。彼不可得,由彼自性远离,非常非坏,故名不可得空。颂曰:

〖诸法从缘生,无有和合性,和合由彼空,是为无性空。〗

诸法由是因缘生故,无有因缘和合所生之自性。即说彼等名曰无性。此和合生法,由自性空。是为无性自性空。

如是所说之十六空。非因破除实执之正理不同而分。以彼一切,皆由非常非坏之正理,而成立故。亦非由一补特加罗,成立无实而分。以于眼等内法之上,若以正量成立为无实。则观馀法时,不须更立别因,即依自因便能断疑故。以是当知是依一补特加罗,及依於各别法实执偏盛之各别补特伽罗而分也。

子二 广释四空

〖应知有性言,是总说五蕴,彼由彼性空,说名有性空。〗

应知有性空之有性言,是说五蕴。非分别说,是总略而说。即彼五蕴,由彼自性空,经说名有性空。颂曰:

〖总言无性者,是说无为法,彼由无性空,名为无性空。〗

若不分别, 总言无性, 者,是说, 虚空与涅槃等诸无为法。即彼无为法,由无性之自性空,名为无性空。颂曰:

〖自性无有性,说名自性空,此性非所作,故说名自性。 〗

言自性者谓诸法之本性。由此自性非声闻等所作,诸法本性如是住故。由此法性自性,无有自性,说名自性空。颂曰:

〖若诸佛出世,若佛不出世,一切法空性,说名为他性。实际与真如,是为他性空,般若波罗蜜,广作如是说。〗

若诸佛出现世间,若佛不出世间,一切法之自性空,即说名为他性。他性梵语,可通三义,谓胜,他,彼岸。初谓胜真实义,殊胜之义,谓常不违越真实义之自相。第二他者。谓除世间,是他出世无分别智。性谓此智所证。第三彼岸所有,名为他性。

由超出生死,故名彼岸,即是实际。此中际者谓永尽生死之涅槃。由不改变真实义之自相,故名真如。即此他性,由他性之自性空故,是为他性空。自性空等前虽已说,此中复说亦无重复之过。以此是依中分而说。此后二空,广中二时数数宣说者,因有疑云:若许法性是诸法本性,常时而有,是无分别智之所量,则应实有。为除彼疑而说,故不相违。

此中所说空性之差别,与空性之道理,是如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广作如是宣说也。

庚四 结述此地功德

今当宣说信解般若波罗蜜多菩萨不共功德,结述般若波罗密多品。颂曰:

〖如是慧光放光明,遍达三有本无生,如观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谛入灭定。 〗

此地菩萨以如前所说行相如是观察,发生慧光,放大光明,灼破障蔽见真实义所有黑暗。遍达三有本来自性无生。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复以名言世俗谛力,入灭尽定。如是虽能入灭尽定,然不弃舍救众生心。颂曰:

〖虽常具足灭定心,然恒悲念苦众生,此上复能以慧力,胜过声闻及独觉。〗

第六地菩萨虽常具足灭定光明意乐,然于无依苦恼众生,悲心转增。由是当知此菩萨之加行,是生死摄。意乐则是涅槃所摄。又此第六地菩萨,从此以上复能以智慧之力,胜过一切如来语生之声闻,及中佛独觉。又颂曰:

〖世俗真实广白翼,鹅王引导众生鹅,复承善力风云势,飞度诸佛德海岸。 〗

第六地菩萨犹如鹅王,成就世俗广大道次第,与真实义甚深道次第。如同双翼,洁白丰广。引导所化众生犹如群鹅。复承往昔所修善根之力,势如风云。即能飞度诸菩萨功德大海之彼岸也。是故欲学此菩萨者,亦须具备二种道次第之双翅。若全无翅,或仅一翅。安能成飞,故不应自满。当修具足方便智慧二品之道,而趣佛地。

释第七胜义菩提心

巳三 释远行等四地分四,庚一 第七地,庚二 第八地,庚三 第九地,庚四 第十地。今初

〖此远行地於灭定,刹那刹那能起入,亦善炽然方便度。 〗

住第七远行地菩萨,于第六地所得灭定,此时刹那刹那能入能起。入灭定者谓入实际。此说真如名为灭定。以圣根本定时,能於此真如,灭尽一切戏论相故。如十地经云:‘佛子!菩萨从第六地来,能入灭定。

今住此定,能念念人,亦念念起,而不作证’。又此地中方便善巧波罗蜜多亦善炽然,最极清净。清净之理,如前诸地所说道理应当了知。唯由般若波罗蜜多行相差别,安立后四波罗蜜多。以择法时,即是慧度,非馀相故。

安立为方便善巧波罗蜜多之方便善巧,菩萨地中说二六种,初谓依内修证佛法六种方便善巧,一者菩萨,於诸有情悲心俱行顾恋不舍。二者菩萨,於一切行如是遍知,三者菩萨,恒於无上正等菩提所有妙智,深心欣乐。四者菩萨,顾恋有情为依止故,不舍生死。五者菩萨,於一切行如实遍知为依止故,轮转生死而心不染。

六者菩萨,欣乐佛智为依止故,炽然精进。次谓依外成熟有情六种方便善巧,一者菩萨方便善巧,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无量果。二者菩萨方便善巧,能令有情少用功力引摄广大无量善根。三者菩萨方便善巧,於佛圣教憎背有情,除其恚恼。四者菩萨方便善巧,於佛圣教处中有情,令其趣入。五者菩萨方便善巧,於佛圣教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六者菩萨方便善巧,於佛圣教已成熟者,令得解脱。共有十二方便善巧。

释第八胜义菩提心

庚二 第八地分二,辛一 明此地愿增胜及起灭定之相,辛二 永尽一切烦恼,辛三 证得十种自在。今初

〖数求胜前善根故,大士当得不退转,入於第八不动地,此地大愿极清净,诸佛劝导起灭定。 〗
第七地菩萨,数数为求胜前善根故,当得不退转入第八不动地。此地胜过七地以下众善之理,如十地经云:‘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於海,多用功力排牵而去。若至海已但随风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视未至时,设经百岁亦不能及。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积集广大善根资粮,乘大乘船,到菩萨行海,於一念顷以无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经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此中未到大海。喻七地以下。到大海已,喻得八地所行之道,昔生第一出世心时,广发百万阿僧祗等十种大愿。至此地中皆得清净,故此地中愿波罗蜜多最为增上。又立此地名童真地,第九地时名法王子位,第十地时得佛灌顶,如转轮王。又不动地入法性灭定时,诸佛劝导令起灭定。如十地经云:‘佛子!此住不动地菩萨,由本愿力故,住此法门流。诸佛世尊,与彼起如来智。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胜义忍随顺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四无畏等不共佛法,汝今未得,汝应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进。勿复放弃如此忍门。又善男子,汝虽得是寂灭解脱,然诸凡夫未能证得,种种烦恼常现在前,种种寻伺常相侵害。

汝得愍念如是众生。又善男子,汝当忆念本所誓愿,普大饶益一切众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议智慧之门,又善男子,此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所谓一切法空无所得。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为如来。一切声闻独觉,亦皆得此无分别法性’。又云:‘若诸佛世尊,不与此菩萨起一切智智门者,彼时即入究竟涅槃。弃舍一切利众生业’。此说八地菩萨于无分别智获得自在住彼定时,劝令起定。为得诸佛十力等因,於后得位修集资粮,即二乘人亦得亲证法性之无分别智。有说通达真实义已,不须修馀资粮,可专修真实义者。是愚人妄说也。

辛二 永尽一切烦恼。

〖净慧诸过不共故,八地灭垢及根本,已尽烦恼三界师,不能得佛无边德。〗

八地菩萨为诸佛劝起灭定已,由无著净智与贪等烦恼不共存故。八地菩萨无分别智。如同日光。其如黑暗,三界所行能招生死诸烦恼垢,及彼根本种子,皆悉消灭。如是菩萨虽已永尽一切烦恼,成为三界之师范。然当其尽烦恼时,犹不能得诸佛无量无边如同虚空之功德。为求证得彼功德故。八地菩萨,更当勤加精进也。

如何得知此地菩萨已尽一切烦恼?十地经说:‘彼时即入究竟涅槃’。故知此地已离三界欲。若未离欲,定不能证究竟涅槃故。

辛三 证得十种自在

此地菩萨,已离三界欲,则生死永灭。如何能圆满一切成佛之因耶?颂曰:

〖灭生而得十自在,能于三有普现身。〗

此八地菩萨,既已永灭由烦恼业力流转生死,当其证此地时,即得智自在等十种自在。故此菩萨,能如胜鬘经说受意生身,普於三有一切众生之前,现种种身。故此菩萨圆满资粮,都不相违。十自在者,一得寿自在,於不可说不可说劫加持寿量故。二得心自在,已于无量无数等持,智观入故。三得财自在,已能示现一切世界无量庄严具,装饰加持故。四得业自在,应时能现,业果加持故。

五得生自在,於一切世界示现受生故。六得愿自在,於随所欲佛刹时分,示现成佛故。七得胜解自在,已能示现一切世界佛充满故。八得神通自在,诸佛刹中皆能示现神通游戏故。九得智自在,已能示现,佛力,无畏,不共佛法,相好,正等觉故。十得法自在,已能示现无边无中,法门明故。如十地经广说。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7-4 01:38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释第九胜义菩提心

庚三 第九地

〖第九圆净一切力,亦得净德无碍解。〗

第九地菩萨,一切力波罗蜜多皆得圆满清净。力波罗蜜多中说有十力。如经云:“得善住意乐力,远离一切烦恼现行故。得善住增上意乐力,不离於道故,得善住大悲力,不舍利益有情事故。得善住大慈力,能救一切诸世间故。得善住总持力,无忘失法故。得善住辩才力,於一切佛法选择分别得善巧故。得善住神通力,於无边际诸世界中,行善差别处得善巧故。得善住大愿力,不舍一切菩萨所作故。得善住到彼岸力,普集一切诸法故。得善住如来加持力,一切种一切智智现在前故’。

(原论转引庄严能仁密意论中经文,条文有误,今依经改正。)如已圆满力波罗蜜多,如是亦得四无碍解清净功德。所谓法,义,词,辩四无碍解。释论云:‘以法无碍解,了知一切诸法自相。以义无碍解,了知一切诸法差别。以词无碍解,善能无杂演说诸法。以辩无碍解,能知诸法次第相续无间断性。’馀处则说:法谓了知诸法异名。义相了知所诠诸义。词谓了知训诂。辩谓辩说无尽。

释第十胜义菩提心

庚四 第十地

十地从於十方佛,得妙灌顶智增上,佛子任运澍法雨,生长众善如大云。〗

十地菩萨,从十方诸佛,得大光明胜妙灌顶。谓此菩萨证得百万阿僧祗三摩地已,最后名为一切智智最胜灌顶大三摩地而现在前。此三摩地才现前时,有大宝王莲花出现。其花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以满百万三千大干世界极微尘数莲花而为眷属。

菩萨身相,与其莲花,正等相称。此三摩地现在前故。示坐宝王莲花座上。适坐已。十方一切佛刹诸佛众会,皆从眉间白毫相中,出大光明,入此菩萨而为灌顶。广如十地经说。又此菩萨,十波罗蜜多中,智波罗蜜多,最为增上。

智波罗蜜多与慧波罗蜜多之差别,如菩萨地云:‘於一切法如实安立清净妙智,当知名智波罗蜜多。今于此中,能取胜义无分别转清净妙慧,当知名慧波罗蜜多。能取世俗有分别转清净妙智,当知名智波罗蜜多。如是名为二种差别’。

如云降雨,生长世间一切稼穑。如是十地菩萨,亦为生长所化众生善根稼穑,任运澍濡法雨。是故此地名法云地。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三终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四
戊三 明十地功德分二,巳一 明初地功德,巳二 明二地至七地功德,巳三明三净地功德。今初

〖菩萨时能见百佛,得佛加持亦能知,此时住寿经百劫,亦能正入前后际,智能入起百三昧,能动能照百世界,神通教化百有情,复能往游百佛土,能正思择百法门,佛子自身现百身,一一身有百菩萨,庄严围绕为眷属。〗

菩萨发胜义菩提心得初地时。一刹那顷,能见百佛,得彼百佛加持皆能了知。又住初地时,能住寿百劫,亦能正入前际后际各至百劫。此义谓智见能入前际后际百劫之事。又此大智菩萨,能入起百三摩地。又能动百世界,及能照百世界。又此菩萨能以神通教化成熟百有情,复能往游百佛世界。又能正思择百种法门。又此佛子,自身复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有百菩萨庄严围绕而为眷属。

巳二 明二地至七地功德

〖如极喜地诸功德,如是住于无垢地,当得功德各千种。馀五菩萨得百千,得百俱胝千俱胝,次得百千俱胝量,后得俱胝那由他,百转千转诸功德。〗

如极喜地菩萨所得十二类功德,各有一百。转入第二无垢地时,彼十二类功德,当得一千。其馀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菩萨,如其次第,则得百千,百俱胝,千俱胝,百千俱胝,俱胝那由他百转千转,即百千俱胝那由他十二类功德也。

巳三 明三净地功德

八地以上所得功德,计算俱穷,当以微尘而数。颂曰: 〖住不动地无分别,证得量等百千转,三千大千佛世界,极微尘数诸功德。〗

住第八不动地菩萨,於人及法,都无实执分别。证得百千三千大千世界极微尘数,十二类功德。

颂曰: 〖菩萨住於善慧地,证得前说诸功德,量等百万阿僧祗,大千世界微尘数。〗
菩萨住于第九善慧地,证得如前所说十二类功德,量等百万阿僧祗三千大千世界极微尘数。


颂曰: 〖且说於此第十地,所得一切诸功德,量等超过言说境,非言说境微尘数。〗
於此第十地中所得如前所说之十二类功德,量等超过言说境非言说境,即不可说不可说转佛刹极微尘数也。言且说者,谓十地菩萨之功德,犹不止如此所说者。故下文更述诸馀功德。


颂曰: 〖一一毛孔皆能现,无量诸佛与菩萨,如是刹那刹那顷,亦现天人阿修罗。〗
又此菩萨,能无分别示现化身,于自身一一毛孔,刹那刹那能各别。示现无量诸佛菩萨,各有无量菩萨而为眷属。如是一一刹那顷,亦能於一一毛孔示现其馀天人阿修罗等,不相杂乱。亦字摄未说者。谓应以帝释,梵王,护世,人王,声闻,独觉,如来等身教化之有情,即能任运示现帝释等身而为说法。广如十地经说应当了知。

丙一 果地分五,丁一 初成正觉之相,丁二 建立身与功德,丁三明变化身,丁四 成立一乘,
丁五 成佛与住世。初又分二,戊一 正义,戊二 释难,今初

〖如净虚空月光照,生十力地复勤行,于色界顶证静位,众德究竟无与等。〗

譬如月光於净虚空中能照耀一切众生,如是已得第十菩提心之菩萨,净治能障佛法之冥暗,了知自身能得佛法。於能生十力佛地之前第十地时,为得佛地故,复更精勤修行。尔时世尊唯於色界顶摩醯首罗天宫,证得最极寂静无上智位。

此位一切功德皆到究竟,以念住等一切功德,至此为极最胜妙故。此智复无与等,以无同此者故,更无过上者故。言唯於色界顶者,显先未成佛,最初成佛者,必是色究竟天身。若先已成佛,后示现成佛者,则欲界身亦可。此是波罗蜜多大乘规。诸佛世尊於色界顶初成佛时,唯於一刹那顷得一切种智。颂曰:

〖如器有异空无别,诸法虽别性无差,是故正知同一味,妙智刹那达所知。〗

如瓶盘等器虽有无量差别,然遍於一切器皿之虚空,同是遣除障碍之所显故,无馀差别。如是色受等法从因缘生,虽有无量差别不同。然彼等上自性不生之真实义,则无少许差异。是故当知此真实义唯是一味。此一味真实义,唯以一刹那智而正了知。故妙智世尊一刹那顷证得,通达一切所知之妙智也。

戊二 释难分二,巳一 叙难,巳二 解释。今初:

〖若静是实慧不转,不转而知亦非理,不知宁知成相违,无知者谁为他说。〗

汝既安立自性不生为色等之真实义,又安立智慧能知於彼。若时安立自性不生之寂静是真实义者,则於彼境应许智慧不转。若於自性不生之真实义,智慧能转,则彼智慧为见彼境是何行相。由全不见境之行相,故於真实义智慧不转。若时智慧於境不转,则说智慧知所知境亦不应理。何能遍知此真实义。由不遍知云知真义,不应道理。故不遍知境者宁是能知。成相违故。若能知真实义之心都无有生,则亦无有能知真实义之人,谁复为他所化,说我了知真实义行相如是耶。

巳二 解释分二,庚一 释不证真实义难,庚二 释无能知者难。今初:

〖不生是实慧离生,此缘彼相证实义,如心有相知彼境,依名言谛说为知。〗

於此世间,若识随彼境相而缘,即说此识了知彼境。如心生时具青境相,即说此心了知青境。如是若能缘智生,具真实义之行相,依名言谛亦可说为了知真实义。内识随缘真实义行相之理。谓如自性不生是境之真实义,其能缘慧,亦具离自性生之行相。如水注水中。由缘彼境之行相,立为证真实义。故无所难之过失。

释论云:‘故由假名立为通达真实义,实无少法能知少法,能知所知俱不生故。’假名之义,如颂云:‘依名言谛说为知。’谓非由自性说为了知,是由假名立为了知。非说了知真实义,唯是假说也。言‘实无少法’等,义谓:若唯现离戏论相不立为知,要现如青黄等相乃立为知,则定非有。如所缘境真实义是不生,其能缘慧亦具自性不生之行相也。

如敌者说:慧不能现真实义之行相。若慧不现境相,则不於境转。若不於境转则不知彼境。若不知境。则说心能知彼,成相违失。其慧不现境相则不转等,自宗亦许。不须解答,故唯破其慧不能现胜义谛相。说彼行相慧能现起。由现彼相,立为通达彼境。并举喻为证。有说此宗,无有通达胜义谛之无分别智者,当知是谤最胜圣智。此云:‘刹那达所知。’说证得一刹那顷能达一切所得之智。又说如所有智不现能知所知各别二相而知。故於诸佛了达如所有性与尽所有性之理,应善了解。兹当略说。未成正觉,一刹那慧,不能双达各别有法与彼法性。彼二必须各别了达。

若已断尽实执习气成正等觉,恒常安住亲证胜义谛之根本定中,永不起定。根本后得不复别起。如二谛论释云:‘以一刹那智,周遍所知轮。’离根本智,更无异体知尽所有性之后得智。是故当许唯以一智能知二谛一切所知。若时观待法性成如所有智,则此智前一切二相皆悉寂灭。是故此智如水注水一味而转。若时观待有法成尽所有智,则有心境二相显现。由已拔除错乱二相之习气,故是於所见境不错乱之二相,非错乱二相。此不错乱之理,馀处已广说。又佛地中具有根本后得二智,如宝性论云:‘慧智及解脱,光明照耀净,无异故如日,光明照耀等。’

疏云:‘佛身出世无分别慧,能破除所知胜真实义之黑暗故,如同光明。其后得见一切所知之智,遍一切种所知事转故,如同照耀。’出世无分别慧即根本智。彼是观待真实义而立,即破除等义。言后得之后,非从根本定起,时间前后之后。是由根本定力所得或所生之义。言‘遍一切种所知’等义,谓彼后得智,是由遍缘一切尽所有性而立也。

故观待有法则非如所有智,观待法性则非尽所有智。若能善解此义,则於二谛论云:‘由离遍计性,所现唯缘生,一切种妙智,现见此一切。’又云:‘若能知所知,自体皆不见,尔时相不生,坚住故不起。’此说诸佛现见一切尽所有性,又说能知所知以二相理皆无所见。馀诸大论师亦多作是说。不须强解谓:‘能知所知都无所见,是依佛本分而说。现见一切所知,是就众生分上而说。无有佛地所摄之智。’即佛一智观待二境,有二了达之相,无少相违也。

若尔前云:‘由於诸法见真妄,’等所明二谛之相,与此建立应成相违。曰:无违。前说二谛相,是依总义而立。此说佛智见境之相,与十地以下皆悉不共,是依别义而立也。

诸佛见境之相,总略言之,若是见真理智正量所得,要待彼境方成理智正量者,是胜义谛相。

世俗谛相由此可知。若是如所有智所得,要待彼境方成如所有智,及是尽所有智所得要待彼境方成尽所有智。如是观待各别境界,立为见胜义世俗之相,亦当了知。复当忆念,前文观察自证分,应不应理之自宗也。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7-4 01:33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庚二 释无能知者难分二,辛一 正义,辛二 明理。今初:

又汝说云:‘若无知者,谁复为他说真实义行相如是耶?’今当解释。佛地亲证真实义智,与境自性不生胜义,虽是一味而转。然诸世间亦非不能了知真实。此中难义,是谓智与真实恒一味转,则无具说法分别之说者,既无说者,则不说法。下文答云:‘虽无分别,说法亦应理故。’为答此难,颂曰:

〖百福所感受用身,化身虚空及馀物,彼力发音说法性,世间由彼亦了真。〗

诸佛住何色身亲证法界法身。佛此色身,是由无量福德资粮之所感得,具足不可思义种种妙色。是诸菩萨受用法乐之因,名受用身。由此色身发出法音演说诸法真实义。世间众生是闻法之法器,即能无倒了知真实也。不但百福所感之报身能作是事,即此报身加持之化身,及由化身之力,从虚空中及馀草木壁崖等无心之物,亦能发出法音演说诸法真实,今诸众生了知真实义也。

辛二 明理

诸无分别心心所法,於说法时现前即无发起作用,云何能为说法作用之因?当举外喻以明此义。颂曰:

〖如具强力诸陶师,经久极力转机轮,现前虽无功用力,旋转仍为瓶等因,如是佛住法性身,现前虽然无功用,由众生善与愿力,事业恒转不思议。〗

譬如世间具有强力之陶师,由经久时极力旋转其机轮。次彼陶师虽现前不起转动机轮之功力,亦见彼轮旋转不停成为瓶等之因,如是说?住法性身成正觉时,如摩尼珠及如意树,现前虽无分别功用,然由众生善根成熟应从佛所听闻是法,及由诸佛昔为菩萨时发广大愿牵引之力。故佛事业恒转不息极不可思议也。发愿之相,谓如诸佛随顺机宜利益众生,安住法界刹那不动,调伏众生而不失时。愿我亦当能如是也。拿错译本中於此处引有经证。

丁二 建立身与功德分二,戊一 建立身,戊二 建立十力功德。初又分三,巳一法身,巳二 受用身,巳三 等流身。今初:

今当说法身颂曰:

〖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
佛智本性身由智慧火,尽焚一切如同干薪之二相所知境。即如所知自性不生行相而转。故智慧自性不生行相之寂灭真实义即是诸佛之法身。能断金刚经依此义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此说诸佛於一切时安住法性,即是导师之胜义法身,又此法性,亦非二相之理所能识也。

尔时此真实义法身,不生不灭。经依如是义云:‘曼殊室利,当知不生不灭,即是如来增语。’如是佛地妙智所缘真实义中,分别心心所毕竟息灭不转。无分别智与真实义,如水注水无可分别。故世俗安立,唯由报身证彼佛果也。拿错译本,引不退转轮经。心灭之义,显句论云:‘经云:云何胜义谛,谓尚非心所行,况诸文字。此谓无分别。’

此说无心之行为无分别。此处释论解寂灭义谓离心心所已,虽是寂灭然亦能作利众生事,举如意树及摩尼珠喻。其后又云:‘此身虽无分别,如如意树及摩尼珠。’亦明显说是离分别心心所法。故引此文证佛无智慧。实乃未达论义,妄兴毁谤也。

巳二 受用身

〖此寂灭身无分别,如如意树摩尼珠,众生未空常利世,离戏论者始能见。〗

此亲证法身之受用身,由离别心心所故,是寂灭身。此身虽无分别,然亦能作利众生事。如如意树及摩尼珠,虽无分别亦为成办众生欲乐之因。又此报身,为利一切众生故,尽未来际常久住世。是故当知世界未空,虚空未尽,诸佛唯为饶益有情安住世间。

又此报身,唯诸久修二种资粮已得离诸戏论无垢慧镜之地上菩萨,始能现见。馀有戏论诸异生类则不能见。归依七十颂云:‘诸佛妙色身,相好极炽然,众生随自解,执为种种身。无量福资粮,所生彼色身,十地诸佛子,始能快先睹,此身受法乐,则是诸佛行。’

巳三 等流身分三,庚一 於一身及一毛孔示现自一切行,庚二於彼示现他一切行。庚三 随欲自在圆满。今初:

由佛法身,或由上述色身之力,离前受用身外。起馀化身。即是法报等流果身,此身唯以调伏众生因缘而起,为显此身威力差别亦不可思议。颂曰:

〖能仁於一等流身,同时现诸本生事,自身虽已久迁灭,明了无杂现一切。〗

能仁於一法报等流色身,为欲示现无始生死以来一切本生事故,自本生事虽久已迁灭。然能同时明了无杂,任运示现一切本事,如明镜中观众色像。颂曰:

〖何佛何刹能仁相,诸佛身行威力等,声闻僧量如何行,诸菩萨身若何等,演说何法自若何,

如何闻法修何行,作何布施供佛等,於一身中能普现。如是持戒修忍进,禅定智慧昔诸生,彼等无馀一切行,於一毛孔亦能现。〗

又佛世尊昔行布施波罗蜜多时,为於何佛所,作何供事。於何等佛刹,如吠琉璃宝等为地,纵横相等。其土有情如何庄严。能仁於彼如何示现出胎等相。诸佛身相,胜行,势力,复若何等。诸佛眷属声闻僧伽若干数量,彼於正法如何修行成为僧伽。又彼佛土诸菩萨众相好严身,如何受用衣服,饮食,房舍等事。演说何法,为说三乘抑说一乘。自於彼土,为生婆罗门等何等种姓,成就智慧,在家,出家,复若何等,闻正法已受何学处若满非满。修习何种菩萨大行。

於诸佛所,及诸菩萨,声闻等所,衣服,饮食,珍宝等物,作何布施,经几许时,供何数量。如是一切於一身中能普示现。如现修行布施波罗蜜多本事。如是往昔修学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多时。昔诸本生事,一切无馀,於一身中亦能普现。又非但能於一身普现一切本生事迹。即於一毛孔中亦能普现一切诸行也。

庚二 於彼示现他一切行。

〖诸佛过去及未来,现在尽於虚空际,安住世间说正法,救济苦恼众生者,从初发心至菩提,一切诸行如已行,由知诸法同幻性,於一毛孔能顿现。〗

诸佛世尊,若已过去,若尚未来,若现在世,尽虚空际,安住世间演说正法,救济苦恼诸众生者,从初发心,至证菩提,三世诸佛一切诸行,如已所行,於一毛孔皆能顿现。通常幻师以咒药力,尚能於自身中示现情器种种行相。何况诸佛菩萨,已知诸法本性与幻事性全无差别,复经多劫修习彼义。岂不能现彼诸幻事。是故智者,谁仍不了是义,或似了知而反生疑。当由此喻增上信解。

如自诸行与诸佛行,於一毛孔皆能顿现。颂曰:

〖如是三世诸菩萨,独觉声闻一切行,及馀一切异生位,一毛孔中皆顿现。〗
如是三世菩萨,独觉,声闻,一切诸行。及馀异生位一切诸行,於一毛孔中亦皆能顿现。

庚三 随欲自在圆满

已说三身圆满,次显虽无分别而得随欲自在圆满。颂曰:

〖此清净行随欲转,尽空世界现一尘,一尘遍于无边界,世界不细尘不粗。〗
佛离一切垢清净妙行随欲而转。能於一微尘境上,示现尽虚空际一切世界,及现一微尘遍於无边一切世界。然彼一尘亦不加大,一切世界亦不减小。颂曰:

〖佛无分别尽来际,一一刹那现众行,尽赡部洲一切尘,犹不能及彼行数。〗

佛无分别尽未来际,於一一刹那示现种种妙行。尽赡部洲所有一切微尘数量,犹不能及彼一刹那诸行数量。前颂依处增上说,此颂依时增上说。

戊二 建立十力功德分四,巳一 略标十力,巳二 广释十力,巳三一切功德说不能尽,巳四 知深广功德之胜利。今初

佛地是由十力所显,故当略说少分差别。颂曰:

〖处非处智力,如是业报智,知种种胜解,种种界智力,知根胜劣智,及知遍趣行,静虑解脱定,等至等智力,宿住随念智,如是死生智,诸漏尽智力,是谓十种力。〗

能仁十力,谓处非处智力,如是知业异熟智力,了知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如是了知根胜劣智力,遍趣行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等智力,宿住随念智力,如是死生智力,漏尽智力。是谓十力。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7-4 01:30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巳二 广释十力分二,庚一 释处非处智等五力,庚二 释遍趣行智等五力。今初

〖彼法定从此因生,知者说此为彼处,违上非处无边境,智无碍著说名力。〗

若彼果法定从此因法生,知者诸佛,即说此因为彼果之处。如从不善业生不可爱果,从圣有学道得涅槃等。若与上说相违,名为非处。如从善业生不可爱果,已得见道犹随业力受第八生,皆无是处。如是处非处境无量无边,佛智无碍著转,说名处非处智力。颂曰:

〖爱与非爱违上相,尽业及彼种种果,智力无碍别别转,遍三世境是为力。〗

爱谓善业,非爱谓不善业,是为不杂二业。与上相违谓诸杂业。能尽有漏业者谓无漏业,及彼诸业种种果报。智无碍著别别而转,遍於三世所摄一切业果等境。是为业异熟智力。颂曰:

〖贪等生力之所发,有劣中胜种种欲,馀法所覆诸胜解,智遍三世名为力。〗

贪字亦表嗔等烦恼。等字等取信等诸法。生即种子。由彼种子之力,所发欲解,此有下劣,中等,殊胜极不相同之种种欲解。又彼欲解种子虽被馀法诸行之所覆蔽。然佛妙智遍三世转了达一切欲解。名为种种胜解智力。颂曰:

〖诸佛善巧界差别,眼等本性说名界,正等觉智无边际,遍诸界别说名力。〗

诸佛善巧一切界之差别,谓眼根等,等摄耳至意为六根,色至法六尘,眼识至意识六识。说彼之内空等本性名界。正等觉智。遍於一切界差别转,说名四种界智力。颂曰:

〖遍计等利说名胜,处中钝下名为劣,眼等互生偕了达,种智无碍说为力。〗

虚妄增益之偏计,於生贪等有自在力,故名为根。等摄信等诸根。其最利者说名胜根,其处中根与钝下根,说名劣根。眼等二十二根,及诸根互能生果。一切种智於彼一一根性皆甚了达。无碍著转。说为根胜劣智力。

庚二 释遍处行智等五力

〖有行趣佛亦有趣,独觉声闻二菩提,天人鬼畜地狱等,智无障碍说为力。 〗

颇有行道能趣佛果。有行能趣独觉菩提。有行能趣声闻菩提。有行能趣天,人,饿鬼,畜生,地狱诸趣。等字显示,正定邪定等种种诸行。於彼一切智无障碍,说为遍趣行智力。颂曰:

〖无边世界行者别,静虑解脱奢摩他,及九等至诸差别,智无障碍说为力。〗

无边世界中,行者各差别。如四静虑,八解脱,奢摩他等持,及九次第等至,与杂染清净无边差别。佛智於彼一切均无滞碍,说名杂染清净智力。颂曰:

〖过去从痴住三有,自他一一有情生,尽情无边并因处,彼彼智慧说为力。 〗

始从愚痴展转传来,於过去世住三有中。随念自他一一有情一切生事尽有情数无有边际。并念其因,并念相貌,谓念自他如是色类。并念处所,谓念从彼处没来生此处。於彼一切随念境上。所有彼彼无障碍智,说为宿住随念智力。颂曰:

〖尽虚空际世界中,一一有情死生时,于彼多境智遍转,清净无碍说名力。〗

尽虚空边际诸世界中,诸有情类,一一有情死时,生时。由种种业感种种果。佛清净智於彼众多境界,无障碍转。说名死生智力。颂曰:

〖诸佛一切种智力,速断烦恼及习气,弟子等慧灭烦恼,於彼无碍智名力。〗

诸佛由得一切种智之力。永断贪等一切烦恼及诸习气。声闻弟子与独觉辈,以无漏慧灭诸烦恼。佛智於彼无障无碍。是名漏尽智力。言速者,显示佛智一刹那项,最细习气尽皆断除。
此中所言烦恼习气,释论云:‘若法於心染着,薰习,随逐而转,是名习气。烦恼边际,薰习根本,习气,是诸异名’声闻独觉虽断烦恼,然不能断除习气。释论云‘无明习气,能障了达所知。’此说习气是所知障。此宗许法我执是烦恼障。故所知障,当是二取错乱习气。龙猛师徒於馀论中皆未明说何为所知障。故当依止此论所说也。释论又云:‘无明与贪等习气,唯一切种智於成佛时,始得永断。非馀能断。’


故馀处说二乘阿罗汉与八地菩萨,断尽一切烦恼种子。当知彼烦恼种子与此处所说烦恼习气,亦非一事。又此习气系最微细之品。十地最后心无间道现起,同时息灭。而成最初解脱道时,即是佛智第一刹那。故说以一切种智力断除习气也。如是说此诸力知一切所知者,是现前知。以佛之现量,不现而知不应道理,故是现起而知。又不现行相而知,非此宗义。六十正理论释中已明了宣说。故亦非是由现见现在之力。而兼知去来也。例如今日於现在时,观待此时之去来非有。虽於此时不量去来。然了知今日智,即能了知去来一切亦不相违。譬如种子,虽不生种子时之芽,然种子生芽全不相违也。

巳三 一切功德说不能尽,

诸佛所有一切功德,假使诸佛加持寿量,经无数劫不作馀事,专一汲汲演说功德,犹不能尽。况诸菩萨,尤况二乘,岂能了知宣说,诸佛所有一切功德。当以譬喻显示此义,颂曰:
〖妙翅飞还非空尽,由自力尽而回转,佛德无边若虚空,弟子菩萨莫能宣。如我於佛众功德,岂能了知而赞言,然由龙猛已宣说,故我无疑述少分。 〗

如妙翅鸟王翅翎丰广仗承风力,善能致远。彼向虚空极力飞去。后飞还时,非缘虚空巳尽而还。是由彼久飞自力用尽而回转,如是诸佛功德无量无边广如虚空,声闻弟子,及诸独觉,并入大地诸菩萨众,不能尽说而自退止。此亦非由佛德已尽故止,是因自己慧力已尽而止也。由佛功德说不能尽,如我作释者,於佛功德,岂能了知而赞说耶?我以自力虽全不知诸佛功德。然我无疑竟能略说少分功德者,是因龙猛菩萨已说此等功德,我是依彼而说。

巳四 知深广功德之胜利。

〖甚深谓空性,馀德即广大,了知深广理,当得此功德。〗

总此论中显示诸佛甚深广大二种德。甚深者,谓空性法身,及因位行位之空性。其馀十一地之功德及所说十力等,即广大功德。若善了知如斯甚深广大功德之理,依义修习,当能证得此二种功德。

丁三 明变化身,

诸佛化身,是诸声闻独觉菩萨共同境界,共同方便。随其所应,亦是诸异生境界。是能成办善趣等因。颂曰:

〖佛得不动身,化重来三有,示天降出胎,菩提转静轮,世有种种行,为多爱索缚,佛以大悲心,咸导至涅槃。〗
(原文四句六十字)

诸佛已得安住真实永无动摇之法身,现诸化身重来三有,示现从兜率天降,及出胎等,父母妻子系属之相。又现证大菩提,适应诸根,转妙*轮令往寂静涅槃大城。世界有情,有种种界行,复为众多爱索所缚。佛以大悲心,不顾名利等,尽行引导安立於大般涅槃。

丁四 成立一乘

已说三身建立,次明於一乘中,佛说三乘是密意教。颂曰:

〖离知真实义,馀无除众垢,诸法真实义,无变异差别。此证真实慧,亦非有别异,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原文四句)

离了知诸法真实义,更无馀法能除一切二障垢染。诸法真实义亦无不同之变异差别。故此证真实义之智慧,缘境行相亦无别异。故佛能仁,为诸众生,宣说无馀能等全无差别之一乘。经云:‘迦叶,由知一切法平等性故而般涅槃。此唯有一无二无三。’

龙猛菩萨亦云: ‘由法界无别,故乘无差别,佛说三乘者,为导诸有情。’此说:若不通达真实义,则不能尽断一切烦恼。诸法真实义复无最大差殊。故有处说,往涅槃城,有达不达真实义之因乘差别。及说断尽烦恼证涅槃已,不复更学馀乘之果乘,有多乘者。当知是为引导众生而说。若能善解此义,则经说二乘不证法无我之密意,亦能了解。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7-4 01:07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若得涅槃后,不复更学馀乘。此大涅槃唯有一乘。云何经说二乘亦能般涅槃耶?曰:此是密意语言。颂曰:

〖众生有五浊,能生诸过失,故世界不入,甚深佛行境,然由佛善逝,具智悲方便,昔曾发誓愿,度尽诸有情。〗(原文四句)

由诸众生,有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寿命浊等五浊,能为发生诸大烦恼过失之因,使其身心都无堪能。由此能坏胜上胜解,障求佛智。是故世界众生,於佛甚深难测行境,不能趣入。然由诸佛善逝,具足调伏众生之巧便妙智,及不忘失利益众生之大悲方便。复由往昔行菩萨道时,曾发誓愿,愿我度尽一切有情。决定当以他种方便,成满斯愿也。

由诸众生有多障缘障入大乘。复应令诸众生,安立涅槃。颂曰:

〖以是如智者,导众赴宝洲,为除众疲乏,化作可爱城。佛令诸弟子,意趣寂灭乐,心修远离己,次乃说一乘。〗(原文四句)

法华经说,如大商主具足智慧,引导众人赴大海宝洲之时,为除众人行久之疲乏故,於未到宝洲之中间,化作可爱城邑,令众休息。如是诸佛世尊,於未到大乘之此岸,示以能得大乘之方便,令声闻弟子及独觉人,心意暂趣寂灭乐故,宣说二乘。待彼修心,已能远离生死烦恼,次乃宣说唯一大乘。彼等亦当如佛世尊,圆满资粮而得佛果。成立一乘,集经论云:‘唯有一乘,无量经中皆宣说故。’如彼应知。

丁五 成佛与住世分二,戊一 释成佛时,戊二 释住世时。今初

〖十方世界佛行境,如其所有微尘数,佛证菩提劫亦尔,然此秘密未尝说。 〗

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唯是佛所行境,如其中所有一切微尘之数量。佛证最殊胜大菩提之劫数亦有尔许。虽然,昔未集善根者,极难信解,故佛於此秘密,未尝宣说。若能增上信解,即得无量福德资粮,故此言之。疏云:‘此因一切诸佛同一法身,故作是说。若不尔者,则无馀佛出世矣。’此说非理,释论说是依示现化身说故。

疏又云:‘言现化身因,意说法身。’此亦非理。若许证法身之量,有尔许时,亦犯无馀佛出世之过失。若一切佛同一法身,则前佛成佛时,其未成佛者,於成佛时所当得之法身,应已先得。极相违故。以是当知,此是说证菩提之数量。然非说成佛后之时量,是说成佛以后,化身重现成菩提之数量。拿错译为:‘佛境诸刹遍十方,如彼所有微尘数,佛亦当成大菩提’较为妥善。若不作是解,而照疏中所说,正是本论所指不可说此秘密之机也。

戊二 释住世时。

〖直至虚空未变坏,世间未证最寂灭,慧母所生悲乳育,佛岂入於寂灭处。 〗
诸佛未来之寿量。直至虚空无为未曾变坏,一切世间众生未证最寂灭之佛果,而无尽期。盖诸佛系从般若波罗蜜多佛母所生,由大悲乳母之所养育,岂能入於一向寂灭处耶!

诸佛为利济无边无际一切有情其大悲心,行相云何?颂曰:

〖世间由痴啖毒食,如佛哀愍彼众生,子毒母痛亦不及,以是胜依不入灭。 〗
诸世间人,由愚痴过失增上力故。贪著五欲如啖毒食。以是能生大苦之因,名杂毒食。如佛哀愍彼食毒众生之量。设使慈母,见自爱子误啖毒食,所生之悲痛,亦不能及佛也。如是诸佛为最胜依怙。终不入于一向寂灭。颂曰:

〖由诸不智人,执有事无事,当受生死位,爱离怨会苦,并得罪恶趣,故世成悲境,大悲遮心灭,故佛不涅槃〗(原文四句)

〖由诸世人不知真实义,凡执有实事,深信业果,能生人天者,决定当受生死位苦,亦定当受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其执无因果事成就邪见者,则当堕于诸罪恶趣地狱中,亦定当受前说众苦,故诸世人成为大悲所悯之境。由大悲力遮世尊心不趣寂灭,是故世尊常住世间不般涅槃。〗

乙三 如何造论之理

〖月称圣比丘,广集中论义,如圣教教授,宣说此论义。〗

如是无倒解说龙猛菩萨意趣之论义,是月称比丘,广集中观义,如了义诸经圣教,及龙猛菩萨之教授而解说也。颂曰:

〖如离于本论,余论无此法,智者定当知,此义非余有。〗
  
如离中观诸论,余论典中未有无倒宣说此空性法者,如是智者决定当知,我等此中所说论义,如空性法,亦是余论所未有者。释论云:“是故有中观师谓经部与萨婆多部所说胜义,诸中观师许为世俗,当知此说是未了知中论之真实义,以出世法与世间法相同。不应理故。”此显自宗许为名言有者,皆是无自相法,故小乘二部于许有自相上一切建立,自宗非但胜义中不许有,即名言中亦不许有。


于是当知此宗非但不共唯识,即与解释龙猛提婆意趣之余中观师宗亦不相共。然此论师许佛护释堪为定量,故非讥彼。静天菩萨与此师宗极相符顺。由此,于名言中亦不许有自相,而能安立二谛。故有多种不共善说,如不许自续及阿赖耶识等。辨了不了义等论中皆已广说,此不烦赘。有说出世法,为越出世间名言之他家,世间法为自宗者,与释论相违。释论说:‘弃舍此出世法,故当反上面说。’世间与出世之义,是如实知不知真实义也。

由此解释龙猛菩萨意趣不共他故。其不知菩萨意趣,不解经论真实义者。但闻宣说空性之文字,便深生怖畏,遂即弃舍此出世法。今为无倒显示中论之真义,故造此入中论。颂曰:

〖由怖龙猛慧海色,众生弃此贤善宗,开彼颂蕾拘摩陀,望月称者心愿满。 〗

龙猛菩萨通达甚深空性之慧海,极广难测颜色黝黑,见者恐怖,故唯识师等众生,皆远弃龙猛此贤善宗义。然中观论如拘摩陀花之蓓蕾,诸企望月称开放彼花者,今皆满其心愿矣。释论云:‘若谓上座世亲,陈那,护法等诸造论者。彼等是否,闻文生怖,弃舍无倒显示缘起义耶?即作是答。’世亲陈那等论中。虽皆是解释唯识宗义。然彼诸师究竟何所许。如我等凡愚,实难揣测也。

又此甚深空义,谁能通达?颂曰:

〖前说深可怖,多闻亦难解,唯诸宿习者,乃能善通达,由见臆造宗,如说有我教,故离此宗外,莫乐他宗论。 〗(原文四句)

如前所说甚深真实义。极可恐怖。唯诸众生曾於宿世树殖增上胜解空性之习气者,由久修习故,乃能决定通达。此处拿错译云:‘现见於外道恶论执为真实者,由宿因力故亦能通达空性。’较跋曹所译为善。如诸外道若昔无信解空性之习气,即使暂断对法所说。唯除有顶,其馀三界之烦恼现行,能别创立宗派者。然於佛说胜义空性不能信解。如是彼诸论师,多闻圣教,终难了解此甚深义,除中观宗,由见他宗解说胜义之理,未得佛意,唯由臆造。如同宣说有人我之邪教。故离此中观宗外,於他论师所许论宗,当舍欢喜之心。以他随意所创宗义不足为奇。唯自能增上信解空性正见,最为希有。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7-4 00:59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