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丑三 出恐怖本  
“复次、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当作何业?作何等念?日夜常作如是思惟:世间所有一切恐怖皆从我生,一切恐怖著我生故,一切恐怖我为根本故,一切恐怖我爱生故,一切恐怖我想生故,一切恐怖我见生故,一切恐怖我为住处,一切恐怖因我生故,一切恐怖分别生故,一切恐怖烦恼生故,一切烦恼我爱生故。”
  
上面指出远离恐怖之处所,现在指出恐怖之根本。因恐怖无量,必须穷其根本,若根本除则枝末自易断除。故出家菩萨住于阿兰若处,即应常观察。思维下,举出恐怖之根本。此中世间一切恐怖皆从我生者,即是总举一切恐怖皆以我为根本,假使我空则便能远离一切恐怖。所谓我者,不过是五蕴之假体,但众生不知妄认为我,既妄认为我,便执著为我及生我爱与妄想分别,乃至生出一切烦恼,此中所举恐怖之根本,有十余种之数,约其性质相同者而归纳之,即便是以我为根本。由有我故便生执著,则有我见发生;既由我见,又生出我爱以为上首,及我之妄想分别。

兹为明了起见,列表如下:
  一切恐怖皆从我生─────────我
  一切恐怖著我我故─────────我见、我爱(贪)
  一切恐怖我为根本─────────我
  一切恐怖我爱生故─────────我爱(贪)
  一切恐怖我想生故─────────我想
  一切恐怖我见生故─────────我见
  一切恐怖我为住处─────────我
  一切恐怖因我生故─────────我
  一切恐怖分别生故─────────我见、我想
  一切恐怖烦恼生故─────────我爱(贪)
  一切恐怖我爱生故─────────我爱(贪)
  
上所明即是一切烦恼由爱而生,以爱为上首,以我见、我想为副助;而我爱、我见、我想,又以我为根本。若能明此,即知一切恐怖之本胥在于我,我无则恐怖亦无。仔细思之,的确如是。平常胆大而对于生死不生惧畏之人,不过是意识所熏成之习气,而他之根本仍是有所恐怖;如打仗遇危险而不惧,不过习惯之养成,并不是离去恐怖。若果真离去恐怖,不特一切凡夫不能,即是三果之圣人于入灭定时、遇到忽击大雷之时,尚不能免去惊骇而生我之恐怖,若要离去此恐怖,即是成唯识论所谓阿罗汉与八地以上之菩萨,第七末那不执为我,始能无有恐怖。否则、皆在恐怖我执之中。由此、则知一切恐怖皆由于有我也。
  
丑四 结应离执
  
“若我住在阿兰若处不能舍离我我所执,不应住是阿兰若中,不如还住白衣屋舍。何以故?若有我相,不应住止阿兰若处;若有补特伽罗相者,不应住止阿兰若处;若人具有我我所执,不应住止阿兰若处;若有法见,不应住止阿兰若处;若有具此四颠倒执,不应住止阿兰若处。汝等谛听!若有修行依涅槃相,不应住止阿兰若处,何况更起诸烦恼相?”
  
上明世间一切恐怖,皆由于我我所执;今于明得一切恐怖不外乎我我所执之后,要于此阿兰若中离去我我所执,此中大略可以四种意义明之。第一、总明我法二执,谓出家菩萨住于阿兰若清静之处,尚不能离去我法二执,则便与住阿兰若之本旨相违。盖住阿兰若之本旨,即是求证佛果菩提,求佛果菩提即要离去我我所执。今既不能离去我我所执,则便同于山中之野兽,不如还住白衣之屋舍,何必出家修行耶?第二、即正明我执。此中所云我相者,即是五蕴身和合之假相,即是我之总名,为有情虚妄分别而计执者。补特伽罗相者,即是‘数取趣相’,数数取得六道之相,从此趣而趋于他趣,即是从此一身而到他身,若人、若畜生、若天等。虽数转变而忽此忽彼,但有此忽此忽彼之自体,即以此忽此忽彼之自体而分别计执为补特伽罗,即是我相之别名。此经但举二种我相,在他经论有知者、见者、士夫等种种我相之不同,后当明之。第三、结上之我执而起下之法执。此中之我执,即成唯识论所谓:“有情、命者、预流、一来等”。我所与法见,即成唯识论所谓“实、德、业等,蕴、处、界等”。然此中是说若有我法二执,则不应住于阿兰若处也。第四、别明法执,此中所云四颠倒执者,即凡夫于无常之法而执为常,于无乐、无我、无净之法,而执为乐、为我、为净,所以名之为四颠倒执。涅槃相者,即说修学之人,执著有涅槃所依及涅槃证得,即是涅槃之相。烦恼相者,即是执著我我所相,由执我我所相故而生诸烦恼。要之,此中是说有四颠倒执,固不能住于阿兰若,即是有涅槃相之执,尚不能住于阿兰若,何况于阿兰若而起诸烦恼相耶!
  
癸二 观阿兰若功德
  
子一 示当住阿兰若相
  
“汝等谛听!若有不著一切相,应当安住阿兰若处,是名当坐无著道场,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若心调柔无有诤论,应当安住阿兰若处。于世因缘都无所著,应当安住阿兰若处。于色、声、香、味、触等法无依止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于一切法有平等见,应当安住阿兰若处。于四威仪能调自心,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能舍一切诸恐怖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诸佛子等!以要言之,于诸烦恼得解脱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若得成就涅槃因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能善修行四无垢性,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若有少欲能知足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具足多闻有智慧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若能修行三解脱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永断能缚烦恼结者,应当安任阿兰若处。能审观察十二因缘,应当安住阿兰若处。所作已办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舍诸重担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证悟真如深妙理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住阿兰若相者,即是住于阿兰若所应持之态度。前结应离执一科,即是不应住阿兰若之态度,因他我我所执尚未舍离,则便违于住阿兰若之本旨。今是明住阿兰若所应具足之态度,此中可以二段而明之:第一段,可说泛明住阿兰若所应具足之条件、可有七种条件:第一,不著一切相,便有住阿兰若之资格。因不著我种种相、法种种相,则便于我法皆不可得,如是则便住无所得之心。第二、若心调柔无有诤论,调柔即是调伏烦恼之心而柔顺于出世之道,无有诤论即是安住于定心而不与六尘诸缘诤论──即不缘六尘等法,盖诤论即生烦恼之过失也。第三、于世因缘都无所著,即是不著于世俗境界。第四、于色声香味触等法无依止,即是不依止于五尘及其他法。第五、于一切法有平等见,即是于止观中观一切法无二无别。第六、于四威仪能调自心,即是于行住坐卧,皆与心相应而使自心安乐。

第七、能舍一切诸恐怖,即是舍离上面所举出之诸恐怖法。第二段,可说是总明住阿兰若所应具足之条件,此中举出之条件有十一种:第一、于诸烦恼得解脱者,此就最低限度能对治烦恼言,若真解脱要在见道位,究竟解脱烦恼必须在佛果位。故今从对治言,即地前亦可方便解脱烦恼。第二、成就涅槃因者,即是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乃至三十七道品等法,皆是成就涅槃因者。第三、善能修行四无垢性,即是修习无垢性品中不贪衣服、卧具、饮食、汤药之四法。

第四、少欲知足,其性质略与四无垢性相同。第五、具足多闻智慧,即是具足闻、思、修慧。第六、能修三解脱者,即是空、无愿、无相三解脱门、亦名三三昧或三空。第七、永断能缚烦恼结者,此是就渐渐对治烦恼而至于极言,与前解脱烦恼稍别,彼是直就解脱而言。第八、能审观察十二因缘,即是能谛审观察无明、行、识乃至老死等法。第九、所作已办者,即是二乘人究竟证得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于免离生死所应作之事已办毕,再不流转生死故。

第十、舍诸重担者,即是解脱烦恼,因烦恼未除则如重担之负于身,今烦恼既除则身心皆得轻安自在。第十一、证悟真如深妙理者,即是于见道位通达诸法真实如如之深妙理体。若于上之各种条件,能具足一种、二种乃至齐具,即得住于阿兰若处;否则、等于山中之野兽,或不如还住白衣屋舍之为愈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子二 示正住阿兰若行  
丑一 不生一切分别心观
  
“汝等当知!阿兰若处种种药草、大小树木生阿兰若,曾无恐怖亦无分别;菩萨摩诃萨住阿兰若亦复如是,观自身心犹如枯树、墙壁、瓦砾等无有异,于一切法无有分别。我观身心犹如幻梦中无有实,念念衰老,其息出已更不复入,由善恶因随业受报。是身无常速起速灭,是身虚假终不久停。如是身中无我我所,无有情、无命者、无养育者、无士夫者、无补特伽罗者、无作业者、无有见者、如是等相本来空寂,犹如虚空亦如泡沫。常应念念作如是观,一切恐怖皆得解脱,如彼树木无有恐怖。时诸菩萨得大安乐无畏生处,是名菩萨住阿兰若,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出家菩萨于阿兰若处修学佛道,于一切诸法不应起分别之心,即华严经所谓“不于其处起分别,是故此中最吉祥”也。此中略可以三段说明之:第一、即是乐远离行菩萨告智光等菩萨住阿兰若修观之方法,其方法谓住于阿兰若者,观本人之身如阿兰若处之草木瓦砾,无有分别无有恐怖,菩萨之修习止观亦复如是,于一切诸法亦不应起分别。

然此是现量境界,并非如草木瓦砾全无知者。第二、即乐远离行菩萨说明自己修观之法,而观得身心虚伪不实,刹那变坏乃至如是身中无我我所及无有情等。此有情等皆是我之差别相,今以般若经中之十三我相,并列而观之,便可知彼此所出我相之多少。其他经论,亦有多少不同者。兹不繁取。如下表:
   ┌我…………………………………我 我 所┐
   │有  情──────────有  情│
   │意  生              │
   │摩纳缚迦              │
   │养 育 者──────────养 育 者│
   │数 取 趣              │
般若经┤命  者──────────命  者├本经
   │生  者              │
   │士  夫──────────士 夫 者│
   │作  者──────────作 业 者│
   │受  者          补特伽罗│
   │知  者              │
   └见  者──────────有 见 者┘
  
第三、即是乐远离行菩萨说明本人修观方法之后,嘱命智光等亦应如是观察,不应起分别乃至有我我所执等。若能如是观察,则便离一切恐怖而得大安乐,是名住阿兰若修菩提者。
  
丑二 具足一切功德处观
  
“复次、出家菩萨住阿兰若,昼夜相续应如是观:是阿兰若善能修习四无垢性安乐之处,是阿兰若善能修习知足之处,是阿兰若于诸烦恼得解脱处,是阿兰若具足多闻智慧之处;是阿兰若伏断烦恼所知障处,是阿兰若能入三种解脱门处,是阿兰若善能证得八解脱处,是阿兰若善能观察十二缘处,是阿兰若善能断除业障之处;是阿兰若能得初果预流之处,是阿兰若能得第二一来果处,是阿兰若能得第三不还果处,是阿兰若得第四果阿罗汉处;是阿兰若证得辟支佛果之处,是阿兰若已办所作得自在处,是阿兰若舍诸重担得轻安处,是阿兰若证得二空真如之处。”
  
“同阿兰若能修无量大慈心处,是阿兰若修证无量大悲心处,是阿兰若能善修习喜无量处,是阿兰若善能修习舍无量处。是阿兰若能发菩提心处,是阿兰若菩萨修持到十信处,是阿兰若复次进修到十住处,是阿兰若展转增修到十行处,是阿兰若展转修行十回向处,是阿兰若善能修习四善根处,是阿兰若修行六度波罗密处,是阿兰若修行初地至十地处。是阿兰若证得六根清净之处,是阿兰若善能证得天眼通处,是阿兰若得天耳通及宿住智、生死智明、神境、他心如是通处。”
  
“是阿兰若有惭愧处,是阿兰若不放逸处。是阿兰若修五根处,是阿兰若证得无量无边三昧之处,是阿兰若能得恒沙陀罗尼门证自在处,是阿兰若悟无生忍,是阿兰若永出三界断生死处,是阿兰若得不退转,是阿兰若降伏一切众魔怨敌,销除业障见佛闻法如是之处。是阿兰若得佛不共最上法门。是阿兰若修习戒蕴清净之处,是阿兰若出生无漏三摩地处,是阿兰若能生般若证解脱处,是阿兰若能生解脱知见之处。是阿兰若得三十七菩提分法。是阿兰若能得解脱十二入处,是阿兰若永离有漏十八界处。是阿兰若微妙观察十八空处,是阿兰若容受一切诸法空处。是阿兰若增长十善法生之处,是阿兰若增长坚固菩提心处。是阿兰若三世诸佛赞叹之处,是阿兰若一切菩萨恭敬赞叹如是之处。”
  
“是阿兰若毗婆尸佛于尼俱陀树下成道,是阿兰若尸弃如来于尸利沙树下成道,是阿兰若毗舍如来阿尸婆多树下成道,是阿兰若俱留孙佛无忧树下成等正觉,是阿兰若俱那含牟尼如来优昙树下成等正觉,是阿兰若迦叶如来娑陀树下成等正觉,是阿兰若释迦如来于毕钵罗树下成道之处。汝等当知!阿兰若处有如是等无量无边功德胜利”。
  
此明出家菩萨住于阿兰若处,应观阿兰若处具足如是种种功德。此中从复次出家菩萨至证得二空真如之处,略与前‘住阿兰若相’科中后段“诸佛子等以要言之”以下文同,今且摄表以明之。

  此中所出之功德,虽比前住阿兰若相后段文中稍多,但不过开合之不同耳。如此中于三解脱之后又加以八解脱一条,虽名相不同,然皆是修无所得之空观法。所谓八解脱者: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解脱身作证具足住。此略与八胜处、十遍处相同,为上二界与三乘所共修之法。其善能断除业障功德,略与阿兰若相中之‘永断能缚烦恼结’相同,不过明阿兰若功德中,就其烦恼所感得之业果而言耳。

此明阿兰若功德中,多出声闻四果与辟支佛果,即阿兰若相中之‘所作已办’摄之。其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正是所作已办之人;其声闻之前三果,虽不即是所作已办者,但阿罗汉果是基于此三果者,故亦摄之于所作已办中。此明阿兰若功德中又举出所作已办者,总明二乘人之得自在,亦无妨碍。前阿兰若相中有‘若得成熟涅槃因者一一条,虽未摄于此何种功德中,但此一条可说是总明修菩提道法者,则可通摄一切。要之、此表中用实线者,即是上下相同;其用虚线者,则可摄于某种中。
  
次从是阿兰若至舍无量处一文,明阿兰若能修得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之四无量心功德。次从是阿兰若至至十地处一文,明菩萨三僧企耶求佛果菩提,于所经历行位之功德;即是从初发心进而到十信,更进而到十住,再进而到十行,如是展转增进而到十回向,再由十回向展转增进而到四加行,于中修行六波罗密,乃至登极喜地以至十地。但六波罗密在地前所修者是有漏之功德,不得名为清净波罗密;在地上菩萨所修者,则便名为无漏功德清净波罗密。次从是阿兰若至如是通处,明身心获益之功德。初是六根清净功德,六根清净即是住阿兰若能使无始以来眼等诸根之罪垢悉皆消除,即成诸根互用圆满无碍之功德。

其次即是获得六神通之功德:此中之宿住智即宿命通,生死智明即是漏尽通。因此通于诸烦恼已尽净无余,更不落于生死,故对于生死已明了通达,非是天眼通。天眼通但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之相,且此中已举出此通,所以断除烦恼是漏尽通,断除生死而不受于生死之谓也。

此中所以称智称明者,因此六神通是由于证得圣智而发,或与圣智相应,故此中称宿住智及生死智,又此言生死智明者,若以三明而论,则宿命通为三明中之一明。明之功用,较通之功用稍强,但此中互用而不分耳。
  
次从是阿兰若至不放逸处,明住阿兰若能得善心所之功德,即是住于阿兰若能生惭愧之心及不放逸之心。次从是阿兰若至最上法门,此明住阿兰若能生一切诸法功德。最初、即能修练五根,五根即信、勤、念、定、慧,为三十七菩提分法中之五根菩提分法。其次、即能证得无量无边三昧,三昧即是禅定。又其次,即能得恒沙陀罗尼门自在,陀罗尼即是总持,总持一切法、一切义、一切定慧、一切咒术而不散失,即说总持恒河沙数之善法亦得自在无碍。

又其次、即能悟无生忍,无生忍即忍可印证诸法真如之理体为无有生灭者,故云无生忍,此在初地见道位及八地等皆得悟入。又其次、即能永出三界断生死处,断除烦恼障即是断生死,断生死即是永出三界。又其次、即能得不退转,即是于诸善法唯有增胜而不退转。又其次、即是能降伏众魔怨敌及消除业杂染而见佛闻法。众魔,即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等,此众魔能障人之佛果菩提,故称为怨敌。

又其次、即能得佛之不共法门──十八不共法或是一百四十功德法,皆为不共二乘之法。次从是阿兰若至能生解脱知见之处,明阿兰若处能生戒、定──三摩地、慧──般若、解脱、解脱知见之五分法身功德。次从阿兰若至菩提分法,明阿兰若处能生三十七菩提分法之功德,即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是也。又从是阿兰若至十八界处,明阿兰若处能得解脱十二入、及永离有漏十八界功德。眼等六根和色等六尘相合,即是十二入;根尘相对而生六识,即是十八界。

次从是阿兰若至诸法空处,明阿兰若处能观察十八空乃至能容受一切诸法空。十八空,即智度论、般若经等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其实,十八空亦可概括一切空法,但有此一切诸法空,则其范围比之于十八空又更广阔,以其无限量故。

次从是阿兰若至菩提心处,即明阿兰若处能增长十善法及增长坚固菩提心。十善法即是身三支,不杀、不盗、不淫;口四支,不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再加无贪、无嗔、无痴之意业三善根,则成为十善法,次从是阿兰若至如是之处,即明阿兰若为三世诸佛之所赞叹,及一切菩萨之恭敬赞叹。
  
次从是阿兰若至成道之处,明于阿兰若处成道之功德。毗婆尸,又作毗钵尸、微钵尸、毗婆沙维卫,盖梵音有轻重之不同其义一也。梵语毗婆尸,译曰胜观,或译种种观、种种见等,此是过去七佛之第一尊,而为庄严劫千佛中之最后第三佛也。尼俱陀树,又名尼拘陀树,此云无节,亦云纵广树也。此树端直无节,圆满可爱,离地三丈余方有枝节。尸器,或作式弃、式诘,译曰持髻、曰胜、曰最上、曰顶髻、曰火髻,以入火光定而断欲惑故。此为七佛之第二尊,为过去千佛中最后之第二佛。尸利沙树,尸利沙者,吉祥之义,即此方之合昏树也,俗名为夜合树。尸弃如来于此树下成道。毗舍,即毗舍浮,又名毗舍浮、毗湿婆部、毗摄浮、鞞恕婆等,此云一切胜。毗湿婆译作遍一切,部即自在义,即是遍一切皆自在。为过去千佛中之最后一佛,七佛中之第三佛。

阿私婆多,亦云阿湿婆他。梵语阿湿婆,此言马陀者脚,合而言之曰马脚树。俱留孙,亦云拘留孙、鸠楼孙。拘留孙译云所应断已断,或译灭累,或译成就妙美,为七佛中之第四佛,为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尊。无忧树即梵语阿输迦树也。悉达太子亦生此树下,即岚毗尼园之无忧树,然俱留孙佛成道之树,但同此名,非即悉达太子诞生之树。俱那含牟尼,又作拘含那牟尼,或作迦诺迦牟尼,译曰金寂,或译金色,或金寂静,或仙人,是贤劫中第二佛,七佛中第五佛。优昙,具云优昙钵罗,译云灵瑞。法华文句云‘优昙华此言灵瑞,三千年中一现,现则金轮王出’。按此树为无花果类,产于喜马拉耶山麓及锡兰等处。迦叶,具云迦叶波,此言饮光,此为现在劫中第三佛,七佛中第六佛。

娑陀、即娑罗树,此言坚固;与释迦如来入灭之树同类。其树四方各生二株,人可于中间居住者也。释迦者姓也,此言能仁;牟尼者即如来之德号,此言寂默,即能仁寂默,为现在劫之第四佛,七佛中之第七尊。毕钵罗树,即菩提树,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谓之菩提树。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茎干黄白,枝叶青翠,每至如来涅槃之日叶皆凋落,顷而复故。探玄记二十四曰:‘毕钵罗树,此云榕树,在岭南亦有此树’。按亦即川、滇、黔之黄桷树。上明七佛住阿兰若于诸树下成等正觉,下从汝等当知至功德胜利,即总明上来住阿兰若处之种种功德。然上面所列之功德,下过举其大略,其实无量无边功德而不可计喻者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壬二 重颂  

尔时、乐远离行菩萨为诸大众而说偈言:“出家菩萨住兰若,当作何念及何业?世间所有诸恐怖,皆从我见、我所生。若能断除我我所,一切恐怖无所依;若有能执我见心,毕竟不成菩提道:涅槃常住皆无相,何况烦恼非法相?不著诸法及众生,心无诤论修正念,四威仪中调伏心,应住兰若常寂静。能断烦恼、心知足,住于兰若空寂舍,入三解脱无相门,住于兰若离尘垢。能观十二因缘法,四谛、二空真妙理,世间八法不倾动,如是大士住兰若。能观自身如枯木,亦如水沫及幻梦,不著二边平等相,如是萨埵住兰若。罪业缠缚无常身,本来虚假元无实,我法二执及罪相,于三世中不可得。自身他身无有二,一切诸法亦如是,谛观法性无去来,如是菩萨住兰若。栴檀涂身及赞叹,以刀屠割并骂辱,于此二人无爱憎,如是菩萨住兰若。

出家乐住阿兰若,昼夜应作如是观:阿兰若处真道场,一切如来成正觉;阿兰若处妙法空,出世正法之所生;阿兰若处圣所尊,能生三乘圣道故;阿兰若处圣所宅,一切圣贤常住故;阿兰若处如来宫,十方诸佛所依故;阿兰若处金刚座,三世诸佛得道故;阿兰若处涅槃宫,三世如来圆寂故;阿兰若处大慈室,菩萨住此修慈故;阿兰若处是悲田,三世诸佛修悲故;阿兰若处六通室,菩萨于此游戏故;阿兰若处大无畏,能断一切恐怖故;阿兰若处三摩地,诸求道者得定故;阿兰若处陀罗尼,诸持咒人神力故;阿兰若处善法堂,增长一切善法故;阿兰若处菩提室,菩萨修道得忍故。若欲永超三界苦,菩提、涅槃当修证,遍周法界利群生,应居兰若菩提室。所修六度、四摄法,回施三有及四恩,自他俱入甘露城,同证一如真法界”。
  
此中初一颂,颂出恐怖本之一科。次一颂半,是颂前长行结应离执一科文。次三颂,是颂长行示当住阿兰若相文。次四颂,是颂长行不生一切分别心观。次八颂,是颂长行具足一切功德处观。次二颂,是总结长行并重颂之颂。即是要有情住阿兰若求佛果菩提,以远离生死之苦而修四摄六度,作自利利他之事业。所谓四摄者,即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四,以此四法而摄受一切有情,故名四摄。三有者,即三界之别名,因三界有于生死之苦,故名三有。甘露城,即是涅槃城。一如真法界,即是一真法界或真如法界。
  
庚二 如来印成
  
尔时、乐远离行菩萨摩诃萨为诸大众说是法已,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为大众及未来世求佛道者,分别演说阿兰若处殊胜功德,利益安乐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趣向菩提正真觉道,汝所成就无量功德,千佛共说不能穷尽”。
  
此以前乐远离行菩萨在如来法会中,对在会大众说明本人出家修行之心得。一方面明处于世间为种种不善法之所染污,不易解脱三界生死之一切恐怖;一方面又明若要出离世间之一切恐怖,则必须处于阿兰若处而修佛道,因阿兰若处能生一切清净功德。故嘱在会诸众,出离五欲杂染之地,而于清静兰若依其所说之法而作如是观。但说虽如是说,而不知是否与佛相同,因要释众之疑惑,故有如来出而印证许可,以明其说真实非虚,以释在会疑惑,且亦令未来生信,此即本科文之大意也。
  
庚三 法众获益
  
尔时、会中智光菩萨、无量阿僧祇菩萨大众,闻阿兰若最胜功德,即得闻持陀罗尼门。无量众生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转。千亿众生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此即智光等无量无数菩萨,得闻乐远离行菩萨说阿兰若之功德,即获得闻持陀罗尼之利益。闻持陀罗尼,乃四种陀罗尼之一,即是闻听佛法而总持不失也。次有无量众生发菩提心得不退转。次有千亿众生,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其义如前诸获益中说。上来,应机渐说中之五乘共法,于此告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丙二 三乘共法  
丁一 大乘共行二乘法──十行
  
厌身品第七
  
这一品,属于三乘共法的大乘共行二乘法。此中所谓三乘:一、声闻乘,又云小乘,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修生空法,终于现世闻如来的声教,悟四谛的真理以证得阿罗汉果。二、缘觉乘,又云中乘,辟支佛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修生空法,在他最后一生不依如来的声教,只要感飞花落叶的外缘,自觉十二因缘的真理以证得辟支佛果。三、大乘,又云菩萨乘,三无数劫间修六度万行,以证得无上菩提果。

但是,这三乘都共修习四念处观,所谓四念处观:一、身念处,观身体为不净的东西,此肉体是父母所生的,肉体的内外污秽充满,没有一点儿清净的地方,所以观身为不净。二、受念处,观受是苦,受是苦乐的感觉,但乐是从苦的因缘而生,复又转生苦,世间没有实乐,所以观受为苦。三、心念处,观心为无常,心依六根缘六尘,刹那刹那的生灭,没有常住的时候,所以观为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为无我,因为法没有自主自在的本性,所以观为无我。这是就苦谛而修的四念处,我们之所以有苦,因有此身、受、心、法四事,所以就此四事而观不净、苦、无常、无我,对破凡夫常、乐、我、净的四颠倒。此四念处以慧为体,慧依定、依念,念念于身、受、心、法所观之处,所以得名念处。如法华玄义卷三云“念处是观苦谛上四智,治于四倒,四倒不起由此四观”。所以观此四法,对于超出三界有漏之法有所助益,固然是声闻、缘觉二乘人所修证的境界,亦大乘人共修共行的法,以大乘人亦应对破凡夫四颠倒的邪见故。大乘人虽不能抛弃教化众生的负担,而亦须断除三界的有漏烦恼。
  
‘大乘共行二乘法’标题之下,有‘十行’二字。从五乘看,通于三乘;从大乘看,由十信、十住、至十回向、四加行位菩萨所修行的法,这是必经阶段而不可忽略的。如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善知识,十住、十行位都是出家比丘,是修声闻、缘觉法的二乘人。这样,前厌舍品、无垢性品、修十信的,阿兰若品、离世间品、修十住的,以及此厌身品修十行的,都是出家比丘和菩萨共同修行的。

所以,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善知识,修十信、十住、十行法的,都是声闻、辟支佛等二乘人。然此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位,为菩萨的资粮位,又为菩萨胜解行地,以菩萨法空胜解力而修六波罗密行。因为修诸观者以法空胜解为最,若能证得法空的境界,则能伏断一切三界有漏烦恼,这即是修三乘出世观位的实证。
  
从经文看此品的结晶所在,如弥勒问云“自于是身应作何观”?所以,此品可以题作观身品。谁也知道,最切近的是身,无论他是美的或丑的,但爱惜他,的确超越一切之上。所以,此品中有三十七观,最后观身犹如车乘。‘身’,梵语‘伽耶’,此云积聚,是一聚集的个体,是很多分子积聚起来的。以如今的团体来解释他,这是最适合的。佛法所谓‘一聚’,不能称为个体,是一个团体,这是我们应有的认识。然而一聚者,有狭义,有广义。从狭义说,此身仅是一个色法的集团,是五蕴之中的色蕴,此色蕴包括五根、五尘、四大诸元素,由此诸元素组织成团体,名之曰身。

但此更有别、有通,别则眼、耳、鼻、舌、身五根的区别中,身只是五根之一;通则是整个的身。若将此身详细的考察,是各种元素在一起,都互有关系,不可偏废。所以、此身可作为五根的动力所依,此身的团体中有五根互相发用。如眼根有能发眼识作用,能观察外界各种现象的形形色色;其他耳、鼻、舌、身都有同样的发识功能。

虽然身为五根所依止之处,而五根各有其特质,各有等次的,如一色聚而没有五根,则不能名之曰有情身,但是四大、五尘的积聚,不能有思想作用,却成为无机物了。从广义说,身又是五蕴组识成的团体,即色、受、想、行、识五蕴。

一、色蕴,总括五根、五境等有形的物质;二、受蕴,对境而感受苦乐;三、想蕴,对境而想像彼此;四、行蕴,对境而造作善恶;五、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由此五蕴各别的作用,总集而成谓之身,所以不能专指色法而言。若身心分别而言,色蕴即身,而受想行识四蕴即心。心中受、想、行三者,为心上特别的作用,名之曰心所有法,即心王所有之法。而识为心的本性,可名之曰心王。因五蕴为身心的二法,如欲界、色界有身体的有情,这是五蕴而成;无色界无有身体的有情,只有四蕴(除色蕴)而成。这五蕴身,是虚伪的,如增一阿含经二十七云“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这样,有情身由五蕴的色心二法组识而成,所以是活动的有机体,正适合佛所说的萨迦耶见的意义。‘萨迦耶见’,此云有身见,五见中的身见执著五蕴假和合的团体,以为有真实的我而起我我所的偏见。我们所知道的身,即五根、五尘、四大和合的色身。但人是五蕴的身,不是唯一色蕴的身,若仅是唯一色蕴,那是没有情识活动的死尸了。此五蕴之法,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的,是‘各别的因’如‘相互的缘’合成的。此仗因托缘生起的五蕴之法,因业力所引而不散乱,相续不断而成为身。等到业力尽了,全体的生命如破沙盆也似的粉碎了。

至此、五根败坏,四大分离,前六识亦不起,一切业力都潜伏在第八阿赖耶识里,遇有相当的因缘,则由强力的业力发动,又成为后世的有情身。于是生而复死,死而复生。复次、此中所观的五蕴身,为五取蕴身。取即烦恼,取即贪爱的增上相,所以这五取蕴身也即三界有情的有漏身。如将此所观的身,认识清楚,则可以明白此品的大意了。
  
戊一 弥勒兴问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既悟出家菩萨摩诃萨厌离世间住阿兰若,调伏其心修无垢行,然此菩萨住空闲处,自于是身应作何观”?
  
这三乘共法──厌身品、波罗密多品、功德庄严品,都是弥勒菩萨所提问的。这是根据前四品佛所说的离世间而住阿兰那的扼要处,而使住阿兰那者对于人生更进一步来观察,对于了解人生格外深入一层,得到完全的透彻。住阿兰那的出家菩萨,已具有正信、正戒、正见,能调伏身心修无垢行,修习禅定止观,然而对自身应修什么观?前厌舍品的厌世观,正明出家的原因,完成个人的信念与理想;离世间品为出世修行之所依止,此品正明出世观的本相。所谓‘出世’,并不是将此身抛出世界之外,应知这个身就是世间,只要对于此五蕴身能看破,这就是出世。

所以是身应作何观,正是三乘出世观的扼要处;阿兰那不过修此观行的场所而已。能否脱离烦恼的迷网,要看心里有没有光明的出世观境,住阿兰那决不是暝坐就可了事;唯在什么都不摇动的那个入定的圆澄心,才可以开拓真善的人生出来。所以、维摩在示病时,为众人观身无常苦空,而论到自身应作何观。却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这完全是心理解放,浊性去尽,清醒的洁净的披露。若能不被有漏的五取蕴身和四颠倒见所迷惑,观察他是不净的、虚伪的,即见实相实性的真理。本来万法都是幻生的,空的,若能“照见五蕴皆空”,幻化空身即是佛的法身。

然观身有深浅的区别,先要认识此五蕴身是苦、空、无常、无我的,他不能给予快乐和自由。所以、弥勒的请问,是极有价值的,是代表胜解行位的大乘人而问的,也是代表二乘人回小向大而问的。这是弥勒菩萨以胜应身而说法,亦是弥勒为摄受十行、十回向地前的菩萨而说法。从另一方面说,弥勒现生兜率及将来阎浮提成佛说法,这都是变化身,都是说三乘法的,所以由弥勒来启问。其实,这三乘法亦就是地前大乘共修的法。从两方面看,从一分三,从三归一。这三乘共法,唯佛的应化身说,这是一乘菩萨为满足三乘人的幸福而说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戊二 世尊许说  
己一 许诺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为众生起大悲心,请问如来入圣智观妙行法门。汝当善听!今为汝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对弥勒说:你的大悲心,为摄受十地以前的大乘众而问入圣智观的法门。要和圣智观相应,须具有正信、正戒、正见、正定,否则没有修入圣智观的希望。你听著!我今特为你们解说。是的!世尊!我很愿意听你讲。
  
己二 解说
  
庚一 总标有漏身观
  
“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四威仪中微细观察:是有漏身,三十七种不净秽恶,是不可爱、是不坚牢”。
  
前面曾讲过,住阿兰那的出家菩萨和鸟兽、猎人、隐士者流是完全不同的,他是修禅定的人,以定而修圣智观而求无上佛果的。将这有漏身,涉在四威仪中去观察,观这有漏身包含有三十七种不净的,无常的,苦的,空的,无我的。堆著污秽的怨毒。这种观察,便是佛法的实验。如今科学家谈实验,是在外面另取一物来实验;佛法则以自身来实验,这是超人一等的。
  
庚二 别分三十七观
  
“当观此身犹如坯器,外以杂彩金银七宝巧饰庄严,内以粪秽种种不净填塞充满,两肩担负随器而行,其有见者皆生爱乐,不知器中盛满不净。有六黑蛇常在此器,一蛇随动器即破坏,毒害臭恶竟无所堪。世间之人庄严其身,如彼彩画盛不净器。贪、嗔、痴三名为心病,风、黄、痰、荫名为身病,内外六病能害身心,如彼六蛇居于器内;一一蛇动器即破坏,一一病发身即无常。善男子!出家菩萨处于空闲观察是身,名为第一不净观相”。
  
出家菩萨于日夜中,又观自身臭秽不净,犹如死狗。何以故?彼身亦是父母不净为生缘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蚁子台安住众蚁,时有白象来至台边,以身触台台即崩碎。善男子!此台所谓五蕴之身,白像是为琰魔罗使,身归后世如象坏台。出家菩萨,又观自身而作是念:我今此身从顶至足,皮、肉、骨、髓共相和合以成其身犹如芭蕉中无实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无有强力,皮肉薄覆如涂附墙,亿万毛发如草生地,微细风大出入毛孔,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刹那刹那衰败转故。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养毒蛇而取其害,我今虽以饮食衣服资长是身而不识恩,毕竟还令堕于恶道。出家菩萨又观自身譬如怨家诈作亲友,伺求其便而将毒药断彼命根;我身如是本非真实,终致无常,非圣爱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水上泡,虽复妙好琉璃珠色,刹那因缘起灭无恒,有为念念不久住故,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乾闼婆城,虽现相状而不实有,今者我身亦复如是。出家菩萨又观自身犹如影像,我身亦尔虽有非真。出家菩萨又观自身譬如外国强盛怨敌,今者我身亦复如是,烦恼怨敌侵掠善根。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朽舍宅,虽加修葺当必崩坏,我身亦尔,虽加爱念当必无常。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近怨国,城邑人民常怀恐怖,今者我身亦复如是,于念念中畏无常怨。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无量薪为火烧爇,然是猛火曾无厌足,我身亦尔,以贪爱火烧五欲薪,其心增长亦复如是。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新生子,慈母怜湣恒加守护,我身亦尔,若不守护病之身心,即便不能有所修证。出家菩萨又观自身本性不净,譬如有人厌患炭色,设诸方便以水洗之,经无量时黑色仍旧,乃至炭尽终无所益。我身亦尔有漏不净,假使海水尽未来际洗之无益,亦复如是。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油沃薪以火焚烧,又遇大风势不可止,是身亦尔名五蕴薪,沃贪爱油,纵嗔恚火,愚痴风力无有休息。
  
“出家菩萨观于自身犹如恶疾,四百四病所住处故;亦如大肠,八万四千虫所住故;是无常处,出息不还即无常故;亦如非情神识易脱,同瓦石故;亦如河水刹那前后不暂住故;亦如压油,于一切事受劳苦故。无所依者,犹如婴儿失父母故;无救护者,犹如虾蟆蛇所吞故;如穴无底,心心所法不可知故;恒不知足,于五欲乐心无厌故;恒不自在,断常二见所系缚故;不生惭愧,虽蒙眷属养育弃舍生故;亦如死尸,于日夜分近灭坏故;唯受诸苦,于一切处无真乐故;为苦所依,一切众苦依身住故;如空聚落,于是身中无主宰故;毕竟空寂,遍计所执妄构画故;如谷中响,皆是虚妄所显现故;亦如船舶,若无船师即漂没故。亦如大车运载财宝,何以故?乘于大乘到菩提故”。
  
这段文,可分为广观、中观、略观三层来观察:
  
一、广观:这是三十七中的第一观,观此身如土坯所成的器具,外以各种宝色庄严引以为美观,其实内里充满种种不净的东西。外人认为形体好看,实际上不但是不净的,而且还有六条黑蛇,是活动的,而且还要吐那臭而不可闻的气。世间人也是如此,人有贪、嗔、痴三种的心病,和风、黄、痰荫三种的身病,这内外六病犹如六条蛇,能坏身心;若身心一病发,则整个身体的怨毒一一爆发了。内外各部分,同时毁坏,毁坏成一撮的遗灰。这是观身无常、不净。
  
二、中观:这是不广不略观,有十六种:从第二观起,观身臭秽不净犹如死狗,因为此身的来源,由父母不净的赤白二质和合而成的。第三、观此身犹如蚂蚁用土造作的窠,这是无常观。第四、观此身如芭蕉无实质,是众多和合而成的假相,这是无我观、空观。第五、观此身无强固力,刹那刹那衰灭败坏,这是无我、无常观。第六、观此身如养毒蛇,能伤害自己的性命,使你造诸恶业,这是不净观。第七、观此身如怨家,假作亲友,在你吃食物的时候暗放毒药,此身亦然,不顾一切恩爱,一味地杀、盗、淫,于是堕落地狱无有出期,这也是无我、无常观。第八、观此身如水上泡,这是无常观。

第九、观此身如海市蜃楼,虽有相状可看而不是实有,这是空观。第十、观此身如影像,这是空观。第十一、观此身如遇怨敌,虽然你要出家修行善法,而身体偏要害善根种子而造恶,这也是不自由的无我观。第十二、观此身如腐败的房子,虽然你常常爱护他、修理他,他毕竟还是倒地,这是无常观。第十三、观此身如与敌国相近,时有恐怖,民不聊生,如中国与日本,这也是无我观。第十四、观此身如火烧薪,你有贪心贪求财产,纵然天下人的财产完全归你所有,心里认为还不满足,这是苦观。第十五、观此身如出母胎的婴儿,全靠母亲的调养。此身亦然,整个的身体都是病,内外有六蛇,倘没有适当的调伏,则霎时间坏灭了。

所以、为了要修禅定、培植福德与智慧,虽然此身是假的,不应贪爱,也不可不时时去爱护他,这也是无常观。第十六、观此身如炭也似的完全是黑的,从生不净乃至一期死了成为一堆白骨,亦是不净。第十七、观此身如油沃薪,既被火烧又遇大风。比方五蕴是薪,贪即油,嗔即火,痴即风,烧得一撮遗灰也寻不到。
  
三、略观:此中有二十观。第十八、观此身如恶疮,观此身有四百四病。四百四病者,如智度论六十五云“四大为身,常相侵害,一一大中百一病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风起故;热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四大为根本,每一大连枝末有一百一,共计四百四。第十九、观此身如大肠,肠内有得多的虫,所以此身全是虫的成分。所以科学家说,人身上有无数的细胞,这细胞即是虫,因为是活动的。第二十、观此身是无常的。第二十一、观此身如非情(无我)。第二十二、观此身如河水不能停止。第二十三、观此身如压油,因为太劳苦了,这是苦观。第二十四、观此身如无母的婴儿,这三界众生没有佛依止。

第二十五、观身一旦无常到来,无救护的人来援救。第二十六、人的起心动念,不知从何而来。第二十七、观身不知足,如漏沙盆,放什么在里面都漏完了。第二十八、观身不自在,不是常见就是断见。第二十九、观人不知惭愧,死神到来,也不顾虑眷属的恩爱,就跟著死神去了。第三十、观此身见在虽没有死,然而刹那渐渐趋于衰老。第三十一、观此身唯有受苦,虽有时快乐,但由苦而来,这是苦观。第三十二、观此身唯是忧悲苦等依,如老子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三十三、观身无主宰。第三十四、观身完全是空的,是虚妄所显的,不过愚痴众生妄执有我。

第三十五、观身如空谷传声,空无有实。第三十六、观身如无师之船,所以我们要修禅定。要有正信、正戒、正见,可以行到彼岸,不致有漂泊之虞,这是以有漏身显法性身。第三十七、观身如大车,可以到菩提彼岸。这后二种通于大乘,用五蕴身修出世之法,不但遍行世间而且能达到彼岸。善用此身者,即是自度度他的慈航宝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庚三 亦作大乘身观  

“善男子!出家菩萨日夜观察,非不爱惜如是之身,欲令众生出生死海,到彼岸故’”。
  
这可附在三十七观后二观之中,即是观此身不但能自度,而且以此身去度人,所以要爱惜此身,将来能辗转广度众生,出生死海到菩提岸。所以、此身亦不可轻视,将来扯起风帆,投入无边报恩海里,便是自度度他的大乘身。
  
己三 结成
  
尔时、世尊说是法已,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修如是行,此则名为出家佛子所观法要。若有佛子发菩提心,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阿兰若,修习如是三十七观,亦教他修如是法要,解说、书写、受持、读习,远离一切我我所执,永断贪著五欲世乐,速能成熟不坏信心,求大菩提不惜躯命,何况世间所有珍宝?现身必得究竟成满一切如来金刚智印,于无上道永不退转,六度万行速得圆满,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说完了法,于是对弥勒他们说:上面的三十七观,是出家菩萨住阿兰那所修的观,能自观也叫他人观,这即是自度度他辗转流通的法要。若能以此去修习,则可离我我执和人海间的五欲。赶快看空了你的幻身吧!出离了四大构成的幻象的世界吧!假若你想证得出世的究竟佛果的话。
  
戊三 法众获益
  
尔时、会中八万四千新发意菩萨,深厌世间得大忍力,不复退转于无上道。百千婆罗门发菩提心,成熟信根得不退转。三万六千善男子、善女人,远离尘垢得法眼净。
  
在会中有八万四千初发心的菩萨,闻是法已,感觉到这世间的无趣,因为已证得大胜解力了。同时、有百千婆罗门因为专心笃意的听闻教法,就有菩提心生起而得不退转。再有三万六千的一般善男信女也得了见法的眼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