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元音老人和徐恒志老人指导学人书信集---大音希声》

建才仁者慧席:


3月4日函悉。各问题奉告如下:


1.“无记”问题,上次漏答,甚谦!“无记”是善、恶、无记三性之一,凡所作的业,不可记为善,不可记为恶,处于中间状态,无所记录,故称“无记”,如作画、游公园、搞雕刻以及无心的行住坐卧等,是无记业。此业虽非善恶,力量较弱,但稍稍著意,便是“无记”,无记便有业,不加注意而发展,便又转入昏沉或掉举(心不静寂),故无记虽非善恶,也是应凛觉、不著,一念不生,见闻了了,善、恶、无记三性皆空,才与自性本来面目相应。但此本来自性面目,不能用意识加以了知,稍有意识,便非本来,故只有老实依法修持,待功夫到家,瓜熟蒂落,自然寂照现前,彻悟自己本具的不生灭真心,若用心去求,便如认贼为子,易认妄作真。


2、只要老实修法,万缘放下,善、恶、无记三性都不着,更不管它无记如何“反动”、“反生”。(虽微微起意,但很快转入第六意识的分别和第七识的执著,此即反动而乱。)总之,善、恶、无记都是妄性,粘着便入生死,空去便是圣人。(从唯识学说,无记还有有覆、无覆的不同,第七识是“有覆无记”,第八时是“无覆无记”,暂时可不去研究它。)当修心至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时,则“三性”皆空。寂照境界便能现前。


3、修法时,似有两个人,一为“能”知,(知清明在躬),一为“所”知(知念咒),这正是真妄交攻时,但既有能所,都是妄心。不过此能知,即是“始觉”的开始,“始觉”力强,便能逐步合符“本觉”,而证入常住真心了。正在这时仍应竭力注意念咒,一切莫管。否则自以为“清明在躬”,实在上仍是无明,故《楞严经》说:“知见立知,为无明本。”若不提醒,很易堕入业识而不自知!


4.现在仁者先埋头苦干,一心修法,待功夫成熟,妄想脱落,就有入“中道”的可能。中道境界不能求,愈求愈远,只要息妄,就显中道自性了。六祖大师说:“你们自性是佛,切莫狐疑!”您能信佛、学佛、修法,就是有福之人,您相貌忠厚诚实,便是有深厚善根,切勿自疑!好吗?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定慧力愈强,则福德便愈厚。


5.淫欲是生死根本,故经上叫人断欲,但佛为方便在家弟子,叫人不犯邪淫(五戒只戒邪淫)。但学佛人起码应做到节欲,因淫欲能使人心智昏塞,丧失定慧功德。一般节欲、断欲方法:①知淫念虚妄,才动便立即察觉,觉之便无,这是釜底抽薪法。②作男女根身不净观,九窍常流不净之物。③常思净戒一切功德。④持咒、念佛,转而化之。总之,要以种种法节之、断之,方便对治之。(修“心法”对淫欲问题,也是一样,由“节”逐步到“断”。)


6.不落空、有、无记,只要依法修持,自能到达此境界,并不难,最要的是一面修法,一面常与习气奋斗,进步就快。此复,即颂法乐。


愚 恒志 拜启


3月8日



建才仁者道鉴:


10月20日手书已悉。承赠装裱的书法,今尚未收到。一片至诚,谨表谢意。恐仁者记挂,故先将所问各点,奉告如下:(此书正待发出,邮局已经寄来。所书八字浑厚挺秀,十分难得,惟自顾愧惶,敬致恳切谢意!)


一、有时在座中对咒音不能逐字清楚,但能连念不误,印不散,心不乱,也不昏沉,这是定力渐增的现象,此时仍应照样坚持念下去,并努力提起精神照顾念咒,使之听清楚,久久,自然昏散减少,清明心体,自然现前,但不必用心去求,我只依法老实修持,诸妄消落,当体即真矣。


二、观心时,是观照当下一念,不随它流浪,亦不着意舍掉它,此即“不取不舍”,只要知妄想本空,即有妄想也无妨,六祖所谓“无念者于念而无念”,——于正念时,知其本空,不取不舍,即入无念境界,决不是“使不起念”,若如此做功夫,却成顽空死定,成为无想外道。故卧轮禅师偈:“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夜长”,便被六祖所呵斥。(见《六祖坛经》)


三、上座修定,下座修慧(即境练心)都很重要,上座如磨刀,下座如杀敌,定慧双修,止观并运,久之打成一片矣。无座上定功,不能开慧,无下座慧照,不能息妄。两者交资,即能任运进道。


四、仁者在修法过程中,要但事耕耘,不问收获。不要认为修了三百三十座,应该大有收获,再修三分之二,即可见性,此希望“有所收获”和“成就见性”之心,全是妄想,有此“希求心”和“等待心”正如拦路虎,障碍您前进,因为妄心不息,何能一念脱落,亲见本来不生不灭之觉性?故望在做功夫时,一心持咒,结印,一切放下,连放下也放下,一旦进入寂然不动,而仍了了分明时,回光一照,自悟本来面目。又须知吾侪凡夫,无始以来妄想杂乱,正如千年积灰,非一朝一夕可除。故在修持过程中,自有一番忽进忽退,忽明忽昧之过程,如打扫屋尘,搬运正忙,只要大愿不退,修持精进,自有妄想脱落,亲见灵明湛寂之一日,故不能急,不能缓,也不要急于求成,功夫若到,任运(“任运”即自然之意)悟道。且悟道后尚有一番悟后正修、打扫习气的过程。


五、观心时,有时清楚,有时混混沌沌,这正是觉迷相交,无明在内翻动的景象,如浓云初散,日光忽明忽暗一样,只要依法修去,这些都是进步现象,不必怀疑。至于观心中“遇缘就散,不知回头”,总是定力尚不足之故,只要方法对头,理路清楚,尽管如小舟在海,波腾上下,终可到达彼岸也。(一般说来,有觉便能照,但也可能正在始觉之时,照力尚感不足,这可能是虚老所说的“有觉无照”之意。)


六、元音老人《禅海微澜》所说:“并非念不起的时间越长,就是功夫越深”,说明不能做压念不起功夫,前已说明。至于耕耘先生所说:“务必要把心守住,勿令一念空过”,其意是要念念观心,不要失去觉照,这与元老所说,实际上并不矛盾。(一是不做压念功夫,一是不要忘记觉照,故不矛盾。)刘洙源先生[刘洙源著有《佛法要领》,编者注]所说的很好。妄念来时不排除,不迎合,妄念原无自性,不理它,就消于无形了。您说“妄念一起自然跟去,不知返”,乃是觉照力、定慧力不足之故,观之愈勤,渐渐自能得力,特别要在人事处磨练,处处反对自己,功夫便易增进。我在《学佛是怎么一回事》,观心和人事磨练一章都有说明,祈参考。常与自己逆,便易进功。“逆”就是处处与自己过不去。


七、《禅》杂志(第一季度)我未找到,“心路”之文,无从记忆,祈谅。修心总在逐步前进,切勿心急,急则生障。复颂坚毅奋发。


愚 徐恒志 手拜


10月28日



1995年书信:


建才仁者慧眼:


仁者已超过400座,埋头苦干,打好基础,今后自能定慧迸发,彻见本来法性。既晚上5时坐,越坐越精神,今后就改为黑夜坐,佛法并无定法,总在调摄适宜,有利进展。至于好差、得失目前不要过于分别计较,有时看似退步,心绪纷乱,实际上可能是旧习翻出,如灰尘打扫出门,是好事,不是坏事。已能回光照看,于观心有下手处,即是成效。多观多看,则成熟,到忘照时少,渐渐打成一片,便知过去妄想纷飞,都是冤枉受苦,自性本来清净寂灭。只要勇往直前不急不缓,必有到家之一日。有时看电视、听广播,故意试之,如能视如不见,听而不闻,无染无着,接而不染,便是定慧力增长之印证。如有条件能在寺庙中打七,精进一下,功不唐捐。


“心路”作者虽勤于观心,找“失落的心”,但由于诸见未忘,动静相对,处于真妄交攻的状态,故未必是开悟见性境界。必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有少分相应。顺祝合府吉祥,新春愉快!(附上尿疗法一册,对患癌症等病人,不妨试用。)


愚 恒志 手拜


1月28日



建才仁者道鉴:


3月13日函收悉。令亲之病,已无任何办法,可请其多多念佛、念观世音以种善根,早登净土。仁者已修500坐,功不唐捐,目前平时或观照、或念观世音菩萨,都可转化妄想、净化自性,此无定法,仁者可随宜对治。


仁者在持咒时能字字分明,竭力使每个字不含糊,这是息妄的下手功夫;促使专心致志地持咒,念到心中一片空净,不去字字体会,这是功夫进一步纯熟的现象,逐步无能念所念;至于念咒时,有一点灵明,能照见妄想的跑与不跑,这是妄想将息未息,已能起观照作用,但尚须不断成熟,能做到上座时或日常之间,境界来时寂然不动,而了了分明,则功夫又进一步矣。


在下座时,立一无形的“我”,以便妄念来时能一来便觉,这是“觉照”在前,起念在后的功夫,当定慧力增强时,不管起念不起念,常现“觉照”之境,使妄念来时,似片雪投于烘炉中,立即熔化,这时功夫较前更成熟,再下去便能打成一片。又觉照时时在前,妄来便觉,不至被动流浪。在《般若花》91页上,关于觉照力量的分析,有几种层次,请作参考。又观妄念起处,是从观妄下手,先照后觉妄归空,是从观真下手,后者层次比前者为高。但也无定法,或先观空除妄,或先观妄归空,方法上随时有变换,直至心无系缚,自在光明为止。


来信说:“回头看妄念起处,还是没有”说明种种妄心本不可得,能常常与之“逆”,挨将过去,便是胜利。憨山大师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此即“无心”功夫。所谓“用心维护”乃是灵知觉照境界,而非用心思维,前者无分别,后者有分别。总之,念念警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既非无记,又非妄想,为要。王师尊[王骧陆上师,编者注]所说:“用惯这颗心”,正是叫人认透本来面目,而自在运用,无所粘滞!


您说:“叫人盯住妄心”,严格地说,这仍有对待,不得解脱。但初心修法,难免有能有所,不断地以觉心化除妄心,使之处处解脱自在,便是要“用惯这颗心”,处处不失觉照。


在看电视、听广播时,只宜对形形色色,过而不留,不是不见,不是不闻,但心无染着,不随境分别,这便是无着妙用,如果“把全部注意力放到这上面”,便成污染、执着,使自性难以净化。总在努力用功修法,增加定慧力,自然能不动不摇,而随缘起用,用而不着,念而无住了。《维摩经》上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就是“念而无住”的境界,只要老实埋头苦干,于妄想习气上做功夫,久久自然瓜熟蒂落,不变随缘,随缘(用)不变(体)了。复颂


解脱轻安。


愚 徐恒志 手啓


3月20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1997年书信:



建才仁者慧鉴:


接五月六日手书。修持1千多坐,勇猛前进,十分可贵!现在重点应在下座时,多多与习气奋斗。上座修法为磨刀,下座观照,如杀敌!能“念佛时,心已安稳多了”,正是进步、受用之处,于患难处着力,必能进趋菩提。娑婆苦难,正是办道资粮,令郎之病,多是业障,能否渐渐引之念佛、忏悔,以种善根。敬复,顺祝内外吉祥!


愚 恒志 拜启


1997年5月10日



建才仁者惠鉴:


10月24日手书已悉,仁者努力办道,精进用功,十分难得!您处的某居士,由于习禅用功,启发夙世灵根,故易于化空得定,根性很好。由于习染轻薄,能发微少神通,亦是常事,但切不能执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中,色阴第九,说明有时“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属眷属……此名迫心逼极飞出……”并非真正神通,能不作圣心,不去追求,也是善境界,否则偏离学道方向,易走邪入魔。


仁者能妄念不起一段时间,即是修心密的成就,也是很不容易的。某居士说:“止息时才是化空时”。不错,因为止息,就是化空,此时寂然不动,心境两忘,但灵灵明明,并不断灭,这正是自性显现之时。只要常常凛觉,久久成熟,打成一片。


照此常觉常照,转化妄想习气,本无生死可得,但无始妄想,根深蒂固,若虑即生不能解脱,则净土念佛法门,正可借用,要知见到本来,开悟明心之后,就能得佛法受用,即使不能除尽习气,而明心念佛与不明心念佛,功德利益大不相同。历来大德如印光、彻悟、莲池、蕅益大师等都是明心见性后,回向净土,往生后继续修炼,必能圆满菩提,成办大事,故愚与黄念祖居士相同主张“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效法古德,理正在此。


至于“打不开”问题,当您“妄念不起一段时间”,这时不正是“化空”吗?不正是打开吗?于此不当下体认,而妄期另有一个“打开”境界,正像骑驴觅驴,徒自辛劳!


骧公师尊说:“妄不能息”,又说“只要能转可耳”,两句正是互相说明。应知妄想即是自性,如波即水,若去波觅水,则水也不可得,故开悟见性的人,知烦恼即如菩提,生死即是涅槃;于烦恼不取不舍,不加断灭,只是随起随觉随转,不粘不著。若粘著不舍即是凡夫;若一切息灭,又成外道的断灭知见。又应知无相、无住、无念,并非灭尽念头,只是念念转空。六祖所谓“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离念。”、“于相”、“于念”,即说明并非灭相、灭念。


下再解释一些问题:


1.“想一会后才知转行吗?”、“刚一转后,一会又打妄想。”是定慧力不足之故,能常常回光返看无念境界,久则由生而熟,而能念起即觉,觉照时时在前。


2.“怕心被境夺,把心压住不动”,这如以石压草,草还是从四面丛生。必须明白“心”本不可得,则自然寂然不动了。


3.赵州所说:“如急水打球子,念念不停留。”“不停留”就是“无住”,把妄想化空;这与凡夫妄想一个接一个,念念粘着,大不相同。


4.《般若花》上说:“念起不随”,即是不取;“也不着意遣除”即是不舍,不取不舍,这是息妄妙诀。若着意遣除,妄想本空,遣除什么?若有个“遣除”,又成妄想,其实只要一觉,顿然光净。若“妄想尽管打,只是不粘”,要知妄想尽管打,念念不息,即是粘,哪有不粘之理?不正是被妄想缚住,欲息不能吗?


5.闲中无事,这时正可回光返照,默契自心,自在受用。真用功的人,在与习气相遇时,正如率兵攻敌,义无反顾,在平时则一切放下,视若无事,这正是精进。


6.仁者总不能化空的原因,还在于定慧力不足,如能常常与习气奋斗,常与自己逆,习气便可由浓转淡,由长转短,由勉强转自然,由着意转不觉,而逐步证入空境,由空境而空心、而空法、而空空,离大自在不远了。顺祝(小胡居士均此)自在,安详。


愚 徐恒志 手拜


1997年10月30日



1998年书信:


建才仁者如见:


来信已悉,知仁者在修心过程中,已能起用觉照,在力量上有所增强,很好,但对“不取不舍”,还不能正确掌握,今再说明如下:


一、修法之时,心不住于妄念,而是住在印和咒上,两耳也是听自念之咒音,不随妄念流转,这就是“不取”。但虽然“不取”,而心还想“舍”掉它,这“舍”就是要想去掉妄念,或想压住妄念,不使分别,但如石压草,草仍要生。故骧公所说:“正坐定心,百物不思,是外道修法,这也叫无想定。”


二、须知对妄念既已“不取”,就不着意于妄念上。既不着意于妄念上,那又何必舍它,若不取时,又要舍它,这就是“压念”,本已息下,不流转,又要去“舍”它,这就成头上按头,欲舍反留。


三、心念刹那生灭,修心人就在生灭处,回光返照,不令它住着,若硬压它,不但违反“本空”,而且易出毛病。总之上座时一切不理以修定,下座时观照此无念境界以修慧,定慧并修,不久功夫便会成片。(拙作《学佛是怎么一回事》中观心一节,希细细揣摩、体会,这便是观照的善巧方便,文字不多,但很精要,可以此为标准。)


四、您说:“若不叫它停,便流浪而去”,实际上这“叫它停”一念,也是妄念,不理它,反能平安无事。


五、念念在觉,不但是观当下一念,还要把这一念化空,才叫觉。如果我们能时时空、时时觉,觉在眼前,觉在当下,就能时时解脱,时时自在。


六、众生本来成佛,是说矿中原来有金沙,但无始以来夹有泥沙,故叫“无始无明”。若矿中原无金沙,则就无法炼出金子来,此问题,请看拙作《论佛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作为参考。


某居士很热忱,希望我到保定来,但我自忖,年龄太大,84岁的人毕竟行动不便,故来保之事,很难成为事实,请诸仁者,给予谅解,谢谢!草复顺祝


精进不懈。


愚 恒志 拜启


1998年7月23日



1999年书信:


建才仁者道鉴:


祝在新的一年中,合府吉祥,一切平安遂顺,道心坚固,妄心、执著息下,进入无住无相的空有圆融,动静不二,随缘自在境界,在菩提正觉道路上进一步有所进展和成就。顺祝吉祥愉快!


愚 恒志 拜启


1999年2月8日



建才仁者慧眼:


4月4日函敬悉,问题谨告如下:


一、法本后“随心陀罗尼”可随时加修,有空就修,不限时间,此是心中心印咒以外的加修,以增助力。但最好也结手印,
[手印结法略去,编者注。]但此咒印不修也可,六印已足够了,心不集中,多有何用?


二、明慧修二、四印又修六字明两小时,可不必这样,就修二、四印也可治病,尤其是二印,可治病、开慧、消业,力量很大,信心足,便有力量。修法不宜太杂,一门深入,便得定开慧。顺祝安祥宁静!


恒志 合十


4月19日



建才仁者道鉴:


7月8日来信收到,勿念,近谅平安吉祥。


仁者能方便开示学人,甚好。至于在修行道路上进退定乱,常有变化是正常现象。关键是烦恼来时,照常处理,处理毕,就一切化空,心不留恋,逐步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心即清净心,定力足,慧力自强矣。对身执著较重即是“我执”,凡夫的通病,故要修定慧以对治。常常念起即观,能加座修也好,但也须放下化空,境来不理,随缘应付,心不粘著,便是化空,心空、慧开、苦除,得自在快乐。


明慧的朋友是夙世可能做过道家功夫,故有飞升、自顶门而出的感觉(俗所谓走阳神一类),但此事容易著相著魔,目前请她修念佛法门,一切勿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自然太平无事。其实打坐修心并不妨碍,就是种子翻出时,境界现前,不去理会它,能教她修六字大明咒也很好,不必惊慌、恐怖。久久,自然平安无事。


明慧的信未见到,人生无一不苦,总须看破无我,才能除一切苦厄,不学佛法没有出路。近忙,故不一一。顺祝随缘自在!


恒志 拜启


7月16日



2000年书信:


建才仁者:


函及照片,均收,在此谢谢!下答所问:


1.一切罪业,都是自己心作,心生心灭,如幻如化,但既作之后,凡夫执著前境,便感苦恼而成苦极。如能忏罪和念佛转化,则一句弥陀,能消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念佛灭罪,实际上虽仗佛力,亦即自力,若自力不强、不相应,罪仍难消,故他力即是自力,毕竟不二。


2.“心本无生因境有”是凡夫境界,所谓随境流转。“心净则佛土净”是佛、菩萨境界,定慧力强,则心能转境,凡圣界限,即在此“能转”与“不能转”。不能转时,念佛、念咒,求佛加持,也是妙法。


3.学佛人虽心不分别,不起人我是非之见,但好坏是非仍了了分明,此即智慧,名自然智,体必有用故。若有定无慧,便非真定。


4.魔趁虚而入者,必是“顽空”,自性实未证实,故遇境仍被流转。心乱容易入魔,当知“乱”即是魔,此时若能返观或念佛,则乱心便成觉境,魔便无迹可寻了。顺祝安详。


恒志 合十


11月27日



2002年书信:


建才、明慧二居士:您们好!


来信都已收到,问题敬复如下:


1. 受过菩萨戒吃肉、吃辛、饮酒算是犯轻戒,得轻垢罪,可在佛前至诚忏悔,后不复犯,念四句偈“我昔所造诸恶业……”,这是事忏。理上应明白“罪性本空,放下便了。”“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知罪性本空,罪不可得,这是大乘忏。理事并忏,众罪消灭。


至于“沽”酒,即卖酒与人,是十重戒之一,与饮酒不同,此戒不能开。即受菩萨戒人,决不能卖酒求利。


2. 明慧居士过去受伤,因修心中心法而痊愈,现在重修,反而增加痛苦。由于年龄增大,老病难治,现在看来,不必再修心中心,勉强修法反而不好,可换修净土法门。每日早晨念一小时,不用盘腿,就是平坐,但要手结弥陀定印或法界定印,两耳听弥陀圣号,晚上再念一小时,一天两小时,力量很大,可以愈病消灾,减少痛苦,得定开慧,往生西方,下定决心,一样可以愈病消灾,请照这实行,腰痛不必硬坐,反而增病。法无定法,要对机说法,不能呆板一成不变,要以求生西方为主,跳出六道轮回。好吗?


念佛号、听佛号就能得定开慧,心中心不是唯一法门,可以改变,莫顾虑。愿力坚强决定往生。行住坐卧不离念佛,就能得定开慧。二张字幅寄上,请分用。即颂夏健。


恒志 合十


2002年8月5日



明慧仁者慧鉴:


来信收到。您的问题,答复如下:


一、凡修心的人,修戒定慧,心定则神宁而气旺,抵抗力强,外邪不易侵入,故修行可以转变色身,有病方便调伏。


二、修心的人,在修时往往妄念愈多,这是好的现象,因过去藏在第八识中的垢秽、杂念,都被功夫逼急而翻腾出来,所以不要怕,让它翻,翻至彻底清净就得定开慧了。所以越修越乱这是好事,与不修时的乱是不同的。妄念乱糟糟,来时,一心念佛,听佛号,不理妄念,不取它,不舍它,自然息下。


座下修心方法,以观心,不被妄想牵着跑,不睬不理最易得力。如无法下手,则用念佛方法,一面念,一面听,妄念自然空净。念佛、观心都是最善巧的法门。(观心就是看念头)


天天、刻刻用功,持之以恒,必定心定慧开,满其所愿。此颂净安。


恒志 合十


2002年9月26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答保定胡智金居士


智金同学慧鉴:


来信和照片收到,知您善根甚厚,在学佛道路上前程无量!知已经 某师灌顶授以心中心密法,因缘不可思议。此法原出《大藏经》,属于无相密法,如果根机相当,做到离相无住,便是《金刚经》所说的无相境界——佛境。每座坚持二小时,只管口持咒,手结印,意则一切不管,妄念来时,随来随扫,随扫随空,扫至无可再扫,自然便证入三昧——正定。又此法上座时死心踏地以修定,下座时,便借座上所得之定力,启发智慧,处处回光返照,妄念来,只是“不取不舍”——不理,妄念便无处著落,特别要时时与自己脾气奋斗,常常与自己逆,便能进功。现在将所问各点,答复如下:
 

 一、双修问题:佛的弟子,有在家、出家二众,故在家一样可学道成佛。但因与出家人地位、身份、环境不同,故出家人要断正淫,而在家只戒邪淫(不乱搞男女关系),此外,有些地方,也要比出家人方便。但是因处身尘俗,烦恼较多,而磨炼的机会也较多,故古人曾说:在家人修行,比出家人得力多二十倍(宋大慧禅师说),所以不在烦恼多少,而在方法要对头,所谓“智者除心不除境,愚者除境不除心。”

在家学佛、工作、生活、夫妇相处一切照样,但是一切过而不留,不固执、不粘滞,经过一番磨炼,定慧并修,自可逐步进入圆明自在境界。又所谓“双修”是指最好能夫妻同修,一起发菩提心,一起学佛,如此不至发生矛盾,而且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如果没有这样志同道合的人,只要能选择秉性温和、善良、厚道的人,也可为将来同修打好基础。(目前能逐步培养其办道志趣,自能生根发芽)。
  

二、素食问题:佛从同体大悲出发,要人戒杀放生,并不一定要人素食,故在条件不许可、环境不许可时,不吃素并不妨碍学佛,佛曾指示学人“吃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而杀),六祖也曾吃肉边菜,这些都是善巧方便,可以参考办理。应知食肉断大悲种,且腥浊不堪,并不卫生,在条件许可时,逐步断腥,目前且随缘应付,不必执著。学佛要领,在明自本心,见自本性,五祖所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并非以吃素、不吃素作为是学佛、不学佛的标准。目前可以多吃肉边菜,少吃、不吃大荤腥为宜。以培养自己大悲心。
  

三、翻习气问题:吾人无量劫来,第八识中含藏无量习气种子,修法得力,各种习气便翻腾而出,此乃好事,不必怕。只要专心修法,习气烦恼,便可由翻动而清净,这是必然的过程。
  

四、修法过程中,应注意健康,一般来说修法后,心定、神宁、气旺,便会增进健康。身体不支时,应注意休息,既不懈怠,也不苦行,使能随缘进道。妄心横飞,人人如此,故可以修心中心法为主,念观音圣号为辅,主次分明,并不妨碍,妄想习气,若不以种种法对治,欲使安于一处,甚难甚难。既念圣号能治,兼念并无不可。佛法都是方便法门。
  余不一一,祝吉祥、精进!附上愚讲经时所摄照片一份,请收。
                              
恒志手启


12月15日



智金同学:


2月2日、2月12日二信均收悉。仁者虽有夙根,但因被无始妄想、业习所纠缠,故痛苦甚深,不得解脱,实际上一切妄想烦恼,都由虚妄分别、执著所引起,而分别执著又是因不明自性本空,以致外被境转,内被习牵,遂致妄想颠倒,不能自拔。故学佛之人,应以明自本心,见自本性为要领,否则纵有修持,难以究竟。一切佛法种种方便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息妄心、显真性,真性既显,于一切事物、一切境界,过而不留,接而不染,定慧圆明,便能获得自在解脱和真实受用。
  

由于各人根性不同,故修法也不一,或从有念入无念,或从有相入无相。“心中心”法是直入无相门的微妙大法,仁者既已有缘受持,宜排除困难,专心实修一个时期,此法上座时,以咒印加持,念起随来随扫,甚至翻动甚烈,但不必顾虑,这正是打扫过去无始劫来所含藏的一切种子,故翻动越烈,则去泥越多,功夫到家,便能寂然清净,获得无粘无缚的解脱。又此法上座时是修“定”,下座时便处处觉照,妄想来时,不取不舍,只是观照,这是修慧,久之定慧合一,便得寂照现前了。
  

此外,应注意下列各点:
  

一、不必到处趋求。明师、大德虽应亲近,但与我之烦恼何涉!妄从心而起,还须从心而灭,师与大德只能指点方便,不能代我消烦恼,故得法之后,一心依法修持,切勿再到处攀缘,心外取法,作茧自缚。
  

二、大仙、巫婆等人更不可亲近,此辈人自心未明,著相取境入于迷信颠倒,以盲引盲,随而学之,无有不苦上加苦者。当知修心以无住、无相、无念为总要领,《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等,皆阐此旨,宜引起注意。《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心经》要领,通过智慧观照,证知身心都是因缘所生,条件组合,并无自性,空而不著,自然能解脱一切苦厄。您今日种种苦恼,正是心念不空之故,所以古德说:“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什么“冷气”、请天地、说是菩萨转世等等,切勿轻信,徒增痛苦,真正圣贤无不谦虚谨慎,自强不息)。
  

三、通过定慧双修,时时观空,时时无住无著,由勉强到自然,由散乱入安定,久之虽接万境,自能心无所染,能不离世法(工作、学习、生活、结婚一切照旧)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总之,定慧力强,自能自在无碍了。
  

四、做佛事,种善根,固是好事,但无钱何必勉强,一切福乐,都出自本人心地,心地狂乱,求佛何益?不能存钱等说,更是荒谬无智,当知各人虽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命运,但“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故应知命、安命,更应“立命”,立命之要,更在学佛法,明心地——因为“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五祖告六祖语)祈慧察。复颂解脱。
                        

徐恒志手书


1992年02月16日



智金同学:


函收,兹复如下:
  

一、修法时能盘坐固好,不能盘坐,就改为散盘,也无妨。
  1、因修此法时间较长,故不必勉强。
  2、因有手印摄持,同样得力,不必拘泥。
  3、趺坐只是一时借用之法,用于一时,待定力逐步增加后,要行、住、坐、卧都能观照,才是正修。
  

二、一般规定,每印修8座,不如法的可再补一座,六印便圆满。以后再修四印六次,二印一次(每周)。修二印觉痛,可结印后,尽量注意手指放松,使气血流通,便可减痛。
  

三、身体摇晃或抖动,是修法中生理变化的正常现象,久之定力增加便能安定,所采取不理不睬办法很好。早晨修法比晚上修为宜。
  

四、如有时间和精力,每天可修二座,以四天修完一印,完全可以。但勿勉强。
  

五、梦遗是青年人常有现象,有生理和心理二方面因素,一般青年每月遗1-2次应属正常,多则易成虚损,能用内力吸住(或用观想某一事物,即转念方法)使不泄精,可以练习运用,但平时多作男女根身不净观(九窍都流出不净)及增进定力,则是较为根本办法。婚后虽也可用此法,但总以观不净及节欲为主,使逐步转浓厚为平淡。(平时多用“观”字,临时多用“化”字,如用吸回法,用力小,当不至有损于对方)淫欲本为学道人一大病,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但此病是无始业习,当用种种方便逐步对治之。
  

六、座后能“反观自心”很好很要,能观即“慧”,与修法生“定”相合,久则定慧交融,处事时,专心工作,工作后,便一切皆扫,过而不留,便能修持、工作二不妨碍;以后功夫成熟,便能即体即用,念而无住,用而不著了。修持中,或心思格外乱,或身体反感不适,都是正常,甚至正是进步时庚,埋头苦干,自有到达彼岸之一日。复颂安健!
                             
恒志手启


3月19日



智金同学:


4月29日函收。知近来心境波动,妄想起伏,以至“身心迷闷”,此都由于身、口、意三业放纵失守所致,故学道人必须念念收摄自心,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总之,“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时时警觉,由有入空,久之妄想消落,定慧现前,便能离苦得乐矣。仁者既能自觉自责,说明正是善根淳厚,故切宜“坚毅奋发,自强不息”不被烦恼制伏;但烦恼本来是空,只要知其本空,不取不舍,自然归于澄寂。如能一面坚修“心中心”法,一面常与习气奋斗,(修心中心法,有时习气翻腾而出,是好事,不是坏事),必有“明慧静寂”之一日。至于女友,如确是今后作佳对象,必欲断之,除之,也不现实,但能时时凛觉,接而不染,无粘无滞可矣。故修心除妄乃大丈夫事业。
 

 欲知研读经书方法,兹附上《般若花》一册,最后有一篇《怎样研究佛教书籍》可作参考。即颂奋发向上。
   
                         愚
恒志手启


5月7日


智金仁者 :


6月5日函悉。知已完婚,顺贺! 


1、今后如能伉俪同修,这是人生之幸福,你能逐步引爱人入佛,很好。皈依问题,是学佛的第一步,皈依后就成为三宝弟子。保定师资不多,能由某老居士介绍皈依净慧法师,那很好,法师编辑《法音月刊》、《禅》杂志等,智德超群。皈依后,可随时通信请教问难,对明悟心性,必有好处。上海虽有明晹法师等,但法师也很忙,席不暇暖。不如就近皈依为好。 


2、佛法修持以恭敬为主,印光法师说:“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拜佛时天气酷热,可穿短袖衬衫,(不穿汗衫)至少要穿上汗衫和单薄长裤,(出汗也无妨)不宜只穿汗背心和衬里短裤,(穿外出时之短裤则可),免生轻慢之罪。此虽事相,也是理性,理事本来不二。(修“心中心”法时也如此,其实汗衫比背心仅多二只上臂部分)。 


3、打雷、打闪、下雨与修持无关,不必忌讳,佛法与气功不同,佛法主要在息妄显真,明悟心性,打扫业习,了脱生死,达到自在无碍。 


4、修心中心诵咒时用金刚持(即唇动,但不出声伤气,自己听到,别人听不到)若二小时大声念,必然伤气,有损健康。 


5、皈依佛后,永不皈依天魔外道及外道徒众,根据尊处情况,适当将佛像请至清净室内。宜供释迦佛、西方三圣及观音、地藏、普贤等诸大菩萨像,其余天地、宅神、太公、财神、灶君等宜一律撤去,一切邪道百神,非是佛弟子皈依对象。佛为九界导师,一切诸天、神鬼无不崇敬于佛,凡念佛菩萨名号者,都受尊敬,岂敢加害。至于回家身痛加重,此与我执、业障有关,执著重者,气血不通,形成全身痛楚,常宜放下观空,勿妄想驰逐,使身心二伤,千万!
  

“心中心”法原是依据《大藏经》中《秘密仪轨部-佛心经》所传承,是唐菩提流志法师所译,惟文句过长、过杂,译笔也不最适宜于汉人,后有

大愚阿阇黎经行整理,删繁就简,润文明义。另成一册,兹寄上一册,以便了解,并作参证。(正式经文,《大正藏》中有,文虽不同,含义相同)另附,“心中心”法陀罗尼及结印说明一份,以备学用,事忙,余不一一。复颂定慧圆明。
                        

恒志 合十


6月21日
  此信将发,又接6月19日函。知您神经衰弱,肾虚、头痛。目前:


  一、要节欲,常作不净观。


二、要少看书,以息心养息为主,文字言语,非即真性。


三、爱人皈依、信仰佛法,只能逐步随缘而行,万事不离因缘,不能勉强。


四、心中心法,时间长,若身体不行,不要勉强修(修七天二印,也要随力而行)。一心念佛,求佛加持,消业除障,转危为安,否则心身二伤,有苦无乐。一定要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去除种种执著,自救自度,自己掌握命运。色欲一事,多生习气,只有深观不净,男女根身,九窍都流出不净之物,脓血尿粪,腥臭不净,何足留恋,若不节制,苦恼丛生,不仅学佛难成,世间事业,也难成就。千万注意。事忙,草草批复。


恒志


6月23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智金仁者慧眼:


11月19日的信,于11月24日收到,由于佛法事忙,近又在上海居士林讲《无量寿经》,时间较紧,故迟复了多天,甚歉!
  仁者所谈各点,兹提供愚见,供仁者参考。


一、一切佛法都是方便,目的在使学者歇下妄想杂念,彻见常住真心,故经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仁者既觉念佛不能得力,而修心密,却能使“身心泰然”,“身体状况好转许多”,既然如此,就应从实际出发,加紧对心中心法的修持,不必再从头修起,以前修的仍可算数,目前就从2、4印加功,(一星期六次4印、一次2印)修时全身放松,让气血流通,减少颈部等处的疼痛,同时口念咒不停,手结印不散,耳自听咒音,意根自然摄持,这样一切不理,一切放下,老老实实修二小时下座。下座后处处不离觉照,仍做到“即相离相”,攀缘重时,只是不理——不取它、不舍它,自然逐渐归于空寂,总之时时凛觉,诸妄消落 ,即是菩提。
  

二、我们请仁者念佛,亦是一时方便,希望得 佛加持,渐消粗重业障,若不适应,可以及时改变,不必拘执,若不知变通,便成耽误。
  

三、淫欲必须节制,多淫易造成心识闷塞烦乱,于修道实不相宜,平时用一“化”字,临时用一“忍”时,只要思想上一转,淫意当下转化。《四十二章经》中(第三十一章)佛教示古佛所教除淫一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二种“心所”)生,二心(指思与想)各寂静,非色亦非行”,(观一切色如幻化,观一切行如泡沫等,即非色非行)又宜常观不净,观一切男女根身,皆是不净——“革囊粪、血、虫,幻化不净身”,常常观之,渐能生厌离之心,但此在双方能共同修之,更好。
  

四、吃肉并不一定能补身,肉是各种细胞所成,其中也有不良细胞,目前不能断,亦以少吃腥,多吃素为原则,更不能杀生,有违慈悲,故《楞严》、《涅槃》等经都教人不食肉,“夫食肉者,断大悲种。”
  

五、回头修心法,并不违背“师教”,我们的教法,也是“随宜施法,无有定法”啊!故不必顾虑重重,能息心的就是妙法。
 

 

六、修心中心要发愿度生,修净土求生西方也要度生,凡发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大乘佛法都是一样。但目前以自度为主,度人是以后之事,如破烂之舟,岂能渡人于彼岸?
  

七、凡修心,功夫得力,第八识中习气翻出益多,此即内魔,内心散乱也可引起外魔,故以净心空念为主,心空境寂,诸魔齐退。《楞严》所说五十种阴魔,莫非是习气的显现,故经说:“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故不必恐惧、顾虑。
  

八、工作问题请仁者从实际出发,细心衡量、考虑而决定之。 余不一一。


即颂学健,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徐恒志手启


12月6日


智金同学如见:


2月10日手书已悉。近日既随息念佛,又回光返照心念,此即观念双修,并无不可,吾人妄心流浪,不用种种法对治,欲其安于一处,甚难,甚难。但须知念佛时能口念耳听,清清楚楚,即寓有观心作用,即念即观,即观即念,观念合一,定慧双融,贵在坚持勿见异思迁,勿得少为足,偶觉轻安,也勿自喜,为要。观心、念佛《般若花》中都已详说,不再一一。既修净土法门,拙作《净宗讲话》请细阅。复颂自在无碍。
                           

恒志手启


2月19日



智金仁者如晤:


3月17日函悉。修净宗持名法门,重在净念相继,转化烦恼习气,逐步将进入无相、无念境界,而与实相相应矣。祈精进用功,自强不息。圣贤功夫,全在不动心处着眼,若妄念渐息,则空寂、灵明之境时时现前,岂不快哉!即颂学健。


恒志手启


3月23日



智金仁者:


4月29日函悉 。所询问题,确很重要,今解答如下:
  

一、真空(体)妙有(用)乃同时存在,如明镜是体,能照物是用。正照物时,即空即有,即体即用,即寂即照。《修心诀》所说:“言之不可及”即是真空,“明明不昧”即是妙有。(“妙有”用而不粘,“妄有”处处粘着,此即圣贤与凡夫的不同处。)
  

二、《坛经》说:“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是为大错”,此指压制念头,不会起用之过。所谓“无念”是“于念而无念”,也即虽然起用,了了分明,而心体寂然不动。这种“无念”境界,也可说是“正念”,修至定慧圆明时,自然寂照同时,体用不二,决非念尽除却之断灭空和顽空也。仁者但认真修法除习气,时至便自了知,若分别求解,即使解得通,仍是隔靴搔痒。
  

三、观心与参禅下手方便,略有不同,但开悟见性则一。六祖对惠明说:“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而观心、参禅都不离“返照”。仁者果能时时证入“顿然无念,却了了见闻”的光景,正是自性现前,既是“了了见闻”与六祖所呵“念尽除却”不同,因前者是“正念”、“妙有”,后者是“妄念”、“妄有”,故何须犹豫怀疑!(妄念不能除却,只是转化之。如去波觅水,则水也不可得。)
  

四、观心时提起正念返照昏沉相,这正是以慧照力转化妄心,有何不可。永嘉大师之偈应为:“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这里“惺惺”指“了了不昧”(妙有)。“寂寂”指“寂然无念”(真空),也即空有不二,昧此即非真见性者,而落入“妄想”或“无记”中。
  

五、观心、念佛交互使用,达到同一目的——息妄,完全可以,佛法皆是方便,亦无定法可说。有工作人思考之时,则“觉照”更为适用,此即起用也。
  

六、自己造业,也由自己消业。但密宗极重师承,若能坚信上师之加持力,由于极度尊重恭敬,便能消除自己之业力,转化自己的烦恼;且上师示疾,能促进学人了悟“有漏皆苦”而勇猛进道,此中寓有自他不二、理事不二之妙旨。(全他即自,全事即理。)且如“好好照顾”上师,正可培福消业。虽不能说“弟子之业,师能代消”(若如此众生早已为佛度尽),但能借上师示疾因缘,在各方面促使自己消除业障。佛法贵在圆融无碍,不宜就事论事,而致执着、挂碍。复颂
定慧交资。
                             

恒志手启


5月7日



智金仁者慧眼:


7月9日函悉。与仁者通信累年,可谓无语不谈,今知仍苦闷徬徨,未入正修,可深浩歉!其病在于不曾老实依法修持,又想修净,又要观心,又拟参禅,又欲学密,如此用心,决定难得受用。盖“法门无量誓愿学”,在于会通诸法,利益众生,岂可于自修中如开杂货铺,样样俱备,而件件不精。为今之计,实应一门深入,如今既改净宗随息念佛,有何不可,因“自心作佛,自心是佛”,一句弥陀提起,一切妄想烦恼,便立即转化;且此一句佛号,正是自心实相,古人所谓“我今念佛心,全体是法界(实相)”。故在方法上可改变一下:
  

一、可在清晨趺坐金刚持四字名号(取其简单紧凑,易于追顶),口念耳听(不出声,而用意回顾到这一句佛号)两手结法界定印,修时万缘放下,单提一念,此即三密相应之密法,以一句阿弥陀佛为无上密咒,不取于相,念来即扫,扫至无可再扫,便证三昧,得定开慧,见本来面目。其功用与“六字大明咒”、“心中心法”同一旨趣,同一效果。
  

二、家务必须乐于承担,如《行愿品》说:对一切众生要“种种承事,种种供养,……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在家与爱人共,宜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而摄取之,并逐步教以正道,与人为善,因果分明,必能忍受一切而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三、仁者到处求法,甚至欲多参高僧大德,以为如此便能解我之烦恼乎?此即心外取法,不曾返照心地,如此学佛,何日才得受用!今后必须一面修念佛三昧,逐步转化妄想,一面要事事、处处,“与自己逆,与自己习气奋斗”,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于一切有障碍处忍得过,便能进功。
  

救渡众生是今后问题,目前先求自救,未有破船能济人者也。“贵在行持”此言不错,但行持非徒具形式,必于心地上刻苦砥砺,改造习气,才能日进于道。
  

四、身体不好,神经衰弱,等等,大多与业障有关,若能息下妄念,定慧力强,气血和顺,诸病将有所好转。
  

五、佛堂有条件设之,可以即相证性;无条件不设也不妨,因到处是佛在放光,吾人自不觉耳。礼忏全在心田,心拜心香,皆无不可,偈曰“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记之,记之。
  

六、心中心有六印一咒,外地学者难以传授,且每座2小时,时长,很多人不能坚持,故非人人可当机。某居士请试以上述三密法修“持名法门”,即改变一下修法,或可进展。净宗即浅即深,即事即理,不可思议之妙法也。复颂夏健。
                              

恒志手启


7月16日



智金仁者 :


9月12日函收。知常以“奋发向上”自勉,此乃出苦之根由,人能向上,便不至堕入下流,解脱有份矣。祈常念而实践之。修持过程中,习气上下翻腾,忽兴忽灭,此是正常现象,必经千百次的翻腾上下,自可逐步证入不动,而到达彼岸矣。
  

来信谈及某小乘行者因诽谤大乘而堕入阿鼻。按大小乘佛法,皆是佛说,皆应尊重,故《瑜伽菩萨戒》中规定,劝人发二乘之心,速尽生死入般涅槃者,是犯戒;而劝人不应听受声闻经典,说声闻法中无大果报,不能断除结使烦恼,毁谤二乘者,也是犯戒。可见法贵当机,有所毁谤,即毁谤三宝,故得重罪。仁者若未谤大乘,则何须恐怖,若自知前曾毁谤,则应向佛菩萨像前至诚忏悔,后不复谤,其罪即除,何须恐惧。此乃“事忏”,若再加“理忏”,知“罪性本空,放下便了”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诵此偈文,明其深意,心空罪亡是真忏悔也。
  

“我慢”乃根本烦恼之一,亦惟有回光返照,及时察觉,以事理二种忏悔之,自可逐步转化而明达“我空”矣。总之,不论旧业、新殃总在时时觉照,惺惺不昧,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也。祝日新又新。
                              

恒志手启


9月18日



智金仁者存阅:
   
忍辱: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金刚经》说:“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应常修忍辱波罗密。
   
恒顺:十大愿王中有“恒顺众生”之愿。对一切众生“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恒顺众生,亦应恒顺于妻子。
   
诚厚:应诚厚待一切人,亦当以诚厚对待妻子。《普贤菩萨行愿品》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处处关心、尊重妻子,互相敬爱,互相帮助,互相谅解,就能平安吉祥。
  慎言:慎言是修德行的一门重要功夫,应处处“敏于事,而慎于言”,在家庭中尤为重要。所谓“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希多加注意。
                              
恒志书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六日



智金仁者:


函悉。二位比丘尼师,出于慈悲利生,教你改正修法,固很难得,但其所说,并不妥切。当知一切佛法,皆是方便,随不同根性,修不同法门,作不同行持,功夫纯熟则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逐步打成一片,在净宗叫“净念相继”,在禅宗叫“寂照现前”,所以修法并不拘一定形式,但初心学人都从静坐下手,较易得力,因静中,心力容易集中,万缘也易放下,故动中念佛拜佛固好,静中一心持念更好。“胡乱打坐,要神经错乱”,这是对不明修法或修丹田气功,大小周天之类,不明心性状态,错乱用心,或著相而求者说。仁者用功有年,何至因静坐而神经失常,故说法、修法必须对机对症,不能固执一方,以应万病,“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仁者脚跟未稳,妄心未伏,正知正见未开故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此修学者之大病,切宜注意。又说您有宿冤纠缠,当知更是著相取境,而不知返观自心。

我们无始以来,谁无宿冤,其实所谓宿冤即是无始以来所作“业障”,故要念佛、礼拜、忏悔、发愿,若能刻苦修法,妄想脱落,则一切业障,本来是空,只因妄执不舍,认妄作真,自寻苦恼,妄想内魔不消,很易招致外魔,岂不冤枉可怜!故希您一心依法修持,并常与习气奋斗(过去已说很多),待妄念消落,则真心现前,一切烦恼、业障皆化为大光明藏矣。若听二尼师之说做佛事,度冤主,自心不安,外境又来,弄得彷徨忙乱,无事生非,真是极大可怜!
  

愚见仁者仍可照今所修“随息金刚持名法”,但:
   
1、不念经,则开经偈可不念。
   
2、念释迦佛后,便念“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接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一称,随着便吸气念“阿弥”,呼气念“陀佛”。(但不能过于着意于呼吸,听其自然)。
   
3、以舌抵上颚,而唇动念佛、无声,呼吸即不从口出入,而以鼻呼吸为宜。逐步训练。
   
4、坐时背痛、头痛,时而摇晃,皆气血不通之象,但因静坐,气血欲通而未通,故有痛、酸、摇晃等现象,坚持做去,渐能改变,所谓“病障渐除,舒适慢慢生起,”即是逐步打通气脉之现象。
   
5、念佛号结束,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一称,功课以简要为主,功课后能心空无念,无牵挂,无系缚尤为重要。(一切法都要求得定开慧)。忏悔、四弘誓愿、回向。这些内容均可放在念佛结束之后。使念佛心力集中。
   
6、凡修佛法是否会出毛病,只要看:修后反而粘着、烦恼或系缚即如药不对症;否则便是当机之法。仁者照此法而修,只要心不执著,勿胡思乱想是可以趋向清净寂灭的。凡修法以简要、深入为主,不必太多太杂。(特别贵在坚持,勿三心两意)。此复即颂新年吉祥。


恒志


1月17日



智金仁者慧鉴:


5月3日函悉。
  

一、知能以随息念佛法门,持之以恒,甚好。凡一切修法总在一门深入,持之以恒。此法既可调息,又可调心,心身二利,座上念可手结定印,用金刚念,两耳唯听六字名号无声之声,此即三密相应,易入一心。若能从有念入无念,恬淡虚明,即与实相相应,也是禅净不二的境界。
  

二、照上述修法,即是净心,即是净土,再加坐后发往生之愿,便与极乐相应。“信愿”是目标,“心安”(一心)是要求,故经云,“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故求“心安”,即是取得往生之资格,二而一也。
  

三、“生则决定生”,是说事,念佛人定生极乐四土;“去则实不去”,是说理,自性尽虚空,遍法界,极乐乃自心中之一土,何尝有去。详见《般若花》“净宗讲话”。
  

四、能带领大家唱诵作课,也是净业,也是往生资粮,因“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也。
  

五、修心人于病苦关,人人难免。当有病痛时:(一)常作空华观,想我此身父母精血和合,生灭代谢,如幻如化,缘生性空本不可得;能知诸法无我,谁受苦者。如此观想成熟,自可一切平淡处之,痛苦便可减少。(二)时时以至诚心念阿弥陀佛圣号,当知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如此念去,久则心佛一如,能所不二。气血便可调和,痛苦也可减少。昔弘一大师曾云:(二偈):
   
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
   
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谓大错.
   
某居士之心脏间歇症,更宜息心念佛,气血和畅,可得实益,也可于念佛时,作腹式深呼吸,推动血液循环,所谓“气沉丹田保健康”。
  

六、“顽空”,即“空无”之意,如瓶中无油,便成空瓶。与“断灭”有类似处,如木石无知,便成断灭。真性则真空、妙有,二而不二,既不常亦不断,既不生亦不灭,…体用、寂照、性相、理事,都是不二,故曰不二法门。“无记”是三性之一,即善性、恶性、无记性。无记即不可称善,也不可称恶,无可记别,故曰无记,但也能染污自性,如逛公园、作娱乐,既无善恶之心,但也能使自心受到污染。按“法相学”,与第七识相应的叫“有覆无记”——虽非善恶而其性污染;与第八识相应的叫“无覆无记”——既非善恶亦不污染。总之与“断灭空”不同。仍属“心所”范围。与观照的无分别智,更大不相同,切勿混淆。


七、成佛是恢复自己本有、具备智慧、光明、自在、清净、慈悲、大神通、大禅定…之功德;也是断轮回路,闭生死门,自他共出苦海,成就无上菩提,妙德难思,不能一一,亦不要怀疑。
  

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所有现象,无不在变化之中,幻化不实,故曰虚妄。至于成佛后,自性具有体、相、用,即三即一,非三非一,因非虚妄之相,是万德庄严之相,故曰“实相”,此实相者,无相,而无不相,无知而无不知,实证后自能了然。
  

仁者对此等道理,总是以分别妄想,进行推理。《圆觉经》说:“以有思维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故希精进修持,蓦直持名,妄想息处,便能亲证本地风光,获得佛法真实受用也。然后一切佛理,一切经教,自可了然胸中,当知三藏十二部,莫非自心注脚,关键总在认识自性,但得本,就不愁末矣。草复即颂学健。
                           

恒志拜启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智金仁者道席:
  

印光法师已说:“随息念佛确好,有肯心者,易成三昧”,可见此法并非不好。但应知一切佛法都是方便,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息妄显真,得定开慧。如果所修之法,能使自己入于一心不乱、清净安定境界,便是妙法。如不能相应,便可更换。如随息不相应,便可用“静听”佛号的办法。一般来说,随息适宜于妄念粗重的人;随着妄念渐轻,便可改用“静听”,口念耳听,自心唤醒自心,易入念佛三昧。

随息是随着呼吸自然规律而念佛,目的在易使佛号不断,此中似不存在“随得如法”不如法的问题。故仁者可灵活变动,以相应不相应,作为所修之法契机不契机的考验。经云“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对法亦不要死执,以免受“法执”之累,您这个“摆不掉这个执著习气,”正是“法执”啊!
  

当妄想、执著习气现前时,应采取不理它,不取它、不舍它的态度,力不足时,要坚毅奋发,并念佛号加持,转化之,假以时日,自然化于无形矣。
  

某居士昏沉之病,亦是多生所积,昏沉和掉举都是随根本烦恼而起的“心所”,力量很大。坐中翻出严重,与休息不足和打扫积垢都有关。今是否请某居士注意:
  

1、仍坚持晨坐,精神好。但5时在公园入坐,则晚上宜适当提早入睡,能保持8-9小时睡眠,则早晨坐时,可能神清气爽。
  

2、提高警觉心,口念咒,耳听咒,寂寂惺惺,与昏沉作斗争。仍不能清醒时,索性下坐,绕行念咒;昏沉去后再坐(或礼拜忏悔也妙)。
  

3、坚持一段时间,当习气松动时,便可逐步明朗虚灵。
  

某居士与其长子亦是宿因使然,当受其苦难,费尽心力时,应作“偿债”之想,不要怨尤,不要悔恨,凡事都是因缘所生。(遭到这种情况的人很多)祈转告某居士以耐心处之。常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求加被去苦消灾,当得大士慈力冥佑。即颂定慧。
                           

恒志拜启


6月18日


智金仁者慧鉴:
  7月19日函悉。由于仁者于修法中,常生执著,因此痛苦大增,特再函告:
  一切佛法皆是方便,如因病服药,病愈药废。“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这也是摄心的一种方便,如能因此摄心,用之有何不可。但此只能用于一时,若心定后,仍执此不放,便成“法执”,反而使心不能入于空寂。观脚踏莲花,使引血下降,理也如此,如有心火上炎现象,则不妨方便对治,若无此病,则又何必执此幻相,以为究竟。有相修法,皆用于一时,执则成病,不可不知。特此再写数行,以为仁者助道。
  “心声相依,六字分明,专注而念”,此乃下手善巧方便,不会出现流弊。此颂夏健。
  
                             恒志合十


7月23日



智金仁者道席:


   来函收到多日,最近因《般若花》再版完成,分发各方以及其他法务也多,终日忙碌,故不能及时奉复,甚歉!
   
一、造成五十种阴魔,全是修证过程中的种种魔事。见性之人,虽明根本,而多生习气纷然坚固,分别颠倒,“客得其便”,归根到底乃是“坚固妄想以为其本”。故说“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仁者目前仍以依法修持为主,一旦妄想消歇,亲见此不生灭藏性,依体起用,渐扫魔障,增长智慧。若从文字言语中卜度、揣摩而来,乃是识神,非无分别正智也。故目前不必急于从《楞严经》上讨消息,今后借此印证可也。
   
二、持咒、念佛乃同一旨趣,目的都是息妄显真,促使“净念相继”。今只靠倒六字音声,自能逐渐风平浪静,巧入无生,但总在真实践履,勿以种种推理代修证证界,当知诸佛菩提,唯证相应。
   
三、若本来已彻,照见一切皆幻,而不取不舍,则一切魔事,无奈汝何矣。
   
四、念佛时,自宜摄心专注而念,妄想旋散旋收,旋收旋散,久则渐少而成片,总在专精用功,假以岁月。念佛、念咒时头痛如裂,是业障翻动,影响血液循环,气血不通,故而有痛,渐渐自能缓和,业消智朗,自然体气和平轻安。但摄心专念虽重要,也不要用意太甚,总要“不忘、不助”,任运入道,所谓“巧入无生”。
   
五、印光大师所说治心火上炎之法,乃因人而设,他人病情,自与仁者不同,故方法也应不同,不必强求一律。又摄心而念,实即观心而念,因“摄”时即寓有“观”的作用,若观照不住,便不成为“摄”矣。
   
六、“正统的观心法本无从何处起观的”此语正是,心不可得,“处”从何来。但初学人必有所依,才好下手,故或观脑部,因大脑是意识工具故;或观心窝以免引血上升,引发病症。但都是一种方便,不必执著。以念佛、咒摄住心念,可见正是妙法,实际上,上面已说,摄时正是观时,故印光大师有“即观即念,即念即观”之说也。
   
七、观心方法,动中观,与静中照,实是一回事,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便打成一片矣。六祖云:“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故仁者所说“努力观照,不取不舍,不随不遣”,是正法。至于经典所说“知幻即离”,“有相皆妄”是观心过程中之助力,久则由“解知”证入“证知”,定慧等持矣。又修心去妄,原似剥皮,层层去妄,先空“我执”,再空“法执”,最后“空执”也需空去,得光明自在之极乐。此乃功夫必经之过程,故宜少分别考究,多埋头实干,为要。


恒志


11月12日



智金仁者慧鉴:


某同修,修法久而弥笃,佛门中之良伴也。愿两位遇境返看,即不取,亦不舍,一切境界自然歇落,此乃息妄妙法也。妄息自得自在受用。
专函致谢,不一一。顺祝吉祥。
                           

恒志手启


4月11日



智金仁者:


来书谨收,前寄来之《心中心经典》,也已拜悉,谢谢!有此经典,可使许多同修减少对传承此法的疑虑。(不必再寄)
   
内人今年虚岁81,往生时确尚安祥,不慌不乱,也是平日持名念佛之故,蒙您回向助念,诚心诚意,万分感激!
   
人生、一切、都是有为法,有为法都是缘生性空,一切无常、无我、无法,平时修法,力与习气斗争,妄想脱落时,不生灭的本性,顿然现前,岂不是庆快平生吗?众生太苦,佛法难闻,愿互相促进,奋发图强!顺祝随缘自在,不取不舍!
                           
恒志拜启


1998年7月1日


智金仁者法喜:
   
仁者一片至诚恳切之心,福慧兼修,善根福德因缘,不可多得,惟祝戒定智慧,不断增上,成就佛道,广度有情!
   
世间一切皆因缘和合而有,缘生性空,如幻如化,常作空观,我空、法空,便能转烦恼妄想为大光明藏!得佛法真实受用。顺祝夏日安祥。
                          

恒志拜启


1998年7月13日



娴之同学:
   
来信已收,您有心学道,十分难得!人生无常,种种苦恼逼迫身心,只有学佛是唯一出路。修六字大明咒半月,现在未修。是否改修净土弥陀大法。即坐时手结法界定印,口金刚念弥陀圣号(六个字),两耳细听六字,万缘放下,这叫净土密宗修法,是身、口、意三密相应,每天早晚各坐1小时左右,能很快定心开慧,平时还须与自己习气奋斗,行、住、坐、卧不离心空念佛,求生西方,能即生了脱生死,不然六道轮转,众生太痛苦了。其余有问题,可与智金商量,您们是夫妇,也是道侣,共同奋发前进,脱离苦海。好吗?即祝清净自在!
                        

恒志手启


1999年5月17日


徐老师:您好!
   
敬知您老已迁新居,并悉您老身体状况甚好!亦学人之厚福也!我等无限欣慰。也敬望您老多多保重为是。
  
【徐恒志上师批语:贱体尚好,请勿念。】
   
徐老师,秋天之际,我趁放假数日,在保定西郊一居室“心中心”打七七日。“打七”后,向
元音上师写信询释数疑,后接回信批示:
“你不能修禅宗,赶快念佛求生西方”。接信后又电话联系一次,上师讲我知见太差,禅宗根基太差,还是念佛生西保险,等等。这样,三年零三个月的连续“心中心”打坐修持告以终结。
  
【徐恒志上师批语:虽然未明心地,但打坐三年另三个月,多少培养了毅力和定力。】
   
万法缘生缘灭,或许我本该如此。
   
现我改修念佛法门。既然法法皆是方便妙法,愈众生八万四千烦恼之良药,则以西方为归宿,为进修深造之良所。今持名念佛,知念念转化三毒妄习,念念唤醒主公灵知!【徐恒志上师批语:理确如此。】


今有愚痴二问。您老只简略批示即可,以免占用您太多时间。拜求您老慈悲:
  
(一) 修“心中心”法,二祖师公曾讲千座之限,恐生法执,故千座后可舍去打坐。当然今众生根基差了,可延长打座座数等。甚至三千座也无妨,等。那么,念佛法门,念到什么时节便舍去呢?还是一直要念,以保一生了办生西之愿呢?念佛不存在法执问题吧?

【徐恒志上师批语:由功夫深入,可以进入“念而无念”境界,故不必舍去,下根可信愿持名,直往西方,上根可进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境界。
   
心中心法,在修法时,最需善知识点拨,可以迅速开悟见性,也须经善知识印证。才能明白其悟否?悟与不悟全在机缘巧合,而不是以多坐为胜,即使坐了三千座也不一定见性。


今仁者改弦易辙,决心修持名念佛,甚好!因“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一切法门无非都是善巧方便。念佛之法,先从忆佛念佛下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不但说明下手方法,而且可浅可深,所谓“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念佛之时,功夫深入,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能所双忘,由于念佛之心,全体即是圆融本体,故不存在法执问题。所以净土法门,称为“三根普被”。】
  (二)有居士来探讨,“临命终时,是以清净心念佛,还是以愿心念佛而保生西呢?
   
【徐恒志上师批语:临终念佛,是愿心,也即是清净心。无信愿不能生西,而一句佛号,是最极清净故,与真如相应,故多念佛,即能证入无念。】
还有“临命终时,是只念佛号才可往生吗?若念咒、观心等也可往生吧”?
   
【徐恒志上师批语:临终时能正念分明,即可往生,但必须有信愿力。念咒、观心,“愿”生西方,一样可生,无愿不能生。故藕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恒志敬复1999年12月5日】


以上数问,还是拜乞您老方便开示,不胜感祷万分。
                          
弟子 胡智金 顶礼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九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小胡慧鉴:


函悉。所询问题,且从两方面说明:
   
首先从理论上讲,一切诸佛都证菩提,乃至一切众生皆修证成佛以后,皆证入广大圆明之常寂光法身,还同时证圆满报身佛,此报身佛分二种:一.自受用报身,即诸佛亲得受用广大法乐,安住寂光;二.他受用报身,即为十地菩萨示现圆满报身,令随缘进趣无上菩提。
   
其次,需知世界无边,众生无边,现在科学已证实2000亿光年以外,尚有河外星系,尚有无量无边世界,所谓华藏世界重重无尽,《法华经》说,释迦牟尼佛尘点劫前早已成佛,而仍有广大众生六道流转,可见十方世界众生无边,若皆修行证道,一一成佛,此实“匪易所思”。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诸佛“多维”空间的事相,岂凡夫所能尽知和妄测。故圆觉经云:“以有思维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故请仁者对这些问题今后暂放一边,因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故,不必妄加测度,以增业累,果能三觉圆满,竟成妙道,则慧眼洞彻,法界圆明,必然无疑不释矣。
  近甚忙,草草奉复,顺祝净乐。
                     
恒志拜复


2000年10月21日



徐师慈尊慈鉴:
   
通电话知您身体很好,我等学人欢喜无限! 您对某居士的问候我也转达,他感恩欣悦。学人近来修道近况有二问,您老略加批示可以,不必长篇回信,以免占用太多时间和精力。
   
一、“观心要领”再次领会体受如下:
   
学人修心中心座上常持咒不动【徐恒志上师批语:如如不动就是好】,念头稀少。此时干脆不再持咒,因咒提也提不起,只察觉妄念,偶有念头,一觉【徐恒志上师批语:此名始觉】,不理睬之【徐恒志上师批语:要不取不舍】。这样,保持觉性不被妄念所迷失,昭昭明明,不落昏沉、散乱,又不是木头、石头无知。【徐恒志上师批语:但也不要落在昭昭灵灵上,当知有时是灵光独耀,有时却容易落入第八识的“见分”上,成为识神。如真能灵知了了,不涉思维,便成妙用。】学人认为这即是“观心”对吗?徐老师?【徐恒志上师批语:不错】
   
二、不住“空、乐、明”之认识
   
元音老人在《恒河大手印讲义》第七讲、八讲中有关于提示学人“功力引发之初步入道境界”中有“空、乐、明”之境不应住着【徐恒志上师批语:应无所住】,应揭开此皮壳,使自性赤裸呈现等论述【徐恒志上师批语:而生其心】
   
学人略示自己修行体会少许于下,拜祈 您老慈鉴:
   
(一) 修法座上
   
1、不住于“空”。
   
座上无念境界现前,咒也持不动了,对这无念之空境,也不理之,我只一味照察妄念,保持觉性不被掉弄污染【徐恒志上师批语:可以,正如猫之捕鼠才动即觉。】,不动而昭昭,不住念(妄念),也不住无念(空境)。【徐恒志上师批语:应无所住,不住著于六尘境界】。就如同人在空气中而不觉有空气,即是在空境现前时不住空境一样对待之。总之,是一切不理,一味照察。(徐老批语:一味照察,用功一个时期,待照察纯熟,照察也渐渐空去。圆觉经云:“照与照者,同时寂灭”;《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先空四相(我、人、众生、寿者),再空法相,再空空相,达到三空境界。“非法”即空,连空也空,名为“空空”,但须循序而进,非可超越。)
   
2、不住于“乐、明”。
   
当进入无念境时,常之而具的法喜快乐非世间乐事可比拟,或显现光明等相。但这一切均不理睬之,如没有一样对待之,如在空气中不觉有空气一样对待之。因这些都是本性具足的,是自性之妙用,不理(不取不舍)【徐恒志上师批注:在不取不舍下划了四个红色圈】就行了。
   
以上是关于修法座上处理原则再理解。拜祈
您老鉴正。
   
(二)座下:
   
座上空乐心境于座下也常现,但只直心应一切万缘,而无所住著,不住于有(万相),也不住于空(无念),此即真无念也(于念而离念)。《金刚经》中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然我还没有完全做到家,只努力向前)
【徐恒志上师批语:“应无所住”是空是用,“而生其心”是有是体,可见空有同时,体用不二。经又说:“应生无所住心”,“无所住心”是什么?要紧,要紧。】
   
以上是学人近来之微少认识,拜祈您老闲暇时批阅,又给您老添了麻烦,我也深感愧疚,但为究明真理,为生死之大事,为有缘众生早日得度,也只好再写一信,拜求慈悲。
   
学人也常于观音圣像前祈祷发愿:“愿我今生修法成就,度有缘之众生,命终往生西方净土!【徐恒志上师批语:大悲大愿,终必成就!】
   
愿我生生世世得观音大士加持护念,听闻佛法欢喜、得度,直至圆成佛果!度脱有缘众生!” 至此,不再多写文字了,恭祈恩师保重尊体,则后学弟子之厚福也! 叩祝徐师慈尊:妙法利有情,慈雨济苍生!
                    
惭愧弟子 胡智金 拜书


2000年9月15日
   
智金居士,谨作批语,以供参考,生死事大,愿共勉之。


       
恒志


2000年9月29日


智金仁者:
   
函收。《金刚经》讲义语文版[江味农居士著,编者注],是我请居士林寄送的,随时翻阅,利益无穷!祝在新的一年中诸事吉祥,法喜充满!
                     
恒志手拜 2001年1月11日


智金仁者慧鉴: 函悉。
  知仁者劳累过度,心肾不交,遵医服药,很是必要。中药中有“六味地黄丸”可用于身体羸弱,头昏目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对您或许有用,现由医生处方,当然更好,但愿早日康复。
   
元音老人圆寂后,经其同意的有些道友,仍在传法,法脉不至断灭。至于四祖现在无人可承担。就是一般代师灌顶的人,首先要①明悟自心,修持有素,②且经上师同意,③本人发菩提心,持戒清净。元音老人说过:“今后有道自弘”,意即有道行者,自能弘扬大法,得群众拥护,此话很客观。故仁者不必为法担忧,为祷!
   
仁者目前身体不好,修“六字大明咒”,很好。简单、方便,又是三密相应的密法,时间又不限制。有善根、有信心的人,要修此法,仁者可以教他,无碍也。
  学佛全在“成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种种法门,莫非度生之方便,随机施教,并无定法,一言半句,等沾法益。先贤示寂,度生之愿,应仍能实现,大愿不退。请保养身体,勿过劳累,为要!复颂秋安。
            
             
恒志合十


2002年9月22日


智金仁者:


   “禅话”拜读,禅味盎然。但禅本离言,所谓“拟议即差”但亦不离言语文字,真明悟人,则千言万语、横说竖说皆归第一义谛。故终以真实悟见为要着,虽不离言语文字,但亦不要执着言语文字。来文多有是处,但也有“语堕”之处,请勿卜度思维。苟能通身放下则当下即是道场,岂在言语文字哉。
   
邮票收到,谢谢好意,谨此感德。书不尽意,即颂健乐。
                  
      
恒志拜启


2003年5月23日



2006年看望恩师徐恒志老人手记
  (你这次去杭州)开会计方面的会议吗?
  哦,实验实践(会议)。一切法都是佛法,世间事情都可以做,但不要执著,心空自在。一切法皆是佛法,举手低头不离佛性,所以行动不离佛性。
  我现在一面养病一面养心,内心很自在,烦恼本空,学佛几十年很是惭愧,惟有一切放下才能得大自在。


(我问起受戒的问题)受一下比较好,有利于将来弘法利生。日常之间注意戒律也很重要。上海能住几天?
  修心重要不忘“观心”,“观心”是观心法门,观一切法皆如幻象,《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圆觉经》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主要是多观,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打成一片便得受用。



[url=]答保定[/url]贾延居士


贾延仁者慧鉴:


5月27日手书拜悉。愚无德无能,对佛法大海也只是一知半解,惭愧之至!


知您已看到《般若花》,请作为参考。“观心”是佛法的根本法门,常观自己心念,妄想来时,不取不舍,逐步自能转化一切烦恼,逐步入于无念境界,而彻见自性。《般若花》“观心”及“人事磨练”,二节文章,文字不多,但每句都很重要,请细细体会。


1、“观”即是“看”,也可理解为“注意”,注意时即是“观念”时,但必须注意,观时不起分别心,久久妄想由减少到脱落,此时一念不生,但了了分明,不是断灭、顽空,便叫明心见性。


2、一般打坐用制心一处,万法归一办法,到万法归一时尚须一归于空,故往往不能直下见性。我所说是直下返妄归真,能彻悟自心本来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自性;观心即能引出心性——明心见性。   


什么也不想,只是“静”,不是“定”。定能开智慧,故说戒、定、慧三学。静与动相对,仍是二元对待分别,不是究竟,这是二者质的不同;当然定和静亦可通用,如“禅那”也叫 “静虑”,文字无有定法,能明白其本质即可。


  3、所说出现如忽兮恍兮感觉,仍属于业识分别范围,故修心先以体悟本心为要领,以得定开慧为宗旨,以一门深入(如仁者之观心)为方法,待心地明白,再打扫习气,成就菩提。


  4、观心逐步深入,第八识习气翻出甚多(此是进步),若自无把握,便应念佛、念咒,作为助行,业习消除便平安无事。


  仁者宜专修“观心”法,禅宗六祖说:“各自观心,自见本性。”五祖对六祖也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祈仁者一心观照,久必得益。(修此法,即是“般若波罗密多”),余请参考《般若花》,恕不一一。顺祝吉祥。


                      

徐恒志和南


1998年6月3日


又目前气功等附于佛法之外道很多,有许多非正式佛法,容易受骗。所说“内在证悟班”,我未曾接触,不能妄评。精进观心,必有受用。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