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为什么创办净土教观学苑 净土止观安心法

诸佛以什么一大事缘故出现于世呢?

净界法师

    为什么这个道法是这么难理解,而佛陀又必须宣说呢?因为佛陀的出世是为了这个一大事因缘而宣说的。其实佛陀讲了一百部大藏经,他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一大事因缘,其实佛陀讲了那么多的话,他有一个重点,什么重点呢?我们看什么是佛陀出世的一个大重点呢?我们看第十面,说诸佛世尊,三世诸佛世尊出世,都是在开显众生悟入佛的知见。那么佛的知见从浅入深有四个次第,开,示,悟,入,由浅入深。

    这个开呢,开就是古人说叫十住,对这个道法的安住,对真如理的安住。示就是十行,我们安住以后从空出假,修习六度的妙法,那么在这个当中去实践,这个行就是实践,这个示就是实践。那么悟呢,就是十回向,那么我们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有时候偏空,有时候偏有,那么就必须通过回向,把它回事向理,把它趋向于中道的道理,这个悟就是十回向。那么这个入就是十地,你如实的证入中道的真如理。

    那么我们做一个总结:舍利弗,诸佛以一大事缘故,出现于世。

    所以佛陀的出世是在宣扬一个中道的道理,原则上我们凡夫着在有的这一块,我们认为生命是如此的真实。

    二乘人是执在空的这的一块,他对人生的因缘是一路的排斥。

    所以佛陀的说法是比较平衡式的,空有无碍,真空妙有的一个中道的道法。那么这个道法是很重要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这个道理不懂,严格来说你没有资格谈修行!

净界法师

    诸位,从明天开始我们开始我们开始引导大家修习这个道法,我们必须让这个道法在心中生起来。但这个道法是什么,你要先清楚。我们看这个讲表,第一个是迷真起妄,第二个是返妄归真。我们迷失了真实的心性,而生起了颠倒妄想。我们看这一块:

  众生识体,本自清净,离诸尘染,由妄想故翻成烦恼。本来自在,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由妄想故翻成结业。本来平等,无有彼此爱憎差别,由妄想故翻成生死。

  这段经文是你学佛之前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如果你这个道理不懂,严格来说你没有资格谈修行。你只是跟三宝结缘,就是你根本就没有入门。所以这一段,这个讲表是判断你是不是佛弟子,你是入门了还是你还没有入门,你只是在佛法的大门外圈里面打转,这个道理很重要。

    那么这道理你要知道两件事情,第一个,你本来是怎么回事;第二个,你现在是怎么回事。我们先看看我们内心本来是怎么回事,我们内心是本来清净,没有任何的烦恼,这第一个。第二个本来自在,我们本来具足种种智慧功德的妙用,这个是指智慧这一块。第三个本来平等,我们本来没有跟众生有任何的对立的,我们的心本来具足大悲的。所以我们本来的面目是清净,自在,平等,这是第一个认识。

    那么第二个,我们现在为什么变成这副德行,整天在那个地方起烦恼,造罪业,而流转生死,这里有一个关键,由妄想故翻成烦恼,由妄想故翻成结业,由妄想故翻成生死,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的毛病。

  在《楞严经》里面很强调这个观念,就是说你修行之前,其实修行就是治病,所以你要吃药之前,你要知道你的病在哪里,你不能乱吃药,你今天吃一颗明天吃一颗。

    有些人学佛很多年,但是我们很难去做一个生命彻底的改变?就是你从来就不知道你的毛病在哪里?你从来就不知道你到底哪里出了毛病?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就不可能改变,因为你找不到开关嘛。

    我们本来清净,本来自在,本来平等,但是我们现在变成不清净,也不自在,也不平等,这个地方是哪里出了毛病?它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我们的妄想。

    这个妄想我们解释一下,它是怎么回事。妄想是由感受而来的,我们一个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先有一个感受,富报大的人他过去有善业,他从善业而来,他的感受大部分是快乐,一生当中,快乐多痛苦少;富报比较差的人,他一生当中痛苦的因缘多快乐少,但这个感受还不是问题,因为感受没有相状,但是感受下一个刹那带动他的想像力,他会从这个地方捏造很多影像。

    比方说我们喝咖啡好了,你看我们真正喝咖啡的时间只有前面第一秒钟,你的舌头跟咖啡接触的时候你感受到那种咖啡的味道,如果这个咖啡是你习惯性的,是合乎你的身体的,你升起快乐的感受,然后呢?你会干什么?你会赞美它,你心中开始说话,这个咖啡很好喝,它是在哪里买的?在哪里出产的?那么从此以后你就没有真正在喝咖啡了,第二秒以后你就完全活在你的妄想。

    所以我们跟外境接触只有一刹那,我们一个人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都活在自己的妄想。我们其实不是很在乎外境是怎么回事,我们宁可相信自己的妄想。所以妄想开始活动的时候,你就产生执着,你就住在妄想。

    所以唯识学上,唯心所现,唯识所住,这个麻烦就是说,你就住在你的妄想,这个就是盲点,所以你就被自己的妄想误导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把人生搞得这么复杂,就在这里。其实我讲实在话,业力引申的问题是少数。

  佛陀说,我们中的第一支箭是合理的,就是我们的痛苦只有少部分来自业力,那少部分,大部分都是你自己的妄想把痛苦膨胀,我们支所以受第二支箭,第三支箭,第四支箭,第五支箭,完全是自己的妄想把它扩大了。

    其实你不要老是怪你业障深重,其实你的心理因素占了很重要的因素。我讲实在话,你研究唯识学你就知道,真正来自业力的刺激,说你没有饭吃,这个是饥饿,你会感受到痛苦,你没有衣服穿,现在人哪几个是真正业力来招感痛苦的,很少,现在的问题都是心理问题,就是你的妄想。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妄想!

净界法师

    有一个母亲她跟她女儿住在一起,那么这个女儿她领薪水了,她想要犒赏一下自己这个月的辛苦,她就到百货公司去买一个她喜欢的帽子,帽子就带在头上,她越看越满意就买下了。当然她买那帽子第一念是感受嘛,然后就开始打妄想了,回去以后她就希望能够跟她妈妈分享,说她的帽子很漂亮,但是她妈妈在炒菜,那个时候时间快到了晚餐都没有做出来,她就带了帽子在她妈妈面前晃来晃去的,她妈妈也没看到,她就把帽子放在冰箱上,她妈妈去开冰箱的时候也没看到帽子。后来吃饭的时候这女儿就不讲话了,她妈妈说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太好,她说对啊,我买了一个帽子,我跑到你面前你没看到,我放在冰箱上面你也没看到,她就很委屈了。但是她妈妈比她更委屈,她说你讲到你的帽子,你有没有看到我今天做了头发呢?我的头发也是新做的啊,你也没有看到,你也没有赞美我啊。

  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妄想,这个妄想是你捏造出来的,这就是人生会变得无解啊。如果人生只有单纯的还债,只有业力那很单纯,因为你的业力跟妄想结合在一起,因为你业力刺激你的时候,只有当下,后面就是你的妄想。我讲实在的话你要走不出你的妄想,人生无解,临命终的时候也无解,阿弥陀佛也救不了你。

    所以经典上讲很清楚,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我们现在重新定义一下,什么叫业障深重?你妄想打得多你就业障深重。这样子嘛,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人生的快乐痛苦,跟业力没有直接的关系,跟你的心理素质有关系。有些人他比较乐观主义的,他打的妄想他会在好的方向打,这就唯识学上,安立美好的名言,这种人是不错,好人。有一种人是喜欢自讨苦吃,他遇到事情喜欢在悲观的思考,负面的思考,他安立不好的名言。但是真正的道人是完全不安立名言,离一切相。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诸位要知道,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如果你要进步快一点是有捷径的,其实佛法是有捷径的。佛法如果没有捷径,那天台宗就不要判教了,没有高下了。为什么天台宗要判成藏、通、别、圆四教呢?为什么它每一个法门,它有的是脚踏车,有的是牛车,有的是大白牛车,就是说它进步速度有快慢嘛,不是说你学佛久你就进步快,不是这个意思,跟时间没有关系的,跟你的方法有关系。

    你没有掌握一个方法你学佛三十年你还是老样子,因为你走不出妄想,你的人生就无解,你来生来照样打你这个妄想。你如果说要进步快,你要先找到你的生命的原点,就是《楞严经》说的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道理太重要了。就是你要住在什么角度?如果你住在妄想的角度来处理人生,你今生无解,你也不可能往生,不可能。因为你自己把自己绑住了,你的无量的妄想,你的佛号根本没有用,你根本走不出妄想。这时候临终的正念,什么叫临终的正念?就是走出心中的妄想,简单一句话就是这样。

    我们可以有妄想,但是你不能随它而转。我要求你没有妄想,这个叫做强人所难,因为也没有人做得到。所以临终的正念有两种,一种是圣人的正念,它是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完全没有妄想。这个是谁呢?这个是藕益大师印光大师的临终正念,没有妄想。我们凡夫的正念叫做不随妄转,不是没有妄想,就是你不要受它干扰。那么不受它干扰你站的位置就很重要了,站对位置就很重要了,这是关键。我们要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面对烦恼,要站在本来没有罪业的角度来忏悔业障,要站在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也就是说你要站在一个本来没有妄想的角度来处理事情,就是把生命回到原点。

  这个你平常就要训练了。我们举一个实际例子,比方说你跟你儿子起争执了,你跟你儿子之间会起争执一定有业力,这个事出必有因一定有业力嘛,反正这个孩子来只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他来还债第二个他来讨债,他如果来讨债他给你的痛苦就很多,他如果是来还债他帮助你就很多。但是也不可能全盘是讨债,也不可能全盘是还债。这人生的因缘啊这个是苦乐参杂,假设这个儿子他是触恼了你,你要怎么解决,你一定打妄想,因为这个业力刺激你感受妄想执着,你就住在你的妄想,这个时候你就没办法解决了。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这个儿子,你本来就有儿子吗?没有吗?你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本来就没有你最后也没有,你死亡的时候你有把儿子带走吗?也没有,所以这个儿子是个过程,本来无一物,你何必惹尘埃,这个本来无一物太重要了。你本来就没有这个儿子,那只是个因缘业力的显现。

    其实这种公式放诸四海皆准,你本来就有房子吗?你本来就有儿子吗?完全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我们今天要不随妄转,你要先从妄想里面跳脱出来,这个很重要,叫做安住真如。这个《楞严经》,整部《楞严经》讲了十卷,开悟的楞严就是告诉你安住力,你要站在什么角度来处理问题。

  我们人生有两种思考模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你有两种选择,看你是要站在空的角度来面对有,还是站在有的角度来面对空,反正人生不是有就是空。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站在本来就是空的角度来面对有,你是自在的,因为这些因缘没有人可以,不能障碍你,你就能够做你该做的事情。站在空的角度来面对有,这个是大智慧的人。你执著有来面对空,因为你总有一天要空嘛。你死亡到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了,你人生就很无奈。你完全被业力牵着走被妄想牵着走,两个都牵着你。

    我们现在会把人生弄得很复杂,会把自己搞得很痛苦,就是我们站错了位置。我们思考事情的时候,我们习惯性站在有的角度来面对空,我们太在乎心中的妄想,心中的影像太在乎了。太在乎的结果让你今生很痛苦,第二个你生生世世的业力就很重,你又触动了生死业力。

    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诸位,你还记得吗?你本来清净,本来自在,本来平等,你还没有离开家之前,你是这样子的,后来你离家出走你跟那些乞丐搞在一起,你就整个跟妄想打成一片了,但是你恢复你从刚开始离家出走的时候你是怎么回事啊,你要把你原来的面目找出来,否则你人生无解,本来清净是最重要的,就是说,站在本来清净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所以我们遇到事情,诸位,你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马上反应,记得是调整心态。如果你现在起烦恼了,不要马上跟人家讲话,这个错,不对。你先告诉自己我本来没这件事情,你要先从妄想里面跳脱出来,你要先远离对立。

    那么你站在一种本来清净的角度来面对人世,你的心是寂静的。你不断的训练自己,告诉你自己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先念三遍以后再来处理事情,你慢慢慢慢你就在真如里面安住了,临终的正念是这样训练出来的,诸位,临终的正念不是靠佛号去压妄想。很多人不知道,以为用佛号去压妄想,你不是妄想的对手。藕益大师说,你这个人不理观,没有真实安住真如用佛号来压妄想呀,他说你一天持十万声佛号持一百年,你压制的妄想如爪中土,你没有调伏的妄想如大地土,你完全事修不可以的,临终的正念是靠理观,诸位,你不可能说你生生世世打这么久的妄想,白天也打,睡觉也打,你今生几十年就要处理,不是这样子的,不是这个意思。

    你是靠智慧找到生命的安住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安住力是根本,你安住错了,后面的调伏引导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因为你安住错了你就很辛苦了,整个人修道多辛苦啊。你花别人很多的时间效果更糟糕,没有效果。你站在妄想的角度来处理妄想,完了。

    这个地方很重要,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找到我们生命的安住处,虽然我们还是会打妄想,但是你不能住在妄想上面,你要住在你的本来清净的角度。

  所以我们再看第二个返妄归真,今欲返本,那么我们现在从妄想里面要恢复到本来面目,就必须要先发愿,一者立断恶的誓,二者立修善的誓,三者立度众生的誓。那么断恶就是修这个戒定慧,远离杂染的身口意的行为,复本清净名为断德。那么修善呢?就是修种种的六波罗蜜的方便,这个叫积集资粮,那么复本自在这个是智德。那么第三个度众生,修慈悲行,那么复本平等,名为恩德。这个修行的次第,先求断恶破恶,先求破恶再显真,就是先远离这个妄想。

  过去有一个雪峰禅师,禅宗的一个大德,那么有一个禅师他等于是比较后辈的,他去参访这位雪峰禅师,那么从山下慢慢慢慢爬上去以后,看到雪峰禅师就顶礼了。雪峰禅师说你从什么地方来?禅师说我从山下走上来。雪峰禅师说,那你辛苦了,一路辛苦了。那么这个禅师说:仰慕道德不惮辛劳。说我仰慕你的功德,所以我不怕辛苦。那么这个时候,禅师是明眼人就讲一句话说:汝犹醉在。说你还没有醒过来,这个古代的人善根深厚,你折服他你骂他,他起惭愧心。他马上跪下来说,请和尚开示如何让我醒过来?我不远千里而来,我就是希望你指点我一条明路,我不知道怎么下手。雪峰禅师讲了一句话而已:出去,然后转身就走了,出去就是说,你要从妄想里面走出去,不要老是住在妄想里面。

    我们刚开始不是去调伏妄想,诸位要知道,你如果你现在思考模式还是很冲动,拿着刀就敢跟那个有机关枪的妄想去对抗,你最后死路一条,你最后一定有严重的挫折感。刚开始不是跟妄想对抗,不是啊,先从妄想跳脱出来。所以先有安住力,才有调伏力。你要先站在一个没有妄想的角度先跳出来,然后你才有资格去对治妄想。

    修行的次第一错乱你就完了,你根本一生一世无成。安住空性不随妄转,空性就是清净心,这是很重要的思想。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你必须让佛号有个家嘛!

净界法师

    那么我们上两堂课讲到什么是佛陀,那么现在这一科讲到什么是道法。那么佛陀的法其实严格来说它有三个重点:安住力,调伏力跟引导力,但这三个力量以安住为根本。

    我们要面对我们无始的妄想,我们要处理我们无始劫来留下的生死业力,其实我们一生当中我们生生世世要处理的人生问题太多了,很多很多要处理的。我们经过无量的生死轮回,我们的内心累积很多很多的问题,但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自己安住,找到一个家,你不能没有家。一个流浪汉他要承受风吹雨打日晒,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家,他的生命很被动,他只能够利用没有下雨的时候,他只能够利用没有台风的时候,他才能够去做事情,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家。

    如果我们心中有一个家,我们不管是下雨不管是刮台风,我们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而去做我们想要做应该做的事情。

    其实我们内心当中是有家的,只是我们选择了我们不愿意待在家里面,我们愿意跟妄想在一起,这是众生的一个很大的盲点,明明我们受到妄想的伤害,但是我们却不知道离开它,不想离开它。在我们内心的深处有一块没有风雨的地方,没有烦恼的地方,没有业力的地方,没有老病死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安住的家。

    你不能永远活在说,没有人刺激你的时候,你不起烦恼的时候,把冷气打开来的时候你才可以修行,你才可以提起佛号。所以你这个佛号生起来太多条件要具足了,你这个佛号是太脆弱了,你怎么经得起临命终的时候呢?临命终的时候你全身插满了管子,哪是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时候呢?

    所以你必须让佛号有个家嘛,是不是?这个家是很坚固的不受干扰的,这个家是哪里呢?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个道理你要先了解,你不是本来就这样子的嘛,如果我们本来就有妄想本来就有烦恼本来就有业力,那这样子人生就没有希望了,那佛陀也不要出世了,因为我们不可能改变自己,因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子,但事实上不是嘛,我们本来不是这样子的,我们是后来才变成这个样子。所以我们应该把失去的家找回来,这叫安住真如,你必须把这个家建立起来,你后面才有资格去处理所谓的调伏烦恼,导归净土,导归菩提,才有所谓的调伏力,引导力的问题,你的心就是整天动荡不安,弟子心不安,你心中没有家,你修行你就很麻烦,你永远进进退退了,你人生充满了变数啊。

    所以我们首先我们知道我们无量劫的生命留下很多问题要处理,这是没办法的,我们要对过去概括承受,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过去,因果丝毫不爽。我们也不逃避我们的过去,但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把自己安顿下来,先把心中的家建立起来,那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本来没有妄想的角度来面对妄想;本来没有业力的角度来面对业力;本来没有老病死的角度来面对老病死,你才有可能在今生短时间成功的。

  禅宗的祖师把佛法修学分成三个道次第,第一个你刚进佛门,内心很欢喜,这叫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古人说有相形,你心中很多的愿景,你希望能够透过今生的修学来生有美好的快乐的果报,这个可以理解,安乐道,所以我们愿意做义工,我们愿意利用人家睡午觉的时候偷偷跑去扫厕所,我们心中有愿景,我今生痛苦没关系,我积集善业,我来生照样可以享受快乐的果报,刚开始都是这样子的,有相行嘛。可是你慢慢慢慢的告诉你自己,有相的果报它会触动生死业力,你要付出代价的,一个甜美的蛋糕里面是有毒药的。

  所以我们慢慢慢慢的从有相行提升到无相行,就进入第二个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段太重要了,整部《楞严经》就在讲这个观念,告诉你怎么离一切相,好的相状不好的相状通通不要管它,刚开始要先否定自己的妄想,你拒绝它几次它就没有力量,这个妄想为什么势力那么大,是你把它养得又肥又大的,你每次都随顺它,辗转增盛,《楞严经》说的自心取自心,结果非幻成幻法,你每一次都满足你的妄想都随他的愿,结果它像滚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大,到临命终的时候你的佛号被妄想吃掉了,因为你打妄想的时间比较多,你念佛的时间比较短,所以你不对治妄想,你临终的时候就糟糕了,你心中两个势力,一个佛号的势力,一个妄想的势力。

    所以我们要做到不随妄转第二个阶段很重要,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你开始要见相离相,虽然有妄想你慢慢慢慢告诉你自己安住,不随妄转,因为这个本来就不是你的东西,你没有必要去招惹它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心中的业力,你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件事情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它不会因为你打妄想而改变的。

    你看我们现在操心说这个人还没有回来,那个人怎么样,诸位你要知道,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不会因为你的操心而改变事实,你要知道你这打妄想是白打了,你打妄想你倒不如去里面念佛。所以这个第二阶段是很重要啊,离相,离相清净,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当然离相就是《楞严经》的思想,但是离相不能把它当圆满,因为它只是空性,到了法华会上即一切法,到法华经的时候佛陀告诉你,再把相状再找回来,籍众生的相来修你的六波罗蜜的法,但是那个时候的心情不一样,你是见相离相,那个时候你心中有众生的相,但是你不住在上面,你不执着,你是暂时借用。很多人都劝我讲《法华经》,我说不要紧张,先学《楞严经》先修离一切相。

  有一个禅师他在行脚的时候,跑到一座很高的山上,那么他远远望去在山上的最顶的地方有一个茅棚,那个茅棚几乎没有路可以走上去,就全部长满了草丛,看这个人是在上面住很久了,因为他没有路可以走上去。

    所以这个禅师很辛苦才登到了山顶,找到这个茅棚,跟他敲门,这个修行人看有行脚比丘,请他进来喝一杯茶。那么这个行脚比丘就问这个修行人说:仁者你得何道理在此修行?问这个问题,内行人,内行人不会问你说:你一天拜几拜啦?念几声佛号啊?这个是枝末。他说你心中是安住在什么道你才能够住下来,得何道理在此修行?这个住茅棚的比丘说:我几年前看到一只泥牛沉入水中,就是有泥巴的牛,这个牛充满了泥巴沉入水中。那么这个行脚比丘说:那你准备什么时候出来呢?等待泥牛浮出水面。那么这个泥牛沉入水中是说,这泥牛当然古人讲那个泥牛就是我们的心,心可以做很多事情,这个牛可以做一件事情,说这个心以前打太多妄想,我必须让它沉入真如法性三昧里面,从空观的智慧好好地洗涤这个牛身上的污垢,我必须让自己先沉淀下来,让妄想沉淀下来。那么等这个牛再出来的时候是一个干净的牛了,是一个离相清净的心,我就有资格从空出假广修方便,这个时候可以修一切法,叫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我籍众生的心来修布施;我籍众生的心来修持戒;那么籍各种因缘来念佛,但这个佛号是坚固的,这叫不生灭心。

    所以诸位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成功失败,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转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必经的过程,没有一个人可以避免的。如果你看到一个人修行的时候很快乐,他突然间变得不快乐,不要紧张,好事。他现在开始,真的修空观的人没有什么快不快乐,他的心是寂静的,他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你一定要经过一个没有快乐没有痛苦的阶段,你的修行才正常。

    如果你学佛以后一直很快乐,不正常,因为你没有办法进步,因为你活在有相。你不断用妄想来刺激你,你完全用善业来刺激你的感受,你永远很快乐。学佛要先求快乐,然后没有快乐,然后才有快乐那就对了,第三阶段再出现那是法喜。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了说安住,你必须在心中安住在你的空性,就是清净心先安住下来,你才有办法去处理无量的生死问题,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在进入主题之前先谈安住的问题,那么以这个本来无一物为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修行为什么要先设定目标?

净界法师

   好,我们现在透过我们前面的前言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法。我们现在有资格来讲到修行的调伏力跟引导力了。我们看甲二的正文,甲二的正文当中有四科。第一个发心篇,第二个正见篇,第三个修行篇,第四个果证篇。那么前面三个发心,正见,修行是因地的修行,第四个是果地的功德。

  我们先看第一发心篇,发心篇当中有四个主题。第一个显心愿为修行之先务,为什么要发心先说明它的道理。第二个变心愿为立行的标准,那么这个如何来发心,就是这个发心有几种差别的标准。第三个别明发心的差别因缘,我们如何才能够正确的发心。第四个结示发心的功德以劝修,那么我们如实的发心有什么样的好处。

  先看第一个,心愿为修行的先务。就是说修行为什么要设定目标?先说明这个道理。看经文:

  常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者众生可度,心发者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纵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藏,必先具发菩提愿,不可缓也。

  好,我们加以解释。那么我们前面讲到内心的安住,这个地方讲到发心的问题,就是说,常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发心跟立愿是差不多的,很接近,就是你先要有一个目标,我们安住了以后下一个就是引导。

    为什么要先引导,要有一个目标引导呢?因为佛法的法门太多了,而人生太短暂了,你不可能什么都去尝试,所以你心中有一个家以后,你就开始要注意,就是说你要用短暂的时间,到底你希望来生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才可以集中你的心力去做你该做的事情。

    我们在修学法门的时候要有所选择的,这跟你的目标有关系,你必须用你的目标来检查你的过程,看看你有没有偏掉。所以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才能够知道,在天台宗叫做什么?叫做善知通塞,就是说有人告诉我们这个有一个法门,有人告诉我们那一个法门,那我怎么知道要怎么取舍呢?你要知道善知通塞。

    就是说这个法门对你的目标是通,它有加分的效果会让你的修行更畅通,就是说我修这个法门让我趋向目标更畅通,这个法门可以修,修这个法门让我的目标变成阻碍,这个我不能修。所以你人生的选择完全从目标来判断,你没有目标就没有办法判断你的过程,哪些要取哪些要舍。所以说,愿立者众生可度,心发者佛道堪成,不管是上求佛道,不管是利他的下化众生,都必须要有目标来引导。

    所以我们修行当中刚开始先安住,安住空性,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你的所有的人生,安住以后下一个就是引导了,设定一个目标,看你来生希望变成一个什么结果,然后用你短暂的生命去实践它。所以这个第二个就是发愿。

  那么前面是正面的说明,这以下反面的来说明,假设你不设定目标的过失。假设一个人他也不发广大心,也不立坚固愿,那么你整天人家共修他也来共修,那么人家打佛七他也来打佛七,那么这样子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纵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这个打佛七啊,最容易看得出来这个人心中有没有目标,你看有人打佛七,他也无所谓啦你打板我就进来,你说打完我就出去,就这样子,这七天把佛号念完就算了。但是你这样子你的佛号没有力量,就是你很想要念佛,但是你不是我一定要念佛,你只是很想要。

    有些人打佛七的时候他是有目标的,这种人你看他念佛号的时候他的神态是不一样的,他带目标而来,这种人是有备而来,他可能遇到重大的zai 难了,他来念佛,他每一句佛号是有真实力道下去的,把力量放进去了,为什么?因为他有目标。

    修行啊,其实只有你知道而已,诸位要知道修行跟上班不一样,上班你只要打卡,走的时候在再打一次卡,你中间做什么没有人知道,是吧?但是你念佛的时候你是不是有用心,这个差很多,差非常多。我常常说有些人打佛七是结缘的佛七,跟阿弥陀佛结个缘,诶,我来了,跟阿弥陀佛打个招呼,你根本没有办法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你连阿弥陀佛的门都没有进去。因为你念佛号的时候你也没有把心放进去啊,为什么呢?因为你无所谓,你不想做些什么改变,反正你觉得就这么回事呗,打佛七就打呗。

    但是如果你真的是有目标,那不一样了,你是希求救拔,所以一个贫穷的人在追求珍宝,他有所求。所以净土宗是要有所求的,它是有相形。如贫得宝想,如病得药想,这个人是有备而来的,我不要等到第七天,我光是知道你这种心态,你这个打完佛七,你的收获一定不可思议。同样一句佛号,你准备好了,你念起来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你没有准备好,它就是一个音声,就这样子,它什么功德都表现不出来。

    所以你今天会接触到很多的法宝,你拜忏的时候也没有缺席,你拜八十八佛的时候也在啊,打佛七的时候你也在啊,但是你为什么修了几十年还是这样子呢?你缺乏一种目标,你没有愿力就没有动力,所以叫做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纵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虽然你修了一个妙法,但是这个妙法的功德显现不出来,因为你没有把力道,真实的力道放进去。你不能永远活在我很想要修行,不可以,你要提升到我一定要修行。修行成功的人,你看看那个往生净土传都是背水一战,没有例外。一个人在临命终时能够冲过生死大海,就是我没有退路了,我是业障生死凡夫前面是我唯一的出路了,一念心提起来,冲过去了。不是说你佛号念得多就临终往生了,不是这样子的,你没有下决定的心那个佛号就是百千万句,你有一千万个石头比不上一颗的钻石,诸位要知道,临终就一念而已。所以印光大师常说:要发起决定性的信愿,这就是目标呗。

  那么没有目标除了修行不得力,还有一个问题,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住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那么你不发菩提心,你没有真实的把整个功德导归净土,导归菩提,你的心就很容易贪恋生死的果报,那么生死的果报为什么是魔业呢?因为你在第二生你就开始放逸了,因为你追求你做义工的时候你心中希求来生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杂染的,那么你第一生作这样的期待,等到来生快乐出现的时候你一定放逸,放逸就开始造业,第三生就堕落了,就落入一种生死的恶性循环。

    第一生造业起善业,第二生享受,第三生堕落,堕落以后从痛苦里面出来你充满了悔恨,又开始修善,修善以后福报修得老大又开始放逸,第三生又堕落,堕落以后呢,从三恶到爬出来又起惭愧心又开始修行,你永远在恶性循环,因为你没有发起真实的菩提心。所以你所修善法,虽然佛陀施设很多的妙法不足以引导你到一个固定的目标去了。所以故知欲学如来藏,必先具发菩提愿,不可缓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