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传心法要讲记

传心法要讲记(7)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请翻开108页,中间,【文殊即实智,】【即】就是代表。在佛门里面,文殊是代表实智,就是讲空。【普贤即权智。】就是讲有。【权实相对治,】权实相对治就是说,这个人着有,我们就用空来对治;这个人着空,我们就用有来对治,就是权。但是呢,究竟也无所谓的权实二智,【究竟亦无权实,】为什么呢?因为同是一个本性,【唯是一心。心且不佛、不众生,无有异见。】心,它是纯一个觉性,所以它也不着佛的见,也不着众生之见,所以无有异见,没有什么两个见。【才有佛见,便作众生见。】只要你执着有一个【佛】这个见,那么就落入了生灭的众生见,那么不管你是【有见、无见,】这个不能翻译说:有看到跟没有看到,不是这个意思。是你执着一个【有】字,或者执着一个【无】字,乃至于外道的【常见、断见,】便成二铁围山,【便成二铁围山,被见障故。祖师直指一切众生本心,】就是要求我们的本心,这祖师大德,单刀直指一切众生,应如是求心,求什么心呢?求我们的本心,我们的【本体本来是佛,不假修成,】因为修成,有修,那就是造次、生灭的东西。【不属渐次,】渐次是阶位,也是生灭,【不是明暗。】明暗是对立,也是生灭。【不是明,故无明;不是暗,故无暗。】我们的清净本性,因为不属于明跟暗,所以本性因为它不是明暗的生灭代谢的名词,因此不是【明】字,因为它不是明、也不是暗,因为它是绝对的不生灭,所以它不是明,明暗是代谢之词,生灭的因果法。所以这一句说:不是明,故无明,这个地下那个无明,这个【无】字,就是无所谓。因为本性不是明的角度来看,所以无所谓的明。本性是不生不灭,它也不是暗,所以也无所谓的暗,也不存在这个【暗】,要这样解释才对。如果你把那个上面的【无明】解释作无知、没有智慧,那就错了!因为本性是不生不灭,它不是明,所以无所谓的【明】字;它根本就不是暗,所以也无所谓的暗。底下说【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所以也无所谓的无明,不能说它是无明,因为本体当下,当体即空,所以说,无所谓的【无明】这个名词。亦无无明尽,也不能说,你修行修到无明尽了,说:我修行修到无明尽了。所以说,也无所谓的无明破除掉,因为妄本来就是无体,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是因为我们眼睛有毛病,所以看到空中有花,眼睛好了,空中本来就没有花,妄本来就无根,怎么可以说它是尽呢?所以这一句话说:所以无无明,也无无明尽,所以无所谓的无明,也无所谓的把无明除掉,因为无明本来就不存在。【入我此宗门,切须在意。】如果我们想要修禅宗的心法,那么一定要注意这个地方,【如此见得,名之为法。】那么这样子悟到的话,那么就是叫做法了,名之为法了。那么因为见了法,就是见了真理了,那么什么是法呢?法是佛陀的发现和教导,佛陀的发现嘛,和教导嘛,法是事事物物皆存在,法是胜义谛的经验,是三个角度来说法。第一个,法是佛陀的发现和教导,佛陀发现了这个宇宙的真理,然后教化我们。法呢,是事事物物皆存在,因为哪一个事物的角度,都是缘起、都是性空,当下都是绝对的空性,所以说,法是事事物物皆存在。法是胜义谛的经验。第三个解释,法就是胜义谛的经验,胜义谛就是我们所谓的涅槃、第一义谛、中道、实相、一真、无所住、毕竟空,大般涅槃,那么这个就是法,所以说:如此见得,名之为法。因此任何一个因缘,你只要触动了你的本心,他就会开悟、开悟,但是因为我们的见太可怕了,太可怕了,那么你要不想生出这个见,那就信心很重要。所以一颗树,你对它有信心,这一颗树就是你的善知识;一个大石头,你对它有信心,这大石头就是你的善知识,就是这样子。所以在我们身旁的佛陀,我们如果对他没有信心,佛陀也不是我们的善知识。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外道亲近佛陀,是不是啊?他整天就是除了找佛的毛病以外,他怎么会见到佛的这个真理,佛陀的伟大呢?没有的,他们就说,佛陀夺取他们的供养,一天到晚吹毛求疵的,找佛陀的麻烦,这是为见所束缚,见不到的。所以《金刚经》里面讲:信心清净,即生实相。真的是讲得非常的好,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你对一个人有信心,你的实相法就起来了,所以师父一直解释说,不是师父的问题,不是外在境界的问题,是我们这一颗心有没有清净问题,一切法如果我们归咎到我们的内心里面,那我们就做自己的主人了,这才是学道的人,你一天到晚要求师父,给你这个、给你那个,要给到什么时候,你才没有烦恼啊?不如你当下回光返照,就见到实相了,对不对?法从心中悟,哪从善知识那边得啊?善知识能给你什么?指点,这个可以,给你增上缘,得,还是要从你身上自己去悟啊!所以名之为法,胜义谛的经验,那么这个胜义谛的经验,就必须要熏习,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一直的熏习,再一次的熏习,坐两个钟头,有两个钟头的宝贵、可贵之处;坐一个月,有一个月的可贵之处;三年有三年的熏习的力量,有一天你总是会悟。底下说:【见法故,名之为佛。】法因为无一切相可得,见到法,那胜义谛里面,就是不建立任何的相,这经验从佛陀的心胸里面展开出来,原来每一个众生统统有法,心中就有一个法。所以悟道的人的心,他的心就是自己的善知识,自己的善知识。如果自己不悟呢?求外面的善知识指点;如果自己悟了,我们的心,就是我们自己最好的善知识,永远不会迷惑嘛!是不是?

  【佛、法俱无,名之为僧。】佛跟法,说俱无,就是不着佛见、不着法见,名之为僧。这一句话不是说,佛、法俱无,统统没有佛、也没有法,这个意思就是不着佛见、不着法见,这个叫做【僧】,【僧】翻译成中文叫做和合,也就是所谓无为,和合就是无为嘛,所以【唤作无为僧,】没有任何的造作,【亦名一体三宝。】一体三宝顾名思义,就知道这个是同一体性的,同一个体性的三宝。譬如说我们佛,自心中有觉照,对不对?这个是佛宝。我们自心中悟到真理,有这个法可依循,这个就是法宝了。那么内在无诤,和合无诤,内心和合无诤,这就是僧宝了。那么三宝,佛表智慧,法表真理,那么僧表和合无诤,那么都是同一个体性的,所以这个叫做一体三宝、一体三宝。【夫求法者,】哪一种人才是真正的求法呢?【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众】就是僧,就是我们所讲的佛法僧的僧。【应无所求。】何以故?佛是智慧的代表,当体即空;法是真理的代表,当体即空;僧是和合的代表,当体即空,当然不可以着佛求,本来无一物;也不可以着法求,也是本来无一物;也不可以着众求,也是本来无一物,所以说:应无所求。【不著佛求,故无佛;】当体即空;【不著法求,故无法;】也是当下就是空性;【不著众求,故无僧。】也是当下就是空性。

  109页,【问:‘和尚现今说法,何得言:无僧亦无法?’】说:哎呀!老法师!你现在不是正在说法吗?你本身就是僧啊,你为什么说:没有僧也没有法呢?【师云:‘汝若见有法可说,】认为这个音声是有的,【即是以音声求我。】那么音声是生灭的东西,自性清净是不生不灭的东西,所以用生灭法,去求那个不生不灭的本体,是了不可得,只能顿悟、顿入、契入而已,不可以用生灭心,求如来的大觉海,那是永远达不到的,要悟入!【若见有我,即是处所。法亦无法,法即是心。】如果看到有一个我,就是处所,【处所】就是着相。你就有着相的地方,你处所,那就着相嘛,我们就立了一个着相的位置。法也是无法,为什么呢?法当下就是我们的心,心是无形相的,哪有法可得?【所以祖师云:‘付此心法时,法法何曾法?】交代这个心法,那么心法就是无法喽,那么法法何曾法呢?每一个法当体即空,就是无法可得,那么哪里有一个什么真实之法呢?一切法就是空性喽!【无法无本心,】如果我们了解无这个法之相,也没有本心的着这个相,所以说:无法无本心,无法之相、无本心之相,【始解心心法。’】你才了解我们这个本性之心法,才了解每一个念头都是无相,每一个念头都是毕竟空寂,我们才了解我们本心之大法,原来就是无法,【实无一法可得,名坐道场。】那我们一个人,当一个人认真念佛的时候,他空却了一切执着的时候,他就会有种种的瑞相,从心映现出来,心清净的时候,诸佛映现中。所以我们在这里,象我们在这里打水陆的时候,有很多人,心没有妄念的时候,见到种种的瑞相,有的人见西方三圣啦,有的人见*轮啦,有的人见到观世音菩萨啦,这个绝对不是打妄语的,他们不是妄语的。那有的人是比较夸张一点啦,怕人家不知道他很有修行,打妄语。所以见到种种的瑞相,不起胜解,若作胜解,即着群邪,只要你不把它当作是:我很有修行,就可以了。你只要心中清净,无一法可得,自然显现出来的,那个不怕。【道场者,只是不起诸见,悟法本空,】这里要划线,你要找道场,每一个人不是要找道场吗?其实很不容易的,你找到一个你理想外在的道场,你不如找到一个很好的心境,那怎么样是一个最好的心境呢?就不起诸见,悟法本空,这个最好的道场了!这徒弟刚刚出家,他就会这样子,他就今天来到这里住,看到这里不顺,他就到这个山上去。今天看这个师父的作风,他不喜欢,他生烦恼,师兄弟给他一个眼睛瞪大一点,他也不习惯,他马上要跑到山上去,那我问你:那山上的人就不会瞪你吗?你跑到山上去,就没有人,没有人,因为没有开悟,他会寂寞的呀,是不是?坐在那边他也烦啊,不晓得要作什么,整天做事,也没有那个体力啊,整天吃饭也很无聊啊,坐着,经典看不懂啊,因为他有种种的诸见,这个见也就是无聊,你不晓得做什么,经典看不懂,佛念不下去,他会活得很无奈的,活得很无奈的,因为他认为找外面的道场。那么师父认为,外面的道场应该是其次,我们内心这个道场,可是很重要的,要是内心这个道场找到了,那不得了了,处处都是安住的,不起诸见,就是不要起任何的执着,哪里都是道场,悟法本空嘛、悟法本空嘛!可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无始劫来这个执着,是非常厉害的,太快了,那个速度太快了,你叫他不起心、不动念、不执着,那太难了、太难了!大部分的人都发脾气,发完的时候再哭一哭,然后再忏悔,他很清楚的哦,都是这样子喽,把儿子打一打,然后自己哭一哭,然后再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没办法!都是先冲动完了、发泄完了,然后再回光返照:啊!这样不行、这样不行。我们的业力太快了,比我们的清净心比较快一点。所以这个也要下一番的功夫,不起诸见,悟法本空,这是真道场,释迦牟尼佛都是一直要叫我们找寂灭道场,一乘的寂灭道场,就是这个。

  【唤作空如来藏。】我们叫它叫做空如来藏。【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绝对的本体不生不灭,法无来去相、法无生灭相、法无增减相,一切法不可得相,来参参看,本来无一物,何处有什么尘埃?【尘埃】就是烦恼,哪个地方惹你烦恼呢?是我们心不安啊!【若得此中意,逍遥何所论!’】逍遥自在,有什么可以说明的呢?不必去说它啦,我们太逍遥了,太自在了、太自在了!象悟这个法是很重要的,我以前去过一个道场,这个比丘尼出家三十几年了,因为师父也很少讲这个心法,她就做法会啊、打打佛七啊、打打禅七啊,法会啊怎么样,这三十几年来,都没有教导她如何在空性下手,结果后来我去到那个道场看,这个比丘尼跟那个比丘尼,意见老是不同,你怎么样子,她就是很烦恼,在我这样子去看,我是觉得没什么事情,一点事情都没有,她们看就是事情很重、很多,所以如果我们对心性有所下功夫,我们去消弭于无形,这个烦恼会消弭于无形,他什么都可以原谅你,没有关系,什么都可以宽恕你,烦恼真的是要有一点智慧,才可以照得破,因此我们要想得到自在,真的是要在心法下手。

  【问:‘本来无一物,无物便是否?’】意思就是说,本来没有一物,那么我现在无物,就是了吧?【师云:‘无亦不是,】他认为无物,又着一个【无】,你现在用一个【无】,又变成有了,是不是啊?【菩提无是处,】因为菩提,【是】就是肯定。菩提没有一个定处,哪有一个【无】字可得呢?所以菩提无是处,【是处】就是定法啦,菩提没有定法可得啦,是不是?你用一个【无】字,那也是定法,那变成是一个有了,无也不是,菩提无是处,也没有所谓的无知解,也不能说无知解,【亦无无知解。’】也不可以当作它是无知解,因为它是知见很清楚的,所以不可以说它无知。

  【问:‘何者是佛?’】说:什么是佛啊?【师云:‘汝心是佛,】你的心就是佛,你只要肯绝对的舍离,令心慈悲喜舍,住于无所住心,那么你的心就是我们的佛。【佛即是心,】不二,【心佛不异。】佛由心中悟啊,是不是啊?所以说:心就是佛,佛就是我们这一颗心,【故云:‘即心即佛。若离于心,别更无佛。’】那个【别】字应该排在第三个字,他在这里排在第一个字,语意不顺,他是:别更无佛;那么:若离于心,更无别佛,那么这样就更顺。你都离开这个心了,另外你没有佛可得。

  【云:‘若自心是佛,】如果我们的心是佛,【祖师西来,如何传授?’】是不是?那既然我们的心是佛,那么祖师西来,自心是佛,根本就不必传嘛,是不是啊?因为我们当下这颗心就是佛,那你传什么东西呢?也没有东西来到我这里啊,就不必传来传去了。【师云:‘祖师西来,唯传心佛。】什么是心佛呢?【直指汝等心,本来是佛。心心不异,】心就是佛的心跟众生的心,没有什么差别,心心不异,佛心、众生心,这没有什么差别的,只要你悟到平等法,【故名为祖。】那么一个人心中平等,那当然不会起诸见,就没有什么烦恼了,没有什么烦恼。所以我们来自一颗无明的心,处处着、处处见、处处分别,释迦牟尼佛就想尽一切的法,方便叫你放下这个执着,放下这个见,放下这个烦恼。【若直下见此意,即顿超三乘一切诸位。】如果我们直下透得过,了解这一层道理,心心不异这个道理,心即是佛这个道理,那么三乘一切诸位,【本来是佛,不假修成。’】不必去造作,因为造作是生灭的东西,说:我要修行、我要修行。那是方便说,一切皆方便,方便即究竟,悟道的人,方便就是究竟,不悟道的人,一切他统统是方便,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在相上里面打转,那当然就不叫做修行了,对不对?圣者见体嘛,凡夫见相,圣人见到不生不灭的本体嘛,众生见到千差万别的生灭的差别相嘛,这当然就是叫做众生嘛,看到什么执着什么、看到什么执着什么嘛,是不是?所以说:本来是佛,不假修成。

  【云:‘若如此,十方诸佛出世,说于何法?’】十方诸佛出世,他到底说什么法呢?【师云:‘十方诸佛出世,只共说一心法。】就是纯一个心法。【所以佛密付与摩诃大迦叶。】其实这个大字就不必了,【摩诃】就是大嘛,摩诃就是大,摩诃迦叶嘛!【此一心法体,尽虚空,遍法界,】在这里,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看到:尽虚空界,遍法界,不要把它变成说,我们这个心由窄小,来遍布整个法界扩大,不可以由小来扩大这个法界,这个还是生灭的,这个变成一种落入观念的心,这不是实证的心法,我们往往会把虚空变得很大,是不是?那是因为我们现在定位在人类的很小,身体很小,那么我们要怎么样去体认这个尽虚空,遍法界呢?一切相莫着,哪里都是平等,是这个意思。尽虚空界,遍法界,你只要处处不着,处处缘起性空,那哪里都是平等,你要这样悟,才是正理。【名为诸佛理。论这个法,岂是汝于言句上解得他?】如果论到这个法,这不是你用语言上去讨论,或者是章句去分析,可以去体悟的,我们清净的本性,也不是在一则巧合的机缘,【亦不是于一机、】或者是某一个境界上,那么容易就可以见得到他的,【一境上见得他。】因为他是法离见闻觉知,法必须离开这个六根所建立的假相,六根所建立的缘起的假相,想相为尘,纳想为垢,那么这个都是不实在的,所以我们必须在六根建立的假相,当下就离他,所以叫做:法离见闻觉知,一切法要离开六根所建立的假相,如果建立了六根的假相,而去接纳,我们变成内守幽闲,犹为法尘,我们内守幽闲,我们守住那个落谢的影子,那个也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因此我们不可以,在眼耳鼻舌身意所建立的假相里面,拼命的对立、拼命的执着,因为这些缘起法是不实在的,因此修行,那么他要能够顿悟,就能够契入我们的本体。用什么证明呢?证明说一切法,到最后都必须要顿悟呢?我们每天都在念《心经》的时候,那个就是顿悟: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不是顿悟是什么?照见、透视它,当下五蕴就是空性的东西,是不是?他才没有今天除掉一点、明天除掉一点,那是指习气,众生的业力的习气来说,对清净的本体界来讲的话,他是要一时顿现的,所以叫做:照见五蕴皆空。他是当体就透过,透过智慧,绝对的存在,所以那个也是顿悟。【此意唯是默契得,】那么这个只是暗暗的相应,暗暗、暗地里来相应,明心见性,我们的本性,要私下、暗地里的相应。【这一门名为‘无为法门。’】无为法就是不假造作,认识了无为法,你是世间的等闲人,这世间就没什么事了!

  110页,【若欲会得,但知无心,忽悟即得。】你看那个【忽】字,忽悟就实然,就表示说因缘成熟了,迷迷糊糊,实然知道了,真的不可思议哦,真的不可思议,悟道,他就是这样子啦,他也不在意的,就有一天,他竟然悟道了:啊!原来是这样子的!就象这开枪,红心在哪个地方,近视眼看不到,拼命的开枪,今天打、明天打,后来打得很准了,砰!一枪打中了,是不是啊?哦!原来本性就是这么一回事,啊!我知道了!是不是啊?哈哈大笑了、哈哈大笑了,所以有时候悟道的时候,会疯疯颠颠的。若欲会得,但知无心,忽悟即得,迷迷糊糊的就得到了,因为他是下过功夫的,他讲那个【忽悟】,就是不是很在意,你很在意的,你反而得不到:我要开悟、我一定要开悟。那你永远不能悟了,这一分执着心就不能悟了。你可以精进修行,但是不能执着于说:我一定要开悟。那么这样子的话,还是一个开悟的相,那不行!【若用心拟学取,】【拟】就是准备,或者是解:思量,或者是揣测。如果我们用心去思量:本性是什么?我们好好的去学取。哇!那糟糕了!本性不能由外面,象知识一样的学的,不行的。这个本性一定要从内心里面自己去悟的,从外面学来的,都属于无知,纯属于无知,从外而学来的,都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是自家珍宝。如果我们用一个心拟学取,想要思量、揣度,说:本性是什么?我们来去向它学取,去得到一个本性,【即转远去。】那愈转就愈远了!【若无岐路心、一切取舍心,心如木石,始有学道分。’】如果没有歧路心,【歧路】就是走向差错的路,或者是误解,或者是指分别心。如果你不走错路,有正念,那么这个【无】字,再用一次,也没有一切的取舍心,无歧路心、无一切的取舍心,这个【无】还要再用一次。你这个心,没有取、没有舍,见到好的,就是拼命的执着嘛;见到不好的,拼命的舍掉,取舍都是见,都是分别心的产物。心如木石,木石就是如如不动,心就象无情物这个,木石就是,这个表示说,木石是表法的,是表示如如不动的这一颗心。始有学道分,你看!这个多不容易的,第一个,要拥有正念,第二个,要放下取舍,第三个,要心学习木石的如如不动。才开始有一点学道的分了、学道的分了,不容易的、不容易的!

  【云:‘如今现有种种妄念,何以言无?’】哎呀!现在不是有种种的妄念吗?起心动念都是妄啊,为什么说没有呢?【师云:‘妄本无体。即是汝心所起。汝若识心是佛,心本无妄,那得起心,更认于妄?】你注意看着它,注意观照看看,这个妄,来来去去、生生灭灭,无体就是不是永恒的,这个妄,本来它就不是永恒的,就象过客一样的。譬如说我们出国,到纽澳去,每天都搬家,什么叫做出国呢?出国的定义,就是拿钱去惩罚自己,使自己很累,然后怀着一颗失望的心回来,那叫做出国,每天都搬家、每天都搬家,搬到都快发疯了,一大早,五点半就morning call,六点就morning call,对不对?每天都搬家,每天搬来搬去。象我们住讲堂,讲堂这个就是真心,他不必搬来搬去,出国那个旅社就是妄心,虚妄的心,就是变来变去,那不是自己的,不属于自己的嘛、不属于自己的嘛!再来就是坐游揽车,人家说:哎呀!纽西兰多漂亮!纽西兰的风景,我描述一下给你听,它就是一个山,然后几只羊在那边吃草,当你很累的时候,睡觉打个盹,睡了三个钟头起来,风景统统一样,三个钟头以前,跟三个钟头以后都是一样,为什么?也是几只羊、几片草地,都是这样子,统统是这样子,统统是这样子的。所以我们现在学佛的人,这样出国,也没有什么好看的,也不晓得要看什么,那里不是山就是水,不然就是坐那个电缆车、电缆车,呜……这样子上去,每天啊,我们这一团吃素的,那饭菜都包好了、包办好了,那买什么呢?我又不买皮鞋,也不买鞋带,也不买貂皮大衣,我也不必去整理头发,每天都是什么?最多吃冰激淋一块钱,一支一块。吃冰激淋又吃得很痛苦,因为我们是大法师,台湾团的去很多,又躲在墙脚下吃,看信徒有没有看到,看信徒看到,赶快不敢吃了,赶快!看信徒看到:哦!你台湾的慧律法师哦!哎呀!拿支冰激淋,到处看看有没有人看,也很辛苦啦、也很辛苦,每天都花一块钱吃冰激淋,二十天刚好花二十元,也不晓得要买什么东西,带了一叠的美金去,又带回来,我们这一团都是向我借的,我好象在开银行,也没有什么意思啦,那个出国它就是这样。然后又是说,去坐什么海盗船,坐一坐,有的人一下来,哦!在呕吐,拿钱去处罚,使自己痛苦,这叫做出国,对不对?然后每天吃饭都是一样的,因为素食没什么好吃的,菜还没有上菜,就知道那是什么菜了,因为那个纽西兰、澳洲,他们没有什么菜的,每天菜都是一样的,他们那个丝瓜、菜瓜,每一条都很粗,不晓得为什么,美国人种的菜特别大,即粗大又枯涩,咬也咬不下去。每天最好吃的就是吃豆腐,每天吃豆腐,吃完二十天,一个豆腐脸就跑出来了,不知道吃什么东西,出国,唉!真的是这样子。把佛法带到国外去,是比较有意义啦!所以我们啊,这个都是因为起心动念,都是因为起心动念,因为稀奇啊,希望我们出国去看一看啦,怎么样子啦,对不对?那个出国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就是坐飞机,倒不是说怕飞机爆炸,这个机会不大啦,是坐在那个地方不能动,位子很小嘛,不能动,从香港一直飞一直飞,一直飞到Auckland ,从奥克兰坐飞机,纽西兰那个大首都奥克兰,一直坐到香港,好象永远到不了一样,将近坐了十一个钟头,十个钟头再四十几分钟,因为坐在那个地方不能动啊,可是很想放屁啊,又放不出来,因为被椅子档住了,被挡住之后,这个气就往上跑,挤上来了,然后又想要上厕所,可是跑了好多次,那个美国人一直看我,不好意思,他看一个和尚怎么跑这么多次厕所,你不上厕所,你又不晓得做什么,去了就跟美国人笑一笑,就进去了,等一下又跟他笑一笑,又进去了。坐在那个地方,哦!还没有下飞机,膀胱炎,坐飞机坐到膀胱炎,因为坐了十几个钟头,你想想看!那个出国,那个有多痛苦的事情,你就晓得那个出国有多痛苦的!还有就是人多的时候,在飞机上,那个也不晓得怎么办,没有的,人家那个外国人很自在的,椅子一弄开来,就躺着睡觉,你做法师,你敢吗?旁边没有人,你也不敢躺下来啊,是不是?对不对?怕这个邻座都是台湾团的,出去要有威仪啊,做法师很辛苦的,你们不晓得,你们试试看做法师,动弹不得,连放屁都不自由,怕太大声,人家会笑啊,真的啊!在哪里都有人认识,象我们要去澳洲的时候,从澳大利亚要转机到纽西兰,前面那一队的人就说:咦?后面那个是不是慧律法师?还将我转过身来,我说:是吗?没办法啦!你走到哪里,人家统统认识啦!所以这个讨论就是说,妄念,它就是这样子,我们做的那些举动,也没什么意义,象我们到澳洲去,去这个鸟园,下午四、五点的时候,都有很多的鸟飞过来,那个导游就说,叫我们要去看,那边的人就叫我们,把那个盘子端得很高、很高,哦!那个盘子端得很高,结果我们这一团也有人去端,一只鸟都没有,都跑到美国人那边去,结果为了照相,把人家那一盘借一下用,别人那一盘有鸟嘛,我们这一盘都没有。我就坐在旁边看,我说:这些傻瓜!鸽子想吃就会自己飞过来,你端去给它吃,闲着没事做吗?对不对?肚子饿了,它就会自己飞过来,还要你端去给它吃,何必这样做什么?它每天都有东西可吃啊!就是这样子。然后端那个,你就会觉得,发现人生很无聊,这个举动实在很难看,男的还可以看,这个女的用这样子,这个要问我们这一团的人才知道,反正我们也不会形容,真的啦、真的!我坐在旁边就很感叹。然后去养这个袋鼠,养这个袋鼠、袋鼠,一坐下去,哇!都是袋鼠的大便,袋鼠,就是这样子,看来看去,看来看去都是这样。凡所有相,都是虚妄。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传心法要讲记(8)



  【汝若不生心、动念,自然无妄。所以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云:‘今正妄念起时,佛在何处?’】妄念一起来,佛在哪里呢?【师云:‘汝今觉妄起时,觉正是佛。】你现在觉悟到那个是妄的,当下去空,那个就是佛,意思就是你觉悟妄本无根,放下就是嘛!【可中若无妄念。佛亦无。】如果在这里面,你去体会到,能够没有妄念,那么没有妄念,那么就没有所谓的佛了,是不是?因为你有妄念,才有佛的念、佛的见,那么妄念都没有,纯一个觉性的绝对的本体,【佛】这个见也没有了。【何故如此?】为汝起心作佛见,【为汝起心作佛见,便谓有佛可成;】那么这个有佛可成。【作众生见,便谓有众生可度。起心动念,总是汝见处。】我们的起心动念都是,【汝见处】就是都是你执着的地方,都是我们执着的地方。【若无一切见。佛有何处所?】如果我们不要强迫的去执着,去安这个假相,映入我们的妄想,映入我们的心,那哪里的处所呢?佛,佛是何物啊?嗯?【如文殊才起佛见,】才起法见,【便贬向二铁围山。’】

  【云:‘今正悟时,佛在何处?’】他就问了禅师,说:禅师、禅师!那我们开悟的时候,佛在哪里呢?【师云:‘问从何来?】你这个问,是从哪里显现出来的呢?【觉从何起?】是不是?意思就是,【问】本身也是无根,【觉】也是当下就是空性,他要找出代的根本,你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是什么?本来无一物嘛!那本来无一物,就是本来的面目了。所以你这个问从哪里来?这个【问】字,是从哪里来的啊?觉又是从哪里起的呢?【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声】就是声音。【色】就是色法。【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一切的音声、一切的色法,统统是佛事,哪里去找佛呢?【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不可以头上安头,嘴上安嘴,本性上,不可以安立任何的知见就是了。【但莫生异见,】你只要不产生任何其他不同的看法,【山是山、】用一颗清净心、平等的空性心去欣赏它,【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见一切相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对不对?【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总不出汝心。】但莫分别,无所住。【三千世界,】【都】就是总,【都来是汝个自己。】统统是你心中的映现的实相的物,三千世界,那么统统会归到你自己的心。【何处有许多般?】哪里有那么多的种种的不同呢?因为其实都是你这一颗心啊!你心外无法,因为一切相在你的心,但莫执着、分别种种的见,那么哪里都是实相,哪里都是缘起、都是性空,哪里都是唯心所造,所以【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虚空世界,皎皎地,】【皎皎地】就是洁净的。【无丝发许,与汝作见解。】意思就是心外无法,简单讲,你见一切境界,它都是把我们的法,如果我们用分别心,业障就会现前,如果我们用清净心,烦恼就没有,那么哪里都用清净心、哪里都用清净心……缘起性空,我们透视它,哪里都是清净心,无所住,那么什么山河大地,统统一心的东西,哪里都是我们这一颗心,看到这个茶杯,茶杯的清净心,跟看到卫生纸,卫生纸的清净心,这没有什么两心啊,同一个清净心。所以说,你只要不于一切事相做任何的见,就是清净绝对的本体,所以皎皎地,无丝发许,与汝作见解。【所以一切声色,是佛之慧目。】哎呀!一切的境界,都是佛的智慧的眼睛,为什么?清净心是一样。【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我们所谓的法,它不会单独而起来的,仗境就是籍着因缘,籍着因缘才生起来的,仗境,因为有境这个因缘嘛,是不是?【为物之故,有其多智。】这个【物】就是众生。为了度众生的缘故,所以这边要加两个字【示现】有其多,【多】就是种种,种种的智慧。为物之故,有其多智,就是为了普度众生的缘故,示现有种种不同的智慧,其实呢,佛【终日说,何曾说?】从生【终日闻,何曾闻?】何以故?一切法毕竟空性平等,不可得,说法者无法可说嘛,听法者无法可闻。【所以释迦四十九年说,未尝说著一字。’】因为一切皆空,不可得,我们《金刚经》里面,就是这样子。

  【云:‘若如此,】那么这样子,说了四十九年,未曾说一个字,那么按照你这样讲,【何处是菩提?’】那哪里,到底哪里是菩提,菩提是在哪里呢?【师云:‘菩提无是处,】没有一个菩提的地方,让你指出来的。【佛亦不得菩提,】若有得,那么就是凡夫了,化作生灭的念了。【众生亦不失菩提。】也不曾经失这个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不可以用身体去得,菩提也不可以用心去求,一切众生当下悟道,就是菩提相。【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当下你悟到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那么本来无一物,那么这个就是菩提相,简单讲,就是这一颗心的问题啦!

  【云:‘如何发菩提心?’师云:‘菩提无所得,尔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所以我们要修学佛道,就是必须要这样子,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每一个念头,都消融一切的众生所执着的这个假相,我们统统把它消归清净的自性,消归无相,清清楚楚的看,清清楚楚的放下,所以说:菩提无所得,你只要发无所得心,就决定不得一法,也就是菩提心。【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菩提,它没有你执着的地方,无住处就是没有定处,没有它安住的地方,法无定法嘛!意思就是菩提无定处,你无所住嘛,无所住就是菩提心嘛!那么菩提无住处,就是菩提心是没有定处的,无相的地方,无相它哪里有定处呢?是故无有得、无有得。【故云:我于然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佛即与我授记。】我在然灯佛的时候,就是因为悟到没有少法可得,佛就与我授记作佛,号释迦牟尼。【明知一切众生,本是菩提,不应更得菩提。】我们很清楚的知道一切众生,只要你悟,有心学佛,有心学佛,发这个大菩提心,发大勇气、发大智慧,我们菩提当下就是,不应当头上安头,更得一个菩提。【尔今闻发菩提心,】你现在听到一个,要发菩提心了,【将谓一个心,学取佛去,】【将】就是拿。拿了一个所谓的心,要学佛了,有一个菩提心了,我们拿这个心去追,这菩提心是什么?他不晓得放下就是,你当下就是你本来的菩提心。【唯拟作佛,】我们就希望去作佛,这个心去追求佛,不晓得息念,连佛见都不可得,唯拟作佛,你的内心里面就想要去作佛,去追求了,那么这样子的话,去用追求的,【任尔三祗劫修,】就是有为造作、去追求喽,【亦只得个报化佛。】那不是法身佛,法身佛才是真佛嘛!【与尔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有什么相干呢?嗯?跟你的本源真性佛,有什么相干呢?【交涉】就是关系。【故云: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如果你向外追求有相的佛,那么跟我们的法身的本心佛,那么就不相似了,因为有相嘛!

  【问:‘本既是佛,那得更有四生、六道,种种形貌不同?’】他说:我们本来是佛,【哪得】就是为什么,大陆这个语言,看起来怪怪的,【哪得】,我们在台湾来讲,都是用:为什么?本来即是佛,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些四生、六道,种种形貌不同呢?佛都平等相嘛、清净相嘛,为什么有这些不一样的相呢?【师云:‘诸佛体圆,】诸佛的本体界是圆满的,不增不减的,【更无增减。】因为堕于六道了,【流入六道,】这个本性不增不减,所以【处处皆圆。万类之中,个个是佛。】万类之中,每一个都是佛。【譬如一团水银,】一团水银,【分散诸处,颗颗皆圆。】我们倒过水银的人就知道,我们在化学试验里面,有水银的比重,十三点多嘛,水银的比重很重嘛,但是它是液体的、液体的,水的比重是一嘛,那么水银的比重是很重的,所以一散开来,它凝聚力很强,一颗一颗颗的,这个水银,颗颗皆圆。【若不分时,只是一块。】如果不分的话,就是一大块、一大块,但是一分开来,个个都是圆的,凝聚起来也是圆的一块,一大块而已,【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譬如说屋舍,那么屋舍不一样,形貌不一样,外貌也不一样,我们现在就是【舍驴屋,入人屋。】驴子,入于这个人屋,做驴子很辛苦的,我们看过那个影片,从喜马拉雅山这边到那边,都是用驴子,那个商人,都是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因为山上,有钱的人开车,但是也容易坏,可是那个沙漠,有时候都要用到这个东西,长途的跋涉用驴子,那很辛苦的,载得重、很重,走了很长的路,走不动,人家主人就打了,是来还债、还债,一个人变成畜生,是很麻烦的!【舍人身,至天身。】那到天身去也很麻烦,享乐,一天到晚就享乐,那么享乐也不知修行。【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都是你取舍的地方,【所以有别。】所以有种种差别。但是【本源之性,何得有别?’】我们本来的佛性,没有什么差别的。

  【问:‘诸佛如何行大慈悲,为众生说法?’师云:‘佛慈悲者,无缘故,】无缘,【缘】就是条件,佛的慈悲,没有任何的条件,【名大慈悲。】我们的慈悲都会有条件的,希望人家回馈嘛,所以不是无缘。名大慈悲。【慈者,不见有佛可成;悲者,不见有众生可度。】这个禅宗的定义,跟我们一般的教下的解释,是大不相同,我们教下的解释是:慈者与乐,悲者拔苦,这禅宗的心法,他的解释是完全破相的,慈者,不见有佛可成,没有成佛之相;悲者,不见有众生可度,没有度众生相,这个禅宗的解释,是大不相同。底下说:【其所说法,】这可以改作【夫】,大丈夫的夫。夫所说法,【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那么他所说的法,也无所谓的说,也无所谓的指示,听法的人,也无所谓的闻,也无得,一切法毕竟空寂,法无来去、生灭这种东西,一切都是如梦幻泡影的。【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那么这个是维摩诘叫大目犍连应如是说法,这《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那么【这个法,】若为夫,【若为夫】就是怎么可以说。法是从自心悟的喽,怎么可以说,我从善知识言下领得呢?若为道,【若为道:】怎么可以这么说,【我从善知识言下领得,】因为悟是从自己的心嘛,所以我们应当说:【会也、悟也;】就是自己的心去领会、自己的心去体悟,【这个慈悲,】慈悲就是佛啦!这个佛的慈悲心,若为,【若为】就是怎么可以。汝起心动念,学得他见解,【若为汝起心、动念,学得他见解,】就是说,那么怎么可以变成你起心动念,去向外学得别人的见解,说:这个慈悲,这个慈悲,就是这个佛的慈悲心,这个佛的慈悲,不着相的这一颗心,怎么可以变成你起心动念,去向外学得到,是因为从别人的见解学到的呢?所以底下加两个字,意思才显现出来,只要,加:只要,只要【不是自悟本心,究竟无益。’】只要你不是从你心上自己去悟的,一切没有什么益处。

  【问:‘何者是精进?’师云:‘身心不起,】不起就是不动,不但是端身正坐,而且心不起念。【是名:第一牢强精进。】我们不是常常说要精进吗?内心不执着、不起妄念,这是世界上最精进的人,是名:第一牢强精进,【牢强】就是坚固、勇猛。【才起心,向外求者,】你只要起心动念,向外去追求,【名为歌利王爱游猎去。】名为歌利利王爱游猎去,就是喜欢去外面攀缘,喜欢去外面游玩。那么【心不外游,】只要我们的心不往外跑,【即是忍辱仙人。】所以佛法是心法,【身心俱无,即是佛道。’】能够把身,身就是生老病死喽,心呢,这个刹那生、刹那灭,分别、执着统统放下,把这个身心契入空,毕竟的空寂,就是大寂灭道场,也就是如来,就是佛道。

  【问:‘若无心,行此道得否?’】那么如果用这个无心,行此道得本心吗?这样是不是得本心呢?【师云:‘无心,便是行此道。】你无心,这个就是行道了,【更说什么得与不得?】后面还加一个什么【得否】,所以他们都不了解,问的人都不了解,当下的意义是什么,要讲当下,若无心行此道,此无心即是道,不可以再加【得否】这两个字。禅师说:无心,便是行此道,更说什么得与不得?【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就是突然而起的,而且如瞥起,那么就是突然而起的一个念头,那么这个就是境,所以动念就变成境界了,动念就化作境界了。【若无一念,】其实若无一念,就是若无一念分别、执着啦,这样的意思更清楚了,因为活人都会有念的嘛,这个【无念】,很多人都会弄错了,以为是象死人的无想一样。若无分别、执着之妄念,【便是:境忘心自灭,】在境界上就没有了,不起一个念头,境界自然无了,这个妄想心,就自动自自然然的灭掉了。【无复可追寻。’】当下就是空,也不要再追什么、求什么。

  【问:‘如何是出三界?’】怎么样才叫做出三界?因为我们有执啊、执着啊,我们当然就是有三界可言,所以我们现在不落入执着跟分别,就没有了!【师云:‘善恶都莫思量,】善跟恶统统放下,【当处便出三界。】我们不能把三界,变成是一种有形相的阶梯,这是第一层楼,这是第二层楼,这是第三层楼,当然在事相上,是这样建立啦,我们应当把三界,建立在贪、嗔、痴这个角度,那么简单讲就是,三界是不离当处,着有,三界就跳不出,那么用贪、嗔、痴的角度,就是三界,比较清楚。所以说:善恶都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简单讲,你不执着心、不分别心,出三界就这么简单,最主要是习气难断。【如来出世,为破三有。】如来出世,是为了要破除三界的执着,【若无一切心,三界亦非有。】如果你没有这些贪、嗔、痴,三界也不存在的。【如一微尘,破为百分,九十九分是无,一分是有,摩诃衍不能胜出;百分俱无,摩诃衍始能胜出。’】再讲一遍:如一微尘,破为百分,把一个颗粒微尘分成一百分,就是一百个等分啦,你已经达到九十九个无了,你还有一分是有,你还着那么一点点儿,也不行,摩诃衍不能胜出,大乘的顿悟,还是没有办法,摩诃衍,这大乘之道,菩萨道、大菩萨这个道,还是没有办法出,就是不能留那么一点点儿执着,一点儿都不行,已经达到九十九了,破了九十九了,就是差那么零点一还没有,就是不行!底下加:百分俱无,我们不是一微尘破为百分吗,底下就加:百分俱无,俱就是一个人,再一个工具的具,文具店这个具是不是?百分俱无,统统没有,摩诃衍始能胜出,就是加上面这一句,本来上面那一句是:摩诃衍始能胜出,可是那个始字要改成不,底下这个,要整句把它引用下来,百分俱无的话,摩诃衍始能胜出,就是把那一句往下挪。就是我们要完成佛道,是一点滴尘、一点微尘许,都不可以有,都不能染。

  上堂云,【上堂】就是我们所讲的登台啦,上堂就说是我们有禅堂啊、念佛堂啊、斋堂啊,那个都是堂。【上堂云:‘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蠢动】就是虫类爬行的样子。上到诸佛,下到【蠢动】,就是虫类爬行的样子,【含灵,】含有一切灵性的,【皆有佛性,同一心体。】同一心体,但是跟我们佛性比较相应的,那就人道最快了,那么再来象那些猴子啦、狗啦、猪啦,也很接近了,牛啦、大象啦。那么如果说是蚂蚁啊,那就更遥远了,蚂蚁就更遥远了。所以杀害众生的话,杀接近灵性高的人,接近于佛道,容易修成佛道的人,罪就比较重一点。譬如说你杀人,当然判死刑了,要是你杀死一只蚂蚁,你说:把我抓起来,我杀死一只蚂蚁。你到警察局去,警察局的警察会说你是疯子,你神经病!同样是杀,可是为什么会差这么多?对不对?佛法也是从这儿开展出来嘛,杀戒也是这样子嘛,还有分重罪跟逆罪嘛,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犁、杀佛,这个杀圣人,这个都是逆罪,杀人,这个是重罪。那么杀畜生,又分等级了,灵性比较高的,那么就是轻罪,那么不小心踏死蚂蚁呢?心忏悔。那么很多人都问这个问题,做师父的也很辛苦,你到哪里打八关斋戒,师父一问,开示完了:有没有问题?他讲:师父!有问题。什么问题啊?我家那个蟑螂很多啊,到处爬来爬去的,那个蚂蚁也很多、老鼠啊,那怎么办?师父!那个蟑螂杀啊,怎么办?那你做师父的,你怎么回答呢?你叫他不要杀吗?那不可能,因为蟑螂里面有传染病的,是不是啊?那你怎么办呢?你要回答说要杀啊,就犯戒啊:要说不杀嘛,他家一大堆啊,然后做师父的人就善巧,不要正面回答,就跟他讲:哎呀!尽量保持家里干净吧,我的答案就到此为止。就这样子啦,就这样子,唯一的答案就是到这个就是截止了,没办法再回答下去了,要不要杀,那就看你了,看你了,是不是?我的话是看心血来潮,我这个人是看心血来潮,它要是在那边爬来爬去,让我看了很讨厌时,阿弥陀佛!拍旁边啦,把它赶走,拍旁边把它赶走,拍旁边,我每次都故意看不清楚:我不是故意打死你的,请你原谅我。没办法!在旁边拍一拍,它就会跑。有时候这个没有办法啦,这个太多了,你说不杀生,也没有办法,是不是?如果今天来讲的话,我们整个世界,都被蚂蚁占据了,都被蟑螂占据了,被这些动物占据,你说你不杀,你没办法活的啦,没有办法啦!譬如说我们身上有细菌,感冒打喷嚏,那当然就是细菌在作用啊,是不是?你说你肿瘤,你也是细菌、细胞在分裂,里面也是菌类的,还是一样的。那你说癌症,那癌症里面它还是虫啊,对不对?那你打针、钴六十,那这样讲还是杀生啊、杀生。可是呢,佛不是这样的意思,有一次,世尊座下的比丘往生了,往生了因为没有发现,结果留着,好几天才被人家发现,发现以后就已经长虫了,那长虫了,那么这些比丘,把这个比丘死尸抬去火葬场,没有人敢点火,没有人敢点火啊,是不是?没有人敢点火,因为那里面的虫很多,这个事情麻烦大了,赶快去请示世尊,这个跑去:世尊、世尊!那这些都是众生,他上面身体都是众生,怎么办?没有人敢点火啊,世尊说不可以杀生啊!世尊就回答说:此是寄生,人生随着生,人灭随着灭。烧吧!啪!就点火了,哦!世尊真是大智慧的人,真是大智慧的人!有一次我们看到这个戒律,律学,看到这个波斯匿王,人家外面带这个军队来,军队来要打,攻打这个波斯匿王,那么全国的人,上下都很紧张,大家都是学佛的啦、学佛的啦,没有人敢动啊,这个世尊教我们不可以杀生啊,这个一派军队出去打的话,这不是死一个、两个,都是死上万的人啊!然后就来请示佛陀,波斯匿王来请示佛陀:佛陀啊!我是一国之君,出不出兵在我一人,那么敌军准备攻打来了,我们只稍作抵抗,我们军队是有能力灭掉他,可是我们要不要迎战呢?然后世尊就回答,真是智慧!世尊说:国王乃一国之君,万众系于一王,万众都看你一个国王,就看你一个国王,若不抵抗,国家当灭,如果你不抵抗,国家就会灭掉。结果波斯匿王派兵就打了,世尊讲的,他就打,一下子就打胜仗了。世尊他不是说死执一方,说不杀生,就放着让你宰割,没有这样子的道理,没有这样子的,是不是?因此我们从这个问答,照世尊的指示,他不是说好战,因为人家打得没有办法了,人家快攻上来了,再不出兵,全国就被灭了,那个攻打来的敌军很残忍的,看到人就砍就杀了,世尊还是没有办法的,国王是万众系于一人,国王是一国之君啊,是不是啊?你不迎战,全国都灭亡,还是打,到最后还是打战,不惜一战,就是打。所以我们研究戒律,我们有时候要灵活的运用的看,灵活的运用看。所以这个能够不杀嘛,当然就最好了、最好了。所以说: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就象我们这个讲堂里面,很多人坐着,哦!那个大腿都被那个什么跳蚤,叮得象冰棒、红豆冰一样,在那边:阿弥陀佛……随着那个音乐节拍一直抓,阿弥陀佛……念快的话就:阿弥陀佛……就抓得愈快,都是跳蚤,没办法啦!是不是啊?我是为了大家打坐嘛,还是要请大家全部来消毒、全部来消毒,是不是?那没有办法的事情,水沟里的蚊子它会有传染病,你还是要消毒啊,不然你怎么办?统统不要,不要杀生,那你们来打坐,是不是?你早说痒死了!是不是啊?所以说这个,有某些事情是很无奈,那也很不得已,也唯有这样子做,那么你不要刻意的去杀生,但是在不得已的话,你为了环境、为了环保,有时候还是要这样做。所以这些问题,问法师,法师都不敢正面回答,我不能说:杀!没有罪恶。不是这样,我不会这样回答,所以你看着办,你应该怎么处理,你都很清楚的,不用我叫你杀,你就把它打死了,你们不是这样吗?

  【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更莫别求。【云何识自心?】那么如何看到我们的心呢?【即如今言语者,正是汝心。若不言语,又不作用,】你不说话,那哪里有作用呢?【心体如虚空相似,】心体体性跟虚空一样的,【无有相貌,】所以经典里面,用虚空来比喻我们的心体法身,是最多的地方,尤其《华严》,就是我们拜佛也是,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就是这样子,统统用虚空来比喻的,因为虚空没有生灭,无有相貌嘛,【亦无方所。】就是最接近的比喻。【亦不一向是无,】也不是一向统统是没有,但是是【有而不可见故。】是有而不可见,意思就是智慧是有,心体就是智慧,空寂的智慧,体性,不生不灭的体性,但是拥有智慧,智慧你说有,可是它不可见。【祖师云:‘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这个真性心地藏,就是我们真实的本性,在我们的心地里面,存在着我们的心地里面,它因为无相,所以没有这个头,也没有所谓的尾巴,无相的东西。但是它有作用,应缘而化物,这一句是应一切的因缘,而方便的去度化一切的众生,那么这个作用,方便称作智,称作智。底下:【若不应缘之时,】如是没有这个因缘,【不可言其有无;】不可以说它是有,或者说它没有。【正应之时,亦无踪迹。】【踪迹】就是脚印,行事的痕迹啦!【既知如此,如今但向无中栖泊,】【栖】就是栖息,【泊】就是停泊。安住了,【即是行诸佛路。】这个就是走诸佛之路。但向无中,这个【无】要会用,所以广钦老和尚,我觉得他很伟大,是我一生一世很敬佩的,包括我们这里的老参、初参,都要诵《广钦老和尚开示录》,他里面有一句话,是我的印象是给我最深的,就是说:一个修行人,应当要把有,化作无的力量。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就是一个修行人,应当把有,应当把一切化作无,要有这样的能力,就是修行人。我们一般世间人,都生活在有嘛、执着嘛,所以广钦老和尚告诉我们,我们一个修行人,应当把这个有,化作无的力量,要把它化掉,譬如说我现在有贪心,化掉;我现在嫉妒,我化掉;我内心里面已经偏差了,每一个念头一起来,都一直执着,要化无、化掉,清凉,这我们常常唱清凉地,是不是啊?火焰化红莲,火焰怎么化红莲呢?火焰就是我们嗔心啊,红莲就是清凉地,火焰化红莲,是不是啊?所以:如今但向无中栖泊,就是你只要把这个心,安住在绝对的毕竟空,就是所谓的无心,那这就得了!即是行诸佛路,就是那个执着,要好好的训练去放下它。但是如果说,我们讲放下,这是方便说,本性是不生不灭的,没有能放跟所放的东西,讲放下,是因为我们众生执着,所以我们讲放下,如果你认为佛性还有一个放下,那就不对了,佛性无一物,你放下什么?是不是?讲放下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训练过,我们一向都是执着心,我们才讲放下,因为放下,那也是见闻觉知,也是六根脑筋在作用啊,是生灭法啦,对不对?碰到境界的时候,我很辛苦,然后再观照、放下,那个就犯了止、作、任、灭的四个病,禅的四个病,止、作、任、灭,那么在《圆觉经》里面有讲,是不是?所以佛性,它非止、非作、非任、非灭,因此它就是当下毕竟空寂,必须与智慧相应,这个智慧是绝对的空慧,不是一般普通的小聪明,见一切相,如梦幻泡影,空性、绝对的智慧就跑出来,就不要说,我刻意的去放下它,因为本来没有东西,你要放什么东西?说【放】是方便讲,就这样,那么样的自然智、无师智就显现出来,我们的本体的自然智、无师智,无师智就是没有人教导我们的,我们本性就具足有这样放下的功夫的,就自自然然的显现出来,是不是?学佛,你说很难,是很难,要开悟很难;说很简单,真的是也很简单,不困难嘛!是不是?

  底下说:【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当无所执着,而生清净心,无所住,就是生清净心,当你生清净心,它就是无所住,这两个角度,是描述同样的东西,【一切众生,轮回生死者,意缘】就是意识攀缘,【走作,】就是狂走、造作,或者是差错、错误。【心于六道不停,致使受种种苦。净名云:】《维摩诘经》,【‘难化之人,心如猿猴。】猿猴,也就是难化之人很难度化,心就象猴子一样,跳来跳去、跳来跳去的,一下这样,今天要这样,明天他要这样,后天要这样子,是不是啊?跳来跳去的,心没有办法的,他常常发愿、他常常发愿:我要好好的来师父这边用功。听了法很法喜,回去以后,我没有烦恼了,绝对没有,难不倒我了!经过一个礼拜以后,又不行了,不行了,烦恼又来了,心就象猿猴一样的。再听听人家再赞叹师父两句话,又来了!再经过两个月以后,人家说师父怎么样……又退道心了,又不来了、又不来了,他好象是他的生命是我在主宰的,是不是?他没有主导,随着一切的相,听了好话、听了坏话,要修行不修行,完全是取决于别人,这哪里是一个修行人?我们要发愿:我来文殊讲堂,我依师父的法,我从现在起,我不退道心,无论什么事情,我都是依法不依人,我都是这么样精进,我都是不缺席的。这样才有入道之分啊,心如猿猴,跳来跳去的,听了几句好话就来,听了几句坏话就不来,是不是?这哪有智慧呢?【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然后调伏。’】用种种的方法,慢慢的制止啊、防御啊,慢慢的调伏,这个都是方便。【所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知一切诸法,皆由心造。】在由心所造,诸位在旁边就是写几个字,【心造】,就是指第八意识,不是指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不属造作,所以这个叫做无明,无始无明的造作,也就是所谓的第八意识。万法由心造,这个【心】不是指真如,真如不能造作,真如是无为法,不能造作的,这里是指无始无明。【乃至人、天、地狱、六道、修罗】就是阿修罗。【尽由心造。】统统是由心造的。【如今但学无心,】放下、放下、再放下,学习试着放下,可是很难哦!它那个烦恼比你更快的哦,烦恼比你更快的哦,真的哦!人家骂你两句,你的烦恼又来了,这个无心是很难的,但是根器利的没有问题。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一切境界本自如如,是不是?【无人,无我,】没有所谓人相、也没有我相,【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空性的东西,没有这些假相,所以只有佛,才是一个最了不起的圣者,真的!如果象那些大哲学家、大心理学家,那你怎么念啊,都迷迷糊糊的,这些不悟道,没有证悟到毕竟空寂的平等法性的人,他所说出来的理论,你念都念不完。象我们那个同学,念哲学系的,还有念那个心理学系的,念心理的,他都念罗素的哲学、黑格尔的哲学、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柏拉图的哲学、孔子的哲学,是不是啊?老庄的哲学,哇!这个世间,因为他不究竟,他看的统统不一样,不一样,这些都不一样。心理学家也是一样,弗洛伊德写的潜意识,然后讲了作梦的问题啊、潜意识的问题啊,然后我们内在里面的潜能的问题啊,然后意志,讨论心理跟意志的问题,分析得很多,这个心理学家有心理学家的看法;这个心理学家有心理学家的看法,然后都是在无明众生里面讲话,然后你为了要读博士论文,你就必须要写论文,你就必须写论文,论文就是批判,用批判的角度,就象日本人一样,日本人写佛法就是用批判的,用批判的。所以日本这是学者,不是真修行人,他是用妄想心拼命的执着,因为不见本性嘛,瞎子摸象,什么叫做瞎子摸象?摸到大象的肚子说:哦!这个墙壁怎么那么粗?墙壁。摸到大象的大腿,瞎子没有眼睛看不到啊,摸到大象的大腿说:哦!这是什么柱子那么粗?是不是啊?就是这样子嘛!摸到象的尾巴,他就:哦!这是什么扫把?这么大一支!日本人他就是用这样,所以日本人他们,他们真正的大学教授,你把他请出来,你叫他讲佛法,他不会的,他还是在大学里面教佛法的,所教的佛法就是攻击,他要写论文嘛,他要写论文、要写论文。所以有时候到日本留学回来的,到日本留学回来的,他们的学问不错,可是他的心性,他都是批判,都一直在批判,没有办法降服,那个烦恼都在,把佛法当学术在研究,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那不能息苦啊,没有办法停止我们这个痛苦的分别。因此我们念了佛法啊,是要降服的,进入绝对的真空状态,是真的了不起。所以那些哲学家,念了哲学的人,念到后来,你就注意看他的两眼,神经兮兮的!我就问了:你是哪一系毕业的?他说:我是哲学系毕业的。我就注意看他的眼光,就接近神经病的,因为他没有一个定论,他都是妄想的产物,今天有今天这个哲学,明天有明天那个哲学,我们为了要博士论文,又必须要批判,然后籍着这些资料,这些资料都来自于无明、都来自于无明,他就永远没有一个定论,都是永远在争端,都是永远在争执,没有究竟义、没有究竟义。所以我们宋明的理学等等,或者是朱熹、欧阳修等等这一些,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哲学,孟子的良知良能,是不是啊?这个都是,格物啊、致知啊,(王阳明主张)这个其实都是从佛教演变而来的,盗用佛法。那么我们佛法,他进入绝对真空状态,就一切都是平等,他不是建立在无明,不是建立在观念,更不是建立在经验,他是实实在在的证悟到绝对的本体,所放射出来的慈悲的语言。

  底下说::【但除却】就是除去,【如许多种妄想,】你只要除去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就是法身佛。【若不会此意,】如果你不了解这个平等法的空的法身,那么【纵尔广学,】就是广博学习,就把它当作是知识来学习,或者是没有正念,而【勤苦修行,】你拼命的吃苦,使这个身体吃尽一切的痛苦,不吃不睡,打饿七打得半死,怎么样?【木食草衣,】以木为食,以草来当作衣,这是够苦的吧!吃的是木,穿的是草衣啊!底下那个字:【不识自心,皆名邪行,】不了解这一颗清净的自性,统统是没有正见、邪行。师父重复的告诉大家:你修行你不要急,你一直拼命的要到山上去:我搞个茅蓬。又拼命的找个没有人、深山的地方,不要急嘛,你急什么?先有正见,对不对?跟在师父弄个三年、五年,对不对?弄个五年,你有正见了,你用本性,你来山上,你用本性,行也是本性,住也是本性,坐、卧统统是用本性在修行,你知道歇即是菩提了,你就知道有正念了。不要急,急没有用的,不是精进就可以成佛道的,精进有时候愈拼就愈着魔的。所以为什么古来寻求明师一指点,就是为了【正见】两个字,没有正确的见,那你走的都是错路,冤枉路!底下说【尽作天魔外道、水陆诸神。如此修行,当复何益?】这样观念错误、知见错误,你这样修行,你修到什么时候呢?所以宝志禅师就:【志公云:‘本体是自心作,那得文字中求?’如今但识自心,息却思惟,】如果我们要认识我们这一颗本心,你只要放下这些分别,思惟就是,【思】就是思虑、分别心,这些妄想尘劳,意思就是,在外境所落入的影像,统统要放下,譬如说,你看到一个钻石,你很喜欢,你一定要告诉自己: 钻石也不过是脑筋的影像而已啊!钱,比较敏感,钱大家都喜欢,我也觉得它很可爱,你也觉得它很可爱,人人都喜爱,但是钱多、钱少,就这样子看,看到钱:数目字,也是一种观念、妄想尘劳。如果我们用这样子冷静的心、自性清净心去看,【妄想尘劳,自然不生。净名云:‘唯置一床,寝疾而卧。’心不起也。】这个房间里面,只有一个床,那么寝疾而卧,就是卧病,有时候身体有病,就安住,安祥的卧在那个地方,心不起动念。【如人卧疾,】叫做卧疾,然后【攀缘都息。】就是都停止,【妄想歇灭,即是菩提。如今若心里纷纷不定,】就是纷乱、复杂的样子。【任尔学到三乘、四果、十地诸位,合杀只向凡圣中坐。】【合杀】就是指终究,舞曲的终了叫做合杀,舞曲,就是我们跳舞,这个曲子结束了,就是舞曲终了,叫做合杀,那么意思就是终究。终究只向个凡圣中坐,翻译就是落入阶位、次第。因为【诸行尽归无常,】诸行都是落归无常嘛!【势力皆有尽期,犹如箭射于空,力尽还堕,】坠下来,【却归生死轮回。如斯修行,不解佛意,虚受辛苦,岂非大错?】我们苦得很冤枉,因为我们没有正见,修行的方式错误,我们苦,苦得很冤枉!【志公云:‘未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没有碰到这些明心见性,出世的高僧大德,我们很冤枉的,去服用这个大乘的法药,虽然我们说是修大乘法,但是我们方法错误,很冤枉的修这个大乘行。意思就是修大乘行,如果没有找证悟的人,没有找大善知识,那很冤枉,搞了老半天,搞不出名堂。【如今但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亦无分别,亦无依倚,】依靠、执着,【亦无住著。】也没有住着,【终日任运腾腾,】【腾腾】就是随缘,简单讲,任运腾腾就是,本来的意思,就是奋起的样子,也可以说是懒懒散散、缓慢的样子,有两种的意思。终日任运腾腾,就是显现,你整天任意随缘的显现、显现,无所住,就是这么样子,无所住,不是用语言,用你的行动去衬托出无所住,任运腾腾,【腾腾】就是我们讲:就是这样运作。【如痴人相似。】我们随缘,看起来好象痴人,【世人尽不识尔,】世间的人都不认识你,【尔亦不用教人识不识。】你也不须要去教人家认不认识你,所以悟道的人不寂寞,因为他心中有佛,有佛在陪伴,悟道的人,他绝对不寂寞,他一天到晚都拥有伴,他心就是佛。【心如顽石头,都无缝罅。】这个念xia,夏天的夏音,【罅】,这个是细小的裂缝,都无缝罅,就是破绽啦!【一切法,透汝心不入,】一切法攻你的心,攻不进去的,因为你无心嘛,是不是啊?【兀然无著。】兀然就是没有树枝的树木,叫做【兀】,那么就是枯木一般,兀然就是如枯木一般,浑然忘我的样子。树林没有枝、没有叶,这个叫做兀,就是枯木,单单树干啊、大的枝条啊,那其它的细条、这个嫩叶,统统没有了,只有枯木。象枯木一样,怎么样?浑然忘我的样子,【枯木】就是不起心、不动念的表示。【如此,始有少分相应。】这样才有少分跟如如不动的心性相应。【透得三界境过,名为佛出世。不漏心相,名为无漏智。不作人天业,不作地狱业。不起一切心,诸缘尽不生。】因为诸缘就是无生,一切缘起是有生,生当下就是无生,你要体会一切法都是无常、都是空,空就是无生,我们不可以起舍生,另外跑来一个无生,应该讲:诸法因缘生,就是无常,当下就是空、就是不生,诸缘都是空性的,不生。【即此身心,是自由人。】我们当下,了解一切缘起就是无生,莫管人家是非、善恶、恩怨,学聪明一点。我常常看到这些徒弟,或者是这些在家居士,有时候我看他们活得很苦恼,我替他很难过,不晓得是为谁在活?哪有说因为别人怎么样……我们活得很难过,哪有这么笨的人!他的生死跟我们了无关系嘛,了无痛痒嘛,对不对?我们最重要的,是处理心性上的问题,哪个有时间去挂碍别人的是非善恶?没有的,一切随缘,众生这么样说,就随缘谈谈,就尽了,所以大智慧的人,不会受影响的,他只有心存慈悲,放下,大智慧都是平等的,他真的是自在的人,他是缘生无性嘛,是不是?所以我们要把处理内心的问题,远远超过一切的问题,那你是一个修行人。【不是一向不生,只是随意而生。】不是一向不生,无生,是站在体上说的,站在相用来讲,它还是生,所以生即是无生,只是随意而生,随这个意念而生,清净心而生,这个【意】就是清净心。

  【经云:‘菩萨有意生身。’是也。】意生身就是随自己的意,清净心而生。意生身,那么就是说,他想要到哪里,就可以到哪里,这是指法身,意生身当然是指法身啦!【忽若未会无心,】如果你并不能体会,无心就是道,【著相而作者,皆属魔业。】把这个划线,划双红线,你不想落魔业吗?记住!着相而作,皆属魔业,你一心:我要拜佛,我每天想要看到佛。你很快就着魔了,你保持这个无所住的心,心把佛持得很清清楚楚就好,见到了,这是我们清净心见到的,你不要管它,也不要执着,如果着一个相,硬要看佛,你小心了!你很快就着魔了,很快就要送精神病院的。着相而作者,皆属魔业,也就是落入生灭、因果法。【乃至作净土佛事,并皆成业。】乃名佛障,乃至作净土佛事,就是心里有执着,我们的心就是用清净心,这个自然的净土,没有关系,可是我们执着有一个净土、有一个佛,我们那就变成业障了。【乃名佛障,障汝心故。】因为汝心本来无一物嘛!为什么?【被因果管束,】动念,就落入因果的管束,所以我们在这个《梵网经》里面讲,非因、非缘、非果,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我们要在因,当下观空,就是放下,绝对的空性;在缘,悟到缘起也是空性;在果来讲,果报,我们要悟到果报,要所有的病苦统统会入空性,认命、接受它,没有关系,一切的因缘果报无奈你何,这就是佛了,你一样要受果报,所有的果报,如风吹光,如刀割水,了无痕迹。这个《大智度论》里面讲的:佛受不受果报?佛要受果报的。佛受什么果报?受这个因果。受的果报是什么?如风吹光,这个风吹这个光、光线,有什么用?太阳光在那个地方,风一直吹,没有作用啦,对不对?没有作用啊!如刀割水,了无痕迹,释迦牟尼佛也要生病啊,示现生病、开刀,释迦牟尼佛还开过刀呢!真的啊!释迦牟尼佛的脚指头脓烂了,开刀啊、开刀啊,是不是啊?这个耆婆是名医嘛,就给他开刀,他本来不敢,开刀这个是出佛身血,不敢啊!他说:是我允许的,没有关系!释迦牟尼佛的脚,长水泡化脓,就开刀,是不是?何况我们凡夫不开刀?开刀很正常的,开刀,operate,所以说这个,你只要落入因果,凡夫是还不起的,圣人没有关系,圣人对于因果,他是无所谓的,是不是?

  【去住无自由分。】去跟留都没有自由,因为心喜欢执着一个佛,或者执着一个善,那就统统落入因果了、落入因果。这个拜神道的,都是这样子的,所以这一贯道的说,也是一样,落入生灭的东西,度一个多少功德,度两个多少功德,所以他拼命的拉,是不是?地狱有除名,天堂有挂名,这个是哪里呢?是生灭的因果法,一看就知道不究竟、不懂法啦,是不是?不懂法,法无来去相嘛!是不是啊?一贯道的说:我们修行到最后回理天,见无极老母。我说:理天在哪里啊?理就是不生不灭啊,你去哪里啊?哪里不是理?是不是?还要去见什么老母?你的本性就是你的老母,你的般若智慧,就是你的老母,你看不清楚啊,般若是诸佛之母嘛,也是我们自性清净心之母嘛,是不是?【所以菩提等法,本不是有。如来所说,皆是化人。犹如黄叶为金,权止小儿啼。】哎呀!这个小孩子在哭的时候,拿着这个黄 se的叶片说:哎呀!这个黄金给你、黄金给你,妈妈这个黄金给你。这个小孩子听到这个黄金很高兴,很高兴在玩一玩,小孩子不哭就好了,【权止】就是方便停止小孩子哭,是不是?方便停止小孩子哭。有时候母亲不在、母亲不在,小孩子哭,没办法,他的爸爸就把他的奶头:来啊!妈妈不在,就吃这个。结果让小孩子哭 得更厉害,因为男人的奶头是苦的,会苦啊、会苦啊,小孩子哭得更厉害,是不是啊?没办法!有时候用这个大拇指,妈妈不在,伸进去给小孩子咬,不哭就好了、不哭就好了!是不是?【故实无有法,名阿耨菩提。如今既会此意,何用驱弛?】何用急急忙忙的奔驰?【但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更莫造新殃。【心里明明,】清清楚楚,【所以旧时见解,总须舍却。】以前的见解,统统要放下,统统要放下,这些见地不是佛,佛是没有这些知见的。【净名云:‘除去所有。’】除去所有。【法华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这是信解品第四,这个都舍父逃逝,逃逝之子的这个比喻,他的爸爸是很有钱,结果这个儿子离开了,现在要认爸爸,他不敢认了,爸爸就是比喻作佛,我们是流浪三界的儿子,不敢认佛、不敢认佛,是不是啊?因为我们太卑贱了!所以说:常令除粪,除掉什么?粪就是,【只是除去心中作见解处。】见解处。【又云:‘蠲除戏论之粪。’】蠲除就是,这个念:蠲(juan),【蠲除】就是免除、清洗的意思。【所以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故经云:‘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若言:佛道是修学而得。如此见解,全无交涉。】这全部都没有关系的,并没有关系的。【或作一机、一境,扬眉、动目,只对相当,便道契会也,】我们明天从这个地方开始讲,因为这个录影带的时间,录影带的时间,最多两个钟头嘛,超过这两个钟头,就录不到了、就录不到了,所以不能再讲下去了,算你们好运,不然我还想继续讲下去,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没办法了!明天我们继续讲,诸位尽量参加,好不好?

  下课!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传心法要讲记(9)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14页,倒数第三行,或作一机、一境,扬眉、动目,只对相当,便道契会,【得证悟禅理也。】也许在一种机缘,在某一种境界,那么扬个眉、动个目,这个【只对】,这个只对就是,【只】就是适合,【对】:相应,适合又相应、相当,便道契会,得证悟禅理也。【忽逢一人不解,】如果碰到一个人不解,有人不了解,心里【便道:】别人都不知道,【都无所知。对他若得道理,】如果对他,就是别人,对别人从自己这个地方,得一个道理,【心中便欢喜;】表示我们的功夫比他好,我们功夫比他好,他从我们这边,得到了这个道理嘛!【若被他折伏,不如他,】比不上对方,比个高下,结果比输了,【便即心怀惆怅。】【惆怅】就是愁闷、感伤,或者是失意,若有所失的样子。【如此心意学禅,有何交涉?】用这样取舍心、高下心、斗争的心、胜负的心来学禅,那跟禅了不相干、了不相干。所以这一句话,整句的意思就是说,实然碰到有一个人,不了解道理,然后就说对方很无知、无所知,那么对方就来请问他了,他就告诉他一些道理,那么对他若得道理,就是对别人从自己的地方,从己处得个道理,心中就很欢喜了,表示我们高于他。如果被对方折服了,不如他,心就怀这个失意、惆怅、感伤,那么这么样子心意来学禅,有什么交涉呢?【任汝会得少许道理,只得个心所法,】只得个心所法,【禅道总没交涉。】你这样子,任你会得少许一些道理,只得个心所法,心所法就是说不是绝对的,心所要跟心王相应嘛,是不是?那禅它不是的,心所就是动念,这还是个动念,五十一个心所法,那表示说,还是在执着跟动念的角度,禅道总没交涉,这禅道,当下就是绝对的存在,不生不灭的本体。底下说:【所以达摩面壁,都不令人有见处。】都不让、不允许我们,有一点点的这个执着,见上的执着。【故云:忘机是佛道,】这个【机】就是机巧,机智分别。忘掉这一些不必要的小聪明,就是忘掉这一些世俗的、机智的分别心,那就是佛道了,我们一定要抛下这些虚伪的假面具。所以说:【分别是魔境。】我们每天给这个外境,带给我们多少的困扰,其实也不是外境困扰我们,我们要说自己没有智慧,不懂得放下内在那种假相,被这个假相,缘生缘来的假相,搞得没有办法修行,真心用不出来,每天用的都是妄心。【此性纵汝迷时,亦不失;悟时,亦不得。】我们的本性,我们现在迷失了,但是从来没有丢掉,就是你觉悟了,你也没有得到,为什么?好端端的,都是一直在你的面前,从来没有离开过,好端端的就摆在前面。所以【天真自性,本无迷悟。】迷是对悟讲的,悟是对迷讲的,虚空无所谓的迷跟悟这个名词。它早就存在了,法身也是。尽十方虚空界,【尽十方虚空界,元来是我一心体。】本来就是我们同一个心体,【纵汝动用造作】算你动用造作,【岂离虚空?】我们不管怎么样子的行住坐卧,一切的造作,它不能离一虚空,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不可以离开虚空。【虚空本来无大、无小,】为什么?虚空没有比较嘛,好端端的摆在那个地方,我们的清净本性也是这样。它是【无漏、无为,】【漏】就是烦恼。它从来没有烦恼,因为它不着相嘛,这个相粘不到它,不要被相粘住了,被粘住了,就不好修行了。那么它是无为,它没有任何的造作。【无迷、无悟。】迷是对悟讲的,悟是对迷讲的,这是两码事,迷跟悟,这个是脑筋在作用,我们说悟,其实是方便,那是对迷才讲悟,就象虚空一样,它从来没有迷,也没有悟,为什么?它从来没有来、也没有去,是自本以来,它就是摆在那个地方,清净自性就是这样,无所谓迷,更无所谓的悟。【了了见,无一物。】这个要读:了了(liao liao)见,你不要给人读错,读成了了(le le)见,那你麻烦大了!了了见,无所见,哇!很清楚的见,用本性,它自有见,对不对?所以我们说戒定慧、知见等等。无一物,【亦无人,】因为无一切人相嘛!【亦无佛。】为什么无佛呢?一个觉性啊,佛是什么东西啊?他到底用什么来讲,叫做佛呢?不可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见如来,那佛是什么东西?绝对的本体是什么?他当然是无佛了。【绝纤毫的量,】【纤毫】就是丝毫,绝丝毫一点点的量。【是无依倚,】这完全不能用依靠的,【无粘缀,】那么就是粘着、执着,这个【缀】就是相连的、相续的,相连、相续的。不要粘着、不要执着,而且【缀】就是连续的一直执着的,当我们发现我们很执着,那我们就走入黑洞里面、陷阱里面,赶快回光返照,可是那个还不是本性,本性是,记住!无师智、它是自然智,它是好端端的就摆在那个地方,说:我今天迷了,我动一个念头去觉悟它。那是犯了作病,止作任运的作病,本性非作故,何以故?一向纯觉。我现在,前一秒种是迷了,我下一秒钟悟了、悟了,那这个还是迷,悟了迷,那这个悟,它还是迷,为什么呢?因为本性从来不迷、也从来不悟,它就是好端端的摆在那个地方,是不是?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慢慢的去体会,这个虚空就是法身,法身就是虚空,它无量劫以来,它从来不增也不减,不生也不灭的,法本不生,法本不灭嘛,是不是?说迷是对悟讲的,说悟是对迷讲的,当然只有说,法身当然是所谓无迷跟无悟啦!【一道清流。】就是清净之流。【是自性,是无生法忍。】这个【忍】就是印可,印章的【印】,可以的【可】。我们的自性,它当下就是无生的法印,无生的法印。我们印章盖下去才生效,这个【忍】,就是印可的意思。就是讲证悟了,对这个无生法,他就证到那个实际理地的这个境界了。【何有拟议?】有什么可以讨论的呢?【真佛无口,不解说法。真听无耳,其谁闻乎?珍重!’】何有拟议就是不可思议喽,真正的佛、法身的佛,那就无口啦,真正的佛,我们这个真的是佛心的话,那是不可以用口的,那是音声。不解说法,也不可以去解这个法,因为法本不生,法本不灭,你所有的解,都落入言前方便,不是究竟,叫做不用去解说这个法。真正的佛的心,是不用口的,也不用解说这个法,那么真听是无耳的,真正的听,真正的听就是闻性,这个听,是听那个无声的,不生不灭的本性,如如不动的本性,声音一直显现出来……而我们的自性是如如不动,也不受影响,这是真听,是不必靠耳朵的,耳朵是肉也、耳朵是肉耳,那肉做的话,五蕴本空啊,所以一切都是幻觉、幻觉。所以真听,如果是清净法身,不来不去,不生不灭,那个如如不动的本性的闻,那是不必用耳朵的,说:其谁闻乎?这到底是谁在闻呢?一切法既然无我,那么无我就是平等了,那么是谁在分别、执着闻呢?珍重!

  116页,【师本是闽中人,】这个希运禅师,黄檗禅师本是闽中人,那么闽中就是福建,福建。【幼于本州黄檗山出家。】小孩子的时候,在本州的黄檗山出家,【额间隆起如珠,】额间隆起,额在这个地方,额头,小时候就是那个头怪怪的,是不是?隆起来,布袋戏里面那个老和尚,他也是隆起来,这就不是普通人,额间隆起如珠。【音辞朗润,】【朗】就是开朗,【润】就是圆润。他的声音、语辞,是开朗圆润、圆润。【志意冲澹。】这个【澹】跟淡水河的【淡】是相通的,这个【澹】,这个字我是已经会念了,还刻意的去找辞汇,果然跟我想的一样,我想这个【澹】跟淡水河的【淡】,应该是通用的,结果看了,是真的是通用。【冲澹】就是虚寂、淡泊的意思,这个人对什么事,都很平常心、很淡泊,也不会跟人家争长短,也不会跟人家争是非,他什么名利都看得很淡泊,这个是很有根器的人,非常有根器的人。他跟我大不相同,我没办法,我从小就很喜欢钱,很喜欢钱,因为很穷啊!长大了,发现这个钱就是假相,不过还是很喜欢看啦,你们不喜欢看钱吗?喜欢看而已啦,不会贪,喜欢看。【后游天台,】后来游这个天台,游天台山。【逢一僧如旧识,】【如】就是好象,【旧识】就是好象认识很久了,认识很久了,就一起走,【乃同行。】就一起走。【属涧水暴涨,】这个涧水,这个【属】字,就是刚好遇到,这个【属】字不是交代,交代的话,要加一个口部,或是有所属,这个念属(shu)三声属,【属】就是刚好遇到。【涧水】是两山的夹缝冒出来的水,叫做涧水暴涨,可能是下雨啦,水集中起来,就产生这个涧水暴涨。到这个地方,【师倚杖而止,】我们这个希运禅师,拿了一支拐杖就停止了,驻足在前面。【其僧率师同过。】那个出家众就领着这个希运禅师,想一同过去,这个希运禅师,这个黄檗禅师就给他考考试,看这个人自不自私。【师云:‘请兄先过。’】请你先过去吧!这个出家众、这个比丘僧,也不看左边、右边、后面,也不跟这个黄檗禅师一起过去,打个招呼,他就自己,【其僧即浮笠】就是斗笠啦,这个很厉害的哦,就象在看电影一样的,这个斗笠一拿起来抛在水中,就踏到那个斗笠上面,【于水上便过。】哇!就如履平地一样的,这个跟电影的情节是一样的,这要是我们现在啊,没有坐船,那没有办法啦,用斗笠?对不对?你用再大的斗笠,都会沉下去的。【师云:‘我却共个稍子作队,】这个【稍子】就是小子,小子、小人,小乘人的意思,自私自利的意思,稍子就是小子,我却共一个这个自私的人,一起作这个队伍,表示觉得很可耻。【悔不一棒打杀。’】哎呀!很后悔不一棒打死。

  【有僧辞归宗,】有僧辞这个归宗,有一个出家人,辞这个归宗禅师,这个归宗,他是智常禅师,归宗叫做智常禅师,智慧的【智】,【常】就是无常那个常字。智常禅师。那么这个归宗。这要讲一下,这个归宗禅师,是唐代的归宗智常禅师,他有一段斩蛇的因缘,显示这个自在无碍机法这个故事。智常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徒弟,这马祖道一禅师,会讲,等一下会讲。那么这个归宗智常禅师,他的籍贯,或者是生年、往生的年都不晓得,没有记载。他住在庐山归宗寺,所以那个【归宗】是个道场,归宗那个道场,就象这个文殊讲堂一样的,这文殊讲堂,【讲堂】,是不是啊?那么这个【归宗】,这是个寺,他的真的本名叫做智常,智慧的智,平常的常。那么这个在庐山的归宗寺弘扬宗风,他往生以后,封号叫做【至真禅师】,至真,至圣先师那个至,叫做至真禅师。他这里有个公案,斩蛇的公案,这是一个学禅的人都应该知道,很有趣的!他说,这个归宗智常禅师,有一次在除草,以前不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吗?是不是?除草。有一个专门讲经的出家人,因为在教下满通达的,可是对宗下,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三藏就在他一心当中,一个教下的人,不悟,他始终摸不着他在做什么东西。有一个会讲经的出家人,来参这个专门心法的,禅宗的归宗智常禅师,刚好有一条蛇过来,有一条蛇过来,哎呀!这个归宗智常禅师,看到那个讲经的法师在旁边,他一下子拿锄头来,啪!斩断,一下子就锯断它,把蛇锯断了。这个讲经弘法的法师,学问相当好啦,可是就是没有开悟啦,这个讲经的法师就跟他讲说:我啊很久就向往你这个归宗智常禅师,而我今天来看,你在除草当中,一下子就把那一条蛇锯成两段,你原来只是一个粗行的沙门。粗行就是说:你的行为很丑陋、很暴恶,我这么景仰的一个人,竟然连蛇都宰掉、都干掉它,又把它弄成两段。当然嘛,学教的人他就是看眼前嘛,就凡夫也是一样,看眼前嘛,不晓得那个是圣人。人家这个归宗智常禅师,不但不生气,他就说,归宗禅师就说:哦!你骂我!你骂我粗行沙门。那么就问他了:是你粗?还是我比较粗啊?粗鲁的【粗】。是你粗?还是我粗?然后他又问了,什么叫做粗?要先把【粗】这个定义,先定义看看,才知道是你粗还是我粗啊?他说:什么是粗?是不是?智常禅师:你讲的,是你问我:是你粗?是我粗?那我现在问你:什么叫做粗?这个智常禅师,拿这个锄头举得很高,这样叫做粗。那我问你:什么叫做细啊?因为粗是对细讲的嘛,细是对粗讲的嘛!那个智常禅师就把那个锄头放低一点、放低一点,然后简单的做那个斩蛇的动作,点一下,什么叫粗?就这样子,什么叫细,就把它放下,稍微比一下要斩蛇的手势。他说:哦!就是这样子,依照这样子而修行哦!他说,因为他教下他不懂嘛,他没有开悟嘛!然后智常禅师就跟他讲说:按照我这样粗跟细的来修行,暂且不要说啦,你在什么地方看到,用什么东西看到我斩蛇?你是用眼睛呢?眼睛这个是肉体,会坏的东西啊,不真啊。你是用眼识呢?眼识是执着的东西啊,也是妄想啊,你是用眼睛,是五蕴皆空啊,所构成的四大本空,五蕴无我,你是用肉体的眼睛,肉眼看呢?还是用这个分别心的眼根看呢?那也是妄想啊!意思就是说,按照这个粗、细修行,你先摆一边,那你是用什么东西,你什么处见我斩蛇?何处见我斩蛇?这下僧无对!他是讲经嘛,他根本没开悟嘛,这下回答不出来了。表示说我们要用真心,我们讲经说法不悟,他都是用意识心、妄心,就问他。所以宗下、宗门的人,他心境绝对了解教下的人,他一定了解的。教下的人,他不一定了解宗下的人,了解心法,他没有办法了解,他每天都在文字上游戏啊,讲来讲去,讲这个执着这个、讲那个执着那个,所以教下的人,就是专门研究佛法的人,常常骂,骂那个禅师:这些禅师啊,神经兮兮的,疯疯颠颠的!可是他承认他们是大彻大悟的人,因为他们在讲什么,教下的人都听不懂。所以宗下的人、开悟的人,他一定了解教下的人,教下的人,没有办法了解这个宗下的人是什么,因为人家是悟道的境界啊!象我们以前,看过这个禅宗的种种公案,哪个都是神经兮兮的,让你也觉得:这怎么会这样子?也是很不可思议,对不对?因此我们要了解,这个是诸位慢慢去参,是你粗?还是我粗?不过我们没有开悟的人,不要学人家那一套哦,学人家那一套,人家再问了,你就回答不出来了,人家是从本性流露出来的,你不可以依样画葫芦哦,你依样画葫芦,会被人家耻笑的哦!底下,有一个出家人,就拜辞了这个归宗智常禅师,这个智常禅师,【宗云:‘往甚处去?’】你要到哪里去啊?他说:哎呀!我来你这里这么久,都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云:‘诸方学五味禅去。’】我这个诸方,我到另外一个地方,我学这个五味禅。诸位!把笔拿一下,我简单告诉你,什么叫五味禅,就是五种禅,那么这个是宗密大师对禅的一个分析,有五种的,有浅深跟阶级次第的,五味禅。第一个叫做外道禅,先写一下:外道禅,第二个叫做凡夫禅,第三个叫做小乘禅,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第四个就是大乘禅,那么第五个就是最上乘禅,先写一下五味禅,然后我们再来稍微做解释一下,什么叫做五味禅?这个五味,五味禅就是五种交杂一起修的这个禅,这是对一味禅来对衬讲的,不是称五味禅,要不然就是称一味禅,这最主要就是斥责这五种交杂的如来禅,相对于那个只有一味的祖师禅,来作比较的。第一个叫做外道禅,这外道禅就是带着有执着的一颗心,欣上厌下,哎呀!欣赏天界的,欣赏境界比较高一点的天界,厌下就是厌离这个色界粗糙的这个心识、粗糙的烦恼,这个叫做外道禅,用一颗执着的心、去分别的心、计较的心,欣上厌下,所以称为外道禅,称为外道禅。第二个叫做凡夫禅,凡夫禅要修禅行善啦,第二个就是凡夫禅,什么叫凡夫禅呢?他心相信因果,正信因果,他正信因果,正信佛教的【正信】。他相信这个因果,他相信因果,他就会行善啊,但是他还是跟外道一样,用欣厌的心态去修行,对于天界,哇!他很欣赏;我行善,将来可以到天界去。欣上界,而厌这个下界,所以因为这样子对立的、取舍的心去修行,这个叫凡夫禅。第三个叫做小乘禅,小乘禅就是悟到我空的道理,就是人空,我们天台讲就是偏真,偏真之理,小乘禅。第四个叫做大乘禅,大乘禅就是悟到我空跟法空,这两种空性所显的真理而修行者,这就不得了了!破我执跟破法执了,这个不得了了,但是还是不究竟。最后一个,叫做最上乘禅,最上乘禅是什么意思呢?哦!这个就比较伟大了,就是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原来就没有烦恼,本自具足无漏的智性,此心即是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称为最上乘禅。这个最上乘禅,又称为如来清净禅,或者是一行三昧,或者是真如三昧,或者是一切三昧的根本,也就是达摩门下辗转相传的,当下悟道,也就是将达摩所传的禅,称为如来最上乘禅,以不同于四禅八定,那个大小乘的诸禅定。所以说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这个都不是佛陀所传下来的那个禅,也不是达摩西来所传的禅,达摩西来所传的禅,是最上乘禅。那么讲了这个五味禅,就是对一味禅所讲的,那么就更清楚了!说归宗大师,智常禅师,就是归宗问了:你往什么处去啊?云:诸方学五味禅去。五味禅。【宗云:‘诸方有五味禅,】有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有最上乘禅,【我这里只是一昧禅。’】我这里只有一味,一味就是祖师禅,祖祖相传,即心即佛。【云:】就说了:【‘如何是一味禅?’】哎呀!这个归宗禅师,棒子拿起来,就一棒的打下去了,【宗便打。】啪!就打下去了!这个出家比丘,这个比丘僧,哎呀!一打下去一痛,就讲了,怕他再打第二次,【僧云:‘会也!会也!’】【会也!会也】就是我懂了!我懂了! 这个归宗禅师,他知道他没有开悟嘛,是不是啊?他一讲:会了!会了!意思就是:我懂了!我懂了!【宗云:‘道!道!’】【道!道!】就是说,马上说!马上说!这个出家比丘,准备要开口的时候,【僧拟开口,】这个归宗禅师又打,一棒又打下去了,这个无上的禅是不能讲的,你一讲就不对了,再开口就打了,是不是啊?当下就是,你讲什么东西啊?离心意识、离言说相的,你讲什么都不对啦!【宗又打。】归宗禅师又打下去了,被打得受不了了,这个比丘僧赶快离开了。后来就到这个黄檗断际禅师这个地方来,【其僧后到师处,】这黄檗禅师就问了:【师问:‘甚么处来?’】什么地方来呢?【云:‘归宗来。’师云:‘归宗有何言句?’】【言句】就是教化。他有什么说法没有?这归宗禅师平常用什么来说法呢?用什么来说法,有什么言句呢?【僧遂举前话。】僧遂举前话。那么这个比丘僧,因此就把这个因缘就讲给他听了,哎呀!那这个内行的人一听就知道了,最上乘禅,连开口都不对了,是不是?说什么东西呢?不可说!不可说!说的话,动念就打,就不对,叫你要默契,开什么口呢?【师乃上堂,】在禅堂里面,【举此因缘云:‘马大师出八十四人善知识,】什么叫马大师?就是马祖道一禅师,这个很重要,这个人你不得不懂的,这个一定要讲的,马祖建丛林,百丈订清规。那这个不知道,百丈叫做怀海禅师,马祖叫做道一禅师。这个马大师,就是马祖道一禅师,这个马祖,不是我们北港林默娘那个妈祖,这个马祖,他是很了不起的,大彻大悟的圣者,马祖道一禅师!马大师出生是709,那么他的入灭是788,709到788,他总共活了八十岁。那么是唐代的一个出家人,那么他的上人,是怀让禅师,是四川省的人,俗姓是姓马,世间人称他马大师,或称为马祖,所以不只是说,神道教的有妈祖,我们佛教也有一个马祖,我们这个马祖是男的,他那个妈祖是女的,我们这个马祖是佛,因为是悟道了就是佛嘛,与佛的境界是一样的,这个妈祖,还在六道轮回里面的天人,有的人讲,她是观世音菩萨示现的,这个都是后来穿凿附会的啦,不可考啦,妈祖是林默娘。马祖名叫做道一,这个容貌很奇特的哦,他容貌有什么奇特呢?他走路象牛,可是看起来象虎,眼睛虎视,就是想要把你,好象要把你吃掉一样,走起路来象牛一样的,这个都很雄壮、很粗型的。他的舌头一伸出来,哇!超过他的鼻子,这个不得了,这个马祖道一禅师,把那个舌头一伸出来,超过他的鼻子,你现在就可以试试看,你不必这样试,你把这个手放在前面,你自己试试看,没有一个有办法舔到鼻子的,连我都没有办法,没有办法的,这个舌头过鼻,表示生生世世不犯妄语戒,引舌过鼻。足下有两个轮纹,他依这个资州的唐和尚,也就是处寂大师剃染,那么在渝州的圆律师受具足戒,在开元,唐开元期间,就跟着怀让禅师,学习这个曹溪的禅法,当下开悟,密受心法,就把这个心法教给他。那么刚开始,是在建阳的佛迹岭,不久以后,就到临川的南康跟龚工二山,那么在大历四年,就是西元769年,驻锡钟陵,我们所讲的钟陵录,是不是?江西的进贤,进贤县的开元寺,大陆也有开元寺。这个时候学者就云集了,化缘就大盛了。马祖讲了两句话,每一个人每天都在听的,这两句话大家都知道:【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我们平常:这两句话是谁讲的,我们每天都在讲的,禅宗里面讲的:【平常心是道】,这一句是马祖道一禅师讲的,【即心是佛】,这也是马祖道一禅师讲的,我们对祖师这个语录,多少我们要了解一下,是不是?那为什么要了解呢?才知道它的出处在哪里。大弘禅风,这个马祖道一,座下有一个弟子,叫做百丈怀海禅师,哦!这个百丈订清规,马祖建丛林,百丈订清规,一个是师父,一个是徒弟,师徒相呼应,变成一个了不起的道场。还有,他出了一个南泉普愿禅师,大梅法常禅师等等,总共在马祖道一座下开悟的人,有一百三十九个人,哇!现在未法,一个开悟、证悟就不得了了,一个证悟都不得了了,他的座下竟然有一百三十九个人证悟,你想想看!这是何等的功夫!怎么教徒弟的,教到这么伟大!就是吃苦、吃苦,跟着马祖道一禅师吃苦,吃尽苦头,磨练意志,如如不动。任何的东西,你想要开出甜美的果实,果实的这个甜美,一定要经过苦涩的阶段,一个出家人,他不肯吃过苦头,你别想你有成就的,不可能的!你没有这个苦,你体会不会深刻的,你不会,不晓得生死是可怕的。一个参禅悟道的人,你晓不晓得,我们以前看过那个传记,他们参是怎么参的?他们参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起疑情的时候,这样一坐下去,甚至晚上安板都不知道,第二天早课、起板,统统不知道,他就是这样子,一直参、一直参……起疑情嘛,整个心就定在那个地方,参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参到打破无始无明。他还没有开悟的时候,压,压不下去,吐,吐不出来,象要断气一样的,又不会死,那个人整个就楞在那个地方,因为进入无始无明的真空状态的时候,那有一段心路历程要挣扎的,那一片黑暗的,还没有打破无始无明,智慧又显现不出来,没有办法大用现前,可是压呢,他压不下去,他无始无终,里面一片黑漆漆的,就在那边吐不出来、吞不下去,哇!整个人快死掉一样的,有的人参的时候快发疯了!然后到有一天,破悟的时候,他那个生命的喜悦展露出来,他自己控制不住了,有的笑啊、有的痛哭流涕啊怎么样子,有的感恩师父啊,对不对?他知道生死已了、生死已了啊!所以说,他那一种破除迷惑、无知无明的这种喜悦,自己掌握不住了、控制不住了,放声大哭,或者是象发疯一样大笑。这禅门那时候大盛,很多。但是因为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寄居在这个律学院,因为那个时候,唐朝学律的人非常的盛行,象道宣律师,那个时候建立这个四分律删减补阙,所以这个律学大大的风行。那么持戒律的,哇!那个很烦琐的,那个要持戒律,那你要持到连微细的戒你都要持,那个非常麻烦的!你连晚上,说我生病,我要吃一杯药,那不行的!要说净的、要说净的,请一个人来,在前面,我要吃药,念一念:我因为生病故,所以我要吃药。那念一念,念三遍,他才可以喝那个药,对不对?要上厕所的时候要先弹指,对不对?衣服解下来的时候还要念,是不是啊?对不对?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去贪嗔痴,蠲除污垢,什么去贪嗔痴,统统念这个东西,什么以水灌掌怎么样子,哦!那个持律的人,够麻烦的、够麻烦的!所以说,都寄居在这个律学院的,可是这个法制有限,因为这个戒律非常的繁琐,那学禅的人,他是很洒脱的、很洒脱,那学律的人,他又必须是团体,不可以别住的,因此就在里面闹了很多的意见,学禅的人他是洒脱、他是自在的啦,是不是?他心早就解脱了,学律的不行,学律的一定要把这个色身,约束得跟佛一样的威仪,那这些学禅的人,都学得很辛苦啊,因此马祖道一禅师,就创建这个丛林,来安住这个学禅的人,跟律的分开,你们学律,你们就好好的学律的,我们都是学禅的。由是这个禅宗大大的兴盛,因为可以自由发挥嘛,学禅的人,可以坐在那边,你坐,可以坐整天没有关系,学律的不行,一起吃饭、一起早课、一起晚课、一起诵戒、一起研究戒律,是不是啊?心解不解脱,先摆在一边,可是学禅的人,他心早就解脱了,他才不要搞这个东西。因此他另外建丛林,结果宗门大盛,更有时间嘛,转化无穷,与律学院分开,自己做禅学院。在贞元四年正月的时候,那么在二月四号示寂,就是圆寂了,世寿八十。唐宪宗封号,给他封一个【大寂禅师】,大寂禅师。那么这个马祖道一,他发展得很大,那么称为洪州宗。那么道一是跟着怀让禅师所学的,怀让禅师培养这个道一禅师出来,就不得了了!那么就如同希迁禅师,跟着行思禅师学禅一样的,因此在当时,这个希迁禅师,或者道一禅师,两个人弘扬是并称的,都很有名的,希迁禅师就是石头了,石头希迁禅师。那么马祖因为在这个江西,阐扬南岳系的宗风,也就是怀让,那么也称江西禅,所以叫做江西马祖,闻名于世,江西的马祖,马祖道一禅师。这个有丛林,就是这个是第一个祖师,马祖建丛林,百丈订清规,百丈就是怀海禅师,所以大家称:马大师、马大师。好了!举此因缘这么说,这马大师,就是马祖道一禅师,出了八十四个善知识,当然是举比较有名的啦,其实不止啦,总共一百多个人。说:只要你问他们这些所谓的善知识,【问著个个屙漉漉地,】【屙】就是上厕所拉屎、拉屎,这个叫做【屙】,【漉漉】就是这个液体渗出来,这个【渗】就是三点水,再一个参悟、参学的参,参禅的参,壹贰参的参,国字的壹贰参的参,这个液体渗出的样子。那么【屙漉漉地】呢?就是你只要问他,个个这个拉屎,液体就弄得……那么这个就尿出来。它这个国语讲起来不连贯,用台语讲比较直接:【屎尿拉得满裤子都是!】台语很棒的,台语真是很会形容:【屎尿拉得满裤子都是!】马大师出了八十四个善知识,都说有所境界的,可是你问这个禅,个个屎尿拉得满裤子都是。意思没有办法,没有能力、没有能力。【只有归宗较些子。’】就是好一点点、好一点点,才了解到没有言说的真正的禅学、真正的禅学。

  底下,另外一个公案,【师在盐官会里,】【盐官】就是人的名字,就是盐官禅师。这个盐官禅师,是马祖的弟子,大家称他齐安国师,整齐的齐,平安的安。他是国师。说:我们黄檗禅师在齐安国师,齐安国师又称为盐官禅师。在这个地方住下来的时候,这大中帝,就是唐宣宗,这唐宣宗年少的时候,那么他也出过家,唐宣宗年号为大中,那么这个大中年间,是由西元846到859,唐宣宗的年号。这个唐大中皇帝刚做沙弥,【大中帝为沙弥,】唐朝有这样子的规矩,是不是?大概有这样的盛行,连皇帝都当沙弥。【师于佛殿上礼佛,】在礼佛,这沙弥,就是皇上,就将来的皇上,是不是啊?【沙弥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众】就是僧。既然不着僧求,也不求于三宝嘛,自性就是佛嘛,【长老礼拜,当何所求?’】是不是啊?【师云:】黄檗禅师就说了:【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常礼如是事。】我顶礼就是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我就是要礼拜这些事情啊,就是告诉自己无求啊,无所求啊!【沙弥云:】既然无所求,【‘用礼何为?’】对不对?你无所求,那么你礼拜是做什么?黄檗禅师知道他不懂佛法嘛,因为他还没有当皇帝,当然是他比较大,禅师比较大啦,他当皇帝,可能就砍他头了,是不是啊?师一巴掌,啪!没想到将来他是当皇帝,一巴掌就打过去了,因为在这里不能讲的、不能讲的,禅是不可以讲的。【师便掌。】一巴掌就打过去了,这个沙弥讲,这个沙弥打得痛了:【沙弥云:‘太粗生!’】就是:太粗鲁了、太粗鲁了!那有人这样子的,问一句话就打人,这么粗鲁!【师云:‘这里是什么所在?】自性清净啊,怎么可以让你【说粗说细!’】随后起来,又一巴掌再打下去,【随后又掌,】这里是什么地方,让你说粗说细啊?沙弥很不愉快的就离开了,【沙弥便走。】就离开了,是不是啊?我们要是这里,将来有一个人要做皇帝,来这里出家,你敢去碰他啊,你命都不要了,是不是啊?禅师他才不管这个呢,来了照打、照打,是不是啊?他生死已了了,他比谁都大,我们生死还没有了,还不行啦!

  好!翻过来117页,说:师,就另外一个公案了,【师行脚时到南泉。】这个也很重要,南泉普愿禅师,这个很重要的,南泉禅师,西元748年到西元834年,这个唐代的一个出家人,是河南开封人,跟包公是一样的啦,包公是宋朝人,他这个比包公更早啦,所以开封府很早就有了,河南的开封。俗姓姓王,十岁的时候,他就跟着怀让禅师学禅,哦!这个人不得了,普愿禅师这个人,苦节笃励,勤勉奋发,这个人很肯吃苦、很肯吃苦,所以啊,吃过苦的孩子,很容易成就的,从小好命习惯了,现在来到这里,师父讲他两句话,他马上就生气、抗拒了,那没办法成大器的。还好啊,我要感谢我老爸给我这个机会,不必讲得太清楚,给我们这个机会,让我跟师妈好好的修行,真是很感恩,让我们苦节笃励,勤勉奋发,非常感谢老爸这样子。好了!哇!这个吃过苦的孩子就是不一样,他什么苦他都干,别人不愿意做的,他都跑第一的,洗厕所啊、挑水啊、烧水啊、煮饭啊,这个人什么都做,那苦的,人家没有办法,他什么都自己来,他不会说:哎呀!今天煮饭,赶快装做没听到,今天要做早晚课,故意没听到打板,故意的哦,不是装的哦,嗯,故意的就是装的啦,是不是啊?他不会这样子,精进又用功啊,又替大众僧服务,所以这个人很了不得!师父看看那个祖师大德传,没有一个哦,一个都没有,没有人是修轻松行的,没听过!没有听说过,可以修那个懒懒散散的,不吃过苦可以修行的,连听都没听过这样子,都是吃尽苦头的人,所以吃苦能成就的。大历七年,就是西元772年,受具足戒,这在嵩山会善寺,那么就这个律师受具足戒。他研习,一开始研习这个律宗的,持律很严,不久就游诸讲肆,听《楞严经》、《华严经》,又通达《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哦!不只是苦行,他还通达这些论,后来参这个江西的马祖道一禅师,这个根器已经够利了,又持戒、又是精研,有所省悟,一下子到那个地方,马上就顿悟,很厉害的,马上就顿悟,去到那边,马祖讲几句话,对不对?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一下子就OK了!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没事了!悟道了就没事了,生命对他来讲,就是游戏人间了。在贞元十一年,西元795年,他在池阳南泉山建这个道场,普愿禅师有一个了不起,你一定做不到的,他这个行为,你一定做不到的,三十年不出山,我们这个没办法啦,我们到山上去住几天,就关不住了,没办法了,赶快到高雄来走一走,再住下去会发疯的,没办法了!他三十年不出山,哇!这个不是普通人!太和初年,就是西元827年到西元835年,应众,应大众的邀请,出山了,说:你已经闭关三十年了,可以出来了。因此一出来,这个学徒云集,他因为长养圣胎,长养得没问题了,无论是律啦、无论是禅啦,都没有问题!那么有一天,这普愿禅师,因为东堂跟西堂。两堂各在争一支猫,刚好普愿禅师走过去,说:你们争什么东西啊?来!说说看,你们跟我学禅学这么久,说一句给我听听看,你们能说得出来什么是禅,我这个猫就放给你们,你要是讲不出来,马上把它斩断。一下子,学禅学这么久,看到师父这么生气,师父骂他:你们争什么东西?讲啊!马上讲,讲出来,猫就放给你们,讲不出来,猫马上斩断。大众僧无对!普愿禅师刀一拿起来,啪!把那只猫斩成两段了。他有办法,他可以这样做啊,我们没有办法的啊!赵州从外面回来,赵州回来,因为大家都没办法回答嘛,这赵州和尚是大彻大悟的人,赵州八十犹行脚,从外面回来,这个师,普愿禅师就告诉这个赵州:哎呀!刚刚东、西堂的,两边的比丘在争那一只猫,我叫他们说,什么是禅?他讲不出来,我就把那只猫斩断了,不晓得赵州和尚你有什么看法?赵州和尚一听,赶快把他的鞋子脱起来,放这样子,顶上去,慢慢的走出去,慢慢走出去。普愿禅师说:你刚才如果在这个地方,你就可以救了那只猫了!诸位!那什么意思啊?不晓得,是不是?不晓得!意思就是,法没有两端啦,最脚底的,最脚底的是最下贱的地方,顶部是最尊贵的地方,不二法啦,头跟脚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无头也无尾啦,这个就是绝对的本体,看不懂啊?听不懂是不是?所以有【南泉斩猫】之语,脍炙人口。太和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示寂,世寿八十七,世称南泉普愿,有语录一卷。好!因为这个南泉禅师很重要、很重要!那么刚刚谈到那个公案,诸位都悟出来了没有?为什么要把猫斩成两段呢?这个猫就比喻说我们的法身,我们清净法身,诤,就是有对立、有对立,意思就是说,当我们在争执的时候,我们就会象这一只猫,他本来很完整的啦,清净的法身划分成二,本来是不二,现在把它划分成二,因为诤,所以一个人内心里面,诤与道相违,一个人内心里面的诤,争论的话,他就破坏了清净心,破坏了我们清净法身,不管世间是对、是不对,是善、是恶,你统统要用虚空的心去解脱,它不生、它不灭,非善、非恶,没有任何的恩怨,没有任何的相,这是本来面目,那东西单在争了,对不对?那这个一真法界,没办法显现出来了。所以就如同这只猫,道得,你讲得出,那就是完整的猫了,就完整的法身了。你道不得,道不得,你争论还在啊,啪!就斩断了,我们不二的法门变成二了、对立了。赵州一进来,一看,哇!对不对?他听了南泉普愿禅师这样讲,他就把那个鞋子拿起来,放在这上地方来,意思就是,最下贱的地方,就是最尊贵的地方,无所谓的开始,也没有所谓的结束;也没有所谓的尊贵,也没有所谓的下贱,为什么?我们头是最尊贵的,那脚是最下贱的,在清净的本休界里面,没有这个对立的相,所以头就是脚,脚就是头,那没有什么好放的,都是一的意思,法身是清净无相的东西,这样知道了吗?哦!这样我听懂了!说:师行脚的时候,到南泉普愿禅师,有一天斋时,【一日斋时,捧钵向南泉位上坐。】捧这个钵,到南泉的位上坐。【南泉下来见,】就是这个黄檗禅师行脚到南泉普愿禅师,一日过堂的时候,捧着钵,向南泉的位子上坐,南泉禅师,普愿禅师下来看到了,【便问:‘长老!什么年中行道?’】意思就是:你为什么坐我的位子呢?长老!是什么年中行道啊?【师云:‘威音王已前。’】这个【威音王已前】,是禅林的用语,又作【威音王佛出世已前】,这是禅林常用语,指点学人自己本来面目之语,意思就是父母未生以前,或者天地未开以前,空劫以前,叫做威音王已前,就表示父母未生前以前就开始了。这南泉禅师问这个黄檗禅师说:你什么时候开始修行呢?因为修行没有开始啊,没有开始就是,【威音王已前】就表示,不是指无量亿劫以前,没有一个开始,父母未生以前,我就开始修行了。意思就是,道早就存在了,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叫做威音王已前。【南泉云:‘犹是王老师孙在。’】犹是就是:哦!那跟我一样,就是跟我这个王老师在一样的。意思就是,因为南泉禅师俗姓王,常常称自己,常常自称:王老师。犹是王老师孙在,还是跟我在一样的,我也是绝对的东西嘛,是不是?你威音王已前就无始嘛,跟我一样,自性清净,现在就是了。【师便下去。】哦!师就下去了。

  【师一日出次,】出次,【南泉云:】你要去哪里啊?【‘如许大身材,戴个些子大笠’】戴这么一点点的斗笠,意思就是说,怎么不戴大一点的,戴那么一点点?你这么魁梧的身材,戴着那么一个小小的那么大的斗笠。【些子】就是一点点,稍微。戴一个稍微大一点的斗笠嘛!意思就是斗笠太小了。戴个些子大,【些子大】就是这么大一点点的斗笠,怎么不戴大一点的啊?你这么魁梧的大身材,为什么戴那么一点点这个斗笠呢?这黄檗禅师就说了:【师云:‘三千大千世界总在里许。’】因为法身是没有大小的啦,这一顶帽子,法身就具足,整个尽虚空间、遍法界的法身,跟这一顶斗笠的法身都是一样的啦,三千大千世界都在里面啦!【南泉云:‘王老师呢?’】是我吗?意思就是自性的意思,我的自性,就是足足了,我的自性就统统具足了。【师戴笠便行。】就是这样,没什么好说的,就走了!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传心法要讲记(10)



  【师一日在茶堂内坐,南泉下来,问:‘定慧等学,明见佛性,此理如何?’】这个道理是怎么样呢?【师云:】十二时中,十二时,以前没有时间,以前是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它一个时间是两个钟头的,所以是十二时中。我们现在称:二十四个小时中,那么古人没有二十四个小时,二十四个小时是西洋人的刻划的。【‘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哎呀!没有靠一个东西啦,绝对的本体,你要靠什么东西?没有能所的意思,十二时中,就是从早上到晚上,都是这么绝对的,活生生的存在。【泉云:‘莫便是长老见处么?’】难道这个是你真正的见处吗?是真的是你的功夫吗?【莫便】就是难道。莫便是长老见处么?难道这是你真正悟道的这种见地、这种功夫吗?【师云:‘不敢!’】不敢!【泉云:‘浆水钱且置,】【浆】就是JUICE就是较浓的汁液,什么果汁浆啦,就是果汁那一类的,或是米浆啦、水果浆啦!这浆水的钱且置,就不用谈了,单单你脚上,【草鞋钱教什么人还?’】教什么人还呢?是不是啊?出家人都是用施主的东西嘛,你这个鞋子上,穿的是教谁还呢?【师便休。】【便休】就是停止了,就不说话了,不说话了。后来这个沩山,那么后来沩山禅师举此因缘就问仰山,那么这个,等一下这个沩山跟仰山,这个很重要,这两个也是很重要,我们先讲这个沩山,他是灵祐禅师,沩山灵祐禅师,西元771年至853,那么是唐代的出家人,这个是沩仰宗的初祖,他是福州人,俗姓赵,法名叫做灵祐。十五岁的时候,那么随这个建善寺的法常律师出家,在杭州龙兴寺受戒,先后碰到寒山、拾得,这个人福报比较大,碰到普贤跟文殊了,是不是?二十三岁到江西,参谒百丈怀海禅师,为上首弟子,在怀海禅师那个地方顿悟、顿悟,因此就承这个百丈之法,那么后来就在大沩山建这个道场,叫做同庆寺,皇帝命名叫做同庆,大家一起来庆祝,同庆寺。后来跟裴休都有来往问答,那个名声大噪。后来这个沩山灵祐,他的命运比较不好,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会昌法难的时候,在唐武宗的会昌法难,灭佛,唐武宗灭佛,然后就逼迫这些出家人还俗,然后这个一些大彻大悟的人,没办法了,就躲起来,到处躲起来,因为看到出家人就抓,要不然就砍头,没有人敢现僧相,这个唐武宗,【三武灭佛】嘛,唐武宗灭佛。后来他就藏在这个市井之间,要不然命都没有了!到宣宗大中元年,就是西元847年,佛教就恢复了,大众就迎他回到这个旧寺,可是呢,他没有穿出家的衣服,因为穿了太久的在家衣服了,那么这个裴休,这个在家居士了解他的德行,就亲临劝请,然后希望他再回到出家的这个身分,出家身分。因为这个沩山灵祐禅师,住山总共住了四十年,大扬宗风,世人称为沩山灵祐禅师,那么大中七年正月圆寂,世寿八十三,法腊六十四,那么死后敕封【大圆禅师】,那有语录、警策各一卷传世,这个是沩山灵祐禅师。那么再来就是仰山慧寂禅师,仰山,慧寂,智慧的慧,寂灭的寂,慧寂禅师,仰山慧寂禅师,西无840到916,活了七十七岁,西元840到916,是唐代的禅宗的一个出家人,是一个祖师。俗姓姓叶,就是我们一般俗姓,叶什么、叶某某啊,叶启田的这个叶。九岁的时候,那么跟这个和安寺的通禅师出家,十七岁的时候,自己砍断两个指头立誓落发,那么参谒应真禅师,了悟了禅宗的这个旨意,不久到沩山灵祐禅师之内,这个沩山灵祐把他印可,后来更往江陵受戒,深研律藏,那个时候,他已经大彻大悟了,大彻大悟了,又回到沩山,他因为感念他的师父,人家就说:哎呀!仰山慧寂禅师,你已经大彻大悟了,你可以去弘法了。他说:不!我要感恩师恩、感谢师恩。所以他已经是大彻大悟的圣者了,他一样在他的师父旁边十五年,十五年哦,不离开他的师父,他因为感念他的恩师,是不是?两个人,师父彻悟,徒弟也是悟道,按照道理来讲是平等的,但是他一样不坏这个世俗的礼貌,他就是跟他师父做侍者,做十五年,十五年都不离开。你看这个一个悟道的人,他有多么感恩的心,哪象我们现在的,徒弟不凶我们就算很好了,没有这样子,以前的人,他懂得感恩,他懂得饮水思源,树木有根,所以以前的人修行,很容易成就,信心清净。现在的人不一样了,动不动他就每天一天到晚批评他的师父,不一样了,大不相同!难怪现在的人,悟道的人少之又少,牛角一样的。互相激扬宗门。那么唐僖宗的时候,迁这个大仰山,大振沩山之法道,叫做沩仰宗,一个沩山,一个仰山,两个合起来叫做沩仰宗,我们称为仰山,所以有称为【仰山小释迦】,这个慧寂禅师,智慧的慧,寂灭的寂,号称为【仰山小释迦】。你看这个修行的功夫,称他叫做小释迦,你想想看!跟智者禅师一样的封号,这样子的功夫,还做他的师父的侍者十五年,现在的徒弟哪有象这样,讲两句,明天就不见人影了,差太多了!唐朝那种根性,离我们现在大概一千多年。那么五代十国的后梁,贞明二年示寂,世寿七十七,后来敕封叫做【智通禅师】。好!这两个禅师都看完了,诸位看回来,【后沩山举此因缘,问仰山:】那个时候,【‘莫是黄檗】【构】就是伸长手臂来取物,【构他南泉不得么?’】意思就是,比不上的意思,难道是黄檗禅师境界,没有办法跟南泉相提并论吗?要不然为什么他,师便休,为什么黄檗禅师就停止不说话了呢?【仰山云:‘不然,】这绝对不是这样子喽!【须知黄檗有陷虎之机。’】再大的老虎碰到他,都要堕进他的圈套里面哦,很厉害!所以说,这个最狡猾奸诈的,那没有一个比禅师更厉害的,他挖一个坑让你跳进去,然后说你这样不对,挖一个坑让你跳进去,说你这样不对,是不是?黄檗禅师有陷虎之机,他很厉害的!【沩山云:‘子见处,得与么长!’】与处长就是,【子】就是你。哦!你这个见处,能够跟这个境界是一样的哦,【与处】就是这个处、这个境界是一样的哦,表示赞叹他,哦!你这个看法跟这个境界,都是跟他们一样的哦!

  底下,【一日普请,】普请就是供养啦,要普请大众来供养。【泉问:‘什么处去?’】意思就是:你要去哪里啊?黄檗禅师就说【师云:‘择菜去。’】就是我去选择好菜来供养大众,【泉云:‘将什么择?’】你用什么方法来选择呢?哎呀!黄檗禅师就把刀子拿得高高的,【师竖起刀子。】喂!用这一支啊,我用刀子来选择啦,看好的,我就把它砍起来了!这个刀子就比喻智慧,就用刀子,是不是啊?来选择好菜。【泉云:‘只解作宾,不解作主。’】你这种方式,这个用智慧,就譬如隐含的智慧,【宾】,宾就是方便,那个【主】,不可以当作是本体,本体是不生不灭的东西,智是方便啦,那么体是究竟啊,只解宾,不作主。那么这个禅宗,常常用宾主的关系来解释,是不是啊?【师扣三下。】认同,那就知道了,是不是?所以说,最高境界也不必说什么话。象现在啊,如果用这一套,不行的,你不懂装懂吗?对不对?如果有一天,我的侍者进来,法清进来,我就跟他敲三下,待会就看到他买三碗芋仔冰回来了。我当时叫你去买三碗芋仔冰回来?听不懂啊,是晓得是敲什么意思。现在用这一套是不行的,会买芋仔冰还不错,搞不好可能会买三粒鸡蛋回来。所以说,以前的禅师,大彻大悟的人他都不必讲话啦,敲敲打打,比比手势,他统统知道你在讲什么,不可言说,是不是啊?

  有一天,底下,【一日五人新到,同时相看,】你看我、我看你啦,怎么样?【一人不礼拜,】不顶礼啦,因为他表示他很有办法啦!【以手画一圆相而立。】就站在那个圆圈里面,以手画一个圆相,画一个圆圈圈,他就站在里面。【师云:‘还知道好只猎犬么?’】哪一个人能够知道,哪一只是好的猎犬呢?好的猎犬,他可以捕这个猎物啊!意思就是,你知不知道哪一个人才叫做上根利智的?你这样一来的话,就这么狂妄,你知不知道,他表示他境界很高喽,画一个圆圈喽,是不是啊?他就问了:还知道好只猎犬吗?你知不知道哪一个、哪一只是最好的,捕猎物的这个猎犬呢?意思是哪一个人的根器是最利的,他可以找到佛性啊!【云:‘寻羚羊气来。’】要捕这个猎物,找这个羚羊的气来。【师云:‘羚羊无气,】闻不出来,【汝向什么处寻?’云:‘寻羚羊踪来。’】踪,这个踪有这个形影,找这个羚羊的踪迹,是不是啊?【师云:‘羚羊无踪,】这个没有脚印呢?没有这个形影,怎么办呢?没有脚印可以寻呢?【踪】就是脚印喽!【汝向什么处寻?’云:‘寻羚羊迹来。’】一个踪、一个迹嘛,【迹】也是脚印啦!本来这个【踪】,意思是形影、影像,那么这个【迹】是脚印,这样来解释比较好。【师云:‘羚羊无迹,】如果羚羊连脚迹都没有,【汝向什么处寻?’云:‘与么则死羚羊也。’】有羚羊,一定有脚迹的嘛!黄檗禅师就不说话了,【师便休。】知道这个人没开悟啦!【来日升座退,】【退】就是退下来,升座开示以后就退下来了。【问昨日寻羚羊僧出来,】站出来,【其僧便出。】以为他要赞叹他几句话。【师云:‘老僧昨日后头未有语在,作么生?’】你觉得如何呢?我都没有回答你的话,未有语在,我统统没有说话啊,你觉得如何呢?按照道里来,【其僧无语。】其僧无语,就讲不出话来。意思就是说,这个【羚羊】比喻作我们的本体、本性,哪一个人,【好只猎犬】就是上根利智的人,可以找到我们的本性。他说:羚羊可以用气来找、用踪来找、用迹来找。可是本性是无形相的东西啊,用这样找来找去的,是找不到本性的啦!所以说,他一直说没有这个气,没有这个踪,也没有这个迹,佛性本来就没有这个东西,你怎么找呢?后来这个出家人,就认为那个是死羚羊,意思就是,妙用不能现前,所以知道这个人就没有开悟。其僧无语了!【师云:‘将谓是本色衲僧,】本色衲僧就是指:我以为你是一个真正开悟的,真正的一个出家人,【元来只是义学沙门。’】义学就是只是在义理上,教义、教法上打转的一个没有开悟的一个出家人而已。将谓是本色衲僧,我以为你是一个真正悟道的,行家的一个大彻悟的这个门人,原来你只是个班门弄斧,在言说上执着的一个,学教的一个出家人而已,并不是悟道。

  接下来,【师曾散众在洪州开元寺,】那么师曾经把这个大众分开来,住在这个洪州的开元寺。有一天这个【裴相公】就是裴休喽,【一日 入寺行次,】走走啦,到处走走,行次,来拜访、来走走。【见壁画,】看到这个壁画,【乃问寺主:】就住持啊!【‘这画是什么?’】这是什么画啊?是画什么的?【寺主云:‘画高僧。’】画高僧,这裴休,他是修过禅的啦,裴休修过禅。【相公云:‘形影在这里,】这是高僧的形,这只是形影而已,【高僧在什么处?’】真正的高僧在什么地方呢?【寺主无对。】意思就是,你画的这个只是影像而已,真正的高僧,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佛性,在哪里呢?糟糕!没开悟啊,寺主找不到了!【相公云:】裴休就问了:【‘此间莫有禅僧么?’寺主云:‘有一人。’相公遂请师相见,】就请黄檗禅师跟他见面,【乃举前话问师。】就说:那边这幅画,住持就说画高僧,我就说形影在这里,高僧在什么地方?住持没有对,那么你学禅的,你帮我回答。黄檗禅师他是大彻悟的人,【师召云:‘裴休!’休应诺!师云:‘在什么处?’】你回答了,那你回答我是在什么地方?因为这个裴休他本身没有开悟嘛,是不是?在这一句话,他应了、回答的当下,就作用,一切作用都是无我,无作用,佛性就显现出来了,佛性是显现出来的,你找不到的!师召云:裴休!这个就告诉我们本性,裴休就应:诺!本性就显现出来了,可是要找,找不到的呀!师云:在什么地方?你本性回答:诺!好!本性在什么地方?你找不到!【相公于言下有省,乃再请师开堂。】本性就是我们的主人翁,随时在作用,应缘而起,缘灭即寂。

  【上堂云:‘汝等诸人,尽是噇酒糟汉,】这个【噇】字就是饮食没有节制,酒糟就是酿酒后,所剩下的渣滓、渣滓。比喻只得残渣枝末,没有得到精华啦,就是得到这些而已啦,叫做尽是噇酒糟汉,噇就是吃那一些剩下来的渣滓而已。【与么行脚,笑杀他人,总似与么容易,何处更有今日,汝还知大唐国里无禅师么?’】 意思就是说,你这么样子的行脚,这样子行脚,又不悟道,笑杀他人,那简直是笑死有了!笑杀他人,用我们现在一句话就是:你简直是笑死人了!你这样行脚,连一点功夫都没有,一点悟也没有。总似与么容易,你们总是认为,修行是这么样的容易,是很不容易的,要下一番功夫的!何处更有今日,哪里才有今天呢?那么何处,你要到哪里去找?才有今天这样的因缘呢?是不是?意思就是劝大家要好好用功。你还知道大唐国里没有禅师吗?【时有僧问:‘只如诸方,现今出世,匡徒领众,为什么却道无禅师?’】大家都知道啊,大德现在,就是你啊,是出世啊,【匡徒】就是纠正、教育徒众、领众,为什么说没有禅师呢?【师云:‘不道无禅,】禅是法的存在嘛,事事物物皆存在嘛,不能讲是无禅,【只道无师。’】【无师】就是没有真正悟道的人,不可以说是无禅,因为禅是二六时中的真理,禅是本来的面目嘛,哪一个当下就是嘛,是不是?【无师】,无师就是只是缺少那些真正证悟的人,证悟的人叫做禅师嘛!禅是有,就是法的真理是统统有啦,不能说没有禅,可是没有悟道的人,只是无师。【后沩山举此因缘问仰山云:】沩山,然后问这个仰山禅师:【‘意作么生?’】 意思就是于意云何?你觉得怎么样?意思怎么样啊?【仰山云:‘鹅王择乳,素非鸭类。’】【鹅王】,那是比喻要证悟的人,那要看情况的啦,素非鸭类,【鸭类】就是不是一般的人,要大彻、证悟的人,哇!那不是那么容易的!这鹅王择乳,这是一个典故的,也就是说,这是很不不起的一个鹅王,把水跟乳放在同一个容器里面,这个鹅王只喝这个乳汁,而留下来的,统统是剩下是水,这很厉害了!牛乳跟水泡在一起,竟然喝下来的剩下是水,把牛乳全部都喝完了,很会选择的啦,水就表示众生,乳就是表示圣人啦、佛啦!这个鹅王择乳的故事,乃是比喻,觉者虽然安住在污秽的世间,也不被污染。又比喻它这个鹅王,能够明辨是非、真伪、正邪、善恶,什么是真的、什么是虚伪的;什么是正、什么是邪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统统知道!所以我们很了不得,有因缘看到这一段公案因缘,希望大家都当作鹅王,不要当猪王,笨头笨脑的!鹅王择乳,哦!这个鹅王,水跟乳混在一起,他可以吃到这个乳,水就留下来了,很厉害的,很会选择的!素非鸭类,不是那些泛泛的鸭,是鹅啊,不得了的鹅王啊!【沩山云:‘此实难辨。’】哇!这样子是很难办到的,这个不容易的。意思就是,要找到证悟的人,有智慧抉择,又能够这样证悟,哇!这个是很难办得到的,很困难的啦,不容易的!

  【裴相一日托一尊佛,】托一尊佛,【于师前胡跪云:‘请师安名。’】就请师父安名,因为一切都是假相嘛,要安什么名?【师召云:‘裴休。’】这个黄檗禅师就说:裴休!【休应诺。】又回答出来。【师云:‘与汝安名竟。’】名字起好了。很厉害的,这个!叫一声,是不是?相公便礼拜、便礼拜,你回答了,那么名字就安好了。【相公便礼拜。相公一日上诗一章,】上诗一章,【师接得便坐却,】就是坐下来,上这个诗一章,黄檗禅师一接,就坐了下来、坐下来。【乃问:‘会么?’】我这样坐下来,你懂吗?没开悟的人,就是搞不清楚。【相公云:‘不会。’】体悟不出来。【师云:‘与么不会,犹较些子。】就是还差了那么一点点儿。【若形纸墨,】如果还要用到这个语言、文字,因为他呈了一首诗给他嘛,是不是啊?还要用这个笔来写一写,哪有什么禅宗、最上乘宗的?【何有吾宗?’】最上乘宗不必通过笔墨的,我这样坐下来,你都体会不出来,是不是啊?那么你还差了一点点,如果我们这一宗,还靠那个笔啊、墨啊、语言文字啊,哪有什么我们这一宗,禅宗的心法?裴休的诗就这么说了:【诗曰:‘自从大士传心印,】从我黄檗大禅师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他这个圆珠,额头圆珠,身高七尺、七尺。然后【挂锡十年栖蜀水,】这个蜀水,这个【蜀】本来是四川的称呼,四川省。挂锡十年栖蜀水,那么就是说,没有出去游钵,这个锡杖本来是托钵用的啦,是不是啊?那么他没有出去化缘,就安住在这个蜀水,大概是四川吧,应该是指四川省。【浮杯今日渡漳滨。】漳滨就是福建的漳江,禅师是福建人,那么这一段是指裴休他本来是一个文人,终于漂泊到这个禅师这个地方。浮杯,什么是浮杯呢?古代的人,文人聚会的时候,就用这个酒杯,酒放到酒杯里面,放着,就让这个水流……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喝了。就象我们现在的掷那个芋仔冰,芋仔冰,叭卟叭卟那个,以前小时候,那个针一压,就指到天霸王,还有分大颗、小颗,有这个,指针指向哪一个,就领什么。这个浮杯就放酒,放在水里面,这个杯子放在水里面,这个水漂……漂到谁的前面,他就喝了。意思就是说,浮杯今日渡漳滨,那么意思就是说,这个漳滨就是福建的漳江,那么禅师是这个福建人,漳江之滨,那么这一段,是指裴休本来是文人,现在漂泊到禅师的旁边,就浮杯漂到这个地方,浮杯今日渡漳滨,【千徒龙象随高步,】千徒、徒众,个个具有佛门的龙象,怎么样?随高步,随着禅师的修行,大家的境界都很高啦!【万里香花结胜因。】万里香花,跑得那么长远的来,用这个香花来供养,是不是啊?结这个胜因、结胜因。【愿欲事师为弟子,】愿意服侍他,为弟子,哇!这个裴休是大官,学问是好得不得了,然后要拜他为师。【不知将法付何人?’】不知道这个法是要交代给谁?然后黄檗禅师,学问也是好得不得了,【师答曰:‘心如大海无边际,】本性哪有这个东西啊?就象大海的无边啊,是不是啊?【口吐红莲养病身。】这个【红莲】就是妙法啦!我们嘴巴,我的嘴巴,讲出来的统统是妙法,来治这个生病的色身,意思就是养病身,就是给他一个治病,这嘴巴吐出这个妙法,来治疗这个生病的色身。【虽有一双无事手,】因为他证悟了无为法了,哎呀!无事,对不对啊?【不曾只揖等闲人。’】你如果不懂得见性的人、见性法门的人,只用,这一只手只用来做礼貌的,问候人家,等闲人就是一般人啦,也不懂得见性,这一只手啊,本来我们这一双手是无事手嘛,就是无为法,证悟的人的手,可是不懂得见性的人,不体会见性的人,这双手只拿来拱手作礼,就是礼貌上打个招呼。

  【夫学道者,先须屏却杂学诸缘,】如果是学道的人,必须要先放下这些杂学的诸缘,杂学诸缘,知见太复杂了,我们要下什么决心呢?很简单!要求道,这几个字统统要认识清楚:【决定不求,】下定决心不求,不向外追求,【决定不著。】下定决心不著一切相,如果被相粘住了,不够资格修行的。【闻甚深法,恰似清风届耳,】届耳就是经过了,闻很深的法,就象清风很喜悦的,从前面这样吹过,【瞥然而过,】忽然而过,【更不追寻。是为甚深入如来禅,】这个是一切法不求、不著,这是很深的入如来禅,这样才叫入如来禅,修行才有一点点功夫了。【离生禅想。】要离开生出:我现在在修禅。所以说:离生禅想,不可以生出说,我在修禅的这种思想,不可以的!【从上祖师,唯传一心,更无二法。】一心就是绝对嘛,没有二法嘛!【指心是佛,顿超等妙二觉之表,】因为这些都是表法的嘛,纯一觉性嘛!【决定不流至第二念。】不流至第二念,见,当下,看一切法,当下,就是无所见,那就是本来面目,不立任何见。【始似入我宗门,】刚开始类似,好象入到我这个宗门,【如斯之法,】这些法,【汝取次人,到这里拟作么生学?】【取次】就是执着次第的生灭心。你执着有次第的生灭心,取次,你这样有执着心的人到这里,【拟作么生】就是如何来学习呢?你这样有执着的一种次第、生灭的心,到这里你如何来学习这个禅呢?【所以道:】所以说嘛:【‘拟心时】当你用心的时候,拟心的时候,准备要用功的时候,就被用功的这个心魔缠住了。【被拟心魔缚。】可是你不用功的时候,【非拟心时,】懒懒散散,【又被非拟心魔缚。非非拟心时,】那么你找到一个,你不是,说:我不想要用一个非拟心,就是非非,那么就是拟心,负负得正,【又被非非拟心魔缚。’】非非,那么就是负负得正,那么就是拟心的时候,还是跟前面,恢复一样,动个念,还是一样,非不用心,那么就是用心啦!非非,第二个【非】字,如果把它当作【不】的话,那么意思更清楚,非不用心,那个拟就是用功,非不用功,那么就是用功了。你用功的心一提起来,又被用功的心就忙住了,又恢复到前面的字句。【魔非外来,出自你心。唯有无神通菩萨,足迹不可寻。】没有神通的菩萨,足迹是不可寻。意思就是,不会显露那个起心动念的执着的相,叫做无神通菩萨,足迹是不可寻。【若以一切时中,心有常见,】若在二六时中,你心有这个常见,【即是常见外道。若观一切法空,作空见者,即是断见外道。】一切法空是指否定哦,不是我们缘起性空那个空,这个弄清楚哦,是否定的顽空哦!【所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此犹是对外道、邪见人说。】这个还是对外道、邪见人说的,才讲万法唯心,万法唯识,三界唯心。【若说法身,以为极果,】那是对极果,以为极果,【此对三贤十圣人言。故佛断二愚,】那两种愚痴呢?【一者微细所知愚,二者极微细所知愚。】佛断这两个,微细所知愚,第二叫做极微细所知愚,微细所知愚,二乘人大概了解:极微细所知愚,那么诸佛菩萨了解,就断这两个。一者微细所知愚,二者极微细所知愚,佛断这两愚痴。【佛既如是,】不论是微细,或者极微细的统统断!【更说什么等妙二觉来。所以一切人,但欲向明,不欲向闇;】这个还是对立、还是无明,不是佛性。【但欲求悟,不受烦恼无明。便道:佛是觉,】就说:佛是觉悟,【众生是妄。】如果你用这样对立的见解,【若作如是见解,百劫千生,轮回六道,更无断绝。】那么我们就知道了,见一切对立的相,恩恩怨怨,统统化作一股无形的力量,统统用不生不灭的空性,用虚空来透视它,就观照,虚空有生灭否?没有!现在的生生灭灭,当体即空,如同虚空一样,用虚空的胸量,去处理现在的生生灭灭的事情,等于没有处理,就自然处理,我们不去处理,就自然处理,见一切相,如同虚空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何以故?无常,自性本空,求也不得,今天你拼死命的,在里面对立,搞烦恼,搞到最后,只是徒增疲劳而已,白忙一场,眼睛一闭上,什么也没有,你不必等到眼睛闭上,现在就什么也没有,现在你拥有什么?你只吃那么一碗饭,睡那一块榻榻米,你什么也没有,就是拥有也是假的,所以用虚空的心,过活我们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的生活,那么就是佛。所以说,便道:佛是觉,众生是妄,若作如是见解,百千生轮回六道,更无断绝。【何以故?为谤诸佛本源自性故。】本源自性一切平等,一切无相,一切没有来去,生灭、增减,统统没有,更没有所谓的明跟暗,也没有所谓的觉跟迷,没有的!【他分明向你道:】他分明跟你说:【佛且不明,】佛也不是说,他有一个光明,佛是离开明暗的,他不可以取明这一端,所以佛不可以有明的这一个角度来看的。【众生且不闇,】为什么?绝对的本体这个法身,【法无明闇故。】明暗是对立法,是代谢之词、是生灭的东西,法是绝对的存在。【佛且不强,众生且不弱,】这个没有所谓强弱啦,强弱完全是缘起法,对立的思想观念。【法无强弱故。】站在相,无量的差别,说有强、有弱。【佛且不智,众生且不愚,】佛也没有说,他特别有智慧,众生也没有说有个愚痴,为什么?清净的法身,没有所谓的智跟愚,没有的!所以【法无愚智故。’】这个也是对立的,愚智也是对立的。【是你出头,总道解禅,】是你出来显露,总是显露自己,认为你了解这个禅。【开著口,便病发。】你开了口,毛病就跑出来了,怎么样?【不说本,只说末;】不说本心,只说末,【不说迷,只说悟;】不说众生这个迷,当下就是悟,当下就是本体,你只说那个地方的心性这个悟。也不说,不说体,只说用,【不说体,只说用。总无你话论处。】话论处就是谈话、议论的地方。不说我们绝对的本体界,只说这些千差万别的作用,总没有你讨论的地方、讨论的地方,是不是?【他一切法,且本不有,】这一切法本来就是空,【今亦不无。】不无就是有啦!缘起,也不可以说它是有,所以【缘起不有,】缘灭,也不可以说它是没有,所以是【缘灭不无。本亦不有,本非本故。】说到本来,它也不能说有,因为这个本,就不是所谓的本,因为【本】是无一物的东西,你用一个【本】,它这个相又不对,所以本无本相,就是本非本故,【本】不可以加一个相,所以说:本就非本相故,没有相可得。【心亦不心,】心本身也没有心相啊,【心非心故。】心就是绝对的东西,空无一物的东西,它本来不是一种东西啊,你不可以著有一个心相,所以心也不心,【不心】就是不可以有一个心相跑出来,认为那个是实体的东西,竟把这个心法,绝对的心法,化作一种实际的境界来解,这错误的!所以心非心故。【相亦非相,】因为是缘起、不可得嘛!是唯心所造、影现的啦!所以【相非相故。所以道:】所以就这么说了:【‘无法无本心,】没有所谓的法的相,也没有所谓本心之相,怎么样?【始解心心法。’】你就了解佛的心、众生的心,都是一体的,平等无二的。【法即非法,】法的本身当体即空,没有所谓的法这种东西,那么没有这种东西,一切法平等,那就是法。【非法即法。】非法即法。【无法、无非法,】没有所谓的法,也没有所谓的非法,因为法当体即空:它没有所谓的非法,因为妙用现,前是不是啊?【故是心心法。】心心法。【忽然瞥起一念,了知如幻如化,即流入过去佛。】如果你动一个念头去注意到它,那已经化作生灭了,虽然你就是知道幻化,那么已经落入过去佛了,你动一个念头,过去了,动一个念头,已经过去了、不可得了,意思就是说,你动一个念头,不是绝对本体的存在的一种透视性,你动一个念头,去知道说如梦如幻,这个也是落入生灭,已经流入过去佛了。【过去佛且不有,】那过去佛已经过去了,是不是啊?现在讲三心不可得啦,这一段是讲三心不可得。【未来佛且不无,】未来佛,意思就是说,也不可以说没有啊,不可以说没有,不错,【又且不唤作未来佛。】可是不唤作未来佛,也不能叫未来佛,因为未来还没有到啊,是不是啊?不能叫做未来佛啊,还没有到啊!【现在念念不住,】现在念念抓不住、掌握不住啊,可是也【不唤作现在佛。】也不可以叫做现在佛,你讲现在,马上又过去了,如果我们真正一个悟道的人,当我们【佛若起时,】就是我们起佛的这种觉性,纯一个觉性的时候,那么我们必须要知道,【即不拟他。】就不可以用揣测的角度,那么要用这个用功的角度,说这个本性、说这个佛的心,【是觉、是迷,是善、是恶,辄不得执滞他、】【辄】就是这个【则】字,原则的则一样的,也可以当作是【即】。就是不得执滞他,不可以执着,或者停滞他,也不可以去【断绝他。】不可以断绝他。如果佛若起的时候,是不是啊?我们真的是起这个佛的心,那么这不可以用猜测他,什么是觉、是迷,是善、是恶,统统不可以停留,也不可以去断他。譬如说,如果一个人,【如一念瞥起,】我们这个念头一起来,【千重关锁,锁不得;】念头不是用任何东西可以锁得住的,念头也不是万丈的绳索,可以把它捆绑起来的,【万丈绳索,索他不住。】绑不住的!既然这个念头,是锁不住、绑不住的,【既若如是,】那么怎合,就是怎么可以便拟灭他、止他呢?【怎合便拟灭他、止他?】因为灭他,就犯了止作任灭的毛病;止他,也是犯了止作任灭的止病啊!在经典里面,分明就向你说:尔焰识、尔焰识,尔焰识就如同阳焰不实,尔焰识,如同阳焰一样的,不实在的,春天的阳光,映射到原野的沙漠尘埃,然后这个气,看起来好象有,好象光、又好象水,这个口很渴的这个鹿,看到前面的光,影现出来的好象是水哦,跑过去看,哇!没有了,看不到水了,所以意指我们这个分别心,妄,从妄而起,看起来好象有,象我们现在,眼、耳、鼻、舌、身、意,看起来好象看到这个影象是实在的,可是我们看的都是影象啊!我们这个色身,用X光一透视照射下去,它就剩下几根骨头啊,没有真正的一个人的存在,可是我们的眼睛,眼、耳、鼻、舌、身、意,错觉,严重的错觉到,我们执此为实在的东西啊,对不对?我们不晓得,这个都是在妄想的建立。【分明向你道尔焰识,】就是阳焰不实的意思,【你作么生拟断他?】你如何要断他呢?这本来就没有啊,你如何断他呢?是不是啊?哎呀!说:我眼睛痛、我眼睛痛。眼睛痛看出来,空中有花、空中有花,你说:某某法师啊!你帮那空中的花把它拿掉。你这不是笑话吗?这不是笑话吗?眼睛看出空中有花,空中的花是假相,是眼睛有毛病,才显现出来的,眼睛有毛病,产生出来的假相,这已经不是实在的了,你还要把它拿掉,不是笑死人了吗?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妄想、分别的境界,本来不是实有的啦,你要断它什么?这断它什么?放下就是,就没有了,放下就是真如了!你这么生拟断他,你怎么如何断他?【喻如阳焰,】阳焰刚刚已经讲过了,这个春天的开始的时候,这个荒郊野外、沙漠的地带,日光映地,辉映着这个飞扬尘土、尘埃,看起来好象真的,又似幻境,似光又似水,这渴鹿见到水就奔,奔来就饮,到时候看不到水,这个叫做渴鹿阳焰。【你道近,十方世界,求不可得;】最近的了,我们的佛性是最近的了。【始道远,看时只在目前;】你说很近了,你跑到十方世界去,你找不到的,它是很远的,不悟的话就很远了!你说很远,悟道的人就很近了,就在你的眼睛前面啊,是不是啊?你说大嘛,象虚空,你说小的,比针孔更小,本性没有大小的。【你拟趁他,】也就是去追逐了,【他又转远去;】又转得很远了;【你始避他,】你开始避他,【他又来逐你。】他离不开你的。【取又不得,舍又不得。既若如此,故知一切法性自尔,】一切法本来就是生生灭灭,本来当体即空,当下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即不用愁他、虑他。】太棒了!如果诸位!你会的话,任何时间发生什么事情,就安住如如不动,放下就是,即不用愁他、不用虑他,你不要去烦恼他,你不要去分别他,就没事,一点办法都没有,他拿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正因为我们实在没有办法,去克制我们的情绪,克制我们的执着跟着相,所以我们会活得很累,我们也会活得很辛苦,弄得自己焦头烂额,彼此之间又不欢喜,又不愉快,是不是?

  好!121页,前面算来第二行,第十个字,【如言:】如果说,【前念是凡,后念是圣。】前一念是凡夫,后面一念却变成圣人,【如手翻覆一般,】前面翻来、后面又翻来,这是在对立上的角度来说,【此是三乘教之极也。】因为我们绝对的本体犹如虚空,凡,当体不生不灭,圣,也是不生不灭,没有翻来翻去的对立的相,那么这个三乘,小乘、中乘、大乘,不是最上乘,所以这是三乘教之最终点,就是这样说。【据我禅宗中,】禅宗里面的,【前念,且不是凡;后念,且不是圣。前念,不是佛;后念,不是众生。】为什么呢?在绝对的本体里面,无所谓的圣,无所谓的凡,所以这个唯识学里面,转识成智,那个【转】字也是方便说,弄了一个转,是因为众生迷了,由迷转悟,那么如果有转的话,悟也会转成迷,所以我们应该讲:本来就没有所谓的迷,哪来的悟?为什么?好端端的在那个地方,正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个当下毕竟空寂的这个本体,所以我们才转来转去的。所以后面这一句话说:【所以一切色,是佛色;】这个意思要注意听,一切色的意思就是,当悟道人证悟的时候,一切色法都不能动摇到我们的清净心,所以一切色法无碍,这个叫做一切色是佛色,这个一定要了解这个道理。就是一切有形相的东西,它都不能障碍我们这一颗清净心啦!我们没办法啦,我们只要一点点的那个,那就执着得不得了了,甚至于就是说一句话,都要好几年不讲话,我们没有办法啦,一点办法都没有,除了内心里面那一些烦恼的冲动性以外,再来加上外在的这个缘起性空的道理又不懂,看到什么,就执着什么,看到什么,就陷入什么景象,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我们一切色是迷惑色,迷惑颠倒,一切色是无明色,看到什么就是著什么,甚至于自己稍微持一点戒律,就:我持戒,你们都不持戒。我精进,我好精进念佛,你们都懈怠懒惰。这个自我,也是一种陷阱,众生就是这个坑跳出来,又跳到另外一个坑,就永远挖洞,永远跳进去。我们一切相不著,我们没有洞可以跳了,说你要跳甲的洞比较深,还是跳到乙的洞比较浅?聪明的人,我两个洞都不要跳进去,我两个洞统统不要跳进去,我才不傻瓜呢!跳进深的洞会摔死啊,跳进浅的洞会半死啊,我为什么要跳下去?有的认为说:哎呀!跳到比较浅的那个坑洞里面,那个人比较聪明。我说:那个还是很笨啊,统统不跳进去,不是很好吗?对不对?哪有说是非跳进去不行的,执着就是自己的坑道,就是非跳进去不行,知道吧!

  【一切声,是佛声。】何以故?因为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嘛!声音,声生,声音,可是我们的闻性呢?那还是不动,如果我们的闻性随着这个声音而去,第一声,譬如说,声不声?声!有声音嘛、有声音,闻不闻?闻!闻不闻?闻!那我们不敲,闻不闻呢?还是闻啊,就是一片寂静,它还是闻,闻性不会动的啊,闻性还是存在的嘛!如果说,我闻性随着这个,闻不闻?闻!现在不敲了,闻不闻?不闻,那糟糕了!那你不能闻的话,随着声音而消失了,再敲,你就闻不到了。闻性不会随着声音而跑掉的,闻不闻?还是闻到声音啊,现在不敲,闻不闻?还是闻啊!为什么?没有声音,一片寂静,它还是闻啊,闻性还在作用啊,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还在作用啊,是不是?有没有声音?有!有声音了。现在有没有声音?没有声音,这样讲是对的啦,对不对?这个敲下去,有没有声音?有声音。现在不敲了,有没有声音?没有了。这样讲就对了!可是我们换过来,用本性的角度来说呢。闻不闻?闻啊!闻不闻?闻,还是闻啊,为什么?闻到寂静,一片寂静声嘛,它继续闻嘛,是不是?再继续敲,它还是闻,就是不敲,它还是闻啊,闻性不动嘛,它一直在作用嘛、存在,它不须要你外面的尘,声音动、静,它统统闻啊,是不是啊?这个叫做不生不灭的清净觉性,永远在作用,是不是?这很简单嘛,是不是?这没什么!所以说要知道,一切声是佛声,就是一切声音,统统化作我们的觉性,也不受到声音的影响。【举著一理,】一理就是性空之理,【一切理皆然。】举这个缘起性空嘛,那么一切,这个空性,哪里都是一样。【见一事,见一切事。】为什么?这一个缘起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绝对的平等,那么一切事当然都是空性,可以贯串一切事。【见一心,见一切心。】一心就是纯一觉性,那么见就见到一切,你到哪里都是用一个纯一个觉性的,毕竟空寂的心在看,那哪里都是平等啦,没有什么烦恼,没有什么来去的,只要你照见五蕴皆空,那哪里就是觉性。【见一道,见一切道,那一定的道理嘛,哪里有道,哪里统统是解脱。一个见道的人,看到一棵树悟道;看到茶壶他也悟道;上厕所小便,他也悟道;诵经他也悟道;拜佛也悟道。所以师父重复的告诉大家说:哎呀!法会如果悟到心法,法会就是究竟。办这个法会,如果不悟到这个心法,所有法会都是方便法,拜了好几年的梁皇,贪嗔痴还是没有除掉,那有什么用呢?它的意义在哪里呢?拜山,这个山从那个山、大的山拜到小的山,统统拜了,拜了那么山,内心里面的烦恼还在,你拜山的意义在哪里?我们要问,参禅就是要起疑心,我们要问自己:我们这些举动,它的意义在哪里?对不对?如果拜山拜了以后,反而执着说:我很有修行。那糟糕了!那拜山不但没有解脱,还增加一个我慢。所以说,一切法都是这样子的,一尘不染的,用这种心去修行。见一道,就见一切道,【一切处无不是道。】真是讲得太好了!哪里统统是道,是不是啊?为什么一切处?一切处都是缘起、都是性空,这是小乘,对小乘人、二乘人的讲法。那么大乘人,因心成礼,一切处无不是道,万法唯心所造,哪里都是心。所以二乘人讲缘起性空,因为他离不开见闻觉知,六根的这个思想,所建立的这个根、尘、识的这个思想。那么大乘不是,大乘这个当下唯心所造,因心成礼,毕竟空寂。所以说:一切处无不是道,哪里都是缘起,哪里都是性空,当然一切法,都是从缘起展开来的,大乘也是不例外,缘起是一切法的根本,也就是性空学是一切法的根本。这个注意!缘起跟性空,这个可以划等号的、划等号,这是开悟的人讲的话,但是讲:不变跟随缘,这个是没有开悟的人,才讲这样子的话的。缘起跟性空,这可以划等号,缘起,就是因为它是无常,有生生灭灭,有因、有缘、有果,缘起跟性空,这个可以划等号,这是大彻悟的人讲的话,是可以这样,但是不变跟随缘,这个不能划等号的,这个是无明,不变跟随缘,怎么可以划等号呢?不变跟随缘,你怎么划等号?随缘就是有增有减、有因缘果报,这个叫做随缘,有生生灭灭叫做缘嘛,那它会变的啦,那个不变,不可以划等号,等于随缘的呀,这是中国人没有悟道的人讲的话呀,这是无始无明啊,这是没有开悟才这样讲的呀,不变随缘,这是不对的呀!随缘就一定要变,他讲不变,是指当体即空,而不是说有个不变的东西,如果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叫做自性见,如果你认为清净的本性,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叫做自性见,它不是观念,它是契入无常的空性,当下它就是解脱的实证的东西,而不是说,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在那边等着你,不是这样子,一切都是缘起法,而缘起法里面体悟,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当体即空,是这样子讲不变,是可以的。所以缘起跟性空,中间可以划等号,因为它无自性,但是你把不变跟随缘划等号,那就完蛋了!就外道,自性见的外道。所以很多的注解也没有悟,然后乱写一通,然后后来的人,就是这样照本宣科,也不知所以然嘛,因为听不懂,自己也不懂啊,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很好听嘛,是不是这样子?那你完蛋了!好了!说:一切处无不是道。【见一尘,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然。】都是这样子的。【见一滴水,即见十方世界一切性水。】何以故?都是空性嘛!是不是?所以在《楞严经》里面,性色真空,真空性色,【又见一切法,即见一切心。】一切法本空,【一切法本空,心即不无,】不无就是有啊,【不无即妙有。】是不是啊?负负得正嘛,不无,没有一个无,那当然是有啦。【有亦不有,】不有就是无了,有也就是没有嘛,有也就是无。【不有即有,】那无就是有嘛,是不是啊?所以【即真空妙有。】为什么加一个【真】呢?叫做绝对,当你一切法,都能够进入绝对的空性的时候,那么那一些烦恼全部都没有了,所产生的就是不可思议清净的心所产生的作用,这个叫做妙有,妙有就是大用现前,所以真空就是体性寂然,妙有就是大用现前,用不离体嘛,体用一如,所以叫做真空妙有。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传心法要讲记(11)



  【既若如是,十方世界,不出我之一心。一切微尘国土,不出我之一念。】是不是?动一个念头,微尘国土全部具足嘛!如果是这样【若然,】平等平等,没有任何的相、没有任何的对立,【说什么内之与外?】因为有内才讲外嘛,为什么讲外?因为它不是内嘛,对不对?为什么说:你们是女人?因为:我不是男人,是不是?师父为什么是男人呢?因为我不是女人。它就是这样,你讲这里,因为不是那里;你讲那里,因为不是这里,对立的东西,它才可衬托,那你虚空,你说哪里是哪里?哪里跟哪里啊?虚空,你说哪里跟哪里啊?东南西北是人定位出来的嘛,是不是?人定出来的嘛,因为有地球嘛,作为原点嘛,那开始就定位出来,当然这个是假相的东西,是不是?你有内才讲外嘛,是不是?你有外才讲内。【如蜜性甜,】这个是甜性的,哎呀!这个水果很甜。譬如说这个,那个素食的饼,哦!那个很好吃。象屏东,我觉得那个吴记的饼,素食的做得满好的,第一口咬下去很不错啦,是不是?哪里咬下去都是一样的啦,我吃过的饼,这个可能是最好吃的,素食的。【一切蜜皆然。】哪里都是甜的,蜜当然哪里都是甜的嘛!【不可道:这个蜜甜,余底苦也。】其他是苦的。【何处有与么事?】【与么】就是这种事情。哪里有是这边甜的,那边是苦的,不可能!所以说,我们修行要进入绝对的状态,就是处处放下、放下,然后与虚空印可,你的放下与虚空印可,用大智慧,用大智慧放下,也就是无所放,没有什么可以放的东西,本来就不生不灭,你放什么东西?是不是?何处有这些事情呢?本自不生,哪里有灭?是不是?本自无外,哪里有内呢?本来无内,也没有所谓的外。【所以道:‘虚空无内外,法性自尔。】法性就是绝对的空性,就是这样子。【虚空无中间,】你用手指,指着虚空,指哪里是中间?有两边才讲中间嘛!说:你要走马路的中间。因为马路有左边跟右边嘛,对不对? 你有东边跟西边,你才有讲中间嘛,东西两边都没有,你哪里是中间呢?法性本来,就没有对立性的东西,【法性自尔。’】【自】,本来就是如此啦!【故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众生与佛,元同一体。生死、涅槃,有为、无为,元同一体。】也是一体的,是不是啊?生死涅槃等同空华,有为、无为,有为是对无为讲的,无为是对有为讲的,但是体性不二啊,元同一体的。【世间、出世间,乃至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有性、无性,】有性就是有情喽,无性就是无情喽,【亦同一体。】为什么?毕竟空啊!【言同者,名相亦空。】说一个【同】字呢,这个名字也是不可得。【有亦空,无亦空。】简单讲,这些的描述,都是要让我们进入绝对的、平等的、空寂的思想,我们内心,不可以存有任何的恩怨、善恶、是非,这是是非非,都与不生不灭的清净本体了不相干,妄动,它就是妄立,妄动就会妄立,虚妄的对立,是不是啊?你妄动,虚妄的执着、虚妄的分别,你就会虚妄的对立,苦的是自己啊,苦了自己啊,对不对?所以修行人他很聪明的,他不会苦了自己,他不会苦自己的,不会那么笨的!所以为什么要恨你?哪有笨到这个程度的?你的好坏,跟我的心性也没什么关系,你的生死,你自己负责。学佛不是自私,但是如果你真的学自私,那就是大慈大悲,我的生死重要,我回光返照,那个个如是,那天下太平了!就是怕你自私不起来,对不对?赶紧照,二六时中,照顾你这一颗清净心,莫让它落入对立的烦恼,那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个个自扫门前雪,那大地就无雪可扫了,各人自己的门前,都已经扫得很干净了,那还须要扫什么呢?处处都很干净了,对不对?就怕你不会自私,你自私得很有艺术,一切众生都得度了,是不是啊?所以有也是空,无也是空,【尽恒沙世界,元是一空。】所以佛是个大智慧的人,是真正大彻悟的人,那么我们这个黄檗希运禅师,也是大彻大悟的人,所以佛佛道同,证入同一个空性的本体,哪一个人讲的法,都是一样的。【既若如此,何处有佛度众生?】对不对?所以见一切相,如同虚空,虚空跟虚空,然后说:我度你?还是你度我?是不是?虽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你想想看,我们今天来说法,是五蕴本空,诸位在座下听法,你们的五蕴本空,哪来有来去相?哪有生灭相?说法者无说法相,闻法者也无闻法之相啊,传法也无传法之相啊,何以故?一切空!所以当然没有所谓的佛度众生啦,【何处有众生受佛度?】何以故?元是同一个空性嘛,方便说度众生,这是对立的角度来说的。【何故如此?万法之性自尔故。】一切寂静,所以悟道的人,心不喧哗,心不妄动、心不妄执,不受虚妄生死,也不得虚妄的涅槃,生死涅槃等同空华,不落入生死,亦不得涅槃,这是真正的涅槃。【若作自然见,】在自然的旁边写两个字:就是【无因】,没有任何的原因,这就是外道,苦作自然,【自然】就是无因,那无因,那就糟糕了!【即落自然外道。】无因就不重视因果了!我们要讲毕竟空,那不可以离开因果讲毕竟空的,要对因果负责,因果的当下就是非因非果,这样讲才对的。

  122页,【若作无我、无我所见,堕在三贤、十圣位中。】如果认为有一个无我,那么无我所见:哎呀!我有这样的功夫。那也不行!堕在三贤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就是十地,十圣位就是十地位。【你如今云何将一尺一寸,】你现在为什么要拿那个有形相的东西,【便拟量度虚空?】这就是告诉我们,绝对的本体,是不容许你有任何的位次、阶位,不容许我们有任何的名相安排,不可以有次第的。【他分明向汝道:】他分明向你说:【‘法法不相到,法自寂故。’】注意听这个【法法不相到】,是什么意思,法法不相到,好了!在坐诸位!用师父的,用师父的角度,你们注意听哦,什么叫法法不相到?我昨天跟今天,我请问你:师父的色身有没有改变?有啊!细胞增增减减嘛,是不是啊?昨天是因,今天就是果喽,好!我讲:昨天的因是什么?是缘起,可是怎么样?是性空,昨天的因已经过去了,可是昨天的因,说过去是方便说,当下它就是空性,对不对?到今天来讲的话,我们说昨天的师父,一直流动到今天的师父,煞是有那么回事,在因果的法来讲的话,是有这么一回事情,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没什么两样,其实大不相同,昨天的缘起,跟今天的缘起大不相同,细胞增增减减了,是不是?一定的道理。可是今天的缘起呢,可是它也是性空,空跟空,我问你:有这边的空,来到这边的空嘛?你有看到台北的虚空,来到高雄的虚空吗?高雄的虚空,来到台北的虚空吗?啊?你看过这样的吗?火车可以让你开来开去的,虚空可以让你开来开去的呀?啊?法法不相到。简单讲,什么叫法法不相到?就是当体即空,哪里都是绝对的本体,无所谓来去相,不相到,这个法没有来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也没有去那个地方,何以故?站在空性的角度,它都是平等的。法自寂故,这个一切法本身,它就没有所谓的贪嗔痴,是我们起心动念、妄执、妄想,就有这个东西,本来就是很寂静的。【当处自住,】自住,注意哦!自住是什么?就是唯有绝对的空性、法性,自己安住在绝对的空性、绝对的法性,叫做自住,当处自住,住于无所住,叫做当处自住。讲自住,就是方便说,因为空性的东西,它不能让你住,所以只好讲:住在无所住,应无所住。【当处自真。】你放得下,绝对的,然后再有空慧的思想,当下相应,那你就是,当处就是真实的,为什么?悟道是真实境,不是理念的。【以身空,】因为身空是色法嘛,【故名法空;】为什么叫做法空?因为身空有这个色、受、想、行、识哦,对不对?有地、水、火、风哦,这种种的法喽,那么色受想行识空,地水火风空,那就是叫做法空。那么为什么讲心空?因为心是觉性的,它是有情的东西,觉性的东西,只有统一的一合相,所以它不是种种的法,那么既统一的一合相,就必须用性来描述,那性就是毕竟平等,没有种种的法啦,它唯一的法,就是性空,就是纯一觉性嘛!所以身有地水火风,这是色了,受想行识了,它种种的法,我们讲法空,心没有这么多名词,是不是啊?心,虽然有一切贪嗔痴,同是一心,菩提心也是心,慈悲心也是心,喜舍心还是这个心啊,但是一切心都是不可得,【以心空,故名性空;身心总空,故名法性空。】故名法性空,法也空,性也是空,所以说法性空。【乃至千途异说,】【千途异说】就是千种方式不同的说法,【皆不离你之本心。如今说菩提、涅槃,真如、佛性,二乘、菩萨者,】这些二乘菩萨的人,怎么样?【皆指叶为黄金,】什么叫做指叶为黄金?小孩子在哭了,他的妈妈没办法了,拿了一个黄 se的叶片说:哎哟!你不要哭了,这个黄金给你。那个小孩子拿到那个叶片,也不晓得那是树叶,以为是黄金,有黄金就好了,就不哭了,骗一骗,骗得过去,只要你不哭就好了!所以这一些啊,什么菩提、涅槃啊、真如佛性啊,二乘菩萨者都是方便,这个指叶为黄金,空拳诳小儿。【拳掌之说。】空拳诳小儿,骗一骗小孩子而已啦,一切都是方便。【若也展手之时,】如果展手说:你看!什么都没有。这是真正的手啊,一看,真正的空性就显现出来了,手掌什么都没有了。【一切大众,若天、若人,皆见掌中,都无一物。】这就是本来面目了,真的拿出真的东西,真的珍珠你却看不懂,我说我们会玩都玩那个假的珍珠,为什么?珍珠放在这个地方,(师伸手)啊!这个是珍珠哦,你看哦!我们就在这里:哇!这是珍珠哦,会摇动还会发亮哦!会变的,那就不是真的啦!所以就说:师父啊!你要不要看看珍珠?你傻瓜!我说:你那一颗是假的,你看我这一颗!师父!在哪里?在这里啊!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清净无色相,永恒不变的,这个珍珠在我手中啊,你看不出来?不用钱又免费的喽,是不是?这个珍珠跟我们内在珍珠,内在珍珠跟外面珍珠一样的,你那个珍珠会变,我这个珍珠不会变哦!随手拈来都有哦、都有哦,不要怕掉的,又免费的,是不是啊?所以我们学佛呀,才找到真的珍珠是什么。你那个所有珍珠都是假的,会坏啦!手伸出来,哦!这个珍珠是真的,本来无一物,这个是真的,永恒的珍珠,随手拈来都是珍珠,都可以看的,贵得不得了,只是你不认识而已啊,我这一颗你看不到,是不是啊?你那一颗我看得到。

  【所以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本来无一物,就是毕竟的、空性的、绝对的本体里面,就不生不灭,哪里有什么让你惹尘埃的呀?哪里有什么贪、什么嗔?你贪什么?你贪虚空、你取虚空、你舍虚空,嗯?虚空可以让你贪吗?对不对?嗔,本来无一物,虚空可以让你嗔吗?所以我们只要用虚空不生不灭,印,印在每一个法上,每一个法统统究竟解脱,何处有尘埃呢?【本既无物,三际本无所有。】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也是不可得。【故学道人,单刀直入,须见这个意】【这个意】就是本来无一物,你一定要见到本来无一物,就是所谓无所得,你才有一个消息,【始得。】你须见这个意,【这个意】划一个→往哪边?就是往【本来无一物】,要见这个,本来无一物这个,你才有消息,如果有所得,那你是妄得。【故达磨大师,从西天来至此土,经多少国土,只觅得可大师一人,】【可】就是慧可大师,这是一个人的名字啦,慧可大师一个人,找了老半天,才找到一个人,是不是?他福报比较不大,我福报比较大,我这样子啊,我们这里啊,你看!在座下的人,你看!这么多人在听啊,不过得不得就不晓得了,也许一个都还没有,是不是啊?要印可,一个都没有。【密传心印,】密传这个心印,【印你本心。以心印法,以法印心。】心就是法嘛,法就是心嘛,心就是性空,法就是法空,性空跟法空,没有两个空啊,空哪里有两种的?所以以心印一切法,一切法皆空,对不对?【心既如此,法亦如此,同真际,等法性。】这个要划双线,统统是真际平等的法性,意思就是,你见一切相,即一切相,就是离一切相,就是真际平等的法性。烦恼是自己找的,放不下是自己找的,一个人亲近三宝,不懂得在法里面去熏习,却在外相里面打转,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亲近三宝,却在三宝里面弄得是是非非,苦恼得不得了,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此是解脱之道啊,不是束缚之道啊,要会用!【法性空中,谁是授记人?】就是平等的空性当中,谁是授记人?就是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谁来授记呢?【谁是成佛人?】是不是啊?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啊!【谁是得法人?】也无得法的人。【他分明向你道:菩提者,不可以身得,身无相故;不可以心得,心无相故;】这个在《维摩诘经》里面讲的,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那么从什么得呢?因为身是无相、心也是无相喽!【不可以性得,】性即是空啊,【性即便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故。’】那么空空洞洞的,什么都没有,所以什么叫做释迦牟尼佛?就是无佛、无菩提可得,是名释迦牟尼佛。【不可以佛,更得佛;】绝对的本体,你得什么?没有的啊!所以当下就是绝对,不可以更得佛。【不可以无相,更得无相;】无相也是绝对的哦!【不可以空,更得空;】虚空,空性它也是绝对喽,是不是啊?【不可以道,更得道。】不可以说本心这个道,还另外安上一个道,是不是啊?【本无所得,无得亦不可得。】本无所得就是毕竟空寂嘛,你得什么?那无得也是不可得,就是【无得】这个名相,你也不可以执着。所以道,这个【道】就是说啦,上面那个道,是修行的道字,这里的道是说。【所以道:‘无一法可得。’】没有一法可得。【只教你了取本心。】只教你了解这个本心。【当下了时,不得了相。】【不得】就是不著。当下了的时候,悟道了,也没有著悟道之相,这个【了】就是悟。【无了,无不了相,】无所谓的悟,但是也无所谓的不悟,无所谓的悟,因为是本来的东西嘛,无所谓的不悟,也不能说不悟,因为认真用功修行嘛,还得本心,你才得到这样本心,说得,也是无可得啊,说不可得也不对嘛,方便说得,是不是啊?所以也无所谓的了,也无所谓的不了之相,【亦不可得。如此之法,得者即得。得者,不自觉知;】得者即得,就是得者的人就是证悟了,自己默契了。得者的人他不自觉,他并不是说得到一个:我得到了!还执着一个我得到的相,是不是啊?不自觉知。【不得者,】那更迷糊了,【亦不自觉知。】那根本不晓得,悟是什么境界,当然不自觉知了!拿这个大彻大悟的见性法门,跟一个外道的人,乃至于一个迷惑的众生,谈了老半天,他还是不知道,不知所云,很难的啊!我们这样弄了二十年啊、二十年啊,这个英文很严重的,Twenty years. 后面还加S这很严重了,表示时间很长了,我们弄了二十年了,才知道这一点点的消息,你看看!哦!那很辛苦的、很辛苦的,真的很辛苦的!要悟啊,这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就看你的根性啦,看你的因缘啦,有没有善知识在辅导,要没有善知识,不要说二十年,两百年还是没有,驴年你都弄不到啦,因为那个不是什么东西啊,看,看不到,摸,摸不到啊,没有善知识引导啊、方便啊、指示啊,你不晓得从哪里去发现那个本性的。

  【如此之法,从上已来,有几人得知?】有几个人得知呢?【所以道:】所以说:【‘天下忘己者,有几人?’】天下可以无我,【忘己】就是无我啦!这个普天下,可以有无我的精神的人,到底有几个人?我们一般人一想到的话,都是自私嘛,私欲很重,【我】为开头,我最重要了,是不是啊?【我】开头,什么都是以我为原则啦!【如今于一机、】就是一个机巧、一个机缘,乃至于【一境,一经、一教,】乃至【一世、】我们以前,一世就是三十年,三十年为一世,那么一世,【一时,】一个时间,【一名、一字,六根门前领得,】六根门前去认识它,【领得】就是认识它。【与机关木人何别?】把笔拿起来,【机关木人】旁边写三个字:梦中事,如梦中事,机关木人就是如同傀儡,这是比喻五蕴的虚假、不实在,【木人】就是傀儡的意思。我们人的身心,都是由五蕴假和合而形成的,它没有自性,就象傀儡,所以用机关木人来比喻。所以在《大智度论》里面说:这个机关木人的意思就是,都无有造作者,事事如幻如梦之事。意思就是,机关木人如梦中事,就是在做梦一样的,不实在的!你一个机、一境、一经、教、世、时、名、字,在六根门前虽然领得,可是这个梦中是不实在的、不实在的。所以我说那个邓丽君很可惜,就是这样子啦,她常常唱歌,唱那个无常歌: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可惜没有开悟,很可惜!我是满欣赏她的歌声的,她死得早,要是有一天,邓丽君来碰到师父的话,我会跟她讲:唱歌没关系,但是要懂得放下,知道吗?可是还没碰到她,她已经死了,离我远去了!外省人讲的:来不及了!来不及了,没办法了。要不然就:邓丽君小姐!会唱,要懂得解脱,唱,不比解脱的人重要,会唱,不一定能够解脱嘛,是不是?好花不常开嘛,就是无常;好景不常在,也是无常,可是就是不悟,你没办法的!所以一般人啊,唱唱可以啦,要开悟啊,哦!这个很难!

  【忽有一人出来,】突然有一个人出来,【不于一名、一相上作解者,】就是不著,不著一相,是不是啊?【我说此人,尽十方世界,觅这个人不可得。】很难啊,非常难!是不是啊?即相离相,即一切相,离一切相,所以尽十方界,觅这个人不可得,那就是佛了,佛就是即一切,离一切相。【以无第二人故,】没有第二个人,因为绝对的本体也没有人,没有这个人。所以【继于祖位。】继于祖位,继续这个祖师之位。【亦云释种,】为什么?【无杂纯一。】释迦牟尼佛成道嘛,我们继佛陀、继祖师大德,都是无杂纯一。【故言:‘王若成佛时,王子亦随出家。’】这是指大通智胜王佛,这个在《法华经》里面讲:大通智胜王佛出家以后,这个十六王子就跟着出家,所以法法平等,就是表示他成佛的时候,王子就跟着出家,将来也是成佛、也是成佛。【此意大难知。】哎呀!这种境界,法法平等的,前一个成佛,后来跟着出家也成佛,这样法法平等的,毕竟空寂的这个此意,这种境界很不容易的!【只教你莫觅,】【觅】就是寻求。不要找啊,你说:佛性是什么?我想想看,它到底是什么?想就不对了!说追求真理,世间人讲:你要做什么?我追求真理!方便说,这样讲可以啦,你要用这样子啊,驴年你都见不到佛性。什么叫驴年呢?是不是啊?因为十二生肖里面没有驴子啊,叫做驴年。只教你莫觅,【觅】就是不要寻求、不要追求,是不是?【觅便失却。】为什么?当下就是啊,你找什么东西呢?我们一觅的话,就把真理化作妄想的境界,以为它是可以追求的东西,其实我们的绝对佛性就在当下放下的那一念,是不是啊?永恒的放下,就它就是了,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那一念就是了,还找什么东西!【如痴人,】一个愚痴人,【山上叫一声,】喂……【响从谷出,】哦!奇怪!我声音在这里叫,怎么会跑到山谷下去呢?【便走下山趁,】去找那个声音,【及寻觅不得,】趁,这个念趁(cheng)字,就是追逐、寻找。找不到!【又叫一声,】喂……咦?这个声音怎么跑到山上去呢?【山上响又应,】赶快又追到山上去,【亦走上山上趁。】这个愚痴的人,是不是啊?不晓得这个声音,它就是这样下去,自自然然的就是这样子回声,很自然的啦!愚痴的人,山上叫一声,跑到山下去,他就又找到山下去找了,是不是啊?他当然找不到了。然后在山下叫一声,跑到山上来,山上也找不到了,又追,就是追追追……追求真理,世间人这样讲是对的,可是学佛的人,这样讲是错的,真正不能让你追求的,真理是让你悟的。【如是千生万劫,只是寻声逐响人,】只是跟着这个声音,追逐响的啦!声音的尾声叫做响,我们说:音响、音响嘛,刚开始叫做【音】,到最后声音不断叫做【响】。【虚生浪死汉!】冤枉,虚生浪死就是很冤枉的生,很冤枉的死,我们今天的辛苦,辛苦得很冤枉,迷惑嘛、颠倒嘛!【汝若无声,】如果你没有这个声音,【即无响。】那么这个就是无响了,是不是?【涅槃者,无闻、无知、无声、】为什么?不生不灭嘛!【绝迹、绝踪。】没有任何的迹象,没有任何的踪迹。【若得如是,稍与祖师邻房也。】邻房就是隔壁。如果你这样的话,才有接近祖师的位,涅槃,什么叫做涅槃呢?无闻,见闻觉知喽,也无所谓的闻,那就是不于闻上起念。无知,不于分别心起动念;无声,不于声尘上动念;绝迹,不可追寻,无形无相的东西。能够用一个【无】字,好好的下一番温和、暖和的功夫,到最后就炉火纯青了!用一个【无】字消灾解难,悟道,那么这是一个【无】字的功夫,你会不会用啊?会用,用一个【无】字,那更不得了!佛法一个字会用啊,把所有的执着,都化作无的力量,这个就是功夫了!

  【问:‘如王库藏内,都无如是刀。伏愿诲示。’】这个在前面我们有讲过了,这把刀王子带过了,当然这个国王也有啦,是不是啊?带出去了,那大家看那一把刀,王子带出去没有看到,叫那个穷人来讲,都讲不出所以然;叫大臣来讲,也讲不出所以然,是不是啊?【师云:‘王库藏者,即虚空性也。】王库藏,这个库藏,就比喻这个库藏,是不是啊?就是这个仓库的意思,这个仓库就如同虚空一样,他刀子拿走,可是怎么样?这个空性也是存在,这虚空性还是在,王库藏就是比喻虚空性。【能摄十方虚空世界,皆总不出你心,亦谓之虚空藏菩萨。】虚空藏菩萨。【你若道是有、是无,】是错的,因为无相不能讲有、不能讲无。【非有、非无,】也不可以讲有、也不可以讲无,【总成羊角。】羊角就是说不出,羊角就是相似境,羊角就是这一只刀,是用公羊的角去雕刻的,可是又不象,这个羊角只是指这支刀子的形状,描述这支刀子的形状象公羊角,可是不象,意思就是,羊角就是相似境,但是不是,比喻作相似境,总成羊角。国王叫大臣来讲,说:你看我这支刀是什么?我看象公羊角一样的。那国王笑一笑了,什么都不是。【羊角者,即你求觅者也。’】就不是!

  【问:‘王库藏中,有真刀否?’师云:‘此亦是羊角。’】你一问,它就是不象,绝对的本体,就是不能让你问,还问有没有,这个还是相似境。意思就是,王库当中,有真刀否?意思就是:毕竟空寂的时候,有没有真正的真理啊?就是这样问,那这不是多余的吗?毕竟空寂就是真理了,所以这个也是羊角,多余的、相似境,不是真实的。【云:‘若王库藏中,本无真刀,何故云:】那么王库当中,本来就没有真刀,是为什么,这个是为什么原因呢?前面一段我们说,王子拿出去了。云:【王子持王库中真刀,出至异国。何独言无?’】为什么讲没有呢?【师云:‘持刀出者,此喻如来使者。】如来把无我的精神,告诉每一个修行人,那每一个修行人如果悟到无我,那么就是跟佛陀的精神是一样的,跟佛陀觉悟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佛陀等于派他出来,宣扬无我的真理,是不是啊?可是不见到无我的人呢,他会乱猜啊:无我是什么?外道猜无我,猜不到啦,是不是啊?小乘的猜无我,也猜不到啦,是不是?凡夫更不用说。在《楞伽经》里面讲的,无我如来藏,持刀出者,这是比喻如来使者,如果你悟到无我,那么大无我的平等的无我,毕竟空寂的无我,那就是佛陀派你下来弘法的了!【你若言王子持王库中真刀出去者,库中应空去也。】这个库、王库,这个就统统没有了,那表示说还有,还是存在啦,是不是?持王库中,就是拿了王库当中的真刀出去的话,那么这个库中应空去,可是王库里面,那国王可能还有另外一把,你没拿走的,是不是?你没看过的啦,是不是?意思表示说,库中还存在,你拿不着的。意思就是,无我这种东西,不是你拿走、拿不走的问题,你根本没有办法拿走的,譬如说虚空,你不可能拿来拿去的。你要注意听!【本源虚空性,不可被异人将去,】【将去】就是带去。【是什么语?】【语】就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你能不能觉悟到这一句话呢?本源,我们的清净本性如同虚空,如同虚空性,不可以被其他的人带来带去的,悟的当下就是存在,就是不生不灭,就显现出来了,虚空哪里可以你带来带去的?意思就是说,不管你五蕴怎么变化,当体即空的觉性不会变化,这就是佛!你身体烂坏了,虚空会烂、会坏吗?虚空不会烂、不会坏,觉性也是不会烂、不会坏的啊,对不对?所以用一颗超越的心,不管五蕴怎么变化,你都用一颗超越的觉性在存在,那就是佛、就是佛,法离见闻觉知嘛,【设你有者,】【有者】就是动念。如果你有所动念,【皆名羊角。’】就不是真刀啦!有者,设你有者,设你有者的话,就是当你动念、执着,去动念、著相,那么皆名羊角,统统叫做相似境,统统不是真实境,学佛要先懂得放下,不是拼命的追逐这个知见的。

  【问:‘迦叶受佛心印,得为传语人否?’】可以帮佛去传这个佛语吗?【师云:‘是。’】黄檗禅师说:是的。【云:‘若是传语人,应不离得羊角?’】如果是传语人,那么也是相似境喽,应该是不离羊角了,他还是相似境喽?【师云:‘迦叶自领得本心,】他是自己开悟了,领得佛陀的本心了,【所以不是羊角。若以领得如来心,见如来意,见如来色相者,】如来色相就是不可以三十二相而得,如来色相就是性相。【即属如来使,】这个就是等于如来派他来的,【为传语人。所以阿难为侍者二十年,但见如来色相,】所以佛告诉他:不可以三十二相而见如来。对不对?【所以被佛诃云:唯观救世者,不能离得羊角。’】这个【救世者】就是佛啦!你只看到,【观】就是见。你只有见到佛相,这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可是你还是没有办法离开相似境,就是着相的我的境界,因为无我,不住色生心,不能住声香味触法,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嘛,是不是?你每天只有看到救世者,你每天只有看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可是你不能离开这个相似境,因为你不认识佛,没有用的!

  【问:‘文殊执剑于瞿昙】瞿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名字啦!【前者,如何?’】文殊菩萨执这个剑在瞿昙前,就是佛前,那么这个公案,真理到底是什么,这个公案我们先讲一下,师父这里先讲一下,你们这里没有资料。世尊因为灵山会上,有五百个比丘,五百个比丘得了四禅定,这四禅定,大家都得到五种神通,可是呢,未得法忍。那么因为得到宿命智通,个个能够见、自见过去的杀父害母的罪行,及诸重罪,及诸重罪,以至内心个个怀疑,于甚深法,不能证入。就是我们罪恶感太重的人,没办法修行,没办法修行,这个是真的,不能证入。为什么呢?譬如说,过去有一个人,她不孝顺她的公婆,然后画符咒害她先生,后来学佛,哇!痛哭流涕了,知所前非,来师父面前,我跟她讲,我说:一切如梦不实在啊,放下嘛!过去求忏悔就好嘛!可是因为自责太重,后来就自杀,跑去自杀,成功了,自杀成功,苛责太厉害,可能造恶造得太重了。其实一切是如梦幻泡影,过去不孝顺、弄符咒害人,害她公公、婆婆、先生,唉呀!过去就算了嘛,学佛就赶快将功补罪,自杀又无济于事,结果她自杀了!所以于甚深法,不能证得,一个太有自卑的人,他没有办法修行的,没有办法。人稍微有犯一点过失:唉呀!我不能修行了,我罪过太重了,我只要不落三恶道,已经不错了!就是这样子。所以于甚深法,不能证入,怀疑嘛!于是文殊承佛的神力,遂手握利剑,文殊手握利剑,就靠近释迦牟尼佛旁边,世尊就对文殊菩萨说:停!停!【住!住!】就是停!停!不要作逆,你这样子是逆罪的,你拿剑要杀佛,勿得害吾,不可以害我的,你这样害我,我一定被你害,因为你手拿剑,我一定被你杀死的。所以为善被害,就是说,这样为善的人被害了。佛就说了,他继续就说:文殊师利!我们每一个人从本以来,就是没有我相跟人相这些相,但是因为内心见有我相跟人相,所以内心起动念的时候,我们这个清净的本性,就被我相、人相所害,即名为害,即名为害。释迦牟尼佛的意思就是说,当我们起贪嗔痴的时候,就残害了我们的法身慧命,对不对?就残害了我们的法身慧命,意思就是,当我们起个人相,我相、人相的时候,我们的法身慧命,整个都被害了,我们都被害了,吾必被害。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在害自己,因为我们起心动念,都在害清净的法身,都在害我们清净的法身,清净的本性。所以这个释迦牟尼佛说:我必被害,即名为害。哦!那么原来就是这样子这个道理,于是五百个比丘自悟本心,原来一切过去,就是如梦幻泡影嘛,于梦幻当中无有我人嘛,哪里有什么这些自卑感啦、罪恶感啦,这些迷惑颠倒的过去都放下,当下就是实相,你放不下,太自卑了,那当然就是不好了。象有一个,以前有一个妓女,后来也学佛了,她当然放弃了,哇!她那没办法入,她罪过、罪恶感很重:哎呀!我以前赚这个钱,这个是很不清净啊,我去诱拐人家好多的丈夫,放了好多的符咒啊,一个接一个。哇!我说:你到底几个?她说她大概有十个吧!哦!怎么这么多!她放不下、放不下,她这罪恶感很重,她洗澡的时候,她一直觉得,这个色身很不清净、很不清净,连拜师父的时候都说:师父!你很倒霉,受我这么不清净的人礼拜。我的心里哪会有倒不倒霉这个道理呢?她就一直很自卑感,一直很自责,我一直安慰她,她还是没办法、没有办法,不要这样子,我常常讲:不须要这样子嘛!一念悟到前非,现在当下就是实相,就是清净的嘛,是不是?不须要这样子一直自责,这样没办法修行的、没办法修行的。乃至能生所生的父母,于是五百个比丘同赞叹曰:文殊大智士,大智士就是:文殊大智慧的菩萨,深达法源底,深深的达到佛陀的、如来的究竟的法,自手握利剑,持逼如来身。自己拿这个利剑,靠近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就是比喻这个清净心,手握利剑,自己残害自己,起这个我相,就残害了法身慧命;起这个人相,就残害了法身慧命。如剑佛也是一样,其实本来一相,没有两相,因为无相是无所生,一切本自空寂,哪来的杀呢?毕竟平等,无来无去,一切都是生灭不可得相,是不是?但莫着相,就是本来面目。好了!底下,【师云:‘五百菩萨】这个五百菩萨划X、划X,这个黄檗禅师讲错了,这要根据经典,是比丘才对的,不是菩萨。五百个比丘,五百个比丘得宿命智,【得宿命智,见过去生业障。五百者,】是表法的,【即你五阴身是。以见此夙命障故,求佛、求菩萨、涅槃。所以文殊将智解剑,】就解释为剑,智慧就是剑啦,将智解剑,如果你动念,那么它就是执着,如果不动念,那就没有了。【害此有见佛心故,】如果你用智慧的剑,去除掉,怎么样?有见的佛心,除掉你那个什么?有执着的、有我见,或者我相之见、人相之见,【故言你善害。’】害得很好,害得很好叫做善害,如果是贪嗔痴,是恶害,如果是贪嗔痴,就是恶害。【云:‘何者是剑?’师云:‘解心是剑。’】就是智慧的心就是剑。【云:‘解心既是剑,】智慧的心就是剑,那么【断此有见佛心,】用智慧的心,那么来断此有这个人相、我相的这个佛的心,怎么样?有了见的这个佛心,【只如能断见心,】一样,意思就是能所不断,也是跟能断之心,因为能断之心,一定有所断之境嘛,你用自心的见,去断这个有见的佛心,这个能所嘛!他这个徒弟认为,这样子就象能断的见心,它还是一样能所不断,【何能除得?’】怎么能够除掉呢?这句话再讲一遍,用一颗智慧的心,譬如说剑,来断这个有见的佛心,这样能所不断,那么这个徒弟问了:那么这样子就象,【只如】就是这样子也就象,能断的见心,去断所断的境界喽,何能除掉?意思就是,这还是能所不断啊,怎么能够除呢?犯了无穷的过患嘛!【师云:‘还将你无分别智,断此有见分别心。’】只要你将无分别智,就断这个有见的分别心。【云:】底下这个徒弟又问了:【‘如作有见,有求佛心,将无分别智剑断,争奈有智剑在何?’】这段要注意听!如果作有见,有这样一回事情,有求佛,再加一个字:【之】心。如果你作有见,作有这么一回事,就是有能所,那么有求佛这个心,然后将无分别智的剑来断它,怎奈就是不管如何,不管你怎么说,你有智慧的剑,它还是在,意思就是,能所的能还是在啊!再讲一遍,如果你作有能所存在这个有见,有能、有所,它才有见嘛,是不是?有求佛的心,那么你把这个无分别的智,这个将就是把无分别的智这个剑去断它,那么不管如何讲,这个智慧的剑还是在嘛,是不是?这个能还是没有办法除掉嘛,因为这是能所,还是对立嘛!【师云:‘若无分别智,】当下就没有能所,无分别智,当下就解决能跟无,所以无分别智,当下就破除了有见跟无见,【害有见无见。】因为无分别智,哪里还有什么有见跟无见呢?毕竟空寂的无分别智,没有所谓有见、没有无见。【无分别智,亦不可得。’】这样解才是对的嘛!怎么说无分别智就是能,断有见的佛心就是所呢?对不对?意思就是,犯了一个能所不断的过失,无分别智,当下就没有能所,当下就没有有无,无分别智,也没有无分别智之相,也不可得啊!【云:‘不可以智,更断智;】绝对的智慧,你断什么智?它是存在啊,不假言说,它当下就绝对的存在了!【不可以剑,更断剑。’】不可以用这个剑,再去除掉、断掉这个剑,因为剑只有一支嘛,绝对的本体也只有一个啦,没有能所啦,不可以用这个剑,再除掉他自己的那一支剑啊,不可以啊!剑就是一个啦,一个,你怎么这一支剑打断那一支剑?【师云:‘剑自害剑,剑剑相害,即剑亦不可得。】说剑,这一支剑,唯一的剑,去害自己的剑,这怎么可能!这一支剑怎么能够害自己这个剑呢?对不对?唯一的本体,本来就没有能所啊,剑剑相害,就算你有能剑、所剑,可是你还是同一支剑啊,你就算能剑,去害这个所剑,这样相害来讲,可是同一支剑,这个剑也不可得啊,因为它是唯一啊,对不对?【智自害智,】你用这个无分别智,你去害另外一个智,为什么?无分别智当下就没有能所,就算你有能害的智,与所害的智,可是同一个智啊,即智也不可得啊!【智智相害,】就算你有能智跟所智,这样子的对立的相害,可是【即智亦不可得。】因为它是毕竟空啊!所以【母子俱丧,】母子就是说,母子俱,母子之名俱丧,加两个字:之名。他的名相都没有。譬如说母亲死了,那么她的儿子就不成为儿子了,没有儿子这个名词了,儿子死了,也没有母亲了。譬如说,他们母子来看师父,师父会说:这是你的妈妈吗?他说:对!这是你的儿子吗?他的母亲就说:对啊!如果她只有一个人来,来找师父,那师父要告诉她,你是什么?她只有一个人来啊,没有人衬托她是母亲、是什么啊,对不对?譬如说一个四十岁的人来,她以前跟她的儿子来、跟她儿子来,你可以对她儿子说:那是你的妈妈吗?母亲吗?他说:对啊!可是如果下一次,这个四十几岁的妇人,带她的母亲七十几岁的来了,那你怎么办呢?她变成女儿了,是不是?所以母子之名俱丧,意思就是说,死了儿子,就没有母亲的名,死了母亲,就不能说有儿子这个名相,这个统统不存在的,知道吗?只要一个,就不可以有能所,就是绝对的本体,不可以有能所、对立的思想。【亦复如是。】也是这样子、也是这样子。

  【问:‘如何是见性?’师云:‘性即是见,见即是性。】见就是性。也就是说,你眼睛看到那个不生不灭的,当下不受影响,如如不动的那一颗心,见一切相,如如不动,那个如如不动,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如如不动也不离见,所以性就是见,见即是性。【不可以性,更见性。】六根里面的眼眼一见,见就是见性,在闻,叫做闻性,【闻即是性,】闻一切声尘,闻性不生不灭,就是性。【不可以性,更闻性。】不可以有一个不生不灭,更闻一个不生不灭之性。【只你作性见,能闻、能见性,便有一异法生。】【只】就是只要。只要你作:这个【性见】,就是这个本性有个见。性跟见就要划等号,性即是见。而说性上有见,本性能闻,还有能见、能闻之性,再加一个字:能见【之】性。只要你作性见,就是本性上有见,也就是说这个本性,能闻、能见之性,那么有个能闻、有个能见这个性,那么便有一异法生,有这个不同的法,一还有异,【异】就是不同啦!有一个相同,一个不同的法就产生了。【他分明道:‘所可见者,不可更见。’】我们所可见的这个清净本性,不可以再安另外一个见,所以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所以他分明道:这个清净的本性,本来就告诉你,所可见者就是本能,本性本来就是有分别、有可见,所可见者,不可更见,清净的自性,性就是见,也就是当下第一念不分别,这个就是,那么虽分别,不作分别想,也是!所可见者,不可更见,这本能啦,本性本来就有这种能力了,所以所可见者,不可以更见,不可以怎么样?头上安头。【你云何头上更著头?】意思就是知见立知啦,我们不是有五分法身吗,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不是?解脱的人、证悟的人,本身所讲出来的知见,他就是正确的知见,可是我们众生是妄见。【他分明道:】他讲得很清楚了,怎么样?【‘如盘中散珠,】这个盘中之珠散出去了。【大者大圆,】小的呢?【小者小圆。】大者大圆,大块的凝聚在一起就大圆;小的凝聚在一起,它就是小圆,各各不相知,【各各不相知,各各不相碍。’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我灭。【所以四生、六道未有不如时。】这个【如】字,就是真如,没有一样不是平等的真如自性,叫做:未有不如时。你不要认为这个是:未有不如意时,那糟糕了!四生是毕竟空,六道也是毕竟空,没有一样不是真如毕竟空寂的自性,所展现的东西。【且众生不见佛,】因为众生就是佛,是不是?不能有见更见,众生即是佛,佛即是众生,没有二见嘛!所以众生不见佛,【佛不见众生。】同一个觉性,怎么见来见去的呢?【四果不见四向,四向不见四果。三贤、十圣不见等、妙二觉,等、妙二觉不见三贤十圣。乃至水不见火,火不见水;地不见风,风不见地。】何以故呢?因为法性没有所谓的来去,没有什么能所。因为【众生不入法界,佛不出法界。】那么所以说,不入跟不出,那么就是平等了。【所以法性无去来,无能所见。】能所见就是,加一个字:没有能【见】、没有所见。绝对的、统一的,一合相,《金刚经》常常讲的:一合相,就是这样子,性相一如。【既如此,因什么道:我见、我闻?】哪来的我见?哪来的我闻呢?【于善知识处,得契悟。】得契悟。【善知识与我说法,诸佛出世与众生说法。】那么迦旃延,就是摩诃迦旃延,【迦旃延只为以生灭心,传实相法,】就被维摩诘居士所呵责。【被净名呵责。】生灭心是轮回相,实相法是无相啊,如何用生灭心讲这个无相的、实相的东西,那么变成轮转了!【分明道:】很清楚的告诉你:【‘一切法本来无缚,何用解他?】一切法毕竟空寂,没有谁绑你啊,谁绑着我们?没有啊!只有我们自己绑着自己啊,起心动念着我相,就绑着了;起心动念着人相,他就绑着了,什么都是自己来,什么都是自己绑自己,绑得死死的!所以我们就是这样子,不在正见、正念里面下手,我跑得远远的,跑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你跑到没有人的地方,你没有正见,你起心动念,是在害你清净的法身啊,何以故?动念就是我相啊,再动念就是人相啊,我相、人相不除的话,你永远束缚啊,业力如影随形,你走到哪里,你都绑得死死的啊,你跑到哪里有什么用?我相、人相不除,跑到美国,美国也不会高兴啊;跑到加拿大,你移民到哪里去呢?那一些移民的人,你又觉得他很快乐吗?我说最好是移民到月亮去好了,或移民到天堂去好了,是不是?拥有好的的环境,当然是很好啦,可是拥有好的环境,不如拥有一个好的心境,心境不改,改变环境没什么用的,心境要是没有改变,改变环境没什么用的,外在的环境,只给你做增上缘,最重要的就是要正念、正知见,没有正念、没有正知见,你就是不穿、不吃、你吃什么,统统打饿七啊,也不能成佛,还是外道,仍然是外道!所以分明道:一切法本来无缚,何用解它呢?【本来不染,何用净他?’】你说:我把它扫除干净。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那个就是不见性的人讲的。要是见性的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哎呀!这真是大彻大悟的人讲的话。【故云:宝相如是,岂可说乎?】实相就是这样子了,怎么能说呢?【汝今只成是非心、】因为对立喽,【染净心,】它还是对立、能所喽,【学得一知一解,绕天下行,】哎呀!走遍了天下,见人,因为太骄傲了,认为自己很有成就了,看到人就赶快要开示,是不是啊?开示,看谁比较高下,见人就赶快开示佛法。【见人便拟定当取,】【拟定】就是事先测定,【当取】就是得,【取】就是执着、执取的。看人就事先:嗯!这个来比较比较!【当取】就是有一种执着的心,看到人就比赛看看,因为学得一知半解嘛!【谁有心眼,】谁有心眼就是谁的这个眼光比较高,【心眼】就是谁的功夫比较高,谁有心眼、谁无心眼呢?意思就是高低之分。说这个人有是非心、有染净的心,学得一知半解,走遍了天下,走到哪里,都要跟人家比个高低,有心眼。【谁强、谁弱,】比个强弱,是非心不断,【若也如此,天地悬殊,更说什么见性?’】所以法师们啊!希望我们法师们有因缘才方便开示,没有因缘就保持沉默,愈讲有时候会愈离谱哦,没有见到本性,没有证悟到本性,不可以讲本地风光的, 你讲本地风光,你讲错了,你造业的,不是做功德的。你以为学得一知半解,也不是自己的功夫,赶快讲给别人听,那是造业的,讲错了,你都不晓得错在哪里,不知道啊,是不是啊?不知道啊!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传心法要讲记(12)



  【问:‘既言:性即见,见即性。只如性自无障碍、无剂限,】【剂限】就是分际、限度,没有什么边际,无剂限就是没有边际啦,无边无际啦,是不是?【云何隔物即不见?】我们既然见性的人为什么隔了一个物,就没有看到呢?因为它是眼睛啊,他把眼睛看的距离的远近,当作是那个见性这个问题。【又于虚空中,近即见、远即不见者,】你看!这分明是外道的思想。【如何?’】他就开始说:如何呢?【师云:‘此是你妄生异见,】有隔才见,没有隔才不见,那本性隔不隔,它都是见啊,是不是?见性是遍满整个虚空界,是不是?你今天你见性的话,哪里都是见,东西隔着,只是看不到啊,可是见性不会被你隔开来啊,如果见性被你隔开,等一下过去那边,就不见性了,此是你妄生异见。【若言隔物不见,无物言见,】没有隔开,再加一个字:无物,就是无【隔】物,才讲见,那么这样子讲的话,本性便有隔碍了,是不是?再讲一遍,此是你妄生异见,产生你这个不同之见,那么如果说,隔物你不见,隔开这个东西,你就不见,那么没有隔物,没有这个隔开的物,你就言见,那么就是因为这个见,变成有隔来影响了,【便谓性有隔碍者,全无交涉。】你讲这个完全跟见性不相干的事情,本性是什么呢?【性且非见、非不见;】本性也不能说见,因为有所见的话,那么它就是对立的东西。也不能说不见,因为它当下就是体用一如,本性它不是见,是不是啊?可是它又不能说不见啊,为什么?本性具足有见的功夫,性即是见啊,所以说:【法亦非见、非不见。】法也是这样,不能说它是见,也不能说它不是见,【若见性人,何处不是我之本性?】所以见性的人,不关东西隔不隔,他哪里都是他的本性,意思就是哪里,色法、一切色法,都是化作清净的自性,不影响到他的意思。【所以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总是我之性净明体。】都是我们本性的清净,光明的本体。【故云:见色便见心,】这跟见缘起即见道,是一样的道理。见色法,便见心,色法不可得,清净心就显现,不受色法的长短、方圆、大小之影响,来去生灭的影响,那么我们就见到我们的心,这个见缘起即见道,用意是一样的,如果你了解缘起法无自性,那么道就在里面。那么你如果见了一切色法,本自空寂,清净心就在那个时候产生。【色心不异故。】眼见一切色,如如不动,色就是心,心就是色,不异故。【只为取相,】用一个执着的心取相,怎么样?【作见闻觉知,】化作妄想了,因为取相,那就变成观念,所以学佛不能用观念的,取相就化作观念了。譬如说,这个项链很漂亮,这个相,印在脑海里面,回来拼命的想,化作见闻觉知;眼睛看,化作见闻觉知;耳朵听,化作见闻觉知;所以我们现在来讲,都是取相,所以我们在马路边,今天开同学会,开同学会去那边吃饭,看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回来以后不得了了!吃不下、放不下,吃不下、也放不下、也睡不着,整天起来绕佛,不是绕佛,不可能,整天起来妄想、打妄想,拼命的,为什么?把那个假相取相,化作见闻觉知、化作观念,那就障在那个地方,想要执取了,想要开始追求了,这是见闻觉知的东西。所以以幻相来作为自我的心,这个就是妄想。所以云:即相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很简单,是不是啊?道理很简单嘛,即一切相,离一切相,就是佛!【去却前物,】除去眼前的隔物,这个【物】就是障碍之物啦!【始拟得见者,】拟就是才认为,【始】就是才,【拟】就是认为。这样才认为看得到,【即堕二乘人中,依通见解也。】根据一般的人来说的,【通】就是一般,依照一般的人来说的。要把东西移开,才看得到,那么就堕二乘人,二乘人就讲缘起嘛,六根的法嘛,是不是啊?大乘是讲唯心,最上乘是讲顿悟。【虚空中,近则见,远则不见,此是外道中收。】心外求法的人讲的,一般人的外道,心外求法都是外道,这外道一般就包括平民,一般无知的众生,就外道嘛!【分明道:】这个清净之心,明明告诉你:【‘非内,亦非外,】没有在内,也没有在外,【非近,亦非远。’近而不可见者,】为什么?它不可见啊,它要是可见,变成有能所了,对不对?本性要让人用眼睛看到,眼睛是能见,那本性是所见啊,那个就不是绝对的东西了。所以近而不可见嘛,近当然不可见了,是不是啊?因为见即是性嘛,没有能所嘛!【万物之性也。】是不是?【近尚不可见,】那么近都不可以见到性,是不是啊?哪里远而不可见,更道远不可见,不是笑死人了吗?因为没有远近的东西嘛!【更道远而不可见,有什么意旨?’】近都不可见,还讲什么远可不可见,也没什么意义了,性即是见,见就是性,不二的东西。

  【问:‘学人不会,和尚如何指示?’】哎呀!我实在是搞不清楚啊,请和尚慈悲,指导指导、指导指导!【师云:‘我无一物,】清净的自性,本来就无一物了,你指什么东西?【从来不曾将一物与人。】从来不拿任何东西给你,如果有东西给你,就变成能所了,你有能接受了,那么我的法被你所接受了,没有这个东西,我这里就本来无一物,没有东西送给你。【你无始已来,】无始已来,只因为,加一个【因】字,只为就是只因为,【只为被人指示,】有人人指点你,指点你追那个、指点你找这个,那糟糕了!【觅契觅会,】追求、契合,赶快!我来找一个来契合我自己的。觅会,赶快找一个我相应的。这些是一样的,这统统是不见性的人,拼命的找道场,也是这样子的,要找到善知识,指点我们这一颗心,这是很重要,这是很重要的增上缘,如果拼命在外面道场找,可是找不到善知识呢?没有用!就是再大的道场、再静的道场,最静的很简单,我告诉你一个最好的环境,瑞士最好了、瑞士,又是欧洲的那个小木屋,那个不叫小木屋,那叫做大木屋,到目前为止,我看过全世界最漂亮的,人家说:啊!师父!那个澳洲很漂亮,或者是说纽西兰很漂亮,那个差太多了,笑死人了!那你去瑞士看看,我说百分不及一分,哪有什么漂亮的?有啦!纽西兰某些地方是不错的啦,那纽西兰象是黄金,嗯!不是黄金海岸,Gold Coast(黄金海岸),那个澳洲,纽西兰那个地方叫做皇后镇,Queenstown 皇后镇,那个地方有个湖,不错、不错!象那个提卡波湖,就比较差一点,大家打趣称它叫【猪脚块湖(台湾谐语),提卡波湖,那不能比,没什么好漂亮的。就是那个皇后镇那个湖,就是长得很棒,非常好,那是南岛,南岛比较没有什么。那北岛就比较好一点啦,那分成南岛跟北岛。那么要好的环境,你到瑞士去,哇!那个气候又好,海拔两、三千公尺,也没有污染,因为瑞士那个工业区,都设在意大利的最北边,工业废水都下到意大利那边去,没办法,山势就是这样下去的,意大利在那边骂,瑞士说没办法,山高啊!污染统统都在:肮脏的东西都泄到邻国去,所以瑞士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国家,最清净的国家,可是那个护照,就是居留权,可能很不好拿,你要是去那边去,你试试看,可是我们去过瑞士的时候,没有看到一个学佛的,有!只有一个我的徒弟嫁给德国人,因为瑞士有两个国籍的人,不是德国人,就是意大利人,就是这两个国家,构成一个瑞士的民族,有一个徒弟嫁给那个德国人,她现在住在瑞士,叫说师父有机会到瑞士去的时候,再去找她,可是地址也不晓得摆到哪边去了。瑞士的国家,等于台湾的三分之二大,如果我去瑞士的时候,在这里打电话去,你人在哪里?哇!我在这边、你在那边。怎么去找你啊?干脆,出国不要去找来找去的,就在那边享受。瑞士那个地方有铁力士山,铁力士山那个四周很静、很静,上铁力士山的时候,一片寂静,没有车声,什么声都没有,只有牛吃草的声音,那个牛,瑞士人的牛。挂一个什么?挂一个铃,这个牛吃草,它的头会动嘛,它吃草的时候,当当当……很清楚,就是听到牛吃草的声音。那个空中空气一望,都是清净的,统统没有污染,山边就是那个大木屋,那边一座、那边一座,一看就是湖,那个湖就清澈见底,没有一个国家象这么漂亮的,漂亮得吓死人了!所以说澳洲、纽西兰,我走了三十几个国家嘛,没见过比那更漂亮的,那个地方最好!可是你内在,如果心境不除的话,也没有用,追求也没有用!所以觅契觅会,【觅】就是追求,【契】就是契合,【觅会】就是相应。【此可不是‘弟子与师,俱陷王难’?】那么这个不是弟子跟师父俱陷王难,意思就是两个人都沉下去吗?指示的人,那个也没明心见性啊,听的人也不明心见性啊,找来找去、找来找去,找真如,真如哪里让你找的?是不是?不见性的人就是这样子,坐着观,你要观、要观。是啊!观照是方便说,你要放下,才是最重要的!【你但知一念不受,即是无受身;】因为是色受想行识嘛,色、受、想、行、识,现在讲五阴啦!你但一念不受,就是无受身,一切法不受嘛!【一念不想,】五蕴,色受想的【想】,【即是无想身;】那么无想的话,怎么样?那么就是想阴就没有了。【决定不迁流造作,】也就是,什么叫不迁流造作?就是不要在生灭法里面执着,叫做不迁流造作,不要动念,随缘过就好,【即是无行身;】也就是没有色受想行识的【行】字,生灭造作叫做行,那么这生灭不执取,就没有造作。【莫思量、】莫思量就是不要微细的在那边妄想。【卜度、】这个念:卜(bu)是不是啊?【卜度】就是臆测、揣度,不要在那边起【分别,】揣测,【即是无识身。】就是没有分别心,一切法但莫思量,放下就是。【你如今才别起一念,】你现在才动到一个念头,【即入十二因缘。无明缘行,亦因、亦果;】也是因,也是果,因为因跟果,没有明显的界限,现在的果,就是未来的因,现在的果,就是过去的因所造成的,可是现在的果,也是未来的因,果就是因,因就是果,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的,所以:亦因、亦果。【乃至老死,亦因、亦果。】是不是啊?老死也是因、也是果,站在生来讲的话,老死是果嘛,是不是啊?站在未来的生来讲的话,老死是因。底下说:【故善财童子一百一十处,】因为他参了五十三参,走了一百一十个城,【处】就是城,一百一十个地方、处所,一百一十个城。这个在《四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面讲的,第三十八卷有谈到,那么善财童子一百一十处,就是一百一十个城,【城】就是城墙。【求善知识,】善知识,【只向十二因缘中求。】十二因缘就是以一念不觉,十二因缘的无明,是一念不觉,不是无始无明,因为那是枝末无明,不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是无始无明,十二因缘的一念无明,那个是枝末无明,是见思无明,这个要弄清楚。【最后见弥勒,弥勒却指见文殊。】弥勒说:你要指导他,你要去见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者,】是表法的,最后要破除你无始无明,【即汝本地无明。】就是你碰到文殊,是最后一关了,要破你本地无始无明,是表法的啦!【若心心别异,】心心一差别了,【向外求善知识者,】那就完了!你不向内求你的善知识,你不要在生灭法里面打转,放下,你心就是,你就是善知识。【一念才生即灭,才灭又生。】对不对?生又起灭,灭又生,那我生生灭灭,【所以汝等比丘,亦生、亦老、亦病、亦死,】为什么?生灭断不了啊,追执、执取啊,所以因为生死不好断啊!【酬因答果已来,】酬因答果就来了,一念不醒,那么一觉不醒,就是来世了!【即五聚之生灭。五聚者,五阴也。】五蕴身的生灭,就是五聚生灭,聚合在一起生灭的啦,是不是啊?叫做五蕴生灭,我们这个色身就是这样子啦!因此我们一定要对法一定要认识,那么对法认识的话,我们全部放下,我们用这一颗心来念佛,悟道的人,生就是无生,也不妨求生,求生就是不求生,是不是啊?不悟道的人,虽然念念佛,诚心的念,也可以化作清净的因果,所以到最后来讲的话,还是要念佛,还是要念佛,比较有把握,要了生死,比较有十足的把握。五聚者,五阴也。【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即心便是灵智,亦云灵台。】也就是灵台。你只要一念不起,你十八界,十八界就是根、尘、识、六根、六尘、六识,统统没有、统统没有。即身便是菩提华果,我们现在当下就是觉性,即心便是灵智,也叫做灵台。【若有所住著,即身为死尸,】如果你有所执着,这个色身就是等于死尸一样的,【亦云守死尸鬼。’】所以把这个色身,看得很严重的人,要想想看、想想看:我们今天在执着什么?死的时候,就躺在那个地方,是不是?因此我们内在里面,要是看不开,稍微观照一下,也就得了!所以天仙美女啊,乃至俊男、俊女,都是一样的。

  【问:‘净名默然,】净名默然,沉默喽!【文殊赞叹云:】赞叹说:【‘是真入不二法门。’如何?’】不二就当下喽!什么叫不二?生死涅槃不二;善恶不二;是非不二;烦恼菩提不二,就是这样,统统是不二,当下的意思,来去不二,生灭不二,就是这样子。【师云:‘不二法门,即你本心也。】意思就是,说,说是生灭,不说就不生灭。那么【说与不说,即有起灭。】那么因为众生,不是说、就是不说,可是圣者说就是不说,不说就是空性喽!但是众生的说跟不说是两码事,就化作生灭,有起灭。【无言说时,无所显示。】是不是啊?【故文殊赞叹云:】赞叹:不二法门,【净名不说。’】不说就是空喽!【‘声有断灭否?’】声音有没有断灭呢?【师云:‘语即默、】说话就是不说话,语就是妙用,默就是本体、本体,站在体性来说的。你讲,就是作用,不讲,就是摄取归本体,体用一如。【默即语,】你沉默跟讲话,没什么两样,因为实相的东西,不管你讲不讲,空性的时候,也不管你讲跟不讲,【语默不二。】语默不二。【故云:声之实性,亦无断灭。】声的实性也是没有断灭。【文殊本闻,亦无断灭。】有断灭的话,就不能产生声音了,是不是啊?那闻声,闻性没有的话,就闻不到了。【所以如来常说,未曾有不说时。】。释迦牟尼佛常说法,未曾有不说法。【如来说即是法,法即是说,法说不二故。乃至报、化二身,菩萨、声闻,山河、大地,水鸟、树林,一时说法。所以语亦说,默亦说,】就是显示、表法的,显示那个清净的本体,哪里处处,无所不在,【终日说而未尝说。】意思是,声就是无声,说而未曾说,四十九年不曾说一个字嘛!【既若如是,但以默为本。’】以默为本。

  【问:‘声闻人藏形于三界,】藏形在三界。但是呢,【不能藏于菩提者,如何?’师云:‘形者,质也。】有质疑的。【声闻人但能断三界见修,】修惑就是思惑,三界见修,就是见思惑。【已离烦恼。】但是【不能藏于菩提,】菩提是究竟义喽!【故还被魔王于菩提中捉得。】因为他还没有究竟嘛!【于林中宴坐,】这是摩诃迦叶,在林中宴坐,就是安祥的坐,【还成微细见菩提心也。】还是有微细的见菩提心。【菩萨人已于三界菩提,决定不舍、不取。不取故,七大中觅他不得;】七大就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地、水、火、风,大家都知道,加上空、见、识,【见】就是本性这个见,眼睛见到的见,【识】就是意识的识,这个七大,是《楞严经》所讲的。于三界菩提,决定不舍、不取,那么因为不取嘛,那么地水火风空见识,就觅他不可得,找不到啊!【不舍故,外魔亦觅他不得。】也没什么好舍的,有取、有舍是对立的,是生灭。不取不舍,外魔,因为是生灭,生灭见不到不生不灭,捉他不得、捉他不得,他不起心、不动念,业障奈何不了他,阎罗王也奈何不了他,我一切法全部都舍,魔王没有我们的办法,你什么都放得下,业障就是现前也跟没有一样,看得开嘛!你就是生重病,你都可以接受,缘起嘛,这是我们的业障嘛!有的人拼命找医生,不一定找得到医生的,医生在你面前,你也不会去珍惜的。【汝但拟著一法,】拟,就是准备。你只要准备去执着一个法,【印子早成也。】印子就是我执、主观意识,就是所谓的能所啦,就变成了,印子早成了。拟着一法,你这个能所、我执,就已经成了。【印著有,即六道、四生文出;】这个文加一糸部,就是纹路的纹。纹路形象就跑出来了,就象我们画这个纹路,就画出来了。你只要执着一个有,拼死命的不放,执着你的爱人,执着你的金钱,你的权贵、名利,执着你很有修行的法,也是一样,六道、四生,你逃不掉的。【印著空,即无相文现。】汝印着空,无相的纹路就跑出来了。【如今但知决定不印一切物,此印为虚空,不一、不二。】说一也不对、说二也不对,所以是不一不二。【空本不空,】因为妙有嘛,【印本不有。】不有就是空【十方虚空世界,诸佛出世,如见电光一般。观一切蠢动含灵,如响一般。】因为不实在啦!【见十方微尘国土,恰似海中一滴水相似。】不实在!【闻一切甚深法,如幻如化。心心不异,法法不异。】心也没什么差别,法法也没有什么差别。【乃至千经万论,只为你之一心,若能不取一切相,故言: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这一句:若能不取一切相,划一个线,前面那个:千经万论,只为你之一心,为什么?因为你心心不异、法法不异,千经万论就是告诉你那个空性的心,舍掉,绝大的舍离,放下!若能不取一切相,故言: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方便,一切的这个相,都是叫做方便,所以师父重复的讲,一切统统叫做方便法,你怎么打坐,没有心法,你坐了没有用的,是不是啊?有一个在家女居士,去打了四十九天的禅七,她家住在板桥,去打了七个七,回来的时候,我说:你打了七个七,打了感觉怎么样啊?她说:很苦啊!坐着啊、跑香啊,很苦啊!我说:你坐着做什么?她说:我坐着一直念阿弥陀佛。我说:那你干脆修净土的,是不是啊?禅是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你去念四十九天啊?她说:对啊!我差不多去打禅七,不是打禅七,打佛七啦!还有个人更妙了,去坐着打禅七,我说:你去打禅七,你心中想什么?他说:坐着妄想一直来,也不晓得该想什么,说一切法不要执着,可是妄想一直起来,又叫我们不执着,不晓得要执着什么呢?那个禅师一直叫我们:要应无所住、应无所住。是啊!无所住,住哪里呢?你总是要有个房子可以住嘛!因为没有办法悟到这种空性的寂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没办法,没办法彻底的了解。那我跟他讲,我说:那你去参禅七,禅师怎么开示?他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说:你怎么解啊?他说:过去心不可以得到,现在心,现在心明明有啊,都在起心动念啊,为什么不可得?他自己也一头雾水。我问:打了几次禅七啊?他说:打了好几次啊!得到什么?他说:无所得。他也不了解、不懂。打禅七,你要有一点功夫,是不是?你要先有一个教理、教义上,你怎么样下手,你要懂,不懂得下手,呆呆的坐在那里,楞头楞脑的,对不对?人家打香板,你也要跟着人家打香板消灾,是不是?没有什么意义啦、没有什么意义,教义、教理,要有正知、正见、正念,你才懂得怎么下手嘛!

  【问:‘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如何?’】割截,我们在《金刚经》里面讲,歌利王割截身体。【师云:‘仙人者,】就是忍辱仙人,【即是你心。歌利王,好求也,】往外一直求嘛,【不守王位,谓之贪利。如今学人,】不在心性上积功累德,【不积功累德,】因为我们有心性,才叫做功德嘛!【见者便拟学,】看到的就想学,学这个、学那个,【与歌利王何别?】就象我的徒弟一样啦、象我的徒弟一样,我的徒弟:我要日中一食。好!你去搞吧,搞得脸都发黑了、发黑了!练不倒单,我这些徒弟有人练不倒单,练得晚上不睡,可是他睡白天的,一样啊,睡眠还比别人长,坐着就睡着了,对不对?吃饭也睡、打坐也睡、念佛也睡,结果人家睡觉,他起来用功,他起来用功,没办法啦!什么叫做徒弟?招数很多叫做徒弟,什么叫做师父?没有招数叫做师父,他什么招数都没有,他只有一招而已:放下!他才不会去搞那些稀奇古怪的。象我徒弟就是这样子,我们徒弟真会享受呢,内门乡他已经有房子了,他还搞个小木屋,十一坪,还花了老夫子一、二十万,要住住看,他不知道那个小木屋每年要油漆一次的,那个住小木屋的,蚂蚁一大堆的,那个会很多蚂蚁的,建新的小木屋,赶快尝试尝试,徒弟嘛,是不是?对不对?法显跑第一个,你去住吧,没有关系,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到现在都是一直在心外求法,心稳不住的,一直想要用某一种方式,叫做修行,修行哪有什么方式叫做修行?对不对啊?我就问了:还要不要造第二间啊?反正一间才十多万,很便宜啊!对不对?还有人要买那个什么,那个货柜,吊起来摆着,里面都装潢好的,来啊!八万,你要买几个?师父有钱,买二十个给你住好了,你住那个货柜就成道啊?想得太天真了吧!法都不懂从哪里学习下手,这跟歌利王没什么差别,求这个、求那个,搞不定啊,没办法啦!【如见色时,坏却仙人眼;】见色执着,没有清净眼;【闻声时,坏却仙人耳;】没有清净声;【乃至觉知时,亦复如是,唤作节节支解。】那就把你清净心分得、切割成无量无边对立的意识心,就这样节节支解。【云:‘只如仙人忍时,不合更有节节支解。】因为是仙人忍辱,不应该有节节支解,【不可一心忍,一心不忍也?’】因为他是忍辱仙人嘛!【师云:‘你作无生见、】这个就是自性见,你还有一个【忍辱解、无求解,总是伤损。’】清净的本体,不可以让你无生之见,无生之见变成自性见了,无生无所见,无所不见。也没有一个能忍辱的人,也没有所忍辱的境界,也没有一个求,也没有一个所求,你只要无生、忍辱、无求,这样的解,你总是损伤,你总是伤害清净的法身。【云:‘仙人被割时,还知痛否?’】仙人被割的时候,还知道痛吗?【又云:】就回答:【‘此中无受者,】无受就是一切法不受喽!【是谁受痛?’】没有一个我,是谁在痛呢?【师云:‘你既不痛,出头来觅个甚么?’】意思那个徒弟说:这里面没有受者,是谁在受痛呢?那么黄檗禅师就说:你既然不痛,你跑出个头来,找个什么东西呢?不痛、不受,就不须要寻觅嘛,不要寻觅嘛!

  【问:‘燃灯佛授记,为在五百岁中、五百岁外?’】因为这个有个时间,【师云:‘五百岁中,不得授记。】五百岁中不得授记。【所言授记者,你本决定不忘,】决定不忘失。【不失有为,】不失有为,不坏因果的意思。【不取菩提。】菩提不可取,取就是非菩提。【但以了世、】【世】就是时间。但你了解这个世,就是幻的、不实在的,但以了世就是,【世】就是生灭的时间法。【非世,】当体即空。【亦不出五百岁外,】但是呢,方便说也有五百岁,不出五百岁,就是五百岁外嘛!【别得授记,】别得授记。【亦不于五百岁中得授记。’】因为也不可得嘛!也不可以离开五百岁以外,另外找一个授记,但是也不在五百岁中授记,因为五百岁,那是生灭法,授记也没有能所的东西,授什么记呢?【云:】了世三际,【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以前三十年为一世。【‘了世三际相不可得已否?’师云:‘无一法可得。’】是的!没有一法可得。那么无一法可得,【云:‘何故言频经】【频经】就是一再的必须要经过,【五百世,前后极时长?’】为什么要一再的经过,五百世前后这个极长的时间呢?【师云:‘五百世长远,当知犹是仙人。】因为他那个时候还不是佛啦!【故然灯授记时,实无少法可得。’】那么因为仙人还有法可得嘛,五百世是长远嘛,所以当知还是仙人,不是佛,是忍辱仙人,他不是佛嘛!要成佛,那不可以少法可得,实无少法可得了,是不是?实无少法可得。

  【问:‘教中云:】在教里面讲:【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者,如何?’师云:‘若以三无数劫修行,】无数劫就是阿僧祗劫修行。【有所证得者,尽恒沙劫不得。】为什么呢?有所得嘛,那不可能嘛!毕竟空寂,不可能让你得。所以说,若以三大阿僧祗劫修行,有所得证,那么尽恒沙劫也不可,没有办法。【若于一刹那中,获得法身,】不可得,【直了见性者,犹是三乘教之极谈也。】三乘教总是这样,有所得法身。【何以故?以见法身可获故,】就是可得,【皆属不了义教中收。’】不了义教。

  【问:‘见法顿了者,见祖师意否?’】顿了就是当下。【师云:‘祖师心出虚空外。’】是超越的喽,祖师心超越虚空的喽!【云:‘有限剂否?’】有没有一个界限呢?【师云:‘有、无限剂,此皆数量对待之法。】有界限跟没有界限,都是对待法。【祖师云:且非有限量,非无限量,非非有、无限量。以绝待故。】祖师就说了:你不能非有限量,不能说有限量,【非】就是不能说。不能说有个限量,也不能说没有限量,因为走到哪里都有缘起嘛!非非有,非非有就是有啦,有这个无限量,非非有,无限量,也不能说没有这个有、无限量,对不对啊?非非有、无限量,是不是啊?也不能说,非有、无限量,是不是?以绝待故。【你如今学者,未能出得三乘教外,争唤作禅师?】这样怎么能叫做禅师呢?【分明向汝道:】一向都跟你讲嘛:【一等学禅,】无上乘的顿悟学禅,【莫取次】不可以落入次第生灭、因果生灭,【妄生异见。】莫取次,是不是啊?妄生异见,不可以产生不同的见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悟道只能默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行、一住、一刹那间,念念不异。若不如是,不免轮回。’】一行,就是一个造作,一住,那么一个无所住,一刹那之间,念念不异,念念不异就是,空性都是一直这样子持续下来,如果你不能保持这个空性,让它不生灭,若不如是,不免轮回,因为你没有办法除掉生灭法嘛,所以因为要悟道很困难,所以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认真念佛?为什么?因为了生死两条路嘛,你不相信净土且罢,那就不要,算了,就小乘或者修禅的人,他不相信净土,你打死他,他也不念佛,且罢!相信净土的人,不妨碍学禅,你可以听这禅宗的法,一念悟道,你就是悟到无生,你也不妨求生,因为求生就是无生,法没有二法的,不二的!但是如果你没有悟道,你念佛,你还有一个保障啊,了生死,不是明心见性了生死,要不然就是要念佛啊,伏惑,求佛哀佑,九品,三辈九品往生嘛,否则你哪有机会呢?那当然要悟道,你想想看,自古以来他有几个人?那少之又少啊,不容易啊,是不是?说实在话,也很困难,自古以来大彻大悟的,算起来当然有好几千个啦,可是我们自古以来,到现在几亿人了,才多少人?是不是?

  传心法要14

  了解佛祖了,那么这个就相应了。[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 因为你自己开悟,佛祖之机,内心里面的这个悟境,你都知道了,那么当然谁讲什么,这个老和尚的舌头,就是专门在说法的啦,“瞒”就是欺骗。他说什么,因为你很清楚嘛,他骗不了你嘛,对不对?所以便不会天下老和尚舌头瞒,老和尚讲什么法,我们清清楚楚嘛,你开悟的人,大彻大悟的人,你什么文字来,有没有开悟,他一看就知道啊,是不是?你讲话,你就是不正见,他一听马上就知道啊,你骗不了他的。[便会开大口:] 因为悟道了嘛,他便会开大口,就这么说了:[“达摩西来,无风起浪。] 意思就是说,多余的啦,如果是悟道的人,达摩西来,这个是多余的啦,本来就无风,无风就是本体,那起浪就是多余的啦,是不是啊? [世尊拈花,一场败缺。”] “败缺”就是漏洞、失败,意思就是败北,败北就是说,那只是一个漏洞而已,没有什么啦!世尊拈花,本来是灵山会上,世尊拈花,摩诃迦叶破颜含笑,对不对啊?吾有涅槃妙心,不生不灭的妙心,对不对?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托付给摩诃迦叶。那么世尊拈花,那么一场败缺,意思就是说,如果是悟道的人,那这个都是多余的啦,达摩西来,这个根本就是无风起浪,世尊灵山会上拈花,这个也都是不重要的啦!为什么?悟道的人,你那里他都是解脱,所以这底下,那一句就是讲得很贴切了:[到这里] 你悟道、证悟的圣者,[说什么阎罗老子,千圣尚不奈你何。] 千圣,那一个人都动摇不了你一个念头,因为你已经悟道了,是不是啊? 你与诸佛一样了,那个人都动摇不了你,就是佛现前,你也是一样如如不动,[不信道直有这般奇特,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 如果你不相信这个,是有这样子的奇特,这般的奇特,是为什么这样子,为甚如此,就是为什么是这样子。

  但是这个此事啊,这个就是明心见性这般事情,是怕有心人,有心就是在这里指志气,在这里不是指心性,是怕有志气的人,要有志气的人,他一定能够入,学道除了智慧以外,还要有志气,志气就是不怕吃苦,睡眠稍微少一点,不要懒懒散散的、懒懒散散的,日复一日,然后软绵绵的,无精打采的,是不是啊?整天看到佛像就打哈欠,就请假,然后自己写请假单,本来一天诵多少佛号,向佛菩萨写请假单,放在那个香炉的旁边,后来有一天去看,哦!一大堆请假单,都跟佛菩萨请假,我们有志气,这个今日事今日毕,修行就这样。

  [颂曰:] 就作这个颂了:[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尘劳迥脱,这个“迥”就是远远的超越。你想要把这个尘劳,远远的抛开来、超脱它,此事是非比寻常的哦,意思就是要下一番功夫啦!紧把绳头做一场,这个“绳头”,是指生死重要的关键,你一定要把生死重要的关键,下一番死功夫,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你不经过一个冬天寒彻骨,冷得透入这个骨髓,这么冷,冷得受不了,意思就是,吃得一番的苦头,你怎么能够闻到梅花扑鼻香呢?是不是啊?怎得梅花扑鼻香?这一句偈颂并不困难。[师于唐大中年中,] 那么这个往生,[终于本山,] “终于”就是说往生,死于本山。[宣宗敕谥],“敕”就是命令,“谥”就是人死后的封号。[断际禅师,塔曰广业。] 这个啊,也没有几个啦,是像黄檗断际禅师,这么有功夫的, 讲出来的话,每一句话统统是大彻悟的人,这一本要是没有看到啊,是不是很可惜?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