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观世音菩萨专题文集

如何得观音菩萨感应

(妙境法师)


  三恶道众生的苦恼是很多很多的,他们很难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原因是什么?因为地狱,恶鬼,畜生世界的众生,他们的身体有很大的问题与苦恼,他那一念灵明的心被苦所困扰,所以很难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念不来!

  我们可以想一想:若有严重病痛的时候,我们还能不能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以人的境界来说,如果有严重的病痛,这个病痛扰乱你的心,你要念观世音菩萨,是很难念上来的!除非平时没有病痛的时候,就能常常地静坐,有戒,定,慧的功德,重病来时,还能心有余力,很从容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或者是念经,念咒。若平常的修行不够,有严重的病痛是,念菩萨名号是有困难的。所以,这地狱,饿鬼,畜生的境界,是很难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

  天上的人呢?天人的快乐太厉害!欲界天的五欲乐胜过人间,特别地迷惑人,…色界天以上的众生有高深的禅定,他们感觉到这样就很好了,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做什么?因此,也是不容易!

  然而,也有些人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向观世音菩萨有所求,但是没能得解脱。这应该怎么解释呢?那就是你没能一心称名,没能一心不乱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关系。

  《瑜伽师地论》上说,我们受诸苦恼,是因为我们有罪业,造了杀害生命,说谎骗人等杀,盗因,妄各式各样的罪过,或者说是十种恶业,种种的恶事。我们的罪业大概地说,分成两类:

  一是定业。我们在造罪时,明明白白地去做这件事,做成功了,心里还很欢喜,那这件罪过就是定业。是决定要受果报的!

  二是不定业。如果造罪业的时候,心里不欢喜,但还是勉勉强强地做完了,又生后悔,这个罪业就不一定得果报,称为不定业。

  若造的是不定业,虽不一定得果报,可是也不一定不得果报:当得果报的时候,能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容易得解脱!若造的是定业,当定业发生作用,受诸苦恼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就难一点,也就是不容易得解脱!所谓不容易得解脱,就是你不容易一心称名;既不容易一心称名,也就不容易得解脱,可以这么解释。

  这件事我们说得浅一点,不要说得太深。譬如我们信佛的人,买花,买水果供养佛菩萨,向佛菩萨祈求平安,保护我的儿,我的女怎么怎么好,等等。我们想一想,这种情形如同我们有了困难,就送红封,送礼物给正在政府做官的朋友,对他说:“请你帮帮我的忙!”这意思差不多是相同的。而我们人世间的凡夫有贪心,有嗔心,他得到利益的时候,就可能随顺你做这些事情,满你的愿。但是,佛,观世音菩萨是圣人,不会因为你买个水果给他,他心里欢喜就帮你忙,和我们凡夫不同。这样说,当我们向菩萨有所求时,既不用上香,也不要买花,果供养,就这么向菩萨有所求,这样好吗?其实,也不是这么说。

  这其中的道理,可以分两方面说。一方面是我们凡夫的内心污浊,这个灵明的心,在色,香,声,味,触法上活动,不是贪,就是嗔,痴,乃至疑惑,高慢,种种的烦恼缠扰其心。当我们想拜菩萨,拜佛,去见佛菩萨时,我们的心还是很污浊,很污秽,和佛菩萨距离很远很远的。这样的情形,你想求佛菩萨帮忙,转变你受诸苦恼的遭遇,很不容易啊!

  第二,我们是因为有罪而受诸苦恼,这是有因就有果。佛菩萨难道不讲究因果吗?“好,你做很多恶,不要紧!我能叫你不受报。到时候,你给我买点水果,香花,我就让你不受苦!”佛菩萨会说这种话吗?若是观世音菩萨这样讲话,就等于叫我们造罪了,那么这个恶人会说:好啊!那我就造罪,反正到时候我一念观世音菩萨就不受报了!可以这样吗?

  这个问题怎么讲,我姑且解释一下。

  刚才说,买花,果供养佛,或者向佛菩萨礼拜,磕头,这里边有什么事情呢?就是当我们的内心受诸苦恼的时候,心就不清净,就有种种的烦恼,业障污染这个清净心。但是,当我们向佛菩萨供奉---有花供养,或果供养,或者礼拜佛,这个时候我们的思想有变化。有什么变化?就是能发出来清净心!你若买了花,把它整理地清清净净,整整齐齐,很庄严,很有次第地插在瓶里供佛,这时候你心里也很诚恳地拜佛,清净心就发出来了!

  清净心如果能发得长一点比较好。譬如我们拜佛一百零八拜,拜观世音菩萨一百零八拜,或者念观世音菩萨十万声,念大悲咒十万遍,这表示你发出清净心,诚恳心的时间长一点。这里面有什么事情呢?你这清净心一出现的时候,对于那个令你受诸苦恼的罪业,就有点障碍了,二者是不相顺的。在这个时候,佛菩萨的神通道力,能从这个地方把罪业回转一下,你受诸苦恼的果报就皆得解脱了。

  如果,我们的清净心,诚恳心发不出来,佛菩萨无可奈何!

  我另外说一句话:佛菩萨不等你念佛,拜佛,也不等你买花,买水果,也不需要你念大悲咒,就有慈悲心愿意来救护你,但是不能救护!

  非要你由礼拜,供养佛,或者是念经,念咒,或是念佛菩萨名号,你的清净心发出来了,这时候佛菩萨的大悲心与神通力才有用武之地,才能回转你的业力,使你“受诸苦恼,皆得解脱”。如果,我们的心不清净,拜佛是心也散乱,念观世音菩萨心也散乱,佛菩萨是很难救护我们的。

  所以,这个地方说:“一心称名,皆得解脱!”我们是可以向佛菩萨有所求的,但是我们本身应该要“一心称名”,要做到这一点才可以,心散乱就不行!

  在这里的经文中,没有分别是定业或不定业,但是,从中国佛教念观世音菩萨求救护的事实上看,有的人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时间不久就得解脱,向菩萨有所求的事情就满愿了;而有的人需要念很久才可以,时间的长短有差别。所以,前面解释”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名号”的时候说过,平常要多训练念观世音菩萨,受诸苦恼的时候才能念观世音菩萨。因为,平常有这个训练,当你受诸苦恼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就容易一点。如果平常完全不训练,等到有苦恼的时候才念观世音菩萨,是很困难的!

  应该在家里供观世音菩萨的像,无论是纸绘,木雕,泥塑都可以,并以香,花,蔬果等,供养观世音菩萨,向观世音菩萨磕头,礼拜观世音菩萨。礼拜时,应该先沐浴,穿上清净的衣服 。

  礼拜的时候,应该要明明白白地观想:“我弟子某某,一心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然后恭敬地顶礼。同时心里要想:“观世音菩萨真实的在这里!”如果你认为在这里的只是观世音菩萨的像,那还差一点。

  拜下去以后,你心里面称念名号: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念一句,或者念二句,三句,然后站起来。

  然后,你可以向观世音菩萨有所求,想求什么就说什么。或者是什么也不说,拜下去的时候只是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念三句,五句,然后站起来,再磕头。不论说与不说,心里面要明明白白的:我弟子某某,一心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然后再拜下去。如果你只是面对一尊雕像,礼拜的时候,拜什么?这是什么像?自己迷迷糊糊地,拜下去以后,心里面什么也没想就站起来了,这可能也有恭敬的意思,但是我们相信了佛法以后,作功德时,心里要明明白白的。

  在前面讲定业,不定业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们造罪的时候,心里明明白白,很欢喜地把这件恶事做完了,一点也不后悔,这种罪过就叫做”定业”做功德也是一样要明明白白的---我们现在向谁磕头?向观世音菩萨磕头,拜下去也是要明明白白的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或者,你有所求,也明明白白地向观世音菩萨说。

  如果完全不这样想,只是身体拜下去有起来,那就不太好。尤其是当你有所求于观世音菩萨,想求男,求女,更应该很诚恳,很明白的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供养的时候,也要尽心。譬如供养花,你很欢喜的把花买来,把它修饰一番,弄得很有次第,很庄严的供养观世音菩萨。或者供果,必须先洗干净,用盘子把水果摆好,恭恭敬敬地供养。然后可以上一炷香,但不需要烧太多的香。另外,还应该常常地清洁供养观世音菩萨的桌台。有的人向观世音菩萨有所求,但是供桌弄得很脏,屋子也不打理,那怎么可以呢?所以,你若向观世音菩萨有所求,求了很久都不灵,要反省一下。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中国观世音菩萨道场

一、 普陀洛伽山(简称普陀山)


  在浙江省杭州湾外的东海上,舟山群岛的东部,有一个东西宽约三点五公里,南北长八点六公里的小海岛,名叫普陀山。在普陀山东南三海里,另有一个面积仅零点三四平方公里,珊瑚礁形成的小岛,名叫洛伽山。这两个小岛合称为普陀洛伽山。这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洛伽山,观世音菩萨在中国说法的道场,简称为『普陀山。』在唐朝咸通四年(公元八六三年),日本僧人慧萼法师第三次来中国取经学佛。到五台山朝拜时,得到一尊观世音菩萨的圣像。当慧萼带著这尊圣像坐船回国时,船航行到舟山群岛的海面上,遇到逆风,辗转三日不能前进(又传说海面涌出无数朵铁莲花,挡住船道,所以该海面今称为莲花洋)。慧萼法师的船被困三日甚感诧异,於是向观世音圣像祈祷说:如果是我日本众生与菩萨的缘份未成熟,无缘供养,我当尊从菩萨的旨意,请菩萨选择去处。当慧萼法师祈祷完毕时,船就飞速驶到普陀山潮音洞边,安然停下来。当地有位姓张的居民,听知这件事后,就主动地将自己房子,让出来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圣像。从此这裏就被称为『不肯去观音院』,这就是观世音菩萨道场在此开山之初始。

  普陀山正式修建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寺院,是在宋朝神宗元丰三年公元一零八零年,宋神宗赐寺院名为『宝陀观音寺』。宋宁宗公元一二一四年又赐『圆通宝殿』的匾额,正式封普陀山为供奉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因此与五台山、峨嵋山、九华山并称为佛教四大名山,香火开始旺盛。以后的元、明、清各朝代都不断地修建了许多寺院。其中最宏伟的寺院是『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寺。『普济寺』是供奉观世音菩萨的主寺。除三大寺之外,还有八十八所庵院,一百二十八处茅蓬,僧尼数千。被誉为『震旦第一佛国』,又称为海天佛国、海上仙山。因为这裏气候宜人,特殊天然的海岛奇异景观,使普陀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朝圣、旅游观光、避暑的胜地。注震旦:古印度称中国为震旦。

  普陀山所有的景观,几乎都与观世音菩萨的传说有关联。例如其中『潮音古洞』这一景观,是普陀山最早与观世音菩萨的传说联系在一起的地方,在岛的东南面,有一个深达二十余丈的崖壁,崖壁上自然形成一个深达二十米的山洞,在海潮水的拍击中,从洞中不断发出雷鸣般的声音,崖壁上有清朝康熙皇帝写的『潮音洞』三个大字。传说观世音菩萨就是常在此现身。佛教也把观世音菩萨说法的声音比作『海潮音』,意思是说:『观世音菩萨所讲的佛法是绝对真理,声震寰宇,是会压过宇宙上所有的声音。』

  

二、 布达拉宫 (中国西藏)


  西藏拉萨市的布达拉宫,是观世音菩萨在我国的另外一个显圣说法的道场。据五世**la ma阿旺罗桑嘉措所著的『西藏王臣记』中的记载有关藏族的起源、繁衍,西藏区域的开发形成,都是观世音菩萨的悲力化成。藏族人民以自己是观世音菩萨的后代而感到无比的骄傲自豪和光荣。

  传说西藏王松赞干布在布达拉山顶,亲眼看到天空中现出观世音菩萨的圣像和观世音法门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弥吽』六字真言。当时观世音菩萨的圣像闪耀著五色的彩虹,照射到六字真言上,辉映到整个布达拉山上,一片灿烂辉煌。於是松赞干布特地从尼泊尔请来工匠,在布达拉山上建造像天宫一般雄伟高贵华丽的宫殿——布达拉宫。依照天空出现的佛、观世音菩萨圣像的风姿进行雕刻、绘画,供奉在布达拉宫中,使西藏各地部落首领倾慕、崇敬,从而使分散的部落成为统一的西藏。由此可知,西藏人民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有既广泛又深远的历史渊源。

  注:松赞干布是西藏历史上统一西藏的英明贤君。唐太宗的女儿文成公主於公元六四一年嫁给松赞干布,是藏族和汉族和睦相处的象徵。

  所以,观世音菩萨在我国得道、显圣、说法的道场共有三处:

  一、浙江省杭州湾舟山群岛的普陀洛伽山。

  二、西藏的布达拉宫。

  三、河南宝丰县香山寺,有葬观世音菩萨舍利的大悲观音塔。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观世音菩萨的由来



  观世音菩萨的得名由来,诸经有三种记载:

  一、由宿世悲愿得名。《悲华经·受记品》谓菩萨在远古因地修行时期,因发大悲誓愿而蒙宝藏如来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二、以修四自利得名。《楞严经·耳根圆通章》谓菩萨自述,往昔恒河沙劫前,师事观世音如来,以闻思修,入于正定,观世音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三、由证果利他得名。《法华经·普门品》谓释边牟尼佛就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的提问答复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话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唐玄类法师《大唐西域记》卷三曰:“(阿缚卢积低温伐罗),唐言观自在。合字连声,梵语如上,分文散言,即阿缚卢枳低,译‘观’,伊湿伐罗,译曰‘自在’。旧译为光世音,或云观世音,或观世自在,皆讹谬也。”后世学者通过比照经义或考证原典,一般认为旧译不谬;尤其从佛法角度而论,二译相辅相成,体现了菩萨“悲智双运”的境界:

  一、从侧重有别论:观世音,是说世间众生遭遇zai 难不祥,若一心称念菩名号,菩萨观照无遗,即时寻声赴感,使之高苦得乐,此从“悲”立名。观自在,是说菩萨因地修行,用般若妙观智,由耳根一门深入,反闻自性,不被外界声境所转,故尔观听圆明,得大自在,此从“智”立名。

  二、从圆融一体论:观世音,是以能观之智,观照世间一切音声.不起妄识、妄闻,反闻自性,而入正定,此具“智”义。观自在,正是因观知众生苦难,以大神通,随机往救,自在无碍,此具“悲”义。

  具体地说,“观”是主体的妙智,始终如一;“世音”是客体的境界,有着前后的不同。就其因中自利,“世音”可指菩萨所具的“闻性”;就其果上利他,“世音”特指所闻一切众生的称念祈求之音。合而论之,每一名号同时兼具了悲智、因果的双重义蕴。这正符合了菩萨道的基本原则;修自利之功德,是为着圆成利他的事业;做利他的事业,是为着庄严自利之功德 。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观世音菩萨的功德

(圣印法师)


  观世音菩萨之所以如此被我们尊敬,是有其原因的。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具有无量的功德。现在分别说明一下。

  

一、观世音菩萨是倒驾慈航的正法明如来


  观世音菩萨本来已修成了正果,成就了佛道,名号是“正法明如来”。既然已成了佛,为什么现在又称他为菩萨呢?是不是由佛位退失为菩萨位了呢?绝对不是!是因为正法明如来具有无比的大愿力,要度脱一切的苦难众生,所以倒驾慈航,自愿回归菩萨位,来救苦救难。如《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上说:

  “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之神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慈愿力,安乐众生故,现作菩萨。”

  由这一段话,就可以知道观世音菩萨完全是为了救苦救难,要给我们得到安乐,所以才由佛位倒驾为菩萨位的。这种伟大的情操是我们一般人所不能及的。例如一位当上了董事长的人,要他倒转过来作一位外务经理,他一定不愿意;一位作了政府部长的人,要他转过来作一位科长,你想他会干吗?观世音菩萨不但乐意倒转他的果位,成为一个菩萨,而且要成为一位千手千眼度众生的菩萨;更要做一个以三十二相来度众生的菩萨。我们一般的人,不要说叫他们发挥千手千眼的精神去工作,他们不愿意,就是叫他们牺牲星期六,星期日例假,去为民服务,他们也不愿意。由这一比较,就知道观世音菩萨是多么伟大,多么值得我们来恭敬了。

  

二、观世音菩萨不计身份地位救众生


  释迦牟尼佛曾在《观音三昧经》内说:“观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我为苦行弟子。”

  由这几句话,更知道观世音菩萨本来是佛,释迦牟尼是他的一位苦行弟子,可是现在释迦牟尼已成了佛,他却成为释迦牟尼的胁士,来这娑婆世界帮助释迦牟尼佛度众生。这种伟大的情操,也是我们所不及的。例如一位已当过县长或市长的人,要他再回到县政府,市政府去当科员,为现代的县长,市长帮忙去做一些交际工作,他会愿意吗?由这可以看出观世音菩萨,他只要是为了众生的苦难,有度众生的因缘来到,他就毫不考虑自已身份的高低,一心地去度众生,使苦难的众生得到安乐而后止,像这样具有大忍大悲心的菩萨,是不是值得我们恭敬呢?观世音菩萨不但在娑婆世界帮助释迦牟尼佛度众生,还在极乐世界与大势至菩萨一道,或为阿弥陀佛的胁士,帮助阿弥陀佛来娑婆世界以及其他任何佛世界度众生,接引众生往生极乐国。所以观世音菩萨是一位极为忙碌的大慈大悲大菩萨。我们这世间,一个人只能作一份工作,若叫他一个人做二个人的二份工作,他就不耐烦了,会怨言怨语,心内很不高兴;可是观世音菩萨一人做无量人的工作,他都快快乐乐,从来没有说过怨言。各位曾看见过那一部经上记载,观世音菩萨埋怨工作太多,众生太多过吗!绝对没有!工作再苦,众生再多,观世音菩萨都是欢欢喜喜度众生。所以观世音菩萨这种伟大的行谊,是最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感激的。

  

三、观世音菩萨的孝行值得我们学习


  观世音菩萨还有一项美德,那就是他的头上戴了一个天冠,我们平时看见观世音菩萨头上高高的,有一块素白色的布幔覆盖着,看起来非常庄严,令人一看就生欢喜心,没有人看了观世音菩萨不生欢喜心的。你们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头顶上那高高的东西是什么吗?那是一座佛龛,唐代的大画家吴道子,将那么佛龛画成为发髻的样子,看起来是很美,很庄严,各位不可以将它当成发髻看啊!那是佛龛啊!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将一座佛龛安在头顶上呢?因为他要供养恭敬一尊佛,那尊佛就是“阿弥陀佛”。如《观无量寿经》上说:

  “‘观世音菩萨’以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位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那尊被观世音菩萨供在头顶佛龛内的佛,有二十五由旬那么高大,一由旬是四十里,二十五由旬就是一千里了。那尊佛真是很高大了。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在头顶上供奉阿弥陀佛呢?原来是为了报答阿弥陀佛的慈恩,所以将阿弥陀佛供养在自己头顶上的佛龛内,如《般舟赞》上说:“天冠化佛高千里,念报慈恩常顶戴。”又,《往生礼赞》上也说:“西方阿弥陀佛,观音顶戴冠中住。”

  由此可见观世音菩萨对阿弥陀佛是多么的恭敬,他报慈恩的心又是多么悲切呀!各位听了这故事,是不是由心底发出敬仰之心来敬仰观世音菩萨的孝心呢?是不是要学习呢?现在我请问世间的人,有那一位弟子为了报师恩,而将师父的像顶戴在头上的呢?又有那一位子女为了报父母的恩,而将父母的像顶戴在头顶上的呢?绝对没有!这样一比较,就更显得观世音菩萨的伟大了。现在我有一个想法,每一位男居士身上都带有一个皮夹子,女居士手上也提了一个手提包,建议在皮夹子或皮包中一边插一帧你所敬仰的师父及父母的照片,如果你再插一帧佛菩萨像更好了。当你取皮夹或皮包内的钞票或物品时,一打开就可以看到佛菩萨、师父及父母的照片,在那一瞬间,对佛菩萨、师父和父母生出恭敬之心,这就是在修孝道的功德了。天天这样修功德,一年、十年、一生之中,就可以修无量功德,修这样的功德轻而易举,可是得到的果报却非常大。在《地藏经》中有一个故事:

  一位名叫光目女孩,她母亲死了以后,非常的想念母亲。有一天有位罗汉到她家门口化斋,光目女就供养罗汉。罗汉受供之后,问光目女说:“我能为你完成什么心愿吗?”光目女说:“我的母亲死了没多久,我非常想念母亲,但不知母亲生在那一趣?”罗汉听了,就入定中,看见光目女的母亲堕落在恶趣之中受苦报,痛苦得很。罗汉出定以后问光目女:“你母亲现在堕在恶趣,非常痛苦,她生前有什么恶行,造了什么恶业吗?”光目女说:“我母亲生前很喜欢吃鱼鳖之类的众生,尤其喜欢吃鱼子鳖蛋,不知吃了多少?现在我怎么救我的母亲脱离恶道呢?”罗汉告诉光目女说:“你要以志诚之心,念清净莲华目如来的名号,而且要画一尊如来形像,以这样的功德回向给你母亲,就可以救你母亲出离恶趣,脱离痛苦。”光目女立刻遵照罗汉的话去做,结果真的将母亲救出恶趣,脱离痛苦。

  由这个故事可以知道在身上供养一尊佛菩萨形像,每天以志诚之心向佛菩萨行恭敬供养,日子一久,那功德多大,若将这功德回向给任何人,任何人部会受大利益,若不回向而自受,利益也是无量的。若每天看到师长、父母的照片,也生出恭敬供养的志诚之心,也会有无量的功德,会获得无量的善根福报,这么容易的事可以去做。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慈悲的代表观世音菩萨



  佛教的慈悲心,并非纸上空谈,而是有事实的表现,以及有历史的印证。例如:佛教徒处处忍辱,与世无诤,固然是基于慈悲;而佛教历史,从未发生任何流血战争,即使是饱受逼害(如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三武灭佛),佛弟子们之所以能够忍辱负重,亦是基于慈悲的精神。至于历代高僧,内修忍辱行,对治嗔心以自利;外则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以利他,又何尝不是慈悲心的驱使?再说,弥勒菩萨,历劫修慈,将来成佛,绝对禁止杀生,固然是推展佛的慈悲;而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普门示现,无苦不拔,无乐不予,更足以代表佛教的大慈大悲。

  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佛告总持王菩萨:‘善男子,汝等当知,今此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观世音自在,从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因此,观音菩萨,又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自从最初发菩提心,直至成佛,再由成佛后教化众生,久远劫来,皆本乎大慈大悲之心,实践大慈大悲之行,深得大悲心解脱法门。

  华严经观音菩萨亲自告诉善财童子:‘我已成就菩萨大悲行解脱门,善男子,我此菩萨大悲行法门,平等教化一切众生,相续不断。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佛如来所,普现一切众生前,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以色身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或以音声,或以威仪,或为说法,或现种种神变,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为化现同类之形,与之同居而成熟之。善男子:我修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险是拔苦,救护是予乐,观音菩萨专修大悲法门,无论现种种身,说种种法,现种种神变,作种种佛事,甚或一举手,一投足,皆从慈悲心生。无量劫来,本乎慈悲心,遍身尘刹,无苦不拔,无乐不予,因此,观世音菩萨,该是佛教无限慈悲的代表者。

  至于观音菩萨圣号的来由?以及其性别、圣像、圣迹等,可分以下五点说明:

  

(一)观音菩萨的圣号

1.得名的原因


  一由宿世志愿得名:悲华经记载,往昔恒河沙阿僧祇劫前,有佛出世,名宝藏如来。当时有一转轮圣王,名无诤念,与其千子,各各请佛及僧住于皇宫,四事供养,为期三个月。当时第一太子名不询,供养佛已,因观众生苦,而于佛前发愿,以一切善根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并愿于修菩萨道时,所有苦恼众生,能称其名:为其天耳所闻,天眼所见者,皆可离苦得乐。时宝藏如来,即为不珣太子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二由因中修行得名: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对释迦佛说:久远劫前,曾供养一位观音如来,并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观世音如来,授其‘闻熏闻修金刚三昧’。因而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悟证圆通,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能以三十二应身,入诸国土,度脱众生。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能以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施于众生。令闻名见形,称念圣号之人,皆可离苦得乐。因此,观音如来,于大会中授记菩萨,号观世音。

  三由果上利他得名:楞严经观音菩萨自说:‘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自此,无量劫来,皆以大悲心,平等‘拔苦予乐。’故法华经无尽意菩萨问佛:‘观世音菩萨,以阿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是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又云:‘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由于菩萨发大悲心,修大悲行,证得佛心的无限慈悲。能令凡称其名号的苦恼众生,得免三灾,脱四难,除三毒,应二求,甚至以三十二应身,及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福备众生,因名观世音。又名观世音自在,或名观自在。

  

2.圣号的意义


  若依据自利功德释观世音三字,观是能观智,包括一心三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包括一境三谛之理。菩萨以一心三观之智,观于一境三谛之理,圆观圆证,自在无碍,因名观世音自在。

  若根据利他功德释,观是教,世音是机,教指菩萨寻声救苦的大悲心,机指九法界众生,称念菩萨圣号或悲哀求救之音声。因菩萨能兴慈运悲,拔苦予乐,普门示现,自在无碍,故名观世音自在。

  自利是智,利他是悲,菩萨依智慧之体,起慈悲之用,遍观法界众生,随其机缘,拔苦予乐,自由自在,无所障碍,因名观世音。亦名观自在。或有人说:旧译名观世音,新译名观自在,征之佛经,并不尽然。或说观自在,另有其人,非即是观世音,更不可信。其实,观世音即是观自在,观自在亦即是观世音,而大悲心陀罗尼经,释尊则名之为观世音自在。

  

(二)观音菩萨的性别


  性别,指男性或女性的分别。然男女性别,仅限于欲界六道众生。欲界天道众生,虽有男女性别,及男女性欲,但欲心微薄,所谓:‘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此是人天真快乐。’色界众生,虽有色相,但纯是莲花化生,初生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冠具足,全是大丈夫相,无男女性别,亦无男女情欲。无色界众生,依正俱空,身心都无,何来性别?

  至于四圣境界,早已超越三界六道轮回,无所谓男女性别。四种圣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随其智慧深浅,功德大小,所感报身,相好庄严各殊。但皆纯是大丈夫身,绝无男女之相。观音菩萨,早登佛地,是正法明如来。为度众生,迹现菩萨,当然超越男女性别,属大丈夫身。但教化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或现男身,或现女身,全视乎所教化众生之根性而定。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三十二应身中,现十三种人身,即有七种属于妇女身。至于释尊降生娑婆世界成佛时,观世音菩萨同时来此婆婆世界,于释尊法中,大作佛事的,该是男子身。因为佛在悲华经,十一面神咒经,大悲心大陀罗尼经,以及其他诸经,皆称观世音菩萨为:‘善男子。’华严经更说:‘勇猛丈夫观世音。’可知观世音菩萨,除本门佛身,及其他应化身外,其迹现菩萨,该是男子身。

  古之男女,皆蓄长发,身著长袍,头披布巾,印度如此,中国亦然。且富贵之家,无论男女,多佩带珠宝,璎珞,以为严饰。观世音菩萨,既现在家菩萨相,其服饰该与当时男士同。是以古之菩萨像,(不仅观世音,其他菩萨亦然)多身著长袍,头披布巾,颈佩璎珞,但其相貌,于慈祥中,犹具男子威严坚毅之相。世人不察,竟因服饰,误以为观世音菩萨是女性。特别是近数十年来,中国所制造之观音瓷像,或图像,越来越女性化,非及早纠正不可。虽然,观世音菩萨的特殊功能,是大慈大悲,与一般母性的慈爱极为接近;虽然,观世音菩萨特别同情妇女界的凄苦,常应化妇女身教化众生,但总不应该因此而将‘勇猛丈夫观世音’,转变成女性化的造型。学佛人应该正视佛经,信佛所说,不应以讹传讹,自误误人。

  

(三)观音菩萨的本迹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佛告阿难:‘善男子,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

  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中释尊亦说:‘观自在菩萨,于我前成佛,号正法明,十号具足。我于彼时,为彼佛座下,作苦行弟子,蒙其教化,令得成佛。十方如来,皆由观自在教化之力,故于妙国土,得无上道,转妙*轮;是故汝等,勿生疑惑,常应供养。但常称名号,等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数如来功德,何况至诚供养,其福无量。’据此证明观世音菩萨本门深远,今现菩萨身,于极乐世界,位居补处,与大势至菩萨,同辅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并于阿弥陀佛般涅槃后,正法灭尽时,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极乐世界,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寿命九十六亿那由他百千劫,般涅槃后,正法住世,六十三亿劫,(见悲华经)皆是方便示现之迹门。

  

(四)观音菩萨的道场


  观音菩萨,悲心救苦,不舍众生,何止在极乐世界,现菩萨身,助佛教化,亦于十方佛前,以菩萨身,大作佛事。释尊当日在印度示现成佛时,观世音菩萨,亦同时垂迹娑婆,现菩萨身,助佛教化。

  众所周知而又能受持读诵的大悲咒,是当日释尊驾临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时,观世音菩萨于释尊前说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云:‘如是我闻,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坐宝师子座,其座纯以无量杂摩尼宝而用庄严,百宝幢幡周匝悬列。尔时如来将欲演说总持陀罗尼故,与无央数菩萨摩词萨俱,其名曰总特王菩萨……时观世音菩萨,于大会中,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刹土,及三千大千世界……。’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陀罗尼咒,今当欲说,为诸众生而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善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惟愿世尊,慈悲听许……。’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乐众生,欲说神咒,今正是时,宜应速说,如来随喜,诸佛亦然。’于是观音菩萨在释尊允许下,说出无量忆劫前,千光王静如来,授其大悲咒的经过。及其授持大悲咒的功德。

  补陀落迦山,梵文POTALAKA,音译补陀落迦山,或补但洛迦山,或普陀落迦山。义静法师译名海岛山,或小白华山,又名光明山。因此山位于海岛,岛上满布小白华,清香美丽,观音菩萨住此山中,常放光明,表示大悲光明,普门示现,因而得名。据说补陀落迦山,共有三处:

  

(1)印度补怛洛伽山


  华严经说:‘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伽山,彼有菩萨名观世音自在。’又云:‘海上有山多圣贤,聚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香遍满,众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善财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渐至此山:‘见其山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翡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伽跌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

  唐三藏玄装法师之西游记中,亦有记述:‘株罗矩吒MALAKUTA南方海滨,有座抹刺耶山,抹刺耶MALAYA山东方,有座布怛洛迦山POTALAKA,此山山径危险,岩谷崎岖,山顶有池,其水澄清如镜。有大河绕山,周流二十匝,入南海,池测有石天宫,观世音菩萨往来其间。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涉水登山,忘其危险,但能到此山者甚少。惟山下居人,虔心求见菩萨,则菩萨或现自在天身,或现涂灰外道身,慰喻此人,得遂其愿……。’

  

(2)中国普陀洛迦山


  在中国浙江省定海县,舟山群岛之一的普陀山。岛呈狭长形,岛内崎岖,由南至北,有锦屏山,光游峰,伏龙山,雪浪山,青鼓山等,其中最高是岛北的白华顶,又名佛顶山。岛之东南有一小岛,名洛迦山,合称为普陀洛迦山,后人渐将普陀及洛迦分成两个山名。

  普陀山所以成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名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其原因在普陀山志记载:谓中国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九一六年,日本僧人慧谔,游五台山,见一观音像,庄严殊胜,心慕不已,实行不问自取,请回日本供养。岂料船经普陀山时,海中忽涌无数铁莲花,舟不能行,如是三日三夜,慧谔惊而祷告曰:‘如圣像与日本众生无缘,当从所向,弟子随从所适,建寺供养。’祷毕舟行,至潮音洞边即停,慧谔捧大士像离舟登岸,时岸边渔民,听慧谔说明来意,大受感动。张氏渔翁献出住宅,让慧谔和尚供像安居。改名为‘不肯去观音院。’而慧谔和尚,亦成为普陀山的开山始祖。

  普陀山名胜古迹甚多,佛教寺庵百数十座。其中位于白华顶南灵鹫峰下的普济寺,是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开辟深遂,殿阁七重,建筑总面积为一万一千四百平方米。宏伟庄严,气势非凡。其中圆通宝殿,是观世音菩萨正殿,建于清朝康熙雍正年间,高六丈余,广十四丈,阔八文,内供八米多高观音圣像。四周塑有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其余殿堂僧舍,约二百余间。亭台楼阁,十分壮观。普济禅寺,位于前山,与后山的法雨禅寺,及山顶之慧济禅寺,合称普陀三大寺。其他历代兴建大小寺庵,约二百余间。

  普陀山最著名的山洞,是海潮音洞,及梵音洞,潮音洞位在沙岩之中,高约数丈,洞内怪石磷磷,海水涌入,其声如雷,游客仅可立于天窗外俯视,不能入内。梵音洞在青鼓山下,高数十丈,洞底崩石累累,海水接踵而来,水花飞溅,声如龙吟虎啸,诚心朝山进香的有缘人,能见观世音菩萨于洞中现身。

  普陀山既为四大名山之一,游客固多,而僧人由各地云集挂单者亦众。难免圣凡混杂,良萎不齐。何况罗汉境界,往往隐德露痴,游戏人间。凡人肉眼不识,自会发生误会。观世音菩萨,为卫护道场,对破戒僧人,固然慈威兼施,而对蓄意扰乱道场之人,亦每现身点化。

  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拜访普陀山。当其微服上山,立即被化缘和尚包围,并将所得,就地聚赌,令乾隆皇十分反感。回宫后将所见奏知母后,并欲大兴问罪之师,但因母后善言相劝作罢。岂料第二次下江南,再访普陀山时,和尚何止包围化缘,且三五成群,吸烟饮酒,喧闹不已,丑态毕露。乾隆喝问:‘因何不守佛门清规?’竟然有人回答:‘此是海外家风,罗汉境界;即使皇帝在此,亦管不了。’真气煞乾隆,誓必发兵捕杀;虽然母后再三劝告,勿作杀业,而毁名山,亦难息怒。是以第三次下江南时,带备兵船,再访普陀。

  及其登山一看,聚赌的人数更多,下注更大;而且衣冠不整,男女混杂。乾隆心想,穷和尚何来许多银两,让我来豪赌,看你穷和尚如何赔偿。随即掏出大堆银两下注,旋即被和尚吃掉,一连数次皆输,最后将仅有银两孤注一掷,竟然输光。气极将头上宝冠除下押上,又被一衣衫槛褛的和尚赢去。往头上一载;乾隆盛怒之下,再脱下龙袍作为赌本。结果,又被一个女人赢去,往身上一披,并问皇帝还有何物可赌?皇帝随即命同来官兵包围前寺,下命捉捕和尚。

  聚赌之众,见被包围,唯有陆续走进大殿。及军队赶到大殿,人影全无,而皇帝宝冠,却载在罗汉头上,皇帝龙袍,则披在观世音菩萨身中。至此:乾隆始知自己所见,真是罗汉境界,菩萨神变;随即叩头谢罪,笃信佛教。普陀山于悠悠岁月中,虽然几经兴废,于今仍然屹立不倒,游客如云,朝山者众,被菩萨感化而改邪归正,笃信佛教者,不知凡几。可见观世音菩萨卫护道场之威德神力,实不可思议。

  

(3)西藏的布达拉宫


  西藏的POTALA,是座位于玛鲁赫里,MARUHOIRI大岩山顶上的**la ma宫殿。周约一里,普通称布达拉(亦音补陀洛)。兴建年代,大约在西历五八一年,当时宫殿规模较小,至十七世纪末叶,**la ma在位时,有一执权僧人,名松格吉雅若,绘画宫殿改建图,于十八世纪建造成今日所见雄伟庄严的布达拉宫。据说,布达拉宫佛殿之灵塔,金壁辉煌,上段安置纯金的观音圣像。像内部封存有传说出松兹坚布教王从印度迎回佛陀时代留下的观音圣像。西藏自古,便以观音菩萨为开国之祖。而历代国王,多信仰观世音菩萨。因此:西藏人在尊崇国王的同时,亦信仰观世音菩萨。

  此外,有说中国热河承德的补陀洛寺,日本纪伊的补陀落,下野的日光岛,还有朝鲜的洛山,都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事实上,菩萨悲心救苦,不舍任何众生,有机则应,无感不通。然则,凡供养观世音菩萨圣像的佛教寺院,无不皆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凡有苦难灾患之处,无论此界他方,皆有补陀洛迦山。苦恼众生,但能一心称念菩萨圣号,菩萨无不寻声救苦,令得安乐。可谓圣迹处处,并不限于补陀迦山。

  

(五)观音菩萨的圣像


  观世音菩萨,无量劫来,无论因中度生,或果上施化,皆观机设教,随类应身。所谓:‘现种种形,说种种咒,现形说咒,皆以无畏施于众生。’其圣像之多,实不可计量,然其流传世间,为众生供养的圣像,多为手执杨枝,持净瓶的白衣观音。千手千眼观音,与十八臂的准提观音。佛经记载:则有六观音、八观音、二十五观音,与三十三观音等。

  六观音有二种说法:据天台教义,六观音指大悲观音,大慈观音,狮子无畏观音,大光普照观音,天人丈夫观音,大梵深远观音。如摩诃止观中说:‘大悲观音破地狱道三障,此道苦最重,宜用大悲。大慈观音,破饿鬼道三障,此道饥渴,宜用大慈。师子无畏观音,破畜生道三障,兽王威猛,宜用无畏。大光普照观音,破阿修罗道三障,阿修罗道猜忌嫉疑,宜用普照。天人丈夫观音,破人道三障,人道有事理,事伏憍慢,称天人,理则见佛性,称丈夫。大梵深远观世音,破天道三障,梵是天王,标王得臣。

  若依密宗,六观音是指千手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胝观音,如意轮观音等。其中圣观音,是菩萨的主体,亦即是正身,法华法会,楞严法会,以及十方佛前所现身的观音,皆是圣观音,其余皆是随机应化身。

  日本真言宗以此二种六观音,配以六道,有偈云:‘大悲千地狱,大慈心(圣)饿鬼,狮子马头畜,大光面修罗,天人准泥人,大梵如意天。’意谓千手千眼及大悲观音,能救地狱众生惑业苦三障道。圣观音及大慈观音,能消饿鬼道三障,马头观音及狮子无畏观音,能拔畜生苦,十一面观音,及大光普照观音,能教化阿修罗众。准胝观音,及天人丈夫观音,能饶益人道有情。如意轮观音及大梵深远观音,能教化天道众生。

  八观音则有三种不同说法:一是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曼荼罗仪轨中所说的,不空绢索观音,毗俱胝观音,十一面观音,马头观音,忿怒钩观音,如意轮观音,不空观音,一髻罗刹观音。其次是佛学大辞典所说观音曼荼罗八大菩萨:一金刚观自在菩萨,二与愿观自在菩萨,三数珠观自在菩萨,四钩召观自在菩萨,五除障观自在菩萨(亦云施无畏),六宝剑观自在菩萨,七宝印观自在菩萨,八不退转金轮观自在菩萨。

  再其次是真言宗依据大本如意经所立的八大观音:一圆满意显明王菩萨,二白衣自在,三髻罗刹女,四四面观音,五马头罗刹,六毗俱胝,七大势至,八陀罗观音。

  在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中,则说有二十五观音,甚至四十观音。在此经中佛告阿难:‘观音菩萨住无畏地,得二十五三昧,能坏三界二十五有之苦。如经云:‘是观自在菩萨,昔于千光王静住如来所,亲受大悲心陀罗尼已,超第八地,心得欢喜发大誓愿。应时具足千手千眼,即入三昧名无所畏,于三昧中,涌出二十五菩萨。是诸菩萨身皆金色,具诸相好,如观自在。亦于顶上具十一面,各于身上,具足四十手,每手掌中有一慈眼。诸如是等化菩萨众,围绕而砖观自在菩萨才出三昧,告诸菩萨言:汝等今者,蒙我威力,应往二十五界,破其爱有……’二十五菩萨,各入三昧,各于四十手中,出现四十菩萨,如是合成千手千眼菩萨。以坏三界二十五有之苦。

  其二十五菩萨是:代苦观自在,与智观自在,施满观自在,除战观自在,除愚观自在、进益、观正、施无畏、施光,与甘露、见天、施妙、见乐、降魔、静虑、作文、见禅、愍定、调直、空惠、护圣、清净、正法、离欲、不动等观自在。

  其四十菩萨是:与愿、持索、宝钵、宝剑、金刚、持杵、除怖、日精、月精、宝弓、速值、药王、拂难、持瓶、现怒、镇难、持环、分荼利、见佛、镜智、见莲、见隐、仙云、禅定、天花、破贼、念珠、持螺、缚鬼、法音、智印、钩召、慈杖、现敬、不离、大势、般若、不转、灌顶、护地等观自在菩萨。

  至于三十三观音,其一是指法华经中所说,应三圣身,六天身,五人身,四众身,众妇身,二童身,力土身,以及天龙人非人等十类十身,加以菩萨本身,合名三十三观音。其次是佛学大辞典引古人偈颂中所说廿七观音,再加天台宗所立之六观音,合名三十三观音。颂曰:‘不空绢索不空勾,夜输多罗忿怒勾,阿鲁利迦如意轮,圆满意愿大随求,利乐金刚灭恶趣,一髻罗刹多罗女,莲花发生披叶衣,千手千眼十一面,大吉祥明水吉祥,大吉祥变大势至,大明白身毗俱胝,大吉大明及丰财,马头自身自处尊,又加六大三十三。’

  再其次是:杨柳观音,龙头观音,持经观音,圆光,游戏,白衣,莲卧,陇见,施药,鱼篮,德王,水月,一叶,青头,威德,延命,众宝,岩户,能静,阿耨,阿摩提,叶衣,琉璃,多罗,蛤璃,六时,普慈,马郎妇,合掌,一如,不二,持莲,洒水等三十三观音。

  此外,其他经典记载,还有众多观音,但皆不离一圣观音。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言:‘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观音菩萨,自从证得耳门圆通,深得佛心,位居究竟,能于十方现种种形,说种种咒,皆以无畏,施于众生,故其圣像,变化多端,我等凡夫心量,岂能测知,上文仅依各经,记述菩萨亿万应身之一二而已。

  

(六)称念观音的功德


  观世音菩萨,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法门,利益众生,于生死苦海,为作船筏,于无明长夜为作明灯。恒观众生称念圣号之音声,无苦不拔,无乐不予。

  九法界众生,无论是内在身心疾病绵缠,烦恼困扰,外在人事逼害,意外苦厄;或无论是生理上,心理上,事业上,人事上,甚至聪明智慧,菩提上进,凡有所求,但能一心称念菩萨圣号,菩萨即以千眼照见,千手护持,令其离苦得乐,称心如意。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又云:‘争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

  楞严经观音菩萨说:‘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法华经释尊亦告无尽意菩萨:‘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与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佛说十一面观音神咒经中,观音菩萨言:‘世尊,我观世音菩萨名字,难可得闻,若复有人,称十万亿诸佛名字,或复有人称观世音菩萨名字者,彼二人福,正等无异。’又云:‘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及一切众生,昼夜殷勤,称我名者,皆得阿毗跋致地,现身得离一切苦恼,一切障难,一切怖畏,及三业罪,悉得除灭。况复有人,依此经教,如法修行,当知是人,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在掌中。’释尊亦在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中告诉阿难:‘但常称名号,等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数如来功德。何况至诚供养,其福无量。’

  因为观音菩萨,无论是因地修行或果上利生事业,皆本乎大慈大悲的精神,平等爱护众生,作无限度,无止境的救济工作;何止悲心拔苦,且大慈与乐。所以慈悲,是观音菩萨的志愿,慈悲,是观音菩萨的德性,慈悲,亦是观音菩萨的特殊功德。观音菩萨,由于无限慈悲的驱使,曾经救拔无边众生的苦恼,成就无量众生的道业。凡称念菩萨圣号之人,其功德不但与称念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法王子相等,且与称念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数如来功德相等。

  当今之世,人间苦难重重,灾祸频生,正急于需要观音菩萨的慈悲救济。如果,人皆能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人皆能学习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人皆能发扬光大观音菩萨寻声救苦,平等与乐的精神,使自己与他人都变为现代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自然可以溶化人心的仇恨,止息人间的斗争,以及拯救全世界人类的不幸,给予全世界人类生活上的幸福,与心灵上的快乐!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观音身穿白衣的象征意义



  佛教把观世音形象塑造得很庄严,既神圣,又慈祥,给人以可敬可亲的感觉。据认为,《图画普门品》中描绘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三身”,以白衣观音的形象,最使人肃然起敬。这尊像又名“大白衣”、“白处观音”。因其身穿白衣,又在白莲之中,因而就其衣饰名为“白衣”,就其住处名为“白处”。白衣显示圣洁、淳净的菩提之心。《大日经疏》说:“半拏啰嚩悉宁,译云‘白处’,以此尊常在白莲华中,故以为名......白者,即是菩提之心。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处也。”

  《观世音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也有这样的说法:“若造像观音,坐华屋,着五色衣,胡跪拿掌,面向佛看,听佛说法。下作毗陀,天女互跪坐,手奉花冠,着白衣,上向菩萨。”穿白衣而听佛说法,用以表示听从心地的纯净无邪和对佛的尊崇。

  《咸淳临安志》记载:“晋天福四年,得奇木刻观音大士像。钱忠懿王梦白衣人求治其居,王感悟,即其地建天竺看经院。白衣本毗天陀女,而俗人名为‘白衣观音’。”这位托梦于钱忠懿的观音菩萨,便是身穿白衣。洪皓在《松漠纪闻》中,也谈到观音菩萨常身白衣,并说长白山是白衣观音的居处。虽然有些牵强附会,但说明了佛教信徒的一种心理:认为观世音菩萨及其衣饰、住处都是洁白无瑕的。

  由于佛教徒对白衣观音的尊崇和敬仰,所以人们塑造了大量的白衣观音像,民间还用丝线在织物上剌绣出观世音像。唐代的剌绣工艺高度发达,并广泛应用于绣佛像和佛经。在《白乐天集》中,记有绣佛三事:一绣阿弥陀佛,金身螺髻,玉毫绀目;一绣救苦观音菩萨,长五尺二寸,宽一尺八寸,白衣飘忽,神采奕奕;还有一幅也是绣阿弥陀佛,技艺更加成熟,臻于化境。武则天当权时,曾下令制作织成锦及剌绣佛像、观音菩萨像四百余幅,分送各个寺院及邻国。可见当时从官方到民间,从佛门到世俗,对佛和观音菩萨是如何崇拜,也可见观音白衣形象的流传是何等广泛。

  佛教认为,观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胁侍,是协助阿弥陀佛善男信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据说观音为完成这项神圣使命,必是身穿白衣。元代有位陶氏十六娘,是江苏常熟徐村人。她年方二十六,便失去了丈夫,没有女儿,独自寡居,一心愿往生净土,平时日日诵读《观音普门品》。有一次她梦见一个白衣人,手持一朵白莲花给她吃。醒来后,心神大异于往常。她便开始每天面对西方,念诵《弥陀经》。念佛刚三年,见佛现光明,佛经的函套上有一个像子大小的火团。她怕水团烧着佛经,连忙用手去扑灭。手碰到火团,火团却变成了一颗舍利。当她寿终弥留之际,声称看到白衣观音来迎,便含笑别众而去,似乎对死没有一点恐惧和遗憾。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