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观世音菩萨专题文集

无限慈悲的观音菩萨

(达亮)

(广东省潮州市《人海灯》编辑部,广东 潮州521021)


  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捶”的简称,其菩提汉译为觉悟,萨捶汉译为众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之物),全译为觉有情、觉悟的众生之意。根据修行的层次,菩萨可分为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胁侍菩萨是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其修行觉悟仅次于佛或等同于佛。每尊佛都有两位或几位胁侍菩萨。在石窟壁画中经常画的“八大菩萨”,即是释迦牟尼佛左右的胁侍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阿弥陀佛左右的胁侍菩萨是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药师佛左右的胁侍菩萨是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还有弥勒菩萨和地藏菩萨。

  观音菩萨手持净瓶和杨柳枝,天冠有一化佛;大势至菩萨手持莲花,天冠中有宝瓶;文殊菩萨手持宝剑,身乘青色雄狮;普贤菩萨手持如意或经卷,身乘六牙白身;地藏菩萨手持如意宝珠和锡杖,身披袈裟,头戴毗卢冠,现僧人相。在佛教四大菩萨之中,观音菩萨影响最大,世称观音大士、观世音、观自在。在唐朝时,因避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之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为什么叫观世音呢?是因世间众生受苦受难时,若能称诵其名号,观世音菩萨就会前往解救。诚然,观世音这个名字本身,就显示了这位菩萨大慈大悲和神通广大。

  观世音菩萨是一位中国民俗中最受敬仰的菩萨,人们对观音菩萨的敬仰甚至超过了对佛的敬仰。在佛教各种画像和造像中,观世音菩萨种类繁多,变化极大。

  现在我们看到的观世音菩萨是一位美貌动人、面善心慈的“东方圣母”,殊不知,观世音菩萨原来是畜身而不是人身。观世音菩萨由畜身变人身,再由大丈夫相变成一位东方美妇相,是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公元前7世纪,印度婆罗门教的古老经典《梨俱吠陀》中就已经有了“观世音”。不过,那时的观世音并非男儿身,也非女儿身,而是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它作为婆罗门教中的善神,象征着慈悲和善,神力宏大。公元前3世纪,佛教便将婆罗门教中的善神观世音吸收过来,正式成为佛教中的一位慈善菩萨,名为“马头观世音”。当时的马头观世音菩萨的形象还是一匹可爱的骏马。公元前后,佛教便将“马头观世音”改为人身,于是观世音菩萨便由畜身变成了人身。

  早期的观世音是从印度犍陀罗传来的,犍陀罗的观世音都是带胡子的,所以,中国早期的观世音也是带胡子的。观世音的小胡须一直保持到晚唐五代,宋代以来慢慢地往女性化发展,不过,明代还时有可见。佛经上说,观世音有32种变化,他是非男非女的,人若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满足祈求生儿育女者的心愿:“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得端正有相之女。”令众生远离三毒烦恼:“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乃至能免除火难、水难、风难、刀难、鬼难、囚难、贼难等7种灾厄之苦。总之,虔诚执持观世音菩萨圣号,菩萨即能以其慈悲、智慧、勇猛的威神加持于祈求者,即得解脱厄难。如经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观世音菩萨除了给予众生感应之处,也能应众生的机缘而为说法,“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国王身得度者,即现国王身而为说法;乃至应以比丘、比丘尼、居士、妇女、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以33应化身度化众生。由此,观世音菩萨的形像,由于应化无方,所以相状也就不一,观世音菩萨应众生的祈求而感应不同身份,作为度生方便。除以国王、妇女等身为有缘众生说法度脱外,在必要的环境下,观世音菩萨也示现天、金刚身、阿修罗,乃至龙、鬼、蛇、鸟等众多类形,以摄化众生。因此,信奉者对于观世音菩萨是否为男为女,大可不必在外相上加以分别。

  观世音菩萨在我国民间受到善男信女的特别信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由这简单的两句话,就可得之观世音菩萨为我国民间所普遍崇信。早期印度绘画的菩萨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的形象,一无例外都是有胡须的男士,菩萨像传到塔里木盆地之后,尤其是传到中原以后,逐渐改为女相。据现存佛教艺术史料和专家们的研究,东晋以前,中国的菩萨画像和塑像,几乎都是男性,是一位伟丈夫相。新疆库木吐拉石窟公元4—5世纪壁画上的菩萨像就是带胡须的男性形象。东晋以后,始有女性菩萨塑像和画像出现。由于性别使广大信徒感到多少有些遗憾。南北朝时期,随着女信徒的不断增加,观音像开始由男变女。《胡应麟笔丛》中说:“女像观音造像始于南北朝。”北魏时已经有观音小铜像,手里拿莲花和净瓶。隋唐时期就已出现了大量的女性观世音菩萨。唐朝女像观音十分盛行,特别是在儒家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影响下,求子心切的妇女感到难以跪在男身菩萨面前倾诉心里的悄悄话,而且在闺房中供一尊男性佛像,有违于男女授受不亲。为了满足社会世俗的需要,观音菩萨也就变成为一位大慈大悲的女菩萨,再后来把观音菩萨想象成送子观音,深得男女信徒的崇拜,于是观音塑像就基本变成端庄秀丽的妇女形象了。唐朝以前的菩萨多为唇上有胡须,但为了突出大慈大悲,面容慈祥,姿态优美,衣着华贵,就接近女性。唐朝的观音菩萨更加女性化和世俗化,看起来就是袒胸露臂的美丽女性,只是不违背教义,在唇部画一点绿色胡须,头梳发髻,脸部丰满,柳叶细眉,这正是唐代宫女的形象。凤眼半闭,含蓄而深沉,鼻子秀挺,樱桃小嘴紧闭,嘴角上翘带有笑意,表现温和慈祥,身姿微曲,优美而文静,显示出高贵的气质。衣服华丽而贴身,衣纹起伏,表现出丝绸的质感。这完全是唐代理想美女的形象,所以唐朝就有“菩萨像宫娃”的美誉。唐代高僧道宣在《释氏要览》中也说:“造像梵相(画像)宋齐间(相当于北魏)皆厚唇、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像。自唐以来,笔笔皆端来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夸菩萨如宫娃也。”宋朝时期,观音菩萨已经完全女性化。菩萨画像姿态神情已无唐代时潇洒生动,娇艳动人,显得比较沉静庄严,衣冠服饰上已无唐代时鲜艳富丽,珠光宝气,妆饰比较清淡素雅,不过此时期的菩萨画像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菩萨画像已经完全女性化,所有的菩萨几乎都是女相。嘴唇边长八字胡或蝌蚪胡髭的“女身男相”的菩萨已经不多见了。元、明、清三代,观音菩萨更加世俗化,如今我们看到的观音菩萨像已是中国人审美观点,摹仿中国女性容貌身材,穿戴中国衣冠服饰,面善心慈,美貌动人,庄重亲切的“东方圣母”。

  观音的形象,我们可在小说《西游记》中读到如此描述:眉如月,眼似星,天生玉面,朱唇含笑;或手持净瓶杨枝洒水于人间(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或坐莲花说法。在各种菩萨像中,观音菩萨的种类最多,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遵照佛教显宗仪规所绘的一面二臂、或坐或立、法相庄严的显宗观音;二是遵照佛教密宗仪规所绘的多首、多臂、千手千眼、手持各种法器的密宗观音;三是不遵循佛教仪规,由画家们根据人们的意愿希求,自创风格,任意描绘,任意题名的观音,如马头观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宝相观音、施财观音、捻珠观音、滴水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紫竹观音、杨枝观音、鳌鱼观音(南海观音)等,民间还有25观音、33观音之说。观音造像多变,可依众生的立场,化身万千来解救众生苦难,即所谓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长作渡人舟”。

  佛教昌盛之时,佛法也藉精美的绘画来弘扬,所以佛像绘画皆出于训练有素的工匠和画家,观音菩萨画像亦然。

  马头观音的图象形态,有的3面、4面,也有2手、4手、8手等不尽相同,但有共同的特征头部都是马头,而且面部表情都是愤怒的,观音菩萨向来慈眉善目,唯独马头观音是例外,是因为马头观音被视为解救畜生道的众生。愤怒是因烦恼受苦的众生而发的。在敦煌莫高窟第161窟中有马头观音像,不过这尊马头观音像已是面善心慈的菩萨,头戴着一顶高大的马头头盔式宝冠。佛教密宗中有马头观音画像,是密宗胎藏界六观音之一,这可能是观音由马变人过程中的遗迹。

  11面观音,面部朝着每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8方,加上下两方共10方,再加中间的本面,便成11面),表示可以度一切众生苦难,图象多以多张脸孑L表示。

  千手观音,形态奇特,千只手的手心上还各有一只眼晴,表示以千手千眼解救苦难的众生。按佛经上所说,“千手千眼”实际上是左右各具20手,手上各具一眼,共40手40眼,每只手分别持法器或结手印,每只手皆能与一种特殊愿力相应,配以三界25因果报应而成千手千眼,以示法力无边,利乐众生。故千手千眼是变化的一种形式,千眼遍视众生,千手摄取救护,圆通无碍,大慈大悲。

  水月观音,既不同于唐代观音的雍容华贵,又不同于宋代观音的朴素清淳。她头戴化佛宝冠,身披天水,腰系长裙,冠带绕双肩下垂两边,坐珞珈山宝池边的金刚石宝座上,全身笼罩在一轮透明的圆形月光之中。圆光前有几株修竹,金刚石宝座下的绿水池中,有含苞欲放的莲花和莲蓬,境界幽雅清静。观音双目凝望水中月影如有所思,象征世上事物如梦如幻,皆成虚空,是一种空观瞑想,又显出悠然自若的神情,神、人和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画水月菩萨赞》中“净渌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相,万缘皆空”的诗情画意。身后的一轮圆月因而也就成了水月观音的标志。

  杨柳观音,从隋唐开始,便盛行一手持柳枝一手持净瓶的观音造像,民间的杨柳观音,辄称柳枝为杨枝(植物学上杨与柳不同,杨叶向上,柳叶垂下),将二者混淆,但在隋唐时,二者皆有洁净与祛病的含意,现时所称之杨枝甘露,实为柳枝。净瓶内盛净水,象征净化身心,此所谓“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由此观世音的柳枝甘露,便成为民间最受喜爱的形象。

  送子观音,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神灵了,是民间最受尊崇的菩萨。盖因旧社会有重男轻女思想的作祟,皆以传宗接代之目的而虔诚事之,故全国各地都少不了送子观音的塑像。

  自在观音,她的左脚盘起来,静定如湖面上的一片荷叶,她的右脚伸向前去,伸展若初开的莲花。她的坐姿极其随意自然,两手自在的放在膝上,眼神看向极远极远的地方。她的右脚代表着慈悲,因为菩萨时刻以众生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所以她才可以“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她的左脚代表着智慧,不管处在多么乱的世界,她都可以动静一如,安住不乱,所以她才可以“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寻声救苦渡迷津,故号名为观自在”。

  观音菩萨是慈悲的代表,她以无限的慈悲关心着世界上的每一位众生,若有众生遇难时,她都能寻声救苦,总是以宽厚的慈爱满足人们的各种祈求。观音菩萨因为“寻声救苦”,所以又称为“观世音”;菩萨观理自在、观人自在、观境自在、观心自在,所以又名“观自在”。菩萨还有施无畏、大悲菩萨、圆通大士等诸多名号。由于观音信仰的普及,及众生的虔祷而感应菩萨示现各种不同身分,以救苦救难,所以观世音菩萨的造像亦多不胜数。

  民众信赖这位菩萨并把她艺术化,不仅在寺庙中有各种塑像和壁画,历代画家也精心绘制了数不清的观音像,同时在民俗文艺中,如戏曲、shuo唱和白话小说,也有大量歌颂观音的作品。由此可见,中国民间的观音信仰,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佛教的范围,已普及社会各个角落。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观音菩萨的伟大圣迹

(文珠法师)

一九六三年八月五日讲于香港政府大会堂剧院


  据一般传说,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的生日,六月十九是观音菩萨得道,九月十九是观音菩萨出家的纪念日。因此,中国民间,每逢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例必举行热烈的庆祝。即使是殖民地的香港居民,亦不例外。但观音菩萨是何方人士?降生何处?因何名观世音,人们为甚么要纪念他,纪念的意义何在?还有令人最关心的是,观音菩萨究竟是男性抑或是女性?关于这些问题,即使是笃信观音菩萨的人,亦未必尽能了解。今天我们面对着观音菩萨得道的伟大日子,本会(香港佛教青年会)特别采取新的方式来纪念观音菩萨,同时根据佛经的纪载,将观音的圣迹,及其救世的精神,向各位听众作简略的介绍,希望藉此澄清一般人对观音菩萨的误解。

  

一、民间一般的传说


  一般人都以为:观音菩萨是妙庄王的第三公主。据说:妙庄王年将半百,膝下无嗣,仅有三个女儿。长女妙书,次女妙音,三女妙善。王为三个女儿招婿。妙书喜欢文士,妙音喜欢武将,唯妙善独爱清净,不愿婚嫁,被逼往汝洲龙树县白雀寺为尼。王派员授意该寺住持,故意的为难妙善,欲其回心转意,重返宫庭。故此命妙善往厨中当苦役,备受挫折;但公主求道志坚,亳无悔意。王怒妙善羁寺不还,因遣朱叶二侯,率兵焚寺;可是吉人天相,公主终免劫难。王闻而更怒,差兵拿缚妙善押解法场,凌迟示众。当时,佛放毫光,刀断剑折,忽来一猛虎,将公主救往森林,自此公主因祸得福,卒遂潜修所愿。

  九年后,妙庄王恶疾缠身,医药罔效;妙善化作道人,慨赠手眼合药治之。王愈,推位让国,率领宫眷同往香山修行,自此,放弃富贵荣华,皈依我佛。佛因妙善牺牲自己以尽孝道之心所感,遂以千手千眼观世音的名号赠之,此即是民间一般的传说。在佛教立场言,是极有可能的事,观音菩萨为度妙庄王,而现童女身,该是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伟大圣迹之一。

  

二、佛经里的故事


  佛教经典,很多都谈及观音菩萨的圣迹。如观音势至授记经说:“观音于过去劫中,在无量德聚安乐世界,亲近供养,金光狮子游戏如来”时,曾发我当于万亿劫,大悲度众生的宏愿。在悲华经说:距离释迦牟尼佛很久以前,有一如来应世,名宝筏如来。当时有转轮王的太子名不眴,信佛甚笃。一次,非常诚恳的请宝筏如来,率领弟子到王宫受供养,在三个月中,佛的一切饮食起居,皆由太子亲自侍奉;直至最后一天,佛问太子有何所求?太子以愿众生得离苦答,宝筏如来特别赐与观世音之名号。佛说:当时的转轮王,就是阿弥陀佛,不眴太子,正是现在的观世音菩萨。

  但在楞严经,观音菩萨曾对释迦牟尼佛说他本身的故事:世尊!在过去久远劫前,我曾供养一位观世音如来,承蒙观音如来,教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的修行方法:

  最初,当我听到世间上的毁谤声,咒咀声,悲哀或欢笑声时,不再和以前一样,去分别执着而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反而倒过来,观察自己能够听到外来音声的闻性。

  当我的观察力与内在的闻性合而为一时,我竟忘却外面的声尘,使自己进入一种极其寂静的境界。这样,便动者自动,我不知其所动;静者自静,我不知其所静。而心灵中也再没有动静二相的存在。

  虽然,所有动静二相已被殒灭,但能闻的闻性仍然存在。因此,我再精益求精的继续进修,不止外忘其所闻的声尘,内忘能闻声尘的闻性,甚至连能忘却能所的心念亦不起,于是能所双忘,根尘都尽,连尽相亦不可得。

  如有尽相,无异是住于空。若住于空,那么,虽空所觉的声尘,能觉的觉智犹存。但当时我不但外尽其尘,内尽其根,而且连能尽根尘的觉智亦不可得。如是,不但所觉的声尘空,能闻声尘的闻性亦空,而超出人我是非的界限,获证诸法无我的境界。这时,我不知道宇宙是我,抑或我是宇宙;我和宇宙之间恍惚打成一片,再找不出丝毫痕迹。既无能知之智,亦无所知之境;有的只是空,最后,连空的感觉亦不可得。于是,我体会到觉而无觉,空而无空,觉即是空,空即是觉。空与觉同时达到至圆至极的境界。

  这时,不但所空灭,能空亦灭,而且法空,空空亦不生。凡属一切有生灭,有对待,而能障蔽人内心的东西,都归于寂灭。我那久被窒息的性灵得以苏醒,久被物欲幽禁的真理生命,得以抬头,内在本身的智慧光明,也冲破无明黑幕而光芒四射。在强烈的智光照耀中,我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再不为时间和空间所限制,我认识了宇宙,也认识了自己。同时,获得上合十方诸佛本觉妙心,与诸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六道一切众生之心,与诸众生,同一悲仰的殊胜功德。

  于是,激发了我内在仁慈的本性,对一切苦恼众生,不期然而然产生无限的悲悯与同情。自那时开始,我便步着十方如来的后尘,常常往返于六道生死中,以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等种种方法,来深入人间,寻声救苦,利乐有情。

  当时的观音如来,非常嘉奖我的成就,即于大会中,赐给我观世音的名号。同时,由于我能观照耳根听觉的闻性,圆照法界;十方众生,凡称念我名者,无不照明了知,不因心念,不假作意,毫无偏傥,平等拔苦与乐。因此,我观世音的名称,便周遍十方世界,遐迩俱闻了。

  根据菩萨在楞严经中的自述,可知观世音菩萨,实是一位早已证入佛道的圣者,在人生旅程上,早已经克服一切愚妄困惑,而抵达人生真理最高峰的境界。

  

三、中国普陀山的圣迹


  华严经六十八卷中,善庆居士告诉善财童子,往南方有山名补陀洛山,有菩萨名观自在,宜往参访。善财童子,随行至南方参拜观自在,见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山,摄受一切众生,或以布施,或以爱语,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或以身色,或以光明,或以音声,或说法,或现神变,摄化一切众生。

  补陀洛山,是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普陀山志说:“一名补陀,华严经又称补怛洛伽山,盖梦名也。译华言小华白云,乃善财第二十八参观音菩萨说法处。传记称东洋西紫竹林者是也。在今定海县之东,距县百余里,孤峙海中。”

  中国浙江南海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佛在世时,观音菩萨已居此接见善财童子,但那是圣人境界,在凡夫俗子眼光看来,仍是荒岛一片。现今普陀山之所以成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据说五代后梁明真二年时,日本僧人慧谔和尚,远渡重洋,抵达中国山西五台山,朝拜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见一观音圣像,羡慕不已,欲请回日本供奉,但恐主人不许,结果盗qu圣像,买舟东渡。殊不知船航行至浙江定海县所属的舟山群岛时,忽然海中出现无数铁莲花,挡住去路,无法通过。慧谔自问生平无过,有的该是盗qu圣像,于是跪而忏悔,愿就圣像所向,以建塔寺。祷罢舟行,竟至现在普陀山有名的潮音洞,慧谔和尚离船上山,几经艰辛,始觅得一茅舍。该舍主人打渔为业,因慧谔精神所感,让余地与之筑庵安住.名“不肯去观音院”,为普陀山第一座寺院,亦是全山的祖庭;而慧谔和尚,便成为该普陀山的第一代开山祖师。

  直至宋朝神宗皇帝,敕建命名“宝陀寺”。后至清朝,几经更换,改名普济禅寺。现今普陀山已发展至三大丛林,及数以百计的寺院。但其房舍之多,住众之广,范围之大者,仍以普济禅寺为全山之冠。但此寺的大门,却永闭不开。

  传说:观音菩萨久居普陀山,静极思动。跑上山顶,纵目四观,看见天台山国清寺,山明水秀,环境幽美。于是,一个箭步,跨过观音跳(按:观音跳在普陀山紫竹林那边,现有观音足迹印于石上,传说观音由此石跳过海的)来到天台山。国清寺住有五百阿罗汉,都是游戏人间的圣者,每天三五成群的站在山门外化缘;他们一眼看见观音衣履整齐庄严,以为是大护法光临,蜂拥上前要求布施。幸而方丈和尚独具慧眼,知是菩萨驾临,上前问讯。阿罗汉们听说观音驾临,高兴极了,一齐动手,煮斋请客,这便是俗语所谓:“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成语的来源。

  观音菩萨在天台山天天吃罗汉斋,有点过意不去,想在临走前留点痕迹纪念,便对罗汉们建议分工合作,由他造桥,罗汉们建塔,以壮瞻观;并以一夜为限,看谁先竣工。罗汉们自恃人数众多,以为能操胜券。殊知观音运用神通,跨上高山,两足踏住千丈岩,伸手向两边山头一拉,往中间一合,便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石梁桥”。观音把桥造好,回头看看罗汉们大显神通,搬砖运石,忙得不亦乐乎,有意跟他们开玩笑,矫装鸡啼。罗汉们仅差塔顶工程便告完成,忽闻金鸡报晓,不得不停工,因而成为有名的通天塔。第二天,邻近居民屋顶上的烟窗,都不翼而飞,调查结果,原来都给罗汉们拿去建塔了,这座通天塔的砖头,大大小小,黑黑白白,煞是奇观。

  罗汉们所造的宝塔,一夜未能峻工,成为千古憾事。后来,查明真相,知道是观音开的玩笑,便来一次罗汉会议,决定乘着二月十九观音诞到普陀山捣乱。个个变成穷和尚,衣冠不整,盲聋喑哑,怪相毕露,最糟的是,吃饭时打冲锋,把斋堂的饭菜吃得一干二净,仍闹不饱,观音菩萨知道是天台山的罗汉们为报复而来,有意使普陀山失面子。于是,变为伙头僧,饭菜供应源源不绝,罗汉们知是观音菩萨的杰作,自知不敌而退。观音马上吩咐把正门关上,而罗汉们声明,山门重开时,再来胡闹,因此,普济禅寺的大门,永不打开。

  

四、观世音菩萨的含义


  若据自利解释:观是能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菩萨以能观之一心三观的观智,观于一境三谛的真理,圆观圆证,故名观世音。若据利他方面说:观是教,世音是机。教是菩萨寻声救苦的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机是指九法界众生,称念菩萨圣号或求救的音声;菩萨秉其慈悲之心,观于一切求救众生的音声,无苦不拔,无乐不与,故名观世音。

  菩萨是梵语,译名觉有情。觉是菩萨自觉觉他的心;有情是说菩萨并非泥塑木雕的偶像,而是含有知情意精神活动的高等生命。故就自利说,菩萨就是一位头脑清醒,理解力强,不特觉悟真理,同时有崇高抱负的圣人。但若据利他言:觉,是指菩萨所证的觉道,有情,是被菩萨所教化的众生。意思是说:菩萨的为人,不止为个人着想,同时于自己觉悟真理后,运用慈悲去教化众生,平等拔苦与乐,令一切有情,同归觉道,同得解脱,同登彼岸,故名觉有情。

  观世音菩萨,既能以精深的智慧,观察诸法实相的真理:又能以高度的同情心,观察一切求救者的音声,而施予救济,以他人的苦为自己的苦,以世界的忧患为自己的忧患。一举一动,无不以利益众生为出发,一进一退,皆以救济众生为目的。无苦不拔,无乐不与,自利利他,悲智双运,所以名观世音菩萨。

  

五、观音菩萨的性别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性别,世人传说不一。庄岳委谈说:今塑画观音者,无不作妇人相。考宣和画谱:唐宋名画观音像甚多,俱不饰妇人冠服。但清人赵翼作余丛考说:“北齐武帝,酒色过度,病发,自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成为一美妇人,食顷,变为观世音菩萨。而观音之变为女性系可知。”实则,观音已超越时空及男女之相,但为方便教化众生起见,对于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如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甚至应以天龙夜叉,干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又说:“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然则,怎能仅凭凡情去臆测菩萨的性别呢?

  楞严经说:“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化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读此,可见观音菩萨的慈悲,其舍己为人之伟大。也因为凡有利于众生的身形,菩萨无不示现同类之身,为彼等演说真谛理,开解迷情,因而有种种不同的观音出现。例如:杨枝观音,白衣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大慈大悲观世音等观音圣像,出现人间。

  

六、菩萨灵感的原理


  观音菩萨,慈悲为怀,恒抱乐人之乐,忧人之忧的弘愿,现种种身形,平等救济众生。只要苦恼众生能一心称念圣号,自然可以转危为安,化苦为乐。故法华经说:“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因为人若能一心不乱,进而体会所念的观音,不离能念之心,能念之心,不离所念的观音,观音是我心中的观音,我是观音心中的众生。观音的慈心,亦即是我的慈心。如是相契相通,当人的愚痴与菩萨的智光接触时,自然融化于菩萨慧光中,再无复愚痴。当人的苦恼与菩萨之妙乐会合时,自然分享菩萨的妙乐,再不受苦恼的煎熬。所以说: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或有人说:处此科学时代,竟然说称念观音菩萨便得救,不是迷信吗?当知人是有知,情,意的高级动物,知是理性,情是感性,意是灵性。理性用于文学创造,哲理思考,和科学发明。感性是用于艺术发挥,情感的交流,以及社会的维系。灵性的发展,便是宗教的要求,精神之信仰,和人格之升华。人为了满足理性要求,所以文学不断创作,哲学不断演进,科学不断进步。为了满足感性而各种艺术不断出现,法律不断修正,社会秩序不断改善。为了满足灵性之要求,便有种种不同宗教的产生。

  英国克黑柔夫人说:“佛教所开示者乃是一种使心与意共同满足的思想法则,其所含内容之高深,乃无与伦比者。”纽约市美国佛教会会长乔治万雷氏亦说:“现在世界是极需救济,但只有从佛的光明和佛的圣法,人们才可以得到真的救济,便是真的解放和自由。我十分愿乐尽力传播佛教。”真的,我也认为唯有佛教,才是最合理、最适应现实,而又能满足人灵性与感性需要的宗教。佛陀教人,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亦是人生灵性和感性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透过理性的。因为人一向蔽于烦恼物欲,本具的理性无法抬头;而今处于苦恼厄难中,如果能够至诚称念菩萨圣号,即此一念清净之心,就是人至高理性的出现。当你的理性与菩萨所证的理性互相契合之际,犹如父子的相应,如水乳之互融;此刻,人的厄难,就是菩萨的厄难,菩萨是义不容辞地激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来解除人之苦恼的。所以说:“我心感佛心,我佛便来应。”所以念观音菩萨得救是感性与灵性,而又透过理性的事。在哲学说:是理性的相通;在心理学说:是心电的交流;在宗教说:是灵性的相呼;在现代科学说:如无线电周波呼应的理论。观音菩萨的慈悲,有如电流之充塞于宇宙,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遍,无所不在;众生的机感,等如一架无线电收音机,称念菩萨圣号的人,等如扭开机掣一样,谁说称念观音圣号而得救,是迷信的呢?

  

七、今日世界的需要


  特别是在这冷酷无情充满忧患的世纪,人类处身于水深火热中,不但急于需要观音平等慈悲的救济,同时,更需要人人摹仿观音菩萨的慈爱与悲悯,牺牲与同情。甚至,以观音菩萨的思想为思想,以观音菩萨的意志为意志,永远步着观音菩萨的后尘,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深入社会,于芸芸众生中,干着实际救世利生的工作,积极展开拔苦与乐,觉世牖民的事业。使人皆以牺牲代替贪心,以宽恕代替仇恨,以拯救社会互相残杀的危机,以消灭人类互相仇视的心理,促进彼此互相关怀、互相照顾的爱心。这样,人类才得救,自己也得救。亦唯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纪念观音菩萨的圣诞;否则,盲目的崇拜,是无济于事的。尤甚的是:竟然有人杀害牲灵以拜祭观音,或燃烧什么观音衣之类,既可笑复可怜。

  本会为使青年们了解观音菩萨的历史,及其慈悲救世精神的伟大,以启发人性之慈爱,鼓励人们激发自利利他的悲愿,特别在这里(大会堂剧院),举行庆祝典礼,公开介绍观音菩萨的圣迹。希望各位在这庄严而圣洁的气氛中,能够体会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由崇拜而学习,而实践,而推己及人,使全世界、全人类都成为人世间的活观音,那么,世界和平,大众安乐,很快就会变成事实!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目睹观音菩萨显圣记



  民国三十五年二月间,我在四川省双江镇“机械化学校”服务的时期,常与王君谈及,我在抗战时期,转战八年,能得平安无事,均赖佛祖保佑,因为我的寄父过济生老先生,寄母龚淑娟女士,每天都在为我祈祷,故八年抗战,虽经几次危险,均能化险为夷,因此我总想遍访天下名师,皈依我佛。当时王君允诺,给我介绍成都大佛寺法师,在该处接受皈依。因此时工作繁忙,未能即刻前往,到了五月初八日的那一天,忽然灵觉,想到后天初十,即应前往成都接受皈依。初九的晚上,就将请假报告写好,初十的早晨将报告呈到学校当局,到了十时,忽接到校部通知教育长召见,我在谒见教育长时,告诉我说:“学校昨天接到军训部电报,拨发本校军用地图三千份,就派你去成都领地图吧,发给五天旅费,与往返车票费,你就藉出差的机会去成都,也不用再请假了。这样可以一举两得,省去你自己的旅费,明天就动身吧,连出差一共准你三天假,快去快回。”我当时很感激长官给我的安排,我想这也许是我诚意感动了佛祖,以致凑巧碰到有这样出差的好机会赐给我,这是所谓“诚则灵”,乃是我的虔诚感动了佛祖呀!五月十日上午,乘商车前往成都,下午住宿距成都八十余公里的一个镇上,与同车旅伴住在蓬莱旅社里,我自己住一个房间,晚饭后很早就休息了,到了午夜十二时左右,在甜蜜的睡乡里,做了一个梦,梦见观世音菩萨向我说:“明天下午四时,在过河的时候,要翻车,你不要怕,有我保佑你,记著,不要怕,有我保佑你。”连续说了两遍,说完后我就惊醒了。醒后自言自语的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向我托梦呢?管它的,于是我翻了一个身,就继续的睡了。待睡著后,观世音菩萨又向我第二次托梦,仍然说:“你要记著,明天下午四时翻车你不要怕,有我保佑你!”如此又连续的说了两遍才离去,说完后,我又惊醒了。于是这一次我发生了怀疑,为什么?观世音菩萨总向我托梦呢?也许明天真的要翻车?不管它,到时候再说吧!睡觉要紧,我不管一切的又翻了个身,就又睡著了,第三次醒来,已是第二天早晨七点钟了,匆匆吃了早点,乘车继续前进,当时正下著朦胧的细雨,下个不停。

  下午四时左右,雨过天晴,蔚蓝色的天空笼罩大地,此时距成都约二十五里,在过河的时候,因为道路泥泞,河面又宽,坡度倾斜又大,加之汽车开得又快,在下坡之时,汽车就不慎翻覆了,全车乘客十余人,有的人头破血流,轻重伤都有,唯独我一个人,任何地方均没有受伤,我站起身来,检视了一下,将身上的泥土清理干净,又看看左右受伤的人,我就加以简单的救护,忽然一抬头,看见观音菩萨,在空中骑著一条金龙,金龙长约一丈五尺,腰圆两尺,龙头上的角为八角梅花鹿形状,身上驼著一个莲花盆,莲花盆有五尺方圆,莲花瓣成金黄 se,每个花瓣高一尺,莲花蕊约一尺方圆,观音菩萨立在花蕊之上,身披红色锦袍,头挽宫髻,左手托著净瓶,瓶内插著三枝杨柳,右手拿著一把拂尘,拂尘把是红色,毛长约两尺,面含微笑。当时我看了约三分钟,即仍继续救护伤者,又过了约十分钟,再抬头时,观音菩萨仍在空中,向我微笑著点了点头,金龙此时就冉冉升空,向西腾云驾雾而去,于是我就跪下叩了三个头,叩完头再抬头时,就不见了,当时我问其他的乘车同伴,有没有看见观世音菩萨在空中,都说没有看见,他们还问我你为什么跪下叩头呢?我对他们说看见观世音菩萨,他们都很惊奇,做出不信的样子,我也不便向他们解说。我当时也认为这真是怪事。啊!我突然觉悟了,这就是我的“善缘”啊。以上记述就是我亲身经历的事实,谨做真实的记载,报导给诸位教友们参证。

 (五十二年八月一日,觉世旬刊二二四期)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观音菩萨的大爱

(释达照)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好!

  今天是“第二届普陀山观音文化节”的第二天,按照文化节组委会的安排,有这么一个讲经法会,佛协和佛学院的领导通知我,让我来讲一讲和观世音菩萨有关的话题。我除了遵命接受任务之外,当然也有一份虔诚兴奋的感激,感谢文化节给了我这么一个好机会,能够在观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海天佛国普陀山,宣说我对于观世音菩萨的无限感恩之情,感到无比的喜悦和殊胜。

  今天要跟大家讨论的话题是《观音菩萨的大爱》。

  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呢?爱,常常使人充满力量!当时教务处通知我要在观音文化节上讲经的时候,我对于观世音菩萨最亲切的感受就是:菩萨太爱我们了。爱得那么圆满透彻,爱得那么庄严伟大,爱得那么悲壮豪迈,爱得那么美丽动人!真是:恩重如山,爱心无极;德化古今,大觉有情!所以,我就想到佛法中是如何揭示这种“大爱”的精神内涵,并告诉我们如何获得与菩萨相同的“大爱”,希望通过我们对“菩萨大爱”的了解,使大家能够在菩萨大爱的慈光照耀之下,身心安乐,如意吉祥!

  既然讲到了“大爱”,那就有所相对,亦即相对于我们现实人生的“小爱”而言的。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揭示“观音菩萨大爱”的蕴涵,以及这些“大爱”跟世俗“小爱”的区别:

  

一、释名——爱的对象


  首先是“释名”,也就是解释这个讲题的含义,“观音菩萨的大爱”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个“观音菩萨”是人名(菩萨名),“大爱”是法,按照天台宗的说法,这个讲题也就是从“人法”而立名的。“观音菩萨”这个名字,在《法华经》中称为“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楞严经》也说:“师尊,彼佛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号着重在显示利他方面的德行,此名又翻译为“观自在菩萨”,这个名号则偏重在自利方面的受用。

  关于“爱”,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每一位圣者、每一位菩萨,都有他们的爱,而这里我们所要特别讨论的是指“观世音菩萨的爱”。爱,有许多层次:小孩爱的是玩具和糖果,青年人追求爱情和学业,中年人顾恋家庭和事业,老年人牵挂子孙和远古的怀念。天道众生爱禅定快乐,人类满足于正当的或不正当的欲望,如鱼爱水如鸟行空,饿鬼只要喝水吃饭,地狱希求减免痛苦,这一切都是沉迷在轮回中的生命,也就是局限在不稳定的生命状态中不可自拔。

  所以有人问:爱,到底是从哪里生发出来?佛法告诉我们:轮回之爱的根本,就是把“我”放在第一位置,然后围绕着它而产生一切情感。就象一只小羊羔捆着一根绳子,这根绳子拴在木桩上,无论小羊羔怎么东奔西跑,劈山拦海,苦心经营,数十寒暑,乃至生生世世在轮回中不停的追求,它的结果都只能是以“我”为中心,由此而积聚更多的业力和习气。

  如果我们不懂得爱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在这个世间上,得到爱或失去爱,都是痛苦。得到了是爱,失去了便是恨。由是爱恨交加,就是贪嗔痴三毒的写照,这是轮回的可怕之处,人们爱的对象是以满足自己的贪欲而存在。当你爱着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某一个事业时,假设一下你的心里是不是以占有这种“爱”引以为荣耀?假如有那是很危险,因为接下去便是“爱的陷阱”。

  但是观世音菩萨的“大爱”与这种世俗之爱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建立在“无我”基础上的、出世间的、清净庄严平等慈悲的菩萨之爱,是为了满足利他的宏伟大愿而存在的,这样一种爱,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大爱!

  假如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爱的只是一点,那么你的生命所散发出的来智慧和动力也就这么一点;你爱的是一个家庭,你的动力也就是一个家庭的动力;你爱的是一个国家,你散发出来的就是一个国家的力量。释迦佛告诉我们:爱,应该是遍及一切生命的,包括动物和植物。这样,我们的身心世界就会散发出正报和依报所有的力量,佛经中称之为“一即一切”.

  所以在“释名”——名称的解释上,我们知道了观世音菩萨的这种“大爱”与我们凡夫的这种“小爱”,虽然在本质上不一样,但在行为上,在利益众生的事业上却有相通之处。利益众生的事业只要你愿意并认真去做,就能体现你生命中爱的庄严。否则,就会做的很勉强。观世音菩萨的大爱,这个概念,就是让我们明白,菩萨之爱是建立在“利他”的层面上。同时,观自在菩萨的内涵已经具足了自利,这样,散发出来的爱,是全面的、圆满的。

  

二、显体——爱的本质


  其次是“显体”,体就是本质。爱,是有情生命体的一种根本素质。一个人拥了这种素质,便会感受到生命彼此间的互动。生命并不是孤立的,但我们经常感觉这个世界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夜深人静临窗而坐,总有一种孤独感?这说明我们还不具备一种人类互动的基本素质。这种素质非常重要,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素质较差的人,他以贪欲和占有作为爱的本质。认为拥有了什么便是什么,如果我不能拥有,就毁掉它。报纸上常看到,年轻人热恋,女孩或男孩不要对方了,拿一盆硫酸泼过去……。这种素质是以占有欲作为本质的。另一种素质是以人生的真、善、美、慧作为爱的本质,感情纯洁,安守本份……。但如果你的爱不伤害他人却伤害了自己,也不是一个好素质。我们的行为,应该是人人赞叹才算完美,假如你的行为被别人所鄙视、所嘲笑,那说明素质还是有问题。

  这种世间之爱,无论是真善美慧还是贪嗔痴慢,都是有局限的。那么观世音菩萨的大爱,本质又是什么?佛法特重本质,观音菩萨的大爱就是以“慈悲”为本体,也就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是一切菩萨所必修的课程,观音菩萨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楞严经》卷六说:“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这就是证得了“同体大悲”的表现。

  观音菩萨这种爱的本质,是让我们找回生命中最为清净的那个本体。只有明白这个本体之后,你才会发现什么叫真正的平等。世间的概念,所有的名词、标题都没有了,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一种完美!大家集中在一起也是一种完美,我们一个鼻子是完美的存在,五官也是完美的存在;一根头发与一头的头发都是完美的存在!为什么?因为它超越了世间善恶的执着分别。因此菩萨的大爱,不仅是观世音菩萨独具,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只是我们找不到这种极为清净、完美的爱,感受不到生命的力量和庄严,所以不停地追求,以为追来的东西可以作为依靠,生命就有着落。事实上,我们不要说无量劫来在六道中没有找到依靠,就是在人世间这么几十年,你找到了依靠吗?我们这颗流浪、不安的心,就象山顶上一块下滚的石头,被半山腰一棵树阻挡了一下,就象穷困时遇到了财富、孤独时找到知心人……。以为这就是依靠,事实上下滚的石头只是被阻挡一下,稍作停顿又往下滚,这种依靠有实质意义吗?

  佛法告诉我们,寻找依靠是一种错误。

  人生应该有三种状况:第一种状况,我们看到别人富贵容华,却不知道他内心的感受,就追求荣华富贵。这样的人生是“平面的人生”。就象这张纸,在上面我们可以画很多东西。但是这张纸如果没有依靠的话是站不住的,它必然会倒下。只看到生活的表面状态,就一味追求,这是表面的人生。

  第二种是有哲学思想和人生境界的人,或以事业为依靠,或以思维能力为依靠。他有生命理念,有道德情怀,就象这张凳子,是一个立体的人生,放在那里它自己可以站立。一般情况下它不会倒,但如果用外力推也会倒。立体的人生,虽然在表层背后有很多内涵,但终究它还是世间的立体感。

  佛法告诉我们是一种圆融的人生。圆融,象一个球,这个球没有支撑点,没有脚,也不象纸,但它可以作为纸的平面,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到这个球的整体。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是它全部的支撑。圆融的生命就象一个球:早上起来推开窗户一个动作,就是你生命的全部;生活着,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你生命的展现;此刻,大家不用思维过去未来和现在,聆听的一刹那就是你全部生命的展现;我的演讲也一样。圆融的人生是不颠倒的人生。观世音菩萨的同体大悲,就是生发于这么一个圆融的本体,无论什么地方,不用选择、没有条件,千处祈求千处应,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爱的本质,这种同体大悲的爱,是我们需要明白的。

  

三、明宗——爱的目的


  明宗,也就是阐明宗旨,即是指观音菩萨之所以有这么一种大爱的目的何在?按照《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说:“普门示现”和“普度众生”这是菩萨具有慈悲大爱的根本目的所在。

  普渡众生,是指众生在任何状态下的痛苦和祈求,都可以得到解决。贪心重,念观音菩萨;嗔心重,念大悲咒;求财得财,求慧得慧,求子得子……世间的一切,所需所求,在观世音菩萨的同体大悲照耀之下,都可以达成愿望。这就称之为普渡众生。

  重要的是,观世音菩萨在你所求之时还有一种普门示现的伟大情怀。什么叫普门示现?三十二应身。实际上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也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也就是说九法界的众生,任何一类众生,任何一种状态,任何一种行业,只要观世音菩萨通过她的示现,就能够救度我们,指导我们修行断烦恼。

  每一个修学者常常会感叹自己找不到善知识,是真的没有善知识吗? 错了!善知识是谁啊?宗喀巴大师告诉我们:并不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善知识,是求学之人不具备“弟子相”!不具备这个被教育的基本素质。善知识现前,也会擦肩而过。因此具备“弟子相”,真正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才是最根本的。我看普门品,就明白了这个道理。观世音菩萨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天上人间,世出世外,以哪种身来度我们呢?什么身都度不了你啊!所以观世音菩萨我们就看不见了。

  凡夫所看到的都是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懂得内在的庄严。我们每天做早晚课,念到:观音菩萨妙难酬……。。南无普陀山净琉璃世界,这句话时细细体会,一下子就能感觉到,普陀山一片清净庄严!外在的环境,内在的身心,完全透彻,犹如净琉璃。一句话的当下就能体会观音菩萨建立琉璃世界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众生都能感受琉璃世界的清净和庄严,并让众生就此离苦得乐,究竟解脱。

  《楞严经》中说:“或慈或威,或秽或净,救护众生,得大自在。”这是观音菩萨“大爱”的目地!

  这种目地就是希望众生能在她的慈光加被下得身心大自在。当我们的身心不再受五欲六尘的干扰,这个时候你自在了。但还不算大自在,你不但不受干扰,而且还能善加利用五欲六尘的世界,这个才是大自在!禅宗讲的“根尘脱落”,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都是根尘勾结,是非风起。当你的眼根与外面的色尘不再有联系,耳根与声尘不再有关系,这个时候你可以感受到:生命真的很自在!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救度一切众生的大爱所在!一切都是为了众生能够得到完美绝对的自在解脱而存在。这是大乘佛法中最感人的究竟处!

  这次观世音文化节的主题是:自在人生,慈悲情怀。自在人生,不是说今天有得吃喝玩乐,随心所欲就自在,而在于你的根尘是否脱落?世间的五蕴是否还干扰你?

  人生自在之后会有一种感受:生命,本质是痛苦的,没有痛苦的不是人。有了痛苦,我们才发现痛苦要解决,同时也感受别人的痛苦,然后你就发起一个大愿。大乘与小乘的区别就在于:大乘佛法在凡夫位发心的时候,就发起救度一切众生的心。这是引发慈悲情怀的前提。如果是小乘人,他根尘脱落后,轮回的十八界他不要了,山河大地身心世界全扔得光光的,认为这个世界跟我没关系了,要轮回你们自己轮去…但是菩萨不一样,他发起一个愿:我的父母、我的老师、我的同学…他们还在受苦!我必须回来告诉他们生命的解脱之道,真正的慈悲情怀由此而体现!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大爱,实际上从凡夫位的时候就开始了,并不是成了菩萨之后。

  有些人在学佛过程中会这么想:我现在先发愿度自己,等了生死成佛后再来度众生。我告诉大家,你要是不发心度众生,成佛无望!最多成一个阿罗汉。所以我希望在座的诸位现在就要发愿:度尽无量世界所有一切众生!这个愿你发了之后,等到有一天我们证了涅槃之后(这是证小乘的涅槃),见思惑一断,马上就可回头!

  在这个世界上支持我们生存的是什么东西?凡夫众生,他的支持是欲望。特别是欲界众生。假如一个人没有了欲望,他的生活再也没有支持力,同时也没有了动力,就可能要离开这个世界了。或者是处于禅定不出来的,不出来不要支持,一出来就需要支持。当我们对世间的一切色法、心法都不再追求的时候,你的身心全部放下,就不再有欲望。菩萨没有了欲望,靠什么来支持生活?就靠大悲愿来支持!一切菩萨都是以此愿作为根本。所以大乘佛法要我们发四弘誓愿。那就是明确我们生命的目标——观世音菩萨大爱的目标!

  

四、论用——爱的结果


  论用,也就是讨论观音菩萨大爱的作用或结果如何?这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的内容,因为现代人都是实用主义者,没有结果的事情我们不干。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看“观音大士”对众生的爱,来感受沐浴观音菩萨无限的慈悲和喜悦。

  1、从佛经上看观音菩萨的大爱:

  第一,《普门品》中的“救苦救难”和“普门示现”。

  第二,《楞严经》中的“金刚三昧”和“耳根圆通”。

  第三,《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的“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第四,《般若心经》中的“度一切苦厄”和“能除一切苦”。

  第五,《赞佛偈》中的身口意三业之大慈大悲:“三十二应周尘刹”、“喉中甘露常遍洒”、“千处祈求千处应”这表明了菩萨全部生命的身口意三业只爱众生。

  2、从本人现实生活中所感应的观音菩萨之大爱:

  第一,我妈妈感应得菩萨救苦之恩。

  第二,我哥哥感应得菩萨的慈悲救度。

  生活在这个世间上,所有的人都在不停的追求:学生追求分数,公司追求利润;年青人追对象……。 以为追求结果是天经地义。可是又有多少人在思考:生命不断追求的结果有多少让你满愿?又有多少被抛到脑后?而生命最终的结果你又是否认真思考过?

  人生不是由结果来决定,是由过程来决定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过程:修行成佛的过程,学习成长的过程。从每一个过程看,结果是自然而然的。因为结果也会成为一种过程。

  我们做事总要图报一个好结果,可是世间之爱的结果又是什么?是“孔雀东南飞”?还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仰或是“炬成灰泪始干”?……。我们不停地梳理,梳理出一个思路,再来看看人生的结果在哪里?

  观音菩萨所展现的大爱又是什么结果?从佛经上看,菩萨之爱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展现:

  普门品中救苦救难和普门示现。普门品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特别是后面的偈颂,世间所有一切痛苦,假使有人,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可以解脱……观音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是最有缘的一位菩萨圣者,历史记载许多有关观世音菩萨的灵感故事中,都显示出一种众生怖畏急难之中菩萨必往救度的情怀。

  1996年,温州有两位退休居士,经济宽裕,在一次晨练中被人绑架。嘴巴胶封、眼晴蒙蔽,扔在一辆邮车驾驶仓后排,从温州苍南出发开了一天一夜,邮车过关口一般都没检查,直到山东淄临。路途上,那位男士的背被匪徒用螺丝刀砍了十四刀,女士却很虔诚,相信观世音菩萨,心里一直念着观音名号,急难惊恐之中,那种虔诚非常感人。车到淄临,她听驾驶员嘀咕:这地方怎么转不出去?居士心想:莫非观音菩萨感应?果然不久,一辆警车截拦了绑车。奇怪?警察怎会知道绑架?原来是那天早上,警察接到一女子报案电话:某地方一辆邮车,牌号xxx,发生绑架事件……歹徒落网后,警察查寻报案电话:是淄临当地一个漂亮的女士在一个加油站打的,打完后还放了两块硬币,找她也不要。(当地电话用不了两块钱)居士心里明白,报案人是观世音菩萨。回温后,两居士很感动,把整个遇难获救的过程作了录音流通。

  再来谈谈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大家共同感恩观世音菩萨的大爱。

  小时候家里穷,八六年父亲在外做生意亏欠人家四万多元,(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万吧)父母要外出打工还这笔钱。家里留下十三岁的我和哥哥、姐姐、弟弟兄妹四人。父母临走时说:你们要养活自己,父母能赚钱还债就回来,否则就不回来。之后,他们在一个山区替人放牛,当年农历八月二十五,妈妈一病不起,外公学医,教妈妈小时候识别几样草药,她让爸爸上山采几种草药试着吃……这样一直到九月十五日病还未见好。当晚。妈做了个梦:一个蓝衣服,梳蘑菇头的中年妇女拿了三根草给她,草梗有小筷子那么大,谢过那位妇女后,她让爸熬给她喝。第二天早上迷迷糊糊醒来时爸已放牛去,中午回来,妈问那药煮了没有?爸说:你什么时候给我药?此刻妈妈才恍惚想起,昨天上厕时,在路边见过那种草,知昨晚是梦。于是她去路边把梦中所见之草拔回来,但只有两棵,梦里有三棵,后来在屋檐底下又找到了一棵,正好三棵。熬完后喝了就睡。二十几天没睡好,十七日早上九点多钟,妈听到楼下很热闹有人在说话:中药熬两次,怎么一次就倒掉?探头看却没人。奇怪,这么热闹怎么没人?中午爸回来才知道药只熬了一次,续熬一次再喝。次日早上,妈一觉醒来心里明亮了许多,身体也舒服了。于是她明白,是生病期间一直念观世音菩萨的感应。因为穷没钱看病,如果不是观音菩萨救她,她与儿子已无缘见面。明天是观音菩萨圣诞,她要爸备些香烛去对面小庙烧香,爸一听嚎啕大哭,以为她回光返照要备后事。妈说:不要担心我病已好,可是爸不相信。当晚喝了点稀粥,第二天早上,妈真的拄着一根拐杖站了起来,一个人跑去拜观音菩萨,回来之后吃了一碗干饭,二十多天没吃一口饭,都是靠草药在支持着生命。妈妈就相信,这一定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加持。那时我还没有出家,但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从此就非常恳切。

  另一件事,是在九三年,我在栖霞山佛学院读书,有一天我二哥突然跑过来对我说:小时候家里穷,哪一棵白菜长得好,就会天天去看,一层一层剥下来吃,觉得很快乐。现在当了小老板,想要的几乎都有,但我一点也不开心。我听了还赞叹他觉悟了,以为他决定要修行了。没想到他走后给我写了一封信:说自己要到一个没人烟的森林里去了结此生。嘱我一定要爱护妈妈,不要让她伤心。看了信我眼泪哗哗地流,那时戒修法师跟我同住,看我哭成这样,以为是哪个女孩子给我写信。(众笑)痛苦之中我马上想到求观世音菩萨。诸位!遇到烦恼痛苦的时候,第一念头就是要求观世音菩萨!我赶紧穿袍搭衣去念佛堂,边拜边哭,求观世音菩萨:一定救我哥哥!我边拜边想:哥在深山里,观音菩萨怎么救他?让他一下子醒悟?。我有两种设想:一种是有个放牛的人,他的牛一直往山上跑,观世音菩萨加持他,让他追牛,一直跑到哥哥那里……另一种是观世音菩萨加持一个采药的人,遇上哥哥……。我中午没吃饭,整整拜了一天的佛,第二天又打了一堂延生普佛。一个星期后,哥来电话了,我拚命问:哥,你在哪里?他把电话挂掉了。但我从此安心,因为我相信观世音菩萨已救他。

  后来我去住山,哥知道了我的地址,跑到山上对我说,那次跑到深山把身份证、钱包都扔到石缝中去,剩下的衣服就垫着坐,一直念阿弥陀佛。这样坐了两天三夜都没动。我觉得真要了生死还真要有这种本事,你看他从来没盘过腿,居然能盘着腿坐两天三夜不动。第三天,真是一个采草药人来到他身边,吓了他一大跳,一下子昏迷过去,两个多小时后醒过来,采药人扶他下山,(是外省人)在半山腰搭了个茅蓬,让哥在那里住了半个月才离开了。九四年夏天,哥又去看那个茅蓬,倒塌了。问周围的人都说不知道采药人去了哪里?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巧合,但我冥冥之中感觉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加持。

  第二点是楞严经中讲的,菩萨之爱的结果是耳根圆通。在二十五圆通里,文殊菩萨特别把它拣择出来,认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我们通过音声而做佛事,观世音菩萨可以返闻自性。返闻自性有个最简单的契入点,大家可以试一下:注意你的耳朵,能听到我的声音,会感觉我在听声音,感觉到是我在听。你会说“我在听,你在讲”,声音是声尘,耳根在接触声尘的时候,你会产生这样的分别:这是人的声音,这是钟的声音,这是鸟的声音……。那我们现在这个耳根,让它收敛起来,不要向外放射。怎么收敛呢?反过来,不要听声音,也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能听声音”的这个上面。你看看,声音忘记掉了,不要注意外在的声音,在内心,声音很清楚,跟你好象没关系,入流,入于六入之流;耳根上,忘所,忘掉所听的声音,但这个忘掉不是不听,还是清清楚楚,但是没有声音相。这样,我赞叹诸位:阿弥陀佛,或者骂你们,同样跟你们没关系,你只知道这是这样的,那是那样的。你听到咳嗽,跟你没关系,忘记掉咳嗽的样子,只记得能听的这个身上,这个是用功下手处。所以以音声做佛事,不是象我们今天听音乐一样,听得很痛快,心就跟着音乐跑。不是,是要忘所,所就是尘啊!能够忘所的话,根尘就可以截然脱落。用根而没有识,用根不是不知道,就象现在,诸位可以花两秒钟体会一下,不要听外面的声音了,把注意力摄住不听了,这声(彭!击桌一掌)虽然不听,却很清楚,这样五欲六尘,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甚至世间各种声音都没关系,特别是梵音海潮音,妙音观世音,胜彼世间音……。为什么海潮音能胜彼世间音?海潮音不就是世间音吗?你听海潮音时忘掉海潮音,跟我们听其它声音不一样,心不随海潮音转,海潮音却了然于根。在这里你才能够发现,耳根听一切声音都是清净音,所以说“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是在楞严经中,菩萨教我们的下手处。如果能更进一步了断根尘,看到本心,同时你才现无求无得无相的本体上面,却知道一切相,普门示现救度一切的众生,这个功能是谁啊?这是我们佛性的妙用,在观音菩萨的法门中,称为闻性。六根互用,遍一切处而无有障碍,所以楞严经中这种结果是我们每一个修行人要努力追求或达到的。

  第三种是《大悲心陀罗尼经》,这里面讲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救度实在太感人了!那个偈颂: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畜生,即得大智慧;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服。菩萨所到之处没有痛苦,没有烦恼。我们生活的娑婆世界是堪忍世界,不痛苦也不叫娑婆,所以观世音菩萨要在这里起无尽的悲心。

  我们经常会说这事太累不干,那个事麻烦要避开。观音菩萨不是这样,她证得同体大悲后回到娑婆世界,出现在那里那里就清净庄严。我们出家人也应该是这样,真正受人天恭敬供养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出家人把根尘世界了断。然后你走过大街,大街就清净庄严,我们站在那里,坐在那里,说不说话都是清净庄严!观世音菩萨体现的大爱就是这样一种结果。

  第四是《心经》里面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真实不虚。这是观世音菩萨大爱的结果,她证得同体大悲后的宗旨,便是回到娑婆世界,度一切众生,度一切苦厄。

  第五是《赞佛偈》中身口意的大慈大悲。我们每天早课念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化阎浮,就是菩萨身业清净才能如此;喉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喉中甘露代表菩萨口业清净;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做度人舟,这是意业的清净。所以早课念到这段,我感觉普陀山的佛子真有福报!身口意三业贯穿下来,南无普陀山琉琉世界,如此清净庄严中,还有是非人我和世俗的价值观念吗?没有啦!完全融入菩萨的大悲爱心之中!象现在,大家都是观音菩萨的同体,都跟菩萨一样的清净庄严,这表明观音菩萨全部的身口意三业只是为了众生!

  

五、判教——爱的价值


  当我们把观音菩萨的大爱召示出来之后,我们发现菩萨所示现的这些爱,是我们生命中最原始、最深沉、最重要、最高贵的大爱——大慈大悲 。如果我们通过以上对菩萨大爱的深入感悟和挖掘,并且如法修行,体会到这种大爱的真正蕴涵和作用,最终都能从烦恼痛苦的轮回中解脱出来,迈上清净庄严的琉璃世界。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带着观音菩萨的大爱,走向生活,走向希望,走向人间!谢谢!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观音菩萨的来历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陲"的简称,意为"觉有情"。佛教认为,能够成为菩萨的,一定是立下宏大誓愿,以佛所说的"真理"和"觉悟"去启发和引导众生的人;一定是能使众生摆脱烦恼,拯救众生出离苦海的人;一定是"自觉觉他",渡过生死轮回的此岸,达到涅槃寂静的彼岸的人。

  佛典中也有将"菩萨"译为"开士"、"高士"、"大士"的,并记载了许多菩萨的名字,著名的有弥勒、地藏、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弥勒信徒甚众,后来升级为佛了;大势至未能崭露头角,最终默默无闻;观世音、文殊、普贤逐渐被改造成中国化的菩萨,并称为"三大士";地藏独立成军,又与"三大士"合称为"四大菩萨"。观世音菩萨以"大悲"为尊号,文殊菩萨以"大智"为尊号,普贤菩萨以"大行"为尊号,地藏菩萨以"大愿"为尊号。在寺院中,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一般以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待身份出现,而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却分别有自己独居的殿堂。

  "菩萨"原指释迦牟尼佛的前生。佛教将描写释迦牟尼佛前生的故事称作"菩萨本生"。释迦牟尼佛在今生成道之前,即还是悉达多太子的时候,也被称为"菩萨"。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有无数的佛,同时也有无数的菩萨,菩萨常住人间,变化出各种形象向人们随机说法,帮助世人解决困难,引导众生脱离苦海,前往极乐世界。为了使菩萨更接近芸芸众生,隋唐以后,佛教界通过种种附会,宣扬一些著名的菩萨已东来定居,观音菩萨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关于观音菩萨的来历,佛教中说法各异。有的说观音原是转轮王的儿子,名叫不旬。他和父亲、弟弟一起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修得正果,转轮王成为阿弥陀佛,不旬和弟弟分别成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有的说观音原是妙庄严王的女儿,名叫妙英。父亲为她亲许婚事,但她不愿出嫁,逃婚到荒山,结庐修行。后来为了替父王治病,不惜割下自己的臂肉,挖出自己的眼睛,终于使妙庄严王病愈,这片孝心感动了佛主,帮助她修成无上菩提。南朝宋昙谟竭翻译的《观世音得大势受记经》中则说:从前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国,这个国家没有女性,国王名叫威德,他于园中入三昧,见两条莲花从地上涌出分别左右,化生出两个童子:左面的一个名叫宝意,就是观世音;右面的一个名叫宝尚未,就是大势至。观世音为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大势至为善住功德宝王如来。

  有的佛典,如《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则记载:观世音菩萨实乃过去古佛,早在无量劫前已成正觉,号为"正法明如来",又称"正法光明如来"。这些佛典认为,观世音出道之早,是十方世界许多佛所望尘莫及的。正法明如来大慈大悲,为了将众生救出苦海,便倒驾慈航,现作凡夫,行菩提道,普渡众生。《观音三昧经》中载,释迦牟尼佛说过:"观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我为苦行弟子。"按此说法,观音的来历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了。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观音菩萨在中国



  在中国,几乎在每一座寺院或佛教徒自家的佛龛中,都可以看到观世音菩萨的身影。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不一定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但说不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就实在太少了。自佛教传入我国以来,观世音菩萨就与老百姓结下了很深的因缘,以至曾出现家家供观音、人人念观音的情形。尽管如此,若要问观世音菩萨身世如何?是男是女?住于何处?修持什么法门?观音信仰在我国何以长盛不衰?其影响如何?似乎谁也说不清。的确,观世音菩萨作为外来神祗移植到中国,进而形成长盛不衰的观音信仰,应该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实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笔者最近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作了一些探讨,不敢自专,兹笔之成文,尚祈方家指正。

  

一、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观世音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Avalokitesvara),而在中文佛典中的译名有好几种,东汉的竺法护译为“光世音”,姚秦的鸠摩罗什译为“观世音”,唐代的玄奘译为“观自在”。此外尚可译作“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圣观音”等。其中以“观世音”译名最为流行。这主要是因为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素被尊为经中之王,其中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尤为盛行的缘故。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由于须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观世音”一变而为“观音”,这正符合了中国人好简略的习惯,于是“观音”之名沿用至今。那么,“观世音”或“观音”的意思是什么呢?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从自修法门而言,说明观世音菩萨是通过观察世间音声的虚妄不实而明心见性的,即《楞严经》所谓“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一是从度化众生的途径而言,说明观世音菩萨是通过观察世间的音声而循声救苦的。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如《悲华经》也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至于“观自在”,是指通过观照人生宇宙的缘生性空,获大解脱,而得自由自在的意思,这主要见于汉传佛教中最流行的玄奘法师所译《心经》。

  总之,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及有关介绍,在大乘经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如显教中的《法华经》、《成具光明定意经》、《维摩诘经》、《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大宝积经》第82卷及100卷、《楞严经》第6卷、旧译《华严经》第51卷、新译《华严经》第68卷、《悲华经》、《地藏经》、《大阿弥陀经》卷上、《无量寿经》卷下以及《观无量寿经》等;密教的《金刚恐怖集会方广轨仪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陀罗尼集经》、《一切功德庄严王经》、《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大方广曼殊室利经》、《大日经》、《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理趣经》、《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经》、《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等,都提到观世音菩萨,甚至有专章的介绍。

  

二、观世音菩萨的身世


  据学者们考证,观世音菩萨最初的原形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一对孪生小马驹,它神通广大,能使盲人复明,不孕者生子,公牛产奶,朽木开花,象征着慈悲与善,被尊奉为双马童神。佛教创立后,尤其是大乘佛教兴起后,神马驹逐渐成为一位慈眉善目的菩萨,称为“马头观世音”,密宗至今仍供奉马头观音,又叫马头明王。造型愤怒威猛,头有四面,分别为菩萨面、大嗔怒黑色面、大笑颜面,顶上是碧马头。

  不过在汉语系大乘经典中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几种说法。一是《大悲咒经》说,观世音菩萨“过去无量劫中,已成佛竟,号正法明如来。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也就是说,观世音菩萨原本是一尊古佛,只是为了更方便地度化众生,示现为菩萨,来此娑婆世界辅佐释迦牟尼佛弘扬佛化。第二种说法见于《悲华经》,说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一身补处法身大士,是即将继承阿弥陀佛佛位的大菩萨。他在阿弥陀佛因地之时,做转轮圣王之际,是佛千子中第一太子,名叫不瞬,出家后号观世音。他将在阿弥陀佛入灭后成佛,名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他的国土叫做“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此外,密宗也有说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的。

  

三、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看过《西游记》的人往往会被书中描写的观世音菩萨居住的宝山仙境所吸引。例如孙悟空参见观世音菩萨的情形:“急急离了瀛洲,径转东洋大海,早望见洛伽山不远,遂落下云头,直到普陀岩上。见观音菩萨在紫竹林中与诸天大神、木叉、龙女,讲经说法。”“但见那,汪洋海远,水势连天。祥光笼宇宙,瑞气照山川。千层雪浪吼青霄,万迭烟波滔白昼……水飞四野振轰雷,浪滚周遭鸣霹雳……山峰高耸,顶透虚空。中间有千样奇花,百般瑞草。风摇宝树,日映金莲。观音殿瓦盖琉璃,潮音洞门铺玳瑁。绿杨影里语鹦歌,紫竹林中啼孔雀。”这描写的正是中国的四大佛山之一、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

  普陀山之得名,实系受了《华严经》所说的补怛洛迦的影响而出现。据该经记载,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第28位善知识便是观世音菩萨,说是印度的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那里住着一位大菩萨,就是观自在。此山位于海上,为众宝所成,极其清净,遍山都长满了花果树林,泉流及池沼,也极巧妙。观世音菩萨在那里结跏趺坐,无量菩萨恭敬围绕,聆听观世音菩萨说大慈悲法。按说观音道场应在南印度海中,为何中国南方的海中又出现一普陀山呢?原来该山本名梅岭,古时我国与日本、高丽、新罗等邻国往来,多取此岛为中转站,以候风信扬帆。到了五代的后梁贞明二年(916),有一位日本僧人名叫慧锷,来华求法,从五台山请到一尊观音像,想带到日本供养,谁知他的坐船经过舟山群岛,却被狂风恶浪阻住了行程,传说当时的海面伸出了许多铁莲花,使船不能前航,遂被迫将圣像请上了一个小岛,筑了一个茅蓬来供养。也是观音与此岛有缘,附近百姓及过往商旅均望山礼敬,日子久了,便被更名为普陀山,兴建成为专门的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又在西藏,相传藏民族是由观音化现所生,在藏史上的名王及高僧也多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如历史上著名的松赞干布和藏传佛教格鲁派的**la ma等,均被认为是观音的权现。他们相信世界为一朵莲花,西藏的拉萨即是莲花的中心,为观音的净土,故将**的居所命名为布达拉宫,布达拉之得名与浙江普陀山之得名一样,是由梵文的补怛洛迦而来。那么观音的道场到底是在哪里呢?可以认为,观音菩萨既为阿弥陀佛的胁侍,自然其道场在极乐世界,但因大慈悲愿力和与此娑婆世界特别有缘,于是而有种种示现。南印度海上、中国的南海以及拉萨的布达拉可以说都是他无数道场中的三个著名之地而已。从广义来说,观世音菩萨大悲度生,随缘示现,何处不是观音道场?若就众生心性来说皆可为观音,这正如太虚大师所说:“清净为心皆补怛,慈悲济物即观音。”

  

四、观世音菩萨的修持法门


  大家知道,观音是得大自在者,具有不可思议的慈心悲愿和神通妙用,那么他因地中是如何修行,通过修什么法门而得以如此的呢?

  谈到观世音菩萨法门的主要有两部流传最广的经典,一部是不足三百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部是《楞严经》。《心经》为大般若经之精髓,诸佛之心要。观世音菩萨在修行甚深般若时,照见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皆空,由此智光显现,人法双忘,超脱一切如幻的世间苦厄。《心经》实质上是以观世音菩萨的修证为例,说明般若是一切诸佛菩萨的不二法门。而在《楞严经》第六卷中,则比较具体地介绍了观音菩萨修持般若正观的途径及功用。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从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出,观音菩萨是师承于观世音佛的,而且久远劫来即开始修此观世音菩萨法门。此法门的特点是遵循修行的三个步骤:闻、思、修。即先听闻佛法,然后研究经典,思维其理,再依法修行,由此进入修行观世音菩萨法门的功夫境界。

  佛教中的修行法门很多,《楞严经》中即由二十五位菩萨、大阿罗汉一一介绍各自所修的圆通法门。文殊菩萨在比较各圆通法门时最为推崇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他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此是微尘佛,一路涅?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心,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苦修学。”《楞严经》和《心经》是汉传佛教最为流行的几部经典之一,其中所指示的观世音菩萨法门,对我们的修行实在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观世音菩萨的形貌


  如果我们去参观一些著名石窟、寺院,观赏种种形态迥异的观音雕塑、绘画,实在难于说清观世音菩萨形貌一定如何如何,因为呈现在你面前的观音像有男相,英武伟岸,蓄有胡须;有女相,清秀高雅,留有发髻;有慈悲相,笑容可掬,见于显教;有愤怒相,横眉怒目,见于密宗;有佛相,号正法明如来;有菩萨相,缨络庄严;有贵妇相,雍容华贵;有村妇相,朴实端庄。其实何止这些,据《楞严经》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介绍,观世音菩萨有大神力,能变现佛身、菩萨身、罗汉身、天王身、大将军身、人王身、宰官身、比丘身、比丘尼身、童男童女身、婆罗门身、男女居士身乃至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共三十二种或三十三种应身,随众生根性而予度化。可见观世音菩萨本身无一定形象,只是随众生因缘示现有别。观世音菩萨的这种特性的确为艺术家们的创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们根据佛经和民间传说,分别塑造了圣观音、自在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观音、滴水观音、水月观音、读经观音、乘龙观音、白衣观音、送子观音等等几十上百种形象,使观世音菩萨成为一位形象最为丰富多彩的大菩萨。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初传入我国,观世音菩萨形象纯粹是伟丈夫相,以后随着观音信仰的深入发展,从南北朝开始逐渐被塑造为女性形象,使他完全中国化,这实在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创造。这种创造绝非偶然,我想其原因主要是:1缘于经典介绍和民间传说中观世音菩萨经常化身妇女广度众生;2缘于与中国传统的女神信仰相结合,用以弥补佛像中缺乏女性形象的不足;3缘于与人类伟大的母爱相结合,充分地体现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以增强其感召力;4缘于与度化现实中超过教徒半数的女性教徒的需要相结合,并对封建社会女性倍受歧视、苦难深重的境况予以同情;5缘于艺术家对中华艺术的不懈追求,以实现艺术上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应该说观世音菩萨的女性形象充分展示了东方女性的神韵,难怪艺术界有“西方有维纳斯,东方有观世音”之说。

  

六、观世音菩萨的应化事迹


  由于观世音菩萨的悲愿宏深,感应广大,所以从历代以来有关佛教的史传之中,涉及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及灵感事迹的,可谓俯拾即是。例如《法苑珠林》、《比丘尼传》、《名僧传抄》、《历代高僧传》、《出三藏记集》、《弘明集》、《观音义疏》、《法华义疏》、《弘赞法华传》、《法华经传纪》、《三宝感通要略录》、《往生集》、《佛祖统纪》、《说郛》、《五朝小说》、《旧小说》、《太平御览》、《金石续篇》等等。随着观音信仰的深入,便有人发心将各种观音的灵感事迹汇编成书,初有谢敦、陆澄合撰的《观音灵验记》,随后有陆杲撰《续观音灵验传》、王琰撰《冥祥记》、宋代刘义庆的《宣验义记》、清代周克复的《观音经持验记》、弘赞的《观音慈林集》等。据这些书籍介绍,观世音菩萨或主动显灵度化百姓,如马郎妇的故事;或有人虔诚祈祷,一心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求子得子、求财得财、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真可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此外,一些法师和民间文人还将一些观音经典及灵感故事整理改编为变文、宝卷、小说等文学形式,丰富了祖国的文学宝库。著名的《观音得道》(又名大香山)传奇小说描述中国古代有一位妙庄王(楚庄王),生了三位公主,其中三公主妙善即是观音,她爱修行学佛,仁孝贞洁,慈悲爱物,舍己为人,后来在大香山成了正果。这一传说,将观音进一步中国化,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七、观音信仰在我国盛行的原因


  在南传佛教国家,如斯里兰卡、泰国、尼泊尔等以及在近代的印度,人们对观世音菩萨少有所闻,而在北传佛教国家中,尤其是在我国近二千年来,观音信仰可说是长盛不衰,至今老百姓家中供奉最多的依然是观世音菩萨,寺庙中观世音菩萨诞辰、成道、出家纪念日依然是香火最盛的日子之一。究其原因,我想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观世音菩萨以内在的慈悲和外在的神力教化著称,较能体现大乘佛教的精神特色,而中华民族受儒家仁义存心的教化影响,济世利人的大乘根性较多,而且彼岸观念稍淡,习惯于实用理性思维,因而从心理上比较容易形成观音崇拜。

  2介绍观世音菩萨本生故事、修行方法、灵感事迹的经典不仅数量多,而且十分流行,例如《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华严经》(善财童子参礼观世音菩萨)、《般若经》(心经等)、《楞严经》(卷六:观音耳根圆通)、《维摩诘经》、《大宝积经》、《成具光明定意经》、《悲华经》、《地藏经》、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等,表明观音理论系统完备,对于信教群众的修行观世音菩萨法门和一心念诵观世音菩萨名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观世音菩萨作为阿弥陀佛的胁侍,西方三圣之一,随着净土宗的深入发展,而受到特别的崇敬。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观音信仰的发展。

  3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遍布各地的观音寺、观音洞、观音殿的兴建,以及每年定期在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的诞辰、成道、出家纪念日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使观音信仰深入民间,进一步中国化、世俗化。

  4大量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变文、宝卷、小说一类的文学作品以及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的问世,繁荣了我国观音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观音信仰的发展。

  

八、观音信仰盛行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我国的任何一尊圣像都没有象观世音菩萨那样给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如此广泛、深刻的影响。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音形象的中国化、艺术化,使她成为了中印文化结合的象征,成为佛教慈悲精神与儒家仁义之教相结合的典范。因而观音信仰的发展对于化导、抚慰人心、稳定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观音信仰的发展,拓展、丰富了我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意境、内容和成就。例如著名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中观音的影响随处可见。又如雕塑和绘画艺术,我国的观音像作品不仅数量、种类异常丰富,而且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以致我国艺术家可以自豪地说:“西方有维纳斯,东方有观世音”。

  3观音信仰增进了中华民族与印度、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以及与各少数民族间的相互理解、文化传播和友好交往。在中国历史上,观音像常被作为友好的“使者”和尊贵的礼物穿梭于各国、各民族之间,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4观音信仰的过度发展,给社会正常的政治、经济生活带来一定的冲击,各地大量兴建观音殿堂及观音雕塑等,往往失控,加重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借观音信仰骗钱敛财、搞封建迷信乃至燃指、跳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实在有违观世音菩萨入世度生、循声救苦的慈心悲愿,有违古圣先贤弘扬观音文化之初衷。

  总之,观世音菩萨身上,凝聚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寓含了佛教深刻的哲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仁民爱物、崇尚和平的精神,寄托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理想。因此观世音菩萨是神圣的、是不容亵渎的。我们一方面要继承观音文化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止或克服其负面的影响,使观音信仰在现代社会仍然得以健康、顺利地发展。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