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观世音菩萨·讲解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译浅解

(毛惕园)

附录

印光祖师普劝全球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启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悲心无尽,慈誓莫穷,故复于十方世界,现菩萨及人天凡圣等身,以施无畏,而垂济度,普门品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不但现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桥梁道路,药草树木,楼台殿阁,亦随机现,总以离苦得乐,转危为安为事。凡遇刀兵水火,恶病恶兽,怨家对头,恶鬼毒蛇,种种危险者,果能至诚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即可蒙菩萨加被,转危为安。现在杀劫弥漫,全球皆无安乐之处,亦无安乐之人。愿中外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同以观音救苦救难之心为心,同以观音利人利物之事为事,则人我念空,斗争事息,自可同享太平,共乐天常。纵定业难转,丧身失命,亦可仗菩萨力,往生西方,则是因宿业而殒身命,蒙佛力而出苦海也。凡我中外同胞,祈共鉴此愚忱!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秋寄居苏州

报国寺七十七岁老僧释印光启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今译浅解序


  三界皆为苦海,而人竟共迷恋,忍受众苦,贪求世乐,不知乐是苦因,身为苦本,好杀盗淫,自绝人天之路,纵贪嗔痴,悉种地狱之根,眼前图快乐一时,身后受苦辛万劫。况值世界大乱,战祸频仍,常死伤遍地,血肉横飞,核子竞赛,毁灭更甚,倘一触发,惨不忍言。纵能幸免,而人命无常,轮回尤险,七十古稀,百年能几,老病最苦,死苦尤甚,随业受报,轮回六道,或堕地狱、饿鬼,或为畜生、修罗,苦重时长,决难逃避;纵有善业,得生天上人间,福尽还堕,亦难久留,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永受极苦,曷胜危惧!

  幸逃避无地,而求救有门,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但以度生愿切,救苦心殷,不离寂光,倒驾慈航,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左辅,又为娑婆世界释迦世尊之良弼,遍十方微尘国土,度九界无量众生,常普门示现,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有求必应。若遇火水刀兵,台风地震,牢狱枷锁,毒蛇猛兽,怨鬼恶病,难产血崩,种种灾祸;或临阵作战,核子空袭,或乘车船飞机,情势危急,种种险难;只要一心专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即蒙救护,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纵定业难转,丧身失命,亦可仗菩萨慈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了生死,永脱轮回,福寿无量,一生成佛,永享极乐,曷胜庆幸!

  玆为自救救人,谨将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加以今译浅解,并略附亲蒙现身救护,及近代感应事证,以阐扬观音菩萨度生救苦之妙行,大开众生求救苦难之普门。承诸位善信大德,广印普赠,以广流传,而普救度,功德无量!普劝中外同胞!家家供奉观音圣像,人人常念观音圣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同以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之心为己心,同以观音菩萨救苦救难之行为己行,则人我念空,斗争事息,同免核子大劫,同享世界和平,消灾免难,福寿康宁,凡有所求,无不应验。若临命终,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舍报安详,如入禅定,亲蒙接引,往生极乐,见佛闻法,忍证无生,分身苦海,广度众生,同生西方,共成佛道。诚吾人所有疾厄灾祸,生死轮回等大苦大难,皆能求为救度消灭,即离苦得乐,成佛度生之无上妙法也。

中华民国七十五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日

惕园毛凌云谨序于台北内湖思归净舍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今译浅解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原译

民国菩萨戒优婆塞 惕园毛凌云 今译


  (浅解)经名仍照原译,妙法莲华经,是经的总名。妙、是微妙,法、指一切事物,不论大小,有形无形,都叫做法,归纳为三大类,就是心法、佛法、众生法,都微妙不可思议,故称妙法。莲华、是以喻显法,因本经所说,皆一乘实相心法,甚深难解,特借莲华的清净,以显大法的微妙,故称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的第二十五品。观世音、是菩萨因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果上由观听世间苦恼众生,称名的声音,而自在救度,故名观世音,简称观音,又名观自在。菩萨、是印度话、菩提萨埵、音译的简称,意译为觉有情,有情、又名众生、觉有情、是已经觉悟的众生,还要觉悟一切众生,即运智上求佛觉以自利,用悲下化众生以利他的大圣人,通称大士。普、是普遍,门、是门户,以通达为义,即不限于任何人,任何时间,都能自由出入,普遍通达,方名为普门。在佛法中说,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到声闻、缘觉、菩萨、佛、的十法界,共有十道门,前九界的九道门,都不能互相自由出入,不得称为普门。可称为普门的,只有佛界的一门,因佛成道后,本其大悲愿力,要到那一界去救度众生,都可出入自如,毫无障碍;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皆可成佛,只要归依三宝,信佛念佛,即入佛门,故称为普门。观音菩萨,是古佛再来,具有佛的大悲愿力,常普门示现,救度众生,故称为普门大士。观音菩萨,道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的根机,令其就路还家,不独立一门,不执定一法,随机应化,皆为出生死,成佛道之门,故名普门。品者、类也,观音菩萨是人,普门是法,合人与法,类为一品,故称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原译是我国姚秦、即后秦时,由龟玆国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鸠摩罗什,将印度的梵文,译为中文,文简义丰,而古今注疏讲解,又皆文多义繁,或艰深难解,特再译为现今通行的白话,附于原译各段之后,言文对照,并节取注疏讲解的要义,易为简要浅明的解释,故名今译浅解,略附事证,期皆容易了解,深信观音灵感,常念观音圣号,悉灭生老病死之苦,共得无量福德之利,命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度生,幸勿以粗浅而忽之!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今译)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缘,得名为观世音菩萨呢?

  (浅解)从这一段起,是长行别示,问答观音菩萨得名因缘。前六句、是结集经家所叙菩萨请法之仪,后四句、是当机举名请问。尔畤、是那个时侯,此指佛在法华会上,刚讲完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是菩萨的别号,以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果无尽,而菩萨度生之心意,亦无穷尽,故名无尽意。观音菩萨的普门圆行,随机应现,一一无尽,足见大悲亦复无尽,故此品、以无尽意菩萨为当机发起人。即从座起四句,是请法之仪,以表三业恭敬。袒、是袒露,我国以袒为慢,西域以袒为敬,露出右肩,便于执役,以表事师之仪;合掌、我国以拱手为恭,彼国以合掌为敬,以表专至一心,皆身业恭敬。向佛、是以一念之诚,向万德之尊,即意业恭敬。而作是言、是这样的说。世尊、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受世出世间一切凡圣所共尊,故称世尊。面奉慈容,口称尊号,即口业恭敬。以何因缘,若就众生,是以善恶两机为因,以菩萨灵智慈悲为缘。若就菩萨,是以观智慈悲为因,以众生机感为缘。当机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名遍十方,望重群贤,名不自彰,彰必因义,究竟以何因缘,得名为观世音呢?现在法会大众,和十方未来众生,还有不知道的,敬请略为开示!当机举名请问已完。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今译)佛告诉无尽意菩萨说:善男子!假若有无量百千萭亿的众生,受了许多苦恼,听到这位观世音菩萨的大名,就一心称念他的名号。观世音菩萨,就立刻观察他们称名的声音,前来救度,使他们皆得解除痛苦,脱离烦恼。

  (浅解)从这一段起,是佛备示感应,正答得名因缘,先总标寻声救苦,为全品的总纲。善男子、是佛称呼无尽意菩萨,为具有善根的男人。众生、是一切有情识的动物,集众缘所生,名为众生。无量百千万亿众生,是举十法界种种之机,机多境众,以显菩萨观深应广,非指定数。受诸苦恼,诸、是许多,身受痛苦,心生烦恼,即一苦一恼,已可怖畏,况受许多苦恼啊!众生既多,苦恼不定,或一人受一苦恼,或一人受多苦恼,或多人受一苦恼,或多人受多苦恼,同业同受,别业别受,皆由过去和现在所造恶业,感受之果报。今显人多苦多,皆为菩萨拔苦与乐之境。闻是观世音菩萨之名,即是过去和现在所种之善根,复由一心称名,感应道交,合此善恶二业为机感,菩萨即以无作妙智,观其音声,寻声救苦,是应之速,皆得解除痛苦,脱离烦恼,是应之普,其功皆在一心称名,必须一心一意的称念观音圣号,全神贯注,摄心专念,念念相继,不起杂想,至诚恳切,如子忆母,无时暂忘,才能一心不乱,机心与圣心相交,有感即应,皆得解脱。如以散心、乱心、轻心、慢心、称念圣号,难得感应,难收速效。虽效有迟速,而功无虚弃,亦能作未来得度因缘。古今感应甚多,举一近事,以资证信。

  事证:观音灵感录续编(以下简称续编)第二章二节二、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寇突袭芦沟桥,大战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前方各大城市,渐被侵占,烧杀奸抢,后方各城市,常遭狂炸,死伤甚多。三十年、更疯狂南进,偷袭珍珠港,攻陷太平洋各岛屿,及泰越等国,使中外无量众生,受诸苦恼。三十一年冬,主席林公,及各院部长,请虚云老和尚,在重庆南岸慈云、华严两寺,建护国息灾大悲法会四十九日,共念大悲咒、及观音圣号,祈祷胜利,救国救民。至次年正月廿六日,法会圆满,后方各城市,即未再遭敌机空袭,日寇果于卅四年八月投降,抗战胜利,皆得解脱,应验不爽。

  按大士寻声救苦的感应事证,不胜枚举,请阅新编观音灵感录,及拙辑观音灵感录续编,便知感应不可思议。现值世界大乱,灾祸频仍,核子毁灭,恐怖尤甚,无地可逃,无人能救,惟有中外同胞,皆一心称念观音圣号,礼拜供养,至诚恳祷,定蒙大悲护祐,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皆得解脱核子大劫之苦难,同享世界和平之幸福。总标寻声救苦已完。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今译)若有持念这位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人,假设误入大火之中,火也不能烧伤他的身体,由于这位菩萨威德神通的力量,在冥冥中予以救护的缘故,得免火难。倘被大水漂流,只要一心称念观音圣号,就会漂到很浅的地方,得免水难。

  (浅解)此下别示感应,以三业为机,七难持名,约口业机显感冥应,三毒常念,约意业机显感冥应,二求礼拜,约身业机显感冥应。这是约口业机显感冥应,能救七难:一、能救火难,及二、能救水难。持名是善业,火水二难是恶业,善恶二业,合为机感,能救火水二难是圣应。若有持念观音圣号的人,必蒙感应护祐,决不致遭火水二难,假设由于恶业的果报,误入大火之中,大火入内必烧,只要能一心持念观音圣号,决蒙威神之力救护,火不能烧,得免火难。若被大水所漂,大水漂流必溺,果能一心称念观音圣号,就会得到救护,即得浅处,不会被水淹死,得免水难。

  事证:一、救火难。续编第三章二节六、台湾宽金居士,民国四十年,迁居台中旱溪,家供观音圣像,早晚礼念圣号。年余后,忽邻舍失火,将延烧其房屋,急连念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讵大火竟跳过其房屋,将左邻右舍,都烧成灰,惟中间自己一家,依然存在。此急念圣号,火不能烧之实证也。

  二、救水难。续编第三章五节四、胡志纯,民国十六年五月初八日下午,乘船在邵伯湖心遇龙风,为大水所漂,前后数船均沉没,急虔念观音圣号,船忽漂向湖边浅处,幸免水难。此即得浅处之实证也。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今译)若有很多的人,为寻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贝,乘船进入大海。假使忽遇怪风,猛吹他们所乘的大船,飘堕到罗刹鬼国,生命都很危险。他们当中,若有多人,甚至只有一人,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这许多人,皆得解脱罗刹鬼难。由于观照世间这些称名之音,即寻声救苦的因缘,得名为观世音。

  (浅解)此三、能救黑风罗刹难。世人多贪财宝,大海为众宝所聚,故多入海求宝。百千万亿,极言其多,亦非定数。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是七宝的名称。黑风、是怪风,亦即鬼风。舫为大船。罗刹是恶鬼的总名,性残好杀,常出没于海边岛屿,喜食人之血肉。罗刹鬼国,是恶鬼的住处,在大海中。黑风能吹船舫,堕入鬼国,想把众人,以供鬼食。其中只要有一人称念观音圣号,众人皆得解救,脱离罗刹鬼难。观世音菩萨,就是常以妙智,观照世间这些苦难众生,称名求救的声音,即大慈大悲,寻声救苦救难的因缘,得名为观世音。

  事证:续编第三章五节八、李富贵、任远洋亨达轮大副,民国五十八年八月二十日,在美国纽约临史旁之港口,装满肥料四千吨,准备次日启航,当晚忽一强大飓风,对此港口吹来,港水猛涨二十公尺,船上钢缆吹断,随风逐浪,左右乱撞,令人有魂飞魄散之感。李即猛念观音圣号,求保平安,仗菩萨救护,船忽被风浪推送上岸,而免倾覆海底,堕入罗刹鬼国。次晨风停水退,方知船身损坏,头尾撞毁,全船人员,无一受伤。此一人称念观音圣号,皆得解脱飓风罗刹难之实证也。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今译)若又有一些人,正当被杀害时,如有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那个加害的人,所拿钢刀或棍棒,就一段一段的断坏,不能杀害,即得解脱刀杖之难。

  (浅解)此四、能救刀杖难。过去若犯国法,被判死刑,就要用刀砍头;若犯法较轻,或打板子,或受夹棍,都称为杖;若遇强盗土匪,或刀或棒;此恶业所感的果报。临当被害,是正当被杀害时,如能称念观音圣号,生死事大,一心不乱,这是善业,故能即感大悲救护,使他所拿刀杖,即段段坏,失掉杀伤的作用,便得解脱刀杖之难。

  事证:续编第六章十六节三、清净师,住热河朝阳县乡下小庙,每日以诵法华经普门品为常课。民国二十八年,日寇在朝阳清乡,通令凡土匪到处,民间须一律抵抗,如有容匪食宿者,与匪同罪。清师骑驴赶集,经道士庙,天晚留宿。土匪亦来庙食宿,天未明即去。日军赶到,将庙内之人,一并捆绑,先枪毙道士四人,后毙清师,连发三枪而未响,惊问有何邪术?师云:「出家人并无邪术,惟念观音菩萨,求速往生。」日人深信菩萨感应,遂即释放。虽古今杀人凶器不同,而得解脱死难则一也。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今译)假若在三千大千世界的国土里,充满其中的夜叉、罗刹等恶鬼,都想来恼害世人,只要听到有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人,这些恶鬼,就不敢用恶眼相看,那里还敢加以杀害呢?

  (浅解)此五、能救恶鬼难。三千大千国土,是一个日月所照的地方,为一小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名小千世界,合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方名大千世界,为一佛所教化的世界,因有小千、中千、大千、三个千的数字,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其中国土甚多,非算数之所能及。夜叉、罗刹、都是印度话,意译为捷疾鬼、暴恶鬼,都是恼人的恶鬼。满中、是充满其中,极言其多,此皆假设之辞。如世界善人少,恶人多,弱肉强食,恼害善良;国与国之间,更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真是充满了夜叉、罗刹,外国人,都想来侵略中国,所以都称外国人为洋鬼子。只要能称念观音圣号,这些恶鬼听到了,就不敢以恶眼相看,那里还敢加以杀害呢?

  事证:续编第二章二节一、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日军所占区内有一寺,供古代传留的观音圣像一尊,住持僧允赠日供养,祈保两国兴盛和平。联军旋即撤离,得解脱洋鬼侵占之难。日军迎往日本,建镇海楼于高丽海峡,供奉观音圣像。迨癸卯年,日俄战争,俄竭全国之力以攻日,水陆并进,讵是日大雾,日本海军士官,都隐于镇海楼观音像之前后,一心称念观音圣号,以伺俄军踪迹,忽一线清光,冲破大雾,见俄舰队尽集在前,日军皆奋勇争先,冲到俄舰之侧,将其全部击溃而大捷。使俄国鬼子,不敢以恶眼相看,更不敢再来侵害之实证也。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今译)假设又有人,若有罪被捕,或无罪被拘,都被镣铐枷锁,系缚在他们的身上,如有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人,他的刑具,忽皆断坏,即得解脱枷锁之难。

  (浅解)此六、能救枷锁难。有罪、是犯法,无罪、是冤屈。杻、是手铐,械、是脚镣,枷、是套在颈上的木枷,锁、是炼在身上的铁锁,都是刑具。检系、即系缚,被这些刑具,系缚其身,都是恶业所感,有罪、是现世恶业、无罪、是过去恶业,既能称念观音圣号,已有悔过求救之心,大士真慈平等,皆令解脱,并非纵恶,实感化为善,俾改往修来。

  事证:新编观音灵感录第二篇十五页,刘宋张畅,常供奉持念观音菩萨。南谯王构逆,畅不从,王欲害之,夜梦观世音曰:汝不可杀畅,遂不敢害。及王败,畅系狱,诵观世音经千遍,锁寸寸断,狱司易之,复断,吏白其事,遂释之。此救枷锁难之实证也。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今译)假若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某一国土里,充满其中的怨家盗贼,那是一个很危险的地方,一般人都不敢去。竟有一位商主,带了很多商人,都拿著很贵重的财宝,经过这危险的道路,都怕遇著怨贼,劫夺财宝,伤害生命,正大家提心吊胆时,他们之中,忽有一人,高声的说:诸位善男子!不要害怕,你们应当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这位菩萨,就会把不害怕的胆量,送给各位,你们倘有称念圣号的,对于这些怨贼,当得解救,脱离险难。这些商人听到了,都发出很高的声音,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因一心称念圣号的缘故,即得解救,脱离怨贼之难。

  (浅解)此七、能救怨贼难。三千满中等句,亦假设之辞。怨、是怨家,夺人生命,贼、是盗贼,劫人钱财,既劫财,又夺命,故叫怨贼。商主、是商店主人,或商会主席,将诸商人,是带领许多商人,赍持重宝,是拿著很贵重的财宝。唱、是高声,恐布是害怕,无畏、是心无怖畏,即不害怕,施、是布施,即给与。南无、是印度话,音读拿摩,意译为归命、归依、敬礼、救我、度我等义,是众生向佛菩萨至心皈依信顺的话。因大家一心高声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的缘故,即得显感冥应,解脱怨贼之难。能救七难已完。

  事证:续编第二章一节十五、民国三十八年,大陆大乱,国防部军法局局长徐业道先生,率全局官兵及眷属,随政府迁移,由南京迁广州,转重庆,至成都。十二月十一日,又率妻女及丁副主任敏之,飞昆转台,适云南省主席卢汉叛变,飞昆人机均被扣,情况危急,丁即劝徐夫妇及女,不要害怕,应当一心同念观音圣号,即蒙施无畏,得同匿机场气象台,伪装患病,同住某医院,同乘运烟叶之货车,经过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险路,频遭两旁山上之叛军,乱枪劫车,因念观音圣号未停,即获冲出,同由广州、香港、安抵台湾。此同念观音圣号,即得解脱险难之实证也。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今译)佛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大菩萨,威德神通的力量,高大到这样啊!

  (浅解)此结叹能救七难的神力。摩诃、意译为大。巍巍、是高大的样子,即赞叹菩萨威德神通之力最大,救护甚广,不仅能救七难,遍法界皆能救护,功超九界,名彰同居、方便、实报等三土,竟巍巍然有这样的伟大啊!约口业机显感冥应已完。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今译)假若有人,多贪女色淫欲,只要心常忆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即得速离淫欲之毒。若多发嗔恨恚怒,只要心常忆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即得速离嗔恚之毒。若性甚愚蠢痴呆,只要心常忆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即得速离愚痴之毒。

  (浅解)这是约意业机显感冥应,能离三毒。三毒是恶业,常念恭敬是善业,合此二业为机感,得离三毒即圣应。三毒、是贪嗔痴,为一切恶业的根本,忏悔偈云: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能毒害众生的生命、与法身慧命,令堕三恶道,故称三毒。一、能离贪毒。三毒之中,贪毒为首,诸贪之中,淫欲为首。谚云:万恶淫为首。淫欲、即财色名食睡五欲中的色欲,专指贪爱女色。惟此淫欲,  人最易犯,且最难断,为害最大,故佛列十恶之一,在五戒中,惟戒邪淫,在八关斋戒中,就无正淫邪淫之分,都在严禁之列。欲、是贪欲的心念,多于淫欲,是贪多无厌,由夙生惑习深重,业习不忘,常起淫念,发为淫行,轻则伤身败德,重则倾家丧命,还招妻不贞良,女不清节之现报,果报在地狱,铜柱铁床,极苦自受。由知因果,心生怖畏,即心常忆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以自心念力,对治淫心,仗菩萨威神,消除淫业,即得速离贪爱淫欲之毒。

  事证:续编第六章十五节一、茂章居士,幼时喜阅狎邪小说,致犯手 yin及邪淫。信佛后,虽深忏悔,誓戒邪淫,仗佛加被,除此恶习,而体力早伤。民国三十三年,在上海工作过劳,即发热泄泻,治愈后,仍感精神委靡,工作乏力,且时有头痛、晕眩、耳鸣、消化不良、等现象,医药无效,寝食不安。后阅观音灵感录,即发心常念观音圣号,如是三月,即蒙慈祐,得离淫欲,众病悉愈,精神转佳。此常念圣号,得离淫欲之明证也。

  二、能离嗔毒。嗔、是嗔恨,怀之于心,恚、是恚怒,形之于色。嗔恚都属火,若多嗔恚,对境便炽,不能压制,心如油沸,面似火烧,轻即伤气取辱,重则忘身及亲,构怨结仇,为害甚大。经云:一念嗔心起,焚烧功德林。又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这是华报,果报在地狱,刀山剑树,极苦自受,无人能代。只要心常忆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以自心念力,制伏嗔恨之心,仗菩萨慈风,熄灭恚怒之火,即得速离嗔恚之毒。

  事证:新编观音灵感录第五篇一六页:江西临江秀才高蕃,娶妻樊氏,名江城,貌美而性情凶暴,高很亲匿,旋被欺陵万状,翁姑不能禁,遂分居。高不堪其苦,体渐衰弱,母见忧甚,忽梦一老翁告诉她:江城前生,是净业和尚所养的长生鼠,你儿前生,为一书生,偶至寺,将鼠弄死,恶报在今生,不可以人力挽回,惟有每晨虔念观音咒一百遍,当有效。既醒,告诉其夫,即夫妇每晨同念。过两月余,樊横如故,更觉狂纵。忽来一老和尚,在门外宣讲佛果,看的人很多,樊氏也出去看,老和尚讲完了,索清水一盂,持向樊面,大声说:莫要嗔,莫要嗔,前世也非假,今世也非真,咄!鼠子缩头去,勿使猫儿寻。说完,吸水喷在她的面上,沾湿襟袖,众大惊骇!樊氏不语,拭面自归,从此痛悔前非,羞惭如新妇,承颜顺志,终身勿衰。此由翁姑代念,亦得离嗔之明证也。

  三、能离痴毒。愚、是愚蠢,痴、是痴呆,愚痴,即无明,就是不聪明,不明事理,愚钝成性,痴暗无智,迷正知见,起邪分别,小即事理错乱,大则拨无因果,自误误人,生遭王难的华报,死入地狱,得备受众苦的果报。只要心常忆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以自心的正念,而驱邪执,仗菩萨的慧日,而破昏迷,即得速离愚痴之毒。

  事证:续编第六章十七节二、民国初年,江苏泰兴县,有一小庙,师徒二人,小沙弥甫十五岁,貌丑心诚,得老和尚欢心,为规定功课甚严,每日读书,虽甚愚痴,屡教不会,而做杂事甚精。每晚拜观音菩萨,必虔诚拜到菩萨摇手时,方准就寝。因老和尚性嗜鸦片,卧房在观音殿后,仅隔一板壁,凿小孔,穿黑线,密系圣像之手,手本活动,将线一拉,即动如摇手。每晚候烟瘾过足要睡时,方连拉黑线,小沙弥见菩萨摇手后,即欢喜停拜去睡,数年无间。一日,老和尚出外访友,因雨被留,次晨急返,问昨夜拜否?答:已拜到菩萨摇手方睡。心甚惊奇,非菩萨显灵,即沙弥说谎。当晚吃大烟后,故意不拉黑线,旋往察看,见已就寝,心喜唤起,问拜到菩萨摇手否?答:已摇手矣。方知菩萨真显神通,叮嘱次晚仍照常诚恳礼拜,拜到菩萨摇手时,即跪地不起,叩求菩萨开智慧!菩隆果真慈悲,有求必应,即下座,用手中杨枝,蘸瓶中甘露,滴其口中,再回原位不动。小沙弥如梦初觉,口内香甜,满身清凉舒适,欢喜无量!此后聪明能干,如换一人,凡师教读之书,只教一遍,即能背诵,已证过目忘不之智慧,后有大名。此常念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之实证也。能离三毒已完。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今译)佛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这样伟大威德神通的力量,能给与众生很多的利益,因为这多益的缘故,你们众生,常应一心想念观世音菩萨。

  (浅解)此结叹能离三毒的神力,和劝导众生常应心念。饶、是丰饶、多所饶益,是给人很多的利益。因贪嗔痴三毒,为根本烦恼,最难拔除,菩萨能令速离,足证大威神力,不可思议。众生的根本三毒既离,一切枝末烦恼,自不得生,故说多所饶益。是故、是因为这个缘故,常应心念,是不徒口常称念圣号,还应心常想念圣容,一心忆念,常时无间,念得功用纯熟,不念而念,将此身心,与圣号圣容,打成一片,才能感应道交,内凭念力,外托圣力,即何毒不离,何益不得呢?约意业机显感冥应已完。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今译)若有女人,想要求生男孩,只要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就可以生下一个具备福德智慧的男儿。设想求生女孩,就可以生下一个品行端正,相貌美丽的女儿,这都是由于她前世所培植福德的根本,故得广受众人的爱慕与恭敬。

  (浅解)这是约身业机显感冥应,此能应二求,礼拜供养是机感,便生男女是普应。一、能应求男。一般男女,无不注重嗣续,传宗接后,儒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处独指女人,因女人求子之心,比男人更为急切,过去封建时代,女人无子有三苦,一为公婆所嫌,二为丈夫所弃,三为余妇所轻,旁人所笑,想脱三苦,故必求男。心要至诚恳祷,口要至诚称念,身要至诚礼拜,头和两肘两膝,五体投地,三业投诚,即三业供养。还要常以香花灯果水等,恭敬供奉,一饮一食,必先供养。果能这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即感圣应,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若有福无慧则识浅,有慧无福则家贫,既有福德,又有智慧,则富而且贵,廉而能明,不仅传宗接代,更能光宗耀祖。

  事证:续编第六章十九节五、编者自述:民国三十八年辗转来台:妻随子别,四十六年六月十九日,吾妻郑侣梅,求子于观音菩萨座前,礼拜供养,一心称念。至次年十月五日,果生一男,因名佛祐,字志仁,俾知蒙佛垂祐而生,必志于仁,以报佛恩!

  二、能应求女。男承内嗣,女结外亲,有男无女,亦非全美。女人以生女为亲,是其同类,故欲求女。求女之法,仍为礼拜供养,故不再说。端正、是品行端正,有相、是相貌美丽。宿植德本,是由多生培植这福德的根本,故得相貌美丽,广受众人爱慕,品行端正,更受众人恭敬,若有相无品,则可爱而不可敬,或有品无相,虽可敬而不可爱,菩萨令生宿植德本之女,故得品相俱全,爱敬兼备。能应二求已完。

  事证:新编观音灵感录第三篇第十页:华敦三、结婚十九年,尚未生育。妇过氏,虔奉观音大士,常拜像前,哭泣哀求,一夕,梦大士抱男女各一,命过氏曰:怜汝虔诚,以此付汝。次年生子,越岁生女,后不复孕。此常哀求男女、即得男女之实证也。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今译)佛再叫一声: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这样能应二求的大威神力啊!

  (浅解)此结叹能应二求的神力。观音菩萨,有求必应,如求福得福,求寿得寿,求名得名,求利得利,所求无量,所应无边,千处有求千处应,岂仅能应二求耶?此不过略举所求之最要者为例也。约身业机显感冥应已完。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今译)假若有人,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定蒙赐福,决不会虚弃而落空。因为这个缘故,所有众生,都应当信受持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浅解)这是能赐多福,一、劝持名号。福不唐捐,是福不虚弃,即不会徒劳无功而落空。受持、是以信力领受于心,以念力执持不忘。恭敬是意业,礼拜是身业,既皆得福,功不虚弃,纵因机浅,所求未遂,而恭敬礼拜之福,终不落空,以释群疑,并劝信受持名,持名是口业,以期三业普摄,得福更多,更不会虚弃落空,故以皆应勉之。

  事证:吾自幼即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便蒙赐福,工作顺遂,精神愉快,频逢险难,皆转祸为福。劫后余生,早晚课念佛回向后,加持大悲咒及观音圣号,以报慈恩!术者推吾命:五十五岁,功成身退,五十六岁,撒手西归。果于五十五岁,因积劳成疾,得早除役,前事皆验,急备往生资粮及后事。吾妻即发愿念观音圣号百万,求延夫寿。五十六岁竟无恙,今已七十有六,早已百病全消,发脱复生,老更康强。妻亦六十七岁,偕老益健,儿孙绕膝,晚景欢娱,安受供养,同享清福,此福不唐捐之明证也。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今译)佛再问:无尽意菩萨!假若有人,信受持念六十二亿恒河沙数的菩萨名号,还尽这一生有形的寿命,供养这些菩萨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四事俱备,你的意思怎样,这些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的功德,多不多呢?无尽意菩萨说:很多。世尊!佛又说:若又有人,只专信受持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仅一时礼拜供养,这两人所得的福德,正好一样的多,没有不同,都于百千万亿劫的很长时间,享受不尽。

  (浅解)此二、较量福德,是假设故问。字、为别号。设若有人,受持诸位菩萨的名号,其数满足六十二亿恒河沙数,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阔四十里,沙细如面,非算数之所能及,以一粒沙,比喻一位菩萨的名字,持名满六十二亿河沙,菩萨当然很多。这些菩萨,皆现住娑婆世界,修法垂范,教化众生,为佛现量智所知。复尽形供养,尽形、是尽这一生的身形和寿命,到死为止,时间当然很长。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为四事供养,是人类所必需,凡夫菩萨,固需这些供养,圣人菩萨,虽用不著这些东西,但能发心供养,自然得到福报,四事具足,设供既很完备,所得的功德,自然很多。功、是善行,德、是善心,世人以礼拜、供养、诵经、持名、布施等,都叫功德。若又有人,只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是持名少,不及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数菩萨名字之多。一时礼拜供养,是时问短,供养少,不及尽形之时长,四事之供备。是二人福,正等无异,是正好相等,没有差异。劫、是印度话劫波的简称,意译为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一大劫、约十三万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百千万亿劫,时间更长,无量无边。不可穷尽,都于无量大劫的极长时间,享受不尽。较量福德已完。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今译)佛又特别提醒无尽意菩萨说:无尽意!你看信受持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能得到像上面所说,多到这样无量无边福德的利益啊!

  (浅解)此三、结显多福。一般学佛的人,总以为念一个菩萨的圣号,不如念很多菩萨的名号,念一佛,不如念多佛,既念阿弥陀佛,又念药师佛,既念观世音菩萨,又念地藏等菩萨,既念普门品、阿弥陀经,又念心经、金刚经、药师经、地藏经等,忙个不休,虽有功德,而念头太多,反弄得心神不宁,难得一心不乱,有感即应。不如专念观音圣号,能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所以我们皆应一心专念。一、问答观音菩萨得名因缘,是以众生三业显感为因,以菩萨大威神力冥应为缘,到此已完。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今译)无尽意菩萨又恭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怎样来游化这娑婆世界,怎样为众生演说妙法,他方便鉴机的神力,这事又是怎样的呢?

  (浅解)从这一段起,是再问答观音菩萨的游化方便。先由当机进问游化,既闻前说观音冥应之功,还未知菩萨显应之力,故再重申三问,问身轮怎样游化?问口轮怎样说法?问意轮怎样方便?因众生根机不同,浅深有异,愿乐不一,必须依身口意三轮,起不可思议的教化,才能得度。先以意轮方便鉴机,应现何身,应说何法,但不知观音的三轮,究竟怎样?故再提出请问。三轮、是指佛菩萨的身口意三业,能摧破一切众生的惑业,故称三轮。游、是游化,即到处游行,教化众生。娑婆、是印度话,意译为堪忍,谓此土众生,安于十恶,忍受众苦,不求出离,故云堪忍世界。方便、是成道后,化度众生,以妙观察智,鉴机的方便,非成道前,修证的方便。进问游化已完。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今译)佛又告诉无尽意菩萨说:善男子!若有某一国土的众生,应该用佛的身相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观世音菩萨,就示现佛身,为他演说佛法。应该用辟支佛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现辟支佛身,为他说法。应该用声闻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现声闻身,为他说法。

  (浅解)这是广显观音菩萨应化诸国,皆明应显化。一、能应三圣。国土、是一切众生的住处,有净土、秽土之分。若有国土众生,是指实报、方便、同居三种国土的九界众生,为十法界一切能感之机。应以之词,是答意轮方便,能知机宜,宜现何身,宜说何法,随即显应。现身、是答身轮,化现各种不同的身份。说法、是答口轮,演说佛法。三轮本不相离,以此具答三轮之问。三圣、是菩萨、辟支佛、声闻等三乘圣人、为应菩萨大乘之机,菩萨志在菩提,故应以佛身得度,观音菩萨,为古佛再来,即示现佛身,为说成佛之法,令究竟成佛。辟支佛、是印度话,意译为缘觉,即中乘。声闻、即阿罗汉,为小乘。观音菩萨,为应中乘或小乘之机,应以缘觉或声闻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即分现缘觉或声闻之身,为他演说佛法,令皆得度。能应三圣已完。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今译)应该用梵王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现梵王身,为他说法;应该用帝释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现帝释身,为他说法;应该用自在天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现自在天身,为他说法;应该用大自在天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现大自在天身,为他说法;应该用天大将军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现天大将军身,为他说法;应该用毗沙门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现毗沙门身为他说法。

  (浅解)此二、能应六天。一、梵王、是色界初禅天大梵天王的简称。二、帝释、是释提桓因的简称,为欲界第二天,即忉利天王,俗称玉皇大帝。三、自在天、即第六他化自在天,居欲界顶。四、大自在天、即色界究竟天,居色界顶,此天天王,名摩醯首罗,意译为大自在,即统领诸大梵王之主。五、天大将军、即四王之八将,如韦驮天将等。六、毗沙门、即四天王天中的北方多闻天王。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为应天界六天之机,应以梵王等六天的身份去化度他们,才能得度的,即皆为现身说法,令皆得度。十法界之天界,即六道中之天道,仅举六天,余非不现,皆含摄故。能应六天已完。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今译)应该用小王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现小王身,为他说法。应该用长者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现长者身,为他说法。应该用居士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现居士身,为他说法。应该用宰官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现宰官身,为他说法。应该用婆罗门的身份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示现婆罗门身,为他说法。

  (浅解)此三、能应五人。一、小王、是各国的小王,古代称大国的国王为大王,小国的国王为小王,都称皇帝,即现代的总统或主席。二、长者、是年高德劭的尊称,如我国各地的耆宿、绅士。三、居士、是以道自居,及居家修道之士。现在称居家学佛、受持归戒者为居士。四、宰官、是上自公侯将相,下及州牧县令之通称,即现代政府的文武官员。五、婆罗门、是印度的四姓之一,意译为净裔,自称是梵天的后裔。观音菩萨,为应人法界,即人道五人之机,即皆为现身说法,令皆得度。能应五人已完。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今译)应该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身份去化度他们,才能得度的,就现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为他们说法。

  (浅解)此四、能应四众,即佛门四众弟子。一、比丘、是出家受具足戒的男众,俗称和尚。二、比丘尼、是出家受具足戒的女众,俗称尼姑。三、优婆塞、意译为近事男;四、优婆夷、意译为近事女;是在家曾受三归五戒,及近事三宝的男女二众,现称男女居士。观音菩萨,为应佛门四众之机,即皆为现身说法,令皆得度。能应四众已完。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今译)应该用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等妇女的身份,去化度她们,才能得度的,就现出妇女身,为她们说法。

  (浅解)此五、能应众妇。妇、是已婚的女子,妇女、为女子的通称。观音菩萨,为应人法界众妇之机,即为现妇女身说法,令皆得度,能应众妇已完。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今译)应该用童男、童女的身份,去化度他们,才能得度的,就现出童男、童女身,为他们说法。

  (浅解)此六、能应二童。童男、是愿保守童贞,终身不娶的男人,童女、是愿常为处女,终身不嫁的女人;并非男孩、女孩。观音菩萨,为应人法界二童之机,即皆为现身说法,令皆得度。能应二童已完。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著,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今译)应该用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去化度它们,才能得度的,就现出各种化身,为它们说法。

  (浅解)此七、能应十类。一、天、是天道诸天的天人。二、龙、有天龙、海龙,能兴云降雨。三、夜叉、译为轻捷鬼,爱吃人的为恶夜叉,护持佛法的为善夜叉。四、乾闼婆、译为寻香行,是天帝的乐神。五、阿修罗、译为非天,有天人之福,无天人之德,好斗好胜,为六道之一。六、迦楼罗、译为金翅鸟,鸟中之王。七、紧那罗、译为疑神,为天帝歌神。八、摩睺罗伽、译为大蟒蛇神。以上是天龙八部,皆为佛法的护法神。九、人、指上述五人、四众、二童、众妇之外,还有其余的人,包括老少贵贱。十、非人、指八部之外,还有似人而非人的鬼神,包括畜生、地狱等三恶道。共为十类,以此统收不尽之机,足见观音菩萨,妙应普及而周全。为应十类之机,即皆为现身说法,令皆得度。能应十类已完。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今译)应该用执金刚神去化度他,才能得度的,就现执金刚神,为他说法。

  (浅解)此八、能应力士。执金刚神、即护法力士,执金刚杵,降伏魔怨,拥护三宝,故名执金刚神。观音菩萨、为应力士之机,就现执金刚神,为他说法,令即得度。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今译)佛又呼当机说:无尽意!这位观世音菩萨,成就了这样的功德,常普现十法界的各种身形,游化十方世界的无量国土,度脱九法界的一切众生。因为这个缘故,你们应当一心一意的供养观世音菩萨。

  (浅解)这是结德劝供,呼当机名,结观音德。如是功德,即前说三十二应,明应显化的功德,由观音无作妙力,自在成就。以种种形,即普门示现十法界的各种身形,当不止三十二应,不说现菩萨身,正就菩萨法界,广明应现其余九法界身,以显十界互具,重重无尽之意,不说地狱界,摄在非人中。游诸国土,度脱众生,不限定娑婆世界,国土不一,众生无量,菩萨随机普应之身,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常化身千万亿,普现一切众生前,如一月在天,普现众水,不但现有情身,即山、河、道路、车、船、桥梁、房屋、石栏等,亦随机示现,普垂救度,三十二应,不过略举其例,故普劝供养,静候度脱。广显应化诸国,皆明应显化已完。

  事证:一、续编第三章四节十、及第二章一节十八。编者自述:民国三十八年六月,吾奉调国防部军法局秘书,偕妻郑侣梅,随政府由广州迁重庆,侣以体弱多病,常念观音圣号,求救苦难,忽遇行商,廉售丸药六瓶,甫食毕,即病愈身强。十一月廿七日,又奉命迁成都,候车至廿九日,始获携眷乘吉普车,因无司机,由吴世佶兄驾驶,时已军警撤完,秩序大乱,甫至牛角沱,车即倾覆,忽遇石栏,阻未堕江,亦未伤人。将弃车步行,忽一自称卢司机者,将车拖起,驾送疾驶,安抵成都,卢即拒酬而去,甫送出门,忽不见。十二月七日,政府又决议迁都台北,因人多机少,先飞昆明,再转台湾。军法局仅领机票四张,交吾一张,吾不忍弃妻独行,蒙施无畏,决遵大士签示,将机票退还,搭黄逸公处长所乘军车,同赴西昌,忽闻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及云南省主席卢汉,均已投敌,飞昆人机均被扣,竟获幸免。十四日至乐山,次日经苏溪,渡江,舍车步行,晚宿苏溪镇,忽一士兵,深夜奔告:「乐山弃守,共军现正追来,应速行。」即遍邀黄等及各难友,速起夜奔,因公路远在镇外,而彼等及镇民,均尚不知也。十六日经峨眉城外,随众迳赴青龙场,因黄等与守乐山之二十七军,均已进城。次晨,派人返城联络,始悉黄等即乘军车起行,嘱在路旁候车,午餐后登途。因距公路里许,不知黄已随军前进,坐候路旁,忽一时装少女,疾行趋前,顾谓:「你们是逃难的吗?我也是逃难的,上午十时,在峨眉城内,忽闻共军枪声,现正追来,应速行。」前行数十步,复候谓:「你们今晚赶宿龙池吗?我也赶赴龙池,但龙池决不可住,共军今晚必到,应再前进,以免追及。」吾当深谢!并促众先女疾行,旋忽不见。晚抵龙池。黄等又已随军前进,饭后,众倦欲眠,力劝宵行,并遍邀已睡难友,均起同行。晨抵新场,大军云集,共军忽已追至,急随军逃窜。廿一日上蓑衣岭,冰雪遍地,百余里无人烟。夜抵冷水坪,屋少人多,已无容身之处,忽于路旁得一小屋,围炉待旦,黎明起行,回顾小屋,惟一空地。前有西康军拦击,攻击前进,势如破竹,步行数百里,终获安抵西昌。回思牛角沱,原无石栏,忽遇石栏,令免葬身鱼腹,又遇司机,令即脱离虎口,并先赐药愈病,令妻履险行健,于无容身之处,令得避寒之所。乐山驻军,深夜弃守,人皆不知,士兵随军撤退,不得擅离,与吾素不相识,何独自奔告吾一人耶?少女之口音服饰,均非土著,空手独行,不类流亡,屡催速行,令脱险难。因吾夫妇常佩圣像,常念圣号,显蒙大士随感随应,应以何身得救,即现何身,而垂救度之实证也。

  二、续编第六章十一节四、三十九年一月,吾夫妇由西昌奉召飞台,即发心于每年阴历二六九月,持观音斋,以报慈恩!四十三年二月初三日,奉调石牌研究班二期学员兼辅导员,适值斋月,晚餐时,因无素菜,偶食猪肉两片,晚课亦停。睡后,梦至某处,见堂上圣像,即从座起,严询汝食何物?当甚惭惶!将开口答辩,忽猪肉两片,涌现舌端。奉谕:「见汝食肉堕落,特来拯救,何惭惶若斯?」始憬悟为大士垂怜,急跪念圣号,便霁颜微笑,手握吾发,直升云霄,忽惊醒,犹口念圣号未停。惭惶之余,不敢再食鱼肉,惟吃素菜或肉边菜,早晚课,亦均潜修。后与妻发心受菩萨戒,同持长素及六斋,同修净业,求生净土,而免堕落。此蒙现菩萨身,而垂救度之实证也。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今译)这位观世音菩萨大菩萨,在众生最恐怖畏惧的危急zai 难之中,能布施大无畏的精神,使皆转怖为乐,所以这娑婆世界,都称他为施无畏菩萨。

  (浅解)此正答游于娑婆世界,显示妙德。一、能施无畏。众生布畏,由于急难,无法预防。观世音菩萨,能救急难,使皆转危为安,转怖为乐,是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使不害怕。娑婆世界的众生,因德立号,故皆称他为施无畏菩萨。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今译)无尽意菩萨恭向佛说:世尊!我现在应当遵命来供养观世音菩萨。随即解下挂在颈上的众宝珠璎珞,价值约百千两黄金,谨以供养。并这样说:仁慈的菩萨啊!请受这法施的珍宝璎珞。当时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无尽意菩萨、又恭向观世音菩萨说:仁慈的菩萨啊!请为愍念我们的缘故,接受这璎珞的供养吧!

  (浅解)此二、能感供养。众宝珠璎珞、是用很多宝石珍珠结成的璎珞,为挂在颈上的项炼。价值百千两金,是表示价值很高,异常贵重,并非定数。当机闻德倾心,即遵佛命,解下自颈所挂璎珞奉施。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等三种,宝珠璎珞,虽然贵重,本是财施,何谓受此法施呢?一、当供养时,了达三轮体空,不居布施的功德,即转财施为法施。二、以此所施财物,代为众生求福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使同得此功德利益,故财施即法施。仁者、是菩萨与菩萨之间的互相称呼。观音菩萨不肯接受之意有二:一、无尽意奉命供养,我未奉命,礼应逊让,故不肯受。二、现从颈上解下,受之非义,亦不宜受。当机重请怜愍接受之意亦有二:一、为表诚恳,望佛转致,令其必受。二、为众而施,为众而受,无伤于义。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今译)正在那个时候,佛告诉观世音菩萨:你应当哀愍这位无尽意菩萨,和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的缘故,接受这璎珞的供养吧!当时、观世音菩萨,为怜愍四众,和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接受了他的璎珞,把它分作两份,一份供奉释迦牟尼佛,一份供奉多宝佛塔。

  (浅解)此三、能修供养。佛为转致饬受,无尽意菩萨既为众奉施,观世音菩萨若不为众接受,岂为仁者?故告以当哀愍这无尽意菩萨,和四众、十类等,受这法施璎珞。观世音菩萨,即愍众接受,不说无尽意菩萨,知他是为众奉施。受了所供璎珞,即分作两份,转供二佛。释迦牟尼,是现在说法的佛。多宝佛、是东方宝净世界过去的佛,法华经宝塔品说:当佛说法华经时,忽有一宝塔,从地下出现于空中,塔中有多宝佛的舍利,发出很大的声音,赞叹释迦世尊所说的法华经,都真实不虚。所以观世音菩萨、以一份供奉多宝佛塔。既为众接受,亦为众供奉,佛为无上福田,以此转供的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令植佛因。显示妙德已完。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今译)佛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这样的自在神力,游化于娑婆世界。

  (浅解)此应问结答,亦总结上文。有如是自在神力,是指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和普施无畏的自在神力。自在、即身心两大自在,如身能普门示现,进退无碍,为身自在;心能远离系缚,通达无碍,为心自在。就是不假作意。任运现前,神通莫测,力用无穷。前广显游诸国土,已包含娑婆世界。现正答游于娑婆,因娑婆为五浊恶世,菩萨大悲心切,与娑婆众生,特别有缘,故常游于娑婆世界,普垂教化救度。所以我们应特别恭敬供养,一心称念。正答游于娑婆,及长行别示已完。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今译)在佛说完长行时,无尽意菩萨、又用偈颂来请问佛说:妙相具足的世尊啊!我现在再问那位观世音菩萨,他是以什么因缘,得名为观世音呢?

  (浅解)这是偈颂合显,重问得名因缘。本品长行,前已讲完,本品偈颂,什师未译,后来诸师,皆谓梵本中有,故依隋本补入。长行、是用散文,偈颂、是用韵文,梵语叫偈陀,华文译为应颂,华梵兼举,故称偈颂。前三句、是结集经家所叙。妙相具、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即具诸妙相,由因中愿行庄严之所成就,菩萨叹相,即所以赞德。此颂、非孤起颂,是重颂,重颂前长行之文,故说重问。佛子、是信佛学佛者的通称,此处彼与佛子,都指观音菩萨。既闻其名,欲知其得名因缘,由此故问。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今译)具足妙相的世尊,也用偈颂来答覆无尽意菩萨:你听我说观音菩萨的化他大行,善于普应十方诸国土,这度生的广大誓愿,深如大海,虽经历不可思议的尘沙大劫,而不休息。皆由于过去侍奉多到千亿的诸佛,所发惟成佛度生的清净大愿。我再为你略说:你既听到观音之名,又见到观音之身,口必称念,身必礼拜,心必忆念,三业皆不空过,菩萨随感而应,就能消灭你们世间所有的苦难。

  (浅解)这是合显得名游化,先显得名因缘。前二句、是结集经家所叙,三至六句、是佛正答观音菩萨的化他行愿。观音行、是以一心三智,观十界音,令无量苦,一时解脱,即已成就的利他妙行。善应、必具有自在神力,能一身不分而普现,万机咸应而无违。诸方所,即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其行可谓广大。弘誓深如海,即度生的广大誓愿,深如大海。历劫不思议、虽经历不可思议的尘沙大劫,而不休息,其愿可谓深远。七八两句,是举观音菩萨的自修行愿,侍多千亿佛,是菩萨由于过去常随佛学,辅宣佛化,侍奉诸佛,既已多到千亿,积行自必殊胜。发大清净愿,是所发大愿,惟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清净无杂。末四句、举要言之,故云略说。观音菩萨有感必应,是由众生的身口意三业为能感,闻观音之名号,口必称念,见观音之身像,身必礼拜,心意必常忆念,身口意三业,皆不空过,菩萨随感而应,能灭诸有苦,即三界内之苦因苦果,三界九地,谓之九有、及二十五有,以因果不亡,故名为有,就能消灭你们世间所有的苦因苦果,了脱生死轮回。一、总标已完。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今译)假使有人,兴起谋害你的心意,把你推落到大火坑里,只有仰仗念那观音圣号的神力救护,使火坑变成水池。或漂流大海之中,即将遭遇龙鱼和罗刹诸鬼吞食的大难,只有仗念观音圣号的神力救护,波浪虽大,不能使你沉没。

  (浅解)这是别显游化方便,此前长行能救七难,今加六难,成十三难,以补长行之不足。前一颂为一、颂第一火难。假使被人谋害,推落大火坑,只要你能一心念观音圣号,仗菩萨的神力救护,那炽热的大火坑,就会变成清凉的大水池,得脱火难。后一颂为二、颂第二水难。巨海、即大海,或漂流大海,即将遭到被龙鱼和罗刹诸鬼吞食的大难,仗念观音圣号的神力救护,波浪虽大,不能沉没,得脱水难。

  事证:一、救火难。续编第三章二节八、商述圣、沈阳海城县人,信佛恳切,每日念普门品三遍,十余年未曾间断。民国十八年,佣工抚顺千金寨炼铁厂,两人抬铁矿一筐,倒入大冶洪炉,忽失足堕炉中,自骇必死,炉高数丈,正堕下时,觉有人用手托出,放平地上,睁眼一看,果躺在平地,商起回家,众甚惊奇!此常念普门品,蒙救火难。

  二、救水难。续编第三章五节六、严能位,双目失明,信奉观音大士。民国三十四年春,由上海乘新平轮,去宁波,方出吴淞口约一小时,突遇险沉没,旅客与船员遭难者二千余人,生还者不到十分之一。严随波漂流,惟一心念观音圣号,忽手触一板,即紧握依附,救生船闻警赶到,首被捞起。此危急时,知念圣号,蒙救水难之实证。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今译)设或有人,站在须弥山的最高峰,突被人所推,正堕落时,仗念观音圣号的神力救护,就如太阳在虚空中悬住,不会堕落下去。或被恶人追逐,致堕落金刚山下,仗念观音圣号的神力救护,不能损坏一根毫毛。

  (浅解)前一颂为三、加颂堕须弥难。须弥、意译为妙高,此峰在大海中,推堕必死,推者非怨即贼,既仗观音圣力救护,被推不堕,如日住空,推者既去,当如日还升,得脱堕须弥难。后一颂为四、加颂堕金刚山难。金刚山、石堕皆要成粉,而人被逐堕落,不损一毛,全仗大士慈力救护,得脱堕金刚山难。

  事证:续编第三章四节九、编者自记:民国三十八年一月,偕妻郑侣梅,由北平被逐脱险,三月十八日,由武昌乘运货空车回家,天雨疾驶,忽滑堕咸宁小岭高数丈之悬崖下,吾仍端坐车中,默念观音圣号未停,侣独不见,急大声疾呼,始寻声于车下救出。据云:车翻时倾出,似有人托放地上,车随翻身堕下,幸十轮支柱,得免死伤。车毁人安,均未损一毛,随搭军车返里。诚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之实证也。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今译)或遇怨贼围绕,各拿刀枪,要加杀害,仗念观音圣号的慈力救护,使他们都即生起慈悲的心,不忍杀害。或遭受冤狱,被国王判处极刑大难的痛苦,当执行死刑,将要寿命终结的时候,仗念观音圣号的神力救护,使刽子手所拿的刀,即一段一段的断坏,不能杀害。

  (浅解)前一颂为五、超颂第七怨贼难。怨贼执刀绕害,无可逃避,全仗念观音圣号的慈力感化,使即化暴为仁,皆恶念息而慈心起,不忍杀害,得脱怨贼之难。后一颂为六、追颂第四刀杖难。王难、即遭国王判处死刑的大难,临砍头时,全仗念观音圣号的神力救护,使刽子手所拿的刀,即段段断坏,不能杀害,得免刀杖之难。

  事证一、救怨贼难。续篇第二章二节十一、沈载传、中年信佛,尤敬信观音菩萨。抗战时;任某师参谋长,穿便衣,乘自行车,赴泰兴古溪查访时,途遇两日兵,指为国特,各举枪相向,欲加杀害,而言语不通,无从申辩,惟默念观音圣号,恳求救护,忽一敌军官至,互语片刻,向沈注视后,挥手令去。此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之实证也。

  二、救刀杖难。新编观音灵感录第二篇一六页:元魏孙敬德,尝造观音像,日夕敬礼。后为贼牵累下狱,忽梦一僧,令诵观音经千遍,临刑、刀自折为三段、颈肤不伤。三易其刀,三折如故,丞相奏请免死。此念彼观音力,刀即段段坏之实证也。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今译)或被幽囚禁闭,披枷戴锁,手脚也被镣铐,仗念观音圣号的神力救护,即得释放,解脱枷锁之难。或被外道,用邪术咒诅,和各种毒药,想要伤害你的身体,仗念观音圣号的神力救护,使咒诅毒药,还著在他本人的身上,自受损伤。

  (浅解)前一颂为七、追颂第六枷锁难。枷锁杻械、都是刑具,解释见前。被囚禁枷锁,不得自由,蒙念观音的神力救护,释然得解脱,即得释放,解除枷锁,脱离囚禁,恢复自由。后一颂为八、加颂咒诅毒药难。咒诅诸毒药、是外道用各种毒药,已足害人,更加咒诅,求神降灾,必受其害,仗念观音的神力救护,使咒力药力,皆失其效。还著于本人,是反使他本人受到损伤,非大士之不慈,实本人之自取,即大士令自作自受,亦慈威并济,令即悔恶迁善,以免作恶更多,果报更甚,并非害他,实是救他。

  事证:救枷锁难。续编第三章七节三、江苏怵阳书吏李[禾+犀]三,民国廿一年四月四日,被人诬陷,由驻军某团部拘禁,严刑逼供,竟诬服。姊夫毛景周居士,劝速念观音圣号,以求免难,李即昼夜默念不稍间。至第三日覆审时,由西关看守所,乘黄包车,至东关团部,约三里余,心无杂念,惟存圣号,行甫一里,脚镣忽铮然作响而脱开,冤狱亦由此昭雪,而得释放。此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之实证也。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或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今译)或突遇凶恶的罗刹、毒龙、和很多的恶鬼,仗念观音圣号的慈力护祐,当时都不敢加害。或独步深山旷野,忽被恶兽围绕,都露出锋利的爪牙,实在可怕,仗念观音圣号的威力垂护,都很快的跑到远无边际的方向去了。

  (浅解)前一颂为九、追颂第三罗刹难,及第五恶鬼难。罗刹诸鬼等,包括夜叉等恶鬼,仗念观音圣号的慈力所护,都不敢加害,得脱罗刹恶鬼难。后一颂为十、加颂恶兽难。恶兽、为虎豹豺狼之类,围绕、足见其多,疾走、即快跑。圣号才称,威神即至,故恶兽解围,疾走远方,得脱恶兽之难。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今译)若遇蚖蛇及蝮蝎之类的毒蛇和毒虫,它们吐出的气很毒,就像烟火一样的燃烧,会使人丧身失命。惟有仗念观音圣号的威力加被,它们就会寻著这念圣号的声音,自然回避而去。天忽乌云密布,鼓雷掣电,降冰雹,落大雨、久必成灾。由念观音圣号的慈力所感,立时即得云消雨散,雷电自停。雹亦自止。

  (浅解)前一颂为十一、加颂蛇蝎难。蚖与蝮、都是毒蛇,蝎、是毒虫,都咬人注毒,可毙人命。它们听到念观音圣号的声音,自会回避而去,得脱蛇蝎之难。后一颂为十二、加颂雹雨难。雷鼓、是雷声如鼓,掣电、是闪电牵掣,降雹、是降下冰雹,澍大雨、是落下大雨,久必成灾。由念观音的圣力所感,应时得消散、即适应时机,亦即立时,即得云消雨散,雷电自停,雹亦自止,得脱雹雨之难。二、别显已完。

  事证:救雹雨难。续编第三章三节四、余敬西居士,住江西樟树镇对河之乡间,全家信佛念佛。民国三十九年农历三月十七日下午,忽狂风暴雨,空中飞舞冰雹,小如桂圆,大如升斗,人民之死伤,房屋船树之损失,不知其数、诚近世少有之大灾。居士之乡村,男女均在田中收油菜子。其母八十七岁,亦在场帮忙。所有用具及油菜稿,都被狂风卷入塘中,人多倾跌,其母急率众大声念观音圣号,即风转雨停,冰雹毫未临头,均得安全回家。此念彼观音力,风雨冰雹,应时得消散之实证也。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今译)众生遭受穷困厄难,就有无量苦恼,逼迫身心。观音菩萨,以妙观察智的自在神力,就能寻声解救世间所有的一切苦难。

  (浅解)按法华会义,此颂三毒、二求,而非总结。众生遭受穷困、厄难,就有贪嗔痴三毒,或无男无女等无量苦恼,逼迫身心,若能一心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即以妙观察智的自在神力,观察世间受苦众生,称名之声,寻声救苦,能离三毒,能应二求,能解救世间所有的苦难。由此因缘,得名为观世音。显得名因缘已完。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今译)观世音菩萨、具足了六种神通的大力,还广修了权智的各种方便,所以在十方诸国土中,没有一个国土不出现他的化身。虽种种诸恶道的地狱、饿鬼、畜生,亦皆现身普应。所受生老病死等苦,都可以渐令消灭。

  (浅解)此显游化方便,一、广显游化诸国。此二颂,是身业普应。观音是久修大行的大菩萨,从其所证圆通体中,发出殊胜妙用,所以具足神通力,是具足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等六种神通的大力。广修智方便,智、是权实二智中的权智,即相机说法的方便智,还广修了权智诸方便。十方、是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等十方,刹、在印度叫刹摩,中国译为国土,在十方诸国土中,随机应现,无一国土而不示现其各种应化之身,以广化度各类不同的众生。恶趣、是众生种恶因,得恶果,所趣向之处,即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长行能应十类中,但以非人二字,包含三恶道,今具提出,以显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循声救苦,对于地狱、饿鬼、畜生的种种诸恶道,亦皆现身普应,具现十法界身。对于六道众生所受生老病死等分段生死之苦,和三乘众生所受变易生死之苦,皆令消灭。虽三恶道众生,业障深重,不能顿令消灭,而循循善诱,令皆闻名见身,敬礼称念,亦可以渐令消灭。事证甚多,谨略举一二,以起深信。

  事证:甲、救生苦。续编第五章一节一、贵州镇远杨维新之妻,年十九,因难产痛甚,已昏死一日,其母为求观音菩萨赐大悲水,祐媳母子平安,水甫灌唇即苏,闻儿哭声,睁眼看时,子已堕地。二、湖南袁海观,民国十二年住上海,长孙媳将生子,或谓:「汝孙媳生子,汝家一月内不可供佛,亦不宜念佛。」彼闻而疑,适印光大师至上海,便问此事,师曰:「勿妄信外道邪说,归告汝孙媳,多念观音菩萨,临产须出声念,汝与照应之人,各大声念,定不会难产,并无苦痛血崩等事,产后亦无各种危险。」彼闻甚喜!不数日即生一曾孙,重达九斤半,且系初胎,了无痛苦。

  按杨妻因难产而昏死,足证生子之苦,子亦甫生即哭,是生为苦之始,为求大悲水,灌唇即苏,子已堕地。袁之孙媳初胎,因先念观音,即生无痛苦。此救生苦之实证也。

  乙、救老苦。续编第四章一节四、台中莲社金刚班班长李水锦居士,住台中市南京路三十一号,其母住沙鹿镇明秀村山上,信佛,受菩萨戒。民国五十三年春,八十岁,右乳下,忽生一碗大硬块,据医诊断为肝癌,药既罔效,开刀更不可能,卧床半年,每日早晚,必起拜佛,常口不离佛,及观音圣号。至八月初,病势沉重,身不能动,口不能言,乳下硬块,突然裂开,流出黑血块甚多,渐已不药而愈。至八四高龄,仍健康逾常人。此年老卧病,早晚必起拜佛,常念佛及圣号,故获蒙救老苦病苦之实证也。

  丙、救病苦。一、救乳癌及子宫炎。续编第四章一节三、陈饶秋花,住台北市金山街二六巷四弄五号。三十五岁时,患乳癌及子宫炎,虔诵白衣神咒七日后,忽夜梦观音大士降临云:「你生癌症,我可救你,即施手术,可放心!」果口吐黑白,即痊愈。

  二、救心脏病。续编第四章二节一、孙张清扬居士,曾患心脏病,随夫孙立人将军,请台北名医王大夫检查结果,病最严重,只能活三个月,无法救治。即回家,求夫应允后,一切放下,每日在楼上佛堂,一心拜佛,诵法华经,念佛及观音圣号。忽饭量增加,已过三月,无任何痛苦。再请王检查,心脏病已好,其他各病,亦均不药而愈。

  三、救糖尿病兼高血压。续编第四章四节一、魏明堂之妻王璧如居士,为台北临济寺念佛会莲友,患糖尿病十余年,时愈时发。民国五十五年三月廿八夜,突恶化,手足冰冷,面色发青,气喘汗流不止。急请医治,量血压,高达二百余度,低亦一百廿余度,以病危不肯打针,嘱往取药。急求观音菩萨拯救。药甫取到,未服而病已愈。

  四、救瘫痪。续编第四章十九节九、广东梅县黎少达之妻黄尚闲居士,民国三十九年来台,偶染重病,全身瘫痪,不能行动。卧病年余,常念观音圣号,一日昏沉中,忽来一老妪云:汝业障太重,故得此重病。忽悟是观音菩萨前来指示,即跪求救护,菩萨持杨枝,遍拂其全身云:汝病即愈。遂惊醒,浑身大汗,顿觉轻松病愈,即起入浴。

  五、救众重病。续编第四章一节二、周杨慧卿居士,江西人,常持观音圣号及大悲咒,凡遇重病,饮以大悲水即愈。随夫周邦道居士,宦迹所经,求水者络绎不绝,莫不奇效。如在台湾,阮吴氏之子宫癌,冯德荣之胃溃疡,张李氏之胃病,黄国权之重症,张兴中之臂痹,孙胡氏之面疮,周海潮之口喑,何、袁、陈等之肺病,王广来之妻难产,邱潘秀春之子骨鲠,陈济棠之次女绞肠痧,皆饮水即愈。危敬达弹入肋骨,无法取出,饮后化为乌有。曾昭[火+宣]之病痹,匍匐已久,饮后复能行走。类此之事,不可胜纪。

  六、救疑难险症。续编第三章三节四、余敬西居士,江西人。吃素念佛,业中医,凡遇疑难险症,常教人念佛及观音圣号而即愈。以上皆念观音,蒙救病苦之实证也。

  丁、救死苦。一、续编第四章三节二、郑王毅君居士,长斋念佛,并常念观音菩萨。民国四十九年九月,忽脑溢血,不省人事,急送台北市中心诊所,请所有名医会诊,须开脑检查,其夫郑宝华,为高雄港口司令,不敢冒险签字,家人为念观音圣号,并备后事。昏迷一周,断气两次,至第八日下午忽清醒,如睡一觉,百病全无,次日即下床,行动如常,医均惊骇,连呼奇迹。

  二、续编第四章十四节十、钟灵毓、任台中后里乡月眉糖厂总务课长。曾得怪病,卧床三月,不能动弹,大小便都在床上,臀肉均烂,中西医束手无策。最后死去三天。亲友均痛回生乏术,惟母及妻,每日拜求观音菩萨慈悲救护,果不药而重生,且恢复健康。此皆家人为念观音,蒙救死苦之实证也。

  按生老病死,为六道众生不可避免之大苦大难,救苦救难,为观音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悲大愿。以上略举事证,皆求救今生之苦难,得蒙救护消灭。并蒙佛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之福,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而流光易逝,人天之福,终有享尽之时,况福报愈大,造孽愈易,堕落亦愈速,加以无始以来,生生世世所积善恶二业,无量无边,随业受报,轮回六道,而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永无消灭之时,曷胜危惧!惟有既蒙感应,消灭今生之苦难,应即深信切愿,专勤持念观音圣号,敬礼供养,求生西方。若修净业者,念佛之外,兼念观音,定蒙摄受接引。令生无病苦厄难,死即往生极乐世界,即了生死,永脱轮回,所有生老病死,及堕三恶道等苦难,悉令永灭,福寿无量,一生成佛,望共注意,幸勿因循自误为要!

  经证:一、《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佛言:此菩萨名观世音,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二、佛说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阿鞞跋致、是梵语,意译为不退转,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一直修到成佛,没有中途退转来的。一生补处,就是一生补到佛位,即一生成佛。

  事证:一、接引比丘。续编第七章三节一、慈丹大师,河南镇平张氏子,弃儒出家,旋受具戒,素皈心弥陀净土,尤敬信观音大士,所居辟净室,敬供观音圣像,常身拜、口念、意观,皆为大士金身与圣号,净念相继,感观音灌顶,而尘惑顿消,本性朗然。精勤靡懈,数十年如一日,士庶倾心,皈依甚众,悉以净土导之。清咸丰七年,告弟子曰:二八归西。皆不解。八年七月中,忽示疾,弃诸杂缘,专持圣号,日以万计。八月十五,力疾别众,合掌颂曰:观音来接引,既望自归真。十六日卯时卒于寺,年六十七。按预知二八归西,即八年八月十六日,皆二八也。望、是阴历十五日,既望、十六日也。

  二、接引比丘尼。续编第七章四节二、庆生尼师,俗姓厉,浙江定海县人。二十岁至舟山圆通庵出家,发愿持大悲咒十万八千遍,每日早晚功课外,三炷香念佛,皈依出家者十余人。民国六年住持萧山保莲庵,组莲社念佛。五十五岁发心掩关,每日念法华经一部,弥陀经十二卷,往生咒五百遍,佛及观音圣号各一萭声,早晚礼华严经一千五百拜,三年如一日。所集功德,回向西方,以报四恩,而济三途,屡感圣相,出关后、仍礼念不辍。廿四年十月、因感风寒,自知不起,嘱备后事,及随时助念。十二月初八晚,忽云:「先见观音菩萨,佛亦来矣。」徒众均执香跪念,师唇亦开合念佛,至戌时、唇不动而逝,年六十一,五更顶热炙手,次夜封龛、面如生。

  三、接引居士。续编第七章五节三、关絅之居士,居官数十年,四十二岁,皈依三宝,二十年来,专修净土。民国廿九年起,多病苦,三十一年春,始知为肠癌,五月十九日病渐重,请赵朴初居士签证遗嘱,谓「常观想观音大士像,曾数梦见,愿接引生西,惟病中持斋未净,深自忏悔,生死大事,烦汝相助。」赵拟约道友念佛,关云:「甚善!可同念观音菩萨。」德森法师坚劝专念阿弥陀佛,求佛接引。关以念观音为妥,不必改念。随众念至傍晚,忽云:「妄念甚多,大士无刹不现身,何至今不见,疑有业障,请众为诵大忏悔文,及念圣号。」约一小时,忽欢呼大士已来,我真乐极!随合掌高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目光常注虚空。随众默念至次日午时,气息渐微而逝,子时后,顶犹温。按居官数十年,及持斋未净,故多病苦业障,幸知忏悔,仍获往生。

  四、接引女居士。续编第七章六节五、林母陈妙莲居士,浙江泰顺县人。民国廿一年持花斋,廿四年患病,子劝茹素,同修净业,病旋愈,即皈依宝林寺融度法师,早晚课,持往生咒,念阿弥陀佛、及观音圣号,寒暑不辍。廿七年九月、忽精神疲倦,十九夜云:「观音菩萨来接我,往生之期近矣。」即屏饭食,惟饮大悲水。廿一日请二僧助念,至廿七日申时,开眼向西,面带笑容,若有所睹,举手作礼佛状,安详而逝,享寿六十三,候通身冷透,顶犹热气外溢,相距数寸,即觉熏蒸,及殓,肢软面如生。

  以上略举接引四众各一人,其中比丘及居士,专念观音圣号,比丘尼及女居士,兼念观音圣号,皆蒙观音菩萨亲来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实证也。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今译)观世音菩萨,起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等五观,来应现教化一切众生,所以你们众生,就应常愿得见菩萨,常时瞻仰。因为菩萨从这五观之中,发出毫无垢染的清净光明智慧,犹如日光,能照破一切黑暗,并能伏灭风火等一切zai 难,常普遍光明,永远照耀世间。

  (浅解)此二、是显意业普观。观有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的五观,以这五观,为应现化度众生的根本。承上文众生的苦难,何以能渐令消灭呢?由观音菩萨、生起真观,照见众生的妄业本空,根本没有业性的自体可得;起清净观,照见众生的自性本来离染,从未受过杂染之所染污;起大智观,照破众生的无明痴暗,显发众生的本有光明;起大悲观,拔除众生的无量苦恼,不再受诸苦恼的逼迫;起大慈观,给与众生的一切安乐,使永远过著安乐的生活。所以你们众生,就应常愿得见菩萨的慈悲加被,离苦得乐,尤应常时瞻仰菩萨的妙相庄严,礼拜供养。瞻仰、是从下看上的恭敬话。无垢清净光,因为菩萨从这五观中,发出毫无垢染的清净光明智慧,犹如日光,故曰慧日,能照破一切烦恼愚痴的黑暗,并能伏灭风火等一切zai 难,如有台风,先念圣号,定即消灭。风火为zai 难中之最大者,尚能伏灭,余不待言。众生之所以有风火等各种zai 难,皆由烦恼惑业之所感召,烦恼的黑暗,既已照破,因亡果丧,各种zai 难,自然伏灭,这慧日的普遍圆明,就永远照耀世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今译)观世音菩萨,现大悲戒体,如雷大震,远播十方,起大慈心意,如妙大云,普荫一切,为众生宣说妙法,如注以甘露法雨,使皆灭除烦恼的火焰。

  (浅解)此三、是显口业普益。口业依于身意,以为授法之本。悲体、是大悲的身体,菩萨以大悲为体,是从严持净戒而得,若要说法,必先现身,为拔众苦,如雷大震,远播十方,惊醒群机。慈意、是大慈的心意,遍缘法界众生,给与快乐,如妙大云,普荫一切。澍、古通注,即灌注,又借作沾濡滋润之意,甘露、为不死之神药,佛常以甘露喻不生不灭之妙法,所说妙法,能滋润众生心田,故名法雨,悟之能证无生,故名甘露。澍甘露法雨,正显口业说法,云雷既兴,法雨普注,甘露同沾。因众生我法二执,烦恼炽然,如大火焰,无由得灭,菩萨注以甘露法雨,使滋润众生的心田,灭除烦恼的火焰。与拔同时,十界得度。一、广显应化诸国已完。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今译)娑婆世界的众生,多好诤论诉讼,经对质官衙之处,或因对敌作战,致陷身军阵之中,各有刑狱或死伤的怖畏,惟有仰仗念彼观音圣号的慈力加被,使众怨和解,息讼罢战,而悉退让分散,得保安全。

  (浅解)此二、正显游于娑婆。娑婆世界的众生,人与人之间,多好诤论诉讼,对质法庭,官处、即官衙与法院,财产声名所系,不免互有牢狱刑罚的怖畏。国与国之间,亦多兴师对敌,从事战争,军阵、即军队排列的阵线,官职身命攸关,不兔互有死伤失败的怖畏。惟有念彼观音圣号,仰仗菩萨的慈力加被,使息讼罢战,所有众人的宿怨仇恨,皆悉和解顿消,各自退让分散,得保官职身命、与财产声名的安全。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今译)观世音菩萨,随机说法的妙音,由于常以妙智,观照世间、苦恼众生、持名之音,即寻声救苦,而为说法,如梵音的清净无染,亦如海潮音之不失时机,胜彼世间一切音声。因为这个缘故,你们众生,必须常念观音圣号,应于念念之中,切勿生疑。当知观世音菩萨,是清净的圣人,对于众生的苦恼,和生死厄难,能为作可靠的依怙。他具有一切的功德,常以慈悲的心眼,等视一切众生,令皆福德积聚,如海水一样的无量无边。所以你们众生,更应顶礼观世音菩萨,以报慈恩!

  (浅解)此明观音大士境智深妙,感应难测,以劝常念勿疑,并劝顶礼。大士说法之妙,不偏空有,真俗圆通,故称妙音。以妙智观照世间、苦恼众生、称名之音,寻声救苦,故名观世音。说法清净无染,故称梵音。说法及时,应以何法得度,即为说何法,如海潮之不失时,故称海潮音。对十界之机,能说十界之法,非世间之音所能及,故说胜彼世间音。以是之故,一切众生,应当常念圣号,自成感应。但于念念之中,切勿生起疑心,以为徒念无益。当知观音大士,已断一切烦恼杂染,被尊为清净的圣人,视大地众生,犹如一子,常在苦恼、生死、厄难的怖畏之中,能为作所依的慈母,所怙的慈父,即能为作有力的依靠。因大士已证真常圆通之体,具恒沙称性的一切功德,常以慈悲的心眼,等视一切众生,只要常念圣号,即皆令得福德的积聚,如海水一样的无量无边。这一偈颂,与前长行: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文异义同。所以你们众生,更应顶礼,以报慈恩!顶礼、即五体投地的礼拜,虽是身业投诚,必先意业恭敬,口业称念,亦即三业供养。这是佛以苦口婆心,劝勉我们众生,要常恭敬持念,顶礼供养,才能感应道交,得福无量。二、偈颂合显已完。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今译)当佛说完偈颂时,持地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走到佛的座前,恭对佛说:世尊!若有善根的众生,听到这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讲观世音菩萨,自在救度众生的三业妙用,和普门示现的神通妙力,当知此人,所得功德,实在不少。

  (浅解)这是结集经家所叙闻品获益,一、持地称扬。持地菩萨、是由常持平地之行,蒙佛摩顶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即心开而证圆通,故名持地。今闻观音妙行,起座赞扬:若有众生,闻此品所述,观音菩萨,对于自在救度众生的身业普应,意业普观,口业普益等三业妙用,和普门示现十法界身,方便说法,具足神通的妙力,当知此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方能得闻,所得功德,实在不少。我们今天有缘听到或看到这普门品时,即应欢喜赞叹,遵佛劝勉,读诵持念,敬礼供养,解说印赠,普劝信受奉行,所得功德,决定更多。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今译)佛说这普门品的时候,在座听讲的大众之中,有八万四千众生,皆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

  (浅解)此二、时众发心。佛说是品,会众得益,发菩提心,学观音行。八万四千,是显其多,亦非定数。无等等、是无有何等之法,可与齐等,佛是最高无上,没有可以与之相等的,但佛佛道同,诸佛与诸佛是相等的,故名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印度话,意译阿耨多罗、为无上,三藐、为正等,三菩提、为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佛三觉圆满之号,超九界以独尊。正觉、异凡夫之不觉,与外道之邪觉;正等、异二乘之偏真,不能真俗平等,圆融无碍;无上、异菩萨之分证,虽能真俗等观,不偏空有二边,然分证未圆;惟佛堪称无上正等正觉。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单的说,就是发菩提心,即发成佛的心,人人皆有佛性,只要发心,决定成佛。观音菩萨是古佛再来,行菩萨道,要想得到菩萨的救度接引,必须发菩提心,常深信切愿,一心持念观音圣号,礼拜供养;或专勤念佛,兼念观音,求生西方,以为正行;请参阅观音灵感录续编第九章礼念方法。更应学观音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为助行;正助双修,才能与菩萨的悲愿相应,有愿必遂,有求必应,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佛闻法,忍证无生,分身无数,遍十方国,广度众生,共成佛道,可为预贺!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导读

(张火庆)

一、西方极乐世界的观音信仰及其反证


  俗云:「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在中国民间的佛教信仰里,最为人们熟知、怀念、亲近的,应是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其在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与精神寄托所代表的意义,颇为复杂,几乎成为多数人宗教经验的主要内容。尤其两晋以来净土根本经典的陆续译出,以及唐善导大师以后历代祖师大德对于净土理论与行持的阐扬,「净土法门」在佛教信仰界广受接纳,持名念佛被认为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横超三界、带业往生的简捷易行道;西方极乐世界的纯净、和平、庄严、富足,使成为人们欣求皈依的方向。在这片安乐国土里主持接引众生大事的,有所谓「西方三圣」:阿弥陀佛是具足无量光明与寿命且曾发起四十八大愿的至尊导师;观世音与大势至则是以其本具功德愿力作为辅佐的两大菩萨。这种完美的组合,透过净土经论的弘传确定,成为信众们牢不可破的印象。现时流行的早晚课诵本,起首便称:「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明莲池大师所作回向文云:「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这是三圣合说,又有:「弥陀身心遍法界,观音观察三轮应,势至威光无边际,普择有缘归本国。」这是三圣分说。因此,在净土信仰里,我们所认识的观世音菩萨是被归属于西方极乐世界的成员,其事业与地位乃从阿弥陀佛分化而来,以「胁侍菩萨」与「补储大士」两种身分而庄严其名;也就是说,在净土经论里,观世音菩萨是「金冠顶戴阿弥陀如来而作其胁侍,助其教化,并且在弥陀灭后,继承其位为极乐教主」的。这种三圣结合的观念,较早出于《观世音菩萨授记经》,大意云:从前「金光明师子游戏如来」出世时,有「威德国王」治理世界,有时入于三昧,从其左右涌出二朵莲华,化生二童子──宝意与宝上──两人均已发心成菩萨,即观世音与大势至。弥陀入灭后,观音补位成佛,名为「普光功德山王如来」,而观音灭后,势至亦补位成佛。这部经说明三圣依次递禅的关系。其后又有《观无量寿佛经》第七观云:「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与大势至二大士左右侍立」,第十三观附言观音与势至二菩萨辅助阿弥陀佛,普及一切教化。又有《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云:「去此不远,正立四方,有佛名无量寿,有菩萨名观世音、大势至。恒以大悲怜悯一切……。」从这些经典所看到的三圣关系,极其完满地达成了摄受群机的思想:象征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所成就的理想极乐世界;有了慈悲柔和、现世救济的观世音;以及有势力、以念佛三昧诱导归依的大势至;两菩萨胁侍递补,便可绵延无穷无尽,功德无边了。

  如上所说,作为阿弥陀佛的胁侍与补位而常住西方极乐世界的观世音菩萨,是净土思想全盛以后的附会。若根据经典反推,则除了前述三经外,尚有如《光世音授记经》、《观音授记经》、《悲华经》等,大致认为观音以及阿閦、宝相、势至、文殊、普贤等,诸佛菩萨,都是阿弥陀如来的因地之子。这当然是为了扩大弘扬净土信仰所作的整合附会,以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来盖括十方三世诸佛的功德并总收一切严净国土的殊胜,令所有众生得以最简易的方法──系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即可当生成就,速出轮回、获无生忍,永不退转。但这种整合归纳的作法,乃属大乘后起的观念,并不能完全说明观音信仰的缘起及其流变;或者说,较早期的佛教经典里,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原本是立场不同、各自独立存在的;虽然后汉支娄迦谶译出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已有提及无量清净佛(即阿弥陀佛)及卢楼恒菩萨(即观世音)的补储关系,但这关系的建立,并不能代表原始观音信仰的真相;而可能是从《大毗婆娑论》、《大智度论》、《阿育王传》、《般舟三昧经》中有关弥勒菩萨接续释迦牟尼佛补储的古老信仰而得到暗示导出的。在这里,有一些反面的证据如:提到阿弥陀佛的最古老与最重要的经典《般舟三昧经》与《阿弥陀经》,都没有出现任何有关观世音的事:其次是唐代译出的经典,如《金刚顶经》及《陀罗尼集经》则提倡阿弥陀佛是从观世音思想发展出来的;而《一切功德庄严王经》、《大方广曼殊室利经》则以执金刚神及观自在菩萨为释迦牟尼的左右胁侍;更可异的是《阿噜力经》则以观世音为本尊、势至及普贤为胁侍。从这些与西方三圣说全然对立或矛盾的经典来看,观世音菩萨原本即拥有独立自主,与诸佛同等尊崇的地位(天台智者大师《观音玄义》引经说明观音过去已经成佛,号正法明如来,而释迦佛为其弟子)。因此,我们可以另外从《普门品》、《华严经》、《首楞严经》及其他经典,或慧远《三宝感通录》、法显《佛国记》。玄奘《西域记》等文献看到作为完全独立的本尊而被崇拜信奉的观世音菩萨。

  

二、观音信仰的原理及特性


  观音名号的梵文中译,较流行的有「观世音」与「观自在」两种。从译成名字的含义里,即已显示两种不同的取向:「观自在」是灵明清纯,无碍自在的宗教活动;「观世音」则是无碍的智慧与丰富的慈爱,浑然融合的宗教人格。但这两种译名及其涵义则统摄的形容了观音信仰的全貌。或者,再从经典上引据,则「观世音」一词,主要有两种说明:《首楞严经》所云菩萨最初修行的法门是「耳根圆通」,不向外闻声而反闻闻性,得到性定解脱: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

  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

  现前:忽然超越出世出世间,十方圆明。

  而《法华经普品门》则说明菩萨慈悲济世的本愿是「寻声救苦」,只要受苦众生专心称念菩萨名号,而与彼愿力感应道交,便得救度: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这两部经所云,若分别而说,则前者是自利,后者是利人;自利为智,利人为悲。

  至于「观自在」的名义,主要以《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为代表而总括前两经典的内涵: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不论是自利与利人,悲智双运,都能得到大自在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这两种名号在于终极整合的意义上是一致的。但为了侧重说明菩萨「称名求助的济世本愿」的特性,我们选择使用「观世音」的名称,作为方便解说。首先,从有神论的客体上说,「观世音」意谓:菩萨能以佛的圆融智慧来观察十方世界,感应一切受苦众生求救之声音,随令解脱,均得离苦得乐,消灾免难。若从自性论的主体上说,「观世音」是所观的个体对象,能观的是众生内心的灵性;或者说:观音是众生的「自内证」,众生只要一心称名,即可得到与佛菩萨齐等的信念妙方,在音声中,「观音」自然出现。这种说法是把菩萨因地所发的誓愿看成众生内在的自性,众生念观音即是念自性,因此,众生的得救虽可说是菩萨的功劳,其实亦是自性的解脱;从大乘般若学而言,即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或者「修习空花梵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这是能观与所观。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到后来都在般若智慧里泯绝名相的对立,成为《金刚经》所云:「如是灭度无量无边无数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总结的说,从观音名号而生的信仰,不仅是「应现人性必然的希求所产生的慈悲本体」,也是「以行深般若波罗蜜为原流的智慧尊者」;在这个充满矛盾与苦恼的世间,担负起皈依真理者所感应的,不可思议的「勇猛性格」。因此,受到广土众民熟悉亲近的观世音菩萨,是表现出应现自在,广大灵感,寻声救苦的慈悲权化的形象:

  观世音菩萨即是以倾听现实苦恼众生至诚祈愿的音声,契机而现的绝对圣者,其特性如何?我们从大乘佛教的「菩萨」一词探其意涵,可以得知菩萨是依「誓愿」而存在,其生命本质就是为了有始有终的实现誓愿。几乎所有菩萨在因地修行时,都会发起弘誓大愿,而这些誓愿在内容与对象方面的差异,就成为他们分别努力的目标,并决定其道果成就的特性。古德云:「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菩萨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求法、而发愿、而苦行的,观世音菩萨的誓愿,在《普门品》偈颂有总赞云: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十亿佛,

  发大清净愿。

  这里所谓「弘誓」、「清净愿」的具体内容如何?我们可以从悲智双运的观点,作如下的分说:

  ┌(1)与 乐──满 愿─┐

  慈悲┤    ├现世利乐

  └(2)拔 苦──救 难─┘

  ┌(3)权说法──现身度脱┐

  智慧┤    ├出世道果

  └(4)施无畏──观照般若┘

  这四项内容可说涵盖了大乘佛法的全部精义。有一首流传的诗赞颇能说明观世音信仰的形象:

  观音誓愿妙难思,赴感应机不失时;救苦寻声磁吸铁,现身说法月应池;

  尘刹国中咸事济,婆娑界内更垂慈;深恩穷劫莫能赞,冀愍群萌各护持。

  在相关的经典如《华严经入法界品》第二十七参云:

  我住此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如来所,普现一切众生之前,或以布施

  摄取众生,或以爱语,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或现色身……或现种种不

  思议色净光明网……或以音声……或以威仪……我修此大悲行门,愿常救

  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我以此方便,令诸众生

  离怖畏已,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

  这段经文主要是从「权说法」与「施无畏」而言。稍后的其他经典亦有时专注于其中几项以表现观音菩萨誓愿的特性,如《悲华经》云:

  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

  ,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

  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得安乐故……。

  此段经文主旨与前经略同。而《十一面神咒心经》则云:

  我今说之,欲利乐一切有情,灭一切恶故,心所愿称遂故。

  著重于「与乐满愿」。唯同经又说诵此咒百八遍者,现身获得「十种胜利」及「四种功德胜利」,其内容则包括全四项誓愿。

  另《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云:

  今当欲说,为诸众生得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得富饶故、

  除灭一切恶业重罪故、离障难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诸善

  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

  并列举「十大愿」、「得十五种善生」、「免十五种恶死」等。把誓愿功德扩展到无所遗漏;尤其额外的是「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明显的是在净土思想流行后,顺应时势而补入的,此外,《首楞严经》以「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及「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无畏功德」;郑重恳切的说明观音誓愿的殊胜。

  总结上引经典所述观音菩萨誓愿的特征是:

  1、没有界限的普遍性──普门示现神通力──救济一切zai 难苦痛,满足所有愿望希求。

  2、除去当前人间的苦恼患难,寻求真正安乐的日常生活,而不标榜娑婆与净土的对照与厌欣。这两个特征使得备受苦难的广土众民特别忆念、亲近他,然而,众生应以何种方式取得观音菩萨的护持垂愍与消灾解厄?如此广大深重的誓愿,应如何修持乃得感应?「净土宗」以念佛为往生的法门,而念佛又大略分为「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四种,有层次及难易的差别。观音信仰所取者即是最简易直截的「持名」──称我名号,即得解脱──这种形式是与「观世音」的取义有直接的关系,并且也是世界上所有宗教共有的观念──源于人类天性,于遭遇苦难时,自然发出求救的赤子般天真的呼唤──而观世音菩萨常以庄严的女性身表现慈悲柔和的母性,感应了众生的呼求。且由于菩萨具有无事不知、无时不观的全知全能的普遍灵性,乃将一切众生视如自己子女,毫无分别的伸出救援之手,无论如何罪大恶极的人,亦一视同仁,平等救济。真正可说是绝无选择的「有求必应」,并且,这种救援又包括精神的烦闷与肉体的痛苦。前引《普门品》已有「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的感应道交之说:《华严经》亦云:

  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体,皆得免离一切怖畏……。

  《悲华经》云:

  若能称我名字,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则云:

  汝等当一心称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大悲大名称,救护苦厄者……

  这些都是专从菩萨名号说明持名称念的利益;而密宗盛行后,观世音被视为独立本尊,于是出现许多心咒,并以持咒取代称名,或者两者并行,如《十一面神咒心经》云:

  我由此咒,名号尊贵,难可得闻……称我名者,皆得不退转地……

  况能于我所说神咒,受持读诵,如说修行……

  《大悲心陀罗尼经》则更加入弥陀佛号:

  发是愿已,至心称念我之名字,亦应专念我本师何弥陀如来,然后诵咒。

  这样层层附加,使原始简单的称念观音名号的形式,变得复杂而沦于附庸,已经违背了观音誓愿的普遍性与亲和力。

  「称名」形式的意义,除了前述源于人类天性的呼声外,另有属于宗教心理过程的深层诠释,即「主观的内心与客观的本尊融合在一起,成为契机,入我我入,进展为三昧,成为自内证的表现,得以解脱烦恼苦闷」;而这种称名三昧亦即是「观心」,由观智而照见自我心性,开发如来藏。因此,从自内证与观心的理论上说,所谓观音「普门示现」的自在神性,其实就是「众生自心的灵性」,当众生至心唱念观音名号而进入三昧境界时,本性中的圣灵即时发酵而出,被看作观音显现感应而来。

  

三、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思想


  说明了脱离西方极乐世界而成为独立本尊的观音信仰的特性之后,再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内容思想。这品经文可说是观音信仰的基础,也就是根本经典。据学者考证,《普门品》原本是独立单行的,约成立于大乘诸经典结集初期,可能是印度海滨或补陀洛的宗教学者作成,其年代早于《法华经》。而因为都是演说诸法实相的妙理,且以「多宝佛塔」的涌现因缘作为联系,后来遂收录一起,成为第二十五品。又此品属于早期经典,仍保留原姶宗教特色;假如把它与《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相比较,其特色更明显:《心经》是亲自在菩萨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宣说五蕴皆空的般若真理,其文字理路极为透彻精妙,哲思内蕴则幽玄简明,应当是大乘佛教思想圆熟期产生的经典,可能从大般若经中选萃浓缩而成,并附载密教神咒。相反的,《普门品》的长行文则极为素朴,所说哲理反映了人间性现世利益的希求,尤其「脱七难」、「应二求」的内容正是古人最惊怖的灾厄现象以及最关心的继嗣问题;再加上「除三毒」、感应事迹,以及无所不至的摄受力等;而「三十三身应现」的例子,可能是从印度古代吠陀经典的天界神话演绎而来;凡此种种都与原始宗教的民间信仰一致。

  由于具备这种原始与民间的特色,《法华经》译分到中国后,唯独此《普门品》特别受到民众的信受奉行,而产生许多臆测与传说,如所谓观音大士慈悲心切,与此婆娑世界的因缘最为深切;或者说因为中国北凉国王沮渠蒙逊持诵《普门品》而消除多年的业障病,故极力推广此品,成为人人熟知能念的佛经。后来的人更由于观世音「救苦救难」的特性,而把《普门品》与《大悲咒》、《心经》、《白衣大士神咒》、《观音佛祖大救苦心经》、《观音十句延命经》等编集成册,成为完整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课诵本;这里面可说经咒不分、佛道混杂,却表现了民众对于观世音菩萨及《普门品》的选择性的价值取向。更进一步在普遍而长期的持诵经验里,发生并流传许多感应事迹,亦被集中收录成专书,即所谓《持验录》、《感应记》等,其内容项目包括救焚、救溺、脱险、MIAN杀、愈疾、除祟、拯随、佑岁、赐福、得子、应化、说法、证果、瑞应……几乎无所不能,且依时代的演进,仍不断的适应扩张。此外,淅江南海也建立起「中国普陀山」的观音道场;而民间更流传著由楚庄王女妙善公主修行成道的「中国观音」;道教神谱里,不知何时也出现了「观音妈」;这些都是把观世音菩萨本土化的显著例子,在这本土化的过程里反映了两个事实:一是中国信众对观世音的特殊偏爱;一是以慈悲与灵感两项特性,约化了观音的形象──此即「普门示现神通力」的观念,而这种观念的起源与代表性经典便是《普门品》。

  《普门品》的经文大致分成「长行」与「偈诵」两部分:前者成立年代较早,后者则是后来附加的(约产生于佛灭后第五百年间)。这两部分除了重复申说共同的基本观念外,长行又偏于宣讲救苦满愿与示现度化的神通力,偈颂则发挥弘愿深誓与三业普观的方便智。全品的文章结构,据演培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的分解,大致区别为三段:

  

(一) 长行别示


  这是无尽意菩萨在法华会上向佛当机请问,佛则备示感应以答之,往返问答的过程里,宣说了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及示现说法的化迹。以下又分两层:

  

1、得名所以


  按照《法华经》的顺序,第二十四品介绍了东方妙音菩萨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而任运自在的住世教化众生之后,接著第二十五品,由无尽意代表会众请问「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的回答,先是总标「寻声救苦」作为定义,其次则别示「持名感应」──即所谓火不能烧、水不能没、罗刹不能贼、刀杖不能杀、恶鬼不能逼、杻械枷锁不能囚、怨贼险路不能害──解脱七难,在前面已经谈到它最初只在反应原始宗教的人间希求,但大乘思想成熟后,又有学者为它附会上人性意义的解释,如嗔恚(火)、爱欲(水)、怨杀(罗刹)、骄妒(刀杖)、诡计(恶鬼)、我执名利(杻械枷锁)、烦恼迷惑(怨贼险路)等。这种附会固然具有某种程度的象征作用,却不如保存其现实外境的面目,因为接下去又有「离三毒」──贪、嗔、痴;「应二求」──求男、求女;文字表面的意思已够充分完整,无须额外引申。在广显称名感应的例证后,以「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作结,普劝持名供养。

  

2、游化方便


  前层由称名感应以表现菩萨的「大威神力,多所饶盛」,是现世的利乐;这层则以游化十方说明菩萨「开示佛法,度脱迷途」,是出世的解脱,无尽意菩萨在这里提出的问题是「云何游此婆娑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这三点总括了菩萨身口意三轮的度世法门。佛的回答先是广显「游化诸国」,包括三圣、六天、五人、四众、诸妇、二童、八部、力士等,所谓三十三身应现说法,使众生随缘得度。这三十三部身适用的范围虽广,却是泛指三界国土具有特殊身分的众生;在其次回答「游于婆娑」才专说此间一切有情,以能施无畏而显其妙德。最后则以「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以及「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婆娑世界,」作结并普劝供养。

  

(二) 偈颂合显


  长行文在无尽意菩萨以颈间璎珞作为供养,而观世音菩萨将彼转供释迦牟尼佛与多宝佛塔后,即已结束(但全品最后还有一段称扬闻法利益的话,可视作独立单元)。接著是无尽意「以偈问曰」,把长行文的内容用五言句法重复申说,这部分的文字结构也分两层:

  

1、得名所以


  以「汝听观音行……能灭诸有苦」十句总标观世音菩萨的弘誓大愿、善应灭苦。其次以十二次「念彼观音力」共四十八句,别显「免三灾、脱八难」的威神力。这里所列举的项目与长行文仅有火坑、巨海、囚禁枷锁、罗刹诸鬼,怨贼刀杖等相同,其余如毒龙恶兽、蛇蝎毒烟、山顶堕落、王难临刑、咒诅毒药、雷电雹雨等,皆是添加的;最后以「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四句作结。

  

2、游化方便


  前层点出「妙智力」作为菩萨救苦的凭借。接著这层先从三业普应以广显「应化诸国」。从「具足神通力」以下八句是身业;「真观清净观」以下八句是意业;「悲体戒雷震」以下四句是口业。其次以「诤讼经官处」以下四句,及「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来正显菩萨的「游于娑婆」。最后更以菩萨慈悲,能作众生依怙,是故应常念顶礼。

  

(三) 闻品获益


  前两段长行文与偈颂,是《普门品》的本文,都是由无尽意菩萨发起与佛的当机问答。此段从文字书写上应该是长行文的部分,但被偈颂隔开,且改由持地菩萨向佛称扬闻说此品的利益。因此,它可以视作独立的段落,或者称为「流通分」。经文云:「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这是佛经的惯例,为赞叹世尊说法的特殊,并尊重「佛法难闻今已闻」的因缘,只要能够参加法会、亲近如来。闻说教示,都是功德无量的。为此,学佛众生应当发愿:请佛住世、劝转*轮。最后一句经文是:「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编者注:此处疑漏一「等」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称为「时众发心」,是顺著前面闻法功德而自性发起的勇猛精进心。原本也是佛经的惯例,在正式说法完毕,会众「欢喜赞叹、信受奉行、作礼而去」。而《普门品》以发挥菩提心作结,乃是劝请一切闻法众生,从此发心学菩萨行,与观世音的悲愿相应,如此才得自度与度人。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释

(宣化上人)


  这一品名叫做普门品。有很多的意思。现在先讲这个「药珠」。因为「药珠」,所以说「普门品」。

  什么叫「药」呢?「药」就是药王树;什么叫「珠」呢?「珠」就是如意珠。什么又叫药王树?这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到山上去砍柴,砍回来的柴,就担到街市去卖。遇到一位医生,医生看到他这一担柴里面放光,于是就把他这担柴买回去。到家里把柴打开来一看,里面有一棵药王树。这医生得到药王树后,无论任何疾病,只用这棵树在病人身上轻轻一敲,或者轻轻一打,无论什么病就完全好了,救了不少人。就因为这样,所以叫「药王树」。

  「珠」,就是如意宝珠。什么叫做如意宝珠?如意,就是遂心如意,也就是令你欢喜、满意。满足你的要求,成全你的欲望。你想要吃好东西,如意珠就现出好的东西来,不用你去买。你想要穿好的衣服,只要你对这如意珠想一想:「我要件最美丽,人间最稀有的衣服。」这时如意珠就现出你所欢喜穿的衣服。甚至你想要房屋,它也可以现出来。你想:「晚间我想住一间最豪华的房间。」这宝珠也就现出房子,这一夜住宿以后,第二天房子也自动回到如意珠里去。你想吃东西,如意珠所现出的东西,既不会多也不会少,恰到好处。你穿衣服,也不必预备衣架子,只要把衣服脱下,它就自动回到如意珠里去,所以叫「如意」。如意珠有多大呢?是很小的一粒珠,可以随便带在身上,又不重、又不占地方,所以叫如意珠,遂心如意,妙到极点。总而言之叫「如意珠」。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就等于这棵药王树,这颗如意珠,能遂心满愿。只要你能诵念普门品,所求的事情,就能满愿。但可不是今天念,明天就有功效。必须先打一个稳固的基础,如造楼房要先打好地基,地基打不好,楼房也就没有法子建造了。「普门品」虽然好像药王树和如意珠这么灵感,这么不可思议。可是你要先念普门品,天天念,念得观世音菩萨他认为你合格了,认为你有这个诚心了,然后你就所求如意、遂心满愿。不是说平时也没有念过,到时候就想求感应,即刻便有灵感。那一定要你平时用功修行,到时候「普门品」就好像药王树、如意珠,有不可思议的微妙,不过首先要自己去念。

  有人说:「佛教里面有太多东西要学了,又念楞严咒,又念大悲咒,现在讲『普门品』又要念普门品。这么多功课、我们那有这么多时间呢?」你不需很多时间,只要每天少睡一个钟头、少讲一点闲话,这些工作都可以做到的。如果你不想遂心满愿,说我无所愿求、我没有贪心、嗔心,也没有痴心,那你根本就不需要念,那就没话可讲了。要是觉得你将来或者会遇到什么事情,要求观世音菩萨或者佛来帮忙,那你就应该多学一点佛法。佛法犹如大海,你连一滴都未喝就嫌多了,那将来这大海的水一定喝不完的。不过,只要尽你的力量,需要多少就饮多少,佛法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应尽你的力量来运用佛法。

  因为「药珠」的意思,所以要说这普门品。

  还有一个意思,叫「显密」。「显」,就是明显;「密」,就是秘密。这缘起你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的时候,得到显明的感应;有的时候,得到秘密的感应。

  明显的感应,就是人人能看见、人人都懂得。譬如观世音菩萨救护众生,在普门品上说:「设入大火,火不能烧。」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讲述耳根圆通时也说:「火不能烧,性火真空,性空真火。」譬如,你正坐在房里,一心一意念观音菩萨,而无意中著了火,这时只要你能诚心念观音菩萨,那么纵使邻居的房子烧了,你的房子也不会烧的。但这要无意中的而不是故意。如果你故意去点一把火试试看,我的房子会烧吗?那是必定会烧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根本想试验观世音菩萨,就因为你信不真切,所以才要试一试。就好像人有一位朋友,想知道这位朋友对我是否有真心,是不是个「拾金不昧」的好人。于是等我这位朋友来了,便故意把五百块钱放在地下。如果我不看著他,他要是个好人,就不会把钱拿走。为什么你要试验你的朋友?就因为你对这朋友没有真正的认识,不知道他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所以才去试验他。观世音菩萨在经上说的:「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你若对这个没有一个信心,观世音菩萨也不会来管你这么多闲事。你想自杀去跳海说:「我跳进大海中,看看是否得到浅处?」假设你以试验来推测观世音菩萨这种神通妙用,根本就没有信心。你若对菩萨没信心,他可不愿意多管闲事的。你说:「我不试验,怎能知道究竟是真的或是假的?」你知道是真的又怎样?你不知道是真的又怎样?你知道了一天还要吃饭。穿衣服,才能活著,那你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明显,是人人都知道的,如邻居房子烧了而你的房子居然不烧,这不是「显」吗?人家都知道:「啊!那个人念观音菩萨有感应的,他信佛真是有点妙处。」有感应了,这就是「显」。

  又有秘密的。秘密;是你本来有一个zai 难,或者你应该掉到海里被水淹死,但无形中观世音菩萨来感应了,令你不遇到这种危险,秘密把你的zai 难消除了,这就叫秘密。这个人应该被火烧,但因为他信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就默默中把他的zai 难解除了,这也是秘密感应。甚至你坐飞机,本来应该失事;现在交通虽然方便了,但死亡的人也多了。有的时候飞穖失事、火车失事、巴士失事,很多人罹难丧命。在这种种情形之下,因为你念普门品,因为你念大悲咒,因为你信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便在默默中,又叫冥冥之中,总而言之,就是人所不知道的,他就为你化凶为吉。所谓:「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因之,为了「显密」的关系,所以说这部「普门品」。

  普门品有「显密圆通」,显也圆通,密也圆通,显密都得到圆通,所以普门品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这普门品有种种妙用,大悲咒也有这种妙用。我说一件感应的事情。在我家乡东北,有一个种田的农人,家里颇为富裕。某年秋天,他把农作物装上车子,运到城市去卖。卖完了食粮便把钱带回来,正在此时,就离家约有三里路的前面,遇到很多土匪在打劫。这个财主看见前面有打劫──怎么办好?逃吗?在土匪的监视之下也逃不了,但若不逃走,一定是被抢。于是乎他就念起大悲咒来,这个赶车的还照常往前去。走到快接近土匪时,忽然看见从土匪里走出来一个人,走到他的车前面说:「你把鞭子给我,我来给你赶车!」这个人也就让他执鞭赶马车,从土匪旁边走过去,而土匪们好像不见不闻似的,所以也没有打劫他。等这些土匪看不见了,这赶车的人又把鞭子还给他说:「你现在赶著走吧,没有事了。」这财主一看这个给他赶车的人是从土匪中跑出来的,一定是土匪了,说:「先生,你今天对我这么好来救我,令我没有被打劫,请问你贵姓?在什么地方住?将来我好到你府上拜谢去!」这个人就告诉他说:「我的名字叫阿逝孕。」

  各位念大悲咒时,在大悲咒上不是有一位护法名叫「阿逝孕」的?在阿逝孕图片里,是在肩膀上长了两个翅膀的,这位护法就叫「阿逝孕」。可是当时这个财主想:「啊!谁叫阿逝孕呢?谁呢?」这时他忘记了,忘了这个阿逝孕就是大悲咒的一句咒语,也就是一个护法。等这位阿逝孕走了,看不见阿逝孕了,他才想起:「啊!这不是大悲咒里面的一个护法叫阿逝孕吗?」于是想去找阿逝孕,也找不著了,不知阿逝孕跑到什么地方去?所以这是大悲咒里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假如这个财主想:「我念大悲咒看看灵不灵?」阿逝孕也就不会来救他了。正因为他没有考验的心,只抱一个信心:「我念大悲咒就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果然就遂心满愿,没有给土匪打劫。

  这一部妙法莲华经,共有七卷,内中分开二十八品,这一品文当二十五品,在经文的本子是第二十四品,因为其中少了一品「提婆达多品」。这一品显扬观世音菩萨的功德神通妙用,不可思议的境界。

  在前面讲到「药珠」,现在再讲「人法」。什么叫「人法」?「人」,就是观世音菩萨;法,就是普门所示现的法门。这观世音菩萨,他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所以是不可思议的人物。他又说普门示现有求必应,无感不通的法。这种「法」叫做不可思议的一种法。因为不可思议,所以叫妙法。因为这个「人」也是不可思议,故亦可称为妙人。既然是妙人、妙法,方堪名「普门」,才能名实相符。因为「人法」的因缘,观世音菩萨才说这「普门品」。

  第二种的意思,就是「慈悲」。因为「慈悲」的因缘,所以观世音菩萨说这「普门品」。什么叫「慈」呢?慈能予乐;什么叫「悲」呢?悲能拔苦。观世音菩萨救众生的七种难,解除三种毒,应众生两种求。这七难在经文里会详细的说明。简言之是:水难、火难、风难、枷锁难、黑风难……等等有七种。解三毒,三毒是什么?就是贪、嗔、痴三毒。应二求,就是求男、求女这两种求。

  众生都有这三毒:贪、嗔、痴。若人多贪,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贪。若人多嗔,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人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这个贪讲起来很多。嗔,讲起来也不少。这个痴,正好不多也不少。说它多也不算多,说它少也不算少。什么叫痴呢?简单的说就是愚痴。什么是愚痴?就是没有智慧,不明白,见理不真,所以叫愚痴。见到这个理论不正确,知其然,不知其当然。根据中国王阳明先生的学说:愚痴的人,乃是因为他未能「知行合一」。王阳明说:这个人为什么没有去做呢?就因为他不知道,所以他就不去做。他若是知道就会去做。王阳明说:他知道了而不去做,那还是没有真知道。若真的知道,就一定会去做的。王阳明在中国是一位很有名的学者,他的学说是「知行合一」:人若真知道了,他一定会实行;没有知道他才不去行。也就是说他要是真正明白了,就不会再做愚痴的事。他为什么做愚痴的事情?因为没有明白。所以我说这是见理没真。试举出一个例子来讲,譬如这愚痴的人说:「好花常令朝朝艳,明月何妨夜夜圆,大地有泉皆化酒,长林无树不摇钱。」贪花的人,生出愚痴的心说:「我要这朵花,永远是鲜艳而不凋谢,要这朵花时时都开放著,朝朝都长得这么美丽。」那个贪月圆的人就这样说:「明月何妨夜夜圆?昨天晚上的那个月亮是圆的,若是每一天晚间的月亮都是圆的多好!天天到外面去赏月,这种月亮辉映灿烂的,也不必点电灯,又省钱,天然的光辉多好呢?」这不是愚痴吗?月有盈亏,花有荣凋。花开就有花谢的时候,月圆就有月缺的时候,这是一种天道循环。好喝酒的人就想:「我每天去买酒,买威士忌、白兰地,是很贵的,若是地上所有的水池变成酒池,这时候我想饮酒就到那水池取酒,这多方便!」还有贪钱的人,他就想:「我现在去做工赚钱,非常的困难,如果每一棵树变成摇钱树,树上都结成元宝、美金,若是我想用钱,便到那地方去取,这多方便!」但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都是愚痴的幻想。还有最简单的例子,有个人没有读书,甚至连小学都没有念过,中学更不要提,他就想要得到一个大学博士的学位。你说岂有此理呢!小学都没有读,大学的博士学位怎能就这样给你呢?还有一种人,他根本没有去种田,到时候就想收谷。这都是愚痴,甚至也没有买马票,到时候就想中头彩。这都是一种愚痴的想法。可是一般人多数犯这种妄想不劳而获的毛病,那么该怎么办呢?有这种毛病就应该把它改了。

  观世音菩萨他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这就是一种大悲;他又利乐一切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这是一种大慈。因为大慈大悲的因缘,所以才说这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有一种,是「福慧」的因缘。福,观世音菩萨所以能寻声救苦,分辨世间一切的音声:善声、恶声、苦声、乐声、是声、非声,乃因为他有真正的智慧。他这种智慧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因为他普门的布施,以这个法施给众生,故他有此福报,而福德庄严。所以这是由于福慧的因缘来说普门品。

  又有一个「真应」。真,是观世音菩萨以他的真身的妙力来救度七难、解除三毒、满足众生之二求,这是以真身的妙力。他又现三十二种的应化身,这叫应身,用以来教化众生,所以有这「真应」的因缘。

  说这普门品又有「权实」。观世音菩萨以这个法身的力量,在默默中,就是秘密之中,来利益众生,这叫「实」。他又以三十二应化身来教化众生,这是「权」。权就是权巧方便,也就是说暂时间用这个方法,不是永远的。又因为观世音菩萨以这权实的因缘,所以才说这普门品。

  还有一个因缘叫「本迹」。什么叫「本」呢?「本」就是根本;「迹」就是踪迹的迹。观世音菩萨以一个法身而普度一切众生为「本」,他以应化身教化众生为「迹」。观世音菩萨的法身有如月光,他的迹就好像「月照千江」的道理。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一个月光照一切的水,而一切水里头的月,都是从这一个月的本身现出来。水里的月就是个「迹」,天上的月就是个「本」。这是以「本迹」的因缘,故说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以一法身来普现于一切众生心,令一切众生都改过自新,回新向上,离苦得乐,究竟成佛。讲到这个地方,有人就说:「啊!难怪我不改过自新,原来观世音菩萨他没有现到我的心里来,所以我有什么过错也不愿意改。」抽香烟的人就想:「大概观世音菩萨不加被我,不帮我的忙。」好饮酒的人说:「我想学佛法,可惜我戒不了酒;这大概是观世音菩萨的罪过,他不帮我的忙!」于是他就对观世音菩萨生出一种仇怨的心说:「这观世音菩萨太不公道了,为什么你帮忙旁人,不帮忙我呢?」这真是愚痴上再加愚痴,这是双重愚痴。为什么观世音菩萨不加被你?就因为你不听观世音菩萨的教化。你听见「观世音菩萨」这名称,就应该改过自新了,就应该清净头脑,「悟以往之不谏」,知道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算了。「知来者之可追」,将来的应该往善道上走。可是你明知故犯,那是罪上加罪。所以责怪观世音菩萨不保佑你,是一种错误。观音菩萨时时都想保佑你,可惜你把你心里的门总是关著,不让观音菩萨进来,观世音菩萨只好叹气:「啊!这个众生真是可怜愍者,太可怜了!」所以你不要怪观世音菩萨,应该怪你自己不争气。

  以上说的是「本迹」。还有一种因缘就是「缘了」。「缘」就是缘因,「了」就是了因。什么叫了因?就是把这个因断了,也可以说是明了因果的因。我们现在来听经闻法,有的从华盛顿州西雅图来的大学生,有的读博士、硕士也来读佛法。为什么这些人要从老远来到此地,来参禅打坐,学习经藏,研究佛法呢?就因为要了这个因。听经就是了因的种子。你有听经的因缘,这是个「缘」因。故因为「缘了」的因缘,所以说普门品。

  还有一种叫「智断」。观音菩萨他以他的智慧、智德庄严,来教化众生,是位智慧的庄严者。「智」慧叫智德,即是「智」的德行。「断」,断德,即是断除一切无明。这断德又可以叫福德,因为他把无明断了,所以有真正的福德庄严,好像佛似的,福也足、慧也足。观世音菩萨虽然是菩萨,但是他有福德庄严也有慧德庄严、所以「智慧」,也叫福慧。以上合起来共有十种的因缘,所以讲这「普门品」。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亦呼后秦,是一个时代的名称。

  「三藏」,什么叫三藏呢?就是:经、律、论三者。经,梵语叫修多罗。此云契经,契是契合,经是经常之法。契合者,就是:「上契诸佛之妙理,下契众生之根机。」往上讲,意思就是这经典和诸佛的妙理是一样的。往下来说,对众生的机缘也是契合的,可以教化众生。经藏里面包括有定学,定者是讲定律。律藏,就是戒律。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十重四十八轻菩萨戒。此外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就有三百四十八条戒。研究戒律有什么好处呢?你若有戒才能生定。论藏,就是包括慧学。经,就是定学。律,就是戒学。论,就是慧学。所以也就是戒、定、慧。这论藏是佛当时到各地方所讲的道理,所议论的道理,再由后来的祖师(佛的弟子)互相讨论这个「道理」而注释的「论」。譬如:大乘起信论、百法名门论、成唯识论、大智度论等……有很多的。这「论」就包括一切的智慧,所以叫「三藏」。为什么叫它为「藏」呢?藏者,就是包藏著很多道理在里面,这叫「三藏」。

  姚秦就是时代,三藏就是经、律、论这三藏。

  「法师」,什么叫法师呢?这「法」就是佛法。「师」就是师父、师表。怎么叫师表?是能作一个榜样、一个模范、一个好的法则,此叫师范。而这个「法师」,有的时候说:以法施人,以佛法来布施给一切众生,这叫「法师」。又有一个讲法:以法为师,以佛法作为他的师父,这也叫法师。还有很多种讲法,不过大略的意思就是这样。

  「鸠摩罗什」,是翻译者。鸠摩罗什是梵语,不止中文,英文也一样:童寿。这个「寿」在此就当长寿讲。这位鸠摩罗什虽然是个小男孩子,可是他已有长者的风度,有长者的德行,故名童寿。并不是说他的寿命长如老人,而是他具有长者的这种德行。

  「译」,就是翻译。也就是把它由印度(梵文)文翻译成中文,而意思是和梵文一样的,所以中国的佛经和印度佛经所翻译的意思是一样的。此是讲翻译人。为什么要把翻译者放到经本的前面?因为当时假如不是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来,提倡翻译佛教的经典,这些经典就不会这么快传到中国来。为了纪念鸠摩罗什法师的功德,所以把这位法师的名字,记载到经本的前面,一方面是要纪念法师的德行,一方面是要鸠摩罗什法师负起这个责任,有什么错的地方,翻译不对,因果都在他的身上。鸠摩罗什法师在他将圆寂时,曾经这样说过:「我翻译所有的经典,如果完全没有错误的话,将来我死后,荼毗时舌头不坏。」果然在鸠摩罗什法师圆寂时,经荼毗后而舌头仍完整不坏。由此证明他所翻译的经典是一点也没有错误。因为有种种的意思,所以把「鸠摩罗什法师」这个名字,放在经的前面,作为后人一个永远的纪念,使永远不忘鸠摩罗什法师的功德。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尔时」:就是当尔之时。什么叫当尔之时?就是当时无尽意菩萨在法华会上,请问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字的因缘的时候;也就是此时,在说完妙音菩萨本事品后,现在说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个时候。有一位无尽意菩萨,什么叫无尽意?总起来有三种的无尽。第一是:「世界无边尘绕绕」,世界是无量无边的,我们不要以为这世界就是我们眼睛所看得见,耳朵所听得到的,这就是世界的一种边界。不是的,这世界有无量无边那么多,有此世界、他世界、无量诸世界;此国土、他国土、无量诸国土,无尽无穷的,所以叫「世界无边尘绕绕」。什么叫绕绕?绕,就是绕乱;绕乱就是不定的意思,不定也就是动的意思。尘就是不清净,世界上有很多微尘,试看太阳一出来,在阳光反射的光线上、可以看到无法计数的微尘,在空中上上下下,飘摇动荡,忽高忽低的。这些微尘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世界上这么多尘土从那儿来呢?溯本穷源,追究这微尘的根源是非常重要的。这一切尘是从每一个众生心里所生出来的。为什么?因为众生心里妄想太多了。妄想就好像尘一样,绕绕不安、恒常变动的样子。试看,我们所能察觉的妄想已是多得不知其数,所察觉不到的更不知有多少?有数不过来那么多!在楞严经上有讲:在一念中就有九十个刹那。刹那,是一段非常短的时间,而一刹那之中就有九百个生灭,所以「世界无边尘绕绕」。

  这世界是怎样有的?是因为我们众生依真起妄。一念的妄想,而变成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一切的世界继而成立。这也叫「世界无边尘绕绕」。

  第二是:「众生无尽业茫茫」。世界是无边的,就因为有世界,所以也就生出众生来。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有很多种的因缘和合而生。大概来讲有四种: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怎么会有胎生呢?胎因情有。胎生是因为有这种爱情,因而有了新生命。卵因想生,是由想而成的。湿生是依湿而生,在那个有湿气的地方也就生出来了。化生即变化而生,是自然能变化而生的生命,不靠父母之缘而生。再详细的讲有十二类的众生,其余八种: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有这么多的众生,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众生是从佛性那儿来的,所以才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虽然所有的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不是说众生就是佛了,不是说不修行就成佛。必定要用功去修行、参禅、学佛法……这样才能返本还原而成佛。不是说众生现在就是佛,不用修行了,这简直是一种邪知邪见!而是必定要修行、学佛法、依教奉行,才能成佛。因之,说众生是从佛性出来的。

  第三是:「爱河无底浪滔滔」。「爱河」,是指男女的爱;不单人类讲爱,就是异类、畜生也执迷不悟地执著这个「爱」,尤其畜生更不明理,所以其淫欲心非常重。它们时时刻刻都想行淫欲。若能清心寡欲,自净其心,割爱断欲了,就离成佛不远了。这「爱河」是没有底的,越陷越深,越深越向下沉,是没有「底」的。「浪滔滔」,这种波浪滔滔是连绵不断的,就像水波浪。为什么海水上会有波浪呢?就因为众生心里有波浪。众生心里有波浪,就因为爱河有波浪,这个「爱」你想扯也扯不断!用再利的刀想把情爱斩断,还是不容易的。但你若真正有了智慧,对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所谓:「慧剑斩情丝」。没有智慧的人,就掉在爱河里,越掉越深,掉到什么地方呢?根本就没有个底。越掉越深、越深越掉,就是往下降。总而言之,没有完了的时候,是故名为无尽意。

  因为这三种意思,所以无尽意菩萨,欲把这无量世界,变成极乐世界。欲将无尽的众生,都教化成佛。又把这无底的爱河,统统填上。所以无尽意菩萨,名为无尽意。

  菩萨,这两个字是简称,具足云「菩提萨埵」,是梵文。中文的意思,菩者,觉也;萨者,情也。菩提,就是觉道。萨埵,就是个有情。也就是用觉悟的道理,去觉悟一切有情。用自觉的这种道理,去觉悟一切众生。就是我开悟了,我也想办法教每一个人都开悟。这叫自觉觉他。那么菩萨又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菩萨是从众生这儿来的。菩萨原来也是个众生,和你我他所有众生是一样的,没有分别。不过,他是众生里面的一位觉悟者,是有情中的一个觉悟者。我们这个众生,就是众生里面的迷昧者,还没有觉悟。你如果今天觉悟,今天就是菩萨;如果明天你觉悟,明天你是菩萨。觉悟什么呢?觉悟这个无明。你能知道这个无明的来处,把无明破了,这便是「觉」。若不能破无明,就是「不觉」。把无明破了,法性也就自然现前,爱河也就干竭了;爱河干了就智慧现前,这就是觉悟。菩萨是觉悟有情,也是有情觉悟。来回讲都可以的。菩萨又叫「大道心」的众生,他的道心最大,又叫「开士」,他能以开众生的愚痴,而显现本有之佛性,这叫菩萨。

  「即从座起」:在这法华会上,当无尽意菩萨听佛讲完了妙音菩萨本事品后,随著他就从他的座位上站立起来。为什么要站起来?无论在那一个大会场里,当你要说话时,必须先站起身来,不可以只坐在那地方,一举手,就发问题了。这样子太随便了!这时无尽意菩萨想要讲话,他不但即从座起,而且还「偏袒右肩」。为什么要露出右肩呢?为了表示恭敬,这表示身业恭敬。

  「合掌向佛」:接著无尽意菩萨就合起双掌。

  「而作是言」:对著佛就这样说了。

  从「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此段是阿难尊者在结集经典时,他所写的。以此用来描述这个法会的因缘。由「世尊」开始就是无尽意菩萨所说的话。

  无尽意菩萨称了一声:「世尊呀!」。世尊,就是世出世之尊,世间和出世间都最尊重他。

  「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无尽意菩萨称了一声世尊后,就说:「观世音菩萨这么大有的威神力,他的慈悲愿力这么大。他能以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十四无畏、十九说法、三十二应身,是以什么因缘而叫『观世音菩萨』呢?」以何因缘,也就是请问观音菩萨在过去所修的是什么法门,而他的名字叫「观世音」呢?

  这是无尽意菩萨,向释迦牟尼佛请问的道理。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佛告无尽意菩萨」:此句是阿难尊者在结集经藏时,依照这文法写下来的。

  「善男子」是释迦牟尼佛称呼无尽意菩萨,说:「善男子啊!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若有」是假设之词,就是当有而未有,现在还没有,将来或者会有。将来或者有百千万亿那么多数量的众生。这些众生包括: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十二类的众生皆包括在内。

  「受诸苦恼」:这个「诸」字,可以当「多」字讲,也可当作语助词讲?怎样叫语助词呢?这「诸」字就是指一个众生受苦,就是专门指那一个众生而言。

  「受」是遭受到。

  「诸」也可以指很多种的苦恼。这是不把它当作语助词说;每一个众生他受了那种苦恼。诸,也就指他所受的「那种苦恼」。

  然这「苦恼」有多少?大概有四种:一、一人受一苦。二、一人受多苦。三、多人受一苦。四、多人受多苦。一人受一苦的,如哑巴,他自己本人有苦自己知,也不能告诉人,所谓:「哑巴吃黄莲」。一人受多苦,例如一个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遭遇苦恼,不是天灾,就是人祸;不是贼盗,就是火烧。所有世间的苦恼,他都尝遍了。一个人而遍历一切苦,这叫一人受多苦。多人受一苦,就好像现在的越南,发生战争,作战时飞机轰炸,枪林弹雨,生灵涂炭,死伤不知其数,甚可悲矣。在一个国家里的众多人,受同一种类的苦。这种苦恼叫多人受一苦。又有一种如瘟疫流行病,很多人皆受这种传染病的威胁,病得死去活来,这种苦恼,虽未至死,但疾病是非常痛苦。这也是多人受一苦。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苦恼,讲也讲不完,不胜枚举。这个世界就是个苦恼的世界。众生也多,苦恼也不少。究竟有多少种苦恼呢?根本没有数量可数的。总括起来讲有八万四千种。

  那么,受这种苦恼时,当怎么办呢?谁都会有苦恼的。当我们受苦恼时,切切要牢记,不要忘了这位观世音菩萨。当我们受苦恼时,就应该「闻是观世音菩萨」。

  「闻」:是自己本来不知道的,好像美国人究竟能有多少个听过这观世音菩萨的名字?找一找看,我相信在这全美国,能听见观世音的,就百分之一都没有!你想一想,那么多的人不能闻到观世音菩萨,而你现在闻到了,闻也就是明白了,知道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有三十二应身,这种自在的神力。这是「闻是观世音菩萨」。

  「一心称名」:要紧就在此「一心」。这个一心最要紧,你不要二心,也不要三心,更不要四个心,你心越多,可不像你做功德似的,别以为越多越好。你这个心要是多了,越多越不好。为什么?因为心一多就会发散,一散了就不专一。不专一就不灵了,就没有功效。你若「两心称名」也不灵了,「三心称名」更没有用。

  「观世音菩萨」:观,就是观看。世,就是世间。音,音声。观看世间一切音声的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即刻就观察这个众生的音声。「皆得解脱」,所有一切一切的苦恼,都得到解脱。解脱,就是没有了。苦恼没有了,得到什么?就得到快乐。这个解脱也就是得到真正的自由,无拘无束,无挂无碍。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这一段经文,是说观世音菩萨救七难之中的火难和水难。「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者」者,是指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这个人。若有,是现在没有,将来会有的。假设有这样的一个人,持是观世音菩萨名。持,是多持,就是不忘的意思。也就是心心念念都执持著:「南无观世音菩萨」。无论那一个人,想要解除这种七难的痛苦,先要常常恭敬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设入大火」:这是说你平时就念观世音菩萨,而不是说等到困在大火里,才念观世音菩萨。不是现烧香、现念佛。不是说我今天有了zai 难,今天才念观音菩萨。这是:「平时不烧香,急事抱佛脚」。闲时一枝香也不烧,焦急了才抱佛腿,求救你的难。这时虽然你抱著佛腿,但佛也不理睬你。为什么?因为你在平时就没有修行,等有难时来求佛。这叫现烧香、现念佛。可是又有一种人,他平时也没有烧香,也没有念佛。但他有急难的时候,观世音菩萨也一样救他,也一样令他离苦得乐。这又是什么道理?你要知道,我们每一个人有前因、有后果。在前世或者他曾勇猛精进修道,拼命的用功,念观世音菩萨,甚至曾造了种种功德。所以今生虽然他没有念,而因为他前生念过,曾种下这种善根,所以他今生不念,观世音菩萨也来救他。这是因为有远因的关系。因,有远因,也有即因。远因是前世所种的因;即因就是今生所种下的因。

  或有人说:「我前生或者已种下因了,故现在我不必念了。将来我有难时,观世音菩萨也会救我。」可是这不能保险你,你就向我买保险,我也不卖的。如果你从今天开始诚心诚意的念、这个我则可以向你保险,必定能得到感应的,将来你有什么zai 难,观音菩萨一定会来救你。因为你不是现烧香、现感应,就绝对有感应的。

  从前有个人,他一心想到南海普陀山去朝拜观世音菩萨。可是天下就有这么巧的事情,就在他正要去朝拜南海普陀山那一天,刚上了船,家里的邻居便著了火。他的家人就跑来向他报告说:「不好了,你赶快回去呀!不要去朝普陀山啦,我们家里的邻居著了火,你要回来照顾啊!」这人说:「我为了想去朝拜观音,已吃了三年斋,现在我已上了船。家里著火,我若是下船,它应该烧也一样烧了。若不应该烧的话,观音菩萨会保护著我,我就不下去,它也一样不烧的。我有这种诚心,宁可自己家里被火烧了,我也要去拜观音菩萨!」

  于是乎他家里著火也不管了,就决定一心去拜观音菩萨。他到南海普陀山朝拜观世音菩萨回来之后,一看左右邻里、前后所有的房屋,都被火烧光,唯独自己这间楼房,却没有烧。因之一般人就问他:「怎么你的邻居房子都烧了,而你的房子却不著火呢?」他说:「我就因为这次最诚心去拜观音菩萨。我去的时候,什么也不管,它要烧就让它烧,我把什么都放下了。这是观音菩萨的保佑。因为观世音菩萨的力量,所以令我这房子没有著火。」这是「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的实证。

  「由是菩萨威神力故」:因为什么而火不能烧?就因为观音菩萨有大威神力,所以火不能烧。

  「若为大水所漂」:如果你平时也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若在无意之中,不是有心要试验观世音菩萨,而去跳海,是否会灵验不沉呢?如果你怀有试验心,不是真信,那绝对不灵的,你去跳海毫无疑问是要淹死的。为什么?因为你存一种试验菩萨的心。观世音菩萨并不是个学生,你并不是个老师,为什么你要试验观世音菩萨?因为你不相信观音菩萨有这么大的神通,所以你才要试验。你这一试验不要紧,可是把自己的生命也牺牲了?不要拿自己的生命来开玩笑,做赌注品。「称其名号,即得浅处」:你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一个浅处了。在大海里不知怎样子就跑到岸上去了,这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力量,所以才有如是感应。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这一段文是说七难之中的罗刹鬼难,也可以说是黑风难。若有百千万亿众生,言其有这么多的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七宝,世间的人,到处寻求,你争我夺,认为这是宝了,其实都是身外物。你没有明白自性的实宝,而贪著外面的珍宝,就是得到了也没有什么大作用,对你自性上是毫无关系。但是一般人都要求这个「金」。每一个国家都欢喜黄金,所以老百姓也认为这是一种稀奇少有的贵重物,于是昼夜想法子求之。乃至于国家互相交战,也是为了这个黄金。为什么人以为黄金是这样的可贵?就因为它最少,因为少所以就珍贵了。如果黄金像土那么多,人就认为它不值钱。所谓:「缺之为贵」,因为少所以人人就都贪,甚至做梦也发了黄金梦,有的到非洲去掘金,有的到美国来掘金。以前听说旧金山的金子最多,所以就跑来美国,尤其中国人到美国来是专门为了掘金子。当美国的金子掘完了,便跑到澳洲去。美国有旧金山,澳洲又出了一个新金山。人就是专门搞金子。为了到美国来找金的,在海里也不知死了多少人?相信死的不少,只因为以前交通没有现在这样方便,新闻消息也没有这样灵通,故死了很多人也没人知道。这都是遇到黑风之难,想去掘金在海上被巨风一吹,人船均毁。金为第一等的贵重物,银为第二种的贵重物。此外还有琉璃,中国人把琉璃称为「青色宝」,青色的宝贝。砗磲是一种宝石,其石上长著好像车的轮子走过泥土而现出一道一道的车辙痕迹,一条白的隔著一条透光,形成一道道沟似的,故云砗磲。虽然看上去像有沟条,可是用手摸石,却是平平滑滑,并没有沟。这是七宝之一。玛瑙是一种玉石,这种石长得像马脑,内有一条条的血线,白色石上带有一趟一趟的像血丝的斑纹,所以叫玛瑙。珊瑚是珊瑚树,有的三尺多高。我所见过的有一尺多高。珊瑚乃是由海里一种虫子变成。这也是一种化石;由虫子变成植物,像树的样子。其质类也像玉石,故非常名贵。在中国有一个富人名叫石崇,最欢喜和人斗富贵。一天他到一位皇亲的家里赴宴,这位是皇帝的亲戚。当时皇帝赐他一棵珊瑚树,大概有两尺多高,因为是皇帝赐的,自然特别名贵。皇亲请石崇到他家里,饭后便摆出这棵珊瑚树给石崇看。岂知石崇用手拿起就摔烂了,使皇亲忧愁得不得了!乃说:「这是皇上赐给我的,你怎么把它摔碎了,现在一钱也不值了。」石崇说:「你不要担忧,我再送给你一棵珊瑚树,明天请到我家去,随便你选,愿意要那一棵就拿那一棵。」

  次日皇亲到石崇家里参观,整个客厅都摆满了三尺多高的珊瑚树,皇亲一看,心想:「哦!我虽然是皇亲,都没有你石崇这么富有。」于是就选了一棵珊瑚树回去。结果石崇也就因为太有钱,被斗争死了。所谓「人为财死」。人为什么而死?就为了这个「财」;「鸟为食亡」鸟因何而亡?就为这个「食」。众生就是这样颠倒。

  琥珀,是一种黄褐色透明的矿物,系松树脂所变成的。真珠,是蚌壳内生出的一种圆体物质,玲珑透体,光亮可爱,名为珍珠。

  「入于大海」:人因为想求这些财宝,就到大海里去找宝贝。海里的宝最多,故入海求宝。

  「假使黑风」:黑风,什么是黑风?不错,就是黑色的风。可是这种黑色的风,每一个人都有。什么叫「黑色的风」?就是你面孔板起来时,面孔发黑了。人因为有脾气,所以才有黑风。若没有脾气,也就没有黑风了。

  这个「大海」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性海」──自性的性海。「黑风」喻众生的无明,讲来讲去还是这个,没有旁的。这个「无明」,又叫「烦恼」。你若生了烦恼,就是有黑风。若没有烦恼,在你自性大海里就风平浪静。怎样才能求到宝呢?就到你自性里去发掘自性的宝贝。当你欲要发掘自性的宝贝,这时就会遇到魔障。为何会有魔障?乃因为自己的德行不够,德性不够,道德不够,功德不足。因为没有作功德,故德行也不圆满。德行不圆满,所以才有黑风,才有魔障。你若是德大,黑风就化了。化为什么呢?化成祥云,祥和瑞气。谚云:「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人的道行若高了,就是龙见到你也盘起来。龙本来是很厉害的,它能翻江倒海、移山倒海。龙若一用神通,就能把山也搬了家,海也搬了家,所以龙的势力很广大。可是你若有「道」的话,龙虽然神通广大,也不敢在你面前示威,也老老实实地盘起来。老虎虽然最凶,你若是真正没有脾气了,那么老虎见到你就变成你所养的猫狗一样驯伏,向你摇头摆尾作欢迎式,不会咬你。可是你要有这种道力,才会现出这种境界。如果没有道,龙也不盘,虎也不卧了。

  「德重鬼神钦」:你若德行够了,圆满了,就是鬼神见到你也都恭敬你,尊重你,向你叩头顶礼。故人最重要就是敦品立德。

  「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罗刹鬼是啖精气鬼,大多数是女性。专门吃人的精气。若在船上遇到了黑风,飘流到罗刹鬼国里去,如果其中只有一个人发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这一切的人,甚至有百千万亿众生,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这种的因缘,这位菩萨的名字叫观世音菩萨。

  讲到「德行」,人人都应该注重道德,人之所以和禽兽不同,就因为有道德。如果不重道德,不讲道德,就和禽兽无分别了。而道德必需要力行实践所积成,否则根本没有道德可言。在我东北的家乡,有一位和我最要好的朋友,他怎样成为我的知己?因为他和我是同道。我在家时曾为母亲守孝,而他也是在他母亲坟边守孝,所不同者,他在家时是一个土匪。他未守孝前曾做强盗,到处打劫,抢东西,掳人勒索。有一次在做抢劫时与人战斗失败而受了伤,受伤后养了半年多也不好,这时候他就发了觉悟心:「我大概做错事了,所以这伤总也不能好。」于是下决心发愿道:「如果我这伤能痊愈的话,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干土匪的事了。」并且自己跑到父母亲的墓上守孝。他发了这愿后,果然不到几天,其伤口自然好了。于是仍然继续守孝。在守孝的期间有很多奇怪的事情发生。单举一件来说,是他为大众求天晴,割肉祭天的事。

  他在守孝时,连下了几个月的雨,总也不晴天。他自忖道:「老百姓们所种的五榖都快被雨水淹死了。」乃决心为众求晴,向天发誓:「如果三天以内停雨,就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供养佛、天。」他一发这愿,很奇怪地,真的没到三天,雨就停了。他便履行应尽之义务,在佛前,拿刀从自己臂膊上,割下有一二两重的一块肉。他把肉割下后,因为剧痛过度,自己也昏倒过去。稍后才又醒过来。正在这时有位县长走到那地方,看见满地都是血,心想:这人把自己的肉割下,不知他在干什么?还以为他发了狂。经过一问,才知他是为大众求晴而割肉供佛、供天。县长听后赞叹道:「啊!你真是最好的人!」对他印象特别好。随后不知从何处飞来一只小鸟,这鸟叫得很特别,叫声说:「多做德,多做德,做德多好。」整天就这样叫著,意思就是叫你多做好事,多做好事,好事做得越多越好。

  所以为什么我也不怕辛苦,白天做工,没有一点时间看佛经,而晚间来给大家讲经,也因为想要做多一点布施,以法求布施。在美国,可以说是「法」最缺少!因之我发愿为你们来布施佛法,再辛苦我也不会停止或罢工的。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这一段经文是说刀杖难。假设有这么一个人将要被人杀害的时候,他若能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彼所执刀杖」:彼,是指想要杀他的这个人。执刀杖,就是说其手里执持的刀刃或木棒,想要斩你的时候;「寻段段坏」:当你一称念观世音菩萨,自然而然地你的脖子就硬过他那把刀。本来是刀硬过脖子,可是现在当这刀砍到你脖上时,自然就折断了。若不信,可以试一试,看看你自己的脖子能不能这样坚固?这刀何以能一段一段的坏了?就因为观世音菩萨有大威神力,令你的脖子如铁石,所以他那把刀就自然折断。不但断了一段,还断了很多段,左一段、右一段,这刀甚至就碎了。

  「而得解脱」:就这样而得到解脱了这种刀杖难。什么道理能解脱?就因他发心念观世音菩萨。有人怀疑:「念观世音菩萨就有这样的灵感吗?」不但这样灵感,比这个更灵感的事情更多著哩!只要你诚心相信,能诚心念观世音菩萨,就会有比这个更感应的事情发现。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这一段文是解除夜叉、罗刹诸鬼难,及解除杻械枷锁难。「若三千大千国土」:什么叫三千大千国土呢?因为有三次「千」字,所以叫三千大千国土。我们这个世界有一个日月,一个须弥山,一四天下。一四天下就是:南赡部洲、北俱卢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等四大部洲。这四大部洲为「一四天下」──「一」者就是指:一个须弥山、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和四大部洲。有一千个须弥山,一千个日月,一千个一四天下,这叫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起来,算为一个中千世界。有一千个中千世界就算一个大千世界,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满中夜叉」: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里边,都充满了夜叉鬼。夜叉鬼有飞行夜叉、地行夜叉、和空行夜又。这种鬼跑得特别快,就现在的火箭也没他跑的速度那么快,所以也叫速疾鬼或捷疾鬼。罗刹就是啖精气鬼,他专门吃人的精气。

  「欲来恼人」:这种夜叉和罗刹鬼都是专门害人的,到处去给人麻烦。例知你想发菩提心,他一定会很不高兴,故意来给你添麻烦,于是想出种种方法阻止你,使你不能修行,叫你退道心。你本来发菩提心发得很勇猛,可是他一钻进你的身心,教你自然就起了妄想:「修行做什么!学佛法有什么用!还是不要学佛法了!到别的地方去,什么事情都很自由自在的,愿意跳舞就跳舞,喜欢听音乐就听音乐。学佛吗!这个也不可以做,那个也不可做,这么多的不可以!又不可以看戏,又不可以喝酒,又不可以抽烟,你看这么多事情都不可以做,这佛法真是越学越麻烦!」谁一有这种想法,就是夜叉、罗刹鬼来教你这样想的。有人想要出家做和尚。他就教你想:「啊!做和尚太苦了!一天到晚要做工,却又吃也不好,穿也不好,辛苦得不得了,你去做和尚有什么用?」于是就退了道心。又有想做比丘尼的,这夜叉罗刹也就来教你想:「哎呀!还是去结婚好了,结婚每天有丈夫陪伴,遂心满欲。」他就是要令你总不能发菩提心,这就是夜叉与罗刹的本事,专门损害菩提道心,破坏人的修行。所以说:「欲来恼人」。

  「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有很多的夜叉和罗刹想要来恼人,给人添麻烦。可是他一听见你能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你一念观世音菩萨,自然就大放光明,那鬼想看你也看不见了。因为他看你有如电灯放光似的,眼睛也睁不开了。故云「尚不能以恶眼视之」。

  「况复加害」:他连眼睛也不能睁开,又怎能加害于你呢?自然就离开你跑得远远去了。故此你应该时刻都念观世音菩萨,才有所保障。

  「设复有人」:假使再有这样一个人。

  「若有罪若无罪」:无论是有罪或没有罪。

  「杻械枷锁」:有罪的人,固然被政府捉去,戴上手铐脚镣、披枷戴锁。有罪者指犯了罪,无罪者指被冤枉、被诬告,根本自己是没有犯罪,而给政府捉去囚到牢狱里,戴上手铐脚镣。杻、械、枷、锁,都是处罚罪人所戴的刑具。把人绑捆起来。你若在这时候能称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皆悉断坏」:这些杻械、枷锁,种种的刑具便自然的断坏了。

  「皆得解脱」:即时就得到解脱、自由。枷也自动断了,锁也自动开了。总而言之,无论什么刑具在你身上、自然地脱落了。这种情形我见过很多。某次我在南华寺遇到一位和尚。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期,他被日军捉去,囚到监狱里,手脚被戴上铐镣。他在狱里一天到晚都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念念不断,就在一个晚间,忽然身上所有的枷锁都自动断坏掉落,监门也自己开了,所以他逃出监狱,得到解脱自由。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若三千大千国土」:假设在这三千大千的国土里。

  「满中怨贼」:在这三千大千国土内的任何一个角落有其怨贼。怨贼,是在往昔和你有怨债,所以今生做贼来抢你的东西。

  「有一商主」:有一个做买卖的人。带领很多做生意的人。又带了很多非常值钱的宝物。经过其有土匪强盗的地方。但在这么多的商人之中,有一个人,对著大众作如是建议。提倡说:「你们各位善男子、诸位兄弟、好朋友们!请大家不要恐怖骇怕。我们大家,应该专一其心来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因为这一位观世音菩萨能以无畏的精神,来保护所有一切的众生。现在我们所有的同人,若是能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我们现在遇到这些怨贼,自当会得到解脱,而不受到土匪打劫或杀害。」这些行商的人听见后,大家都一起发声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因为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缘故,果然便免脱怨贼之难,没有被土匪所打劫。因为这是不可思的灵感,故每人都应该发真信心,不要怀疑。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释迦牟尼佛,讲完以上的经文道理之后,接著又叫了一声:「无尽意!观世音菩萨他的威神之力,是非常之巍巍弘大!说也说不完,讲也讲不尽的。」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假若有一类众生,多于淫欲。有的人一边学佛,一边生淫欲心,学的佛法越多,其欲心也越增越大,一天到晚总打淫欲的妄想,像流水似的川流不息。这是最坏的一种思想、行为和表现!那该怎么办呢?你不要忧愁、不必担心。你只要「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可是,单诵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还不够,尚要拿出真诚的恭敬心来,向观音菩萨多顶礼叩拜。顶礼佛菩萨是一种最恭敬的表现。然一般人不懂这个道理,尤其是外道的人,看见人家礼佛就猖狂批评说些瞎话:「这都是偶像,木刻泥塑的东西,拜它做什么?」因为自己没有慧眼,看不到佛光普照之境界,反而生大我慢,甚至把自己看得比佛还大,故说何必要拜佛,这真是犯大错特错到极点的愚人!若能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你的淫欲心就自然会脱离了。有人说:「那可坏了!我就喜欢淫欲,现在没有了,该怎么办呢?」你若欢喜有,也不必担心,还一样可以有的。若不欢喜有,就可以没有。你若喜欢有,又何必念观世音菩萨?就照常保持它好了。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

  什么叫嗔恚?嗔恚就是脾气,就是烦恼,也就是无明。嗔恚有如火那么厉害。所谓:「星星之火,可烧功德之林。」古人也说:「千日打柴一火焚」意思就是你砍了一千天的柴,但只需一点火就能一下子把所有的柴都烧尽。这是形容我们在平时所作的善业功德,虽然修持多时,可是你一发脾气,生了无明火,就把所积的种种功德都烧尽了。什么样的人欢喜发无明火呢?就是阿修罗。每一个人都有他所趣向之一道。有的属佛道,其性格多数是慈悲。属仙道者爱好清闲。属人道者就和每一个人都有缘。属鬼道者多数是性奸滑,不愿吃亏,为人不老实,总是鬼鬼祟祟的。鬼祟,就是和鬼做祟。祟,也就像前面所讲的罗刹鬼,总想「欲来恼人」。属畜生道者其贪欲重,无论什么他都不怕多,越多越好,多多益善,贪得无厌。属修罗性者就好发脾气,这种人动不动就生起火来,大发脾气。像这一类人该怎么办呢?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呢?这部妙法莲华经,已详详细细把这法门告诉你。就是要常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并且要时时刻刻念,毫不间断。常,谓之不断。每到某一庙上去,凡有供佛的地方,或供观世音菩萨的地方,便应该恭敬地叩头顶礼。也不要今天拜,明天不拜;今早顶礼,晚间就不叩头了。若能虔诚恒常敬礼诸佛菩萨,久而久之你的脾气毛病就没有了,连你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你们若不相信,我把自己一个经验说出来让诸位借镜。我以前也是脾气很大的人。说打人就打人,说骂人就骂人。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欢喜打架,无论你是多大的大人,和我在一起就要听我的指挥。不听我指挥,我就打!死了也要打,打到你降伏为止。这叫什么?这就是一种修罗的行为。以后我学佛了,才觉悟这种恶脾气是不对的,也就改过自新。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所以现在做了师父也要修忍辱行。有时徒弟来欺负师父,先发脾气,可是我也低声下气,忍耐到他慢慢明白,也就知道自己错了。以前我发人的脾气,现在被徒弟来欺负我,也可说是一种报应吧!有人问:「那一个徒弟欺负你呀?」那一个欺负我就是那一个。没有对我发脾气也就不算,你有发过我的脾气就会知道。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前面所讲的是贪和嗔,现在讲到痴。这叫三毒。这三毒把人的佛性,都毒得惛昧如睡觉了。为什么我们没有觉悟,一生都在醉生梦死中?就因为有这三毒。贪,就是淫欲。本来这淫欲对自性上,为害最大,可是一般人却认为这是一种最高的享受,所以尽做出颠倒的行为,这尘垢一天比一天多,因此你自己的佛性光明就不显现了。这是贪毒的厉害。嗔毒也和贪毒一样,为害甚大。

  现在讲的是痴毒。什么叫「愚痴」?愚痴就是觉得自己不愚痴,这便是愚痴,认为自己是很聪明有智慧的人。实际上你问他:「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将来你到什么地方去?」他不知道。来不知来,去不知去。你想这样的人最聪明吗?但他可不承认自己是个愚痴人。所谓:「名利小事人人好,生死大事无人防。」在这世界上,求名求利虽是件小事,可是人就一天到晚为这个奔波劳碌,甚至去害人,杀人放火都是为这个「利」。不是为「利」就是为「名」。在这世间上所有的国家和人类是数不尽那么多。可是合起来讲,就只有两个人。怎样说呢?一个是求名的,另一人不是求名,就是求利。名和利把所有人类都支配得颠颠倒倒,可是还不觉悟。从生到死都在挣扎。有的贪求做官,有的求发财,有的求男女以及求心里所倾向的快乐。一生渴望等待种种快乐,可是还未享受多久,就死了。死后到什么地方去也不知道。活时总自命不凡,觉得自己真了不起。我是最有智慧,聪明的人。甚至在学校读书,我年年都考第一名,无论做任何事情,我都出人头地、都比人高一等。自以为异常聪明,其实连自己本来的面目也没有认识,你就再聪明都是假,这是假聪明。如果你真正有智慧,就不会觉得自己有智慧。那么说觉得自己是愚痴吗?也不自觉是愚痴,更不自觉有智慧。虽然表面上看来和一般人是同一身体形状。但是你所抱有的思想观念是明白的。明白什么呢?明白一切一切,如幻如化。知道所有一切是假的,你就不会贪著梦里的荣华富贵,贪图美色、争人我、争是非、争第一、争名夺利,而会明了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金刚经上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什么叫有为法?就是一切有形相,可以看得到的都叫有为法。就像梦幻,水泡似的。大海里的水泡你说是真?是假?说是真的,它又会化为乌有。说是假的,它却有个水泡。虽然有水泡,可是不实在,没有真实的体性。影,也是虚幻的。又像露水似的,早晨有露水,可是太阳一出来它又消逝了。电,也是有的,可是电光石火眨眼即逝,也非真实。若能作这样观想一切事物,又有什么可执著呢?没有所执著,才是真明白。也不会想东想西,更不会想南想北,把一切尘劳妄想都放下了。放下了尘劳妄想,那时候你不想成佛也不可以了,想没有智慧也不可以了,自然就有了。

  所以,当自己没有智慧,不要以为自己有智慧。智慧不是从外面得来。不要生出一种骄傲心:「在一般人中,我最聪明,生得最美丽,我是一般人中的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我是与众不同的!」你若有这种思想,就是著相。相本来就是个臭皮囊,就如梦幻泡影。你一天到晚给它穿点好衣服、吃点好东西,尽心为它设备享受。可是到它要走的时候,它可不管你了。有人就专为这臭皮囊,又吸烟、又饮酒、又吃肉。一天到晚总在填这无底深坑,填了又漏、漏了再填,永远填不满。可是人就这样来除旧换新,新陈代谢,为自己忙来忙去。

  我为什么一天吃一餐?就因为怕麻烦,所以少吃一点省了很多麻烦。一般人认为吃好东西是最好的享受,我却认为是麻烦的事。怎样解释呢?若吃多了,肚里不舒服。吃少了又生出贪心:「这么好吃,再多吃一点吧!」若不吃好的东西,就不会生出贪心,肚皮也不受罪了,所以这都是麻烦的事情。为什么人会有这些烦恼?就因为自己太愚痴了,才贪享受、求富贵、求名利、求快乐,种种无非都是颠倒。你贪这贪那,结果又怎样?到时候还一样要死去。死的时候,一点把握也没有,这岂不是愚痴吗?如此愚痴该怎么办?依照法华经上的方法: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你这愚痴就跑了,智慧就来了。谁能知道自己是愚痴,那才是真正认识了自己。已经有了智慧才觉得自己是愚痴。你若自己没有智慧,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愚痴,就越跑越远。自己本来是愚痴,而自以为很聪明,岂不是愚痴上又加上愚痴?本来一个愚痴还不够,变成双料的愚痴。现在我们若想一个也不要,那就要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这是一个最妙、最灵的方法,绝对是如假包换,妙不可言的。

  讲到愚痴和智慧。什么是愚痴?什么是智慧?我讲一个你们不相信的道理:「愚痴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愚痴。」为什么这样讲?在心经上有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境界说明真色是从真空生出来的,真空是从真色而有的,所以二而不二。那么愚痴与智慧同是一个道理。你若会用时,就是智慧,若不会用便是愚痴。愚痴和智慧也不是两个,就看你会用不会用?你若会用,愚痴也变了智慧。若不会用,智慧也变成愚痴。你若能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颠倒了。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释迦牟尼佛讲过以上的经文后,又叫了一声无尽意菩萨说:「观世音菩萨有前面所说的救七难、解三毒的种种威神力量,他还有很多很多饶益众生的神通妙用。因为这个,所以众生心里应该常常念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大家都要特别注意呀!「常应心念」:不是口头上念而心不念。若能心念口不念亦可。总之要念兹在兹,永远记得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假设有这样一个女人,她想要求一个儿子。怎样求法才能如愿?就依照法华经上所说的一个法门,即是要礼拜,并以香花水果等,供养观世音菩萨,自然会得到一个福德智慧具足的男孩。若求女孩子,就会生一个相貌端正,鼻子长得像鼻子,眼睛长得像眼睛,耳朵像耳朵,嘴巴像嘴巴的女孩。那么说难道眼睛还有不像眼睛的道理吗?若不信,试看有的三角眼,更有的鹰鼻子、小耳朵、大嘴巴,甚至有的鼻子、眼睛、嘴巴、耳朵都长到一起。你说像这种相貌丑怪,教人见了都骇怕,这就叫不端正。

  「宿植德本,众人爱敬」:为什么会生端正、庄严好看的相呢?这都是因为在前生,或者买过香花,用种种庄严具供养诸佛菩萨。由于往昔供佛积聚功德,故感生生相貌圆满,庄严好看,人见人爱。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释迦牟尼佛讲完观世音菩萨以上的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之后,现在又说:「无尽意!这位观世音菩萨有如以上所说的力量。若有众生能以恭敬观世音菩萨,发心礼拜观世音菩萨,他的福报,一定会存在的,不会空过。因为这个缘故,所有众生都应该受持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你若能心里常常持念观世音菩萨,所得福报功德是不可思议,微妙难测的。

  佛再叫一声:「无尽意!假设有人受持有六十二亿个恒河里的沙数,那么多的菩萨的名字。不只念诵,又能尽形寿以香、花、灯、果,或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四事供养三宝。在无尽意您的意思认为怎样?这一位善男子、善女人,他所得到的功德多不多呢?」

  佛问完后,无尽意菩萨就回答说:「这个功德是很多的。」佛听了无尽意菩萨回答后,又说:「设有另外这样一个人,能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不要说他尽形寿供养,就是能在最少的一段时间里,来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这两个人的福报是一样的。在于百千万亿劫,这种福报也不可穷尽。」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释迦牟尼佛叫了一声无尽意菩萨说:「你能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能得到像前面所说的没有数量,也没有边际那么多的福德之利。」无尽意菩萨听佛这样说,于是又向佛请问:「世尊,这位观世音菩萨,他是怎样教化娑婆世界的众生?怎样为众生说法?他教化众生的方便因缘、方便力量,其事情是怎样呢?」

  什么叫做「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文,翻为中文意思是「堪忍」,也就是堪能忍受。言其这世界是最苦的,不容易忍受。

  释迦牟尼佛听见无尽意菩萨这样问,回答说:「善男子,假设在这三千大千世界内的国土中,有这样一个众生,应该以佛身来度他,才可以成佛。观世音菩萨在这个时候就示现出一个佛身,来给这个众生说法。」

  讲到这里有人问:「观音菩萨他是菩萨,没有成佛。怎可以现佛身而为众生说法呢?岂不是冒充佛吗?」不是的。因为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以前,早已经成佛,佛号为正法明如来。成佛之后,因为不忘众生,所以他再次来此世界,把佛身隐起而现出菩萨身相来救护众生,这叫隐大示小。罗汉是回小向大;观世音菩萨是回大向小。他由佛身又倒驾慈航,这有如世人所说的:开倒车往回走似的、目的为了接引我们这一切苦恼众生。所以观世音菩萨虽然外现菩萨身,其实是内密诸佛行。密里是诸佛之行愿、诸佛之行为。这是观世音菩萨之所以能现化佛身为众生说法的缘故,并非是冒充佛来欺骗众生。

  接著释迦牟尼佛又说:「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辟支佛在梵语原叫「辟支迦罗」,中文的义译是「缘觉」。「缘觉」又分有两种:生在有佛出世的时候叫做「缘觉」。生在无佛出世的时候叫做「独觉」。在有佛出世时是修十二因缘而悟道,他观察怎样会有无明?无明又怎样会有了行?又怎样有识?又有名色?有六入?怎样又会有了触?然后有受?受然后又有爱?有爱就有取?因为有个「有」,也就有「生」?有了来生,也就有老死?就整天如是来回反复去观察这十二因缘,知道一切无非是苦、空、无常,无我的,所以把一切都放下,也就开悟了。因为观十二因缘而悟道,故叫「缘觉」。生在无佛的时候也是修这十二因缘,并且春天观看百花齐开,秋天万物凋零,观察种种自然的变化状态,所以就觉悟到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种种情形无一不是无常的,也就因此而觉悟了,这叫「独觉」。缘觉和独觉之分别,是在有佛与无佛出世的时候,故有不同的命名。

  观世音菩萨因有天眼照见、天耳遥闻,知道某一个众生是应以辟支佛身得度,也就现出一个辟支佛身来给他说法:「你不知道无明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吗?就是从你一念不觉那儿来的。因一念不觉,故在你的如来藏性中就生出了无明。有了无明,连著就生出『行』来……」就这样给这位应以辟支佛得度者说法,令他开悟觉道。然后再启示他发菩萨心,回小向大。

  「因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什么叫做「声闻」?声闻也是罗汉之一,缘觉也是罗汉之一,这是二乘人。声闻者,声是声音,闻是听见,也就是听见佛的声音而悟道。佛说的什么声音?说的四谛法,闻此声音而悟道,故叫「声闻」。什么又叫做四谛法?就是苦、集、灭、道。释迦牟尼佛当初为五比丘三转四谛*轮。当时憍陈如还未出家,佛给他说法,后才出家做比丘。佛到鹿野苑对他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此是苦逼迫性」:说这个苦是有强烈逼迫性的,令人受不了。苦,有苦苦、坏苦、行苦。又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等八种。所有的这些苦把人逼迫得动弹不安,喘不过气,令人终日烦烦恼恼。一切问题都由苦生出来,故说苦是逼迫性的。

  「此是集招感性」:集,是集聚累积。什么集聚到一起呢?烦恼集聚到一起。为什么会有烦恼?就因为有个「苦」。先有苦,被苦压迫受不了时,就生出烦恼来,就大发脾气。所以说这烦恼是一种招感性,是由集聚而成的。也就是从「苦」而有「集」。

  「此是灭可证性」:灭,就是寂灭,寂灭烦恼无明,这种寂灭的快乐,涅槃的妙果,是可以证得的。

  「此是道可修性」。这个道是人人都可以修的,没有一个人说是不可以修道的。任何人都可以修道,任何人都可以证到涅槃的理体。这是第一转*轮。

  释迦牟尼佛只是现身说法,为这五比丘讲此四谛法,接著又说第二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说是:「这个苦,不是单单我成佛才知道,你也应该知道这个苦。你也应该断除集谛,应该求证涅槃之妙果,也应该修行这种菩提觉道。」

  佛说第三转*轮:「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这个苦我已经知道了,这个集我已经断了,我知道这个苦就不会再被苦所迷。我把烦恼断尽,也就没有集谛了。这个灭我已经证得了,我已得到真正的寂灭之乐。这个道我已经修行了。

  这五比丘听佛演说三转四谛*轮后,当时立刻就开悟了。因听佛声而悟道,故叫「声闻」。声闻和缘觉又叫二乘,也叫小乘。有大乘也有小乘,那什么是大?什么是小?根本没有一个大,也没有一个小,只因为众生心里有大、有小。本来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不过我们凡夫没有能力用自己本有的如来藏性。有的只用一少部份,有的就用大部份,有的就用于全部,诸佛就能用于全部份,因已返本还原了。能用多一部份的是菩萨,因为菩萨的智慧大,所以在他本有家珍的如来藏性也就多用一点。小乘所知道的很少,故也用得少。所以观世音菩萨遇到应以声闻身得度的机缘,也就现出声闻身来给他说四谛法。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梵王,就是大梵天王,他是作大梵天上的皇帝。「梵」者是清净的意思。他住在天上做王觉得很自在,观世音菩萨也就现大梵天王身来为他说法。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帝释,在弥陀经上称为释提桓因。在道教称为玉皇大帝。这位帝释不只是一个,而有很多很多位。我们所看见知道的这个天叫忉利天。忉利天的帝释,也就是一般人所信仰的天主。在楞严咒里有一句:南无因陀啰耶,「因陀啰耶」也就是天主的另一个名称。天上所有的事情都由这位帝释统领与管理,所以他的能力非常广大,权力也大,神通也大;可是他只能住在天上,而天人之寿命,将来还是有穷尽的时候。观世音菩萨看见这一类帝释身的众生机缘成熟了,于是就化现帝释身给他说法。为什么要化现帝释身去给帝释王说法呢?因为同类的就容易接受劝导。就像我们人类也是一样,无论是那一行就和那一行的人容易做为朋友。做生意的人就和做生意的人做朋友,读书人就找读书人做朋友,学佛的人就和学佛的人做朋友,赌钱的就找赌钱的做朋友,打劫的就与打劫人做朋友。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朋」同类者为朋。因为这种关系,所以观世音菩萨常现出与众生同类的化身,示方便令众生容易接受度化。可是观世音菩萨不只用神通变化来现身说法,并不是一定即现即去的,他甚至分灵来到这世界上做人,也修学佛法,然后才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譬如对于学士们,观世音菩萨就化身一个教授给他们演说佛法,谆谆善诱,渐渐地使一般学者对佛学感到兴趣有味,去疑增信,进而发心皈依,受持一戒、二戒、五戒,乃至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然后再依照观世音菩萨的法门去修行,又变出一个观世音菩萨来,观世音菩萨又多了一个化身。

  怎样会有「千百亿化身」?也就是你模仿他,向他学习,也就变成他的化身了。所谓「法无定法」,这个「法」是无定的,不要执著。你若想执著一定的话,试问你自己一定可以不死吗?你若能一定不死那什么事情都可为定。你说:「我不能,是必定要死的!」那就没有一定之法可言。故佛法也是个无有定法。所以「千百亿化身」这个道理并不困难,只要你有恒心、毅力去学习观世音菩萨,弘扬佛法,救度众生,你也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有百人学他就有一百个化身,有千人学他就有千个化身,只要有人肯仿效他弘扬佛法,观世音菩萨也就有无量无边那么多的化身。这是按照事上来说;若按照理性来讲,你若是成佛了,也真正地具足千百亿的化身。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什么叫自在天身?即是天魔外道。我坦白地给大家说明这自在天身就是天主教、ji 督教的天主。大自在天王也是属于这类的宗教。他们的贡高我慢简直不可思议,他们说没有佛、没有法、也没有僧,毁谤三宝。自认自己是最高无上,不可一世。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因为他们太自在了、太快乐了,的确是自大天身!但观世音菩萨也不见怪这类的众生,他们的机缘成熟了,一样为他们讲解佛法,令他们转迷成悟,归本还原。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这「天大将军」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在天上做大将军。还有一种说法是天上的天神,他的天福享尽了,转到人间做大将军。观世音菩萨知道他们的因缘已宜度化,则现将军身给他们说法,破除迷津,觉悟无常,放下一切世间的快乐,发心修行,求证无上真正的快乐。

  【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毗沙门」:是四大天王之一的名字,也就是北方北俱卢洲的天王。四大部洲各有位天王,即东天王、西天王、南天王和北天王。应以毗沙门身得到佛法度化者,观世音菩萨就现出一个北方的天王身给他说法。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小王身即指管理一国之王,仅仅在一国称王。应以小王身得度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就现一个小王身来为他说法。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什么叫做「长者」?在楞严经上有讲,凡是有道德、有智慧、有名望、姓也贵、年也高的人,长辈的人无不欢喜他,晚辈的人无不恭敬他。为什么人人都对他好呢?就因为他心地慈悲、平等,对谁都一视同仁,热心帮助所有人,所以大家都公认他为「长者」。如果有应该以长者身得度的人,观世音菩萨就现一个大富贵、大丈夫的长者相来给他说法。在大悲咒里有一尊观世音菩萨的大丈夫相,其相长有几尺的胡须,端然正坐,威风凛凛,这就是所谓的大富长者相。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就现出一个居士身来给这人说法。居士者,即居家之士,也就是在家信佛,守持五戒、奉行十善的人。什么叫做五戒?就是戒杀、盗、淫、妄、酒五种大戒。什么叫做十善?十善就是十恶的反面。十恶者即是身有三恶:杀生、盗、邪淫。意有三恶:就是贪、嗔、痴。口有四恶业:绮语、妄言、恶口、两舌。「绮语」是所说的话尽是一些很不正当的邪语,专门讲男讲女令人想入非非。「妄言」就是打妄语。「恶口」就是粗口骂人。「两舌」是一个人有二个舌头。一个人怎能会有两个舌头?并不是这人长了两个舌头,而是以一个舌头却说出两种不同的话,对某甲他就说某乙如何不好,对某乙他又说某甲如何不好,互相挑拨离间,所以叫两舌。口的四恶在十恶业里几乎已占了一半,身意恶业各有三种,口却有四种恶业。身有三恶、意有三恶、口有四恶合起来就是十恶。把十恶反过来就是十善。十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贪、不嗔、不痴、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你不做恶也就是善了。做居士的一方面要奉持五戒十善,一方面才能护持三宝、拥护佛法、提倡佛教,使佛教一天比一天兴盛,这是我们每个做居士的责任。出家人的责任就是弘扬佛法。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宰,即宰辖万化,就是做宰相或其他大官职。应以做官的这种因缘得度者,观世音菩萨也就现为一个做官或宰相身来给他说法。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应该以一种在印度的旁门外道,志修清净梵行的婆罗门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就现这婆罗门的外道身来给这众生说法,令他明白佛法依教奉行将来好成佛道。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比丘,是梵语,译为三种意思:一、怖魔,因为有人出家修道,受具足戒则魔眷减少,故令魔王恐怖。二、乞士,出家的僧人,上乞法于诸佛以资法身;下乞食于众生以养色身。三、破烦恼,出家修道,依教奉行能破除无明烦恼,见性成佛,故名破烦恼。比丘尼,即出家受具足戒的女众。优婆塞、优婆夷是梵语,译为近事男和近事女。近事者,即亲近事奉,言其常常亲近三宝,时常到庙里来拜佛、听经、清洁地方、供养事奉三宝、做功德求福报的男女居士。这种善男信女叫做优婆塞、优婆夷。观世音菩萨看见这一切众生,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的机缘众生,使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这一切众生来说法。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长者也包括长者的太太,居士也包括居士的太太,宰官也包括宰官的太太,婆罗门也包括婆罗门的太太。长者也有女长者,居士也有女居士,宰官也有女宰官,婆罗门也有婆罗门女人。所以若有应以种种妇女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也就现出这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等的妇女身来给她们说法。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应,即应当,也即是说:他的机缘,应该在他的童年时候就明白佛法修道。好像韦驮菩萨,他在往昔发愿生生世世要做童男。又如龙女菩萨,她在过去生中也发愿生生世世为童女,不愿结婚。所谓童男童女,在人的生理上来讲,就是没有破坏身体。一旦男女异性相接触,其身体便不完整了。在中国的文法上叫做「破身」,即是把身体破坏了。若没有经过这种男女的性行为,就是一个完整的身体。在中国有练一种打拳的功夫,单单有一种叫童子功,这童子功也就是其身体必定要是完整,没有被破坏过。这种功夫一旦练成了则刀也砍不破,枪也刺不进,刀枪不入。为什么能刀枪不入呢?就所谓「内练一口气」,因他们凭著内里的一股正气没有受到破坏,「外练筋骨皮」:在外锻练其筋骨和皮肉。所以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在佛教里这童男童女身,是为最清净,没有染污的身体,若修道或参禅打坐,很快就能有所成就,很快能开悟,得到天眼通。所以童贞入道是最宝贵的。童男属于干,干,就是属纯阳。童女是属于坤,就是属于纯阴。一个纯阳,一个纯阴,所以在道教上来讲,这是最清净的身体。那么观世音菩萨观因缘,某一个人若是应以童男童女身得道修行的,观音菩萨就现一个童男童女身来给这个人说法,令他发菩提心,很快就成就佛道。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龙,有很多种类:有天上的龙,有海里的龙,有守藏的龙。天上的龙是在天上做护法。海里的龙是住于龙宫里,做鱼、鳖、虾、蟹的首领,又叫降雨龙。守藏龙,就是保护宝贝的龙。或有人把很多宝贝值钱的东西,埋到地里面,因而把龙的贪心引起来,龙就跑到那地方去看守珠宝,给藏住了。在古时有很多很多的龙,现在一般人没有看见过,就说没有这种动物,其实龙是很多的。在六祖大师那时候有一条毒龙。这毒龙专门喷毒。吐雾。人一旦中了这雾里的毒,就会生病,甚至会不治而死。当时在南华寺禅堂内的那个地基,原来就是一个毒龙潭,此龙潭的面积大约有一亩地。谁也不知这龙潭有多深?里面却住了一条龙,这龙不是个好龙,而是条毒龙,专门害人,它把南华寺所住的出家人弄得常常生病;不能修行。有一次六祖大师来到那龙潭,它就现了一个大身,用自己的龙身把一亩地的潭都盖满了。六祖大师一看就笑起来,说:「嘿!你只有现大身的本事,却不能现小身,单能现大身,这还是没有多大的本领!」,这龙听了六祖大师这样说,于是就把自己的大身隐没了,又现出一个小身,大约有一寸那么长,在水里游来游去。六祖大师说:「哦!你是有点本领,又大又能小,但是你却不会跳到我这个钵里来,你可不敢跳进这钵里。」这时,龙在水里听了之后,「噗通」一声跳进六祖大师的钵里去时、大师便说:「哦!这回你自动进来,可出不去了!」这龙使出浑身的解数,想往外跳,可是怎样也跳不出去,这回上了个大当。大师向它说:「你不必挣扎了,你今生何以会变成龙身?你前生本来是个修行人,也有善根,曾闻过佛法,不过你的嗔恚心太重了,脾气很大,这叫乘急戒缓,所以你现在才堕落为龙身。你不要以为自己本事很大,能变大变小,变有变无。哈!你现在到我这钵里来,可出不去了吧?」龙听了这番话,也就被降伏,不再往外跳了。于是六祖大师给它说法,它闻法明白后,当时也就脱了龙身。这条龙的尸首曾在南华寺保留很久,以后因为战争兵火的关系,把龙尸也失去了。这是六祖大师在南华寺降伏毒龙的一段因缘。

  在中国唐朝的时候,有个魏征,这个人虽在人间做丞相,也可以到天上去做天官。当时有条小白龙,因下错雨,玉帝叫它下一寸三的雨,它下了一尺三的雨,所以把所有的农田都给淹没。这就已犯了天上的法律,天上就派魏征去斩这小白龙。但是小白龙知道了这个消息,就先去给唐太宗托梦,对唐太宗说:「明天你应该救我,你也是龙,我也是龙,故你应该救救我这条龙。」唐太宗说:「你我既然都是龙,那咱们是兄弟啦,你有事情我一定要帮忙的,我应该怎样做才可以救你呢?」它就说:「我今天犯了天上的法律,因为下错了雨,明天就要受被斩的果报,而斩我的人,就是给你做丞相的魏征,明天只要你把他留住,要他陪你,不叫他做任何事情,那么他就杀不了我的。」唐太宗说:「这很容易,我是一个皇帝,他做我的官,他一定听我的招呼。你不要担心好了!」于是,第二天,唐太宗就叫魏征来和他下棋。太宗的意思想:「我和他下棋,他不能离开我,必定不会去斩那小白龙了。」于是两人就一起下棋,下棋下到中午的时候,这魏征忽然就睡著了。唐太宗很欢喜地想:「他睡觉了,一定不能去斩小白龙,我这回不用担心了。」谁知道这魏征睡觉了,自己的神识却出去了,跑到天上去拿他的上方宝剑,也就把小白龙杀了,然后又回来,再和唐太宗继续下棋,已过午时,才结束那盘棋。唐太宗心里自忖,小白龙对他说过,只要过了午时。魏征就不能再杀它了。于是认为:「哈!我把我的兄弟救了,这回我的功德可不小吧!」想不到晚间时,小白龙来向他要命说:「你总说和我们是兄弟,要救我,那你为什么不救我?让你这臣子把我杀了。现在等于你杀我一样,你要赔偿我这条命!」唐太宗醒来知道这小白龙要来向他讨命,吓得不得了。第二天就和军师徐茂公讨论这件事,徐茂公说:「不要紧,我们这儿有两个人可以挡得住它,就是秦琼和敬德。你用他们在后门看守著,这小白龙也就不敢来了。」秦琼是黄脸神将,敬德是黑脸神将,他脸上的颜色,黑得比现在的黑漆油还黑,黑到能发光。于是就用这两个人守门口,果然小白龙晚间也就不敢来了。可是若每晚都用这两个人看守门,而他们都是国家的大将,太辛苦了也不行。于是把他们两人的相貌画成画儿,贴在后门上,为唐太宗看门口,这龙也就永远不敢再来。所以中国人每到过年的时候,也把秦琼和敬德的画儿,贴到门上,使这些妖魔鬼怪也不敢进来捣乱了。

  龙的因果乃因为它「乘急戒缓」,修行时很用功,学佛法一学便会,但是不严守戒律。因它乘急,故得神通能变化,又因戒缓,所以堕落做畜生。这是「龙」的浅释。

  夜叉,也叫药叉,都是梵语,意思是「捷疾」,就是跑得很快,甚至现在科学所造的火箭也追不上。这种鬼在一念间,就可以到他想到的任何地方去。

  乾闼婆,译为香神,以香为食,身放香气。又译乐神,为玉帝奏乐之神,戴八角冠,手持箫笛,身为赤色,髻放焰光。西域称唱歌的人为乾闼婆。

  阿修罗,是梵语,华译「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正」,因其容貌长得很丑陋。不只生在阿修罗界的众生才是阿修罗,六道中的畜生界也有很多是属于阿修罗转生的,好像狗、马、牛等。尤其马的阿修罗性非常重,中国有一句话所谓:「害群之马」。这种马在马群内,不是踢这只马,就是咬那只马。总而言之,它令同类的马群,都得不到平安。对群马有害的,故叫「害群之马」,这也是阿修罗之一。还有最明显的牛,是真真正正的阿修罗。你看牛的头上长两只角,它这两只角是预备干什么呢?是预备和人打架的。就因往昔做阿修罗时,头上常戴著盔,身上也穿著甲,故在转生做牛时,也忘不了修罗性,头上总预备两只角来和人打架。不但牛是阿修罗,公鸡也是阿修罗变的。公鸡一旦遇到其他公鸡,就打起架来。不只公鸡是阿修罗,有一种黑色好斗的蟋蟀,两只碰到一起时,一定要互相战斗,到有一只死了为止。中国在宋朝的时候,很盛行以斗蟋蟀为赌博,谁的蟋蟀给斗死了,谁就要赔钱。其余的好像蛇、老鼠、猫等……凡是性情好斗好杀生的动物,皆属于阿修罗。转生为阿修罗的众生,相貌长得最丑陋!最不端正!嘴巴长得像猪那么长,鼻子长得像象的鼻子,锯嘴獠牙猪嘴巴,象鼻子,牛眼睛,老鼠耳。或是人身却长个猪头,或是人身牛头,或人身马头,或人身虎头,非常凶恶。虽然男修罗的相貌极丑陋,可是女修罗却生得很美丽。修罗女可说是人见人爱,所以六欲天内的帝释天主有一次看到修罗女长得这样美貌,就向修罗王去求婚,修罗王也就答应了,把女儿嫁给玉帝。某一次这位帝释很欢喜地请他的岳父来赴席吃饭,预备了很多天上最佳美的饮食。等到用完饭后,修罗王要回去时,玉帝为了表示恭敬,就把所有的天兵天将召来列成队伍,站成两行来恭候送行,可是修罗王一看,心里就生出嗔恚,很不高兴地想:「嘿!你用天兵天将来吓我吗?!是否想向我示威?好东西!」心里发了脾气,但是玉帝还不知道。

  天上有个仙人时常说法,因为玉帝欢喜研究哲理,就每天都到那天人的地方去听法。每次玉帝去听法时,修罗女在家里就生出一种怀疑,心想:「他天天不在家,天天跑出去干什么?大概又出去胡混吧,找其他的女人去了!」于是她等到帝释回来后就审问他说:「你天天到外面去做些什么事情?你是不是移情别恋,另外又有意中人呢?所以也就不在家里陪我!」玉帝听她这样问就回答说:「不是的!我是到某地方去听闻仙人说法。」可是这修罗女也不相信,于是应用神通暗地里跟踪帝释的去处,等帝释上了宝车,她就把自己的身体用法术隐起,随著上车。至到说法的地方,帝释下车时,她也跟著下车,帝释看见了就问:「你做什么又跟著来了!」她说:「我来调查看看你是否真的来听法,不管你这样讲,可是我不相信!」帝释听她这样讲,也就发了脾气,摆起丈夫的架子,拿起手杖就打他太太,这修罗女就哇哇大叫。谁知这一叫把仙人的道行也给叫失了,不会说法了。因为这仙人从来没有听过女人的声音,一听了这修罗女的叫声那么娇美,也就动了淫欲心,失落道业,所以不能再讲法了。这样一来更使玉帝气怒难平,一再责怪他的太太。修罗女也发脾气,回去对父亲讲:「这个帝释,他真不守规矩,现在外边另有女人了,所以欺负我!」乃造出很多谣言,她父亲听了这谣言就大发雷霆:「嘿!这还得了!难怪上次他那样来向我示威,原来他是看不起咱们父女,把我们父女不看在眼里。」即时便发出修罗兵将去与帝释作战。帝释虽也有天兵天将,可是却屡战屡败。于是跑去找释迦牟尼佛求法子。佛便对他说:「哦!你现在有了困难,不要紧,我来帮你忙。」乃教他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几个字。然后又说:「你念这句咒文,也要教你的兵将都念这几个字,那么一切困难自当解除。」

  帝释也就回去教他所有的天兵天将,在与修罗作战时,每人都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一念,也不知怎样的,把所有的修罗兵给战败了,帝释也就守得住自己拥有的权势。

  阿修罗,总而言之,就是好发脾气,好与人斗争的众生。就像这个军火斗争的时代,正是修罗降世的时候,所以才发生世界大战。现在正是修罗权力最大的时代。那一个人常发脾气,将来都可能生作阿修罗,亦可能现在就是阿修罗。若是能把脾气改了,能修忍辱行,也就和修罗道脱离关系了。

  迦楼罗,即是大鹏金翅鸟,它专以龙为食。这种鸟有多大呢?它的翅膀一伸开就有三百由旬那么大。由旬是印度用来计量里程的数目,分为大由旬、中由旬和小由旬,小由旬有四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这里所说的由旬,是三百个大由甸,也就是有两万四千里那么大;它的翅膀一扇的时候,能把海水扇成两半沟,在海里应死的龙就露出。它便取龙为食;久而久之,把龙子龙孙,龙的种类都快吃完了。龙王没法子,就去向佛求救。佛把自己所披的袈裟给龙王拿回去,对它说:「如此,如此。」龙王回到龙宫后,把袈裟拆开,让每一条龙系著袈裟的线,这样子,大鹏金翅鸟也就没法子吃龙了。这因为佛的袈裟是妙用无穷的,故能助龙脱险离难。可是这回又轮到大鹏金翅鸟去找释迦牟尼佛说:「您救龙固然是好事,可是这回把我的鸟族都饿死了!我们只可以吃龙,现在没龙吃,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于是佛就为这大鹏金翅鸟说法受五戒。鸟说:「我不杀生是可以的,但我没东西可吃,岂不是要饿死了!」佛说:「你不会饿死的,从现在起,每天日午当中的时候,我所有的弟子吃东西时,就会送食物给你吃。」所以以后出家佛子凡吃中饭时,念供养咒,然后就送出一点食物,是给这大鹏金翅鸟吃的。由此之后,大鹏金翅鸟受持五戒,不再杀生,并且成为佛教里的一个护法。今属天龙八部,八部鬼神众里的一部。

  在佛教里对于用食方面,早晨是天人食,中午是佛吃饭的时候,过了中午之后就是畜生吃东西的时候,到晚间便是鬼吃东西的时候。本来鬼是找不到食物的,他看见我们吃东西,他也就想来吃,一旦听见我们吃饭时,碗和筷子的动静所发出的声音,他就抢著来吃。可是所抢到的东西,到他嘴里就变成火,这因他的业报太重了。可是鬼的心里就以为是人用法术将他抢到的饮食变成火,不给他吃,于是他就生出嗔恚心打人,或者令人生病。所以出家人晚间不吃东西,因为这是鬼吃东西的时候。早晨是天人吃东西,若出家人在早晨有吃点粥或烧饼,就送一点饮食给天人吃,或给鬼子母。这罗刹鬼子母,她本来是专门吃小孩子的。为什么叫她做鬼子母?因她有一千个鬼儿子。她就带领她一千个儿子,各处去偷小孩子来吃。人家一有小孩刚出生,就给他们偷去吃;这样子变成很多家庭都没有小孩子了。于是乎有人去求佛,问佛为什么所有的孩子都不见了。该怎么办呢?佛知道孩子们都是给鬼子母偷去吃了。有一天,佛就把鬼子母一千个儿子中最小的那个拿来,放在钵里边扣著。鬼子母一回到家里看见自己的小儿子丢了,到处找也找不著,乃找到佛的那地方去。听见她的小儿子在钵里面哭,她就走到钵的地方,想法子把钵抬起来救出小儿子,可是她抬不动这钵,就回家又把她九百九十九个鬼儿子都领来,大家一起用力来抬这个钵,但也抬不起,丝毫都不能动弹,于是她就向佛来讲道理说:「你为什么抢走我的小儿子,放到你的钵里去?不还我儿子呢?」佛问:「你有多少个儿子?」她说:「有一千个。」佛说:「哦!你有一千个儿子,现只失去一个而已,你为什么要这样焦急呢?」她说:「虽只失一个,但我一个也不能少的!」佛说:「那么你把人家所有的小孩子都偷来,拿去吃了,那这又怎样讲呢?」鬼子母说:「我不是想要吃小孩子,可是我没有东西吃嘛!我若不去偷小孩来吃,就连我这一千个儿子都要一起饿死了。」佛对她说:「从此之后,你不要偷人家的孩子来吃了,你应该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不要再杀生了,你想,你自己有这么多个儿子,却一个也舍不得,我把他扣到钵里,你就如此焦急了?那么世间上人家所有的孩子,你都吃了,人家的父母不焦急吗?你不该这样自私!」于是鬼子母就答应佛,皈依三宝,受持五戒。释迦牟尼佛乃叫所有的弟子,在中午吃饭时,送出几粒饭或送点饮食的东西,给这鬼子母吃的。所以送食时念这首偈。

  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

  甘露,比喻吃的东西,好像甘露那么甜,无论它有多少都可以吃饱。这是中午送供的偈子。

  其次就是紧那罗,也是八部鬼神中之一,他也是玉帝的音乐神。紧那罗的头上都长有一个犄角,所以又有一个名字叫疑神。

  摩睺罗伽是什么呢?就是大蟒蛇,它也是很凶恶的,又叫做地龙。在中国广东省的地方,专门欢喜吃蟒蛇肉,这蟒蛇就像猪那般肥,可是有时它也吃人;因为人吃它,所以它也吃人。

  在梁武帝那个时喉,他的太太郗氏。梁武帝本身是佛教徒,敬奉三宝,可是他的太太就和他相反,专门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因为她不信三宝的关系,所以她死后就堕落做大蟒蛇,而这蟒蛇却能说人话。于是就回来求梁武帝超度她,便说:「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你的太太郗氏,因为我不敬信三宝,所以死后才堕蟒身。」她这样一讲,梁武帝也就请志公禅师来超度她。本来这位志公禅师就是他太太在世时最反对的,等到她死后做了蟒蛇,也就来向志公禅师叩头忏悔,于是志公禅师作了一部「梁皇忏」。「梁皇」也就是梁武帝,「忏」就是忏悔,是给梁武帝拜这忏以超度他的太太。藉著拜此梁皇忏的功德,梁武帝的太太就脱去大蟒蛇身,生到天上去。摩睺罗伽在佛住世的时候,也归依三宝,所以也是佛教的护法之一。

  「人非人等」,人,就是我们所有的人类。非人,是指一切的畜生。观世音菩萨若看到是应该以天龙八部得度的众生,就现出龙身,或夜叉身,或罗叉身,或乾闼婆,或阿修罗,或迦楼罗,或紧那罗、摩睺罗伽等身,或现一切人身,以及一切非人的畜生来给这一切众生说法。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这个「执金刚」神就是佛教的护法。金刚神的来历是在很久以前一个转轮圣王,他生了一千个儿子。他怎会一个夫人就生了一千个儿子呢?因为他的寿命长,寿命长所以就一千个儿子也不算多,可是他还觉得不够,又娶了一个妻子。这第二个太太生了两个儿子,于是总共有一千零二个儿子。这一千零二个儿子大家同心发愿说:「我们将来修行成就了,我们一千个兄弟要挨著次序来成佛,就是转轮圣王也不做。我们大家来一起抽签。」释迦牟尼佛就抽到第四名,他是第四名佛,将来第五。第六都会依著贤劫千佛出世。这一千个兄弟都发愿成佛,还有那第二个夫人生的儿子也发愿,发什么愿呢?一个发愿说:「我们这一千个哥哥,无论那一个哥哥成佛的时候,我要第一个去请他说法,恭敬供养三宝。」另一个就发愿:「我就发愿来做护法,我每一个哥哥成佛的时候我要保护著他,护他的法。」所以他就成了护法金刚,手里常拿著宝杵来保护著佛教。每当有佛出世,他就去拥护佛法。另外又有一位是大梵天王,每次新佛出世,他是第一位请佛说法者。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释迦牟尼佛讲完了观世音菩萨的种种化身之后,又叫了一声:「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成就以上如是种种功德,他以种种身形到每一个国家去,度脱所有一切众生,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你们这一切众生应该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不要有两个心。若有两心,就是有一种怀疑的心。「一心」就是只用一个信心,你若有两个心就没有感应,没有功德了。所以才说:「应该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是位大菩萨。能于怖畏急难之中,布施给你无畏,令你不生恐怖,因为这缘故,所以这个娑婆世界,又名叫施无畏的世界。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经过释迦牟尼佛说:「一切众生都应一心诚念,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无尽意菩萨听见释迦牟尼佛这样讲,所以也就想供养观世音菩萨,乃对佛说道:「世尊!我现在就应当供养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有这样大的功德,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所以我虽然已经成菩萨了,但是我还要在观世音菩萨面前来栽培我的福报,我应供养观世音菩萨。」说完这话之后,无尽意菩萨即刻就把自己脖子上所戴的璎珞宝珠解下来,供养观世音菩萨,也不加丝毫思索。璎珞是一种最有价值的珍宝,这种珍珠内里是空的,可以放东西,古人常用它做为装饰品,串成一串珠。这串珠价值连城,它值多少钱呢?价值有百千两金,现在就送给观世音菩萨了。无尽意又作如是言说:「仁者,请哂纳此法施珍宝璎珞。」仁者,即指仁慈有德的人,菩萨对菩萨彼此间的称呼就用「仁者」。

  这珍宝璎珞本来是属于财施的,为什么在经文上,无尽意菩萨说是法施呢?布施里有财施、法施、无畏施。当时无尽意菩萨供养观世音菩萨时,在他的心里并没有认为这璎珞珠是一种最值钱的东西,他就是愿意把自己所喜欢的东西,诚心诚意地来供养观世音菩萨,他也不想它是值多少钱。可是为什么经文上有说:「价值百千两金」呢?这句是阿难尊者,在结集经藏时加上去的。当时无尽意菩萨并没有说值多少钱。他就是以他的真心来供养观世音菩萨,彼此间并没有这种「财」的观念,所以属于法施。虽是财施,但也变成为法施了。这是大家以心印心,并不拿它当作值钱的东西。所以他要求观世音菩萨接受他这种法的供养,这种宝珠和璎珞。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菩萨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无尽意菩萨以珍宝璎珞来供养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为什么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呢?因为观世音菩萨是在释迦牟尼佛的座下,在此法华会上来听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没有得到佛的许可,他就自己客气,不接受这个供养。并且他也没有贪心,可不像凡夫这样想:「啊,这个珍宝璎珞太名贵了,有人送给我,恐怕接受迟了,人家不再供养,那怎么办呢?」就因为他没有这种心理,所以不怕人家不供养。在他的心里根本没有一个能施,一个所施;也没有一个能受,一个所受。你供养我和不供养我,看成很平常的。当然在默默中,无尽意菩萨是有功德的。可是观世音菩萨本身就不肯接受这供养,于是无尽意菩萨就著急了!他可不像一般不是真正想供养的人:「你不要,我也就不供养了。还回给自己吧!」所以无尽意菩萨又再恳求观世音菩萨说:「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意思是说:「仁者!大慈悲的菩萨呀!您应该可怜可怜我呀!怜愍我无尽意和这四众的众生。我供养您这串珍宝璎珞不是为了我自己求福,而是为这四众弟子,与法界所有众生,来供养仁者您的。我是代表众生来供养您,所以请您怜愍我等,接受这串璎珞吧!」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我等」,就是所有一切的众生。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无尽意菩萨,一定要供养观世音菩萨,而观世音菩萨决意不接受这种供养,说:「啊!您这么好的东西,我不敢接受的。我没有什么道德,您还是自己保留著好了!」无尽意菩萨一听观世音菩萨这样讲,更著急,甚至于叩头顶礼,来向观世音菩萨哀求。这样子,一个不受供养,一个决定要供养,两方面都各有坚持。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做一个和事佬,来调解这个问题了。佛乃看一看观世音菩萨,笑一笑,对他说:「你啊,应当怜愍这位无尽意菩萨,和这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弟子,不单只是这四众弟子,而且还有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你应该可怜这一切众生,接受此供养吧!他是出于一种很真心诚恳的法布施,你不要再拒绝他这种好意了!」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就在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见到释迦牟尼佛,出来调解这件事情,他也就听佛的话,怜愍这四众弟子与天龙八部等众生,接受了璎珞宝珠。可是接受是接受了,他又转为供养,又把这璎珞分成两分。看!观世音菩萨难怪是菩萨,这么值钱的东西,他自己也不要,一分供养释迦牟尼佛,一分供奉多宝佛塔。这多宝佛塔的来源,是因多宝佛在过去无量无量劫以前,他就成佛了。他曾发愿说:「无论那一个人成佛,在他成佛的时候,最后一定要讲法华经,等到他说法华经的时候,我就发愿要从地涌出一座多宝佛塔,现到虚空中,来给所有众生证明,证明这法华经是最妙的、最圆满的、最好的!」所以在释迦牟尼佛成佛,在以前演说三藏教、方等、大般若时,多宝如来也未曾现身。等到法华会上,正在讲这法华经的时候,这多宝佛就从地涌出这多宝佛塔,来证明释迦牟尼佛在说法华经。于是观世音菩萨就将另一份璎珞珍宝供奉多宝佛塔。

  随后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无尽意!这位观世音菩萨有像上面我所说的种种神通妙用,自在神力,所有的众生都应该供养他、恭敬他、诚念他。这位观世音菩萨,他游行在此娑婆世界,来救度一切众生。」释迦牟尼佛说完这话之后,无尽意菩萨又用句偈来请问释迦牟尼佛。

  句偈是因为前文长行,有的地方说得太详细,又有些地方说得不详细,所以就用这偈再来重说一遍。这句偈就好像中国的诗词歌赋之类,要有一定的格式,或是六字一句、七字一句,或有五字一句、四字一句也不一定,但必需要有一定的字数。这普门品以前在鸠摩罗什法师译时,没有译这段句偈文。而是后来有另一位法师加上去的,一般人看他的句偈和前文的意思相同,所以才加到法华经上第二十五品,普门品的后面。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无尽意菩萨称了一声:「具足妙相的世尊!我现在再问一问彼观世音菩萨,这位佛子以什么因缘而名叫观世音呢?」因为佛的相貌最圆满,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叫世尊妙相具──即是具足,无缺无余,又可解为福足、慧足,叫两足尊。这里是解释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种微妙不可思议的相好。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

  因为无尽意菩萨以句偈请问佛,所以佛也用句偈来回答无尽意菩萨说:「无尽意!你知道观世音菩萨所做的事情和因缘吗?你好好的注意听,我现在为你解说。他是以善巧方便,观机逗教,因人说法,应病予药。」

  「观机」就是看看众生是什么根性,欢喜什么,他就给你说什么法。就像前面所说的:「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这就叫「善应诸方所」。不管什么根性,他使用这种善巧方便的方法去度你。这种好方法有没有一定呢?没有一定的,所以在金刚经上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有定法。」就是做一位法师想去教化人,也要懂得很多的道理和世间法。见到某一种人就说某一种法。例如见到做生意的人,就要说:「哦!现在你生意可好吗?近来市场购买力很强吧!。」见到做工的人:「你很辛苦吗?今天有假期吗?」应给他说些做工的道理,他一听了心想:「啊!原来也有人知道我是很辛苦的、很忙的!」也就很高兴了。于是再给他讲点佛法,他就会觉得:「啊!这不错!原来佛法是这样的。」见到读书人,就问他:「你是攻读那一系,科学?化学?文学?……」好像今天来了一班学生,果尊给他们讲些佛法,听得他们都很高兴,对佛法开始有点印象了。在他们的脑海里就有了「佛」,这佛一到脑海里去,一天比一天增长,将来也是要成佛。这就是善应诸方所,应病予药,因人说法。所谓:「善巧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把所有世间一切尘劳的事情,转变成为佛事。

  【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这位观世音菩萨,他在未成菩萨以前,就发了大慈大悲的宏愿。这宏誓有多大呢?像大海那么深。他经历了不可思议的大劫,造了不可思议的功德,发这种不可思议的愿力,所以观世音菩萨一切一切都是微妙不可思议的。他曾侍奉很多很多的千亿佛,不止千亿,连万亿都不止,虽然文法上只说是千亿。他发这种大慈大悲的愿、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境界是高深莫测的。观世音菩萨他所发的愿是清净的,什么叫「清净愿」呢?清净是没有为自己的自私心著想,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他为众生所发的愿,完全是出于一种真正的慈悲心,真正慈爱众生的心。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释迦牟尼佛说:「我现在给你大略讲一讲这位观世音菩萨的功德,要有善根的人才能听见他的名字。」如果没有善根的人,就连「观世音菩萨」名字也听不到,更不要说见身。所谓见身,不一定说见到观世音菩萨的肉身,就是能见到观音菩萨的画相,或用泥塑的,或用木雕的,或是瓷造的,乃至金、银、铜、铁所铸成的观世音菩萨相,你若见了就等于见到他的肉身是一样的。我们只要心里念兹在兹,念念不忘来念观世音菩萨,不要打妄想,把这最宝贵的时间,随随便便就空过去了。念观世音菩萨有什么用呢?能灭一切诸有的苦。这「诸有」就有包括: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也就是三界二十五有。这里所指的就是三界二十五有。若详细讲起来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想知道的人,可以在佛学大辞典查一查。有首偈颂:「四洲四恶趣,梵王六欲天,无想五那含,四空并四禅。」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假设有人兴起陷害你的事情,譬如和你合股做生意的同伴,与你一起走到山上时,往下是万丈的悬崖。因为他想独夺你的本钱,便生出谋财害命的心,把你推落到山涧里去。这时候,只要你虔诚的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可以平安无事。他纵把你推落到火坑里去,这火坑就会变成水池。你不必用其他的方法,也不用念什么咒,只须一心专念观音菩萨,就有这么大的感应,这么大的力量来救护你。这种感应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随时随地都应该念观世音菩萨,将来就会得到观世音菩萨的保护。其感应的境界是说不完的。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漂,即在水上漂浮,假使是在浅或不流动的水面漂,就没有问题,很容易可以走到岸上来。可是若在大海里漂流,一望无边,不知何处是岸,这就危险了。巨海中常有毒龙,也有罗刹鬼,或遇到会吃人的大鱼,这时候非常危险。你若受到这种zai 难时,能念观世音菩萨,则什么波浪也淹不死你,不知不觉就把你送到岸上来,或自然漂到浅水的地方,或遇到其他的船来把你救起。这是观世音菩萨所示现的救水难。前面是火难。可是你若不会念观世音菩萨,那就很危险了。讲到这一段文,我想起来在香港的时候,我有一个坏的皈依弟子,怎样坏法呢?他就害过人,名叫张玉阶,家里是开西药材店,赚了不知多少钱。他的钱就是从害人而得来的。当时正在日本投降后,因经过战火后的关系,必有传染病的发生,故当时中国大陆到处都有霍疫症流行。于是他和一个很有钱的人,合股做生意,两人一同坐船到外国去购买西药回来香港出售。船一到了海心,他就把他的同伴推到海里去,他那同伴因不会念观世音菩萨,所以就被淹死了。于是他一个人独占了所有的本钱。回来赚了很多钱,那还不算,他又伪造假药来赚钱,于是发了大财。发财后他怎样呢?大概是冤冤相报的关系,他得了一种绝症的癌病。当时在香港六个很高明的大医生,都断定他在一百天以内必定死亡。于是他就登报请求救命,说谁若能把他的绝症医好,能保持他的生命,他愿意捐出二十万美金。当时二十万美金在香港来讲是一个很可观的数目了,可是也没有人来应征献出方法来救他的命。于是乎他就到佛堂去拜佛,有一天,到西乐园来,问我怎样才能把病医好?我对他说:「你得了这种病,应该多做点好事,供养三宝种功德。你首先要皈依三宝,这样子或者你的病就会好的!」于是他在该年农历九月十八日皈依我。皈依我后,我就劝他发心做好事。当时从中国逃难到香港的出家人,有两三千人这样多,但所有的比丘、比丘尼的衣服多数都不够穿,也没有地方挂单。所以我教他向每一位和尚或尼师,供养一匹布(大概可做两套出家人的衣服),并送每人二十块港币,他也就答应了我。可是在香港有很多和尚,尤其有很多老法师,一听见这张玉阶皈依了我,乃各大显起神通来了。现什么神通呢?你也找朋友,他也托亲戚,去和张玉阶讲,叫他要到他的庙上去做功德。这些老法师都是很有名望的人,因为是佛教内的权威,所以就去攀张玉阶的缘。张玉阶于是到这庙上去做点功德,又到那个庙去做点功德,那么,我曾经叫他送每位大陆法师的二十块钱,他不算了。只给五块钱。一匹布是给了,我因为对所有的和尚都说了要给每人二十块,现在他只给五块怎么办呢?于是乎我自己去借钱,很秘密的也不让任何人知道。借到钱后,我又拿自己的钱给每人加上十块钱,合起来刚好十五块钱,就和每一个和尚去结缘。这时没有任何一个和尚知道,其中的十块钱是我送的,就到现在也不知道(因为和尚是不愿意给人家钱的,只喜欢人家给他钱。)怪不得有人说:「出家人不爱财?越多越好!」至于张玉阶反悔,没有履行诺言,是因为被这些老法师攀缘去了。那笔本来应拿出供众的钱,都被用到旁的地方去了;所以我也不怪他,这件事情过去就算了。本来医生都断定他在百天内必死无疑,这回过了一百天也没有死,于是那些攀他缘的和尚们都说:「啊!这是我们给你拜忏拜好的!」那个老法师又说:「这是我们给你念经念好的!」某一位法师又说:「啊!我们天天给你在佛前求好的!」每一位老法师都有了功!这时我一点功劳也没有,我也不向他谈任何问题。经过了六年,他也没有死。那时我在香港大屿山造庙,建慈兴寺,这座庙大概可以住上两百人。他听说我造庙,既然是我的皈依弟子,就派一个工人,拿了一包钱来,送给我造庙。这钱我连看都未看,连打开也没有打开,就把它撇到门口外面去,对他工人说:「这钱得来不正当、不清净,我不要他这样的钱,你拿回去还给他!」工人就把钱交还给他,这回他可吓坏了,再托一个当时向他攀缘的老法师来,名叫定西,向我讲好话和送钱。我说:「现在造庙工程已修好了,我不需要钱用。他有钱可以做旁的功德,有这么多庙、法师,他愿意怎做都可以。」这位老法师也就不好意思地回去了。又等过两年,我在正月间,向大家宣告:「张玉阶今年已皈依我八年了,我本来等著他实践诺言,因他曾发心说要送二十万美金造朝,但到现在他也没有做。我不再等了,以后张玉阶无论有任何问题,我也不管了。」说了这话之后,没有半年,他的癌病又发作,以后将要死时,叫他工人到我这儿来求我,因为他到其他庙上去拜,做什么佛事都不灵,没有感应,所以又来找我。但我也不管了,我说我已发表不再管他任何的事情。没有几天他就死了。奇怪的是以前向他攀缘的定西法师也生了癌症,大概病了一年多也死了。还有一位跟随老法师的居士,因他帮助定西拉拢张玉阶,他也生了癌症病死,所以他们三位可说是一体。活时在一起,也死于同一样的病症。为什么张玉阶会这样死呢?因他把自己的同伴推下海淹死了。那人生时也不懂念观世音菩萨,必定是他死后做了冤鬼,所以来令张玉阶生了癌症。本来张玉阶已皈依三宝,若他真正有信心,他不会死的,就因信心不坚固,即使给他皈依一百天后不死,可是八年后他还是死了。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须弥是梵语,译为妙高峰。是宇宙间最高大的山。在这里所说的须弥峰,不一定说只在须弥山顶上,而是作为一个高的比喻。是说:或者你在有如须弥山那么高的山顶上,被人推堕下去,届时你若能念观世音菩萨,便「如日虚空住」,就好像那太阳在虚空中停止了,不会把你跌坏。不只说在山峰上把你推下跌死,也可以说是有人把你捧得高高在上,令你爬到梯子顶上去,等你到了最高的地方,他才从下面把梯子拆下来,这样你欲上不能,欲下不可,所谓上不上,下不下,这也是一种很危险的事情。也就是人人都恭维你,把你恭维到极点了,然后不再恭维你,让你就像从那须弥山顶跌下来一样的。这时候你若能念观世音菩萨,就不会有更多的烦恼,就好像太阳在虚空中普照万里,一点烦恼都没有了。反而能处之泰然,很有定力,所以毁赞皆不动心。这也表示「如日虚空住」的另一个意思。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什么叫恶人呢?就是不讲道理的人,专门做些杀人放火的事,蛮不讲理:「你的是我的,我的也是我的。你的钱是我的,我的钱更是我的。」你看这有道理没有?这就叫恶人,有强权而无公理。只有以势力来压迫旁人,不讲公理,这就是恶人。追逐,你跑到任何地方,他就跟著你到什么地方,时时刻刻都看守著你。如果你被这种恶人所追逐,因一时忽略不加谨慎,不小心而堕落到金刚山的万丈悬崖下。你如果不念观世音菩萨的话,掉到山涧去,必定没命,甚至粉身碎骨,连你的皮血肉筋都摔得像面粉那么碎,再也找不著尸首。可是你若能念观世音菩萨的话,就连一根毫毛也不能损坏你。你说奇怪不奇怪!这「金刚山」就表示万丈悬崖,是非常之坚硬,犹如金刚那么坚固。但你遇到这种危难的时候,能念观世音菩萨,就一定有大感应。观音菩萨必前来救护你,令你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危而不危,险而不险。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值,就是值遇的意思。前面讲的是恶人,这还有点带忌,不是公开来害人。这里说的「怨贼」,简直就是打劫强夺,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诸善不为的人。我们一切所遭所遇的,都是有前因后果的关系。所称「怨贼」,就是和我们有所冤恨,成者前生我们曾偷人家的东西,或杀过人,或对人不好,所以今生遇到一起,才变成怨贼。所谓:「杀人者偿命,欠债者还钱」。你杀人家的命,人家也要杀你的命;你夺人家的财,所以就要还人家的钱。一切一切都有连带的关系。文殊师利菩萨曾对人讲过一个公案。他说:「我生生世世,从没有偷过人家的东西,恒持不盗戒,有什么可以证明呢?我可以把我这最值钱的珠宝,放到城门的地方,不必看守它,就经过三天的时间,也不会被人捡去拿走。由此可证明我所说的是真实话。」但仍有人不相信,于是他就实地试验,把他的宝珠拿到城门去,放在人烟稠密最容易看到的地方。果然三天后也没有人来捡。就因他生生世世都持清净盗戒,故有此果报。所以我们若现在遇到怨贼,都要认命。就是掉了什么东西,受到什么损失,也不必很难过。应该顺而承受,不要怨天尤人。

  想起我住南华寺时,曾遇到这么一回事:在九月十九观音诞的前一天来了很多土匪,要打劫南华寺。他们大力敲我的门要进来,我也不开门。土匪一会儿就把门给砸开了。这时前后左右的土匪都拿著枪对著我,说没命就没命了。有的还喊著要打我。可是当时我并不觉得恐惧,很自然的和他们谈话,问他们:「你为什么要打我?」他说:「为什么你不开门?」我说「假若你是我,我是你,你也不会开门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来是想拿我的东西,不是来给我送礼。」我这样一讲,他就说:「快拿支票来!」当时我身上穿了一件很破烂的衲袍,我说:「你看像我穿这种衣服,像不像有支票的人呢?」他一看又问:「那么谁有钱?」我说:「这个学院里是我做法师,其他的都是学生。我做法师的都没有钱,那么做学生的怎又会有钱呢?你若不相信,可以到我房间去看,你若见到什么东西是值钱的,是宝贝的,那就随便你拿!」这时候我房里真有两个宝贝,这两个宝贝是活宝贝,什么活宝贝呢?即小沙弥和檀香山中华佛教会主院的法师。他们两个听见土匪来了,正叫门时吓得连走路也不能走了,好像猪一样,趴到地下来爬,爬到我那儿就向我说:「法师!这怎么办呀?我吓得不得了!」我说:「不要紧,你们到我房里去,在我那板榻的床底下,可以藏在里头。」现在我又叫土匪们到我的房里去,看到什么就拿什么,这回把两个都吓得抖起来,在床底下甚至牙都打起架来!结果土匪也没有进去。正在这个时候,有位法师,他看我和土匪讲话,讲得很像好老友似的,也就从房里跑出来。

  他一出来,这些土匪很奇怪的立刻跑上用枪对著他,把他围起来喊著要打,把他吓得立刻哭起来,像小孩子似的。我当时心里觉得难过,便说:「他也没有钱,你们要钱和我讲好了!」可是土匪也不管我,就去向他要钱,他说:「就到我房里去拿吧!」于是领著土匪去拿了两百多块,大概也储蓄了好几年,就这样给土匪抢走了。等到第二天他对学生们说:「南华寺有两百多人,只有这位法师不恐惧。」我才对他们说:「不只是我一人,寺内有四个和尚不恐惧。」第一个是谁呢?是六祖大师,坐在那儿如如不动,老僧入定的样子。你土匪来是你的事,你抢什么东西就抢,我不管你。第二个是憨山大师,坐得也像老僧入定似的,一动也不动。第三个就是丹田祖师,他就不够六祖和憨山大师那么大定力,还抬起头(因他的肉身是有点驼背。)来,望一望土匪。第四个才轮到我。所以你在遇到怨贼的时候,也不要生恐惧心。结果这些土匪也没有打我或放枪。为什么呢?这大概是我念观世音菩萨的关系,最初他们对我很凶狠的样子,一看我这和尚穿的衣服非常破烂,一想:「这和尚真可怜!」也就起了慈悲心来不找我麻烦。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王法是不讲人情的。若犯了王法,就要杀头。但也有不犯法而被抓去杀头的,就因被人诬告,所以国家的王法对人有益处,也有害处。益处因它能惩罚犯罪的人,害处是没有犯法的,但受旁人诬告,譬如作假证人说:「他做了什么坏事,我亲眼看见的!」这些法官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判他有罪拿去杀头,但根本人家都没做犯法事情。没有正义感的律师,有人明明犯了法,可以给他辩护无罪。明明无罪的,又给他证明有了罪。你说这世界上想找真理,到什么地方去找呢?在世间上根本就没有真理,只有强权。那么想找真理就要到佛教里来找。所以,或有罪,或无罪,在受这王难苦,正要被杀头时,就快命断寿终,这时候只怕你已吓昏了,吓得什么都忘了。如果你不被吓坏的话,你就记得念观世音菩萨。那么,要斩你头的那把刀,自然一段一段的坏了,这证明你的脖子比那金刚还硬,所以刀才段段坏。但你若存著怀疑心,故意犯罪,那么你的头一定被砍掉,因你对观音菩萨根本就没有信心,所以才要试验,那当然不会有感应了。若有信心,一切事情都会有感应的。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什么叫「囚」呢?就是把人关到一个四方的房里,这四方的房子便是监狱。禁,就是禁止,不得自由了。枷,不但把你囚到监狱里,并且又给你戴上枷锁,是用两块木头合在一起,在中间有个洞,戴在你的头上,然后锁上,教你没法子可逃。锁,即在脚上给你用脚镣锁上,又用手铐把你两手锁上。

  以前我曾说过,凡是有家庭的人,应该赶快觉悟,不要给这三大件囚住,那三大件呢?父母是一个被枷,把脖子枷住,孩子是如铐子,别以为有小孩子就好得意了,这手铐一戴上就放不下了。有太太就等于有了脚镣子,也就不得自由解脱了。今天我给我一个徒弟宣传一下,他说:「我借了政府两千多块钱,现在想出家,这两千多块就不能还了,所以就要先去做工,把这二千多元还清了,然后决定出家。」他说的是真是假?我不管他,不过先告诉大家一声。可能钱还完了,或者就有这种脚镣子戴上也不一定,但我希望戴不上,能作为美国的一个人天师表。我把这意思告诉大家,让大家都发愿祝他成功,好做美国佛教的领袖。因为现在美国需要出家人,所有的人若想出家,我不管他以前是怎样的人,皆非常赞叹的。只要出家之后能守规矩就可以了。我尽力在美国来造就长老,他们自己长不起来,因没基础,根未扎下去。可是我愿意栽培,在美国的佛教里,每个出家人,都是长老的一份子,甚至于做美国的祖师。

  手足一旦被戴上刑具,失去自由,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只要你能念观世音菩萨,就自然得到解脱。释然,就是解开的样子。以前在中国有一位和尚,给地方民族的野人抓去,放到一个房子里,锁起来。这种野人性情很野蛮,专门抓拿汉人杀肉来吃。这和尚因平时信奉观世音菩萨,故这时他也不惊恐,只一心念观世音菩萨。他念来念去,结果念来一只老虎,这老虎来到囚他的监房,把房子破坏,于是他就自由跑了。遇到如此危殆的境界,竟能履险如夷,所以念观世音菩萨这种灵感是说也说不完的。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咒,就是念的咒;诅,和咒是一样的。咒有很多种。尤其密宗里,在西藏的la ma有一种咒,他只需要念七天,就可以把人念死。咒可以杀人,也可以益人;现在这里所讲的是指害人的咒。诸毒药,即包括所有一切毒药。你若遇到所有能伤害人体的咒诅毒药,在这种情形之下,能一心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则这些咒诅与毒药的毐,不但不能害你,而且反回去害他自己本人。

  以前在中国有一个地方,有个专门给人算卦的人,像占卜的性质,算得非常之灵。为什么他算卦算得那么灵呢?因为内里有个妖怪、魔鬼帮著他。这魔鬼每一年要吃一个童男和一个童女。所以这占卦先生每年都偷抓一个男童和一个女童来祭祀这魔鬼。可是这一年他抓到的女童,在家里是学会念观世音菩萨的。当她被囚到房里等著魔鬼来充饥,她就在那儿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一会儿魔鬼来到这房间,从窗口一望她,魔鬼的眼睛有两道光,就射到这小女孩身上。可是这小女孩她因口念观音菩萨,故从她的口里也放出光来。忽然她觉得有一个很大的东西,从房子上面,跌到地下来,她还以为是妖怪正要来吃她了,吓得大叫起来,这一叫时,偏偏在外面有个巡夜官正走到这个地方,听见屋里有女孩的叫喊声,便立刻破门而入。到里面一看,发现有一条大蟒蛇的尸首,这条大蟒蛇就是那摩睺罗伽。

  结果这个会算卦的人,被警察抓去审问:「为什么你把这女孩绑到这种地方?」他才说:「我有一个仙帮我给人卜卦,这个仙每年要吃一个男童和一个女童,历年来我都是这样供养他,所以他帮我给人占卦很灵的,赚了很多钱。」这样讲后他就被警察抓去囚到监狱坐牢,受王法的判罪。这算卦的,他算得这么灵,可是没有算一算自己结果会被王法所惩罚而被斩首示众。这例子就是「用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的事实证明,所以,害人终害己。

  在「还著于本人」这一句,当时苏东坡曾把它改为「两家俱莫事」。他认为佛教最重慈悲的,那么还著于本人,害了他自己,这岂不是不慈悲了吗?他改的意思说:这咒诅的人,与被咒诅的人都能平安无事。其实这是错误,为什么呢?佛教虽然说戒杀。放生,可是「除暴之所以安良」!除恶人就是善的一面。假如不把恶人铲除的话,他就会伤害到善良人。虽然他咒诅用毒药想要害人,结果令他自己没事,岂不是鼓励吗?他害不到人,可是究竟还想害人。他害不了这个人,又会去害那个人,而那一个人若不会念观世音菩萨,就会被害死,会念的当然他就害不了,但不会念观世音菩萨的人多得很,故「两家俱莫事」是不对的,「还著于本人」并无错误,令恶人自己受一点苦,受其果报也是应该的。这样他以后就自然不敢再害人。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或者你到荒山野林,经过没人住的地方,遇著了罗刹鬼,这种鬼非常凶恶,就和中国的猺人差不多,专门吃人。还有毒龙,也会害人,它常霸占地方,或在湖里、江里、河里,凡有人经过它的所在处,就放毒气,可以把人毒死。有的大毒龙,甚至用气一吸,就能连人带船一起吸汲到它的肚子去,那么厉害!还有一切鬼。鬼,不是只有一种,有多财鬼、少财鬼、无财鬼等等……。所谓「多财鬼」就像在中国有些管土地、城隍的神,他们虽然都是鬼,可是都做鬼的首领,身为鬼王,这叫「多财鬼」。「少财鬼」,就是穷鬼,纵使他有钱也是很少的。又有「无财鬼」,他根本就没有钱。那么说,鬼还要用钱吗?本来鬼是不需要用钱的,但因恶习惯的原因,所以他(多财鬼)管鬼也贪污,少财鬼、无财鬼也好像人似的,一天到晚总想要找多一点钱。虽然不必用钱,但因他的执著成性,变成一种迷,所以就欢喜爱钱。他用的是纸钱,在中国,人常给鬼烧纸钱,就是想买好、讨好鬼。

  你若遇著这些罗刹鬼、毒龙,或种种的鬼神时,你能念起观世音菩萨,他们这些恶鬼就自然消逝了。什么原因呢?因为你一念观世音菩萨时,口里就会放光,所有一切鬼都是怕光的,那就不能伤害你了。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恶兽,即狼、豺、虎、豹,它们是专门吃人的野兽。在美国的山中没有老虎,在中国、印度老虎很多。小时候有一次我跑到山里去,走了五、六天也不见人的地方,就遇见这些恶兽。可是很奇怪,也不知道为什么它们都不吃我。恶兽的牙有刀, 那么锋利,也有铁钩那么硬。当你遇到这样的恶兽把你围绕,这时就赶快念观世音菩萨,它们不但不敢伤害你,反而立刻就跑了。为什么要跑呢?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这种的灵感,使它一看见你,便自然生出恐惧心,所以远远就跑开,远离你了。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蚖蛇,是一种毒蛇,这种毒蛇多数是黑色。蝮,在中国叫做蜒蛇,常在房檐上见到,这种蛇在泰国最多,每到晚上,它就出来叫,也不怕人,长有四条腿在房上跑来跑去。蝮蛇也是有毒的,并且其毒甚大。蝎,即蝎子,人若被它螫了,会立刻中毒死去,都是有「气毒烟火燃」,这些毒都是非常之厉害!甚至使人丧命。虽有这么多的巨毒,你若能念观世音菩萨,它听到你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这个声音,也就都自己藏起来,跑回到它所住的地方,再不敢作怪了。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天上常有云、雷、闪电,或降大雹等灾害。有时下的雹子有拳头这么大,有的像鸡蛋那么大,更有的一个雹子就有几十磅那么重,甚至打到牛身上,把牛都会打死。若下到人身上,不用说更容易被打死的。或下大雨时,你若能念观世音菩萨,不必念好久,这种现象就会很快地停止,消散没有了。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众生,即是众缘和合而生,又者众生有千百万种类各不同,故叫众生。也可以解释说这「众生」,就是生得太多了。你看中国的「众」字,上面是个「四」字、低下是三个「人」字,三个人聚会到一起就叫一个「众」。在众生里最麻烦的是什么呢?就是「人」;又要穿衣服,又要吃饭,又要做工,数不尽的麻烦事。可是最具有智慧的还是人,其余的畜生虽没有这么多麻烦,可是它也最愚痴,智慧不如人,故要受人所役使、支配。中国有一句:「人为万物之灵。」人在万物里算是最聪明,可是最聪明的有时候也做最愚痴的事,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自己跟自己打架,怎样说呢?即「被困厄」的时候,这个「困」就等于:「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以就有无量诸苦。好像没有饭吃是苦,没有衣服穿也苦,没有房子住又是苦,种种数不尽那么多的苦。终日为了衣、食、住、行的条件,一生忙忙碌碌为了找饭吃。甚至去打劫,抢东西,为的要维持自己的生命。为什么要这样维持生命?就因这「苦」所逼迫,结果更招来无量苦逼身!观世音菩萨就有这种微妙不可思议的智慧力量,能救护世间所有一切的苦,所以我们做人无论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情,不必忧愁苦恼。你念观世音菩萨,一切问题都会慢慢解决了,只要你对他有诚心,观音菩萨必会来帮助你的。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什么叫「具足」?也就是满足,充满无缺的意思。何谓「神通力」?神通的力量有六种。第一种神通是「天眼通」,天眼可以看到三十三天上天人的动作,都能一目了然。第二种是天耳通,能听见天上、人间所有十方世间一切的音声,这叫「天耳通」。又有他心通,就是旁人心里想什么都可以知道。第四宿命通,即前生的因果他也知道。第五神足通,又叫神境通,即是有一切飞行变化自在的能力。最后一种是漏尽通,这是最不容易得到的。一切鬼神都有前面所说的五种神通,唯独没有漏尽通。观世音菩萨都具足圆满这六种神通,一点也不缺了,所以称: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由「广」字你就知道他不是只修持某一个法门,而是种种法门他都修。好像我们现在也不是单单听经,也学佛法,又要学中文,又学楞严咒、大悲咒,把楞严咒、大悲咒学会了,又要拜大悲忏,这一拜大悲忏,又不明白了,又要学!所谓「学无止境,唯勤是岸」。要模仿观世音菩萨在因地时那种广修智方便的精神。

  十方所有的国家,没有一个国土,观世音菩萨他不到的。什么地方他都去,所以观世音菩萨对我们一切众生都有缘。只要谁能念观世音菩萨,他就保护谁。若不念观音菩萨呢?那当然他就不理你了。什么理由?你和他都无关系嘛!若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也不念,他便说:「哦!他都不愿和我做朋友,我也不必管他这些闲事。」你若想和观世音菩萨做朋友的话,就要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你一念这名字,观音菩萨就说:「啊!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好!我这新朋友若有什么事情,我要帮他忙去!」

  有一个人想知道这「天眼通」是怎样得的?有很多方法,你或者专心念楞严咒,也会得天眼通。或学习大悲咒和大悲咒的四十二手眼,也会得天眼。或者不睡觉。学习佛法,也能得到天眼通,不过这方法太危险了,我不希望人依照这个方法学,为什么?你们可记得在我讲楞严经时,有一位阿那律尊者,他专好睡觉,以后被佛诃骂他说:「咄咄胡为睡,螺狮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因为佛这样一骂他。他也就发了奋,再也不睡觉,经过七天,他的眼睛就瞎了。佛可怜他,于是教他金刚照明三昧,结果他得到天眼第一。

  阿那律,是梵语,翻为「无贫」。这名字的来源是怎样的呢?在无量劫以前他是个初发菩提心的人,虽然未做佛教徒,但已明白了布施的道理;当时他只是个种田的农夫,生活贫穷,困苦得很。靠近他家的山上,住了个老比丘,已证得辟支佛果。这老比丘每隔七天才下山去化斋饭一次,每次只化七家为限,绝对不多化,若七家都统统布施了,那才可以够吃七天。如果有一家没有给的话,这一天就不吃东西。就算化不到任何东西,回去后还是再等过七天才下山化缘。

  有一次这农夫就把家里带来的中饭,本是预备给自己在田里工作后吃的,可是见到这穷和尚到山下去化缘,也没有化到东西,他就生出一种布施心,想:「我今天不吃饭了,就把这饭送给那穷和尚吃吧!」他并不知道这老比丘是证辟支佛果的圣人,但老比丘就有他心通,一观察因缘:「哦!他为什么给我这样不好吃的饭呢?」这饭叫稗子饭,是一种最不值钱的米,最穷的人才吃那种饭。这辟支佛一看:「啊!原来他没有钱,天天要吃这种饭,今天知道我没有化到饭吃,就布施给了我,这功德真不可思议!」对他就特别欢喜,很赞叹他说:「如是!如是!汝供养心最真也!」于是又回到山上去。

  随后这种田人就看到一只兔子向他跑来,忽然间就跳到他的肩上,随即就黏到他身上,怎样都不下来。这一下把他吓慌了,立刻跑回家想法子要把兔子拿下来。再看清楚,原来是只金兔子,他把兔子割下一条腿拿去换钱。回来一看,这金兔腿又长出来了,所以他由这样子就发财了,从此以后生生世世都有钱用,永不贫缺。就因为他供养辟支佛,是以真心供养,所以得到这种果报。生生世世都叫「无贫」,都不穷了,这是他的名字的来源。

  在四十二章经上说: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供养一千个善人,不如供养一个受持五戒的居士。供养一万个受持五戒的居士,不如供养一个受持十戒的沙弥。供养十万个沙弥,不如供养一个比丘。供养一百万个比丘,也不如供养一个证初果的须陀含。供养一千万个证初果的须陀含,也不如供养一个证二果的斯陀含。供养一万万个证二果的斯陀含,不如供养一个证三果的阿那含。供养百千万万这么多,数不过来那么多的三果阿那含,不如供养一个证四果的阿罗汉。可是你再供养无法计数那么多的阿罗汉呢?也不如供养一个「无修无证」者。什么叫无修无证?就是佛。也就是不如供养一尊佛。那么你供养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还是不如供养一个无心学佛的人。

  今天所说的阿那律尊者,他供养一位辟支佛,就生生世世都不穷了,而且非常富有,不是做国王的太子,就是做全世界富主的儿子。所以我们想要生生世世都不穷的话,就要供养三宝,将来就有机会富贵。可是你在富贵时又有问题了,什么问题呢?所谓:「贫穷布施难,富贵学道难」。阿那律怎会那样富有?。因他贫穷而舍得布施,牺牲个人的午饭,拿去供养三宝,以一念真心得到无量福报。普通的穷人自己都吃不饱,再拿去布施,自己就没得吃了,所以说「布施难」。富贵呢?就「学道难」。那些富贵有钱的人,你叫他来学佛法,他才不肯呢!二十难中有这两种难,对于这个,我们都应该注意。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诸恶趣,就是一切不善的地方。种种,是表示多种,不是单单一种恶趣,而是有很多种。统起来有四种: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叫四恶趣。阿修罗在前面曾解释清楚,他就是斗争坚固,凡是好斗争的这类众生都属于阿修罗。地狱,是怎样造成的?是由我们每一个人的业障所形成。你造什么恶业,就有什么地狱。地狱又分有很多种,在地藏经上说:「大地狱有十八,其次五百小地狱,又有千百无量无边等地狱。」地狱是不是像我们人间的监狱?由人造成坚固的房子,等有犯罪的人,就囚到这监狱里呢?不是的,地狱是由每一个人所造的恶业而现出来。你造杀人的恶业,就有杀人的地狱现出来;造放火的罪恶,就有放火的地狱现出来;造什么业就有什么地狱,所以地狱的种类也没有一定的。等你的业完了,那地狱也就空了。业不了,则地狱始终是存在的。

  我住东北榆树县的地方,有个「猪手刘先生」,他可以记得自己前三生的事情:最初,他是个孝子,对父母很好,以后就投生到一个很有钱的家里。他父亲快四十多岁才生他做儿子,等他到十三岁就给他结婚,娶一个太太比他年长一两岁的。他父亲虽已有五十多岁,但是淫欲还不断,又讨了个小老婆,这个小老婆和儿子的媳妇年纪差不多。刘先生有了太太不到一两年,生了个儿子,等他这小孩子到十三岁,他又给小儿子结了婚,小儿子的太太也是比他儿子大几岁。就在这个期间,他父母亲已经都死了,只剩下他父亲那个小老婆。他看父亲的小老婆生得很美丽,也就占有做为自己的太太,同时这个时候他的儿子又死了,他一看小儿的太太相貌也生得美丽,于是又把小儿的媳妇,也做为自己的太太。于是,小的母亲也做了他的老婆,他儿子的媳妇也做为他的老婆,这样子上争其母,下引其媳,这时候他只有二十八、九岁左右。等他过了四十几岁时,他才开始觉悟,自己想:「唉!我这一生所造的罪恶可太多了!把自己的母亲也做为自己的太太,把自己的媳妇也做为自己的太太,这罪业可造得不小!」于是他就学著信佛念经,专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念了十几年,到他五十多岁时就死了。死后到阎罗王前,阎罗王是管理地狱里一切鬼的王,是最厉害的,其脸黑色,毫无人情可讲。他就被阎王审问:「你为什么尽造这些恶业?现在应该把你放到油锅地狱里,用油锅来炸你!」于是叫来两个鬼,把他拉到油锅去炸。这时旁边有个判官说:「不可以的!」阎罗王问:「为什么不可以?」判官说:「因为他念过金刚经,现在他的肚子里还有金刚经的存在,必须要先把他肚里的金刚经吐出来,等没有了,然后才可以用油锅来炸。」

  于是又叫他投生去做人,他就投到一个很穷的家里去,父母亲是贩卖点心。这孩子从小就特别欢喜吃东西,把肚子吃得很大很大,等到五岁时因肚胀太大便死了。死后他父母一齐说:「他肚子为什么这样大?到底内里有什么?我们把它割开来看看!」就把肚子剖开,原来肚里有一块好像金刚石那么硬的东西,旁边的鬼就说:「哦!这回可以叫他去用油锅炸上了!」乃把他带回去见阎罗王,说:「现在可以先叫他投生做猪去!」他又投生做猪,被人喂得很肥,然后宰了当猪肉吃,又再回到地狱要把他用油锅来炸,他对阎罗王说:「你不必再炸我了,给我还投生到世间做人吧!你给我留一只猪手,做个证明,让我劝令世人不要造罪业。」阎罗王说:「这样子也好的!」于是给他投生做人,姓刘。一般人因为他有个猪蹄子,所以叫他做「猪手刘先生」,这个人我亲自见过他,并且和他谈过很多话,所以才知道他记得自己的事情很清楚。这就是由恶趣造成的因缘。地狱是很危险的地方,希望人不要造恶业,否则苦报难免!

  还有在哈尔滨也有某一位法师,他有一次生了一场大病,觉得自己死了,死后神识向街道上跑,走到一个离寺院不远的地方就去投生。投生做什么呢?做了猪。一看自己变了猪身,于是不肯吃奶,就饿死,饿死后其魂识又回到这位法师的地方,醒来说道:「啊,我刚才曾投生做猪去!」旁人问他:「你到什么地方投生做猪?」他说:「我现在觉得病好了,我带你到某某地方去看,那里刚生了七只小猪,我是其中之一。故意不吃奶才死了。」接著他和其他法师一起到那地方,果然有一家庭生了七只小猪,其中就有一只死了。

  这是这位法师自己亲身的经历,这位法师我也见过他。由此可见,能够生为人是不容易,我们这人身是很难得的。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你算一算在美国这么多千千万万人中,有几个能听闻到佛法?「善知识难遇」,你想遇到一个真正明白佛法的善知识,一个好师父,也不容易的。有的做人的师父,连自己也不懂道理,他就给你讲道理,也就是乱讲。

  饿鬼,也是由他的业力所感,才得这种饿鬼的果报。关于饿鬼我曾解释过很多次,他肚大如鼓,咽细如针,我们所吃的东西,一到饿鬼的口里,就变成火。为什么会变成火?因为他的业障太重了!故凡是饮食,到他口里也就变成火。讲到这个问题,天上的人看见水就是玻璃,我们人看见水就是水;鱼看见水就是它的房子,作为它的宫殿;鬼看到水就是火。各有不同的境界,这都是业力所感,所以所见的也各不同。畜生,刚才我讲的法师,投生做猪。还有做鸡、做牛、做马……这都是由人做成的。那一类人生时不孝顺父母,不恭敬师长,像这类人,将来与这「畜生」都会有连带关系。还有欢喜吃肉的人,与这「畜生」也都拉拢上关系,将来就很危险了。「种种诸恶趣」也就是包括这四恶趣。

  「生老病死苦」:人生有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就是苦中之苦,好像贫穷困苦的人,既没钱,又没饭吃,又没有房子住,想找工作又找不著,真是苦中之苦。这苦中之苦是人所不能受的。那么有钱人就不苦了?有钱人的苦更大!有人说:「法师你讲这道理我不相信。」你不相信我也这样讲,相信我也这样讲。为什么?你看钱多了,一天到晚都在想:「我这批钱放到什么银行去?那批钱我要拿出来做生意,还有那批钱要……。」总也没有数完的时候,多麻烦!数来数去数到头发也白了,牙也掉了,眼睛也花了,耳朵也聋了,这时候还未数完,没数完你说怎样呢?问题就来了,因为太有钱了,一天到晚都在数钱,数来数去被土匪知道了,晚间把门拨开进来,把所有储蓄的钱都抢走,一扫而光,这叫坏苦。这坏苦比那贫穷困苦更厉害,因为穷苦的人苦习惯了,不觉得怎样苦。但富贵忽然坏了,这种苦才是难受。尤其年老了,钱也没有,一切一切都不如意,这叫坏苦。

  这样说,不富也不穷的人,就没苦了吧?还是有苦的,什么苦呢?就有行苦:他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念念迁流,念念不停。既然没有贫穷困苦,没有富贵的坏苦,就有行苦。这三苦是没有一人能避免的。

  又有八苦。三苦已经不少了,再加上八苦更多了!其实怎样呢?八苦还不多,这个「苦」不止八苦,简直是千苦、万苦,千千万万数不过来这么多的苦。最苦最苦的就是做人,做畜生都比做人快乐得多。做什么才不苦呢?做佛就没有苦了。为什么说做畜生比做人还快乐呢?畜生它不用愁吃的,也不用愁穿的,愁住的,它有天然的生活条件,没有忧愁,你说是不是?唯独做人的苦是最多,现在不必讲八万四千,乃至千千万万那么多的苦,就只讲这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在这八苦中,你说什么苦最苦?就是生苦。若没有生,则这些其他苦都没有了。

  问:「生苦是怎样苦?」唉!我知道你是不记得了,已经忘了生之苦。所以现在我告诉你:「这生是由父精母血结成到一起,又由中阴身来投胎而有的。在母亲肚里的时候第一个礼拜,第二、三、四个礼拜都未有感觉,等到第七个礼拜就有了知觉。这时候若母亲吃凉的东西,你就好像住在冰山里,觉得非常难受;母亲若吃热的东西,那时又好像在火汤里似的,烫得不得了。在母亲腹里就有这种冷热煎迫之苦。还有母亲如果在弯腰时,胎儿就好像给泰山压住那样难受。如果母亲叉著腰时,也觉得非常之不舒服。等到生的时候,那是最苦了,正出生时就好像两个山夹到一起。因为这种夹山地狱之苦,所以每个小孩子一降生出世就哭喊起来,其实那哭喊声就是从苦那儿来的,所以才喊叫:「苦呀!苦呀!苦呀!苦呀!苦呀!」

  生的时候就有如生龟脱壳那么痛苦。可是一长大后就忘了这种生的痛苦,接著长大,不知不觉就老了。这个老的苦也是很厉害的。老时耳朵也聋了,人家骂你也不知道。眼睛也花了,看什么东西都不清楚了。这是耳朵眼睛首先不帮你的忙。舌头虽然不掉,可是牙齿掉了。我以前遇到八、九十岁的老人就问他:「你见过掉舌头的人吗?为什么你的牙都掉完了?」他说:「没有,你见到过吗?」我说:「我更没有遇到过,你这么大年纪尚未遇到掉舌的人,我年纪这么轻又怎会遇到这样奇怪的事情?」然后又问他:「你知道为什么你的舌头不掉?世上没人掉舌头只掉牙呢?」他说:「什么道理?」我说:「就因为牙齿太硬了,所以它会掉。舌头之所以不掉,因为它软,所以才不掉。你这么大年纪了,以后再也不要硬,若硬的话也好像牙那样会掉了,要学著软一点。」

  那么牙掉有什么苦呢?当然吃东西就不香了,吃什么都没有滋味。到别人口里吃得津津有味,到自己口里嚼也嚼不动,咬也咬不断,只有整个吞到肚里又不消化,你说这苦不苦呢?

  那时面也皱了,所谓「鸡皮鹤发」,面上的皮肉就像鸡皮疙瘩的非常粗糙。头发也都白了。这个「鹤发」,在美国人来讲,就不适宜老的意思,因为西方人,小孩一出世头发就有全白色的,那不是老的白,而是很年轻时也有白发。不过这要另当别论。老的白发是由黑发变成白,黑的可以变白,白了就不可以变黑。但有时候也可以的。我告诉你们,我的头发在香港时,完全都白了。为什么呢?因为我造庙,修了三个寺,唉!修得费尽心神,把头发也累白了。以后自己一看:「啊!这还得了!再也不用这么多心了!」于是把什么都放下。哈!以后它又黑了。所以什么事都是没有一定的。现在你们看我这个头,只有少的白发,不是太多了。

  这个老苦也是不容易受的,你若不相信,可以试一试。等你老的时候,就知道其中味道,你不妨活个七、八十岁,或八、九十岁,甚至一百岁。那时,当你吃东西也不香了,你就知道:「哦!以前有个法师讲老苦是很苦的,我不相信,现在我才知是真实不虚的。」那时候你才想来修道,已经太迟来不及了。

  最平等的就是「病苦」。无论谁都会有病痛,没有大病就有小病。头痛就头不舒服,脚痛脚就不舒服,身上痛就身不舒服。病有非常多种,好像有胃病,吃东西就不香,若有肺病,就咳嗽不止。总而言之,这五脏:心、肝、脾、肺、肾一有了病就是苦!

  还有最苦的就是「死苦」。有人说:「死苦?我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我想先知道。」那你就先试一试看,先死一次,可是没有人敢保险你能再活过来,所以这一试也不可以试。死是容易,死后到什么地方去?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死后是堕地狱?还是做畜生?是去做人?这个没有人能保险的。

  这生、老、病、死都是苦。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家?也就因为觉得这生、老、病、死苦是一件不容易受的事情。他在十九岁时,有一天出去游玩,走到东门,看见一个妇人在生小孩子,就问随从的人:「这是什么事?」随从说:「这是生小孩子。」太子看见那小孩大声哭喊,而那妇人也痛苦得不得了,于是心里不快乐地回到皇宫。

  第二天又到南门,看见一个老年人,头发都白完,眼睛也花了,腰也弯曲,不能站直,腿又迈不动步,老得不得了。他就问随从,这个人是什么人?怎么这样子?随从说:「这个人已经老了,年纪太大了,所以才这样子。」太子也就无心再游玩,立刻回宫去。

  第三天又到西门,看见一个有病的人,于是又不高兴的回去。第四天到北门去参观,看见一个死了的人,他又问随从:「这是怎么一回事?」随从说:「这个人死了。」他又感到非常忧闷,眼看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之路,太苦了,真没有意思!转身就想回宫去。正在这个时候,出现一个沙门,即是出家人。太子又问:「这人是做什么的?」随从乃去问这沙门:「你是做什么的?」沙门说:「我是个出家人,修学佛道,才能离生、老、病、死苦。」太子一听到修道能了生脱死,于是很高兴的又问沙门:「我也可以照你这样来修道吗?」沙门说:「谁都可以的,任何人都可以远离这生、老、病、死苦。」

  太子回到宫里之后,晚间就和马夫车匿,一起逃出宫殿,去出家修行。释迦牟尼佛就因为觉得生老病死没有什么意思,也不知道生从何处来?也不知道死后到什么地方去?所以就发心出家,到雪山坐了六年。因为要避免这生老病死苦。人呢?谁都会有生,但是任何人也不能逃避死。人人将来都要死,有的善终,有的不善终、各有种种不同的死法。有的病死,有的饿死,有的做工做得太多了累死,也有的被车撞死,又有人被山上的石头滚下压死,或去和人打架被打死了,或者去作战在阵前阵亡,或因误服毒药而死,有的自杀而死,有的不想死就死了、有的想死又不死,故这一个「死」有种种不同的分别。虽然死法不同,但是将来的果报呢?也不同。譬如一些横死的人,即被车撞死,或被水淹死,或被火烧死,在无意之中发生意外而死了。属于这些横死的人,他们的鬼魂,阎罗王是不管的,鬼也不管,那么,这时他该很自由了?虽说是自由,可是是个自由鬼,并非自由人。人自由有时候也不守规矩,何况鬼呢?鬼自由了也会不守规矩,横死的人他又要抓替死鬼。譬如在马路上某个地方曾撞死人,那个地方在三年之内必会再有人被撞死的。什么原因?因为那横死鬼总在这地方等著,他一定要再把旁人撞死,他才可以去托生,否则他就永远在那儿不能托生。若是自杀吃毒药而死的人,到地狱后所受的刑罚是非常痛苦的。什么刑罚呢?在生饮毒而死,在地狱就要喝那种用火烧化了的铁汁,往肚里灌,把内里的五脏都烫坏烧焦了,烫死后再被地狱的巧风一吹,又活过来。活了再喝这种铁汁、然后又被烫死,死了被这巧风一吹,又活过来了,一天到晚都受这种刑罚,很难受的。可是你若能念观世音菩萨,就会一点一点的把生、老、病、死这种种痛苦都没有了。

  这是讲的四苦,再有爱别离苦。这个「爱」是人人都知道的:有的爱色,有的爱名。爱财的人也就是爱利,譬如有个很有钱的人,计划做大生意想赚钱,可是生意失败亏本,把钱都没有了。这人与利离别了,本不想离开钱,可是钱没有了,这也是爱别离苦。色,就是男女的问题,男人爱女人的色,女人爱男人的色,两互相爱,可是因为在前生种了不好的因果,但这个爱不能久远。在某一种情形之下,从中间就要分离了。在离开的时候,若没有真正的爱,离开也不要紧;若有一种真正的爱情执著,就会非常痛苦,这是爱色的爱别离苦。还有爱名的爱别离苦,说这个名怎会又有别离呢?有人这样说:「名誉者,人之第二生命也。」认为有个好的名就是自己的第二条生命,可是这第二条生命一旦被毁坏了,便变成名誉扫地。本来不想失去名誉,可是没法子,因一时做错事,把名誉低落了、没有了,这也是和名的一种爱别离苦。

  这「爱别离苦」非常之多。譬如夫妇虽没有分离,可是生了个小孩子长得美貌可爱又聪明,拿他当宝珠一样珍贵重视。可是,忽然间这宝珠死了,这时痛哭流涕非常之难过,这也是爱别离苦。或者有人对待父母很孝养,很恭敬爱惜,本来不想父母离开自己,可是父母也死了,这也叫爱别离苦。或又环境非常好,父母妻儿一切一切都美满,可是自己忽然间死了,乃至于兄弟朋友之间,都有这种不如意的情形,本来不愿意离开他,却要分离了,这都叫爱别离苦。既然知道爱别离苦,就不要再执著这个爱。不要把这个爱只放到一个人身上,应放到整个众生的身上,行菩萨道来救度一切众生,不要为自己著想,要为众人著想,那就不会有爱别离苦了。

  这种爱别离苦,有的人更执著爱情,没有苦自己找著来苦一苦。好像有些结了婚的男人,一天到晚忧愁得不得了,忧愁什么呢?深恐他这女人另外去找男朋友,这不是没苦找苦吗?也有的女人结婚之后,大概自己的丈夫生得太英俊,一天到晚什么也不想,就担心愁闷她的丈夫再有其他的女人,甚至想到不能吃饭。你说这不是太愚痴吗?还有的对人不生爱情,却爱狗如命,又有的爱猫,把猫狗看成自己的生命一样;乃至对一切的畜生或物质,都生出种爱情。这种爱心一生出来怎么样呢?也就很巧妙的,爱狗的这狗就死了,爱猫的这只猫又丢了,这时把命也丢了,为这猫狗左哭一场,右哭一场,这也是一种爱别离苦。总而言之,你对任何事物看不破,放不下,及至有某种特殊情形而分离的时候,令你得不到所愿意得的,就觉得非常之痛苦,这都叫爱别离苦。

  有人说:「单是这个爱就有这么多的苦,唉!我就不爱了,以后我就憎!」憎即是不爱,有一种讨厌、怨恨仇视的心,对任何事物也都不爱了,这又用错了。那么,说爱是有苦,不爱呢?也一样有苦,就有个「怨憎会苦」。在某个场合里你都觉得很讨厌,很憎恶其他人,和任何人也没缘,感到人人都不好,所以谁我也不欢喜。你不爱人,也不爱狗,更不爱猫,什么都不顺眼,见到什么就发脾气。于是搬家到另外一个地方,谁知到另外的地方后,又遇上一切人和物,比原来的环境更不好、更坏!你越不愿意见的事情,偏要见到越讨厌的事情,这事情就来了。啊!很奇怪很奇怪的!你怕见猫,一天到晚都有猫跑来你这儿,打它也不走。讨厌狗!方才那是个爱,这回是个讨厌,你越讨厌它,它偏偏要亲近你。你讨厌女人,哈!这女人一天到晚找上门来追求你。你很不快乐又要搬家,到别个地方又有同样这般人与环境,比原先的更厉害!总没有安宁快乐的日子。你说这是苦不苦?

  这苦是从什么地方来呢?根本是从你自性上招来的,因你自性缺乏定力。你在这个地方和左右邻居都不和气,搬到另外一个地方也不和气,这不是人家对你不好,而是你自己对人不好。因为自己觉得与任何人都没有缘,所以人也对你没有缘。那么觉得好也是苦,觉得不好还是苦,该怎么办呢?就要合乎中道,总之对任何事情都不要太过,太过了等于不及。这怨憎会苦就是这样奇怪!你越不愿意的事情就越遇上这事情,不愿意看到喝酒的人,酒鬼一天到晚在你旁边。不愿意抽烟的人、烟鬼跑到你家来。不高兴赌钱,赌鬼天天来找你。为什么呢?就因为你有个怨憎,所以会到一起就苦了。怨憎会苦和爱别离苦都是因为自己不明白真正的中道,偏激到一边去,落到一边故才有苦,若能保持中道那就不会苦了。

  相信没有人会讨厌憎恨「钱」的,可是这个「钱」,你越不憎、越爱它,它越不来。这爱它不来的怪事就是「求不得苦」。

  方才说爱也苦,憎也苦,那么在这个爱里就有所求,有所求往往是求不得。有的人一生来就想求发财,可是兢兢业业,辛辛苦苦,由有生命以来就想要发财,等到死的时候也没有发财,还是做个穷鬼,这是求不得苦。有人觉得做官很不错,于是想尽法子求做官,可是求了一生,结果也没做到,这也是求不得苦。有的一生就求名,但一生也没求到。有的没有孩子,就想生个聪明的儿子、漂亮的女儿,但求来求去也求不得,这也是求不得苦。在一生之中不是求这样,就是求那样,但是那一样也没有求到。有些读书人就想求个博士,可是因为在往昔没有栽培读书的善根,读到老了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读了一辈子的书,这博士位也没有得到。在中国有位梁灏,读书到八十二岁才中了状元,可是得到状元不久就死了,虽求到了,可是,还没享受就死了,这也是苦。求东不得东,求西不得西,总而言之你所贪求的东西,得不到手里,这都是苦。

  又有五阴炽盛苦,什么叫五阴?即色、受、想、行、识,在心经上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若能把它都看空了,也就没有苦。这五种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是非常的炽盛强壮,是最苦的,可是人人对这五阴都离不了。前面所说的七种苦属于垢苦,这个色、受、想、行、识是在自性内里所具有的,时刻都和你在一起,想离也离不开,这叫五阴炽盛苦。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真观清净观」:什么叫「真观」?即是真空观。真空,就是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这叫真空观。虽然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但也没有离开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所谓「无相」并非要离开了我、人、众生、寿者才没有相,就在这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上,而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叫在相离相。也就是以前我所讲的:「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明明有形有色,为什么内里没有呢?就因为没有执著。这个空观也就好像大圆镜智一样。在大圆镜里虽然有物则现,有相则应,有什么境界就现什么境界,可是它不留痕迹。观音菩萨的真空观也就是这样子。

  「清净观」:清净是对染污而言。何谓染污?有所执著就是染污,有所爱著也是染污,有所贪著也是染污。清净的力量是没有一切的贪、嗔、痴,若有贪嗔痴就是不清净。譬如拿布施来讲,一般人布施,常犯这种思想:「这人他和我有点关系,他是我的亲戚朋友,或者是我的邻居。我要布施给他,帮助他。」多数先布施给和你比较接近、有关系的人,后才布施给远方的人。这已经有了亲疏远近的分别心,有所著相的心,则不能作无相的平等施,这也就叫不清净观。

  观世音菩萨的法施,他是不分人我,不分亲疏,不分远近,只为布施而布施。布施分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又有内财施与外财施。外财:是身外的,内财即身内的。菩萨在行菩萨道时就有财施,这财施向外施舍国城妻子,把自己所有的国家城池都布施给人,把自己的太太子女也都布施于众生,你看这才是真施真舍!乃至于一切一切的田产、屋舍、财业,都布施给慈善机构,或布施给有道德的人,这叫外财的布施。内财施:是把自己的身、心、性命、头、目、脑、髓以及四肢百骸统统布施。在心中常想:「若能以这身体来救世上一切众生的话,我就把这身体布施出来,供献给世界。乃至于把我的心也布施于人,生命也布施给人。假如有人需要我这头,就把头斩下来送给他。」

  好像舍利弗行菩萨道时,有人向他要一只眼睛,舍利弗就把眼睛挖下来布施给他,殊不知那人说:「你弄错了!我要的不是这只,是那只眼。」于是舍利弗就退菩提心了。他心想:「唉!这菩萨道真难行!」他只舍了一半的内财,另一半就舍不得了。但菩萨是这样想:「若能以我的脑及骨髓做成药品来救人,我也愿布施出来」,这叫内财施。凡属于你自体的财产、智慧、精神,这都叫内财。

  还有法施,就是说法教化众生。这种布施是最大的布施,所谓「诸布施中,法布施最。」法布施是最要紧的。所以我们现在这个佛教讲堂,虽讲堂不大,但是法力可不小。星期四由果地来讲,星期五果普讲,星期六就由果全讲,星期日就开始讲普门品。这个佛教讲堂就是天天如此忙忙碌碌,为法忘躯。为了佛法,把身心性命都忘了,把自己的健康也不顾了。每一个人白天都要做工,我这法师也同样做工,所有一切的工作我都做。这几天身上的骨头都痛了。昨天晚上我也懒惰一点,没有来,就因做工做得太辛苦。可是我这个做法师的辛苦,懒惰一点不要紧,因为我已学习这么多年了,故我懒惰一点还情有可原。可是你们做学生的就不能懒惰,无论那一个人讲经都应该来听的。来听法就是护持道场的表现。我们大家到这儿多一点,讲法这股气就很盛了;若人人都不来听,就不盛了。故想拥护佛教讲堂,就是来听讲,不必拿出很多钱,已是拥护道场好护法。

  你们有的是护教使、布教士、宣教师。宣教师就讲经说法,布教士就要到各处去做广大的宣布。护教使就是尽心拥护道场。令道场一天比一天发展,一天比一天发扬光大。护持道场就是护持佛教,护持佛教也就是护持佛法僧三宝。这是你们每一个人的责任。西方人对于佛法,过去可以说是小孩似的见解,根本就不懂佛法,好像有些在美国自称长老、法师者,现在你们都知道了,一问他们佛教是什么?他连自己也不知道什縻是佛教?你们现已听了三个月的楞严经,可以说对佛教的认识已懂得不少了。现在讲这法布施就是把你们所知道的佛法,要介绍给一切众生,要向每一个人去宣传。为宣传佛法,可以把饭忘了吃也不觉得饿,不睡觉也不觉得困。我知道我过去为宣传佛法就有这样的情形。某人想要学佛法,我就是不吃饭,不睡觉也给他讲。给他解说明白了,才把我的责任尽了。我希望你们各位也照我这个样子,作为我的化身去弘扬佛法,做法的布施。法布施比你舍多少钱出来更有价值。你们现在积极学习佛法,有好几个人都要出家,这真是很稀有的事情,在美国可以说是打破记录。这么多人要出家,要做和尚、做比丘尼,这真不可思议。你们现在把基本立下来,对美国佛教的前途,每人都要负起责任,要这样想:「我有这一口气,这佛教就是我的责任!」若旁人说他也要负一点责任,那可以的;并不是说我负责任,你就不可以负责任。所以说佛教的责任是人人有份的。不要推诿,你们应该站起来,以弘扬佛法为己任,这是法施的基本条件。

  另外还有无畏施,所谓无畏就好像观音菩萨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都是无畏施之一。这无畏施即是在人有惊慌恐怖,将舍性命的时候,而你能现无畏身,行无畏行来安慰他。什么叫现无畏身呢?譬如有个人在火难中,快要给烧死了,因被烟雾薰得不知东西南北,已经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可以走出火堆。你在这时候能奋不顾身,涌身到火里去把这人拖出来,这可不是容易做到的。这就叫舍身命而救护众生,也即是无畏施。或者有人掉到海里,眼看要淹死,你看见了也是不计较自己的性命,毅然决意到海里去把这人拖上岸。不止水火,乃至于刀、兵、炮火之中,有人被炮或枪伤了,在两军阵前生命千钧一发的时间,危在眉间,你也能奋不顾身,不管自己生命的存亡,到那最危险的地方把这人救出来,这都叫无畏施。

  还有,若人遇著官匪等其他种种危险,也是生命朝不保夕的时候,或者已奄奄一息了,你能以用种种的善巧方便把此人救脱出危,这也是无畏施。总而言之,就是人在恐惧时,困苦厄难的境界里,你能够用你的慈悲心、勇敢心,发挥大无畏精神,什么也不怕的精神,去救护一切众生。就好像持地菩萨,他虽然并不是直接修这无畏修,而是间接的修。怎样修呢?他知道凡人过河时,必需要有桥,没有桥也就过不了河,若过的话就有生命危险了。于是他以自己的力量,造仿古人的老方法,用一点板子或木头来搭起一个桥,令人过江河时没有危险。

  可是,虽然有桥无危,如果遇著大水,一样有生命的危险。好像虚云老和尚从九华山下山时,他记忆那地方本来有个木桥,于是照旧走到那地方想过河,谁知偏偏那桥因为大水早给冲坏了,结果掉到河里,在河里经过一日一夜,二十四个钟头后才被打渔翁把他打上岸来。当时渔翁想:「哈!这回一定发财了,打到这么重的一条大鱼。」可是把鱼网拉上来一看原来是个鱼和尚!于是再拿出来看清楚点,不是个鱼和尚,而是个真和尚,还穿著衣服呢!但已不会喘气了。就在附近有个小庙,这渔翁便到小庙里向出家人说:「和尚!和尚!我今天打鱼,打上一个和尚来,请跟我去看看。」庙上的人想:这真奇怪了,怎的打鱼会打上和尚来?就跟他跑去看看。哦!原来这是德清老和尚!接著帮他把肚里的水都呕出来,这回老人家又才活过来,真是得到第二条的生命。

  虚老被水淹不死之后,跑到高旻寺去打禅七,就生了重病。可是这月朗方丈也不原谅他,还要叫他做代理方丈。虚老自想:「我自己病得这样子,怎能代理方丈呢?」于是不答应。结果被月朗和尚打香板,一天到晚都给他气受。你看虚老可说是中国第一大善知识,在高旻寺所受的苦却不知多少,处处受一般人的白眼,一般人都看不起他的。

  持地菩萨他专门修桥补路。在虚云老和尚要到云南时,在路上也曾遇到一个修路的和尚,一天到晚拿锄修路,也不讲话,这也是持地菩萨的化身。凡见路上有瓦块、玻璃,他都捡到一边,总之把道路修得好好的。他这样一天到晚做苦工,那么谁给他工钱?没有人给他工钱,你说这是不是愚痴呢?可是就因为他白做工,才修成持地菩萨,证得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的境界,这就是修无畏施。无畏施的法门是很宽广的。总而言之,人在恐怖时,你都应该作布施。

  再说一个比较近的例子,譬如有人好几天没饭吃,就要饿死了,心内恐怖慌张得不得了!想:「这回快饿死了,没钱买东西吃,去偷吗?又犯法!」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候,你若见到了,看他面黄肌瘦,两脚无力,迈不动步,这时你问他:「你怎样了,是否生了病?」他一定告诉你:「我四、五天没吃饭了。」你说:「好了,到我家里去吃饭吧!」不要像天津人,一早起来见到人就以天津口音问:「你吃饭了吗?」人回答:「我还没吃呢!」回答:「没吃?到家里去吃嘛!」他这个家里吃去,不知是到他家去吃?还是到你家去吃?总而言之,两方面都可以。到我家里吃也可以,到你家里吃亦可。所以这个没吃饭的人,也不敢到人家里去吃饭,便说:「好啦,我到自己家里去吃饭。」

  没有衣服穿的人,受冷冻之苦,你给他一点衣服穿;没有房子住的人,你给他房子住,这也叫无畏施。可是,一天两天可以,但不可以永久,中国有句话:「能供一饥,不能供百饱。」供一顿饭是可以的,但如果要天天供给你吃饭,那就负担不起了。因为在这世界上,人人都应该去做工,不应该生出一种依赖心。如果你生出这种想法:「我希望有人行菩萨道,我也不需要做工,到吃饭的时候,我到一位信佛的家里去诉苦:『我今天没有吃饭,你给我一点无畏施吧!令我没有吃饭的恐惧,不受饥饿的痛苦!』」这是不合规矩的。人在偶尔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求助于他人是可以的,但如果你有一口气存在,都应该自强不息,为这个世界谋福利,不要消耗这世界的物质。也即是说,人人皆应该帮助这个世界,不应依赖这个世界。如何帮助这个世界?就是要对人家有好处,不是要人家对自己有好处。即是我要利益他人,不是要他人利益自己。你要是存著希望他人利益自己的思想,这就是依赖心,而没有自强的心。人人皆应有自强不息的心,不要依赖旁人,这是我的宗旨。

  清净观,就是清净观力,也即是在一切布施方面,不著住于布施相上。这就是清净观,而没有染污法。观音菩萨布施不取于相,一切离相,所以清净。如果著于相,就不清净了。

  「广大智慧观」:「广」就是宽广,「大」就是再没有比他更大了。观世音菩萨有广大的智慧观力,普度一切众生,教化众生。

  「悲观及慈观」:他又有悲观。有人误解经义,便说:「观音菩萨也常常哭,不欢喜,因为他悲观。」这是大错特错。这里的「悲」并不是指悲伤的悲,而是怜悯的意思。菩萨是对一切众生,生出一种真正怜悯的心。什么怜悯的心呢?他常常这样想:「这个人真是可怜啊!我用种种方法教化他,他还是不明白,仍是颠颠倒倒的。」他这样怜悯众生,就叫做悲观。因为他怜悯这个众生,所以他就要度这个众生。好像你看那个小孩子,很天真活泼的样子,人见人爱。为什么得人欢喜?因为小孩子得人怜爱。这一种怜悯,就叫做悲观。并不是观音菩萨一天到晚,总不欢喜,甚至常常哭泣悲哀。你要是想学观音菩萨,就不要一天到晚哭哭啼啼,愁东愁西的,而要「广生欢喜不生愁」。他这种悲观,并不是哭泣的悲观,所以不要误会了。

  慈观,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悲观就是拔除众生的痛苦。慈观就是给予众生快乐。这种予乐不是暂时的乐,而是永久的乐,是真正的乐,并不是世间的乐。什么乐呢?即是给予一切法,令众生真正明白了解佛法,而不再做痛苦颠倒的事,这叫做予乐。什么是颠倒的事情?好像欢喜饮酒的人,饮得醉熏熏,就觉得自己好像成了神似的。神乎其神,走路有如螃蟹,东撞西闯,他认为这样是最好的。自己的知觉也麻木了,甚至什么都不知道,东西南北皆辨别不出。你说这是不是颠倒?一个好好聪明的人,若被这种酒精支配了,什么事情都作得出,杀人放火皆敢作。好像,有一天早晨在巴士站,有一个醉鬼向我要钱去买酒喝,他还没有喝够。我又想起来一件事,亦是在巴士站,有一位黑人走过来,什縻话也没有讲,我也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我。不知道为什么,他就跪下来向我叩头,叩完头也没有讲话,站起来就走了。这个人不是来向我叩头要钱,可在那么多人面前向我叩头,叩完头就走了,也不知道他是鬼亦或是神?这真是奇怪。我看他并不是喝醉酒,不知是不是一种灵感,他就向我叩头。多数的鬼,见到我就叩头,还有神,见到我亦叩头。而他这个人,又称为黑鬼,恭恭敬敬的向我叩头,叩完头也不敢望我,就走了。我想大概有个鬼在他身上。

  喝酒是这样子,抽烟更是颠倒。为什么呢?本来你的肚子里干干净净,却硬要把它弄脏。有人说:「法师,你讲错了,我肚子里不干净。」不错,你的肚子是不干净。这个不干净,还不要紧。你唯独用烟一熏它,里面就有烟油脂,就好像烟筒里边黑黑的油垢。你把烟吸到肚里去,又吐出来,肚里边也是有这种东西。你自己看不见,所以不晓得。你要是看得见,你抽一口烟,就好像镜子蒙上一层灰;再抽一口,又蒙上一层灰。本来肚子是干干净净的,可是你却要薰上一些灰尘。这样是不是颠倒?还有吸鸦片烟,吸上的时候觉得精神抖擞,甚至一步可以迈到天上去,好像腾空驾云的样子。等过了瘾之后,周身就不舒服,全身难受,不知要放在什么地方才好?可是都没有地方放。一狠心便要赶快下地狱去,地狱或者没有这么难过。所以你看,犯了烟瘾,连地狱都要去钻,就这么样难过。其他颠倒的问题还多得很。所以我希望抽烟的人赶快把烟断了,喝酒的人赶快把酒戒了,懒惰的人就学勤力一点,不要那么懒惰了。可是勤俭的人可不要学懒惰。勤俭的人要多做一点好事,多做一点善事。你要是不做善事,始终也没有德。你要做才有。德是从善而来的。尽做善事,自然就有德了,自然就不颠倒了。你不做善事,却拿正经的钱去看戏,或买不重要的东西,这都叫颠倒。你把有用的钱,用在有用的地方,这是不颠倒;你把有用的钱,用在无用的地方,这是颠倒。所以颠倒是很多种的。

  观音菩萨能指明你这种颠倒的行为,叫你不要颠倒,令你得到真正的快乐,永久的快乐,这就叫作「慈」,悲能拔苦,不是拔你暂时的苦,而是拔你生生世世,无量劫以来的苦。但是你要生出信心。你有信心,观音菩萨才有慈悲心。你要是没有信心,观音菩萨的慈观和悲观和你犹如水和火似的,水火不容。观音菩萨用很大的慈悲来对待你,你却冷冰冰,而不能与他合在一起。冷冰冰就是没有信心。你若是有信心,便和观音菩萨的慈观悲观相合了。相合了,你就离苦得乐。

  什么是真苦?人的烦恼就是真苦。你要是没有烦恼,就是快乐。为什么你没有快乐?就因为你有烦恼。没有烦恼,就是快乐。观音菩萨能铲除你的烦恼,令你得到真正的快乐。这就是悲观和慈观。

  「常愿常瞻仰」:我愿意常常瞻仰观世音菩萨慈悲的相貌、慈悲的德相。瞻仰是常常观瞻仰望,而生出恭敬心,越看越欢喜。对观音菩萨是五体投地,一心恭敬。拜大悲忏,都是恭敬观世音菩萨的一种表现。要是你不拜大悲忏,就像美国人不愿意叩头一样,连一个头也不叩,这叫信什么佛?你这信佛,是信什么佛?有人说:「我是信我自己的佛。」你要是信你自己的佛,你就不会有你自己。因为你没找到你自己的佛,所以外边的佛,你也不认识。要是信自己的佛,不会不叩头的。叩头是表示最恭敬诚恳的意思,这就叫做五体投地,亦是一种礼貌。你连一个礼貌都没有,怎谈到信佛呢?以前有一位医生,各处都会有人相信他,把他当成佛一样的看。他就叫人不要拜佛。人家在拜佛,他就在旁边站著,好像木头桩子似的。但是他自己不觉得,为什么呢?因为我相未空。不拜佛的人,第一就是我慢,觉得我很大,比佛都大,那我何必拜佛呢?因为他有贡高我慢,所以见佛也不礼拜了。这又怎么可以学佛,信佛?根本连佛教都不了解,可是他到处去跟人家讲佛法,这真是害人不浅。

  【无垢清净光,慈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这四句偈颂真是妙不可言。为什么妙不可言呢?这四句偈能治眼睛的病。人的眼睛如果有毛病,可以常常念这四句偈颂,眼睛的病就会好了。可是眼睛的病虽然好了,你还要自己生出智慧,才能彻底治好。如果没有生出智慧,纵使暂时好了,将来还会发作。在观音异记上,有记载能医眼睛的病。那么究竟他怎会医治眼睛的病?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乃是观世音菩萨的威神力加被。总而言之,你要是相信经文,而应用于任何事,都非常灵验,有效用。你要是不相信,它就没有功效了。所以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佛的大法好像大海无量无边,不知多深多大?你要有信心,佛便能把你接引过来。

  「无垢清净光」:什么叫无垢呢?垢是尘垢,亦是不清净的东西。你没有这些不清净的尘垢,自然放出清净光明。这清净的光明是针对尘垢说的。没有尘垢,就是有清净光明。有了尘垢,就没有清净光。所以无尘垢便放出清净光。怎么叫没有尘垢呢?即是妄想没有了。你的妄想没有了,就没有尘垢。你要是打一个妄想,就有一层尘垢。打两个妄想,就有两层尘垢。打三个妄想,就有三层尘垢。妄想打的越多,尘垢就积得越厚。参禅的人讲「明心见性」,明心也就是没有尘垢,见性也就是见到清净的光明。你没有尘垢,才能见到清净的光明。要是有尘垢,就不能见到清净的光明。所以明心见性,就是明自本心,见自本性。本心性,就是楞严经所说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常住真心,就是明心。性净明体,就是清净明体,也就是如来藏性。明心见性,也就是明白自己本有的如来藏性。这就叫无垢。

  「慧日破诸闇」:慧日,是智慧像太阳一样,把一切黑暗都照破了。什么是黑闇?黑闇很多,现在所说的黑暗譬如:你没有信心就是黑暗。你没有智慧就是黑暗。你没有愿心也是黑暗,没有实行心,亦是黑暗。又者,你不守戒律就是黑暗。你不修定力,就是黑暗。你不修慧力,亦是黑暗。你不按照戒定慧的路去修行,这都是走黑暗的路。你照著戒定慧去修行,这就是光明。所以「慧日破诸闇」,智慧的太阳把一切黑暗都照破了。你想要听佛法,这就是光明。你心里说:「我听了好几天,也没有什么大意思。这法师坐在法座上,讲来讲去都是讲这个,我听了好多次,都是叫人除去贪嗔痴,修戒定慧。我听都听厌了。」你听厌了,这就是黑暗现前。你听得不厌,说:「这法师讲得越听越有意思,越听越有味,甚至于我听法师的声音和一切笑貌,听完经之后,这法师还在我耳边讲经说法。我一天到晚都是听到法师的声音,总在我耳边说法。」这就是光明。不愿意听就是黑暗。

  讲到这儿,我想起了一件事:在香港,有一位女居士来见我。见我之后,你说怎么样?她行住坐卧都看得见我总在那儿讲经说法。可是这位女居士怎么样?她说:「这位度轮法师是个魔呀!我怎么常常见到他呢?」她常见到法师说法,却说是魔。她要是见到魔,她又认为是佛了。所以这个人常见到我,却说见到魔了。又是骂,又想要打,没有几个月,这位女居士便生癌症死了。本来想救她,但她却说我是魔,故我也爱莫能助了。今天我想起了这一件事,你说她见到法师,就说是魔;如果见到魔,她又如何?所以世间人有很多人都是认假不认真。真的,他认为是假的。假的时候,他又说是真的。往往都是当面错过,交臂失之。

  观世音菩萨的智慧,犹如太阳一样,把一切黑闇都照破了。照破什么黑闇呢?观世音菩萨修真空观,照破见思的黑闇,证到般若德。什么是见惑?即是对境起贪爱。什么是思惑?即是迷理起分别。观世音菩萨修清净观,破除尘沙的黑暗,证得解脱德。观音菩萨修智慧观,破除无明的黑暗,证得法身德。这叫三德俱藏──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观音菩萨修三观(真空观、清净观、智慧观)而证得三德,断除见思、尘沙、无明的黑暗。所以说慧日破诸闇。这个慧就是观,观一切慧。

  「能伏灾风火」:灾是三灾。三灾是火水风。火烧初禅天,水淹二禅天,风刮三禅天。初禅天为什么会被大火所烧呢?因为初禅天的天人,他们有烦恼火的缘故,所以他们自性中的火,就引起世间的火。这时,天空出现七个太阳,将大地一切的动植物皆烧焦了,然后将海烧干涸了,将山烧融化了,什么都不存在了。

  这样的大火灾,经过七次之后,就发生一次大水灾。这水灾能淹到二禅天。为什么呢?因为二禅天的天人,他们的烦恼水太旺盛的缘故,因之,引起世间的大水灾。波浪滔天,淹没一切,没有陆地存在,一切动物和植物,统统不存在。

  经过七次大水灾(七次火灾发生一次水灾)之后,就发一次大风灾。这风灾比前边所说火水二灾还要厉害,不但将世间山河大地刮得粉碎,而且又能刮到三禅天,令三禅天也不存在。有首偈颂是这样地说:「六欲诸天具五衰,三禅天上有风灾,任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

  何谓五衰?第一衰是花冠萎谢。天人戴的帽子是花所庄严的。这个花不是人种的花,是自然而生的庄严花冠。等到五衰相现时,花就残旧凋谢。在没有衰相现出,花总是新鲜。等到花一残旧,就知道天人将寿终了。

  第二衰是衣裳垢腻。天人的衣服不像人间的衣服,一个礼拜要洗一次,或两个礼拜洗一次。如果不洗就不清净。天人所穿的衣服,不必用水洗。它总是没有尘埃。等到五衰现前,衣服便著一层尘埃,那你就知道这个天人将寿终。就好像我们人要死,气尚未断时,身上有的地方就会生虫了。平时它不会生虫子。等到气要断时,身上很多地方都有虫子。天上人衣著尘埃,也是业报感召。我们这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尘埃?楞严经已讲过,因为我们人心里有太多妄想,所以世界的尘埃也太多了。我们的妄想就和尘埃一样,没有分别。所以一切尘垢都是由我们的妄想心造成的。天人的五衰现前,衣服也就有尘埃了。

  第三衰是两腋出汗。天上人不像我们人的身上常常出汗,他们永久都没有汗出。可是五衰相现时,两腋就出汗。

  第四衰是身体臭秽。天上人一天到晚身体都放出一股香气。他们不是喷上香水,或抹上香粉,乃是自然而然就有一股香气放出。等五衰现前,身上就没有香气,而放臭味。

  第五衰是不乐本座。天人真是自在,一天到晚都在那儿打坐参禅,什么事情也没有。第五衰现前,他就坐不住了。坐一下又站起来。站起来又坐下,这样坐坐站站,一念失去知觉便堕落,天人便寿终了。

  这是六欲天有这五衰现相,可是初禅天有火灾,二禅天有水灾,三禅天有风灾,因为三禅天的天人,有烦恼风,所以和世间的一股风接触,而引起风灾。所以说「六欲诸天具五衰,三禅天上有风灾,任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纵使你升到非非想处天,享受八万大劫那么长的天福,可是天福尽时,还有堕落到人间来,或者堕落到地狱、饿鬼道、畜生道去。这是不一定,所以很危险。不如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然后再倒驾慈航,好像观世音菩萨似的,来教化众生。这样子比较稳当。

  观世音菩萨能降伏三灾(火水风)。

  「普明照世间」:观世音的智慧光明,普遍照耀到凡圣同居的世界。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土地,就叫凡圣同居土,又叫凡圣同居世间,即是凡夫和圣人共同居住的地方。观音菩萨所修的大智大慧,又普遍照到方便有余的世界,就是二乘所住的境界。方便就是善巧方便。有余、是指那世界的烦恼还没有断尽,还有剩余。观世音菩萨具足大智大慧,又普照实报庄严的世界,即是菩萨所住的世界。佛所住的世界,即叫常寂光世界,又叫常寂光净土。观音菩萨的大智大慧,皆普照于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故说「普明照世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悲体戒雷震」:这四句偈颂是赞叹观音菩萨的慈悲,观音菩萨是以慈悲为他的法体。他这个慈悲的法体,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呢?是从持戒生出来的。最初观世音菩萨修道便专修戒律,而生出广大慈悲,无缘大慈的法体。这种法体就好像雷吼一样那么大声,一切众生都被他惊醒。所谓「发聋震聩」,聋的人也听见,愚痴的人也听得见。所以这句「悲体戒雷震」是赞叹观音菩萨的身业是不可思议。

  「慈意妙大云」:观世音菩萨以慈悲平等,慈眼视众生。本经上亦说:「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观世音菩萨所修的福德,犹如大海般无量无边。他慈悲的意念,平等给予众生乐,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就好像虚空中的大云彩。

  「澍甘露法雨」:澍是下雨的意思。下甘露的法雨。什么叫甘露?甘露即是天上长生不老的药,天人的寿命那么长,是吃这种长生不老药。有人说:「啊!天人也吃药,难怪现在人想要开悟也吃药。」可是天上这种药是自然的,是天上本有的,不需要经过一番提炼的手续。吃了这种不老药就不老了。观世音菩萨的妙大云,下甘露的法雨,下长生不老药,令一切人离开生老病死苦。

  「灭除烦恼焰」:观世音菩萨把世界上人的烦恼火焰灭除,每一个人皆有烦恼。为什么不成佛?因为有烦恼。为什么不开悟?因为有烦恼。为什么你得不到解脱,得不到真正的自由?也因为你有烦恼。烦恼,也就是执著。执著就是烦恼的一个别名。你有所执著,就得不到解脱,有很多烦恼。那么执著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就是从自私自利心生出来。你要是没有自私自利的心,而大公无私,那你又有什么可以执著的呢?你要没有自私心,就没有执著。没有执著,也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也就解脱。得到解脱,也就是开悟,也就成佛了。所以我们的烦恼是一个最坏的东西。但是每一个人都舍不了这个坏东西,总要和烦恼行住坐卧,离开不了。有人说:「我常常快乐,这叫作没有烦恼。」你要是得到真正的快乐,那当然没有烦恼。若是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却勉强用造作心来做成这种快乐,这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烦恼还在里边储藏著。有一天,它还会爆发。就好像用一块大石头把草压上了,草虽然不长,将来把石头一搬开,草长得更茂盛。在四宏誓愿中;第一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来到这世界?就因为「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观音菩萨有没有烦恼呢?他的烦恼断了,可是他以众生的烦恼作为烦恼。他看众生的烦恼没有断,便以种种的方法教化众生,令众生把烦恼断了。烦恼是没有穷尽的,好像水波浪似的,前念灭了,后念又生;后念灭了,后后念又生,相续不龂,烦恼也是如此。「法门无量誓愿学」,佛法的门径是无量无边。有的人读过一部经,或读过两部经,便自满了,说他懂佛法。他所懂的佛法连海水一滴犹不及,但是他就满足了。就好像蚂蚁到海里去饮水,饮得肚子饱胀,便说:「我把大海都饮干了。」哼!它把大海都饮干了,殊不知它只把肚子喝饱了。大海里边的水,它连一滴都没饮。「佛道无上誓愿成」,没有再比佛道更上了,所以每一个人应该发愿成佛,不应该把自己看得太小,要把自己看得本来是佛。可是,本来是佛,并不是现在是佛。我们本来在最初都是具足佛性,与佛是无二无别。可是我们现在因为不晓得修行,所以没有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大本领。这是四宏誓愿。观世音菩萨本照四宏誓愿来教化众生,所以澍甘露的法雨,令一切众生得到清凉,没有烦恼。这就叫作「灭除烦恼焰」。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诤讼经官处」:诤是斗争。在末法时代是斗争坚固。佛住世时,是正法时代。佛灭度以后,是像法时代。佛灭度以后,经过两千年,是末法时代。在正法时代是禅定坚固,人人皆欢喜参禅、习定、修定力。正法时代有一千年。由佛出世到佛灭度一千年,叫正法时代。过了正法时代,便是像法时代,此时代是寺庙坚固。人都踊跃欢喜造庙、造佛像、建寺院,所以在世界上,有些国家有很多寺庙。像法时代是一千年。过了这一千年,就到末法时代,法到末梢了。末法时代有一万年,这时期不是禅定坚固,也不是寺庙坚固,而是斗争坚固。国与国斗争、家与家斗争。人与人斗争。畜生与畜生斗争、鬼与鬼斗争,到处都是斗争。为什么斗争?因为是末法时代,人只明白斗争。可是在末法时代里边也有正法时代。在像法时代也有正法时代。这怎么讲呢?在末法时候,也不能说没有参禅打坐的。好像我们现在每一个人从忙里偷闲,或者早晨,或者晚间,或者中午,在百忙之中,才抽出一些时间修行来打坐参禅,这也就是正法时代。不过在末法时代仅是一少部分,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在末法时代还能讲经说法,尚有人忙里偷闲,百忙之中,甚至于不睡觉、不吃饭来听经,这也叫做在末法时代中之正法。现在大家提倡造庙、建道场,这也是像法时代的工作。所以在末法时代也有像法时代,也有正法时代。在像法时代也有末法时代,也有正法时代。因为在像法时代还有不造庙、不信佛法,这等于末法一样。那么在像法时代,为什么要造庙?造庙可以令人聚会在一起来用功修行,这也是正法时代。那么在正法时代里也有像法和末法。在正法时代里的人参禅习定,固然是正法时代。但也有造庙,等于像法时代。在正法时代,也不能人人学佛法。有的人学佛法学了一点点,然后就不学了,更不用说去研究,这也是正法中的末法。在每一个时期皆具足正法、像法、末法。

  现在这末法时代是斗争坚固,而我们能住持佛法,令佛法永住于世,行持正法事业,每一天诵持楞严咒,对整个世界都有帮助。为什么呢?如果在这个世界上,连一个诵持楞严咒的人也没有了,那这世界就快将毁灭了。那时候妖魔鬼怪,一切魑魅魍魉皆出现。现在他们为什么不敢出现?就因为这世界还有人诵持楞严咒,修大悲咒的四十二手眼。修千手千眼的法门,所以妖魔鬼怪不敢出现,横行无忌。

  诤讼是到法院去打官司,去讲道理。讲道理要请律师。律师可以把有道理的人,讲成没有道理。没有道理的人,可以把他讲成有道理。这就叫颠倒是非。在前几个月,有一位女人把他丈夫谋杀了,可是她非常有钱,就和律师讲明白,如果律师能洗脱她的罪名,把官司打赢了,她就给他一笔钱。这位律师明明知道她是谋杀丈夫的人,可是在法庭他就强辞夺理,替她辩论得不需要偿命。唉!你说这有没有真理呢?只要有钱,纵使杀人了也没有罪,这就是诤讼。既然没有罪,不需要偿命,这岂不是世界上太没有真理了!本来到法院是要讲道理,可是到那儿有律师为人辩论,有道理就变成没有道理,没有道理也变成有道理。你说这个世界是不是黑暗的世界?

  「经官处」:经官就是到法院去讲道理,看谁的理由充足,谁就没有罪。可是在这个时候,你的理由充足,没有钱也有罪。你就是理由不充足,没有道理,可是你有钱也就没有罪。所以这个世界还是被金钱支配人,把人的良心埋没了。

  「怖畏军阵中」:怖是恐布,畏是畏惧。恐怖和畏惧在两军阵前,就好像现在越南的情形。在这地方,虽然恐惧,只要你「念彼观音力」,诵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便能「众怨悉退散」,一切的怨恨皆会退散。打官司和军阵中的斗争,都是因为生生世世结的怨太多了,所以才会聚会在一起,互相递偿果报,受果报。可是你能念观世音菩萨,这一些果报都会减轻了。重的就变成轻的,轻的就变成没有。如果不会念观世音菩萨,这些问题就严重了。你念观世音菩萨,就减轻了。所以观音菩萨不可思议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懂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上海有一位居士名叫费帆景。他平常都念观世音菩萨。在中日战争时,上海常被日本飞机轰炸。这位费居士天天搬家。一觉得他所住的地方有危险,会有战火,便搬到另一个地方。他刚搬走,这地方果然就被日本军队炸了。那么他搬到第二个地方四五天之后,想一想又不太安全,他又搬到租界地。上海有一个区域是西方人在中国土地上租的地方,所以日本不敢到租界地来侵扰。搬到租界地之后,他又恐怕这地方不安全,又想走。但租界地外边有电网围绕,所以他也没有法子走,正在进退两难,不能决定的时候,便看见一个小孩子对他说:「快一点走,后边有日本军来了。」于是他看电网上有两尺宽那么大的窟窿,仅仅只能钻出去一个人。只见这小孩子便从此窟窿钻出去,他家的老母亲、太太、小孩也都从那地方钻出去跑了。跑了见租界地有西方的军队在那儿防守,也就觉得很奇怪,不知道他们怎么出来的?等到他一找这小孩子,已不见了。再看那电网,根本也没有二尺平方的窟窿。他觉得很奇怪。由这一走,便走到苏州去,把军队作战的zai 难也就躲过去了。由这一件事证明观音菩萨的境界是高深莫测,人不容易了解。在这种情形之下,观音菩萨会保护念他名号的人,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应该生出一种真信心,真信切愿的念观音菩萨。

  众怨,就是刚才所说国与国斗争、家与家斗争、人与人斗争、鬼与鬼斗争,这乃是众生的业力所感,而造成这个局面。现在有很多国家,可是你不要以为这国家里都是人。有的是老鼠成群结队去托生做人,而成了一个国家。蛤蟆多了,亦都托生到一起去做人,成了一个国家,在今年春天,有人拿来一分报纸上记载:在泰国有好几万只蛤蟆自杀。为什么呢?因为也就是那国家的蛤蟆太多了,所以它们自杀可以托生去做人。每一个国家的人,皆是有一个种类。这个种类在前生多数是一种畜生,所以一起做同一个国家的人民。我在今年春天讲这个道理时,就有人问:「美国人多数是什么托生?是什么种类而成一个国家?」那时候我回答说:「人和畜生皆有,因为美国是由各国移民而来,是人畜聚集在一起的大杂会。」这是真的,不是讲空话。如果我们睁开五眼(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便知道这世界的人,不一定都是人,而是样样都有。怎么样看出来的?你要是有佛眼,开智慧眼,想知道人前生是什么?在前生做什么?你可以看这人后边的影子,前生那个影子,今生还会跟著他。前生如果是人,那影子便是人。如果是畜生,便是畜生的影子。如果是妖怪,就有妖怪的影子。只有开五眼的人,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要是没有开五眼的人。就分别不出来。所以你见到人,不要以为那就是人。如何知道这些问题?你要是得到天眼通,便很容易知道。你只要老老实实用功修行,想知道什么事情都可以。还有现在某国人(我不是骂人),很多都是老鼠变的。不过,虽然有很多老鼠,其中也有很多人,也有很多鬼和畜生。总而言之,每一个国家皆有马牛羊鸡犬豕,各种各类。人也是由这些众生变的,这个道理一说起来真是微妙。一般人因为没有证实这件事,所以不相信。要想证实这件事,就要脚踏实地去用功修行,得到神通,就会说:「以前有一位法师讲这道理,真是不虚假啊!怎么这么微妙的事情,他都可以讲出来。」你那时就知道了。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妙音观世音」:前边的偈颂「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即是讲「观」字。现在是讲「音」字。这「音」是妙音观世音。观世音的「音」是微妙的音,这个微妙的音声就是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观世音菩萨的声音,不但微妙,而且清净,犹如海寂静时的潮声。海到一定时候便发出海潮。观世音菩萨清净的音声,犹如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观世音菩萨的音声,超过世间所有音声。

  「是故须常念」: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要常念观世音菩萨。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念念勿生疑」:我们念观音菩萨的时候,千万不要生疑心。不要这样想:「念有什么用呢?念观世音菩萨岂不是没有什么意思?」天天念观世音菩萨,你就生出怀疑心。最要紧的是不要生疑心。一念之中也不要生怀疑心,要生信心。

  「观世音净圣」:观世音菩萨这位清净的圣者。

  「于苦恼死厄」:在你有痛苦烦恼之时,或者面临危险将要死的时候,厄即是厄难。

  「能为作依怙」。这时,观世音菩萨能作你的保护者。你可以将你的身心性命交给观世音菩萨,他一定会帮你忙。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具一切功德」:观世音菩萨具足一切神通妙用,没有不具足一切种种功德。所有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皆不缺。

  「慈眼视众生」:观音菩萨总以慈父之眼视看众生。众生无论有过错,没有过错,有罪业,没有罪业,他都一样来慈悲救护众生。

  「福聚海无量」:因为观音菩萨以这种平等大慈来普度众生,故所修的福报像海那样大,无量无边,深不可测。

  「是故应顶礼」:因为观音菩萨的功德完全都具足,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顶礼观音菩萨。

  现已把所有偈颂讲完。我们有机会能听到全部的法华经,真是难遭难遇。现在不要说美国,就是在中国也不容易听到全部的法华经。在香港、台湾或者有这个机会,但是也是很困难。现在我们在美国生活这样安定,而能听到这部法华经,真是幸运。你来听经无形中便是帮助这个世界。我们这儿一讲经,世界到处皆充满吉祥瑞气。凡是有讲经法会,天龙八部皆来拥护道场。我们有这种机会,皆是有大善根的人。如果没有善根,想要来也来不到。想要来时,不是这魔障生,便是那魔障生。总而言之,令你没有法子来听经。我们现在能以听经闻法,这个功德是无量无边,不可穷尽。来听经,每一个人皆会有功德。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是当尔之时,即是释迦牟尼佛讲完偈颂之后。持地菩萨即是楞严经所说的持地菩萨。这位菩萨在无量劫以前,是一位没读过书,不认识字的人。虽然没有学过佛法,但他的行为和佛法很接近。此人虽没有读过书,不认识字,但他的力量很大。他这个力量不但大,而且还无穷无尽。一般人拿不动的东西,他可以拿;一般人挑不动的东西,他可以挑;一般人做不到的事,他可以做。他做什么呢?即是修平道路,填铺道路。有时又修桥。有时车子过桥,向上走,走不上去,他便帮忙推车。有的人挑东西辛苦了,他便帮那人挑东西。但是他不求代价,不求工钱。他一向行这种苦行很久了。有一次,遇到浮舍卢佛问他:「为什么你要修平这些道路呢?」他说:「我修平道路是令来往行人方便。」浮舍卢佛说:「你平道路是舍本逐未,这是在末梢上用功夫,只在皮毛上修行。」持地菩萨说:「那么怎样才不是在皮毛上用功夫呢?如何在内里用功夫?」浮舍卢佛说:「你想要修平这条道路,应该先平心地。为什么这条道路不平呢?世界有高山、有平地、有大海,就因为人的心没有平。人的心里有高山,所以地也不平。你的心地若是平了,世界就没有不平的地方了。」持地菩萨听了浮舍卢佛教化之后,便修心地法门,去平心里的这一块地,修成证果,得到菩萨果位。于是他就称为「持地菩萨」。

  菩萨,在前面已讲过了。即是觉有情;觉悟有情众生。亦是众生中一位觉悟者。这位持地菩萨即从他自己所坐的座位起身。向佛说:「世尊,假设若有众生听到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而普门去示现他的三十二种应现,四无畏这种神通力,应该知道这个人的功德不少,他能听见普门品的功德是不可限量。」不少即是多,没有数量,无量无边。在释迦牟尼佛演说法华经,讲到普门品时,在大众中有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什么是「八万四千众生」?这八万四千众生也就是我们的八万四千烦恼。我们每一个烦恼,就是一个众生。再者,在我们每一个人身里面,都有八万四千微生物,这微生物即是菌。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皆有虫子。我们人是个大虫子,在虫身里有小虫子,在血里、肉里、五脏里,虫子不知有多少?我们人怎样生存呢?也就是大虫子养这一些小虫子,小虫子帮助大虫子。你以为人是什么?在身体里面,有无量无边那样多的微生物。一个微生物,就是一个众生。那么有多少微生物呢?有数不尽那么多。总起来讲,有八万四千那么多。其实不只八万四千,或者十万八千也不一定。这是我们每一个人自性里,具足八万四千众生。可是由外边讲,这世界的众生,岂只八万四千。在这法会中八万四千众生,也就是每一个心里边的八万四千种念。这种念念生灭,念念不停,念生就是一个众生,念灭也是一个众生。生生灭灭有八万四千众生,不离开自性。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没有可以等于的心,没有可以比的心,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阿译为无,耨多罗译为上,三译为正,藐译为等,菩提译为觉。合起来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没有比它更高上。「正等」,正等于佛。「正觉」,是佛的觉悟。正等于佛觉悟的果位,也就是发成佛的心。有八万四千众生发成佛的心。发成佛的心,然后才得到果位。在该法会上八万四千众生听见普门品,皆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这是很殊胜的因缘。

  现在我们讲普门品,在佛教讲堂有二十多人来听经。这二十多个人,每一个人皆有八万四千众生。你算算有多少万?但这多少万是不是都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呢?我相信虽然没有发这种心,大多数也发心想成佛。在这法华会上,听见妙法莲华经的人,将来都是成佛有分。我们现在能听见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品,皆是在过去种植无量无边的善根,所以现在也有这种因缘聚会在一起研究佛法,这是妙不可思议的境界。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最高的果位,即是佛的觉位,翻译成无上正等正觉。正觉是说人开悟,有了正觉。二乘罗汉得到正觉开悟,但未得到正等。那么什么人得到正等?菩萨是得到正等又得到正觉。正等于佛,故称为等觉。正觉是罗汉,正等是菩萨。菩萨可以成正等,但不可以成无上。罗汉是可以成正觉,但不可以成正等。因为菩萨是有上士,在他的上边还有比他高的。佛叫无上士,即是没有再比他更高的。无上正等正觉,即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得到三觉圆,万德备,没有再比他高上的这种正等正觉。只有佛才有资格称这个名号。其余的菩萨。罗汉皆无能比,所以这是最高的果位。这个最高的果位是怎样成就呢?是不是从最高处成就呢?不是的。最高的果位是从最低处成的。你修道的时候,切记不要有一种自满的心,贡高我慢的心,这就是从最低处来成就最高的果位。老子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于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善于利益于一切万物而不争。物是指飞潜动植,所有四生(胎卵湿化),皆需要水来培养灌溉。可是水自己本身并不存这样想法:「喔!你们这些万物皆需要我来利益你们,由我来帮助你们。」不争什么?不争即是不居功,不向人宣传:「这件好事是我做的,这个功德是我成就的;那间庙是我修的,那座桥是我造的。」永没有这种心。它既不自私,又不自利,所以老子才说上善人应该学习水的样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居功、不争名、不争利。「处众人之所恶」,水是居在下边,不在上边。有人说:「水怎会不在上边?下雨时,水都是从上边来的嘛!」不错,你讲的真是有道理,下雨的水是从上边下来的。那么,它是怎样到上边去呢?它是从底下到上边去的,不是原来就在上边。它在上边还是要下到地面上。下到地面上,又流到海里去,河里、江里,还是往下流。不过暂时在上面而已。故水处众生之所恶处,住在人所不喜欢住的地方。修道人为什么不住漂亮的房子,一天到晚好像要住山洞?也就是学习水的样子,住在低下处。因为水处众生之所恶,故合乎道。你想成无上正等正觉亦如此,也是要从低下处向上去。不是从上掉下来,亦不是一生下来就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你想要成佛,先要把众生做好。怎样做好众生?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往善的方面去做。不要向恶的方面去做,所谓「择善则从,不善则改」。善的道路,就要去做;不善的路子,就改了它。要改过自新,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合乎道就向前进,不合乎道就向后退。这样才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普门品的妙处是无穷无尽,不是在很短的时间能完全讲完。等到将来有机会,再深一步的研究。这个礼拜六是观音菩萨成道日,我们现在听完普门品,知道观音菩萨的神通妙用,到那天大家发心来供养观音菩萨、念观音菩萨,和拜大悲忏,求观音菩萨显示不可思议的妙用。有人如有什么祈求,可以在自己心里默默求观音菩萨加被,相信观音菩萨一定会令你遂心满愿。法华经是成佛的法华,有人听过法华经便成佛有分,故这机会是难遭难遇。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妙华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

妙华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

(知定法师)

【妙法莲华经】

《法华》凡三译:


  一、西晋武帝太康七年丙午,(公元二八六年。一说惠帝永熙元年庚戌──二九○年──一说永康元年庚申──三○○年)月支(Kusona)三藏竺法护(Dharmarhsa姓竺名昙摩罗察)译,名《正法华经》,都十卷二十七品。

  二、东晋安帝隆安六年壬寅,(元兴元年──公元四○二年。──一说义熙二年丙午──四○六年)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名《妙法莲华经》,都七卷二十八品。

  三、隋文帝仁寿元年辛酉,(公元六○一年)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Jnanagupta译志德),与达摩笈多(Dharmagupta译法蜜)共译,名《添品妙法莲华经》,都七卷二十七品。

  考验三译,译意大同,护本译文稍异,多本几全用什本之文:详夫护译既有所遗,什多亦难免其漏。而证所阙者,《普门品》偈也。什所阙者,《药草喻品》后之生盲喻,《五百弟子授记品》之初入海取宝喻,《法师品》(护本名《药王如来品》)之初轮王千子法供养事。多所阙者,《五百弟子授记品》及《法师品》之初。什本移《嘱累》在《药王》之前,《陀罗尼》置《普门》之后,《提婆达多》另具一品。护本《陀罗尼品》与什本同,《提婆达多》通入《塔品》,《嘱累》安在最后。多本《陀罗尼》置《神力》之后。《提婆》及《嘱累》均依护译。有谓《提婆达多品》及《普门》之后偈,什译本无,今所有者,为崛多添增者。是否属实,智者详之可耳。今所译者,即三译中第二罗什法师所译,为最盛行之本。

  此经题共五字:前四字为别题,与诸经迥异故,后一经字为通题,诸经各各用故。妙法莲华,梵语为萨达摩奔荼利迦(Saddhanampundarika);萨者,正妙之义;达摩,法也;奔荼利迦,白莲华也。妙法者,谓此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中道了义故。略有四义:所谓巧妙、胜妙、微妙、绝妙。言巧妙者。谓此经巧开方便之门,巧灭执三之见,巧示真实之相,巧生己一之惠故。言胜妙者,谓此经能宣一切佛法,能示一切自在神力,能显一切秘密之藏,能说一切甚深之事故。言微妙者,谓此经所说一乘之果,无妙德而不圆,无杂染而不净,无义理而不穷,无世间而不度故。言绝妙者,谓此经所说一乘法相,广大甚深,离言绝虑故。

  天竺莲华,应有四种:一、媪钵罗(Utpala青),二、拘某陀(Kunuda黄),三、钵特摩(Padma赤),四、奔荼利(白)。今所指者,即第四种,盖白为众色之本,一乘为余乘之宗,故取喻之。亦具四义:一、奔荼利迦,鲜白分明,花开实显;喻于此经了了分明,开权显实之巧妙也。二、莲花凡有三名,未敷之时名屈摩罗(Kumula),敷而将落名迦摩罗(Kamala),处中盛开名奔荼利迦(Pundarika);喻于此经大机正法之时,宣示显说之胜妙也。三、此花非直出离坭水,亦乃圆之香洁,众美具足;喻于此经所说佛乘,出烦恼浊,离生死海,众德圆满之微妙也。四、此花非直荷广藕深,亦乃不著水渧,不染尘垢;喻于此经所说一乘法门广大,道理甚深,离言绝虑之绝妙也。法喻双标,故云妙法莲华。经者,梵语素怛罗(Sutra),修多罗等,译曰契经,契为契机契理之称,经为历久不变之辞。或翻为线,贯穿等义;谓线有贯摄缝缀之功,世尊灭后,弟子将如来一代时教,依文义之次第,以美妙之文句,书写于贝叶(Pattra)之上,以线缀辑成章,是名为经。基法师云:「经者,为常为法,是摄是贯。常则道轨百王,法乃德模千乘,摄则集斯妙理,贯又御彼庸生,庶令毕离苦津,终登觉岸。」

  

次释品题


  【观世音菩萨菩门品】

  梵语阿那婆娄吉抵输(Aryavalokitesvara),新称阿縳卢枳底湿伐逻(Avalokitesvaru),译曰观世音,观自在等。观者,能所圆融,照穷正性,世音,是所观之境。类音殊唱,俱蒙离苦,菩萨弘慈,一时普救,皆令解脱,故曰观世音。又观者,是能观之智,所谓一心三观也;世音,为所观之境,所谓一境三谛也。世音即十法界依正所出种种之音声,此音本即妙真如性,以循业发现,故有种种差别。众生迷于本闻,循声起妄,流转分别,故于十法界依正音声,不能偏圆一真法界,三谛妙理。菩萨善证耳根圆通,故观一切音声,皆妙三谛,故曰观世音。言观自在者,谓达观自在,随机赴感,悲智双运,事理无碍故。

  《法华玄赞》云:「观者察义,俯救悲慧;世者,可破坏义,体即生死有情世间;音即音声,有情语业;世间有情起音声以归念,菩萨以大悲慧,俯观随救,名观世音:正义应云观自在,诸三业归依,必六通垂化,无暇危苦,飞轮摧拔,作不请友,为病应医,摄利难思,名观自在。」《楞严经》云:「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Sarnadha定)。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惭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已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偏十方界。」《悲华经》云:「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随大闇处,忧愁孤穷,无有救证,无依无舍。若能念我,称我名字;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无上正等正觉)。复白佛言:世尊!我今复当为众生故,发上胜愿。……尔时宝藏佛寻为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苦,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于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Asamklya-kalpa无数时)后分之中,当得作佛,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世界名曰一切珍宝所成就也。」《大悲心陀罗尼经》云:「善男子!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众生故,现作菩萨。汝等大众诸菩萨摩诃萨,梵释龙神,皆应恭敬,莫生轻慢!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Amita)佛国。」

  菩萨是梵语之简称,具云菩提萨埵(Bodhisattva),或云摩诃菩提质地萨埵(Mahabodhicittasattva),译曰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或译为大觉心有情,觉有情等。菩提者,道义,觉道是求;萨埵者,众生义,众生是化。又菩提者,觉义,智所求果;萨埵者,有情义,悲所度生。质帝,心义。摩诃,大义,谓依宏誓愿,求大菩提,勇猛精进,妙慧成就,绍隆佛种。自虽已了,犹带缘情,具悲智力,俯救秽方,机感相应,化度无量,故曰摩诃菩提质帝萨埵。

  《智度论》云:「问曰: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萨埵?答曰:菩提名诸佛道,萨埵名成众生。或名大心,是人诸佛道功德尽欲得,其心不可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是名大山。如偈说:一切诸佛法,智慧及戒定,能利益一切,是名为菩提;其心不可动,能忍成道事,不断亦不破,是心名萨埵。……菩萨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众生故,知一切法实性故,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故,为一切贤圣之所称赞故,是名菩提萨埵。所以者何?一切诸法中,佛法最第一,是人欲取是法,故为贤圣所赞叹。」平等遍满,名之为普,出入所由,目之为门。菩萨悲悯众生,善权方便,施设无量法门,示现种种之形,济拔无量众生,故曰普门。《嘉祥疏》云:「门是法门,如《华严》云:观音住大慈法门。又能通道,令物悟入,故称为门。普义有三:一、他心普,谓不虑而知,照穷法界;二、神通普,谓不动而应,十方现前;三、说法普,无言可陈,而声教弥八极也。」《华严经入法界品》云:「观自在菩萨告善财(Sudhana)言:『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如来所,普现一切众生之前。或以布施摄取众生,或以爱语,将以利行,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现色身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或以音声,或以威仪,或为说法,或现神变,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为化现,同类之形,与其共居,而成熟之。』」

  品者,梵语跋渠(Varga),义类相同,聚在一段,故名为品。


三释译人名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即后秦,晋时十六国之一。初羌人姚弋仲受晋封为高陵公;其第五子襄,自称大单于,为前秦苻坚所杀。后弋第二十四子苌,杀苻坚自立称秦王,据长安,史称后秦,以是姚氏所创,故别苻秦,称曰姚秦。起于公元三八四年,讫于四一七年,为东晋所灭,凡三主,共三十四年。三藏(Tripitaka)者,一、修多罗(Sutra经),二、毗奈耶(Vinaya律),三。阿毗昙(Ahidharma论),法师(Dharmaupadhyaya)者,法是轨则义,师是匠训义;谓精通经律论藏,上弘大法,下化众生,为人师范,故称法师。鸠摩罗什者,具云鸠摩罗耆婆(Kumarajiva)译曰童寿;合取父母名故,或云年少英俊,具寿者之风度故;印度(India)国人也。家世相国。什祖达多(Datta)倜傥不群,名重于国。父鸠摩罗琰(Kumarayana),将嗣相位,乃辞避出家,东度葱岭。龟玆(Kuche故址即今新疆省库车,沙雅二县之间)王闻其弃荣,甚敬慕之,自出郊迎,请为国师。

  王有妹名耆婆(Jiva),年始二十,聪敏异常,逼琰妻之。既而怀什。什在胎中,耆婆慧解倍常。有阿罗汉达摩瞿沙(ArhanDharmaghosa)曰:「此必怀智子,如舍利弗(Sariputra)在胎之征。」及生什后,什母乐欲出家,琰未之许,遂更举一子,名弗沙提婆(Pusyadeva)。后因出城游观,见冢间枯骨,异处纵横,于是省悟身为苦本,誓愿离尘,乃七日不食,琰惧,遂许出家。具戒后,仍业禅法,专精匪懈,得须陀洹果(Srotapannaohala)。什年七岁,亦俱出家。从师受经日诵千偈,凡三万二千言。诵《毗昙》既过,师授其义,即自通达,无幽不畅。年九岁,随母至迦湿弥罗(Kasmira阿谁人)国,遇名德盘头达多(Vandhudatta),什从受《杂藏》、《中》、《长》二含,凡四百万言。达多每称什神俊,遂声彻于王,王即请入,集外道论师,共相攻难。言气始交,外道轻其年幼,言颇不逊,什乘隙而挫之。外道折伏,愧惋无言,王益敬异。至年十二,其母携返龟玆,诸国皆聘以好爵,什并不顾。时其母将什至月支(Kusana)北山,有一罗汉见而异之,谓其母曰:「常当守护此沙弥(Sramanera译勤策男),若至三十五不破戒者,当大兴佛法,度人无数,与邬波[毛@匊]多(Upaguptar),无有异也。若戒不全,不能为也,但为才智法师而已。」什至疏勒(Kashgar即今新强之疏勒县)国,顶戴佛钵,心自念言:钵形甚大,何其轻耶?俄而钵重,力不可胜,遂悟万法惟心之旨。

  什初学小乘(梵语希那衍,Hinayana),后专务方等(梵语毗佛略,Vaipulya),乃叹曰:「吾昔学小乘,如人不识金,以[金+俞]石为妙。」因广求义要,受诵《中论》(Pranyamula-sastratika)、《百论》(Sata-)及《十二门论》(Dvadasanikaya-)等。其母闻法喜踊,博览群经,乃更请问方等深义,什为析辩诸法皆空无我,分别阴界假名非实,时会听众,莫不悲感,其母闻说,即证斯陀含果(Sakrdagami-)。什年二十,受戒于王宫,从卑摩罗叉(Vimalaksa译曰无垢眼)学《十诵律》(Sarvastivada-vinaya)。有顷什母辞往天竺,谓龟玆王曰:「汝国寻衰,吾其去矣!」行止天竺,进登阿那含果(Angami-)。临行谓什曰:「方等深教,应大阐支那(China),传之东土,唯尔之力;但于自身无利,其可如何?」什曰:「大士之道,利彼亡躯,若必大化流传,能晓悟蒙俗,虽复身当炉镬,苦而无恨。」于是留住龟玆三年,广论大乘(梵语摩诃衍那Mahayana)经论,洞悉秘奥。

  苻坚建元十三年丁丑(公元三七七年,即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正月,太史奏曰:「有异星现外国分野,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襄阳有沙门(Srmana译勤息)道安(于孝武帝太元十年寂──三八五),将非此耶?」十八年(三八二)九月,坚遣骁骑将军吕光,陵江将军羌飞,率兵四万,往伐龟玆等国。临行,坚饯光等于建章宫,曰:「夫帝王应天而治,以子爱苍生为本,岂贪其地而伐之,正以怀彼道人故也。朕闻西国有罗什者,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得什师即日班师,驰驿送归。」光未至,什谓龟玆王曰:「国运衰矣,当有劲敌,日下人从东方来,宜供承之,勿抗其锋。」王弗听而战,龟玆遂为光破。光既获什,即日班师,中途置军于山下,将士已休,什曰:「不可在此,必见狼狈,宜徙军陇上。」光见什年齿尚少,未测其智,故不纳谏。至夜大雨滂沱,洪潦暴起,水深数丈,死者数千,光始密而异之。什曰:「此地凶亡?不宜淹留,推运揆数,应速言归,中路必有福地可居。」光从之。至凉州,闻坚为苌所害,光三军缟素,大临城南。于是窃号关外,称年太安(公元三八六年)。

  什停凉积年,吕光父子,既不弘道,故蕴其深解,无所宣化。姚苌僭有关中,亦揖其高名,虚心要请,吕以什智多解,恐为姚谋,不许东入。及苌卒,子兴袭位,复遣使敦请弗可,乃于弘始三年(公元四○一年)五月,遣陇西公硕德,西伐凉州,凉军大败。九月吕隆上表归降,方得迎什入关。于其年十月二十日抵长安。兴待以国师之礼。次年诏集沙门大德,八百余人,于逍遥园咨受什旨,译出大小乘经论凡三百九十卷。

  姚奏弘始十一年己酉(晋安帝义熙五年﹝西元四○九年﹞)八月二十日,寂于长安。临终誓曰:「愿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不违佛旨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迨火化后,薪灭形碎,唯舌不灰。《感通传》谓什公为七佛(1、毗婆尸,Vipasyin 2、尸弃,Sikhin 3、毗舍婆,Visvabhu 4、拘楼孙,Krakucchanda 5、拘那含,Kanahanuni 6、迦叶,Kasyapa 7、释迦牟尼Sakyamuni)翻译法师,故其所译之经,辞句流畅,人所喜读。

  译者,翻梵文为华文也。


四正释经文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此当机请问也。尔者,即也,即上来已说《妙音来往品》已,今当更说《观音普门品》时,故曰尔时。无尽意者,梵语阿差末底(Ahsayamati);世界无边,众生无量,菩萨以悲愿为怀,度生为务,倘一众生不尽,而菩萨之意,亦无有尽,故曰无尽意。《华严经》云:「此大愿以十尽句而得成就。何等为十?所谓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涅槃界尽,佛出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尽,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若世界乃至转法转智转界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不可尽,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大集经》云:「舍利弗(Sariputra)问无尽意:谁字仁者,为无尽意?无尽意言:唯舍利弗!一切诸法因缘果报,名无尽意,所以者何?一切诸法不可尽故。舍利弗言:唯善男子!愿仁当(编者注:「当」字疑为「者」字。)说无尽法门。无尽意言:唯舍利弗!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已不可尽。所以者何?发菩提心,不离烦恼故;发心相续,不怖余乘故;发心坚固,不参外论故……发心无尽,无量功德悉成就故;发心平等,利众生故;发心普覆,无差异故;发心任重,诸佛所受故;发心不绝,三宝不断故。唯舍利弗!菩萨如是,为一切智,发菩提心,岂可尽耶?……佛戒无尽,因戒发心,故不可尽;佛定无尽,因定发心,故不可尽;佛慧无尽……如来戒定智慧解脱知见,其性无尽,因是五众发菩提心,岂可尽耶?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无尽,因如是等故,发菩提心,是故无尽;一切如来悉皆无尽,因是发心,故不可尽。三宝不断故无有尽,众生性无尽故无尽……回向无上无尽故无尽……知一切法无尽故无尽。唯舍利弗!是名菩萨发菩提心不可尽也。……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八十无尽,是八十无尽悉能含受一切佛法。」若愚赞云:「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

  偏袒右肩者,敬之极也,此方以袒为慢,西国以袒为敬;露右者,示执奉为便,表弟子事师,充役之仪,是故以袒为恭也。合掌者,此方以拱手为恭,西国以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专至一心,一心相当,信解冥符,故以此表敬也。向佛者,以一念之诚,向万德之尊也。而作是言者,当机请问也。《释论》谓问有不解、试问、赴机等多种;今即赴机问也。世尊者,佛十号之尊称。梵语路迦那他(Lokanatha)或云婆伽婆(Bhagavat),以佛具众德,为天上人间,万世钦仰故。《成实论》云:「如是九种功德具足,于十方世界三世中尊,故名世尊。」《菩萨善戒经》云:「坏波旬(Papiyas)故,能得如来(Tathagata)身故,名婆伽婆。」观世音菩萨,是标所问之人也。因缘者,梵语尼陀那(Nidana)。意谓观音名遍十方,望重万圣,名不自彰,彰必有因,是故请问以何因缘。《疏云》:「因缘甚多,略说境智因缘。若就众生,则以善恶两机为因,灵智慈悲为缘。若就圣人,观智慈悲为因,众生机感为缘。」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此下正告当机也。佛者,梵语之略也,具云佛陀(Buddha),此译为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者,简于凡夫,以凡夫不能自觉故;觉他简于二乘,以二乘虽能自觉,而无觉他之行故;觉行圆满简于菩萨,以菩萨虽自他兼觉,而觉行尚未圆满故。《成实论》云:「佛者,若过去未来现在诸法,有为无为,有尽无尽,若粗若细等,一切诸法,坐道场(Bodhimandala)时,除无明睡(Aeidyasayita),得一切智(Sarvajna),朗然大悟,故名觉者。」《佛地论》云:「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醒,如莲华开,故名佛。」基法师云:「成真俗智,具自他觉,慧行俱满,标以佛名。」佛,能说之人也,无尽意,请问之人也。

  善男子者,叹美之辞也。所行利他,符理清升,感乐之义,目之为善;纲干之能,称之为男;有绍继义,故名为子。众生者,梵语萨埵(Sattva),谓众缘和合,历劫相续,数数受报,故曰众生。广有无量,略具四生(Caturyani),所谓胎生(Jarayuja)。卵生(Andaja)、湿生(Samsvedlaja)、化生(Upapaduka)。无量百千万亿者,举其数之多也。三界生死,贪嗔痴慢,无量苦患,逼恼身心,故曰苦恼。闻者,即耳根中之闻性,体即无分别如如智理。一心者,有事有理:事一心者,历历分明,称名不乱。理一心者,了知音声性空,惟心所现,能称所称,体即法界,能所宛然,双亡双照。

  观即观智。观其音声者,即观众生称菩萨之音声也。众生苦恼逼迫,忽称菩萨之名,必须一心无二,称性而发;菩萨观智圆照法界,故能寻声救苦,无往不应。解脱者,梵语木底(Muhti),又曰木叉(Moksa),离生死之业缚,出烦恼之爱缠,任运自在,惑障不能羁,纵横无碍,尘累不能拘,故曰解脱。《楞严经》云:「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大乘庄严宝王经》云:「若复有人,念是观自在菩萨名者,是人当来远离一切轮回之苦。」又云:「恒时念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名号,由是称念,而于是时,得诸资具悉皆丰足。善男子!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乃至名号亦难得值。何以故?彼于一切有情,如大父母,一切恐怖有情,施之无畏,开导一切有情为大善友。……若有人能称念其名,当得生彼毛孔之中,不受沉沦,出一毛孔而复往诣入一毛孔,于彼而住,乃至当证圆寂之地。」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此火不能烧也。《疏》云:「持者,口为诵持,心为秉持;秉持为理不失,虽非口持,觉观亦得是口行,故通属口业机摄。」火以能烧为性,入之必烧,持名行人本不应遭,缘因差忽,设或入之,若能忆持菩萨之名,则火不能烧。势猛可畏,感应难测,故曰威神。《胜鬘宝窟》云:「外使物畏,目之为威,内难测度,称之为神。」《楞严经》云:「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盖知见耀而若火,此火既灭,何火能烧?是持名众生,由于菩萨威神之力所呵护故,果报、恶业、烦恼大火悉不能烧。夫果报火上烧初禅,恶业火通于三界,烦恼火遍及九界,苟灭九界妄火,则证佛界清凉也。

  《冥祥记》云:「晋沙门释法智,为白衣时,尝独行至大泽中,忽遇猛火四方俱起,走路已绝,便至心礼诵观世音。俄然火过,一泽之火无有遗茎者,唯法智所容身处不烧。于是始乃奉法。」

  《唐高僧传》云:「魏末鲁郡,释法力,精苦有志,勤营塔寺。欲于鲁郡立精舍,而财不足,与沙弥明琛往上谷乞麻。一载将还,行空泽中,忽遇野火,车在下风,恐无得免。法力倦眠,比寤而火已及,因举声称观,未遑称世音。应声风转,火焰寻灭,安隐还寺。」

  《辨正论》云:「晋竺长舒,专诵《观音经》为业。侨居吴下,比邻被焚,舒住下风,一心念观世音。焰将及,忽风回火灭,合邑惊异!有恶少讶其灵感,俟夜风急,束薪纵火投屋,四投皆灭,始嗟神力,叩头谢罪。舒曰:我诵观世音不懈,有难即免。」

  《现果随缘》云:「明汪某,居昆山持斋三年,拟至普陀进香。元旦俶装下船,忽店傍起火,急报速回。汪曰:吾积诚三载,方朝菩萨,岂以一店易吾志乎?纵毁不归也!竟扬帆去。香毕回岷,见四面店屋悉成焦土,己店独存。」菩萨感应事迹,遍十方界,恒沙难数,玆引数则,所以令持名者,坚信心耳。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此水不能溺也。漂者,随流水以浮沉也。由称名故,菩萨感应道交以加护,故得至浅处。《楞严经》云:「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盖闻听沸而若水,此水既灭,何水能溺?是故能令持名众生,果报、恶业、烦恼大水,悉不能溺。夫果报水上溺二禅,恶业水通于三界,烦恼水遍及九界,苟灭九界妄水,则登佛界彼岸也。

  《梁高僧传》云:「宋京师南涧寺有释道冏,姓马,扶风人。初出家为道懿弟子。懿病常遣冏等四人,至河南霍山采钟乳。入穴数里,跨木度水,三人溺死,炬火又亡,冏判无济理。冏素诵《法华》,唯凭诚此业,又存念观音。有顷见一光如荧火。追之不及,遂得出穴。于是进修禅业,节行弥新。后与同学数人,南游上京,观瞩风化。夜乘冰度河,中道冰破,三人没死。冏又归诚观音,乃觉脚下如有一物臲卼,复见赤光在前,乘光至岸,达都止南涧寺。」

  《法华感通》云:「唐中书令岑文本,江陵人。少信佛,常诵《法华经普门品》。曾乘船于吴江中,船坏人尽死。文本没在水中闻有人言:能诵《普门品》,水难应免。如是三言之。既而随波涌出,已著北岸,遂不死。」

  《冥祥记》云:「晋栾荀,少奉法,尝作福富平令。先从征虏循,值小失利,舫遭火垂尽,贼亦交逼,正在中江,风浪骇目。荀恐怖分尽,犹诵观世音。俄见江中有一人挺然孤立,腰与水齐。荀心知祈念有感。火贼已切,便投水就之,体既浮涌脚以履地。寻而大军迎接败者,遂得免济。」

  《沧粟庵随笔》云:「清普洱太守陈廷堉奉观音最虔,日诵《大悲咒》。道光癸巳,由汉江入都,舟上转帆,失足坠江。时值驶风,瞬息离舟甚远,自分必死。急念圣号及咒。浪花掀天,而水只及膝。两足如有物夹持,不遽沉没,惟袍襟瓢荡水上。后为渔船所救,上衣还不湿。」

  《慈林集》云:「清潘国章,粤人。一日还乡,至三水,遇风覆舟。潘一心念观音名,直达海底,信步而行,期须达岸。所赍路费,仍在囊中,信大士神力不可思议也。」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此恶风吹漂罗刹鬼国,鬼不能害也。百千万亿,言其数之众也,虽不能确定数之多少,然入海求珍,总不可独往,故云百千万亿。金(Suvarna)、银(Rupya)、琉璃(Vaidurya)、砗磲(Musaragalva)、玛瑙(Armagarbka)、珊瑚(Pravada)、琥珀(Armagarbbha)、真珠(Pearl)八宝,且为世之所珍,等者,等其余之宝也。《贤愚经》云:「田植百倍,商贾千倍,仕宦万倍,入海吉还,得无量倍。」世人为贪财宝,故不惜身命,辗转旅途,跋涉巨海,乘狂飙以前征,破骇浪而履夷。假使,设或之辞也。黑风者,暴风也。《长阿含》谓:有大黑风,暴起吹海水。《仁王经》有黑、赤、青、天、地、火六种。

  罗刹鬼,男曰罗刹娑(Raksasa),女曰罗刹私(Raksasi),恶鬼之总名也,译为暴恶。可畏等。罗刹鬼以人为食,人尸若臭能咒养之令鲜。一人称名众皆得脱者,忧戚相关,休否是共,虽口不同唱,心助觅福,是故一人持名,多人皆获恩泽。《楞严经》云:「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盖妄想如鬼,所以戕法身而伤慧命者。此鬼既灭,何鬼能害。(诸难均具果报、恶业、烦恼三种,余皆仿水火难类推可知。)良以鬼以阴隐妄想为因,以杀害为堕缘。菩萨已内灭妄想,外除杀业,则全超鬼类心行。以全超威力,故能令称名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也。

  《高僧传》云:「晋沙门竺法纯山阴显义寺主也。晋元兴中,起寺行墙,至上兰渚买材,路经湖道。材主是妇人,而应共至材所,准许价直,遂与同船俱行。既入大湖,日暮暴风,波浪如山,纯船小水入,命在瞬息。念值行无福,忽遇斯灾,又与妇人俱行,其以罔惧!乃一心诵《观世音经》。俄有大舟流趣纯。适时既入夜,行旅已绝,纯自惟念,不应有此流船,疑是神力。既而共度乘之。而此小船,应时即没,大舟随波鼓荡,俄得达岸也。」

  又云:「宋沙门竺慧庆,广陵人也。元嘉十二年荆扬大水,川陵如一。慧将入庐山,船至小,而暴风忽起,同旅已得依浦。唯慧庆舫未及得泊,飘飏中江,风疾浪涌,静待沦覆。庆正心端念《观世音经》。洲际之人望见其舫,迎飙截流,如有数十人牵挽之者。径到上岸,一舫全济。」

  《应验传》云:「外国百余人,从师子国(Simhala)——即今锡兰(Ceylon),泛海向扶南(即今暹罗Siam东部),忽遇恶风,飘堕鬼国,便欲尽食一舶,众人怖称观音。中有一小乘沙门,不信观音,不肯称名,鬼索此沙门,沙门狼狈学称,亦得兔脱。」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者,所以结答名观世音之由也。以是,承上归结之。辞所以于此结答观音之名者,正就一人称名之力,而庇及朋党,明威神广被,救护平等,而显观音之名,以释无尽意之疑。疑断信生,故向下更为广说也。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此刀杖不能伤也。《指掌疏》云:「临当被害者,或屈遭宪网,或误入仇门,顷刻身首异处,须臾性命不保,当此之时,犹能称名系念,则三昧之熟于平日可知,由此所以惑圣遮救,令彼刀杖寻来寻坏,段段零落,而刮利无所施也。」《楞严经》云:「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动摇。」

  《高僧传》云:「宋永明延寿禅师,在俗时,为钱塘江税司。性慈善。好放生,常礼念观世音菩萨。因见生即救,亏用库银,为奸所控,查办治罪,处死刑,命许自新监斩。许知其乐善受罪,欲救无法,多方劝慰。师曰:『吾以一命而救无量生命,虽死无恨。』至临刑时,一心称名,面不改色。侩子下斩,铿然有声,刀成三段。许为奏赦,官复原职,师不受,乃出家修道。」

  《法苑珠林》云:「宋慧和,初为军谍,敌兵捕获,获斩,和力诵《观音经》,祈恳弥至,军人挥刃,三举三折,惊而释之,遂出家。」

  《宜验记》云:「吴郡沈甲被系,临刑虔诵观音名,刀刃自断,因为放。」又云:「高荀念大士,钳锁自解。监司惊异,语荀曰:『若菩萨怜汝,斩应不死。』临刑举刃,刃断,上闻原免。」

  《持验记》云:「明释行仁,字指一,河南光山张氏。弱冠读书白鹿洞,遇异僧诫曰:『子有大难,能持大悲圣号可解。』师矢志受持。崇祯辛巳,献寇破县,屠戮及师,刃忽自断,贼异之!得不死。遂志剃发。」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此恶鬼不能恼也。三千大千国土者,为一佛之化境。于世界海中,一个须弥山(Sumeru),一个四大部洲(1、南赡部洲,Jambudvipa 2、东毗提诃,Puerva-videha 3、西瞿耶尼,Apara-godaniya 4、北瞿卢洲,Uttra-kura),一个四天王(Caturmaharakayikas),一个日月(Surya-Candra),一个六欲天(Kamadhatu),一个初禅天,为一小世界。如是增至千个小世界,覆以二禅,为一小千世界。其中日月等,亦各为一千。如是复积千个小千世界,覆以三禅,名中千世界。其中日月等,亦各增至百万。如是复积千个中千世界,覆以四禅,名大千世界。其日月等,亦增至各有万亿。言三千者,以其三次言千也。若论小数,则言百亿须弥日月等,若据大数,应言万亿须弥日月等。

  夜叉(Yaksa),译曰能啖、捷疾、勇健等。鬼神阴隐想习,向暗背明,不堪光耀,菩萨威光圆照,令诸鬼神或受幽气,故目不能,视枭鸟夜视昼盲,罗刹向日不见,土地不见洞山,鬼使莫睹主事僧,是其例也。《楞严经》云:「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荼鬼(Kumbhanda冬瓜鬼),及毗舍遮(Pisaca啖精鬼),富单那(Putana臭秽鬼)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云:「佛告阿难(Ananda):王舍(Rajagrha)大城,有一女人,恶鬼所持,名旃陀利(Candala),彼鬼昼夜作丈夫形,来娆此女,鬼精著身,生五百鬼子。汝忆是事不?我于尔时,教化此女人,称观世音菩萨,善心相续,入善境界。阿难当知:如此菩萨威神之力,恶鬼消伏,得见我身无此色相。我于尔时,一一毛孔,现宝莲华,无数化佛,异口同音,称赞大悲施无畏者。」

  《高僧传》云:「梁道融,游化江陵,折毁邪神祠,回宿逆旅,夜见鬼兵甚众。一带甲挟刃据胡床坐,叱融云:君何谓鬼神无灵耶?速曳下地。诸鬼神将欲加手,融默称观世音,声未绝,即见一天将长丈余,以金刚杵拟之,鬼神惊散。」

  又云:「梁慧简,戒业弘俊,荆州厅事东,有别斋,多鬼怪。时王建武临治,师事简,命简居之。见一黑人无目,从壁出,简默念观世音,鬼曰:承君精进,故来相试,今神色不动,岂复逼耶?还入壁中,于是遂绝。」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此杻械枷锁不能系也。在手曰杻,在脚曰械,在项曰枷,连体曰锁。检者,禁制也,系者,囚拘也。《楞严经》云:「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妄尘。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众生诸尘系累,六根桎梧,菩萨视听一如,根尘两销,故内无所系,外无所縳。以此威力,加被众生,故能令称名者,枷锁不能玛系也。

  《辨正论》云;「晋郭宣、文处茂与杨收敬为友,敬犯罪,宣茂亦被桎梏。念观世音,十日后,梦菩萨安慰,谓大命无忧。俄而锁自脱,还著复解。三人发愿,若免罪,各出钱十万作功德,未几俱免。」

  《冥祥记》云:「晋窦传者,河内人也。永和中,并洲刺史高昌,冀州刺史吕护,各权部曲,相与不和。传为昌所用作宫长,护遣骑抄击,为所俘执。同伴六七人共系一狱,锁械甚严,克日杀之。沙门支道山,时在护营中,先与传相识,闻其执厄,出至狱所候视之,隔户共语。传谓山曰:『今日困厄,命在漏刻,何方相救。』山曰:『若能全心请归,必有感应。』传先亦颇闻观世音,及得山语,遂专心属念,昼夜三日,至诚自归。观其锁械,如觉缓解,有异于常,聊试推荡,摧然离体。传乃至心曰:『今蒙哀祐,已令桎梏自解,而同伴尚多,无心独去,观世音神力普济,当令俱免。』言毕复牵挽余人,皆以次解落,若有割剔之者。遂开户走出,于警激之间,莫有觉者,便逾城径去。时已向晓,行四五里,天明不敢复进,共逃隐一榛中,须臾失囚,人马骆驿,四出寻捕,焚草践林,无不至遍。唯传所隐一亩许地,终无至者。遂得还乡,敬信异常,咸皆奉法。」

  又云:「晋张崇,京兆杜陵人也。少奉法。晋太元中,苻坚既败,长安百姓有千余家,南走归晋,为镇戍所拘,谓为流寇,杀其男丁,虏其子女。崇与同等五人,手脚杻械,持身出坑埋筑至腰,各相去二十步。明日将驰马射之,以为娱乐。祟虑望穷尽,唯深心专念观世音。夜中械忽自破,上得离身,因是便走,遂得免脱。」

  《应验传》云:「刘宋韩徽者,未详何许人也。居于枝江,其叔幼宗,宋末为湘洲府中兵。升明元年,荆州刺史沈攸之举兵东下,湘府长史庾佩玉阻甲自守,未知所赴,以幼宗猜贰杀之,戮及妻拏。徽以兄子系于郡狱,铁木竟体,钳梏甚严,须考毕党,将悉诛灭。徽惶迫无计,待期而已。徽本尝事佛,颇讽诵《观世音经》,于是昼夜诵经至数百遍,方昼而锁忽自鸣,若烧炮石爆炸之声。已而,视其锁漼然自解。徽惧狱司谓其解截,遽呼告之。吏虽惊异,而更钉鍱。徽如常讽诵,又经一日锁复鸣解,状如初时。吏乃具告佩玉,玉取锁详视,服其通感,即免释之。」

  又云:「秦徐义者,高陵人也。少奉法,为荷坚尚书:坚末兵革蜂起,贼获义将加戮害,乃埋其两足,编发于树。夜中专念观世音。有顷得眠,梦人谓之曰:『今事亟矣,何暇眠乎?』义便惊起,见守防之士,并疲而寝。乃试自奋动,手发既解,足亦得脱,因而遁去。百余步隐小丛草,便闻追者交驰,火炬星陈,互绕此丛林而竟无见者。天明贼散,归投邺寺,遂得免云。」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此怨贼不能劫也。伤害身命,劫夺财货,故曰怨贼。《疏》云:「若过去流血名怨,现在夺货名贼。如此怨贼遍满大千尚能护之,轻者岂不能救。」满中者,假设之辞也。夫国土旷荡,怨贼众多,圣力尚能救济者,正显菩萨功德不可思议也。贸易四方,寻求货利,名曰商人。善识货物贵贱,巧判利润盈虚,财智特具,堪为众商之主,故曰商主。赍,亦作赉。赍持,犹言携带。所赉货物,世所珍贵,如钻石(Diamond)等,故名重宝。既赍世珍之宝,则易招贼人起盗之心,而作劫夺杀害之事。或在旷野险隘之地,或值怨贼衡出之区,故云险路。设有劫夺杀害之事,必生慞惶畏惧之心,故曰恐怖。商人众中,一人唱言,所以安慰众心,止其恐怖;劝令称名,设其上策;叹菩萨德,奖令定胆也。《疏》云:「若不安慰,则怖遽慞惶。虽安慰止怖,若不设计,唐慰何益?故劝称名。虽劝称名,若不叹德,则心不定胆亦不勇,所以叹德。」

  无畏者,无所畏惧也。《大乘义章》云:「化心不怯,名为无畏。」《无量寿经》云:「善学无畏之网,晓了幻化之法。」南无(Namo),译曰归命等,是众生向佛菩萨至心归命信顺之语也。一人唱言,众商附和,至心归命,称菩萨名,感应道交,故得解脱。《楞严经》云:「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盖灭尘则无复外敌,圆性则咸使内融,六尘顿空,平等一照,了无自他,故一切处遍生慈力。以此慈力加被称名众生,能令碜心毒人,化为慈悲眷属;无复恶心相向,故虽涉险路,贼不能劫而得解脱也。

  《冥祥记》云;「晋沙门释开达,隆安二年,登垄采甘草,为羌所执。时年大饥,羌胡相啖,乃置达栅中将食之。先在栅者十有余人,羌日夕烹俎,唯达——有谓并一小儿——尚存。自达被执,便潜诵《观世音经》,不懈乎心。及明日当见啖。其晨始曙,忽有大虎,径逼群羌,奋怒号吼,羌各骇怖迸走,虎乃前咬栅木,得成小阙,可容人过,已而徐去。达初见虎咬,谓必见害,既栅穿而不入,心疑其异,将是观世音力。计度诸羌,末应便及,即穿栅——将小儿——逃走。夜行昼伏,遂得兔脱。」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此结示上文,所以知观音之威德也。摩诃萨,具云摩诃萨埵(Mahasattva),摩诃此译为大,萨埵,译为众生。大有三种:愿大、行大、度众生大。《智论》云:「摩诃名大,萨埵名众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为大事,不退不还大勇心故……。多众生中起大慈大悲,成立大乘,能行大道,得最大处故,名摩诃萨埵。……复次必能说法,破一切众生及己身大邪见,大爱慢大我心等。诸烦恼故,名摩诃萨埵。……如佛语无尽意菩萨:譬如十方一切世界,乃至虚空边际,合为一水,令无量无边众生,共持一发,取一渧去。更有无数众生,如前共持一发,取一渧而去。如是令彼大水,悉令无余,众生故不尽。以是众生等无边无尽不可数不可思议,尽能救济,尽离苦恼,著于无为安隐乐中。有此大心欲度多众生故,名摩诃萨埵。」

  巍巍,高大之称。菩萨愿力弘深,悲智广大,度生为怀,济世为务,尽虚空遍法界,寻声救苦,靡所不及,岂须弥之能形容,巨海之可比喻乎?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此离三毒也。欲者,梵语非梵行(Abrahmacarya),即贪欲(Raga)也。《唯识论》云:「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广五蕴论》云:「云何贪?谓于五取蕴,染爱耽著为性。谓此缠缚,轮回三界,生苦为业。由爱力故,生五取蕴。」《大乘义章》云:「染爱尘境,名之为欲。」《譬喻品》云:「诸苦所困,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夫欲气粗浊,染污妙明,欲习狂迷,易失正受,相续生死,丧失真常,莫甚于此!故《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又云;「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智论》云:「菩萨观欲种种不净,于诸衰中女衰最重。刀火雷电霹雳毒蛇之属犹可暂近,女人悭妒谄妖秽斗诤贪嫉,不可亲近。何以故?女子小人,心浅智簿,唯欲是亲,不观富贵,智德名闻,专行欲恶,破人善根。桎梏枷锁,闭系囹圄,虽曰难解,犹是易开。女锁系人,染固根深,无智没之,难可得脱。众病之中,女病最重。」《诃欲经》云:「女色者,世间枷锁,凡夫恋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间重患,凡夫因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间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行者既得离之,若复顾念,是从地狱出,还复思入!」《资持记》云:「心行微细,粗情不觉,纵欲违戒,制御犹难。岂况悠悠,终无清脱?请临现境,自审狂心!或宛转回头,或殷勤举眼,或闻声对语,或吸气缘根,虽未身交,已成秽业。大圣深制,信不徒然!谅是众苦之源,障道之本。是以拖腥臊而为体,全欲念以为心,漂流于生死海中,焉能知返?交结于根尘网里,实谓难逃!」《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嗔者,梵语讫罗驮(Krodha),谓于苦与苦具憎恚,使身心热恼,而起诸恶业。《唯识论》云:「云何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嗔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广五蕴论》云:「云何嗔?谓于群生,损害为性。住不安隐,及恶行所依为业。不安隐者,谓损害他,自住苦故。」《佛遗教经》云:「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万善同归集》云:「以嗔恚故,焚烧功德,遮障菩提,开恶趣门,闭人天路。」

  愚痴者,梵语慕阿(Moha),又曰无明;心性闇昧,迷于事理,一切烦恼由之而起。《唯识论》云:「于诸理事,迷闇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法界次第》云:「迷惑之性,立之为痴。若迷一切事理,无明不了,迷惑妄取,起诸邪行,即是痴毒;亦名无明。」《广五蕴论》云:「云何须明?谓于业、果、谛、宝、无智为性。此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此复俱生不俱生分别所起,俱生者,谓禽兽等;不俱生者,谓贪等相应;分别者,谓诸见相应。与虚妄决定,疑,烦恼所依为业。」《智论》云:「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之根本。」《释门归敬仪》云:「下凡烦恼,征细难知,粗而易见,勿过三毒,自毒毒他,深可厌患!」《大乘义章》云:「此三毒通摄三界一切烦恼;一切烦恼,能害众生,其犹毒蛇,亦如毒龙。」

  夫多贪欲者,不择禽兽,不计名闻,破国亡家,灭族倾宗,唯欲是视。多嗔恚者,焚功德林,灭菩提种,障慈悲道,恼害众生。多愚痴者,起诸邪见,拨无因果,迷己为物,认物为己,毁谤大乘,亵渎贤圣。此三毒者,戕害法身,伤残慧命,犹如蛇蝎,生生受生,刻刻造业,微尘难喻其数,海墨难摹其情,故言多也。菩萨以无贪无嗔无痴妙方,加被持名众生,故能令多淫众生,远离贪欲;忿恨众生,离诸嗔恚;昏钝性障众生,永离痴闇也。故《楞严经》云;「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Atyantika)永离痴暗。」

  《法华持验记》云:「唐汴州广福寺,释功迵,汴州浚仪人。六岁时母授《观音经》,累日而度。十六岁舍俗,入泰山事弘法师,少欲自节,衣布坐茅。」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此结示持名能离三毒之殊胜,并劝精进勿懈也。饶益者,利益众生,丰盈满足也。心念者,于所对之境,专注不忘,忆持不失也。《广五蕴论云》:「云何念?谓于惯习事,心不忘失,明记为性。惯习事者,谓曾所习事。与不散乱,所依为业。」《唯识论》云:「云何为念?于曾习境,念心明记为性。」《遗教经》云:「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是知持名须恒,勿稍间断,朝如斯,夕如斯,时时刻刻常如斯,念久功纯,不念而念,则得与菩萨念众生之心相应也。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此明求男求女,皆满所愿也。所以以女人求子者,以女人无子,为夫所弃,翁姑所嫌,邻人所轻;男人无子,虽嗣后堪虞,或容再娶,故标女人求男也。

  礼拜者,梵语和南(Vandana),或作那模悉羯罗(Namas-Kara)恭敬之意,现于身相也。《西域记》云:「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手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据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今所指者,即第九五体投地也。供养者,以华香灯涂果宝、饮食资财等,奉献三尊,是为财供养。依大圣之言教,如说行持,以三藏之真诠,利益众生,是为法供养。财宝充溢,善法化世,故曰福德。善知世谛,抉择事理,故曰智慧。但有智无福,则位卑而财贫,但有福无智,则识庸而见浅。智福弥合,则财位高升,名闻远传。求子众生,必望诞生贵子,菩萨以往昔所得福智之余荫加被,故能令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又菩萨以福智二德庄严法身:初发心时,修六度万行,具足福德,能显法身,谓之福德庄严。修习正智,净尽无明,能显法身,谓之智慧庄严,《涅槃经》云:「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种庄严者,则知佛性。」次若有下,求女得女也,上文礼拜供养等并贯此文,故不重录。内政立身,幽娴贞静,曰端正;外形柔顺,和霭庄重,曰有相。宿植德本者,宿世所植善根之本也。爱敬者,羡慕尊重也。《楞严经》云:「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令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转劫轮》云:「宋翟楫,画大士,虔祷求子。妇梦白衣媪送一儿来,欲接之,忽一牛横隔其中。既而生子不育。解者谓当戒牛肉。楫立誓举家戒食,又建一桥。复梦前媪送儿来,接抱之,生子名桥。楫寿九十三,孙登科犹见之。」

  《柳崖外编》云:「冯京如,为西宁观察。民乱讨平,将军欲尽歼之,京以全家作保,为民请命。如是戮数人。夕梦大士降临,绣褓一子。谓曰:以赐汝。欲接而阻一牛。大士谓全家当戒牛肉。遂发愿不食牛。得接儿,所生子,即给谏云骕也。」

  《冥祥记》云:「晋孙道德,益州人也。奉道祭酒,年过五十,未有子息。居近精舍。景平中,沙门谓德:必愿有儿,当至心礼诵《观世音经》,此可冀也。德遂罢不事道,单心投诚归《观世音》。少日之中,而有梦应,妇即有孕,遂以产男。」又云:「宋居士卡悦之,济阴人也。作朝请居在潮沟,行年五十,未有子息。妇为取妾,复积载不孕。将祈求继嗣。千遍转《观世音经》,其数垂竟,妾便有娠,遂生一男。」

  《灵应记》云:「华敦三妻,十九年不生盲,祷大士啜泣哀吁。梦大士抱一男一女来,曰怜汝虔诚以付汝,次年生子,越岁生女,后不复娠矣。」

  逊清福建泉州知府萧玉堂,湖南湘乡人也。年逾四十,未有子息,祷观音大士有孕。堂与夫人同梦长须著青袍者,顶观音跨虎而跃卧榻上,惊起,遂诞一男;即今虚云老和尚是也。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此结能满二求也。力者,梵语么[抨-平+罗](Bala),谓菩萨功德巍巍,力大无畏,悲愿度生,靡感不应,故求男求女,皆满所愿也。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此示菩萨功德力用广大,随缘赴感,应病与药,凡所祈求,福备众生,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菩萨名号。

  《福报录》云:「杭州徐文敬公,身居台鼎,福慧交修。喜与人讲三教圣贤事迹。集刊《敬信录》等书,孳孳引人为善。太夫人日诵观世音圣号千声。喜谈因果,家人环听,娓娓不倦。翻刻《玉历钞传》,愿人改过为善。每遇凶年,必捐资周济亲族,无德色。公子本,官至东阁大学士;杞,官甘肃巡抚。孙以烜官侍郎,景熹,官盬法道。诸曾孙辈,科第蝉联。」

  《高僧传》云:「晋中山有帛法桥,少乐转读,而稍乏声,每以不畅为慨!于是绝粒忏悔七日七夕,稽首观音,以祈现报同学苦谏,誓而不改。至第七日,觉喉内豁然,即索水洗漱云:『吾有应矣!』于是诵三契经,声彻三里许。远近惊嗟!人畜悉来观听。尔后诵经五十万言,昼夜讽咏,哀婉通神。至年九十,声犹不变。以晋穆帝永和中,卒于河北,即石虎末世也。」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此较量功德也。初从无尽意下,以持众多菩萨之名,及尽形四事供养,为较量之本。亿有四种:1、十万为亿。2、百万为亿。3、千万为亿。4、万万为亿。《智论》十万为亿。《瑜伽》、《显扬》百万为亿,《华严》千万为亿。恒河沙(Ganganadi-valuka),喻数之多也。《智论》云:「问曰:如阎浮提(Jarnbudvipa)中,种种大河,亦有过恒河者,何以常言恒河等?答曰:恒河沙多,余河不尔。复次是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眼见,故以为喻。……是四河中,恒河最大。四远诸人经书,皆以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恶,皆悉除尽;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复次余河名字屡转,此恒河世世不转,以是故以恒河为喻,不取余河。」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Himalaya)南麓,东南流入孟加拉湾(Bengal),全长一六八○哩。河口水道分歧,形成一大三角洲。言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者,举福田之多也。

  尽形寿者,举时节之长也。四事供养,咸皆具足者,举种子之多也。汝意云何下,巧问当机,令彼自答受持供养之功德殊胜也。阿那律陀(Aniruddha)往昔以一稗米饭,供养辟支佛陀(Pratyekabuddha),尚获九十劫如意之报,况值恒沙菩萨,尽形以四事供养乎?佛言下,正较量功德相等也。意谓设或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圣号,乃至沙时礼拜供养,与前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尽寿四事供养之人,听得功德无异无别。或曰:何以持一名能胜多名?一时恭敬而胜尽寿?些须供养而胜四事?六十二亿法王子,以权实智教化众生,虽各各不同,皆不离法界海慧。持名只是音声,声音即是一真法界。未达一真,妄存一多之计,既达一真,则一亦法界,多亦法界,一不为少,多不为多,良由闻性圆明,不由声而起知见也。观音既得圆通本根,是故身心微妙,周遍法界,一身能现无量身,无量身能一身摄。由一多互融,自他平等,所以能令持一名号,与彼众多无异,而所得福亦无有异也。

  《玄赞》引论谓:彼福德平等有二义:一者信力,二者毕竟知。信力有二:一求我身如观音,毕竟信故,谓求我六十二亿恒河沙佛(《论》云:「佛者皆是等觉地菩萨。」)身与观音,信心无异。所求圣数多少虽殊,功德无别,因心等故。二者于彼生恭敬心,如彼功德,我亦毕竟得故,谓如彼观音身,久已成佛,故智慧功德,我六十二亿恒河沙佛亦毕竟得此诸佛功德,信佛菩萨功德不异故。第二毕竟知者,决定知法界故,此由观音已得毕竟如法界故与佛无异。能证法界平等无二,故成福等。法界即法性,入初地菩萨能证一切佛菩萨等平等身故。平等身者,谓真如法身:况十地满?是故受持观世音名,与六十二亿恒河沙佛功德无别。《楞严经》云:「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劫者,具云劫簸(Kalpa),译曰大时,以通常年月不能计算者。《大论》云:「佛以譬喻说劫义: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百岁一来,以细软衣拂拭,此大石尽,而劫未尽。……」无尽意下,结成一时称名,所得福利不可穷尽也。无量者,不可以譬类得知也。无边者,广大无涯也。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此当机请问菩萨,游娑婆世界之由也。此凡三问:初云何游此属身业,次为众生说属口业,三方便之力属意业。

  娑婆(Saha),唐译索诃,堪忍之义。《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法华玄赞》云:「梵云索诃,此云堪忍。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逼恼,堪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名。」方便者,梵语伛和(Upaya),应物施权,观机设教,以巧妙之言辞,随类之身形,度脱一切众生也。《法华文句》云:「方者方法也,使者用也。法有方圆,用有差会;三权是矩是方,一实是规是圆。若智诣于矩,则善用偏法,逗会众生;若智诣于规,则善用圆法,逗会众生。」《大集》云:「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疏》云:「此是圣人三业,无谋而遍应一切;亦名三不失,三轮不思议化也,亦名三不护。三不护者,明观音住不思议圆普法门,实不作意计较筹量,次第经营,方施此应。既无分别,亦无前后,任运成就。譬如明镜,随时即现,一时等应,故言三业不护。三无失者,众生根机不同,浅深有异,观音虽不作逗机,逗机无失,契当前人冥会事理,故言不失。三轮不思议化者,若示为佛身,亦示佛心佛口,乃至示执金刚身,亦示金刚心口。虽普现色身屈曲利物,于法身智慧无所损灭。《净名》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不动而动,此乃不会议化故也。」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佛身而为说法也。国土者,梵语富罗(Para),为一切有情所居之处;有四种之殊:

  一、凡圣同居土,为人、天、声闻。缘觉等同居之国土也。此有净秽二种:如极乐(Sukhavati)世界,其中众生具三毒见思,无三恶名,果报严净,名同居净土。如此娑婆,三恶四趣,荆棘丘陵,是名同居秽土。

  二、方便有余土,为断见思惑,证偏空理,脱离三界生死之人所居之国土也。以善权法,断见思惑,故曰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余。

  三、实报无障碍土,为断一分无明,证一分中道之菩萨所居之国土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妨碍,故曰实报无障碍土。

  四、常寂光土,为诸佛如来所居之国土也:常者法身,本在常住之体;寂者解脱,一切诸相永寂;光者般若,照诸相之智慧也。今所指者,即凡圣同居之娑婆秽土也。

  菩萨修因,志在成佛,故观音现极果之身,随其所应,而为说法也。《楞严》云:「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也。辟支佛,具云辟支迦佛陀,又作钵罗翳迦佛陀(Pratyekcabuddha)旧译缘觉,新译独觉。《楞严》三十二应将此分为独觉缘觉二种。谓出无佛时,厌喧乐静,独处深山,修加行满,无师友教,因观飞花落叶之外缘,顿觉无常而断惑证理者,谓之独觉。此有麟角喻与部行二种:独身而无伴侣,如麟一角,为麟角喻,有伴侣而同一独悟,为部行。出有佛世,秉佛十二因缘之教,观缘悟道者,名为缘觉。

  十二因缘者,亦名十二缘起(Dvadasaigapratityasamutpada),即众生涉三世而轮回六道之次第缘起也。

  1、无明(Avidya),迷内外之愚痴也,谓于本性无所了明,非梦然无明,乃违理强觉之谓也。是为无始之烦恼。

  2、行(Samskara),依过去无明之惑,而作之善恶等行业也。上二是为过去之因。

  3、识(Vijnana),谓依过去惑业而受现世胞胎之六识身也。

  4、名色(Namarupa),谓在胎中身心渐发育也。名即受想行识四,色即色蕴也。

  5、六入(Sadayatana),谓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

  6、触(Sparsa),触即六触,谓二三岁时,六根能照了事物,而尚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

  7、受(Vedana),谓六七岁以后,渐对事物,能受苦乐欣戚之位。上五为现在果。

  8、爱(Trsna),谓十四五岁以后,生种种强盛之爱欲,而尚未知追求之位。

  9、取(Upadana),谓成人以后,爱欲愈盛,驱驰诸境,取求所欲之位。

  10、有(Bhana),谓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受当来之果也:上三为现在因。

  11、生(Jati),谓依现在惑业之因,于未来受生之位。

  12、老死(Jaramarana),谓由有生故,渐至衰变终殁。老死之果。上二为未来果。

  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则六道轮回,世世相续,如环无的,生死死生,终无穷尽。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是故证灭谛理,永出三界,常乐真净,处于涅槃,号缘觉乘。《楞严经》云:「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也。声闻者,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闻佛所说四谛声教,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勇猛精进,断见思惑,证四谛理,趋向偏真涅槃者也。言四谛者,又云四圣谛(Catvariaryastyani):

  一、苦谛,梵语豆法(Duhkha),逼迫为性,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为迷之果。

  二、集谛,梵语三牟提耶(Samudya),招感为性,谓贪慎等烦恼聚集诸恶业,以招感苦果也。是为迷之因。

  三、灭谛,梵语尼楼陀(Nirodha),可证为性,谓灭除惑业而离生死也。是为悟之果。

  四、道谛,梵语末伽(Marga),可修为性,即八正道(1、正见——Samyakarsti 2、正思惟——samkalpa 3、正语——vac 4、正业——karmanta 5、正命——ajava 6、正精进——vyayama 7、正念——samyti 8、正定——samadhi)也。

  此二重因果,前一流转,属世间摄,后一还灭,出世间摄。所以皆前果后因者,果易见而因难知,故先示苦果令其厌恶而断集因;举涅槃妙果,使其欣乐而思修证。若有众生应以声闻身而得度者,菩萨即现声闻之形,为其说法,令其速证,然后诱之不滞化城,令进大果也。

  《楞严经》云:「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上明应三圣身竟。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也。

  梵王,即色界(Rupadhatu),初禅大梵天王也:初禅有三天:一、梵众天(Brahmakayika),梵世之庶民也;二、梵辅天(Brahmapurohita),梵王之臣佐也;三、大梵天(Mahabrahman)王,名尸弃(Sikhin译顶髻),统摄梵众,为初禅之王,娑婆之主。

  梵是净义,以离欲染故。欲天但十善感生,梵天须兼禅定。设有众生,了知欲界是苦、是粗、是障,色界是净、是妙、是离,厌欲欣禅,故菩萨现身为说四禅出入定法,令其决定离欲生于梵世。《楞严经》云:「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也。帝释者,梵语释迦提桓因陀罗(Sakradevanam-Indra)译曰能天帝。简称释提桓因,亦名憍尸迦(Kausika《杂阿含》云:「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释提桓因复名憍尸迦。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为憍尸迦族姓。以是因缘,彼释提桓因,复名憍尸迦。」《智论》云:「昔摩诃陀国中,有婆罗门,名摩诃,姓峤尸迦,有大福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第二天上。」)亦名富兰陀罗(Purandhara《杂阿含》云:「……佛告比丘:彼释提桓因,本为人时,数数行施,衣服饮食,乃至灯明。以是因缘,故名富兰陀罗。」)居须弥山顶喜见城,为忉利天(Trayastrmsa译曰三十三天)主,统领四方之三十二天。设有众生应以帝释身得度者,菩萨即现同类之形,为说上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楞严经》云:「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也。自在天居欲界顶,即他化自在天也。梵语婆舍跋提(Paranirmitavasavartin),谓假他所作,以成己乐,故曰他化自在。《智论》云:「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慈恩云:「得异熟果,随意所念,胜下二天。下二天果,依树而得,今随欲得,故名自在。」设有众生,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菩萨即现同类之形,为说上品十善,及未到地法,令其成就。《楞严经》云:「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也。大自在天者,梵语摩醯湿伐涅(Mahesvara),即阿迦尼瑟吒天(Akanistka)也,居色界(Rupadhatu)顶,为三千界之主。此天有二种之殊:一、外道所事之大自在天,即《智论》所谓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者,名毗舍阇摩醯首罗。二、十地菩萨将成佛时,居色界顶,于净居天之上,现大自在天子之胜报,以胜妙之形,行灌顶之礼,而绍继佛位者,名净居摩醯首罗。设有众生,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菩萨即现同类之形,为说四禅及四无量法,令其成就。《楞严经》云:「若有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也。天大将军者,帝释之外臣,四天之属将也,如半只迦(Pancilka)韦天等。《楞严经》云:「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谨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也。毗沙门(Vaisravana)者,北方之多闻(Dhanada)天王也。居须弥山腰北,为欲界之初天。以五戒十善得生。若有众生,欲生彼天,菩萨即现同类之身,为说五戒十善之法。上来色界单举初禅,欲界未提兜夜,四王独言北方者,非余不应,举一而该余故。《楞严经》云:「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小王身而为说法也。人王有二种:

  一、转轮圣王(斫迦罗伐棘底曷罗阇Cakravartiraya),谓具三十二相,即王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故曰转轮王。在增劫人寿二万岁以上则出世,在灭劫人寿从无量岁至八万岁时乃出世,八万岁后,有情富乐,寿量损减,众恶渐盈,非大人器,则无轮王。然轮王复有金、银、铜、铁之四:谓金轮王领四天下;银轮王领东南西三天下;铜轮王领东南二天下;铁轮王领南洲一天下。

  二、粟散王,谓自轮王下领一州一地之邦国小王也。设有众生,慈心化物,护念群盲,愿为国王,利乐一切,菩萨即现同类之形,为说五戒十善之法,令其成就。《楞严经》云:「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也。长者,梵语疑叻贸钵底(Drhapati),心性平等,语实行敦,福德俱隆,资财并盈者,谓之长者。具有十德: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楞严经》云:「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也。居士,梵语迦罗越(Kalapati),博闻强识,财德丰盈,不求宦仕,不乐名闻,惟道自娱,居家养性,名曰居士。《玄赞》云:「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楞严经》云:「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也。自卿相以至百僚,从县牧以至三台,各有所典,故曰宰官。《楞严经》云:「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也。婆罗门(Brahmana),又云婆罗贺摩拏,译曰净行,净裔,外意等,事奉大梵天而修行者,为天竺四姓之一。《慧琳音义》云:「婆罗门,此俗人也。谓净行高贵,舍恶法之人,博学多闻者也。」四姓之中,婆罗门最尊最贵,与余三姓,不相为伍。《譬喻经》云:「诸外人计梵王生四姓:口生婆罗门,臂生刹利(Ksatriya王种),胁生毗舍(Vaisya商贾),足生首陀(Sudra农民及奴)。」《寄归传》云:「五天之地,皆以婆罗门当贵胜,凡有座席,并不与余三姓同行。」《俱舍光宅记》云:「婆罗门法:七岁以上在家学问。十五已去,学婆罗门法,游方学问。至年四十,恐家嗣断绝,归家娶妻,生子继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楞严经》云:「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四众身而为说法也。此丘者,又名苾刍(Bhiksu),含义甚多;或翻乞士,破烦恼:或翻除馑,能怖魔等。言乞士者,上乞如来之法以养法身,下乞俗人之食以养色身。乞人有限之信施,以活色身,永离四种邪命;求佛无上之妙法,以资慧命,恒舍一切邪法。言破烦恼者,以修戒定慧等圣道,而破贪嗔痴等烦恼也;所谓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以破身口七支见思等惑。言除馑者,凡夫贪著六情,犹饿夫饭,不知厌足;圣人已断贪染六情饥馑也,故曰除馑。又比丘清净持戒,为世人作福田,以清净法施,除众生无福无慧之两种饥馑也。言怖魔者,世间众生,均为魔眷;若正法时,有人出家,秉受具戒,入三宝数,诸天欢喜,同声赞善,梵魔王闻,生大惊怖故。又比丘必入涅槃,使诸天增盛,魔眷减少,能令魔王生怖畏故。

  又比丘有五种之殊:一名字比丘,二自言比丘,三乞求比丘,四破烦恼比丘,五羯磨圆具比丘。言名字比丘者,如人立字,名作比丘;或世共许;或是比丘种族,因此唤为比丘,是名名字比丘。言自言比丘者,若人实非比丘,自言我是比丘;或是贼主自称比丘,是名自言比丘。言乞求比丘者,若诸俗人,为乞求以自活命,是名乞求比丘。言破烦恼比丘者,若人能断诸漏烦恼,所有集业诸苦异熟,未来生死,能善了知,永除相本,如断多罗(Tara)树头,证不生法,是名破烦恼比丘。言羯磨圆具比丘者,谓身无障难,作法圆满,是不应诃,是名羯磨圆具比丘。比丘尼(Bhiksuni)者,义如比丘;尼者,显女色之音也。

  优婆塞,新称邬波索迦(Upasaka),译为清信士,近事男等。清是离过之名,信为入道之本,士即男子之通称。优婆夷,新称邬波斯迦,译清信女,近事女等。俱为近事三宝,受持五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之在家二众弟子也。《楞严经》云:「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妇女身而为说法也。此中不言现王妃者,《疏》云:「王家禁固,不得游散,化物为难,故不作。」若按《楞严》则此中应缺小王。如经云:「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女主,即天子妃也,国夫人,即诸侯之妻也。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此应现童男女身而为说法也。童者,为八岁以上未冠者之总称。或终身男根不坏,不犯女色,称为童男。保持处身,坚贞自守,称为童女。《楞严经》云:「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此应现八部众身而为说法也;梵语提婆(Deva)此译为天;即欲界之六天,色界之四禅天,无色界之四空天也。以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梵语那伽(Naga),此译为龙;有大神力,得一渧之水,能变化滂沱之雨,为水属之王也。药叉准前可知。乾闼婆(Gandharva),此译香阴;阴者,五阴之色身也。彼于五阴,惟嗅香臭而长养,故名香阴;帝释之乐神也。

  阿修罗(Asura),旧译无酒,新译非天,或无端正。采四天下药草,酿于四大海中,欲其成酒,以龙鱼业力,海水不变,终不成酒,故曰无酒。果报类天,而无天德,故云非天。容貌丑陋,故名无端正。有大势力,口诃日月,日月为之失光,掌搏须弥,须弥为之跛[(蹄-帝)+(谪-言)],立地顶天,入海齐腰。以性多嗔,故恒与帝释斗争,倘胜则入天宫,求四种苏陀味(Suta天甘露地);设败,则以通力潜身入藕丝孔。按《楞严经》,阿修罗类,有四种之殊:经云「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中,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迦楼罗(Garuda),译为金翅鸟,翅翮金色,顶冠如意珠,两翅相去,三百六十万里,撮龙为食。《华严经》云:「譬如金趐鸟王,飞行虚空。以清净眼,观察大海龙王宫殿,奋勇猛力。以左右力,搏开海水,悉令两辟,知龙男女有命尽者,而撮取之。」

  紧那罗(Kimnara),译曰疑神。形似人而有角,呼为人奈何有角,呼为非人,柰形似人,因此呼为疑神。为帝释之乐神,前乾闼婆为奏俗乐,此则为奏法乐者也。

  摩睺罗伽(Mahoraga),译为大蟒神,或译地龙,大腹行等。

  人非人者,谓八部鬼神,本悉非人,变作人形而诣佛前,听说法故。八部之众,虽预佛会,而因宿业,惑报斯类,苦乐相杂,形相丑陋,故乐出本伦,而欣慕人身也。菩萨寻声救苦,无求不应,故一一应伦,现同类之身,为其说法,令其成就。《楞严经》云:「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此应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也。执金刚神(Vajrapani-Vajradhara),又名执金刚夜叉,金刚力土等。手执金刚仗,而护帝释宫门,遇佛出世,即降阎浮(Jambu),卫护世尊,防守道场。

  《大宝积经》谓:昔有转轮圣王,第一夫人具足千子,俱发道意。父王欲知当来成佛次第,使千子探筹,初拘留孙佛(Krakucchanda)乃至最后,楼至如来(Rucika)。第二夫人生二子:其第一子发愿:誓为金刚力士,护千兄法。第二子发愿:誓为梵王,劝请千兄,转妙*轮。《慧琳音义》谓:贤劫千佛,楼至如来,即今执金刚神。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初无尽意下,总结上文三十二应游法界,十四无畏济群生也;是故下,令供养也。是观世音下,明于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济诸群生也。功谓功能,德谓德本,以众生善有资润福利之功,万行为佛果庄严之德,故云功德。观音功德巍巍,神力叵测,竖穷三际,横遍十方,逐类现形,何止三十二应?随机变现,岂局娑婆世界。以种种形,言现身之众也,游诸国土,言所化之广也,度脱众生,言得益之多也。《大乘庄严宝王经》云:「观自在菩萨摩诃萨,随彼有情应可度者,如是现身而为说法,救诸有情,皆令当证如来涅槃之地。」

  施无畏(Abhayanda)者,谓檀度(Dana-Paramita)有三:一、财施,舍财济贫也;二、法施,说法度生也;三、无畏施,救人厄难也。以无畏施于众生,故曰施无畏。《楞严经》云:「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此当机奉旨献供也:「汝等应当一心供养……」是佛慈劝供也。此云:「我今当供养。」是当机奉旨也。众宝,即金银等宝,珠即摩尼(Mani)珍珠等。璎珞,梵语枳由罗(Keyura)以众宝编织而成,用以悬于身上者。既是众宝所成,其价自难言喻,而言百千两金者,顺世之辞也。盖古人以百千两金为最贵者,而菩萨璎珞不啻堪此也。是众宝所编之璎珞,为世所珍,故曰珍宝璎珞。璎珞供养,本为施财,而言法施者,盖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当无尽意,最初一念发心供养,三轮空寂,施者受者及中间物,毫无相著,故成法施。或云法施者,如法布施也。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菩萨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此观音不受,当机殷勤劝受也。观音不受者,欲生施主殷重心故,欲让二世尊故,示少欲知足故。无尽意再复殷勤伸请者,表施主诚恳,上顺佛旨,下为众生故。仁者,尊敬之称也。愍者哀怜也。我等者,献供当机在会大众,以及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也。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此佛转劝受也。观音本地,唯佛能知,故须劝受。菩萨以度生为急,济世为怀,故佛以利益人非人等以告也。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此受施转供也。观音受供者,上顺佛敕,下愍众生故。转奉二尊者,福田难遇故,展增施主利益故。《义疏》云:「举二尊者,云生灭平等不二故,《释迦》现生为智,多宝涅槃(Mahaparinivna)为断,示智断为福田故。」

  释迦牟尼(Sakyamuni),亦名释迦文。释迦,种族名,能仁之义,牟尼,寂默之义。周襄王三十年丁酉(公元前六二二年。——一说周眧王二十六年甲寅——一○二七年),四月初八日,降生于中印度(India)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译妙德),迦毗尼园(Lumbini),名悉达多(Sarvarthasiddha)。父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Suddhadana),母摩耶夫人(Maya)。诞生后七日,摩耶逝世,赖姨母摩诃波阇波提(Mahaprajipati)抚育之,跋陀罗尼(Bharani)教育之。纳耶输陀罗(Yasotara译持称等)为妃,举一子,名罗睺罗(Rahula)有谓佛有三夫人,罗云为瞿夷(Gopiha)所出。

  十九岁时,偶乘车出游,见生老病死,种种苦患,深悟世间无常,遂决意出家(Aranyaka),于二月初八夜,白马腾空,青山断发,为大沙门。曾就郁头蓝弗(UdrakaRarnaputra)等问道,后于雪山习诸禅定,鹊巢顶,芦穿膝,六年苦行。不得究竟,乃舍前诸行,受牧女乳糜之供,至尼连河(Nairanjana)侧,优楼频螺村(Urnvilva译木瓜)毕钵罗树(Pippala菩提树也)下敷草,结跏趺坐,誓曰:「不成正觉,终不起此坐。」是夜忽睹明星,朗然大悟,得一切种智,为人天之导师,四生之慈父,作大千之法王,娑婆之教主。时年三十岁(公元前五九二年十二月八日)也。于是周游十方,化导群盲,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

  周景王二年戊午(公元前五四三年,一说穆王五十四年癸酉——九四八年)二月十五日,于拘尸那城(Kusinagara),跋提河(Hiranyavati亦名阿恃多伐底,Ajiravati译曰有金)边。娑罗双树(Salavana)下,般涅槃那(Mahaparinivna)。大师示寂,人天掩望,鸟兽悲鸣,山川变色,草木忧愁。

  多宝佛塔者,如《见宝塔品》云:「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祇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此总结上文也。自在者,纵任无碍,进退无滞也。据《华严经》言:

  一、寿命自在,谓菩萨成就法身慧命,了无生死寿夭之数,延万劫而不长,促一念而不短,为利有情,方便随机示现寿命延促故。

  二、心自在,谓菩萨智慧方便,入无量三昧,游戏神通,生死无染故。

  三、财自在,谓菩萨能以无量珍宝,严饰无量世界,随众生之所乐故。

  四、业自在,谓菩萨万行具足,悲智双运,或现神通,或说妙法,所作行业,俱为劝化众生故。

  五、生自在,谓菩萨以大悲心饶益众生,能随类受生,去住无碍故。

  六、愿自在,谓菩萨能随愿乐成,于诸刹土中,成等正觉故。

  七、解自在,谓菩萨胜解成就,能示现种种色身,演说无边妙法故。

  八、如意自在,谓菩萨神通广大,威力难量,于世界中示现变化故。

  九、智自在,谓菩萨智慧具足,能于十方世界,随言音慧,利乐众生故。

  十、法自在,谓菩萨得大辩才,于诸法中,乐说无碍故。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此经家叙意。也按《添品法华》于游于娑婆世界下,有「尔时庄严幢菩萨问无尽意菩萨言: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无尽意菩萨即便遍观观世音菩萨过去愿海,告庄严幢菩萨言:佛子谛听!观世音菩萨所行之行」之句。若尔,云何偈言:「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文既相违,故知差舛。又罗什所译,本无后偈,为《添品》所具者,后人移刊于此,以补什本之不足耳。

  偈者,梵语伽陀(Gatha),译曰孤起,与前文不相应故。梵语祇夜(Geya),译曰重颂,与前文相应故。偈颂,略有二种:一、名首卢(Sloka),凡三十二字者,谓之通偈。二、结局不问三言至八言等,必要四句者,谓之别偈。广有四种:

  1、八字一句之四句偈,名阿菟吒阐提(Anustubh-chandas),谓之中偈。

  2、六字一句之四句偈。

  3、二十六字一句之四句偈,名摩罗(Mala),谓之后偈。

  4、以六字以下为句之四句偈,谓之周利偈(Sri)。今所指者,即最后之一种也。

  经中立偈,略有八义:1、少字摄多义故。2、赞叹者多以偈颂故。3、为顿根说故。4、为后来之徒故。5、随意乐故。6、易受持故。7、增明前说故。8、长行未说故。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此当机重问前之「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也。世尊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福慧具满,万德庄严,故曰妙相具。我者,无尽意之自称也。然一切法,佛说无我,今称我者,凡有四种:(一)凡夫偏计,(二)外道宗计,(三)诸圣随世假立宾主,(四)法身真我。今所指者,既非外道妄计之我,亦非凡夫妄执之我,乃深达八自在之我,非我非无我,而随世假名称为我也。言重问者,上文之长行已叙述故。彼与佛子,俱指观音也。闻佛宣说胜义妙法,从教起行,由行入观,决定得成无上觉道,绍继佛位,是名佛子。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此初半偈,为经家叙意。汝听下,叙观音过去之愿海,及利益众生之弘誓也。我为下,总答观音得名之由也。菩萨悲智广大,誓愿弘深,寻声救苦,靡所不及,苟众生持名莫辍,必能感应道交也。不动真心,垂形三土,感应群机,无刹不现,故曰善应诸方所。广普之缘,谓之为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其愿广大,无有边际,故曰深如海。《无量寿经》云:「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历者,经也。观音现化历尘沙劫,玄理深妙,事迹希奇,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故曰历劫不思议。以所历之时长,故所侍之佛亦多。而一一佛前,应发清净大愿,始得真智遍拔众苦,方能应身普度一切。

  闻名则称圣号,口业机也;见身则礼慈容,身业机也;心念不空过,意业机也。三业归依,六通垂化,有求必应,无感不通,所以十方世界,随类现形,六道之中,济诸有苦。诸有者,有三界轮回因果之苦报也。三界,总谓之曰三有,九有,二十五有等。欲、色、无色、是为三有。欲界五趣杂居地,及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是为九有。言二十五有者,开欲界为十四有,谓四恶趣,四洲,六欲天。开色界为七有,谓四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禅之净居天与无想天。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天。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此能免火灾也。假使,设或之辞。一九二二年,日本(Japan)地震(Earthquake),伤亡三十余万。东京(Tokio,Tokyo)浅草区,几全灭,公园池水烧干。园内有观音堂,系旧式老屋三间,难民被火包围。群集于堂内外者,挤挤三万余人,同声称念观音圣号,悉免于难,堂亦独存。日人由此,称颂不置。

  《一切有部目得迦》谓:外道室利[毛@匊]多(Srigupta译曰德护),恶意请佛及僧。预作大坑于屋内,中烧炎炭既绝烟焰,将物栈之,覆以青草,复于草上布薄土。世尊领众僧至中门,方欲举足,钵头摩华,从坑踊出,各蹈莲华而入。是谓火坑变成池也。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此能免水灾也。《冥祥记》云:「晋徐荣者,琅邪人。尝至东阳还经定山,舟人不惯,误堕洄澓中,游舞涛波,垂欲沉没。荣无复计,唯至心呼观世音。期须间如有数十人,齐力引船者,踊出澓中,还得平流。沿江还下,日已向暮,天大阴闇,风雨甚驶,不知所向,而涛浪转盛。荣诵经不辍口。有顷,望见山头有火光赫然,回柁趣之,径得运浦,举船安隐。」

  又云:「宋伏万寿,平昌人也。元嘉十九年,在广陵为卫府行参军。假说反州,四更初过,初江济之时,长波安流,至中江而风超如箭,时又极暗,莫知所向。万寿先奉法对至,唯一心归命观世音,念无间息。俄尔与船中数人,同睹北岸有光,状如村火,相与喜曰:『此必是欧阳火也。』回舡趣之,未旦而至。问彼人皆云:昨夜无然火者。方悟神力,至乃设斋。」

  又云:「宋顾迈,吴郡人也。奉法甚谨;为卫府行参军。元嘉十九年亦自都还广陵,发石头城,便逆湖朔风至横决,风势未弭,而舟人务进,既至中江,波浪方壮。迈单船孤征,忧危无计。诵《观世音经》得十许遍,风势渐歇,浪亦稍小;既而中流,屡闻奇香,芬馥不歇。迈心独嘉,故归诵不辍,遂以安济。」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此能免怨贼难也。初偈,明为人所推而不堕也。须弥,正音应云苏迷卢(Sumeru)译曰妙高,于香水海中,上高三百二十万里,其峰巅,即帝释宫殿之处。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于须弥峰为人推堕,必死无疑,而能如日之处虚空,非圣力冥加,曷能致此?次偈,明恶人所逐,堕而无损也。金刚山者,梵语斫迦罗(Vajra),于须弥山外,高六百八十万由旬(Yojana 272,000,000里),纵广亦六百八十万由旬,弥牢坚固,金刚所成。铁堕犹碎,人堕不损一毛,则知观音慈护难思议也。

  《观音经近征》云:「河西吴土启,一生诵《观音经》。殁后经藏楼上,童孙辈登楼嬉戏,往往失足,堕而无恙。询之,云见白衣姥从空抱之,始悟大士救护。乃合家礼诵,至今书香不绝。」

  《异谈可信录》云:「明沈文崧素奉观音,代人奉差西藏,跋涉险阻,三年始归。随仆夏祥最忠。一日晦雾,至陡阪,下瞷深涧万丈。二仆堕涧,沈马足已陷,忽仰见云雾中大士,手持青莲,向沈指导,俄顷,身已越涧至平地。痛丧二仆,久之昏黑,闻人语声,急呼之,则夏祥独至矣。问何来?曰堕涧时,有绿毛人长丈余,自涧中负出。则知大士之力也,乃勤加敬礼。」

  后偈,明贼欲加害而起慈心也。

  《高僧传》云:「魏法禅,山行逢贼,惟念观音。贼挽弓射之,箭不能伤,遂投弓于地,归敬焉。」

  《法苑珠林》云:「唐武德初中,有醴泉县人,姓徐名善才,一生已来,常修斋戒,诵念《观世音经》,过逾千遍。每在京城延兴寺,玄琬律师所,修营功德,敬造一列经。至武德二年十一月,因事还家,道逢胡贼,被捉将去。至豳州南界胡贼凶毒所,捉得汉数千人,各被反缚,将向洪崖差人次第杀之,头落悬崖。贤者见前者皆杀,定知不免,唯念观音刹那不辍。次到贤者,初下刀时,日始在申,至于初夜,觉身在深涧树枝上坐,去岸三百余尺。肾者便自思念,我何故在此?良久始知今日被杀,何因不死身全在树。便以手摩项,觉项微痛,而无片伤,即知由念观音,得全身命。当时十五日,天时月朗,其身无衣,兼不得食,经由数日,极觉饥寒。日渐下树,循涧东行二里,于其涧内拾得一领羊裘,及得一量鞋袜,得著免寒。复行一里,便得一魁桃枣,青翠赤白,似新摘来,可有升余,得食免饥。自非观音神力,岂能仲冬得新桃枣?既免饥寒,得充气力,渐上南坡。到南岸上,反顾北看,遥见贼营数里,人畜声闹,犹未眠卧。贤者虽到南岸,恐贼来趁,望家急行。可行五十里,知贼渐远,身心宁泰,在一树下歇息,跏趺诵念。身劳日久,不觉坐至四更,忽寤开眼,见一青狼伟大,向贤者前蹲坐,将口拄贤者鼻。贤者见已还闭目,作念云:若实我仇,愿食我身,以偿宿殃,各舍怨结,共发仁慈;若是观音,愿救弟子,令得安泰。作此语已,开眼观视,不见遗迹。当知诸佛慈善根力,随缘感现,利益无穷。今时有诵不得力者,良由轻心,复由过现,宿恶相资,所以难感。贤者平安到家,并将残桃枣呈示道俗,知实不虚。」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此能免王难也。《唐高僧传》云:「魏天平年中,定州募士孙敬德,造观音像,自加礼敬。后为劫贼所引,不胜栲楚,妄招其死。将加斩决,梦一沙门,令诵救生《观世音经》千遍得脱。有司执縳向市,且行且诵,临刑满千。刀斫自折,以为三段,皮肉不伤,三换其刀,终折如故。视像项上,有刀三迹,以状奏闻。丞相高欢表请免死。敕写其经,广布于世。」

  《梁高僧传》云:「魏凉州释僧明。魏虏攻凉州,城民少,逼僧上城。举城同陷,收登城僧三千人,王军将至魏主所,谓曰:『道人当坐禅行道,乃复作贼登城,罪极刑戮,明日当杀。』至期食时,赤气数丈,贯日直度。天师寇谦之为帝所信,奏曰:『上天降异,正为道人,非实本心,官抑令上,愿不须杀。』帝遂放之,犹散配役徒。唯朗等数僧别付帐下,从驾东归。及魏军东还,朗与同学,思慕本乡,中路共叛。然严防守,更无走处,东西绝壁,莫测浅深,上有大树,傍垂岸侧,遂以鼓旗竿绳,系树悬下。时夜大暗,崖底纯棘,无安足处,欲上崖头,复恐军觉。投计慞惶,捉绳悬住,势非及久,共相谓曰:今厄顿至,唯念观音,以头扣石,一心专注。须臾光明从日处出,通照天地,乃见棘中,有得下处。因光至地,还忽冥暗,方知圣力,非关天明。相庆感遇,便泰稍眠。良久天晓,始闻军众,警角将发,而山谷重叠,徘徊万里,不知出路。候月而行,路值大虎,出在其前,相顾而言,虽免虏难,虎口难脱!朗语僧曰:不如君言,正以我等有感,所以现光,今遇此虎,将非圣人,示吾路耶!于是二人径诣虎所,虎即前行,若朗小迟,虎亦暂住。至晓得出,而失虎踪。便随道自进,至于七日达于仇池,又至凉汉出于荆州,不测所终。」

  《冥祥记》云:「魏荥阳释超达,未详氏族,元魏中行业僧也。多知解,善咒术。帝禁图谶尤急,所在搜访。有人诬达,乃收付荥阳狱。时魏博陵公检勘穷劾,达以实告。公遂大怒,以车轮系颈,严防卫之。自知无活,专念观音。至夜四更忽不见轮,唯见守者皆大昏睡,因走出外,将欲远避。以系狱囚久,脚遂[(恋-心)/足]急不能远行。至晓虏骑四出追上,达急伏草中,兵骑蹋草,悉皆靡遍,对逼不见。仰看虏面,悉以皮障目。达一心服死,唯专诚称念,夜中虏去,寻即得脱。」

  《高僧传》云:「魏有僧明道人,为北台石窟寺主。魏氏之王天下,每疑沙门为贼,宫收数百僧,并互系缚之。僧明为魁首,以绳急系,从头至足。克期斩决,僧明大怖!一心念观世音。至于半夜觉绳小宽,私心欣幸,精诚弥切。及晓索绳都断。既因得脱,逃逸奔山。明旦一狱监来觅不见,唯有断绳在地,知为神力所加,非关人事,即以奏闻。帝信道人不反,遂总释放。」

  《宣验记》云:「陆晖系狱当死,乃令家人造观音像。临刑,三刀皆折。官问故。答言:『恐是观音慈力。』及看像,顶有刀三痕,因奏免。」又云:「清陕西品千户,虔诵《白衣咒》,装檀香大士身,朝夕供奉。后任宁波游戎,失机论斩。临刑,连斫三刀俱断。奏闻免罪。」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此能免幽囚之难也。《冥祥记》云:「唐贞观年中,有河东董雄,为大理寺丞。少来信敬,蔬食十年。至十四年中,为坐李仙童事,主上大怒,使侍御韦琮鞫问甚急。囚禁数十人。大理丞李敬玄,司直王忻同连此坐。雄与同房囚锁,专念《普门品》,日得三千遍。夜坐诵经,锁忽自解落地,雄惊告忻玄,忻玄共视,锁坚全在地,而钩锁相离数尺,即告守者。其夜监察御史张守一宿直,命吏哄锁以火烛之,见锁不开而相离,甚怪!又重锁,纸封书上而去。雄如初诵经,五更中,锁又解落有声。雄又告忻玄等。至明告敬玄视之,封题如故,而锁自相离。敬玄素不信佛法,其妻读经,常谓曰:『何为胡神所魅而读此书耶?』及见雄此事,乃深悟不信之咎,方知佛为大圣也。时忻亦诵八菩萨名满三万遍,昼锁解落,视之如雄不异。其事台中,内外具皆闻见,不久俱免。」

  《太平广记》云:「张达有罪系狱,分当受死。专念观音,锁械自脱,遂获免。终身斋戒。」

  【咒咀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此能免咒咀毒药难也。按《添品》末句为「各自转回去」。文句虽差,意义无改也。凡咒咀毒药,乃用鬼法(梵语迷怛罗Vetala),欲害于人,前人邪念,方受其害,若能正念,及藉菩萨庇护,则不能害,而还著咒咀之人也。《十诵律》云:「若有大力咒师护念救解,若有大力天神守护,则不能害。」

  《譬喻经》云:「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后时衰老,多有废忘。尔时山中有渴梵志,从其乞饮,田家事忙不暇看之,遂恨而去。梵志能起尸使鬼。召得杀鬼,敕曰:『彼辱我,往杀之!』山中有罗汉知,往诣田家语言:『汝今夜早燃灯,勤三自归,口诵:守口身莫犯偈,慈念众生,可得安隐。』主人如教,通晓念佛诵戒。鬼至晓求其微尤,无能得害。鬼神之法,人令其杀,即便欲杀,但彼有不可杀之德,法当却杀其使鬼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罗汉蔽之,令鬼不见。田家悟道,梵志得活。」如送礼物与人,人不受,当还自受,是谓还著于本人也。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此能免鬼难也。唐贞观三年,玄奘法师,发心西迈,远涉流沙,八百里中,恶鬼异类,绕师前后。念观音名,应声皆散。

  《高僧传》云:「隋那连提黎耶舍(Narendra-yasas译曰尊称)行化雪山(Himalaya)之北,见人鬼二路:人道荒险,鬼道利通。同伴一人,错入鬼路。耶舍口诵《观音神咒》。百步追及,已被鬼害,自以咒力获免。」

  《广异记》云:「唐大历初,王琦,喜持《观音经》,数患重病,讽经无不愈。每有奇鬼来触恼,而不敢干犯,自致消灭,其事不可胜纪。」

  《异谈可信录》云:「清康熙间,钱塘郑国相妹,有狐祟,至晕绝时,国相诵《心经》,始苏。遂祷大士,愿施经二千卷,除妖救妹。妹云:『正危急时,空中现大士呼孽畜何得至此?曰:因饥觅食。大士手指妖腾空起,遂不见。』众闻异香满室。」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此恶兽不能害也。《冥祥记》云:「宋元嘉中,有黄龙沙门昙无竭(Dharmodgata)者,诵《观世音经》,净修苦行。与诸徒属二十五人,往寻佛国,备经荒险,贞志弥坚。既达天竺舍卫(Sravasti),路逢山象一群,竭赍经诵念,称名归命,有狮子从林中出,象惊奔走。后有野牛一群,鸣吼而来,将欲加害,竭又如初归命,有大鹫飞来,牛便奔散,遂得克免。」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此蛇蝎不能害也。蚖,亦名虺,体长二尺许,土色无文,有剧毒。蛇类甚多,有蟒蝮等,蝮,体长二尺余,头部三角形,颈细,鼻反钩。上颚两旁有毒牙,中空如管,其根部与毒腺相连,人被啮时,毒腺出毒液,由管牙而入注人体,体灰黑,有黑褐斑纹。蝎,蜘蛛类,形似蟹螯,体长五分许,色多黄褐,尾部有钩,甚毒。

  《灵验记》云:「赵宋绍兴中,余干周姓妇,道遇三蛇当路,跨之过,蛇逐之,忽变三子,适乡人龚黎臣至,见巨蛇绕妇数匝卧地。垄乃高声称念观音及《大悲咒》。应声蛇自散去。」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此能免雷雹之难也。水蒸气凝聚为微细水滴,浮游空中者曰云。天空中之云,通常均带多少之电,如有两块带有多量异种电之云相接近时,则电冲破其中间空气之绝缘而放电,发强音与长电花;音即雷鼓,或称雷鸣;电花即掣电,或称闪电。空中水蒸气遇冷结成了雪,旋裹成块而下降,谓之降雹。雷电交加,雹雨互注,其灾必惨,倘称大士之名,则应声消散也。

  《湖壖杂记》云:「清绍兴金桓,性孝友。康熙间,梦人告曰:『明年此日,当雷击!』桓日礼大士忏罪,次日临冥,恒恐不免,致惊老母,出外跪于浮图下。霹雳轰绕,既霁,无恙。问之,恒云:『适如梦,见大士露洒杨枝,复持镜一照而去。』」

  又清嘉庆间,旗人文海,同兄设坛,习《武备录》。宅中旧供观音,降坛谕曰:「此非正道,习之不利。汝父积善颇多,曾祖母持齌信佛,故报以弈世簪缨,汝兄弟习此,将有不测之祸!故来救耳。」并谓海今年六月二十一日当雷击,改过可免。六月二十一日。忽云雨滂沱,巨霆绕室,海惟一心归命观世音菩萨,净念持名,应声雨止雷停。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此总结观音能十方世界随类现形,寻声救苦,所以名为观世音也。三界之内,众苦逼迫,十类之中,无量困厄,倘能称名,则蒙慈护也。妙智力者,巧妙之智力也。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此明观音遍十方界,随类现形,拔苦与乐也。神为妙用无测,通为自在无碍,且足灵妙融通之功能故曰具足神通力。神通力,成所作智也。广修智方便之「智」字,指实智也,方便(Upaya),权智也。权实双运,故能妙应群机,历诸刹土(Ksetra)。种种恶趣,总标之辞,地狱下别指恶趣,应缺修罗。地狱,梵语那落迦(Naraka)泥犁(Niraya)等,译为不可乐,可厌,苦具等此狱依处地下而立,故曰地狱,非正译也。有八寒八热十六游增,一十八层,如是乃至五百地狱之别。

  梵语薜荔多(Preta),旧译饿鬼,新译为鬼。《婆娑论》云:「有说饥渴增故名鬼,由彼积集,感饥渴业,经百千岁,不闻水名,岂能得见,况复得触?有说被驱役故名鬼,恒为诸天处处驱役驰走故。有说多希望故名鬼,谓五趣中,从他有情,多希望者,无过此故。」饥虚渴热故名饿,恐法多畏故名鬼,由其所造之业不同,故界报亦有胜劣,胜者,则为山林冢庙之神,药叉,罗刹,有威德者。劣者,则居处不净,不得饮食,常受刀杖之苦。畜生,梵语底栗车(Tiryagyoni),为世人所畜养故。或译为傍生,为傍行之生类故。《婆娑论》云:「生谓众生,畜谓畜养,谓彼横生禀性愚痴,不能自立,为他畜养,故名畜生。」《立世阿毗昙》云:「由宿谄曲业故,于中受生,复说此道众生,多覆身行,故名底栗车。」

  生者,梵语惹多(Jati),有为果报始起故。老者,梵语莫渴洛迦(Mahallaka)身体衰变故。病者,梵语弭也地(Miyadhi),四大增损故。《智论》云:「病有二种:先世行业果报故,得种种病;今世冷热风发故,亦得种种病。」死者,梵语母陀(Mrta),五蕴坏离故。渐者,次第也;谓众生迁流三界,轮转六趣,身为苦本,惑为业因,苟称圣号,纵不顿除,亦渐消灭也。

  《感应传》云:「唐龙德明亡,入冥,王问生平何善?曰:『能诵《观音经》。』王请升座,才举经题,地狱苦已息。」又云:「谢韬丧二子,妻哀痛,梦俱铁锁械,劝母自宽,为作福免罪。即设观音斋,礼《观音忏》,诵《观音经》。后复梦云:今托身王家享福。」又云:「宋虎邱某,因病变形作饿鬼,腹大咽小,人与食,呼曰铁丸。道法师为诵大士圣号,及《大悲咒》,灌以咒水,索粥渐愈。」「宋福州能仁寺,后山有猕猴作祟,多被害。长老宗演,悯猴孽重,为诵圣号及《大悲咒》度之。夜见妇人猴足,至拜谢曰。『弟子猕猴也,今赖法力解脱升天,』云。」

  《南海慈航》云:「张氏女佛儿,诵《观音经》,暴死而苏。言二役挟去,以黑被先裹二人纳陈家,次裹女以花被,曰:『汝负渠钱一千二百,今应还也。』有绿衣者曰:『此女念《普门品》,姑舍之。』因失足堕地而寤。白于父,访陈家夜产三犬,二黑一斑,斑者毙。因取钱还陈,陈不受捐助善举。」

  《出异记》云:「晋沙门竺法义,山居好学,住在始宁保山。后得病积时,攻治备至,而了不捐,日就绵笃,遂不复自治,唯归诚观世音。如此数日,昼眠梦见一道人,来候其病,因为治之。刳出肠胃,湔洗腑脏,见有结聚不净物甚多。洗濯毕还内之,语义曰:『汝病已除。』眠觉众患豁然,寻得复常。」

  《高僧传》云:「宋长干寺,有释昙颖,会稽人。少出家谨于戒行,诵经十余万言。止长干寺,善巧宣唱,天然独绝。颖尝患癣疮,积治不除。房内常供养一观世音像,晨夕礼拜,求差此疾。异时忽见一蛇从像后缘壁上屋,须臾有一鼠子,从屋堕地,涎唾沐身,状如已死。颖候似活,既取竹刮余涎唾。又闻蛇所吞鼠,能疗疮疾,既行取涎唾以敷癣上,所敷既遍,鼠亦还活,信宿之间,疮痍顿尽。方悟蛇之与鼠,皆是祈请所致。于是君王所重,名播遐迩,后卒所住,年八十一。」

  《冥祥记》云:「晋沙门释道泰,常山衡唐精舍僧也。晋义熙年中,尝梦人云:『君之年命终六七。』泰年至四十二,便遇病笃,虑必不济,悉以衣钵之资,厚为福施。又归诚属念称诵观世音,昼夜四日,勤心不替。时所坐床前垂帷,忽于帷下见人跨户而入,足趺金色,光明照屋。泰乃褰帷遽视,奄然而灭。惊欣交萃,因大流汗,即觉体轻,所患平差。」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此五观智也。观者,梵语毗婆舍那(Vipasyana),体察妄惑,达观真理也。智者,梵语阇若(Jnana),了达一真法界,照彻无边众生之智慧也。此五观智,前三观,显自利德,后二观,显利他德。真观,空也;观一切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故。清净观,假也;观一切法,有而非实,随缘示现,尘劳不染故;又不思议假,三观具足,离三惑故。广大智慧观,中也;平等大慧,非假非空,即空即假,不即不离,而三而一,双遮双照,无偏无待故。此之三观,或次第修,或不次修,无不皆以慈悲合运,故曰悲观及慈观。观音入甚深三观,观察众生,以同体大悲,拔众生苦,故名悲观;以无缘大慈,与众生乐,名为慈观。菩萨从初至于邻极,三观慈悲,未始离念,故令众生,常愿修此,常仰兹观,故曰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此智光遍照也。惑除障尽,染去净明,故曰无垢清净光。智慧光明,如杲日丽天,群昏灼破,故曰慧日破诸闇。

  灾者,小灾无量,大灾有三,所谓火水风是也。火灾上烧初禅,以例无名火烧同居土,水灾上溺二禅,以例痴爱水溺方便士,风灾上吹三禅,以例妄业风吹实报土。今举二而不言水者,中例可知故。

  菩萨智光,无处不照,故曰普明照世间。世间(Loka)者,世为迁流破坏义,间为中隔界畔义,有两种之殊一、有情世间,即众生也,二、器世间,即有情所依之国土也。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此三轮利生也。为法现形,本期救苦,故说法之身名为悲体。此身先以戒德警入,如天震雷,物无不肃,故曰戒雷震。菩萨以无缘大慈之意,加被众生,妙应群机,物无不覆,故曰慈意妙大云。

  甘露,梵语阿密哩多(Amrta),味甘如蜜,天人所食,长生不死,故亦名不死之药。罗什法师云:「诸天以种种名药,著海山,以宝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药。」菩萨所说深妙之法,如天甘露,众生受之,三惑焰灭,得证无生,故曰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此能免诤讼军斗之难也。诤讼,犹言争讼,谓争辩曲直于官吏也。军中斗争,或长枪对击,或短刀相交,险状万分。若今之原子时代,一弹爆炸,数十里内,皆能波及,而罹难生民,数以万计,其惨更甚!倘称圣号,仗慈力加庇,则众怒应声退散也。《义疏记》云:「事系讼庭,身临战阵,心忧刑罚,命虑兵残;今昔冤仇,此时合会,一心致感,众难皆祛。」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此劝持勿疑也。初偈明智境深妙,以劝常念,次偈明感应难测,以劝勿疑。菩萨说法,音声美妙,不偏空有,真俗圆融,故曰妙音(Ghosa),以妙观智,彻照世间,凡有称念,无不普应,名观世音。演无上法,音声清净,微妙难思,闻者欢喜,得净妙道,故曰梵音。以无缘慈悲,应机说法,要不失时,名海潮音。所说妙法,遣九界情,照众生音,超二世相,是故名为胜世间音。《义疏记》云:「言虽次第,观在一心,智外无音,音外无智,境智冥一,思虑顿忘。」具斯盛德,故须常念。次偈中先劝勿疑,次陈感应也。相续系念,故云念念。是非不决谓之疑。因疑则中途退堕,损害信心,朝秦暮楚,一事无成。勿疑则勇猛前进,念念观世音,念久功纯,不念而念,自伏感应道交。《楞严经》云:「譬如有人,一人专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观音如母,众生若子,慈母忆子,其切可知,子若念母,如母忆时,则从生至生,如影随形,如谷应响,是故众生念念勿疑,于苦恼死厄之中,观音净圣,能作依怙也。《义疏记》云:「念即观音深妙智境,虽达常住,未免迁流,即于迁流照常境智,是则念念不离观音。……如是系念,唯慎生疑,疑兕若生,理境斯障,故明圣德以劝息疑。纵久修不成,求之未应,须知净圣,冥资不虚,于二死中,如父如母,可依可怙,念念持护,感应必彰。」依者,倚也;怙者,赖也。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此结劝供养也。初句总叹功德,次句别彰慈眼,三句叙福无量,四句结劝修供。礼虽属身身必具口,非意不行,三业殷重,五体翘勤,顶礼供养,失敬中最。叙偈颂竟。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此持地叹德也。持地,梵语犍陀楼(Gandhalu),往昔平世界地,因了心地,遂持本悟圆悟藏心,故名持地。《楞严经》云:「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Visvabhul 31 Kalpa Buddha No2)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义疏记》云:「《宝云经》云:菩萨有十法,名持地三昧,如世间地:一者、广大,二、众生依,三、无好恶,四、受大雨,五、生草木,六、种子所依,七、生众宝,八、生众药,九、风不动,十、师子吼亦不能惊;菩萨亦尔。」观音为调伏十法界众生,示此三业,慈悲力润,随感受生,不为烦恼所累,故曰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即指以上满二求,免八难,三十二应游法界,十四无畏济群生也。功德浩浩,非算可知,故曰不少。一闻此品,即得功德不少,况受持历生乎?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以会众发心总结前文也。八万四千,举其数之多也。又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故佛举八万四千之数以对治之。无等等者,梵语阿娑摩娑摩(Asamasama),最胜最上,无类可类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佛所得之智慧也。阿耨多罗,译为无上;三藐,译为正等;三菩提,译为正觉。无法可过,故云无上;理事遍知,故名正等,离妄照真,故名正觉。发是大心,愿成佛道,故云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赞

(陈健民)

敬礼  无异千手千眼大悲观音贡噶上师前!

敬礼                   三世诸佛悲心总集体前!

敬礼           大悲胜海诸护法守者圣众前!

感应周遍一切时与处,未见先遇于梦境光明,

膜拜尊前与大悲无异,既见如故首当赞师尊。

羯磨杵相亲睹尊脊现,法王梦中悬训根本师,

二足狮子与龙为庄严,应在弟子首当赞师尊。

化现贤劫千佛一切尊,喜乐密时四座金刚持,

乃至悲泪示现度母尊,悯众难度甚至粉碎身。

威力变现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感弥陀为顶,

莲师贡师无分至于今。顺缘增上令行者成就。

化现六臂大黑天尊身,逆缘增上令行者精进,

化现自在天王之魔军,身业功德变现复变现。

帝网重重譬喻所难尽,变普贤身而出文殊舌,

上承四维上下诸佛力,难以敬赞大悲观世音!

哀我小子欲赞何能尽?南赡部洲除彼已聋者,

何处何人不闻六字明?六魔六病六障皆摧毁,

六害六曜六毒悉除尽,六劫六关六惑都消灭,

六种悉地无碍而证成,六道皆证佛六道次身。

无始以来多少诸行者,无论智愚念此已往生;

直至佛法最后将灭时,此六字明不断在人心。

尽一切经一切胜真言,功德殊胜能普三根者,

更无有逾六字大明恩!岂仅念者可以得超升,

闻者遇者见者毁谤者,缘俱义利无有不蒙恩!

大悲长咒感应久昭著,解脱诸难早经古人传;

乃至其他变现诸真言,一一无非悲心之结晶。

语业功德变现复变现,地水火风大明音周遍,

变普贤身而出文殊舌,上承四维上下诸佛力,

难以敬赞大悲观世音!哀我小子欲赞何能尽?

事业变现三十二应身,无贵无贱无分富与贫,

无善无恶但得一心信,莫不恩蒙大悲观世音!

水火刀兵瘟疫与饥馑,病魔罪障一切所出生,

闻声救苦大悲观世音!行者所求无缘同体悲,

乃至五智卅七菩提分,无不满愿大悲观世音!

密智母与四方四空行,能令行者大乐无方分,

无不相应大悲观世音!任何行者修空或其他,

悲心不生无有成就分,空悲无二大悲观世音!

一切诸法本来观自在,如尊所入般若门甚深,

不增不减心佛同众生,不生不灭不垢亦不净;

诸古德辈远朝西竺时,遇难得救唯依此心经。

妙理契合无缘大悲心,以空即色悲愿无穷尽,

以色即空无明无无明,令众度厄复得全慧命。

深恩重重何时得相应,空悲双融与尊同一身?

心业功德无尽复无尽,弥高弥坚似远还似近,

变普贤身而出文殊舌,上承四维上下诸佛力,

难以敬赞大悲观世音!哀我小子欲赞何能尽?

末世众生难调更胜前,我发如尊无缘大悲心,

何日得具与尊同体德?殷重启请大悲观世音!

世间自在三十大愿文,我愧无德至今未圆成!

愿尊破格大悲以摄受,令我大悲大智大力生,

度尽六道庄严大悲心,迫不及待悲泪不能禁,

顶礼祈求大悲观世音,愿垂加被自他速圆成!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普门品讲记

(果纯法师)

(一)经题 妙法莲华经


  记:这品文谁个都知道出在法华经。我们解释这品文,照例先来解释它的经题,然后即来解释品题译题。妙法莲华经它是一部经的纲要,同时也是一部经的题目,我们要明白这部经的意义,必然先要把这经题细心地研究一下,如果我们对于这经题的意义有了相当的了解,那么对于这经里的深义自然势如用刀破竹。然而这五个字虽然简简单单,它的意义则可说是完全包括这部经的要旨。

  妙法莲华经是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会上对诸大弟子最后而说的。他所说一代的时教全任随著众生的机宜而说,例如众生有什么机他就说什么法。譬如佛最初成道那时的众生都是上等一类的根机,而佛说的是一类上等的圆顿大法。可是到了后来那些大根机都已度完了,只剩来的是一类如聋如哑的小根器,佛就随著他们的根器说一类权小的法。总之佛所说一代的时教,完全见机施设毫无错义。至于这部经的立题,我们推溯历古诸大法匠,对于一切经题的创造,而所传授下来,不外七种,这七种的立题,则可收摄佛所说一代的时教,七种就是:

  一,人。

  二,法。

  三,喻。

  四,人法。

  五,法喻。

  六,人喻。

  七,人法喻。

  (一)人的立题,如佛说阿弥陀经等类。佛说两字,是娑婆教主的释迦牟尼佛,是属能说的人。阿弥陀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是属所说的法。能说与所说全属是人,故依人为立题。

  (二)法的立题,如涅槃经等类。涅槃是梵语把它翻译过来就是「不生不灭」,也就是佛所证的真如法体,因它是一种理法,故涅槃经以法为立题。

  (三)喻的立题,如梵网经等类。梵网是譬喻,它是帝释天宫的网,这网的编织,乃用珠串成每颗珠都能照摄我们这世界里一切森罗万象,一珠如是,余珠亦然,珠珠相摄光光相照,因它是种譬喻,故从喻为立题。

  上面三种是以人法喻单字立题。下面三种是以复字立题,复的立题,是把两者意思合并起来作一经题,两者意义如下所释:

  (四)人法的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等类。文殊是佛的大弟子智慧第一,这菩萨是古佛,现在示现为佛弟子,此是菩萨大悲心故,不舍因中行。他是能问之人,般若是他所问之法,意是般若法门甚深奥妙,非智莫问,菩萨智慧冠绝,堪问此法,故经以人法两者为立题。

  (五)法喻的立题,如本经之类。妙法是法,莲华是喻,故经以法喻为立题。

  (六)人喻的立题,如如来师子吼经等类。如来是佛的通号,即是能说的人,师子吼是佛所说的法,即是法的譬喻。譬喻乃佛说法的一种善巧方便,为使众生明然易解,故经以人喻两者为立题。

  下面一种是人法喻三者作一经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之类。大方广是法,佛是圆满报身卢舍那佛是人,华严是万行因华,庄严佛果,是喻。这部经是经中之王,圆极之理,非其它诸经可比。上面七种的立题,兹已释竟。而本经之意义,现在先来解释法,然后即来解释喻。

  妙法的意义,如果把它广泛来说,则可包括佛所说的一代时教,因佛所说的时教,没有那一种法不是对治众生的毛病,众生有什么毛病,佛就说什么的法。现在这部经称为妙法,此无非要示现这部经是超绝圆妙之理,非其余诸经可比,这种微妙乃除了华严经外,绝没有一法可与它比较,所以它在头上要加个「妙」字,意是要彰显它深幽绝妙之理。

  问:此法究竟怎样妙呢?

  答:约略说,它有两种特色:

  一从本以来就妙,此妙乃是无始无终其体常住不变,恒古常妙。

  二非是先粗而后妙,乃是一贯常妙,而其始终离其造作。

  然此法乃是诸佛所证之体,也即是众生所迷之体,它的体,本来平等本来普遍而不局于那一道众生,凡有心者,皆有此体,故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本经又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现在诸佛他能证达此体,而其始终不被外面境界所转,而能运转一切境界,观一切境界等如空华,犹如焰阳,而佛能作如此谛观,此皆因其证达此体故,故佛处处都能展施妙用,于理于事都能坦然无碍。然而众生则不为然,众生常以虚妄心贪著心对于一切幻境起诸分别起诸执著,以是众生灵明活泼的体性无形中由此迷失!所以众生永远成为众生,众生虽然迷失,他的体性依然还是不变,此不变之理,好比一块金子,虽被金匠镕成许多不同金饰,但它金性依然无异,此好比众生虽然把这体性迷失在牛胎马腹,变成各等形形色色,而与佛同等的体性,仍然存在,此存在即是妙法的深义。现在此妙法众生虽然皆有,但众生迷而不能觉知,此非众生不能觉知,甚至三贤十地亦不能尽知,如本经云:「惟佛与佛,乃能知之」,诸佛证此悟此终成正觉,众生迷此失此终成众生,众生虽迷,终日又与它相共,犹如我们穿衣吃饭,屙屎放尿,见色闻声嗅香识臭,以及日常一切动作,无非都是此之妙法运用。所以众生迷此,生死滔滔,诸佛悟此,妙用无穷,是故我佛一出定境,深知此法一切众生皆有,于是极力赞扬,乃要使众生明白此理也。

  至于此妙法的体用,实相为体,轨持为用。实相,如本经一言一句以至一字一义无非要显示此实相深义,以观吾佛始从菩提树下,终至鹤林,其间所说一代时教,原本即是要显此义,如本经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此「第一义」,即是实相深义,此实相,非有相非无相,若言有,大象无形,若言无,则充满法界,故此相小如微尘,大如虚空,非其凡夫所能推测也。

  轨持,轨即轨生物解,持即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意谓一切众生虽俱有如来实相妙体,但以众生无明欲染所障竟不能证得,如经中云:「坚著于五欲,痴欲故生恼,以诸欲因缘,坠落三恶道!」是故众生一向以来以苦海中滔滔受其生死了无尽期,佛为怜愍此等,将他所证妙法和盘托出,分析彻理,谆谆垂诲,使诸众生归入正轨,故云轨生物解。

  任持自性,意谓一切众生虽有一乘佛性,可是众生背觉合尘,迷昧本心,以诸境界起诸邪妄,以一精明佛性,变成五性区别,而如来一乘教法,也随之分成三乘廓异。现在众生虽迷,而其本心仍然任持不失,故云任持自性。

  问:据本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既然寂灭,为何佛还要说呢?

  答:此法若不随诸说相,此法就不能称为妙法,现在所以称为妙者,它的本体非寂非动,非迁非变虽被诸佛尘说刹说,以其本体毕竟凝然不变。

  此下解释譬喻。莲华是一经总喻,现在拿来譬喻,意是取莲华在泥不染,清深香洁,可喻此妙法常处众生怀中,而其清深体性,毕竟不变。据翻译名义集说,莲华共有四种:「一白色莲华,二青色莲华,三红色莲华,四黄 se莲华。」在历古诸大法匠,解释莲华各有不同,或用青莲华,或用白莲华,或用香水中大莲华。然以他们各种的解释,固然各有各的深义,以上诸解,我们姑且勿论,现在我们暂把通理法师的意义来解,他的意义乃依据本经的「优昙华」而解。如经云:「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经中「优昙钵华」译义有二:一译灵瑞,二译灵应。

  一译灵瑞,乃说此华不开则已,开则必定有佛出现于世,它是圣灵的瑞兆。如般泥洹经:「阎浮提有尊树王,名优昙钵,有实无华,若有华者,必是金色,乃有佛出,以此名为灵瑞华。」

  二译灵应,乃说此华不现则已,现则必有转轮圣王出现于世,它是圣王的灵兆,如施设论云:「南赡部洲有轮王路,广一输缮那,(梵语输缮那,亦云由旬,华言限量。)无轮王时,海水所覆,若轮王出,海水减一输缮那,此路皆现,优昙钵华,同时而生,以此名为灵应华。」

  据上面两种经论解释,可见此华不像平常的华,平常的华,依循四季开放,而这华开放,必有特别因缘,可喻此中妙法非要根机纯熟,然后才得率直而说。

  又准泥洹经中略开三义:「一此华名尊树王,喻此法乃为诸经中王。二此华有实无华,华必金色,喻此法纯谈果体,闻说行因,行必契真。三华不开则已,开则必有佛出,喻此法不说则已,说则授记成佛。」

  又准施设论中亦有三义:「一此华出轮王路,喻此法惟佛乘方有。二此华与路同现,喻闻此法者,即到佛地。三此华惟供轮王游观,喻此法惟供法王受用。」此莲华依本经「权」「实」「本」「迹」四者意义解释,据玄义中亦有三种譬喻,各有二义:

  一为莲故华有二喻,第一从实施权,莲譬喻实,华譬喻权,若如释迦如来为度三乘众生,将一乘实法,开出三乘权教。如经云:「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又云:「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第二从本随迹,莲譬喻本,华譬喻迹,若如释迦如来成佛以来,已经无量劫,此是本。现在示降王宫,假现八相成道,此是迹。如经云:「我实成佛以来,久远若斯,但教化众生,作如是说,我少出家,得三菩提。」

  二华开莲现有二喻,第一开权显实,华开譬喻开权,莲现譬喻显实,若如释迦如来从前虽说权巧方便法门,引导众生,一到众生根机纯熟,堪任大教,佛就显实,如经云:「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又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第二开迹显本,华开譬喻开迹,莲现譬喻显本,若如现在释迦如来在菩提树下成佛,此是迹。佛在往昔成佛,此是本。经云:「皆谓今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无上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三华落莲成有二喻,第一废权立实,华落譬喻废权莲成譬喻立实,若如释迦如来废弃昔日所说三乘权法,而仍建立一乘实法,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第二废迹立本,华落譬喻废迹,莲成譬喻立本,若如释迦如来废现在成佛之迹,而说久远成佛之本,经云:「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综观上面所说,妙法是一经所诠的要旨,莲华是一经譬喻的总名。

  经字,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意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的名词,佛教未入中国已有经的名词,那时的经固然是儒道的经,例如儒教有九经五经等类,彼之立意,谓圣言所被之下,皆名曰经。我们佛教圣典也随此方名词,也名曰经,因恐滥此方解释不同,它之大意然不出下面四者:

  一,贯,是贯穿,所应知义。

  二,摄,是摄持,所应度生。

  三,常,是常住,三世不变。

  四,法,是法则,诸佛同轨。

  综以本经所含意义,简略来说,是荡化城的执教,废草庵的滞情,开方便的权门,示真实的妙理,会众善的小行,归广大的一乘,这是一经所诠的要旨。

  

(二)品题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记:观世音菩萨,他是一位果后行因菩萨,同时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补处。其实他成佛比较我们释迦牟尼佛还早,而且释迦牟尼佛曾作他弟子,这种传说,如观音三昧经云:「是观世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为吾弟子。」

  他未来在西方成佛的名号,如宝藏佛授记云:「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无量寿佛涅槃已,彼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所有种种庄严无量无边,安乐世界所不及也。汝于一念顷,成等正觉,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

  据此观之,可见这位菩萨乃是不可思议的菩萨,非是那些初发意菩萨。他现在寄位为菩萨,当然是要辅助我们释迦牟尼佛宏化。但另一说法,他有一种特别因缘,他看我们娑婆国土众生永远沉在苦海深渊里,他要结此土众生的缘,故发起广大的大悲心,从他不生不灭而示现有生有灭,直接的来教化我们,使我们有所归宿,所以我们此土的众生没有那个不信仰这位菩萨,尤其一般闺门妇女者,此谓「处处阿弥陀,家家观世音」是也。可是现在有许多人不明了这位菩萨的略历,都说他是一位女菩萨,这种传说,不但侮辱这位菩萨,须知这位菩萨是没有固定的形相,他见什么机就现什么相,例如下文以三十二应是,不过这种乃是权现而已,我们决不能固执他,若固执就有伤害这位菩萨的实义。

  至于菩萨立名的意义,他并不像我们虚伪的立个空名字,现在他立这名字,完全依据他往昔所用的「闻思修」三慧的功夫而立。这名字非是他自己安立,仍是一位古观音如来和他授记。那时这位古佛教他「闻思修」三慧,他即照此三慧缓缓修习,后来果然得了一种「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三昧,进一步又得了两种殊胜功行,即楞严经里的「上合十方诸佛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因他得了这种功行,这位观世音如来就授他「观世音」之号,所以他的名字是由这而来的。

  他的名字另有一种意义,观是能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即是世间声尘,世间声尘种类很多,我们把它简略来说,总不出下面两者:

  一有情屈曲声,即是世间音乐歌声之类,此等声音,一般修行人最好不要和它们接触,因其此等声音最能扰乱人的神经者。

  二无情径直声,如世间风声雨声火声水声钟声鼓声等类,此等声音无扰乱性,而且可以帮助修行人的道念,若如从前诸多古德听此声音而悟道者也很多,诸如香岩禅师等类。

  总之世间声尘,虽有千差万别,但总说一句,不出情与无情两者。现在这位菩萨在当初用工时候,而对治这些声音,乃用一种逆流反闻自性的方法,他先把自己那个分别识心摄住,使他不去流注分别外面境界,然后用一种内地工夫逐暂观住,使诸根尘渐渐寂灭,一至外无所对,内无所存,能闻的闻机和所闻的闻性二俱臻到寂灭,菩萨这时候就得了十方圆明了,如楞严经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孔夫子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即此意义。而菩萨中间所用的工夫,固然非是我们这样简单的说法,而且非是我们妄想心所能推测。总之菩萨用功,他所闻的音声,是用根不用识的一昧反闻自性,非是我们奔声逐境,念念起诸分别,一昧循流转变,所以众生不能成其正果,此乃因其众生六根门头喜欢流注分别外面六种境界也。而耳根修行法门此方最为适宜,如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入三摩地,必以闻中入。」而二十五圆通文殊菩萨唯选观世音菩萨耳根法门尤最,由此足见娑婆国土众生与这位菩萨确有特别深长因缘。现在我们既然蒙惠了这位菩萨千生累劫的来教化我们,我们现在要以怎样的心才可以报答他,此须行者应该郑重思惟,尤其一般受其恩惠者。

  菩萨是梵语,华言「觉有情」,意是能觉悟自己,而兼能觉悟他人,此即「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之意。凡个人处处都能替人设想,为人利益,对一切众生不起残杀心损害心慢心恶心,处处都能爱护一切众生,这种种都可称为菩萨心,故菩萨可为天下表,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普门,是圆达意义,也即是显示菩萨心平等,菩萨证极圆通,凡有作用,皆以无分别心而赴,一切不分畛域,一视同仁,此即普义。门是解脱门涅槃门,楞严云:「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此门是诸佛所证之门也,即是菩萨所修之门,正也是众生所迷之门。诸佛证此门,运起广大妙用,众生迷此门,受其生死无涯,故诸佛与众生两相比较,殆有天壤之别!现在众生想宜成佛,必宜经此门径而修不可。

  品字,是聚集意思,就是把许多意思聚集在一起。这部经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现在此品例在二十五品。依照唐道安法师判一切经典有序正流通三分,现在此品是属流通分。

  

(三)译题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记:佛经的产源地是在印度,假如不把它们翻译过来,那么除了一些懂得梵文外,就恐没有人看得懂了。现在这位法师学问淹博,学通三藏,博得此方人士倾仰,而其所译经本非常精巧完备,在当时译场上他的确震荡一时,自古沿今,他拥有许多读者,他乃是七佛的译经师。此经乃是他所译之一。

  姚秦是朝代的名。中国在从前也是很乱,古时南北朝前后有两个秦国,前个秦国皇帝,名叫苻坚,可是后来被他部下姚苌将军斤灭,就把苻改为姚,也名后秦。这位法师到了中国,正是姚苌做皇帝的时候,所以称他做姚秦。

  三藏,即是经律论,乃佛之教典也。佛之教典虽然浩瀚,把它总说起来,不出此三者。此三者则可收摄佛所说一代时教。然而为什么称为藏呢?藏是包藏含藏,好像仓库能够藏储许多当东西一样,若如经典能够包含世出世间一切森罗万法。

  一,经藏,乃藏定法。此因众生心猿意马念念奔逐外境,佛为对治此等,即说此藏,诸如楞严般若等类。

  二,律藏,乃藏戒法。盖众生纵欲无禁,毁犯无忌,佛为对治此等,即制此律,如四分戒十诵律等类。

  三论藏,乃藏慧法。此藏乃诸大菩萨辩论成之,盖因佛典难入,诚有使人望洋兴叹,是故无著天亲龙树马鸣,诸大菩萨为欲使其后人易解起见,不惜惮烦多方引论辩释,分析彻理,旨在引人入胜,如瑜伽师地论大乘起信论等类。前二藏乃佛所说,后一藏乃诸菩萨所论集。

  法师,是释子的通称。据本经云:「受持,忆念读诵,书写经文,」这些皆可称为法师。另一说,以法为师,孝经云:「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即此谓也。

  鸠摩罗什,是梵语,华言「童寿」,法师的先祖是中印度人他父亲名鸠摩罗琰,曾在本国做过宰相,因他看破荣华,弃职环游,后游至龟兹国,龟兹王慕他意气清高,遂把自己妹子嫁他,后来生了这位法师。法师在少时候,冠伦拔萃,才智过人,七岁时随他母亲到寺院拜佛,寺里有铁钵,法师戴在头上,片刻,觉得力不胜负,由是顿悟「万法唯心造」要旨,自是以后他的名誉渐渐传遍出去。我们中国苻坚皇帝深慕这位法师大名,遂遣吕光将军领军七万讨伐龟兹,将军请了法师回到凉州时,闻苻坚已被姚苌所灭,将军遂在凉州自称王河王,国号曰凉,姚苌做了皇帝,曾派人请法师入关,却被吕光将军拒绝,姚苌崩,他儿子姚兴继位,也派人去请法师入关,仍被吕光将军拒绝,吕光崩,他儿子吕隆继位,这时姚兴乘机出兵讨伐,吕隆大败,法师始得入关。法师到了关内,一看中国旧时所译经典,义多纰僻,与梵本相差甚远,事须修正必要,遂在长安召集名德高僧八百余人,重新翻译,经他此番翻译。中国佛教经典始得稍为完备,然他所译经本共有三百九十余卷。对于我国贡献至大。至弘始十八年八月他即与世长别了,此给了当时译坛上最大的损失!他临终时,曾说过两句话来证明他所译的经本,他说:「如我所译经本会违背佛旨者,我火葬时舌头要烧烂,」至他荼毗时舌头果然不变,此足可证明他所译经本乃与佛旨冥然相契了。

  

(四)正文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记:下面解释经文。这几句话是经家通常问法的仪式。因为要问佛的法必须严俱身心,三业诚恳然后始能启问。

  尔时,就是妙音菩萨弘经已竟,无尽意起来作问之时。菩萨要问法必含有许多要义,然后始得启问。现在这位菩萨起来作问他是鉴于在会大众有所疑惑。他们的疑惑,乃是看了东方妙音菩萨俱有广大神通而不知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有没有这神变,无尽意以他心通知道他们怀了这疑,便起来替他们质疑,这是菩萨开始发凡的问。

  现在先来解释无尽意菩萨的名字,无尽意是对有尽意而说,在小乘方面所发的心,都以有尽的心而求有尽的果,例如小乘所修的行,只不过四谛十二因缘,所证的果也不过偏空涅槃的果。菩萨则不为然,他观三界芸芸众生,而其所发的愿也是无尽的愿,如地藏王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观世音菩萨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菩萨殆此类人,故名无尽意。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两句,是明身业诚敬。「此谓诚于中形于外。」座字,依理说,是表法空,菩萨深达我法二执其体本空故他所坐之座也是空座,经云:「诸法空为座。」座既然空,菩萨所起当然也是无起,无起之起才是实相理体。现在菩萨所说之起,乃是随顺众生假名而已,其实,实相理体,本来无起。

  偏袒右肩一句,是比丘披衣的一种方式。佛的制法,凡沙门之服装要与俗人有异,以易辨别,故须要以这种方式披著,这种袒露装饬,乃表示弟子奉诚师尊的一种最诚敬之意。然此种著法,现在锡兰缅甸暹罗尚行此法,在中国方面因地寒关系,则不能照此法行之,依理说,是表权实二法。左肩盖覆,即表实法,实法之理,本无可说,犹如盖覆。右肩袒露,即表权法,权法可说,随机应变,犹如袒露。

  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两句,上面一句是明意业恭敬下面一句是明口业恭敬,如是三业恭敬,方感如来兴悲。康诰云:「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据西域风俗,合掌乃表恭敬,犹如中国则以拱手为表敬意。依理说,合掌乃表一心。我们在于平时,此心自然很多杂念,新陈代谢无有轮息,现在要见佛,理应将此杂念屏绝,摄其心,正其意,此如将十指合成一指,以表无二心者。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记:此明质问菩萨名义。现在无尽意竟已兴慈运悲发端启问,而会下大众似乎得了转机,他们个个都充满著欣容喜色。无尽意虽然问得很简单,而佛解答起来却似涓涓无尽,因为菩萨名义,不说则已,一说起来非是三言两语就可说完。现在菩萨所问,照释论所释,问法有三:「一不解而问,二试问,三赴机而问。」现在菩萨是属于第三「赴机而问。」

  世尊,是十号的一号,乃是尊称的意思。佛在因中发无上菩提心,勤求佛果,自利利他三觉圆满人间天上成皆尊敬,是故名曰世尊。

  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一句,正问义。无尽意故意装呆作问,此足见他是「赴机而问。」因他看了此位菩萨名扬卓著,周闻十方,竟受人人景仰,而不知菩萨究竟是什么缘故,而感此善德因缘福报?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记:下面是佛回答。佛,乃是我们释迦牟尼佛,梵语佛陀,华言「觉者」,或翻「智者」,盖佛乃一切智人也。据大乘义章云:「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觉知,就斯立称。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觉察之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涅槃云:如人觉贼,贼无能为,佛亦如是。觉悟之觉对所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自觉简异凡夫,觉他简异二乘。觉行圆满简异菩萨,盖凡夫不能自觉,二乘虽自觉而无觉他之行,菩萨自觉觉他而觉行尚未圆满,故异耳。」现在无尽意三业既诚,佛焉不答,故孟子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故曰佛告无尽意。

  善男子,乃奉诚佛之信徒也。善者,美也,仁也,义也。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此乃指无尽意和在会大众,佛呼之,乃表其最亲爱也。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一句,此明受苦的众生很多。非可算数,故曰无量。众生。乃指一切有情之类。以众多因绿,假和合而生,故名众生。今不言众死者,乃因有生必有死,故单举「生」字代替。受诸苦恼,是明众生造业不同,而其所感果报自然也异。例如地狱受汤镬刀山苦恼,畜生受宰屠刀割苦恼,人道受「生老病死」苦恼,修罗受嗔火炽盛苦恼,天道受五衰相苦恼。现在仅就人道所受苦恼来说,除其「生老病死」外,其身所受寒暑饥渴刀兵水火,此是属苦,其心所受忧愁刺激愚鲁贪痴,此是属恼,如是一苦一恼,我们尚且难于应付,何况多苦多恼?

  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一句,是明众生受苦时候,思求解脱,此谓「安闲即流于骄奢,病苦即思求解脱。」一心称名,乃拣二心,念与所念二俱归成一念,故云一心。

  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两句,是明菩萨寻声救苦感应道交。如众生在苦恼中,能其一心称念,菩萨即以耳根三昧观其音声,使诸众生脱离苦际。华严云:「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

  问:一心称名,皆得解脱,现在之人称唱累年,为何不见功效呢?

  答:现在之人虽然称唱累年,其心多于散妄,又多戏论,故不得感应。譬喻临镜背视,影终不现,对谷闭口,晌终不应。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记:下面是指世间七种大难。意是世间大难莫过于此,而此大难尚且能救,何况余诸小难。这七难尤以火难为最,故在首。若有下,是指若有人被大火焚烧时,是人能镇定力念,其大火即不得来患,此不患乃菩萨威神力故。

  依理说,此中大火,乃是众生无明之火,此无明是众生妄见妄觉所起,今火不能烧者,意是内火消灭,外火弗患。华严云:「大火猛焰恒烧热,净心度行是其行。」

  案:高僧传云:「魏法智大师在俗时,一人行至野泽,忽遇猛火烧至,他想:定被火烧死无疑,他情急智生至心持念菩萨洪名,片刻,大火果然烧至身边,他容身地,始终不被波及,此非菩萨神力而谁?」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记:此明水难。水之性力,较火稍缓,故例第二。若为下,是指有人被大水所漂时,是人能至心称念菩萨名号,时即浅处。大水是指患难地方,如江河大海鸿渠深沟等处,这些都能淹溺于人。

  依理说,此中大水,本是众生法性海中真如法水、因众生无明风掀动,将法性水酿成烦恼爱水。楞严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现在内水既没,外水自然弗得涛患。

  案:法苑珠林云:「晋徐荣,一日坐船至定山,忽堕洄洑,徐荣低声称念菩萨洪名,时满天浓黑,风雨交作,邻近山头忽射微光,船渐泛岸,以是免难。」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记:此明罗刹难。罗刹是鬼道之一部分,鬼有善有恶,今罗刹难比水火二难更温缓,故例第三。如经云:「有五百罗刹女,妻五百飘人,生子受乐,时节犹长,然后顿食。」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一句,此等乃采宝之人,意是入海取宝,一人不可独往,须结伴侣,然后始能去得。另一说法,乃明采宝之人甚多,故百千万亿论。

  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两句,是明所求物件,即世间最贵重之七宝物也。世间之人,各有所求,而其目的不外金钱一者,因金钱可能安养吾人性命,故人人宜求之。海为藏宝之处,所以此等之人不惜身躯,冒险泛入,意乃希图雄厚也。

  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两句,正明鬼难。风本无形,而今言黑者,乃必鬼怪之风,此风吹来连云带沙一齐卷起,故名曰黑。罗刹鬼国,乃在大海边。罗刹,华言「可畏」,因它形状极可怖畏。此鬼是食人鬼,华严云:「罗刹妇女,随所生子而悉食之,食子既尽,复食其夫。」

  其中若有下,意是此等采宝之人漂落罗刹鬼国时,其中一人若能至心称念菩萨,而诸人等便得解脱。现在一人称念,效力尚且如此,况复多人称念。

  依理说,此中黑风,是众生心中之烦恼风,此中罗刹,是众生心中之罗刹。众生如来藏心本如如不动,祗因烦恼风所动,无形将如来藏心变成阿赖耶识心,同时又起个七识替它传送,固执八识的一分相分为我见分,因它固执,就将如来藏心的恒沙功德抹煞了,因此众生赤贫无依,永远堕在三界鬼窟里。以究此种祸患,固然是由以七识所造,所以七识的厉害等与罗刹相似。现在内鬼既除,外鬼自然弗得加患。楞严云:「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案:传云:「昔有外国百余人,从师子国泛海至南方,在海中忽遇恶风漂逐,堕落鬼国,诸鬼要食彼等,彼等惊惧,遂称观世音,唯沙门不信,鬼索沙门,沙门恐惧,狼狈称念,于得免难。」

  【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记:此句总结上文。无尽意所问菩萨得名因缘,佛已解答。然佛鉴于他们疑惑始断,信解方生,下文又说菩萨功行。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记:此明刀杖难。刀杖是种刑具,我们犯了国法,当然要受刑罚,此国家纪律之有方也,而人民则无冤怨。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三句,意是假使有人犯了国家纪律,被判为死刑时,是人若能镇静身心,一心持念菩萨,便得解脱。若复,是弗定意思,乃指受犯之人,或犯国法,或遇仇人,或被贪官污吏屈解,种种以致罹陷法网,身上刑场。临当,正是将刑时期,此时,顷刻之间,身首异处,须叟之念,神识分离,此种惊惧,非言可喻。

  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三句,正明灵应。彼字,是指执刑之人,刀杖,是指刑法之器,刑具,或用刀,或用杖,各各不同。寻段段坏一句,即是刑之时候,以其刀杖,不但不能伤害其人,而且刀杖段段折坏,此如永明禅师说:「将头临白刃,如剑斩春风。」楞严云:「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依理说:此中刀杖,是众生贪嗔痴三毒,此三毒能磨灭众生善根,又能破坏众生慧命,故众生沦流生死者,皆由此三毒所害。现在内毒既灭,外患自不加害。

  案:齐书云:「孙敬德将军驻防北陲,造观世音圣像,每日礼拜,后被贼加害,遂被朝庭判为死刑。将军依然诚恳礼拜,在睡寐间,忽梦沙门教彼读诵观音圣经千遍,便得解难,将军倍恳披诵,至千遍临刑时,三刀三断,又换三刀,仍是三断,刑官大异,乃呈表奏免。将军宁家,见观音圣像项上三痕,始乃知菩萨加护也。」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记:此重明鬼难。问:此中鬼难与前罗刹难有何差别?

  答:前仅说罗刹一难。此中鬼难包括夜叉毗舍阇鸠槃荼等一切鬼而说。三千大千国土一句,是指患难处所。此国土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化之地方。然名三千者,有三个三千,如一日一月,一四天下,一帝释天,名一世界。一千个世界,名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名一大千世界,所以称为三千大千国土。

  满中夜叉罗刹,此乃假设,乃喻其多之意,非是三千大千国土均是夜叉罗刹。梵语夜叉,华言「捷疾鬼」,此鬼有地空天三种区别。

  欲来恼人一句,是指此种鬼常欲恼害于人,例如鸠槃荼鬼常欲魇魅人,毗舍阇鬼常欲啖夺人之精气,富单那鬼常欲侮弄人之疟疾。此等诸鬼不但侮弄人间,天上也且被其侵患,如阿含经云:「有大力鬼,忽坐帝释床,帝释大嗔,鬼光明转盛,释还发慈心,鬼光明灭,即去。」

  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下,是明菩萨灵应。假如有人被上面那些恶鬼所恼害时,是人若能称念菩萨圣号,此等恶鬼不但不敢加害,而且恶眼不敢瞧视,楞严云:「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依理说:此中恶鬼,是众生心中成习见爱鬼,此见爱鬼,它的体质,乃贪嗔痴见爱等构成,所以贪鬼能坏众生不悭不贪布施心,嗔鬼能坏众生温柔和霭忍辱心,痴鬼能坏众生明然朗照智慧心,众生本来清净无瑕,现在已居此等恶鬼,自然难免颠倒迷昧,所以男鬼成贪见,女鬼成爱心,汝怜我色,我爱汝心,互相爱怜,混杂一处,诸如此类,确已遍满三千大千国土。现在内习既除,外恶自不加害。

  案:高僧传云:「粱道融禅师游化江陵,毁灭邪神庙,夜梦鬼兵操戈侵患,一神带甲挟刃叱融道:『君何谓鬼神无灵耶?』言毕,牵融于地,诸鬼欲将助手,融凝然不动,默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声音未绝,立见丈余天将,以金刚杵止之,诸鬼遂然消灭。」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得断坏,即得解脱。】

  记:此明枷锁难。每个国家必有纲纪和宪法,倘若有人违犯国家纲纪,或破坏国家宪法,自然要受处罚,此即国家纪律有方,人民安靖才得无事。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若有罪一句,意是有人违犯国家法律,此人自干非法,自陷法网,故云有罪。若无罪一句,意是有人遭遇仇人阴害,或遭贪官污吏屈解,此人本无罪犯,故云无罪。

  杻械枷锁,检系其身两句,此等是指惩治罪人刑具。在手曰杻,在脚曰械,以木加颈曰枷,以铁锁身曰锁,此四种刑器都能检系罪人,使罪人不得自由,故云检系其身。

  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正明感应。设若众生无论有犯或无犯,倘被法庭捕拿,以刑法囚禁时,是人若能称念菩萨名号,此等刑具自然解脱。楞严云:「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

  问:国家律法,乃治罪人,若无罪之人,菩萨营救理所应该。若有罪之人,菩萨救他,岂不纵恶殃民,破坏国家律法?

  答:众生虽犯罪恶,如肯低首忏悔,改往修来,纵有弥天罪恶,亦能化灭无余,如是菩萨营救,何患之有?此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依理说:此中杻械枷锁,即是众生五阴色身,因众生迷昧无依,擅意坚执,即将法身变成五阴色身,以无始来沦陷三界,受其囹圄束缚。然此殃患,全由众生色身缘故,古人说:「我有大患,以有我身。」是故众生要离其患,必先除其色身。

  案:传云:「山阴盖护白衣,不知犯何罪,突被法庭判为死刑。盖护在牢三昼夜无间断一心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忽见菩萨放光,牢门铁锁自开,盖护趁机出走,至二十里其光始息。」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记:此明怨贼难。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一句,是假设之辞,意是满国土中遍处皆贼。此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贼本劫夺人之财物,现在多个「怨」字,是明其不仅劫人财物,而且兼夺人之性命,故云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一句,正明主伴。商主乃有资本,而有充分贸易经验。诸商人,是其商主伙计,正明有主必有伴。

  赍持重宝,经过险路两句,正明被难始末。重宝,乃是金银财宝物,或贵重之货,此等物件,乃世人共争,又是引贼钓饵。现在此等商人,又且商主,所持物件又且重宝,真如使诸盗贼垂涎三尺,眼中之钉,孔子云:「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盖他们所经之路,又且险路,其危险之极,想可知矣。嗟乎!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世人忘本逐末,惟利是图,何能知圣人之立道,以德为本,以财为末,故君子先慎乎德,德立而财生焉。然若如是,而世间之盗贼则可绝迹矣。险路,乃指旷野山林烟疏绝迹之处,此等地方,一则虎狼恶兽可藏,二则盗贼可伏,故曰险路。

  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两句,是明劝慰。此人乃仁德之人,故他在此彷惶无措之下,而能镇定自己,兼能劝慰他人。他们恐怖有二说,一则恐怖财物被劫,二则恐怖性命堪虞。

  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两句,正明劝念。此人非但仁德而且深信观音,故至此危险之际,能劝勉他们称念,然此人乃深知菩萨之神力耳。应当一心一句,意谓在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际,倘有差池,性命堪虞,是故应该一心诚恳力念,盖诚能感于天地也。

  是菩萨一句,正明菩萨无畏。然菩萨素负物望,尤以拔苦嘉号,所以众生往往遭受苦难时,如陷恶道,如遇猛虎,如被盗贼包围,如是等等危险,若能临境不变,一心称念,尔时菩萨即能化危为夷,除凶成吉,故云无畏施于众生。

  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三句,此明称名灵应。菩萨圣号,恩泽一切众生,盗贼闻之,必受感化,故能转恶成仁,慈心以待,故云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下,正明临难勤念。现在此等商人至此临眉欲燃之际,尤其生死关头,一闻有其营救方法,自然咸即信奉。曾子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即此谓也。

  依理说:此中怨贼,非是外贼,乃是众生自家六根门头之贼,此六贼确非外面怨贼可比,外面怨贼仅劫众生性命财产而已,而此六贼乃专劫夺众生法身慧命及如来藏心之恒沙功德,是故一切众生一向以来赤贫无依而轮流三界者。

  案:比丘尼传云:「晋高平,令宗比丘尼,时大乱,被贼驱逐,逃至冀州,复被贼追,逃至树上,一心持念观世音菩萨,盗贼只顾前走,遂免于难。」

  问:世上诸难甚多,为何单举此七难呢?

  答:此七难有所表故。譬喻人之一身是地水火风空识六种构成,而归终还由此六种毁坏。现在将此七难来表六种,水火风表我们水火风三大,刀杖枷锁,是有形质,可表我们地大,鬼贼王等,是属有情,可表我们诸识,三千世界是患难处所,可表空。

  问:空,何以称为难呢?

  答:空是众难之本,例如我们身体坚实,外病不侵,身体若虚,众疾丛生,所以空为发病之源。又如人家,宅无垣墙,盗贼易侵,故空亦成一难。

  问:为何识种是难呢?

  答:识心能起邪思分别,横起爱见,计执邪解,能毁法身,例如王贼,能劫财宝,断伤寿命,故识种之害甚过水火,故称为难。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记:此总结七难。佛说至此,时候已长,以恐无尽意神思昏晦,而佛重呼之,盖乃提醒其精神也。梵语摩诃萨,华言「大」,意谓菩萨非是权小菩萨,乃是大菩萨。上面菩萨能于诸难布施无畏者,此乃全是菩萨威神力故,故云神力巍巍。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记:此下是明能离贪嗔痴三毒。然此三毒它之厉害比其余之毒尤为更甚,是故我们要离其生死,必先痛除此三者。

  问:此三者何称为毒呢?

  答:此三者能坏我们善根,又能断丧我们佛性种子,而世间一切恶法莫过于斯,故称为毒。例如我们饮了毒剂,死无疑义,譬喻我们法身传了此毒,定然必死。

  此下即明三毒。初明欲境,次明嗔境,三明痴境。三毒之害,惟色欲为最,故先明。若有众生,多于淫欲两句,正明欲境。然之色欲一端,乃世人之通病也,古人云:「食色,性也。」此非中下之人被其所迷,而其上根利智之人若不战战兢兢警惕在念,恐也难免被其所惑,以观古今一般出格豪杰,他们固然可为圣为贤,若不节制此欲,却且反为下愚不肖之人,是故学者不可不慎耳。至于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此乃我们最好之榜样也。楞严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常念恭敬下,正明对治方法。意谓如若众生贪欲沉重若能称念圣号,以念力对治淫心,马上便得解脱。

  问:色欲既是人之天性,然以我们为何要断呢?

  答:此有两说:一佛家为断生死故,故宜除欲,盖欲乃生死之根也!观乎三界四生六道莫不以媾感生,以生则有死,以死又复生,生生死死,循环不息,故欲之患,实吾人之致命伤也。吾人要出三界,故宜断之!

  二色欲乃世人之大禁忌,我们冒然若犯,轻则损名败德,重则亡躯丧命,以观现在社会之人,不知多少竟为se 情奔狂而走自杀,古人云:「万恶淫为首,众善孝为先。」故修身养性之人,切宜痛除,然痛除方法,依圣教量略有三者:

  一作亲想,意谓吾人见诸女人或老或小,应该作母女姊妹想,若能作此观想,以其欲念渐渐便可消灭。至于一般色徒断不敢在母女姊妹身上起诸不正邪念。

  二作怨想,意谓女人之毒甚过砒霜恶蛇,吾人之所以堕落者,此皆因其贪女色故。

  三作不净想,意谓女人之色祗不过外面一层薄皮而已,若揭去一层皮,身里脓血淋漓臭秽不堪,以此何净之有?如摩邓女经云:「佛告摩邓女,汝爱阿难何等?女言:我爱阿难眼,爱阿难鼻,爱阿难口,爱阿难耳,爱阿难行步。佛言:眼中但有泪,鼻中但有涕,口中但有唾,耳中但有垢,身中但有屎尿,臭处不净,于是身中有何所益?」以此观之,而一般倾国倾城女色也不过是盛屎之花瓶耳。修行人应作如是观察,庶几不为天下女色所惑也。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

  记:次明求离嗔毒。嗔恚,乃柔之相反,盖无其涵养之德也。它之厉害,不逊色欲,以其为人者,宜更痛改之。此毒,上至圣人,下至凡愚,均属难免。圣人,如身子河神之类,凡愚,如人王庶民之类。以其世间如国与国打,人与人争,此皆由以嗔恚所起,是故小则坏其原气,大则致其身亡,故修行人应宜从善学之。

  若多嗔恚句,是指火性过猛之人。常念恭敬句,是明对治方法。意谓此人若能常念菩萨圣号,以念力制伏嗔机,以慈风拂除恚热,故得解脱。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记:三明求离痴毒。若多愚痴句,乃对智慧说。意谓此人神识昏盹,性灵不敏,小则事理错乱,邪正不分,大则颠倒迷离,陷落邪道。若如此辈,盲修瞒念,滥收徒弟,妄称人师,自蛊蛊人,此所谓「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惜哉!此即其愚之甚矣。常念恭敬句,是明对治方法。意谓此人若能常念菩萨圣号,以正念力,辟除邪见,以智慧日,照其暗钝,其愚钝苦,便得解脱。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记:此乃总结上文。佛又重呼无尽意,此当然又是警惕之意,意是要他留神谛听,须知此之三毒,乃是众生祸患之根,舍菩萨神力无能拔也,故佛仍重切呼之。有如是等一句,是说上面三毒烦恼,乃是一切烦恼根本,也是一切众生最难拔之烦恼。现在众生一称圣号,此等烦恼随即消灭,此非菩萨神力而谁?故云有如是大威神力。

  多所饶益一句,是说菩萨名号益人之大。众生若肯持名称念,便得菩萨威神加护,一众生如是,余诸众生亦然,故云多所饶益。

  是故众生一句,此总结劝。意是称念菩萨名号,既有这等利益,而一切众生应当常时心念。此心念,拣非口念,我们平时多是口念心不念,故以徒劳无功,须知念也者,念念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其念也,故行者宜戒慎之。现在念念无间,心心相应,能念与所念打成一片,此时是何境界?此须行者自己领会耳,故云常应心念。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记:此下两段文,是明能感与所感。设欲求男一句,如指掌疏云:「女人无子,有三种苦:一者为夫所弃,二者为余妇所轻,三者为傍人所笑,为脱此苦,故须求也。」如世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礼拜供养下,正明感应。世人无子,则老无依,故子息乃世人所重也。是故人人宜求之,而求时必然诚恳,菩萨有求必应,故云便生。今言福德智慧之男者,意是菩萨所赐之子,其福德智慧乃超一切庸流之辈。例如有福无德,即同修罗之类,有德无智,即属愚蠢之流,有智无福,即落贫寒之家,此等均非全美,菩萨所赐乃是完美无缺。楞严云:「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案:传云:「清雍正,临川邹鲁白衣,平素虔诵观音经,遂生两子,后信力渐退,自谓所生二子非是菩萨之力,一起此念,二子即夭折,以后力加忏悔,矢愿施经,一日,其妻梦见大士抱一婴孩置于床榻,越日生一子,隔岁又梦大士,仍生一子。」

  【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记:此明求女能应。设欲求女一句,意是男子承内,女子结外,若是有男无女,亦非全美,虽半子理亦应有,故须求之。

  端正有相一句,是说菩萨所赐之女福美双全,此非凡流有德无相,有相无德,有德有相而无美貌。端正与有相,意义有别,端正是属体态美丽,有相是属贵格主富,如世间女子容颜端正,若无贵格之相,此等女子则落劳苦孤寒之命,此所谓「红颜多薄命」是也。若有贵格之相,而无容颜美姿,此等女子虽然富贵,但人不爱重,此也非美,总之此等女子非今菩萨所赐,菩萨所赐乃是双全无缺。

  宿植德本一句,意谓此女有如是福德美貌,此乃她宿世因缘所植也。

  众人爱敬一句,意谓此女有如是貌,故人人爱慕之,兼她有德有相,故人人爱而敬之,此非有美无德,人爱而加犯,又非有德无貌,人敬而厌离。楞严云:「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案:传云:「华敦第三妻妾,十九年不生育,常祷观音大士,一日,梦观音大士抱一男一女,曰:怜汝虔诚,今付于汝。隔年,果生一男,又隔年生一女,以后再不复娠。」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记:此乃总结。然若众生有其所念,有其所求,而菩萨以耳根三昧观其心察其意,随其所求,应其所应,此乃菩萨威神之力。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记:此乃举福劝人持念。意谓我们若能心存恭敬,身行礼拜,此不但能消灾弭难,而且能获福无疆,是故吾人应当受持礼拜。今言福不唐捐者,其意即是持名礼拜,此非徒劳无功,实乃获福无尽也。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记:此明一多较量功德。吾人若能供养众多菩萨,所得功德当然甚多,此是理所必然。而现在仅持观世音菩萨一名,所得功德等与持六十二亿菩萨功德无异,此种,佛深恐无尽意生起疑惑,故特另以一种异样腔调重呼无尽意一声,意是勉励他细心谛听,要知法性海中功德,无计多少,不落较量。

  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楞严云:「此三千大千世界,现在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亿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佛举此数,乃他现量智所知,实非假设之辞。恒河,是印度四大河之一,此河从阿耨达池东面银牛口流出,绕池一匝,然后流入东南海,河面阔量四十里,沙细如面,佛常在此河边说法,如说到数目几不能胜举时,便用此河沙譬喻,故经中常有此恒河沙名字,意是喻其极多意思。

  尽形供养一句,意即此一报身以诸四事供养此许多菩萨,然此乃明其时长及供养周备也。于汝意云何下二句,是问意。意谓此诸善男善女以尽形寿将诸四事供养此许多菩萨,此种功德,在汝无尽意意思如何?

  无尽意言下,如实陈答。盖此功德当然甚多,此是毫无疑义,故云甚多世尊。

  佛言下,正出疑题。第一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与受持观世音菩萨一名号,两种福德相等无异,此是一疑。第二是尽形寿供养与现在一刹那间供养,所得福报亦是相等无异,此是二疑。第三是以四事常时供养与现在一时单行礼拜供养,所得福报亦是相等无异,此是三疑。此三疑,在无尽意当然很是明白,故无须佛解答,然在凡愚下识之人却未免朦昧,笔者特将解释于下:

  第一疑题,受持一菩萨名号,可等与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此种我们可将佛的法身和佛的化身来说,就可断然明白,因佛的法身只有一,而佛的化身则有无量无边,须知法身与化身原同一体,若无法身之体,安有化身之用,故知无量的化身乃从一法身分化出来,现在这位菩萨既是果后行因菩萨,他的法身化身何尝不如是,所以我们念观世音的法身,就等念于诸佛的化身,此所谓「一即无量,无量即一。」大乘论云:「法身唯一,应身则多。」依此推之,念一佛与念多佛就无差别了。

  第二疑题,毕生供养与一时供养,供养诸佛,本不计时间久暂,贵在一心领解不领解,如果我们以一刹那间能以解心现前供养诸佛,此等功德即成无相的不可思议功德。若以有所希求之心而解心不得现前时去供养,虽经尘劫,所得功德只只有限。故我们供养诸佛断不可以著相供养,须知著相供养,乃是属于有为之造作,以有为之心而求无为之果,无有是处。现在毕生供养与一时供养,观其两者时间虽是相差遥远,若能以解心现前供养诸佛,虽一刹那,而所得功德当在不可思议计,何以故?法性海中乃不计其时劫也。

  第三疑题,以四事常时供养与一时单行礼拜供养,供养诸佛,本不计其物品,使然贵在一心如法与不如法,若能以如法供养,虽是为时且暂,而所得功德已是法性海中功德,故不计其时劫物品也。此时乃明心见性之时,故胜世间之物品供养。如梁王问达摩:十里造一庵,五里造一亭,究何功德?达摩答:毫无功德,即此意,盖彼非是明心见性供养也。经云:「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殆此意也。故知供养诸佛,须以明心见性供养,若以尘著之心供养,虽经尘劫,竟亦徒然耳。

  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一句,正明持名礼拜所得之福。此非有为之福,乃是直截众生生死妄惑,去妄成真,遂成出世无为功果之福,此种无为功果,乃非凡夫所能计较,故云不可穷尽。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记:此两句乃彰名结劝。上面所说菩萨一名既能敌诸名,我们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而能得此无量福德之利,他既有此种广大福利,我们应该奋起精神励念此位菩萨,而此才不负此位菩萨一片慈心而受人之孚望也。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记:上面佛所解说,仅就菩萨冥益之力,而菩萨显应之力又未提及,故无尽意此时又再请佛说之,此非在会听者何幸,而未来众生也蒙获益。以下佛解答就以菩萨普门意义而答。

  云何下,文分三,先问身轮,次问口轮,后问意轮。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一句,是问身轮,菩萨既是弥陀长子,又是极乐补处,理应在极乐代佛宣化,于今为何因缘而游此娑婆世界,此是一问(梵语娑婆,华言「能忍」,意谓此土众生堪能忍受一切众苦故。)云何而为众生说法一句,是问口轮,菩萨既到娑婆,行不空虚,必有应机说法,然不知菩萨究竟用何妙法说之,此是二问。

  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两句,是问意轮,菩萨既涉尘世,必有重大因缘,然不知菩萨今以何种方便而度众生,此是三问。菩萨俱此三轮,摧碾一切众生烦恼惑业,先以意轮,鉴察众生根器何利何钝,然后当用何身,应说何法,此三轮乃是菩萨说法以先应俱之方式。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记:此下正答显应之力,即是菩萨现三十二应。楞严云:「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问:此三十二应,菩萨只现三圣,而菩萨一圣何故不现?

  答:观世音菩萨现身即是菩萨,故不必重现。

  问:纵此说,妙音菩萨何故重现?

  答:菩萨随机所感,随机应现,若地还菩萨有机所感,菩萨自然亦现,如华严会上菩萨特现寄位为随顺一切众生回向,以应善财之机,如此,岂不菩萨仍现菩萨之身?

  问:菩萨何故不现地狱身?

  答:照释论说:「菩萨化地狱,多作佛身,狱卒见不敢遮。」如斯类推,菩萨现地狱身说法,理应必有,因地狱身形丑陋,人见惊惧,故菩萨教化地狱众生多不现其形,而傍现佛身。华严十向品云:「我当普为众生于一切世界恶趣中,尽未来劫受一切苦,不令众生堕地狱。」

  若有下,正应佛身说法。设有一类众生乐见佛身,然后方得发心修行者,尔时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此是一说。又一说,现佛身,即应一类菩萨之机,因菩萨之上唯有佛可能度,如遇实教菩萨,即现报身,如遇权教菩萨,即现劣应身,然所说法,不外六度万行。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记:此应辟支佛身。辟支佛有两种:一缘觉,是出有佛之世,闻佛说十二因缘法,而得悟道。一独觉,是出无佛之世,此等罗汉性情孤僻,不喜人群,常自独宿孤峰,凭自己觉力修行,观阅世间种种万物,春秋二际变迁,遂悟诸法无常,而得证道,此谓「朝暮间见花开谢,春秋际睹叶青黄。」

  案:大论云:「如一国王,出园中游,清朝见林,花果蔚茂,甚可爱乐,王食而卧。王诸夫人,皆共取花,毁折林树,王醒觉已,见林毁坏,自觉悟曰:一切世间,无常变坏,皆已如是,思惟是已,无漏心生,断诸结使,得辟支佛。」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记:此应声闻身,声闻是闻佛四谛音声而得悟道。四谛,即是「苦集灭道」,「苦集」是界内因果,「灭道」是界外因果。「苦」有三苦:苦苦,行苦,坏苦,例如欲界受生已有五阴之身,性常逼迫,已属是苦,更加外面寒热苦痛刺激,已是苦中加苦,故云苦苦。色界之苦,虽无欲界之苦,但他一朝报尽,还堕五道,受生死之苦,故云坏苦。无色界中苦,虽没有形色之苦,但被有漏之识,四相变迁,生灭不停,而此生灭,即是行苦。此等之苦,究其所由,皆是由于集谛」所集,而招此三界之苦!我们若欲断此三界之苦,必须先断三界「集谛」,然后依出世之「道谛」修行,断见思二惑,证其不生不灭之果。现在菩萨为此类之机,而现此类之身,为彼说四谛之法。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记:此应梵王身。上之三应即属四圣,以下诸应即属六凡。梵王,是色界初禅之大梵天王。梵语具云梵[口+览]摩,华言「离欲」,又翻「清净」,此色界中远离欲界一切淫欲粗恶,有诸清净之色,始从此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共有十八天,皆无女色,亦无欲染,各各化身而生,因有色质,故云色界。若有众生欲求身心妙圆,明悟透彻,清净禁戒,不犯尘欲,乐为梵王者,菩萨即现其身,为彼说四禅八定之法,令其出欲,终至究竟。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记:此应帝释身。帝释,是欲界忉利天之天主。梵语具云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因欲界众生欲心最重,故云欲界。据孔目章云:「欲,有四种:一者情欲,二者色欲,三者食欲,四者淫欲,下极阿鼻地狱,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参,多诸染欲。」今言帝释,乃是华梵兼称。

  案:天传云:「昔迦叶佛灭时,有一女人发心修塔,复有三十二人助修,由是功德,女为忉利天王,其助修者,皆作辅臣,合称为三十三天。」假如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菩萨即现其身,为彼说上品十善之法,令得成就。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记:此应自在天身。自在天,是欲界顶天。梵语具云婆舍跋提,华言「他化自在」假他所作,以成己乐。华严云:「远行地菩萨,修行七地法门,具足菩提功德大愿,多作自在天王,善为众生说所证法,令其得入,无有退转,统领天众,善行教化,皆得自在,故云自在天王。」楞严云:「若有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记:此应大自在天身。大自在天,即是色界顶天。梵语摩榼首罗,华言「大自在天」,又翻「威灵」,又翻「三目」,即是三界极尊之主。辅行记云:「色界天,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有大威力,居菩萨住处,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统摄大千世界,于色界中此天独尊。」楞严云:「若有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记:此应天大将军身。天大将军,此似四王主帅,各有八将,而韦驮居首。梵语韦驮,华言「智论」。据灵威要略云:「天神姓韦讳琨,即南天王八将之一臣。四王合三十二将,此为其首,生知聪明,早离尘欲,清净梵行,修童真业,不受天欲,面受佛嘱,外护佛法,统护三洲,利物弘化,大济群生,故凡建伽蓝,皆设像崇敬,以彰护法之功。」

  金光明经以散脂为大将。天传云:「散脂大将,梵语具云散脂修摩,华言『密』」。又陀罗尼集云:「鬼子母有三男,长名唯奢文,次名散脂大将,次小名摩尼跋陀,能于十方世界,覆护一切众生,为除衰恼等患。常地居,或空居,各有五百眷属,领二十八部鬼神,随是经典所流布处,与诸鬼神往至彼处,随逐拥护说法者,消灭诸恶,令得安隐。」此等大将均是天将之属,总之菩萨随机利见,应众生机,说众生法。楞严云:「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记:此应毗沙门身。毗沙门,据天传云:「梵语毗沙门,华言『多闻』,谓此天福德之名,闻于四方,即北方天王,居须弥山半,第四层之北水精埵,统领无量百千药叉,守护北方。」楞严云:「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记:此应小王身。小王,即是世间之王。温陵云:「自金轮至粟散,皆是人王。」粟散之意,即是邦国小王散于天下,如粟之多。此中小王,是比天王小一级,故云小王。意谓天王为大,人王为小。然而人王中亦有大有小,如金轮王管四天下,银轮王管三天下,铜轮王管二天下,铁轮王管一天下,以至大国为大王,小国为小王,皆有大小区别。楞严云:「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记:此应长者身。长者,如依西域所称,非仅年高,而世臣大家,兼有德望之人,皆可称为长者。温陵云:「长者具有十德:

  一贵姓,勋戚尊贵,世称阀阅。(明其等曰阀,积其功曰阅。)

  二位高,居卿相台辅,为百辟之长。

  三大富,宝贷丰饶,所须具足。

  四威猛,威严厚重,人所敬畏。

  五智深,智虑深远,越格超群,所谋皆当。

  六年耆,龄高望重,为物仪表,人所尊仰。

  七行净,持心律己,廉公洁白,所行如言,皆无瑕玷。

  八礼备,威仪庠序,世所式瞻。

  九上叹,才德兼备,言行可则,为在上者所叹服。

  十下归,谦以处己,宽以御众,为在下者所归向。」

  楞严云:「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记:此应居士身。居士,是佛四众弟子之一,博闻强识,不求士宦,居财大富,秉志廉贞,其性寡欲,清居自守,乃是修道之士。故云居士。正脉云:「此有德无位,谈道论德,为人师范,或著书立言,垂教后世。」有德无位,如庞居士等,有德有位,如苏东坡等。楞严云:「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记:此应宰官身。宰官,是辅助朝庭,协施仁政,葺治邦家,移训风俗,剖判决断,民无枉挠。温陵云:「三台辅相,州牧县长,悉号宰官。」如现在我国五院等。楞严云:「若诸众生,爱治国士,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记:此应婆罗门身。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又翻「净志」,西域四姓之一,是奉事大梵天王。婆罗门法,在七岁以上,在家修学,至十五岁已去,方许学婆罗门法,游方参学,至年四十,仍归家娶妻,生子继嗣,年至五十又仍入山修道。楞严云:「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记:此应四众身。四众,据大论云:梵语比丘,华言「除馑」,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乏,出家之人,戒行是良福田,能除因果之馑乏,故名「除馑」。内含三义:

  一破恶义,谓比丘修戒定慧之道,能破见思之恶,故名破恶。

  二怖魔义,梵语魔罗,华言「杀者」,谓能杀人智慧之命,比丘既能修道,魔即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亦能转化于他,空我眷属,魔即惊怖,故名怖魔。

  三乞士义,乞是乞求之名,士是称雅之称。谓比丘常当乞食,清净自活,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故名乞士。」而乞食之法,现在暹罗缅甸出家人尚流行之。

  梵语尼,华言「女」,即女比丘。佛成道后,因佛姨母求出家,佛制八敬法,然后方许剃度,由是才有比丘尼。楞严云:「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此上二众为出家弟子。

  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士」,以清净自守,受持五戒。佛为提胃长者等授三归已,然后即授五戒为优婆塞。经云:「五戒者,天人世间大禁忌,若犯此五,在天远五星,在地违五狱,在方违五帝,在身违五脏,如是等世间违犯无量。约出世则坏五分法身一切佛法,以五戒是大小尸罗根本。」楞严云:「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优婆夷,孤山云:「此云『近侍女』,亦奉五戒,堪任近侍比丘尼。」此二众为在家弟子,以不舍家庭,乐持五戒,菩萨即现其身为说不离尘劳而作佛事,不舍家庭而修梵行之法。楞严云:「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记:此应妇女身。长者妇多有德望,居士妇多有学识,通达内典,宰官妇多能协辅内政。儒书云:「有闺门之任,而无境外之志,故曰内政。然闺门为万化之源,故关于家国之治乱。」婆罗门妇多有数术,及诸调练卫身。而有此等妇女身得度者,菩萨即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记:此应童男童女身。童男,一生有操守之志,不犯女色,不坏男根,纵有女色来犯,亦誓不许相从。楞严云:「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童女,即是处女,亦名处子,乃未出嫁之女子。以清净自守,爱乐处身,不与男性交游,共相行住,从遇奸徒侵迫,亦誓不与相从。楞严云:「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男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记:此应八部身。应天身如上所说。龙有四种:

  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如世间殿堂,多作龙像于屋顶。

  二兴云致雨,利益人间。

  三地龙,决江开渎。

  四伏藏龙,守转轮王,大福人宝藏。

  夜叉,华言「捷疾」,此有三处,一海岛,二空中,三天上,展转相持,不得食人。佛初成道,转大*轮时,由地夜叉,传至空夜叉,空夜叉传至天夜叉,天夜叉传至诸天人。

  乾闼婆,华言「香阴」,又翻「寻香气」,住须弥山下,乃帝释乐神,帝欲作乐,烧沉香水,此神即寻香而往,他不饮肉,唯香资阴。

  阿修罗,华言「无端正」,因女美男丑,故从男得名。长阿含云:「有大阿修罗王,名曰罗呵,住须弥山北,大海之底,水悬在宫上,为四风所持,城郭从广八万由旬,内外七重,高三千由旬,金城银门,园池清凉,众鸟和鸣,去须弥山一万由旬,身长二万八千里。亦食揣食,洗浴衣服,为细滑食。月十五日,入海中入,化其形体,下水著脐,上窥须弥,指覆日月,日月天子,见其丑形,皆大恐惧,无复光明。游瞻之时,有自然风,吹门开闭,吹地令净,吹华分散。」

  迦楼罗,华言「金翅」,翅头金色,因以为名。据起世因本经云:「此鸟有四生,大海之北,有一大树名曰吒奢摩离,其树高一百由旬,枝叶遍覆五十由旬,此鸟王与龙等皆依此树四面而住,四生:

  一卵生,居树东面,欲啖龙时,飞往东枝之上,观大海水,乃即飞下,以两翅扇大海水,令水自开二百由旬,取龙食之。此鸟王惟能取卵生龙,不能取胎湿化三生龙。

  二胎生,居树南面,欲取龙时,令水开四百由旬,取龙食之。此鸟王惟能取卵胎二生龙,不能取湿化二生龙。

  三湿生,居树西面,欲取龙时,令水开八百由旬,此鸟王惟能取卵胎湿生之龙,不能取化生龙。

  四化生,居树北面,欲取龙时,令水开一千六百由旬,彼诸龙等,皆为此鸟王之所食啖。」

  紧那罗,华言「疑神」,似人而头有角,故呼为疑神,亦是帝释乐神。

  摩睺罗伽,华言「大腹行」,是地龙,即是大蟒神蛇。

  人,即世间之人。非人,即诸鬼神等众。楞严皆指八部鬼神不乐本伦,思欲脱出。

  问:龙下七趣,虽皆具有神通福德威力,而各有各的苦恼,是故多欲脱出,而天趣纯乐超胜,为何反更舍胜而求劣呢?

  答:人身易修道故,如裴公云:「可以整心虑,趋菩提,惟人道为能。」且人有三事胜过诸天,如大毗婆沙论云:「一能勇猛,诸天眈嗜欲乐,不复进修,是人虽不见当来之果,而能修诸苦行,精进不怠,是能勇猛胜诸天。二能忆念,诸天耽嗜欲乐,慧性常惛,是人能忆记曩久所作所说之事,了了分明,悉无忘失,是能忆念胜诸天。三能梵行,诸天耽嗜欲乐,不复增修善业,是人初发心时,能种殊胜善根,受持戒律,行业清净,是能梵行胜诸天。」

  依此推之,天尚不及人间,何况其余诸部。是故要修梵行,必生人间,因人间苦多乐少,易慕出离,易染道迹,修行者多,得道者众,是故彼等欲脱本伦,想入人伦,其意在焉。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记:此应执金刚神身。金刚神,据天传云:「金刚密迹天,此天手执金刚宝杵,识达如来一切秘密事迹。往昔有王,生一千有二子,千兄同诣佛所,发心修道。一弟发愿,若千兄成道,我则为魔恼害之。一弟发愿,我为力士,护千兄法,即金刚神,领五百药叉神,皆是大菩萨,居妙高峰,于贤劫千佛中俱护其法。」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记:此乃结德劝供。以种种形一句,是明菩萨所示现之身无量,实不仅此三十二应。现在三十二应,亦不过指其易见而说。

  游诸国土一句,是明菩萨所示现之处广阔,实不止此娑婆一界,而娑婆之外,还有十方世界。

  度脱众生一句,是明其所度众生无量。菩萨身遍十方,所度众生当必广阔,此是理所必然。总之菩萨既能成就如是功德,广度众生,神化莫穷,妙应无方,是故汝等众生闻风瞻辨,应当一心供养。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记:此文乃回答无尽意所问菩萨游于娑婆国土一句,娑婆国土向称五浊恶世,此原因,是娑婆世界有众多苦难危险怖畏,菩萨能在此怖畏世界中,以无畏精神施诸众生,是故此处众生都号他施无畏者。楞严第二不思议文云:「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记:无尽意问观世音菩萨显应之力,佛将菩萨三十二应回答,遂感无尽意发起至诚之心,将自己颈上所饬宝珠璎珞取来供养,而此种发心,诚为难得,此足见当时观世音菩萨究竟是一位什么菩萨。

  解颈众宝一句,在颈即是身上所饬之物,今而言价值百千两者,即是表物件极其贵重,如此贵重物件尚能施与,何况其它物件。仁者,乃贤义,孟子云;「仁,人之安宅也。」又云:「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故贤达之人,皆可称为仁者。现在无尽意不言财施而言法施者,此实有深义在,因无尽意已破我法二执,体达能施和所施皆空,他以不希求而不住相布施,故他所施之物,也就属之法施,然而此种法施,非是博地凡夫所能达及也。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记:观世音菩萨不受之意,据指掌疏说,有两种意义:「一既对于佛,佛不命受,不敢受故。二现从颈解,受之非义,不宜受故。」有此两种,故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无尽意下,即是无尽意自述供养心意,意是他之供养布施,非是他个人为求福利布施,实是为大众共同而求福利布施,所以无尽意说是哀愍我等。然而无尽意重请之意,据指掌疏亦有两重意义:「一为表诚恳,望佛转致,令其心受。二为众而施,为众而受,无伤于义。」无尽意既然如此诚恳,菩萨安得不受,故楞严第三不思议文云:「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呼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此璎珞。】

  记:尔时,就是无尽意求请而观世音辞却之时。佛劝观世音纳受其意亦有三:

  一受他物,此可使他心意满愿,而不失他此番诚恳之心。

  二受他物,此不但可使他满愿,而且可利益在会天龙八部四众弟子。

  三若不受,此不但使他大愿不遂,利益不成,而且对汝观世音自己之自利利他两者俱损,此非汝观世音之所当为。因有此三种,故佛劝他应当纳受。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记:即时,即是佛劝观世音菩萨纳受之时。现在不言愍无尽意者,此正显无尽意实为大众而布施者,是故观世音所受亦是为愍此大众而受,故言愍诸四众。分作二分下,是明其观世音体达三轮体空,由无相受,由无相施,因佛是无上法王,福德具足,施之必更获功果,故当奉供。且观世音自从无量劫以来,上供诸佛,下施众生,常作如是供养,如楞严第四不思议文云:「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旁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现在观世音菩萨以一分供养释迦如来,以一分供养多宝佛塔,此是表其菩萨供养平等。

  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以「能仁」故而不住涅槃,以「寂默」故而不住生死。

  案:大论云:「释迦文佛,先世作瓦师,名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文,到瓦师舍寄宿,瓦师以草座灯明石蜜三事奉佛,发愿云:『我于当来作佛,如今佛名无异。』故今作佛,亦号释迦文。」

  多宝佛塔,据宝塔品云:「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祗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记:此是应问结答。自在神力一句,即指上面四不思议妙作,菩萨以神通妙作,不假有为作意,随机应现,任运自在,故云自在神力。

  游于娑婆一句,菩萨十方世界普现,而今单言游于娑婆,此因娑婆众生烦恼深重,怖畏尤多,人习悭贪之风,物少福慧之报,正适菩萨慈怀度生,寻声救苦,且娑婆众生与此菩萨特有因缘,故菩萨常在此娑婆游化。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世尊分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记:此下再出重颂。梵语祇夜,华言「应颂」,亦翻「重颂」,是应前文重宣其义,此不是「孤起」之颂,故云「重颂」。此下颂文,什公无译,后诸古德,皆说此颂梵本中有。据续高僧传云:「此偈是阇那崛多尊者所译,智者出时,此偈尚未行世。」然什公不译,此亦未知其意,而今行世,是依据隋本补入。

  世尊下,无尽意重问其得名所以。首句赞佛,佛是人天中尊,众圣之王,妙相具足,万德庄严,起信论云:「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如是庄严,种种具足,故云妙相具。

  佛是一切智人,能知菩萨之事,而此菩萨位邻亚位,唯佛能知,现在无尽意欲使在会大众深明菩萨名义,故重申启问,请佛重说,故云重问彼。

  佛子下,正问其名,然菩萨名义,品题已有详释,玆不烦赘。佛子意义,据华严疏有三种区别:「一外子,谓诸凡夫未曾入道,未能绍继佛种,是名外子。二庶子。谓声闻缘觉,但禀小乘之教,生于法身,不从如来大法生故,是名庶子。三真子,谓大乘菩萨,禀教如来大法,生于法身,是名真子。」又本经云:「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记:无尽意既然如此诚恳,请佛重说,佛安得不说,故云偈答无尽意。此两句乃经家叙置,意是赞佛德。汝听观音行句,是总以诫审谛听,意是听佛说法、必沉静细心,而且观音胜行,在因是以「闻思修」三慧而修,在果是以随机应变,此非粗心人可能听入,故宜沉静听之。

  善应诸方所句,是明应化周遍。今言善应者,乃是不动本际而遍十方,一身不分而众机皆应,故云善应。然而,若分身劳形,成有所作,十方国土,感而不能顿周,刹那之间,时而不能遍应,此种皆不能称为善应。诸方所,即三世间,此乃有情世间也。

  弘誓历劫两句,是明愿力深远。菩萨尘劫以来,发大誓愿,广度众生,令诸众生得入涅槃。菩萨誓愿弘深,故喻大海,尘劫求化,力不可测,故云历劫不思议。

  侍多发大两句,是明菩萨往昔胜因。菩萨既经尘劫,所侍诸佛亦必众多,亲承面睹,得佛教化,故所发之愿亦是清净大愿,此大愿即是唯求作佛,心无二想。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记:菩萨既经尘劫,誓愿弘深,中间所侍诸佛,所见诸佛,自然必多,现在不能总举,故云略说。

  闻名下,正明菩萨感应。菩萨常处娑婆,随有机求,随处即应,此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众生之能感,是以三业敬诚,菩萨之所应,是以悲怀为应,众生闻名能称,是以口业为感,见身能礼,是以身业为感,心念能观,是以意业为感,如此机能,菩萨皆能随机感应。若如众生未出苦者,令他出苦未解脱者,令他解脱,未成熟者,令他成熟,未增长者,令他增长,未证入者,令他证入,总之众生有所求有所念,皆不落于空过,而且能灭一切众生诸有苦。诸有苦,即是三界二十五有。

  问:三界何称为有呢?

  答:三界众生,有生有死,如是因,如是果,因果不亡,故曰有。

  二十五有即四洲为四有,四恶趣为四有,六欲天为六有,梵天为一有,无想天为一有,五那含天为一有(梵语具云阿那含,华言「不还」,谓四禅天中之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净居天,此之五天,名位虽别,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为一有。)四禅天为四有,四空处天为四有,以此共为二十五有,各有执著,故名为有。例如外道计梵天王为生万物之主,计无想天以无想心为涅槃,计五那含天为真解脱,以有计著,必有诸苦,故名有苦!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记:此下别说,先颂免火难,假使,是假设之辞,假使有人被推落火坑时,是人若能至诚称念观音圣号,而火坑即刻变成莲池。

  案:传云:「山阳陈国卿,兄弟三人同舍,国卿好善,晨夕虔诵观音神咒。一夜,房中失火,国卿被白衣大士救出,二弟乃是『平时不烧香,临死抱佛脚』之流,遂致罹难。」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记:此颂免水难。或是有人被大风所吹,漂溺大海,为诸鱼龙恶鬼所难,是人若能至诚称念观音圣号,是时诸恶鬼不得为患。

  案:慈林集云:「清彭一乘居士,南海人,康熙年由五羊回家,中途遇暴风覆舟,诸伴善浮水遂得至岸。一乘因在舱内不得出,但一心称念观音大士,忽觉有人牵其手,至水面船篷,随风漂至岸畔,岸人见白衣大士用篷垂救。」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记:此颂免山峰难。梵语须弥,华言「妙高」,此山在大海中间,四面皆海,极高极危,上临虚空,下瞰大海,此山非人间可到。现在拿来譬喻,意是由此山峰推落,死必无疑,如此危险,菩萨尚能施救,何况其余小难?

  为人下,此人不是怨就是贼,而怨贼之人才敢用此凶残,制人死命,而被推之人,登时若能称念观音圣号,仰赖大士威力,虽处高峰,亦如身处虚空,安然无恙。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记:此颂免金刚山难。恶人,亦是怨贼之类。假使有人被恶人追逐,突堕金刚山,据阿含云:「三千大千世界,复有大金刚山,绕大海水,金刚山外,复有第二大金刚山,二山中间,窈窈冥冥,有八大地狱,日月威光,所不能照。」如此堕落,必然粉骨碎尸,死无疑义。如是之人若能一心称念观音圣号,便得解脱。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记:此颂免贼难。设或有人遇诸怨贼劫夺围绕,势必加害,而被害之人能以一心称念观音圣号,而诸怨贼各各咸起慈心,悦形相对。

  案:高僧传云:「隋那连那梨耶舍,华言『尊称』,路逢山贼,一心称念观音神咒,山贼对目不见,以后尊者译经之暇,常述神咒,立功最多。」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记:此颂免临刑难。设或有人突犯国法,或入仇门,以致身罹刑场,寿欲终际,是人若能一心称念观音圣号,藉大士慈力,刀斩一一段坏,毕竟不为所害。

  案:法华感通云:「清指一大师,少时遇见异僧,戒曰:『子将有大难,能持大悲圣号可免。』以是师矢心受持。崇贞年间,果然献贼大破光山,屠杀于师,白刃忽自断坏,强贼大异,于是免死,后遂出家。」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记:此颂免囚狱难。设或有人干犯法律,或遭屈陷害,囚禁囹圄,受诸刑缚,是人若能一心称念观音圣号,此诸刑具自然解脱。

  案:法苑珠林云:「唐董雄于贞观年间为大理丞,幼奉佛吃斋,因助李仙童事,与王忻等数十人同系牢狱。雄一心专念普门品,锁自解落地,以是脱牢。」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记:此颂免毒药难。毒药乃是毒人物件,而今更加咒诅,定必百发百中。咒诅一法,乃是暗中求诸鬼神加害,如药师经云:「以恶咒术,而咒诅之,魔魅蛊道,咒起尸鬼,令断彼命,及坏其身。」于今设或有人,被此毒药咒诅加害,是人若能称念观音圣号,仗大士慈力,使诸毒药咒诅不得加害,反而害彼自己。

  问:菩萨若救此害彼,岂非菩萨之心?

  答:菩萨有摄伏两门,先用折伏门,今还著害自己,使他悔改修来,然后再用摄受门教化,令他渐渐解脱。

  案:譬喻经云:「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后时衰老,多有废忘。尔时山中有渴梵志从其乞饭,田家事忙,不暇看之,遂恨而去。梵志能起尸使鬼,召得杀鬼,敕曰:『彼辱我,往杀之。』山中有罗汉知,往诣田家,语言:『汝今夜早然灯,勤三自归,口诵守口身犯偈,慈念众生,可得安隐。』主人如教,通晓念念诵戒,鬼至晓,求其微尤,无能得害。鬼神之法,人令其杀,即便欲杀,但彼有不可杀之德,法当欲杀其使鬼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罗汉蔽之,令鬼不见,田家悟道,梵志得活。」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记:此颂免罗刹毒龙恶鬼难。罗刹诸鬼,乃食人鬼魅,恶龙毒气,乃伤生害物,此等均是不善之类。设或有人遇见此类,能以一心称念观音圣号,是诸毒龙恶鬼皆不敢近视加害。指掌疏云:「智光所照,慈力所护,罗刹龙鬼,不敢加害。」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记:此颂免恶兽难。虎豹豺狼,皆是伤人害命之物,故吾等宜远离之。设或有人遇见此等恶兽追逐围绕,是人若能称念观音圣号,此等恶兽皆疾走远方。指掌疏云:「名号才称,威神即至,恶兽解围,疾走远方。」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记:此颂免毒蛇难。蚖蛇即蝮蝎之类,蝮它的形状,长尺余,头大牙毒,全身皆灰暗色,有褐色斑纹,至尾部短小,一名虺蛇。蝎,它的形状,体多环节,青黑色,长约三寸,有八足二[虫+敖],尾末有钩刺,螫人注毒,往往可毙人命。搜神记云:「蝎,俗名蝎虎,北方有之,南方则无,人若触之,则尾上有毒,最能伤人。唐开元间,有主薄以竹筒盛之,带过江南,故南方亦尝尝而有。」

  又「岭南蒙岫山中有蛇,见人辄碎为片片花块,行人不知,捉其一块,则皆合集啮人。北方有蛇,能呼人名,人苟应之,夜来食人脑髓。」

  今言气毒烟火然者,是喻此等之蛇,毒气炽盛,犹如烟火烧燃,螫手当斩手,螫足当斩足,如是有人遇见此类毒蛇侵害,若能一心称念观音圣号,此等毒蛇自当寻声旋还。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记:此颂免电雹难,黑云满天,雷电交作,大雨倾盆,雨雹降沙,如是此等天色,均是不祥之兆。此谓「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灾孽。」吾人若见此种灾患,若能一心称念观音圣号,赖大士慈力,使此灾患消灭。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记:此颂总结上文。世间之苦,固然不止上面所说。然而现在简单来说,众生所受之苦,总不出身心两者,身所受不出「生老病死」之苦,心所受不出忧悲苦恼之苦,现在称为被困厄者,此即被诸贫穷环境所迫,或遭遇多年缠病所困!贫穷之苦,固属一部分穷光蛋所受,而「生老病死」之苦,殆不分贫穷贵贱,所以此等诸苦,其性逼迫,皆能侵害吾人身心!若以观音妙智之力,即能化灭,转患成福,使诸众生离苦得乐,故云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记:此颂广显菩萨应化十方。菩萨因中广修方便,果证圆满具足神通。此神通拣非小乘六种神通,乃是菩萨圆满无尽之广大神通,菩萨以无作神力,起诸妙用,任运自在,施用无穷,故云具足。菩萨从体起用,以方便智教化众生,令诸众生皆各离苦得乐,同至圆满菩提,故云广修智方便。十方下,是明菩萨教化广阔。然而十方国土,尘尘刹刹,有机所感,随机即应,故云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记:此颂能灭众苦。种种,即是很多,诸恶趣,即是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此三恶道,乃是罪障深重,而感斯报。例如地狱常受火山荡镬,焦身沸髓之报。饿鬼积劫不闻浆名,常受饥渴之报。畜生常受刀屠宰割鞭挞之报。以至人中常受「生老病死」之报。此等之苦,以观音大悲愿力,十方普应,使此恶趣渐渐消灭。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记:此颂五观应化之本。上面菩萨能灭众生之苦,乃是端赖此五观启化。菩萨先用真观,观察众生罪性本空,皆不可得,由是再起清净观,照见众生自性清净,离诸垢染,无有一尘,无有一法。然众生所污染者,因其不达本体,妄起无明,造诸恶业,是故菩萨再起广大智慧观,照破众生烦恼惑业,灭诸众生无明痴暗,然后再起悲观,拔除众生悲苦,又起慈观,令其众生皆得安乐。如此菩萨恩惠如天,是故一切众生应该常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记:此颂光能破灾暗。上面五观是因,此中无垢慧日是果。菩萨二死永亡,五住究竟,(五住,即五住地惑。华严随疏演义钞云:五住者,谓三界见惑为一住,三界思惑分为三住,根本无明为一住,共成五住也。由此五惑,能令众生住著生死,故名住地也。一一切见住地惑,一切见者,即三界分别见惑也。谓诸众生,由意根对法尘分别,起诸邪见,住著三界,故名一切见住地惑。二欲爱住地惑,欲爱者,即欲界思惑也。谓诸众生,由五根对五尘境起贪爱心,而于欲界住著生死,故名欲爱住地惑。三色爱住地惑,色爱者,即色界思惑也。谓诸众生不了此惑,住著色界禅定,不能出离,故名色爱住地惑。四有爱住地惑,有爱者,即无色界思惑也。谓诸众生不了此惑,住于禅定,不能出离,故名有爱住地惑。五无明住地惑,无明者,即根本无明惑也。谓声闻缘觉未了此惑,沉滞真空,即住方便土,大乘菩萨方能除断,由余惑未尽,住实报土,故名无明住地惑。)故所放之光,是无垢清净光,此清净光犹如慧日悬于虚空,能破众生烦恼黑暗,并伏世间风灾火难。然此风火zai 难,是由众生烦恼所集,无明所致,今内之烦恼既除,外之zai 难自灭,故云普明照世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记:此颂悲体能灭恼焰。悲体,即菩萨大悲之体,亦是如来清净法身理体。菩萨不禁大悲以无体之中而权现之体,所以此体乃是菩萨大悲所现,故云悲体。菩萨既以悲心权现,亦必假之戒德庄严其身,三聚无缺,然后方可震动众生烦恼心绪,破除众生烦恼执著,故云戒雷震。然之菩萨悲心既起,慈意亦发,运起无缘大慈遍缘法界众生,犹如妙大云遍覆虚空,普荫一切,故云慈意妙大云。

  甘露,乃是不死神药,如众生饮之,必悟无生,能消灭烦恼火焰。义疏云:「诸天不死之神药,所宣至理,解必无生。」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记:此颂消散诤讼怖畏。娑婆世界众生一向以来诤讼打仗著名,所以往往有所不能纠决之事,不是公庭,就是斗争,此是娑婆世界众生特有家风。今言诤讼军阵皆称为怖畏者,犹如诤讼未决,胜负未知,寒心吊胆,时刻恐虑,兴师讨伐,身临战场,命悬如丝,此等皆是可惊可怖之境,故云怖畏。

  念彼下,如是吾人遇见此等境界,若能一心称念观音圣号,此等宿怨灾患,就能消灭。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记:此颂劝众生常时勤念。菩萨说法称为妙音者,乃是菩萨所说之法,不落于空,不落于有,空有不偏,即是中道之理,故云妙音。虽而不偏于空,不偏于有,但又能空能有,双照二边,真俗圆融,理事无碍,于出世间说三贤十圣之法,于世间说五戒十善之法,故云观世音。而所说之法,皆是清净无染,超出凡尘,故云梵音。众生有求必应,不失时机,应以何法得度者,即以何法而说之,总之菩萨说法不失众生机宜,故喻海之潮音。菩萨说法,乃是清净妙法,超于情想,绝于心虑,世所不及,故云胜彼世间音。而此菩萨用以五音说法,端在利益众生,是故一切众生应当一心常念。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记:此颂劝众生勿生疑虑。华严云:「信为道源功德母。」故学佛人重以「信」,「信」立则本固,本固则道生焉。魏征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根不固,则木不长,源不浚,则流不远。」信然矣,学佛人须自谛审。上面所说菩萨一切殊胜功行,都是属于事实,汝等听后,须应发起殷实信心,勤成此道。须知菩萨早已断一切烦恼惑业,亲证清净圣智,确能拔除一切众生烦恼苦厄,堪作一切众生依怙,是故汝等应当诚实信奉,念念勿生疑虑。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记:此颂举德劝礼。菩萨堪可称为净圣者,此乃他具一切清净功德故。而菩萨是果后行因,所具功德当与佛等,故云具一切功德。

  菩萨是众生之依怙,视一切众生,犹如赤子,此菩萨慈心之极,故云慈眼视众生。菩萨久修万行,上供诸佛,下度众生,福聚如海,是故一切众生应当供养顶礼。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记:持地菩萨特起赞叹闻品功德,照古德所解,前以无尽意当机,乃明耳根圆通持经,其意无尽。今以持地结证,乃显圆通法门不离一切众生常住心地。

  尔时,即是佛说颂之后而持地菩萨起座之时。持地据宝昙经说:地有十义:

  「一广大义。(菩萨发广大之心,非是一般焦芽败种所发之心,故云广大义。)

  二众生依义。(菩萨能作一切众生依止故。)

  三无好恶义。(菩萨对于一切众生或好或恶皆无分别故。)

  四受大雨义。(诸佛所雨大法,菩萨都能领纳信受。)

  五生草木义。(菩萨修行用工,能生长一切善根功德。)

  六种子所依义。(菩萨不但自己发心,而且能令一切众生发心,为一切众生所依托故。)

  七生众宝义。(菩萨能生出诸善法,利益众生,如宝济贫。)

  八生众药义。(菩萨以出世法药,能疗一切众生烦恼恶病。)

  九风不动义。(菩萨以出世法忍自乐,不为世间八风所动。)

  十师子吼不惊义。(菩萨根器深重,志期菩提,闻佛所说无上大法,不惊不疑,皆能坚实信受。)」

  此十义,足彰菩萨名称。又据楞严二十五圆通菩萨自陈文云:「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毗舍浮佛现在世时,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成无上道。」菩萨因此而得圆通,故名持地。

  菩萨听佛说观音殊胜妙行,特为起座白佛赞叹,意是若有众生闻此观音普门品时,此人应当读诵礼拜受持供养,当知是人决获功德不少。今而言自在业者,即上面之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此等皆是菩萨盛德之业,自在任运,不假思虑,遍缘法界,不为一切所碍,故云自在。以是菩萨乘此自在之业,权现十法界身,普门示现,当知此等皆是菩萨神通力者。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记:此是在会大众闻法发心。佛说此品之后,当时在会大众有八万四千众生皆发菩提心,仿学观音胜行。今言八万四千者,意有所表,因众生烦恼之数共有八万四千,故佛所说法门亦有八万四千波罗密法门,今转众生八万四千烦恼而成八万四千波罗密法门。无等等,是说其法唯佛独证,三身已圆,四智已满,无有一法可能超过其等,故云无等等。

  阿耨多罗,翻为「无上」,三藐,翻为「正等」,三菩提,翻为「正觉」,合云「无上正等正觉」,是佛万德洪名之号,超过九界,三界极尊。

  若以三德合配,「无上」是法身德,法身理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一切诸法,无有超过其上。

  「正等」是解脱德,正是方正,等是平等,以解脱不为烦恼所染,本自方正,不为生死所迁,本自平等。「正觉」是般若德,正拣偏邪,觉显明了,以般若之法,能觉诸法性相,真妄虚实,拣非凡小偏觉,及外道邪觉。

  此三身三德,乃是如来证极之法,惟佛独得受用。今之在会八万四千众生能发是心,志期菩提,实不负如来此番苦口婆心,叮咛告诫,现在成佛有人,而是如来此肩大法,不忧无人承担,此后佛种继续不断,普门之风益更振世,观音之德显然昭彰,今之如此丰收,实不负无尽意之假问,而释迦如来此番苦口婆心之垂答也。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