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教是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

佛教是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

佛教是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

一、生命教育依师行·暇身受法为众生


(6月9日)


  【要点导读】:

  ◎ 我们该如何来认识佛教呢?

  ◎ 如何去超越“无常故苦”的规律?

  ◎ 为什么我们对经典,对法师生不起恭敬心和信心呢?

  ◎ 你知道自己的心究竟需要什么?不要什么吗?



1、生命教育佛陀开·依师教修惜暇身


  【了解佛陀】:

  ——释迦牟尼佛是一位修行成道的圣人, 他大彻大悟,具有圆满的福德、智慧、慈悲。

  ——释迦牟尼佛一出生的时候,就有许许多多的奇迹、瑞相在人世间发生。

  ——根据经典里面的记载,佛陀出世的时候,很多的聋子本来听不到声音,但是突然间能够听到声音;有不少的瞎子,眼睛能够恢复视觉;有很多的哑巴,突然间能够说起话来;有些驼背的人,身子能够直起来;有不少的跛子能够走起路来;还有好多囚犯从监狱里面解放出来;许许多多的猛兽也不再吼叫,也不再去伤害人。

  ——总的来说,有很多很多的瑞相发生、出现,释迦牟尼佛不同一般人的来到人世间。

  ——释迦牟尼佛贵为王子,但是他没有想要去继承王位。反过来,他想要去出家、修道,解脱自己生命的痛苦。

  ——他能够知道去修行、成佛,我们今天才有佛教的流传,大家才能够来到寺庙学习佛法。

  ——那他为什么能够发这种心呢?

  ——释迦牟尼佛在未出家以前,也就是我们常常所看到的:他看到老人眼睛花了,牙齿掉了,耳朵听不清楚,满脸都是皱纹等等。他看到之后,自己内心里面就很难过、很悲哀、很痛苦;又一回,他出城门的时候,看到一个病人奄奄一息,痛苦不已,释迦牟尼佛也大发慈悲心,感受到犹如自己生病那样子的痛苦;又有一回,就在佛陀出城门的时侯,看到一个死人,死亡的那种景象、那种的苦楚实在难以言状;又有一回,释迦牟尼佛看到一个修道的人,他威仪具足,仪表不凡。

  ——这些景象逐步逐步让释迦牟尼佛感受到人的身体总是免不了病痛、衰老、死亡。

  ——这些痛苦时时刻刻跟我们人联系在一起,逃避不掉,也逃避不了,人注定是要死亡的。

  ——那么死亡以后怎么办呢?死了以后去哪里呢?死了以后还存在不存在呢?人的生命能不能进入到一个不生不死的状态?人的生命能不能在死亡以后的阶段,也就是来生能够比今生好,能够越来越快乐、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圆满?

  ——释迦牟尼佛苦苦思索这些问题。之后,他毅然决然出家修道,经过六年苦行,最后大彻大悟,圆成佛果。

  【认识佛教】:

  ——从佛教的本质上面来说,它是教育、教导、教化所有的众生,要提升精神的境界,提高道德的品质,开发智慧的宝藏,转凡成圣,转染成净,转烦恼成菩提,从迷的世界逐步逐步进入悟的世界。

  ——佛法虽然看起来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体系极其庞大,但是它是有主线的,它的主线就是一个生命的教育,所以它是一个非常有组织、非常有序的、完整的机体。

  ——所以,佛教是一种系统的、完整的生命教育。而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个系统、完整生命教育的创始人。

  ——古往今来,印度、中国、韩国、日本,南传、藏传、汉传的许许多多的高僧大德、传承祖师,他们都是扮演和承担着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教育、引导众生破迷开悟的角色和使命。

  ——也就是,这些大德法师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善知识、对我们有恩的人。

  【如理认识】:

  ——我们人在六道当中是最为殊胜的、最为难得的一道,最容易听闻到佛法,是最容易接受佛法,最有善根的。

  ——那么作为人,我们如何来认识、学习和掌握生命系统教育,从而能够改变自己的身心,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质,这就是非常重要的。

  【依师至要】:

  ——一谈到教育,大家都是非常地熟悉,因为我们在家里要受到父母的教育;在学校里面要受到老师的教育;在单位上面要受到顶头上司、经理的教育;在寺庙里面要受到出家法师的教育等等,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性。

  ——在社会上面,我们也常常听到“尊师重教”这样的说法。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都是极力提倡和弘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在今天,我们对老师的尊重更是如此。

  ——尊师重教,用佛法的语言来讲,就是依师法。

  ——依师法,它是总结佛教生命系统教育,最为宝贵的经验,也是佛法对教育重视的最有价值的内容,这一点是尤其的重要。

  ——我们在家的时候,要很好地跟老师学习文化知识、技能;我们要学佛法的时候,要很好地跟出家法师学习佛法。

  ——那我们要如何同出家法师面对、相处呢?也就是,从我们在家的善男信女、信徒这方面来讲,应该如何来面对僧团、面对法师?

  ——反过来,另一个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出家法师应该如何来帮助、引导、教育以及对各位在家居士负责。

  ——出家的法师也是一样,要跟出家比较久的法师、善知识们学习,同时,我们也要向佛菩萨、祖师大德们学习。

  ——总的来说,我们都要以一个学习的心态,以一个接受教育的心态,来信仰佛教,来学习佛法,来改变自己生命当中的问题。

  2、善用瑕满取法要·志取法藏宗旨明

  【显正破邪】:

  ——大家都非常有福报,能够拥有一个可以接受佛法的人身,用佛教的语言来讲,就是具足暇满。

  ——具足暇满,就要好好修学佛法,不能等待死神来临的时候,再来学,那就来不及了。

  ——到死亡的时候,就决定了我们下一阶段去哪里,所以我们在现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头脑还清楚的时候、我们还有能力的时候、自己能够做得了主的时候,就要把时间,把我们的心思全部用在佛法上面来,这是很重要的。

  ——学佛法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也不仅仅是找些人来凑凑热闹,更不是交交朋友,了解一下佛法的皮毛而已。这样的话,是非常的可惜,非常的浪费。

  ——这些都不是我们来到寺院宝地要得到的,我们要得到的是真正的佛法。

  【瑕满无价】:

  ——佛经里面讲,我们拥有一个暇满的人身比拥有一颗摩尼宝珠还要珍贵。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摩尼宝珠只能解决我们今生今世眼前的贫穷、眼前的困难、眼前的问题,而佛法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成就究竟的快乐。

  ——所以摩尼宝珠在世间来讲,是最为珍贵的、最为稀罕的、最有价值的,但是不可以跟佛法相比。

  【师父教诫】:

  ——我们遇到了无价的佛法宝藏,这些宝藏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

  ——所以,我们不能空手而归,我们应该不断来追求、来获得佛法智慧的宝藏;更不能空手而归,把大量的时间浪费掉;更不可以说,我们面对宝藏的时候,不知所措,不知从何下手。

  ——这些都是需要在我们未学佛的时候,认真去思考,在学佛的过程当中,也不能忘记的。

  【学佛目的】:

  ——我们学佛法,不仅仅要来解决眼前的问题,也不仅仅要来解决今生今世的问题,也不仅仅为了要解决自己一个人的事情。

  ——我们是要解决来生、更长远,以及要解决许许多多、甚至一切众生的痛苦。

  『附录·思考题』:

  1.如何认识佛教,正确看待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极其庞大的佛法体系?

  2.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信仰佛教,学习佛法?

  3.为什么佛经里面讲我们拥有一个暇满的人身比拥有一颗摩尼宝珠还要珍贵呢?

  4.我们学佛法的目的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二、无限生命无常观·识心修心智慧生

(6月11日)


1、认识苦谛悟无常·善修无常为来生


  【苦谛内涵】:

  ——大家都知道,我们佛教对苦的分类,有“苦苦”、“坏苦”、“行苦”。

  ——“苦苦”很好理解,是我们能够感受到是苦。

  [喻]:比如刚才谈到的死亡的痛苦,发生火灾、发生地震、发生车祸,发生疾病等等,都是非常的痛苦。

  ——坏苦,我们人会衰老,年轻的时候逐步逐步衰老、在变化。

  [喻]:我们一件很好的衣服,忽然间破了一个洞。我们有很多的财物,忽然间被人家抢走了、偷走了等等,这就是坏苦。

  ——“坏苦”和“苦苦”,世间上面的人,大家都是能够认识得到、感受得到的,都有体会的,这是共世间的。

  ——还有一个苦,叫做“行苦”。行苦,不太好理解,也不太好感受。

  ——所谓行苦,就是“无常故苦”。

  ——世间上面的一切人、事、物,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从无常的这个定义来讲,它是痛苦的。

  ——因为无常,所以它潜伏着不确定性、潜伏着危机、潜伏着恐怖、潜伏着没有答案。这对我们来说本身就是最大的一个痛苦。

  [喻]:拿我们自己来讲,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心态,但是很快就会变化,烦恼、贪嗔痴出来了,不能让好心态持续;我们读了很多的书,但是却记不住;我们做过很多的事情,好的事情不容易记得住,坏的事情一直抹也抹不掉。

  ——我们对外在也是一样。外在种种的因素、环境,不知不觉对我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喻]:一出家门,我们会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自己也说不清楚,自己也难以预料,更不可能去左右和掌握。气候也是一样的,干旱的时候,需要雨水的时候,却偏偏没有雨水;发水灾的时候,却偏偏还是在下雨,等等。

  ——这些都是行苦,都是无常。

  【认识无常】:

  ——无常是人世间的规律,是人世间的本质,所有的有情跟无情都逃脱不掉。

  ——外从山河大地宇宙,内从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身心、我们的心念,都是无常的。

  ——虽然它是无常的,但是也是有规律的。

  【谛审谛思】:

  ——那么我们如何来认识、体会和把握无常的规律呢?

  【破邪显正】:

  ——常常听到“念死无常”,死是无常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死的境界是最强烈的。

  ——死亡的本身并不是很可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任何人都逃脱不掉死亡这样一个结果。

  ——害怕的是什么呢?

  ——害怕的是,死亡以后会怎么样?死亡以后会还存在不存在?假如死亡以后会存在,那么它是怎么存在的?假如死亡以后会存在,那会不会更好?还是更差?

  ——所以,更多人关心的是死亡以后的境界,是对死亡以后的关注、担心和害怕,而不是死亡那样的一瞬间。

  【学修指要】:

  ——我们要解决死亡的问题,要解决无常故苦这样一个规律,要超越这个规律,就需要学佛法。所以学佛法,就是要在无常方面去下手,去着力。

  ——我们学佛法就是要了解,今生今世所作所为跟死亡以后有什么关联?跟后世有什么关系?那么这些点很重要,非常重要。

  【设喻明理】:

  [喻]:比如一个小孩生病的时候,作为父母的就非常非常地担心,这种担心包括很多方面,担心他的病不会好;担心他的病会越来越严重;担心自己的小孩在受苦;担心自己的小孩会害怕;担心出院以后日子不好过,身体会差等等。所以这个担心是代表一切的,同时这个担心用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是关心,就是对自己的儿子的关心,儿女的关心。对自己来讲就是担心;那么对对方来讲就是关心。

  ——而实际上,担心也好,关心也好,仅仅表示人的一种心情、一种内心的状态。

  ——我们要让对方身体好起来,我们就需要找医生,看病吃药,注意饮食、卫生、健康等等。

  ——从身体方面,应该这样来对待;那我们从心灵方面,从内心方面,也应该要有一个积极、健康、稳定的、良好的心态。

  ——内心的疾病要比身体上面的毛病,更不容易认识清楚,更不容易治疗。

  ——但是,更多的人仅仅只会关心自己身体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灵的健康,只是关心我们人生活的怎么样,希望过得好一点,幸福一点,而忽略了心灵上面的快乐和幸福。

  2、苦乐心生谛观心·死生一体意涵深

  【树立正见】:

  ——实际上,一个人过得快乐不快乐都是来自于人的心,心里的一种感受,内心的一种感觉。

  ——他内心感受快乐,就是快乐;内心感受痛苦,遇到再好的境界,也会感受到痛苦。

  ——所以,我们学佛法就是要在自己的内心方面去下手,内心方面去用功、去着力。

  【遣除邪见】:

  ——世间上面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学科也越来越多,大家对知识的拥有量比过去来讲不知增长多少倍,但是这不等于说,现代的人就会越来越有智慧。

  ——所以一个有文化知识的人,不等于说他智慧就很高。

  ——智慧跟文化、跟知识,它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明确目的】:

  ——学佛法,就是要能拥有这样一个智慧——如何来面对自己的内心,能够认识内心的问题,能够解决内心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不仅仅说,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就可以。

  ——这些内心的问题是要跟自己的前生后世联系在一起来考虑的,我们要更关心的是自己以及众生更长远的未来、更广阔的时空。

  【譬喻晓理】:

  ——现在的科学都比较发达,很多过去理解不了的现象,现在慢慢慢慢能够理解,过去未知的领域现在逐步逐步也打开了。

  ——那我们生跟死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死跟生的问题。

  ——我们从生到死,然后从死再到生,实际上生跟死本来就是同一个时间。

  ——也就是说,我们从出生的开始就逐步逐步,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走向死亡;我们死亡的时候,同时就在另一个状态当中去出现、去产生。

  [喻]:现代的量子学有一个发现,叫做基本粒子。这个基本粒子,它的特点就是即生即灭,即灭即生。

  ——所以,可以用即生即灭的道理来解释佛教的死生一体,死生一如,不生不死,生命无限这样一个命题。

  ——在同一个时间,生跟灭是同一个时间,灭跟生也是同一个时间,生跟死是同一个时间,后辈子的生就是这辈子的死。

  【如法思维】:

  ——所以,我们人的死亡,仅仅表示说我们这一生七十年、八十年生命的结束,我们的后世就意味着自己另外一个生命的开始。

  ——对个体来讲,对自己来讲,它是一直延续下去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这样延续下去的。

  ——这个问题对我们学佛法的人来讲,需要很好地去思考、很好地去思维它的意义,这样,我们的所作所为才不会局限于、拘泥于眼前的生活、眼前的一些小小的利益,而不能着眼于长远的利益,不能跟自己的无限生命联系在一起。

  『附录·思考题』:

  1.生活中我们感受到哪些是苦苦?哪些是坏苦?

  2.为什么无常对我们来说是很痛苦的?在生活中如何观察体会无常?

  3.提到死亡,我们真正担心和害怕是什么呢?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三、熏习业果慧抉择·依教修学省自心

(6月15日)

1、识惑业苦破无明·习业果法辨善恶


  【如理认识】:

  ——佛法告诉我们,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来源于烦恼造种种的业,所以感到痛苦。

  ——烦恼的出现就表明我们智慧缺乏,没有智慧的力量,所以会推动自己的身语意去造作种种的恶业。

  ——学佛法就是要来破除无明,要解脱烦恼,这样我们才不会去造恶业。

  【明辨善恶】:

  ——烦恼跟智慧是相对的,烦恼它肯定做错事、做坏事,造恶业;智慧就不会做错事、不会做坏事,它造的是善业,是清净的业。

  ——反过来说,我们的智慧增长一分,烦恼就减轻一分,智慧分分在增长,烦恼就一分一分在减弱。

  ——善跟恶,烦恼跟智慧,它常常是自己和自己作对,自己和自己交战。

  ——善良不仅仅是丑恶的反面,善的前提、善良的前提、佛法的前提,就意味着,决定着恶的停止。

  ——也就是说,你学了佛法,内心里面也有了佛法,就不能去做坏事,不能去造恶业。

  ——如果说我们一边在念经、在念佛、在打坐,同时一边又去造恶业,一边又去做很多的坏事,那就说明我们对佛法的观念了解不清楚,还是糊里糊涂。

  ——所以,我们先要止恶,然后才能行善,止恶跟行善是一体的。

  【探究其因】:

  ——很多情况下,我们一边做好事,一边也做坏事,这就是对业果了解不清楚、不能通达的表现,不知道什么原因、什么行为会导致什么结果,更不知道这个结果有多重大、结果有多可怕。

  【学修指要】:

  ——那我们学佛法,就是要帮助我们来建立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的行为如何能够给自己和大家带来快乐的结果、好的结果这样一种概念,这个就是业果的原理、缘起的原理。

  ——这只有去学习才能了解。如果不去学习的话,我们不可能有那种力量、有那种方法、有那种解决问题的答案。

  2、上求下化依教行·深观自省树正见

  【依教而行】:

  ——那我们怎么学呢?就要跟三宝学、跟善知识学。

  ——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视师如佛”,就是看到我们出家法师,看到能够给我们讲佛法的人,都当成佛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佛告诉我们的是佛法,善知识告诉我们的也是佛法,所以是一样的。

  ——那我们怎么对众生呢?叫做“如母有情”。

  ——佛经里面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

  ——就是看世间上面所有的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看自己的老师犹如佛,这样的一个人,他的思想品质、他的道德情操、思想境界是非常高尚的。

  ——他能够把所有的人都当成自己的父母,把所有的老师都当成佛菩萨,那么这样的话,他一方面肯定会听话,会照着善知识告诉我们的佛法去实践,去做;另一方面对众生来讲,因为都是我们的父母,他肯定会真心实意、不计代价、不计报酬,发自内心去利益。

  ——用佛法另外的一个名词来讲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认识自心】:

  ——那我们为什么难以做到呢?

  ——我们对经典,对为我们讲佛法的法师不能生起恭敬心,不能生起虔诚的心,甚至不能相信,其原因就是我们内心里面有无明烦恼。

  ——我们和身边的人,朋友、父母、兄弟姐妹、同事,彼此不能互相包容、不能坦诚相待,不能以礼相待,不能和睦相处,其原因也是我们内在有问题,内在有烦恼,有无明、有所知障、知见有问题。

  ——我们总是害怕、担心自己不好的行为会被人家知道,会被人家批评;我们总是担心、害怕自己眼前的利益会受损、会失去等等。

  ——也就是说,我们总是在这样一些鸡毛蒜皮、非常枝末的环节上用心,而不能从更大的利益、更长远的利益上面去考虑。

  【如理认识】:

  ——佛法就是要帮助我们厘清这样一些思路: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帮助我们厘清、建立这样一些观念,这样一些理念。

  『附录·思考题』:

  1.我们通过学习佛法,要拥有什么样的智慧?

  2.如何用现代科学的道理来理解佛教死生一体,生命无限的命题?这对学佛人有何意义?

  3. 佛法告诉我们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来源于什么?

  4. 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给我们讲佛法的出家法师和我们身边的众生?

  5.为什么我们对法师生不起恭敬心,不能包容身边的人?我们的心更多在关注什么问题?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四、生命教育利自他·识心趣法究竟乐

( 6月19日)

1、恒久熏修御三毒·自利利他从心始


  【缘法转心】:

  ——但这些观念、理念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能够达到,它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一生一世,甚至多生多世的用功,才有办法去突破的。

  ——我们要对治一个小小的毛病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喻]:比如说,我们一个人被蚊子咬了,其实蚊子咬我们一下,它本身也不是很痛的,它可能会吸走我们一点点的血,但实际上也吃不了多少。但是我们对被蚊子咬的那种恐惧、害怕会更厉害。它咬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心还一直在疼,还一直在害怕。那种害怕、恐怖、疼痛比被蚊子咬本身的疼痛要多多少倍。那种坏处对自己心灵留下来的痕迹和创伤会更加严重。实际上,你已经被它咬了,你怕不怕都已经被咬了,已经是没有办法了。我们只有在没被咬的时候就做好准备,那我们才不会被咬。你真正被它咬的时候,你就不会害怕,也没什么可怕的,咬一下也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诸如此类的事情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会发生,常常会出现。

  ——我们总是非常害怕、非常恐惧别人对我们的伤害,而实际上是大大不必的。

  ——更关键的是,我们应该本着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样我们内心才会有力量。

  ——我们内心要有这种力量来面对、来抗拒外在种种对我们的冲击,对我们的影响。

  ——反过来讲,我们应该要用更强的佛法的力量去化解、去解决外在一些不好的力量对我们的影响,外在一些不好的力量无非都是贪嗔痴,无非都是恶的业力。

  ——我们内在佛法的力量比较强,善的力量比较强,自然而然我们就能够抵御。

  ——我们如果抵御不了,受到了影响,那就说明我们内在佛法的力量还是很弱的。

  【依法思择】:

  ——所以(面对外在对我们的冲击和影响),我们不能以一个结果来判断,我们应该从他的行为来判断、我们应该从他行为的起因来判断,那这是很重要的。

  [喻]:比如说,现在我们常常听到恐怖主义,而实际上你去找,也找不到,你说恐怖主义在哪里?恐怖主义也是一个概念。恐怖分子他们是有形有相的,专门去做那些伤天害理、做那些危害人类,给人类带来极大痛苦的事情。但是,它发生的时候我们也是很难以预测的。现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很多国家都有发生恐怖的事件。而实际上,许许多多,更大量的人,绝大部分的人并不见得会遇到这些恐怖分子对我们的一种行动。虽然没有遇到,但是很多人还是很害怕,尤其出国的时候非常害怕。那我们如果学佛法的时候,就很容易从业果的一个角度来认识恐怖活动,来认识恐怖行为,来认识恐怖主义。因为这些恐怖组织从小就给这些恐怖分子灌输一些邪恶的观念:说这些人怎么坏怎么坏,给他们灌输一些反面的内容,也就是,进行一些恶的教育,而不是善的教育。这样的话,他们自然而然去搞爆炸,去杀人,就不会害怕。那么也就是这些人的内心里面种下了那些不好的因,恶因。

  ——那我说这个话的意思在哪里呢?

  ——就是说,我们通过学佛法以后,内心里面能够有这种能力来面对世间上面所发生的种种的事情,甚至种种的苦难。

  ——我们一个方面有这种力量去面对,同时我们也有这种力量去帮助解决世间上面种种的苦难,那这是非常重要的。

  ——那我们要帮助解决,要从原因开始、从教育开始、从生命的教育、从心灵的教育、从佛法系统的教育开始,要从人的认识,从人的价值观方面开始去改变,去建立。

  2、识心达本唯法重·莫逐贪欲求法乐

  【譬喻晓理】:

  [喻]:比如一个国家来讲,所有的人民就是国家的主体,政府是替人民来主导这个国家的。

  ——那就我们一个人来讲,这个心就是主导,就是主体。

  ——我们要靠这个心来主导我们的身体,要靠我们的心来主导我们的行为。

  ——如果我们的心不能主导我们的行为,或者说我们整个的身心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就说明我们的内心有问题。

  【审思慎择】:

  ——所以,我们来到庙里边,在这样一个清净的环境、安静的环境、宁静的环境里,能够更加清晰来认识自己的心,了解自己的心究竟是一个什么状态?了解我们的心究竟需要的是什么?不要的是什么?

  ——那么不要的就是烦恼,需要的就是佛法。

  【树立正见】:

  ——我们人的身体仅仅是我们的外表,内心才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能从外表上面来看人的价值,从外表上面有时候是看不清楚的,我们更重要的是要从他的内涵,从他的肌体来看。

  [喻]:比如说一个人长得非常庄严,但是如果有癌症,那就非常危险了。但如果一个人长得相貌不是很好看,但是身体非常健康。那这两种我们需要的是哪一种呢?肯定需要的是身体的健康,身心的健康,我们身心都很健康。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佛法,佛法能够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健康、更加清净。

  【如法思维】:

  ——在世俗上面生活,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名词说“欲望”,甚至“人的欲望很大”,那人的欲望是永远不能得到满足的。

  ——那如何来对待我们自己内心的贪欲呢?

  ——佛法有办法,佛法有要求,佛法能够告诉我们如何来面对。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去追逐欲望。

  ——为什么呢?

  ——因为欲望是永远不能满足的,也就是永远得不到;即使得到的话,人还会有更大的欲望;得到的话,还会失去。

  【师父教诫】:

  ——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快乐,所以,我们要追求快乐,而不能去追逐欲望。

  ——欲望并不能带来和引发快乐,反过来,个人一时的欲望得到满足,但是却会给自己更长远的未来,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痛苦和不幸。

  ——但如果我们是在追求自己生命快乐的起点上下手,就不会有这样的后果和过患。

  ——所以,佛法是一个引导我们究竟离苦得乐的,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

  ——大家来到寺庙一天,听一次佛法,接受一次教育,我相信都是会有收获的。

  『附录·思考题』:

  1. 我们该如何对待外在的种种冲击和不良影响?如何检验我们内心佛法的力量?

  2. 学佛法后,当我们内心里面有能力来面对世间上面种种的苦难时,该如何帮助解决这些苦难呢?

  3.如何来认识我们的心和身体之间的关系?

  4. 我们的心究竟需要的是什么?不要的是什么呢??

  5. 佛法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待我们自己内心的贪欲呢?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什么呢?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