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我们今天要离苦得乐,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

我们今天要离苦得乐,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

皈依的意义与方法


净界法师






前言代序


  今天要跟大家讨论的主题,是关于皈依的意义与方法。在讲课之前,先简单的说明皈依在佛法修学中的重要性。

  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每个人内心当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基于这样的心情,就会开始去累积一些善业,但是善业的性质有两种差别:

  一、外道的善业:就是在行布施、持戒、忍辱时,我们的心是向外追求,这样的善业只是一种福报,可以带给我们暂时的安乐,对于内心的烦恼跟罪业,却没有对治的力量,也就是不能产生解脱的功德,这就是外道的善业。

  二、圣道的善业:就是你在修习布施、持戒、忍辱时,是从内心的道所发动出来的,这种善业不但带给你快乐,还会在你内心当中,产生一种解脱的功德,调伏你的烦恼跟罪业,这就是圣道的善业。

  所以说佛弟子跟一般外道,修习善业最大的差别,就是佛弟子内心当中有三皈依的基础,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基础之下,这种善业具有解脱的殊胜功德,所以佛弟子的善业叫做波罗蜜多,能够让众生度脱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

  关于这两种善业的差别,我们可以举经典上的譬喻,来让大家了解:

  佛陀在经典上说:在一片广大的草原上,有两个牧牛人,他们各自领了很多头牛在吃草,当草原上的小草快被吃光,他们就必须渡过恒河,换到另外一边去吃草,否则这些牛就要饿死了。

  这时候,第一个牧牛人,他没有用正确方法来引导这些牛,他看到恒河宽广,水流又非常湍急,就用强迫的方式,驱赶牛群往河流里面冲,结果有三分之二的牛,都死在恒河当中。

  另一个牧牛人,他非常聪明,就在恒河当中,找一个两岸河面最窄、水流最平和的地方,而且把牛分成三类,第一种牛是最强壮的牛,他让这三分之一强壮的牛,先往前冲,当这些牛冲过去,到达彼岸时,就非常满意的在那边叫着,这时候中等的牛得到信心鼓舞,一鼓作气,也跟了过去,等到三分之二的牛都到彼岸之后,剩下最后三分之一羸弱的牛,看到大部分的牛都过去了,输人不输阵,也就提起勇气冲了过去。结果全部的牛,都到达彼岸的大草原,得到肥美的青草。

  佛陀说:佛弟子们!我们今天要离苦得乐,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叫善巧方便。外道也想要离苦得乐,但是苦于没有正确的方法,也就是没有三皈依的引导,所以外道的修法,往往是事倍功半。经上常说外道是盲修瞎练,这是正确的,因为他想离苦得乐,却不知道依循正确的方法。而佛教佛弟子们,在迈向目标的过程当中,有正确的方法在引导,这个方法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我们可以这样说:皈依是佛法所有修行的一个根本。不管是修习五戒十善,修习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都要以三皈依做基础。

  宗喀巴大师说:一个佛弟子所修的善业,如果不跟三皈依相应,那就是外道法!

  皈依在佛教的修行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也是修行的根本,失去这个道,想要离苦得乐就变成不可能,因为你没有善巧方便。所以我们的确有需要,将皈依的意义,做比较深入的了解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什么是三皈依?


净界法师

    将释此义,大分为三:

  甲一、总标皈依的意义

  这一科是说明为什么要修皈依?皈依三宝,究竟有什么功德?假设我们不修习皈依,直接修习善法,会有什么过失?就是把皈依的意义先做说明。

  甲二、别明皈依的方法

  当我们了解皈依的重要性之后,应该如何正确的修皈依,也就是说明皈依的方法与内容。

  甲三、结示劝修

  最后一科,引用简单的偈颂,把前面的内涵,作一个总结。

  甲一、总标皈依的意义﹙分二:乙一、解释名义。乙二、三宝内涵﹚

  乙一、解释名义

  总标皈依的意义这当中有二段:第一段是解释名义,第二段是三宝内涵。首先说明皈依的意义,它的内涵是什么?皈依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讲皈依,当然是指皈依三宝。什么是三宝呢?皈依是约着我们能皈依的心来说,三宝是约着我们所皈依的境界来说。所以,这地方分成能跟所。

  三皈依的三,是指佛、法、僧三宝。

  佛、法、僧为什么用宝来作譬喻呢?宝:是指世间的无价珍宝。珍:就是它很珍贵、稀有,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这个珍宝。也就是说,三宝的出世,不是经常出现的。一个人能遇到三宝,是很不容易的,有稀有的意思。而且宝也是宝物的意思,好比黄金、钻石、玛瑙……这些东西在我们身上,有趋吉避凶、离苦得乐的作用。

  换句话说,在没有皈依三宝之前,我们内心当中有佷多的烦恼跟罪业,对于这些烦恼跟罪业,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必须仰仗三宝的加持力,才能够使令我们趋吉避凶、离苦得乐。就像一个贫穷人,想要离开痛苦、想要得到安乐,就必须要有这些宝物的加持。所以佛法以世间的宝物,来比喻佛、法、僧的稀有难得,当我们很虔诚的向佛、法、僧作皈依的时候,的确可以产生离苦得乐、趋吉避凶的功效!

  三皈依的皈,有皈顺和趋向的两层意思:

  一、皈顺:这是我们心中的一个希望,当我们看到三宝,对三宝产生希望,希望能够跟三宝相应,成就三宝的功德。

  二、趋向:它不但是一种希望、一种目标,还必须产生实际行动,开始去修皈依,慢慢地跟三宝接近,所以叫做趋向。

  换句话说,皈顺是我们把三宝的功德,当做我们生命的目标;趋向是我们有一定的修行内涵,慢慢地趋向于三宝的功德。

  依就是依止,时刻不忘失。当你内心有三宝的功德之后,就要不断的去忆念,不要忘失三宝,已经得到的东西,不要让它失掉,所以叫做依止。

  简单讲三皈依,就是以佛、法、僧三宝,为我们佛弟子所皈顺、趋向的一个目标,对于这个目标,还要经常的忆念,使令不忘失,这称为三皈依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三皈依的意义!


净界法师


    接下来看第二段道宣律祖的开示︰

  《业疏》云:《多论》云:以三宝为所皈,所皈以救护为义。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以求救护,彼王敕言,汝求无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皈向三宝,魔无如之何。

  这段文对于三皈依的意义,就讲得更清楚了。我们把它分成三小段︰

  第一段是引用《萨婆多论》的说法:以三宝为所皈。

  当我们在修皈依的时候,必须要清楚,我们所皈依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呢?这当中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所皈以救护。

  皈依的意思,就是在生命当中,祈求三宝的救拔与保护。

  在还没有学佛之前,我们的内心也有一个皈依处,都是皈依自己的欲望,心中想要做什么,就随这个欲望去做,没有办法控制这些欲望。当我们的心起贪念时,就随顺贪念去造业;当心起瞋心时,就随顺瞋心去造业,心中一点办法都没有。虽然也想要离苦得乐,但实际上却是做不到。所以我们要知道,什么叫皈依?

  这件事我做不到,只有祂能够帮助我,所以我去皈依、依靠祂!

  如果说,我本身可以做到,对方对我来说可有可无,那就不叫皈依了。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对于内心的欲望,没有制止的力量,因此祈求佛、法、僧三宝的加持、救护,这个叫皈依,简单讲是这个意思。

  第二段,道宣律祖举一个譬喻说: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以求救护。

  有一个人,本来住在一个恶势力大国王所控制的国家里,而且得罪了国王。我们要知道,国王是有大威德力,这个人长时间被这个恶国王所主宰,受到很多的伤害跟逼迫,好比我们在三界流转,虽然不愿意,但是一定会受生死魔王的控制,每一次的生命,都要遭受生老病死的折磨。这时候,我们希望能够改变,因此投向他国,逃跑到另一个善良的国家去,以求救护,希望能够得到善良国王的救拔跟保护,以远离逼迫和伤害。

  彼王敕言,汝求无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这个善良的国王说:你想要远离痛苦,所以才来投靠我,我提出两个条件:第一个莫出我境。第二个莫违我教。这样子,我就可以救拔你!

  每一个佛弟子都曾经受过三皈依,但是每个人所得到的加持力,并不相同。他受三皈依,我也受三皈依,我们会觉得三宝的加持力,好像不平等,对某些人而言,特别的有力量,对某些人而言,却没有多少加持的力量。其实这是错误的,三宝对众生的加持力是平等的,重点是:我们皈依的方法是不是正确?因为三宝要救护你,祂提出两个条件。

  我们可以把三宝的内涵,分成人跟法。佛跟僧都是有明了性的,这叫人;法是真理,是没有明了性的。皈依三宝,其实就是皈依人和皈依法。

  莫出我境:这是约着人来说的;就是你不能离开佛、不能离开僧宝善知识,如果长时间没有善知识的开导,你的内心就容易随顺欲望活动。

  莫违我教:你要经常听闻佛法的教诲,佛陀告诉你: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你要经常听闻佛法,如果长时间没有亲近佛法,你就会亲近自己心中的欲望。

  所以,我们希望祈求三宝的救护,必须做到这两个条件: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后文的修皈依,就是紧扣着这两个主题:第一个、如何皈依人。第二个、如何皈依法。这一段是譬喻,以下一段是合法:

  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皈向三宝,魔无如之何。

  像我们这样苦恼的众生,始终被心中的欲望魔王所控制。有欲望就容易去造恶业,有恶业就会召感痛苦的果报,这是一定的。虽然我们不想堕到三恶道去,却不断的创造三恶道的业力,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怎么办呢?皈向三宝,魔无如之何。唯有仰仗三宝的加持力,才能调伏心中的欲望,而得到解脱。

  诸位要知道,如果我们的生命本来就很圆满,其实不需要皈依的。皈依的意思是说:我对于自己目前的生命不满意,希望生命有所改变,我希望有更好的生命,但是我做不到,所以祈求三宝的救护,是抱持这种心情。当一个人不想让生命继续进步,他是不可能皈依的,一天拖过一天,有什么关系?

  皈依是:他出自内心想要改变自己,可是他自己又做不到!

  因此,善导大师对皈依提出两个重点:

  一、你相信你是生死凡夫,你自己没有出离的力量。

  我很想要离开三界火宅,在三界当中,每一次就是这样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实在不是办法,我想要把生死给结束,到达涅槃安乐的地方,那才是真实的皈依处,但是我没有出离的方法。

  二、你相信三宝有足够的力量来救拔你。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忉利天天王释提桓因,当他的生命要结束了,天人跟人类不同,我们自己要死了还不知道,天人濒临死亡,会有五种征兆,譬如:头上的花掉下来,枯萎了;身体本来是香气的,却释放出臭秽的味道来,其他的天人纷纷远离他,这时候他就知道他的天福即将结束。

  更可怕的是,天人有神通,可以预知来生的去处。他用神通观察自己将投生到一个农村,有一只母猪怀了六胎,他是其中的一胎。这样的差别很大,长时间当天王,来生将变成一只卑贱的猪,心里非常的忧惧,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好。

  这时候,他想抗拒命运,希望有所突破、改变,于是拜访很多的善知识,最后找到了三界之王大梵天王。大家都知道,大梵天王是三界中最高的主宰者。他就跪在大梵天王的座下说:天王,我即将要死亡,而且我知道我死了之后,将要投生做猪,您老人家有大威德,请您告诉我一个方法,我一定会好好奉行,只要能够让我脱离猪胎,继续做天王,我什么都愿意做。大梵天王想了一下,回答说:仁者,你的问题超过我的能力,虽然我有方法让你做天王,但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你的死亡时间已近了,我没有那种快速的方法,可以让你继续做天王,这是我做不到的!释提桓因听了,感到很失望,天王接着说:在人世间有释迦牟尼佛出世,祂是一位大智慧者,你去向祂祈求,或许会有帮助。

  一般来说,只要不是佛弟子,天王都很高慢的,他看到对方是人类,是看不起的,因为他有求于佛,佛陀现人身,所以他就化成一个人,来到佛陀的面前。但是这个时候,他的果报体就像蜡烛烧到最后,寿命即将结束了,他赶紧用神通力,奋力来到佛陀的精舍,看到佛陀,至诚的念南无佛,很虔诚地皈依佛。

  因为当时,死亡已经到来,心中的恐惧非常地强烈,那种强烈皈依的心,透过身体的礼拜,拜倒在地上,就死了。他的业力瞬间牵引他到猪圈投胎。但是,因为在死亡之前,他曾礼拜、皈依佛陀,而且有强烈的愿望,想要恢复当天王的意愿。由于善业力和誓愿力,结果他投胎的时候,母猪本来很安静的在草堆里等待生产,突然间,由于他善业力的发动,母猪像发疯一样,从窝里跑出来,到处乱撞,就把主人的玻璃瓶给撞破了,主人一气,拿棒子打这头猪,结果就流产了。之后,释提桓因所投胎的猪死掉了,因为他的善业力强,又让他转世作天王。这就是为什么要皈依,因为我们没有福德智慧的功德力。所以说:皈依就是我心中想要离苦得乐,但是我做不到,必须要归投、趋向三宝的功德,才能够达到离苦得乐的目标。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三宝的内涵——住持三宝


净界法师


    乙二、三宝内涵

  我们想要皈依,到底要皈依什么呢?皈依的对象是什么?这一科,将三宝的内容,做一个简单说明。

  三宝的种类,可以分成理体三宝和住持三宝两种,这两者是缺一不可。

  住持三宝:又称事相三宝,是属于外相的三宝,是有形相的三宝,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能够感觉存在的,这个叫住持三宝。

  理体三宝:理体三宝,是一种内心的功德,虽然不能够感觉它的存在,但事实上它是存在的。这是属于心地法门,是我们的究竟皈依处。

  首先看住持三宝有三种:

  一、佛宝:形像、塔庙。形像是指佛陀的形像,譬如用纸画的佛像,或是用铜塑造成立体的佛像,这些都是形像三宝。塔庙是佛所住的处所,大雄宝殿也代表佛宝。

  换句话说,虽然佛陀灭度了,但是我们对着佛像礼拜,能够拜佛如佛在。依照宗喀巴大师说的:你看到佛像,你把它当作真佛一样的礼拜,它的功德就跟拜真佛一样大,因为它能够使令佛宝住世。关于佛像的传承,其实佛在世的时候就有佛像。

  有一次,佛陀为了度化祂的母亲摩耶夫人,上升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人间的弟子们,因为很久没有看到佛陀,非常的思慕,就派一个阿罗汉用神通来到天上,请佛陀赶快回到人间,跟佛陀说:弟子们很久没有看到佛陀,很想念佛陀!佛陀说:这次弘法还没有结束,就请一位画家,画下我的形像,你们恭敬礼拜我的形像,功德也是一样。从那个时候起,就有所谓的佛像。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陀可以用任何的形象出现。我们凡夫身叫业报身,受着业力的系缚,我的灵魂不能跑到你的身体内,没办法,被过去的业力所系。佛陀没有业力的束缚,可以变现任何的形象。

  事实上佛宝除了佛像,也包括佛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们中国佛教很重视持名。你说:我一心归命阿弥陀佛,谁代表阿弥陀佛?当然有人说是佛像,但是你用眼睛看佛像会很辛苦。所以,中国佛教从二祖善导大师之后,强调持名,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诵、听。你创造一个声音——南无阿弥陀佛,然后这个声音你再听回去,这时候你就皈依了佛陀。所以在净土宗当中,是以佛号声、以祂的名号来代表阿弥陀佛。当佛陀灭度之后,借着外在的佛像,使令佛陀的功德能够不流失,这个住持就是相续而不流失的意思。

  二、法宝:纸素所传。纸素就是白纸所记载的这些文字经典。其实法宝是一种真理,真理本来是存在佛陀心中的道,是不能言说的,但是佛陀为了把圣道的观念流传于后世,就必须要假借文字了。譬如佛陀要形容生命的现象,佛陀说:生命就像是无止尽的水流。我们从这样的文字就知道生命就像水流,是变化无常,但又相续不断。所以这个法宝是指文字、经典,从文字当中,文以载道,可以让我们明白真理。

  三、僧宝:戒法仪相。戒法从内心来说,有受持出家的比丘戒、比丘尼戒。外表上现出剃除须发,身披袈裟的仪相,叫做僧宝。

  这些都是我们能够看得到、听得到的,叫作住持三宝。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三宝的内涵——理体三宝


净界法师


    其次,理体三宝也有三种:

  一、佛宝:是五分法身。这里的佛是指法身,是一种清净功德所成就的法身。法身可分为五种: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

  二、法宝:是灭理无为。灭理就是寂灭的真理。这个寂灭的真理是无为法,生命的现象是变化的,你今天跟昨天不一样,今天跟明天也会不一样,但是在涅槃当中,它没有这种变化、不安稳性,所以这里的法宝,事实上是指修行的境界:涅槃,超脱了一切的烦恼。

  三、僧宝:是声闻学、无学功德。小乘的圣者分成有学、无学。学是指初果、二果、三果圣者;无学是四果阿罗汉,所作已办,生死已尽,所以不用学了。也就是说,只要你是圣人,一切的圣人都有资格称为僧宝,不一定是出家行者。从僧宝的实义来说,它是约心地,具足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功德,就叫僧宝。

  从次第上来说,我们刚开始所皈依的是住持三宝,先从有相的三宝,才能够趋向于无相的三宝,是这个意思。所以刚开始一定要对佛像礼拜、赞叹、作愿,内心先成就善业力,然后才产生正念力,从住持三宝再契入理体三宝。

  住持三宝是成就——善业力;

  理体三宝是成就——正念力。

  如果我们只是在住持三宝上用功,这个叫执事昧理,只有事相上的皈依,内心当中没有正确的观照,只能够成就人天福报。如果我们只是修理体三宝,没有修住持三宝,这叫做执理废事,只知道理而不知道事相。

  我知道有一个学者,他是一位在家居士,研究佛教理论很多年,也作了很多关于佛教的著作。有一次病倒了,人在生病的时候,意志会比较薄弱,到了晚上,就有鬼神去伤害他、压迫他。他是佛教界有名的学者,平常只重视理论,只知道佛法的道理,对于住持三宝事相上的修行,太过忽略,所以遇到鬼神的障碍,一点办法都没有。赶紧去翻阅藏经找大悲咒,看看藏经大悲咒怎么念,但是太慢了,因为不熟练,比一个阿公、阿婆还差,阿公阿婆遇到鬼神——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佛号直念下去,鬼神就跑掉了。但是,如果你只有事相三宝,没有理体三宝,这个叫人天福报,也是不能得解脱。所以住持三宝跟理体三宝,二者缺一不可。

  住持三宝是基础,理体三宝是目标!

  这就是我们所皈依的三宝有两种,等到后文,我们再介绍如何来修皈依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皈依的方法——事相皈依


净界法师


    甲二、别明皈依的方法﹙分二:初、事相皈依。二、理体皈依﹚

  前面一科是讲到皈依的意义,能皈依的心跟所皈依的境。

  能皈依的心就是我们有一种祈求救护的心情;所皈依的境有二种:一种是住持三宝,或者讲外相三宝;一种是理体三宝,是内心的三宝。

  前面的内涵,是理论的说明,在皈依之前,先建立一些基本的概念:应该以什么心情来皈依、皈依又是什么,做一一的说明。这一科是讲到正式的方法。修皈依的方法,佛教中有两种:一种是事相的皈依,一种是理体的皈依。

  乙一、事相皈依﹙分三 :一、身业的礼拜。二、口业的称叹。三、意业的作愿。﹚

  事相皈依:就是一种业力的修学,身、口、意的造作。理体皈依:完全是心念的观照。这二者有所不同。从修学的次第来说,应该先成就事相的皈依:

  丙一、身业的礼拜

  菩萨戒上说,你要是受了菩萨戒,要多拜佛,这就是修皈依。无论你再怎么忙碌,都要记得拜佛,重点是你心中有没有三宝的存在?如果心中经常存念三宝,你就会拨时间去拜佛,因为祂在你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换句话说,我们刚开始一定要以礼拜,来表达我们至诚皈依的心情。

  丙二、口业的称叹

  这个称名、赞叹,就像我们早晚课诵,有很多的偈颂,专门在赞叹诸佛的尊贵、相好、种种功德——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或者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等等。但是最简单的称叹的方式,就是称念佛菩萨的名号。因为佛菩萨的名号,就是代表佛菩萨的功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药师佛、南无地藏王菩萨……都是一种皈依,口业的皈依。

  丙三、意业的作愿

  这是指意业的皈依,内心的作愿。这个愿就是希望,你希望能够成就三宝的功德,希望能够仰仗三宝离苦得乐,这是一种作愿,心中有这样一种祈望。

  透过了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叹、意业的作愿,我们的身口意就跟三宝产生相应,或者叫做感应道交。当我们的心跟三宝的功德感应之后,就能够产生净除罪障、积集资粮的效果,所谓破恶生善的效果。

  有些人他可能会拜佛,但是口业的称叹做的不够,就像有些人念佛不出声、早晚课也不出声,其实这是不对的,每一个业都有它的效果。我们以前在造业的时候,不只是用心念在造业,心念是一个推动者,还用身业来造业、用口业来造业──身业造了杀、盗、淫;口业造了两舌、绮语、妄言、恶口。我们以前用很大的力气来跟人家吵架、用很大的力气来打妄语,但是我们今天修皈依的时候,没有一点力气,那你这些业怎么转得过来呢?怎么能够灭除罪障呢?

  事实上,身业的礼拜能够忏除身业的罪过,口业的称叹能够灭除口业的罪过,事相的皈依就是一种业力的修学──以善业来破恶业!如果你这个善业没有做到,你这一部分的恶业就很难消除,因此大家不要轻忽身、口修皈依,当然最重要的是意业,就是你内心当中那种皈依、希望的心。

  我们经常说:佛教不可以当学术来研究,当学术研究无法建立信心!

  我曾经听过一位学者演讲,他可以把佛法的道理讲得很清楚,当课程快结束时,竟然说:这些道理我完全不相信!他只是把佛法的真理,拿来当作其中一门学问来研究。其实,佛法本身是一种宗教信仰,必须要具备信心,所谓: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你一定要有真实的信心,才能够进入三宝的大功德海中。所以身业、口业固然重要,但是推动身业、口业的意业——那一份的信心,还有心中的愿望,更是重要!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汉武帝,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是一个很有成就的皇帝,汉朝从汉高祖之后,都是被匈奴追着打,汉武帝觉得不应该受这样的屈辱,开始积极地整顿军队,他有一位大将军叫做李广,飞将军李广,最后才平定了匈奴。

  李广有一天的清晨,天还没有完全亮时去巡军营,到了营区,他远远的看到一只老虎,心想老虎会伤人,就赶紧拿箭把这只老虎射中了。等天亮之后,就带着很多的士兵去看这只老虎怎么样了,结果到现场一看,不是老虎,是一块石头,他的箭竟然可以把石头穿射进去。

  这时候,旁边的军官说:将军,不太可能!石头这么坚硬,你的箭怎么可能射进去呢?要不然再试一次看看,结果,李广走到原来的地方发射箭矢,再也射不进石头了。因为第一次他在射箭的时候,充满了信心,他相信牠真的是一只老虎,血肉之躯,当然可以射进去的。事后,当他丧失信心时,虽然有射箭的技术,但是那种能力却发挥不出来了。

  我们也曾经听过一则公案:

  有一个上师说:有很多老修行者,书读得不多,但是很用功在修行,每天念唵嘛呢叭弥吽。有一天,上师要到拉萨去朝圣,路途中经过一间茅篷,远远的看到茅篷放大光明,他心想这里面有大修行者,就去拜访。原来是一位老太太,拿着念珠在念唵嘛呢叭弥吽,结果她念错了,念成唵嘛呢叭弥牛。这位上师就很慈悲告诉她:老太太,你念错了,不是唵嘛呢叭弥牛,是唵嘛呢叭弥吽!老太太表示感谢,就改过来念:唵嘛呢叭弥吽。

  结果,上师把她纠正之后,就离开了,回头往后一看,哇!那个光芒消失掉了!因为她内心当中产生疑惑、分别心了。这时候,这位上师很紧张,赶快回去跟老太太说:我跟妳讲错了,其实妳念的是对的,唵嘛呢叭弥牛是对的,妳已经念那么久了,照这样念就好了。当她改回原来之后,茅篷又再度放光了。

  很多人都会问:南无阿弥陀佛,到底是念台语比较正确,还是念国语比较正确?其实这只是一种工具,我们跟佛的感应,绝对不单只是靠声音,声音只是一个桥梁,是那念心──是我们那份皈依的心跟佛陀的大悲心,感应道交难思议!

  所以,诸位要知道:当我们在作定课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至诚恳切,不一定要求数目很多,但是你内心一定要相信三宝能够救拔你,而且你很希望能够成就三宝的功德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