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你要知道来如何判别降服五阴魔境

五十阴魔之三十五:计四矫乱

净界法师

    辛五、计四矫乱

  矫乱就有点像戏论,违背真理而言说不定。外道为什么叫矫乱呢?因为他以无想天为究竟,他认为生无想天,他的因必须一生当中不能乱答于人,所以他回答的时候……他很怕回答错误,所以他回答一切法是亦有、亦无、亦生、亦灭,总而言之,含糊笼统。佛陀说:这个叫矫乱,言说不定,违背真理。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他的整个颠倒的生起是在知见中,在自己的所知所见,在禅定当中的所知所见,而产生四种颠倒知见,以无想天不死的果报,而引生四种矫乱的言词,依止虚妄的遍计执,而创造虚妄的言论。

  分别详释

  八种矫乱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八种分四段:他在禅定中观变化元,观察行阴生灭变化,而又恒常相续,这样的生命根源。首先他看到他的迁流处,生命有它的生灭变化的地方,他说,这就是无常的、变化的,但是它变化以后,它又产生了相续,他把相续的地方叫做常。所生命又分成变跟恒一对。

  二、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

  他在八万大劫之内所见到的,他认为这是生。不见见处,蕅益大师说:见不见处。在劫外当中见到一个不可见的处所,什么都没有的处所,名之为灭,劫外的叫做灭,劫内叫生。他把生命分成生跟灭。

  三、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

  他说这相续的因,这种能够相续不断灭的功能叫增,你看他死亡以后他又会受生。这受生的力量是怎么来呢?是增而来的。

  在整个生命的相续当中,他要有一个休息的地方。什么叫休息呢?比方说,我们呼吸,我们吸气以后再吐气,吐气以后吸气,在一吸一呼的时候中间会有一个中间的休息,那个地方叫减,没有吐气也没有吸气的地方叫减。我们生命在相续当中,它会稍微停一下再相续,停一下再相续,那个中间停的地方叫减。

  四、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

  一切众生他在受生的地方叫有,他消失的时候叫做无。

  他就用这个道理来观察,用心别见,他以有所得的心,分别而见。有人来请法,问什么是诸法的真实相?他说: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亦常、亦无常。在一切时当中你问他真理,他都是这样回答,他认为这样子是合乎中道的,我才能够往生到无想天去。但是他使令听的人,遗失章句,不得要领,不知所云。

  前面的外道是很清楚的说明生命当中,哪些是恒常住的,哪些是变化的,他是很清楚的指出来。这个外道他虽然看到了变跟不变、增跟减乃至于有跟无,他看到了,但是他不做任何的评论。他说亦增、亦减、亦有、亦无、亦变、亦不变。你再问他一次,他把这个答案再重复告诉你,他认为这是最圆满的答案。但是这圆满是别人听了以后,完全不懂,遗失章句,不知所云。

  唯无矫乱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这个人在禅定他观察他这一念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他入了禅定以后止观现前,于一切法不迷、不取、不动,他能够暂时把行阴生住异灭,把生住异破坏,使令灭相现前。他认为灭相就是最永恒的功德,所以因无得证,证得一切法究竟无的真理。

  这地方他实证的,他在禅定当中止观现前的时候,灭相的无现前。所以有人问他,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他说:无!你再问他一次,他还是无,除了无之外,无所言说,他说一切法无,是究竟的真理。

  唯是矫乱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这个人也是观察内心,各各有处,他在生住异灭当中,他看到了生,生住异灭,灭了以后,他发觉又有一个新的念头生起来,因有得证,他证得一切法是毕竟有。所以有人问他,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呢?他说:是,当下就是!你问他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呢?门前那一颗树就是,当下就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有无矫乱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有些人前面是看到无,有些人是看到有,这地方是有无俱见。他看到了灭,他也看到了生,二个都看到。他把生跟灭怎么解释呢?其境枝故,他说生跟灭是一个东西,比方说一颗树它分叉成二个枝,所以真理是二个都俱足,生跟灭都俱足。既然看到二个,这时候能观的心也是错乱了。所以有人问说,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他就回答说: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他说世间上的真理是怎么回事?当你看到一件事情有的时候,他早晚会变成无,亦有一定会变成无,你看到这小孩子出生了,你论断他这个人迟早会消灭。但是你看到无的时候,就未必会再生起,你看到有的时候,这东西迟早要消失掉,但你看到消失的时候,你不一定会看到它在生起,亦无之中不是亦有。总而言之,这道理是矫乱、错乱的,而且这错乱的思想,不容穷诘。你再继续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子?他说,这个道理高深莫测,很难讲清楚,你要自己体会,不容穷诘。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以上四种都是一种计度矫乱心虚无,堕入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其实他这个思想,你不能说他全错,佛法也经常用有、无、生、灭对治我们的烦恼。他的问题在于矫乱,他自己都错乱,他自己都搞不清楚,他只是言说是这样,其实他自己本身是含糊笼统。

  比方佛法说:什么是生命的真理?我们可以说,因果丝毫不爽,强调有。但是有时候佛陀说,什么是诸法的真理?法性本来空寂,强调空。那是对治,其实一切法的真理,即空、即假、即中,诸位看维摩诘经,一切法是不能说的。有人问文殊菩萨,什么是大乘的不二法门?文殊菩萨不讲话,不能讲!

  不能讲就没人知道,怎么办呢?那只好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诸位要知道,说法是不得已的,既然是开方便门,那这个门就很多,你看我们这个房子,你可以从那个门进来,他可以从那边进来,每一个人说法的方便之门,他的角度就有所不同。

  蕅益大师讲《阿弥陀经》的时候,就讲很清楚,说我的讲法跟莲池大师不同,莲池大师说法跟幽溪大师也不同。蕅益大师说,通通都对,经是无量义,既然是开方便门,他说这《阿弥陀经》本来是我们都没有资格说的,那是佛陀甚深的境界。但是没有人说就没有人知道,那只好开方便门,横看成岭,侧看成峰,都见不到庐山真面目,但每一个人都没有离开庐山。莲池大师比喻的更妙:讲经像瞎子摸象,没有一个人把佛陀的真实义讲出来,他摸到象脚,他摸到象的尾巴,他摸到象的头,但是重点是大家都没有离开象。讲法是开方便门,每一个人的开显就有所不同。

  所以有些人在整个生命当中的即空、即假、即中,为了对治你的执着,佛陀会讲空性这一部份,强调色即是空,但是又怕你断灭,空即是色。所以,蕅益大师说:妙答无生,说空说有都是方便。但是你产生执着,统统都是戏论,观念在这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五十阴魔之三十六:计十六有相

净界法师

    辛六、计十六有相

  十六有相,先讲四种法,色受想行,这四种法。这四种法有二种执着,一个是即色即我,色受想行就是我;二、离色即我,离开了色受想行另外有一个我。离色即我有三种,离色即我又一种,就四种了,四种再乘以四就有十六种。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在整个三摩地中,他已经把想阴破坏了,行阴微细的流动相现前。他就在行阴整个无尽流的生命当中产生了计度,他说一个人死了以后,有一种人我相现前,色受想行四种人我相是不能破坏的。

  依止这种人我相而产生一种错误的发心,一种颠倒的发心。

  正明本计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即色即我:他把自己的色身坚固的执着,色就是我,或者受就是我,乃至想行就是我。

  这地方就有个问题了,这样的思想很容易断灭见,因为色就是我,那我色身死了以后,那糟糕了!那一个我就死掉了。我们一般人很容易即阴计我,你的色身死掉了,你就说我要死掉,这是把色受想行四阴当作我,这是第一个,这是比较严重的。

  比较轻微的是,离色即我,色受想行这四种是流动变化的,但是另外有一个我是不变的,这当中有三种情况:

  一、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

  我是很广大的,色阴是很小的,我大色小,色在我中。所以我的色受想行死了以后,我还是在的,我是广大的,一个大我,色存在大我当中,这第一个。

  二、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

  前面是讲大小,这就不讲大小了。说前言,在定中的所缘境随我回复,他感觉到我的行阴是随我而转的,我要它生它就生,我要它灭它就灭,乃至于我出定以后,我对我的色受想行,是完全可以主控的,我要走路就走路,我要休息就休息。所以色是属于我的,我是能受用,色受想行是所受用,是我的眷属,主伴的关系。

  三、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

  我比较小,色受想行四阴比较大,我必须依止四阴当中,我才能够相续的作愿,所以我在色受想行当中,受想行比较大,我就住在里面。

  总而言之,以上四种,都执着人死了以后还有一个自我的相状,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更述转计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从前面我相的人死了以后的自我,他就更加的推论,毕竟烦恼,毕竟菩提,说我的内心有一个杂染的烦恼,也有一个清净的菩提。

  他得到的答案是什么呢?烦恼永远是烦恼,它不会改变的,没有转烦恼为菩提这回事情,菩提永远是菩提。所以我们生命中二种体性,杂染法、清净法是各走各的,彼此不互相抵触,我们顶多把烦恼给压住,我们不能够去断灭它。因为烦恼毕竟是烦恼,菩提是菩提,这二个是不能改变的。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他这地方的意思就是说,真跟妄是独立的,妄想永远是妄想,真如永远是真如,咱们各走各的。

  佛法不是这意思,佛法讲真妄不二,真中有妄,妄中有真。也就是说,你要迷惑,那全体是妄,你要觉悟,那全体是真。所以我们迷惑的时候是全真成妄,你要觉悟的话是全妄即真。我们佛教讲真妄是不二,他这个地方是真就是真,妄就是妄,那这二个永远不能改变。

  总而言之,外道的思想结论只有一句话,就是用心别见。他用他有所得的分别心,分别的去见真理。我们一再强调,真理不能追求,真理只能够在一种看破放下的情况可以体会,不能追求。真理你一追求它,就不是真理,动念即乖,仁者心动,一念方动,乌云遍布。

  外道其实他看到也没有错,他也看到了生,也看到了灭,也看到了有,也看到了无,也看到的增,也看到了减,看到的通通没有错。他错在哪里呢?错在用心别见。你要不追求,一切法是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一切法本来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真理就当下显现出来的,他当下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循业发现,清净本然,清净本然,循业发现,但是你一追求就完了!就什么都不是了。

  这意思就是,法没有错,是心态错误,问题在心态错误。你看外道他所看到的都没有错,他也看到了众生的生相、灭相、有相、无相,但是他想要去追求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真理只能够体会,不能够追求,这大家要知道。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正念真如,要怎么去正念真如呢?

净界法师

    第129卷 讲义293面

  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也就是在正念真如的时候,其实它整个重点有二个:一、破妄,二、显真。破妄跟显真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呢?

  蕅益大师说:如果是一个利根人,他的大乘善根特别强,烦恼也特别淡薄,他可以直接的去开显真如。也就是说,他直接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入一种不思议境,就在一念不生当中,念念的把真如本性给显现出来,这种人不需要经过破妄的过程,他可以直接的正念真如。

  第二种人是钝跟人,就像我们这种人,我们有善根,但是我们有更粗重的烦恼。蕅益大师警告钝跟人不能直接正念真如,要先求破妄再求显真,也就是你在观你内心的时候,不能直接观即空、即假、即中,不可以!要先修空观来破除妄想。修空观来破除妄想,再修假观开显真如的妙用,再修中观入一念不生,它是要有次第的。

  很多人问我正念真如要怎么去正念真如呢?

  我们刚开始不要被这些话所蒙蔽,其实正念真如的下手就是破除妄想,你面对妄想的时候能够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不随妄转念念之间就是在开显真如,就是觅即知君不可见,但是你念念的回光返照不随妄转,不离当处常湛然,它就是念念现前。真如是你本具的,你不用去求的,你越求,它就不是真如。

  所以在这个地方,他整个行阴的障碍都是他要对真如有所求,结果真如就风云变色,变成不是真如。也就是说,在整个行阴十种障碍当中,都是没有直接破妄,就直接要去肯定。所以初心学佛是先修否定法,再修肯定,你对你的妄想要先否定,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先求大死一番,然后彻底的破妄以后才直下承当,否定门入,肯定门出。当我们在自利的时候是否定的,当我们要住持正法,弘法利生的时候,才能够肯定这一念心跟诸佛是不二的。所以你在肯定跟否定的操作当中,你要适当,才不会落入这十种的颠倒邪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五十阴魔之三十七:计八无相

净界法师

    辛七、计八无相。

  这里的无相指的是一种断灭。这八个法指的是什么呢?色受想行,这四阴中它生起之前,他认为是断灭的,他灭除以后也是断灭无相的,所以四乘二就是八种无相的断灭。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这一个人他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他已经把想阴给消灭了,而微细行阴的生灭迁流活动现前。

  于先前所灭除的色受想三阴当中,他生起一种错误的执着。什么执着呢?因为他认为色受想三阴消失了,他经过那么长的时间,他也没看到生起,他就认为一个人死后是断灭无相的。发起这种断灭心,这样的心是违背佛法的实相道理,所以叫做颠倒,以断灭心为本修因,最后的结果是断灭之果。

  这地方是简单的总标,以下各别说明断灭见是怎么生起的:

  正明本计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这个人在定中他看到四大的色阴消灭了,认为身形已经无所依托了。因为色身以四大为依托,能够去创造色身的四大都没有了,那身形消失以后当然也就没有,因为他四大已经被破坏了,色阴被破坏了,所以他认为整个色身已经没有根本,根被拔掉了。

  观其想灭,心无所系。

  我们心的活动是以想为本,于境起相,想阴消灭了,第六意识也就没有依托了,心也就没有根了。

  知其受灭,无复连缀。

  感受消失的时候,我们色心二法这中间就没有一个中间连接传达的地方。你看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内心中间要有一人传递,说,我现在很痛苦,这痛苦的感受要经过受阴。你的色身产生痛苦,产生逼迫,是谁传给你内心呢?是看那个感受,受阴。受阴是色法跟心法之间的一个桥梁,一个连缀的桥梁,现在这受阴被破坏了,色身二法各走各的,你的色身走你色身的,我的心走我心的,二个都没有关系了。

  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

  阴指的是前面色受想三种的阴性既然都消散了,色身也没有根本了,内心也没有根本了,色跟心中间的桥梁也被破坏了,纵然我现在还有一些生理的作用,这个生理的作用指行阴,还可以吃饭、还可以睡觉、走路,这种造作迁流,是靠行阴来维持。但是我心中已经没有感受、没有想法了,活在世上就跟草木一样没有感情。你看草木也是每天长大,但是它没有感受没有想法,就跟我现在一样。这样的一个身心世界在我活着的时候,都是如此的没有感受、没有想法,就像草木。等到我身心世界消失的时候,那更是一种断灭无相的情况。

  他就由此类推,他这样子来加以勘验校对,他就坚定的认为,一个人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身心世界的相貌出来了。因为根被破坏了,好像轮盘,开关被关掉了,只有剩余轮盘的活动。如是循环有八种无相,四阴当中生前是无相,死后也无相,八种无相。

  更述转计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他从这样的死后无相,他就更加一步的转计,说出世间的涅槃、世间的因果这都是不存在的,一切法都是断灭空的,只有一个暂时的名字跟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我们的身心世界终究要归于断灭的。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他认为死后无相,最后他就生起断灭颠倒的邪论。

  这地方在古德的开示说,其实行阴的执着,主要就是四种执着,断、常、空、有。以体性上来说就是断跟常,要嘛就是断,要嘛就是常,在作用上就是空跟有。他这一段所执着的是认为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世间上的生命迟早要断灭的,现在不断灭,死了以后肯定断灭。这样的思想当然就很危险,没有一种相续因果的思想。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五十阴魔之三十八:计八俱非

净界法师

    辛八、计八俱非

  俱非是什么意思呢?他是非有非无,不是有也不是无,双遮有无叫俱非。八个法指的是什么呢?在色受想行四阴当中,都有一个非有非无,加起来就是八个法。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修大乘圆顿止观的人他把想阴破坏了,行阴的流动现前。他在定中看到行阴是存在的,尚未消灭,但是受想是消灭了。所以他在定中等于看到二个东西,看到色阴现前。

  现前是什么?非无。

  他同时也看到他的感受想法被消灭了,是非有。

  所以他这二个是同时看到,他看到以后就产生执着,双计有无,所以他对于存在的行阴,他执着这是有的,对于已经消灭的色受想,他觉得绝对是没有的。所以他就以有无这二个之法,就自体相破。

  什么叫自体相破?他以行阴的有,来破前面三阴的无,安立了非无,以有来建立非无,他同时也以前三阴的无,来破行阴之有,而安立了非有,以无来建立非有。因为他同时看到了色受想的消灭,他也同时看到行阴念念的现前。所以他只好认为,人的生命它不是有,也不是没有,这就死后堕入非有非无的颠到。

  正明本计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他在定中观察已经消灭了色受想当中,虽然见到行阴之有,但是他认为终归不是恒常存在的,所以有中有非有。而在行阴的迁流当中,观无不无,前面的三阴虽然没有了,但是他认为未来终将生起,所以非无。他进一步他说:非有当中有非无,非无当中也蕴藏着非有。如是的辗转循环,穷尽阴界,阴界包括色受想行四阴。他就安立了八种的非相,四阴当中每一个阴都是同时俱足非有跟非无二种相状,所以在整个四阴当中,随举一阴,都认为一个人死后,他是非有非无,是这个相貌。

  什么是生命的本来面目?非有非无。

  更述转计

  又计诸行性迁讹话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他又转计,他不但认为自己的身心世界,他认为一切的万法诸行,一切的有为诸法,它的体性都是迁变虚假的,不真实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是非有非无。

  内心启发通达了悟,他认为一切法,你说它有也不对,说无也不对,虚实失措,非虚非实,含糊笼统,莫衷一是。因为你说它有没有,说有也不对,说没有也不对,这样子的虚实失措。到底它是真实的呢?还是虚妄的呢?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含糊笼统!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他执着一个人死的相貌是非有非无,后际昏瞢,在未来的生命中,可以说是茫然无知,无可道故。所以他认为法是道可道非常道,法是不可以宣说的,你说有也不对,说无也不对,所以你只能够说,不能讲!他认为真理是不能宣说的。这样就堕落外道种性,而迷惑我们的菩提真性,这第八种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这一段可能很多学过唯识的人会产生疑惑,因为唯识的实相正是建立非有非无,唯识的中道实相就是非空非有。那跟这个思想是完全一样,怎么说他颠倒呢?

  这地方的意思,我们加以解释:

  我们在分别一些微细外道的法的时候,你要去读他的弦外之音,他讲这一句话心态是什么?而不是他讲话的内涵,这是很重要的,就是他的心态。

  外道讲非有非无的时候,他的内心是一种昏瞢的状态,他的内心是不决定,他自己是搞不清楚,到底是有?到底是没有?他是昏瞢不清,无可道故。

  佛法讲非空非有是一种方便,是破你有的执着,破你无的执着,他是开方便门而示真实相。这二个是不同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比方说,禅宗有一个公案:有三个好朋友相约去出家,到了一个大道场以后,知客师出来,知客师要出来审查看你发心对不对。问第一个说:你为什么出家呢?他说:我爸爸叫我出家的。啪!打一个香板,你爸爸叫你出家,你一点主张都没有。第二个一看哦!说我爸爸叫我出家不行。第二个出来,知客师问你:你为什么出家呢?我自己要出家的。啪!你自己要出家的,你爸爸没有同意你就敢出家,自作主张。第三个看两个都挨打。第三个上来,你为什么出家?我爸爸想让我出家,我自己也想出家。啪!油头滑嘴!三个都挨打。

  从他所说的法三个应该总有一个是对,因为三种可能性而已,但是结果是三个都挨打。诸位要知道,禅宗打的是你那一念心,不是打那个法,但破其心不破其法。因为禅宗的祖师感觉到你讲一句话的时候,仁者心动,你有攀缘心,你的心没有真正安定下来,打你那个有所得的攀缘心,不是打你说的法。禅宗从来不管你讲什么话,根本不甩你说什么话,但是他会去感觉你的心态是什么。外道讲的话跟佛法完全一样,非空非有,但是外道讲一段话的时候颠倒邪见。佛陀说,非空非有,那是善巧方便。这地方你要清楚,二个人用心不同,一个是在含糊笼统执着的心讲出来,一个是大智慧的佛陀开设方便,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安立的善巧方便,话是一样,但是内涵不同。这地方大家要把它拣别出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五十阴魔之三十九:计七断灭

净界法师

    辛九、计七断灭。

  七,七个处所,外道在禅定当中,他启发了天眼通,看到整个三界当中,他认为有七个处所是断灭的,也就是有七个处所是消失以后,就永远不再生起了。这七个处所指的是三界的七个处所。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这个人的心态:一个人的知见跟这个人过去的个性是有关系的。

  这一个人他在修学止观的时候,把想阴破坏了,行阴生灭的流动现前。现前以后,他在定中看行阴刹那、刹那生灭的相状,但是他于后后无生计度者。

  什么叫后后无?行阴的相貌是生(存在的意思),生了以后又变成灭又没有了,没有以后又生又没有,又生又没有。

  但是这个人他在生跟灭的二种相貌,他只看到后后无,他只看到灭相念念的现前,这个人生相没看到。没有看到的时候,这个人就堕入七种断灭论,这个人看事情会被自己的思想误导,我们说这种人比较悲观,只看到灭相。

  只看到灭相会有什么结果发生呢?产生七种的结果:

  分别其相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

  他就执着在三界当中有七个处所,是消失以后不再生起的。

  或计身灭,指二个处所,身指色身,色身指的是什么呢?包括四大部洲的人民,也包括了六欲天二种的众生,他的色身消灭以后不再生起了,这是二处了。

  或欲尽灭。欲尽灭指的是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地,他欲界的贪欲已经穷尽了,他认为初禅的欲望消灭以后,这三界的欲望永远就消灭了,初禅的欲是断灭。

  或苦尽灭。苦尽指的是二禅,二禅是定生喜乐地,他心中已经没有苦受,以忧为主,忧苦的感受消灭了。

  或极乐灭。极乐指的三禅,离生喜乐地,它是整个有为快乐当中最快乐的,他就认为当三禅的有为快乐消失以后,也终究是断灭。所以三禅殊胜的快乐,也终究要断灭。

  或即舍灭。即舍灭包括了四禅跟四空二个处所。四禅是舍念清净地,是舍念,四空是舍色身,不管舍念舍身都是属于舍。他执着四禅四空的舍心,一旦舍了以后,就永远不再生起了。

  所以他就辗转认为,在三界当中(前面说的七个处所)现前虽然暂时存在,但是终归要消灭,而这个灭了以后就不再生起了,也就是终究要断灭的。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他等于是在整个行阴当中看到了灭相,他没看到生相,跟下一科是完全相反,下一科是比较积极乐观的人,他在生灭当中他只看到生相,这二段是对比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