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研究《大乘百法明门论》的目的

色法——五根的相貌

净界法师

    第二段别释,正式说明五根和六尘的相貌,分成两段来解释:


  眼耳鼻舌身五根,皆第八识相分,而各有二。


  这五根的内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所谓根就是前面说过的依托。前五识必须依托这五根,才能生起了别作用,所以将眼、耳、鼻、舌、身,安立作根,虽然它本身没有了别作用,但是能够为识所依托。而这五根分成二种:


  一者胜义五根:即八识上色之功能,以能发识,比知是有,非他人所能见知。


  所谓胜义五根,五识同依附在色法中五根的胜义根上,是第八识的一种色法功能。比如我们讲眼睛,你看到的眼球是浮尘五根,但是浮根尘不能生识,生识的是内根(胜义根),所以眼识真正所依止的不是眼球,而是胜义五根,也就是类似我们现代人讲的神经系统,是一种微细的四大,非肉眼所能见到的。那怎么知道有呢?以能发识,比知是有,因为它能够发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我们从这个比量得知它的存在。非他人所能见知,它不是一般人所能够见知的、不是肉眼能看见的,但不管再怎么微细,还是属于色法。


  二者浮尘五根:即胜义五根所依托处,乃四大之所合成,众生妄计以为我身,实与外之地水火风,无二无别,均是第八识相分耳。


  浮尘五根就比较粗显,是胜义五根所依托处。前面胜义五根为识所依托,而胜义五根又要依托浮尘五根才能显发出生识。浮尘五根就是很明显的,我们看得到眼睛、眼球,还有耳朵、鼻子、嘴巴、身体等等能够见得到的。我们的胜义五根,就含藏在浮尘五根里面,是四大之所合成,众生妄计以为我身,实与外之地水火风,无二无别,均是第八识相分耳。我们认为这就是我的身体,我就住在身体里面,其实这四大跟外在四大性质一样,所不同的是执持和执受不同而已,都是第八识所变现的。简单说:前五识所依止的是胜义五根,但是胜义五根又依止在浮尘五根里面,所以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不过这地方,浮尘五根跟胜义五根还是有点不同,浮尘五根是属于别业中,有一点共业成分,那胜义五根完全是别业。怎么知道呢?就像我们人的色身,由心识所摄持,生命还在,心识就在──识之所在,命之所在。但是时间到了以后,心识就会离开色身,又到另外一个法界去得果报。医学上有测量过说:一个人刚死那一剎那,重量会降低一点点,有某方面的物质消失了。其实我们死亡的时候,就是心识离开,而心识是没有重量的,这表示什么?你的胜义五根离开了。但是你看这个人眼睛还在、鼻子还在,其实这是浮尘五根,因为共业还在,所以是慢慢消失,而胜义五根完全是你自己自受用,是业力所摄持的。

我们看中国外道─道家,也有它很特殊的法术,过去的奇门盾甲,有一种叫借尸还魂,好比大富长者他的独生子死了,请道家来念咒,找一个贫穷小孩过来,然后把他的神识夺过来,放到他儿子尸体上去,但是这具尸体不能败坏,也不能腐臭。如果作法当中,七七四十九天没有障碍,这个贫穷小孩就死了,然后富家小孩就活过来。但是活过来时,已经不是前面那个心识了。这时候,生命有什么不同呢?你看他的眼睛、鼻子、嘴巴都跟大富长者儿子一样啊,是的,因为你看到的是浮尘五根,所以是一样。但是一个人心识离开以后,胜义五根就消失了,因为那完全是个人的别业,不共于其他人。


  所以说这两个是有差别的──胜义五根完全是你的八识所摄持,浮尘五根你自己在摄持、别人也在摄持,就跟别人有关系。所以死了以后,浮尘五根不会马上败坏,因为别人的心识,还在摄持这个浮尘五根,是慢慢消失掉。但是识的了别,真正所依止的是胜义五根。这是讲到内五根。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色法——六尘的相貌(一)

净界法师

   (十八)



  上一堂课讲到色法,分成二段:前一段讲到内五根,这五根是由第八识所执受,一般我们讲正报,就是我们个人的色身,开出来有眼、耳、鼻、舌、身─五根。这里讲到第二段外六尘─外在六尘,这是讲依报的环境。我们看六尘是怎么生起的,这当中有六段──色、声、香、味、触、法尘。先看蕅益大师的直解:


  就此第八识所变依正二报之相,眼识缘之即名为色。


  这是一个略说,好比眼睛看到一座莲华灯,是红色的,那么这座莲华灯是怎么生起的呢?有二个次第:首先第八识变现依正二报,就是过去世的业力,把莲华灯变现出来。其次,你的眼识不能败坏,就是眼根不能败坏──眼识依止眼根去攀缘莲华灯,取到你个人莲华灯的相貌,这叫作色尘,这是略说,再看下一段广说。


  此色即是眼识相分,乃托第八识之相分以为本质,自于识上变相而缘,喻如镜中之影,未尝亲缘本质色也。


而莲华灯的颜色是怎么来的呢?是眼识的相分。我们讲识有见分、相分,这是能、所──能缘的是见分,所缘的是相分,总之识一活动,一定有一个能缘、一个所缘。眼识的相分是怎么来的呢?托第八识的相分以为本质,其实第八识就是业力,就是一般讲的业识──由于过去的业力,把各式各样、青黄赤白颜色变现出来,也就是第八识之种子所生起的实质色法叫做本质相分。然后我们的眼识去接触本质相分,取到各人的相分──自于识上变相而缘,自己在自己的眼识上变相而缘,这叫影像相分,就像镜中的影像,不得本质,所以说未尝亲缘本质色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唯识的识变理论

净界法师

   这一段我们看附表说明,牵涉到共业跟别业的问题,比较深。


  看附表第三识变理论。所谓识变就是一切万法唯独是我们的心识所变现。一切法无我、无我所。怎会有呢?识变,就是由心识所变现。关于心识所变现,我们分成二段来说明:第一段释名述义,第二段种类差别。


  先看第一段识变这个识,是指八识心王在变现万法时,有二个阶段:第一个是由第八识所变现,然后前六识去攀缘,又再变现一次,它是二重变现。


  先解释第八识变现:第八识先把六根、六尘、六识变现出来。关于第八识阿赖耶识前面有讲过,它是什么相貌呢?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无始时来界,从无始以来,我们就有生命,不是现在才有,过去无量无边的生命,每一期生命,都造了很多善业、恶业、无记业。这个业就是界,也就是种子,这无量无边的业种子,都被第八识保存下来。一切法等依,生命的依正二报,也是由第八识摄藏种子、变现果报。因为第八识有这样的功能,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才能够建立因果法则──有六道杂染的因果,也有出世涅槃的因果。如果没有第八识,生命就不能相续,那么今生的业力就不能延续到来生,业力一断绝,生命就断绝,所以一定要有第八识。正因为第八识保存很多业种子,所以临命终起什么念头就很重要,起善念滋润善种子、起恶念滋润恶种子,这时候就变现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可能是人道的六根六尘六识,也可能是畜牲的六根六尘六识,也可能是天人庄严的六根六尘六识,总之生命体的存在,就有十八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本质境与影像境的不同之处

净界法师



 再看前六识这是属于心法,根、尘是属于色法。那么前六识主要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造业。但是第六识能明了、造业,要有一个所依,也就是它的根——六根,依止六根在六尘境界了别,得到所缘的六尘。


  其实,我们所缘的六尘,刚开始第八识变现的六尘叫本质相分,这是众生共业所变现出来的。譬如说佛桌的莲华灯,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出现呢?是我们共业把它变现出来的。但是共业变现出来的莲华灯,我们不能受用,我们受用什么呢?只是看到影像相分,每个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莲华灯,取到自己的影像。也就是莲华灯是共业──大家的业力把它变现出来,这是本质相分,我们看不到。之后我们去看莲华灯,取到自己眼识里面的影像相分,福报大的人,看莲华灯特别的庄严,福报差的人,看莲华灯比较丑,这是个人的业力关系。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本质相分跟影像相分,好比水,以人的业力,大家看到的都是水,不管是中国人、美国人、印度人、男人、女人看到都是水,但是饿鬼道看到水是火,鬼道的十八界特别粗重,是苦恼的。虽然水是一个本质境,是人的共业把水变现出来的,但是每个人跟水接触的感觉不一样,有些人喝水,觉得特别的甘美,业障重的人,喝这个水就是苦苦的,这是什么呢?影像相分,都是自心所变现起的影子而已,所以说如镜中之影子。

又好比有一尊佛像,万德庄严坐在佛堂中,每个人拿一面镜子去照祂,如果你的镜子是黑的,那佛像印在你的镜子里,是黑黑的,为什么呢?因为你的镜子有问题,本质境并没问题。那么另外一个人,把镜子擦的特别亮,佛像在他的镜子里,又清净又庄严。为什么呢?因为二个镜子不一样。本质相分是众生共业所变现出来的,那为什么每个人看到的未必是一样?是因为眼识之见分,借着第八识所共变之境相(佛像)作本质,然后再变现自己眼识之相分(影像)而攀缘之。


  在《维摩诘经》佛国品里,有讲到一首偈颂,解释天人的境界说: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欲界天跟我们人道一样,有男女、饮食、睡眠的欲望,同一桌吃饭,福报大的人,看到饭菜特别香美,福报少一点的人,就差一点。就像当初行布施,之后你升天,他也升天,大家同在一个法界,但是随各人施心之大小,所感得的饭菜却不一样——随其福德,饭色有异。为什么?福德力不一样,也就是各人的影像相分不一样。所以世间事的确是万般皆是业,都是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境界。这是说明本质境与影像境的不同之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这个在唯识学叫自变自缘!


净界法师

    下面讲到自变自缘,是说境界的本质,是从我们第八识变现出来的,然后前六转识又去攀缘,所以才说万法唯识,一切法不离开识。第八识变现根身和器界出来之后,第六意识去攀缘它,取到自己的影像相分,有时候我们看到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也不好,会接触到这些恶境界,实在不能怪别人,都是自己内心的活动──自己的业力把它变现出来、自己去攀缘它。这个在唯识学叫自变自缘。


  再看这个图──识、根、尘,主要是以识为主,识是了别,但是识要了别,必须依止根,有所依的六根和所缘的六尘。也就是第八识把根尘变现出来之后,前六识依止六根、攀缘六尘,形成各种不同的生命现象。福报大的人根好,看到的六尘也好;福报差的人根不好,看到的尘也不好,十八界很粗重。但是不管是好、是坏,就像是束芦——芦苇一样,本性都是空的,完全是因缘业力的显现而已,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自体。因此福报大的人根尘好,不是永远是好,当福报享尽了,就变成不好,福报差的人,也不是永远不好,只要肯努力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根尘也能够变好。


    所以一切法自性空,随着你所积集的善恶业力不断变化。有些人虽然福报大,一破戒以后,算命术叫破格,生命就会不一样,虽然福报差一点,多积阴德,也会完全不一样。所以根、尘、识十八界自性空,都是由因缘来决定。这是讲到生命现象,不论是能了别、所了别,其实都是个人心识活动而显现的现象。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八识变现的方式有两种——因缘变

净界法师

再看第二段种类差别。


    一切有情,各有八识,而一切识,皆为能变。


    八识变现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因缘变,一是分别变。


  一、因缘变:


    谓随因缘势力故变。即五八识随增上异熟因,即先业为缘,名言实种为因之势力,故变现境相。此境不借能缘之分别力,唯从自种因缘任运而生,有色心之实体实用,即性境摄。


  这一段是从《成唯识论》里面摘录出来的。所谓因缘变,是随着我们善恶业力的因缘变现者,这是总说。再看别释:什么是善恶的因缘呢?即前五识、第八识的相分,都是因缘变,随着增上异熟因,即先业为缘,增上是指强大的势力,我们造了很多业,有一个业的势力最强。什么是异熟因?指过去的善恶业力,是我们得苦、乐果报的助缘,而名言实种为因,我们的思想名言是主因,由因与缘的势力变现者——名言和业力的和合,就把境界变现出来,称为因缘变。


  其实,我们会在三界内、或者在三界外得果报,主要的因素有二个:第一个资粮要够,譬如说我希望升天,如果善业力不够,也是不可能,其次心中的愿力——你的名言、思想。虽然你造了很多善业,但是你发愿不升天,下辈子还要来做人,也可以,就像西藏的仁波切,他们的资粮可以升天,但是他们发愿再来人间,继续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为什么?愿力是主要因素,也就是希望。

佛法修学有圣道门跟净土门,以圣道门的角度来说,菩萨的行愿很重要,也就是你的愿力、菩提心、六波罗蜜资粮很重要。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批注,可以很清楚看到一个消息──净土法门是一种特别法门,蕅益大师说: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往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意思是说:我们希望往生到极乐世界、在莲华里化生,必须具足信、愿、持名三资粮,重点是─净土法门是他力门、果地教,强调感应道交,所以佛号念多少,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如果没有信愿,对阿弥陀佛没有皈依的心、没有真实的通身靠倒,三心两意,一下子念佛、一下子又修其他法门,修了半天,内心还存着想要在三界得可乐果报,那么就算你佛号念到什么程度呢?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力量有这么大啊,还是不能产生感应道交、不能往生。


  相反地,一个人信愿具足,临终十念乃至一念,就算资粮很少,只是一句佛号而已,但是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还是可以跟阿弥陀佛大悲心相应。为什么?因为有真切信愿。这个法门不是一般能理解的,因为全仗佛力,如印光大师说的,它是佛力加被法门。佛陀的功德,本来就存在法界,你要跟佛陀的功德感应,就必须不断串习──对弥陀的皈依和往生的愿力。所以站在往生净土来说,名言实种就比较重要,必须要有愿力。总之,我们会在三界得果报、或是往生净土,就有这二个因缘:一个是业力,一个是愿力。

第三小段总结:


    此境不借能缘之分别力,唯从自种因缘任运而生,有色心之实体实用,即性境摄。


    这种境界的出现(因缘变),完全没有掺杂个人的分别心,过去的业力是什么、就出现什么,这时候分别心还没有生起,只是自己的善恶种子,加上过去的愿力,显现出来,有色心之实体实用,为性境所收摄,这叫做因缘变。换句话说,我们的六识依止六根攀缘六尘,第一剎那叫因缘变,这时候所受用的果报,原原本本完全是个人过去的业力。第二念之后就不是了,就跟个人的分别心有关,这时候境界又会有变化。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