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研究《大乘百法明门论》的目的

八识的相用——第七意识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第七意识蕅祖的批注:

  此之意根,从无始来,内缘第八识见分,虚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名为末那识。

  意根是指第七意识,第七意识从无始劫以来,它的明了性不像第六意识那么广泛─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第七意识的活动非常保守,就做一件事,什么事呢?内缘第八识见分,虚妄执为实我、实法,意思是说:第七意识明了性,它从无始劫以来,就是向内攀缘第八识的见分(第八识的明了性),然后虚妄执着这就是真实的我、真实的法。

  这里,有一个要注意的地方就是虚妄这两个字,也就是说我们的第六意识,感觉有一个我的存在,其实这不是第六意识想出来的,是因为第七意识的活动。第七意识是第六意识的根,第六意识要依止根才能生起了别。无我的真理通于凡圣,只是凡夫看不到因缘法的真相。换句话说,本来是无我的,是我们的第七意识虚妄执为实我、实法,是第七意识想出一个我的相貌出来。但是第七意识没有修习止观的力量,它只是执我,但不能造业,所以非得要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才能把这种虚妄的我执、法执给消灭掉。

  修行很简单,就是要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

  虚妄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虚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名末那识。末那也就是染污的意思,它是染污识。梵语末那,此翻译为意,有的地方说是染污意。什么是意呢?恒审思量,为性相故,恒就是恒常,第七意识的作用是恒常、没有间断地起现行,不像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活动范围很广、造业力很强,但是第六意识有时候活动、有时候不活动。第七识恒常起现行,所以是恒,其次审,它能够深入的观察、思惟度量为它的性相。

  在《八识规矩颂》中说: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这个恒审思量我相随,它恒审思量以后,就在一切法毕竟空当中,想出一个我的相貌──哦,我的生命体有一个我,这个我是谁呢?第八识,第八识就是我的常住真心,因此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使令我们不论白天或晚上颠倒妄想,因为有一个我,所有好的东西都要归于我,所有恶的东西我都不要。你有这样的心情、为了保护我,就很难不造业了。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所以我们都做一些虚妄不实的事。没有我,你去保护谁呢?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这里要注意的是:前六转识是以第七意识作染净依,即:六转识依染法或净法,全依末那识清净与否,所以六转识叫第七末那识为染净依。换句话说:第七意识是清净,前六识都清净,第七意识是染污,前六识都染污。第七意识恒审思量这个染污的我,没有消灭,你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去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善业,都变成有漏,都会被它染污了。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

  我们看讲表(二)─第七识的业用:

  《识论》云:契经说无想有情,一期生中,心心所灭,若无此识,彼应无染。谓彼长时无六转识,若无此意,我执便无,乃至故应别有染污末那,于无想天,恒起我执。由斯贤圣,同诃厌彼。

  《成唯识论》上说:在大乘的经典中,无想天的有情众生(就是第四禅舍念清净地),他在五百大劫的寿命当中,因为高深的禅定,把第六意识的心王及心所都停止了,如果没有第七意识的染污,这时候这个无想天人就是清净了。也就是说,要是没有学习《唯识》,我们很容易认为为什么会造恶事呢?因为我的第六意识,我的心有问题,只要把第六意识停下来,一切都解决了。事实上,你把前六意识停下来,第七识还是染污,所以假设没有第七意识,那么这个人就应该清净了。

  谓彼长时无六转识,若无此意,我执便无,乃至故应别有染污末那,于无想天,恒起我执。无想天人他在这么长的寿命当中,已经没有前六转识粗的分别,假设没有第七识的存在,这个时候我执便无,就入圣位了。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因为当他无想天果报尽的时候,他还是会堕落,并没有出离三界,可见应该另外有一个染污的末那,还在继续的恒审思量我相随。所以说由斯贤圣,同诃厌彼。一切的贤圣都诃责、厌恶无想天的果报。

  当第六意识不起分别时,我们也可以──不思善、不思恶,明静不动。但是你这不思善、不思恶,假设不是和我空、法空的智慧相应,很可能只是一种禅定的境界,就是一种止的境界。在止的境界里,虽然暂时也能把第六意识的分别停下来,让你感觉到好像没有烦恼了,但事实上不然,因为你无量无边的烦恼,都蕴藏在微细的第七意识我里面,只是被高深的禅定给压住了─如石压草。等到禅定被破坏,烦恼又从我生出来─春风吹又生,杂染烦恼又滋长起来了,所以没有修我空、法空观来破除第七意识,只是把第六意识停下来,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既然还有一个我执,那根本不是阿罗汉啊!

净界法师

    在《付法藏因缘传》中,有讲到优婆鞠多尊者他是一位大阿罗汉,他住处的附近有一位比丘,叫善见比丘。这位比丘善修禅定、持戒很清净。他能够从初禅、二禅、三禅修到四禅,但是不欢喜看经典,结果就将四禅误以为是四果。因为四禅舍念清净定的境界,已经没有快乐、痛苦的感受,五受当中的苦、乐、忧、喜都停下来,只剩舍受──不苦亦不乐、无喜亦无忧,这种感觉跟涅槃很接近,只是这时候不是真正跟我空、法空相应,还是有我执存在。这时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他就以为自己是阿罗汉,无学位了。当然,他是有禅定资粮的人,你想要劝他,不是那么容易。

  这时候,优婆鞠多尊者,入定观察到这位比丘起增上慢心。他就善巧想出一个办法:在禅定当中现神通,使令虚空出现一个凶相,这个凶相通知龙王十二年内不准下雨,这个凶相,人间也看到了。大家就很紧张,十二年不下雨这问题很严重,很多人就祈雨、祷告,婆罗门教就请婆罗门的师父祈雨、佛教徒也请他的师父祈雨,但是不管信仰什么、怎么祈雨,凶相就是不消失。

  最后,大家没办法了,因为那时候优婆鞠多是第一上座,只好请优婆鞠多尊者出来主持祈雨法会。优婆鞠多尊者说:这件事情我不能作!信众就问说:尊者,您是我们佛教的第一上座,你不能作,谁能作呢?他回答说:住茅蓬的善见比丘能作!大家就赶紧请善见比丘出来主持祈雨法会。因为善见比丘跟龙王的交情很好,他去问龙王说:你为什么不下雨呢?龙王说:天空中出现这个相状,我就不能下雨。这时候优婆鞠多尊者,就偷偷的把这个相状给消失掉。诶,龙王就下雨了,大家就很欢喜:啊呀!你看,善见比丘一祈雨就下雨了,真是不得了!优婆鞠多尊者不能作到,你看善见比丘办到了!本来他是住茅蓬的比丘,结果很多人为他盖庙、皈依他,他就有很多的法眷。

  有一次举行一个法会,优婆鞠多尊者和善见比丘都去参加。优婆鞠多尊者虽然法眷很多,但是他故意带了很少的弟子。在会场,善见比丘的眷属,在家、出家的弟子很多,内心就很欢喜:你看,我的眷属比你多!无形中就生起了慢心。我们讲禅定的境界──透过禅定我们可以把三界的贪、瞋烦恼伏住,但是这个慢心是通于三界,很微细、难断、不易破坏,所以有禅定的人,只要还在凡位,一定都有慢心。当他没有所缘境,这个潜藏在心中的慢心还不会活动。问题是,在整个法会进行当中,善见比丘的慢心一直在活动。像我们这样心粗的人,对于慢的微细活动,很不容易发觉到,但是善见比丘是一个证得四禅的人,当法会结束之后,当天晚上他一观察:诶,我是一个阿罗汉,是无我、无我所,怎么会起慢心呢?慢是一种人我相的比较心,既然还有一个我执,那根本不是阿罗汉啊!他内心就很恐慌、非常紧张,误以为自己证得阿罗汉了,这时候赶紧跑去跟优婆鞠多尊者发露忏悔。优婆鞠多尊者便诃斥他,并告诉他修我空、法空的智慧,结果也成就阿罗汉了。其实优婆鞠多尊者是用这样的因缘,使令他生起慢心的活动,让他知道自己还没有证得阿罗汉,只得四禅而已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其实十二因缘的无明,就是我执、法执!

净界法师

    《宗镜录》云:创入道者,此意须明。是起凡圣之因,宜穷体性,乃立解惑之本,可究根源。迷之则为人法执之愚,悟之则成平等性之智,于诸识内,独得意名,向有漏中,作无明主。不间不断,无想定治而不消,常审常恒,四空天避而还起,虽有覆而无记,不外执而内缘,常起现行,能蔽真而障道,唯称不共,但成染而润生。是以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源。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则何尘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断惑之门,斯为要矣!

  创入道者,此意须明。这是总标,标出第七意识的重要。刚开始修学圣道的人,对第七意识这个思量的相貌,要特别了解。为什么呢?再看第二段,详细的说明第七意识的形相。

  是起凡圣之因,宜穷体性,乃立解惑之本,可究根源。那么,第七意识的形相,这个思量是凡圣的差别所在,我们应该好好去了解它的体性。它的习性就是思量,它在有漏位是思量我、法二执,在圣位是思量二空平等之理,都是思量。乃立解惑之本,可究体性。所谓解惑之本,就像绳子打一个结,你要从中间去解开,而不是往两边拉扯,会愈拉愈紧。如果我们不修我空观、法空观,只是苦行──不吃饭、不睡觉,没有把中间的结解开来,那也是无益的苦修,问题不在于吃不吃饭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对治第七意识的我执、法执。

  迷之则为人法执之愚,悟之则成平等性之智。当我们迷的时候,是思量我、法二执,悟的话,就成就平等性智。

  于诸识内,独得意名。因为在八识当中,它的思量功能特别强大,所以独得意名。

  向有漏中,作无明主。在凡位当中,它就是无明。其实十二因缘的无明,就是我执、法执。

  不间不断,无想定治而不消,常审常恒,四空天避而还起。它的功能是没有间断、恒常起现行,无想定的禅定也无法调伏它。高深的禅定,只能够调伏前六识粗的心识,不能使令第七意识恒审思量停下来,不可以,除非用我空、法空的智慧去对治。

  常审常恒,四空天避而还起。它的恒审,四空天的禅定也不能转变它。

  虽有覆而无记。它是有覆,但是无记。

  不外执而内缘。不向外,而是向内攀缘第八识。

  常起现行,能蔽真而障道。它能够遮蔽真如而障碍圣道。所谓蔽真而障道就是在解释有覆这二个字,它遮蔽真如,障碍你修学圣道。

  唯称不共,但成染而润生。它是第六意识的不共所依,是成染而润生──滋润三界的生死。三界的生死,主要是我执、法执产生的,无量无边的业力要靠无明来滋润。

  前面这段文,是在解释第七意识的形相,以下结示劝修,永明延寿大师慈悲告诉我们:是以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源。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则何尘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断惑之门,斯为要矣!

  我们想要超越三界的尘劳,一定要知道方法,不是盲修瞎练。将施妙药,先候病源,吃药之前,要先知道这个病是从哪里生起的。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好好的去细意推寻,冥心就是静下心来,好好的根据佛陀的圣教量,去观察第七意识的思量,那么何尘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所以说断惑之门,斯为要矣!

  意思是说:佛法的修学,有些是共于世间的善法,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前面五度是共世间的善法,一般世间的宗教团体,也能够做前面的五度,但是般若波罗蜜是不共外道的,唯独只有佛法才有,要对治第七意识我执、法执这种生死根本,唯有佛法有这样的传承法门,其他外道都没有这样的传承,而这个是最重要的!单是修习苦行、持戒、禅定啊,再大的苦行、禅定,也只能把第六意识粗的分别,暂时停下来,而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第七意识的那个思惟,你是停不下来的!不是你用苦行、禅定就能够把第七意识的我执、法执停下来,不可能!唯一方法就是修我空观、法空观,才能够对治它,所以这地方才说:断惑之门,斯为要矣!

  你说你要断除烦恼,断除烦恼不是说一个一个把烦恼都断了──贪烦恼也断了、瞋烦恼也断了、六根本烦恼、二十四个随烦恼都断了,不是这样。佛陀是要我们把烦恼的根给切断,那个根就是我。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六祖大师说:有一个我啊,就会引生很多的烦恼,所以这地方讲断惑之门,斯为要矣!说出了第七意识的重要性,虽然它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但是它很麻烦─恒审思量我相随,一再去思惟、度量第八识的见分,然后虚妄的执为实我,使令我们在三界里面,永远不能解脱,就是第七意识的问题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八识的相用——第八识

净界法师

    前六识,时起时灭,喻如水波。第七末那,无始相续,妄执我法,喻如水流。阿赖耶识,则喻如水。

  蕅益大师将八识分成三类,把它的形相,用水跟波来做比喻:

  一、前六识,时起时灭,喻如水波:前六识有时候起现行、有时候不起现行。它有五种情况不起现行:入无想定;得到无想天的果报,无想报;睡眠的时候如果不作梦;第六意识也不活动,闷绝;还有一个是灭尽定;五种情况不起现行。它有时候起现行、有时候不起现行,就像水波,有时候起波浪,有时候不起。水波也是表示形相很粗的意思,第六识它的了别性最粗。

  二、第七末那,无始相续,妄执我法,喻如水流:第七意识的末那,它是相续的一直起现行,虚妄执为实我实法,就像水流,这个形相就比较微细了,不是我们能够观察得到的。

  三、阿赖耶识,则喻如水:那么第八阿赖耶识的形相就更微细了,就像水一样。

  我们从水波、水流跟寂静的水,可以看出这八个识的粗细情况。

  第八识:梵语阿赖耶,此翻为藏。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

  这是最微细的心识,那么第八识也是无记的。它有两个名称,一个阿赖耶,一个异熟,这地方是指阿赖耶。阿赖耶翻成中文叫做藏,就是摄持不失的意思,它能够把种子摄持不失,也能够把一期的果报摄持不失,这个我们待会再来解释。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因为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功能,所以叫做藏。这是解释它的名称,再看它的功能:

  若无此识,则根身是谁执受,器界是谁变现,一切善恶漏无漏种,是谁摄受。

  前面讲到阿赖耶识翻成中文叫藏,藏就是摄持不失,那么它摄持什么呢?摄持因跟果。就着果报来说,它能够摄持一期生命的根身──正报是它执受的,依报的器界也是它所变现的。也就是我们今生得到人的果报,一切正报、依报─万法唯识,是谁变现的?就是第八识变现出来的。第八识变现出来之后,它还能够摄持、保持不失,这是第一个功能,摄持果报。第二个,一切善恶漏无漏种,是谁摄受?那么前七转识所造的善业、恶业,是谁在摄受呢?也是第八识把它摄受。所以第八识摄持不失,等于是二件事,第一个:摄持果报不失,第二个:摄持业种不失。

  我们看下面这段文,举例子来说明第七、八识的存在:

  且如吾人疲倦熟睡,梦想俱无之时,前六转识,俱不现起,若无此识,岂不同于死人。既无梦无想仍非死人,验知必有此第八识与第七识微细我执,仍自俱转。

  意思是说:小乘法不安立第七识、第八识,只安立七十五法,没有第七跟第八识,这样有什么过患呢?因为当我们疲倦熟睡时,这时候前六转识都不活动,如果说我们的心识只有前六识,那这个人不就死掉了?因为只有六识,六识都不活动,那么万法唯识,生命是由识所执持,这时候心识不在,这个人就是死了。但事实上不是如此,因为这个人还会再醒过来,表示这个人还没死。既然没有死,一定有心识的摄持,表示一定有一个更微细的第七识、第八识存在,是这个意思。

  然此第八识,决非实我实法,虽然第八识的形相很微细,但是我们也不要以为它是实我、实法。为什么呢?若是实我实法,应常无变异。如果它是真实的自我跟真实的法,就不随因缘业力而变化,它应该是没有变化的啊,不管是执持业力、或是变现果报,都不应该会变化。它变现人,就永远是人,但事实不然。

  而此识者,乃从先世引业所招,名异熟果,既从业招,便非常住。又善业则感天人乐报,恶业则感三涂苦报。往来六道,犹如车轮,变形易貌,曾无一定,岂是实我实法哉!

  事实上,我们看第八识,是前七转识所造的业力去熏习它,然后把前七转识的业力保存起来,既然受业力的熏习,就会有变化。举一个例子来说:好比你前七转识造善业,第八识就变现一种天人安乐的果报,如果前七转识造恶业,第八识的执持,就会变现三恶道的苦恼果报。众生的生命,在六道中就像车轮滚动一样,有时候在上、有时候在下,就在生灭变化中延续下去。第八识也是这样,一下子变现出人天、一下子变现出三恶道,变形易貌,曾无一定,可见得它也是因缘所生法,随因缘而变化,那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以它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法。

  我们看附表第五,补充说明第八识的业用,是《成唯识论》的一首偈颂:

  第三、第八识业用: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成唯识论》解释第八识的功能叫做藏,它能摄持二件事:

  第一个、摄持无始时来界,这个界是指种子──前七转识所造的善业种子、恶业种子、有漏种子、无漏种子,通通都被保存在第八识。

  第二个、摄持一切法等依,一期生命的果报,也是第八识所摄持。

  因为有第八识的执持,因此而有诸趣以及涅槃的出现。就是因为这一切杂染的因果──六趣的果报跟清净的涅槃,都必须要有第八识,假设没有第八识,业力就没得保存。因前六识是有时候起现行、有时候不起现行,你要第六意识保存业力,要是它不起现行,这些种子就丢掉了。而第七意识虽然恒常相续,但第七意识也不保存种子,它只做思量的功能。所以一定要建立第八识异熟、摄藏的功能,才能保存我们所有的业力、也能保存我们戒定慧的功德,而创造出染净的因果来,这样才能够建立因果的相续。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净界法师

    再看一个问答:

  问: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阿赖耶识是我们整个生命的一个本体,它执持业力、又变现果报,那么它的形相到底是断灭呢?还是常住呢?看以下的回答。

  答:非断非常,以恒转故。

  这是总标──它既不是断灭、也不是常住。为什么?因为它有二个功能:一个是恒,一个是转。以下就详细解释恒跟转的内容。

  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

  先解释第八识恒的功能。什么是恒呢?就是第八识无始劫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第八识的相貌一类相续,它是无记的,不起善也不起恶,而且恒常起现行,没有休息的时候。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这是总相,以下分成二类:

  首先,看它的果报:它能够是界趣生,施设本故,它是三界、六趣、四生整个果报的根本,这些果报是谁变现的呢?是第八识变现的。其次,性坚持种,令不失故,它的体性很坚固,因为它能够把种子保存下来,使令不失。简单说:这个恒,从果报来说,它能够保存一期的果报,从因地来说,它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使令不失。所以它有恒常、相续的功能,它不断灭。

  再看转的功能:

  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

  第八识,它还有一个转的功能,所谓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它不断的受熏,因为前七转识从来没有闲住啊,一直在造业,那些业的功能一直在熏第八识,那么第八识它是受熏的,所以这时候念念之间,剎那剎那生灭,有时候善的功能增加、有时候恶的功能增加,看我们精进或者懈怠,就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说是念念生灭,前后变异。

  就从果报来说:因灭果生,非常一故,第八识执持一期的果报,就一期的生命来说,它能够使令它不失不亡。好比我现在打了一个佛七,七天之内积集很多信愿持名、清净无漏的功德,但是我并没有到极乐世界去,为什么呢?因为第八识把这个果报给摄持住了。你过去曾经造作五戒十善,这个业力还在、还没有消失掉,所以不能马上到极乐世界去。虽然它能够摄持这一期的果报,但是这个果报还是会变化,等这一期的果报生命结束之后,它又换另外一个果报,就是因灭果生。这是从一期的生命来说,它是变化的。

  其次,从剎那来说:其实我们的身心果报,从微细来说,剎那剎那的变化,比如说我现在的心情很好,其实你讲这句话的时候,是前一剎那的你,当你讲完这句话,不管是内心的分别、外在的四大,都已经不是刚刚那个果报了。就像我们看电影,影片的速度很快,一片一片过去,看起来好像相续,其实它是一个接一个。第八识在释放业力的时候,我们的身心剎那剎那变化,因为业力也是剎那剎那变化,有时候身体情况非常好,因为这时候善的力量强,有时候恶的力量强了,身体情况就不太好。有时候心情好、有时候心情不好,为什么呢?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因为我们所摄持的种子,也是各式各样,有善业的种子、有恶业的种子,各式各样的种子都有,所以它会转变,这是约果报来说。从因地来说:可为转识熏成种故,业力种子也是不断的变化,你要是精进用功,第八识的善种子就加强,要是懈怠放逸,第八识恶的种子就增长。

  总结: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成唯识论》─

  第八识的功能,这个恒表示它不断灭,不管是保存果报、保存业种子,它永远不会使令它失掉。转表非常,但是虽然不断灭,也不是常住。举一个譬喻说:就像是一个急速的水流,不常又不断。那么生命的因果法则,法尔如是,不是上帝创造,本来就是如此,不是任何人创造出来的,这就是宇宙生命的真相──不常又不断!

  以上是八识心王的简要说明。最后做一个总结,这八识可以简单分成三类:

  一、前六识主要功能是了别,当然主要还是在第六意识,但是它有时候还需要前五识的帮忙,才能造业,是了别、造业的作用。

  二、第七意识有思量的功能,生起我执、法执。

  三、第八识是异熟功能,有保存业力、变现果报的功能。

  所谓八识的功能,主要是指这三类。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八识心王主要的三个功能!

净界法师

    第七卷

  本论里面讲到百法,分成了五位,就是有五个种类,第一个心法跟第二个心所有法,都是属于有明了性的心识活动。前面讲到心法,是探讨八识心王,这八识心王主要分成三个功能来说明:

  第一、是了境的功能:这个功能是指前六识,前六识能够了别六尘的境界,也就是以第六意识为主,夹带前五识,广泛的在六尘境界活动。假设是在杂染的六尘活动,就创造很多的恶业,假设是在清净的六尘──佛、法、僧的境界活动,就创造很多的善业。所以前六识能够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里,创造善业、恶业、无记业,这都是属于了境,能够了别六尘境界,而这种了别功能,也包含造业的意思。

  第二、是思量的功能:这个思量是指第七识。前面的六转识在造业的时候,没有一种我的分别,到第七识的思量──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这个第七意识它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它就是恒审思量,向内去攀缘第八识见分的明了性,执着以为我。说:这个前六转识造善、造恶,是谁造的呢?是我造的。换句话说,我的执着是从什么地方生起的呢?就是第七意识思量的功能,在一切法无我当中,把这个我的相貌创造出来,这是第七意识的功能─思量。

  第三、是异熟的功能:这是指第八识。第八识它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它的异熟功能主要做二件事:第一个,把前七转识所造的业力给保存下来。前七识不能保存业力,这时候第八识就把前七识所造的善业、恶业、无记业,通通保存下来,这是第一个功能。其次,它还能够把这些业力,变现成果报──一期的生命果报。这就是第八识的异熟功能。

  总之,这八识的主要功能就是:第一个了境,第二个思量,第三个异熟,由于这三种功能在内心运转活动,使令生命不断的相续下去,所以说万法唯识就是这个道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