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研究《大乘百法明门论》的目的

其实十二因缘的无明,就是我执、法执!

净界法师

    《宗镜录》云:创入道者,此意须明。是起凡圣之因,宜穷体性,乃立解惑之本,可究根源。迷之则为人法执之愚,悟之则成平等性之智,于诸识内,独得意名,向有漏中,作无明主。不间不断,无想定治而不消,常审常恒,四空天避而还起,虽有覆而无记,不外执而内缘,常起现行,能蔽真而障道,唯称不共,但成染而润生。是以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源。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则何尘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断惑之门,斯为要矣!

  创入道者,此意须明。这是总标,标出第七意识的重要。刚开始修学圣道的人,对第七意识这个思量的相貌,要特别了解。为什么呢?再看第二段,详细的说明第七意识的形相。

  是起凡圣之因,宜穷体性,乃立解惑之本,可究根源。那么,第七意识的形相,这个思量是凡圣的差别所在,我们应该好好去了解它的体性。它的习性就是思量,它在有漏位是思量我、法二执,在圣位是思量二空平等之理,都是思量。乃立解惑之本,可究体性。所谓解惑之本,就像绳子打一个结,你要从中间去解开,而不是往两边拉扯,会愈拉愈紧。如果我们不修我空观、法空观,只是苦行──不吃饭、不睡觉,没有把中间的结解开来,那也是无益的苦修,问题不在于吃不吃饭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对治第七意识的我执、法执。

  迷之则为人法执之愚,悟之则成平等性之智。当我们迷的时候,是思量我、法二执,悟的话,就成就平等性智。

  于诸识内,独得意名。因为在八识当中,它的思量功能特别强大,所以独得意名。

  向有漏中,作无明主。在凡位当中,它就是无明。其实十二因缘的无明,就是我执、法执。

  不间不断,无想定治而不消,常审常恒,四空天避而还起。它的功能是没有间断、恒常起现行,无想定的禅定也无法调伏它。高深的禅定,只能够调伏前六识粗的心识,不能使令第七意识恒审思量停下来,不可以,除非用我空、法空的智慧去对治。

  常审常恒,四空天避而还起。它的恒审,四空天的禅定也不能转变它。

  虽有覆而无记。它是有覆,但是无记。

  不外执而内缘。不向外,而是向内攀缘第八识。

  常起现行,能蔽真而障道。它能够遮蔽真如而障碍圣道。所谓蔽真而障道就是在解释有覆这二个字,它遮蔽真如,障碍你修学圣道。

  唯称不共,但成染而润生。它是第六意识的不共所依,是成染而润生──滋润三界的生死。三界的生死,主要是我执、法执产生的,无量无边的业力要靠无明来滋润。

  前面这段文,是在解释第七意识的形相,以下结示劝修,永明延寿大师慈悲告诉我们:是以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源。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则何尘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断惑之门,斯为要矣!

  我们想要超越三界的尘劳,一定要知道方法,不是盲修瞎练。将施妙药,先候病源,吃药之前,要先知道这个病是从哪里生起的。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好好的去细意推寻,冥心就是静下心来,好好的根据佛陀的圣教量,去观察第七意识的思量,那么何尘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所以说断惑之门,斯为要矣!

  意思是说:佛法的修学,有些是共于世间的善法,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前面五度是共世间的善法,一般世间的宗教团体,也能够做前面的五度,但是般若波罗蜜是不共外道的,唯独只有佛法才有,要对治第七意识我执、法执这种生死根本,唯有佛法有这样的传承法门,其他外道都没有这样的传承,而这个是最重要的!单是修习苦行、持戒、禅定啊,再大的苦行、禅定,也只能把第六意识粗的分别,暂时停下来,而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第七意识的那个思惟,你是停不下来的!不是你用苦行、禅定就能够把第七意识的我执、法执停下来,不可能!唯一方法就是修我空观、法空观,才能够对治它,所以这地方才说:断惑之门,斯为要矣!

  你说你要断除烦恼,断除烦恼不是说一个一个把烦恼都断了──贪烦恼也断了、瞋烦恼也断了、六根本烦恼、二十四个随烦恼都断了,不是这样。佛陀是要我们把烦恼的根给切断,那个根就是我。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六祖大师说:有一个我啊,就会引生很多的烦恼,所以这地方讲断惑之门,斯为要矣!说出了第七意识的重要性,虽然它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但是它很麻烦─恒审思量我相随,一再去思惟、度量第八识的见分,然后虚妄的执为实我,使令我们在三界里面,永远不能解脱,就是第七意识的问题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八识的相用——第八识

净界法师

    前六识,时起时灭,喻如水波。第七末那,无始相续,妄执我法,喻如水流。阿赖耶识,则喻如水。

  蕅益大师将八识分成三类,把它的形相,用水跟波来做比喻:

  一、前六识,时起时灭,喻如水波:前六识有时候起现行、有时候不起现行。它有五种情况不起现行:入无想定;得到无想天的果报,无想报;睡眠的时候如果不作梦;第六意识也不活动,闷绝;还有一个是灭尽定;五种情况不起现行。它有时候起现行、有时候不起现行,就像水波,有时候起波浪,有时候不起。水波也是表示形相很粗的意思,第六识它的了别性最粗。

  二、第七末那,无始相续,妄执我法,喻如水流:第七意识的末那,它是相续的一直起现行,虚妄执为实我实法,就像水流,这个形相就比较微细了,不是我们能够观察得到的。

  三、阿赖耶识,则喻如水:那么第八阿赖耶识的形相就更微细了,就像水一样。

  我们从水波、水流跟寂静的水,可以看出这八个识的粗细情况。

  第八识:梵语阿赖耶,此翻为藏。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

  这是最微细的心识,那么第八识也是无记的。它有两个名称,一个阿赖耶,一个异熟,这地方是指阿赖耶。阿赖耶翻成中文叫做藏,就是摄持不失的意思,它能够把种子摄持不失,也能够把一期的果报摄持不失,这个我们待会再来解释。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因为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功能,所以叫做藏。这是解释它的名称,再看它的功能:

  若无此识,则根身是谁执受,器界是谁变现,一切善恶漏无漏种,是谁摄受。

  前面讲到阿赖耶识翻成中文叫藏,藏就是摄持不失,那么它摄持什么呢?摄持因跟果。就着果报来说,它能够摄持一期生命的根身──正报是它执受的,依报的器界也是它所变现的。也就是我们今生得到人的果报,一切正报、依报─万法唯识,是谁变现的?就是第八识变现出来的。第八识变现出来之后,它还能够摄持、保持不失,这是第一个功能,摄持果报。第二个,一切善恶漏无漏种,是谁摄受?那么前七转识所造的善业、恶业,是谁在摄受呢?也是第八识把它摄受。所以第八识摄持不失,等于是二件事,第一个:摄持果报不失,第二个:摄持业种不失。

  我们看下面这段文,举例子来说明第七、八识的存在:

  且如吾人疲倦熟睡,梦想俱无之时,前六转识,俱不现起,若无此识,岂不同于死人。既无梦无想仍非死人,验知必有此第八识与第七识微细我执,仍自俱转。

  意思是说:小乘法不安立第七识、第八识,只安立七十五法,没有第七跟第八识,这样有什么过患呢?因为当我们疲倦熟睡时,这时候前六转识都不活动,如果说我们的心识只有前六识,那这个人不就死掉了?因为只有六识,六识都不活动,那么万法唯识,生命是由识所执持,这时候心识不在,这个人就是死了。但事实上不是如此,因为这个人还会再醒过来,表示这个人还没死。既然没有死,一定有心识的摄持,表示一定有一个更微细的第七识、第八识存在,是这个意思。

  然此第八识,决非实我实法,虽然第八识的形相很微细,但是我们也不要以为它是实我、实法。为什么呢?若是实我实法,应常无变异。如果它是真实的自我跟真实的法,就不随因缘业力而变化,它应该是没有变化的啊,不管是执持业力、或是变现果报,都不应该会变化。它变现人,就永远是人,但事实不然。

  而此识者,乃从先世引业所招,名异熟果,既从业招,便非常住。又善业则感天人乐报,恶业则感三涂苦报。往来六道,犹如车轮,变形易貌,曾无一定,岂是实我实法哉!

  事实上,我们看第八识,是前七转识所造的业力去熏习它,然后把前七转识的业力保存起来,既然受业力的熏习,就会有变化。举一个例子来说:好比你前七转识造善业,第八识就变现一种天人安乐的果报,如果前七转识造恶业,第八识的执持,就会变现三恶道的苦恼果报。众生的生命,在六道中就像车轮滚动一样,有时候在上、有时候在下,就在生灭变化中延续下去。第八识也是这样,一下子变现出人天、一下子变现出三恶道,变形易貌,曾无一定,可见得它也是因缘所生法,随因缘而变化,那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以它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法。

  我们看附表第五,补充说明第八识的业用,是《成唯识论》的一首偈颂:

  第三、第八识业用: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成唯识论》解释第八识的功能叫做藏,它能摄持二件事:

  第一个、摄持无始时来界,这个界是指种子──前七转识所造的善业种子、恶业种子、有漏种子、无漏种子,通通都被保存在第八识。

  第二个、摄持一切法等依,一期生命的果报,也是第八识所摄持。

  因为有第八识的执持,因此而有诸趣以及涅槃的出现。就是因为这一切杂染的因果──六趣的果报跟清净的涅槃,都必须要有第八识,假设没有第八识,业力就没得保存。因前六识是有时候起现行、有时候不起现行,你要第六意识保存业力,要是它不起现行,这些种子就丢掉了。而第七意识虽然恒常相续,但第七意识也不保存种子,它只做思量的功能。所以一定要建立第八识异熟、摄藏的功能,才能保存我们所有的业力、也能保存我们戒定慧的功德,而创造出染净的因果来,这样才能够建立因果的相续。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净界法师

    再看一个问答:

  问: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阿赖耶识是我们整个生命的一个本体,它执持业力、又变现果报,那么它的形相到底是断灭呢?还是常住呢?看以下的回答。

  答:非断非常,以恒转故。

  这是总标──它既不是断灭、也不是常住。为什么?因为它有二个功能:一个是恒,一个是转。以下就详细解释恒跟转的内容。

  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

  先解释第八识恒的功能。什么是恒呢?就是第八识无始劫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第八识的相貌一类相续,它是无记的,不起善也不起恶,而且恒常起现行,没有休息的时候。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这是总相,以下分成二类:

  首先,看它的果报:它能够是界趣生,施设本故,它是三界、六趣、四生整个果报的根本,这些果报是谁变现的呢?是第八识变现的。其次,性坚持种,令不失故,它的体性很坚固,因为它能够把种子保存下来,使令不失。简单说:这个恒,从果报来说,它能够保存一期的果报,从因地来说,它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使令不失。所以它有恒常、相续的功能,它不断灭。

  再看转的功能:

  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

  第八识,它还有一个转的功能,所谓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它不断的受熏,因为前七转识从来没有闲住啊,一直在造业,那些业的功能一直在熏第八识,那么第八识它是受熏的,所以这时候念念之间,剎那剎那生灭,有时候善的功能增加、有时候恶的功能增加,看我们精进或者懈怠,就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说是念念生灭,前后变异。

  就从果报来说:因灭果生,非常一故,第八识执持一期的果报,就一期的生命来说,它能够使令它不失不亡。好比我现在打了一个佛七,七天之内积集很多信愿持名、清净无漏的功德,但是我并没有到极乐世界去,为什么呢?因为第八识把这个果报给摄持住了。你过去曾经造作五戒十善,这个业力还在、还没有消失掉,所以不能马上到极乐世界去。虽然它能够摄持这一期的果报,但是这个果报还是会变化,等这一期的果报生命结束之后,它又换另外一个果报,就是因灭果生。这是从一期的生命来说,它是变化的。

  其次,从剎那来说:其实我们的身心果报,从微细来说,剎那剎那的变化,比如说我现在的心情很好,其实你讲这句话的时候,是前一剎那的你,当你讲完这句话,不管是内心的分别、外在的四大,都已经不是刚刚那个果报了。就像我们看电影,影片的速度很快,一片一片过去,看起来好像相续,其实它是一个接一个。第八识在释放业力的时候,我们的身心剎那剎那变化,因为业力也是剎那剎那变化,有时候身体情况非常好,因为这时候善的力量强,有时候恶的力量强了,身体情况就不太好。有时候心情好、有时候心情不好,为什么呢?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因为我们所摄持的种子,也是各式各样,有善业的种子、有恶业的种子,各式各样的种子都有,所以它会转变,这是约果报来说。从因地来说:可为转识熏成种故,业力种子也是不断的变化,你要是精进用功,第八识的善种子就加强,要是懈怠放逸,第八识恶的种子就增长。

  总结: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成唯识论》─

  第八识的功能,这个恒表示它不断灭,不管是保存果报、保存业种子,它永远不会使令它失掉。转表非常,但是虽然不断灭,也不是常住。举一个譬喻说:就像是一个急速的水流,不常又不断。那么生命的因果法则,法尔如是,不是上帝创造,本来就是如此,不是任何人创造出来的,这就是宇宙生命的真相──不常又不断!

  以上是八识心王的简要说明。最后做一个总结,这八识可以简单分成三类:

  一、前六识主要功能是了别,当然主要还是在第六意识,但是它有时候还需要前五识的帮忙,才能造业,是了别、造业的作用。

  二、第七意识有思量的功能,生起我执、法执。

  三、第八识是异熟功能,有保存业力、变现果报的功能。

  所谓八识的功能,主要是指这三类。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八识心王主要的三个功能!

净界法师

    第七卷

  本论里面讲到百法,分成了五位,就是有五个种类,第一个心法跟第二个心所有法,都是属于有明了性的心识活动。前面讲到心法,是探讨八识心王,这八识心王主要分成三个功能来说明:

  第一、是了境的功能:这个功能是指前六识,前六识能够了别六尘的境界,也就是以第六意识为主,夹带前五识,广泛的在六尘境界活动。假设是在杂染的六尘活动,就创造很多的恶业,假设是在清净的六尘──佛、法、僧的境界活动,就创造很多的善业。所以前六识能够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里,创造善业、恶业、无记业,这都是属于了境,能够了别六尘境界,而这种了别功能,也包含造业的意思。

  第二、是思量的功能:这个思量是指第七识。前面的六转识在造业的时候,没有一种我的分别,到第七识的思量──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这个第七意识它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它就是恒审思量,向内去攀缘第八识见分的明了性,执着以为我。说:这个前六转识造善、造恶,是谁造的呢?是我造的。换句话说,我的执着是从什么地方生起的呢?就是第七意识思量的功能,在一切法无我当中,把这个我的相貌创造出来,这是第七意识的功能─思量。

  第三、是异熟的功能:这是指第八识。第八识它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它的异熟功能主要做二件事:第一个,把前七转识所造的业力给保存下来。前七识不能保存业力,这时候第八识就把前七识所造的善业、恶业、无记业,通通保存下来,这是第一个功能。其次,它还能够把这些业力,变现成果报──一期的生命果报。这就是第八识的异熟功能。

  总之,这八识的主要功能就是:第一个了境,第二个思量,第三个异熟,由于这三种功能在内心运转活动,使令生命不断的相续下去,所以说万法唯识就是这个道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

净界法师

    以上是一个大纲说明,以八识心王来解释生命的相续。以下心所有法,就讲得更微细了,它也是属于心法,是相应于八识而起的心理活动。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前面的八识心王有八个,这个心所有法,有五十一个。天亲菩萨把这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分成了六大类:第一个是属于遍行有五个心所,第二个别境也是五个心所,第三个善心所有十一个心所,第四个烦恼有六个心所,第五个随烦恼有二十个心所,第六个不定有四个心所,这个心所的体性不决定─不决定是善、也不决定是恶,有这六个阶位。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批注:

  心所有法,亦名心数。与心相应,如臣随王,如仆随主,故名心所也。此应甚多,今略明六位五十一者,举相用之最著者言耳。

  这一段,把心所的安立,做一个解释。

  首先,标出名称──心所有法,这是玄奘大师新的翻译,罗什大师旧的翻译,叫做心数,所谓心数就是指内心的差别功能。我们内心的活动是很复杂的,《唯识学》为了让我们了解内心的活动状态,把内心的每一个功能,都安立一个名称,叫做心数─内心的差别数目,这是罗什大师旧的翻译。

  再看第二段,解释它的意义:与心相应,如臣随王,如仆随主。玄奘大师在《成唯识论》中,提出以下三个意义来做解释,因此而安立做心所有法:

  第一、恒依心起:是说这五十一个法,恒常依止八识心王而生起。换言之,心所有法不能单独活动,一定要依止八识心王才能够生起活动。

  第二、与心相应:它的主要意义就是在这里。蕅益大师说与心相应的心是指八识心王。什么叫相应呢?就是和合随顺。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现在念佛,能念的是第六意识的心王,所念的是阿弥陀佛名号。那么在念佛的过程当中,不只是第六意识在活动,第六意识跟佛号一接触,它会带动很多的心所,起码你有信心的心所,还有惭愧心,以及精进的力量,那么也可能会带动无贪、无瞋、无痴……这些心所就跟心王和合、经常在一起,而且相应─和合随顺。又什么叫随顺呢?就是第六意识去攀缘佛号,心所有法也攀缘佛号,它们的所缘境是一致的,同时去攀缘一个境界。如果第六意识不攀缘佛号,去攀缘其他境界,那么心所也会跟着第六意识去攀缘其他境界。所以它依止第六意识心王生起之后,就跟着第六意识心王去活动,不离开第六意识心王,这叫做与心相应。

  第三、系属于心:是说这些心所,它是系属于自类的心王。就像第六意识有相应的心所,眼耳鼻舌身都有相应的心所,每一个心王都有它相应的心所。比如说我们看这个莲花灯,这时候我们内心的状态,起码有二个心王在活动,第一个是眼识,眼识就带动它的心所─可能是善的心所,欢喜的念头出现。第二个是第六意识的心王,也在分别这个莲花灯,那么第六意识心王,也有它相应的心所。每一个心所都有它各自系属的心王,换句话说,每一个心王夹带各自的眷属活动,是不能混滥的,所以说是系属于心。

  关于心所有法,玄奘大师说有这三个意义: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以下蕅祖讲出一个譬喻:如臣随王,如仆随主,就像臣子跟着国王,臣子不能有意见,国王到哪里,臣子就跟到哪里,也像仆人跟主人一样,仆人也是没意见的,主人到哪里,仆人就跟到哪里。这是从臣王、仆主的关系,看出心王跟心所的关系。

  此应甚多,今略明六位五十一者,举相用之最著者言耳。当然,我们内心的活动很复杂,净土宗的祖师说,我们一天当中,念头的生灭就有八亿多个,相当复杂,不可能每一念头都安立一个名称,只能简单把它分成六个种类,举出最明显的五十一个功能来说明而已,就是把比较明显的作用举出来,使令我们能够了解内心的状态。这就是心所的数目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心所有法——遍行有五(一)

净界法师

    前面我们把心所的名称、意义跟数目,做一个简要说明,以下正式各别来解释心所的内容。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这是第一组心所有五个,我们看蕅祖的解释:

  具四一切,名为遍行。

  先解释遍行的名称,为什么安立这五个心所为遍行呢?因为它有四种一切。所谓遍,就是普遍,行就是活动。也就是它的活动范围很普遍、没有限制,它的普遍有四种情况:

  第一个、一切性

  谓遍于善、恶、无记三性。

  这五十一个心所,有些心所善、恶、无记三性是有限制的,比如说惭愧的心所一活动,一定是善性的,它的体性是决定的,贪、瞋、痴的烦恼一活动,一定是恶性的,无论表面上你做得多好──布施、持戒,只要内心有贪、瞋、痴的活动,那就是恶法。贪、瞋、痴跟惭愧,它们的体性都是决定的,决定是善、或者决定是恶。而这五遍行,它的体性不决定,它能够跟善相应,也能够跟恶相应,跟善相应就帮助善法,跟恶相应就帮助恶法。

  第二个、一切地

  谓遍于三界九地。

  这五十一个心所,有些心所并不能普遍于三界,我们举一个─瞋烦恼,只有欲界才有,在粗重的散乱心才有瞋烦恼,色界、无色界,也有贪烦恼、痴烦恼、慢心、嫉妒心,但是一个有禅定的人,绝对不能有瞋心,一动瞋心,禅定就会被破坏掉,所以瞋跟定这两个不能在一起。

  第三个:一切时

  谓遍于有漏、无漏、世、出世时。

  这是说:它遍于一切时——时间。你在有漏位有五遍行,入了圣位也有五遍行。它通于一切凡圣的内心,凡夫的有漏心、圣人的无漏心,都有五遍行,这是它的特色,遍一切时。

  第四个:一切心

  遍与八识心王相应也。

  这五十一个心所,有些心所可能不跟某一个心王活动,是不普遍的。而这五遍行,它能够普遍的跟八识和合──能够跟前六识和合、跟第七识和合,也能够跟第八识和合,遍一切心。

  就是:遍一切性、遍一切地、遍一切时、遍一切心,故名五遍行。简单说,只要你一起心动念、动一个念头,一定具足五遍行,除非你内心处在一种寂静涅槃的状态、一念不生的境界。你动一个念头,首先出现的,就是五遍行,因为它普遍在一切时间、空间、有漏、无漏的范围里面活动,这个心所是很特别的。这是把五遍行心所的性质,做个拢总解释,以下各别解释它们的性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