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正邪之别 阿含经概说

正邪之别 阿含经概说





《增一阿含经》三○八经 白话:

佛陀在只树给孤独园向比丘们说道 :「如果有人心中充满了邪见,诸多邪见聚集在他的心里,会变成什么形相呢?」

比丘们回答 :「佛陀是诸法之王,诸法之尊。善哉! 世间最尊贵的佛陀! 请您向我们解说其中的奥义,我们听闻之后,必定遵照佛陀的指示,欢喜奉行。」

佛陀说 :「你们专注的聆听,细细的思惟。」

比丘们从佛受教,不约而同的回答 :「是的,佛陀!」

佛陀说 :「有五件事情,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住在邪见的思想里。

一、应该笑的时候不笑,大家在聚会,所有的人都欢喜谈笑,只有心生邪见的人不笑。

二、所有的人都很欢喜,而邪见的人不欢喜。

三、有人受苦、伤残,遭逢zai 难,应该要以慈悲心去帮助,而邪见的人没有慈悲心。

四、人难免会因做错事而感到惭愧羞耻,但是邪见的人没有羞耻心。

五、闻善言不着意,也是最严重的一种。每当人家讲好话、道德的话、慈悲的话、爱护的话、有益的话,邪见的人都不留心,甚至听不进去。

从这五种迹象可以判定,此人心里隐藏着不正确的思想见解。

佛陀说 :「也有五件事,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住在正确的思想观念里,哪五件事呢?

一、应该笑的时候与大家同欢。

二、所有的人都很欢喜时,要随喜赞叹。

三、有人受苦,遭逢zai 难,感到悲,并以慈悲心去帮助。

四、做错事情感到惭愧羞耻。

五、听到好话、有道德的话、慈悲的话,都能专注、用心的受教,这才是一个正常的人。比丘! 应当舍离邪见,安住于正确的思想见解当中。


启示:

「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是不会谩骂的,但是经典里记载佛陀也会教训许多愚痴的人。譬如「你不知惭愧」「不知苦恼」「愚痴」; 还有一种比较严重的话就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好比一个气急败坏的人骂另一个人 :「你不是人!」

什么叫做非人呢? 非人就是邪见的人,不正派的人。譬如那些不合群的人、唱反调的人、性格偏激的人、嫉妒的人,都是属于非人


佛陀的遗教

《长阿含游行经》:

佛陀年老体衰,犹如旧的车子终究是要败坏的。

佛陀在娑罗双树之间的床座上吉祥卧,很多弟子围在佛陀的四周,大家都是揩鼻抹泪。这时,风息林静,鸟兽没有鸣声,树木的皮流出水滴,百花都萎谢凋零,整个世间都现出寂寞萧条的现象。

佛陀心如止水,和平常说法没有两样,静静的向诸比丘弟子们做最后的遗教 : 「我涅槃以后,所有释迦种族的人民,欲求佛道者,应当允许出家受具足戒; 如果有异学外要来求佛道者,也可以让他出家受具足戒,不过要先让他诵习四个月的佛法经典,观察他是否真心要学道出家。」

这时,阿难合掌长跪向佛陀请示 :「佛陀灭度后,像阐逆这样恶口的人,应该要怎么对待他? 佛陀住世的时候,大家都以佛陀为师,佛陀涅槃以后,我们依什么安住? 佛陀住世的时候,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槃后,佛法经典结集如何叫人起信?」

佛陀慈祥的回答道 :「像阐逆这样不顺威仪,不受教诫的人,你们不要和他来往,对要和他共事,应该默摈置之。佛陀涅槃以后,应以波罗提木叉为师; 应以四念处为安住; 结集经典,应在一切经首安置『如是我闻』。」

佛陀继续说道 :「比丘! 如果你们对佛、法、僧三宝,还有疑问的,应该赶快提出来问,现在正是时候。」诸比丘们一个个默然。

佛陀如是三问,比丘们还是默然无语。只有阿难在这个时候,打破沉默 :「我相信在座的大众,对佛、法、僧三宝,都怀有净信心,没有一个比丘对佛法存有怀疑。」

佛陀很是欣慰的说 :「我也知道,今此大众中,连最小的比丘都已见道,不会堕落恶趣,再经七次投胎转世,就能了尽苦际,进入安稳清净的涅槃境界。比丘! 佛陀就是以不放逸才自致正觉的,你们也应当精勤才是。比丘们! 无量众善,以不放逸而得,一切万物都是无常无我的,这是我对你们的最后说法。」

佛陀为一千二百位比丘一一记别所得道果之后,四周一片寂静,顷刻间佛陀已进入初禅,从初禅起,入二禅。从二禅起,又入三禅......。当佛陀要进入四禅般涅槃时,大地震动,诸天、世人皆大惊怖,佛陀的光芒照遍日月光明所照不到的地方。


启示:

佛陀的遗教像一口洪钟,响彻云霄,警醒世人的迷茫。佛陀最后的遗教,教导我们对佛经法语要有「如是我闻」的亲炙; 对恶人的侵犯要用「默摈置之」来处理; 生活中应严守戒律,「以戒为师」; 身心的安住要有「四念处」的观照。佛陀的遗教历久而弥新,佛陀的遗教不因时空的转换而有改变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陀是人吗?

《杂阿含经》一一六○经 白话:

有一天,佛陀独自走到迦帝聚落和堕鸠罗聚落之间的大树下,席地静坐。

当时,有位香姓婆罗门也随从佛后,走在同一条路上,他走着走着,忽然看到地上印着佛陀的足迹,竟有千辐轮相,他十分惊讶,心想 : 我有生以来,还不曾见过如此庄严的千辐轮相,难道他不是人吗? 我要循着足迹追踪,一探究竟。

婆罗门满心渴望,循路前进,发现足迹的尽头有个人正在静坐。婆罗门好奇地向前问讯,仔细观察佛陀。他发现佛陀容貌庄严,身光巍巍,宛如金山耸立。

婆罗门战战竞竞的问佛说 :「你是天吗?」

佛陀安详地回答 :「我不是天。」

「那你是龙吗?」

「我不是龙。」

「你是夜叉吗?」

「我不是夜叉。」

「你是干达婆吗?」

「我不是干达婆。」

「你是阿修罗吗?」

「我不是阿修罗。」

「那你是迦楼罗? 紧那罗? 摩睺罗伽吗?」

「我都不是。」

婆罗门心慌意乱的说 :「那你是人罗?」

佛陀回答:「我不是人。」

婆罗门满脸狐疑,敲敲脑袋 :「那么......你一定是非人?」

佛陀微笑地回答 :「我也不是非人。」

婆罗门瞪大眼珠 :「那么你究竟是属于哪一类?」

「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都是烦恼的众生。我已破除一切疑惑,超越生死的轮回,是出离三界的圣人。因此,我不是其中的任何一类众生。但是,我也是父母所生的躯体,却不是烦恼的普通人; 宛如白净的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我经历多劫的勤苦修行,现在己获得究竟的成就,所以我应该被称为佛陀。」


启示:

佛陀是人,但佛陀不是普通的人。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踨,神通广大,本领高强的神仙; 也不是你向他求什么就有什么的万应公。佛陀有出生的时间、地点,更有生养他的父母。他是经过多年的勤苦修行,终于成为一位大智大觉的完人。

佛陀出生在人间,成长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佛也在人间,他的人格已经到达圆满的境地。他解脱了世间上一切的束缚烦恼,他是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模范


何谓比丘?

《杂阿含经》一一五七经 白话:

有一天清晨,佛陀着衣持钵,由只树给孤独园进入舍卫城乞食。当时,有个年老的婆罗门也摄杖持钵,家家行乞。这个婆罗门远远地就看见佛陀,他心里想 :『佛陀摄杖持钵,家家乞食,我也摄杖持钵,家家乞食,我和佛陀都是比丘。』

当佛陀走近婆罗门的时候,佛陀就以偈语劝说 :「所谓比丘,不是剃除须发,也并非沿街托钵就是比丘 ; 不能远离世俗,受持在家法也不能算是比丘。不执着功德,不造作恶业,秉持中道的行持,对于任何事情,内心无所畏惧,才能算是比丘。」

婆罗门听了佛陀的开示,当下就体会佛陀的意思,欢喜踊跃作礼而去


出家的真义

《杂阿含经》四九经 白话:

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僧团的比丘起了纷诤,佛陀就责备教训他们。之后,佛陀摄举衣钵,进入安陀林中树下静坐,佛陀一个人静静的思惟 : 方才大众当中有诤论事,我责怪比丘们,但是那些年少的比丘出家未久,没有善知识、大德的教导,万一生起退悔的心,愁忧不乐,可怎么办! 我应该对诸比丘生慈悯心,再回去教化他们。

当时,大梵天王知道了佛陀的心念,立刻前往精舍,召集比丘们晋见佛陀,这时,诸比丘们面有愧色的来到佛前礼足之后,退坐一旁。

佛陀告诉比丘们 :「出家人,卑下活命,剃发持钵,家家乞食,就好像被禁锢一样。为什么要这样呢? 因为要追求胜义,要度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善男子! 你们是因为被王贼驱使才来出家的吗? 是因为背负债务才来出家的吗? 还是因为恐怖,害怕失去性命才来出家呢? 难道你们不是为了要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才来出家吗?

比丘们说 :「是的,佛陀!」

佛陀说 :「既然你自是为求胜义而来出家,为什么这当中有有愚痴凡夫,生起贪欲染着,嗔恚暴燥,懈怠懒惰,失念不定,诸根迷乱的现象呢? 这就好像才从粪坑救出来的人又再次掉入粪坑,以粪洗粪,从暗入暗一样,你们既然已经舍离诸种恶业,怎么能再造恶业呢?」

佛陀继续说道 :「比丘们! 有三种不善觉法,那就是贪欲觉、恚觉、愚痴觉,这三种不善觉由『想』而起。『想』有贪欲想、恚想、愚痴想等无量不善想。要如何灭尽? 应于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系心,住无相三昧(对一切法皆无想念,亦不可见,为与灭谛之灭、净、妙、离四行相相应的三昧。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三有为相之十相),修习再修习,不善法就会从是而灭。」

「善男子! 善女人! 信乐出家,修习无相三昧是通达甘露涅槃的门户。」



启示:

出家人是出离家庭生活,剃落须发,穿着坏色衣,求解脱世间忧苦,专心修持净行的修道者。

《遗教经论》云 :「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食。」

《大庄严法门经》说 :「菩萨出家者,非以自身剃发名为出家,非以自身守护律仪名为出家; 若能广起四无量心,安置众生,是名出家。」凡欲出家者,必先生起善法之心,而后从师剃除须发,披着袈裟,受持戒法。

《摩诃僧只律》举出太小、太老、负债者、外道等二十六种不被允许出家的条件。

《大宝积经》说明在家与出家之间的得失,譬如在家尘污多,出家妙好; 在家束缚,出家无碍; 在家摄恶,出家摄善; 在家怯弱,出家无怯; 在家顺流,出家逆流。

《大智度论》也阐明在家与出家有行道难易的分别,譬如居家欲专道业,则家业废,故为难; 若出家离俗,绝诸纷乱,一向专心行道,故为易。

《瑜伽师地论》亦揭示出家功德胜、在家多过患。

星云大师说 :「出家有十二种好处。一、集体成就; 二、助缘很多; 三、多种学习; 四、即刻拥有; 五、世界广阔; 六、少欲知足; 七、心无碍; 八、意不颠倒; 九、远离恶缘; 十、清净自在; 十一、禅悦法喜; 十二、多采多姿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4-2-2 15:50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利养之害

《杂阿含经》一○五二经:

阿阇世王受到提婆达多的神通幻术所诱惑,每天派遣官兵送五百桶美食供养他和他的党羽。不久,提婆达多等人便生起慢的心,并且计划脱离佛陀的僧团,另外再成立一个组织。

佛陀听到弟子们向他报告这件事情,很平静的说 :「提婆达多已经无可救药了。你看! 芭蕉和竹、芦结了果实之后,就会败亡,驴子一旦怀孕,也会死去。人也是如此,人一旦贪着利养,就会自行腐败,离苦难也就不远了。提婆达多再不反悔,自以为乐,就要长夜受大苦难,你们千万不要和他一样贪着利养。」

果然,没有多久提婆达多和他的党羽个个都因为贪着利养,心生慢,口出恶言,身行恶事,而受到陷入地狱或身发恶疮而死的现世报。


启示:

恭敬、利养,都是出家修道的障碍,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就一再告诫,贪求名声远闻与利养资生之具,会增长贪、嗔、痴三毒与财、色、名、食、睡等五欲烦恼。

名闻利养是修道者的障碍,是修行人不能证得无上正觉的陷阱。过去的祖师也曾开示僧团大众要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遵、利和同均,这六和敬的思想,就是在破除对名闻利养的执取。

当代高僧星云大师,在「怎样做个佛光人」的信条里,开示佛光人 :「不私收徒众、不私蓄金钱、不私建道场、不私交信者、不私自募缘、不私自请托、不私置产业、不私造饮食。」藉此保护僧团的大众


沙门以何为生?

《杂阿含经》四九九经 白话:

当佛陀居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佛陀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也在这里。

有一天,尊者舍利弗晨朝着衣持钵,进入王舍城乞食,正当乞食完毕,坐在树下食用托钵而得的食物时,有个名叫净口的外道出家尼,刚好路过。净口外道看到舍利弗尊者坐在树下饮食,就好奇的问道 :「沙门也吃饭吗?」

舍利弗回答 :「是啊,沙门也吃饭。」

净口外道很想了解出家人求食的方法。于是问 :「沙门是自己耕作营生吗?」

舍利弗 :「不是的。大姊!」

净口外道又问 :「那么是以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之术,求得衣食而活命吗?」

「不是的。大姊!」

「难道出家人可以曲媚显贵,通使四益,借巧言令色而活命?」净口非常疑惑。

「不是的。大姊!」

「那么是学种种咒术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

「不是的。大姊!」

净口外道有点不耐烦 :「我方才问沙门饮食吗? 你答我 :『是』我问仰口食吗? 你答 :『不』下口食、方口食、四维口食,你都回答 :『不』如你所说,有什么意义吗?」

舍利弗这时候才说 :「大姊! 所有沙门、婆罗门如果以低少的知识或不正当的手段,来换取信者的布施而生活,这种行为叫做『下口食』; 如果沙门、婆罗门观察星象之吉凶,邪命求食者,叫做『仰口食』; 假如沙门、婆罗门曲媚显贵,通使四方受托办理他人的私事,借巧言令色而求活命,这是『方口食』; 如果沙门、婆罗门观察星历以种种咒术、卜算吉凶,或观察男女体相而邪命营生,这叫『四维口食』。大姊! 我从不堕此四种邪命而求饮食。大姊! 我以法求食而生活,所以我说不为这四种邪命而饮食。」

净口外道听了舍利弗一番解说之后,非常欢喜,称谢而去。当净口外道走到王舍城的里巷内时,逢人就赞叹 :「沙门释子以正当的方法营生,以清净的行为谋取生活所需; 你们如果有人想要布施供养,应该要布施给释姓沙门弟子; 如果想要得到福报,可从沙门释子处播种福田。



启示:

佛陀在临入涅槃之前,最后遗教说道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交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

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沙门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

沙门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

沙门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蓄积。」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4-2-2 15:35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去除恐怖

《杂阿含经》九七二经:

佛陀在跋耆人间游化,沿途走到毗舍离国,住在猕猴池则的重阁讲堂。

当时,毗舍离国有许多商旅要到怛刹尸罗经商旅行,众多商旅听说佛陀已经到了毗舍离国的重阁讲堂,都纷纷前往佛陀居住的地方,他们稽首佛足之后,退座一面,听闻佛陀的开示。

其中一个商人,从座位起来合掌顶礼,他代表大众向佛陀提出请求:“佛陀,我们这些商人,再过不久就要到怛刹尸罗经商,在远行之前,希望佛陀与僧团的大中,明天能接受我等的供养。”

佛陀默然应许,商旅们欢喜感谢佛陀接受他们的邀请,于是他们高兴的离开重阁讲堂,各自还家备办种种清静美妙的饮食以及甘露井水,并为佛陀敷设上好的床座。在晨朝时分,派遣使者前去恭迎佛陀以及僧团的大众蒞临。

佛陀与僧团比丘著衣持钵,来到诸商旅聚集的地方,一一就座完毕。商旅们亲手供养净美饮食给佛陀以及比丘僧众。食毕洗钵讫,诸商旅纷纷拿着小椅子坐到佛陀座前,恭聆佛陀的说法。

佛陀告诉商旅们:“当你们旅行在旷野之中,如果有恐怖,心惊毛竖的现象,要提起正念。一、要念如来事,念佛的正觉功德是世间最尊贵的智慧者、无畏者,心中的恐怖就能消除;二、要念法事,也就是念佛陀所说的正法,是与真理相契得法,是不取不著的法门,是解脱的法门,能离炽然;三、要念僧事,佛陀的弟子勤修善法、正法、解脱法,是世间的大福田。能作如是思想,心中就有依靠,恐怖就能去除。

毗舍离的商旅,听到佛陀对他们讲说心中最为挂碍,急想知道的事情,都非常欢喜,他们认为佛陀是一个善于观机逗教的导师。



启示:

佛陀在其他经典中也曾对比丘们说过,如果比丘在空闲的树下、空旷的房舍里面坐禅,如果心中生起恐怖,感到心惊毛竖,也是一样要提起正念,念念佛事、法事、僧事,恐怖就能即时消除


四圣谛的可贵

《杂阿含经》三九四、三九七、四○○经:

佛陀在波罗泰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对比丘们说 :「如果世间没有阳光和月亮,大地就会一片漆黑。如果佛陀不在世间说法,转四谛*轮,世间就会黯淡无光。

如果比丘不能如实认识四圣谛的真实义理,只是随顺他人的讲说,就譬如那棉花球会随着风吹而东飘西散; 反之,如实了知四圣谛的义理,不随他人言说,就如铜墙铁壁般的坚固,任何力量也不可挪动。

假如我们请问年寿百岁的老人 :『你希望听闻佛法吗? 但是要付出代价! 那就是每天早上要忍受百枪刺身的痛苦,中午、傍晚时分也都要各受百枪刺身的痛苦,如是每天要受三百枪之苦,一直活到百岁,你愿意吗?』老人回答愿意为听闻佛法而忍受种种痛苦。为什么? 因为人生在轮回的过程中,有时地狱,有时畜牲,有时饿鬼,无时不在受苦。我们就是万死千生的在三恶道中吃苦受罪,也不定能听闻佛法啊!

所以,比丘! 我们不要以终身受三百枪刺身为痛苦,如果对四圣谛还没有如实了知者,应当精勤方便,生起增上心。」


启示:

四圣谛,指苦、集、灭、道,种正确无误的真理。苦、集、灭、道,是圣者的知见。四圣谛是原始佛教的教义大纲,是佛陀最初的说法。

四圣谛依次称为 : 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的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的果与因; 即世间有漏的果为苦谛,世间有漏的因为集谛,出世间的无漏的果为灭谛,出世间无漏的因是道谛。

四圣谛的意义是 :

一、苦 : 指身心受到苦恼逼迫的状态。实实人间的本质都是苦,不论有情、无情,万事万物。

二、集 : 招聚的意思。审实人间一切烦恼惑业,能招集三界生死的苦果。

三、灭 : 寂灭。审实断隐苦的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槃的境界。

四、道 : 指能通达的道路。审实灭苦之道,就是正见、正思惟等八正道。依此八正道修行,就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的境界。

四圣谛是佛陀成道后,在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轮的说法,是生死解脱的方法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4-2-2 15:34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以何为力?

《杂阿含经》七○四、七○五经:

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告诉比丘们 :「这世间有八种人展现八种力量。所谓自在王者力、断事大臣力、结恨女人力、啼泣婴儿力、毁訾愚人力、审谛黠慧力、忍辱出家力、计数多闻力。」

「身为万人之上的君主国王,以权贵为力量,表现出来的是豪势的态度,所以势大威严就是国王的力量;

大臣以办事的才能展现他的力量;

女人想要表达一件事情之前,会以娇的态度,引起他人的注目,进而取得她的诉求。另一方面,女人为爱欲烦恼系缚,一旦所求不能顺遂,便转爱为恨,以结恨为力;

孩童想要获得玩具或父母的疼爱时,会以啼哭吵闹博取大人的同情。婴儿仰赖父母的呵护,当父母不在身边时,顿时失去依怙,所以,啼哭吵闹就是婴儿的力量;

愚笨的人碰到事情没有能力解决,便以破坏毁谤他人为力量;

智慧的人以观前顾后,审谛因缘果报为力量;

有宗教修养,行持佛道的比丘们,对人恭敬,以谦下心与人沟通,忍辱精进就是他们的力量;

而多闻的人,则常常展现思惟算计的能力。」



启示: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基本官能和力量,这个能力,因我们性向发展的不同而有差异。

法藏菩萨在因位时,以大慈悲心发起四十八大愿为誓愿力,所以成佛后,能摄受称念弥陀圣号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而证悟宇宙真理,圆满万行的大觉佛陀世尊,是以大智慧、大慈悲为饶益有情的力量。因此我们想要成就什么,就必须培养正确正当的能力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依自性光明

《杂阿含经》六五二经:

尊者舍利弗在摩竭提那罗聚落因病涅槃,这期间由均陀沙弥瞻视供养。

有一天,均陀沙弥担持衣钵,捧着舍利弗尊者的舍利,来到王舍城找阿难尊者,他禀白阿难 :「尊者! 我的亲教师舍利弗尊者已经涅槃,我捧着舍利以及衣钵前来......。」

阿难听到尊者舍利弗涅槃的消息,非常的难过,顿时感到四方黯淡,失去了光明,由于悲伤过度,阿难的身体几乎失去平衡,也失却了往日的辩才。他神情黯淡的来到佛前,向佛陀禀告内心的悲痛。

肃穆的佛陀慈悲地问道 :「阿难! 那舍利弗是持所受戒身而涅槃的吗? 是持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而涅槃的吗?」

「不是的。佛陀! 圣者平日修持的功德不会随着他的涅槃而消失。」阿难回答。

佛陀又问 :「舍利弗会随着我成等正觉之后所说的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而涅槃的吗?」

「不会的。佛陀! 虽然舍利弗所受戒身乃至道品法,不会随着舍利弗的涅槃而消失,但是舍利弗持戒多闻、少欲知足、常行远离、精勤方便、摄念安住,一心正受、捷疾智慧、无等智慧,智宝成就,能视、能教、能照、能喜舍、能赞叹,时常为众说法。所以,我为珍惜佛法的原因,为听受佛法者,感到忧愁而苦恼。」

「阿难! 你不要愁忧苦恼,因为一切法的生起、作用、转换和消失,都是败坏之法。要让一切法不坏,那是不可能的。一切所爱念的东西,皆是乖离之法,不可常保。譬如一棵大树,根、茎、枝、叶、花、果茂盛,大的枝干先折断; 又譬如大宝山,大山岩先崩落。如来大众眷属,大声闻众,先般涅槃。阿难! 你不要愁忧苦恼,再过不久佛陀也要涅槃。你应当依靠自性灯的光明、依靠法灯的光明、不要依靠其他灯的光明啊!」佛陀殷殷咐嘱。

「什么叫做叫依自灯明? 依法灯明? 莫依异灯明?」阿难擦干脸上的泪水,正念聆听佛陀的教诲。

佛陀说 :「比丘作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精勤方便,正知正念,调伏世间贪爱,就是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启示:

佛陀在涅槃会上教诫弟子 :「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明示弟子应依仗自力,依正法修学,依自己的佛性。自己身心的当体,即是正法涅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