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谈谈深入学习入中论

首先,“照见色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色蕴”指一切有质碍的法。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还有无表色。或者说是十方三世自他远近无数种类的由四大组成的法。

认定好了对象之后,就要把一切色法全部观为“无我”。也就是见到一切色法都信解为“无我”。虽然色法很多,但是只要把它们会归到一起,一次性地全部看到它们“无我”,都是平等的,也不会很复杂。比如,对于眼识所见的色尘,也就是一切的形状、颜色,包括内在自他的身体、外在的器世界,全部见为“无我”。可以先从自己的房间看,桌子、书、电脑、墙壁、壁画、地板、花……了知整个屋子里的事全是“无我”。像这样,逐渐把所有形状、颜色所摄的法观为“无我”。对于其他声音、味道等也一样作观。

或者可以先把“我”空掉,那么其他的法也就沾不上了。因为只要“我”一出现,与它相连的法就有了,之后“我”的各种妄动就停不下来。打比方说,到了一个舞厅,如果有个“我”,那么在你心里,“我”就成为周围境相的中心。之后,“我”会很想和那些漂亮姑娘们跳舞,生起爱著之心。然后就会前去邀请,由此出生一系列的攀缘、执取,出生得到或得不到的坏苦或者苦苦。同样,我们身处红尘世间,就像在一个舞池里面。周围的漂亮姑娘代表所贪的境,也就是色、声、香、味、触五欲。如果你的心里有一个“我”,那么“我”就会被这些五欲所吸引,就会发生进一步的攀缘、执取。一旦你心里作为中心的“我”空掉,它就不再发生影响,周围的境相对你也就不会产生很大作用了。所以,观“无我”,进一步观色蕴皆空,就能远离颠倒执著,也就远离了苦厄。

我们在生活中调练的时候,就要以应成派自方无承许,随顺他方承许的方式行持。也就是你一定要开始学着说“无色”,千万不要把心混在里面。看到悦意的色法,不要著在色尘上;听到悦耳的声音,不要著在声尘上;喝杯茶,不要著在味尘上……总之,在任何处都不要有自方的承许。
当然,在这个世间做一个人,暂时跟周围的人还有共同的因缘。那么也只是持随顺他方的态度,不能迷进去。比如,朋友们邀请你去听音乐。这时候你可以这样观察:声音是从手指上发出,还是从琴弦上出来?或者从别的地方出来的?其实声音根本没有来处,所以声音是没有的。像这样,自己对这些法没有执著。如果朋友们问你:“怎么样,贝多芬的音乐很棒吧?”你就说:“OK,无生曲。”或者看电影的时候,你也要观察眼识所缘的色境无我,就像木人看电影那样,不要迷在里面。人家问你:“这片子不错吧?”你就说:“OK!幻化光影。”总之,一切时处都要提起正念,不要陷入色蕴当中。

真正能够把色蕴观空,就不再有缘色蕴所生的苦厄。由于不会继续在这些色法上面计较分别,就不会因为得到什么好的东西而欣喜,也不会由于失去什么事物而忧愁,总之再不会有这方面的障碍、苦恼了。

其他受、想、行、识四种心法也是一样。“照见受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受蕴”,指领纳所触境相的一切心所法。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感觉”。包括六根接触六境与识和合,所生的六种感受,或者可以分为苦受、乐受、舍受三种。对于一切感受也要观为“无我”。最开始建立了一个“我”,认为有“我”在领受各种各样的感觉。其实“我”根本没有,感受也同样没有。或者可以直接观受没有“我”,自体不成立。总之,不要把感觉当真。

然后,“照见想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想蕴”,指缘境取相的一切心所法。比如想好的、坏的、善的、恶的、净的、染的……总之,包括“我”所执著的一切妄想。比如你坐在那里打妄想,心里不断地浮现出各种各样的事物,一会想这儿,一会想那儿,生起各种取相的心所。认清楚“想”之后,对它也要观为“无我”。因为一切“相”本来没有,无论是想好还是想坏,全部是错乱。或者说,由于本来没有“我”,也不会有“我”的想。
现在应当重新审视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以及我们非常习惯的生活方式,要看清楚那些心理状态的错误之处。小时候一上学,老师就教我们要想这个,想那个。尤其是知识分子,想法更多,心里装着各种各样的思想。而且我们从无始以来,没什么事的时候,或者心稍微有点空闲的时候,就会习惯性地打妄想。甚至不该打妄想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想东想西,根本停不下来。像这样,经过无数次的串习,已经达到了一种不必刻意,自然就能发动,就能无中生有的想像出各种各样的事物,建立各种各样的概念;然后发生种种的计较分别。心完全陷入这样一种错乱的状态当中,还一直认为很有意义。

其实,这些思想全部是虚妄、错乱的。因为那些妄想全部建立在“我”的基础上。而“我”本来没有,所以再多的思想都只是自己添加出来的,就像虚假的阳焰水一样。而且那些妄想根本没有意义,全部是垃圾。认清楚之后,你再习惯性地打妄想的时候,立即要提醒自己:“想”也是无我,打妄想只是一种迷乱,没什么意义。由此截断妄想。

对此有人会问:缘佛法取相不也是“想”吗?心里难道不应该有佛法的思想吗?对于这个问题,暂时来说,缘佛法“想”也是可以的。但实际上,对于佛法不应当是虚妄的“想”,而应当出生决定的“见”。也就是不要混在“想”里面,最后应当回到本来的真实义当中。也就是一切都应当归于零,只有归于零才能契合空性的量。因为“空”就是零,而且它是最大的,包含一切。只要还有一点执著,就没办法归于本来面目。这也正是“于心无事,于事无心”的涵义。所以我们应当誓愿做一个无心道人。当然“无心”不是让你堕在顽空当中,而是在随顺世俗的时候不会往心里去,同时又能处理得很好。

其实,懂了应成派对于世俗的承许方式,也就懂得该怎么生活。打比方说,作为一个讲经说法的法师,如果有自方的承许,就会认为,“我”把佛法的思想通过嘴巴说出来,听众在下面听到后很有收获,很欢喜,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这样建立实有的意义之后,就会计较各种得失,会出生种种烦恼。比如大家很喜欢听你讲法,对你高度赞叹,你心里就会感到很舒服,在人群里也会觉得很有面子。并且会常常随着心里的妄相陶醉不已。甚至考虑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听众,更好地凸显自己。由此引生种种的计划、追求。进而发生贪染、傲慢、竞争、嫉妒、焦虑等等的烦恼。这时候,你的心已经被这些虚妄的相紧紧束缚住了,成了妄想分别的奴隶。这都是“自方承许”害了自己。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首先要知道,讲者、听者,以及讲法这件事都没有“我”,没有自性,心里深深确信这一点。之后随顺世俗因缘如理如法地讲解。讲完之后心里也是空的,不要耽著在那些相上面。这样“随顺他方承许”就不会出生烦恼、过患等等。像这样举一反三,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应成派的方式来行持。逐渐领会、熟悉之后,就再不会缠缚在颠倒梦想当中,也不会再无意义地感受苦患了。

再说,“照见行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行蕴”,指受、想之外的一切心所法,以及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在名言当中也只是一种假立,人们对它不会有太多的执著。所以我们主要观相应行“无我”,也就是各种善心所、烦恼心所等都无有自性。

“行”是造作的意思,或者说是“我”所执著的习气,也就是各种习惯性的错乱心态。这些习气已经串习成一股力量,一遇到境缘就会发动,所以叫做“行”。其中相对比较好的,对现世、后世有利的,叫做“善心所”。相反,成为现世、后世苦患根源的就是“烦恼心所”。
其实从究竟上来看,无论是善恶哪一方面的妄动,真实之中都是空性,根本没有“我”的缘故。要知道,之所以发起各种行动,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有一个“我”。凡是对“我”不利的因素,我都要遣除;凡是对“我”有利的因素,我就要争取。任何时处都要为“我”而行动,这样就有了种种的“行”。比如,在贪爱者的眼里,好像世界上有无数的美女,因此他会不断地追求。在嗔恚者的眼里,好像世界上到处都是敌人,因此他要把一切自己看不惯的,不利于自己的对象统统消灭。像这样,在我们的身心上,发生过无量无数错乱的行。

现在就要反过来,也就是观修“无我”,由此止息随之而来的“行”。或者直接观一切行无我,自性不生等等。在生活中,同样要学着以应成派的方式行持。

首先,自方无承许:也就是不要让自己的心再跟“私我”混在一起,要变得正常一点。原来总是迷在“自我”里面,遇到不同境缘的时候,都会为“我”采取各种行动。现在知道“行”只是一种妄动,就要把这一切的行全部停止下来。由此不再落到这种戏论网当中,就会有一种超然,就能远离苦厄。

这时候你再看这世间人们那些共同的行动,像是去哪儿玩,到哪儿吃一顿,或者看电影、电视,去跳舞、唱歌等等。或者像那些事业心重的人,每天为了创造功绩,发展事业,取得学术成就等等,不停地奔波行动。这都是因为他们不了知“无我”,所以不断地为自己而行。但是你要看到这里面根本没有“我”,所以不要认为自己真的做了什么。要把一切观为无我。像这样远离颠倒梦想。

同时,随顺他方承许:毕竟处在这个世间也要随顺暂时的因缘。比如遇到因缘,要去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也可以去做。但是你不要像其他人那样,要看到这些事物只是梦幻泡影,是假的,不要在里面迷惑。

最后,“照见识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识蕴”,指八识心王。也就是“我”所执著的心灵。“识”,就是指对境相的了别,它也是虚妄的法,本来无我。世间人常常说到的心灵,基本上就是指前六识。但这也是虚假的相,真实的心灵并没有被人们发现。

现在大多数人心比较粗,会耽著外在色、声等法。也有一些人心稍微细一点,这样的人就会执著内在心识的品质。比如认为:其他人都很庸俗,很粗浅,只关注外在的物质,而我是一个心灵主义者,我有超出常人的欣赏品味,有不一样的高尚情操。比如会想:今天欣赏了印象派的画作,用心捕捉那些色彩和光线的微妙变化,体会大自然的美感,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又去听了一曲交响乐,体会里面特殊的思想意境,那种心灵的震撼,实在是太美妙了。或者想:我现在正在禅修,虚妄分别全部泯灭,只有一个明明清清的心,这就是我的本心。这个境界太殊胜了……像这样,很多人自以为超凡脱俗,与众不同,其实还是执著了一个“我”,仍然超不出虚妄分别。

要知道,心有很多层次,真如妙心才是它的本性,而不是分别妄识。所以,要知道识也是“无我”,也要空掉。就像曾经有一个禅和子走到酒楼下,听到楼上一个妓女正在唱:“你既无心我也休。”当下豁然大悟。所以,一定要空掉心识,才能见到本来面目。
我们正在见的时候,不要著在见上;正在闻的时候,也不要著在闻上等。在自处的时候没有我,也没有任何承认。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只是随他方承许。

总之,观一切身心五蕴都是“无我”, 之后就要在观念上革命,要彻底地改变。原来认为整个世界全部是真实的。大到星系,小到粒子,这一切的色法,以及感受、思想、行为、见闻觉知等的心法,全部自性成立。现在就要完全翻转过来,要知道这些全部“无我”,自性不成。由此就能远离颠倒梦想,度越生死苦海。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以金刚屑因破四边生,抉择诸法离戏,能够强有力地破除虚妄分别。而且能够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说话、办事,是非苦乐、得失成败等的任何一个细节上。尤其当今时代,环境恶浊,无论修哪种法门,想要顺利趋入,获得成就,通达“诸法无生”都显得非常重要。是每个人都需要着重用功的地方。
下面具体讲讲这个问题:

“计妄为真”是苦患的开端

我们从懂事起就认为,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法在不断地生。自己的身心是一个法,自身之外还有无数法,这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差别和意义。而且,自己作为一个评判者、观察员,需要对这个世界有所了知,并且要考虑:我的人生该怎么度过。这样就会进一步在这万法当中,建立起各种善恶、美丑、是非等的观念,由此决定各种行为取向。像这样,建立起一整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后来皈依三宝,修行佛法,又会了解很多新鲜的佛教概念:像是小乘、大乘、轮回、涅槃,微尘、刹那、八识、真如等等。并且进一步会分析:什么是染、净,什么是迷、悟,什么是众生、佛等等。还会观察:什么是苦集灭道,十二缘起怎样流转,又该怎样还灭?进一步还会对于六度、四摄,菩萨修道的次第、果位等等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判别。


对于这些法,心里如果起了实执,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万法系统”。之后,你的心就会被捆缚住,进而不断地在这些法上分别、执著。换句话说,基于一念“计妄为真”的心,也就是认为万法实有,之后就会缘着千差万别,无量无边的幻相,层出不穷地现起各式各样的分别、求取等的妄动,并且接连不断地增上。从中不断地现起烦恼,造作各种有漏业,一次又一次地卷入苦轮当中。


而且,心思越是精细、复杂,陷入得就越深。像现在一般的知识分子,由于他的心过分精密,非常在意这些现相,对万法的实执也会相对更重一些。结果导致在人格上有很多缺失,面对各种人、事等的问题时很难解决。常常把自己陷在迷茫、困惑当中,作茧自缚,以至于钻得越来越深,难以自拔。

放纵虚妄分别的后果

由于最初的一念之差,在根本的方向上错了,导致无量劫来沉迷在轮回的幻梦里,虚妄分别不断地繁衍、增长。


要知道,虚妄分别的繁殖速度非常快。有了最初的无明,不必借助很多因缘,虚妄分别就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繁衍,不断地深化。以致于心识的复杂程度与日俱增,起心动念的频率越来越快,越来越急促,心上的纠缠也随之越来越深。当思绪无法控制,深入到难以化解的地步时,分别心的野马就会失去控制,进一步会变得非常癫狂、错乱,把自己死死地困在由虚妄分别编织的戏论网中,脱不出来。


而且,由于人类内在的问题没解决,物质发展得越快,欲尘越丰富,人们的内心就越会失去控制,进一步会出现更多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的不良心态。


现在很多人已经陷入极深的苦海当中。由于整体的惯性力量非常强,处处遍布着欲尘邪魔的诱惑,使得人们的内心变得越来越疯狂,甚至丧失了做人最基本的安宁之心,以及内观、反省等的能力。很多人最终精神错乱,在爆发性情绪的驱使下,走向自杀等的毁灭之途。最终,整个人类世界,不得不面临从简单走向复杂,从清净走向混乱,从良善走向恶浊的结局。方方面面越来越恶化,逐渐走向紊乱,走向衰亡。这就是任由分别心肆意妄动,不加控制,将会出现的无法收拾的局面。


想一想,如果一直这样走下去,不加以对治,将来会繁衍出多少虚妄分别?会发生多少无意义的奔驰、追逐?会制造出多少生死迷梦?这样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实在太严重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时代弊端导致戏论增上

互联网的建成,是人类逐渐恶化、走向衰败的标志。
当今时代,信息量大,传播速度相当快,人们普遍“头脑发达,四肢无能”。(所谓“头脑发达”,就是指人们的意识越来越失控。)以致于各种不清净的种子,能够轻而易举、源源不断地输入人们心中。各种染污念头不断现起,成百上千倍地增长。人们的内心变得越来越愚痴、混乱,甚至连一些简单的道理都无法辨别。比如,过去的人读几本书就能把握一生的方向,完全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但现在的人即使读一千本书,也不会真正懂得做人的道理,几乎陷入失控的状态。


而且,将来正法会越来越衰微,而邪法的因缘又无孔不入。一旦邪法进入人心,立即会像病菌侵入机体那样,各种染污种子熏在心上,使得正面的力量几乎无法发挥效用。


这样就知道,当今时代的人,不单单会缘着外界现相,起各种的虚妄分别,还会缘着大量的染污信息,更加迅速、猛利地现起各种染污心,内心的妄动更严重。


按过去比较单纯的情况来看,破除虚妄分别都很困难,再加上现在这么多的干扰因素,那么复杂的共业因缘,要清除人们意识深层的病毒,破除心中无比复杂的戏论网,显得更加困难。


现代人到底该怎么办呢?

以理抉择空性是断尽虚妄分别的捷径

在这个时代,人们尤其需要一个简要的法门,需要一个能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捷径。
首先从反方面看,如果不从根端下手,想在一个个枝叶上修理,局面将会变得无比艰难。一方面,对于现在大多数人来说,一味地从行为上要求他,要这样想、这样做,不许怎样做等等,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他心里还有一大堆见解上的问题没有理清,内心没办法处于一种老实、单纯,柔和、随顺的状态,很难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诲。另一方面,即便心里能够接受佛法,但由于外境的染污信息太多、太乱,人们的心时时受到染污缘的干扰,就会不由自主地现行各种各样的心念。这样稍稍有点起色,一不小心又会重蹈覆辙,跌入世俗染法的深渊当中。


相反,一旦在根源上抉择清楚,把无数复杂的问题在一个要点上解决。这样就能很有力地止息那数不尽的虚妄分别。


那么,一切生死迷梦的根源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十二缘起的根源是无明,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真实义愚。也就是,最初由于不了知本性,真如一念无明,不能自住本位,计执诸法实有,从中就出现了所取;然后,妄识缘着这些幻境,不断地分别、计执;顺着迷染的因缘,就造成了粗细二种生死。


所以,迷惑的根源,就是认为诸法有独立自成的体性。或者说,一个法现了之后,计执它实有。从这一点开始,就出现了能所,陷入二取的虚妄分别当中。之后,在这迷梦般的虚妄世界里,众生随着各自的分别心,不断地幻变出各种各样的境相,出生无边的戏论。而且,缠缚在戏论中的一切都是苦。因为,只要没从根源上把缘起链切断,就会不断地由因生果,感果时又种因,一直处在妄动的奔流当中。进一步说,如果自我意识膨胀,就会卷起贪嗔等更粗重的烦恼,由此造作流转生死的业,从中变现出更庞大的幻相。其中由恶业的力量,还会进一步变现出三恶趣的境相。


总之,只要没能回归无生无灭的本性,计执诸法自性成立,就会出生虚妄分别,然后从中不断地出生各种苦,迁流不息。


所以,抉择诸法空性的中观教理至关重要。尤其像《入中论》这样,直接从根本上抉择万法无生,能够非常有力地破除虚妄分别。所以,处在这样一个无比艰难的时代,首先应当让人们从内心深处,完全认同一切法本来无生。这时,他狂乱的内心之中就会出现一个亮点,虚妄分别的根源就会开始动摇。只要触到最根本的法,就能有效地进行对治,进而一切枝末都能得以止息。


下面我们再具体分析这个问题:

计执“自性生”是一切过患的根源

我们过去一直认为诸法有真实的“生”,所以没办法歇下逐取的冲动,会一次又一次地向外追逐、求取。由于在根本的见解上错了,就使得你的一切行为都是错乱。在见解恢复正确之前,这种错乱会持续不断地重复下去。次数多了,形成了深重的串习力,就会使得你对待任何事物的态度都是如此,所采取的方式也一样。也因此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为此付出代价,一直陷在患得患失当中。像这样,我们的生命已经陷入了一种毫无意义的错乱循环,自己被困在这个愚痴的怪圈里走不出来。


其实,“计执诸法实有”就是障蔽你灵性的症结。如果在这一点上不能反转过来,不能抉择到万法皆空,你就没办法停止虚妄的逐取,也不能消除惑业,超出苦海,更没希望恢复自己本来的佛性。换句话说,这牵涉到你人生中最大的问题,或者说一个原则性的问题:你是想“背觉合尘”,还是“背尘合觉”,就看你能不能通达诸法本来空性。


所以,我们现在不得不重新审视世间的一切万法。如果你能真正抉择到万法无生,明了当下现的法实际从没生过,就像镜中的影像一样,只是一个无而现的幻影。因缘聚合时,忽然现出一个影像,正现的时候并没有自性可得。你就会发现,自己原先的一切求取、行动都是错的。从此,你会开始懂得怎样回归自性、行持般若。


你一旦真正通晓这一点,之后就应当观察:我过去那些行为,像是求学问、求名誉、求爱情、求财富、求享受,下至于求一顿饭,听一首歌,看一部电视剧等等,到底有没有意义?或者说真能得到什么吗?如果根本得不到,我还费尽心思地求取,为此不断地竞争、奋斗,过后一直留恋不已,所有这些心里妄动、行为造作到底有没有道理?像这样,完全认清过去的一切思想、行为都是错乱,之后就要调整过来,让自己的心逐渐恢复正常。

抉择诸法空能回归自性

一切内外诸法,真正寻找时了不可得,并没有独立的自体。像这样,当你见到一切法无自性而会归于本性时,就知道一切都是性海所现,它是发生一切事物的根源。这样就能悟到性相不二,就能回归性体。


我们计执一切法实有,正现的时候绝对能得到它的自体。就会认为,心外有无量无数的法需要我们去追求、逐取,去实现它的价值、意义。由此,我们就把一切希望寄托在这上面,把人生的价值定位在拥有这些法上。


其实,这一切都是错觉,只因为你没能辨明真相,以致于一次又一次地发生错乱,认为这些假法真实存在。无数次地对它们作出各种判断、分别、取舍,陷入惑业苦的运转当中。就像梦里虽然得不到丝毫实法,但由于一念迷失,在梦的虚妄现相中轮转不已。


学习般若,无非是要你认清诸法实相,看到这些显现法只是一个个虚相,而没有独立的自体。因此,你想求取到它,想把它永远握在自己手里,希望在这上面建立意义,都只是错乱而已。同样,失去时,心里感到惋惜、留恋,为之伤感,也不合道理。这一切错乱都源于误认诸法有自性,或者说都从法我见中出生。


因此,你一旦了达诸法无生,就会发现原先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有着根本性的错误。再执著下去只会错上加错,继续被束缚在轮回的迷梦里,除了迷乱之外没有任何意义。一旦你从中幡然醒悟,知道这些假法并不是“我”,真如才是你自己。这样就能切实地知道应当如何回归自性。所以,通达诸法无生有非常大的利益。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4-4-18 21:01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通达空性的生活态度

修学般若的人,由于通达诸法无生,在一切时处当中,既不著有,也不住空。不去刻意取著,也不会特别舍弃。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像行云流水一样,随缘而过,不会挂在心上。
举例来说,作为一名法师,到了说法的时间,就登座开始传法。在这个过程中,要知道无论讲者、听者,还是讲法的声音,这些正现的时候都没有自性,只是一幕幕幻影,心里不要把它执实了。

果去刻意执著,就会辛苦无比。比如一边讲法一边想:“我讲的够不够精彩?说话时的表情如何?语速怎么样?大家喜不喜欢听?听了之后,会不会很崇拜我?”或者讲完之后,还经常回味:“看来大家都喜欢听我讲法,我的摄受力还很不错……”或者不断地回想:“讲了这么多堂课,功德多大啊”等等。像这样,你的心已经著在上面了。其实,对这些幻事再执著也没有实义
同时,也不必废弃它。比如觉得:“既然讲者、听者都是假的,就连所讲的法都不是真般若,那我就不能讲,不能讲假的。” 其实,虽然一切都是假的,但可以以如幻的心说如幻的法,可以做梦中佛事。


像这样,你在一切处都应当保持行云流水般的生活态度。这样内心自在,也就没有什么事了。

空性的比喻

关于诸法空性,我们先举几个比喻,大家就会很容易理解。
首先,“镜影喻”:比如在镜子前放个物体,镜子里立即现出影像。不观察的时候会以为,在镜体之外有影像的自体。但实际上,正显现影像时,影像并没有独立的自体。如果影像有自体的话,它就成了镜体之外的另一个事物。那这样,即使它跟镜子再接近,或者它本身再轻薄,我们也应当能够用非常细的镊子,把它从镜子里取出来。然而,离开镜子根本没有影像,所以得不到镜影的自体。


对此,也可以用“金刚屑因”观察:当镜子和物体会合时,立即现出影像。这个镜像是怎么生的?它是自生的吗?如果是自生,应当是影像生影像,但是镜子和物体的因缘聚合之前并没有它,怎么是自生呢?那么会是他生吗?如果是他生,它是从镜子里出生,还是从物体中出生?它肯定不是从镜子产生。因为并没有从镜子里冒出一个实有的影像。同样,也不是从物体而来。因为从没见到从物体中生出一个影像。所以也不是他生。这样,自他共生就更不可能。也不会是没有因缘自然出现的无因生。


既然四种“生”相都不可得,此外也没有第五种情况。这样就知道,只是镜子、物体、光线,以及空间等的因缘会合,忽然现出一个影像。正现的影像就是无生。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眼识前,似乎有一个相,但实际上它没有自体,根本得不到,这就叫做“生即无生”。
之后,“水月喻”:天上的月亮和清净的水和合,就在水中呈现出月影。一群猴子看到水中明晃晃的月影,就认为水里真的有一个月亮。于是,它们从树上一个接一个地连下去,打算把水里的月亮捞上来。我们知道,那只是一个幻影,根本没有自体,再怎么用尽心思,努力地打捞,也没办法捞出来。因此,整个猴群为此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无益。因为根本捞不出来,非要去捞它,也只是白忙一场。


一切法也跟镜影、水月一样,无生、无体,了不可得。非要追逐、求取,也只是徒劳,最终必定落得一场空。

观察“诸法无生”的方法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抉择诸法无生时,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由种子生芽,这代表了一切外在器界的法;另一个是从习气生依他起识,它代表一切内在的心识。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要学会怎么抉择诸法无生。


之后,就要在日常的一切显现上观察、抉择“诸法无生”。意思就是,你不能只知道种子生芽是无生,有智慧的人应当懂得举一反三。也就是说,通过学习这部论典,掌握了破四边生的方法,之后就应当遍及色法、心识所摄的一切法上面,把它们全部抉择为无生。也就是,把金刚屑因周遍运用在日常生活的一切处,把一切相都抉择为空。这样才会产生实际的效用,你才能不被这些现相迷惑。
具体观察、抉择的时候要注意几点:

一、观察要结合自心

要知道,虚妄分别在你心里,错误见解都是你缘心前的事物所产生的。既然所有问题都发生在你身上,跟你的心紧密相连,你就必须依照正理观察自己心上的事。你只有在自己心里,把世界的真相抉择得清清楚楚,之后才能出生理性的行为,才会懂得以空性智慧面对一切。之后就能使得世出世间的万法全部圆融无碍,运用得恰到好处,而且用完后能够不挂在心上。这样般若妙心才能开启。


否则的话,书本归书本,生活归生活。你要是不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中观法理再殊胜,也不会在你心上发生效用。

二、观察时要把心放“活”

在生活中观察“无生”时,应当把心放活,就像流水那样,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因为,心拘得很紧,很执著,这种状态不好,不利于出生智慧。

三、观察时要切中要害

对于同一个问题,每个人有感受的地方,能切入的点会有所不同。在观察的时候,首先要找到你最有触动、有感受,能够产生共鸣,心里能认同、接受的地方。从这里切入,就容易出现效果。


比如,针灸的时候,真正扎到了穴位,立即就有很明显的相状。像是明显的麻、痒、痛等的相。这样就表示已经切中要害,之后就会发生作用。如果没扎到穴位,扎偏了,就不会有效果。


再举个例子,比如你去听课,有时候听了好几堂课,心里也没触动,没收获,或者说得不到很明显的利益。但有时候听到一、两句话,心里就很有感触,很受启发。这就表示那

一、两句话对你的心发生了作用。
像这样,无论听课、思维,还是修行,关键在于心里一定有所触动。通过思维抉择见解,也要从最有触动的地方下手。有了触动之后,它就会逐渐展开,从小的开成大的,最后见解就能圆满。见解开了也有它的相,到时你心里必定能很明显感受到。
下面以具体事例观察:

观察音声“无生”

一般来说,观察外在器界的“无生”,从声尘入手最容易。因为不像色法,有固定的形体,声音只是忽然一现,过后即灭,这就很容易抉择到“无生”。


比如,我现在讲课的声音,不观察的时候,大家会认为,声音既然已经显现,那当然是真实“生”了。之后就习惯性地对这个声音进行判断,由此出生各种分别、执著。比如认为很好听,有意地去欣赏;或者感到很难听,不愿继续听下去。


现在我们就运用金刚屑因来观察这些声音:如果声音自体成立,就说明有实有的“生”。现在就问:“它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知道,实法的“生”绝对不会超出四种情况:要么自己生自己,要么从自己以外的其他法中出生,要么是从自他共同而生,要么没有因缘就出生了,也就是自、他、共、无因四种方式。


首先观察,它是不是自生?自生一定是先前就有它,后来再出生它。但在显现声音之前并没有这个声音,所以没有自生。


那么,是不是他生呢?他生指从他体的法而生。比如,我口中说“常乐我净。”现在就观察,我正说话的时候,有哪些法?结果发现我的念头、发音器官,以及气流这些因缘和合的时候,就现出了“常乐我净”四个音声。如果认为音声和这些因缘是他性,并且由他性的因缘里出生音声,就应当从这些因缘中找到果法的音声,但实际上,我的念头、声带、舌头、嘴唇,以及气流上都没有“常乐我净”的声音,显然不是从“他”而生。
既然不是从“自”而生,也不是由“他”而生,就更不可能是自他共生。


最后,无因生也不可能。因为刚才是依靠因缘才说出那些话,不可能无缘无故就出现一个“常乐我净”的声音。要是无因就能出现声音,那太可怕了。这样一来,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都应当有我说话的声音,但就是找不到人,真这样大家肯定觉得是闹鬼了。但这根本不符合实际情况。


这时候你心里就会认可:声音的确是假法。实法必定有它的来源,能找到它的“生”。但是无论怎么观察,都得不到声音的“生”相。这样就知道,声音确实无生,正现的时候,也了不可得。

从一法遍观诸法无生

观声音“无生”之后,就要进一步想:和声音一样,一切法都没有“生”,或者说得不到实体。原来我认为这世界上的事都有它的来处,都有真实的“生”,或者从自己而生,或者从他法而来,或者从自他两者中出生,或者自然就出现了。总之,诸法肯定有生,只是我没看到而已。换句话说,过去心里总是把“显现”和“真实产生了”连在一起,看到任何一个法,都认为它真的“生”了。


现在就要通过观察,真正看清楚,自己心前的一切现相,到底是怎么回事。也就是要真正发现诸法无“生”,只是因缘会合的时候,忽然现了一个假相,并不是真的“生”了什么。这样才可能打破你根深蒂固的错误见解,才能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一旦抉择到诸法现而不可得,一切追求、攀缘的心就会放下。这样才能无住而行,不再顾恋过去,不会耽著现在,也不再求取未来,因为没有任何可耽著的事。


虽然这样观察、抉择诸法无生,在正理上完全成立。但你可能很难出生决定。其实,仔细想想身边的一些例子,就会发现“无生”却有显现,是非常合理的。比如,夏季的阳焰水,虽然看上去像一条河流,但并不真实。你去寻找它一点也得不到。或者,空谷回响,对着山谷说话后,以缘起力就会发出回声,但根本没人在那里说话。所以也是无而现。再比如做梦,梦里好像有很多事物,有很多法的 “生”。但实际上,梦只是假相,根本没有生,只是梦心的错觉而已。同样,我们现在的生活就像梦,只是心识的错觉。


这样观察之后,进一步就要把整个生活的境相想成梦等的幻化法。把遇到的人、事、物,全部想成梦中的显现。之后思维:梦中虽然有无量无数纷繁复杂的显现,但实际什么都没有,也就是“无生”。而现在的境相、心识,跟梦中的显现一模一样,全都是“无生”。那要想:我为什么还要缘着这些假相,生那么多的得失成败之心呢?我这种想法不是很颠倒吗?


对此,你心里可能还不大确定,那就继续用金刚屑因观察自身有没有“生”,是不是实法。如果连我们的生命都只是虚假的影像,就应当重新考虑一下到底该怎么走这条路了。

观察蕴身“无生”

我们学过十二缘起,知道现在的蕴身从最初入胎时的名色发展过来。也就是由最初像凝酪一样的精血和心识的和合体,逐渐生长,成为具有六根的胎儿,直到现在这个身。


现在,我们就观察自己生命的开端,也就是入胎时第一刹那的“名色”。当时的名色如果真实成立,必定离不开四种方式的生。下面一一观察:


首先,如果名色是自生,也就是自己生自己。这样的话,不需要其他因缘,应当一直生下去。也就是第一刹那的名色到第二刹那时,出生跟前面一模一样的名色,这样不断地生,第三、第四、第五,直到现在,乃至尽未来际,都应当是名色位,没有任何变化。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应当还像最初那样,只是显微镜下看到的一点,不具有五官、四肢等的身体样貌。但这绝对违背事实,显然不成立。


那么,名色是从“他”而生吗?可以这样观察:大多数人认为,由前刹那的中阴神识为“他”,生起入胎第一刹那的名色。比如,中阴神识A是实法,他持有自己的体,然后由他出生刚入胎时张三的名色。中阴神识A和张三的名色是他性,李四、王五的名色,甚至瓶子、柱子,和神识A也是他性。既然认为他性的神识A能出生他性的张三的名色,也应当承许神识A能生李四、王五的名色,还能生出瓶子、柱子,乃至能生出神识A以外的一切法。同样是他性的缘故。但这明显与事实不符。所以,名色由“他”而生也不成立。


既然“自生”、“他生”都不成立,自、他共生也同样无法成立。


当然,更不可能是无因而生。谁也不会认为,无因无缘就出现一个果法。


这样观察后会发现,最初的名色也没有“生”。只不过由前刹那的精血、神识等因缘和合,后刹那无间现起一个名色的相。但这绝不是实法。


既然今生第一刹那的名色都没有“生”,只是现而无实的假法,就会懂得,我们一直延续到现在的这期生命相续,也只是一部长篇电影里的一幕幕幻影。只怪自己太愚痴,一直没看清这一点。以致于从记事起直到现在,一刻不停地苦苦追求,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和意义,为实现人生的愿望,采取了各种各样的行动。结果到头来一无所有,什么也没抓到。其实,这件事说来也不难,你回头想想就知道:从住母胎开始,到现今为止,这期间经历的一件件事,一场场的悲欢离合,跟在梦里度过几十年有什么不同?梦里的一切都不可得,现在的事也一样。当时觉得再真实,过后也一点都得不到。再继续追逐、执取,不肯放手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不仅这一生,在整个轮回的生命历程当中,我们都没“生”过。这一切生生死死的现相,除了幻影还是幻影,根本没有任何实义。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魔障

就像《大宝积经》所说:“云何名得甘露灌洒?谓烦恼魔、蕴魔、天魔所不能损。纵于死时,虽有死魔,亦得自在不起死想。何以故?由彼正士,住于空性、无相、无愿,于一切法无所分别,不生不灭,不堕不起,不来不去不住,不染不净。”心不参与,住在空、无相等当中,就不会被魔损害。

所谓“烦恼魔”,指贪等的烦恼,因为能恼害身心,所以叫做“魔”。心不参与,自然不生烦恼,也就不会被烦恼魔所损害。


比如,心生贪著,就陷在烦恼魔当中。下至你贪一点零食,心的状态也很不正常。对人贪执,像是对儿女,对情人,一想起他,就爱在心头,心心念念连在一起。像这样,心参与进去,身心就会受到损害。


从前有一个母亲,非常爱自己的儿子。有一次,儿子骑自行车出门,结果在三叉路口被大车撞死了。后来这个母亲就一直陷在非常悲伤的状态里出不来,结果精神失常,天天叫着儿子的名字,以为他还活着。这就是因为爱得太强,心参与得太深,结果失去的时候就要感受撕心裂肺的痛苦。那种忧愁、悲苦强烈地抓着她的心,不得不感受烦恼魔的损恼。


其他事业、钱财、权利等等都一样,人卷在那里时都着魔了,完全失去了正常状态。很多修行人原本修行很好,后来却堕落了,就是因为在名利、财色上过不了关。而且,一念著了名利等,冤家就会乘虚而入。


像我们熟悉的悟达国师的传记[1] 。他原本持戒精严,德行显赫。后来当朝皇帝亲临法席,供养他沉香法座。这时由于生起了高慢心、名利心,结果膝盖上忽然生出一个人面疮。人面疮有眉眼口齿,每次喂它饮食时,都会开口啖食,跟人没有差别。国师为此非常苦恼,虽然看了很多名医,但都束手无策。后来得蒙神僧赐予三昧水洗濯,结果人面疮开口,告诉他:前世自己是晁错,国师是袁盎。由于被袁盎杀害,所以在多生当中一直跟随,寻机报仇。但因为国师在过去十世当中身为高僧,戒律精严,所以一直没找到下手的机会。现在由于得受皇帝恩宠,起了名利心,有损德行,就有了加害报复的机会。


这样就知道,心生则种种法生,内在有这样的心,才会被冤亲债主得便而侵入,没有心,再厉害的外缘也无法侵入。所以,要想让自己不出问题、不着魔,就必须管好自己的心。心不参与,就不会陷入烦恼,也就不会被魔所损害。


所谓“蕴魔”,指既是生死苦果,又是生死苦因的五取蕴。由于这五种蕴盖覆真性,所以是魔;或者这五种生死之法能夺慧命,所以叫做“魔”。这也是由于自己的心计执有生死,参与到虚幻的生灭法里,才形成了生死。这样就必定有因、有果、有轮转,也就免不了被蕴魔所害。


像是认为有“我”,有“法”,然后“我”要追求梦想、创造价值等等。这样你的心参与到生死当中,就免不了形成生死业因,必定成为生死里的一员,陷在蕴魔的掌控下,拔不出来。这时如果能够了知本无生死,心不参与,自然不会陷在错乱的生死当中,也就摆脱了蕴魔的损害。


“天魔”指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和他的眷属。因为这些魔众常常作种种扰乱,障碍人的修行,所以叫做“魔”。其实,这也是因为内心认为魔有自性,才被外魔干扰。如果了知魔众本空,心不参与,外魔自然会消失。


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2] 里讲到:一天,尊者捡柴回到山洞,见到洞中坐着五个恶魔。一个以说法的姿势坐在尊者的床上,两个看上去在听法,一个在旁边侍候,还有一个在翻看尊者的经书。尊者看到觉得很稀奇,以为是山神戏弄,就唱了一曲赞歌进行赞颂。结果五个魔听完赞颂,不但没消退,反而怒目圆睁,发出怪吼,准备扑击尊者。然后尊者观忿怒本尊,用密咒驱魔,结果还是毫无效果。之后尊者对他们生起大悲心,为他们讲述善恶因果,魔众仍然不为所动。最后尊者想:一切法只是自心现幻影而已,心本来不可得,哪里真有魔呢?如果我把魔当成真的有,那真是可笑的事。之后尊者不再以为真的有魔,提起体性空慢,直闯入洞中,结果群魔都消于主魔身中,主魔也变成一股旋风消失了。米拉日巴起初心以为有魔,就是心已经参与。这样赞颂魔,魔也不退;修忿怒法,魔也不退;以悲心讲因果,魔仍不退。然后思维唯心所现,心也无有,心不再认为有魔,提起体性空慢,就不再见魔了。


总之,一切魔障都源于内心的实执。心不执著、不参与,所有魔障都无法损害,自然能够了脱生死。


黄念祖老居士的《谷响集》里有一个很好的例证:一年秋天,黄老在广化寺念佛七讲《阿弥陀经宗要》,最后引用印光大师的开示说:念佛没得一心时,不可急躁求见佛。因为这躁妄求见的心,会给自己的冤家提供方便,他们就会借此机会干扰报复,破坏行人的修持。


黄老讲完后,一位年纪很大,看上去面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女居士走到跟前,情绪激动地说:“您讲的正是我的病!我已经病了两年多,因为我念观音菩萨,就很想见菩萨。哪晓得自从见了观音,各种乱相都出现了。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睁眼闭眼都能看到。有时候见的是善相,有时候见的是恶相,自己心里特别害怕。就是屋里坐满了人,还是能见到满屋子都是恶相。结果弄得晚上不能睡,白天也休息不了。身心疲惫不堪,神经紧张,什么办法都治不好。我现在被折磨得万分痛苦,命在旦夕。”她最后还问,是不是该念大悲咒来除魔。


黄老听后对她说:“你不必修法去压制。如果去压制,就是在作对,那这个结子就拉得越紧,更不易解开了。”


又给她讲:“古时有一位大德,在深山里住茅蓬,带领大众共修。但是,那里的山精野鬼时常来干扰,有时现佛菩萨相,有时现虎豹等的恐怖相。大众都被惊动扰乱,不能清修,就劝大德换个地方修行。但是大德不为所动。结果三年后,野鬼都消失了,什么相都没有了。大德说:‘野鬼伎俩千般有尽,老僧不闻不睹无穷。’(这就是驱魔的妙方。)”之后黄老指点她:“你看,不听、不见、不去管它,魔障自然消除。古语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就是这个道理。”
当时女居士要求黄老的小女儿把这些话写下来交给她。


不久,黄老在居士林讲《净修捷要》。讲完后,这个女居士特别前来道谢。她那时神态安详,容光焕发,看起来像是换了一个人。原来黄老的女儿所写的字条送到后,她心前的恶相全部消失了,顿时就消除大魔障。


这样就知道,“不闻不睹”就是最好的去魔良方。

罪业

心不参与,是最根本、最彻底的灭罪妙法。
其实,罪业本来空性。时时处在心空当中,心不参与,不妄动,就没有了感果的缘。只要不让罪因跟缘和合,就不会现起果报。不然的话,你的心不断地起妄执,这样罪因跟缘一结合,必定会现起果报。


另外,造作罪业的根本就是妄执诸法实有的心。有了这种妄执,就会有事、意乐、加行、究竟。造下恶业后,因缘成熟时,就会现起罪果。如果你能了知空性,心不参与,那么这四支就能全部歇掉,也就不会再出生罪业。具体来说,第一支事,心不参与,就不会有造业的所缘;第二支意乐,心不参与,也不会生烦恼等的心;第三支加行,心不参与,也不可能出生后后的行为;第四支究竟,心不参与,更不会有最后的完成。


像这样,心不参与,既不造作新罪,也不给过去的罪因提供助缘,这样就能彻底地断除罪业。这就是最究竟、最彻底的灭罪之道。


下面再详细讲讲忏罪的方法:

上乘的忏悔方法

罪业本来空性,没有实法可得。因此,最上乘忏悔的方法,就是了知罪性本空。这样罪业就能当下清净,此外再没有更好的方法。


一般众生忏罪很难彻底,就是因为根源的实执未破除,心空不了,达不到真正的忏悔,结果导致忏后转眼即忘,过后还会再犯,重新陷在错乱当中。


了知空性的人,知道罪业本不可得,也不存在实有的忏悔。因此,只要把心空掉,不再执实,就能彻底截断罪业相续。这样脱离能所,就是无上的忏悔。(这里特别强调,现代人根器差,修理忏能真正相应的人并不多见。我们讲“法无我”需要提到理忏,来提起大家修空性的意乐,也有必要让大家种一些善根,明了最上乘的修持理趣。但实修的时候,要仔细考量自己能不能契合上,口头上虚夸没有什么用,所以不能忽略事忏。)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4-5-24 10:31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心不空”是罪业的根源

要想真正忏悔罪业,首先必须知道罪业的根源是什么,这样才能找到真正化解的方法。

其实,罪业的根源,并不是特指某种罪恶,而是指你的心不空。就像星星之火不灭,由此也会燎原。同样,只要心不空,遇到相应的境缘,就必定出现各种分别、攀缘、竞争等的妄执,有了烦恼妄动,就难免造作罪业。

而且,心不空,执著太重,就会一直陷在罪业当中出不来,这样根本没办法清净罪业。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本来没什么事,但是愚人心胸狭窄,执著很强,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陷得很深。比如有些人生烦恼的时候,一直想不开,陷在里面,很多天都出不来。好不容易开导一下,


他当时也感到心里稍微轻松一点,觉得好像确实没什么事,只是自己胡思乱想。但好景不长,由于他内心深处的执著太强,过不了几天又会陷进去,还是想不开,很痛苦。结果贪嗔等的妄动,各种计较、分别、竞争、逐取等等,还会从这种执著心里源源不断地出生,就会结成深重的罪业。而且,由于他的执著太重,始终没办法安心,就会再三落入到这种错乱当中。由此一来,罪业也就没办法消除了。


这样的人,即使稍微熏习一些空性,心里感到轻松一点,有些般若的气氛。但是,一到境界里,马上又会迷掉。仍然是对于想要的法起贪,对于不想要的法起嗔,然后跟人攀比、竞争等等,还会陷在罪业当中。就像一直处在烟雾当中,偶尔用扇子扇一扇,烟雾好像少了一些。但是一停下来,眼睛又马上被烟尘蒙住。所以,不明空性,心量狭小的人,一遇到事情就会陷进去,很长时间都走不出来,就会感到相当痛苦。


相反,通达空性,心胸开阔的人,遇到什么事都能过得去,不会一直留在心里,纠缠不休。由于他心里有空性的定解,遇事不著意。天大的事都能想得开,放得下,这样心里一放,事情自然了结。心空了,也就不会成为业障。


总之,愚人执著罪业实有,心空不了。结果虽然已经忏悔,但过后还会再犯。换句话说,正因为他不知道罪业是怎么起的,不知道心到底是什么,结果把罪业执为实有,内心就会相当紧张。虽然造业之后忏悔了,但根本忏不净,后面还会再起。最后就会陷在“屡犯屡忏,屡忏屡犯”的恶性循环当中。

罪业的现起方式

妄心只是因缘合成的幻影,本无实法可得。但是,一旦你对它生起执著,就会形成业习。所以,“业”就是幻心的数数现起。由于它会不断地积累,串习到一定程度时,心里就会集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到一定时候,这股力量就会幻现出各种各样的果相。


而且,只要你执著它为实有,并且不断地加深这种错乱的习性,业就会成为障碍。你的心就会一再地陷在错乱当中,而难以脱离。


不仅是恶业,即便是善业,只要内心有我执、我所执,终究也会成为恶业。比如,对于一种善法,你心里有实执心,立了功德见,它就成为你心里执著的境。一旦别人去做这件善事,你就会认为,原本属于自己的功德被抢走了。这样一来,不仅不生随喜心,反而引发各种嫉妒、竞争等的妄动,甚至生起嗔恨心,发生各种争斗、夺取等的行为。结果就成了严重的恶业。


这样就知道,只要不明了空性,时刻都会因执著而造业,又会以这串习成的行为惯性——业力而成为障碍。反过来说,只有了达一切法都是幻现,尤其是明了自心本来性空,了不可得,这样你才能在遇境时不立任何法见,不去执取,也不著在当下的心上,这样才能从过去业障的怪圈里脱离出来。

根本的灭罪之道

知道罪业的现起方式后,也就懂了从根上消除罪业的方法。既然业由心的妄动而起,现在要净除业障,就要反过来做。也就是要念念觉悟,消除掉自心错乱的力量。


方法就是,过去由于执著实法而现行罪业,所以,现在首先要认识一切法都不可得,心里不立任何法见,丝毫不著意,这就不再造业了。一切现相不过是因缘现起的幻影,都是假相,毫无真实。所以一切时处,心都要空净,不住于相。这样的话,再遇到境缘时,就不会成为业障。过去的妄动就开始逐渐消减、止息,原来的错乱力量越来越小,以致于化除,也就不发生作用,这样才从根化掉了业力。


当然,无始以来经过无数次串习,这种妄动的习性非常强,不可能一次就化解。所以懂得方法后,就要时时在身心上转化,就是当它现起时,心里不被它所牵,随起随消,逐渐就化除了。所以“时时保持觉照”最关键!

什么是忏悔

这里说的“忏悔”,就是指了达一切法空性,知道了本来清净,没有什么实有的罪业可得。之后时时不断保护,不再迷失,不再妄动造罪。这样罪业才能了结。


分别解释,如《六祖坛经》所说:“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妬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


说到底,就是了知过去所造的罪业都无自性,没有什么实法可得。正造罪的时候,也只是一念迷惑,计执有我、有法,之后现起各种分别妄动,结成各种恶业。细心体察就知道,当时的一切只是一场幻梦,全部由幻心变现。而幻心也了不可得。所以,一切本来没有,既没有造罪的人,也没有所造的业,也没有造业这件事。意思就是,我们要定解诸法无我,一切贪嗔等法都不可得。只要不再执实,内心空净,就不会在心中留有影像,这样罪业就忏尽了。


但是,凡夫实执太强,遇到相应境缘时,常常习惯性地执著诸法实有,认为确实存在值得生贪嗔的境,这样又会陷在老毛病当中,没办法从根断除。所以,时时刻刻都要警觉,不陷在执著当中。只有在任何处心都毫不著意,才能真正脱离生死迷梦。也就是要断除未来造罪的相续,不再妄心执取。这种“断相续心”,就是“悔”的涵义。就像《六祖坛经》所说:“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妬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
总之,忏悔的关键就是得到空性定解。所谓“忏前悔后”,也是指了知罪业本空,而且时时保护,以后再不起妄执造业。

“心空”是究竟的忏悔

要知道,业全部从心而来,一切都由幻心所生。心一空,业就没了立足之地,自然就空尽了。所以,你首先要明了,心是因缘所幻起的影相,本不可得。之后,无论现起怎样的心,你都不要黏著,这样业才能化解。


所以,究竟的忏悔,就是让心觉悟,心一觉就空了,空了就不会有业,也就不再陷入生死幻梦当中。相反,心一迷就入了生死幻梦。虽然正现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但妄心会落入错觉。也就是还会执著人我、是非,会发生竞争、求取等等。


另外,过去造的业就像幻梦一样,醒来就什么都没有了。就像虽然我们在梦里似乎有很多虚妄的造作,但一醒来就会发现,并不是真的有那些事。像这样证见空性之后,罪业自然消除。(但这不是谈口头理论,而是要实修实证才算数。现在的情况是:到底有没有空性定解都成问题,不必说实证。我怕很多人口头谈空,所以再次提醒一下。)


《佛说净业障经》里讲了这样两个公案:
世尊在世时,有位比丘名无垢光。一天,他去乞食,不小心到了妓女家。吃了妓女以邪咒加持的食物后,心智迷乱,结果就犯了淫戒。


他回到精舍才清醒过来,当时内心生起极大的忧悔,全身发热。他想:“我今天居然犯下大戒,现在已是破戒之人,将来必定堕入地狱。”之后他把这件事告诉其他比丘,比丘们让他去找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又把他带到佛前。
佛问他:“你有心犯淫吗?”
他说:“无心。”
佛又问:“无心怎么会有犯呢?”
他说:“我后来生了淫心。”
佛说:“我平时不是常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吗?”
他回答说:“是。”
佛又问:“你梦中受欲时,心里有没有觉知?”
比丘回答:“有觉知。”
佛问:“你先前犯淫欲时,不是由你的心觉知吗?”
他回答说:“是由心觉知。”
佛又问:“既然如此,醒时和梦中犯淫有差别吗?”
比丘回答:“没有差别。”
佛说:“我以前不是说过诸法如梦吗?你认为如梦般的诸法真实吗?”
他回答说:“不真实。”
佛又问:“醒时的心和梦中的心真实吗?”
他说:“都不真实。”
佛说:“既然不真实,那它们是实法吗?”
比丘回答:“不是实法。”
佛又问:“如果一个法无生,那么它有灭、有系缚、有解脱吗?”
他说:“无生的法,当然无灭、无系缚、无解脱。”
佛问:“现在你怎么认为?无生之法会堕入地狱、饿鬼、旁生中吗?”
他说:“无生之法本来没有,怎么会堕恶趣呢?”
佛对他说:“一切诸法本性清净,只是凡夫没有智慧,由于不了知真如,对于本无的法妄起分别,以分别的缘故,而堕入三恶趣。”


之后佛对诸比丘说:“诸法虚诳,如同野马故。诸法如梦,本性自在,逮清净故。诸法究竟,如水中月、如泡沫等故。诸法寂静,无有生死诸过患故……比丘当知,诸法如是不可宣说。往昔我坐菩提道场,无有所得。无一法有出有没、有系缚有解脱,也无一法有障有缠、有忧有悔。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诸法清净本无染污。”


无垢光比丘听了佛的开示后,内心踊跃、悲喜交集。他双手合掌,一心观佛,口中说偈赞叹佛陀。后来世尊舒颜微笑,授记他将在弥勒佛出世时证得无生法忍,十劫后成就佛果。


另外,过去久远劫前,日无垢光如来出世时,有一位比丘名叫勇施。他具足多闻,惭愧乐学,并且相貌非常庄严。


一天,勇施比丘到城中乞食。一个长者的女儿见到他庄严的相貌后,心生爱染。后来由于贪欲不得满足,身体日益羸瘦。她母亲见了心中不忍。于是骗勇施比丘说:我女儿喜欢听经,苦于很难听到,所以生病。并且哀求比丘常来应供、说法。比丘信以为真,就同意了。之后经常到长者女家中应供。结果日久生情,丧失正念,就破了淫戒。后来女子的丈夫见比丘来得太过频繁,怀疑和自己的妻子有染,打算把比丘杀死。比丘知道后,拿毒药给长者女,让她在自己丈夫的饮食里下毒。这样就把他毒死了。


长者女的丈夫一死,勇施比丘突然心生追悔,心想:“我身为比丘,既犯了淫戒,又破了杀戒,死后必定堕入三恶趣。”之后惊恐万分,到处奔走,口里一直说着:“我是地狱众生。”
当时有一个菩萨名叫鼻揉多罗,知道这件事后,把比丘带到一个树林里。之后菩萨腾身虚空,比丘见后生起极大的信心,就像亲见佛陀一样。


这时菩萨入定,身中出无量佛身,全部具足相好,遍满林间。这些化佛同时出微妙音声,说到:“诸法就像镜中像、水中月一样,了不可得,如虚空般本来清净。凡夫由于愚痴迷惑,于无实的法中妄起贪嗔。虽心生染爱,而实无染著。就像在梦里对色法生贪,实际无贪,又像用刀割物体,而刀无知。同样,凡夫的愚痴、爱染,就像阳焰,或空中浮云,本来寂灭、无相……就像手摸虚空一无所得,同样,虽现起分别,而实际并无分别。虽计执有诸蕴,实际诸法本来无生。总之,一切法不生不灭、不聚不散。法性本自解脱。”勇施比丘听后,思维法义,顿时离诸盖缠,得无生忍。


讲到这里,释迦佛说:“当时的鼻揉多罗菩萨,就是现在的弥勒菩萨,当时的勇施比丘,就是现在的宝月如来。”


世尊又说:“一般凡夫对于本无的法妄生分别,计执实有,结果堕落恶趣,在无量劫中受种种大苦。而勇施比丘受淫欲,又断人命根,却能即身得无生忍。就是因为他能够观三界如影像等。就像幻师观幻人而无有障碍,勇施比丘由于能观诸法空性,所以能迅速离诸业障。”


像这样,勇施比丘观诸法空性,发觉罪性本空,了不可得,就脱离了罪业系缚,得到解脱。

忏悔要念念贯彻

忏悔要贯彻在每一天、每一时当中。


前面也讲过,一切时中不迷失,不造罪,这样忏悔才能达到彻底。意思就是,从现在开始,不再走老路,在任何境界当中,都明了一切法空性,面对任何现相,都能心空无住。这样业障才能化解,最后才会空尽。过去由于心不空,一直不断地造业,导致错乱的力量相当大。现在,就要反转过来,也就是妄习随起随化,错乱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小,最终完全没有力量时,整个业根就全部消除了。


现在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你不要继续迷惑,继续沉溺在错乱的罪业迷梦当中。要知道,法尚且不应执实,何况非法?所以种种恶心恶性都要化除。意思就是,我们在行善法的时候,也要知道这些都是幻事,应当三轮体空,没有我相、人相、法相而行持。而对于非法,像是追名逐利、贪执钱财、求取男女、散乱放逸等等,这些造罪方面的事,更应当彻底断绝,永不再造。


总之,罪业并非实有。当初只是一念入迷,之后不断地造业、轮转。但一切只不过是无而现的幻事,实相当中本来没有罪业,没有染污。所以不必要过分执著,认为罪业真实,根本没办法忏除。


要知道并不是有很多实有的罪业,然后我去把它们消灭。起初由于心不空,执诸法实有而造业。而悟后心空了,不再执著有什么实法,而且不会再起妄执造作,这样就彻底断了罪业相续,这叫做理忏。有两句偈这样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空。”说的就是“心空则罪消”。但这不是凡夫容易做到的,所以还要修事忏、要念百字明等陀罗尼来灭除罪业,因为如果你没有契证实相,心空不了的话,业障就还是盯着你,还是起作用,就像梦里虽然都是假,但心空不了的话,就还是有怖畏、有苦。所以各人要自审根器,来实修合机的忏悔法门。

[1]《慈悲水忏序》: 悟达国师,居安国寺,道德昭著。懿宗亲临法席,赐沈香为法座。思渥甚厚。自尔忽生人面疮于膝上,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餧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遍召名医,皆拱手默默。因记昔日同住僧之语,竟入山相寻。值天色已晚,彷徨四顾,乃见二松于烟云间,信期约之不诬。即趋其所,崇楼广殿,金碧交辉,其僧立于门首,顾接甚欢。因留宿,遂以所苦告之。彼云无伤也。岩下有泉,明旦濯之即愈。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间。其人面疮遂大呼:“未可洗,公识达深远考究古今,曾读西汉书袁盎晁错传否?”曰:“曾读。”既曾读之,宁不知袁盎杀晁错乎?公即袁盎,吾即晁错也。错腰斩东市,其冤为何如哉?累世求报于公,而公十世为高僧,戒律精严,报不得其便。今汝受人主宠遇过奢,名利心起,于德有损,故能害之。
[2] 《米拉日巴道歌集·米拉拾柴记》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4-5-24 10:03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苦乐的决定

人生首先要决定好苦、乐是什么。这非常关键,不然在这上面一搞错,求乐避苦就完全成了一种盲动,一生一世就只在颠倒梦想里度过,毫无意义。

学了法无我,我们应当知道,生活中显现的一切人、事、物,都只是因缘幻化的假相,没有任何自性。这个无自性是总的一种认定,苦乐是自性中的一种。无自性的话,也就没有苦性、乐性了。是在它上本来没有苦的自性、乐的自性。如果你懂得这一点,不执著它实有,这样就知道,苦乐都是自心假立的。


也就是要认识到,这全在自己的心怎么认为,心认为它苦就苦,认为它乐也乐。认为它好,得到了就满意、就快乐;认为它不好,遇到了就忧愁、就苦。比如认为得到了一百万才乐。没到那个标准就始终不乐,这不都是自己的心定的吗?如果定成得了一万块就很好,那又会得了一万块就高兴。或者认为我要得第一名才满意,那在得第二名时还非常沮丧、不高兴。如果认为只要上了前二十名就很好,那也是一进了前二十名就很高兴。这不全都是心假立的吗?到底怎么才满意,全是自己的心定的。这叫以心假立。而事情本身没有自性,它不会说“我苦、我乐”,它只是一种假相,哪里有苦乐呢?像这样决定了苦乐是自心假立的之后,决不往外相上逐求,这样歇下了狂心,才是真正的乐。


也许你以前一直以为,要在心外的事物上求乐。现在给你道破真相,你会明白过来。原来不外求乐,就是安乐。安乐就是我自己,就是我的本性。如果我不迷失,不必动一步,安乐是现现成成的,它就在这里。它是本有的,不必求就已经是了。


人类似乎总在解决这个极其重大的问题,为此,也付出过无数的努力。但是,到如今什么也没得到。这件事给你说破了也极简单,不必办科学院会聚无数专家进行讨论。就是外面没有乐,放下来,自己不妄求就是安乐。这里要看到,往外求乐和自性的乐相违,所以这样去外求,反而求到的都是苦。也就是你要悟透,这些外在所谓的乐,只是因缘合成的幻像,如果以为它是乐,那就是迷乱,而这样肯定落空,肯定是苦。本性的乐应当是真实的,所以不是观待而有,也就不是外求的。不外求,歇下来,当下就是乐。


所以你说要读多少书呢?这有多复杂呢?当下一说你就明白了。放下妄执就完事了。只是人不肯放,乐没什么要求的,就是这么简单。


人是怎么自陷苦轮的呢?就是这一念无明,迷头认影,这是一切苦的总根源。这里面建立的任何苦乐概念,都是虚假设立的。


只要稍稍看一看就明白,人们实现了自己的假想、遇到了合意的事情时,往往喜上眉梢,真的以为得到了乐。


看看世上成名的人,得到荣誉时,多么喜悦兴奋!其实什么也没有,只是在骗自己而已。这都是自己一念心立出来的。比如心里假立能举起四百斤的叫做世界第一。其他人都来起哄,之后一起来演这场戏,里面有紧张的竞赛假相,又有观众、裁判,然后是一系列的评比、颁奖、祝贺和大肆宣传。大家看着这位新“冠军”诞生了,不断地赞叹他、恭维他,他就不知迷到哪里去了。他真的以为实现了人生的辉煌,真的得到了所谓的成功,沉浸在幸福的感觉当中。这以后的情况如何呢?就是他为此不断地陷入各种竞争、失落、患得患失当中,而且程度非常深。这都是他蒙骗自己,把自己套在假立的概念圈套里,出现各种各样的执著苦恼。


这就是所谓的苦乐的戏论。其实,什么也没有的。如果迷在假相里不断地攀缘逐取,那完全是让自己陷在苦恼中。从始至终的一切事情,全是疯狂的苦性,哪里有乐呢?如果还认为这些是真安乐,那是被假相蒙蔽得太深了。如果还不断痴迷地把希望寄托在这一个个假相上,最后得到的就是一个个幻灭的苦。如果还不觉悟,还要向外苦苦寻觅,那是得不到真实安乐的。哪里要外求呢?有什么要苦苦寻觅的呢?正所谓“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一旦识别法是假的,这一回头停止妄求,不求安也就安了,不必找乐,本性就是安乐。但这么简单的事,却蒙骗了无数人。


所以什么叫乐呢?歇下对幻尘的妄求,这就是乐,什么条件也不要。心不妄动,就是乐,没有什么苦的。这是无喜无忧的真乐,连动一点心思都不用。什么妄想都没有,什么牵挂、外求都没有,这不是乐还到哪里去求乐呢?所以,放下来就是乐了。


其实,佛法是省心、省力的事,你不要妄起心。你起心往外求,就已经错了。自从识得苦乐的真相后,就时时都快乐。别人会问:你也没享受什么,为什么这么快乐呢?可以回答他:只要心里看透了就畅快,没有什么不通的。心里没有要攀求的,就时时都快乐。你们醉生梦死,心一直著在名利的假相上患得患失、竞争焦虑,哪有不苦的呢?暂时得到时,你们就发狂了,觉得欢喜了。想想看,只是个假相,这么执著、兴奋,后面就有你痛苦的份了。你执著一个假相哄骗自己,能不苦吗?你是这样子骗自己,法界也按这样戏弄你。你是这样设立的,它当然按这个程序给你现出报应来。这样你只有得到的时候,才感到舒服。一旦得不到,你就发现自己不行了,受不了啦!这样的话,完全是一场恶作剧啊!从始至终,你都被无明给骗了。


整个世间都是荒唐闹剧!只要去千家万户里看,去每个人的心里看,都是一大堆的颠倒迷惑,都是冤冤枉枉的苦恼。世上没有一个不苦的人!


所以,你学佛首先要决定苦乐。世间的苦乐全是假的,全是人的心设立的,不设立就没有什么苦乐。无为法的本性不是因缘生的苦乐假相,所以它“无苦无乐”,它不是迁变的苦法,所以称为“大乐”。这里不要跟世间人说的快乐搞混了。他们说“我要追求快乐”,又是“我”、又是“要”、又是“求”,得了欢喜失了忧,怎么会不苦呢?这都是迷惑颠倒,都是苦的状态。就像疯子无论出现哪种疯癫的状态,全叫做“苦”那样。这样就能认定,由妄执出现的苦乐全是苦性,而不是真实。


反过来说,如果你不立什么乐,就没什么苦,只要你不去执著假相,就是“一种平怀”,天真常乐。这是自受用本有的乐,连一个“乐”字都不必想,你本身就是乐。是这么简单,简单到不必动一念心思。


世上的人很可怜,他们至今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人们天天都在幻想:我怎么来得到快乐?这应该是真正的快乐吧?我快实现了吧?照这样幻想下去,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他是一直看不透自己妄心的假立。在一念冲动逐取幻相的时候,就已经迷失了。他一直都以为心前有那个快乐的法,然后盼望能得到它。他有无穷的想像力,无穷的非理作意的力量,这是最严重的病哪!每当遇到从没经历过的东西,他就会把它想像得格外好,这是自己沉溺在幻觉里啊!


就像男女的恋爱,没得到的时候,会把对方想像得特别好。这是由于妄念而出现了幻觉。非理作意有极大夸张的能力,而人往往很难识破自己的妄心,结果自陷在感觉里无法清醒。这就像日日夜夜的迷醉,日日夜夜陷在想像的病当中。


又比如,我们没得到成功的时候,一直会怀着一种憧憬,会有很多很多的假想。所以谈到世间中的感觉,就是要保持距离,这样的话,就会有一种幻觉。一旦靠近了,就会让想像破灭。这个距离其实就是留给你一个幻想的空间。


我们早应该看破这一点了。谈这些话既可笑又心酸。看破了,佛法是极其简单的,只怕你不信。当然,你要喜欢往外面去求,思想特别复杂,欲望又实在太多,那也没有办法。只有慢慢地唤你回头。说到底也只是一个回头。最后也只是放下。没这些啰嗦的话,一点就到位了。
没有比这更简单的事了。这是一个省力的事业,越省力越好。你不断地往外追逐,心里会不断地立这个法、那个法,而且自己假想这个是适合我的,也因此,你会非常渴望得到它、拥有它。当你快要得到的时候,就非常急于拿到它。真正拿到了,心里也会激动起来。然后你会感觉有多么多么……你会加上很多的感觉,这都是欲望做出来的。其实,什么也没有,都是假相蒙骗了你。



所以一定要先把苦乐的事决定下来,你的人生就不会走错路了。


我们一直都是在骗自己。比如穿衣服,穿什么本来无所谓,那为什么穿好衣服,就感觉快乐呢?衣服上本来没有什么苦、乐。这是一个妄想骗了自己,认为这样穿自己很美,自己就傻傻地乐起
来了。“我”是没有的,“衣服”也只是假相,“我很漂亮”也只是自己的妄想,一切都是假
的。所以现在要决定下来,在衣服上没有苦乐。那么怎么叫做穿衣的快乐呢?就是歇下了妄想,穿什么都好,都是一样地自在安乐。


又像住房子,房子上没有什么苦乐可得,就是一些木材、沙子、水泥。这些假相会有苦、乐吗?这些假相会说“我苦、我乐”吗?但人住进了好房子,心里就一阵高兴。对于因缘生的假相,自己的心认为真的很好,就生起高兴的心(这叫妄情),马上觉得这个好,“正是我想要的”。之前在盖房子的时候一直在想,这里要这么设计,那里要那么装潢,每个地方都尽量达到自己定的标准。等到时过境迁,就什么乐也没有了。当初对每个细节都很在乎,如果房子垮掉了,就一点也不在意,你随便在上面乱涂乱画,也不会有意见。而新盖的房子稍微画一下,马上就生气了,所以人完全被假相骗了。


什么叫做真正的乐?房子上并没有乐,不要被它骗了。狂心能歇下来,“语默动静体安然”,在哪里都乐。所以真正的乐是平等的乐,是不依赖的乐。它是绝对的,不依附因缘的。你要看破有为法只是幻影,放下对假相的执著,这样就会发现,自性就是安乐。所以乐哪里要外求呢?外求的都不是真的。所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凡是从根门入进来的都是假相,并不是家珍。自家的珍宝是本有的、原本是现成的,它从来没离开,也永远不失坏。这里有无尽的安乐受用,有真正的快乐自在。


所以说一千道一万,无非就是这回事,心不要搞得太死了,太僵化了。佛法真正会了就很简单,不像做加减乘除那么复杂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4-6-2 13:35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