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谈谈深入学习入中论

若谓轮等积聚之形状差别是车者,此亦非理。颂曰:

由汝积聚无所有 彼形应非依支聚

故以无所有为依 此中云何能有形



如果认为,轮子、车头、车座、车尾等众多部分积聚在一起,显现出的形状差别是车,这也不合理。颂文说:由于支分的积聚只是一种假立,得不到实法,或者说它本来是无所有的,那么,你所说的实有车形,应当不会是依着假有的支分积聚而成立。因此,以一种无所有的法作为依止处,怎么会显现一个实有的形状呢?

意思是说,形状不可能独立而有,它依于支分的积聚而显现,而这个积聚也并非是实法,比如三个人的积聚,除了这三个人之外,根本得不到独立实有的积聚,既然所依的积聚不是实法,哪里会有真实的形状呢?



倘所言积聚,有少实体,乃可假立依彼之形。然所言支聚都无所有,云何依无所有假立形状?汝许假法必依实故。



假如所谓的支分积聚有一点点实体,那倒是可以假立依着它而显现的形状,然而所说的支聚一点也得不到,真实中根本没有,又怎么依着一个无所有的法来假立形状呢?因为按照你宗的说法,假法必须依于实法才能安立。

对方实事师不承许真实中一切是空性,他们认为,虽然粗法的现相是虚假的,但它必然是以实有的微尘作为所依,才能显现出来。也就是真实中有很多极微,这些极微以不同的方式,十个、百个、千个等地积聚在一起,就会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比如现为一个瓶子、一个碗、一个土丘、一座高山等等。脱离了实有的微尘,假相就现出不来,必须依于实法才能显现假法。现在中观师以对方的观点来破,也就是说,既然你们认为假法必须依于实法才能显现,而支聚不是实法,根本得不到,如果你还说是依于支聚而显出形状的话,就与你们自宗的观点相违了。



若谓积聚虽非实有,亦可依彼假立不实之形状者。



如果对方说:虽然积聚不是实有的,但也可以依着这个假有的积聚,假立一种无实的形状。



颂曰:

如汝许此假立义 如是依于不实因

能生自性不实果 当知一切生皆尔



中观师说:既然你已经放下了从实生假的想法,承许由假立假,那你我的观点就是一致的。

就像你承许,是依于假有的积聚而假立一个形状那样,这正是一切因果法的共同点,也就是依他而立、依他而有、依他而生等的一切因果建立,唯一是依于假有的因缘和合生出了假有的果,要知道一切的“生”都是如此。

也就是说,凡是因缘所生的法,都无自性,如果因或果有独立的实体,就无法成立所谓的生。以并无实法生的缘故,所以生即是无生。“依他而生”是指,能生和所生观待而有,脱离了能生不可能自己成立为所生,脱离了所生,也无法安立这是能生。“依他而立”,就像支和有支那样,离开了支,就没有有支(也就是不会有独自成立的有支);离开了有支,也没有独自的支分的涵义,或者说没有安立为支分的依据。



依自性不实之无明,生自性不实之诸行。依自性不实之种子,生自性不实之芽苗。



这里,因和果上面都修饰了“自性不实”四个字,说明这只是一种妄现,实际了不可得,就像幻影一样。换句话说,一切的内外诸法,都只是现而无有的假相,但是在我们的妄识前,的确有各种各样的现相,而且因缘一和合,就会幻现出相应的果相来,就像梦中虚妄的因缘和合,就现出各种虚妄的相那样。然而这一切的因果法都是不可得的。

从内法上说,“依自性不实之无明,生自性不实之诸行。”依于没有谛实自性的无明,现起了没有谛实自性的各种业。这里以无明生行为例,说明一切内有情的缘起,就是由前前为因,生后后之果,而因和果都是观待因缘而起的,本无自性。所以,可以肯定地说,真实中“无眼耳鼻舌身意,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一切都是虚假的。

从外法来看,“依自性不实之种子,生自性不实之芽苗。”依于没有谛实自性的种子,现出了没有谛实自性的芽、苗等。虽然能见到种子、水、土等因缘和合的时候,就会现起芽、苗,但无论是种子还是芽、苗等,都是假相。

就像这样,我们心前的森罗万象就是一个大幻化场,没有一点真实。所以在这个幻化的世间里,随缘应对就可以了,没来的时候,不必刻意去迎接;已经来了,也不用拒绝;它走了,也不需要留恋,不必在这些本无意义的法上建立什么意义,也不必苦苦寻觅追求,起各种是非得失等的想法。由于现在错乱的因缘没有消尽,所以会现出一幕幕的幻相,但这些根本没有实义。这样明白后,你再面对各种现相的时候,心里就要有很深刻的定解,要知道这只是一幕幕幻影,是虚相,正现的时候,你也没得到什么,消失了,你也没失去什么。要从这里离开得失之心,也要从这里学会放下。



如是当知一切因果,皆自性不实。徒费百千劬劳,执著无肉可食之物影假鹿,此复何为?



把上面的道理推广开来,就要知道,一切因果法都是自性无实,或者说不是真实有它的自性,而只是一个无而现的虚相。不了解缘起性空或者生即无生等道理的时候,心里会一直有各种各样的妄想和追求,总以为有一个实有的好东西可以取到,就像猴子只要没看透水里的月亮只是个假的影像,就始终放不下捞取月影的妄想一样。

其实,五欲等幻尘就像是一个没有肉可以吃的假相鹿影,只是一种假相,实际得不到什么。不了知真相的人,费尽百千辛苦,用各种手段想抓住这只鹿饱餐一顿,但这只是枉自徒劳。既然如此,去追求那些世间的五欲等幻尘又有什么用呢?当你真正在这里觉悟了,那就像贾宝玉要脱离红尘,出家当和尚那样,因为他知道这个富贵场、温柔乡没什么实义可得,也因此一旦看破,自然也就放下了。



颂曰:

有谓色等如是住 便起瓶觉亦非理

此中有云:于色等如是安住上,便起瓶等觉心。亦以车喻而破。



这里有人说:缘着色等微尘的积聚,就会生起一种这是一个瓶子的错觉心。对此也以车的譬喻来破。

意思是说,懂得了一个车喻,就应当举一反无量,也就是应当看到自己心前的一切显现都是一个模样,诸法都是依支聚而假立的,在这一点上完全同等,也因此,懂了一个车喻也就懂得了一切。

现在有这样一个错认,由于相信自己的根识,并且亲自看到摸到了有这么一个瓶子,心里就感觉有一个总体的瓶子,然后非常牢固地执著这是真实的瓶子。一旦它被打碎,就认为这么宝贵的瓶子没有了,会很伤心,心里感觉像是失去了一个天大的宝贝。

现在就以“车喻”来观察,会发现所谓的瓶子并不是实法,只是依于那一堆微尘的积聚而安立一个名字。如果你能认清这一点,看到确实没有实法可得,感觉有瓶子只是一种错认,就不会在它上面建立什么意义,它打碎了你也不会执著,就好像看到一个肥皂泡的破灭那样。因为你完全知道,肥皂泡正现的时候也是没有的,它的消失也不是真的有什么东西灭了,同样,世俗里的一切事都是水月空花,虚生虚灭,所以你不要当真,不要为此或喜或忧,这一切都是妄情。

再把这个道理遍推到所有内外的显现上,一切法全是如此,只是个假名,并非实有。这么一想就会发现,自己做的很多事都是无意义的,像是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品牌,那是一个很好的宝物,它们都是我喜欢的东西,然后花很多钱去买它,为此每天都非常辛苦等等,其实这一切都只是幻影,没有实义。而且,对于自己屋子里的电视、电脑、家具、冰箱、壁画等等,一个一个的东西都要看破;包括豪宅、小车、花园、喷泉,各种的花草树木,城市里的各种建筑、广场、街道、琳琅满目的物质海洋;乃至这个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事、物;包括整个太阳系、银河系,无量无数的天体、星云里的所有显现……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个幻影而已,不是实有的。

这样之后,对于这个世间的态度就应该转变,也就是你不要太当真,不要有什么得失之心。只要你还在错认诸法为实有,就必然会建立各种好坏、是非、得失等的观念,那会惹得你的心整天无法安宁,无法放下,也就永远没办法回归。其实事情很简单,这些东西本来是没有的,所以叫做客尘,而你的佛性本来就有,不必修出一个新的什么,只要你能放下,把妄执歇掉,本来面目就会自然显露。



思考题:

1、既然“我”没有,为什么还要假立一个“我”?

2、车的譬喻要说明什么问题?此譬喻的观察方法是什么?

3、为什么支分的积聚不是车?

4、关于“形状是车”,请以理破除:

(1)组装后,支分未舍弃原有的形状,此支分的形状是车。

(2)组装后,支分已舍弃原有的形状,此支分的形状是车。

(3)支分积聚在一起所显出的形状是车。

5、为什么唯有依于自性不实的因,才能生自性不实的果?分别以外法和内法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6、为什么以“车喻”能破除缘色等微尘的积聚,所生的瓶等的错觉心?请以身边的事物为例,用“车喻”破除对它的执著。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复次颂曰:

由无生故无色等 故彼不应即是形



颂文又说:由于诸法无生的缘故色等无有自性,所以瓶子不应该是色等的形状差别。

这是另一种破法,首先依照前面破四边生的道理,观察我们心前的一切法。大家都会认为万法有生,每天有新的现象、新的人、新的事件出生,整个世界生生不息,生活多姿多彩等等。现在就以破四边生的理论,对于你心里认为有自性生的事物做观察,如果它是实法,就必然有它生的方式,而生的方式不出四种:或者自生,或者他生,或者共生,或者无因生,但这四种观察下来都不成立,此外也没有别的方式,所以你必须承认,所见到的生就是无生,或者说根本没有实有的法生出来。这样就知道,一切果上的显现都是无生的,看起来好像是个实法,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出生。就像梦中见到一只母鸡生了一个蛋,虽然确实看到出现了一个蛋,是椭圆形、白色,有乒乓球那么大等等,但真实去观察,发现什么也没有,既然原本就没它,又怎么会有它生的方式呢?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法实有,就必然能说出它是怎么来的。但是从自己来不对,否则果已经有了,生它还有什么意义?而且,如果自己能生自己,就应该源源不断地生下去,永远生自己。如果是从其他法而生,那因和果就是毫无关系的他体,这样别别无关的法还能生它的话,那世界上的一切都应该能生一切了,同样是他体的缘故。自他共生更不对,因为共生既有自生自的一分,又有他法生他法的一分,这样就兼具了自生和他生的过失。无因生也不可能,如果不需要因就能生,那应该在任何时、任何处都能生果,为什么只见到在此地生,彼地不生?在此时生,彼时不生呢?

这样破除了四种生的方式,就知道一切法生即无生。也就是说,一切只是因缘合成的假法,真实中都不成立。



色等不生如前已说。由无生故,色等非有。计无所有为假立瓶等之因,及计瓶等以实法为因,均不应道理。故瓶等非是色等形状差别。



外的色法、内的心法等一切果法的显现实际是无生,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以无生的缘故,色等法现而非有,真实中根本没有。这样的话,承许无所有的色等法,作为假立瓶子等的因,以及认为瓶子等以实法为因,都是不合理的。(意思就是,你们认为必须以实法为所依,才能出现假法,如同以极微为所依,才能出现各种大大小小的粗法的显现,但我们前面已经以离四边生的正理破掉了色等实有,所以,按你的观点,就不能以无实的色法来假立瓶子。)因此,瓶子等就不是色等的形状差别。总之,决定没有一个特定形状的实有的瓶子。



问曰:若以所说七相推求车无所有,则车应无。世间依车所立之名言,皆应断绝。然现见世云:取车、买车、造车等。由是世间所共许故,车实是有。



对方提问说:如果按你们中观宗所说,以七相推求车一无所得,那么车应当没有。这样一来,依于车所安立的取车、买车、造车等的名言都应当断绝了。(对方认为,必须存在实有的法,才能对它安立名称。没有车就无法安立取车、买车、造车、修车等,那么一切有关车的名言就都不合理了。)但是现量见到世间说取车、买车、造车等,因为这些名言是大众共许的,所以车应当真实存在。意思是必定有这个法,大家才会这么说。



答曰:此过唯汝乃有。谓以前说七相推求,车不应理。然汝许是以理推求有所得法,而后安立。不许有余方便成立。故取车等世间名言,于汝宗中云何得有。然于我等全无过失。



回答:断绝世间名言的过失只有你们实事宗才有。意思是说,以前面说的七相推求车的时候,在正理面前根本无法成立有车。但你们承许的安立名言的方式是,经过正理观察有所得的法,之后才对它安立名言,不允许其他安名的方式。所以,取车、买车、造车等世间的名言,以你宗安名的方式,怎么能存在呢?但是对于我宗根本没有这个过失。

也就是说,我宗安名的方式不同。虽然真实中以理观察得不到实法,但我们以随顺世间共许的方式,也就是世人面前如何显现,又如何称呼,我们也随顺世间这样立名。所以对我宗来说,没有断绝世间名言的过失。



何则?颂曰:

虽以七相推求彼 真实世间皆非有

若不观察就世间 依自支分可安立



为什么呢?颂文说:虽然在做胜义范畴里的观察时,以七相去寻求车,在真实或世间中都不可得,但如果不加观察,仅仅就世间承许而言,可以依于车子自身的支分——轮子、车头、车座、车厢等安立车的假名。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如前所说:“如不许车异支分”等,以七相推求。随于胜义、世俗,车均不成。然若不观察,唯就世间,如立青等与受等,唯缘起性。如是亦可许依轮等支分假立名车。



这件事要分两步来讲:

(一)如果观察真实中有没有这辆车,那就像前面所说,车如果实有,就应当有它存在的方式。大体上不外乎七种,车和支分或者是异体,或者是一体,或者车依于支分,或者支分依于车等等。但无论以哪种方式进行观察,都成立不了实有的车。承许车是谛实的一体,不仅在胜义中不成立,连世俗中也没有这样的事,因为世俗根识所见的车,也只是多部分的积聚,而且是刹那灭的,所以不存在常、一实有的车。

(二)如果不加观察,唯一以随顺世俗的方式,就像安立外的青色、内的受等那样,只是一种缘起性,或者是依于因缘合成的假相,同样可以承许,在世人面前,依于轮子、车头、车座等支分积聚,现出一个总体的假相,对此假立名言为车。

世间都承认有青色、受等。比如,地、水、火、风四种微尘,以某种方式进行和合后会显现为青色,但在地、水、火、风四微上并没有青色,所以青色只是缘起的假相。所谓的受,也只是根、境、识三者和合后,所幻起的一种领纳的心,缘聚前没有,缘散后也没有,因缘聚会时,忽而就现起一种感受。因为内外的一切法在世俗中有如幻的缘起,也就是在妄识泯灭前,假的因缘和合时会无欺地现出假的果相,所以仅就世人根识前的显现,或者说缘起性,安立有此法彼法的名言。



由许依缘假立,故我宗中,全无失坏世间名言之过。即彼敌者亦应共许此义。



由于我们在随顺世间时承许有依因缘和合而假立的法,所以在我宗里,根本没有失坏世间名言的过失。也就是我们在真实中通达诸法空性,而随顺世俗时,又依于妄识前的缘起性安立这些名字。这是对方也应当共许的意义。

意思就是,以七相做观察时,你也不得不承认真实中一无所得,而在世俗中,根识前无欺有这种现象,所以针对这种缘起显现来立名,那是你我应当共许的事。但如果按你宗所说,车是实有的法,而且是依于实有的车而立名,那么无论是在胜义还是世俗中,这种名称都无法安立。也就是说,按你宗安名的方式,必须胜义中有实法才能对它安名,但胜义中以理观察时,实有的车无法成立,所以按你宗的方式,无法对其安立名称,也因此会失坏一切世俗。



又此宗中,由世间共许门,非但能成立依车之名言,即此所有诸名差别,皆可不加观察,由世间共许门而自许也。



这是举一反三,懂了车的例子,遍推到世间一切名言上,就知道一切名言的安立方式是什么,也就知道中观宗在随顺世俗时是如何承许名言的。即随顺世间共许门而安立,不是自方在真实中有什么承认。

就像佛自身不承认我和我所,但随顺世间也说我和我所,比如佛也随顺世人说“我是法王,于法自在”,不仅如此,佛也会说我的身体、我的前世、我所在之处,这是我的徒众、我的法衣等等。佛自身不承认有时间、空间所摄的虚妄法,然而为了方便教化,随顺世间,也同样安立了一个个的名字。

中观宗的立名方式就像这样,按照世间共许门,不但能成立依于车所说的各种名言,就是车上所有各种名称的差别,也都可以不加观察,按照世人怎么承许就怎么说。



思考题:

1、请以无生理破除瓶等是色等的形状差别。

2、对方为什么认为以七相推求车无所有,则世间依车所立的名言都会断绝?

3、中观宗对于车等的安名方式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名没有失坏世间名言的过失?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这次我们首先学习圭峰大师《都序》里一段有关四谛法义的指示。这又分成三部分宣讲:一、四谛法是明辨染净差别的法相教;二、认识集谛与苦谛;三、认识道谛与灭谛。



一、四谛法是明辨染净差别的法相教



二、说断惑灭苦乐教。说三界不安,皆如火宅之苦,令断业惑之集,修道证灭。以随机故,所说法数一向差别,以拣邪正,以辨凡圣,以分欣厌,以明因果。



佛来世间首先宣讲四谛法的目的,是要引导众生区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差别。也就是说,佛教化众生首先最关键的,就是教导众生在缘起上区分生死杂染和涅槃清净的差别,不然众生就分不清邪正、凡圣,也发不起厌患轮回、欣求涅槃的心态,不知道如何循着因果的法规来趣入,进而修持解脱道。

说四谛教法,一向都是在辨明杂染和清净的差别,或者苦和乐的差别,这样才不至于把世间道跟出世间道混为一谈,否则众生会一直沉溺在各种世间法当中,所以,这是起初必须要做的工作。如果不宣说苦谛,众生会误以为乐受、舍受是真实安乐的自性,自然会把得到升天看成究竟,执著这就是得到了涅槃。佛出世以前,众生没有闻到四谛法的缘故,不可能以自己的能力辨清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的差别,结果一向以来都无法脱离乐著生死的心态,因此完全不可能进入解脱道。这也是无佛出世期间,众生全体陷在长劫不断苦流中的原因。

圭峰大师用四句话来说明辨明法相差别的目的,那就是“以拣邪正”、“以辨凡圣”、“以分欣厌”、“以明因果”。

第一、“拣邪正”,是指辨明内教和外教的差别。只有明了四谛的法义,才知道只有佛说的四谛法是真正的解脱道,一切执著有“我”的宗派,以及所行的道都是邪道,就出世法的内涵来讲,他们都无法免离生死轮回。

第二、“辨凡圣”,是指出凡是人天所摄的因果法都属于凡,这里所有的一切并没有超出苦轮、得到真正的寂静涅槃,所以依靠外道法或者仅仅依靠人天乘的法绝不可能得到圣果。

第三、“分欣厌”,只有讲明了苦、集、灭、道四谛的涵义,才会意识到要对整个三界的法发起厌患之心,唯一希求出世间的寂静涅槃,没有四谛教法的指引,众生在欣厌上最多达到厌恶趣、欣人天的程度。

第四、“明因果”,不宣说四谛法,最多只是了知善恶因果,而不清楚染净因果。只有讲明了四谛,才知道在根本上什么是苦,什么是苦因,什么是乐,什么是乐因。

这就看出,四谛法一向是在法相上做辨别。经过这番明确地辨认,众生自然从乐著生死的心态转成希求解脱的心态,以这个求解脱心来摄持身口意处处出离轮回的苦因缘,才能真正修持解脱道。也就是说,从此他身口意的一切行为,都被出离心摄持而转成解脱道的修行。这才知道,为什么世尊来到世间,首先要在法相上一向地辨明差别。因为这就是解脱道的命根,不这样宣说,众生没一个能得解脱,他不可能以自力了解到染净两重缘起的差别,这样,自然会被各种外道邪说所迷惑,或者只是把眼前的一点暂时的乐受、舍受执为究竟。

总之,不懂四谛法的话,完全会陷落在愚痴中。就像今天,即便是佛教徒,一听到有什么功效、乐受、暂时的一点感觉,马上就非常冲动,然后就钻进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对于四谛的法义根本没有得到定解,才会执著那些很低浅、很幼稚的东西为真实。



二、认识集谛与苦谛



由三方面产生认识:(一)集谛的起源——无我而执著有我;(二)集谛的繁衍——以执我的心态起惑、造业、感招三界苦果;(三)苦集不断循环的轮回相。



(一)集谛的起源——无我而执著有我



说众生五蕴,都无我主,但是形骸之色,思虑之心。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如水涓涓,如灯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觉,执之为我。



这里的关键是开示无我的真谛,并同时指出,以妄执“我”的心,自然发起各种贪嗔等的烦恼,从而造成身口业行,导致轮回受生。

“说众生五蕴,都无我主”,圭峰大师首先明确地指出这里没有“我”,一旦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是怎么以执著“我”,而发起一切业惑之集,感召生死苦报。这也是世尊来世间传法第一个要说到的重点,一切小乘法的心要就是无我正见,这在小乘教典里处处都能看到,而任何外道教派对此连一个字也没说过。所以,只要以无我作为判断的量尺,就能非常明显地看出内外教的差别。

这是在说,所谓众生就是因缘生的五蕴现象。众生当下执为是“我”的蕴,完全是因缘生的法,也就是,随着过去的因缘自然就现出了这些蕴相。这里有多种不同体性的法,而且一刹那就灭掉,又换成新的。在这无数种忽生忽灭的现象里,并没有常住、独一、主宰性的“我”。

“但是形骸之色,思虑之心”,这就是在教众生,要直下看到,这里只是一堆形骸的色法,以及思虑的心念。

从无始以来,以因缘力的缘故,念念生灭,相续不已。就像水不断地流,没有一刹那能停住,所以这里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也因此这上面没有“我”。

如果有“我”,它瞬间就没了,又换成了新的,难道是一个新的“我”出现了吗?你不能把瞬间就消失的法认为是“我”。比如,银幕上的影像瞬间消失,又不断地换成新的影像,这就不能把它执为是有主宰的东西,它本身只是因缘做出的,有什么主宰性呢?但迷惑的眼睛却把当下的影像执著成有实体,它们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住持,这是完全错谬的。像这样,你要看到这种唯一由因缘力变现,没有任何自主性的东西根本不是“我”。一瞬间它就没有了,没有任何自在能住持到第二刹那,怎么会是“我”呢?如果你认为它是“我”,那它一瞬间就没有了,难道“我”也没有了吗?难道“我”就消失了吗?或者刹那刹那现起新的现相,你以为是不断地有多个不同的“我”在现起吗?或者,那只是在各个空间点上出现的妄相,你认为这些零零散散的相是“我”吗?

这才知道,它只是因缘现的东西,怎能把幻影认为是“我”呢?这是何其可笑的事。但我们一直宝爱它,认为它神圣不可侵犯,必须时时尊重、爱护、保养、装饰、恭敬等等。就像一个人,一直把镜子里的影像执为是自己,一旦有人说这个影子不好等,他听了就非常气恼一样。一旦你真正明白了,就会觉得十分荒唐可笑,这叫做认影为己,把一种因缘显现的影像执为是自己。当你真正明白这只是个妄现时,你就知道,原来自己一直执著它是“我”,真是太可笑了。

以前举过比喻,是说一个人忽然得到一个赝品,但他不认识,就执为是真实的宝贝,后来发现是赝品,不是真的,就觉得几十年的辛勤保护,各种爱重的心等,全都是白费心思。他是基于一种错认,才产生了各种错误的宝爱心、尊重心,认为它神圣不可侵犯的心、维护的心、装饰的心等等,但这些都是白费心思,所费的心思其实都是烦恼。明白这一点后,你才知道,自己一向以来认影为己,在这目前的幻影里,一辈子做过多少的化妆、修饰、表演、展示,又做过多少的维护,维护当下这个影像的尊严,方方面面有无数种爱惜的心都花在这上面。总之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有比对“我”更爱惜的了,然而这一切都是白费心机,完全是浪费感情、浪费精力。而小乘修法的关键就是人无我的智慧,也就是彻底了达这上面没有“我”。你一旦真正断定下来,以后你就不再支持过去那些做法了,也因此你的心能转得过来,处处住在无我上,这样才真正进入了解脱道的修持。

解脱道跟三有轮回的道完全相反。这种相反也只是一念的差别。轮回的道,就是一念错认是“我”,因此全世界没有比“我”更重要的事,也因此,一切心里的倾向都是维护“我”。这样的话,对于所有护持“我”的境,会有一种贪著、拉拢的心。对于反方面违害、威胁“我”的境,就会采取排斥、打击的态度,这就是贪嗔两种妄动。其它的高举、卑微,以及展示自我等千差万别的心态,都是以我执心而出现的,这就叫百千烦恼。

就像这样,一旦明白我执的具体行相,那么惑业的集谛是怎么回事就昭然若揭了。如果对我执运转的相没得到确认,那你对于惑业的相也是模糊的,你不会知道业的有漏性和无漏性的差别何在,也不知道寂静心和烦恼心的差别是什么。相反,一旦你明白了计执“我”以后,心里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怎么以我执为中心,而不断地现起各种烦恼,那你就开始把握集谛的内涵了。你会在自身上认识到,以执我的心是怎么造集生死的,什么样的状态、行为属于生死所摄,而必然落在有漏中,是苦性,会感招生死,这些都能全部贯通。并且会认识到,以执我的心,求取某种欲界成果、色界成果、无色界成果,虽然做了布施等的善行,但这些统统被判为有漏业,都只是苦因而已。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所以,只要在根子上不去掉执我的心,就不能入于解脱道,一旦在无我上有了认识,对于轮回的缘起机制确认了,紧接着就能贯通集谛,并能认识苦谛。也就是认识到,凡是由惑业力所使的一切五蕴的果相都是行苦性,或者说,由于惑业力的缘起,在果位现起的蕴上面,仍然是先前状态的延续,在当下的蕴里面,仍然是烦恼种子、苦种子随逐的状态。因为没产生对治,所以全都是现起后有的因,也就是苦因,这就称为行苦。像这样,你真正对于从因到果的缘起相有了确认,真正认定果是纯粹的苦性,就有了真实的出离心。出离心是反三界爱的,不认识这一点,你对于三界里的圆满,就始终有一种无法放舍的爱,反过来说,以明见苦谛而发起的出离意乐,直接与后有爱相违。总之,以出离心和无我慧摄持,能让自心趣入解脱道。

“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如水涓涓,如灯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觉,执之为我。”

你要一再地看到,这只是缘起生的刹那迁变的相,或者由众缘而起的各分不同的相,你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比如,河水不断地流,灯焰不断地闪现,以同类因缘的力量,念念生灭,相续不已。这时,如果没有明辨缘起的智慧力,以这种现相太相似、太连绵不断,导致心产生错觉,会感觉这是一个不变的东西,并执取它为实体,有主宰性。与此类似,我们无始以来,由于同类因缘的力量,不断地现起同类的身心现象,感觉好像是一个,而且是常住的。愚痴的凡夫人觉察不到真相,就把它执成是“我”了。

如果你能反过来,以微细的眼睛,看到它瞬间就灭掉的情况,就绝不会认为这是“我”。如果已经精微到,一刹那的时候,就确定地看到它瞬间就灭掉了,然后又忽然现起,又瞬间没有了,你才知道这里本来没有“常”。所以,小乘行者在甚深禅定中见刹那性的缘故,不会认为这里有“我”。或者以高倍的显微眼,看到这只是无数个空中的各种尘点的影像,也不会认为这是“我”,就像在高倍显微镜下,看到目前的物体只是很多个点,很多的粒子,你就不会执著这是一体的东西一样。

虽然如此,但由于它变得太密集、太相似,凡夫的第六意识分辨不出,所以把它执为是常住、独一的蕴,由此起了我执,认为这就是自我。既然认为这是“我”,那么心上的逻辑就是,万法里再没有比“我”更重要的。这样最宝爱自我的缘故,随着不同的境缘,这种妄心就显得很聪明,很有判断力,很会安排,其实都叫做恶慧。说萨迦耶见的时候统统标明这是恶慧,也是这个意思。随后心里立即做出反应,凡是对“我”好的,就发出一种贪的态度,对“我”不好,那就起嗔的态度,这都是以萨迦耶见恶慧为根本,所出现的一套行为逻辑。在这套行为逻辑里还可以分,心识稍微粗一点的人,可能会有非常简单的一些冲动,那些心思细密的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表现。但这一切全是妄心系统,全是被我执染污后,出现的各种虚诳的心行。从这里,你就能判断整个世间范畴里的行为规则,这就是集的真谛。

其实,这里讲的就是世间众生的心行百态,这就好像研究人类的心理学,属于人类的道德、伦理范畴等心灵方面的事。我们有必要揭示世间范畴里,人们心理上的问题,因为,当你真正明白了刚才讲的道理,你就有了深层的眼光,不会被世间的那些似是而非的论调所迷惑。这个世间充满了伪饰、包装,各种的邪妄增益把世界描述得非常美好,并由此建立出各式各样的理论,但这些在根源上都没看清,所以一切都只是谬论。

凡愚总是掩饰自我,从来不敢揭发最深层的,宝爱自己的自私心理。如果你不能揭穿自己心上的集谛,那你永远没办法进入解脱道,更没办法进入大乘道。基于这个道理,很多人外现一种大乘的假相,内在实际是根深蒂固的自私心理。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你连集谛的根源——我执,都还不认识,怎么可能转变成真正舍己利他的大乘发心呢?从本质上看,你外现的种种行为,其实都是为了利益自己而取悦他人,没有别的。一切行为最深层的动机就是自私心,宝爱自己,这才是你心中第一位的,只是人们不愿意说,不愿意揭自己的短而已。所以,你不要认为世间的各种心行状况有多高尚、多清净,按照四谛教法去衡量,那些全是杂染的因,全是颠倒。认识到这一点才对,否则绝对处在自欺之中。

(二)集谛的繁衍——以执我的心态起惑、造业、感招三界苦果



宝此我故,即起贪(贪名利荣我)嗔(嗔违情境,恐侵损我)痴(触向错解,非理计校)等三毒。三毒击于意识,发动身口造一切业,业成难逃(影随形,响应声),故受五道苦乐等身(此是别业所感),三界胜劣等处(所居处,此是共业所感)。



现在大家主要应该发现自己内心的动机。为什么会起贪嗔痴?它的原因何在?

其实,就是一向以来完全断定这是“我”,连一念的怀疑都没有,认为有“我”是天经地义的。然后,以最保爱“我”的缘故,就想得到好的名誉、利养,来荣耀“我”、供养“我”。遇到违背自己心愿,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就采取嗔恚的表态。这实际上都是内心的一种恐惧,害怕自我丧失利益,害怕自我受到损伤,由于与生俱来的对自我的保护,遇到顺情的境和违情的境时,自然采取贪和嗔这两种态度。痴心比贪嗔还要细,更难体会。所谓的痴,就是无论遇到什么都会发生错解,而且它无时无处不在,所以,任何处你都认为,是个“我”在这里,是“我”在做事,这是我的等等。你总是摆脱不了这种想法,你没认为这只是缘起的影像,丝毫也不在意它。你不是这样,而是时时都觉得这就是“我”,这就是“痴”。

起了贪嗔痴,就会鼓动意识发起身口,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业一旦形成就难以逃脱,这就是缘起律。既然如是地用心,如是地发出行为,那必然有相应的报应。

像刚才说的,根源上是基于最厚重的自私心理。所谓“私”,就是当下的自我,是最需要维护、利益的,所以,一切行为的根本动机是,凡是对“我”有利的,“我”就喜欢,对“我”不利的,“我”就不要。这样发出来的任何妄动全是毒素,所以贪嗔痴也叫做三毒,意思是不可能有任何甘露法,只有毒,一起来就会毒坏整个身心,毒坏现在未来。所以,从集谛上看,世间的一切行为无有丝毫可取之处,我们都认为“我很好”,那只是因为你对集谛很愚痴,当你真正知道了真相,就会看到,“我”没有一样好,它是一无是处的。

这样就知道,凡是以我执而起的贪嗔痴全是毒,由此造下的业,负欠的业债就太多了,不出现违品的话,我们的未来注定要一笔一笔地偿还业债。要知道,凡是起了虚妄的心念,凡是迷失本性起了自私的心,全都是一种背离或者违背。既然违背了法界、真理,那必然要受到惩罚。而惩罚就是轮回。其实,我们处在轮回里就是一种错、一种罪,是过去错乱行为的果报,你不要还觉得沾沾自喜,认为有什么值得荣耀、值得贪恋不休的事,也不要在这苦性的果报上寄予什么希望,认为还能出现什么安乐,那只是对缘起愚昧的表现而已。

因位的时候,基于根源的我执,不断地起惑造业,就会不断地受取五道等的苦乐之身,以及三界的胜劣之处,也就是出现以自己别业所感的根身,以及由共业所现的器界的果报。所以,目前自身的种种根身器界,并不是本有的安乐自性的法,这只是先前起惑造业而感现的虚妄的苦果,不要认它为本有的家乡,而乐此不返。也因此,你现在对于一切的有漏法,都要知道这就是轮转的幻相,是苦谛。这也只有世尊来宣说你才能明确,否则你会一直误认它为实有,以为这里真的有主宰性、有安乐可得,也会错认身心行为真的是清净、贤善的法。

这就知道,只要不懂四谛的真理,绝对是全盘皆错。如果佛不先宣说四谛的法相教,众生就根本分不清道路,无论是因地的心行,还是果位的显现,全都会不断地发生错乱,因为,他只能见到这些事,没办法见到出世间的道果。由于自身的狭隘见识,导致他的行为,内心的取向和做法等都不可能超越原先那一套,这样的话,众生还会一直随着乐著生死的心态,由我执而现起各种的惑业,不断地轮回。

另外,由于外道无法开示无我的教法,所以不能真正为众生指示解脱正道,他们不是真实的量士夫,所以不可皈依。单从最基础的四谛法来看,释迦佛的确已无倒地宣说了解脱正道,也因此,会对于世尊是指示正道的唯一导师生起坚信。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三)苦集不断循环的轮回相



于所受身还执为我,还起贪等,造业受报。身则生老病死,死而还生。界则成住坏空,空而复成。劫劫生生,轮回不绝。无始无终,如汲井轮。都由不了此身本不是我(此上皆是前人天教中世界因果也。前但令厌下欣上,未说三界皆可厌患,又未破我。今具说之,即苦集二谛也。下破我执,令修灭道二谛,明出世因果,故名四谛教)。



这是讲因果循环不已的状况。也就是由因生果,果中又起因,导致因因果果循环不已,成为连绵不断的轮回苦相。这种苦相没有时间、处所的边际,它来源于因果勾锁连环,相续不断,所以用“轮回”表示。就像水车的轮子不断地旋转,没有止尽之时,同样,由于因没有断,就会不断地感果,感果时又起因……这样就形成了没有边际的轮回。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只要没在缘起上截断,就会一直相续下去,由此导致未来的苦海没有边际。所以必须明白四谛的真理,否则是没有出路的。

这里是说,对于所受的果报身又执著是“我”,再以我执而起贪嗔等的烦恼,由此造业受报。比如一个人死了,再投生一个身,但他来世还是这个样子,不会无缘无故就知道无我,然后把我执消掉,他还会把那个身执为是“我”,仍然以我执用事,旧习难改。这样,他一切处都在不断地集起惑业,感得三有的果报,在后来的身上,再一次现起生老病死等的各种苦恼。就这样,死了又生,生了还是那副老样子。所以经上说,每个众生无始轮回以来所受取的三有之身,堆起来比梵天还高。这就是轮回的真实状况,一点不夸张。

当你知道了流转的苦相,心里对它非常确认时,再想到那么多的生死,你才能真正生起厌离心。也会以此下定决心,这一次一定要从生死中脱出,不能再落入从苦到苦的轮转里,这种道路是没有任何前途、任何意义的。

从我们居住的世界上看,它也只是一种共业形成的大的苦相。你再提起整个地球、整个太阳系等的时候,就要知道它只是众生共同的苦相,在这上是没有什么实义的。也因此,把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定性为杂染的秽土,因为这纯粹是杂染的法,没有任何清净的东西。这以后,你再不要留恋这个世界了,我们从小熏染得过多,什么壮丽的河山,富饶的土地,在这上面起过很多颠倒的乐执,但这一切都只是惑业力所感的苦性的法。

我们学苦谛的时候知道,以苦、乐、舍三受为主的一切心王、心所,以及它们的所缘境,全都是苦谛,没有一个不是。所以,你不要认为,当下的身心有点难受叫苦,其它都不是苦。其实,整个轮回周遍是苦,内的根身,外的器界,包括整个三界的有漏果报法,也就是我们六识里的一切境界,全都是苦谛。

这样就看到,整个世界也是随惑业力显现,所以它有成住坏空,空了以后又形成,成了之后又坏。完全由众生的妄识来住持,怎么会是常住的法呢?就这样劫劫生生,轮回不已,无始无终,像水车的车轮那样,旋转不息,这也是因为轮回的动力根源没被破坏。这动力的根源就是执我的心,以它错乱的力量,不断地现起各种妄动的心态,发起各种行为。就像水车旋转的动力没有消失,就会不断地进行一样。反过来,这股动力一旦消失,从此就不再旋转了。同样,执我的心一歇下,所有为“我”的心理妄动、各种行为就失去了支持,这些都不能独立而起,所以当惑业力一止息,整个三有的果报就随之消失了。

总的来说,旷劫以来,我们在这连绵不已的惑业苦里轮转不息,就是源于不了知这个身或者五蕴的综合体本不是“我”,所以说,一切轮回的过患都源于萨迦耶见。我们现在首先就要观察“我”到底有没有,这才是从根本上着眼。也因此,月称菩萨说:“诸瑜伽师先破除我”。

那么具体如何观无我呢?以下圭峰大师作了很好的开示。



三、认识道谛与灭谛



由两方面产生认识:(一)观察无我的方法;(二)还灭的道路与果证。



(一)观察无我的方法



分三步进行:1、简略的分析;2、细致的分析;3、从有“我”的错觉中走出。



1、简略的分析



不是我者,此身本因色心和合为相,今推寻分析,色有地水火风之四类,心有受(领纳好恶之事)想(取像)行(造作一切)识(一一了别)之四类(此四与色,都名五蕴)。若皆是我,即成八我。



怎么说这个身或者蕴不是“我”呢?

“不是我者,此身本因色心和合为相”,这个蕴身本来是以色心和合为相,它只是一堆的色法和心法,合在一起作为相状。就像电脑没有独一的体,它本身是由各种配件组合在一起为相状一样。

但是,我们却对此熟视无睹,视而不见,非常愚昧,竟然执著这是一体的“我”。一方面也是因为,身体各部分结合得太紧密,让你发觉不到,它只是各种不同的零配件的组合,结果误以为它是实有一体的“我”。比如一间房屋,你很难发现它是各种建筑材料的组合,如果是一大堆零零散散的木头、砖瓦等堆在那里,你也不会认为是“一”。因为木匠把它们组合得非常紧密,结果你就感觉这就是一整间房子,其实不还是那些建筑材料,各住各位,互不混淆,哪里有什么“一”呢?

同样,我们首先观察粗的方面,你要看到色和心是不一样的,这个蕴身就是这两种东西的和合,这上面没有独一。进一步,你要在色心二法上仔细地推寻,一个一个地分析开来,之后你就发现,这完全是一大堆各自不同的法。那时,你会感觉到这上面没有“我”。

“今推寻分析”,“推寻分析”是讲观察的方法。所谓“分析”,指的是把它们一个个地分开来。这不同于人们平常说的“分析”,现在“分析”的用法已经有点错乱,不符合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了。过去“分”和“析”是一个意思。“析”字右面是“斤”,指斧头,左面是“木”,意思是用斧头把它劈成一块一块的,就是不断地分解、剖开的意思。

为什么这里要我们用分析法呢?这是因为,你的意识总是把它看成笼统一体的东西,而且第六意识缘它缘得非常呆板,每次起心的时候,就说这是一个身体或者是一个“我”。这种错认太习惯了,以至于不经过分析或分解,你心前就现不出多体的相,所以首先要非常细致地去分解它。

“推寻”,就是你要仔细地去找。其中“推”,是说你要去看,眼睛是“我”吗?耳朵是“我”吗?鼻子是“我”吗?这上面有“我”吗?然后还要辨别,眼睛和耳朵的相不一样,肝、肺、肠等的相也不一样,上方、下方等也有各自的相,彼此不同。这样,通过你观察的智慧,把原先执牢的一个笼统不可分的东西,强力地一个个分开。当你一个个分得非常清楚,也就是在观察慧前,身心的内容已经分开,成了一个个体性不同的法,这时你会开始认识到,里面没有独一的“我”。

“色有地水火风之四类”,首先,我们在色法上看到,这是地水火风四类不同的法。那就要知道,四者的体性截然不同,地是坚固性,水是湿润性,火是暖热性,风是动转性。按今天的话来讲,你会看到,这个身体有一种坚固的形质,有一种流动、湿润的体性,这两个不能说是一样。或者有一种属于热量,有一种属于运转。这四种体性截然不同,不能说坚固就是热量,也不能说动转就是湿润等等。总之,对这个身体,你一定要分得出这四种不同的体性来。

“心有受想行识之四类”,在心法上又有受想行识四类不同的法。其中,受是领纳合意、违意、中庸三种境而起的苦、乐、舍三种受,想是心里缘取这种相那种相,行是发起各种心上的造作,识是对这样那样的相都能明了分别。它们四个各有各的相,不能混为一谈,这样你会决定,受想行识是四种不同的法。

通过这最初步的分析,你已经把它分开成了八种不同的法。

“若皆是我,即成八我”,然后你就想,如果这些都是我的话,那就成八个我了。你把地、水、火、风,受、想、行、识八个排出来,好像屋子里有八个人那样,一个英国人、一个日本人、一个美国人、一个俄国人、一个阿拉伯人、一个中国人等等八个世界各地的人,就不能说是一个“我”。或者面前有八种蔬菜,茄子、萝卜、白菜、辣椒、丝瓜、南瓜、土豆、冬瓜等等,你不能说这是一个。同样,如果你说这八种法全是“我”,那就成了有八个不同的“我”。

意思就是,当我们看到这色心八种相以后,你就知道这是八种不同的东西,就像青黄蓝绿等的八种颜色。当你心前现出这八种不同的相时,你就认为这不是一个“我”。如果是我,那应成有八个不同的“我”,这样问题就大了。比如说,我很舒服,那到底是哪个“我”舒服啊?是八个“我”有不同的感受吗?还是八个“我”都说我很舒服?或者身体上,比如我现在水大增盛,那是不是水大的“我”变胖了?其他的“我”变瘦了?或者体内的四大像四条毒蛇一样互相作战,那是不是身体上四个色法的“我”正在打架?这都没办法成立。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