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四谛 十二因缘—劝修

四谛 十二因缘—劝修



净界法师

    第二个,劝修:此是苦,汝应知。我们对于痛苦,应该持什么态度呢,你不能逃避了,你也不能断除,你只要了知就好。佛教对于结果是采取认命,因为你逃避不了。所以这个地方是要你知,我们对痛苦的态度,是了知,是觉悟,而不是要你去逃避或者去断除,因为也断不了。所以佛陀在讲这个痛苦的时候呢,佛陀鼓励我们去修这个觉悟,生起觉察痛苦的这种智慧。

  第三个,佛陀亲自作证,说:此是苦,我已知,佛陀已经如实了知了,表示这个痛苦确实是存在的,佛陀不是随便宣说,因为佛陀是亲自走过来的。

  这个三界的逼迫性,我们一般分成两块,一个是三苦,一个是八苦。这个三苦呢,是整个全面的三界,把这个整个欲界、色界、无色界,分成三种痛苦:

  第一个,苦苦。苦苦,我们第一个观察,痛苦的果报是逼迫性的。这个苦苦主要是观三恶道的痛苦,就是说我们在念佛之前,你要先修观。说我为什么要念佛呢,因为我没有念,我没有仰仗这个佛号,我就有可能会因为过去的罪业,到地狱受刀山油锅的痛苦,到恶鬼受饥饿口渴的痛苦,到畜生道受系缚打杀的痛苦,所以我们从这个痛苦当中,先觉悟到这个三恶道的痛苦这一块,这第一个。

  第二个,是坏苦。虽然我们有善业,会创造人天的快乐,那人天的快乐呢,它有一个问题,它不能持久,它总有一天无常败坏。你看这个诸天,他到了八万大劫的时间,他时间到了的时候照样掉下来,所以他情何以堪啊。你可以想像一个人在这种寂静的状态享受了八万大劫,他死亡当下的恐怖,跟他的失望是多严重,所以这个坏苦是非常厉害的。

  人生最重的痛苦,不是说你没有东西叫痛苦,这不是痛苦。人生最严重的痛苦,是你得到以后你又要失掉,你看那个破产的人,他受不了他要自杀,穷人他不会自杀,因为他从小习惯了,是吧。他已经从小就是从这样长大,他习惯了。但是你从有钱变成破产,很多人自杀,所以这个坏苦的力量,是超过于苦苦,这个思坏之苦。

  第三个是行苦。这个行苦就比较微细,就是那种身心世界的迁流生灭之苦,这个是一般打坐的人禅定的人才发觉得出来。我们身心世界,这种刹那刹那的这种流动生灭,相对于涅槃寂静来说,它也是痛苦。

  这个苦苦、坏苦、行苦呢,从整个修学角度来说,我们的主轴在观察坏苦这一块,因为这一块是我们生命当中,没办法体验出来,只有从智慧道理的观察。那么三苦是针对整个全盘的三界而安立的。

  这个八苦是针对于做为一个人,我们今生的苦,观察今生的苦,这个就大家容易了解,生老病死四个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跟五蕴炽盛苦,这个五蕴炽盛苦跟行苦有点像,也是生灭迁流的这种扰动相,安立为苦。

  这个苦谛,它为什么是在整个四圣谛为第一个观察,知苦,如实了知三界的痛苦,因为我们在临命终的时候,我们提起佛号,我们发愿,这个佛号的力道,它的动力,来自于你对娑婆世界的厌恶。

  你看有些人佛号念了很久,他那佛号没有力量,他那个佛号没有力量,因为他根本没有出离心,不是说你佛号念得多,就有佛号有力量,不是这个意思,这是一种出世的道心。就是说当你不想要急迫的离开娑婆世界的时候,你的佛号就没有力量,自然就没有力量,这个不能勉强。

  所以很多人说我做功课,好像念佛念到最后,好像是在做功课,没有感觉。因为你都没有给佛号充电,你这佛号是每天拿来做功课,好像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功课而已。出离心,厌离娑婆,就是给每一个佛号充满了电,让他的佛号充满了坚定的力量,我一定要往生。

  这种力量来自于对娑婆世界痛苦的觉悟,没有其他方法,就背水一战,我决定不再来了,你这个佛号就有力量。佛陀的慈悲啊,知道我们的心缘太多境会分散,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你只要观察快乐的部分,观察它是痛苦,你的出离心就生起。

  我们每一个人内心当中,对娑婆世界都有一种期待,就是我们的爱取是不一样。你看有些人,他喜欢这个财富,有些人追求美色,有些人追求房子,有些人他追求名声,你先把你的爱取的方向找出来,然后你观察它是痛苦的,你先把你这个最重的爱取破掉。娑婆世界最大的麻烦是说,它快乐中有痛苦,痛苦中有快乐,这个是最麻烦。

  如果我们把蛋糕跟毒药,把它切开出来,蛋糕放在左边的抽屉,毒药放在右边的抽屉,这个问题很简单。也就是说,人生如果快乐就是真的是快乐,痛苦就真的是痛苦,那人生就很简单了。人生的人际关系至少少掉一大半,人生最大的麻烦是,它快乐中有痛苦,痛苦中有快乐,蛋糕中有毒药,毒药中有蛋糕,这个最麻烦。

  我们好不容易过去生,积集了很多善业,今生表现出来了,该是你享受的时候,但是你享受快乐的时候,你发觉不是这么回事,你要付出代价,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但是你不去享受快乐你又不甘心,这就是矛盾啦。所以说你只有靠觉悟,你就会想,我应该把带有过失的快乐,去换取极乐世界永恒的功德,这样就对了,这个出离心转成一个往生的心。

  所以佛陀要你观苦谛,是要你观察在你今生当中,曾经让你有过快乐的感受,特别是一种美好回忆的地方。你要知道这些每一个快乐,都是有毒药的,因为它夹杂了你的烦恼跟业力,你能够把这个快乐当中的毒药观察出来,你每一句佛号,就充满了强大的能量,否则你这个佛号就是没有力量,好像要想往生又不想往生,就没有一个决定性的力量,你就是对痛苦的体验不够深。

  所以这个地方,这一块是很重要,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真正的修行在修道。这个道将来,我们待会会讲到四念处,四念处就像一把刀子,如果三界的苦果是一棵树的话呢,刀子是可以把树砍断的,但是如果他力道不够,一个小孩子拿着刀,他是砍不断树的,因为他力道不够,他的决心不够,你必须是一个大人,他有坚定的决心,才可以拿着刀把树给砍断,而这个力道,就来自于对痛苦的觉悟。

  所以这个地方是整个从一个世间的一个好人,要转换成一个出世间的道人,乃至于往生的道人。第一个工作就是把三界的痛苦这一块把它观出来,你只要知道你三界没有一个地方是你一个落脚处,没有一个地方是安稳快乐的地方,你这个苦谛的观察就成功了,这是第一块,这第一个功课。

  首先是对三界的一个果报的观察,三界的果报是不安稳的,是不能当做皈依处的,只能当一个暂借、暂住的一个过渡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言声闻乘者,谓听闻佛之声教,修四谛法,断见思惑,证阿罗汉果者,名声闻乘。

  声闻乘,这个声闻,什么叫声闻呢?其实就是闻声,因为这个声闻众,主要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因为他们都是常随众,经常跟随佛陀到处游化,听闻佛陀的教法而成就圣道,所以叫声闻乘。

  也就是说,他是经常亲近在佛陀旁边听佛开示的,他在因地当中是修四谛法,苦集灭道的四谛法,依止四谛法断了见思烦恼。见是属于我见的颠倒,思惑是属于爱取的烦恼,断这个我见颠倒跟爱取烦恼,这个是在因地,在果地上呢,证得四果阿罗汉,名声闻乘。

  这个声闻乘他的当法,是趋向于阿罗汉的,这部车子本来是设计趋向阿罗汉的。但是在净土宗是引用他的因地,不走向他的果地。因为他的因地,特别是断除爱取烦恼这一块,对我们净土宗的正念是非常的重要,就是蕅益大师常说的厌离娑婆,我们是取他的因地,但是我们不取他的这个果证,这个是要注意的。

  好,我们看这个四谛,这个四谛是调伏烦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佛陀转这个四谛的时候呢,是经过三次的运转,三转四谛法门。首先我们看这个苦,我们把这个苦的定义,先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苦者逼迫义,即三界六道生死之苦果。

  佛陀出世以后呢,先讲生死流转的果报,我们前面讲人天乘的时候,佛陀对人天安乐的果报,并没有加以否定,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在五戒、十善的时候,佛陀要我们断恶修善,那么干什么呢?创造人天的快乐。

  但是到了这个出世间的圣道的时候,佛陀的口气改变了,佛陀说三界没有快乐。这是什么情况,安立说三界没有快乐呢,因为不管你是在痛苦当中,不管你是在快乐当中,我们的身心世界,都有一个共同的相状就是逼迫,你会有一种莫名的力量在逼迫你,当然这个就是无常。

  因为你在三界当中,它是一个动态的世界,所以你在这个动态当中,你看到身心的变化,你就有一种非常严重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呢,它会刺激我们内心的一种安稳,所以它是一种逼迫。

  佛陀在诠释逼迫的时候呢,他是分成三个次第来诠释,就是这个逼迫,应该怎么来修这个逼迫性呢,首先佛陀先指出逼迫的相状,叫示相状,此是苦,逼迫性。

  佛陀用很简单的比喻,说这个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说这整个三界,是一个起火燃烧的房子,即使你造了善业,你今生能够有好的房子住,有好的衣食使用,但是你大方向,没有离开这个起火燃烧的房子。所以你还是在这个起火燃烧当中,去吃饭睡觉,所以这整个结构,这种无常大火的燃烧并没有改变。

  所以说佛陀安立的痛苦,是逼迫性,这个很重要。诸位,很多人学佛以后,会产生一个错觉,他以为他不需要修苦谛观。他认为他不需要修苦谛,我问他说为什么你不修苦谛观呢,他说我吃的苦够多了!

  不对!

  佛法讲的痛苦,指的是快乐也是痛苦,也就是说你从人生的经验当中,所体验的痛苦只是痛苦的一部分,假设你不修苦谛,你会对安乐的这一块没有免疫性,你对痛苦这一块会有厌离心,但是你不可能在安乐当中,体验到痛苦,不可能,这个只有从道理观察,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

  很多人以为说,他已经具足了出离心,但是他的出离心,来自于他的生命的经验。所以这种出离心是不全面的,因为你生命的经验,只是整个痛苦里面其中一块,特别是一种比较逆境的这一块,但是你不可能从顺境当中,体验痛苦,这个你做不到。

  你的出离心不完全的时候,你今生所做的善业,你今生所念的佛,它就有漏洞。你没有把整个三界的漏洞,把它填满,临命终的时候就变成你的致命伤,因为你这个佛号的底盘不稳定,有漏。

  这个苦谛是很重要的,你一定要从痛苦中觉悟,你那个往生的力量才能够坚定。你一旦这个痛苦觉悟得不完全,只是觉悟了一小块,你三分之二的都是漏洞,这个时候你临终的时候,你就会跑到快乐的地方去,因为快乐的地方你没有觉悟到,这就变成你往生的一个破洞,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

  我们再讲一次,佛陀对于痛苦的定义,不是逆境,而是你只要有逼迫的感觉,这个就是痛苦,你只要有一种不安全感,这就是痛苦。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这个痛苦的定义是逼迫。好,这是第一个,佛陀把三界的痛苦相状指示出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声闻乘之四谛—集谛

净界法师

    这个痛苦怎么来的呢,我们看第二个,集谛,我们把这个集谛念一遍:

  集者招感义,即见思惑及所生诸业俱。

  这个痛苦不是上帝创造的,它也不是莫名其妙而出生的,而是有因缘的,是由这个集招感的,你为什么会出生在这个家庭,你为什么会跟某人结婚,你为什么会生下这些小孩,它都是有它的原因的,这个原因包括了两个:

  第一个,我们过去的一个爱取;第二个,一种生死的业力。

  爱取跟业力的参杂混和,就创造了你今生的果报。我们到了这个四圣谛,我们基本上,诸位你会慢慢感觉到,我们就很少谈业力这一块,因为业力这一块,我们已经假设,你在前面的人天乘,五戒、十善的时候已经处理过了。

  所以到了四圣谛以后,到声闻、缘觉、菩萨,都在讲内心的妄想问题了,过去我们在谈缘起的时候,在人天乘的时候强调,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所以你要改造业力,你来生才会快乐,但是到了这个四圣谛的时候,他的生命的缘起观,已经不讲业力了,叫做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

  就是说我们为什么在三界投胎呢,为什么佛陀也造了布施、持戒的善业,他不会在三界投胎,而我们会投胎呢?因为我们前生在造善业的时候,打了很多三界的妄想,我喜欢这个,我喜欢那个,而都没有加以调伏,所以就把这个善业的力量,往三界的果报带动。所以这个地方关键在于这个见思,在烦恼这一块。

  佛陀在讲到这个生命的缘起,在四圣谛,它的重点在于妄想,你前生的妄想,创造了今生的你,你今生的妄想,创造了来生的你,就是妄想的相续,也使令了生命的相续,是这个意思。

  所以此是集,招感性。就是我们心中的这种爱取的妄想,爱取的烦恼而招感了三界果报,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们对爱取烦恼应该什么态度呢:此是集,汝应断。从净土宗我们不讲断,我们先讲调伏,调伏爱取,思惟苦谛,调伏爱取。

  第三个是:此是集,我已断。佛陀是以过来人的角度说,这个是可以断的,因为你本来就清净,这是后来的因缘的熏习才有的。所以佛陀身为一个过来人,告诉你说这个是可以做到的,因为佛陀已经做到了,此是集,我已断。

  我们把这个招感生死的因缘,做出两块的结示,一个是惑,一个是业。我们先看业这一块,业呢,它有罪业,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比方说杀盗淫妄等等;福业就是十善业;不动业,不动业指的是禅定,四禅,四空。

  这个业力当然是影响我们生命的其中一个因素,但是另外一个因素就是烦恼,烦恼有比较微细的跟比较粗重的,比较微细的叫见惑,就是我见的颠倒,我们经常认为,身心世界有一个自我;那么第二个呢,比较粗浅的就是爱取的烦恼,因为所有的烦恼都是由爱取而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你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

净界法师

    这个招感,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跟娑婆世界都有一种招感,就是一种感应,或者说一种磁场的吸引力。你的磁场的吸引力越强,就说明了你越难往生,因为你跟娑婆世界,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你怎么往生呢?我们如果想要往生,前面的忏悔业障,勤修四重,它还是一个基础而已,你最好把对娑婆世界的爱取,要把它调伏到最低。

  比方说我们以前是个好人,我们刚开始修安乐道的时候,你只要布施、持戒、忍辱这三块做好就好了。你到了百货公司,你喜欢什么,你就把它买下来,你福报大都可以。但是到了你今天,要把一个修行的层次,从一个善业的修学,提升到正念的时候,它就不是这样子,你开始回光返照,你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你是满足你的妄想呢,还是你真正对修道对身心世界是有帮助有需要的呢?你开始在处理这个问题了,这个《楞严经》说真妄交攻,你必须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喜欢什么东西,而开始跟它说不可以。

  你开始对你自己,讲出这样的一个指令,你必须在你的生命当中,每一次的调伏,成功的调伏,去累积你一种往生的力量,因为你必须要把娑婆世界的吸引力降到最低。

  如果你很想往生,你对极乐世界充满了希望,你欣求极乐,但是你同时对娑婆世界的因缘你也非常爱取,这个时候,临终的时候,是人临命终时,你两个力量都会出现,一者贪恋娑婆,二者欣求极乐,两个力量会产生冲击拉扯。诸位你猜猜看,到最后哪一个力量会比较大?因为贪恋娑婆,是你很习惯的东西了,因为你生生世世都是过着放逸的生活,因为你有福报就花嘛。

  那么欣求极乐,你毕竟是短暂的时间,你欣求极乐呢,你只有进入佛堂的时候,才想到欣求极乐,你只有进入讲堂的时候,你才有进入欣求极乐,你从讲堂出来,从佛堂出来的时候,你就开始进入了贪恋娑婆的境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还在流转,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对自己的爱取,说不可以这三个字,你没有调伏它,你没有试着调伏它。

  我们生命只有两种情况,你不是调伏它,你就是随顺它,没有第三种情况。所以你看,为什么我们造了业以后一定要忏悔,因为你不忏悔,你就增长广大,你说,诶,我没有忏悔,但是我也没有加强,你不用加强,你只要造了以后,你只要没有忏悔,它就自然每天在增长,自然。

  所以诸位要知道,生命没有模糊空间,你要嘛调伏它,你要嘛你就是随顺它,没有第三种情况。所以在这个集谛当中,你每一次开始面对你的习气,你开始抗拒它的时候,你开始把娑婆世界的力量慢慢降低了。

  我们往生是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把对娑婆世界的引力,吸引力降到最低。第二个,对极乐世界的好乐升到最高,现在都不谈业力了,完全讲心态,你心态要改变,你必须把这棵树,把贪恋娑婆的树,往东边倾倒的树,慢慢透过一种修四念处,把它转成向西倾倒。

  你不一定要断烦恼,但是一定要调伏,我们不可以把对三界的爱取,把它养到势力非常的强大,不可以,因为它最后会超过往生的力量,所以到了这个解脱道的时候,我们引用这个声闻法的时候,我们慢慢慢慢的开始做心地法门,开始抗拒我们的等流习气,就是此是集,汝应断,就是开始要调伏了,是这个意思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好,我们再看第三个,灭谛,前面的苦集二道呢,是世间的因果,这个灭道呢,是出世间的圣道的因果。先看果证:灭,好,我们把它念一遍,什么叫灭:

  灭者谓苦因苦果灭已,所显寂灭无为。

  灭呢,就是灭除苦因跟苦果,当然偏重在苦因,灭掉这个烦恼这一块,爱取的烦恼是一切痛苦,三界果报的一个因,等到你死亡以后呢,这个苦果也灭掉了。先灭苦因再灭苦果,所显现出来一种寂静无为,一种不生不灭的永恒的安乐。

  那么涅槃为什么叫灭呢,因为佛陀把生死的因果,用火来比喻,说这个火为什么烧得很盛呢,因为你不断的丢柴火下去,你不断的在生命当中,创造很多的爱取,爱取当中就招感了生死,生死当中你得一个果报,你又开始爱取。所以由于这个火而烧火柴,由火柴又支助火,就造成了一种生命的辗转相续,现在把这个爱取的火灭掉了,所以说叫做灭,是这个意思。

  佛陀在诠释涅槃的时候呢,他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先示相,说:此是灭,可证性。这个涅槃,出世间的涅槃,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以成就的。你看外道他修禅定,他修禅定以后,他成就了高深的禅定,他死亡到来的时候,他产生邪见,谤无涅槃,他说我辛辛苦苦得到的八万大劫的这个寂静的功德还会失掉,所以他们会结论说,原来离开三界是不可能的,生命只有在三界活动,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三界,外道会起这样的邪见,谤无涅槃。

  但是佛陀出世以后,佛陀不这样讲,佛陀说,这个涅槃是可以成就的,它是真实存在的,这第一个。第二个,此是灭,汝应证。我们应该要去修的,这个是可以,既然是做得到的,就是说我们可以选择,我们追求生命的快乐,我们应该追求一个没有过失的快乐,这第二个,汝应证。第三个是,此是灭,我已证。佛陀已经如实做到了,这个的确是可以做到。

  在小乘的涅槃当中分成两块,一个是有余依涅槃,一个是无余依涅槃,这个涅槃分成有余依跟无余依,这个依,我们先解释这个依,依止,这个是指的是三界的果报,就是我们的色身。

  当一个阿罗汉他证得无生了以后,他证得我空的真理以后,但是他的生命还没有死亡,这个叫做有余依涅槃,所以他还要承受一些剩余的业力,他没有烦恼了,他的爱取消灭了,但是他生死业力还在,这有什么问题呢,比方说阿罗汉他去托钵,太阳太热,他会中暑;比方说舍利弗尊者,吃到一种不健康的东西,他拉肚子,躺在床上,佛陀讲经的时候,佛陀叫弟子们,把那个舍利弗尊者用担架,把他抬到讲堂来听课。

  身为一个阿罗汉,他在没有进入涅槃之前,他的果报体还在,他还是有一种微细的业力,使令他有出现一种痛苦的果报相,但是他本身没有痛苦的感觉,因为他对这个色身已经不受,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他的心是在虚空活动,他没有产生一种执着,他没有住在色身,所以色身的变化对他没有感觉,但是毕竟他还有微细的不自在,所以叫有余依涅槃。

  等到他的生命结束了以后,他就起大欢喜心,用三昧真火把自己烧掉,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皆办,不受后有。他会告诉他自己,这是我三界的最后一次生命了,然后就烧掉了,就走了,然后就不再来了。

  所以我们为什么把阿罗汉称为无生呢,为什么说他不是无死呢,因为他还要经过一次死亡,对不对,他还要死一次,但是他死了以后,他三界就不再得果报了,因为他那个爱取烦恼被破坏了。所有的业力,不能得到这个爱取的滋润了,所以阿罗汉叫无生,他不能讲无灭,他还有一次的消失,一次的死亡。好,这个是一种涅槃的果报,这个是可以证得的一种无为的安乐.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看道谛,那怎么样趋向涅槃呢,它的方法,它就是道,我们看道的解释:

  道者趣向义,谓由此道故得证入涅槃。

  这个道呢,就是一种引导趋向的意思,就是从这个道,慢慢的引导我们趋向于不生不灭的涅槃。佛陀在解释这个道的时候,这个涅槃的因地的时候,也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此是道,可修性。这个是可以去修证的,我们宗教跟哲学是不一样,你看哲学家他丢出很多的观念,但是不一定有方法可以修,可能是他自己一时的兴起讲出一个道理。

  佛法的道理只要讲得出来,佛陀一定有方法,让我们达到那个道理,一定有方法,一定有阶梯,让你一步一步的走上去。因为佛陀所有的道都是可修性,我们对这个可修性的道,应该是什么态度呢。

  此是道,汝应修。我们应该把握时间,因为我们只有得到人身,在无量劫当中我们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天上跟三恶道,这种生命根本一点用处都没有,只有得到人间暇满人身,六根具足,我们才可以修,所以这个生命的改变,也就是短短的这么一个光阴,应该把握时间,应该修道。

  第三个,此是道,我已修。佛陀是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这一条道路佛陀他真的走过去了,是一个畅通的道路,佛陀自己作证。在道当中呢,我们看这个声闻法当中有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真正能够调伏烦恼,趋向于涅槃的主要是四念处,其他的六个道品,都是一种修行四念处的一个帮助的一个助行、跟他修学的次第。

  我们待会儿会把这个四念处解释一下,在整个四圣谛当中,我们有说过,法门是要取舍的,理观是要圆满的。法门是取舍的,净土宗的正念取两块,取知苦跟修道。

  我们不欣求小乘的涅槃,当然我们也不断集,但是我们是调伏烦恼,重点在于知苦的出离心,跟修道的调伏爱取烦恼,在这两块。尤其是修道这一块,我们面对烦恼的时候,应该怎么去调伏它,我们待会儿下一堂课再来说明。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