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四谛 十二因缘—劝修

思惟苦谛调伏爱取,我们取这一块!

净界法师

    这个声闻法这一块我们讲过,我们只用声闻的一部分的概念,我们不完全在声闻法当中,我们是选择我们需要的部分。从净土宗,我们注意三个东西,请大家看八十六面,八十六面有三个东西是很重要的,受、爱、取。净土宗的人,你看看祖师的建议,最好把果报放弃,前面的什么识、名色、六入、触这种现成的果报,不管你快乐也好,痛苦也好,你最好把它放下,福报越大有时候变成障碍,但你要是放下,它变成增上缘。

  所以净土宗的角度,先把前面东西放下,专心处理三件事情。第一个,你的感受,因为整个临终的时候,其实来自于你的爱,思想,你的思想是往哪里跑的,但这个思想受到感受的牵动,你的思想一定受到六根的牵动,才有这种想法。

  所以你到了晚年,尤其五十岁以后,你最好你的六根慢慢收了。都摄六根,我们不敢说做到净念相继,但是你起码这个六根,不要再向外接收太多讯息。往生所有的力量,都是透过佛法修学的,我告诉大家,日常生活给你的讯息,对往生都没有帮助,人我是非而已。

  所以你最好是要把六根门头这个门慢慢关掉,加上一个小窗户就好了。你没有完全关掉,你还要工作的,是吧,还要面对你的定位吧,关得越小越好,没有必要的事情少管。这个就是先把感受收摄一下,因为你没有太多时间分心,生命有限,精神体力有限,你把这个受一收摄,你的思想就单纯化了,这是个源头嘛。

  所以为什么思惟苦谛,为什么观受是苦,因为就是用这个苦,要来刺激这个感受,你喜欢攀缘,你得到什么,我们无量劫来,我们的感受到处活动,我们得到什么?诸位,我们得到轮回的果报,我们真的快乐吗,未必。你的快乐来自于善业,不是来自于攀缘,该是你的快乐,你一点都不会少掉的。你说,诶,我都摄六根,我福报这样大,我不是很吃亏吗,不会的,你会有更殊胜的快乐,更精致的快乐,那个是不必透过感受的,是透过你心里的法喜。

  所以净土宗,如果你有志于往生,到晚年,你一定要把六根关掉,慢慢关掉。你不要再接触那外境的剌激了,不要再跟外界的业力接触了,因为业力给你的快乐让你贪爱,业力给你痛苦,让你心理不平衡,对你都没有好处。你把六根关掉,业力对你冲击降到最低了,这是刚开始就从源头下手,把六根门头慢慢关掉。第二个,调伏你的执着,因为你的思想问题不大,但是你思想跟执着结合,这个就糟糕了,这一块呢,从小乘的角度是把取完全断灭,他用无常观、无我,他把执着完全破坏掉了,破我执。

  佛法不这样做,佛法是疏导,我们是把执着,把它疏导成一种往生的愿力。这个水你弄得不好,叫做黄河泛滥成灾,你水加以疏导它是灌溉良田。注意,大乘佛法是转识成智,它不堕断灭,因为你把你所有的执着都断掉了,没有错,你把生死业力的力量断掉了,但是你一个严重的后果,叫做错损菩提,你的菩提心也没有了。

  大乘佛法是有所追求的,追求无上的菩提,追求西方的净土。所以你这个取是引导,透过你的思想去引导你这个取,叫欣求极乐。所以其实整个修行的重点,在十二因缘当中只有三个重点,就是感受,思想跟执着。但这个思想是关键了,你透过思想向外调伏感受,透过你如理的思惟的思想,去改变你的执着,从对娑婆世界的执着,改成对净土的执着。

  净土宗的执着是好的执着,我们一般不叫执着,叫做发愿。其实就是执着,体性完全一样,但是我们不安立这个执着这个名称,叫做发起菩提心,发起往生的愿力,我一定要往生,这个就是取,它本质就是取。

  所以你整个修行就是,如果我们就声闻法的角度来说,思惟苦谛,调伏爱取,我们取这一块。所以人天乘是调伏罪业,让我们临终无障碍,声闻法,二乘法是调伏爱取,让我们对娑婆世界的业力,降到最低,让我们在临终内心的干扰降到最低,你不能够把生死的业力,刺激得很重,然后再跟它拼往生,你跟自己过不去,没有人这样做,而且你也拼不过它。

  一个有智慧的人,他虽然心中有很多地雷,他可以闪过地雷,我可以不碰触,我没办法把你对治,我闪过总可以吧。那怎么闪过地雷呢,就是不要刺激它。我们虽然在心中还有很多的罪业,还有生死业力没有得果报,你临终不要去碰触它,没有事的,到了净土再来处理这一块。

  所以在整个二乘法当中,整个修行就只有会归到两个字,一个思惟苦谛,收摄你的六根,一个就是调伏爱取,就做两件事情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教的修学的三个主要的次第!

净界法师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十七面,我们讲到六度法门,这个是菩萨道的六度,佛教的修学我们从浅入深,我们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次第。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的时候,来到了三宝,第一个修学的重点,叫做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第一个阶段。

  我们刚开始在佛教的修学,是改造我们的身口意的行为,就是业力的行为。既然面对的是我们的善恶的业力,它一定带有相状,你心中没有相状,你是不可能去改造业力的。

  以布施来说,我们今天要做义工,要做布施,你一定有个所缘境,你是针对哪一个道场,针对某一个人来修布施来做义工。但是这个时候的相状会有问题的,因为当我们的心接触相状的时候,会产生三种力量:第一个是感受,这个感受它没什么道理的,它就完全是业力。我们前面说过,只要有感受就有业力。

  所以我们第一个刚开始的布施,是受感受的牵动,我对他感觉不好,我就没办法布施了。所以我们刚开始,在修习善法的时候,是选择性的修善,因为你一定是先有感受,感受以后牵动了想像,你打妄想了,安立名言,带有个人的情感,最后产生执取。也就是说呢,我们刚开始在修习善法的时候,是带相修行,我们对这个相状,先感受这个相状,感受好不好,然后再打一些妄想,最后就住在这个相状,心有所住。

  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的时候,我们所修的善业,会带有两个过失。第一个,不得圆满,一个刚学佛的人,你很难创造一个广大的功德,你很难的。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所积集的资粮是少的可怜,不管你花多少时间,因为你的心不广大,因为你深受感受的影响。

  所以我们刚开始在造善的时候,是付出太多,得到太少,因为我们的心理素质太差。所以一个刚开始的人,他顶多是一个慈善家,他还谈不上一个宗教的修学者,因为他心里干扰太多,他心里面充满了感受,充满了妄想,充满了执着,干不出什么大的功德出来,没办法。

  我们刚开始呢,这种带相的修学是很难圆满的,第一个不得圆满,第二个,更严重是不得清净。我们虽然造了善业,但是我们也带动了内心的烦恼跟执着,也就把十二因缘里面的生死业力给启动了。

  我们在创造善业的时候,我们也付出了生死轮回的代价。就好像说我们吃一个美好的蛋糕,虽然这个善业,会创造安乐的果报来生让你受用,但是你受用的时候,初虽美味,终成大患。这个蛋糕是有毒药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因为你因地不清净,所以你得果报的时候快乐,但是这个果报带业。你在享受人世间的快乐,你必须要付出三种代价,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时安乐住,人天的快乐是要付出代价的。

  所以我们刚开始的带相修学,是障碍重重,因为我们心理素质太差。我们就从一种有相的修学,慢慢提升到一种无相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个人一定要学习佛法。

  第一个阶段你只要有信心就够了,你相信有生死轮回,而这个生死轮回,是由业力所主导的,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你只要相信就好,刚开始。但是你一旦要调伏心中的妄想,调伏心中的感受,你一定要看经典,因为你日常生活,给你的经验已经不够用了,因为你世间上所受的教育已经不够用了。

  所以我们慢慢的从佛教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生是无常、无我的,我们知道我们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我们的世界不是一个静止状态的,是变化的,我们是活在一个动态的世界,所以没有一个人是有安全感,因为你不知道你来生要去哪里。

  所以我们从这种无常无我的智慧,慢慢慢慢的让我们的心,跟相状慢慢的脱离、脱相,无我相、人相的一种分别。所以你到了一个程度,你的心一定要静下来,调伏爱取。当然这个调伏爱取,先调伏爱,再调伏取。所以刚开始的修学先思惟苦谛,苦谛也有相状,你要先观想一个痛苦的相状,让你对三界极度的厌离,然后再修无常无我调伏那个执着。

  所以你从一种动态的善业的修学,提升到一种调伏爱取的修学,你的生命会开始静下来。你可能会有一段时间,拜佛、打坐、修止观,你这个时候外出的时间也减少了,因为你开始在清理你内心的垃圾,这个时候你会从一种慈善事业,提升到一种修道的生活。这个时候,叫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你开始放下人世间的我相、人相的对立了,把心中的垃圾,开始打扫干净了,这个是一种解脱道的修学,无相行。从无相的阶段,你可能会经过三年,你可能经过五年,慢慢慢慢的房间整理得大致上干净了以后,你开始又把房间的门打开了,从空出假,重新面对众生,你又接触了相状,但是你的心态已经不一样了。你在面对相状的时候,你内心多了一个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走入了大乘。

  所以我们前面的人天乘,是带相修学,二乘是无相修学,到了菩萨道又带有相状,但是那个相状会给你创造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但是它不会给你留下过失,因为你的心理素质提升了,你除了信仰以外,你多了一分智慧的观照,内观真如,外观因缘。内观真如,就是安住,外观因缘,观察人世间的不净、苦、无常、无我叫做调伏。

  所以我们从一种菩萨道,开始又回复到正常生活,又是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但是这个时候的菩萨,他是一个觉悟者了,所谓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能他看到的是昨天的青山,但是夕阳已经不是昨天的夕阳,因为他内心的素质不同。

  好,我们现在进入到整个佛教的最高水平的境界叫做菩萨道。菩萨道,当然他的主修有六个法门,六度法门,我们叫做六波罗蜜。这波罗蜜呢叫做度,这个度的意思就是到彼岸,就是我们透过布施乃至于智慧,六种的法门,他能够从这个法门当中呢,超越生死大海,到达大般涅槃的彼岸叫六度。

  但是六度它是有条件的,为什么我们在人天乘时的布施、持戒、忍辱叫做善业,叫做有漏的善业,到了菩萨道为什么叫波罗蜜呢?能够有这个超越生死的力量呢?这个地方第一个是很重要的,总标六度所依,因为他所依止的心态已经不同了,这是讲讲心态。

  第二个,再讲到别示六度的行相,怎么修六度才能够圆满,第三个,结叹六度的功德。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