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菩萨乘之大乘菩提心!

菩萨乘之六度——智慧度的体性(一)

净界法师

    好,我们再看下一个智慧度,我们先把智慧度念一遍:

  《广论》云:奢摩他者,谓心一境性,毗钵舍那,谓正观察。

  好,我们把这个观的体性,做一个解释,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附表三,这个观的部分。观它也是有简单的说明,跟比较详细的说明,我们先看比较简单的说明,看第一个,我们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又凡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善妙慧,悉皆摄为毗钵舍那品。

  这个观也是分成因跟果,因地有两个,它的整个观的特性呢,就是又凡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这个拣择这两个字怎么说呢,前面的止,我们对于佛号是忆念而已,它是无分别住的。除非你这个佛号操作得很不好了,你必须要正知来引导,你暂时把佛号放下,思惟一下娑婆世界的苦,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那把佛号引导你加强皈依,这个是例外。

  正常情况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只有听声音没有做任何分别的,这个叫止。但是观就不一样了,拣择它是有分别的,它叫如理思惟,那当然这个如理,就是依止教理来起观,依教起观,观察什么呢?观察两个重点。

  第一个,如所有性,这个如所有性,就是观察因缘所生法的总相,因缘法的总相就是空观,空观为什么叫如呢?因为它是不变的,你造了善业,你的本性还是清净,你造了罪业,你的本性还是清净,它不随你个人因缘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所以你观照真如的时候,你的心是安住的,它不随你一时的因缘的变化而躁动,这个叫做如所有性。

  第二个,尽所有性,就是观察诸法的差别相,各式各样的因缘,整个十法界的因缘果报,这个是随因缘变化的,这个就是因地,空观观察真谛理,假观观察俗谛,观察以后有什么好处呢。诸善妙慧,成就不可思议的这种,空假中的无漏的智慧,这个叫做毗钵舍那。所以这个智慧呢,是透过你经常的去观察得来的,应该怎么观察呢,我们看详细的说明,看第二段。

  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

  这个地方就讲得详细了,什么叫观呢,首先我们看它的因地的第一段,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止故。修观的条件是以止做基础,先从寂静才起观照。所以我们进入佛堂的时候,你不能直接观照,不可以,理论上进佛堂不能直接诵经,不可以,因为你的心散乱,也就说你的心造业力薄弱,你的心光已经外泄太厉害。

  进入佛堂第一件事情先拜佛,先把能量积集起来,加强你的造业的功能,先拜佛,拜完佛以后经行一下,然后打坐,这个时候完全是无分别,只有把你心的能量,把它收摄回来而已。也就是说,一定是以身心的寂静轻安做依止的,才能够起观,等到你的心觉得,喔,明了寂静的心现前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起观了。

  怎么观呢,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修观,这个如就是随顺,随顺于你所善思惟法内,善思惟法内就是说,你曾经学习过而熟悉的佛法,修观跟胡思乱想最大的差别,就是你要先学习。有修无常观,你要知道什么叫无常的道理,你要修这个真如观,你要知道什么是真如,你要找到门,教法就是修观之门。

  所以你必须要你在修观之前,一定要对于这个法,要善巧的学习思惟过,学习过以后怎么办呢?三摩地所行影像,三摩地就是在你的寂静心中,因为你前面透过拜佛、打坐,把心调整到明了寂静了,这个时候把你要修观的那个理,把影像现出来。

  影像是针对本质来说的,比方说我们在观照真如,真如的本质,我们没办法亲证,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的影像现出来,我们透过佛菩萨的开导,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诶,这个时候,你心中出现一个清净的影像,虽然它不是本质,但是注意,它随顺于本质,它可以引导你趋向本质,这个很重要。

  我们过河到达彼岸,必须要有船,船不是彼岸,但是你不要忘了,船可以随顺于彼岸,它可以带你趋向彼岸。这个船就是文字相,文字相从哪里来呢,从经论的学习而来,没有其他的方法。所以我们必须,把佛菩萨祖师的文字,把它现出一个影像,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把真如的影像现出来。

  然后现出来以后做三件事情,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在那地方观察,原来我们的心,是本来清净的,这些乱七八糟的烦恼业力,它只是一个假相在心中跑来跑去。就像一个镜子上面的灰尘,它没有真实的去染污到我们的心性。观察以后,你会产生一种坚定的理解,我们以前听佛菩萨开示,听法师开示只是一个粗略的理解,但是经过你的深入的思惟观察以后,你会产生很深刻的理解。

  就像牛在吃草一样,你那个牛吃草,它一开始先把它全部吃下去,然后它事情忙完以后,跑到树下它开始反刍。这个牛,草吐出来,不断的细嚼慢咽,把草里面的这种维生素酵素,全部把它消化出来,佛法的道理亦复如是。

  我们前面是一种闻慧,喔,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这么一句话。你知道这句话,但是你要从这句话,把它提升到你心中的一种光明,把文字相转成光明相,就是观察、胜解,用你内心的观察,把佛法的道理消化成一种能量,你不能够只停留在听课而已,不可以。

  你要有消化的时间,所以你在寂静的心中,喔,原来我们的内心,本来是这个样子的,是清净本然,人世间的痛苦都是你自找,你去攀缘,你不要去攀缘一切法,业力的释放,它很快就过去了,因为它是缘生缘灭的假相,没有一件事情是永恒。你进到这样观察以后,你的心慢慢慢慢对这个法的道理,就越来越靠近,越来越靠近了。文字不是道,但是它可以引导你趋向于道,它就像船一样,船不是彼岸,但是船可以带你慢慢的趋向彼岸,所以你到了胜解的时候。

  第三件,舍离心相,为什么要把这个前面的影像舍离呢,因为你观久的时候,心则散乱,观的时间不能太久,因为它以寂静做基础。所以你观久的时候心开始躁动,因为名言分别,是会带动你的躁动相,所以你大概观了五分钟,十分钟以后,就不要再观了,再把佛号提起来。

  把这个前面观的这种影像,道理的影像舍掉,然后再恢复到止,念个十分钟佛,再念个十五分钟佛,让心再寂静下来。然后再做第二波的观察、胜解、舍离心相,不断的一遍、两遍、三遍的重复的修学。这个就是整个修观的三大重点,观察、胜解、舍离心相。然后就在这种寂静的影像当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就做了四件事。

  正思择就是空观,最极思择就是假观,周遍思择,就是一种粗略的观察。刚开始我们先大纲式的观察,那慢慢慢慢你的心,对这个法更熟悉,再周遍伺察,就是微细深入的观察,四种观察,到这个地方因地圆满。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菩萨乘之六度——智慧度的体性(二)

净界法师

    我们看它的果地,你不断的对法义的观察,有什么好处呢,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这个地方的重点在于慧,这个是自体,这个自体开出了四种相貌,第一个,忍。忍就是随顺了,我们一开始,我们的心,是随顺于我们的颠倒妄想,这个时候对于这个真理,慢慢的随顺了,这忍,虽然没有圆满,我已经同意了,我随顺忍可。

  第二个,乐。诸位,你如果对佛法有深刻了解,你会起大欢喜,法喜,为什么,因为它是真实的道理,真实的道理你跟它接触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会起大欢喜。这个时候你对佛菩萨会生重大的感恩的心,这个时候有强大的欢喜心。

  若见若观,这个见就是亲证了,这个是不容易的,起码我们是观,就是比量,我们至少对影像的一种观察,对真理的随顺,叫做观,观就是比量,是名毗钵舍那。这个观,蕅益大师在《楞严经》,对这个观他提出两句话,就是观,我们观察真理,对我们内心到底产生什么作用呢,他说不思议心,不思议变。我们凡夫的心,整天观察五欲的境界,我要怎么去追求快乐,怎么赚钱,对不对。弄得自己伤痕累累,现在你就逆向操作就好,你就用你打妄想的心来观真理,观真理的时候,你这个时候,你就是从净法熏习。

  我们以前经常跑去厕所,就是染上了厕所的味道,受了厕所味道的熏习,现在没关系,因为这个你的衣服,本来就没有味道的就是本来清净。所以你现在逆向操作,你就跑去佛堂熏习沉香,你的心,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就这个道理。

  所以你不要管说,你这样观,到底你懂不懂,数数熏习不思议心,你的内心就不再变化,修习止观不要求速成,古人说就像草里的冬瓜,不见其长,但是每天在大,就是点点滴滴。但是这个关键就是,你要先把文字相背下来,你没有背文字相你怎么观呢?文以载道,这个道在文字里面,比如说你要观,修无常观,说我要对无常怎么理解。

  第一个你要背说,喔,我们今生决定要死,我们今生决定要死,你把这个字背下来。喔,死亡是不可以避免,你得到第一个理解,不管你怎么弄,你一定要死亡,没一个例外,迟早要来。第二个,死亡是不能规划的,随时要死。你不可以说,我人生先快乐玩个三十年,再来规划死亡,人生不可以规划,死亡到来的时候是没有人知道的,所以死亡不能规划。

  第三个,死亡到来的时候,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除了佛法以外,其余毫无意义。所以你这个无常观的智慧生起,是靠文字的引导,要不然你怎么修无常观呢。我们的心中是没有道理,我们心中只有烦恼,道理只有佛陀可以给我们。这是为什么佛陀要说法,佛陀他觉悟了很多道理,但是这个道理,他不能直接输送给你,不可以,因为你也消化不下去。所以佛陀他把这个道理,放在文字里面他就走,他说没关系,我觉悟的所有道理都在文字里面,你把这个文字好好观察,这个道理就会输送给你,它就可以到你的心中去了。

  所以佛陀走了以后没关系,佛陀的道留下来,你把这个佛陀的文字相,把它细嚼慢咽不断的观不断的观,诶,这个文字相就会把道理,释放到你的心中去,就透过这个文字的桥梁,就送到你心中,叫做不思议心,不思议变。你遇到事情就是,哦,你的心,心与道合,你跟无常的道理相应,这个时候你的文字相就不需要了。

  什么人可以把文字相去掉,这个道理跟你完全相应,这个时候你就有资格说,诸佛义理非关文字,真的是这样。我自己学唯识的体验,唯识学很多名相,但是它每一个名相都有它的定义,譬如它讲因果,它不讲因果,它讲异熟果,为什么它是不讲因果,因为它的果报是变来变去的,还没有得果报之前,它有很多的变异,变化因素,所以它不能讲因果。

  你刚开始的时候,你必须把唯识的名相,它的基本定义都弄清楚,等到你真的懂的时候,像我现在年纪大了,我很多名相都记不起来,但是我那个道理不会失掉。你吃甘蔗汁的时候要先有渣,对不对,你必须把那个渣咬一咬,才把汁吃下去,但是你如果把渣吐掉的时候,那个汁不会失掉。你透过文字所知道的道理,就算你年纪大,有时候那名相真的想不起来,但是那个道理不会失掉,道跟你的心相应的时候,真的不需要透过文字,除非你要表达给别人听。

  但是你刚开始要得到道的时候,就要文字相,就这么回事。所以修观的时候,它是要三摩地所行影像,你必须把这个文字相的影像现出来,观察、胜解、舍离心相这样子,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道。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菩萨乘之六度——智慧度的加行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这个总结。我们把这个《广论》的自性,再把它顺一顺。就是奢摩他,是心一境性,它是无分别住的,观,是对于道理的思惟观察,它是有分别住的,这个地方不一样,好,我们再讲一小段,加行的地方,加行。在修波罗蜜之前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修般若波罗蜜,好,请合掌:

  《摄波罗蜜多论》云:俱胝廋他无导盲,路且无知岂入城,五度无慧如无眼,无导非能证菩提。

  首先,佛菩萨讲出一个譬喻说,俱胝,俱胝就是亿,廋他就是兆,就是我们在生命当中,做了很多很多的功课,我们也布施、持戒、忍辱,种种的善法,这样的行门。但是如果你没有用般若,空假中的智慧来引导自己,你就像是一个盲人,盲人就是他没有眼睛,他往东走,往西走,怎么办呢,就跟着感觉走,跟着情绪走,你怎么走就怎么走,他完全没有一个引导者。

  这个人路且不知岂入城,他完全凭着自己的感觉,他现在要布施他就想布施了,他要持戒就持戒了,完全是跟着自己的情绪在变化。这个人为什么不能讲菩萨道呢,因为他进不了涅槃之城,他要走哪一个道路都不知道了,怎么可能进得了城呢?一个人要有道才有灭,修道入灭。

  没有一个佛菩萨是不看教理,结果他成佛了,不可能。你连上路都没有,你怎么到达目的地呢?所以你不研究佛法的道理,你就像是一个盲人一样,整天在原地打转,积集善业。这个地方的合法就是,五度无慧如无眼,无导非能证菩提。你这个五度,如果没有智慧的引导,就像一个人没有眼睛一样,你不可能成就菩提,顶多就成就人天有漏的善业。

  我们六度即将讲完,诸位,我们可以慢慢觉得,佛菩萨的六度,都有智慧的影子在里面。佛陀要你修布施,他会告诉你观察为什么要布施,你要先修意乐。六度很重要就是,每一度都有菩提心跟空正见,两大马车,一个智慧一个愿,这两个在引导你。有引导性的六度叫做波罗蜜,没有引导性的,你完全跟着感觉走,你现在心情想布施就去布施,想持戒就持戒,这个叫善业,就差在这里。

  我们佛教是这样子讲,说诸法因缘生,有因缘才有结果。所以你的过程就很重要,同样一句佛号,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这就影响到这个佛号它所达到的力量。你只是遇到痛苦再求助于佛号,你没有一个完整的目标的,你没有一种往生成佛的规划,你完全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想到什么就念什么,这个佛号对你来说,就是一个糖果,对你来说就是个糖果。

  如果你这个佛号,是透过你智慧的观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是一个强大的愿望加持在这个佛号上,这个佛号,对你来说就是无量光无量寿,过程很重要。这个就《楞严经》说的,如果你拿沙去煮,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叫做热沙,你不可能把沙变成饭,不可能,因为你因地是沙。

  你念佛号你念十万声佛号,你的心理素质不对,不对就是不对,他不可能把十万声佛号,转成一个真实的佛号,不可能。沙,你用一整山的沙,它还是沙,你不能改变它的本质,它不可能达到这个超越生死的那种度的力量,没有波罗蜜的力量。

  你一天只有念一千声佛号,但是你每一句佛号,都有强大的愿力,跟智慧的调伏跟引导,你这个是饭,你这个佛号叫做饭,就是米就可以煮成饭。所以你那个因地的心很重要,因地心影响到你果地觉,过程影响到你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你要修智慧。

  所以我们慢慢慢慢的这个六度,我们整个五乘的法门即将讲完,你要慢慢体会,其实人天乘跟菩萨乘,是很接近的,二乘人他是完全出离的,他恶法也不要善法也不要,他什么都不要了,断灭的。因为他对痛苦感受太强,他完全都不要。

  人天乘,他也积极的投入慈善事业,菩萨也投入慈善事业,这你就要体会为什么这两个人同样去做一个义工,最后结果呢,这个善业只是把他载到天上去,另外一个人这个善业,可以把他带到极乐世界去,这你就要体会,同样一个法门的操作,因为你们两个心态准备不一样,你们两个人的车是不一样,你的心理素质不够,你心中的车是人天乘的车,这个善法把你带到天上。它上不去了,它没有能量,它的动力,只能带你到这个地方就没啦。

  你能够把菩萨的空假中三观学会,你的能量是直通,到临终的时候,是人临命终时,你的一切诸根败坏的时候,你那个佛号能够超越生死,直接通到弥陀的本愿。所以,五度无慧如无眼,无导不能证菩提。所以说实在的修行到最后,你慢慢年纪大,你就觉得完全是拼你的心理素质,不是说初学者见面说,诶,你一天拜几拜佛号,你拜一百拜两百拜?初学者都是这样问的,问你的功课对不对。

  老参没有问你功课,都是拼心理素质,因为功课大家做得差不多,看谁心理素质。问你做什么功课有什么意义呢,它是枝末法门,真正的老参在一起,都没有问你做几堂功课,他看你的内心是怎么,你的心到底是停留在什么水平,你心中是怎么想,道一句。

  所以禅宗只要道一句,就知道你这个人档次到什么程度,其他都不用问了,你讲的话的内涵是这种水平的,你的生命就是这种层次。你拜一百拜佛号,那个佛号完全跟这个道相应。所以初学者重数量,老参重品质,重你的档次了,这你的心理素质,就这么回事而已。

  所以我们慢慢慢慢年纪大了,已经不是靠体力来修学。诸位,靠体力修学的时间过去了,你要靠智慧修学。你怎么引导你的内心,你的内心引导得好,这个法门,其实我讲实在话,我们马上讲到一佛乘,讲到一佛乘的时候,我们就要讲真话。一佛乘意思就是说,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自小,到一佛乘的时候,我们会知道法门没有高下,这个什么是人天乘,这个是二乘,这个是菩萨乘,都是方便说。

  你的心态够,小小的扫地都足够让你成佛,到一佛乘的时候,已经不谈法门,谈你的心理素质,心力带动法力。这个部分下一堂课是研讨,再下一堂课会讲到佛陀开权显实,佛陀刚开始会说,法门是有高下的喔,这个是人天乘喔,这个是二乘喔,这个是菩萨乘喔,这是方便说。

  由法门来定高下的时间,到法华会上的时候完全推FAN,以心理素质定高下。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讲到一佛乘,就是说我们在人天乘跟菩萨乘,最大的差别就是他的智慧的水平更广大,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

  下一堂课我们是课程研讨,欢迎大家把问题先集中起来,但是我们现场提出的问题,我们就不回答了,你一定要事先,礼拜二,你最晚在礼拜天之前,要把问题交给我,最晚。我们也希望你在研讨的时候,把课本带过来,有些可能会运用到课本,好,这一堂课先到这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