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严经明心见性修学重点之十番显见

下面呢,是世尊给他的解答。请看经文: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
这个如是开示,这四个字就是指前面八番开示,十番显见这到第九番的前面的八番。前面八番开示方便呢。或者就理上说;或者就事上说;或者就比喻上说;或者就境界上说。前面八番意义无非显真实性。所以真实告汝啊。
所以佛在前面这个一卷半的经文,我们从头看来,世尊是先破妄心,七处征心啊,破妄心无住啊,无有住处当然是虚妄的,如果是真实,一定有所在。既无所在,当然不是真实。为什么要破妄心呢?这个破妄心就是显见性的根本,依据呀。妄要不除,真就不能现。因为妄总是障碍了真。破了妄真就现前。这个接着第二大科,就是十番显见啊。
那么其次,又借见性来显妙觉性。这真正是开方便门示真义啊。我们一般讲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里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太玄啦。究竟在什么地方?佛真是巧妙之极了,就从我们六根根性举一个例子,就是见性,这个十番显见就是通通从见性上着眼,希望我们从见性悟入妙觉性,悟入真性。这个见性是在妄之真,还带了个眼根,说明为见性。所以这个叫作带妄之真呢。
前面比喻说过啊,好比那个金,金在矿里面,这是采的金矿,里面确实是有金,但是金还带着有些矿沙,还带着有些石头在里头,还没有经过提炼呢。你拿到这个金矿再加一番提炼,得到纯金。我们先在这里讲的见性,就好比是这个金矿一样,你拿着的是矿金。而佛的意思是叫你要知道提炼呀。从这个矿金里头提到纯金啊,见到真性啊。
由此可知佛的言语是句句真实。我们今天念佛的这个经,跟诸位说,是句句都不真实。原因在哪里呀?诸位晓得不晓得啊?佛的言语是从妙觉明性里面流出来的,所以句句真实。我们今天重复佛的言语,念的音声没错,字也没念错,而我们是从意识里头流出来的。心意识是虚妄的,我们搞的是虚妄的。佛是句句真实啊。难就难在这个地方。这一个难关要突破了,成佛做祖易如反掌啊。所以我劝你们同修们念经要离心意识念。为什么呢?离心意识念就跟佛是一鼻孔出气。什么叫离心意识呢?这个话说不只一遍了。我在这个讲台上说的不晓得多少遍了。
念经的时候,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譬如这一部楞严经六万多字,自始至终不起一念分别心,离了第六识;不起一念执著心,离了第七识;不落印象就离了第八识。就离心意识啦。
念不念?天天念。不间断地念。跟诸位说,离了第六意识,就是离了分别,你是妙观察智再观照啊。离了执著是平等智现前啊。不落印象是大圆镜起作用。这个时候你念的经,你看的这个文字,才跟世尊是一不是二啊。那怎么会不开悟呢?愿解如来真实义,怎么不解如来真实义呢?
那么我们要问问,我们为什么要分别?为什么要执著?为什么要落印象。这个心意识不是离不开的,离得开的呀。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呢?你晓得不晓得这个道理呀。无始劫以来就吃了这个亏,上了这个大当,搞得我们生死轮回,吃尽了苦头。今天能够觉悟,能够改玄易辙,那我们大功就会成就了。不但读诵、念经要如是,听经或者为人演说,亦复如是。才有受用,才是真的,不是假的。
那么这样训练是训练久了,这习惯成自然,在日常生活里都离心意识了,那么你的日常生活,就跟四十华严里面善财童子入一真法界,与那个五十叁位善知识各行各业,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啊。得大自在啊,一真一切真。这个才显示出妙觉性的大用无方啊,才是真正的解脱。如果我们还用心意识,你看看在此地阿难就是用心意识来请法,听到这个地方了还发性误会,惑为自然,他还没开悟。
那么在此地,我们再奉告诸位,如果我们还是用心意识来修佛,就算你寿命长,你能活三百岁,你学上个三百岁还是不会开悟。悟与不悟,不是你学的多少。我今天断然告诉诸位,与你学的东西多少,一点关系都没有。悟与不悟啊,就在能不能离心意识。
果然能离心意识,就是心经两百六十个字就行了,足足能叫你开悟,大彻大悟。世出世间法无所不通达,就那一点点就够了。那一点点就很多啦。那金刚经里面说的是一句半偈呀,都有这么大的作用。可见得不在多啊。在什么?在方法正确,见解正确,在这个。
你看我们现在的人就是见解错误啊,方法错误啊。他追求的什么?多。世出世间学问,我都要学。好,你纵然有这个能力,有这个天赋,你去学。学了几十年,样样都通一点了,俗话说的是,样样通通是样样松啊。所学的都是皮毛之见,没有一样够得上精深,没有一样能拿出来起得了作用。确实是把你的宝贵的光阴浪费掉了,太可惜太可惜了。
世间一切财物都是假的,唯有光阴,对于我们一个修学的人来说,无价之宝啊。大愚惜寸阴啊,有道理啊。圣哲都懂得爱惜光阴,其余的丢掉在所不惜,光阴决定不能叫它空过。我们用心意识就是浪费了光阴。纵然很用功,一天到晚念书,一天到晚研究,一天到晚在那里写笔记,都是浪费光阴。不开悟嘛。不是走开悟的路啊,不是用开悟的方法啦。
古人,跟诸位说,所谓是悟后起修。什么时候博览群经呢?悟后。没悟之前决定不干。不但佛法如此啊,世间法也如此。你们去看看,读一读那个曾国番的那个家书家训,你就晓得了。曾国番怎么样教他的子弟?没有悟之前,只可以念一本书。一本书念熟了之后,再换一本书,决对不叫你同时去念两本书。佛法里面宗门教下也不例外。宗门悟后,这才看经,这个才参学。教下都不例外啊。我们想想,我们的路子全走错了,还不觉悟、还不回头,那就错到底啦,这一生开悟没指望啦。
觉悟了之后,就要勇猛地回头。这个回头再跟诸位说,这叫真忏悔。过去路子走错了,现在回过头来,我要走正路。正路就是离心意识,读诵经论。那么读诵经论还不要读太多。为什么不叫你读太多呢?好,我离心意识了,我心意识都离开了,我读一切经不行吗?行,在理论上讲可以讲得通的。怕的是你离不干净啊。因为佛说法是因机而说的,怕的是你看多了,看到佛这个经里这么说,那个经里佛又那么说,这前后矛盾。就象阿难在此地,楞严经上这样说的,楞伽经上是那么说的,这就不象了嘛。怕你遇到这个障碍,所以不叫你念两种经。你就读一本经。几时你用这本经里大彻大悟了,然后再把一切经,世出世间法这一浏览,一看就明了了。要看多少呢?不要从头看到尾啊,翻开看几页,通通明了了。
你要不相信,你看六祖坛经,六祖叫法华念法华经给他听,人家念到方便品的时候,他就说不要念了,得了得了,不要念了,我全都知道了。二十八品经才念到第二品,后头就不要念了。所谓是一通一切都通啦。世出世间法一接触就通达了。哪里还要去研究啊。还要去强记呀,不须要。希望诸位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意思。改往修来呀,好好在一部经上,下功夫。
先在这个事相上,日常生活当中离心意识不容易。那个要做到了,那你已经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了,不是普通人了。华严经入法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流,你已经入他们之流了,决不是凡夫。可是要入他们之流呢,就要从读诵上下手。读诵是启蒙啊,蒙学啊,这是正确的道路,这是成佛的捷径,最近的一条道路。那么下面佛给阿难解释,佛所讲的这个为什么不是外道自然的学说。底下再给阿难解释。解释完了之后,阿难虽然没有问因缘,因为因缘是自己主张的,当然不问了。佛无问自说,佛还是给他解释清楚,也不是因缘。说到这一桩事情,非因缘非自然,非不因缘非不自然,才讲到透彻圆满。这是底下经文的事情。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请看经本,第四十页第八行:
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
这个经文接着上一次,阿难尊者听了世尊前面八番开示,疑惑世尊所说的真心妙觉明性,仿佛是外道所说的自然,不象是世尊平常所说的因缘生法,起了这个疑问,到这个时候提出来,向释迦牟尼佛请教。
那么佛的答复很长,前面一段是责备尊者,佛在楞严会上种种方便开示,实在是希望他悟入啊,哪里晓得阿难并没有悟入。不但没悟入,反而误会以为是自然,这个真是错得太离谱了。那么现在再给他解释。我们看看今天这个文是给他解释了。说:
阿难,
这是叫着他名字告诉他。
若必自然,
假如前面所说周遍不动的见性,非生非灭之觉元,要必定是自然,那么下面这就要进一步的追究了。说:
自须甄明有自然体呀。
那就应当甄别明白,看看这个觉元是不是有一个常住不变之体,然后才能够说是自然。那么自然因缘的定义,在上一次也给诸位说过。
自然的定义是不变不随缘,要记住不变不随缘才叫作自然。那么我们周遍不动的见性确实是不变,但是它随缘。从不变之体上看似乎是自然,其实不是。
宇宙万法,依正庄严都是这个不变之体随缘显现的相用。所以阿难的时候,是只看到一面,没有看到另一面。那一面讲到这个因缘也看到了,因缘这两面合不起来,他的毛病就在此地。不晓得这个两面原是一体。迷是迷在这个地方。两面都是一体了,自然、因缘都说不上了。下面就是发明这个道理:
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
这段一经文就是,佛教给他甄明的方法,叫他自己去甄别去;自己去观察;自己去觉悟。观这个妙明之见性,就是我们自体。所谓能觉能缘,注意这个能,而不是所。所觉所缘是境界。能觉能缘是自体。明暗塞空,这是所觉所缘。
在此觉性之中,我们不说太多了,就是经里面所讲的这个四缘之内呀,明暗塞空这个四缘之内,以哪一个缘是自然之体呢?你说自然,把自然之体找出来,才能说之为自然呢。这一句话对于聪明伶俐汉,就可以把他迷著唤醒。因为这几句话正是显示出,不变的见性,所谓举全体而随缘啊。并不是举不随缘,一部分随缘,一部分不随缘,没有这个道理。正是所谓是一悟一切悟啊,一迷是一切迷啊。不会是悟一半迷一半,没有这个道理。要是说我悟了一半了,还有一半没有悟,换言之,根本就没有悟。
岂不闻禅宗的公案,我们不要说远,就是连印祖的文钞里面,好像是在《隐士录》里头,有一个人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老和尚的,叙述他自己被老和尚呵斥的经过,他说他自己以前是参禅的,曾经写过一封信给老和尚,说他对于禅宗五灯会元一千七百则公案,大多数都没有问题,都参透了,都开悟了,其中还有个五六条还没悟,只有五六条了,一千七百多条啊,只剩了五六条还没悟,其他都开悟了。哪里晓得老和尚回他一封信说,如果有一条没悟,完全就没有悟。如果有一条悟了呢,全部都悟了。他被老和尚当头一棒打醒了,以后不参禅了,老实念佛了。那么有这么一段经历。这个就是经中常常讲,举全体而随缘,绝没有局部的。那么象印祖遇到的这个人,这是增上慢。把知见当作开悟,这个弄错了,幸亏遇到真善知识,把它点破啊。要不然那就误了一生了。
所以诸位要记住,悟是一切悟。你比如是真正悟了,那教下所谓是大开圆解,确实到这个境地了,世出世间法是都悟了。绝对不会说这一部经没有问题了,我悟了,换一部经不行,这部经我还没开悟,那没有这个道理。悟了之后,不但是佛法里面的一切经呀,外道的一切经,世间的一切经,学说,是一切都贯通啊,这是悟。不会是有局部的,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个学佛、研教,一定要记住。
那么既然是全体都随缘了,诸位想一想,这个体找不到啦。一部随缘,一部不随缘还能找得到。哎,那一部没变,可以找得到啊。全体都随缘,到哪里去找去?
那么就明、暗、空、塞这四相上,去找这个见性的自体,试问问能不能找到啊?决定找不到。为什么?明暗塞空都有变化。那个自然之体不会变的呀。会变就不是自然之体啦。可是我们要离开明暗空塞,别求一个见性的自体,跟诸位说,也找不到。就在相中找不到,离了相也找不到。
这跟外道不一样。外道确确实实,他们是把冥谛当作自然之体。它是以空以暗为自然之体,认为一切万法是从冥谛而生的。那么神我就是以空以明为自体。这是外道所记呀。
细细观察佛给我们所讲到,与外道确确实实是不相类。但是粗心大意也很容易混淆在一块,分不清楚。那么阿难就是表示这样一个态度,混淆不分了。
世尊还唯恐阿难还不能够省明,不能真明啊,再详细地给也分析。说:
阿难。若明为自,
这是就事相上说了,如果明相是自然之体,应不见暗呢。我们这个见性,见性之体是明。那么换言之,你所见都是明,你决定不会见到暗,所以说应不见暗。
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这段经文不难懂,举的例子很浅显,可是要细心地去观察,才能懂得佛说法的所在。
佛说,如果以明为我们见性自然之体的话,那么见明相的时候,这是等自天然之体,决定不易呀。那么见性只可以见明,见性所接触到的都是一片光明,因为见性本身是光明的。就好象那个灯一样,它自己放光,照到哪个地方都是明亮的,不会是黑暗的。为什么呢?它有自体。我们的见性也放光啊,见到什么都是明亮的,那就不应该见到黑暗了。
那么见遇到暗来的时候,那好了,原来那个明的见性的自体呀,岂不就是断灭了吗?又换了一个什么?换了一个见暗的自体,哪有这种道理呢?那个体还能常常换的吗?体是本真,决不能够随时更换的。所见的境界可以常常换,能见的见性怎么能常常换呢?不能常常换的。
那么要以空为自然之体,那个见性只可见空,也不能见塞啊。可是我们实际上情形怎么样呢?明来见明,暗来见暗,空来见空,塞来见塞,没有障碍嘛。那么怎么能够执著为自然呢?这就是很显然说出来,与自然的定义不相合。
过去有一位居士请教六祖大师,他说,大师常讲不生不灭,这与外道所讲的不生不灭有什么两样呢?你看看,我们佛教讲不生不灭,拿ji 督教来说吧,天堂是永生,印度许多外道也讲上了天堂都永生了,不生不灭了。那么佛讲的不生不灭跟外道所讲的有什么两样呢?这是有一位居士请教六祖大师。
六祖大师就跟他说,佛所讲的不生不灭,是本自不生啊,境易不灭。外道所讲的不生不灭,它是以灭来指生,以生来显灭。所以它那个不生不灭呀,诸位细细去想一想,还是生灭。
我再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也不是太浅,可是再显浅,那是没法子说了。我们讲这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灭了,西方极乐世界生了呢?果然我们这个地方灭了,那个地方又生了,跟诸位说这是外道讲的不生不灭。佛法不是这么说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你看佛法讲的,生者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啊。这是佛法里面讲的不生不灭。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往生,是真实的。去了没有呀?没去。去则实不去。要果然有去,那就有去有来啦。有去有来,跟诸位说,是生灭法。不来不去啊,不生不灭啊。
智者大师有专门辨别这一个问题,叫《净土生无生论》。你们看净土十要里头就有。为什么说不生不灭呢?诸位要晓得,生灭一定是二相、二法才有生灭呀。你比如说明暗是二法,明生暗就灭了,暗生明就灭了。二法才有生灭啊,才有来去啊。明来暗去了,暗来明去了,才有来去,才有生灭。
一法里头,你找找生灭看看,你能不能找到呢?佛法是一法不是二法,六祖大师说得很好啊。佛法是不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了。再跟诸位说,二法是迷法,一法是觉法。一是觉啊,二是迷呀。所以在一真觉悟法中,跟诸位说,觅一切法,了不可得。这是真实的。
所以佛法里面讲的不生不灭,与外道讲的不一样。佛说法所用的名词述语,往往借外道的名词述语来用,可是意思不相同。那个外道那些名词述语,说老实话,说得很好听啊,并无真实义呀,都是戏论呢。而佛借用它那些名相,佛口中说出来,句句真实,与法性相应。为什么呢?那个外道是从心意识里面流出来的,佛说法是从真如本性流出来的。同样一句话,音声相同,写出来文字相同,意思不相同。一个是真,一个是妄。真能够令一切众生开悟,妄令一切众生着迷。效果不相同。
可是我们如果是要求悟,必须要以悟心去感应,才能开得了悟。什么叫悟心呢?不分别,不执著,不著相,这就叫悟心。与佛菩萨言语文字就起得了感应道交,就会开悟。
佛以悟心,我们以迷心去感应,则不能道交。迷心是什么呢?分别、执著,这就不行啊。楞严会上这还有什么话说呢?佛字字都是从真性里流出啊,可惜阿难尊者就是以心意识来接受,所以才显示出头头错过啊。
如果阿难要离心意识,那一听就开悟了。换言之,楞严经后头就没有了,我们也就得不到受用了。这是阿难尊者大慈大悲,装出这个样子,处处世尊是用真如本性,阿难尊者是用的心意识。那么这才演成这一部《大佛顶首楞严经》。我们再看下面一段经文: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那么这就是众生习气。我们不要在此地笑话阿难。为什么?这个习气,我们也有啊,自己也有啊。佛说不是自然,听听不象自然,那不是自然就是因缘啦。那么因缘里头又有麻烦呢,又有讲不通的地方啊。这就是众生的习气啊,处处著。不著东则就倒到西,总是要著一边。如果要一切都不著,好象心里反而没有依靠了,则有恐怖了,好象是落空了。这是无量劫来的见病习气,不是很容易除得了的。
这一节文里面前四句是说,阿难尊者他是佛的侍者,佛说一切经,他都有与会,那么又是多闻第一。
那么现在我们讲到见性,见性不属于自然,那就一定属于因缘啦。所以他说,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发就是发觉啊,明就是明了了。我听了,我觉悟了,我明白了。啊,这大概是因缘生的。所以又认定了妙觉明性是因缘性。
因缘的定义是随缘随着变。古人的解释是,自使为因,助因为缘。实在讲,因缘是相通的,意思是相通的。因此在《缘生论》里面只说四缘,都是缘。为什么?第一个缘是第二个缘的因,第二个缘是第三个缘的因,所以这个因缘之义是互为的。从这个果上看,与这个果最密切的这个因,我们就叫它作因,其次的,我们都叫它作缘。
在唯识里面,我们说眼识,九缘生呢,耳识八缘生呢。诸位从百法明门都能看到,一般讲四缘这是开合不同。四缘是讲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这个再要细分是无量因缘,决不是简单的事情。那么佛常说法说四缘的多,这都是从纲领上说,便于说话起见,把这个一切缘归纳为四大类。阿难在此地说:
心犹未明啊,咨询如来,是义云何,是因缘性?
这个就是自己想一想有疑惑,好象这个因缘生也不是很妥当啊。求佛明白开示。这个觉性本来是常,并性非生灭啊。怎么能够附合因缘是随缘随变的这个定律呢?所以说是义云何才能合因缘性呢?这个合因缘性就是合乎因缘生法的定律。怎么样才合乎?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
这一段文里面,一开头,佛就先破见性不是从因生的,因也叫作种子,诸位要知道,八个识在阿赖耶里头都有种子,你比如象九缘生识,我们讲这个眼识,第一个就有眼识的种子,没有眼识的种子,虽然其他的缘俱足,眼识也不生。阿赖耶是个种子啊。有为法才如是啊。无为法哪来的种子啊?没种子。凡是有种子的就是有因的,皆是生灭法,世间的生灭法。无因无种子的,这才是真正的无为法。
所以接着就叫他,汝因见明,或者是见暗,见空、见塞,而后才发现你有个见性现前呢?换言之,果真如是啊,那这个见性就于明、暗、空、塞之中,这真正能找到因啊。
但是因只能有一个,亲因只能有一个,不能有两个。我们种瓜,瓜子是亲因,这一粒瓜子才长出一个瓜出来,不会说是很多瓜子长出一个瓜,没有这个道理,亲因只能有一个,缘可以有很多。亲因只许有人个。好了,见明、见暗、见空、见塞只许有一个啊。你才能够显示出你的见性现前呢。那么底下就追究来问他了。
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呢?
你这个见性是以哪一个为种子,以哪一个为亲因缘?刚才说过了,一因多缘能结果,多因一缘不能结果,没有这个道理。这里摆了四个,到底哪一个是因?我们看看,世尊的破法儿:
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这个文义很显然。佛的意思是,如果以明相为种子,见性现前的话,那么你的见性就不应当见暗。为什么呢?暗与你的因不相合。假如暗是你见性现前的种子,换言之,你就不应该见明。事实上,你的见性是即能见明又能见暗。从这两番问答岂不是很显然地告诉我们,体性不变啊。体性不变,那就不能说是因缘生的了,因缘生是随缘随变。
那么我们想想这见性确实是如此。可是如果我们讲识啊,讲这个眼识,讲第六意识,真的,随缘随变。你比如眼随这个朝对的缘,那个眼识里头马上就变这个相,它就变了,它就有这个相在了。那么第六意识再缘眼识的缘呢,第六意识这个相分的时候又变现这个相了,随缘随变。不缘怎么样?不缘,相灭了。
眼识这个相灭了,意识相也灭了。只有一个不灭的,在阿赖耶识里头。虽然没有了,想想刚才朝对的怎么样,能想得出来。为什么呢?把阿赖耶那个印象又提出来了。如果不提的时候,只有阿赖耶里头有这个相的种子,其他各个识都没有了。所以随缘随变呀。见性怎么样呢?见性随缘不变。所以性跟识不一样啊。
学佛的人就是要学一个用见性,不要用眼识;用根性,不要用心意识。那些与心意识相应的那些心所,当然更不必去用它了。这就叫佛菩萨。那么要去问这样学佛的话,那我不是什么作用都没有了吗?实在讲啊,不应当有这样的疑惑。
为什么呢?我们讲席里说过多少次了,用根性就是用真性是自己呀;用心意识是待人接物,办事。那就是什么?心意识都叫作成所作智。把每一样事情都办得圆圆满满,三轮体空。这在佛法里面叫作无作而作,作而无作。做了没有呢?做得非常好,样样事都做圆满了。做了,等于没有做。为什么呢?心地清净,一尘不染。
所以是,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自受用带他起作用,四智菩提——心叫大圆镜智,意叫平等性智,识叫妙观察智。名字换啦。这个叫带,是带得这个啊。前五识叫成所作智。
可是决定要自己不染,才能叫带他起作用,四智菩提呀。四智是讲他受用啊。不是自受用啊。自受用是平等一真,哪里还会有四呢?没有四啊。自受用是真的。那么由此可知,佛法是活活泼泼的,它不是死东西,不是消极的,是积极的,是进取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再看底下一段文,这个文都好懂了,就是换一个字就是了。前面讲的因,这讲的助缘。在见性里面找因,明暗塞空里头找不到。于明暗塞空当中找缘也找不到:
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
缘就是讲助缘。
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这一段是破见性不从缘生。如果缘空而有见性现前,那就不应该见塞。这个意思是说,它既然以为空是生见的助缘,到它遇到塞的地方,空就灭了,空的缘就没有了。缘灭了,换言之,见性也应该断灭了。见性断灭了,怎么能够还见到塞呢?缘塞的道理也跟这个道理一样,乃至于缘明缘暗都可以用这个例子比例推之。
我们现在实际上的情形,是明暗空塞等相,样样都见得清清楚楚。那么由此可知,见性并不要借明暗塞空为因,或者是为缘。这个事实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摆在我们面前。这就是说真如不变之体呀。称之为真如,那就是说它不从因生,也不随缘有,因缘、自然都说不上。下面佛在渐渐开导他真实义了: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
这是把这个阿难虚妄的情执,把它扫得干干净净,显示出见性的真实相。觉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呢,这是它的真相。
外道执著自然,它不懂得随缘的妙用。凡夫执著因缘,不知道不变的本体。所以才有凡夫、外道、二乘、权教种种差别。
这桩事情,跟诸位说,不是讲理论,也不是讲玄学,就是说我们现前自己一个人啊。我们六根根性是不变的,八识,五识一心所,再加上十一色法,二十四个不相应,都是随缘的。
这些东西在哪里呢?全在一身。我们这个色身就是十一种色法啦。所以这个一身呢,身心,跟诸位说啊,跟那个大宇宙是一不是二啊。大宇宙就是我们一身放大了,一身是大宇宙缩小了。
这个放大缩小正是经上所说的,介子纳须弥,须弥纳介子。须弥纳介子,大宇宙纳我们这个一身,我们这个世界。介子纳须弥呢,我们这个身心又包大宇宙。这个话说起来听起来好象有点玄,实际上跟诸位说,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一部百法明门论说得什么?自己的身心。懂得自己身心就懂得宇宙。知道宇宙就知道自己身心。是一不是二啊。
所以这个学问是真实的学问。我们求要从哪里求呢?要从自身上求。从自己身心上求。身心里面悟了,外面境界才悟。不在身心上求,在外面境界上求,当然也能开悟。不过不太容易。为什么不容易呢?是因为我们的执著,身亲,境界疏,亲的才容易开悟,疏的不容易开悟。如果你没有这个执著,从外面这个境界上修也能开悟。我们有这个执著的时候,则一定要从自己内心求观照。
所以楞严经里头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佛把这个真如本性啊,就我们六根上来显示。真如本性在哪里呀?我们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性在哪里呢?佛就说性就是我们眼的这个本能,见性。这个十番显见都是说这个,都是讲见性。讲见性不动,不生,不灭,周遍,全是讲这个道理啊,都是显示见性的真啊。
其目的就是叫我们舍妄而用真。为什么呢?前面阿难尊者要修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不生不灭的法,这不生不灭的法,一定要以不生不灭的因,才能够证不生不灭的果。生灭心要想修证不生不灭无上菩提之果,这是无有是处,决定不相应的。所以佛说这一段话,用意在此地。
那么问问我们自己,想不想求无上菩提呢?也许说,啊呀,无上菩提太高了,我马马虎虎,稍稍凑合一点,就行了。这不行。跟诸位说为什么——解决不了问题!这个意思就是说,不见性不能超越生死轮回。
所以说是你用种种这个苦行,如何去精进,修成了四禅天、四空天的果报,也不过是寿命长一点而已呀,不究竟啊。而那个寿命的长短,说实在的话,没有长短。为什么呢?相对的长短。
我们人生百岁,感觉得很短,要比起那个忉利天,那这个悬殊就太大了。忉利天上一天,一昼夜是我们人间一百年。好,你在人间百岁了,很长了,忉利天人看到,唉呀,这个人命很短啊,你看,昨天看他生的,今天就死了。要再到夜摩天去看,夜摩天的一昼夜我们人间的两百年,你活一百岁,看到你才半天就完了。那么他们那些人是不是以为寿命很长呢?不会的,跟我们感觉是一样的,也是一世,也好象一刹那过去一样啊。
这就好象我们看水里面浮游,我们看水里面浮游啊,正是象忉利天看我们一样,我们看水里面浮游,朝生暮死。但是它朝生暮死,它也是一生,一世啊,也是过了一辈子啊。所以在感观上是相同的。
因此,纵然是到了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它那个一生跟我们现在这个一生,感受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两样。
所以这是属于相对的,我们要了解。了解之后啊,你就不会想到天上去了,天上没什么意思的,没什么好处。不能解决问题。要真正解决问题呢,还是要明心见性,还是要走这个路子。
明心见性最好的方法,是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讲的舍识用根。舍识用根,再跟诸位说,很容易,不难。这个楞严经里面讲的,一个字啊,这一字法门呢,歇即菩提。歇是什么呢?歇就是歇心意识。菩提是什么呢?菩提就是妙觉明性。你看看多简单呢。哪一个法门里头有这么简单的这个讲法儿?一个字的法门。
可是难在什么地方呢?难在你理路不明,疑惑不能断。你看看阿难尊者所示现的,重重疑惑。这一个疑惑好象是断掉了,哎,那一个又生出来了。疑虑永远不能断啊。所以妄心歇不了。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体会到,世尊示现在人间为什么要说法四十九年啊。
讲到修行太容易啦。弥陀经里面若一日至若七日啊,那是讲成就啊。一心不乱,功夫好的,理一心,一天到七天啊。根性利的一天就证得,理一心不乱。业障重的也不过七天就可以证得。难在哪里呢?
我们现在念七年了,两个七年,三个七年,念了十个七年了,心里还是乱糟糟的。连功会成片的消息也没有。毛病发生在哪里呢?理路不明啊。盲修瞎练修了几十年啊。诸位要是果然觉悟了,先求明理。理明白之后,好比走路,这个路我认识了,我只一开步走,不会走岔路,也不会走错。克期取证,预算多少天,一定走到。
不认识路也走,虽然那个目的的没好远,走一辈子也走不到。甚至是就隔着一条街,你都走不到。为什么呢?走岔了路了。往那边走去了,愈走愈远。毛病就在此地。所以学佛,说不明理,那要能学得成,释迦牟尼佛不必出世啦。他出世就是多余的呀。四十九年所说的就白说啦。为什么呢?不说,人家也能做到嘛,那岂不是白说啦。
所以诸位要晓得,觉悟之后,修行不但容易,而且快速。所以学佛一开头,功力着重在开悟啊。宗门如是,教下也不例外,没有不注重在开悟的。
讲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一个原理原则,可以说是世尊说法之弘范啊。也可以说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的依据。这两句全是称性之辞。不变是讲的性体,随缘是讲的性用。有体有用。从作用上要能见其体,从理体上要能明其用。
所以在此这个结论,告诉:
阿难当知啊。如是精觉,就是不变之真体,妙明就是随缘的德用。体不变,所以非因缘。用可以随缘,所以非自然。不但是非因缘非自然呢,下面这一句是无问自说:
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这个两句确实将心性和盘托出了。不容易啊。为什么呢?这一桩事情,本来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他能用这样善巧的方法把它形容出来,确实不简单。那这是又进一步地来说了。
说此中既然是非自然了,又怕我们执著啊,就是望文生义,这个是佛法教学里头最忌讳的。那么这是我们在讲堂一再给同学们所一提示的,要悟,不可以执著,不能望文生义。所谓望文生义三世佛冤呢。三世诸佛都喊冤枉啦。经的意思,懂了就懂了,不懂不要去想它,不必去研究它。所以念经讲熟,不在记。讲悟,不讲研究。处处是避免心意识起作用。时时叫你提起观照般若。照久了自然就开悟了。
佛这个地方的五句话,就是堵住阿难的心意识。不但是非因非缘亦非自然,还非不自然。这正是双非双离呀:
精觉妙明,元清净体,
那个非与不非,是与不是,通通加不上啊。这个道理在此地,确实不需要再多解释了。为什么呢?前面世尊在跟文殊菩萨讨论的时候,曾经举了一个比喻,即一文殊,一文殊当中还能不能再有个文殊呢?就是这个意思。
一真之体上什么都加不上;一真的相用上也加不上。诸位不要以为,这个一真之体加不上,我们点头,想想有道理。在一切相上如何加不上呢?相上,你所加上的全都叫戏论。这个道理实在讲也不难懂。
你看我们老子第一句话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啊。那个道可道非常道是讲体上的。名可名非常名是从相上讲的呀。老子也悟入这个境界了。
所以一切名相,是遍计所执性,里面也没有是非,也用不着执著。一切名相是人为的,假名安立呀,不是天生的呀,不是本性里头原有的呀。本性里头本来无一物啊,什么也没有啊。本性显出的这些相里也无有名字。
再跟诸位说得明白一点,所现的这些相,相即非相。为什么呢?体跟相是一,不是二。体不可得,相哪里会可得呢?诸位是细细地,微细揣摩,在一切万象当中,你看看哪一个相可得?这要很细心地观察。
粗心大意的时候,我有所得啊,我怎么没有得啊,你看,这本书是我得了好多年啦。这个看法太粗心大意了。微细去观察,一切法刹那生灭啊。佛所讲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啦。我们所看的是相续相啊。说真话的时候,当体即空。
所以这个相叫幻相,有叫妙有。妙有非有啊,真空不空啊。这个妙有跟真空是一不是二。真空是讲的体,妙有是讲的相,讲的作用。真空说的不变,妙有说的随缘,它两个是一不是二啊。这才叫真觉,真正觉悟了。所以他心里头还有什么牵挂呢?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一天忙到晚,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一天忙到晚,跟诸位说,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如果在这个地方体认到,体会到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了,那么祖师讲那个《净土生无生论》,你也不怀疑了。生者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一点都不错,你就点头了。所以到这个境界,也是佛说到这个境界,展转跟阿难这个问答,把境界提升到这一层,这是相当高的一层,在这个境界里面,正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
所以是非,是代表的两边呢,这一边是一边非,两边。拿现在的话就是相对论呢。是非俱不到,就是超越了相对论。只能说超越相对论,不能再说个绝对。为什么?说个绝对,跟那个相又变成相对的了,还是相对的,出不了相对圈子。
凡夫生活在相对的境界里面,我们所谓的十法界。这是迷惑啊。悟了的人生活在一真法界里头。什么叫一真呢?超越相对就是一真。相对是二,超越二,我们叫它作一真。一真只有名言,并无实义。
你要执著果然还有个一真,那就又麻烦了。又变成相对了。所以这个一真的时候,万万不能有这么一个印象,不可以执著,不可以分别。才能把诸法实相看清楚。后面说: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离一切相就是所谓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呢。即一切法就是终日不变终日随缘。这个话虽然是颠倒了一下,其味无穷,并不是一正一反。如果是一正一反,又回到相对去了。希望诸位向这个里面细细去体会。
这个从前马祖也说得很好啊,就是马祖道一禅师啊,他说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啊。如如佛是本来是佛啊,自性天真佛啊。
我们如如佛为什么不见了呢?就是没有离妄缘。被妄缘打闲岔,障碍了。妄缘就是心意识。离了妄缘,就是本经里所讲的舍识用根。离妄缘就是离识,就是舍识。如如佛就是用根,用根就是如如佛。十方诸佛,那些大菩萨,通通是舍识用根的。所以我们几时舍识用根了,就是如如佛。
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四十二页: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那么这是这一科里面最后的一段。在上一次,讲到末后的结论,世尊大慈大大悲为我们指出来,真性是超越情识的,所谓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啊。所以给我们说出这一桩事情,不是因缘、自然,或者是非因缘、非自然。这些全都是戏论。如果我们带着这些情见,决定见不到事实的真相。
要怎样才能见到事实真相呢?在这个里面有一句,佛告诉我们,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那么这一切相呢,所谓文字相、言说相、心缘相,都要离开。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啊。
可是我们问题就是没有法子离相,我们最大的这个障碍在此地。好,我们都离了,我们文字也不执著了,言语也不执著了,心里也不起妄念了,是不是离了相呢?没有。为什么没有呢?我们心里执著我离文字相了,我离言说相了,离心缘相了,还是著了相。
如果我们套金刚经上一句话,言语、文字、缘虑是法相;无言说、无文字、无缘虑是非法相。法相与非法相都不可以执著啊。这才叫离一切相啊。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是什么法呢?如如之法。这个如如法很难懂。为什么呢?一定要离了相之后才能见到如,没有离相之前见不到如。见到如,就是见到诸法实相,也就是见到性了,见性成佛啦。所以佛在金刚经末后跟我们说的,如如不动啊。
那个如如不动,心不为境界所转,不动。不动是什么呢?也就是六祖大师在《金刚经》里面所悟的无住生心啊。不动就是无住啊,应无所住啊。如如正是生心。经上讲得很清楚,生清净心。可见得如如是清净心现前。如如要细说,在法华经里头,法华经里面讲的十如是。如是相,如是体,如是性,一直到如是因缘果报本末究竟,这是如如的意思啊。
可见得我们对于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没有看出来。我们所见的,相也不如,性也不如,体也不如,做也不如,理也不如,本末究竟皆不如啊。心才在境界里面起妄念。所以这个如如之法,我们没有见到啊。佛在此经里面也告诉我们,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就是无住,即一切法就是生心。我们在一切经里面所讲的,那个名相、名词换一换,意思都是差不多的,境界是差不多的,这个就是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
佛的一切经,诸位必须要记住,经是叫我们开悟的。不是叫我们要怎么样把它记熟了的,不是的。是叫我们开悟的。我们学佛,念经,如果要不以开悟为目标,那就错了。悟了是活的。不悟,记得再多,都是死的。
那么这是前面所讲的结论。到这个境界,才是佛平常所说的,祖师也常讲啊,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呢。能所性空啊,所以叫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呢,正是所谓终日不变终日随缘。这就是所谓即一切法。
那么这个两句,我们在讲席当中,跟诸位说过很多遍。我们把它分作四句来讲,随缘不变是菩萨,在此地就是讲离一切相。离一切相的心法,就是随缘当中学不变。不变就是离一切相。那你要是在相上有染浊,就变了,就是随缘随着变的。随缘里面学不变,这叫学佛。真正用功夫就在此地。二六时中,六根随六尘境界,随缘呢。随缘里面求一个什么呢?求一个清净心。随染缘,随净缘,随顺缘,随逆缘,心都是清净的。这就叫不变呢。
心不为缘所转,就是离一切相。这叫做功夫,这叫做修行。
即一切法,那是入境界了。就好象四十华严里面入法界品。那入的什么境界呢?入的圣人的境界,入的是一真法界啊。一真法界里面就是用不变的心,随一切缘。诸位晓得,已经到了不变了,不象前面一个,前面这个离一切相,功夫没有后一句深呢,后一句是到了家了,前一句是没到家,还在学习。前一句是菩萨的境界,后一句是如来的境界。前一句是去相,后一句是证果。
离一切相,离者显真非俗啊。所以是住一真法界呀,而不是十法界。十法界是俗谛,真谛只有一法界。即一切法里面,那是万法唯心。华严经里面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啊。唯识里面所谓万法唯识啊。在这个境界里面连名相也不可得。我们中国古圣先贤,在佛教没到中国来的时候,也有这个境界。你看《老子》一打开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是即一切法的境界。也就是六祖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的境界。这就是清净心全体显露的境界。所以祖师常说,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也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个意思,我们要是一下体会不过来,还有一句比较简单一点,所谓是非已去了,是非已尽取。这些话都是叫我们实地做功夫的话。真正是所谓画龙点精啊。我们悟从哪里去悟啊?要从这地方悟。
那么今天我们读末后这一段呢,世尊的意思就含着有责备的话了,责备的意思在。为什么呀?前面说得这么多,说得这么详细,怎么还不开悟呢?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呢,
这一个措心就坏了。他不开悟,毛病就在这个地方。这个措心就是我们俗话讲用心啊。用的是分别心,用的是执著心、妄想心。
前面明明叫你离一切相嘛,为什么还在这个地方用这个虚妄分别呢?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呢?此地所说的于中,就是前面所讲的,净觉妙明之中。净觉妙明之中,诸位要记住,用不到心了。如果我们一起心动念,净觉妙明就丧失掉了。
在一切法里面不起心不动念,这个时候才是净觉妙明用事啊,六根的根性用事。用见精见色,用闻精闻声。见精就是见性啊。这样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跟诸位说啊,这就叫成所作智。转八识成四智啊。这是正修行法,真修行法。
凡夫不会,他之所以不会呀,就是在万法里面起心动念。所以真正这个修行,无论在过去是宗门教下,它训练一个什么?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训练我们不起心动念。所以它跟世间法不一样。所依据的理论方法,都不相同。
那么我们今天拿世间这些做学问的方法,来学佛,结果所学的全是世间法。连佛法的边也沾不上。为什么呢?世间法所用的心呢就是起心动念。我们今天研教起心动念,参禅起心动念,念佛起心动念,全搞的世间法。不是佛法啊。
佛法,诸位要记住啊,不但是参禅不起心动念,研教也不起心动念,念佛也不起心动念,这就是佛法。一直到穿衣吃饭,迎宾送客,都不起心动念,那就是如如佛啦。
我们讲堂也在此地天天劝勉诸位呀,诸位要在这个地方醒悟过来。悟过来之后了,这是一了百了啊。不悟,不悟还是往这个路子走。首先自己要生惭愧心,为什么我还不开悟?为什么我还犯老毛病?
这个六祖坛经,我们道场正是在讲着,这一部经,我们给诸位介绍过,是大乘佛法的纲要,有理论有方法,还有修学的表演,现在讲的这个机缘品呢,那就是修学的表演,这都是给我们做的榜样啊。
看看古时候那些人,人家念经怎么个念法?他念开悟了。人家参禅,哎,他也开悟了。我们要去揣摩揣摩。他为什么悟?我们为什么不悟?我们一样的佛性,一样有聪明智慧,一样有殊胜的法缘。可是我们今天的结果不相同,这里面一定有原因。把原因找到了,消除原因,那我们当然也开悟啦。
悟了以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明天这些琐碎事情还照样干,该念经的时候还念经;该念佛的时候还念佛,一切都照常没两样。可是悟后之候啊,你自己做出的样了没两样,确实没两样,境界完全不相同。
没悟之前,我们是重重疑云盖覆住。悟了以后啊,云散天晴啦。所有的疑虑都没有啦,那个时候是晴空万里呀。我们学佛要在这个地方学。
所有的言说全是世间戏论。那么佛四十九年所说的这个法,跟诸位讲,也是世间戏论。你看阿难不是执著经来问吗?这是世间戏论。连佛所说的都是世间戏论,何况非佛所说呢?佛所说的都不可以执著,那其余的更不应该执著啦。所以佛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啦。那个法是指佛所说的一切法啦。又跟我们举出比喻啊,佛所说的法象筏喻一样啊,过了河都不要啦。没悟的时候要借助它,悟了时候就不要了。那么经说到这个地方,可以说讲得非常明白了。
那么在这一段里面特别指的是因缘、自然,可是因缘、自然呢,确确实实在我们凡夫脑子里面是根深蒂固,很不容易把它抛弃掉。我们见色闻声,总是会有意无意当中有这个念头,它是怎么来的?自然而有的?还是因缘所生的?无论说千种万种的理由,总而言之不外这两大端呢,一个因缘;一个自然呢。超不出这两大纲领。哪里晓得这是全是戏论。这样去找事实的真相怎么会找到呢?
我们今天许多这个宗教家、哲学家、科学家,来研究宇宙人生的根源,想着再发明这些真理,这个真理就在眼前,根源也就在眼前。为什么见不到呢?方法弄错了。那么佛法也讲因缘,佛法这个因缘是秘意呀,意思很深啊。我们望文生义,这是世间意呀。
佛祖讲的这个因缘,他的意思就是叫我们离一切相。所谓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啊。这是因缘说法之义。既然是一切是空了,空当然要离啊。空执著,那就是底下这个比喻里面所讲的了。好比有一个人啊,用自己的手掌去抓这个虚空一样,那虚空能被你抓住吗?所以说:
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呢?
这就叫我们放下啦。就是叫我们离一切相啊。
在这个地方尤其要明白的,佛四十九年所说之法,我们要懂他的意思。你看四依法里面告诉我们,依义不依语。你要不懂他意思,你在他言语里面去找,全是戏论。佛自己也说得很清楚,他不骗人,他说四十九年所说的,黄叶止啼而已呀。
黄叶止啼是什么意思呀?小孩哭了,在地上拾一片树叶去哄那个小孩。把那个小孩哄得不哭了,目的就达到了嘛。我们芸芸众生就象小孩一样啊,佛拿那个树叶来哄我们,哄得我们心里欢喜了,不哭了,则大人的目的就达到嘛。我们要懂得义啊。怎么可以执著在言说里头呢?
因此佛才说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啊。言说相是相,无论佛说空说有,说真说俗,都是分别识心;不是妙觉明性。妙觉明性说不出来。说一个妙觉明性,并不是真的妙觉明性啊。真的妙觉明性,要靠自己悟入。佛是以种种善巧方便来诱导我们,诱导我们悟入。悟入是要我们自己悟入,佛没法子帮助我们。
实在讲,迷、悟就是一念之差啦。可是这个一念就是不容易转过来。这一念转过来就成佛了,转不过来是凡夫。我们学佛,可不是一朝一夕呀。从佛经里面看来,我们学佛是生生世世。
正象佛在金刚经里面所讲的,我们大家在过去生中,已经参访过百千万亿诸佛如来啊,善根深厚啊。为什么还没成就呢?就是这个一念没转过来。转过来就成佛做祖了。那么再问,为什么转不过来呢?分别执著舍不得放下。不但日常生活用它;参禅听教念佛还是用它。这怎么能转得过来呢?
所以讲到求智慧,一再给诸位说,求根本智。根本智成就之后,才有后得智。没有根本智,决定没有后得智。就好象树一样,没有根本哪来的枝叶花果呢?枝叶花果是从根本生出来的。
所以我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天天研究经典,我们天天听经、天天在读诵,博学多闻,这就是后得智了?大错特错。这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此地所讲的世间戏论呢。搞得是这个。三藏十二分教背得滚瓜烂熟,祖师的注解、语录,记得一条也不漏,全是世间戏论。不是根本智,更不是后得智。
根本智是什么呢?我们拿六祖那个例子来说,六祖得到根本智了,他怎么得到的呢?他是无住生心得到的。无住生心,根本智就得到了。他三十七年所说之法是后得智。
再跟诸位说,释迦牟尼佛也是无住生心,根本智得到了,四十九年所说法是后得智,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呀。佛不但说法啊,哪一个佛菩萨不是现身给我们说法啊,示现一个榜样给我们看呢。所以说学佛,诸位想想难不难呢?你要是会了这个意思,一点都不难。不会这个意思,真是连边都摸不到。
会得这个意思,在生活当中就是这么做法嘛。日常生活并没有改变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样子嘛,只是那个心啊,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已啊。法里面就包括着佛法。不但世间法不住,出世间佛法也不住。不住就是不著。
华严经,最近我们讲到第九回向,无著、无缚、解脱行。无著、无缚就是不住。无著是不住外面的五尘;无缚是不住内里面的法尘。内外都不住啊。解脱行就是清净行。
所以诸位要晓得,真心,此地所讲妙觉明性呢,不可思议。连这个思量分别都达不到,诸位想想,那言说还能够把它说得清楚吗?越说越离谱啊,越思量越远。
后面这个比喻很好,比喻啊诸位一看就懂。譬如
以手撑撮摸虚空,
这是比喻什么呢?比喻你对于妙觉明性去思维、去想象、去辩论、去讲解、去分别,去干这个事情。所干的全是一场空。妙觉明性不可心思、言议呀。正是所谓,拟之即错啊,动念即乖啊。这是超越凡情计度分别。
所以佛在此地才责备阿难,那责备阿难,阿难是我们的代表,实际上就是责备我们自己。我们在真实法中,为什么还在那里起心动念?还在那里自为、推敲?还在那里言说讨论?这就等于跟这个用手去撮摸这个虚空啊,无益徒劳没两样。
那我们从比喻当中可以体会到,虚空既然不能够用手去执著它,那个妙觉明性怎么能够用分别心、执著心去能够体会得到呢?那么这是同样的一个道理。那么这一科(十番显见第九番:显见超情)到这里讲完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十番显见)末后这一科:显见离见,这是讲到真正究竟了。经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那么这是阿难请法的一段话,我们先看看阿难的意思。前面这一段经文,佛将万法自然有或者是因缘生这两种解释都破掉了。那么阿难在此地所问的没有提自然,因为自然本来就是外道所说的。佛法当中自始至终啊,都是讲因缘,所以他提出的问题着重在因缘上。佛法既然自始至终都是讲因缘,所以古德判教啊,大原则上都说佛法是因缘为宗。
我们同学们在一起读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我们读到法达禅师,六祖叫法达把法华经念一段给他听听,方便品念完了,祖师就说不必念了,就叫他止住。此经原是因缘为宗。法华也是经中之王啊,都是因缘为宗了,何况其他的呢?难怪阿难尊者要起疑问啦。这是疑问从这来的。
必是讲必定,要必定是这么个说法:
必妙觉性,非因非缘,
所以底下接着讲,
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
这个不是自说自相矛盾吗?换言之就是自说相违吗?当然佛说话决定不会与无伦次的。决定不会前后相违的。这个里头一定有很深的道理。可是这个道理,我们初学的人不懂。必须要提出来请教世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情。
那么就本经而论,自八还以来,前面所讲的因明因暗,因空因色的时候,从这个八还以来呀。佛说法的义趣都是借见精,就是借这个见性啊,来显示妙觉性。因为妙觉性确确实实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没有法子指示的。就是讲的真如本性。
那么佛说法确实有善巧,有方便,就借我们这个眼之见,能见性这是见性,要我们从能见性里面去悟入。悟入妙觉明性,这是条路子啊,是一个门路啊。这个门路给我们指出来,诸位要晓得,实在是了不起。
为什么呢?佛要不这样给我们指出来,真如本性,确实,我们不得其门而入,找不到门路。所以古大德在这一切经里面讲这个楞严经,是开智慧的楞严。开什么智慧呀?明心见性。开慧的楞严经啊。
楞严经里面顶重要的这一番文字可以说就是十番显见。十番显见就是把见性的这个门路给我指出来。门路指出来之后了,怎么样能进得去,二十五圆通,有二十五位菩萨代表,你看他们是怎么进去的。而二十五位菩萨里面又以观音势至对我们最为契机。所以文殊菩萨拣选,特别是拣选这个观世间菩萨耳根圆通,叫我们返闻闻自性,从这个地方去入门。
在理上讲是讲的见性,从行门功夫上讲,讲的是闻性。为什么十番显见讲的见性,为什么不取见性叫我们入门呢?而取的闻性呢?这个后面文殊菩萨在偈颂里面,把这个道理说得很清楚。因为我们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由闻性去入比由见性去入还来得容易。
那么我们现在为什么不入呢?说实在话就是理论还没搞清楚。疑云没有散掉啊。功夫不上道,功夫之所以不上道,就是因为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起心动念,还是妄心用事。所以一直到文殊菩萨请问那一章中,佛才给我们发明,见与见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这句话,我们念过也讲过。这一句话就把宇宙人生的理事全都说得清清楚楚,真相都说出来了。这一句话就是天台大师所说的百界千如。智者大师说得多,说得详细。楞严经上,佛只一句话,这一句话要是明白了,你就能做到如如不动了。跟十方诸佛一样,跟六祖一样。
可见得我们念是念了,讲是讲了,听是听了,境界还是没入进去。为什么呢?我们用的分别心去听,用执著心去听。这就是我们从门口过了,不认识,不晓得这是门口。又错过了啊。错过了没关系,再回头再转一圈,老是在门口转。转久了也许就转进去了。不可远离呀。常在门口转还是有好处的呀。
那么阿难在此地表现的也就跟我们表现差不多,老在这个门口兜圈子就是入不进去。就是这一关不能突破。你看他在十番显见的时候,每一次都在门口转一圈,到这个地方是第十次。而我们也跟阿难差不多,总是认为楞严经听得差不多的,自己懂得不少了。我听过楞严经,楞严经道理我也懂了,其实全是分别妄想,全是世间戏论。真正的楞严经没见到。见到是世间戏论。为什么呢?我们把佛所讲的见精就当作妙净明性。这个地方,阿难就说出来了,阿难前面讲过:诚如法王所说,觉圆遍十方界啊,湛然常住,性非生灭啊。
可见得阿难把佛的话记得很牢。他只记佛的言说不懂佛的意思。象这种情形,可以说非常普遍,也很多。
法达禅师过去念法华经念了三千遍,在六祖会上,六祖责备他,说他被法华所转。那是什么呢?只记法华的文句,文字句子记得很清楚,法华经的意思不清楚。阿难在楞严会上所表现的也是如此。佛常常在各地讲的经,他都能背得出来,可是意思不懂。错会了意思。所以为经所转啊。
法达不明了法华经的意思,法华经背得那么熟,是为法华所转。所以经过六祖那么一点,把他点醒了,觉悟了。这悟了之后才说,哦,我转法华了,悟后转法华啦。不一样啊。可是悟了之后怎么样呢?他天天还是念法华经。并不是说悟了以后我不念了。不是。还天天念念。尽形寿天天念法华经。
悟了以后疑虑都没有了,清净心现前,跟六祖一样,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八万四千智慧啊,再不生烦恼了。这个迷悟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注意自己能够体验,不必问别人。你这个是触境不生烦恼而生智慧,这就悟了。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生烦恼,不开智慧,这是没悟。悟了以后,见色闻声,全是智慧,决定不可以烦恼。
烦恼在世间法里面讲,七情五欲。在佛法里面讲,我们讲粗浅的,六个根本烦恼,二十六个随烦恼,都不生。所以心是清净的。心是平等的。佛法常说,一片慈悲呀。对一切众生,情与无情,一片慈悲。这是你已经入了这个境界了。不入这个境界,这个气象没有。入这个境界有这个气象。
这是我们看到阿难执著文句,执著言说。象这个句子,前面多了。前面一章是执著真如本性是因缘还是自然。这都是执著情执啊。世尊一一替他消除,为他解释,然后直显净觉妙明。无非无不非,无是无不是。离相即相啊。无非是教阿难在这个法里面,不可以起心动念。怎么可以用自然因缘妄生议论呢?
那阿难听到前面这一番教训之后,他就是记得太多啊,麻烦又来了。引用过去佛常常教导的这些话,来反证妙觉明性一定是属于因缘呢。所以这个话里说:
必妙觉性,非因非缘。
这个话是疑问。应该是必妙觉性是因缘生才对呀。非因非缘,这是麻烦来了,与世尊所讲的不一样。那么是不是真不一样呢?我们看底下世尊的解释。
但是在此地我们还得要说一说。这又叫着:
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
阿难所以引的这一段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话,来证明这妙觉性是应该属于因缘。所谓是缘生之法啦。
因空而有,因明而显,因心而知,因眼而见啊。所以必因四种缘,方能成见。这是因缘之意思,好象很明白很清楚。
那么我们诸位同修呢也都晓得,佛在法相中所讲的,佛在唯识里所讲的,这个见是九缘生啊,不只四缘呢。但是诸位要晓得,这就是阿难所误会的地方。这里就是把这个见性跟眼识认为是一个东西。
佛只讲眼识是因缘生的,哪里讲过是见性是四缘生的呢?法相里面也说四缘生识。可是从来没有看到过佛说过四缘生妙觉性。这个地方阿难所讲的见性,那是阿难误会了。把这个见性跟眼识是合成一个东西了。十番显见是显的见性啊,不是显的眼识啊。你看搞到这个时候了,阿难还把见性跟见、跟眼识呢,还混在一起分不清楚。
那么这个我们能不能怪阿难呢?不能怪。阿难才是个初果,玄装大师在八识规矩颂里面说,愚者难分识与根呢。那个愚者指阿罗汉。连阿罗汉见性眼识还是搞不清楚,何况于阿难呢?那么在四果罗汉跟阿难,说实在话,他搞得清楚搞不清楚,与我们还不相关。
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有没有搞清楚?这个关系就大了。他们搞得清楚搞不清楚,与我们都没关系。我们自己要搞不清楚,这一关就突不破,绕到这个门口来了,还是进不去。如果我们自己把它搞清楚了,跟诸位说,门你认识了,在门口把门找到了,入口处找到了。换言之,你肯不肯入了?只要你肯入,一步就进去了。
我们现在就是虽然在门口,门在哪里还没找到。门在什么地方呢?就在六根门头啊,不远呢。迷悟就在我们六根门口。凡圣也在这个门口。再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眼识跟见性。
怎么叫入了呢?入进去就是见性用事,就入进去了,你就跟诸佛一样了。见性用事,就是一入进去,就是金刚经所讲的,无住生心。诸位要晓得,住,谁住呢?眼识住。眼识住色尘;见性不住。
见性不住。生心呢?都生心。但是讲生心呢,是讲真如本性,讲法心是眼识。眼识是不能叫生心。因为什么呢?法心是妄的。生心是真的。生心是本有,本来有。法心是本来无,本来无,你发心了。生心是本来有。清净心是本有的,不是从外面得来的,是本来有的,生清净心啊。这个就是交光大师所讲的舍识用根呢。入进去就是舍眼识,用见性。这就入进去了。诸位要是能做到这一点了,就跟六祖完全一样了。六组是没听到这句话,他一听他就入进去了。
这个地方叫无住,并不是叫你把一切六尘境界抛充掉,那不是的。六尘境界抛充掉的时候,还是有住,你心里还有啊。此地无住,是心里面无住,它本来无住。真心里面它一切不染嘛。所以说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啊。确实是得大自在啊。这一个境界里头,不但在理上讲不生不灭,如如之理啊。事上也是这个样的。事上面讲的时候,也是不生不灭,如如不动啊。理如是,事也如是啊。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啊。这是阿难错会的一个地方。
我们学佛最注意的那就是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真是所谓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啊。一分一毫都不可以差错。妙觉性跟见性是一,那已经是错了,但是错的还不大。刚才讲过了,这是不得已而用的这个权巧方便的法子。因为,我们见性还是带着根呢。所以叫带妄之真,还不是纯真。把这个见性就看作妙觉明性,这还不是很正确,但是很接近就是了。
要把眼识认为就是见性,那错的完全背道而驰了。不但那个眼识不是妙觉性,眼识也不是见性。它跟见性也扯不到边去。一真一妄。那个见性跟这个妙觉性,一个纯真,一个带妄之真,还有个真。它这一真一妄是根本不相干呢。那么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
佛常讲的这个讲心、生心,是讲过,为什么呢?那个八识就可以叫作八个心嘛,八识都可以称之为心。这是我们讲唯识的时候跟诸位说过。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这是妄心啊,八识心啊,不是真心啊,真心哪有生灭呀?
生灭心是识心。从阿赖耶到眼耳鼻舌身识,是讲的这些啊。这个东西决不可以误会,八识心王是因缘生的,是没有错的。所以说万万不能扯到见性也是因缘生的,妙觉性也不过因缘生的,那就错得太离谱了。从这里头你看阿难这个问意里面,就是意思错会了。阿难是大权示现,不是普通人。他在那里是唱戏,表演给我们看的。实际上谁错了呢?我们自己错了。我们自己误认了。
假如我们自己要不误认,我们一定入了门了。我们还没有入门正是我们错认了。那个错认,自己要晓得,唉呀我错了,我还没入门,这是个明白人。就怕的是什么呢?没入门,自己认为我已经入了,这就坏了。这个真是从此以后,再没有入门的希望了。为什么呢?他入门的心都没有了,认为自己已经觉悟了嘛。(如果)认为自己已经觉悟了嘛,这是大错误。
好,我们今天呢就讲到此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