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严经明心见性修学重点之十番显见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五页,第七行,我们先将经文念一念,对对地方: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这一段经文是相当有意思,希望同修们要细心领会。经是一部大经,而且是有相当深度的经。我们听一遍能够听懂多少就算多少。如果要发心去研究,诸位必须要晓得,要研究经教,不能从这一部经下手。这是我特别要奉劝诸位的。
如果是有心将来要是专攻楞严,现在下手,可以从背诵上到是一个好办法。就是背诵经典。如果发心连注解都背,那是最好的。你要这样背,背个十年二十年也许就有开悟这一天了。这个办法虽然笨,但是跟诸位说,非常牢靠。就是靠得住,能够有开悟这一天。那么要想研究呢,一定要从由浅而深,按照顺序来学。这个样子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大乘,由尤其是了义经,可以说法味无有穷尽,越看越有味道。多看一遍,那个法味必定是更浓。所以古人一生发愿一部经,实在是很有道理。那就是专精,精才能入得进去,入才能够通达。虽然一切都通达了,他一生还是弘扬这一门,给后学做一个榜样。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这一段里面,可以说已经明白指出,我们人生,生死大事究竟是什么。所以迷是迷这个生死大事,所谓悟也是悟这个生死大事。我们从前面,世尊跟波斯匿王对答上,波斯匿王已经观察到变化密移。这在唯识里面通通是讲行阴之苦。
行阴之苦,连无色界都免不了。我们平常讲三种苦,欲界里面这三种都有。苦苦、坏苦、行苦都有;到色界天,色界有坏苦,行苦,苦苦没有了。到无色界天,它连坏苦也没有,但是行苦还是不免。
所以佛教给我们三界通苦啊。通苦是迷的时候有,悟的时候就没有了。悟的时候,不但在无色界里头没有行苦,就在欲界里头连苦苦也没有。
我们要晓得这桩事情,你才晓得佛法自始至终它追求的就是一个觉,就是一个悟。不觉、不悟没有办法离开苦。而行阴之相,经里面常讲,刹那九百生灭。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这是行阴的形相。
不但我们凡夫粗心大意不能够觉察,连小乘圣者、权教菩萨,都没有办法能够觉察到——还有行阴,这是多么微细的功夫。
解决的方法就是在修定,唯有甚深的定功才能解决。你象本经,本经只说一个问题就是楞严大定,阿难所祈求的。楞严大定是称性之定,换言之,是真如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大定,所以叫作性定,不是属于修得的。诸佛如来这个性定的受用现前。
我们凡夫有没有?有。不是没有。有,有没有丧失掉呢?没有丧失掉。没丧失掉,我们现在为什么乱成一团,乱糟糟的呢?我们是把这个性定迷了。所以我们自己的楞严大定不能现前,不能起作用。
而在诸佛菩萨眼睛里面看,人人都在楞严大定中,他看我们是在定中,我们自己到不觉得在定中。凡是见到性的菩萨,都能见到一切众生通在大定之中。为什么?性定。诸位要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意思,大乘佛法重视定,但是重视在性定上,而不是重视在修定上。
为什么呢?修定还是在生灭心里头。依旧是在行阴里头,逃不出行阴呢。五种受里面叫作舍受啊。你看四禅八定都是舍受,身离苦乐,心离忧喜,苦乐忧喜都没有,这个身心很安静。这是什么情形呢?舍受。
四禅八定都是舍受;再说得标准提高一点,阿罗汉所证的偏真涅槃也是舍受;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还没有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还没有到这个程度。换言之,他依旧不出行阴的范围。我们听听就听听,实在讲,我们能不能做得到呢?做不到。这个境界太高太高了。
佛法里面有——一乘圆顿根性的人,他一开头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来修,可是那要是个圆机呀。圆教的根性人不多。圆教的根性人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最不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圆教根性人心量大,对人对事都没有界限。
这样人的根性学大乘法是方便多了。他不执著,他不分别,他能够随顺。所以十大愿王里面这个恒顺众生,那就是圆顿根性人修行入手之处。
你们看看十大愿王,我这次在南部又讲十大愿王,刚好也讲到这一段。每讲一遍的时候,这个体验都不一样。行愿品里面说得清清楚楚,无上菩提是从菩提心来的,菩提心是从大悲心来的,大悲心是从恒顺众生来的。
所以不能顺着一切众生,就不能够有大悲心,没有大悲心就没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没有无上菩提。所以说大乘圆教,要从哪里学起呢?要从恒顺众生学起。这一点就相当不容易啦,也就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够做得到啊。
可是走这条路是捷径,成就的确是快。所以圆顿根性的人,心量大,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他有定力、有智慧,智慧是能多拣别,定力是如如不动。这样的人他这个发心要是正确,方向也正确,在一生当中,可以说没有不开悟的,决定会开悟。
在此地波斯匿王所示现的,这就是渐渐觉悟的一个相,知道生死是一回什么事情,原来是刹那迁流。那么这种情形,我们世间聪明的人也有觉悟。
诸位要读过欧阳修的《秋春赋》,欧阳修在文章里头也有几句话说。我们读文章象这些地方都应当把它记住。文里头有,所谓多忧感其心,这是心与外面境界相感,伤感的事情太多了。万事劳其形。许许多事情劳身,劳心劳身呢。一个人一生的时候,身心劳苦,诸位想想,这就是不正常。
所以欧阳修说,有动忽动,必摇其精。这是讲人生之秋啊。下面几句尤其说得好,而况思及力之所不及,在打妄想,力量跟本办不到的,去想它。做不到的,要去想去做它。这在佛法里面叫妄想。
我们所想的,一定要想到我们的能力,我们的环境,能不能做得到?超过我们的能力,超过了我们的环境,你再要去想,那是自己去找苦吃啊。
所以聪明人晓得自己有多大的福报,做多少事情,做得很自在。人家做得事情,做得很大很大的事业,人家福报大啦。我们看到用不着去羡慕啊,用不着去跟他比赛呀,那叫自找苦吃。
所以自己必须要衡量自己的智慧,衡量自己的福德,我们尽心尽力了,这个功德就是圆满的。欧阳修有觉悟啊。欧阳修也是一个学佛的,他是归依佛教的三宝弟子。所以他的文章里面很多的禅意,很能够发人深省的,这都是我们必须要晓得。
我们自己要觉悟,觉悟之后,自己才能选择一条正确的方向、道路,我们这一生就不至于空过啊。
波斯匿王,那么他这个觉悟就是代表我们说的。经过他这样一番,这个分析之后,我们自己一定要觉悟。要明了:人生就象过路的客人一样啊。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常住的呀。
真正懂这个道理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好争的呀?还有什么好求的呀?你又能争得什么?你又能求到什么?假如说你要真正的能够争得到、求得到,那值得。你这个争求值得啊。你争不到,你也求不到啊。
古大德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呀,没有一样东西是自己的。这是我们必须要觉悟的。你能够真正觉悟到这个关头了,到这个境界,你自己必然得自在了。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这才是真正的福报现前。心就定了。可见这个定是性定,称性之定,不是修来的。
你们再不信,你去念念《了凡四训》。袁了凡居士跟云谷禅师两个对坐,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云谷大师佩服和不得了,他一生当中没有见过几个人,能够有这么深的定功。
了凡居士修过定没有?没有。他的功夫从哪来的?本来就有的。为什么呢?他晓得一生都是命定的,还有什么求呢?求也求不到哇。命既然定了,他不求了,所以他这个没有妄念了。
所以这个大定不是修来的呀。放下,定就现成的了。就不与人争,于世无求,与人无争,大定就现前。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决不是说,了凡居士跟云谷禅师在那里盘腿对坐的时候,三天三夜不打妄想。他放开腿子,走起路来又打妄想了?他还是不打妄想。这就是说明一个真正相信命运的人他心也定了。那么还是定不下来,他连因果报应都不相信啊。 他要真正相信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他怎么不得大定啊。
所以我讲这个了凡四训,我说了凡是标准凡夫,我们连标准凡夫都不够啊。为什么说他是标准凡夫呢?他虽然有这个定功,他并没有开悟,他那个受是舍受,不修就得来了。人家要修得他那个功夫可不是简单的事情。禅宗里面说的,总得蒲团总得坐破几十个,才能够到他那个境界,但是还没有他那么自在。
所以他遇到云谷禅师之后,只要他一回头,他就有了不起的成就。在世间有求必应,没有求不得苦啊。在世的时候有求必应,舍报之后,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想想,那还不是垂手可得吗?有什么难事呢?这是一个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者。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
那么诸位要问学佛从哪里学起呢?从《了凡四训》学起,那是稳稳当当,非常的牢靠,你要用这个东西做基础。好好的学三年,再来看经,那个境界就不一样了。就不相同了。
你要不在这个《了凡四训》、《感应篇》上认真打个基础,你学三十年这个大经大论,到三十年学完了之后,可以送两个字给你,不通啊。这个学三十年的老居士不乏其人呢。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从前张琳居士就是一个榜样啊。张琳居士是归依虚云老和尚的,在大陆上就学佛的。学了一辈子,经典都通达,他听我讲经的时候,他跟我说“法师,你讲上一句的时候,我就晓得下一句是什么。可是他很老实啊,跟我说,我自己可是一团槽啊,乱槽槽的。你叫我上台,我一句也讲不出来。你叫我听的时候,听到上一句,我就晓得下句”。这是什么原因呢?没有打底子啊。
那么在今天有些人来问我,我在每个地方讲经都有人问我,学佛应该怎么个学法?有的人问,我学这个经好不好,学那个论好不好?我都摇头,都叫他们感觉得很失望。可是我呢,我是真正爱护他们。如果要学,要从头学起,才会有成就。讲堂里面讲这些大经大论,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呀。大众启请的呀,不是为某一个人特别讲的呀。所以大众启请的,那我们随着听就是了。
刚才讲过了,听多少算多少。如果单独为你讲的,那就不一样了。单独教一个人的时候,那不相同。决不会一开头采取这个大经,刚才说过了,如果采取大经的时候,那是研究专精的方法,必定是叫你背诵,而不是讲解给你听。
那么这一部经要能把它背出来,大概至少得要半年的功夫。如果要背注解恐怕得要两年的时间。两年会背了能不能就听讲呢?还不能。为什么呢?两年虽然会背了,不熟。会背了之后,每一天背一遍,至少还得背三年,三年得背上一千遍。
会背之后再背上一千遍,那才听讲、看注解,那不一样了。那可以说是在楞严会上真正的当机者。我们现在又要偷懒,还又要赶快成就。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呀啊?
我在前天看到中国时报,有一个小方块,谈的是国剧,现在这个国剧,人才缺乏。题目记得不太清楚了。好象由老师传授的时候,都要留一手。实际上并不是老师要留一手,老师是真正想教学生。
可是今天的时候,在国剧里头,真正好的老师哪一个不爱惜学生呢?哪一个不想把他的东西传授下去啊?叫学生们发扬光大,可是今天学生到哪里去找去呀?这是国剧界里头非常感叹的一桩事情。好象它这个东西连续刊了好几天,我只看了当中一段,我还把这一段剪下来了。
国剧界如此呀,哪一界都是如此。它谈到现在人的一心理,就是求赶快成就。老师学的东西,他最好是两个月三个月就成就了。我过去也碰到这个情形,能不能办得到呢?办不到啊。
再者说,学生对老师没有恭敬心,这都是传授当中重大的障碍。学生所表现的叫老师寒心。不象过去啊,过去的老师,老师叫过我一天,一生都不忘记啊。念念当中总是要报答老师,总是会照顾老师的。
现在这个学生,就有一些的时候,东西学到了,再见到老师如同路人,所以叫做老师的寒心。那么这种现象,不但是在国剧里头,诸位想一想各行各业里头,都是这个现象。我们佛法里头也不例外。
所以我这次在南部讲经,我就很不客气地给同学们说,佛法之衰,每一个在家弟子都有责任。为什么呢?你们不照顾这些小比丘们啊,不爱护他们啊。供养,哪一个法师名气大,地位高,偏偏供养他,锦上添花啊。
初学的小和尚,困苦艰难,没有人照顾。他的生活不安定,前途没有保证,心里想修学,没有机会。于是怎么样呢?自自然然走上经忏的路子上。为什么呢?为了生活啊。不能怪这些年轻的出家人堕落啊,不可以怪他们呢。
如果我们在家的同修对他们都能够照顾到,使他们这个身心都得到安稳,他一定向上求学的呀。哪一个人不肯向上,谁自甘堕落呢?真正能够说是一切都不计较,一切都不顾虑,发心苦学的,那又有几个呢?太少太少了。
受不了苦,受不了环境折磨而退心的,比比皆是。能够在境界里头不屈不挠,真正是凤毛麟角啊。所以对于这个年轻肯学的肯向上的,一定要照顾。这是佛法未来的传法之人啊,能够成就一个人,无量无边的功德。
我在这个南部讲经,过去的时候没有录音,这次讲经的时候有录音带带回来。那么将来有时间,放给你们大家听听。
我们同修啊,一定牢牢的记住:为众生才是真正地为自己。为一切众生就把这个人我执、法我执,不求断,自自然然就断掉了。这种断烦恼、破执障,这个法子妙极啦。
不象小乘人,那么呆板啊。用一些笨办法。三大阿僧祗劫,还断不干净。烦恼、所知都断不干净啊。没有圆顿来得痛快,来得干净。所以我们对于世法,或都对于出世法里头,还有所贪染,读了这一段经文,应该要晓得警惕。
那么今天接着讲的这一段,佛要指示我们,就在我们身心之中,有一样东西,是不生不灭的。如果我们把这个不生不灭的东西找到了,就要用它作本修因,才能够速成无上道啊。
那就看我们会不会了?如果诸位是真正找到了,经上给诸位念一念,给你讲一讲,也似懂非懂啊。说不懂吧,你也会懂,你马上会说得出。说懂吧,你不懂。
为什么呢?你日常生活当中还是用的分别,还是打妄想。换言之,你还是用的生灭心。真正懂了就会用了。日常生活当中就用这个不生不灭。
你什么时候会用不生不灭,你就证得无生法忍了。会用不生灭的心,这个境界就不生不灭,这个事妙极了。那么楞严大定刻就得到了。无量的智慧从这个定中生起。
我们同修有这样殊胜的法缘,尤其是我们道场,不受任何限制,能有充分的时间,给诸位细细来讨论这个问题,希望大家开解,希望大家悟入。无论是出家在家都有资格传此大法。佛陀在世的时候,维摩长者是在家人。玄奘大师在印度,胜杰居士是在家菩萨。我们民国初年,在家菩萨不比出家菩萨少啊。大家所晓得的,象杨仁山、欧阳竞无、李维净、许为茹、江味农居士,都是在家菩萨。都是传佛大法之人啊。
所以大家不要以为,啊呀,我是大家的人呢,这佛法之兴衰与我没有关系。那就错了。在民国民间的时候,在家菩萨的贡献比出家菩萨要大得多。诸位今天读的这个经本,能把科判汇进去,整理得这么清清楚,都是在家菩萨们做的。
华严经的疏钞,新排的版本,这是许为茹他们发心来做的,李维净居士主持这个事情的。我们现在读起来,这是校正本呢,比藏经里的原本,读起来的时候要畅通得多啦。
人家也可以说是毕生精力,把科判变成表解,再把经文,跟十几种不同版本来校对,从新再排。我们今天能够读到疏钞,他们对这个佛法的贡献,这种功德真是不可思议,都值得我们效法。
在家同修一定要发慈悲心,出家的环境没有在家好,出家修学相当的艰难。我们为了使佛法不要终断,在家菩萨就要发奋努力,续佛慧命。千万不要把责任通通推给出家人,通通推给出家人,佛法会断灭。要学过去在家的菩萨,当仁不让啊。别的事情可以礼让,这个事情不要礼让。
那么今天有个同学跟我说,他们印了这个维摩经,那底本也是从我们这里拿去的,好象我现在大概只有三四十本的样子。他印好之后,我向他要两百本,将来,我们把维摩经讲一遍。《维摩经》是在家菩萨经,讲一遍的时候,让诸位在家菩萨大家都学维摩长者,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在家菩萨。这一段大意就是如此。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佛问波斯匿王,你已经观察到这个身啊,是迁改不停的,所以终于变灭。在反问他:“你这个身体里还不灭的,你晓得不晓得呢?”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波斯匿王就不知道了。这就是代表的我们凡夫,不晓得我们身中有一分是不生不灭的。下面佛给他开示: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这意思是,你即然不知道,我现在给你指出来。这个话正是照应波斯匿王前面祈请。佛说: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那么这是从比喻上,也是就近取譬,因为舍卫大城离恒河很近,所以就近来举这个比喻,问他你在几岁的时候,你第一次见到恒河水?就是见到恒河。
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那么他三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带他去拜神,象我们现在朝山晋香一样的,就是拜耆婆天。耆婆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长命——就是长寿天。
那么拜这个天,就是求长命富贵啊。所以世俗人呢,拜这个神的很多很多,那么这是印度当时的风俗。一般凡是小孩,在他满三岁的时候呢,家里人一定会带他去拜这个长寿天,求长命富贵。他说:从那时候起我就晓得那条水叫恒河。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你三岁的时候见到的水是那个样子的,你十三岁的时候见到那个水怎么样呢?此地着重在能见。不是在所见。就是你三岁能见恒河的那个能见,与你十三岁能见恒河的能见有没有两样?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王言,三岁的时候我那个能见,到今天六十二岁了,那个能见的见也没有改变,也没有两样。
那么诸位也许会问了,年轻的时候眼睛很好,很小的字都能看得见,现在不行啦,不带老花眼镜看不见啦。那怎么两样呢?问你带上老花眼镜看的时候是不是一样的?还是一样的。
可见能见没有改变,改变的是眼根有改变。并不是你能见的那个见有改变,见没有变呢。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
这是叫他自己比较,佛用这个方法,处处诱导他自己觉悟。你现在六十二岁了,你的皮肤,你的颜貌跟你童年的时候一定不见啦,这就是讲皮肤,跟这个身体是年年在变化,一年比一年衰老,一天比一天衰老,衰老的是身相。
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这个这题目摆到正题上来了。你三岁观河之见,与今天观河之见有没有童年跟老年的变化呢?
王言:不也,世尊。
波斯匿王很聪明,答复得很正确,没有变化。能见之见没有变化,能见之见就是真性。可见真性是从来没有改变过的,并不因为年龄增长而有所改变。
由此就可以能够悟出见性是不生不灭的,这是在我们生灭身当中,指出不生不灭的这一部分来。不生不灭就是我们的真心。
我们现在的心叫妄心,不是个真心。我们这个心就是分别、执著、妄想,这是妄心。为什么呢?它有生灭。惚然起的一个念头,这个念头起来了,再起第个今头,先一个念头灭了,所以这个心叫生灭心。
我们现在学佛很大的一个麻烦事情,麻烦在哪里呢?我们就是用这个生灭心来学佛,所以佛法不通,不会开悟。佛说经是从不生灭心里面说出来的,我们现在看,看不懂。为什么看不懂?我们用生灭心来看,佛是从不生灭心说出来,咱们用生灭心来看,不相应呢。
纵然我们遇到佛菩萨了,佛菩萨给我们讲,我们也听不懂。为什么听不懂呢?人家从不生灭心性里头说出来的,我们用生灭心去听,也是不相应。所以经有了义有不了义呀。了义不了义?多分是在自己用心不一样。
如果我们用真心,不生不灭的真心,没有一法是不了义的,法法都是了义的。我们还是用生灭心,用妄想,如来给我们说的法,也都是不了义的。心变境界,心造境界。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我们看佛说法的善巧,看他所用的方法,处处给学生都是启示。再往下面看: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
面上有皱纹,那个皱纹一年比一年多,观河之见,这个见精它没皱纹呢。面皱了会变,不皱的可见就不变啦。
如果我们拿宾主来说,不变的这是主人呢,会变的是客啊。不变是空,会变的是尘。客尘是会变的,主空是不变的。要紧的是我们能够认识主人,我们才能够支配客人呢。
拿现在话说,我们才能够接待客人。我们要是认识真性了,对于一切万象,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运用就是享受。在这个里面才能够得大自在。下面说:
变者受灭。
有生灭这个相,
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那个不变的哪里有生灭呢?
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变就灭,不变就不灭。这就是指出生灭之中有不生灭谛。跟诸位说,这个话是佛在教学过程当中的方便语。如果要讲到真实的话,我们相也不生灭,不但是见性不生灭,我们相也不生灭。
所以诸位要是证到了无生法忍,是什么样境界呢?见不到生老病死,见不到成住坏空,一切万象就跟见性一样的,都是不生不灭的。所以说证无生法忍,不见有少法得生,一切法不生,哪里来的灭呢?这个才是究竟了义。
但是,这个究竟了义法给诸位讲,很难接受。那么佛的这种讲法,我们容易接受。这是说生灭与不生灭合和,还有某一部分生灭。这是逐渐逐渐诱导我们,入真正的境界,那个真正的境界叫一真法界。
佛说这个境界是十法界里头的境界,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相也不灭,觅生老病死了不可得啊。这才是佛的境界,这才是诸法实相啊。
学佛的人希望开悟,学的什么?就是学佛的人念念当中没有别的希求,就是希望有一天见到一切法不生不灭。他就证无生法忍了。换言之,在圆教里头最低限度,他证得初住菩萨地位了。
这个时候念佛是理一心念佛。禅宗里头叫大彻大悟,教下里面叫大开圆解,念佛法门里面理一心不乱。
也许诸位会问了,我能不能做到呢?我肯定的答复,你一定能做到,就怕你不肯做。你不懂理论不懂方法,盲修瞎练,那一辈子都不能成功的。你要懂理论懂方法,会做得到的,一定会做到。这是真正证得解脱啊。
解脱,法身、般若都有了,这是一而三,三而一。你才晓得这个事情千真万确。诸佛菩萨,历代祖师没有欺骗我们,他们都证得了,我们也能证得。我们为什么不干呢?可是这个事情又急不得。怎么说急不得呢?你用的分别心就急呀。不准你用分别心呢。要叫你用不分别的真心,你才能够证得。
所以这个地方,在楞严经一开端就主要讨论这个问题。这是个根本问题,就是你会不会用心。我们这个经一开端,诸位想想,就讨论这一个问题呀。
十番显见是从两种根本来的。一种菩提涅槃的根本,一种凡夫生死的根本。生死的根本就是用的妄想的心。菩提的根本就是用的不生不灭的真心。真心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六根当中的根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
我们用见性见一切万法,见一切法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心里面怎么样呢?如如不动。就象明镜照物一样,照得清清楚楚,镜子本身不动啊。眼见色如此,耳闻声也一样啊。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叫我们用根性去接受,不要用意识。意识是分别执著。
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六、七都是妄想。我们还是用六、七识,这个就是麻烦事情啊。这才劳累诸佛菩萨苦口婆心,说这么一大藏教啊。如果我们在此地猛回头,舍识用根。可见得关键就在此地。
所以这个法门高。一点都不错,不能舍识用根没有大作用,我们听了不得受用,就是境界转不过来。好,我从今天起发心,我舍识用根,结果怎么样呢?还是用得识。怎么还用得识呢?我要用根呢。根从哪里来?从分别心里出来。
跟诸位说,原来你用的这个见性、闻性都是从第六意识出来的。还是第六意识。真正会用,无念了。六祖坛经里讲,无念就是正念。我们在一切法里头还是心动念,这个不行呀,错啦。不起心动念怎么样呢?还错了。
为什么呢?不起动念还是用第六意识,内守幽闲。换言之,动念也是错,不动念也是错,总而言之,你错到底了。什么里候你才能觉悟呢?没有法子。
没有法子去念经。念上个几千遍,念上个几万遍,古人所谓读书千遍,其意自见,就是开悟。世出世间的学问都讲求开悟,不悟没有用处。
我们天天在讲堂里面,在这里讲,天天请同学们读。这是干什么?熏习!这是熏习。熏习得久了,就会开悟了。不要以为听经我已经听了两三年了还不开悟。我要去找个地方去修去了。这就不对啦。
好多年前,我就跟诸位说过,你看看古人所悟的都是示现言下开悟的。本经在第三卷,阿难尊者开悟了。摩登伽女开悟了。都是在法会里面开悟的呀。没有说是听了以后回去再想一想,想一想那叫闻慧呀,想通了,好,我再去修去,这叫思慧呀。这就把闻思修搞错了。
我们现在能不能修闻思修呢?不能!为什么不能呢?我们现在智慧没有透出来。闻思修是大乘菩萨的修法,闻思修叫三慧。闻思修是一不是三。所以叫闻慧、思慧、修慧。从哪里来的?戒定慧那个慧里头的来的。我们现在没有戒没有定哪来的慧呀?所以大乘闻思修这个三慧,我们讲得很清楚楚啊,诸位要牢牢地记住啊。
闻思修三个字,都是取得比喻,根尘相接触这个叫做闻,一接触就明了就叫作思,思就是悟,就是解悟啊,这一悟的时候,它就对治,就断烦恼就断习气,从对治上来说的就叫修。所以它是一不是三。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怎么亲样呢?把它误会了,说闻是我们听经,研究这个闻呢,闻了之后再去想想经的这个道理,再去研究研究,这叫思呀。想想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怎么做啊,这叫修啊。通通搞错了。
那菩萨要象这样修法的时候,各个都修到三途去了。咱们那个搞法说得不好听一点,听的时候,古人所谓说食不饱。思的时候真是胡思乱想。修的时候盲修瞎练,能搞出什么个明堂出来呢?
诸位看六祖坛经,我们过去讲过的。看这个《顿悟入道要门论》、《永嘉禅宗集》,这些都是过去讲过,将来我们还要讲。这些宗师教给我们,跟佛的宗旨一样,三学等运。三学三慧是同时完成的,念念完成的,所以他才有成就。
因此在我们学习过程当中,对于熏修成为大乘圆顿根性这是很重要的。这个办法就是常常读诵大乘经典,常常听大乘经典。
本来我们是个不定的根性,这个一般讲五种根性,不定根性的人容易修成。如果是小乘根性他这个过分的执著,他不大容易转。圆顿根性这是最上乘的。其次就是不定的,不定就是不稳定的,那就在乎境界上的熏习了。
如果能遇到好的境界,好的善知识,来指导,我们用大乘圆教,来熏习。就是不懂,不懂没关系,天天读,天天研究,一遍一遍把印象加深,那个机缘成熟的时候,惚然大悟了。
你要问:那要什么时候机缘成熟?这不一定,每个人不相同。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开悟,每个人也不一样。有人是见色开悟的;有人闻声开悟的;各人不一样。
禅宗里有许多公案,有人听到下雨,雨下到树叶上他开悟了。有人听到人唱小调他开悟了。虚云老和尚是在禅堂喝茶,那个碗打破了他开悟了。每一个人不一样啊。
你要学虚云老和尚,每天吃饭你把碗摔几个,你也开不了悟啊。各人机缘不相同啊。这就是熏习的功夫成熟了。熟的时候不知道一个什么机缘就开悟了。
悟了之后,跟诸位说,再把这个经一番开呀,六根接触六尘这个境界呀,就跟诸佛菩萨所见一模一样。法法都是现量境界,这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智慧。法身、般若、解脱同时现前。
这种悟在大乘佛法里面叫见道,初次证悟这是见了道。从这个以后才叫修行,见道之后,才修道。这个修是真正修了,而不是盲修瞎练。大彻大悟之前,没有明心见性,那个修行都是盲修瞎练,都在那摸啊。
譬如说念佛,念佛没有到理一心的时候,问问你念了这么多年了,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把握?没有把握。天天打佛七,年年打佛七,打了多少年,你问问有没有把握到西方,还是不知道,没把握,这是盲修瞎练。
见了道以后不一样了。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眼看到西方了,耳也听到西方了,随时想去随时就到了,是真实的境界,不是虚妄的,决定有把握。不象现在这个摸索啊。
所以宗门里头,见道以后才修道。没有见道之前,他所有这个功力,都用在见道上。那么教下跟净土法门,岂有例外的呢?不过是方法不同而已。
真正是一个大善知识,他一定是领导我们去向见道这个道路。见了道之后,这个修道是自家的事情,自己就会了。用不着别人教了,也用不着虽人指导了,自己就会了。
今天讲到此地,经文讲得不多,拉拉杂杂的话说得不少,但是,不是废话,对诸位都有受用的。佛说一切经,祖说一切的注解,也都是诱导我们向见道的方向去讲。所以我读经看注,要晓得这个方向,要晓得这个目标,你看你读才有味道。才能够心开意解;才能够法喜充满。
古人所讲,读书之乐乐无穷啊。读什么书最乐啊?读大乘佛经最乐。世出世间所有的书,都比不上大乘佛经里面的乐趣多。再跟诸位说,乐趣最丰富最浓的无过于华严经。
华严经展开的时候,不对呀,不觉得有味道,华严经枯燥无味呀。那是什么呢?你没有尝出那个味道。你要尝到那个味道,那是欲罢不能啦。就是你没有进入这个情况,你不了解。换言之,看不懂啊。象这个小孩一样,给他看图画故事,他看得很起劲。同样的,你画些孙悟空、猪八戒给他看,看得很有隐。
你真正的拿一部一二十回的西游记给他看,他不懂了。为什么呢?里面没有图画,一本那么厚的书看是百纸黑字,他看了没有兴趣。他要看懂了,你再给看那个图画故事,他就不看了。为什么?那个没有味道,那是小孩的。就不看了。同样一个道理。
所以大经不懂,不懂没关系,熏习,一遍一遍地熏习,熏习的遍数多了,渐渐地就入这个境界。我是把自己学习的这些经验奉献给诸位。那么我这个方法,也是老师教给我的,没有悟之前不能够离开师友,这个很重要。
所以过去我的老师指导我的时候,就跟我说过,赵州八十犹行脚。这是佛教史上有名的赵州和尚。八十岁了,还在外面参学。不敢住山呢,就是住茅蓬,不敢呢。
因为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就有一个机会,有一个信徒他有一个别墅,在那个圆山后头的山上,环境非常的清幽,一栋日本式的房子。没有人住,圣满法师找我一道去住茅蓬去,环境清静。
那么我去请教老师,我说有这么个机会,我想去住茅蓬。老师就把我骂了一顿,就说赵州八十犹行脚。他说你有什么资格?于是乎跟我说过,住茅蓬闭关是什么样的人呢?已经明心见性了。
就是说他的学问,他的知见不需要请教任何一个人,一切通达了,才有资格不做学生了,我现在闭关进修,我现在住茅蓬,不要到外面参学了。
那么从前参访善知识,谁是善知识呀?也没有宣传,也没有报纸,那个善知识也不会到外面去大声叫着,我是善知识,你们来亲近我,他也不会说的呀。什么人是善知识呢?哪一个人住茅蓬,哪一个人闭关,他就是大善知识。
你什么问题都请教他,他要答不出来,他的门可以打开,出来跟我一样去参学,你没有资格闭关,没有资格住茅蓬。为什么呢?你也没见性呢。你也没大彻大悟嘛。这是我们不晓得。被老师这样一呵斥,自己才知道,哦,原来住茅蓬闭关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在里头。

以后看看莲池大师《竹窗随笔》时候,写得清清楚楚,可见老师不骗我们。老师就是劝我们,也学。那么学,讲台上就是修学,讲台上讲经就是在学习啊。诸位在下面听的都是老师啊。
没有这么多老师监督着,学生会懈怠懒堕,就不肯学啦。那么这也是老师教给我的。你不要学吗?学要在讲台上才能学得成功;才能够不断地去熏修,这就是指出一条开悟的门路。
当然各人所走的门路,不一样,我老师教我走的门路,是这个门路。从这个门路里头去悟入。要有恒心,有耐心,不顾一切,也不顾什么时候开悟,到时候了,自然就悟入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二十六页第八行,
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在上一次,说到世尊就波斯匿王一生之中,指出生灭身中确确实实有不生灭性。
不生灭性才是自己本人。禅家所参悟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也就是指这个不生灭性。所谓不生灭的真性,必须要在生灭的身相上去求。如果说离开了生灭的身去找那个不生灭性是找不到的。
正是古人所谓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要找金到哪里去找,器就是金。换言之,生灭就是不生灭。你要能够在生灭相上看到不生灭性,这才叫真正的见性。
如果说离开了生灭的相,另外去找一个不生灭的性,这是外道,那不是佛法。他能不能找到呢?跟诸位说,决定找不到。
性相原来是一体的。有性则有相,有相则有性。离开性不会有相,离开相也不会有性的。这是一体的两面。所以我们要求不生不灭的真性,千万不要忘了就在生灭相中去寻觅,才能够找得到。
这个生灭与不生灭,世尊给波斯匿王指出来之后,末后这句话是责备他,是责备波斯匿王。说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这个末伽黎是印度外道之一,等,等前面所举的的两类。
这一类的外道,他们有一些类似的见解,认为人死了以后就是断灭,不承认有来世,更不承认有六道轮回。邪见,就是见解不正确的人,确实是很多。
当年在印度著名的有九十六种之多。但是这九十六种如果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常见,一类是断见。所谓常见还比较上占多数,常见是承认有来世,承认有轮回。
但是在他们观念当中,人死了来生再投胎还是人,狗死了之后来生投胎还是狗。狗死了之后决不会投到人胎里头,人也不会去做狗。人永远是人,这种见解叫常见,这个在佛法里是邪见;断灭也是邪见。
佛给我们讲的这个六道轮回,舍身受身是业力在做总支配。每一个众生都俱足十法界的业因,哪一个法界去受果报呢?要看他现前业力哪一个业力最强,力量最大。强者先牵,先牵你到那一界去投胎。
这个理论是非常正确的理论。这个十法界的业因是相当的复杂,佛在一切经里给我们讲得很详细。复杂的业因,我们应当明了,特别是要常常记住他的纲领。
佛给我们讲悭贪心重,是恶鬼道的业因。在我们这一生当中,我们想想看,我们这个贪心是不是特别重?念头不起则已,一起就是贪心。那么与饿鬼道就有缘了。贪心是饿鬼道的业因,来世一定堕鬼道去,就做了鬼道了。
谁叫你去的呢?是这一个业力,把你给牵着去的。不是佛判决你去的,也不是阎罗王判决你去的。阎罗王与佛都没有这个权力,是自己去的。我们要不想做鬼,于一切法里面没有贪爱之心,就不会做鬼了。与鬼无缘了。
嗔恨心是地狱道,与地狱道相应;愚痴心,所谓愚痴是邪正、善恶、是非不能够辨别,这个叫愚痴。愚痴道是畜生因。佛特别指出来三恶道这个业因贪嗔痴,叫三毒烦恼。教诫我们要戒除的。
为什么要戒除呢?免除来生三恶道的果报。大慈大悲的训诫啊,我们应当尊守。人道的业因,是五常五戒;天道的业因是十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声闻是四谛心。缘觉是十二因缘心;菩萨是六度心;如来是平等心。我们要学佛,就要学平等心。平等心就是佛心,成佛的正因。这是讲的十法界业因的纲领。
我们拿这个十条纲领(六凡四圣),时时来堪验自己,就是测验自己,我们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自己好好地去省察省察,我们这个一切心行当中哪一个力量最强。如果是平等心常常现前,那这一生决定成佛无疑。念念当中是慈悲救苦,救度一切众生,决定是菩萨心。
所以这个外道的见解都是错误的,断见、常见通通都是错误。而波斯匿王,不能够明辨是非真妄。但是佛给他开导,他一听就能觉悟,这是很难得的。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
这就不是断见了。相信,知道这个身体死了之后,还会受生的。要是承前面教诫来说,我们也能看得出波斯匿王悟入的深度,欢喜之所以然:
王闻是言,
是言是指前面世尊对他开导之言。就是从观河之见指出生灭,性不生灭。所以他觉悟了,他知道了。
舍生趣生,
就象我们现在所讲舍报,我们现在是报身,业报之身,舍了报之后,来生还要来投生的。在佛法一般来讲,大多数都不会超过四十九天,就又得一个身体了。
如果有天眼通的人看我们世人,在六道轮回里舍生受生的话,就好象我们脱衣服穿衣服一样。
那么诸位想想,舍生受是生死吗?如果说舍生受生是生死,它这个衣服脏了破了,衣服死掉了。然后再穿一个新的,这个衣服生了。我们对于换衣服没有什么感觉,对于换一件新衣服也没有什么太欢喜。旧衣服脱掉了也没有什么悲哀的呀。
在大宇宙里头,这个生死就是舍生受生,就跟换衣服是一样的,换个身而已呀。如果我们心行正,我们换的这个衣服越换越美,越换越好啊。今天是个人身,来生是个天身,天比人那要庄严多啦。
如果我们心行是无恶不做,那换这个衣服是越换越肮脏,越换是越破烂。我们想一想,我们是愿意得一个好身,还是得一个恶身呢?全在我们自己的心行。
波斯匿王在此地,是不管受的身是好与丑,晓得有来世,晓得不死这个觉悟是非常之难得。舍身不是死,极短的时期又得了一个身体,终而复始,终始不断,没有间断的呀。这是把轮回的真相悟解了几分。
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过去从来不晓得这个事实的真相,总以为是断灭了,现在才觉悟了,原来自己是不生不灭的。因为过去没有见到事实真相,今天惚然见到事实真相,这是叹未曾有,真正是稀有啊。
这一段经正是显示出佛法常讲,随缘不变,不变的是性,随缘的是相。随万相之缘,真性从来不变过,不变随缘呢。随缘也正是大经里面给我们讲的随喜。大悲观世间菩萨,就是修的这个法门。以不变之性,随一切缘,成就无量功德。
我们不必说那些深位的菩萨,他们觉悟得深,我们就浅近,我们凡夫位上说,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了,你一定会觉悟到,世出世法是一大因果。正如同六祖为法达讲法华经大意一样。既然晓得是一大因果了,如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报,我们就应当修因知果。
佛门中常讲,有求必应,这一句话是有理论根据的,这桩事可以从修因知果当中得到显明的甄验。学佛的人悟入这个道理,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当然可以证得;修大定、成菩提、一定有望。所以
勇跃欢喜。
这是第三段显见不灭介绍完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下面是第四段,显见不失。我们将经文念一段: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这个疑问,你看看,是紧接着前一番开示而来的。疑问从哪里来呢?从圣教而生的。为什么会从圣教而生呢?阿难多闻,死在音声、名句之下,所以才有种种的疑问。佛法之难就是难在不容易真正做到了离相清净,这个很难。
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对治我们毛病的,好象我们有病了,佛才采取种种药物来给我们治病。病治好了,那个药还执著不肯放下。这就叫法执。
谁执著法执呢?当然是我执著法执。所以我法二执始终没有办法突破。佛真正是苦口婆心,极其善巧方便,奈何众生就是不悟。看经执著文字,听讲执著名言音声。用的全是分别心、执著心。这是不悟之所以然。
佛所教给我们的,全不是这么一桩事情,佛不要我们执著言语,不要我们执著文字,不必要我们起心动念。听就听,何必起心动念呢?何必去想东想西呢?唉呀,佛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啊?那就糟了,你在这里就打妄想啦。
所以佛在《金刚经》里教我们授持的方法: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心缘相就是妄想。离相读诵。离相听闻。岂不是头头是道吗?处处见性啊。与佛有什么两样呢?那就是成佛的境界。
阿难尊者所示现的,是我们凡夫境界,随着佛的言说在生解。这个生解就是金刚经里讲的这三种相,就是心缘相,缘虑之心,妄解佛义。这个事情是真正是难。不解的时候要问。
总而言之一句话,阿难一直到现在还不会用心。诸位要晓得呀,阿难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侍者呀,跟佛一生就是因为感情太重了,佛的言语记得牢牢的,比咱们录音机还要灵光。佛一生所讲的经,阿难听了一遍,再就不会忘掉。
那讲的是什么意思呢?阿难并不晓得。换言之,他会背,什么意思他不晓得。这种情形,不要怪罪阿难,佛法常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佛都喊冤枉啊。
如果随言说而生解,跟依文解义是一样的。阿难在此地就是随言生解,这个解是什么呢?就是起妄想,听了之后他就打妄想。诸位要是能够稍有契入,阿难的病根在什么地方,一眼就看破了。阿难的病根,代表众生的病根。
我们看这一段文的意思。阿难尊者因为听了世尊跟波斯匿王,在讨论生灭与不生灭这一桩事实的真相,他听了之后,起了一个疑问。
前面这一行这是礼节: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
三业恭敬不必多说。
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
必不生灭,他问的意思是,见性里头还包括了闻,这个意思就是见闻觉知六根的根性,用见闻两个字来代表就行了。必不生灭,必是必定,是一个肯定的语气,必定是不生不灭的。
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可是想想前面佛曾经举拳头叫阿难见,那么能见的见性就是寂常真心,与诸佛如来等无差异呀,为什么世尊又给这些凡夫取一个名字,叫它作遗失真性呢?颠倒行事呢?为什么佛你就不颠倒、遗失呢?那我们想想看,阿难问的有没有道理呢?听听很有道理。
这个问的话,诸位一定要听懂,阿难是渐渐明白了,但是又想佛以前讲的话,好象前后有矛盾啊,有抵触啊。波斯匿王是凡夫啊,明明在凡夫身上指出不生不灭的真性呢,见闻觉知之性是不生不灭的呀。
为什么佛说凡夫叫遗失真性呢?真性明明起作用,它怎么叫遗失了呢?为什么叫凡夫颠倒行事呢?佛为什么不遗失呢?为什么不颠倒呢?他的问题在此地。
由此可知他这个疑是从显见不动里头来的。这一下就又迷惑了,这个结又解不开了。
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唯愿如来大慈大悲,来给我们开示,求佛指出这个事实的真相,破除大众的疑惑。
在此地我们应当要晓得,如来所指的本来没有生灭呀,这是见闻之性。而阿难心里面所想的呢,跟佛所指的不是一桩事情。阿难计度的是见闻的作用。
我记得在讲习当中也给诸位说过,我讲慈悲心的时候给诸位讲过:见闻之性,是遍法界,遍虚空界,遍虚空界,无处而不在啊。连个生相都找不到,哪里还会有灭呢?生都没有,它还有什么灭呀。佛所指的是这个,是指的理体呀。
阿难所计度的是业用。佛从体上讲,阿难从用上会,用上就有限了,用怎么呢?用是随心应量,随心应量,不是佛随心应量,是真如本性随心应量。这个诸位要晓得。
阿难不了解随心应量的事实真相,所以他依旧迷了在自己这一身之中。
就象前面所举的比喻,佛将真性比喻作大海,将这个身比喻作大海里的一个水泡,众生就误以为这个水泡就是大海。误以为我们现在能够思维、想象、测度、思量的,这就是我们的真性;误认为这个四大、五蕴这就是我们的身心,这是真性里头一个小水泡而已呀,是真性所起业用之一;无量无边的德用这个里头的一分呢。一分的全体是一不是二。
可是凡夫不知道这个真相,认定了这个水泡就是大海,整个大海虽在他这个业用之间,他不知不觉。这就比喻妄识,是在你面前,你不认得,你不认识,这个就是遗失真性的意思。
是不是真的遗失呢?不是的。你还天天在用真性,你用而不知啊。遗失是说你不知道啊,并不是真正的遗失了。天天用它,天天不知道,我们正是如此。
所以,在一个大彻大悟人他眼光当中,试问问,哪一个不是佛呢?人人都是佛。哪一个不是菩萨呢?你的喜怒哀乐一切做为全是菩萨行。
为什么说你的三业在造业呢?迷叫造业;悟叫菩萨行。大家还是一样。并不是说悟的人所做跟迷的人所做是两样。不是的。觉悟的人要吃饭,他吃饭叫菩萨行;吃饭叫无量智慧;无量功德。
咱们迷了也吃饭,吃饭叫造罪业。咱们问一问,我们吃饭为什么造罪业?我们吃饭起贪嗔痴呀,那个饭的味道好一点,多吃几口啊,起贪心呢;不好吃的,今天这个菜炒的不好,饭也焦了,起嗔恨心啊。吃饭造罪业,起贪嗔痴慢。
菩萨的时候呀,叫开智慧。为什么呢?他在吃饭的时候修平等心。并不是说酸甜苦辣咸他不知道,他清清楚楚。清清楚楚是智慧增长,他修的是般若;
虽然是五味清清爽爽,他自己如如不动,不起贪嗔痴,这是修楞严大定呀。人家吃饭是修大定,修智慧。我们吃饭是造罪业,造业障。这不同样吃饭吗?所以佛说我们颠倒啊,就颠倒在此地。
所以觉悟的人六根接触六尘,那就是六祖所说的,以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这个叫作正遍知呀。实际讲,事是一样的,决不是两样的。
凡夫在这个境界里面,他是依无明,无明是什么事情都不清楚啊,事实真相不知呀,生八万四千烦恼,他不生知慧,生烦恼。
诸位去细细想想这个意思。这个话很难讲,叫诸位想想,你怎么会想得出来呢?想想又用分别心了,又用执著心了。不用分别执着去想,那就对了。那就跟佛菩萨想一想,味道是一样的。一落到分别执着啊,那就错了。那么首先把阿难疑问——答在问处啊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