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严经明心见性修学重点之十番显见

请看经文: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阿难在楞严会上,被世尊骂怕了,所以不敢自己说,又怕骂他。说是别人认为是这样的,我不晓得。这是答话的一种技巧。佛没有答复他什么呢正?什么叫倒?先表演一下给他看,让他自己去辨别,哪是正哪是倒?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即时是阿难问完话之后,佛没有开口说话,先有个动作,把他这个膀臂竖起来,
垂金色臂,
先是垂下来。
轮手下指,
轮手,佛的十个指端都是轮相,所以我们称之为轮手。往下指。
示阿难言。
先垂一个相,就问阿难。
汝今见我母陀罗手,母陀罗,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印的意思,就是一个手印,是一种表示。也象现在所谓手语,佛的手都是代表义呀,这就叫作印手。佛法术语里头叫印手。
说为正为倒?我这样放着是叫正还是叫倒呢?这就是翻过来反问阿难,你说这个是正是倒?阿难底下的答复,确确实实,这个手臂下垂、上指这是没有一定呀。所以佛这一问呢,他也不晓得哪个叫正哪个叫倒。随众生的,世间众生,以此为倒。
世间人以此为倒,世间人这么认为,世间人这么说的,我不晓得哪是正哪是倒。阿难言:
世间众生,以此为倒,
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但是这里头,究竟哪个是正哪个倒不相关,没有关系。关键在哪里呢?关键在说明倒正不二,关键在这个地方。如果是聪明人,佛这一动作,这一问,阿难就应该就恍然大悟了,他前头那个疑问就不必再说了,就开悟了。
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的教学,处处是诱导人开悟。这个法子你不开悟,接着用另一个法子。没有一个动作、一句话,不是叫人开悟的,这个才叫善巧方便啊。如果这一个动作,这一句话而不是叫众生开悟的,跟诸位说,那就是佛法讲的戏论。戏论叫开玩笑,无意义的。
无意义的举动,无意义的言语,佛决不说。所以佛的一生,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是启发众生,都是开悟众生的。这个在教学艺术来讲,是达到登峰造极。
今天有许多人想学教学法,最高明的教学法尽在佛经之中,也尽在祖师语录当中。你要不会,你看不出明堂来,看不出苗头啊。你要会了,那真是佩服得无体投地。
所以在此地,佛的意思举这个膀臂,虽然手颠倒,手臂没有失掉。这是大众容易明了的;可是那个心颠倒了,性并没有失掉啊;这一点众生就很难理解了。
所以在此地以很容易了解的这个例子,比喻难知的这个事理。所以这种动作只是取作比喻而言。要我们因比喻而开悟。我们看底下经文: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前面的一个动作、一句话,阿难又当面错过,没悟入。佛在这时紧跟着,再追一句,处处都是有启示的意思,再接着跟他说。
这个膀臂倒与正,实在讲是没有一定的。即使世间人以下垂为倒,那么再问阿难:那以什么为正呢?
阿难答复的大意是把所答复的推托到世间人上。所以佛也问:世间人以什么为正呢?阿难要在这句话里头听懂意思了,也就能大彻大悟。
倒也好,正也好,没有离开这一个膀臂啊。那么佛所讲的颠倒性也好,正遍知也好,没有离开本性啊,不是一个道理吗?阿难疑问就在此地。
你看佛这个答复多巧妙。所谓人有凡圣,凡圣都是假名,就好象自己讲一个正一个倒,正叫作圣;倒叫作凡。可是本性是一不是二啊。正倒不离开手臂呀,没有失手臂,凡圣也不失本性呀。
所以此地不是悖论。此地是处处诱导破迷开悟。在此地阿难又错过了。释迦牟尼佛随处指点,而阿难尊者,是头头错过。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兜罗绵手,在上面已经解释过,兜罗绵是印度一种植物,又白又细,此地是取柔软细腻来形容佛手相之好。阿难的意思是手举起来上指于空,这就叫正;垂下来叫倒。
那么佛也做了个动作,阿难也看得清清楚楚,看了也不懂,佛再给他解释。就告诉阿难说:若此颠倒,这个手先指上面再指下面,颠倒一下嘛。
首尾相换。这是上,这是下,这是首,这是尾,现在这么一举的话,这是上,这是下,这是首,这是尾。这是上下颠倒了一下嘛。
这一颠倒的时候,诸世间人,一倍瞻视。上瞻下视,但加一倍的看法啦。就是两次的看法。第一次,看到的是这个相,第二次看到的是这个相,加一倍的看法。
一倍瞻视。一见分别,已经是迷了;再见分别,就叫加一倍的迷惑了。这就是众生情见执著。下垂上举原是一个手臂呀。诸位想想,遗失在哪里呢?什么地方遗失了?所谓遗失,假名而已。不是真实的呀。
诸位在此地要能够得到消息,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所谓黄叶止啼而已呀。佛曾经说过什么法呢?佛什么法也没说。佛要是说了法了,那才叫奇怪了。佛没有法可说啊。黄叶止啼是什么意思呀?
那个小孩两三岁无知,哭哭闹闹的,要糖吃。大人骗他,拿一个黄了的树叶告诉他,这个很值钱,是个宝贝呀,你拿去换糖吃,他一拿到手上就不哭了。是真的是假的?换不到钱的,换不到糖的。但是目的达到了,哭总算止住了,叫你不哭就行了嘛。
佛说一切经就是因为我们天天哭哭闹闹的,拿这个哄着我们,哎,我们不哭了,佛目的达到了。哪有法可说啊。没有法可说啊。迷人才有法可说;悟的人无法可说。
那么佛说法四十九年,说了没说呢?一句法也没说;再跟诸位说,一个字也没说。没有说,说了一大堆。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这个我们很难懂啊。
因为什么呢?我们有说跟无说是二,不是一。有说不是无说,无说不是有说。而佛菩萨有说就是无说,无说就是有说。他是一,我们是二。所以我们不解佛所说之义,不懂得啊。什么时候入不二法门,你就懂得了。到那个时候,你才恍然大悟,佛没有骗我啊。
不入不二法门,你就是把三藏经典背得滚瓜烂熟,照样在讲台上宣说,跟诸位说,虽说而不解义呀。全不是自己的;不是从自己心性里面流出来的;不是从不二法门当中流出来的。大乘经典,了义经典,这个旨趣尤其是明显。
我们学佛,我们求道,不可以不明了这一层,所谓是愿解如来真实义呀。真实义不在外,在内。所以佛学称之为内学。外面没有。
会学的人借着释迦牟尼佛的增上缘,开发自己的心性呢;借释迦牟尼佛的般若,引发自己本性的般若智慧,这叫学佛。
决不是把释迦牟尼佛的东西,拿来当作自己的。不是自己的,那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说个实在话,自己无法消受。为什么呢?不适用。自己悟入之后,才能够得受用。由此知道,学问之道以悟为宗啊。下面经文则说得好了: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从前面那个比喻,众生就是这样的颠倒性,如来就是这样的正遍知。在这一句里头,说实在的,也是把这个阿难疑问答出来了,显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我们把底下的一段再念念,味道就更足了。时间不够下次讲没关系: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佛这反过来问阿难。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那么这个文呢,我们略说,
前一段说,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这就正是从前面臂喻当中来说的。如果他是真正明了,如果阿难尊者真正明了,这个手臂首尾相换,一倍瞻视,这个意思要是明白了。
那么如来清净法身称之为正遍知,众生称之为颠倒性,就跟这个手臂上指下垂是一样的道理。清净法身即相即性,即有即空。现前三十二相就是法身。
六祖说得就更妙,法报应三身就是我们现前的身,三就是一,一就是三。说得更清楚更明白。所以《坛经》是大乘了义经典的纲要,应当熟读,利益是无有穷尽的。
我们图书馆重刊的曹溪原本,尤其是难得的好本子。因为一般流通的本里面,讹错的地方太多了。曹溪原本跟一般流通本对照对照,诸位就晓得了,这个版本好。这个经义、旨趣非常的明显。
经上说: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此知性宗,山河全露,万象一如。
说报身,化身与法身,不是一说是三,这是权教小乘外道的见解。大乘菩萨晓得,一就是三,三就是一。
一身具足三身,三身融合一身。法身里面具足了报化;报身里面具足了法化;化身里面具足法报。是一而三,三而一,是一体的。
法身是理体,就是我们六根的根性;报身是般若,是智慧;应化身是受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所以三身就在我们现前一身之中啊。
比类发明,
比就是比较,类是等类,叫阿难尊者依前面举臂垂臂,你去觉悟你自己的身心,就能够显发明了了。什么是如来正遍知?如业之身叫正遍知。正是正确。正知,不是邪知邪见。遍知就是圆满,无所不知,没有欠缺。跟诸位说,三身都是正遍知。
法身是理具的,理体上具足的;报身是智照,般若智照示遍的;而化身是随心应量。法报周遍,是正遍,我们都不容易有疑惑,因为理论上确实是能想得通的。遍身,我现在这个身怎么是尽虚空遍法界呢?疑问在此地。
你要真正觉悟了,你才晓得现前这个肉身确实是尽虚空界,尽法界,尽众生界,妙极了。这才叫正知,才叫遍知。
佛经里头有解释,通达,真正通达而没有疑惑,心包太虚,心包万法,心就是性,就是叫正知。真正明了万法唯心,这叫遍知。
诸位晓得,心是自己,万法唯心,十法界依正庄严哪一个不是自己。他怎么不是遍知呢?所以佛身叫正遍之身呢。就好比佛竖臂上举。
那么众生身,为什么叫作颠倒性呢?众生执著身包着心。心在哪里呢?心在自己身里面。你看看这不就颠倒吗?心是包太虚的,现在你认错了,认为什么呢?那个心很小,在我这个身里面。你不颠倒谁颠倒啊?
所谓颠倒就是颠倒在这里。这是错认了。这是一个迷,并不是事实。是迷了以后错认了。这个叫作知见颠倒。又执著心外有法,这个叫见解的颠倒。就好象佛手臂下垂一样。
竖臂下垂,手没有失掉。正见、颠倒见,真性、事实并没有失掉。
那么今天虽然讲得不多,诸位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意思,就有很大的受用。也就能真正相信,佛就是自己,自己本来就是佛。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佛是自己,自己就是佛。众生又何尝不是自己呢?自己又何尝外了众生呢?
虽然没有入不二门呢,距离不二门总算是近一步了。这部经要是讲完了,诸位都能有个入处,那我们这一会就无量功德啦。真正是处处指归呀,希望我们不要头头错过,必定有入处。
今天就讲到此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经文: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这个世尊所问的都是意在言外,我们应当细心去体会。实际上在前面,佛已经把倒与正是一体不二,无论是在体性上,是在事相上,都已经说出来了。可是阿难听到前面一番开示,一下还是会不出意思来,实在说也难怪。
       一切凡夫无始劫来迷失了本性,虽然天天用它,可是日用而不自知啊。诸佛菩萨虽然苦口婆心给我们点醒,听了之后,不见得就能够直下承当,听了之后不敢承认,这就是迷得太深、太重。我们一般讲善根少,福德薄,才有这种情形。
       那么第一句:
       随汝谛观。
       这个意思是说,你的身与佛的身,现在都在眼前,既然佛叫作正遍知,你叫作性颠倒。名字何处,号为颠倒。这个名字,名一定要有实呀,究竟是哪一个地方叫作颠倒呢?
这一段话里面,含义是说,大凡一个物体名相,一个物有一个名,一个相也有一个号,名相多半不会相杂的。所以这才叫阿难就名来找这个相。
       你比如说扇子,我们讲扇子在哪里呀?这里摆着一个扇子,你会叫扇子这个名字,你会把这个物找来;我们讲某甲,某甲是一个人,你可以把他找来,能把这个人找来。
      佛就叫它颠倒,叫你把颠倒找来。在问你凡夫身,佛身,你去把颠倒找来。这个不容易了。这个意思就是叫阿难悟,颠倒所在——在什么地方。底下一段是: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除掉那些已经见性的大菩萨,他们明了啊,没有见性以下的,权教菩萨,二乘圣者、凡夫、外道,不但是阿难,在会的那些大众,都找不到颠倒之相。
       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原因是不通达万法唯心的道理。我们常常读诵大乘,这个万法唯心或者是万法唯识,我们听得很习惯了,听得耳熟了,是不是真正懂得呢?听到这个名词似懂非懂啊。
       你说不懂,也能够描绘一番大道理来;你说真懂吧,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事事颠倒,并没有觉悟啊。那么要问了,那个觉悟的相是个什么相呢?跟诸位说,觉悟的相是清净相,心地是清净相。决定没有烦恼。
       如果我们心里还有烦恼现前,这叫颠倒相。颠倒才有烦恼啊,觉悟没有烦恼啊。只是迷悟不相同啊。悟了跟诸位说,不但没有生死,也没有六道,也没有十法界。悟了叫一真呢;悟的人没有三世,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所以悟了的人,他住是不二法门。万法都不二,生佛也不二。
       迷的人眼睛里面有六道,有轮回,有生死,有十法界。这是说迷悟之相不同。我们自己要认真检点检点自己,咱们是迷还是悟。万不可以把迷当作悟。那就坏了。
       迷没有关系呀,迷!你在努力地的,迷关,总是可以打破的,不是打不破的。只要诸位明了这个理论,懂得这个方法,依教修行,破迷开悟是在乘佛法教学终极目标之所在。一定能够达到的。这个意思,华严里面也说得很多,楞严里面也说得够详细。
       如果真正明白万法唯心,你就晓得,身心万物,哪一物不是自己妙明心中所现之物呢?那么你就明白颠倒在什么地方了。颠倒在错认了:心外有法,这就是颠倒。
       所以佛法与世出世间所有的学问,它都不一样。不一样的所在就是世间法里面所有学问,它是对立的,相对的。相对在佛法里面就叫作颠倒,是相对的。佛法说法也说相对的,但是佛法那个相对立在非相对的基础上来说相对的。
       你比如说佛法讲有能所,讲有生佛,有佛有众生。这个看起来好象也是相对的。但是佛法所说的佛与众生是一不是二。佛法讲能讲所,能所也是一不是二。
       佛法所研究的是自己研究自己,研究万法还是研究自己。因为万法是自己一心中所现之物。这一个观念,世间所有的学术,一切宗教里面都没有。唯独佛法里面有。而且再告诉诸位,唯有大乘佛法里面才有。
       大乘佛法,我们要以华严、五教来说,小、始、终、顿、圆,小教里头没有。小教里头是相对的,意思不一样。大乘始教里头也不圆,而大乘终教里头才有这个意思。究竟圆满是在圆教里面讲,才是圆满的意思。我们要想修学、真正的智慧、真正的福报,一定要在圆教当中,才能够修得圆满。
       圆教的根性是最为难得,很不容易得到的。虽然难得,不是说不能得到。这个难得也不是指别人难得。别人是圆、是顿,是大,是小,与我不相关呢。问题是在自己。我们自己要怎样得到圆顿的根性?这才是重要的。
       圆顿的根性是可以培养的。我们如果明白了,圆顿根性可以培养,我们就得到很大的安慰啦。为什么呢?我们在这一生能够遇到圆教,我们与圆教就有缘。我们一定也有这个善根福德。如果没有善根福德的时候,咱们遇不到这个因缘。
       因缘既然遇到了,只要自己肯精进。这个道理,我们过去在讲习当中也曾经说过,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哪一个没有呀?人人都有啊。人人都有,在现前为什么不得受用呢?现前我们缺少一个条件,我们不肯精进。我们懒惰、懈怠、放逸,所以无始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缘,现在不能拿出来用。
       由此可知,只要精进,何况圆顿根性是性具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哪一个人没有圆顿根性呢?人人都有啊。那么熏成圆顿根性,是要发奋努力精进,我们才能够获得。
       熏习的工具就是大乘经典,尤其是经论当中属于圆顿大法的。象我们现在所念的,《华严经》、《楞严经》、《六祖坛经》,咱们讲堂现在讲的这个三部,都是属于圆顿大法。
      《大智度论》,《弥陀经疏钞》,这个可以说是大乘终教的。所以我们讲堂现在研究这几部。我们如果认真长期地熏习,有三五年的时间,纵然不能到纯圆呢,我们的根性也渐渐接近到圆教了。圆人解义就不一样了,意思是圆的,不是偏的。圆人所修,一修一切修。
        那么此地所讲倒与正,就是迷与悟啊。如果用经中比喻来说,经里面将本性比喻作大海,将海里面的水泡,比喻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确认大海是自己,这就叫正遍知;如果以为水泡是自己,这就叫作颠倒性。
       我想上一次所讲的,诸位必定还记得,佛问阿难,佛垂手,举手,哪个是倒哪个是正呢?佛垂手举臂这个动作,就是叫阿难觉悟的呀。悟了以后,这就不必再说啦。如果还在这个手臂上分倒分正,这就是迷。
       也如须菩提尊者,在石洞里面打坐,不用根与识,普见如来法身,这叫正遍知啊。那就是经上讲的是用见性去见。
       见性是脱根、脱尘,也脱识的,这才是真实的呀。根、尘、识好比是水泡;大海好比是真性。根、尘、识是依真性而起的,没有真性哪来的根尘识呢?
       但是离开根尘识,有大海在,大海是如如不动之体呀;水泡是时生时灭呀。灭生不离大海,灭还不离大海呀。诸位可以从这个比喻当中细细去体会去。
       阿难尊者,他是用的根尘识,用自己的眼根、眼识,对如来的色尘的。在色尘上分正分倒啊,这叫六识用事。六识用事就叫作颠倒性。
       由此可知,什么叫作正遍知,什么叫作性颠倒?我们大概总可以了解了。虽然了解了,我们自己依旧在性颠倒位中不能出离啊。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我们并没有彻悟,彻底地悟入啊。我们现在明白这个道理,这叫小悟。听到有这么个消息了,晓得有这么一桩事情了。虽晓得,这桩事情不能够现在就现前。现在我依旧得不到受用,这就是我们也是用六识用事。
       我们现在看经,是用眼根眼识来看,不是用见性来看经啊。我们现在在讲堂里面听法,是用耳根耳识在听法,不是用闻性在听法啦。如果我现前看经用见性,听经用闻性,那诸位就成佛啦。
       见性所见是色性,不是色尘呢,你看岂不是自己见自己吗?见性是自己,色性还是自己。不二法门呢。闻性闻声性,还是自己闻自己。闻性是自己本人,声性也是自己本人,何尝有二呢?不见性的人就是二,就是对立的。
       为什么呢?耳识不是声尘。耳识跟声尘是二,不是一呀。眼识不是色尘,眼识对色尘是二,不是一呀。
       由此可知六识用事就叫作世间法,就叫作性颠倒。舍识用根,大家记住,是根中之性。我们一半要会用根中之性,那就叫正遍知,跟那个须菩提石洞里面,面壁参禅没有两样。
       不用根、识,六根之性遍缘法界。一切刹土,一切众生界,无所不见,无所不闻呢。这就是经上所讲的,性成无上道啊。我们同修要学着会用这一点,这叫真本事,真功夫。这真是一了百了啊。
       无始劫以来,那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这是一个大好机会。如果再要把这个机会要是错会过,我们再能遇到这个机会,那是什么时候了?不容易了。开经偈里面讲,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一句话一点都不过分。
       这种机缘非常不容易遇到,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机缘。所以既遇到,必须要精进,要努力,一定要在这一生当中解决问题,明心见性,这念佛,要念到理一性不乱。这一段说讲到此地。
       我们道场同修确实是很发心,最近有几位同修提倡印这个四十华严,那么他们也有一笔基金,大概还不够,因为这个份量是相当的大。那么照我们从前原来的本子重印,跟原本一样大。原来我的意思是要缩小一点,他们讲缩小了字小一点,看不舒服,还是要这么大。
       那么我们这个书现在剩下来不多了,假如我们再要是能够把它重刊,再印一千部的话,以后有这个机缘,我们现在是在,上午在讲,一个星期是讲两次四十华严。
      上午讲经,对于很多同修有很多不便之处,有的上学,有的上班,有的家务事情避不开,所以每一天来听经的,大概只有十几、二十个人,他们真是有特别的福报。如果愿意便利大众呢,当然是在晚上讲好。那么我们现在每一个星期在晚上还有一次,就是星期三有一次。
       假如说这部经,希望大家欢欢喜喜的,我们同心协力把它印出来,我们把这个四十华严改在星期三讲。本子就可以用注解的本子。本子多了,大家都有,这就方便了。虽然不是从头,是从当中讲,没有关系。
       因为这一部经,实在讲,分开来是五十三会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五十三部小部经。在小部讲是文字少,意思可不小,啊,意思是华严圆极的大法。但是它是五十三会,每一会都是有始有终。现在我们白天所讲的,正好讲到观世音菩萨这一章。
       我劝勉同修们,你们要有时间,你们最好能够上午来听,因为这一章非常之难得。观世音菩萨跟我们这个因缘特别密切,关系特别密切。普门品讲得机会很多,耳根圆通章偶然也有人讲。可是《华严经》里面观世音菩萨这一章很少人讲,这个合起来叫观世音菩萨的三经。
       诸位要是真正学观世音菩萨,要求观世音菩萨加被的,一定要好好地读这三部经。必须去解义,依教奉行。观世音菩萨就常在我们身边了。那么这一章,我们也特别的细讲。这一章经文,也比较上多一点。在一般说起来,比较上是多一点。这是正好讲到这个地方,我在此地给诸位报告一下。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请看底下经文: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我们一段一段来看,这个里面含的意思,太多太多了。
佛兴慈悲,兴是兴起。诸位要晓得,佛的慈悲是平等的,是普遍的。所以我们自己的心跟佛心也是一样的。我们的慈悲心,在坐每一位同修,我们慈悲心是尽虚空,尽法界,尽众生界。不是外来的。为什么在境界里,有的时候慈悲起现行,有的时候没有了呢?这个道理在楞严经上有答案。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啊。遇到缘它就现行了,不遇缘,虽然周遍,它不起作用。
我常常举这个电视台的电波,无所不在呀,遍一切处啊,你要没有个电视机,不把那个频道播对,虽然这个电波是充遍这个空间的,但是它不现行。你有了这台电视机,频道一播对,那影像立刻就现出来了。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我们自己的本心实在是是平等的,是清净的,慈悲的,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是无二无别,本来是如此嘛。诸位要能够信得过,我的真心清净、平等、慈悲,跟诸佛菩萨确实是一样的,一点都不怀疑了,跟诸位说,你就是圆顿的根性,这个圆教跟一般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他信得过自己。
小乘人就不相信,佛有慈悲,我没有,我哪有慈悲呀。我心里头,一心全是烦恼,一脑袋的恶念,他不相信他自己有慈悲。圆教的根性人相信。相信自己的慈悲心跟佛一样大,绝对没有两样。
那么大众遇到困难不能解决了,眼睛都登着佛,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佛在这时,大慈大悲的这个相,流露出来了。
哀愍阿难及诸大众。
哀悯大众什么呢?怜悯他们不晓得颠倒所在啊。不知道颠倒的所在,实在讲就是不知道的真心的所在。不知道真心的所在怎么能开悟呢?由此可知,佛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言辞,都是诱导大众开悟的,都是启发我们见性的。
这一部经至始而终,我们讲这个科判,每一个小科都是这一个意思。所以常常读诵大乘经典,就常常有悟处。虽没有大悟,常有小悟就好。小悟积多了,就大悟了;大悟积多了就彻悟,就能够悟入一真的境界。
大乘经典读多了,熏习力量强了,不念经的时候,也开悟。日常生当中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嘿,也开悟。熏习的功夫,力量到达这个程度,就是如此。那正是六祖所说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又说以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能大师是先天的底子厚啊,承愿再来的呀。我们这一生培养,培养个若干年,我们也能够到能大师这个境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是常生智慧。于内于外,于自于他,看看得清清楚杨,了了分明啊,一丝毫都不迷呀,这就是大自在,这是真正的解脱。
发海潮音,
这个海潮在此地是比喻,这个潮水涨落有一定的时候,佛说法的音声比作海潮音,是比喻感应道交,而不错过时节因缘。什么时候应该说什么法门,说出,听者就能够得利益,这就叫海潮音。海潮音这个意思就是,正是适合这个时候,又适合大众的程度。
遍告同会。
普遍地告诉在会的这些大众们。
诸善男子,我常说言,
佛所说法,无论是方便说,是称性说,方便与称性是一不是二。所以方便也是称性。换言之,佛的教悔言辞都是从一切种智里面流露出来的,而中生根行不同,随类各得解啊。
圆教菩萨听的是圆顿大法;小乘圣者听到的是小乘的教法;我们凡夫人天天到的,是教我们人天天善道。
这就是所谓,佛以一音而说法,这个一音就是同一个一切种智。凡夫、小乘听了这一句话也能听懂,一切唯心造,就是业造的啊。
权教菩萨程度高一点了,一切唯心造,什么心呢?八识啊,识变的呀。
圆顿人所听到的,真心所现呢。佛是一句话,每一个人听到,程度不同,解释不同。对不对呢?都对。
程度高的人解得深,解得远。程度浅的人他解得浅,解得偏。但都对,都没错啊。所以佛的这个说法是圆的。
诸位想一想,这一句怎么能做一个解释呢?一句一个解释,不能做第二种解释,那个言语是死的呀,不是活的呀。佛所说的每一句话,跟诸位说,你要是解开来无量无量边呢,不只这三种啊。
怎么说无量无边呢?众生的程度无量无边。就是这个一切唯心造这一句来说吧,五十一位菩萨,就五十一种不同的解释。
五十一位菩萨,这是归纳啦,实际上何止五十一类呢?无量无边差别之类啊,众生随类各得解。诸位想想,佛法真正不容易呀。
我们今天讲佛法的时候,就是来注解一下,谈何容易呀?佛口里说的是圆的,我们一注的时候成死的了。所以佛才教我们依法不依人。法是佛说的,圆满之极了。
又教我们,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啊。要什么人来说呢?有修有证。换言之,他自己一定是见了性,是入了不二法门。这样的人,他来讲佛法也是圆的。
他虽然没有证得究竟圆满的一切种智,也是证得个一分两分呢。从圆教初住以上,就有一切种智,初住菩萨一分呢,二住菩萨两分呢,到如来地这是圆满呢。
所以圆教初住以上叫分证佛,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来讲佛的经典决定不会讲错,只可以说他讲的有浅深差别,决定不错。为什么呢?他有一切种智。所以这个经典在他口里是圆的,不是死板板的。
这一段是就过去世尊,常常教导大家,再提一提其中深奥的义理。这是因为阿难以及与阿难程度相仿佛的这一类大众,不能通达,现前一念呢。不达色声见闻之性。
本来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呀,等虚空遍法界。虽然说等虚空遍法界,还妙,没有虚空之相啊。这就说的是真性。这是大家不明了啊,而误认四大是自己身,六尘缘影以为是自己的心。这就等于前面所说的,弃绝大海,认一个水泡泡是为自己。
佛在此地说,我常说言,不是在此地初说的,佛常常讲啊。下面这个四句十六个字,跟诸说,就是一部《百法明门论》,也就是一部《瑜伽师地论》,你看看,展开来是一百卷的大论,在楞严会上十六个字说完了。
色就是讲的色法,我们用百法来说,因为百法,诸位有许多都听过都学过。百法是瑜伽师地论里面归纳成的。所以百法就是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法是万法归纳成的,换言之,就是万法。
我们为了讲解方便起见,我们还以百法来讲。色就是十一种色法;心就是八识,八识心王。
诸缘,这个诸是多啊,缘里面又分能缘及所缘。能缘的是性,所缘是境界。所以说色心诸缘。
及心所使,这个心所使,就是心王的使者,那是什么呢?与心相应的五十一个心所。这是唯心王所使的,所使的实际上就是指的相应的。
第三句讲诸所缘法,这个诸所缘法是指,与心王不相应的二十四法——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以及六种无为法,也包括在诸所缘法这一句里面。由此可知这个十个字就把一部百法明门论包括无遗。那么这个百法从哪里来的呢?底下一句把真相说出来了。
唯心所现呢。百法包括真妄、邪正、善恶世出世间一切法。那么这些法,都是我们自己一真本具法界的心性当中所现之物。能现的是真心呢。真心好象明镜一样,所现的是万法,镜子里面的影像。
但是诸位要晓得,真相没有法子比得出来。为什么呢?镜子照外面的现象,外面真有像映进去啊。真心现出的像,外头没有像啊。自己现的相啊,外面没有啊,这个比喻实在是没法子,实在找不到比喻,则用个镜子。镜子是只取镜里的映像,不要去管外面的境界相。
从这个当中才能够得到少分仿佛的意思。所谓是相(这是指镜子里面的像)不离镜,镜不离相,镜不离相,相外无镜。法外无心,心外无法。法就是指的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万法没有自体,自体就是真性。就跟那个镜子像,镜子里面的像没有自体的,自体就是镜子本身。
诸位要能从这里头入进去,受用不可思议。从此以后,你在开解,在修行上,都能得大利益。不悟怎么样呢?不悟还是执著,还是心外有法,心法对立,这个事情就麻烦大了。这就是佛前面所讲的颠倒性。般若经里面给我们说得很好,金刚经里面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众生相是虚妄的;佛相也是虚妄的;没有例外的。娑婆秽土是虚妄的。极乐清净、华藏庄严同一个虚妄。为什么会有种种差别呢?要晓得,诸法无自性啊。无自性就是清净平等的,我们自己迷惑颠倒,我们眼睛里看一切法不平等,闻一切法不平等。
病在什么地方呢?病在自己的虚妄。虚妄分别执著。不在外境啊。因为外境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没有自体。他的自性就是真性。真性是清净的,真性是平等的。所以一切相,它怎么不清净?它怎么不平等呢?总得要明了,要责怪自己糊涂啊,自己颠倒啊,自己不明了唯心所现。
所以百法是大乘入门的一门功课啊。大乘入门是指什么人呢?是指圆教初住菩萨。这一部书它教学的目标,就是叫我们从百法里面悟出真性。
百法就好比这个门呢,是智慧之门。晓得百法是唯心所现,就晓得万法是唯心所现,你的智慧才开啊。拿般若的话说,就是你证得了诸法实相;拿禅宗的话就是明心见性;净土宗的功夫就是理一心不乱。
跟诸位说这叫真实的成就,一点都不假啦。这个道理,佛是常常讲。所以才说我常说言啊。现在在楞严会又重新提一提。提醒大家主要是在后头这一句: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那么这一句触到了自己了。汝身汝心,好象这经上是对阿难不是对我说的,那就又麻烦大了。诸位要晓得,佛正是对我们所讲的。
汝心就是指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自己的心。我们这个身;我们这个心,从哪里来的?是我们不生不灭广大清净心中,所现之物。这一句话里头,也含着有很深的意思。
那么今天时间到了,下次从这个地方讲,仔细细地给诸位说。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第三行: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那么我们就念到这里好了,这一段含的事理很复杂。在上一次,我们在前面两行当中读到的,色心诸缘到唯心所现,这个四句把一部百法明门全部都包括了。包括了百法,也就是包括了一切法。
特别要记住,是佛告诉我们,佛虽然对阿难说的,汝身汝心,但是要晓得对阿难所讲的,就是对我们自己所讲的。就是说我们自己现前的身心,从哪里来的呢?都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之物。
我们自己身心如是,一切众生的身心都不例外。一切众生身心如是,一切万物也没有两样,所谓是情器世间依正庄严,本来是同一个真心所现。那么象这样的开示,在佛经里面,尤其是在大乘经典,我们几乎常常见到,也常常读到。
读了怎么样呢?不能相信啊,不能够接受。为什么不能够接收呢?理太深了。真正超出我们的常识,超出我们的思维。我们思维想象都不能够达到。但是佛告诉我们这是真实法。我们能够思维能够想象的,都不是真实的。
那么在前面这些道理,总得要了解个几分,底下的意思才好说。前面关键所在,就是妙心中所现。这妙心是什么?这个是关键的所在。妙心,我们人人都有啊。
楞严经现前所研究的这一大段,十番显见,显示的是什么呢?就是显示的我们的妙心。妙心要明了了,一切万法,大至上也就晓得了它的真实状况了。那么从本经所显,就是现前一念见闻之性。这就是妙性了。见闻之性为什么称作妙?妙是指的觉相,它没有形象。
我们还得说粗浅一点,诸位比较上容易理解。见性就是我们眼能见一切万物的那个功能,这是不得已而说。见的功能没有形象。依靠眼根,它就生见的能力。依闻根它就生闻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一不是二。所以说原以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它在哪一根起哪一种作用。
正如同我们现在用电一样,同样是一个电源,我们用在灯上,它就放光。用在录音机上,它就把音声记录下去。用在冷气机上,它就放冷气。一个电源呢,不是两个电源呢。器具不同,它起的作用就不一样。
我们六根就是六种不同的器具。能力是一个,一个能力。在这六个器具里头发了了六种作用,见、闻、觉、知、嗅、偿,发生这六种作用。这种能力就是性。所以能力本身没有相,就象这个电源一样,它本身没有相。但是它在相上能起用。
所以它在本能上是离相的,这叫妙啊。离相而又有相起作用,妙就妙在此地。所以妙在佛法里通常讲,非有、非无。你说它有,没有迹象可循,你说它无,它在六根门头起作用。这就是所以称妙的所在。
妙明。明是什么呢?灵明洞彻,于一切法象,彻底明了。这个妙心是明极了。它的功能作用无量无边呢。它是最真实的,所以叫真呢。一切法跟它相比,它是真的,一切法是虚妄的。因为一切法是生灭的,它是不生不灭的。一切都有变异,它是没有变异的。所以称之真。
称精的意思,精就是精纯,从来就不杂不染。在佛菩萨果地上,真心是无染著的。我们现前在凡夫位上,我们的真心也是无染污的。你要不信,你自己仔细去观察观察,你的见性有没有染污,你的闻性有没有染污。我们眼根可以有染污,我们耳根可以有染污。我们的见性、闻性哪里来的染污呢?心经里面所说不垢不净就是说的真心。这是精之意呀。所以真心含有这四个意思,称之为妙心啊。
妙心就象大圆镜一样,所以你明白了,就叫作大圆镜智,自己不明白,佛就说之为阿赖耶识。可见得那个大圆镜智是真的,说阿赖耶识不是真的。真的要说大圆镜智。我们有大圆镜智,自己以为没有,这就是迷。迷了之后,你的大圆镜智并没有丧失,但是你自己以为没有了。
因此无量的智慧德能,那些大用,就不能够显现出来了,这就叫作迷;这就叫作惑;这就叫作尘劳烦恼啊。虽然不是真实的,可是你在迷而不悟的时候,它起作用。我们六道生死轮回就是这样变现出来的。谁造的呀?自己心迷了以后,造成这个现象。不是外来的呀,是自己制造的。
这个道理要是明白了,我们的六根根性,既然是无相的,诸位要记住这个话,无相就无量。有相就有量啊;有相就有处所,无相就无处所;有相一定有一个空间跟时间;无相就没有时间与空间。所以真心是尽虚空遍法界。
佛经里面常说,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呀。无量的时空都包含在真心之中,拿此地所讲的妙心来说,都包含在我们自己妙心之中。如果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了,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呢。一切万法都在我们妙心之中。前面这句最重视这一个中字。确确实实认识了心包万法,这就是妙心的正相,正确的;觉相,不迷呀。
果然明白了现前一念见闻觉心就是自己的妙心,跟诸位说,这个作用就不可思议了。无法不现呢。自然你就做到了,即缘心,而非缘心。这是诸佛菩萨大用无方啊。缘心是什么呢?缘心就是八个识,包括了与八识相应的一切心所,全都得其正用了。而不是迷的作用。是得其觉用。这才是缘心自在呀。
在一切法里面,得到了心自在。跟我们凡夫迷惑颠倒,以为这个心在自己心内,心之相是昏扰扰之相,是大大的不同啊。在一般经里面,我们常常有这个意思,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真心相;这是法身相。这是事实,一切众生虽迷并没有丧失。没有丧失,你看看今天这段经文: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
这几句话正是答复阿难之问,前面问意是说,以什么样的因缘,佛说我们遗失了真性呢?明明没有遗失,为什么说遗失,这是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的。凡夫对于什么叫真,什么叫妄,实百没有能力辨别呀。
诸佛菩萨苦口婆心,给我们在万象当中破析、说明,我们听了不相信,不能接受,这是非常可叹之事啊。所以我们学佛,学了多少年,说老实话,学了多少生、多少劫啊。就是不信,就是不接受。所以一直到今天,还不能够证得。
这个要怪自己不好啊。不能怪佛菩萨不尽心不尽力呀。诸佛菩萨极尽其善巧方便,我们不能体会呀。要是依然执著缘影之心,认为是自己的心,这就错了,这就叫迷。为什么?缘影之心是物啊,不是自己呀。
我们展开百法来看,八识五十一心所是有为法,有为法哪里是真的呢?为什么不能够舍离呢?所以无如劫以来,我们认假做真,认物为己,全然不觉啊。虽然是没有遗失,因为你自己不能够觉察,妙心的作用不能够现前,等于遗失了,是这个意思。
佛说这个遗失是并不是真的遗失了,一天到晚还是要用它。妄是由真起的,没有真哪来妄呢?用妄就是用真呢。但是用妄只晓得妄,不知道有个真。在以妄心找那些妄法的根源,那到哪去找去啊?决定找不到啊。
在这一行经文里面,你看佛在真心的名字,他又换了几个字——本妙、圆妙。所谓本妙是说我们现前见闻心性,本来自妙啊。不必要借什么修学的功夫,用不着那些,本来就妙。本妙要怎样才能够现前呢?跟诸位说很简单,放下就得了。而困难得在放不下啦。
你什么时候放下,你什么时候就见到真性了。禅家讲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了。什么时候你把这个迷情放下了,你就见到真性。换言之就是真性用事啊,不再是妄心用事了。所以叫作本妙,本来妙啊。
圆妙明心,宝明妙性。圆是圆融的意思,是圆满的意思,这是妙心起用之相。也就是佛法里面常说的寂而常照,这是从寂边上说的,叫作圆妙明心。
宝明妙性,
这个宝在此地是比喻,世间的七宝体质都是清净坚实,是取这个意思。我们的真性——见闻之性是照而寂呀,象这个宝,宝都有光明,真性恒放光明呀。虽然是照天照地,尽虚空遍法界是无所不照,虽然在照,但它是寂的,从来没有动过。
我们在显见不动这一章看到过这一个现象,见性是如如不动的。佛就阿难来测验,从阿难观察上证实了。阿难头动,见不动啊。动的是妄,不动的是真呢。真性是如如不动的。所以叫作宝明妙性。
这个心性在佛法里,有的时候心性是一个意思,有的时候,心性是分开来讲。说心是体,说性是作用。有的时候又说性是体,心是作用。所以要看是在什么地方。这个字是读什么样的解释,它是可以互为体用的。
你比如在此地来说,我们讲性是体,心是作用。真如本性是体,八识,八心王是从体起用。这个就是性是体,心是用了。
我们又常举一法来说,这一法是什么性质?这个性就是用,不是从体上讲了。譬如说水之性,水的性是湿性,火的性是热性,这种性都是从作用上说的,不是体上讲的。同样是一个字要看它是在什么地方,它做什么样的解释。
在此地所谓心是从妙起明,妙是寂;明是照。寂就是定;明就是慧,从定生慧呀。圆融照了就象镜子的光明一样。所谓性是即明而妙,明是慧;虽是慧,慧是定的,是湛然寂灭之相,就好象那个镜子体一样。这正是显示妙性之中,妙而明,明而妙。体与用本来俱足啊。一丝毫的染污都不得。
佛有,菩萨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是大事啊。这一桩事情明白了,跟诸位说,我们无始劫以来在学佛的最底限度能够成的一桩事情,我们不只这一生,我们有过去世,我们还有未来;过去世还有过去世,无始劫以来都没有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所以我才流转生死呀,六道轮回呀,了无出期呀,吃尽了苦头。
原因在哪里呢?就是没把这桩事情搞明白。我们在这一生当中遇到这样的学问,这样的方法,只要明白了,无始劫不能解决的问题,今天可以解决啦。解决这个问题,在佛法里就是了生死、出三界,断烦恼、证菩提的大事一桩啊。
唯识法门里面所谓转识成智,怎么转法呢?就是迷、悟啊。迷了叫识啊,悟了就是智啊。迷的时候我们用六识;悟了的时候我们用妙观察智。实在跟诸位说,妙观察智跟第六意识,是一不是二啊。并不是说我悟了,我第六意识一变,变成个妙观察智了。
那怎么个变法?悟了以后就换个名字,还是那个东西,换个名字,不再叫它第六意识了,叫它作妙观察智。所以转的什么?跟诸位说,于性、于相都没有转。性是真实的,相也是实相。转个什么?所转的就是我们迷惑颠倒的概念呢。这是个错误的念头啊。
以前对于自己哪是真哪是妄,没有搞清楚。把妄的当成真的,真的不晓得。现在明白了,明白了,我们应该要会用了,你要是会用了,你就是如来了。你现在会用,你现在就佛。你明天会用,你明天成佛。你这一辈子都不会用,这一辈子别想成佛。就这么回事情。
用什么呢?用六根的根性。这个道理真正明白了,从现在开始,我们眼见一切色法,当家主事的是见性,不再是眼识了,不再是第六意识了,诸位你现在就成佛了。
怎么晓得你成佛呢?佛是俱足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这个三心是尽虚空、尽法界、尽众生界的,无量无边,你立刻就俱足了。为什么这么快呢?因为是本来的,不是修得来的。要修得来要慢慢修啦,要修到什么时候才能修得成啊。
它不是修得来的,它是本有的。本有而不能够现前,就是因为我们迷呀,所以不能现前了。迷在什么地方呢?六识用事啊,这就迷。六识用事,它的相是分别、执著、妄相。
这里面要细说非常的复杂。我们今天世间东西方所讲的心理学,只说得个皮毛而已呀,全是妄心用事啊。真心用事,跟诸位说非常单纯。里面什么麻烦都没有,什么个尘都没有,干干净净,所以称之为直心呢。直心是道场啊。
眼能见,象明镜能照一样。什么景像,照在里面,照得清清楚楚,它不分别,它不染污。可是妄心用事,就不如是了。它眼见,见了它照,见了它怎么样呢?见了它染污,它在里面生爱、生嗔恨、生烦恼啊。见性见万物它不生这个,它生什么呢?生清净,生慈悲,生无量智慧。
诸位都是想求福求慧,福慧在哪里呀?在真性当中求,那个智慧是真智慧。从早到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念念增长智慧。这个是真正的乐事啊。
而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跟诸位说,你念念生烦恼。生的什么呢?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五欲啊。七情五欲是烦恼啊。这就是用根、用识所得结果之不同。
用识的结果是生无量无边的烦恼,这叫作凡夫啊。用根中之性的结果是念念增长智慧,这中作圣人。可见得圣人跟凡夫,也是不二啊。一个是会用根,一个是会用识。那就是用根、用识不同而已呀。
我们读了楞严经,如果不能够把舍识用根的学问学到,把舍识用根的本事学来,这部经那就白念了。果然学会了,那真是大喜事啊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末后这一句:
认悟中迷,
这一句是责备阿难难尊者的。也是佛责备我们呢。我们一直到今天还是认悟中迷呀。那个迷,诸位看看,是悟中迷,不是迷中迷。有没有迷中迷呢?没有。本来是悟的,你不悟了叫迷呀。悟中迷,那个迷里头有悟啊。
我们现前是迷悟同时存在啊。不是说我只有迷没有悟啊。连个草木砖头,它还有法性哩,它还不迷呢。我们怎么没悟呢?这个就是不能够体会得——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呢。
佛在华严经里面给我们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啊。不晓得这个道理呀。这个道理是本来觉悟,而我们怎么样呢?不明了本来悟的自性,而在这个当中误认四大为自身,缘影为自性。这就是阿难前面所说的,以动摇者为身境,以能够思维想象推论的,这就是自己的心相,这就叫作本悟心中,妄认迷情啊。也正是佛前面所说:认物为己,这岂不是悟中之迷吗?
这一句,只有四个字呀,释迦牟尼佛将我们的迷关点破啊。示导我们,开悟的门径。就看我们自己能不能够体会了。说到悟迷,要对前面正导这个比喻来解释,也很恰当,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真性之中,跟诸位说,迷悟都没有。这是诸位可以细细去观察的。你观察你的见性,见性里面有没有迷?有没有悟?观察你的闻性,闻性里面有没有迷?有没有悟?性中没有啊。这就好比正相。
佛在前面讲了,这一正一倒,就好比正是悟,倒是迷。以手臂当中你到哪里去找个正找个倒?找不到啊。你在手臂上能找得到正、倒吗?六根根性,见闻觉知里面找不到正与倒。
佛说这个正遍知,性颠倒意思在哪里呢?你明白真相,就叫作正遍知,你不明白这个真相,以为这是正;这是倒,正是也是颠倒。为什么呢?本来没有正倒嘛,你在里头分正分倒就是叫作性颠倒啊。
如果我拿六祖跟神秀大师两首偈子来说,六祖大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属于正遍知。神秀大师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那叫性颠倒,这个境界很高很高了。
确确实实是修正了义经呀,不是不了义啊。久修有证的不是了义的,无修无证的是了义的。你一修就错了,你修个什么?清净心里面无正无倒,无是无非。试问问,你修什么?
所以见了性的人,他答复人他那个用功修行:饥来吃饭困来眠。只有如此,除此之外他还有什么呢?没事嘛。肚子饿了吃饭,困了睡觉,那就是他修的大行啊。人家住在什么境界呢?住在一真清净法界啊。
他不是住在十法界里。十法界都没有,哪来的六道轮回呀?在跟诸位说明白一点,他那个境界不生不灭。不但他证得的心性不生不灭,他的身体也不生不灭。所谓是金刚不坏身呢。
这个道理,我们很不容易懂啊。我们为什么不能懂,为什么不能接受呢?那就是我们认悟中迷。我们把自己这个肉身当作身,肉身有生灭嘛,怎么是不生不灭呢?人家悟得这个境界,他不是以自己肉身为自己身。什么是身呢?物质是身相,精神是心相,物质不灭呀,身怎么会灭呢?
物质是阿赖耶的相分呢。我们现在讲的这个精神是阿赖耶的见分呀。性相同源,都是真如本性所现之物啊,它怎么会有生,怎么会有灭呢?所以悟了的人,他是以整个大宇宙依正庄严就是他自己的身,法身呢。报身是智慧之身呢。运用是应化之身呀,运用化身呀,我们现在这个身是化身呢。
化身在凡夫,就是不通之人看到有生老病死,在他自己看到,没有,自己在运用,是随缘应用。正是本经后面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啊。身心之中不见一法生,不见一法灭呀。这是我们佛法里面所讲的无生法忍。
证得无生法忍,一般说,在这个修学过程当中算是有了地位了,取得了地位。在圆教初住菩萨证一分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也就得一分法忍。
那么这个意思,星期二晚上《大智度论》,我们读到《三十七道品》这一卷里面,也有相当长的一段论文,来说明菩萨修学的次第,相当重要。这一句我们就讲到此地。下面这个三句: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这一段这个三句,是说明宇宙万有的来源。你看现在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都在探讨,大宇宙从哪里来的?什么时候有的。什么原因有的?一直到今天,固然有许许多多学说,都是在梦假立假啊,都是假设的呀,没有一个学说是肯定的,没有一个学说能说得人心服口服。
所以我常说,那一些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没福报,没有因缘,没有能够读到佛经。他们那些人是聪明极啦,不象我们这个笨头笨脑啊。那些人要学佛很容易开悟。因缘不具呀,他遇不到这个胜缘啊。
佛在经里面讲不可以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缘,很有道理啊。善根福德因缘都具足。要晓得,我们是有大福报的人;没有大福报,不能三者都具足,不能三者都多啊。大福德,跟诸说,决不是说,有钱就叫有福;有地位就叫有福;有眷属就叫有福,那错了。
福德之相是什么相呢?是智慧之相,是清净之相,是慈悲之相。这个才叫作真正有福啊。一切无所有,一切不缺乏,这个是大福德相啊。世间人于福德也迷惑啊。真正的福德不晓得怎么求法?不知道。所追求的是zai 难,是烦恼啊,是恶业是恶报。他追求的是这些。这就是在修学上已经是颠倒了。这是无福之人。
那么佛在这一段,跟我们说明,色法之来由。这个色在今天来讲就是物质。物质从哪里来的?现在科学家对这个物质的分析,分到原子、电子,分到离子、粒子,这些东西从哪来的?整个大宇宙就是这些基本的物质组合的。
拆穿了是一不是二啊。所谓是排列的方法,方程式不同而已呀。物质是一不是二啊。这从哪里来的呢?佛在此地三句十二个字说得清清楚楚——晦昧为空,晦昧是无明。
这个意思是说,圆心妙性,前面讲了,本无迷悟身心之相。所以我们自己要想悟,要想见性,要想契入法界,我们还要执著有身、有心、有迷、有悟,那就是禅宗祖师所说的了,你得要等到驴年去悟去吧。
诸位想想,十二生肖里面有没有属驴的?什么时候你到属驴的那一年你才能开得了悟。这个意思就是永远都不能开悟啦。我们如果要真正的开悟,头一个把这个小的这个身心之见要打破。
什么是我的身呢?尽虚空,尽宇宙就是我的身。这不是假想的,我们拼命去想,想,把这个宇宙想成我的身,这不行啊。那是妄想,那不是亲证,去掉妄想才是亲证。亲证什么?本来如是嘛。不是想象而能够得到的,想象是用意识。
刚才说了,你要能舍识用根,刚才说了,你要用见去见,见性无分别的,见性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不是二。识有分别,有分别就有界线,就有范围,就不能够见到全体。《起信论》里面所谓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
那么我们这要问了,什么原因一念不觉啊?是几时起得这个一念无明呀?佛菩萨教学,遇到这样的学生,很难教啊?虽然难教,他不灰心,他还是不肯放弃。还是有耐心地慢慢在教。
我们之所以不能开悟,就是随语所转,这是不能开悟的原因。佛说了个一念不觉,我们马上就起了个念头了,什么原因一念不觉?什么时候一念不觉了?麻烦呢。这就怎么样呢?在无明里头又增长了无明了。
佛叫你破无明,你看你在无明里头又增长无明;佛叫你不要分别,你在分别里又加了分别。我们就是这一类的学生,最难教的学生。随语所转,而不晓得怎么样呢?离开佛的言语觉悟了。
佛在金刚经里教给我们受持的妙诀——离言说相持;离文字相持;离心缘相持。我们要真正果然做到这三点,那是如来的好学生。为什么呢?一闻千悟啊。一听就开悟了。可见那些开悟的人,人家是不随言语转。
这是我们中国俗话所说的,他会听,他听的是玄外之音呢,他不落在语言文字里面。不会听的,死在言语文字当中,这就刚才讲的随语所转,死在言语文字之中,这怎么能开悟呢?
这个地方所讲的晦昧为空,为什么晦?为什么昧呢?晦昧就是无明呢。你要问什么原因有这个晦昧?几时起的晦昧?这就叫头上按头。自找麻烦了。不解如来真实义呀。
如来真实义里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无说之说里面怎么可以起执著呢?怎么可以去分呢?楞严经要熟读,这些道理全都在经中。
前面教训阿难不可以缘心听法。缘心是什么?第六意识,五俱起意识,来听法,听的是法尘。听佛讲演的音声,你是听的声尘。
而佛的意思是在哪里呢?佛是叫我们听音声之性呢;叫我们看是看色性呀,不是叫我们看色尘呢;耳要闻声性不是叫我们听声尘呢。六尘是染污的,六性是清净的。
佛菩萨与我们都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得的受用不一样,诸位佛菩萨是用六根中之性;而我们所用的是六根中之识。用真性生智慧;用六尘生烦恼。这是不相同的所在呀。
我们这个话还是得这么说法儿。妙明心体最初一念不觉,起了妄明了。这个问题,向后还有很长的经文,来讨论。
不但我们有这个疑问,在第四卷一开头,富楼那尊者就提出这个问题。问释迦牟尼佛,那个最初一念无明什么原因起来的?那个最初到底是什么时候起来的?还有第三个问题,无明断了成佛了,成佛之后几时再起无明?你看问的比我们想得还周到啊。
那么在本经里面,都有详细、肯定的答案。这个里头字只有十二个字啊,含义实在是太深了。这就是宇宙根源。
我看这个三句,这个问题,我们下个星期六,我们再来,详细给诸位来讨论,我们物质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要对它的真实相确实了解了,没有疑惑了,在我们修学过程当中,就没有障碍了。有疑必然是障碍。
今天时间又到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二十七页,倒数第二行: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揺,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決定惑为色身之内。
从这个地方读起,在前面世尊,已经给我们指出,迷悟的根源,向下的经文,要说的是迷悟的境界。这一段经文可以说是佛教的宇宙缘起观。
晦昧为空,
意思是说圆明清净心,本妙之性,实在讲说不上有迷悟啊。迷与悟,我们看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二法不是真实法。这个意思相当之深,诸位总要在这里面去体验。
不但我们自己身心之相,十法界依正庄严之缘起,它怎么来的?也是属于最初不觉,忽起妄名啊。这个妄名究竟怎么起来的?本经到第四卷的时候有详细的讨论。我们现在用的经本是不分卷,楞严一共是有十卷,我们这个本子上不分卷。在一般的本子里面,我们现在讲的是第二卷。到第四卷的里头就有了。
那么虽然有详细的说明,我们不见得会懂。实在讲,经也讲得详细,注也注得详细。既然这么详细,我们为什么不懂呢?这个里面有原因的。原因是我们无始劫以来,就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面,相对的境界里面。没有办法突破相对。
人家给我们说个有,马上就执著个有,心里就真有;说个空,心里就有个空了。这就叫毛病。这就叫执著在相对之中。而不能够明了有而非有,空而不空,不能懂这个道理。这就是我们对一切经,佛说得再详细,还是不懂。祖师注得很详细,我们也不懂,原因在此地。
实在说此地这个几句,文字虽然不多,可是说得很清楚,诸位真正要是悟入了,你对于中国文字,你就佩服到无体头地。这个文字,实在是太妙了,言简意赅,言语很简单,但意思全都包括在其中了。
现在第一个因素,什么叫忽起无明?很难懂。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了,跟诸位说,整个佛法就全盘都解决了。这是个根本问题。可是求不得,你要是去研究,我们为什么不懂?我要怎样才懂?那就糟了,越研究越糟糕。
为什么呢?它超越了思维,超越言语。所谓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换句话说,超越我们的思维。我们用思维,来想这个道理决定想不通。这个在此地也不必深说了。我们道场,反正说这些理论,也常常挂在口头上,希望诸位能留意。
而楞严经里面佛只用四个字说明无明的根源。我们也常读也常听,但是意思体会不到。这四个字是什么字呢?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呢。《起信论》里面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什么叫一念不觉呢?楞严里面讲知见立知。
诸位要记住,知见没有过失。知见是本明,眼看得清楚,耳听得清楚,是本明。坏就坏在立知,这就是最初不觉,这就是根本无明。我自己感觉得我也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诸位如果要会了,知见里面不立知,你的无明就破掉了。
根本无明破了,诸位想想,你还会有尘沙烦恼,你还会有见思无明吗?都没有啦。这是根。这些话凡是了义经里面,诸佛菩萨总是苦心婆心地教导我们,指点我们,我们自己要能领悟啊。
理悟得之后,进一步就是转境界。转境界,跟诸位说是修行。境界怎么转法儿呢?一定要学随缘,要修随喜功德,这是真修行,这叫修普贤行,就是转境界。
普贤菩萨,跟诸位说,无论跟什么样人处在一起,他没有成见,你说东,好,就东;你说西,好,就西。他没有成见,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啦。
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怎么样呢?就是有成见。有成见就叫立知。没有成见,一切明了叫知见。他用知见,他不立知,人家的本事就在此地呀。
什么时候,我们在境界里头没有成见了?没有成见就没有真妄了,就没有迷悟了,这才叫真正的大彻大悟啊。相对的迷悟还是迷呀。我悟了,你迷呀。说我悟啦,说老实话,我还是迷。
为什么呢?相对。真正悟是离开相对,迷悟都没有了,这才是真正的悟。是非都没有了,才叫真正的是,这个叫究竟了义的佛法啊。
但是,没有离开相对,那就是讲相对里面的善恶是非。讲相对的善恶是非,这就叫恒顺众生。你说善,好,就善。你说恶,好,就恶。恒顺众生。
要晓得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啊,哪有这些东西呢?可见得这个立知,是麻烦事情,这个立知是相当的微细,说到我们最初、最浅近的就是成见。
世间圣贤也教给我们,择善固执。问问,择善固执是不是成见呢?不一定啊。诸佛菩萨他何尝不是择善固执呢?他那个善叫什么善呢?善恶两边都没有叫善,人家择的是这个善,择善的标准不一样啊。
我们凡夫择的善是善恶之善,不相同的。同样这一句话,所以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都得受用。菩萨的善是中道啊;小乘的善是涅槃啊;人天的善是五戒十善、四无量心啊。你看,各人标准不相同,但是什么呢?都是择善固执。
可见得在菩萨那个固执就是不固执啊,不固执就是真固执啊,他是对的。二乘人的固执,人天的固执,在菩萨眼睛里面看是错误的,虽然错误,在他那个境界里面不坏,不是坏事情。有意义,他程度不到啊。
可是你要想升一级,要升到菩萨那里去,菩萨就告诉你,你这个固执要放下,你不放下,升不了这一层呢。那么我在这里这个话,也只能说到此地。这个里面的甚深义理,总希望诸位去细心去体会。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尽量少固执,这就真修行。能够顺从大家的意见。对你自己决定有利益,这就是向明心见性的方向去走。成见太深,固执己见,要记住,总是迷惑颠倒。
这个恒顺众生,只要大方向没错,与众生没有重大的害处,都可以随顺。要有重大的害处了,当仁不让,要把它指出来。无关紧要,鸡毛蒜皮,那又何必计较呢?关系到大众的利益,关系到自己法身慧命,这个要是有损害的话,我们不能够随顺。小事都可以随顺。
我举一个例子说,佛法的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在讲堂上课啊,这是最重要的呀。至于讲堂怎么建筑法儿,用什么材料,建在什么地方,里面怎么布置,都是鸡毛蒜皮。
为什么呢?只要不耽误上课就行了嘛。只要我们课程不至于终断,没有缺课的情形就行了。其余是不小事啊。我举这一个例子。
那么日常生活当中,吃得饱穿得暖这就很够了。除了温饱之外,其余的都不必要争执啊。不必要计较。生活上没有计较的,你只要一不计较,不固执己见,你就得自在。不能得到大解脱,你也能小解脱,身心自在啊。
那么这个无明起来了就是不自在了。无明就是有成见,由极小的、极细微的成见,逐渐逐渐到粗重的烦恼。这样一来,把我们本来没有迷悟,真心没迷悟,因为迷了,才说悟。
将来到《六祖坛经》,六祖教授学生们说法,有一个技巧,有一个原则。那么这个原则技巧,也并不是六祖大师他发明的,也不是他创造的,而是诸佛如来就是这么教诫众生。
怎么说法呢?一律说相反的,你众生说是,你来问佛,佛就说不是。你众生说不是,佛就说是。到底是是,还是不是呢?是、不是都错了。是、不是两边都离开就对了。
为什么呢?是是成见呢。佛说个不是,并不是否定你那个是啊,是叫你离开成见。佛说的法是破你的执著啊。你有意见就是有执著啊。执著破尽了,你就见性成佛啦。
所以佛虽然句句话,都是跟众生说相反的,佛是从来没有反对过任何人的意见,不反对又说相反的话,你要懂得他的用意之所在,他是破我们的执著。你了解这个道理,以后你看佛经,就会有味道了,才会看出真正的意思。
所以真如本性当中,确确实实没有迷悟啊。这无明一起来了,无明就是迷呀,就是知见立知啊,迷了。把圆心妙性第一义空,晦昧而成为无知觉的顽空,所以叫作无明。
无明体它这个体性是黑暗的,是无知的,所以叫晦昧,外面现出的是空相,所以叫作空。晦昧为空啊。这一句就是说明:所以迷失本性,本有的智慧光明,而变成了无明了。
本明是什么呢?世出世间一切法,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法,没有一法是不知道的,没有一法是不明了的。我们要听了这个话不能相信,为什么呢?这大概是神话啊,哪里会有这个事情呢?
信外道的,全知全能只有上帝才有啊,我哪能有啊?全知全能就是上帝,我跟诸位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上帝。为什么呢?事实上我们确实是全知全能。很可惜,我们的全知全能现在失掉了,现在叫作无明了。
为什么会失掉呢?就是你在一切法里头有成见了,有你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想法,就把本来的智慧失掉了。智慧是本来具足的,不是外来的呀。佛法里面修行修什么东西呢?我们本有智慧不能现前,当然有障碍。
所谓修行,去此障碍而已。障碍去了之后,本有的智慧德能又恢复了,所以楞严经上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啊。圆满菩提就是成佛了。成了佛之后,什么也没得到。为什么什么也没得到?你所得到的通通是你的本能。都是你真如本性上本来具足的。
可是怎么样呢?不成佛,本来有的不晓得到哪里去了。自己享受不到。佛在这个华严经里面说的是妄想、执著,说这两桩事情啊。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啊,只因为一个是妄想,一个是执著,而不能证得。
我们修行修什么呢?断妄想,断执著。只要你把妄想执著断掉了,你本有的智慧德能,就又现前了、又恢复了。
换言之,诸佛如来是一个没有执著,没有妄想的众生。而我们现前一切众生是有妄想有执著的如来呀。就这么回事情而已呀。你要能够信得过,决定没有怀疑,相信自己确确实实是带着执著、妄想的佛,跟诸位说,你是圆教种性,你现在的地位是在初信菩萨的地位。十信里面的初信。
如果你要是不敢当,很客气,唉呀,佛,我怎么敢当啊,我业障深重啊,那你离圆教的距离那就相当之远呢。这一生要成就不容易。
圆教是从信入手,信为道源功德母啊。信什么呢?相信自己是佛,相信自己的智慧德能跟如来一样大,相信自己是全知全能。对于自己一点疑惑都没有。你有这样的信心,就可以学修圆顿的佛法。可以学圆教,可以学顿超。
没有这个信心,这就是渐修,按部就班,漫漫的来。所谓是三大阿僧祗劫。诸位要有这样的信心呢,不必三大阿僧祗劫了,一生当中决定就成就,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个信心太难得了。不学佛的人没有啊,学佛,老修行的人,你问问他,有几个人敢当?都是太谦虚,太客气啦。都不敢当啊,辜负了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啊。
本性变成无明之后,要记住,原因就是一个妄想、执著,华严经里面讲的;此地讲的更简单,知见立知。就是立知,这个立知就是妄想、执着。这个东西,将本性,分明变成无明了。将真空变成了顽空了。经里面说,迷妄啊,有虚空了啊。这是三细相里面第一个相,叫无明业相。
什么叫作业?业是造作的。我们习惯上把事业两个字连起来讲,分开来,正在造作的时候叫事,造作完了有一个结果叫业。可见这个业相,就是造作之相啊。但是那个根本无明就是一个造作之相。
由此可知,迷了才有造作啊。悟了就没有造作了。造作就有事业呀。不造作就没事啦。诸位想想,是有事好,还是没事好呢?
也许诸位说,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事,这闲得也很无聊啊。尤其是年岁大的人一定要有点事情做,没有事情做就无聊了。有没有道理呀?有道理。
再问问是到底有个什么道理?他的妄想、分别、执著要不断,没有正经事给他做啊,他就要想坏主意啦,他的妄想就更多啦。所以一定要有事情给他做。天天在那里忙,他就不打妄想了。他这个生活日子过得很快乐。
真正有功夫的人不要做事,所以没有事情,又不打妄想,又不做坏事,这个人了不起呀。
诸位要不相信呀,你闲了没事的时候,翻翻我们这里二十五史,二十五史这个列传里头有一篇叫《隐逸传》,隐是隐居呀,逸就是安逸。这种人一生什么事都没有,一天到晚游山玩水,快快乐乐地过一辈子,有学问,有道德,什么事也没有做。
你看看二十五史里头给他列传。诸位要晓得,史书里头列传是对国家民族有大贡献的呀。他一天到晚游山玩水,喝酒做乐,还给他列个传。
这个列传是大有道理的呀。古人所讲人非有品不能闲呢。闲人不好做啊,闲人比忙人要难得多啊。做个忙人不难呢,做个闲人难。闲人是什么?一定要有真正的学问,有德性。他才能够闲得住。所以这些人都是我们民族国民的典型。要我们效法他的清高。效法他的品德。他要出来做事,在从前说做官的一定是好官。爱民如子,为大众服务,决不会贪赃枉法。
为什么呢?有学问有品德。那个官,人家要是真的,他不要啊。不要说官吏他不去争啊,皇帝让位给他,他也不要。为什么呢?怕烦啊。
再跟诸位说吧,佛就是清高之人,没事,真如本性里头没有事。无明迷了,一变为三细相的业相了,有事了,从此开始有事了。那么由此可知,无明还在三细相之先。
由此可知,无明是动的,真如本性是静的。静没有界线,没有来去,没有先后,所以超越时间与空间。我们心要真正静下来,超越时空啊。时空是假的不是真的呀。心动了,才有十方,才有三世。
十方三世,在唯识里面都是不相应行法,不是真实的。真如本性里面没有十方也没有三世。见了性的人,他的境界里头,叫一真法界,这个多自在呀。
我们这个心一念妄动,把一真法界失掉了,把一真变作十法界。没有过去、现在的当中,建立一个过去、现在、未来。换言之,迷人才住在十方三世里呀。悟的人没有十方三世呀。十方三世就不自在了,处处有障碍。
打破虚空,坐断三际,就得大自在。怎么样打破虚空?虚空叫顽虚空。打破顽虚空叫打破十方啊。然后你所见的是第一义空,真空,也叫作性空,楞严经里面讲的性空。坐断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了。
你看看佛经里面一开端:如是我闻,一时。一时里面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呀,才叫一时啊。要有过去、现在、未来,就三时啦,哪是一时呢?一时是真的,三时是假的。
你晓得三时是假的,你还不觉悟生死是假的?如果真正觉悟生死是假的了,你也不会贪生怕死了。为什么呢?根本就没有生死呀,没有生死。你要认为一切众生有生死,你迷惑颠倒。
那明明我看到人有生死嘛。跟诸位说,这是妄见不是真见。真见见一切法都是清净寂灭相,不生不灭呀。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没有看到一切法的真相,全看到妄相。
所以在一切妄相里面起心动念,自己给自己制造无量的纠分,无尽的苦恼。不是从外来的,自己制造的啊,没人给你呀。自己制造的还不觉悟,还认为是处处是别人找麻烦,才怨天尤人,不晓得麻烦是自己找的,一层迷呀,迷上加迷呀,冤枉啊。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