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严经明心见性修学重点之十番显见

请掀开经本,三十一页第七行: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这是十番显见第五番,显见无还最后一段的结论。这一段经文,我们讲了好多次,可以讲也说得很详细了。这对于我们修学的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
在修学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事情,无过于辨别真妄。佛菩萨无量无边的方便门,都是教我们辨别真妄的方法。凡是真实法,我们应当要取法;凡是不真实的法,我们就要舍弃。那么有舍弃还有要用的,这要看时节因缘。当用的时候,我们要用它,用过之后要能放下。
那么象这些事实的例子,在《大智度论》里面就看得不少。这个底下一段,《大智度论》里面讲十八不共法,里面又有许多的例子。
我们必须要明了,同时有些地方,是值得效法的;有些地方,是我们目前做不到的。做不到的要知道,做得到要取法。这个八还辨见,也是楞严经里面很著名的一段,这就是在实际事相里面教我们辨别哪是真哪是妄。
懂得这一个原则了,我们在日用平常当中就可以运用这一个法则,来辨别真妄。凡是虚妄的,我们就不应当计较,不应当执著;凡是真实的,我们一定要取法。重要性就在这个地方。
在这段结论里面,则知汝心,本妙明净,这个心就是指的见性,通指六根根性。但是在这段经文里面,是就见性做例子来讲的,所以我们把它看作单指见性就可以了。
本这一个字是贯下面三个字的,本妙、本明、本净,这个妙、明、净是见性本来具足的。妙净明心是我们本有的,并不是修了以后才有的。本来有的,不必修。佛有,菩萨有,我们也有。本来具足用不着修的,这是本妙的意思。
何为本妙呢?从来没有为诸尘所染,这就叫本明;一尘不染,这是本明。我们所讲六尘缘影,也碍不了它的事,这就叫本净。这是见性的形象。在什么地方呢?就在我们眼前。
那么见性是本妙、本明、本净;那么闻性、觉性、知性、尝性无不如是啊。这就是禅家所谓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啊,这是自己真正的主人公。但我们怎么样呢?现在是迷而不知。虽然迷而不知,这个妙净明心,我们还天天在用它。并没有说哪一天你不用它,天天还是用它。天天用它,用而不觉啊。
所以佛底下这是责备的话啦:
汝自迷闷。
由于我们自己昏迷不能够觉悟,所以不认识宾中之主啊。什么是宾呢?眼根是宾,是客啊。眼根里面的见性是主人。这个才叫作:
迷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是真,认物为己,
这个是世尊在前面责备阿难尊者的话。实际上有没有失掉呢?并没有失掉。佛所讲的性心是真,遗失真性,是说我们不认识,不认识真性。
我们在八十华严里面读到普贤菩萨的方便,普贤菩萨无量的方便呢。大原则上教我们六根字,这六个字非常的重要。一个是妄想,一定要离开的;一个是妄念;一个是邪见,这三种都必须离开。
我们想想,这个想,心,心就是指的念跟见解,只要有了都叫虚妄。我特别引唯识的道理,因为想,心、见全是属于有为法,没有一样是真实的。
大乘佛法里面,了义经典里面,无不是要我们去掉这三样东西啊。宗门提倡的,离心意识参,跟华严经里面讲的这个三句,没有两样啊。
想是属于意,心是属于识,八个识都叫作心啊,我们可以单指心是阿赖耶。想是第六跟第七识。见解包括了六识,以及相应的心所。可见华严里面,唯识里面,以及宗门所提出的是一桩事情,说得虽然不相同,事实是一桩事情。
楞严经里讲的,是详细说明其所以然的道理。那么这十番显见这么长的经文,如果我们对这个道理再不明了,那真是无可奈何了。
明白了之后,我们信不信呢?相不相信六根根性,是我们的真性,六根根性是我们本来人,六根根性具足无量功德。决定真实不虚啊。诸位果然要相信了,认取了,我们试问问还有没有生死?你找生死就找不到啦。再问问有没有烦恼?妙、净、明里面这三个字里面,诸位找一找,哪一个字里面有生死,哪一个字里面有烦恼?
可见得生死烦恼正如红炉点雪,立见消融。这是古人的比喻,宗门的比喻。象那个炉子,里面烧得红红的,温度很高,你拿那个雪花,滴到那个炉子边上,立刻就化掉了。生死烦恼就象雪花一样,六根根性就跟红炉一样。
从这里可以勘验自己,如果我们还有生死,我们还有烦恼,听了这么多,读了这么多,有的时候也点头啊,虽点头不相信啊。或者有那么一点点信,半信半疑,决定不敢认取。那好吧,还是生死凡夫,还要干六道轮回。
什么时候,你认识了,认取了,这个时候你就成佛了。你当下认取,你就立地成佛,你现在就成佛。你明天认取则你明天成佛,你明年认取那你明年成佛。你这一生都不认取,你来生再认取,那好,你这一生就不能成就了,来生你再成佛。这成佛之道真是讲绝啦。换言之,要不要成佛,在几时成佛,这个事情操之在自己。只要你肯舍妄证真,谁也障碍不了你呀。
如果我们还是认物为己,就象经里面比喻,不肯认真月,真月是比的见性,而去认水中的月影,那就是佛在此地讲的了,汝自迷闷呢。于哪一个都没有干涉。你要是起心动念怪别人,错了,那真是错到底了。
丧本受轮,
本就是前面讲的本妙、本明、本净。而凡夫对于本妙、本明、本净不相信,不肯承当啊。而妄认缘影之心,就是第六意识,以为这个是自己的真心。这大错而特错啊。
不但第六识不是,第七识不是,第八识也不是。第八识的见性,这个见分,我给诸位讲了,是第二月啊,还不是真月啊。我们今天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这是带妄之真啊,阿赖耶的见分。
阿赖耶的见分,你要直截用这个见分,直截用见性,还不能带阿赖耶的五遍行,触、意、受、想、行、识通通要离开,这个时候,才是见性见法性,这是到了百尺竿头了。把这一分虚妄再离开,就是纯真无妄了。我们这个经文讲到最后,就是:
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这是纯真无妄。第九以前所讲的都是带妄之真。最后一番是讲纯真无妄啊。明心见性的道理、方法,十番显见就讲完啦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那么诸位说佛法难,实在说佛法不难。说不难,你又放不下。你放下就不难,不放下是难极了。放下什么呢?放下妄想心啊。华严经教给我们的——放下妄念;放下妄心;放下邪见。
记住金刚经里面所讲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放下是正确的,不放下是错误的。不放下,误认第六识为真心,这才于生死中,长期的攀缘妄想,漂流沉溺,永无出期。轮就是轮回呀,六道里面轮回。这都是自己取得的,并不是有人主宰的。佛菩萨不能给你做主宰。上帝、阎王也不能给你做主宰。
六道轮回是你自己造成的。这个造成第一个因素,就是你错认了心。你把妄心当做真心,这是根本上的错误。会修行的从根本上修,不要从枝叶,枝叶上太锁碎,太麻烦,永远也搞不清楚。
根本上修什么呢?只要认定,啊,这个能够思维想象是妄心,六根根性是真心,那我现在见色,我用见性见,我也不要用眼识,我也不要用第六识。我闻声,我用闻性闻,用闻性闻跟观世音菩萨一样,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楞严经里面顶重要的,观世音菩萨这一章。观世音菩萨的三经,我们现在都在讲,法华经里面这个普门品,我们正在讲法华经,四十华严里面观世音菩萨章,我们现在正在讲到一半,长行文快讲完了,下面有很长的偈颂。所以确确实实对我们道场是感应道交啊。我们应该求一个行解相应。这样才能够自利利他。这段最后一句说:
是故如来名,可怜悯者。
可怜悯的就是认假不认真呢。六道轮回实在是冤枉。本来没有六道轮回,自己制造个六道轮回,作茧自缚啊。
在这段文里面,我们经文是讲完了。这一大段,第五段经文讲完了。如果把这一段比喻与实际如来法说,跟它对照对照,前面所讲的大讲堂,就是比喻妙明心如如不动,讲堂是不动的啊。
这个八种相,名相是比喻智慧,诸位要记住,八种相都是有还的,都不是真实的。所以智慧的相能不能著?不能著。佛在大般若经里面讲得非常彻底,般若无知。
僧肇大师就这个理论,他写了一篇文章,肇论里面有一篇,专门来讨论这个问题,般若无知论。作用是无所不知,理体是决定无知。为什么呢?它有还呢。
暗相比喻作无明,通相比喻作六根,六根通达,八面玲珑啊。塞的相比喻我们常讲的心胸茅塞,障碍。分别比喻地是善恶、邪正、是非等等,拿现在来讲是相对的。顽虚比喻作无记。郁孛比喻作昏迷。澄霁是比喻的觉悟。
那么这正显示种种幻化,都是如来本妙明净心中之物。也能显示出真性大用无方啊。明来见明,暗来见暗。通来现通,塞来现塞,这是显示出大用无方。那么见明见暗,见通见塞,能见的都是见性啊。
所以先借见性来显示不还,然后再显示出妙明元心的本净。这就是到最后,佛所讲的四句话,“见见之时”,真见,见到妄见之时,这个妄见是什么呢?就是第二月啊。真见是讲真性,第二月是带妄之真,不是纯真啊,见到那一分带妄的了。
“见非是见”,真见不是妄见啊。“见犹离见”,真见还要离妄见,妄见是什么呢?就是阿赖耶的见分。“见不能及”呀,那个见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眼见之见,眼识之见。无俱起意识之见,那怎么能相比呢?
我们再说到现前,末法时期,凡夫情识俱在啊,动不动就以为自己见了道了;以为自己,了不起了,眼睛长到头顶上,瞧不起别人,吐过他读楞严经,读了这一段啊,他真正明了了,是不是应该生惭愧心呢?如果他没有惭愧心,那我们可以断然、肯定地说他对经意没有看懂。真正看懂了,那要流眼泪啊。确实是如来所说的:
可怜悯者。
我在此地也特别奉劝诸位,我们眼看世界上劫难一天一天迫近了,诸位在报纸、杂志、广播里面都看到了,这些学科学的,以科学分析来观察,这个灾害是一天比一天严重,不会减轻的。
学佛的人从因果上说,共业所感。因素是什么呢?邪知邪见呐。现在是局势、思想大混乱的一个时代呀,境随心转。你看今天这个气候,可以说由史以来所没有的。
我们同修们发起祈雨,我们星期一九点钟举行。那么我们祈雨的方法,我也考虑了很久,我们还是采取印祖的教训,我们是个念佛人,学佛的目的是在一心不乱。平常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有病了,我们念佛求远离病苦。
凡是所求都以念佛这个法门,不必要我病了,病了,我求药师如来,那阿弥陀佛就不能救你的病啊?还要去求药师如来啊。这都是对世俗人说的,对佛法不懂,迎合世人讲的。真正懂佛法的时候,一门深入才能感应道交。
大难降临的时候,印祖教给我们,每一天除了认真念佛之外,加持一千声的观世音菩萨圣号,这是特别为世间人求的,不是为自己。为世间人求消灾免难啊。所以我们图书馆这个道场,将来所有祈求法会,我们都念观世音菩萨。
所以我们这个祈求法会,我们念普门品,念观世音菩萨。中午我们上供,以这个功德回向来求雨。不做另外的仪式。因为另外的仪式,大家也不熟。那个仪轨不熟,做起来就不如法。诚心诚意才灵,那个不熟,心怎么诚得下来,定得下来?所以那个做了就不灵了。
印祖给我们讲的很有道理,念佛人心是定的,就用念佛这个方法灵极了。诚则灵啊。所以希望这个星期一,诸位同修能够按时来参加。如果你的朋友要有时间的话,也都可以带来参加。那经本子,我们有现成的,这个法华经里面普门品,打开了就是,经本现成。我们念一卷普门品,念三千声佛号,那么再回向、上供。
这个修行的方法,真正修行是愈简单愈好。所以莲池大师当年在世的时候,他老人家教这个念佛法门,就有人问他,您老人家教人家念佛怎么念法?莲池大师说南无阿弥陀佛。问您老人家自己怎么念法呢?莲池大师说阿弥陀佛,四字。所以人家就问他,您教人为什么六个字,自己是四个字呢?他就说出了道理出来。
南无这两个字不是名号,南无翻成中国意思是皈依的意思,礼敬的意思。加上这两个字是皈依阿弥陀佛,礼敬阿弥陀佛。这是教一般人,跟阿弥陀佛结个缘。为什么呢?他不一定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客气一些。他说:“我啊,我决定求往生西方,不要加这个客套了,用不着客气了。四个字比六个字容易摄心呢。”
这是诸位必须要晓得的,真正要讲修行,这个方法愈简单扼要,才容易得到一心。千万不要搞得太多了。在念佛人,早晚课诵是一样的。你看看历代祖师,一卷弥陀经,七遍往生咒,再接着就是佛号,没有其他的东西呀。
而我们现在怎么样呢?唯恐是阿弥陀佛还不灵呢,力量还不够,还要加上大悲咒啊,十小咒啊,怕这弥陀经的力量还不行,还要加上普门品又加上金刚经。哦,我曾经遇到一位在家的同修,他一天早晨要念六七部经,再念佛号。他跟我们讲,两个小时赶得忙不了,要赶得上班。天天这么赶,那两个钟点早课,心里是乱七八糟,那有什么用呢?
他来问我,我就教给他,我说你什么都丢掉,都舍弃掉,我说那些佛菩萨不会怪你的,你就专门念这个弥陀经,念阿弥陀佛。我这个讲得他,半信半疑;还不能生信。跑到台中还去问李老师,李老师也是这么告诉他的,他回来说“法师呀,我到台中见李老师,李老师讲得跟你是一样的”。我说:“你相信不相信啦?”他说:“嗯,我现在相信了”。实际上这是不是李老师教的?不是的呀。也不是我说的呀。历代祖师都是这么教的呀。
再说为什么念一部弥陀经呢?是因为我们心散乱,一遍弥陀经是收心的,如果你心要是不散乱,你二六时中四个字洪名就行了。什么都不要讲了。
净宗祖师大德一天十万声佛号,他也没有咒,也没有经。为什么?他心是定的。心不定,佛号不得力。所以这一卷弥陀经,七遍往生咒是收心的,这一念下来心定了,然后这一句佛号才有力量。
如果心很定,不散乱,那这个弥陀经跟往生咒也可以不必了。诸位要懂得这个道理。心清净念的这个佛号就管用,就能起感应道交的力量。心散乱什么法门都没用处。诸位要想功夫真正得力,你要记住这个法子。不要把自己搞得、搅合儿到那个麻烦里面去。
这个佛门里面那么些仪轨,那是要适合一切大众的。从前这个寺院丛林,并不是大家在一块专修一个法门的,不是的。它好比是一个大学,各种科系都有,每一个人所学的法门不一样。
那么这个共同的功课,就是每一个法门都要有一点,都要涉及一点,道理是在此地。对于专修的,那就不必要了。那么我们现在所流传的课诵本,都是丛林里面的流传下来的。
所以在今天,我们专修净土的人,有许多都不适用。所以我们这个道场,凡是超度,我们只选一种,大蒙山,我们不做其他的佛事,因为这个仪轨,大家都很熟悉,心都能够定得下来,一定有殊胜的效果。一切祈求的佛事,求消灾求什么,通通念观音菩萨,念普门品,念观音菩萨。那么与我们这个讲堂可以说是完全相应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请看底下一段经文,第六番显见不杂。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那么阿难尊者提出这个问题,你看看,紧接着前面佛所讲的好象都懂了,可是疑情未断啊。对如来所说的道理并没有彻底地了解,如果是彻底了解了,不会再有问题了。懂是懂了,不敢接受;不敢承当啊。
虽然明了见性的功能,不与诸相俱还啊,不象那八种相各有所还呢。可是好象这个见性常常与外面境界混杂在一起,你比喻:眼见吧,我们见到山,诸位想一想,见性跟山是不是合一了?我们见到水,那见性是不是跟那个水又合一了?如果见性没有跟它合,如何能见呢?果然跟它合二为一的话,那究竟,哪是山、哪是水、哪是见性呢?
这些疑惑确实相当微细啊。那个粗心的人还提不出来呢。有这一层疑惑,就障碍了见性。不敢认见性为自己了。这是阿难疑虑之处啊。所以底下说:
云何得知是我真性呢?既然这样混杂难分,怎么晓得这是我的真性呢?
在这章经文里面,世尊就要给阿难指示出来,叫阿难辨别哪是见性?哪些是物相?阿难这一问问得好,实在讲是代我们解除微细的疑障啊。一定要把见性分辨得清清楚楚,就象我们眼前这物相一样,显然而不迷惑啊。
阿难这个疑惑,也不道理,不是没有道理。实在讲妙净明心,我们听到这个地方,也悟到一个大概了。阿难尊者比我们聪明得多,同时又是一个博闻强记之人,还是一个已经断八十八品见惑的须陀桓。我们要望他远不如啊,那比不上人家啦。那么我们念到此地都已经悟到一个大概了,难道阿难尊者还迷惑吗?尊者这一问是利乐有情问。
疑在什么地方呢?前一科明明说了,这是第二月,这就是疑问了,那么第一月在哪里呢?说云何得知是我真性呀?真性是第一月呀,不要第二月啊。但是第一月讲不出来了,能够言说,能够思维想象的到了顶头,这是第二月。
这是我们介绍唯识的时候跟诸位说的。性是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的,没法子讲。不得已而求其次,讲一变为阿赖耶,讲唯识。识可以思议,可以言说;性不可以思议不可以言说。
但是识讲到了究竟处,转识就是真如本性。那个阿赖耶就是真如本性啊,带了一层迷惑,带了一层无明,我们叫它阿赖耶呀。它要去尽了无明了,那就是真如本性。
所以阿赖耶,我们一般叫它真妄和合。去了那个妄,它不是纯真了吗?带了妄的时候,我们叫它作第二月,去了妄就是真月啊。那么这个疑是从这里来的。尊者既然提出问题了,佛当然给他解答: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我们一小段,一小段来介绍。阿难尊者,还是制限在初果有学的地位,所以说未得无漏。得无漏是四果阿罗汉,那么他距离阿罗汉还相当的遥远。初果已经有天眼通了,证得初果这个六通里面有三种:有天眼通;有天耳通;有他心通。别人心里想的什么事情他知道。初果就有啊。
虽有,能力不大,所以说是天眼还见不到太远。必须要借如来的神力加持,他才能见到初禅。那么在一般正常的人,什么人才能见到初禅呢?一般小乘经里面讲,四果罗汉,他的机缘能够见到初禅天。初果有天眼见不到,没有这个能力。
初禅天,诸位要晓得,是一个小千世界呀。这是初禅顶,是一个单位世界;小千世界的顶是二禅天。这个能力在我们看当然是了不起了。我们人间哪有这个能力呀,在小千世界,要以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算是一个太阳系吧,我们今天谁有能力把太阳系里面,这些星球,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呢?阿罗汉就有这个能力。
但是在阿罗汉也有个特别的,就是阿那楼驮,此地叫阿那律。这个人的天眼那是加工的,特别修成的,半头天眼,他是天眼第一,哪一个阿罗汉也比不过他。他特别修得的。
说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阿那律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无贫,贫是贫穷,无贫就是不贫穷。这个名号是从果报上建立的。
佛在经上说,这一位尊者,他在过去世中,因为修布施、修供养,这也算是他的因缘殊胜,他供养一尊辟支佛,所以果报得九十一劫,不受贫穷之果。所以此地才有这样一个称号,生生世世,他这个福报享不尽啊。
所以诸位要晓得,福报是自己修得的啊,不是凭空掉下来的。我们自己要不肯修福,哪里会有福享呢?所以一个懂得因果报应的人,念念之中无非修福啊。他晓得这样修福是生生世世果报不虚啊,永远这个福报都享不尽。
财不能积,佛在经上教诫我们,积财障道啊。积财而不肯修福,那福享尽了,后面就不能继续了,一定要受苦报。那么修福,经上也常讲,尽心尽力就是圆满之福。我们问一问,阿那楼驮,他老人家在过去供养辟支佛,他供养了什么呢?一钵饭啊。供养多少次呢?一次。就得这么大的福报。
那么我们要天天供养他好不好呢?诸位要知道,当时他自己也很贫穷,他不是一个富有之家,他那一钵饭得来也不容易,自己宁愿受饿,把这个一钵饭供养这位出家的道人,所谓是尽心供养啊,是圆满供养。
并不是他家很富有,随便轻慢心供养的。那也有福,没有这么大啦。所以我修福一定要以恭敬心,尽心尽力地去做,果报决定不虚呀。
那么他的天眼就特别了,说见阎浮提,阎浮提这是一个小世界里面的一土。刚才讲了,这一位尊者天眼又特别,要按理来讲,他是观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罗。那这个就很好讲了。但是讲阎浮提行不行呢?也行。
大千世界里有多少阎浮提呢?一个单位世界就有一个,一个小千世界里就有一千个。一个中千世界里头,一千再乘一千。一个大千世界里头再乘一千,一百亿个阎浮提呀。那么此地应当是,见阎浮提,是见大千世界里头百亿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庵摩罗果是什么呢?从前,我们中国没有,翻译经的例子,五不翻之一。中国没有嘛,只有音译。可是现代交通发达了,中国没有的,外国很容易就进口。而这个东西在台湾本身就有。在大陆确实是没有。
是什么东西呢?诸位现在常常吃的巴拉,就是庵摩罗果。这个产在热带,印度有;我们台湾也有,大陆上没有。那么庵摩果放在手里头,那很近嘛,当然看得很清楚啦。这是比喻,尊者天眼看百亿阎浮提,就象看手中庵摩果一样(此果是透明的,从表面就可看到果里的相状),一目了然啊。
这一位尊者跟释迦牟尼佛关系很亲密,他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啊,跟阿难都是堂兄弟。出了家之后,这是贵族出家的,佛讲经他常常在讲堂里面打阖睡,因此被佛呵斥了一顿,佛把它比作螺丝、蚌壳一类的,一睡一千年呢,不闻佛名字啊。
可是尊者听了佛责备之后,他就勇猛精进,不敢堕落啊。这是很了不起,值得我们效法的。七天七夜没有睡眠。这样一来,把眼睛搞瞎了,失明了。这是精进过度,眼睛熬坏了。
于是佛才教他,专门修一种定,这个定的名字叫耀见照明金刚三昧,教他修这种定,他这个定修成了。定修成了,他不要用眼可以见。他的半个头都可以见。所以成为僧团里头著名的半头天眼。
说这个不用眼见,头能见,这个我们听了很不可思议呀。可是诸位要记住,前年在日本就有个女孩子,新闻上登着她有三只眼。这第三只眼是什么呢?是鼻子。这个小孩子,我在香港讲经的时候,报纸上登出来了有照片,这段新闻,我剪下来了,不晓得贴在哪一本书里头,我现在一时找不到了。十四岁一个女孩子,今年大概有二十岁。
许多人对她做实验,把她两个眼睛遮住了,鼻子露出来,她看得清清楚楚,外面什么境界,她说得一点都不错。把鼻子一遮住,她就看不见了。证明她除了眼能见之外,鼻也能见。
这鼻能够见,头怎么不能见呢?所以是确确实实不用眼可以见啊。所以这个地方不是说的神话啦,是说得事实。而他所见的这个功能,这是讲阿罗汉里面,天眼最大的能够见到大千世界。在我们娑婆世界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阿那律尊者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下面是说:
诸菩萨等,见百千界。
这个菩萨,天眼比阿罗汉更高了,阿那律半头天眼也比不上菩萨。此地讲的百千界,这个界是指的大千世界,菩萨能见一百个大千世界,一千个大千世界,而阿那律尊者,只能够见一个大千世界。
什么样的菩萨见一百个大千世界呢?在经里面讲是初地菩萨。圆教初地菩萨,登了地了,他的天眼能见一百个大千世界。二地就能见一千个大千世界。你看看从初地到二地,我们看只是一级之差啦,而这一级之差,那见性的能力,天眼的能力十倍呀。
到十地菩萨见无量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由此可知这个百千界是从初地讲起。而三贤菩萨那是从一个大千世界到一百个大千世界,各个不相等啊。
但是就是讲十地菩萨,见无量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还是有个数字,还是有量的呀,这个无量是个数字啊。阿僧祗和阿僧祗就叫一个无量,所以十地菩萨所见的还是有限。这个底下说了:
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
这是讲如来地了,如来的见量是圆满的;是究竟的;是真正的无量。我们常言说,佛具五眼三智啊。穷尽这就是无有限量。世界数目微尘,没有法子计算。佛眼清净,所见的国土,无不清净,清净国土。
那么这是从阿难本身,须陀桓一级一级地说到如来果地上的天眼,这个见量皆有差别、等次、不同。
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这是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一切众生。分寸有两个意思。隔一分一寸就看不见了。说这张纸,这张纸还不到一分厚呢,遮住眼睛就看不见了。不过就是不能透过啊。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见得近。
你看小的畜生,小的动物,它也有眼,但是它见的,也只能够见一分一寸远的样子。所以这句可以说,把这一切众生之类全都包括了。那么佛说了这番话,作为下面开示的引言啊。
今天时间到了,这段的意趣,我们下一个星六再来分析。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
这是接前面,佛给我们讲众生见量,差别不等。在如来究竟果位上,见量与法性是相等的。确确实实是无所不见。法性,自从一念不觉而起无明以后,这个见量,就不完全了,随着众生迷有浅深。
象前面所举,十地菩萨,见无量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这还是有个数,还不是圆满的。等而下去,二地见千界;初地见百界;阿罗汉能见一个小千世界。众生所见的,那就非常有限了。
经文里面说,不过分寸呢。不过分寸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对圣说;要是把这些大菩萨们的见量跟我们凡夫一比较,确确实实是不过分寸。第二个意思,把所有的这个一切众生之类,胎、卵、湿、化全都包含尽了。
如果照佛经里面所谓五种现量性,见到初禅天,这是有学人,慧眼见量的境界,他可以达到。
见阎浮提,照本经里面来说,大千世界,百亿阎浮提,这是阿罗汉天眼见量的境界。
象前面经上所讲的,五种不同,虽然说五种不同,我们必须要知道,全是八识现量,见性所著。
因为见精缘现量的境界,不生分别就是真性。这个道理必须要很清楚,很明白,我们才谈得上转识成智,才谈得上舍识用根。我们在讲堂也给诸位说过多次啊。
什么时候你能把这个境界转过来,那就是佛境界。转什么呢?就是舍识用根。究竟怎么个转法,我们六根缘现量六尘的境界,必须要记住,不生分别就是真。
这一生分别就落在意地里面去了;落在五俱起意识里面去了;落在心、心所里面去了。
在此地,世尊因为阿难尊者前面曾经请问,如何得知是我真性?佛在此地答复他,现量的见性就是真性。
就前面所举的这个例子,见性大的时候,能够等同法界;小的时候是不过分寸。这个差别悬殊实在是太大太大了。难道佛菩萨与众生的见量真有差别吗?说真有差别,那是错了。
实在上并没有差别。如来的见量尽虚空遍法界,我们见量又何尝不是呢?而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在见量之中,自己划许多的界线,麻烦就出在此地。这个划界线就是分别执著,一有分别执著,当然就要起妄想了。妄想则是染污啊。
所以,我们讲见性不过分寸,这也是如来不得以的方便语,并不是真实的情形。见性是周遍法界的,但是如来这样说也没有过失,为什么说没有过失呢?迷情太重了,所以在广大见性作用当中,而你自己感觉到这个作用不过分寸而已。但是在佛菩萨眼光里看到,那其实是不然的。与佛菩萨并没有两样啊。
今天这一段经文,这就阿难现量的境界,所以佛说了: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
在这里我们特别值得注意的,那就是有四王天。如果没有四王天,那佛岂不是打妄语了?四王天的宫殿佛见到了,阿难尊者也见到了。这是讲的天眼,确确实实见到四天王所住的宫殿。
中间遍览水陆空行。
这是讲所见的范围,有水面上,有陆地上,有空中飞的这些鸟雀之类的。
虽有昏明,种种形像。
这个昏明就是气象的变化。天晴下雨,说的这些。昏是指天气暗的时候,下雨天。明是睛天。举出这些形象:
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这一段是特别就阿难见量所见的物象,来做深一层的观察。其余象那此诸佛、众菩萨乃至众生见量,暂时放在一边不谈。
四天王宫殿在哪里呢?佛在经上给我们说,这一个单位世界的中心啊,是一座须弥山,须弥山之外,环绕须弥山有七山八海。七金山,八香水海。在香水海之外这是四大部洲。八中洲还有无数的小洲。这是在咸水海中。
很可惜,当年释迦牟尼佛没有画个地图,画个图给我们看。后人所画的这个世界的图不是佛画的,是依照佛所讲的,想象当中所画的,并不是佛画的。于是这个小世界就引起争论了。
我们这个地球究竟是一个小世界,还是小世界里面的一个洲呢?那么这是古今学佛人对于这个问题各有各的看法。这一个争论一直到今天,可以说依然没有叫人心服口服的结论。
老同修们对于这个事情无所谓,为什么呢?这在学佛里并不是一个重要问题。初学佛的人对这个问题很重视。为什么呢?这个疑问不能解决,这个信心没有法子生起来,障碍了清净心。
实际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是不是这个世界的真象就看到了呢?如果说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真相就是如此,这问题就很大了。
首先我们要研究研究,我们这个眼为什么能见呢?无论是在佛学上,是在今天科学上,都得要研究它的真性。
佛学里面说得更透彻啊。我们眼之能见。是外面的影象,而且外面的影象,还要随着它的光波不同,射入我们眼根之中啊。
现在科学懂得了,我们能见的这个光波及其有现。比我们现在所见这个光波长的,长波(红外线以外),我们见不到。比这个光波短的(紫外线以外),我们也见不到。换言之,我们见不到的东西太多太多啦。怎么能够说,我们见到的这个世界相就是宇宙的真实相呢?
所以稍稍明理的人,他就晓得这个道理,不敢说我们所见的就是真实的。我们现在借助科学仪器,象X光、象紫外光,能够帮助我们见不到的部分也能见到一些。但是还是有限呢。
比我们现在见的这个光波长的无量无边啊;比我们现在见的这个光波短的也是无量无边。如来五眼圆明,我们怎么能比得上?
前天这个报纸上登了一则消息,好象是在武晶有一个小孩,他的见量就能超过我们,他能够透视,能够看到人体内部的活动,不须要借任何仪器。换言之,他能够看到短波,象X光这样的波度,他能够看得到。所以这个人体在他看来是透明的。这就是一例子呀。
佛给我们讲了,只要是恢复了见性的原有的功能,无所不见呢。那个时候,我们看这个世界才能看出来个样子,形象里头,才可以说是真实相。
所以佛讲我们凡夫现在所见的全是虚妄相啊。这个话不假啊,没有见到真实相啊。误会把虚妄当作真实,这是自己造成的迷惑、障碍。
那么须弥山是不是在地球上,或者是在我们地球之外?是不是我们太阳系围着这个须弥山在转?这一个问题呀,我们可以暂时搁置在那里不论。
为什么呢?等诸位这个修行功夫到了证得须陀桓了,那么你就亲自见到了。不会再有争论了。
没有证到这个地位;没有这个能力,怎么争论都是自己的推想。那是属于误会。距离事实一定有相当的距离。这是问题在此地必须要提出来跟同修们说说的。
佛法重视理论,尤其佛给我们说明,这境界是心变现的。纵然象如来五眼圆明见到这些色相的真实状况,那个色相还是虚妄的。为什么呢?阿赖耶见性所变现的。这是从理上来说。
四天王,我们俗称作四大金刚。就是平常我们一入寺庙的门,这个山门两边排的塑像,塑得很威武的,都是顶着盔披着甲,世俗人看作金刚力士,实际上是四天王。
东方他的名号是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持国天王;南方叫作增长天天;西方叫作广目天王;北方叫多闻天天。这个四天王的宫殿在须弥山的半当中,须弥山的天顶就是刀利天,我们中国人讲的玉皇大帝,他住在须弥山的顶端。须弥山的构造,据佛所说,它的形状很特别,上面大,下面大,当中小。象个腰鼓一样。
这四位天王也是佛法里面护法神的首领。所以在寺院里面,把塑像放在山门口,就好象守卫的一样。除了表护法之外,也代表出入佛门,所修学的基本法则。代表佛法里面的根本法。
持国如果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代表负责尽职,能够克守本份,代表这一个意义。我们在社会上,无论是出家在家,各行各业,如果人人都能够守本份,都能够尽职守,这个社会,诸位想想,必定是繁荣的。必定能达到安和、乐利啊。所以它是代表这个意义。
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本份事情;在家有在家人的本份事情。自古以来,世出世间的教学,第一个就是教我们要知道守本份,这个概念比什么都重要。你要懂得守本份,你治学、办事,心就有主宰,不会为外面境界所动摇啊。自己晓得,自己是什么身份,我是应该干什么事情;我应当在自己岗位上尽忠职守,把自己本份事情办好。
第二位南方增长天王,增长代表的是什么?代表的进步。要拿我们中国圣贤人所说的,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不是叫我们,守住今天这个样子,是要我们天天求进步啊。所以佛法不是保守的呀;是求新的呀。保守一定被时代所淘汰;用今天的话说落伍啦,跟不上时代啦。佛法不但在理论、教学方面来讲,思想是常新的呀,永远是在时代的前面。就是在仪式方面,也是随着时代来革新的。
现在我们的佛教,为什么衰了呢?就是在这一个时代当中,大家保守了,没有再往前进一步。而现在这个时代,无论哪一种科技都突飞猛时,而佛教保守在,至少是一两百年以前的这个状况。这是跟不上时代呀。与时代脱了节了。衰就衰在这个地方。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增长天王疏忽了。
佛法传到中国来,在仪式上就是一百八度的大转变,譬如说:以往在印度,三衣一钵,到中国来这一条行不通了。中国的气候,三衣不能够保暖,所以佛教里面的三衣呀,只变成一种形式。纪念的意思了,平常都不用。这个衣就是我们搭的这个衣。二十条的,七条的,五条的。
但是做的这个样子,跟印度原来的样子不一样了。印度本来这个衣,大概比我们现在这个衣要大一倍多的样子,到一倍到两倍。它是一块很大的布裹在身上的。
那么到中国来我们不需要了,如果用那么大的衣,我们披在身上的时候,那真是麻烦了,所以就要裁小了,只裁到原来的三分之一的样子,还加上勾环。勾环在印度没有的,他们没有,这是中国人发明的。
释迦牟尼佛他那个衣裳,你看看决定没有勾环的,改啦。在中国出家人吃饭也用饭碗,也不用钵啦。这个佛教传到日本,日本懂,他是在盛唐时候传过去的,对佛法道理他懂。
你看日本人现在他的袈裟,比我们这个还简单,他做的这个袈裟只有这么大,一小块,上面加个带子,往脖子一套,这就是袈裟披上了。比我们还省事呀。你看我们这个披衣要披大半天才披在身上。他那个一套就行了,取下来时候,一卷,往口袋里一装,就装进去了。
你看日本法师,穿着西装,他要到庙里头来拜佛,他把袈裟一披,就是那个袈裟从口袋里面拿出来,头上一套,那就是他的袈裟。所以这个佛教仪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呀。一成不变决定行不通。
那么近百年当中,在我们中国就没有出现第一流、第二流的大师,把佛法再带进一步,从十八世纪,带到二十世纪,再带到二十一世纪,我们才能站在时代的尖端啊。这是增长天王所含的意思。
你比如讲梵贝,梵贝所使用的乐器,古印度使用的乐器,跟我们中国乐器不一样。那么今天乐器更进步了,可是就没有人改变改变我们的梵贝,配上国乐,或是配上西洋的乐器。不改行不通啊。
实际上能够循着正统的方法去革新;也能够组织象今天大型的演奏会一样;也可以在各个地方去表演,去演奏。这种演奏就是弘扬佛法。
讲到教学的艺术,可以说,这个教学艺术是佛法最早提出来的。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教学就是极尽其艺术化,不是呆呆板板的呀。我们中国古人就是教我们求新呢,教我们求进步,也不是主张说默守陈规,是教我们求新的,是教我们天天求进步的。
你要不相信,你看看我们中国古人那个做官戴的帽子,就能够想得出来,你说古人是种什么心理?从前人作官戴的帽子,后面高出一级,象楼梯一样的台阶,一层再上去的,这叫晋衔冠,做官人所戴的,叫乌沙帽啊。
它的意义就是含着底下一代要超过我们,比我们更进步。比我们更高明,比我们更幸福。一代要超过一代呀。你看看这个意思多好。
那么这在服装设计上,就含着有大学问,含着有表法的意思。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我们中国人还是穿着中国衣服,没有穿印度衣服。
现在出家人穿这个圆领、大袖子,这个衣服是汉朝的衣服,名子叫海青,汉朝的衣服。这个衣服设计得很好,穿起来非常舒服。所以从汉朝一直流传到今天,那么这个样子还是保存到现在。
在家人的衣服绣得很多的花纹,绣得花纹。出家人朴素,不绣花纹,就是这一点差别,除这一点的,其他的没有两样啊。
明朝亡国亡给满清,清是满人。满人入主中国之后,对这个服制,它有它的服装,所以把这个服装就改革了。现在我们讲的长袍、马褂,这是满人的服装。中国人的服装,明朝以前的,我们现在出家人穿的衣服,完全是明朝的服装,连我们里面穿的小褂,平常穿的长衬,全是明朝时候的服装。
如果满清没有入主中国,我们相信我们的服装,一直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老百姓还是穿这个服装。那么满清入主中国之后,还穿明朝服装的这是出家人。
那么这就是说明了,我们这个服饰制度、仪式是要求进步的,是要求日新又新。原则、精神,永远是不变的。什么精神呢?学佛是要求平等心呢,清净心,慈悲心,这是永远不会变的,变了就是不是佛法了。
佛法的教学在三学三慧,初级的佛法在戒定慧三学,高级的佛法在闻思修三慧,这个原则,是永远不会变更的。所以增长的意思,实在是非常之深呢,我们应该要明了啊。
西面天王叫广目;北面天王叫多闻。这也是在最初级的教学,老师教学生多看,多听,才能够成就学问,才能够长见识。
那多看、多听,有疑是不是要问呢?没有叫你说发问,所以四大天王里面没有一个多嘴天王。有问题为什么不必问呢?你看多了,听多了,自己就开悟。所以有些时候,这个问题提出来问老师,老师不答复。这个不答是很有道理的,是一种教学,教学的艺术。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初学的时候用不着问,什么都不要问。就是叫你多看、多听。三个月、半年之后自然就明了了。那个初学佛的人,那个问题太多啦,问不完的问题。能够提出个问题出来,总得要修个三、五年,才能提出问题。到时候,你自己当然就明了。那么这两位天王,代表是求学的态度。初学一定要多听、要多看,在这个里面才能够学习到智慧、德能。这是把四天王略略给同修们介绍出来。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经上说,这些种种形象,有情的是动物,陆地上走的,水里面游的,空中所飞行的;无情的是山河大地,气象变化。这些虽然是形形色色不相同,但是,无非皆是前尘分别之物。我们眼根所见的对象,通是你眼所见的。
什么叫留碍呢?留碍,意思是你见到,你那个心仔细地看一看,这就叫留,你仔细地看,多看几眼这叫留。拿我们现在名词来讲就是注意看。注就是留嘛,你把那个意住在那上面,这才能看清楚。碍是障碍。虽然有的时候住,住也有障碍。这个意思是说,留碍与见呢,这是讲我们一般所说的这个眼识、五具起意识,确确实实是有留碍的。如果要用见性见,跟诸位说见性没有留碍,眼识、五具起意识有留碍。下面佛就教阿难尊者了:
汝应于此,分别自他。
于此就是于能见、所见之中,在这个里面去辨别哪是自?哪是他?自就是指的见性,见性是自,物象是他。佛的意思,先教阿难在一切境界相中,希望阿难能够随着佛的教导,自己在物象里面去观察,去分别,才能够达到如来教学的目标,明心见性。
诸位必须要记住,见性是要自己见。不是别人能够帮助你见的。这个事情谁也帮不上忙,是要你自己见。
讲堂里面常常提到见性,有一位同修写了一封信给我,信写得很好,答复不费事,他列出好几条,他让我哪几条对勾一勾,我也答复他,好象昨天寄去的。
他问什么呢?他说见性这个问题是很大的,出家人能见性,在家人能见性。在家人当中已经结过婚的人能见性,没有结过婚的人能见性,哦,写了好多条。我拿着红笔条条都勾上了。都可以见性。见性实在讲不是在家出家的问题,也不是已婚未婚的问题。不是这个问题。
那么诸位好好地看看六祖坛经就是明白了。见性是要修戒定慧、闻思修啊。不是出家不出家的问题。你出家了,出家了不修戒定慧,不修闻思修,还是不能见性。在家人能够依教奉行,他也能见性。
所以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学佛不一定要出家啦。但是出家真的有出家的好处。好在什么地方呢?出家人这个福慧双修比在家人,要来的确实方便些。你比如修福,这个修福实在是太重要了。
诸位要晓得,没有福报的人不会有智慧。没有福报的人要有智慧,在佛法叫狂慧,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在福当中求得来的。有福就有慧,福至心灵啊。
在从前修福的机会是比较上多,现在修福的机会少。为什么呢?这个是与教育有关系。现在人不重视修福,而把修福当做什么呢,当做一种劳役。所以提到修福,谁都不愿意。因此,一昧象狂慧里面去追求。唯有出家寺院里面还能够要求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服务是修福啊。所以出家在这一个大的寺庙里面,清洁环境,烧茶烧水,招待四众,修大福报啊。
而今天人什么样的一个观念呢?认为这些是寺院主人把我当作奴婢,当作下人来用。要是请一个工人来做,一个月还有相当的报酬。出家人当然没有报酬,完全尽义务的。做的工作比请的工人做的,还要重得多。这是什么呢?
不明了这个道理,他不晓得这是修福。但是不懂得修福,他这一份工作,他做得就有苦。他有痛苦,他不愿意做,做一个时期,他一定去反抗了。
那个修福还要有福之人,才能修福啊。没有福的人修福的机会到他面前了,他要把它舍弃,他放弃了,这真正是没善根、没福德之人。
所以从前世间法里面这个教学,学生就跟着老师,要给老师服劳役。老师家里面不会请佣人,老师家里面要是请佣人,那实在是大笑话,没有这个道理。家里面所有的锁碎事情,都是学生做。
在从前甚至于是砍柴、挑水、烧饭,全是学生的事情。老师出去,还要替老师拉车,由其弟子服其劳啊。不但要伺侯老师;还要伺侯师母;甚至于师兄弟还要伺侯,那就如同家里面佣人一样。但是他是学生。
学什么呢?学生活的教育。他能够这样伺侯老师,他才能够孝顺父母。他学成了回到家里头之后,他才知道怎样伺侯他的父母,怎样奉侍他的长辈。如何跟兄弟姐妹相处。所以是生活的教育啊。从小就修福啊。
修慧这一门就是背书啊。虽然六七岁,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重要的东西全都背过了,这是求根本智的修养。这种教学实在美不胜收啊。
可是我们现在人疏忽了,去学外国人。外国人说实在话,头脑简单,机械式的头脑。纵然外国有聪明人,那个聪明的头脑,还是按照方程式排列的,总不如中国人来得灵活,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明了啊。
学佛一定要重视修福。修福就是为大众服务,无条件的为大家尽义务。所以真正懂得了,我们要尽心尽力为自己求福啊。样样要别人伺侯,养尊处优,那叫什么?那叫享福。你现在有这个环境去享福,你这个福报是前生的,你享尽了怎么办?福报是享得尽的呀。

中国人眼光看得深远啊,享福是在什么时候呢?应当是在晚年。晚年在要做事,这是很辛苦的事情。晚年要人伺候,有人照顾,所以把享福放在晚年。
青年、壮年的时候,一定是培福、造福,晚年才有福享啊。我们不能照顾大家,到年老的时候,谁来照顾我们。这里面有个因果报应的呀。我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事事都能为别人着想,为别人尽心尽力,到了年岁老的时候,也有这个果报。别人都会想到你,你有什么事情,大家都帮你做。
那么我们看到西方人,这些外国人,年纪老了,孤苦伶仃,连儿女都不理他,它有道理,因果报应嘛。他年轻的时候,他不照顾他的父母,他老的时时候,他的儿女凭什么照顾他呢?小孩从小,就看大人就是榜样啊。
所以外国儿童是享福啊。儿童优先呢。不象我们中国儿童,中国过去儿童那是要服劳役,没有外国儿童那么享福。可是你再看一看,外国老人可怜,中国老人享福。所以你只要把这个现象仔细去观察,去研究它的前因后果,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教学,确确实实是优于西方。
所以中国几千年来,可以讲得上是长治久安呢。这个形成的因素就是教育。这一层,我相信将来全世界,他们会觉悟,会象中国人学习。想想中国古老教学法真正是有道理。
那么这是讲的中国人的教学,大主意就是在开悟。不但是佛法,我们中国世法,也是讲开悟啊。悟了才有真正的智慧,才于一切法都能通达明了,这才能办事,才能处理问题。
所以学问不是靠记诵,不是机械式的。是确确实实能够叫我们在心灵里面觉悟。体会到宇宙万法的大道啊,怎样使我们这个生活与理论融成一体。这是中国从前教学之道啊。
佛法更不例外。楞严经处处都是指点阿难尊者悟门呢。教阿难就是教我们。佛虽是这么指点了,阿难还未必能够体会。请看底下经文:
今吾将汝,
今天我带着你,这就是佛帮助他。
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这是佛帮助他,怕你不会,我在旁边在指导你:
择于见中,这是拣择,就是辨别能见、所见之中,在能见所见之中仔细去拣择一下什么是自己,什么是物象?
阿难,见性自体,
这是能见呢。外面所有的形象那是所见。能见、所见了了分明。这个时候就应当要悟之自己的见性。话虽然是这样讲,实在很不容易。
难在什么地方呢?难在我们理路没搞清楚。什么理路没搞清楚呢?这要讲到根本的道理。我们中国圣人也说啊,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呀,这就是讲的根本道理,这个大道理不明。
这在佛法里面讲,万法唯心,万法唯识。心跟识是自己;万法是境界呀。但是,境界并不是离了心识有一个独立的境界,没有这个道理啊。境界还是自己心识变现之物,还是一家人,不是别人啊。
那么象这样的经文,我们在经论里面,可以说看得非常之多。一提起来,哪一个人不熟呢?它虽然是很熟,为什么我们还不能见性呢?我们在境界里头,依然是迷惑颠倒呢?这个实在讲,这一句经文还不够熟啊,严格的讲是相当的生疏啊。熟透了它就管用,就能开悟。
阿难在此地显示出的,就是不熟。象这些道理,阿难记得很清楚,七处征心,他就引用过不少啊。可见得阿难记得很熟啊。但是不明了其中的真实义啊。
如果真的熟透了,他就有能力在一切法中,见到见精所在啊。这就是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教下所谓大开圆解啊。自己就知道了,自己就会了。
这种情形,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可以说看得非常明白。六祖坛经得要中等根机以上,熟读这部书确实有大利益。
我们看看禅宗,人家用的什么方法?只要学人对于佛祖教学的方法,能够深信不疑,循规蹈矩地去学习,一定有开悟的这一天。
(凡是)不能开悟的,都是有疑不定啊,所以不能开悟啊。(以为)开悟的是要有大智慧的人开悟,那错了。头脑简单的人开悟大有人在。
所以古人讲开悟最容易的两等人,一等就是上机,为什么?他没有疑。他一听,道理就懂得了,没有疑惑,他容易开悟。再一等就是下愚,他什么都不懂,叫他怎么做就怎么做,这等人容易开悟。他也深信不疑。可见悟与不悟在信啊。
当中这一等的人,你要说他有信吧?他信得不切。你要说他不信吧?他好象也很信仰的样子。这是相当不容易。阿难尊者示现的程度就当中这一等,满脑袋的疑问。成见很深,分别心很重。这是代表一个中等人程度啊,他是菩萨示现的。
主要是教给我们这些所谓半吊子。教我们在这个里面觉悟,我们的亏吃在什么地方?我们的障碍在哪里?为什么我们不能够自知自慧,自悟菩提。晓得了,晓得我们要改过自新呢。对于圣教决定没有疑惑。这是我们的起步,然后能够依教奉行,没有不成就的。向下经文呢,比较上容易懂了。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明天我们这一周啊举行祈雨法会,明天天是第七天,我们这个法会,对外我们做七天,那么家里头的人,我们明天还是诵经祈雨。明天早晨呢,我们还是法会,因为九点半这个时间,讲经来不及了,我们这个时候还是念普门品,中午还是上供。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这一段是说明物象与见性,界线是清清楚楚,并不混杂。首先辨明一切物象不是见性。佛叫着阿难跟他说,极汝见源,极是穷尽之义。见源就是能见的见性,近译就是能见的这个能力。
从日月宫,这是举上面例子来说,往上头看,日月宫在我们头顶上,从上看到下,日月宫是物象,不是见性。
至七金山,这是从远看到近。七金山是须弥山外,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山称之为金山,我们不要误会,这个山完全是金银的,不是这个意思。而这个山里面蕴藏着金银很丰富,拿现在我讲就是矿山。有大量的这些希有珍贵的金属,藏在这个山下。这个金属体相是光明的,所以这里说,虽种种光,虽然这些七宝有种种光明,它还是物象,也不是自己。
渐渐更观,云腾鸟飞,这是指近的,看到近处森罗万象,我们一一详细一观察,也是物象,也不是自己。这一段就是叫自己实际上去观察。无论从高处,从远处,从近处,你仔细去看一切森罗万象,皆是物象,不是见性。
问的意思是启发阿难的悟门,诱导阿难开悟。在一切物象里面,如果豁然悟得自己见性,这就成功了。经上常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处处都是给阿难做增上缘。阿难示现的是头头错过,这是大慈大悲呀。如果佛这样一说,阿难就开悟了,后头就没有经文了。那么我们如果说是利根,也可以象阿难一样开悟,如果是顿根,他悟不了,悟不了,后头机会没有了。
所以阿难故意装作懵懵懂懂,不开悟,让佛再说别的方法,这是大慈大悲,是为我们而装成这个样子。我们大众,这个法子不能开悟,换个法子,那个法子不能开悟,再换一个法子。所以是无量法门呢,哪一个法门都是教我们开悟的门路。再看底下这一段,这是正是说明见性不是物象的: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前面说一切万物,是物不是见性,这一段就在一切万物当中,显示出见性。见性显然不是物象啊。所以才再开示阿难说,叫着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这个意思是说,你眼根遍观一切所见的物象,或是高处,或是近处,或是远处,物性是指万物的体性,各个不相同。
物性虽有森罗万象、千差万别,陈列在我们面前,同是我们自己见精清净所瞩,所瞩就是所见。见精这是带一分妄的见。我们前面曾经给诸位介绍过,是阿赖耶的见分,带妄之真。前面有比喻,譬如第二月。
这个意思就是说一切物象同如,注意这个同字,同是等同,没有分别呀,物象有分别,有差殊。我们能见的这个见是等同的,没有差殊的,全是现量境界。
在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体会的,诸位是果然悟了,悟了,就是俗话说叫悟道啊,悟了就见道啊。注意什么呢?注意见精清净所见,不是眼识所见,不是第六意识所见。
那么我们现在见一切万象不清净。为什么不清净呢?带着有七转识的见分,带着有相应心所的见分,于是乎就不清净了。实在说诸佛菩萨见一切万物,难道不带七转识吗?不带诸心所吗?其实诸佛菩萨们的见,跟我们一样,也带七转识,也带诸心所。为什么他叫清净,我们叫不清净呢?人家虽然带,了了分明呀。
我们在大经里面都看得清清楚楚啊。我们带得是一塌糊涂,不是知道哪是见精之见?哪是眼识之见?哪是心所之见?不晓得。不知道这就叫迷。清清楚楚就叫作悟。悟就跟佛菩萨没有两样,悟就是佛菩萨;迷就叫凡夫。
悟了的时候,随心应量,不造众业啊。迷了的时候,起心动念无不是业。业就有业报。无业是解脱。你看看这个差别有多大。下面两句:
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这是佛教给我们应当要晓得,无论有无差殊,而不是我们见性有差殊,譬如说物象,有方的有圆的,那是相上的差别。我们见性同一清净所见,没有差别。过错在哪里呢?我们见到方的,执著是个方的。见到圆的,执著是个圆的。这一执著,一分别,坏就坏在这里。
这就叫阿难疑惑的地方了,也是我们大家所疑惑的地方,好象物与见混杂纠缠不清了。实在是清清楚楚。性是性,相是相,即圆融又不混杂,这个才是妙啊。
可是这个真相,决不是用一句话能把它说得清楚的,在楞严经里面十大段,这么长的经文,就说一桩事情:性相是圆融的,性相是不二的。
但是这个十大段偏重在见性上说。到二十五圆通,才是不二之说。那么在性与相当中,你看看,着重的是在性。从见性而入这是圆顿法门,从万相上入,那是渐修法门,那个路子相当的迂回,也非常的遥远。
因为你每一个法,每一个相,每一个相都要去研究它,这个法相宗,入海算沙啦。那个入海算沙,跟诸位说,走的是正路,还有成就。世间的种种学术,跟诸位说,也是入海算沙,但是它走的不是正路,所有的知见,是邪知邪见。无量劫也得不到结果。
中国佛法的特色就是从见性入手,无论是宗门教下,可以说目标相同的,原则没有两样,就是方式不一样而已,这是中国佛法的特色。严格的说,比原来印度的佛法,要高明得太多了。
这些理论跟方法是佛说的,但是在印度过去,佛虽然这样讲了,好象没有人真正地体会到,也没有几个人真正用这个方法来修学。而现在南传的佛教,几乎对这个理论一无所知啊。
无所知,要知道自己无知,这能生惭愧心还不错。它并不以为它无知,还要诽谤大乘,说大乘非佛说,不是佛说的,把大乘法还否定了,贡高我慢,今天南传佛教,我们应当要了解呀。
圆顿入手,说实在话,下手容易,成就高,这就是圆顿教的特色。圆顿教必须要圆顿根性的人来学习。那么也许我们自己怀疑呀,我自己是不是圆顿根性呢?一般说起来,中国人圆顿根性的人多,这是不可否认的。虽然具有圆顿根性,可现在我们根性被利欲蒙蔽了,不能现前。
为什么晓得中国人有圆顿根性呢?诸位要想想,假如你没有圆顿根性,你在这个地方听圆顿大经,你能够在这个地方坐一个半钟点不动,这个是办不到的呀。你叫一般人请他来这里坐一坐,你看他坐得住,坐不住?
我有一个同学,昨天晚上在一块吃饭,他告诉我,你要叫他在那里坐二十分钟,他都坐不住,那难过死了。他坐几分钟,他总要到外面去转转,东看看西看看,坐不住啊。这在那里听圆顿大经,能坐上一个半钟点,不容易呀。
这就证明了,我们确实有圆顿根性,听经能坐得住,道理也似乎懂得了。可是怎样呢?不能悟入。这不能悟入的原因,就是我们心性上有一层障碍。障碍要除掉了,圆悟,顿悟啊,不是难事啊。
经中所讲的见精妙明哪一个没有呢?谁能认呢?二六时中,从来没有叫它停止个一刹那啊,真正是一天用到晚啊。一天用到晚,自己不知不觉,不晓得这个是自己本人,不知道这是自己的真性。
而把能够思维想象,在一切境界里面生无量烦恼的这个心当作真心。这是我们吃亏上档之处。那么佛在大经大论里面处处给我们指点,教我们觉悟。这一段经论尤其亲切:
见性无殊,
那么就是说明能见的见性,不杂物象啊,也正是前面所讲:
妙净明心。
妙净明心实实在在是我们的见性,不是他物啊。怎么晓得是自己的真性呢?因为真性是离一切相,不与一切相杂的。所以佛在此地说:
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见性所见,在三量里面是现量境界,不是比量。前五识与第八识都是现量境界。前五识,诸位稍稍读一点唯识就晓得,它的作用是了别,阿赖耶识也是了别。了别唯有现量,比量是推理,不是了别。第六识,第七识才有比量,才有非量。
所以真正能够见到诸法实相,见到诸法实相,就是禅家讲的见性。用什么见呢?我们说得再粗一点,我们现前可以学习的,就是用前五识跟阿赖耶识。这当中避免第六识、第七识,这就行了。
第六识、第七识一混淆就乱了,迷惑颠倒啦。见色闻声如果不许第六识、第七识混淆,那就有真受用,有真正的自在。可见得毛病就出在第六跟第七识。
佛法里面讲修行转识成智,转的是什么识呢?就是转六、七啊。所以六、七是因地转呢。五、八在果地转。六、七转了,五、八要不要转呢?不要转。不转而转,转而不转。
因为五、八本来没有毛病啊,没有什么大障碍啊。障碍最大的是六、七呀,六、七有计度分别、随念分别,所以落在比量、非量上。而前五跟第八没有分别,没有妄念,不著相啊。
眼识只有见,而不会分别所见的物象。我们见到这个花了。眼识只有见,象那个照相机一样,把所有的影像一下摄入,阿赖耶识的见也是这个见。
分别这是黄 se的,这是红色的,这是绿色的,这是第六意识的见。喜欢这个颜色,不喜欢那个颜色,那是与第六意识相应心所的见。愈来愈妄,愈来愈把真实的失掉了。所以这是迷了真见,堕在妄见之中。
所以佛在此地处处提示我们,要用真见,不要用妄见。你用真见,你的心自然清净,无论在什么境界里,用真见见,就清净。真见里面没有妄见,妄见就是分别执著。
一切见里面不起分别,没有执著,那个心怎么不清净呢?一有分别、执著,这个如意,那个不如意,麻烦就来了。麻烦是从哪里来的?自己找来的。外面境界有没有这些麻烦呢?没有这些麻烦。诸位一定要明了这一点。
我们这个修行,所以打闲岔,所以不能成就,就是认为心外有法,我自己没有麻烦,麻烦都是从外面找的。这个搞错啦。认为外面有麻烦,自己心里没有麻烦,无量劫的无量劫,你也不会成功。为什么呢?完全搞错了,不晓得麻烦是在自己心里生的。
麻烦是从哪里来的?第六意识来的;第七意识来的,与六、七识相应的那些心所来的。你要真正是聪明人,是明白人,第七识与它相应的心所;把第六识与它相应的心所,全都不用,你见到的这个世界是清净的世界。你用的是什么呢?就是用的第八识跟前五识。一切明了,如如不动啊。
决定不是功夫的到头,到家,这是功夫的起步。圆顿的学人修行就从这儿起,这个才是功夫真正的上了道啊。你的心一定是一天比一天清凉,一天比一天自在,算是你会用功。如果能够精进努力不懈怠,你这一生当中一定见道。明心见性,成佛作祖。
佛在楞严会上给我们说得很清楚,见性周遍法界,真心象明镜一样的常明啊,如虚空一样的不动啊。万象自有生灭,虚空没有生灭啊。万象是假的呀,生灭是假的,不生灭是真的。
我们如果见道了,一切众生六根的根性,都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是看众生的性,性是决定平等的。佛的见性是周圆;众生的见性也是周圆。佛的见性是不生不灭;众生的见性也是不生不灭。没有两样啊,一性无二性啊。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没有两样。佛要看众生跟他不一样了,那他是凡夫,他决定不是佛。
今天早晨,有一位蓝居士,你们有很多同学都认识他,蓝居士到我们图书馆来了,跟我谈到学院派的教学,学院派是什么?西洋的教学法。跟我们中国教学法不一样。我们中国教学法,跟诸位说,跟我们佛法里面教学法是一样的。
学院教学法要注重考论,现在人家外国人一学佛,你讲的楞严经,楞严经梵本在哪里?中国这样翻译,那梵文应该怎么讲法?他要追根究底,所谓的科学的精神。好不好呢?对初级的有一点好处,对真正入门的人啊,那是障碍。
所以我今天跟他谈到,这些科学方法,逻辑、辩证法、因明学,在上层佛法里面完全用不上。他也同意。上层佛法里头,佛无法可说,佛是无说而说,所以诸位听经是无听而听,听而无听。它有什么逻辑?有什么辩证法呢?这样才能够悟入。你要是这一句话合不合逻辑?那一句合不合逻辑?你就把逻辑都给逻死了。
我记得也给诸位说过,大专讲座的时候,我那个时候有一回,请方东美先生给我们讲因明学,我去找他的时候,他说佛法里头还用得了这个啊?佛法超越了逻辑啊呀,因明、辩证法用在中下阶段啊,是有限度的呀。就好象小学生用,中学生用,一上大学全都用不上了。象这些道理一定要懂得。
你看大乘经论,说来说去,通通是指引我们见性。而方法呢,讲来讲过去呀,都是教我们离一切相,在一切万象里面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观察我们六根根性的作用,无不周圆。你才能真正得到受用。
那么哪是自己,哪是万法,岂不是清清楚楚?所以自己是真的一分,不是自己,是妄的一分。实在讲,再深入的观察,那个妄的一分还是自己。真的一分是自己的理体,如如不动之体。妄的那一分是自己的作用。体用还是不二啊,体用还是一呀,这个真是妙不可言啊,这才真正能入不二法门。
我们初步地学,用这个前五识、第八识的见分来见,这个里面还是有能、有所,象此地所讲的,能见的是见性,所见的是物象,还有能、有所。没有入不二法门呢。但是这个方法就很正确。是诱导我们趣入不二法门的正确的方向,最好的方法。不用这个方法,没有办法悟入。
那么今天谈到这个佛学院教学,我再在跟诸位说明,佛学院是近代才有的,我们中国佛学院可能是太虚大师开始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